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出版时间:2018柑橘缺氮症状常发生在营养生长旺盛的夏季和果实采收后的寒冬,尤以土壤贫瘠的橘园更突出。植株表现为:新梢抽生短,枝叶稀少而纤细,叶薄而黄化,全株外观呈淡黄绿色;开花少,挂果少,易落果;当氮的生长供求由正常转缺乏时,部分叶片会出现不规则的黄绿色相嵌的杂斑,最后叶变黄凋落;严重时出现秃冠,树势衰退速度加快,乃至濒死。当结果枝叶片的含氮量低于2%时,可视为缺氮。柑橘缺镁症状主要发生在老叶上。晚夏和秋季果实成熟时较常见,尤其是挂果多的老年树,其结果母枝上的老叶发病更普遍。缺镁症状的初期特征为叶缘两侧的中部出现不规则的黄色条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大,在中脉两侧连成不规则的黄色带条,最后仅主脉及基部保持三角形的绿色区。严重缺镁时,叶片全部黄化,在植株上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后至冬季大量落叶,形成枯枝。健康叶含镁量为0.13%~0.23%,病叶含镁量为0.1%以下。当其含量为0.15%以下时,为缺镁的临界值。图5-1 柑橘缺氮图5-2 柑橘缺镁柑橘缺钾症状,是沙质土橘园的一种常见现象。此类土或有机质少的土壤,雨水冲淋后造成钾素大量流失,或其含量低的土壤因施氨态氮过多而阻止了根系的正常吸收,都会导致钾缺乏症。缺钾症状表现为:先在老叶叶尖和上部叶缘开始发黄,随着缺钾的加剧,黄化区域向叶中部扩展,严重时直达基部。重病树叶卷缩畸形,新梢抽长弱短,根系生长也差,果实发育不良,个体小而皮薄,味淡而酸。当柑橘叶片中钾的含量低于0.3%时被认作缺钾,0.9%以下则表示钾素已不足植株所需。图5-3 柑橘缺钾碳酸钙或其他碳酸盐含量过高的碱性土壤,铁元素被固定,容易出现缺铁。柑橘缺铁现象一般不常见,其最大特点是叶片失绿黄化,与严重氮缺乏症状相似,但程度强得多。本病症状特征为:多从幼枝新叶开始发病,叶脉保持绿色而脉间组织发黄,后期黄叶上呈现明显的绿色网纹。严重者,除主脉近叶柄部绿色外,其余部分褪绿呈黄白色,叶面失去光泽,叶缘褐裂,提前脱落留下光秃枝。但此时,同树的老叶仍保持绿色,形成黄绿相映的鲜明对照。分析测定病叶组织中全铁含量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因为所含铁多数由于沉积而失效。同样,测定土壤中全铁和游离态铁也不能了解土壤供铁能力。但测定土壤中CaCO3的含量和pH值,是可以了解土壤供铁情况的,因为土壤中有效铁含量与叶组织中活性铁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0~20厘米土层,r=0.9521;20~40厘米土层,r=0.8841。两者相关分析表明,正常叶片活性铁含量在40毫克/千克以上,而患病叶片中铁含量则明显低于此数值。图5-4 柑橘缺铁锰是柑橘树体内多种酶的活化剂或组分,起着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碱性土可使锰变得不易溶解,而酸性土壤中pH值>6.3时,有效态的Mn2+就会变成不溶性的Mn4+,根系不易吸收。此外,酸性土和沙质土都易使还原性二价锰流失。缺锰症状初期与缺锌症状相似,且缺铁症状又常隐症于缺锰症状,所以柑橘缺锰常伴随前两种缺素症的发生,使人不易识别或误作缺锌。此病的症状表现为:轻度缺锰时,叶片中脉和侧脉附近的叶肉现黄绿色区域,严重时黄色斑不断扩大。冬季病叶易脱落,产量和果品质量下降。本病与缺锌症状的区别在于叶片大小、叶形和果实大小不改变,失绿区的黄白化程度不如缺锌症状突出。当病叶中全锰的含量低于20毫克/千克时,被视作缺锰的临界值。新梢叶出现水渍状斑点,叶片变形,叶脉发黄增粗,叶片向后弯曲,叶背有黄色水渍状斑点,老叶失去光泽,严重的主、侧脉木栓化破裂,叶片易脱落。幼果在缺硼初期出现乳白色微凸小斑,严重时出现下陷的黑斑,引起大量落果。残留的果实小。图5-5 柑橘缺锰图5-6 柑橘缺硼土壤中缺氮或施入的有机肥量不足引起缺氮。一是柑橘对镁的需要量较其他微量元素多,在酸性土(pH值=5)和沙质土中镁素易流失,容易发生缺镁症。二是钾肥、磷肥施用过多,可引起缺镁症。三是果实内核多的品种较少核或无核品种易发生缺镁症。土壤中钾元素供给不足,或基肥施用量不够。一是盐碱地或含钙较多的土壤中铁的含量虽然很高,但大量可溶性的二价铁被转化为不溶的三价铁盐,不能为柑橘吸收利用,因此易发病。尤其遇干旱条件,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含盐量增高,致黄叶病加重。二是地下水位高的低洼盐碱地、土壤黏重、排水不良且又经常浇水的果园易发病。三是缺铁常与砧木耐盐性有关,如枸头橙作砧木与温州蜜柑嫁接,不易发病,用枳壳作砧木的则发病重。酸性或碱性土壤易导致缺锰。酸性土壤中锰易流失,碱性土壤锰易变为不溶解态。土壤中硼不够用所致。冬季根据树龄大小、当年结果多少而施足不同量的底肥。当生长期新叶缺氮发黄时,叶面喷施0.5%的尿素,进行根外追肥矫正或每株树根施100克硝铵。注意对中低产橘园的扩穴改造。酸性土壤缺镁时,可按每公顷1吨或每株1~2千克的量,拌施钙镁磷肥。叶部病症出现初期,可喷0.5%硫酸镁溶液,可以矫正镁缺乏症状。对轻度缺钾的果园,生长期喷0.5%的硫酸钾数次,矫正钾缺乏症。表现严重缺钾的植株,冬季或初春每株根施120~150克硫酸钾。当pH值达8.5时,植株常表现缺铁症,故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是解决土壤缺铁的根本措施。发病初期,用0.2%柠檬酸铁或硫酸亚铁,可矫正缺铁症状的发生。在柑橘营养生长旺盛期之5—6月,喷施0.3%硫酸锰液多次,间隔10~15天1次。冬季采果后,春梢萌发时盛花期喷洒0.05%~0.1%硼酸溶液或0.1%~0.2%硼砂溶液,提倡施用速乐硼、高纯硼、金硼液、围光硼等叶面肥。椐树体大小确定施用量。一般小树株施硼砂10~20克,施硼时不要过量,土施硼肥最好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喷洒3.4%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7500倍液,可调节柑橘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打造碧护柑橘美果。柑橘是适宜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的喜温植物,对温度表现敏感。其品质和越冬安全等与栽培所处纬度及海拔高度有关。大体上,其种植区划分为适合生长区域、可植区和非适生区三种,寒害和冻害主要出现在可植区。如在广东、云南、贵州800~1500米海拔垦建的柑橘园,寒害和冻害都时有发生。初秋在苗圃砧木上包芽嫁接,或对柑橘更新换种包芽腹接,春季破膜时间过早,芽萌抽发后,受到春寒低温侵袭而死亡;春季露芽接时间过早,也会受到同样损失。病因是萌芽在低温天气下,由于嫁接口初愈合的穗、砧形成层细胞会很快死亡,芽渐失去水分而枯萎脱落。若寒潮突然袭来,或秋霜提前发生时,果实含水量高,寒害便出现。轻者,在果皮表面出现火灼状赤褐色至棕黑色不规则凹斑;形似近成熟期喷炔螨特浓度过高造成的药害状。重者,出现大块赤褐色斑后,果实很快水腐落地。冻害症状:冬季0℃左右的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或遇极值温度低于-5℃时,柑橘枝梢叶片将严重受冻。从叶尖、叶缘向中脉方向纵卷,并产生大块相连的灰褐色枯死斑;秋梢嫩茎也变褐枯死;老叶受冻,症状与前述相似,但枯斑面积较小,一般不卷曲。3月底4月初春梢抽发时,受冻叶片纷纷脱落,形成秃枝,嫩梢发育差,花蕾小,坐果率低,对产量影响很大。如措施不力,树势很难在当年恢复(图5-7)。图5-7 蜜橘类低温寒害和冻害一是自然灾害。二是人为因素。冬季,尤其是春节前由广东向华北、东北、西北调运柑橘时,途中需几天时间,防寒设施跟不上很易出现冻害。(1)预防低温寒害对接芽和果实的伤害,应注意把握好农事季节,特别要掌握好当地的气温变化规律,即破膜露芽时间最好在柑橘园20%~30%植株芽萌发5毫米长左右(贵州在4月初)。(2)预防冻害首先应培育壮树,控制秋梢抽发过度,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0毫克/千克,在秋梢抽发3厘米左右时喷枝梢至湿透,可达到控制树梢矮壮、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次年坐果率之目的;受冻后,3月灌水浇透,可减少落叶、落花和落果;春季萌芽前及时剪除冻伤枝梢,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中间态的中弱枝转换成果枝;全园进行2~3次叶面喷肥,第1次生理落果期可加10毫克/千克的2,4-D钠盐保果;全年注意合理施肥,防治好重要病虫害,尽快恢复冻前的树势。(3)冬季柑橘调运时,设法用空调车,防止储运途中受害。(4)遇有雨雪低温冷冻灾害袭击时,一是对已被大雪覆盖的柑橘园要及时清除树枝上的积雪,防止积雪压劈压断树枝,勿使树体遭到二次损伤,可用稻草秸秆包扎树干或覆盖树盘以求保温。二是对已受冻的柑橘园,雪后气温稳定后适时适当修剪,做到小伤摘叶、中伤剪枝、大伤锯干,对枝干完好叶片焦枯未落的尽早进行人工辅助脱叶;对冻伤明显的枝、干,及时带青修剪。剪口要准确控制,并涂蜡液包扎保护。三是加强树基培土、施有机肥等保护措施。(5)为了防止柑橘类冻害提倡喷洒3.4%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7500倍液,不仅可防止寒害和冻害,还可生产碧护柑橘美果。农药种类很多,橘园常用的为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其浓度和施药时期掌握不好,就会对柑橘树造成药害。如:利用石硫合剂防治柑橘红蜘蛛、矢尖蚧幼若虫和炭疽病,冬季可用0.8~1波美度石硫合剂喷雾树冠,如在夏季仍用此浓度,叶、果将大量脱落;95%机油乳剂稀释200~300倍液防叶螨效果很好,但如低于200倍稀释液喷雾,柑橘嫩叶就会枯卷;40%乙烯利2000~2500倍稀释液于采果前20天喷树冠,可促使橘果早熟上市,如喷于长势弱的树或药液低于此稀释倍数,就会导致植株叶、果掉落;用2,4-D钠盐保花保果,阴天使用浓度为10毫克/千克,如烈日下喷雾,柑橘叶片将呈船形反卷,幼果会僵化畸形。由此可见,农药品种不同,产生药害的症状各不相同,现举例描述于下。炔螨特药害症状(图5-8):烈日高温下喷73%炔螨特乳油预防红蜘蛛,低于商品说明书上规定的稀释浓度,1周后果上产生赤褐色凹斑,病部油囊细胞坏死膨大,生长期的果实虽不脱落,但终身留下疤痕,近成熟和已着色的果实易落果。叶片受害后,有几种表现:叶尖病斑呈“八”字形,枯白色,内缘有宽的褐色坏死带;叶面病斑大小相间,小斑近圆形,灰白色坏死。大斑中域灰白色,斑缘带褐色。代森锌药害症状:春末夏初,用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预防幼果期炭疽病,低于400倍稀释液喷雾,幼果积液过多,渐出现灰褐色的不规则凹斑,病部僵硬,影响鲜果品质和市场价格。图5-8 柑橘炔螨特药害防治方法。根据柑橘不同生育期对化学农药的敏感性、喷药浓度及施药时间的温度等主要因素,结合自我实践经验,正确选择和使用农药品种。药害发生轻的也可喷洒3.4%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7500倍液,效果好。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处理、机械阻隔、射线等方法防治植物病害。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都对热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要死亡。在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中,热处理有干热及湿热两种。有病苗木可用热风处理,温度为35~40℃,处理时间1~4周;也可用40~50℃的温水处理,浸泡时间为10分钟至3小时。如唐菖蒲球茎在55℃水中浸泡可以防治镰刀菌干腐病;有根结线虫病的植物在45~65℃的温水中处理(先在30~35℃的水中预热30分钟)可以防病,处理时间0.5~2小时,处理后的植株用凉水淋洗。一些花木的病毒病是种子传播的,带毒种子可进行热处理。在热处理过程中种子只能有低的含水量,否则会受灼伤。种苗热处理的关键是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做某种病植物的热处理事先要进行实验。热处理时要缓慢升温,切忌迅速升温,应使植物有个适应温热的锻炼,一般从25℃开始,每天升高2℃,6~7天后温度达到37℃±1℃的处理温度。湿热处理休眠器官较安全。现代温室土壤热处理是使用热蒸汽(90~100℃)处理时间为30分钟。蒸汽处理可大幅度降低香石竹镰刀菌枯萎病、菊花枯萎病的发生。在发达国家中,蒸汽热处理已成为常规管理。进行太阳能热处理土壤也是有效的措施。在7—8月将土壤摊平做垄,垄向为南北向。浇水后覆盖塑料薄膜(25微米厚为宜),在覆盖期间保证有10~15天的晴天。耕作层温度高达60~70℃,能基本上杀死土壤中的病原物。温室大棚中的土壤也可按此法处理。当夏季花木搬出温室后,将门窗全部关闭,土壤上覆盖塑料薄膜能较彻底地杀灭温室中的病原物。覆盖薄膜增产是有目共睹的,覆膜也能达到防病的目的。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植物残体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地减少叶病的发生,如芍药地覆膜后,芍药叶斑病成倍地减少。覆膜防病的原理是:膜对病原物的传播起了机械阻隔作用;覆膜后土壤温、湿度提高,加速病残体的腐烂,促进病原物的消亡,减少了侵染来源。除此之外,人们也进行光生物学、超声波、辐射技术防病的研究,虽然都处在实验阶段,但都有开发价值。化学防治是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虫、螨类、线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一种方法。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法简单,不受地域限制,便于大面积机械化操作等优点。当病害大发生时,化学防治可能是唯一的有效方法。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化学防治仍然会占重要的地位。但其缺点是容易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引起病菌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等。对于这些缺点,未来可通过发展选择性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改变施药方式,减少用药次数等逐步加以解决。