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网络建设,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
出版时间:2010苏广艳1 鲁召军2(1.河南省滑县植保站 河南滑县 456400;2.滑县农业局 河南滑县 456400)摘要:全面推进病虫害测报工作数字化首先要实现病虫害监测预警数字化,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病虫测报的发展和延伸,它体现了病虫测报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变化,是时代赋予了病虫测报更多的责任,对病虫测报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植保部门的共同努力,不断建立健全测报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测报工作体系,使传统的植保测报方式向数字化发展。关键词:病虫测报;网络建设;数字化当前,世界正处在信息化时代,而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关键。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数字化就是依托现有监测预警工作体系,以病虫害监测预报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自动化处理等技术,研发应用系统,构建承载工作平台,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运转机制,实现病虫监测预警数据采集标准化、汇报制度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分析规范化、处理图形化、发布可视化、决策智能化。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是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广大植保工作者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完善测报网络建设,全面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1 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必要性及意义1.1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给测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测报工作数字化成为必然选择1.1.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发展纲要(2008~2020)》提出,要通过加大监测和防控工作力度,到2020年,使病虫为害的损失再减少一半,每年再多挽回粮食损失100亿公斤。为此,必须加强病虫害监控体系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大力推广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和专业化防治,将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粮食年总产量的2% ~3%,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1.1.2 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广的设施农业增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实施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对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复杂性。1.1.3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深入发展对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深入发展特别要求病虫测报要更及时、更准确,同时,要提高预报信息的到位率,以便科学地指导好防治,减少用药、减少污染,这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艰巨性。1.2 测报工作数字化的意义1.2.1 提高测报能力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变化,以及高产优质品种推广等原因,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并呈现出暴发频率逐年提高、重大灾害此起彼伏、区域性种类突发成灾、次要种类上升为主要种类、一些已被控制的病虫种类死灰复燃和检疫性种类大肆侵入六大特点。因此,病虫害监测预警的难度加大,开展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有助于加快病虫调查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速度,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病虫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更好地服务和指导农业生产。1.2.2 推进测报技术进步数字化建设是推进测报技术进步的有力抓手推进数字化建设,必须做到全国各级测报机构采用统一的测报调查方法、统一的汇报内容表格,在规定时间内采用网络报送,才能实现系统对调查数据自动分析处理。因此,数字化建设不仅规范化了测报数据调查过程,而且推进了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处理自动化、信息发布与查询可视化,从而将全面提高病虫测报技术水平。1.2.3 提升灾情防控水平由于重大病虫害暴发性强、为害性大,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形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开展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准确地监测重大病虫发生动态,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水平,有效控制其为害、降低产量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供给,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推进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信息化,对于全面提升我国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和科学防控水平,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增强现代农业建设服务能力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4 加强测报宣传通过推进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病虫监测预报的图形化和可视化水平,将病虫监测和预报结果,以期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提高其预警能力和宣传效果,充分发挥其在制定防控决策、指导防治工作开展中的信息支撑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病虫测报信息的入户到位率,达到宣传测报,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测报的目的。2 实行测报工作数字化的有利条件2.1 现代科技发展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测报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对病虫的监测预报和管理能力。2.2 领导重视和支持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机遇公共植保理念的确立,明确了政府部门主管植保工作的职责,政府要管植保工作,必须了解病虫发生趋势。因此,各级领导越来越认识到测报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测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为发展测报工作赢得了很好的发展环境。2.3 植保工程立项建设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机遇1998年以来,我国植保工程累计投入33.6954亿元,建设了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农药检验检测、农用航空等4大类892个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项目,其中省级监控中心项目26个,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814 个。目前,农业部又在研究制定植保工程三期规划。不久的将来,随着植保工程建设的深入,病虫测报的设施条件和网络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将为病虫测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 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是测报工作数字化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自动化处理及数据库等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支持系统,才能有效地将病虫害—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因素—作物联系起来,才能促进测报数字化进程的高速有序发展。