杀菌剂的品种繁多,加工剂型也多种多样,防治对象的寄生部位、危害方式、环境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使用方法也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如下。喷雾是借助于喷雾器械将药液均匀地喷布于防治对象及被保护的寄主植物上,是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适合于喷雾的剂型有乳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剂等。在进行喷雾时,雾滴大小可影响防治效果,一般地面喷雾直径最好为50~80微米,喷雾时要求均匀周到,使目标物上均匀地有一层雾滴,并且不形成水流从叶子上滴下为宜。喷雾时最好不要选择中午,以免发生药害和人体中毒现象。喷粉是利用喷粉器械产生的风力,将粉剂均匀地喷布在目标植物上的施药方法,此法最适于干旱缺水地区使用。适于喷粉的剂型为粉剂。此法的缺点是用药量大,粉剂黏附性差,效果不如同药剂的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好,而且易被风吹失和雨水冲刷,污染环境。因此,喷粉时,宜在早晚叶面有露水或雨后叶面潮湿静风条件下进行,使粉剂在叶面易沉积附着,提高防治效果。土壤处理是将药粉用细土、细沙、炉灰等混合均匀,撒施于地面,或将药液浇淋土表,然后进行耧耙翻耕等,主要用于土壤消毒及防治土传病害。种苗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拌种。在播种前用一定量的药粉或药液与种子搅拌均匀,用以防治种子传染的病害。拌种用的药量,一般为种子重量的0.2%~0.5%。浸种和浸苗。将种子或幼苗浸泡在一定浓度的药液里,用以消灭种子幼苗所带的病原菌。闷种。把种子摊在地上,把稀释好的药液均匀地喷洒在种子上,并搅拌均匀,然后堆起重闷并用麻袋等物覆盖,经1昼夜后,晾干即可。熏蒸是利用有毒气体来杀死病菌的方法,一般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主要用于防治温室、仓库和种苗上的病菌。用注射机或兽用注射器将内吸性药剂注入树干内部,使其在树体内传导运输而防治病害。打孔法是用木钻、铁钎等利器在树干基部向下打一个45°的孔,深约5厘米,然后将5~10毫升的药液注入孔内,再用泥封口。对于树势衰弱的古树名木,也可用注射法给树体挂吊瓶,注入营养物质,以增强树势。总之,农药的使用方法很多,在使用农药时可根据药剂的性能及病害的特点灵活运用。农药的合理使用就是要贯彻“经济、安全、有效”的原则,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使用农药。在生产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各种药剂都有一定的性能及防治范围,即使是广谱性杀菌剂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病害都有效。因此,在施药前应正确诊断病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品种、使用浓度及用量。切实做到对症下药,避免盲目用药。在调查研究和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掌握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抓住有利时机用药。既可节约用药,又可提高防治效果,而且不易发生药害。防治病害时,可考虑在冬季消灭病原,或在生长季节初期孢子萌发阶段用药,同时还要注意气候条件及物候期。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防治1种病菌,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应尽可能地轮回用药,所用农药品种应尽量选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将2种或2种以上的对病虫害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混合使用,以达到同时兼治几种病虫,提高防治效果,扩大防治范围,节省劳动力的目的。农药之间能否混用,主要取决于农药本身的化学性质。农药混合后它们之间不产生化学和物理变化,才可以混用。安全用药包括防止人畜中毒、环境污染和植物药害。生产上应准确掌握用药量、讲究施药方法,注意天气变化,施药者要做好防护措施并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 -
报告柑橘(砂糖橘)结果期管理
出版时间:2018砂糖橘、春甜橘、金柑、明柳甜橘、茂谷柑、W·默科特结果早,投产快,产量高,特别是砂糖橘、春甜橘,种后第5年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3000~5000千克。要获得高产优质,除了高标准建园、加强病虫害防治以外,种植后的田间管理措施特别是树冠管理技术是否科学、合理、及时、到位,就成为柑橘能否持续获得高产高效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结果树树冠的管理,通过科学的整形修剪、合理的肥水管理,培养通风透光良好、结果母枝多而健壮的丰产树形,通过保花保果技术的应用达到多结果、年年结果的目的,最终实现丰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砂糖橘、春甜橘、明柳甜橘、W·默科特主要以秋梢为结果母枝(图4-1),金柑、滑皮金柑则以春梢和少部分夏秋梢为结果母枝(图4-2)。因此,如何培养数量充足、充实健壮的秋梢或春梢作为结果母枝就十分关键,其数量和质量关系到翌年的产量和质量。要根据树龄、树势、挂果量培养好结果树各个阶段量足质优的结果母枝。一般要求青年结果树培养100~200条、长度20~30厘米;成年结果树和老年结果树培养200~300条、长度15~25厘米,叶片浓绿、健壮充实、无病虫害的结果母枝。图4-1 砂糖橘的秋梢结果母枝图4-2 金柑的春梢结果母枝放秋梢时间要根据树龄、树势、结果量、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来决定。砂糖橘、春甜橘以秋梢为结果母枝,如放梢太迟,秋梢不充实,影响花芽分化与结果;放秋梢过早,容易促发冬梢,影响翌年的花量。所以,对砂糖橘、春甜橘、明柳甜橘、茂谷柑、W·默科特来说,结果多、树势弱的缺水的山地果园,适宜在大暑至立秋前放秋梢;对结果少、树势旺盛、水田栽培或灌溉条件好的果园,则可在立秋后至处暑前放秋梢。金柑、滑皮金柑则以重点培养充实的春梢为结果母枝,在春梢萌芽前及时完成修剪、施肥、淋水等工作。图4-3 短剪徒长枝第一,在放梢前15~20天,对树冠中上部丛状密生枝、旺长枝、徒长枝、落花落果枝、弱枝进行短剪或疏剪(图4-3至图4-5),促发更多健壮秋梢抽出。对结果多的树,应疏去部分皮厚、粗糙、过大、品质低劣和畸形的果实。同时,剪除病虫枝、枯枝,减少养分消耗,促发秋梢。第二,在金柑、滑皮金柑采果后要及时进行修剪,重点对树冠中上部的结果枝、落果枝、徒长枝、弱枝进行适当的短截,促发健壮的春梢,确保当年结果母枝的数量和质量。图4-4 砂糖橘丛状枝枝条多而密图4-5 短剪后的丛状枝砂糖橘、春甜橘、明柳甜橘、W ·默科特、金柑、滑皮金柑结果早,产量高,对肥水的要求较高,如果肥水管理跟不上,就容易造成树体营养失调,树势衰退,产量下降,砂糖橘、春甜橘、明柳甜橘、W·默科特还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因此,应因地制宜,合理施肥。土壤施肥要根据品种、树龄、树势、产量、肥料、季节、天气、土壤等不同情况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效用,确保丰产、稳产、优质。原则上采取追肥、化肥浅施,基肥、有机肥深施。(1)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每年冬季的12月至翌年1月采果后或夏季的6—7月,沿树冠滴水线下挖长80~100厘米,宽、深各40~50厘米的长方形坑,施肥量约为全年的40%左右,肥料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商品肥。以株结果50千克的产量计算,每株施入绿肥、杂草、腐熟农家肥等有机肥20~30千克,复合肥1~1.5千克,磷肥1千克,饼肥1~2千克,熟石灰1~1.5千克,肥料与土要尽量拌匀施下,避免肥料过于集中造成伤根。深施重肥的位置需逐年轮换,保证土壤疏松肥沃,树体有足够的养分,为丰产、稳产、优质打下基础。(2)萌芽促花肥。柑橘生长、开花结果周期长,生长量大,消耗养分多,而土壤养分有限,所以应及时通过追施肥料补充营养。可在春梢萌芽前10~15天,在树冠滴水线附近开深10~15厘米的环状沟,每株施入0.3~0.75千克尿素、0.5~1千克复合肥,加腐熟的麸水或沼气液30~40千克,施后回土。(3)稳果肥。春梢生长、开花坐果与幼果发育使树体养分大量消耗,而且新梢生长与花果之间还相互争夺养分,导致落花落果。因此,要及时施稳果肥以减少落花落果,促进新梢转绿,提高坐果率。可在谢花2/3左右时,开浅沟每株施入尿素0.3千克、复合肥0.5千克、硫酸钾0.2千克,加施腐熟猪牛栏粪水或沼液30千克。(4)壮果促梢肥。在秋梢抽发前10~15天,沿树冠滴水线附近挖10~15厘米深的浅沟,每株施入尿素0.3千克、复合肥0.5~1千克、腐熟花生麸2~3千克。此次施肥最好同时加腐熟花生麸水30~40千克。目的是保证树体有足够养分,促进果实膨大和秋梢抽发,为翌年开花结果创造条件。(5)采果肥。施采果肥的目的是恢复树势,为翌年开花结果做准备。一般在采果前后进行,树冠盖膜后往往不方便施肥,因此,为了既方便又能及时将肥料施下,可将采果肥提前至11月份、树冠盖膜前施完。肥料以农家肥和有机肥为主,结合商品肥料,按株产50千克计算,每株施农家肥20~30千克、饼肥2~3千克、复合肥1~1.5千克、石灰0.5~1千克。各次追肥的具体施肥种类与施肥量,需根据品种、树龄、树势、产量、土质、气候等情况灵活掌握。大部分叶面肥可与农药结合使用,从而减少劳力、节约开支,但使用时要注意农药及叶面肥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免降低药效和肥效。叶面肥最适宜在新梢期和幼果期使用,阴天或下午3时以后喷洒效果更好,具体的叶面肥种类、使用时期与浓度详见本章第四节。水分是柑橘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俗话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缺水会使植株萎蔫枯死,而土壤水分过多或湿度过大,则会造成烂根或发病落叶,导致植株衰退甚至死亡。因此,加强水分管理,对柑橘早结、丰产、稳产、优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产上,如果阴天叶片出现轻微萎蔫症状,或在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卷曲的叶片在傍晚不能及时恢复正常,就要及时淋水,保证树体对水分的需要。柑橘在春梢萌动期及开花期(2—4月)、果实膨大期(5—10月)对土壤含水量十分敏感。当土壤含水量沙土<5%、壤土<15%、黏土<20%时,就要及时淋水。一般砂糖橘、春甜橘裂果期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这个时期如遇到连续干旱,那么每隔15天左右应淋水1次,保持土壤水分均衡,防止因缺水而影响果实膨大,并防止久旱下大雨导致裂果。同时,在秋冬季节利用果园生草,树盘覆盖,保持土壤湿润。一般柑橘在秋、冬季及秋梢老熟后要适当控水:一是防止水分过多,不利于花芽分化;二是抑制抽发晚秋梢和冬梢,使树体更好地积累养分;三是为了提高果实的含糖量,增进果实的风味,同时提高果实耐贮性,在果实采收前1个月内也要适当控制水分,保持土壤适当干旱。果实采收前的10~15天需完全停止灌水,以降低土壤含水量,提高果实品质。长期干旱会使土壤水分大量减少,导致柑橘植株缺水,叶片褪绿、卷缩,果实生长发育停止,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枝叶干枯等,甚至出现植株死亡现象。反之,柑橘受涝时间过长或果园低洼长期浸水,植株容易发生根系腐烂、叶片黄化、枯枝等。因此,旱季要注意防旱,雨季注意防涝。主要措施有:第一,建园时搞好果园供水、排水系统,做到能灌能排;第二,改良土壤,每年通过深翻压绿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抗旱性,使土壤水分能排能蓄;第三,在干旱前和大雨过后,及时中耕松土,使空气进入土壤孔隙,可降低土温,减少水分蒸发;第四,在树盘覆盖稻草、杂草或反光薄膜(图4-6),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土壤温度;第五,果园生草栽培(图4-7),除树盘杂草要铲除外,株间、行间非恶性杂草宜保留,或人工种植白花草等。图4-6 树盘覆盖稻草图4-7 果园生草栽培影响柑橘落花落果的原因很多,如长期低温阴雨、缺乏光照、高温、栽培管理不当、树势衰弱、养分供应不足、树势生长过旺、砧木不当、新梢过多与花果争夺养分、病虫害严重等都会导致落花落果。因此,如何把保花保果各项技术措施及时做好非常重要。主要的保花保果技术如下。主要作用是壮蕾、壮花及提高花的质量,提高坐果率,柑橘从花芽分化开始到新梢萌芽至开花结果,树体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特别是采用避雨避寒栽培技术后,砂糖橘、明柳甜橘、W ·默科特、夏橙、春甜橘、金柑留树挂果时间长,更要及时补充足够的养分,才能保证树体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因此,在春梢萌芽前15天左右,沿树冠滴水线附近开环沟施1次花前肥。特别是对衰弱树,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在现蕾期和谢花后,人工抹芽控梢,把部分营养春梢和谢花后无果的营养枝抹去,可减少落蕾落花。同时,在6月中下旬前,对结果树萌发的早夏梢全部抹除,以减少大量的养分消耗,防止大量落果。在花蕾期、谢花期和幼果期分别进行根外追肥,能及时补充养分,减少落花落果。在花蕾期喷施0.2%~0.3%尿素液+0.2%磷酸二氢钾+0.1%硼砂或速乐硼1000倍液,每隔10~15天1次,连喷2次。谢花后可喷1次0.3%~0.4%复合肥液加含微量元素的叶面肥。也可在花蕾期、生理落果期喷施600倍果叶康3~4次。春季雨水多,开花后花瓣和花丝容易黏附在子房和花托上,造成小果腐烂而落果。因此,可在开花期间每隔5~7天定期摇花,把凋谢的花瓣摇落。人工抹梢成本高,采用药物控梢见效快、效果好。在夏梢期喷杀梢素、控梢素能有效杀死已萌发的夏梢,抑制夏梢生长。但在使用时要严格控制浓度,切忌浓度过高,同时不能与叶面肥、农药混合使用,以免产生药害。