加强测报网络建设主要从病虫测报基础建设、加强测报队伍建设、加强测报工作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着手。3.1 加强病虫测报基础建设,健全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是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可靠保证加强测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病虫监测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病虫测报数字化建设和可视化预报,逐步实现病虫监测预警的网络化、规范化和多媒体化。进一步完善省级重点测报站配套建设,加快全国区域病虫测报站建设,巩固和提高重点乡(镇、办)或主要作物病虫观测点,加快构建覆盖全国、高效运转、快速反应的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网络;构建测报信息化网络,建好病虫数据库,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根据目前全国病虫监测预警工作发展的需要,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研发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数字化监测预警目前建设的重点和目标,主要包括病虫调查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传输、自动化处理,以及监测结果的图形化展示和监测工作的职能化管理等方面。3.1.1 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化根据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信息的传输过程,首先要开发建设基层测报站点调查数据录入上报功能,对有关病虫测报调查汇报表格开发出可进行网络填报的模块,以实现重大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传输。该方面需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上报表格的网络填报功能开发,主要包括: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与防治周报表、候报表,以及相关病虫模式报表、监测站点基本情况信息、年度主要气象数据信息等。二是简化填报内容。在建设中要将精简填报内容和程序作为一个重要思想,通过进一步细化、明确病虫调查原始数据和各个上报数据的关系,调整和确定各级病虫监测站点数据上报内容,减少人工二次计算与录入步骤,简化数据上报过程,实现病虫监测数据的实时上报和自动化处理,提高测报工作效率。三是规范填报要求和上报时间。明确每一个病虫害监测数据填报字段的要求,以及不同作物、不同生态、不同病虫的数据上报时间。四是开发监测数据直接导入和批量复制粘贴功能。实现Excel表与系统表格数据双向转换,以便于历史数据的补充录入和监测数据的后期加工与整理。五是开发省级植保机构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汇总整理结果上报功能模块。结合当前病虫预测预报工作需要,开发设计省级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与防治周报上报表格,并与空间分析模块链接,根据各省级植保机构填报的周报相关数据,由系统自动生成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专题图,以使病虫害监测预警结果更加直观。3.1.2 监测数据处理自动化在实现病虫害监测预警数据网络化传输的基础上,要开发调查监测数据网络化自动统计分析与处理功能,提高数据可比性和利用率。主要的开发建设内容:一是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资料的对比功能。开发可选择具体年份和时段的数据比较分析功能,突出当年水稻病虫发生情况与历年、上年,以及特殊年份的同期或某时段的比较功能,用以准确判定当年病虫的发生程度。二是数据自动处理功能。通过该功能的开发,基层病虫测报区域站在上报调查监测数据时,仅需输入原始调查监测数据,其他衍生数据由系统自动计算得出,减轻数据输入工作量,减少因二次计算出现的误差,并提高数据上报效率。三是数据查询功能。通过应用该系统,可方便地查询了解全国及各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分布范围,以及发生流行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增加病虫害“调查时间”和“调查区域”的排序功能,方便历史数据查询和分析比较;同时,进一步开发“调查时间”、“发生范围”、“田间虫量”等限制条件的查询功能,使用户可对详细数据进行查询汇总。3.1.3 监测结果展示图形化为提高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结果的直观性和警示效果,必须增强空间分析与警示功能,提高系统对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发展趋势的图形化表达和展示效果。要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模块的基础上,优化文字与图形互补、现状与趋势结合的功能,实现重大病虫监测信息可视化报警和预警。因此,在系统的建设上,要突出开发建设GIS对病虫害发生状况的显示功能。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开发设计水稻种植地区分布图。图层精确到县级,用不同颜色标明水稻种植与未种植区域。二是开发图形和文字互补显示功能。在GIS模块显示各病虫监测站点或各省病虫发生示意图的基础上,能够同时提供田间虫量(病株率)和发生程度等病虫发生实时信息。三是开发病虫发生实时报警功能。通过对当前病虫数据分析与比较,并根据病虫害发生流行程度划分标准,明确显示各监测点病虫的发生级别,用不同颜色或红色警示闪烁等方式实时显示当前病虫发生达到偏重与大发生级别的病虫监测点。四是开发病虫发生图形预警功能。根据各病虫监测点上报的预测数据,自动生成病虫发生趋势示意图,实现病虫害发生状况的图形显示和发生趋势的图形预报。3.1.4 监测站点管理智能化为规范数据上报过程,实现数据上报工作制度化、数据分析处理智能化,形成国家——省——县三级联动机制,系统建设突出强化省级植保机构对县级监测站点监测数据上报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开发设计数据上报管理功能,自动记录监测站点信息、规范数据上报过程,统计迟报、漏报次数,系统自动提供监测数据上报的提醒、催报功能,确保上报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辅助业务评定,为加强区域站点业务考核提供依据。3.2 加强测报队伍建设,提高病虫测报工作能力,迎接数字化挑战各地要进一步明确病虫测报公益性职能,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新知识的跟进与应用本领。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现代测报工作的作用,应用先进仪器进行有害生物监测,以求更快捷,更精准。3.3 通过完善测报网络,预报的准确性明显提高,为实现数字化打好基础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在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和建设,在对重大流行性病害和迁飞性害虫的联合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90年全国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1991年全国稻飞虱特大发生,全国测报系统都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测。对于东亚飞蝗的严重发生蝗区测报部门也已连续多年做到了及时、准确预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病虫测报上的应用和对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深入研究,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全国重大病虫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到92%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98%以上。特别是近3年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的预报准确率达到了100%。近几年草地螟、条锈病和稻飞虱又处于一个新的暴发周期,全国的病虫测报部门加大了病虫调查监测的力度,比较准确地做出了每年的发生趋势预报,为农业部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制定防治决策,科学指导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信息支撑作用。参考文献[1]刘万才,曾娟,刘宇等.关于农作物病虫测报几个问题的辨识与探讨.中国农技推广,2009,29 (9):31~33[2]刘万才,曾娟,刘宇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刍议.中国农技推广,2009,29 (10):11~14 -