在柑橘开花、生理落果期,根据品种的不同,特别是对无核的品种,适当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减少落花落果,提高坐果率。出现异常天气时,更要注重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生产上应用较多的主要是赤霉素(920)、芸苔素内酯、细胞分裂素、复硝酚钠(爱多收)、防落素(B9)、2,4-D等。(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在使用前必须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有效成分和使用方法,然后根据落花落果和天气等情况使用。如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异常,为提高花的质量和壮蕾壮花,在现蕾期至谢花期间,宜用芸苔素内酯、细胞分裂素、复硝酚钠等;谢花后至第二次生理落果期落果最为严重,此时应喷施赤霉素、防落素、2,4-D,效果明显,喷时要对果面、果梗、蜜盘均匀喷洒。赤霉素有粉剂和水剂2种,粉剂为无色结晶粉末、不溶于水,要先用少许酒精或高度白酒溶解后使用,水剂则按指定浓度使用即可。(3)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浓度及次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要严格控制浓度和次数,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当浓度超过100毫克/升时,易产生药害。生产上有的果农滥用药物,把4、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入几种叶面肥混合喷施,有的则从现蕾开始至幼果膨大期间,每10~15天喷1次,持续2~3个月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叶面肥,多达5~6次,这种做法既浪费,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用赤霉素每克加水10~15升或2,4-D每克加水50~80升,连续使用多次。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叶面肥混合使用,容易刺激果皮变粗、变厚。正确的使用方法是:赤霉素每克加水30~50升、2,4-D每克加水200~300升,5%芸苔素内酯与细胞分裂素用1000倍液,复硝酚钠用3000倍液,使用2~3次为宜。植物生长调节剂最多同时用2种,不能超出3种,叶面肥加1~2种即可。 -
报告建园及果园管理
出版时间:2019果树为多年生植物,栽植后要在固定的地方生长几年或数十年。因此,建立果园必须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认真选址、精心设计,才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建立果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有所侧重的原则。要依据当地气候条件、消费群体的要求和消费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因素综合考察分析,确定种树、品种和栽培的规模及设备、设施的配备。必须围绕品种的良种化、管理的科学化、生产的机械化、排灌的水利化、土壤的良土化、栽植的矮密化、寿命的短期化来进行。园址选择的原则有以下几个。利用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水土流失少的平地、丘陵、山地栽培果树,还可达到粮果双丰收的目的。风沙荒地、岗坡地也可建园,但沙荒地有机质含量少,保水保肥力差,建园时应采取防风固沙、种植绿肥等措施,改良不利条件。黏重土的地块排水不良、通气性差,既不利根系生长也不宜建园。另外,盐碱化较重的地块一般不宜建园,若需建园必须先改良土壤。根据当地气候、土壤、雨量、市场需求条件,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和品种的优良性状,因地制宜栽植适宜本地区的果树品种。建园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利于运输生产资料和果品。水源要充足,利于灌溉。果园地点确定后,先进行测量,画出地界。然后确定果园范围、防护林、道路、排灌系统和建筑物的区划。为利于劳动作业,小区的地形以长方形为好。用道路规划果园的小区,一般主路宽5~7m,支路宽3~5m;根据风的来向,确定主林带、副林带;建筑物主要包括贮藏室、包装场、管理用房等相应的配置配套设施。经过对果园进行选择、区划设计规划后,选择适宜的果树品种及其配置,合理的栽植密度和栽植方式成为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树种和品种,首选当地名、优、特新果品。晚熟品种应与早熟品种搭配,如葡萄和草莓搭配。在坡地建园栽植时,坡地上部土层较薄,可栽植耐贫瘠的树种,如杏、山楂。在缓坡土层深厚的地方,可栽植梨、苹果。在山的下坡可栽植抗寒力强的树种,抗寒力弱的树种可栽植在中、上坡。不同的地区及不同品种的栽植时期不同,北方落叶果树多在落叶后至萌芽前栽植。冬季较为温暖的北部地区,萌芽前春植或落叶后栽植均可,秋植有利于伤口愈合、促进新根生长。冬季寒冷的地区,秋植易于受冻或抽条,春栽效果好。冬季温暖的南方地区,落叶果树秋植或春植为宜。各种果树树种都有适宜的栽植密度,生产上常用栽植密度见表3-1。果树种植株数×行距(m×m)每公顷株数(株)苹果(3~4)×(4~5)500~834梨(1.5~2)×3(矮化砧)333~500山楂(3~5)×(4~6)500~834李(3~4)×(4~5)500~834杏(3~5)×(4~6)333~500葡萄(1~1.5)×(5~6)1111~2000表3-1 常用果树栽植密度(1)长方形栽植。当前生产中应用最广的栽植方式。特点是行距大于株距,通风透光好,适于密植,便于机械化作业,耕作管理方便。栽植株树的公式为:(2)正方形栽植。特点是行株距相等,各株相连成正方形。通风良好,耕作管理方便。但在进入结果期后树冠易于郁闭,不利于进行机械操作和管理。(3)三角形栽植。分为等腰三角形和非等腰三角形栽植,将果树栽植在三角形的顶点上,各行交错栽植,不便于管理,通风透光差。生产中应用较少。(4)带状栽植。一般两行为一带,行距1m左右,带距5m左右。葡萄生产和密植栽培应用较多。(5)等高栽植。适于梯田、撩壕采用。1.土壤准备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改良,一般地应深翻施肥、平整土地,沙地建防护林,山地做好梯田或撩壕。2.苗木准备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好树种和品种,剪掉发霉、折断的部分,一边修剪一边定植。最好栽前浸水,栽时用泥浆蘸根,提高成活率。3.挖坑定植北方应在上年秋季土壤结冻前挖好坑,施足基肥。一般栽植坑深宽不小于1m,表土与底土分开。坑的中心为定植点。将果树苗木主根垂直栽于坑中央,使根系自然舒展,将土壤与肥料混拌均匀后填入坑内踩实。根茎部露出地面,浇足定根水,定植后修剪树形以减少蒸腾。1.幼树树盘管理树盘是指树冠垂直投影范围,根系分布集中。树盘内的土壤可采用清耕或者清耕覆盖法管理。在秋季上冻前刨一遍树盘,刨土深度为10~15cm。2.果园间作管理幼龄果园树小、根狭,有较大的行间距可以进行间作。实行果蔬、果粮、果药、果薯、果苗间作,既可抑制杂草生长,又可增加收入。果树进入盛果期即应停止间作。果园土壤管理分为以下三种形式。1.清耕法果园要勤耕、勤锄,使土壤保持疏松和无杂草状态。在秋季深耕,春夏季进行多次中耕,使土壤保持疏松通气。短期内可显著地增加土壤有机态氮素,起到除草、保肥、保水作用。但不宜长期使用此法。2.生草法除树盘外,在果树行间播种禾本科、豆科等草种的土壤管理方法叫生草法。其优点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减少了土壤冲刷,对果实的成熟和提高品质有促进作用。缺点是长期生草易使表层土板结,影响通气,与果树争夺水分和养分。3.清耕覆盖法在果树需肥、水较多的生长前期保持清耕,而在雨季种植覆盖作物,待作物长到一定高度后翻入土壤作绿肥,这种方法叫清耕覆盖法。这种方法兼具清耕法与生草法的优点,减轻了二者的缺点。例如,前期清耕可熟化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后期播种间作物,吸收利用土壤中过多的水、肥,有利于果实成熟,增进品质,并可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有机质。如果果园间作的作物选择恰当,可以以短养长、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可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控制杂草生长和防止水土流失。(1)一般在桃幼龄期提倡间作,定植后1~2年,全年均可间作。成龄果园只在秋冬季间作比较合适,但全园封园时不宜间作。(2)间作物宜选择根系浅、枝干矮、生长期短、耗肥量少、无或少共同病虫害的作物。(1)豆科类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绿豆等。豆科类作物根系具有固氮作用。(2)薯类。主要有甘薯和马铃薯。(3)蔬菜。主要是一些果菜类、块茎类和叶菜类蔬菜,藤蔓蔬菜不适宜。(4)药用植物。如党参、沙参等。1.不适宜作物(1)高秆类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等。(2)藤蔓作物:如瓜类、豇豆等。2.不适宜模式果果间作:在同一块地中,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果树,不同果树种类间有许多病虫害互相传染,同时其年周期中各生育期又不相同,给生产管理带来不便。1.基肥施肥时期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它是能较长时间供给果树多种养分的基础肥料,如厩肥、堆肥、腐植酸类肥料、土杂肥及绿肥等。基肥的施用一般以秋施为主,多在8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又以有机肥为主(3000~5000kg/667m2),混合以全年需氮总量60%的氮肥、80%~100%的磷肥、70%~80%的钾肥,施肥方法有全园撒施、条沟施、环状沟施、放射状沟施等。秋季正值根系第二次生长高峰,伤根容易愈合,可促发新根,使肥料有充分的时间分解,部分肥料吸收后能增加树体内养分积累,提高树体的越冬能力和抗寒性。2.追肥施肥时期追肥在生长季根据果林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施用。追肥是以基肥为基础,依据树体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对肥料需求的特点和营养元素的需求,追施速效肥来满足果树生长发育的需要。追肥既是供给当年壮树、高产、优质的肥料,又为来年生长结果打下基础,是果树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追肥的次数和时期与气候、土质、树龄有关,一般一年进行2~3次。(1)花前肥。又叫萌芽肥,在花芽开始萌发时追肥,以满足开花坐果和发芽抽梢所需肥料。一般每株追施尿素100~150g。(2)花后肥。又叫稳果肥,在落花后坐果期施用,满足幼果需要,促进新梢生长,扩大叶面积,提高光合效能,减少生理落果。一般每株追施尿素100~200g。(3)壮果肥。又叫夏肥,在幼果停止脱落即核硬化前进行。一般每株施人畜粪15~30kg。(4)采前肥。重点针对结果多的晚熟品种,主要解决大量结果造成树体营养亏缺和花芽分化的矛盾,尤以晚熟品种后期追肥更为重要。还可以使落叶果树延长叶片寿命和衰老期,加深叶色,提高光合作用效能,有利于树芽充实及增长树体营养积累,提高树体营养水平。1.土壤施肥土壤施肥是应用最普遍的施肥方法,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1)放射沟施肥。以树干为中心,距树干1m左右,由内向外、由浅入深地挖放射状沟后施入覆土。隔年更换施肥部位,适用于盛果期大树。(2)条状施肥。在果树间、株间或隔行开沟施肥,挖横向或纵向长条沟,坡地只能顺等高线横向挖沟。(3)全园施肥。将肥料均匀地撒在地面上,综合耕刨翻入土中,此法可与放射状施肥隔年更换,效果更好。适用于施肥量大的成龄果园和密植果园。(4)环状施肥。在树冠外围稍远处挖环状施肥沟,将肥料与土充分混合,施入沟内,覆土填平。适用于幼年树。2.根外施肥根外施肥又称叶面喷肥,简单易行,用肥量小,发挥作用快,可及时满足果树的急需。喷时将肥料配成低浓度液体,喷施到叶、新梢或果实上,注意叶的正反两面都要喷到,喷雾要细匀,多在无风晴天进行。根外施肥常用的肥料种类和浓度见表3-2。种类浓度种类浓度尿素0.3~0.5硝酸钾0.5硝酸铵0.1~0.3硼砂0.1~0.25硫酸铵0.1~0.3硼酸0.1~0.5磷酸铵0.1~0.5硫酸亚铁0.1~0.4腐熟人尿5~10硫酸锌0.1~0.5过磷酸钙1~3柠檬酸铁0.1~0.2氧化钾0.3钼酸铵0.3草木灰1~5硫酸铜0.01~0.02磷酸二氢钾0.2~0.3硫酸镁0.1~0.2表3-2 根外施肥常用的肥料种类和浓度果园灌水是根据果树不同物候期对水的需求进行的,新梢迅速生长、果实膨胀发育时需水量大。应根据土壤墒情灌溉,随旱随灌,随涝随排。(1)萌芽水。在萌发开花期,使土壤水分充足,对新梢生长、促进开花坐果有积极的作用,为当年丰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春季干旱地区,此期灌水更为重要。(2)花后水。此期常为果树的需水临界期,对水分的需要量很大。浇一次透水能减少落花落果,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膨大。因此,此期自然降雨不足的地区必须灌水。(3)催果水。在果实迅速膨大期。此期也是花芽大量分化期,及时灌水既可促进果实肥大,又促进花芽分化,为连年丰产创造条件。(4)封冻水。秋冬干旱地区采果后,灌水可使土壤中储备足够的水分,有助于肥料的分解,有利于果树第二年春季的生长。寒地果树在土壤封冻前灌一次水,对树体越冬和第二年春季的生长极为有利。1.地面灌水是传统的方法,在生产中应用最普遍,投资少,简便易行。不足是耗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2.设施灌溉通过灌溉设备进行灌水,是现代先进的灌水方法,具有省水、省工、保土、保肥、受栽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投资大。在果树管理生产中,整形修剪是一项十分重要且较难掌握的技术。该项技术措施的运用是根据果树的生物学特性、自然环境条件、经济条件、栽培制度和管理技术水平进行操作的。1.提早结果,延长结果寿命通过修剪加速树冠形成,有利于早结果。采用开张角度、轻剪等修剪措施可促进果树成花早结。合理的整形修剪,保持合适的主从关系,培养牢固的树冠骨架。通过修剪可延长树体的结果年限。2.提高产量,克服大小年通过合理整形,促进果树立体结果。通过修剪调节生长势,促进或抑制花芽形成,调节生长枝与结果枝的比例,控制花芽数量等,都可以协调生长与结果,克服大小年,提高产量。3.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提高果实品质通过修剪,剪除病虫枝、密生枝、重叠交叉枝等,使树冠枝条分布合理,通风及光照良好,可增进果实着色和风味,合理的结果量,可增大果形,提高品质。同时可减少病虫害。4.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通过修剪控制树冠高度、大小等,有利于果园的多项管理工作,如打药、施肥灌水、采摘等的进行,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消耗。整形的基本原则是“因树修剪,随枝作形,有形不死,无形不乱”。整形中要做到“长远规划,全面安排,平衡树势,主从分明”。既要重视树形基本骨架的建造,又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枝就势诱导成形;既重视早结、早丰产,又要重视树体骨架的牢固性和后期丰产,做到整形结果两不误。修剪的原则是“以轻为主,轻重结合,因树制宜”。这就是说,修剪量和修剪程度总的要轻,尤其是在盛果期以前,应做到“抑强扶弱,正确促控,合理用光,枝组健壮,高产优质”。轻剪固然有利于生长,缓和树势和结果,但为了骨架的建造,又必须对部分延长枝和辅养枝进行适当控制。轻重结合的具体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幼树向初果期、初果期向盛果期的转化,也有利于复壮树势,延长结果年限。1.树种、品种的特性不同树种品种的生长结果习性不同,其整形修剪方法也不同。必须根据果树的生长结果特性,因势利导,进行修剪,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以短果枝结果为主的果树(梨、苹果、李等),应长放以培养短果枝;以长果枝结果的果树(桃、柿等),应短截来培养长果枝。对成枝力强的,应多疏少截。2.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对同一树种和品种来说,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不同则生长结果也不同。因此,整形修剪时必须考虑当地气候、土肥水条件、栽植密度、砧木种类、树体生长状况及机械管理等情况。如在生长季节长,高温多雨,或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水充足的地方,果树生长旺,枝多冠大,宜采用大型树冠,定干可高些,修剪要轻。栽培水平高,应轻剪多留花芽。3.修剪反应修剪反应是合理修剪的重要依据。修剪前要了解去年修剪后枝条生长情况和树体的表现,弄清修剪反应后才可能进行正确的修剪。4.经济效益果树修剪还要考虑是否节省劳力,要尽可能地简易省工,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根据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从果园的群体结构出发,培养良好的丰产优质的树体结构。总结各地整形经验和当前发展趋势,结合树种和品种特性,因地制宜确定丰产优质、便于管理的树形。现将生产上常用的主要树形介绍如下(图3-1和图3-2)。图3-1 果树主要树形示意图(1)图3-2 果树主要树形示意图(2)1.有中心干形适用于干性强的树种和品种,如苹果、梨、柿、板栗、核桃等。树形特点:保留中心干,主枝分布较多。常用的有:主干形、疏散分层形(主干疏层形)、多中心干形、十字形、圆柱形、纺锤灌木形等。2.无中心干形适用于对光照要求高,干性较弱的树种和品种,如核果类、柑橘等。树形特点:无中心干,主枝少,分布较集中,树冠矮。常用的有:自然圆头形、自然开心形、多主枝自然形、主枝开心圆头形、丛状形等。3.篱架形常用于蔓性果树、苹果和梨的矮化栽培。主要树形有:双层棚篱架形、棕榈叶形、斜脉形等。4.树篱形常用于矮化栽培。特点是:树冠株间相接,呈绿篱状,行间较宽,有利于光照和果园操作。根据单株树体结构,可分为自然树篱形、扁纺锤形、自然扇形等。5.无骨干形超密栽植时便于机械化操作的树形。全树只有一个枝组,没有骨干枝,栽后一二年就可收获大量果实。1.休眠期修剪休眠期修剪又称冬季修剪,落叶果树从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常绿果树从秋冬果实采收后至春季萌芽前进行的修剪。落叶果树一般在休眠期间,一二年生枝梢内营养物质含量较少,此时修剪养分损失较少。常绿果树冬剪时期宜在春梢抽生前进行,因此时叶片中的氮、磷、钾含量较低,可减少养分损失。2.生长期修剪生长期修剪又称夏季修剪,是指从春季萌芽至落叶果树秋冬落叶前或常绿果树晚秋梢停长前进行的修剪。生长期修剪可缓和树势,改善光照条件,促进开花结果。根据修剪内容和目的,可按果树年周期内不同物候期进行,如在萌芽后进行抹芽;在开花结果期可进行摘心、疏花疏果、疏梢等。1.短截短截是剪掉一年生枝条的一部分。短截可分为轻短截、中短截、重短截、极重短截等。(1)轻短截。剪去枝条的1/4~1/3。目的是削弱枝条的顶端优势,截后易形成较多的中、短枝,单枝生长较弱,但总生长量大,母枝加粗生长快,能缓和生长势,利于花芽分化。(2)中短截。剪去枝条的1/3~1/2。截后多形成较多中、长枝,生长势强,枝条加粗生长快,有利于树冠延伸及恢复枝条生长势。一般多用于延长枝上和复壮枝势。(3)重短截。剪去枝条的2/3~3/4。截后对局部刺激大,萌发的侧枝少,但生长较旺,多用于缩小树体,培养枝组,改造徒长枝和竞争枝。(4)极重短截。只保留基部1~3个不饱满芽,其余的剪掉。截后萌发1~3个弱枝,多用于处理竞争枝,降低枝位,或用于短枝型修剪。2.疏枝疏枝又称疏剪,将枝条从基部全部剪掉称为疏枝。对剪口上部的枝条有削弱作用,而对剪口下的枝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对剪口附近母枝上的腋芽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也不会增加母枝上的分枝数,只能使分枝数减少。疏剪主要是疏去内膛过密枝,以减少树冠内枝条的数量,调节枝条均匀分布,为树冠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避免树冠内部光腿现象,减少全树芽数,防止新梢抽生过多而消耗过多营养,利于花芽分化,此外应疏除竞争枝、徒长枝、根蘖枝、枯枝、病虫枝等。3.回缩回缩又称缩剪,剪去多年生枝条的一部分称为回缩。修剪量大,对树体刺激大。它可降低顶端优势的位置,改善光照条件,使多年生枝基部更新复壮。在缩剪时常常因伤口影响下枝长势,需暂时留适当的保护桩;待母枝长粗后,再把桩疏掉。4.缓放缓放又称长放、甩放。对一年生枝条不剪任其生长称为缓放。枝条缓放后,下部易发生中、短枝,停止生长早,利于花芽形成。缓放用于中庸枝、平生枝、斜生枝效果更好。对于幼树的骨干枝的延长枝或背生枝、徒长枝不能缓放。弱树也不宜多用缓放。5.摘心在生长季摘去新梢的顶端幼嫩部分称为摘心。可抑制其继续生长,促使枝条木质化,促进分枝,同时削弱了顶端优势,有利于树冠形成。新梢旺盛生长期摘心可促生二次枝,有利于扩大树冠,对幼树可促其分枝,加快分枝级数,提早结果。葡萄花前花后摘心,可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膨大。6.抹芽、疏梢抹去嫩芽称为抹芽或除萌,疏除过密的新梢称为疏梢。常用于柑橘、葡萄、桃、老树更新除萌蘖等。可选优去劣,节约养分,改善光照,提高留用枝的质量,促进枝梢生长。7.刻伤包括目伤和纵伤。用刀横割枝条的皮层,深达木质部称刻伤。在枝芽上方刻伤,可以促进其生长;在其下方刻伤可以控制其生长,促进花芽形成,提高坐果率和充实枝条生长。其目的是调节骨干枝的长势和增加枝梢数量(图3-3)。图3-3 刻伤及其应用8.扭梢、拿枝和曲枝扭梢是将旺梢向下扭曲或将其基部旋转扭伤。拿枝用手对旺梢自基部到顶部捋捋,伤及木质部,响而不折。扭梢和拿枝都可阻碍养分运输,缓和生长,提高萌芽率,促进中短枝和花芽形成,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生长。曲枝是改变枝条生长方向、空间位置,缓和枝条生长势的方法。是将直立的枝条,引向水平和其他方向的空间,可以加大枝条角度,扩大树冠,改善光照,充分利用空间。曲枝能抑制枝条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曲枝后,应及时抹芽,以防枝下部抽生直立旺枝(图3-4)。图3-4 扭梢9.环剥环剥是将枝干韧皮部剥去一环。主要是阻止了韧皮部的运输,使被剥枝条从上向下运输受阻,从而调节了被剥部以上枝条的生长,减缓了生长势,利于成花。具有类似作用的还有环割、绞缢、环状倒贴皮、大扒皮等。环剥的时间通常在春末夏初,新梢停止生长前后,已有一定的叶面积形成时进行,可有利于花芽分化;为促进基部萌发抽枝,则在萌动前高位环剥,使基部隐芽萌发。环剥的程度是指环剥的宽度及深度。其宽度常以环剥处枝条直径的1/10的宽度。太宽,则不能愈合而至死亡,太窄,起不到削弱生长势的作用。而深度则以除去韧皮部不能伤及木质部为宜,如伤及木质部,严重时会使环剥处以上整个枝条枯死。进行环剥后,为了提高被剥枝梢上部枝叶中含氮量,应进行多次根外追肥。追肥以氮为主,可以提高其效果,并可防止叶片发黄和提早落叶。(1)调节枝条角度。通过选留斜生枝、剪口芽留下芽、里芽外蹬、拉枝、拿枝、扭梢等方法加大枝条角度;反之,可减小枝条角度。(2)调节花芽量。采用长放、拉枝、环剥、扭梢、轻短截、摘心等修剪方法可以增加花芽量;采用重短截、中短截、疏剪花芽等可减少花芽量。(3)调节树体生长势。对于树势强的应冬轻夏重,延迟冬剪,采用长放、拉枝、扭梢、摘心等缓和生长势的修剪方法,多疏少截,去强留弱、去直留斜、多留果枝,抑制生长;反之,对于树势弱的可增强树势。花果管理,是指直接对花和果实进行管理的技术措施。其内容包括生长期中的花、果管理技术和果实采收及采后处理技术。花果管理是果树现代化栽培中重要的技术措施。采用适宜的花果管理措施,是果树连年丰产、稳产、优质的保证。本任务将以稳产优质为中心,重点讲述保花保果和疏花疏果技术。坐果率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提高坐果率,尤其是在花量少的年份提高坐果率,使有限的花得到充分的利用,在保证果树丰产稳产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果树的自然花朵坐果率很低。例如,苹果、梨的最终花朵坐果率为15%左右,桃、杏为5%~10%,柑橘类为1%~4%;枣最低,仅有0.13%~0.4%。因此,即使是在花量较多的月份,如不采取保花保果措施,也常会出现“满树花,半树果”的情况。提高坐果率的措施如下。(1)树体的营养水平,特别是贮藏营养水平对花芽质量有很大影响。许多落叶果树的花粉和胚囊是在萌芽前后形成的,此时树体叶幕尚未形成,光合产物很少,花芽的发育及开花坐果主要依赖于贮藏营养。贮藏营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果树花芽形成的质量、胚囊寿命及有效授粉期的长短等。因此,凡是能增加果树贮藏营养的措施,如秋季促使树体及时停止生长、尽量延长叶片寿命和光合作用的时间等都可采取。(2)合理调整养分分配方向。果树花量过大、坐果期新梢生长过旺等都会消耗贮藏的养分,从而降低坐果率。采用花期摘心、环剥、疏花等措施,能使养分分配向有利于坐果的方面转化,对提高坐果率具有显著的效果。(3)对贮藏养分不足的树,在早春施速效肥,如在花期喷施尿素、硼酸、磷酸二氢钾等,也是提高坐果率的有效措施。(1)人工辅助授粉。借助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果树坐果率。果树花期遇到阴雨、大风、低温天气、蜜蜂等昆虫活动受阻,或因果园品种单一、授粉品种不足,或花期不遇等都影响自然授粉。即使在正常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对于促进果个增大、端正果形及提高品质等方面仍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在苹果、梨、橙、柚、荔枝等果树上,人工辅助授粉已成为一项常规技术措施。授粉用的花粉应在授粉前(2~3d)采集。选择授粉品种亲和力强、花粉量大而生活力高的品种,于大蕾期(气球期)采花蕾,以人工或机具搓揉花朵、过筛,收集花药,摊放在通风避光处阴干,温度维持在20~25℃,相对湿度为60%~80%,一般经24~48h,花药即裂开,此时收集花粉,干燥后将其放入玻璃瓶中,并在低温、避光、干燥条件下保存备用。需长期保存时,应将花粉充分干燥,封于玻璃瓶或塑料袋内,避光保存在0~4℃的干燥环境中,最好放于有干燥剂的干燥器中存放。授粉是在初花期开始,并随花期的进程及时授粉的。授粉方法有人工点授、机械喷粉、液体授粉等。人工点授是指用授粉工具将花粉直接点放在柱头上的授粉技术。人工点授在整个花期中至少应进行2~3遍,每个花序只授1~2朵花或间隔花序授粉,而对坐果率低的树种、品种或花量少的年份,应多花、多次授粉。机械授粉是借助喷粉机器于花期喷撒花粉的辅助授粉技术。具体方法是在花粉中加入100~300倍的滑石粉或淀粉,混匀后装入农用喷粉器,均匀喷撒在花器上。如果只进行一次喷粉,则应在盛花期进行。填充剂易吸水,造成花粉破裂,因此应现用现混合,混合后应在4h内喷完。液体授粉是指将花粉制成花粉混合液进行喷雾授粉。一般是将花粉配成5%~10%的蔗糖溶液,用喷雾器于盛花期喷洒花的柱头,蔗糖溶液可防止花粉在溶液中破裂。为增加花粉活力,可在溶液中加0.1%的硼酸或硼砂。硼酸或硼砂在用前再混入。因混后2~4h花粉便可以发芽,为此溶液配好后应在2h内喷完。(2)果园放蜂。果园放蜂是一种很好的授粉方法。果树花期时在果园内放养一定量的蜜蜂,通过蜜蜂传粉实现辅助授粉的技术。对于虫媒花果树(如苹果、梨、桃等),在果园内放养蜜蜂是我国常用的辅助授粉方法。一般每0.3~0.5hm2放一箱蜂,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果园放蜂应注意:蜂箱要在开花前3~5d搬到果园中,以保证蜜蜂顺利适应新环境,在盛花期到来时能够正常出箱活动;在果园放蜂期间,切忌喷施农药,以防蜜蜂受毒害;当花期遇阴雨、大风或低温天气时,蜜蜂不出箱活动,会影响授粉效果,应配合人工辅助授粉。施用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果树坐果率。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赤霉素、萘乙酸、脲等。在应用生长调节剂时要注意,不同的调节剂,或同一种调节剂在不同树种上使用,其作用差别很大,第一次使用新的生长调节剂时必须进行小面积试验,以免造成损失。花期是果树对气候条件最敏感的时期,如遇恶劣天气,往往会造成大幅度减产。在果园种植防风林是改善果园小气候的有效措施。此外,通过早春灌水,可推迟果树开花的时间,躲过晚霜的为害,减少损失。