报告边远山区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出版时间:2010彭晓明1 黄芝栋1 罗先锋2 颜绿芬3 范明4 (1.叙永县植保植检站 四川叙永 646400;2.叙永县后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四川叙永 646415;3.叙永县两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四川叙永 646406;4.叙永县兴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四川叙永 646400)摘要:通过建立以专业测报、群众测报、乡镇观测相结合的病虫测报网络,有效地提高了边远山区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及时掌握了重大病虫发生动态,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为政府组织实施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相关政策的支撑下,病虫测报网络的正常运行,对有效控制重大病虫为害,确保农业丰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建设四川省叙永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相接,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属边远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幅员面积2 9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3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94万公顷,旱地面积1.69万公顷。由北到南为丘陵、低山、中山地貌,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南亚热带气候属性,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发育,呈立体气候下的立体农业种植。农作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常发性的粮经作物病虫种类约50个,其中包括迁飞性害虫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和流行性病害如稻瘟病等。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防控决策提供依据、为防控实施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历来受到各级领导和植保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87年起,叙永县植保植检站先后被确定为四川重点病虫测报站、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叙永区域站,主要承担了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和马铃薯晚疫病等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任务。1 建设进展本站在1987年成为四川省重点病虫测报站后,在四川省植保站支持下,利用重点测报站建设经费,以县站的专业测报为主,按区域分别建立了4 个群众测报点,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宽泛的网络,主要开展稻瘟病、稻飞虱、水稻螟虫、小麦白粉病、小麦条锈病、粘虫等病虫害的测报工作。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病虫测报区域站后,监测内容有所增加,对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监测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植保工程项目实施,在项目资金投入下,叙永县病虫测报工作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当时县站有5 人专职从事病虫测报工作,对专业测报点和群众测报点的管理较好,病虫测报网络按专业测报与群众测报相结合的方式运行,预报准确率保持在90%以上。叙永县处于西南出海通道上,近年来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乡村级交通状况较差。由于幅员辽阔,农业种植品质较多,重大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表现出区域间不同的特点,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耕作制度的改变,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区域特点明显而代表性分散。在现有的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体制下,县级植保站人员变动大,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从事病虫测报工作的专职技术人员已由原来的5人变成现在的2人。原建立的病虫预测预报系统已完全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导致对农业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迁飞性和流行性的病虫监测难度增大,严重地影响着预测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病虫测报网络系统亟待重建。2 建设实践近年来,通过植保植检工程项目投入以及整合其他农业项目,叙永县病虫测报主要仪器设备得到一定的更新。县植保植检站从事病虫测报的技术人员人数虽少但基本保持稳定。2008年叙永县完成了乡镇事业机构改革,将原属25个乡镇政府管理的农技人员全部收编归县农业局管理,为重新构建重大病虫测报网络体系提供了条件。在新的形势下,根据全县农作物种植分布的特点,重大病虫发生规律、测报技术人员情况,确定“多网点、全覆盖”的原则,制定了“1425”测报网络建设策略,即建设以1个专业测报点为主体、4个群众测报点为骨干、25个乡镇观测点为基节的重大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图1)。2.1 构筑专业测报主体县站直接建立和掌握一个专业测报点,安排2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专业测报点建立在海拔600米的叙永镇红岩村,作为丘陵区重大病虫发生动态监测的代表地点。设置病虫观测圃,安装智能虫情测报灯,按照系统测报技术要求,开展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水稻螟虫和小麦条锈病等系统测报工作。2.2 培育群众测报骨干根据重大病虫发生分布规律,在县境内由北到南,确定了4 个群众测报点,每个点聘请一名群众测报员负责病虫测报工作。一是海拔400米的水尾点,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较高,是稻瘟病的常发区和重发区,也是稻飞虱的常发区,安装1台智能虫情测报灯,以稻瘟病、稻飞虱监测为主,作为丘陵区重大病虫害监测代表区域。二是海拔800 米的后山点,该区域处于低山区,历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早、为害重,对掌握迁飞性害虫的发生动态尤为重要,安装1 台智能虫情测报灯,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监测为主,代表低山区重大病虫发生动态。三是海拔1 200米分水点,该区域一直是叙永县粘虫监测点,近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大,亦作为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点,代表中山区病虫发生动态。四是海拔600米的赤水点,该区域为干热河谷地带,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是叙永县甜橙产业基地,有柑橘大实蝇的发生为害,主要承担甜橙重大病虫监测。2.3 编织乡镇观测基节据县境内特殊的地理分布,单凭专业测报和群众测报是无法全面掌握病虫发生动态的。只有多布观测点,才能对专业测报和群众测报资料进行更为翔实的补充,从而充分了解和掌握重大病虫发生动态。为此,在25个基层农技站每站确定一名技术人员,按照简易病虫测报办法的要求,结合当地病虫发生实际,开展病虫观测工作,并将调查情况及时上报到县站。3 保障机制病虫测报网络建成以后,为确保正常运行,真正发挥作用,针对测报职责不同,建立了网络运行保障机制。3.1 定期培训与现场指导每年3月,将群众测报员、乡镇病虫观测员集中到县站,进行病虫害识别、田间调查方法、病虫资料统计等测报技术理论知识培训,以提高其测报技术水平。在测报工作开展期间,对群众测报点进行定期现场指导,及时处理测报中出现的问题。对乡镇观测点,则是结合病虫发生情况,由县站专业测报人员在实施大面积普查中,针对各观测点的实际情况,验证和指导各观测点开展工作。图1 叙永县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络示意图3.2 明确工作责任制根据各点测报对象、调查内容,明确调查监测汇报次数,实行定期汇报。群众测报点灯下监测数据每日汇报,田间调查数据按调查技术要求调查后即行汇报。对乡镇观测点调查数据每周汇报一次,若遇突发性病虫害发生,则每3天汇报一次。3.3 制定奖惩制度为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对群众测报员的监测资料,在每年测报工作结束,经县站验证后,完成任务较好的,足额发放误工补助。未按时完成任务,监测数据质量较差的,则给予适当的补助后不再聘用。对乡镇观测员,将监测任务纳入县农业局对基层农技站的目标考核,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由县农业局对该基层农技站在相关工作经费上给予奖励,对承担观测任务的人员给予表彰。4 运行效果自2008年病虫测报网络建成运行后,叙永县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工作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每年各群众测报点和乡镇观测点汇报调查数据累计420次以上,保证了病虫害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3%以上,预警时间提前了7天以上。2008年全年大小春病虫长期病虫预报准确率96.97%,中、短期预报准确率98.33%,综合病虫预报准确率97.65%,全面完成了农作物重大病虫预测预报任务。2009年稻飞虱特大发生,最早发现此发生动态的数据就来自于后山、两河、震东等乡镇观测点,比县专业测报点的监测数据早了10天。随后,各群众测报点、乡镇观测点的调查数据充分表明了稻飞虱的特大发生态势,发生面积可达1.3万公顷以上,将对全县粮食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根据这一情况,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提出了防控方案,并实施重大病虫值班制和周报制,继续加强监测,为县委县政府的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启动了防控预案,全县筹集组织病虫防治示范经费111万元,组织实施防控示范面积1.3 万公顷,有效地控制了稻飞虱的暴发为害,挽回水稻产量损失1.99万吨。