果实套袋、树冠上用塑料薄膜覆盖等措施可提高坐果率。疏花疏果是及时疏除过量花果,保证合理留果量,以保持树势稳定,实现稳产、高产、优质的一项技术措施。果树开花坐果过量,会消耗大量贮藏营养,加剧幼果之间的竞争,导致大量落花落果;果实过多还会造成营养生长不良,光合产物供不应求,影响果实正常发育,降低果实品质,削弱树势,降低抵抗逆境的能力。理论上讲,疏花疏果进行得越早,节约贮藏养分就越多,对树体及果实生长也越有利。但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花量、气候、树种、品种及疏除方法等具体情况来确定疏除时期,以保证足够的坐果为原则,适时进行疏花疏果。疏花疏果分为人工疏花疏果和化学疏花疏果两种。(1)人工疏花疏果。人工疏花疏果是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方法。优点是能够准确掌握疏除程度,选择性强,留果均匀,可调整果实分布。缺点是费时费工,增加生产成本,不能在短时期完成。人工疏花疏果一般在了解成花规律和结果习性的基础上进行,为了节约贮藏营养,减少“花而不实”,以早疏为宜,“疏果不如疏花,疏花不如疏花芽”,所以人工疏花疏果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疏花芽。即在冬剪时,对花芽形成过量的树进行重剪,着重疏除弱花枝、过密花枝,回缩串花枝,对中、长果枝破除顶花芽;在萌动后至开花前,再根据花量进行花前复剪,调整花枝和叶芽枝的比例。第二步,疏花。在花序伸出至花期,疏除过多的花序和花序中不易坐优质果的次生花。疏花一般是按间距疏除过多、过密的瘦弱花序,保留一定间距的健壮花序;对坐果率高的树种和品种可以进一步对保留的健壮花序只保留1~2个健壮花蕾,疏去其余花蕾。第三步,疏果,在落花后至生理落果结束之前,疏除过多的幼果。依据树体负载量指标,人工调整果实在树冠内的留量和分布的技术措施,是疏花疏果的最后程序。定果的依据是树体的负载量,即依据负载量指标(枝果比、叶果比、距离法、干周及干截面积法等),确定单株留果量,以树定产。(2)化学疏花疏果。化学疏花疏果是在花期或幼果期喷洒化学疏除剂,使一部分花或幼果不能结实而脱落的方法。优点是省时省工、成本低、疏除及时等。缺点是因疏除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或疏除不足,或疏除过量,从而致使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化学疏花疏果分为化学疏花和化学疏果。化学疏花常用药剂有二硝基邻甲苯酚及其盐类、石硫合剂等。化学疏果常用药剂有西维因、萘乙酸和萘乙酰胺、敌百虫、乙烯利等。 -
报告猕猴桃育苗与建园
出版时间:2018以良种区域化,再配以优良的栽培管理技术,才能实现猕猴桃栽培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在栽培时间短、尚未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地区,尤其应做好品种的引种、观察、筛选工作,建立良种区试基地,明确当地的最适栽培品种后,再大面积推广。对一个优良品种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大果、优质、结果早、易丰产、耐贮运,品种的风味、口感应该适合当地群众的习惯。必须要考虑品种布局,应早、中、晚熟搭配,鲜食与加工品种搭配。适当减少中熟品种的发展,加大早熟、晚熟、极晚熟品种的栽培面积。将要发展的品种替代原有老品种,或者新发展品种的成熟期是原有品种群的上市空档。将发展的品种在本地必须生长良好,栽培管理容易,抗逆性强,抗病虫能力强。近几年,红心、黄心猕猴桃新品种相继出现并开始推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一些特异品种,如白果品种、观赏品种也可以适量发展,以满足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求。苗木繁殖是猕猴桃优质丰产栽培的重要基础与技术环节,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猕猴桃结果及其产量、品质和经济寿命。自1978年以来,我国在借鉴新西兰猕猴桃产业苗木繁殖相关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特定的气候及栽培区域环境条件开展了猕猴桃繁殖方法的试验研究,并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建立了猕猴桃商品苗圃,不断研究和改进育苗方法和技术,保证了产业化发展中优质苗木的需求。种子采集是育苗成功的基础,选择充分成熟的果实取种,清洗出的种子放在室内摊薄晾干,然后用塑料袋封装后放入10℃以下低温冰箱贮藏备用。猕猴桃成熟的种子有休眠期,处在该时期的种子,即使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都已具备也不会发芽。必须创造适宜的外界条件,让种子度过休眠期,才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打破种子休眠主要用沙藏层积和变温处理2 种方法,其次是用激素处理。(1) 沙藏层积。将阴干的种子与5~10倍的湿润清洁消毒过的细河沙拌匀,细河沙湿度以用手捏能成团、松开团能散为宜,沙的含水量约为20%,然后将混匀好的种子用纤维袋 (或木箱) 装好,埋在室外地势高、干燥的庇荫处,并用稻草和塑料膜等覆盖,既防止雨雪侵袭又保证通透性,防止种子发霉腐烂。拌沙前种子用温水 (开水和凉水的比例为2 ∶ 1) 浸泡1~2天,效果更好。沙藏时间以40~60天最好,应不少于30天。(2) 变温处理。将种子放在4.4℃条件下6~8周,可以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或将种子放在4.4℃条件下2周以上,再进行变温处理,夜间10℃、白天20℃;或将种子贮藏于塑料袋内,放在4℃条件下5周,然后再经16小时的21℃和8小时的10℃变温处理,能得到更高的发芽率。(3) 激素处理。播种前用2.5~5.0克/升的赤霉素浸种24小时,亦可取得变温处理同样的效果。选择背风向阳、灌排方便的地方建苗圃,以富含有机质、疏松肥沃、呈中性或微酸性的沙质壤土播种为宜。为达到提早出苗,可采用塑料大棚或温室于12月至翌年1月播种,6月中下旬即可达到嫁接粗度。播种方法可采取条播或撒播。条播采用宽窄行;撒播是指将种子集中均匀撒在苗床上,出苗后达3片真叶即可移栽。播种后苗期管理是出苗率和苗木生长好坏的关键,特别是水分和遮阴的管理尤为重要;同时,需要及时清除杂草,保持苗木直立生长并及时摘心。对于1月播种或采用大棚播种的幼苗,于当年6月中旬苗木可达到嫁接粗度,实现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成苗的效果,即猕猴桃 “三当” 育苗技术。嫁接是猕猴桃商品生产、保持品种特性的常用繁殖方法。我国对猕猴桃的嫁接方法研究颇多,针对猕猴桃枝梢生长特性,进行了嫁接方法的多种改进,嫁接技术也日益完善。我国在中华猕猴桃驯化的早期就开展了不同嫁接方法和时期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劈接、舌接、切接、单芽枝腹接、皮下接、芽接等多种方法。除芽接仅在生长期使用外,其他方法除伤流期外,全年都可进行,春季伤流期之前是嫁接的最佳时期。除春季可采取扬接外,其他均在圃内嫁接。扬接 (相对常规圃内坐地嫁接,指掘起砧木于室内嫁接后再植于圃地),即在休眠期,提前将砧木挖出集中假植,在室内进行嫁接,比传统的室外坐地嫁接提高了嫁接速度和嫁接成活率。另外,提前将砧木挖出假植,推迟伤流期,可延长嫁接时间,且不受外界天气的影响,嫁接成活率可达95%。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嫁接,嫁接成活的关键在于4个字——快、准、紧、湿,即削刀要快,砧穗的接合部位形成层要对准,包扎要紧,伤口要密封,枝接时要留保护桩,保持结合部位的湿润和土壤的湿润。目前国内多采用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实生苗作砧木,且美味猕猴桃砧木嫁接植株长势旺,适应性较强。北方种植软枣时主要采用扦插苗或抗寒性强的软枣猕猴桃作砧木;用长叶猕猴桃作砧木嫁接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品种,能进一步增强耐旱、抗病能力。研究表明,砧木 “凯迈” 可以提高 “海沃德” 品种的花芽量及产量;用大籽猕猴桃嫁接中华猕猴桃,有树体矮化的表现特性。猕猴桃砧木品种的研究和选育相对滞后于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选育抗性更强的专用砧木如抗旱、耐湿的砧木或耐碱的砧木,是提高猕猴桃优质高产及扩大适栽区域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嫁接后管理的好坏对接芽成活和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除了加强肥水管理外,应及时做好断砧、除萌、摘心、立支柱等各项工作。嫩枝扦插也叫绿枝扦插,是指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作插条培育苗木的方法。嫩枝扦插主要在猕猴桃的生长期使用,一般在新梢半木质化后的5—8月进行。在避风、阴凉的地方建立插床,铺上干净细河沙或蛭石作基质。选择露水未干前采集插穗,粗度以直径0.4~1.0厘米为好,长度10~15 厘米,有2~3 个芽,剪好的枝条应置于阴凉避风场地或室内,扦插前用促进生根的生长调节剂处理基部切口。扦插时,插条入土深度为插条长的2/3,密度以插下后插条叶片不相互遮盖为准。插好后,浇足水,使基质与插条紧贴。盖上遮阳网调整光照强度,保持整个环境通风,同时需要调整好插床的湿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自动喷雾装置,则生根效果更好。硬枝扦插是指利用1年生休眠期的枝条作插条培育苗木的方法。因木质化枝条组织老化,较难生根,特别是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在刚开始驯化利用时,国内认为几乎不能生根,而国外仅日本扦插成活,成活率为66.7%。为了解决异地引种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针对难生根的原因开展了大量的试验,如在插穗类型、处理插穗的药剂筛选、药剂的处理浓度及时间、插床的温度调节如加埋地热线升温等,选择最佳的处理组合,使生根成活率达90%。猕猴桃组织培养繁殖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以猕猴桃茎段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的研究。我国相继对猕猴桃不同器官,例如茎段、叶片、根段、顶芽、腋芽、花药、花粉、胚、胚乳进行了离体培养研究,并开展了组织培养技术有关基础理论及应用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在猕猴桃转基因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获得了不同器官的试管苗,利用种胚、下胚轴、子叶等培养愈伤组织分化苗,利用胚乳培养三倍体植株也获得了成功。对离体培养的猕猴桃茎段愈伤组织发生的组织学和形态发生学研究表明,愈伤组织起源于形成层和韧皮部,初生木质部也参与了愈伤组织形成。意大利将扦插和组织培养相关技术集成,应用在商业化苗木繁殖,快速地为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苗木,即用组织培养产生大量幼小茎段为材料,用扦插繁殖的方法在棚内养苗,带钵移植,1年上架分枝,主干粗2厘米,长势旺;翌年即可结果。由于猕猴桃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 “三喜” “五怕”的特性,因此,在建园时必须充分考虑猕猴桃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尤其是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要满足猕猴桃生产的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各地果农在建园时,必须做到 “五要”,即态度上要有发展的积极性,环境上要有适宜的生态条件,产品上要有一定的发展规模,资金上要有相应的投资能力,科技上要有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猕猴桃直插建园是将插条一次性扦插于植株栽植穴中,直接培育成苗的一种快速建园方法。由于繁苗与建园一次到位,方便简便,施工容易,建园成本低,在管理良好的条件下,苗木生长迅速健壮,一般翌年即可开始结果。由于直插建园枝条扦插的地方不仅是苗木培育的场所,也是今后植株生长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准备好栽植沟。先挖好宽0.6~0.8 米、深0.8 米的定植沟,沟底填入切碎的玉米秸秆,然后再用混合好的表土与有机肥将沟填平,并灌1次透水使沟内土壤沉实。按植株行距要求将定植沟内土壤翻锄、整平,做成宽度为60厘米的平畦。直插建园多用长条扦插,即1个插条上至少要保留2~3个芽眼,有利于插条发根和幼苗生长。在扦插时可按规定的株距,在定植沟的覆膜上先用前端较尖的小木棍在扦插穴上打2~3个插植孔。为了保证每个定植穴上都有成活的植株,一般每个插穴上应沿行向斜插2~3个插条,插条间距离10厘米,形成 “八” 字形,插条上部芽眼与地膜相平,扦插后及时向插植穴内浇水,为了保证良好的育苗效果和促进苗木健壮生长,直插建园时定植带应铺盖地膜,膜的周边用细土压实。覆膜能有效提高地温,并有保墒和减少杂草为害的作用。栽苗建园是整地后按一定的密度定植实生苗的建园方式。栽苗建园的优点是建园成本低,定植实生苗成活率高,品种搭配比较容易掌握,株行距规范,树体大小一致,生长旺盛,便于整形,便于集约化经营管理,早期丰产、稳产。在栽苗建园时,行距控制在4米左右,株距应保持在2米左右。先在种植园里挖深60厘米、长宽均为1米的定植坑,在坑内施足基肥,不但可以节省肥料,还有利于树体吸收养分。定植时,在坑内覆一层土再栽实生苗,否则会造成烧苗现象。栽好的实生苗经过1年生长后再高接,有利于成活。接口应距地面40厘米以上,避免接口冻害,一旦高接成活,则去除实生苗全部分枝,以免争夺养分。 -
报告桃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桃果实风味优美,营养丰富,具特殊香味,为夏秋季市场上的主要鲜销果品,是我国主要果树之一。适应性强,栽培容易,结果早,易丰产。桃为落叶小乔木。根系属浅根性,生长迅速,伤后恢复能力强。芽具有早熟性,萌发力强,在主梢迅速生长的同时,其上侧芽能相继萌发抽生二次梢、三次梢。但在二次梢、三次梢上,无芽的盲节很多。桃的成枝力也较强,且分枝角常较大,故干性弱,层性不明显,中心主干易早期自然消失。不同品种间分枝角度不同,形成开张、半开张和较直立的不同树姿。隐芽少而寿命短,其自然更新能力常不如其他树种。桃花芽容易形成,进入结果期早。树冠中长、中、短各类枝条均易成为结果枝,花芽为纯花芽。大部分桃品种能自花结实,异花授粉能提高结实率。果实发育可分快—慢—快3个时期。其中第二期为硬核期,品种间差异较大,早熟品种仅7~10d,常使胚发育不全,或形成软核。生理落果分前后两期。前期落果在花后3~4周内发生,主要是由于受精不完全所引起。后期落果是受精幼果的脱落,主要发生在硬核期开始的前后。此期正处于植株的养分转换期,落果与碳水化合物及氮素的供应不足有关,干旱也能促进脱落。但是,如果此期供应的氮素和水分过多,引起新梢徒长,器官间对养分的竞争加剧,则同样会导致落果。桃属喜温性的温带果树树种,适宜的年平均温度南方品种群为12~17℃,北方品种群为8~14℃。冬季通过休眠阶段时需要一定时期的相对低温,一般需0~7.2℃的低温750h以上,低温时数不足,休眠不能顺利通过,常引起萌芽开花推迟且不整齐,甚至出现花芽枯死脱落的现象。花期要求10℃以上的气温,如花期遇气温降至-11~-3℃时,花器就容易受到寒害或冻害。桃性喜干燥和良好的光照。耐旱性极强,不耐涝,适宜于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长。光照充足,则树势健壮,枝条充实,花芽形成良好;光照不足时,内膛枝条多易枯死,致结果部位很快外移。桃的栽培品种很多,我国有1000个左右。依成熟期可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五类;依果肉色泽可分为黄肉桃和白肉桃;依用途可分为鲜食、加工、兼用品种以及观花用的观赏桃等;依果实特征可分为普通桃、油桃、蟠桃三大类型。春艳、仓方早生、大久保、莱州仙桃、寒露蜜、冬雪蜜桃、春美、春蜜、北农早艳、北农晚艳、红冠、新川中岛、朱砂红、雨花露、冈山早生、砂子早生、北农2号等优良品种。丽春、超红珠、春光、华光、瑞光1号、瑞光2号、瑞光3号、瑞光5号、中油16、中油14、中油13、518、五月火、曙光、艳光、早美光、潍坊1号、阿姆肯、中农金辉、中农金硕、早红艳、双喜红、早红珠、早红霞、早丰甜、丽格兰特等优良品种。早露蟠桃、新红早蟠桃、早蜜蟠桃、碧霞蟠桃、蟠桃皇后、瑞蟠2号、瑞蟠4号、瑞蟠13号、瑞蟠14号、中农蟠桃10号、仲秋蟠桃、白芒蟠桃、撒花红蟠桃、陈圃蟠桃和油蟠桃品种红油蟠1号、红油蟠2号、红油蟠3号、玫瑰红等优良品种。生产上桃树育苗多用嫁接繁殖。砧木普遍用毛桃或山桃。进行矮化栽培时,可用毛樱桃、郁李作为桃的矮化砧。接穗以选用复芽或带有复芽的枝段为最佳。种子秋播或春播都可以。秋播出苗整齐,出苗早,幼苗生长快而健壮,且可省去种子沙藏手续,一般在晚秋至初冬土壤结冻前进行。春播种子需经沙藏层积处理,毛桃需100~120d,然后在种子萌动前播入土中。沙藏天数不足时影响发芽率。每667m2需种子75~120kg,可育苗8000~10000株。也有先在苗床中集约播种育苗,而后再行移栽的。桃秋季生长停止较苹果和梨为早,砧木生长速度也快,芽接时期早于苹果和梨,长江流域一般多在7—8月进行。如能提前至6月中旬以前芽接,成活后并采用折砧或两次剪砧的方法,可在当年成苗出圃。具体嫁接方法,过去采用T形芽接法为多,近年多用嵌芽接法。夏秋来不及芽接或芽接未活的砧木苗,可用枝接法补接。枝接一般采用切接法。长江流域在秋季9—10月及翌年春萌芽前均可进行,淮北地区宜掌握在春季桃芽萌发之前。注意保持好接口和接穗剪口的湿度,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桃树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建园。盐碱土应先行改良,否则易患缺铁性黄叶病。土壤黏重的丘陵坡地应开沟建园,避免土壤下层积水。老园地重茬植桃,常导致树体生长不良、枝干流胶、叶片失绿、新根褐变等,严重时造成成片死树,建园时应予避免。品种方面要因地制宜。城市近郊可多选软溶质的品种,早熟品种的比例也可大一些。城市远郊及山区适宜发展较耐储运的硬肉桃或硬溶质的品种。当果园中栽植不产生花粉或花粉少并缺乏生活力的一些品种时,一定要配植授粉品种。即使是自花能结实的品种,选用几个品种相互配植,也能提高结实率和产量。不同成熟期的品种还可避免劳力过分集中和延长鲜果的供应时期。栽植密度根据品种生长势、土壤肥瘠和管理条件而定。一般平地株行距4~5m,山地株行距(3~4)m×(4~5)m。桃枝伸展速度快,特别在高温多湿地区不宜过分密植,否则前期虽可获得高产,后期树冠交接后产量即锐减。有管理经验的地区,密度可大一些。桃树根系呼吸作用旺盛,正常生长要求土壤有较高的含氧量。除秋冬落叶前后结合施用基肥进行深翻外,生长期间宜经常中耕松土,保持树盘范围内的土壤通气性良好。遇有滞水、积水现象应及时排除,不使根系受渍。桃树比较耐瘠薄。幼树期需肥量少,施氮过多易引起徒长,延迟结果。进入盛果期后,随产量增加和新梢的生长需肥量渐多。综合各地桃园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的比例,大体为10∶(3~4)∶(6~16)。每生产100kg的桃果,三要素的吸收量分别为0.5kg、0.2kg和0.6~0.7kg。具体施肥量最好以历年产量变化及树体生长势作为主要依据。叶分析的适量标准值,据原北京农业大学测定,三要素分别为:2.8%~4.0%(N),0.15%~0.29%(P2O5)和1.5%~2.7%(K2O)。具体施肥要求如下:第一次为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合化肥,特别是磷肥,结合晚秋深耕施入,施肥量占全年总量的50%~70%。第二次为壮果肥,以氮肥为主,结合磷、钾肥,在定果后施用。第三次在果实急速膨大前施入,以速效磷、钾肥为主,结合施用氮肥,主要对中、晚熟品种,可促进果实肥大,提高品质,并可促进花芽分化。此外,有条件时,在8—9月中、晚熟品种收获后,以氮肥为主施用一次补肥,有利于枝梢充实和提高树体内贮藏营养的水平。必要时还应注意补充微量元素。桃树需水量虽少,但发生伏旱时仍应进行必要的灌溉。夏季炎热季节灌溉需掌握在夜间到清晨土温下降后,以免影响根系生长,并宜速灌速排,不使多余水分在土壤中滞留。正常管理条件下,桃多数品种的结实率较高,任其自然结实,果实变小,品质变劣,并削弱树势。生产上应疏果两次,最后定果不迟于硬核期结束。留果数量主要根据树体负载量,并参考历年产量、树龄、树势及当年天气情况等而定。具体疏果时可按(0.8~1.5)∶1的枝果比标准留果,或按长果枝留果3~5个,中果枝1~3个,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留1个或不留,二次枝留1~2个的标准掌握。先疏除萎黄果、小果、病虫果、畸形果和并生果,然后再根据留存果实的数量疏除朝天果,附近无叶果及形状较短圆的果实。 -
报告南方果树虫害
出版时间:2018【症状】 柑橘大实蝇,又名柑橘大果实蝇,幼虫称为柑蛆、蝇蛆。主要为害甜橙、酸橙、红橘、温州蜜柑等。成虫产卵于柑橘幼果中,幼虫孵化后在果实内部穿食瓤瓣,导致果实出现未熟先黄、黄中带红现象被害果实严重腐烂,提前脱落,完全失去食用价值,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柑橘大实蝇为害引起落果【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3mm,翅展约21mm,全体呈淡黄褐色,复眼金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5~19mm,乳白色圆锥形,前端尖细,后端粗壮。【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出土,5月为盛期,产卵盛期为6月中旬至7 月上旬。柑橘大实蝇雄虫柑橘大实蝇雌虫【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果实套袋。②在8月下旬至11月,随时摘除产卵痕迹明显的青果、被幼虫蛀害 “着色不正常” 的黄果,彻底捡拾掉落的虫果,并对这些果实进行集中处理。(2) 物理生物防治:成虫羽化开始后进行诱杀,如用频振式杀虫灯、糖醋液、性引诱剂等诱杀成虫。(3) 化学防治:关键要在成虫出土和幼虫入土时进行地面喷药。药剂有65%辛硫磷1000~2000倍液、20%灭扫利、20%灭杀菊酯或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等。被害果实内的幼虫柑橘大实蝇蛹【症状】 柑橘小实蝇,又名黄苍蝇、果蛆等,主要为害柑橘、桃、李等果树。以幼虫蛀食果肉为害,导致果实腐烂、脱落,为害极其严重,防治不及时常造成绝收。【形态特征】 成虫头部黄色或黄褐色,肩胛、背侧胛完全黄色。卵乳白色,长约1mm,宽约0.1mm;3 龄老熟幼虫长7~11mm;蛹椭圆形,长4~5mm,宽1.5~2.5mm,淡黄色。【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3~5 代,以蛹越冬。发生不整齐,同一时期各种虫态并存。柑橘小实蝇幼虫柑橘小实蝇成虫【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及早摘除被害的果实并捡净落地的虫果,集中深埋;果实初熟前进行果实套袋;冬季清园挖蛹,减少虫源;加强预测预报,建立统一防治措施。(2) 化学防治:在幼虫脱果入土盛期和成虫羽化盛期地面喷洒50%辛硫磷800~1000倍液;主要为害期树冠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树冠喷药防治成虫。在5—11月成虫盛发期,用1%水解蛋白加90%晶体敌百虫600倍液;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加3%红糖;或用20%灭扫利1000倍加3%的红糖制成毒饵,喷布果园及周围杂树树冠。10天喷1次,连喷3~4次,连续防治2~3年。【症状】 杨梅果蝇是杨梅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杨梅果园及其周边环境中都有发生,且分布较广泛。以雌果蝇产卵于成熟的杨梅果实乳柱上,孵化后的幼虫 (蛆) 蛀食为害。引起受害果实凸凹不平、霉变和落果,影响品质、产量和贮藏性,严重时绝收。杨梅果蝇繁殖力强,有时呈暴发性为害。【形态特征】 杨梅果蝇体形较小,一般体长约2.5mm。卵长约0.5mm,呈白色椭圆形,具有绒毛膜和卵黄膜。幼虫白色,头尖尾钝。【发生规律】 杨梅果蝇在田间世代重叠,不易划分代数,无严格越冬过程。果蝇发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 (果实成熟期) 和7月中下旬 (果实采收后),6月中下旬的发生为害会造成经济损失。清晨和黄昏为成虫的日活动高峰期。【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加强果园水肥管理和修剪,增强树势,确保果园通风透光。②及时清理果园,尤其是落地果、腐烂的杂物及发酵物等,以减少虫源。(2) 化学防治:①药液诱杀。在杨梅落花后,用敌百虫、香蕉、蜂蜜、食醋按10∶10∶6∶3的比例,配制成诱杀液,每亩投放10份。②药剂喷施落地果。在成熟期前 (即5月中旬) 用低毒低残留的1.8%阿维菌素喷洒落地果,喷后及时清理。杨梅果实受害症状杨梅果蝇幼虫【症状】 桃蛀螟,俗称蛀心虫、食心虫。主要以幼虫为害桃树、梨、石榴、枇杷等的果实。幼虫孵化后多从果蒂或果与叶、果与果相接处蛀入果心。被害果内和果外都有大量虫粪和黄褐色胶液。【形态特征】 幼虫体长15~25mm,暗红色,头部深褐色,前胸背板褐色,各节体都有灰褐色斑。【发生规律】 越冬代成虫于5月上旬发生,成虫夜间产卵于果实上,两果相接处产卵较多。卵7天左右孵化成幼虫,蛀果为害。南方地区一年发生4~5代,为害果树的一般为第一、第二代幼虫。9月下旬,老熟幼虫爬到树皮缝隙或树洞等处结茧越冬。受害果实堆积大量虫粪和黄褐色胶液桃蛀螟幼虫【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冬季清园,刮除老翘皮,清除越冬茧。生长季及时摘除被害果,集中处理,秋季采果前在树干上绑草把诱集越冬幼虫集中杀灭。②合理剪枝和疏果,避免枝叶郁闭和果与果相互密接。③幼果期套袋保护。(2) 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灯、糖醋液、性诱剂诱杀成虫。(3) 化学防治:在各代成虫产卵期喷洒30%乙酰甲胺磷乳剂500倍液,或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用20%速灭杀丁乳油或用20%杀灭菊酯乳剂3000液,或用2.5%溴氰菊酯5000倍液等。李受桃蛀螟为害症状【症状】 桃小食心虫为害桃、梨、李、杏、枣等果树。主要以幼虫蛀果为害,导致果实畸形,果内虫道纵横,并充满大量虫粪。【形态特征】 幼虫体长13~16mm,头黄褐色,前胸盾黄褐色至深褐色,臀板黄褐色或粉红色,其他部分桃红色。桃小食心虫幼虫桃小食心虫蛀入口【发生规律】 湖南地区一般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主要分布在树干周围1米以内。翌年4月开始破茧出土。第一代幼虫盛发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盛发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越冬幼虫出土前,用宽幅地膜覆盖在树盘地面上,防止越冬代成虫飞出产卵。②绑草绳诱杀:在越冬幼虫出土前,用草绳在树干基部缠绑2~3圈,诱集出土幼虫入内化蛹,定期检查捕杀。③套袋:幼果期即套袋保护。④摘除虫果:每 10 天摘一次虫果,杀灭果内幼虫。(2) 物理防治:果园安置黑光灯或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3) 化学防治:①撒毒土防治:在桃小食心虫幼虫出土高峰前,每亩用15%乐斯本颗粒剂2千克与细土25~50千克充分混合,均匀地撒在树干下地面,整平。②在产卵盛期及幼虫孵化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用的药剂有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2.5%氟氯菊酯 (天王星) 乳油1500倍液等。葡萄瘿蚊上只发生1代。品种之间受害程度有差异,郑州早红、巨峰、龙眼受害较重,保尔加尔、葡萄园皇后、玫瑰香次之。主要发生在吉林、辽宁、山东、陕西、山西。【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活动、飞行力不强成虫产卵较集中,产卵果穗上的果实多数都着卵,葡萄架的中部果穗落卵较多。【为害症状】 以幼虫在葡萄果心蛀食,并排粪其中,致使果粒不能正常生长,畸形,不能食用。【防治方法】(1) 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 (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为7天,一季作物最多施用次数2次。