2010年7月,属间隙性暴发为害的粘虫在县内低山区玉米上发生为害较重,后山、分水两个群众测报点和低山区乡镇观测点及时汇报发生信息,为当地政府组织防治,迅速扑灭粘虫为害,确保玉米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 几点思考病虫测报网络的建立与运行,很大程度上稳定了预报准确率,在病虫害防治指导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纵观3年来的运行情况,一些问题值得思考。5.1 测报人员的稳定性在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县区一级植保植检站作为农业事业单位虽有法人名义,但实质上毫无意义,所有一切都由县农业局管理,人员的变动概由县农业局决定。同时除了自身的植保植检业务工作外,还要承担其他事务性的工作。如县植保站近几年来测报人员的变动就达5 人次,基层农技站的病虫观测人员的变动达11人次。往往是刚掌握病虫测报业务,人员就发生变动。病虫测报人员工作强度大而相关待遇差,传说已久的事业人员绩效工资仍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大大影响了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5.2 测报技术的操作性目前病虫测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一系列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的制定,增强了病虫测报的规范性。有的病虫测报技术规范从理论上讲是先进的,但调查内容太多太细,对从事测报工作的人员数量、敬业精神、技术水平要求更高更严。在边远山区县级植保植检站人少事多的工作情况下,无法完全按照测报技术规范逐一实施,实际上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经济作物类的病虫测报技术还未得到更多的应用。5.3 测报手段的滞后性智能虫情测报灯的推广、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有害生物信息平台的开发等,提升了病虫测报的层次,但在边远山区的病虫测报总体而言还得由人具体实施,仍需“两只眼睛一双手”。群众测报点的通讯设备仅是电话而已,乡镇观测点的传真、计算机网络设备尚缺。部分测报仪器设备质量的不稳定,使用年限较长,工作状况不正常,对病虫测报网络的运行制约较大。如2010年,县专业测报点和群众测报点安装的智能虫情测报灯就长期出现故障,经多次维修也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了病虫监测的效果。5.4 测报经费的欠缺性经费不足的问题对病虫测报工作的影响很大。病虫测报作为公益性的事业,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现有的体制下,财政的经费只能“养兵”而不能“打仗”,省市业务主管部门也是鞭长莫及,即或有点经费,也是数量少、到位迟。病虫测报网络运行经费常常是东拼西凑,难以为继。群众测报员的误工补助低、乡镇观测员的工作费用缺,大多得靠人缘关系工作。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由于交通不便,病虫害大面积普查困难较多。如县站2000年购置的病虫测报用车已不能使用,大面积普查往往是租用车辆,导致测报费用增加。同时花费时间多,调查数据时效性大受影响,又增加了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难度。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社会始终在发展,技术始终在进步,现代农业建设给病虫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测报技术的发展、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业部又在抓紧研究制定植保工程三期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方面政策的支撑和兑现下,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素质;保障工作经费解决测报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测报队伍;加大投入更新和配备先进测报仪器设备,增强测报能力,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将更趋完善,充分发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功能,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起到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戚传勇,张成,方志鹏等.农作物病虫基层测报网络的实践与思考.安徽农学通报,2008,14 (5):125~126[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2 -
报告眉县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实践与发展思路
出版时间:2010王延峰 王利静 孙春兰 刘宁娟(陕西省眉县植保植检站 陕西眉县 722300)摘要:2004年眉县植保站与县电视台协作,创办了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植保信息”专栏,开展了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电视预报的先进性和重要性,达到了病虫预报准确,信息发布迅速快捷,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在全县农作物病虫防治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关键词:病虫害;电视预报;实践;对策按照陕西省植保总站陕植发(2004)8号《关于加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 2004年以来,本站开展了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7年来共播出节目97期,预报内容不断丰富,预报类型更加齐全,预报栏目从无到有,播出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收视率不断提高,为适时科学防治病虫害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1 电视预报节目概况制作方式:以测报技术人员讲座为主,以田间实况为背景,由电视台固定专人负责拍摄,随叫随到。一般每周五拍摄制作节目,第二周播放。节目时长:2~3分钟。节目内容:内容紧切农事季节,以病虫发生动态和防治技术为主,同时结合植保站业务和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对农药使用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资市场检查通报、植物检疫等多方面与农业生产实际相接、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实用知识进行宣传,内容涉及粮食、果树、经济作物共6 类作物15种重大病虫。播出形式:固定栏目播出,以《植保信息》专栏的形式在收视率较高的《社会万象》节目中播出,每周1期,分别在眉县电视台和眉县影视台播出。播出时间:固定时间播出,每周一晚7∶40、10∶30,周二白天9∶00、12∶30、晚21∶30、0∶30,周六晚20∶00、22∶30每周共播出8次。2 覆盖面积和信息入户率电视预报覆盖全县10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并辐射至邻县等部分乡镇,进村入户率达90%以上,《植保信息》节目收视率50%以上。通过电视把病虫发生信息、防治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为农民病虫防治提供了科技支撑。目前病虫电视预报已经成为我县大多数农民朋友获取农作物病虫防治信息的主要途径。3 工作措施3.1 强化管理,确保精心运作眉县农业局每年将电视预报工作纳入植保站岗位目标责任管理,植保站确定一名主管业务副站长具体负责,坚持病虫电视预报与植保知识讲座、业务动态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农事季节,按照各组承担业务,合理安排部署,给测报组固定照相机一部,做好平时电视预报资料积累,强化与电视台联系协作,努力提高节目质量,第一时间把病虫信息等植保技术送到千家万户。3.2 保证经费,加强合作多年来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利用省站病虫防治补助款,首先保证电视预报节目的经费问题,保障了电视预报工作的顺利进展。每年初与县电视台多次协商,将节目年收费优惠至3 500~4 000元,包括拍摄、制作和播放费用,并签定协议,分工协作,特别是开设《植保信息》专栏,固定栏目、固定时间播出,既方便了群众收视,又为来年电视预报工作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3.3 预报及时,成效显著通过病虫电视预报,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扩大了信息的覆盖面,增强了直观指导效果,把病虫识别、发生的区域、防治时间、防治措施等,快速、直观、准确传递到千家万户,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在控制重大病虫流行为害上发挥了显著作用,如近年在小麦条锈病、玉米粘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猕猴桃溃疡病等重大病虫防治关键时期,本站及时发布预报,在电视上连续宣传动员,指导群众科学适时开展防治,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4 注重节目质量、赢得社会公众信赖在节目制作中,严把四关。一是病虫发生防治信息要及时准确;二是防治措施要科学合理,高效安全;三是预报画面要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四是讲解词语要通俗明了。节目质量不断提高,不仅宣传了植保技术信息,也向社会宣传了植保部门的职能作用,让群众对植保部门有了更新的认识,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提高了植保部门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和信赖。4 存在问题4.1 时间受限随着电视预报工作的经常性开展,用于此项工作资金短缺,致使节目播出时间短,内容受到限制,一般在2~3分钟,不能办成专栏、访谈、讲座等,形式单调,不能达到高层次形象生动的效果。4.2 节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单位没有专职制作人员,不能把平时发现的病虫情况及时拍摄,仅借助于电视台人员,节目制作水平低,节目拍摄不及时,不能做到高质量图文并茂,电视画面美感不足。4.3 专业人才缺乏植保技术人员只懂技术不懂节目编辑和制作,只能依赖电视台,工作被动不便,直接影响着电视预报工作的发展。5 今后工作思路5.1 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立足于本县实际,结合病虫电视预报工作自身特点,加快建立符合眉县县情的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推进电视预报经常性开展,不断提高节目质量水平和收视率,进一步发挥病虫电视预报在植保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生态安全,满足农民群众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要,更好的服务于本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5.2 努力提高电视预报质量在抓好节目画面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同时,要不断丰富电视预报内容,预报内容紧贴农事季节,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猕猴桃是眉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各类病虫害呈逐年加重发生为害,对眉县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对于一些难以防治的病虫害,本站与西农大植保学院,共同研讨,提出防治技术,及时发布电视预报,科学、及时指导群众开展防治。5.3 构建电视预报素材库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注意抓拍各类病虫不同形态、为害症状、生态环境、防治施药、田间调查等素材,不断丰富节目内容,科学、直观、及时的开展电视预报。5.4 不断拓宽电视预报领域节目内容今后要朝着“绿色、安全、健康”目标发展。在群众病虫防治选药方面,引导群众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新型高效防治器械。5.5 努力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能拍摄制作节目的专业技术队伍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派出人员学习拍摄、制作技术和请电视台专业人士现场指导等方式,使测报人员尽快掌握田间拍摄,室内制作等方面操作技术,逐步形成独立开展工作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更好地发挥电视预报服务农业生产的职能。 -
报告电视铺就顺畅路,病虫预报信息进万家
出版时间:2010韩志梅 韩景红(河南省项城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河南项城 466200)摘要:目前,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传统的文字材料难以迅速快捷地传到农民手中,宣传效果不明显,为了突出预报的时效性,实现迅速快捷指导农民大田防治,项城市植保站创新了预报发布方式,通过电视预报、发送手机短信、植保技术网络及机防队的宣传、示范等多种形式进行病虫信息传递,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普及率和预报的宣传效果,深受群众欢迎。关键词:电视预报;发布方式;手机短信;植保网络;机防队目前,农业安全生产仍是稳固农村经济繁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素,农业生产这一露天工程,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其脆弱性和不可预测性日益显现,除不可抗拒的风霜雪雨、旱涝寒冻等自然因素外,病虫草鼠的侵害因素已成为农业大幅度减产和品质严重下降最直接的为害因素,怎样减少这些侵害因素的为害,最大限度地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实现农业优质高产是植保技术人员经常思索的事情。通过摸索笔者发现,目前农民在病虫害的防治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民有积极性但无技术,致使每年的病虫草鼠害防治流于形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达不到防治效果,而且因乱用、滥用农药造成药害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迅速快捷地把植保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群众学得会、用得上,又成为工作重点。但是怎样“送”又有困惑。面对千家万户的分散种植,为突出其时效性,实现迅速快捷指导农民大田防治,本站创新预报发布方式。根据新形势下农民对技术服务的新需求和自身实际,采取电视预报、发送手机短信、植保技术网络及机防队的宣传、示范等多种形式进行病虫信息的发布,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的普及率和宣传效果,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本站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争取领导和经费支持,建立预报保障机制项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稳则人心稳、人心稳则百业兴。本站在各种可以利用的场合献计献策、宣传领导,争取领导对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视,尤其是对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效果的重视,通过大田试验、示范,做出生动的例子,让领导看到防与不防、管与不管的显著差别,争取领导的支持,实现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一是河南省植保站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扶持本市的机械化防治服务队和示范区建设。二是从1994年开始,每年由市财政拿出3万元给项城市电视台,作为电视预报的播出经费;三是项城市植保站每年出1万元与电信公司合作进行手机短信的发送。由于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本市植保信息的发布提供了有力保障。2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植保信息发布2.1 开办电视栏目,进行电视预报由于电视这一新闻媒体普及率高、信息传输量大而快、群众又喜闻乐看,因此,项城市植保站从1994年开始与项城市电视台广泛合作,在项城市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开办了《绿色田园》栏目,在市电视台现有设备的基础上,为更全面、更深入的抓到节目的素材,依托区域站建设项目,新添置了数码摄相机、照相机、刻录机、非线编系统及与之相配套的电脑等设备,基本上实现了自拍自制,制作、运作一体化,简化了许多中间环节,更加突出了电视预报的时效性和指导性。此栏目根据病虫发生情况每年播10期左右,截止到目前共播出166期,播出时结合农事不定期播出,农忙时每天1次,农闲时每周3次,病虫草鼠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加大播出密度,每天三四次,目前《绿色田园》栏目,已成为全市农民必看的节目。电视预报作为发布病虫信息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指导广大农民对病虫草鼠害的防治上,取得了实际意义。但是目前农药市场比较混乱,有好的技术而无好的农药相配套,往往造成防治失效。因此,搞好与之相配套、质量保证的农资供应是至关重要的。项城市植保站出于对项城农业和农民负责的态度,每年配合省植保站,依托测报网点和机械化防治服务队向全市广大农民推广新农药品种10余个,植保机械化防治面积100万亩次左右,植保新技术通过各乡村级植保服务网点和机械化防治服务队,迅速快捷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防治效果。通过效益调查,目前全市广大农民通过电视预报和植保站紧紧连在一起,每年通过这座“桥梁”,向农民群众年均发布各类农资信息1 000余条,亩均增收效益60余元,植保站自身年均实现效益10余万元,实现了以预报促推广,以推广促发展的良性循环。2.2 利用手机短信,进行植保信息发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成为传递各种信息的主要工具,其普及率高、信息传递速度快、指导性强。因此,项城市植保站近几年与电信公司进行合作,将病虫信息、植保新技术等编成简单、易懂、适用性强的短信进行发布,服务对象主要有项城市抓农业的市长、各乡、镇、办事处乡镇长、书记、抓农业的乡、镇长,各行政村负责人、种植大户、科技带头人等,既宣传了领导,又服务了群众,普及率高、适用性强,深受群众欢迎。2.3 发挥植保网络优势,提高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普及率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草鼠情报,是确保农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对及时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的为害十分重要,为提高预测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普及率,项城市植保站加强了植保网络建设,经过培训、整合,在全市建立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市、乡、村三级植保技术服务网络。