(2) 5%甲维·高氯氟水乳剂 (中等毒) 使用8~12克/亩喷雾。使用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作物最多可以使用3次。(3) 3%甲维·啶虫脒微乳剂 (低毒) 使用40~50克/亩喷雾。使用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症状】 柑橘凤蝶主要以幼虫为害柑橘新梢、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严重时,被害的叶片只存叶脉,嫩枝光秃,伤口易感染溃疡病。【形态特征】 柑橘凤蝶幼虫体长4~5cm,黄绿色,后胸背两侧有眼斑;1龄幼虫黑色,刺毛多;2~4龄幼虫黑褐色,有白色斜带纹,虫体似鸟粪。卵近球形,直径1.2~1.5mm,初黄色后变深黄,孵化前紫灰至黑色。【发生规律】 湖南地区一年发生4~5代,以蛹在叶背或枝条上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白天活动,吸食花蜜补充营养后交尾产卵,卵散产于枝梢嫩叶上。卵经3~7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共5龄。幼虫老熟后吐丝固定尾端,系住身体附着在枝条上化蛹。3—11月,田间均可发现成虫飞翔。【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人工捕杀幼虫和蛹。(2) 生物防治:保护和引放天敌。为保护天敌可将蛹放在纱笼里置于园内,寄主蜂羽化后飞出再行寄生。(3) 化学防治。可用每克300亿孢子青虫菌粉剂1000~2000倍液、40%敌·马乳油1500倍液、4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10%溴·马乳油2000倍液、50%杀螟松或45%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于幼虫期喷洒。凤蝶幼虫凤蝶为害的叶片凤蝶的卵【症状】 柑橘潜叶蛾,又名潜叶虫、绘图虫、鬼画符、橘潜蛾。主要以幼虫潜入嫩叶和果实的表皮下取食,蛀成弯曲的隧道,使叶片不能正常生长。为害严重时,所有新叶卷曲成筒状,破坏光合作用,导致叶片早落,树冠生长受阻,其伤口易感染病害。【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仅有2mm,翅展5mm左右。卵扁圆形,长0.3~0.4mm,白色,透明。幼虫体扁平,纺锤形,黄绿色。蛹扁平纺锤形,长3mm左右,初为淡黄色,后变深褐色。幼虫在叶片上取食,蛀成弯曲的隧道柑橘潜叶蛾为害秋梢症状【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9~10代,以老熟幼虫和蛹在柑橘的秋梢或冬梢上过冬。以7—9月夏秋梢抽发期为害最严重。【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杜绝虫源,防止传入;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被害枝叶并烧毁。(2) 化学防治:成虫羽化期和低龄幼虫期是防治最佳时期,防治成虫可在傍晚进行,防治幼虫宜在晴天午后用药。可喷施10%二氯苯醚菊酯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25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 (杀虫和杀卵效果均好)、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吡虫啉乳油1500倍液。每隔7~10 天喷1 次,连续喷3~4次。【症状】 桃天蛾又称枣桃六点天蛾,我国南北均有分布。主要为害桃、樱桃、李、杏、苹果、梨等果树,主要以幼虫为害叶片,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吃光,仅剩下叶柄,严重影响果树树势和果实产量。【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约80mm,绿色或黄褐色,体表密生黄白色颗粒;头部三角形,青绿色;第四节后每节气门上方有黄色斜条纹,尾角较长,斜向后方,生于第八腹节背面。【发生规律】 该虫在南方一般发生3 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5~6月羽化开始为害,为害期可持续到10月。10月后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入土深度在10cm以内。【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冬季翻耕树盘挖蛹;捕捉幼虫。为害轻微时,可根据树下虫粪搜寻幼虫,捕杀。(2) 物理防治:用黑光灯诱杀成虫。(3) 化学防治:以幼虫期防治为佳。常用药剂: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或80%敌百虫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10%安绿宝乳油3000倍液。发生严重时,可在3龄幼虫之前喷洒25%天达灭幼脲3 号1500倍液、2%阿维菌素2000倍液1~2次。桃天蛾幼虫桃天蛾为害桃叶【症状】 蓑蛾,又名袋蛾,分布遍及全国,其中以长江及其以南各省受害较重。主要为害柑橘、桃、杨梅、葡萄、柿子、枇杷、石榴、核桃等果树,是多食性的食叶害虫,主要以幼虫为害。低龄幼虫咬食叶肉,形成不规则半透明斑;高龄幼虫取食叶片形成不规则孔洞。严重时局部叶片全部被吃光,甚至引起果树死亡。【形态特征】 幼虫用丝、枝叶碎屑和其他残屑构成长 6~15cm的袋状外壳,并在其中化蛹。雄蛾体粗大,有翅;雌蛾蛆形,无翅,留在袋内交配和产卵。大蓑蛾护囊大蓑蛾幼虫【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护囊内越冬,翌年4—5月间成蛹、羽化。幼虫6月上旬孵化,一般7—9月是幼虫为害高峰期;10月开始封闭囊口越冬。夏季高温干旱的年份为害较严重。【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结合整形修剪,及时人工摘除虫囊,集中消灭。(2) 物理生物防治:①用黑光灯或性激素诱杀雄成虫。②喷洒每克含100亿个孢子的青虫菌1000倍液。(3) 化学防治:在幼虫孵化盛期和幼龄期,喷布5%高效氯氟菊酯乳油或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喷药时要充分润湿护囊,喷药时间以傍晚最好。【症状】 叶蝉为同翅目叶蝉科昆虫的通称,多为害叶片。以成虫、若虫吸汁为害,被害叶初现黄白色斑点,渐扩成片,严重时全叶苍白早落。【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15mm,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背上有3~4列刺状毛,这是叶蝉最显著的识别特征。【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6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低矮绿色植物中越冬;翌春桃、李、杏发芽后出蛰为害。6月虫口数量增加,8—9月最多且为害严重,秋后以末代成虫越冬。成虫、若虫喜白天活动,在叶背刺吸汁液或栖息。成虫善跳,可借风力扩散,旬均温15~25℃适宜其生长发育,28℃以上及连阴雨天气虫口密度下降。叶蝉为害猕猴桃叶片症状小绿叶蝉成虫【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冬季清园,消灭越冬成虫。(2) 化学防治:掌握在越冬代成虫迁入后,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及时喷洒20%叶蝉散 (灭扑威) 乳油800倍液、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害扑威乳油4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0%菊马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或功夫乳油4000~5000倍液、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各种药剂最好轮换使用,每种连续使用次数不要超过3次。【症状】 梨木虱是中国梨树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若虫刺吸叶、芽、嫩枝梢汁液为害,同时分泌黏液,诱生煤污病等病害,造成早期落叶,同时污染果实,严重影响梨的产量和品质。梨木虱幼虫【形态特征】 冬型成虫黑褐色,夏型成虫黄绿色至淡黄色;卵一端稍尖具有细柄。越冬成虫早春产卵黄色,夏季卵均为乳白色。若虫,体扁椭圆形。初孵若虫淡黄色,夏季各代若虫体色随虫体变化由乳白色变为绿色,老若虫绿色。【发生规律】 在我国南方一年发生5~6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梨园的树皮缝、落叶下、杂草丛中越冬。在梨花芽膨大期开始出蛰为害,6—7月为害最严重,因各代重叠交错,全年均可为害。梨木虱幼虫为害梨叶症状【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彻底清园,冬季刮掉老树皮;清除园内杂草、落叶。(2) 化学防治:①2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蛰盛期喷药,可选用1.8%爱福丁乳油2000~3000倍液,5%阿维虫清5000倍液等。②在第一代若虫发生期 (约谢花3/4时)用10%吡虫啉2000倍液+灭扫利2000倍液液喷雾。③5—9月喷施10%吡虫啉2000倍液+1.8%阿维菌素3000倍液+百磷3号1300倍液+0.1%洗衣粉,防效显著。葡萄十星叶甲以成、幼虫食芽、叶成孔洞或缺刻,残留1层绒毛和叶脉,严重的可把叶片吃光,残留主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2mm,椭圆形,土黄色。头小隐于前胸下;复眼黑色;触角淡黄色丝状,末端3节及第4节端部黑褐色;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布有细刻点,鞘翅宽大,共有黑色圆斑10个略成3横列。足淡黄色,前足小,中、后足大。后胸及第1~4腹节的腹板两侧各具近圆形黑点个。卵椭圆形,长约1mm,表面具不规则小突起,初草绿色,后变黄褐色。幼虫体长12~15mm,长椭圆形略扁,土黄色。头小、胸足3对较小,除前胸及尾节外,各节背面均具两横列黑斑,中、后胸每列各4个,腹部前列4个,后列6个。除尾节外,各节两侧具3 个肉质突起,顶端黑褐色。蛹金黄色,体长9~12mm,腹部两侧具齿状突起。【生活史及习性】 长江以北年生l代,江西2代,少数1代,云南2代,均以卵在根际附近的土中或落叶下越冬,南方有以成虫在各种缝隙中越冬者。越冬卵于4月中旬孵化,5月下旬化蛹,6月中旬羽化,8月上旬产卵,8月中旬孵化,9月上旬化蛹,9月下旬羽化,交配及产卵。以卵越冬,月成虫死亡。以成虫越冬的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并交配产卵。【防治方法】(1) 秋末及时清除葡萄园枯枝落叶和杂草,及时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卵。(2) 振落捕杀成、幼虫,尤其要注意捕杀群集在下部叶片上的小幼虫。(3) 必要时,喷洒5%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2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6000~8000倍液。【症状】 桃红颈天牛主要为害桃、杏、李、梅、樱桃等果树。主要以幼虫在树干蛀隧道,造成树干中空,皮层脱离,树势衰弱,以致枯死。在树干的蛀孔外及地面上常大量堆积红褐色粪屑。【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8~37mm,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棕红色或黑色,背有4个瘤状突起,两侧各有一刺突。雄虫体小、触角长。卵长6~7mm,乳白色,形似大米粒。幼虫体长50mm左右。小幼虫乳白色,大幼虫黄白色。前胸背板扁平、长方形,前缘黄褐色,后缘色淡。【发生规律】 一般2~3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南方各省于5月下旬出现成虫。6月出现幼虫为害,幼虫期维持23个月。除短暂的越冬休眠外,幼虫期内持续蛀害。桃红颈天牛成虫树干蛀孔外有粪屑【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5—7月的雨后晴天中午在主枝或主干上捕杀成虫。经常检查树干,发现有新鲜虫粪排出,用小刀在幼虫为害部位顺树干纵划2~3刀杀死幼虫。(2) 化学防治:5—8月喷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捕杀成虫。对蛀干幼虫,用药物毒杀,将虫孔内粪便清除干净后用80%敌敌畏乳剂或50%马拉硫磷乳油等加水50倍液,用铗子裹着小棉球,蘸上药物,塞入虫孔;或用磷化铝片剂分成小粒后塞入虫孔,再用湿泥土堵封虫孔。【症状】 星天牛别名柑橘星天牛。全国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普遍发生,局部地区为害严重,影响树势生长,甚至导致全株枯死。该虫以幼虫蛀害树干基部和主根 (树干下常有成堆虫粪),严重影响到树体的生长发育。成虫咬食嫩枝皮层,形成枯梢,也啃食叶片成缺刻状。【形态特征】 成虫:漆黑色,略带金属光泽,体长2~4cm。头部和腹面被银灰色和蓝灰色细毛。前胸背板中瘤明显,两侧具尖锐粗大的侧刺突。幼虫老熟时体长4~6cm,乳白色,圆筒形。星天牛成虫星天牛幼虫【发生规律】 2年完成1代,以幼虫在木质部坑道内越冬。翌年3月间开始活动,4月幼虫老熟化蛹。5月上旬开始羽化,5月末至6月初为成虫出孔高峰期。从5月下旬至7月下旬均有成虫活动。卵期9~15天,6月中旬孵化,孵化高峰在7月中、下旬。9月末绝大部分幼虫转而沿原坑道向下移动,至蛀入孔再另蛀新坑道向下部蛀害,11月开始越冬。【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树干涂白,拒避天牛成虫产卵。于5月上旬用涂白剂 (石灰∶硫黄∶水=16∶2∶40) 和少量皮胶混合后涂于树主干上。人工捕杀成虫,锤杀卵及初孵幼虫。(2) 化学防治:在幼虫蛀入木质部之前,在主干受害部位用刀划若干条纵伤口,涂以50%敌敌畏柴油溶液 (1∶9),药量以略有药液下淌为宜。若在幼虫蛀入木质部之后,要先将排粪孔处的虫粪和蛀屑清理干净,再塞入磷化铝片、丸等,并用泥封死蛀孔及排粪孔。