现有乡、村植保点56个,植保员60名。这些植保服务网络中的植保员既是植保新技术的推广者,又是新农药、新产品的推销者,同时在病虫草害测报中又是测报员。他们分布范围广,调查面积大,在每年的病虫害发生期,要求每个测报员对病虫害的信息调查与反馈实行零报告制度。市植保站20 多名技术人员,分乡负责,下乡指导,帮助搜集整理材料,并将这一信息在全市内进行反馈。尤其是对每年为害严重、难以控制的危险性病虫害,对其发生和为害的规律进行系统预报,并对其病虫形态和为害状画面在电视上反复播出。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做到防有果、治有效,大大提高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率。中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短期预测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同时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将植保新技术、新农药、械产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递,大大提高了植保信息的普及率。2.4 紧跟形势需求,积极发挥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队的宣传、示范带动作用为解决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防治成本高、农药污染重、中毒人数多等问题,提高植保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植保新技术的利用率,项城市植保站从2006年开展了机械防治服务。经过几年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目前,共18个分队,分布到全市各个乡、镇、办事处,有专业机防队员61名。植保站在病虫防治关键季节把机防队员、群众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培训,开展统防代治。并根据不同季节,主栽作物的不同病害,印发栽培资料、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由各机防队送技术、送物资到田间地头,到千家成户。同时,专业化防治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大提高了植保新技术的普及率。 -
报告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创新病虫预报发布方式
出版时间:2010敬凤梅 谢发锁(陕西省凤翔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陕西凤翔 721400)摘要:随着复种面积不断扩大,果树、蔬菜病虫害连年累积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病虫种类不断增加,部分病虫为害程度逐年加重。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任务更加繁重,而快速、准确、有效的将预测预报信息传递给植保业务部门和农民群众是预测预报工作能否发挥其作用最佳途径。利用现代互联网、广播、电视和网络通信技术,把农作物病虫害信息,无线传输给广大群众,实现了病虫预报的发布向多元化、形象化和可视化的方向迈进,在适时宣传动员、指导广大农民有效开展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关键词:现代;通讯技术;病虫害预报;发布方式凤翔县耕地面积75万亩,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苹果、辣椒、蔬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复种面积不断扩大,果树、蔬菜病虫害病虫害连年累积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病虫种类不断增加,部分病虫为害程度逐年加重。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任务更加繁重,而快速、准确、有效的将预测预报信息传递给植保业务部门和农民群众是预测预报工作能否发挥其作用最佳途径。长期以来,凤翔县农作物病虫预报的发布基本上采用以“病虫情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的传递方式。发送“病虫情报”一般是从县植保站通过邮局投寄到乡镇政府或农技站,再由乡镇传播到村、组这种形式,传递环节多、速度慢、范围窄,遇到一些暴发性、突发性病虫发生,病虫害防治信息到农户时,往往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且这样的植保信息传布,不够直观,植保新技术入户到位率低。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继续沿用原来的“病虫情报”纸张印制的形式发布农作物病虫预报,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发布工作从传统型模式向现代型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为此本中心根据省市植保部门要求,结合凤翔县工作实际,在病虫害预报、信息发布发送中,改变了以往纸传化、分发式,通过邮局传递病虫情报,速度慢、成本高的模式。利用现代互联网、广播、电视和网络通信技术等多种手段,把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及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等具有指导意义的植保信息,无线传输给广大群众,实现了病虫预报的发布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文字形式逐步向多元化、形象化和可视化的方向迈进,在适时宣传动员,指导广大农民有效开展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达到了扩大植保技术宣传面、服务“三农”、全面指导农业生产的目的。1 主要做法1.1 利用当地新闻媒体进行信息传递一是与县电视台合作,制作、播放农作物病虫害电视预报节目。从2003 年开始以来,县农业局,农技中心领导就积极争取资金,购置了病虫电视预报设备摄像机、数码相机、刻录机、扫描仪等设施,并培训了一名专业技术制作人员。县植保站从年初开始就制定电视预报节目制作计划,并根据农时季节,经常下乡搜集录制各种病虫害发生及防治素材。在制作过程中,按照农事季节及病虫害发生预测情况,提出病虫害电视预报制作方案和初步文字稿件。再邀请电视台专业人员进行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现场拍摄、后期配音、影像合成、编辑制作,适时在凤翔电视台《农事直通车》栏目播出,充分利用其时效性强、形象直观、覆盖面广、入户率高等优点,使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每年在凤翔县电视台播放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5~8期,节目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每期连播3晚,每期节目的平均收视率为72%。二是利用当地电视、广播及报纸,根据农事需要,对普发性、为害重的病虫在防治适期前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在电视台《新闻快递》栏目、县广播电台及《凤翔视窗》播放和刊登植保信息,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及时、科学的防治病虫害。三是向市、县等农业网站发送当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实况、预报信息、防治技术文章,通过网站向群众传递信息、技术,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1.2 利用手机短信传递为了加快病虫信息传递速度、扩大覆盖面,提高发布效率,2005年本中心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与联通公司合作建立了全县电子农务平台,覆盖全县17个乡60个村。在全县建立了70多个电子农务信息站,并为城关、横水、糜杆桥、唐村四个乡镇配备了电脑等通讯设备,为全县示范户免费赠送手机500部。同时通过100名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征集了全县102个示范村的联通农民用户手机号码,按其需求种类定制了电子农务信息。在小麦、玉米化除,小麦“一喷三防”、玉米粘虫、苹果食心虫等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防治关键时期方便快捷地为农民及时预报了病虫害信息,为科学防治赢得了时间。几年来共为农民群众发布各类作物病虫害发生预报、警报提示、防治警示信息,各类病虫情报,防治适期、防治方法与综合技术、防治措施的信息153条。发送辐射面达3.3万人次。特别是在小麦条锈病、麦蚜、玉米粘虫、苹果霉心病、桃小食心虫等防治时效性强的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减轻了病虫为害损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认可。1.3 通过电子邮件发布为了积极有效应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速植保技术信息入户率,为各级政府当好参谋,让广大农民群众科学运用植保知识。2009年本中心结合农业信息入户工程,在《病虫情报》、植保技术信息等发送中,利用现代互联网为相关农业单位、农业专家、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乡镇农技站统一注册了农业科技专用电子邮箱,同时征询了种粮大户、部分示范户与农资经销商意见,也搜集、整理或者帮助他们注册了电子邮箱。在关键农事季节把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作物病虫预报、防治技术信息通过电子互联网予以发布,同时利用电子农务平台发送手机短信,提示查收。乡镇农技站、村组农资、农技服务部再根据《病虫情报》内容及时向群众宣传,依此引导群众正确用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初步实现了病虫预报信息的文字和图像无线传输功能。2009年以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了《病虫情报》28期,收集上传、上报及反馈病虫害信息36条。1.4 依托项目提高信息入户率2005年以来,本中心先后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农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植保“三五人才传递工程”,将病虫信息传递给示范户、基地农户,提高了信息入户率。一是通过在全县10个小麦—玉米一体化、苹果、蔬菜主产基地和6 个田间学校的培训活动将病虫预报、防治信息传递给农户。二是在科技入户过程中,按照“1带20模式”(即全县确定100个示范村、50个技术指导员,一个指导员指导2 个村20 个示范户,一个示范户带动20 个辐射户)将病虫信息以《病虫情报》、技术意见、明白纸等形式,由50个指导员发放给1 000个科技示范户,再由示范户将信息传递给20 000户周边农户,辐射带动广大群众进行病虫害科学防治。三是依托植保专业机防队提高信息入户率。每年在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治前期对机防队员进行病虫识别、防治技术、安全用药知识培训,机防队员在购药、作业过程中向农户进行信息传递。2 体会农作物病虫预报发布采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改变了传统病虫预报发布方式,使病虫防治技术得到最广泛,最直接,迅速、准确、及时地传播,使政府(县级农业部门、乡镇政府)、政府公益部门(农技站)和广大农民能及时得到病虫发生、防治的信息,容易撑握病虫防治的关健时间,科学指导用药,提高病虫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依靠现代通信技术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发送病虫预报和植保信息,比以前更加省时、省力,方便、快速,而且节约开支,大大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加强了植保技术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同时也有效地利用整合了社会资源,促进了植保部门和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让植保信息得到了广泛传递和技术普及,深受乡镇农技人员、农资服务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欢迎。通过病虫电视预报的播出,不但及时、准确地指导了大面积的病虫防治工作,还广泛地普及了植保知识,树立了植保部门的形象,对凤翔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农技短信平台不仅是转变农技推广方式,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的载体,也是农技人员与农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大大地缩短农技推广和服务过程的时空距离,有效的拓宽了服务“三农”的渠道。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向效益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
报告创新农作物病虫测报和信息发布的尝试与思考
出版时间:2010赵建成1 潘成荣1 赵书文2 常鹏2 (1.山西省原平市植保站 山西原平 034100;2.山西省忻州市植保站 山西忻州 034000)摘要:综合利用各种技术进行测报,结合气象、生态等因素提高测报的准确性,并以电视媒体、短信平台、热线电话和互联网络等多种形式互为补充,达到信息发布的多样化,使植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布出去,可以有力地促进病虫草害的及时防治。关键词:创新;病虫测报;信息发布原平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的忻定盆地,是一个农业资源大县(市),国家级玉米生产基地县(市),近3年平均播种面积均在70万亩以上,以酥梨、苹果为主的果树面积达20余万亩,粮、棉、油、菜和水果均有不同区域的分布,不同农作物在过渡区域交互种植。由于地形复杂而形成的不同生态种植区域,造成了病虫害种类多、交叉传播,呈为害逐年加重的态势。如何提高病虫测报的准确性,把将要发生的病虫信息快捷准确地传递到农民手中,不违农时、不误适期防治,强化统防统治,是本站近年摸索的主要课题,并且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1 通过多种平台,实现信息发布的多样化1.1 通过电视媒体,实现植保技术“三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方式、用药的准确性和防治的时效性,对于一般农民来说较难以掌握,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留在家的妇女和老人等劳动力,相对来说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对此项技术更加难以掌握。为此,本站植保部门把各个时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防治办法、防治适期、如何用药以及注意事项等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病虫信息节目,不定期地在原平市广播电视台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农民朋友可以及时了解不同作物同一时期该防治哪种病虫,怎样科学选用防治措施,用啥药,怎样用等内容。同时,本站还定期地在电视屏幕上采用插播滚动字幕的方式将病虫发生情况、防治时间和技术措施等简短的信息进行发布,及时提醒农民朋友进行适时防治。这样定期滚动字幕插播和专题节目不定期的播报相结合,促进了植保工作的信息网络化、预测预报的可视化、防治措施的无害化。3年来,本站共制作这样的专题节目47期(涉及主要病虫害11种),如“稻水象甲的防控技术”、“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怎样防治玉米红蜘蛛”等。每期5~10分钟,共计350分种。这种形式生动直观,可操作性强,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他们都说“不用请,不用叫,植保技术已来到”。1.2 凭借短信平台,传递病虫信息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已经在农村广泛普及,电信服务更是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方便快捷、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我们和电信部门合作,利用手机的群发功能,及时将当前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对策、技术要点等信息发布出去,发布对象为各有关部门,各乡镇领导、农科技术人员,种田大户,特色种植户以及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等。截至现在,已累计发送手机短信近30 000条,短信预报被农民称作“及时雨、雪中炭”。1.3 利用热线电话,解答病虫防治技术问题2010年本站还开通了植保服务热线电话,通过热线电话以有问有答的形式,将当时不同作物上需要防治的病虫草害、防治办法和防治时间等及时发布出去,并对农民在防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释疑解惑,使农民对发布的防治信息理解得快、掌握得牢、操作起来方便,技术措施到位,提高了防治效果。迄今共接受电话咨询1 800余次,使得粮果菜等作物病虫害防治准确及时,受到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和赞扬。1.4 应用互联网发布病虫发生和防治技术信息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互联网运行费用低、信息量大、信息保留时间长、交互功能强,是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信息发布和进行技术服务的较好途径。最近几年,本站利用电子邮件等形式把病虫草害发生和防治信息发布出去。由于发布及时,防治适时到位,有效地提高了防治效果,到现在为止共发布《病虫简报》等信息600余条。2 综合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测报准确度准确地对病虫草害进行测报,对于及时有效的防治病虫草害,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站综合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集技术、性诱技术、黄板诱集技术等定点监测,结合田间调查以提高病虫测报的准确性。有些昆虫对特定波段的光有趋向性,本站就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集,记载虫量,根据测报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放置数量;有些昆虫对性外激素有趋向性,本站就利用这个特性在田间放置特定的诱芯进行诱集;有些昆虫对黄色有明显的趋性,本站就用黄色粘虫板诱集白粉虱、蚜虫等小型昆虫,此外还应用了杨树枝把诱集和糖醋液诱集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本站根据各种害虫的数量、性别比例、发育进度、消长规律和气象条件等,做出病虫预报,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测报的准确度,为及时有效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这样本站综合利用各种技术进行测报,结合气象、生态等因素提高测报的准确性,通过电视媒体、短信平台、热线电话和互联网络等多种形式发布,互为补充,达到了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化,使植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农户手中,有力地促进了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3 加强测报网点的建设,为准确测报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拥有一定数量、分布合理的病虫测报站点,才能拥有真实可靠的病虫数据,准确全面地掌握全市病虫发生情况,从而做出较为科学、准确的预报。为此本站以全市18个乡镇农科站为依托建立了18个病虫调查联系点,并在大牛店镇阳武一村、大林乡大林村、原平市城关和闫庄镇兰村设立了4个固定测报点,指定专人系统负责观察重大农作物病虫的发生消长情况,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测报网,为大量科学数据的采集以及提高病虫测报的准确性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拥有了病虫测报服务网,并且综合利用了各种科学的测报技术,通过多样化的信息发布平台,本站强化了对重大病虫的专业化防治,及时控制了小地老虎、草地螟、玉米红蜘蛛、梨木虱等病虫草害,多次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4 存在问题及对策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技术性比较强,要求测报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从事测报工作的人员待遇偏低,测报条件简陋,工作艰苦,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和回乡知识青年大多不愿从事此项工作,再加上现有的基层测报人员老龄化比较严重,文化偏低,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很难适应测报工作的发展需要。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实和壮大测报队伍,进一步提高测报水平。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在测报体系、测报方式和病虫情报发布方式等方面不断努力,为农业稳产高产保驾护航做出新的贡献。参考文献[1]夏敬源.我国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暴发现状与防控成效.中国植保导刊,2008,28(1):5~9[2]朱国芳,陈亮,文铁军等.多媒体技术在农作物病虫预报中的应用与探讨.湖北植保,1998(4):8~10 -
报告“中二软占”空间诱变品系的抗稻瘟病研究
出版时间:2007中二软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以粳籼21为母本,长丝占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常规优质稻品种,于200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二软占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好,米质良好,但中感稻瘟病。作者等将中二软占品种的种子经密封后送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部分中二软占种子留在地面作为非诱变原种对照),于2003年11月3日随“中国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升空,经过18天的太空旅行,于11月21日返回地面。2004年早造将中二软占诱变和非诱变原种对照单株种植,采用稻瘟病菌株GD0193接种到3到3片半叶的种苗上,发病7天后调查,792株经过空间诱变的种苗,病级为0~3级的抗病植株有208株,占总数的26.3%;病级为4~5级的植株有368株,占46.5%;病级在6级以上的有216株,占27.3%;80株原种对照种苗的病级均在6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中二软占的种子经过返回式卫星搭载后,对稻瘟病产生抗性变异,其中抗性明显提高的占26.3%;抗性比原种提高(病级0~5级)的植株数占72.7%。对中二软占空间诱变SP2代材料的抗性分离规律进行研究。从空间诱变中二软占SP1中选取33株抗病和2株感病植株的种子作为SP2的接种材料,原种中二软占作对照,接种稻瘟病菌株采用GD0193菌株。空间诱变中二软占SP1的2个感病植株在SP2抗性没有产生分离,33个抗病植株在SP2抗性产生分离,而且各株系抗感分离的比例也不一样。对33个抗病SP2株系抗感分离的比例进行X2分析,结果表明有21个株系抗感分离比例符合理论比值3:1,说明这21个株系可能受一个位点的抗性基因控制;有8个株系抗感分离比例符合理论比值15:1,说明这8个株系可能受两个位点的抗性基因控制。另外,有4个株系抗感分离比例既不符合3:1也不符合15:1。表明这4个株系的遗传基础比较复杂。由于目前对水稻空间诱变的染色体变异的遗传机理还不是很清楚,诱变除了导致基因的位点突变以外,也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畸变。这些畸变将影响水稻的性状,而且使其在SP2的基因的分离规律变得更复杂。从33个空间诱变中二软占抗病植株的SP3-SP4代株系中连续两造各筛选出5株农艺经济性状较好的单株,考种及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与原种中二软占比较,抗病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穗长、总粒数、结实率、粒长、谷粒长宽比、千粒重等性状与原种中二软占的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将33个空间诱变中二软占抗病植株和1个感病植株的SP4代株系进行抗谱测定,采用38个不同致病型代表菌株接种结果,原种中二软占和空间诱变感病株系的抗谱分别为29.0%和34.2%,33个空间诱变抗病株系中,抗谱达到80%以上的诱变株系有32个,其中抗谱在90%以上的诱变株系有24个,抗谱在80%~90%间的诱变株系有8个。中二软占是优质但中感稻瘟病的品种,从其空间诱变后代中有望筛选出对稻瘟病抗性及农艺经济性状比原种好的株系,可为抗稻瘟病育种提供新材料及优良抗源。目前作者等正重点开展有关优质、抗病的中二软占诱变品系的抗性遗传基础分析、抗病基因标记定位、空间诱变抗性变异机理研究等。 -
报告Functional Analysis of Plant Viral Genes Via Reverse Genetics
出版时间:2007正向(经典)遗传学是通过生物的表型来推测其遗传物质的组成、分布和传递规律等,而反向遗传学是在已知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生物理论和技术,通过核苷酸序列的定点突变、缺失和插入等创造突变体并研究突变所造成的表型效应。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侵染性克隆的构建技术、定点突变技术和报告基因的使用等,反向遗传学技术在研究植物病毒基因功能、侵染过程和致病机理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报道了该技术在研究马铃薯Y病毒(PVY)HC-Pro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P22功能方面的部分结果。PVY HC-Pro基因由本实验室提供,SPCSV的有关基因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Valkonen教授提供,PVX201质粒由Baulcombe教授提供。突变试剂盒(Quick Change XL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购自STRATAGENE公司,大肠杆菌菌株DH5α由本实验室保存,PCR突变引物由赛百盛公司合成。Figure 1 Symptoms of Nicotiana benthamiana plants inoculated with different constructs based on PVX 201将SPCSV P22、P28和RNaseIII等基因克隆到PVX201载体上,根据接种后出现的症状判断哪个基因能增强PVX对本氏烟的致病力。将PVY HC-Pro克隆到PVX201载体上,针对HC-Pro的KITC和IGN等位点设计合适的突变引物,参考突变试剂盒(Quick Change XL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说明进行突变。通过测序证实所得突变体的准确性。大量提取法提取质粒PVX201、PVXHC或相应的突变体,摩擦法接种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观察所致症状的差别。PVX201载体在本氏烟上引起轻微的斑驳和褪绿花叶症状,但不引起植株的死亡。SPCSV P28和RNase III等基因连接到PVX201后对症状无影响,但P22能提高PVX对本氏烟的致病力,导致了接种植株的死亡,说明P22是致病性的增强子。携带P22的PVX(PVX-p22)首先在接种叶上引起坏死斑点。坏死斑点扩展后,沿着叶脉到达茎部,引起上部组织坏死,最终导致本氏烟整株枯死。RNA沉默抑制因子HC-Pro也能提高PVX对本氏烟的致病力。表达HC-Pro的PVX(PVX-HC)在接种后7天出现严重明脉和卷曲,10~14天时首先心叶出现坏死,随后整株萎蔫死亡。但在接种叶上没有坏死斑,看不到明显的扩展迹象。KITC是HC-Pro的一个重要基序,参与病毒的蚜虫传毒、协生和抑制RNA沉默等过程。我们在测定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VBMV)全基因组序列时发现,TVBMV(YND分离物)HC-Pro KITC基序中的K变成了R,而且也有蚜虫传毒活性。我们把PVY HC-Pro的KITC突变成RITC后,再接种本氏烟,发现该突变仍能引起本氏烟植株的死亡。把K突变为A(突变体1,K52A)后,突变体也能引起本氏烟死亡,说明HC-Pro KITC基序中的K可能不参与和PVX的协生。但把KITC基序中的C缺失后(突变体2,C55Del)就不能引起植株死亡,说明KITC基序中的C对于协生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对于HC-Pro其他突变体的功能分析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