梨小食心虫【为害症状】 梨小食心虫在各地果园均有发生,为害梨、桃、李、杏,严重影响果品质量和产量,主要以幼虫蛀食新梢和果实。一代幼虫多为害新梢,使新梢萎蔫下垂、干枯。二、三代幼虫为害果实可直达果心,常在果实表面留有小圆孔或小黑斑。【形态特征】 末龄幼虫体长10~13mm。头部黄褐色,其他部分淡黄白色或粉红色。蛹体长6~7mm,纺锤形,黄褐色,腹部背面有两排短刺,排列整齐。【发生规律】 梨小食心虫一年可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梨树和桃树的老翘皮下、根颈部、杈丫等处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羽化,为害期一般在4—9月。【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冬季刮除老翘皮,集中烧毁。秋季在越冬幼虫脱果前,在树干或主枝基部绑草,诱集幼虫越冬,冬前解下烧毁。②及时清理虫果、虫梢,集中深埋。(2) 物理生物防治:①黑光灯诱杀成虫;②糖醋液诱杀;③在卵发生初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5 天放一次,共放5 次,每亩每次放蜂量为2.5万头左右。(3) 化学防治:发现有幼虫蛀果时,50%杀螟松1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喷雾,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梨小食心虫幼虫梨小食心虫幼虫为害嫩梢柑橘花蕾蛆【为害症状】 柑橘花蕾蛆,又名橘蕾瘿蚊、花蛆等。成虫在柑橘花蕾上产卵,孵出的幼虫蛀害花蕾,导致花蕾膨大、变短,花瓣变形,不能正常发育及开花结果,最后花朵脱落。柑橘花蕾蛆为害花蕾状【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5~1.8mm,暗黄褐色,周身密被黑褐色柔软细毛。头扁圆、复眼黑色。前翅膜质透明被细毛,在强光下有金属闪光。幼虫长纺锤形、橙黄色;蛹黄褐色、纺锤形,长约1.6mm;卵长椭圆形、无色透明,长约0.16mm。放大镜下的柑橘花蕾蛆【发生规律】 在湖南一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3月中下旬化蛹。3月下旬柑橘现蕾发白时,为成虫羽化出土盛期。【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每年的2月底至3月初对树冠附近的浅土层进行浅耕。在成虫出土前地面用地膜覆盖,阻止成虫出土羽化与上树产卵。摘除受害的花蕾,集中烧毁。(2) 化学防治:成虫出土时进行地面喷药,是阻止花蕾蛆上树为害最有效的办法,喷药时间为花蕾顶端开始露白前的3~5天,可用的药剂有:20%速灭杀丁乳油3000~5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或20%杀灭菊酯3000~4000倍液、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等喷洒地面,7~10天1次,连喷2次。幼虫入土前摘除受害花蕾煮沸或深埋,冬春翻耕园土杀灭部分幼虫。 -
报告葡萄虫害
出版时间:2018绿盲蝽Lygocoris lucorum(Meyer-Dur.),又名花叶虫,属半翅目,盲蝽科。寄主植物多,可为害果树、蔬菜、棉花、苜蓿等多类作物,是棉花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绿盲蝽在葡萄上的为害日益严重,已成为葡萄上的重要害虫之一。绿盲蝽分布广泛,全国各地均普遍发生。国外分布于日本、欧洲、美国等地。绿盲蝽以成、若虫刺吸为害葡萄的幼芽、嫩叶、花蕾和幼果,刺的过程分泌毒汁,吸的过程吸食植物汁液,造成受害部位细胞坏死或畸形生长。葡萄嫩叶被害后,先出现枯死小点,随叶芽伸展,小点变成不规则的多角形孔洞,俗称“破叶疯”(彩图9-1-1);花蕾受害后即停止发育,枯萎脱落;受害幼果粒初期表面呈现不很明显的黄褐色小斑点,随果粒生长,小斑点逐渐扩大,呈黑色,受害皮下组织发育受阻,渐趋凹陷,严重的受害部位发生龟裂,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卵:长约1毫米,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若虫:若虫共5龄,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5龄若虫全体鲜绿色,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复眼灰色。翅芽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彩图9-1-2、彩图9-1-3)。成虫:体长约5毫米,雌虫稍大,体绿色。复眼黑色突出。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2/3,第2节长等于第3、第4节之和,向端部颜色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有许多黑色小刻点。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1浅纵纹。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余绿色。1年发生3~5代,主要以卵在各种果树树皮内、芽眼间、枯枝断面,棉花枯断枝茎髓内及杂草或浅层土壤中越冬。翌年3—4月越冬卵开始孵化,越冬代卵孵化期较为整齐,4月下旬,葡萄萌芽后即开始为害,5月上中旬展叶盛期为为害盛期,5月中下旬幼果期开始为害果粒,5月下旬后气温渐高,虫口渐少。第1、第2、第3、第4代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主要转移到豆类、玉米、蔬菜等作物上为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产卵越冬。成虫飞翔能力强,若虫活泼,白天潜伏,稍受惊动,迅速爬迁,白天不易发现。主要于清晨和傍晚在芽、嫩叶及幼果上刺吸为害。这就是只看到破叶、看不到虫子的原因。成虫寿命较长,30~40天,羽化后6~7天开始产卵,产卵期可持续20~30天,且产卵一般具有趋嫩性,多产于幼芽、嫩叶、花蕾和幼果等组织内,但越冬卵大多产于枯枝、干草等处。绿盲蝽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其喜温暖、潮湿环境,高湿条件下,若虫活跃,生长发育快,雨多的年份,发生较重。气温20~30℃、相对湿度80%~90%最易发生为害。近年来5月上中旬气温、湿度条件适合,是造成绿盲蝽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绿盲蝽食性杂,但以前只在牧草、棉花上危害严重,近些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大面积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以来,由于抗虫棉生长前期抗虫性较好,棉田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有利于绿盲蝽的发生和繁衍,虫源基数逐年增加,使其逐渐成为葡萄、枣树、苹果及蔬菜等多种作物上的重要害虫。葡萄园内或周围种植棉花、牧草、枣树、豆科作物等喜食植物,对其早春食物衔接、养分补充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其种群发生。绿盲蝽天敌种类较多,卵寄生蜂有点脉缨小蜂、盲蝽黑卵蜂、柄缨小蜂。捕食性天敌有花蝽、草蛉、姬猎蝽、蜘蛛等。自然条件下对其有较强的控制作用。(1)清理越冬场所。在葡萄越冬前(北方埋土防寒前),清除枝蔓上的老粗皮、剪除有卵剪口、枯枝等。(2)及时清除葡萄园周围棉田中的棉柴、棉叶,清除树下及田埂、沟边、路旁的杂草及刮除四周果树的老翘皮,剪除枯枝集中销毁。减少、切断绿盲蝽越冬虫源和早春寄主上的虫源。(3)葡萄生长期间及时清除果园内外杂草,及时进行夏剪和摘心,消灭其中潜伏的若虫和卵。每4公顷果园悬挂1台频振式杀虫灯,利用绿盲蝽成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1)统一防治。绿盲蝽具有很强的迁移性,一家一户防治效果不理想,要根据预测预报发动村民统一防治,有条件的乡(镇)、村要成立机防专业队,做到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行动。(2)适宜的防治时机。绿盲蝽具有昼伏夜出习性,成虫白天多潜伏于树下,沟旁杂草内,多在夜晚和清晨为害。所以,喷药防治要在傍晚或清晨进行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3)注意保护利用天敌。绿盲蝽的自然天敌种类多,在进行化学防治时,要以保护天敌为前提,尽量选用对天敌毒性小的新烟碱类杀虫剂。(4)早春葡萄芽前,全树喷施一遍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卵及初孵若虫。越冬卵孵化后,抓住越冬代低龄若虫期,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吡虫啉、啶虫脒、马拉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氢菊酯等。连喷2~3次,间隔7~10天。喷药一定要细致、周到,对树干、地上杂草及行间作物全面喷药,做到树上、树下,喷严、喷全,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葡萄透翅蛾(Paranthrene regalis Butler),属鳞翅目,透翅蛾科。主要为害葡萄,也可为害苹果、梨、桃、杏、樱桃等,是葡萄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葡萄透翅蛾分布较广,国内广泛分布于辽宁、吉林、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天津、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及四川等葡萄产区;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幼虫为害葡萄嫩枝及1~2年生枝蔓,初龄幼虫蛀入嫩梢,蛀食髓部,使嫩梢枯死。幼虫长大后,转到较为粗大的枝蔓中为害,被害部肿大呈瘤状,蛀孔外有褐色粒状虫粪,枝蔓易折断,其上部叶变黄枯萎,果穗枯萎,果实脱落(彩图9-2-1)。轻者树势衰弱,产量和品质下降;重者致使大部枝蔓干枯,甚至全株死亡。成虫:体长18~20毫米,翅展30~36毫米,体蓝黑色至黑褐色,触角黑紫色,头顶、颈部、后胸两侧、下唇须第3节橙黄色。前翅红褐色,前缘、外缘及翅脉黑色,后翅半透明,前后翅缘毛均为紫色。腹部有3条黄色横带,分别在第4、第5节及第6节,以第4节横带最宽,第6节后缘次之,第5节上的最细。雄蛾腹末两侧各有1长毛束。卵:长1.1毫米,椭圆形,略扁平,紫褐色。幼虫:体长25~38毫米,全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红褐色,胸腹部淡黄白色,老熟时淡紫红色,全体疏生细毛。前胸盾具倒“八”字纹,胸足淡褐色,围气门片褐色(彩图9-2-2)。蛹:体长约18毫米,红褐色。腹部2~6节背面各有2横列刺,7~8节各有1横列刺。末节腹面亦有1横列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枝蔓里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开始活动,在越冬处的枝条里咬一个圆形羽化孔,后吐丝作茧化蛹。蛹期10天左右,5月中旬至6月羽化,一般成虫羽化盛期和葡萄开花盛期相一致。成虫羽化后即可开始交配、产卵,雌雄虫一生只交尾一次。成虫飞翔力强,白天活动。卵多产在直径0.5厘米以上的新梢上,产于叶腋、叶片、果穗、卷须、嫩芽等处,但以叶腋和叶片最多。卵多散产,个别有2~4粒在一处的,1头雌虫一生平均产卵79~91粒,卵期10天。初孵幼虫多从叶柄基部侵入嫩梢,蛀孔处呈紫红色。幼虫蛀入枝蔓后,先向枝蔓先端蛀食,致使蔓梢很快枯死。此后转向枝蔓基部方向蛀食,受害部位呈现膨肿状或形成瘤状突起,受害处上部叶片变黄,果实脱落。幼虫可进行2~3次转移为害,越冬前转移到2年及以上生枝蔓蛀食为害,遇震动或风吹时常造成折断或枝蔓枯死,9—10月以老熟幼虫越冬。随树龄增加株蛀害率加重。因为成虫喜欢在长势旺盛、枝叶茂密的植株上产卵,随树龄增加,主干增粗,枝梢生长旺盛,营养丰富,为害加重。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受害不同。从萌芽生长期开始为害,以开花期和浆果期受害最重,浆果成熟采收期,为害逐渐减轻。调查发现该虫蛹的寄生蜂有松毛虫黑点瘤姬蜂,幼虫期和蛹期有白僵菌寄生。(1)冬、春季剪除虫枝。修剪时结合冬季修剪,认真剪除虫枝,予以烧毁。春季萌芽期再细心检查,凡枝蔓不萌芽或萌芽后萎缩的,虫枝应及时剪除,以消灭越冬幼虫,降低虫源。(2)生长季节,幼虫孵化蛀入期间,发现节间紫红色的先端嫩梢枯死,或叶片凋萎,或先端叶边缘干枯的枝蔓均为被害枝蔓,及时剪除。7、8月以后,发现有虫粪的较大蛀孔,可用铁丝从蛀孔刺死或钩杀幼虫。(1)药液注射。用注射针筒向幼虫排粪孔内注入80%敌敌畏乳油1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200倍液,然后用湿泥封口。(2)卵孵化高峰喷施化学药剂。种类有:三唑磷、辛硫磷、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氢菊酯等,1年只需施药1次就能消除葡萄透翅蛾的危害。又名远东盔蚧、扁平球坚蚧等。属同翅目,蚧总科,坚蚧科。是果树和林木的重要害虫。主要寄主有桃、杏、苹果、梨、山楂、核桃、葡萄、刺槐、国槐、白蜡、合欢等,其中以葡萄、桃、刺槐受害最重。东方盔蚧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青海等葡萄产区。以雌成虫、若虫为害葡萄枝干、叶片和果实(彩图9-3-1、彩图9-3-2)。雌成虫和若虫附着在枝干、叶和果穗上刺吸汁液,并排出大量黏液,招致霉菌寄生,表面呈现烟煤状,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枝条严重受害后枯死,果面被污染,造成树势衰弱,使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雌成虫:黄褐色或红褐色,扁椭圆形,体长3.5~6.0毫米,体宽3.5~4.5毫米,体背中央有4纵排断续的凹陷,凹陷内外形成5条隆脊。体背边缘有横列的皱褶排列较规则,腹部末端具臀裂缝。卵:长椭圆形,淡黄白色,长径0.5~0.6毫米,短径0.25毫米,近孵化时呈粉红色,卵上微覆蜡质白粉。若虫:初龄若虫扁椭圆形,长径0.3毫米,淡黄色。触角和足发达,具有一对尾毛。3龄若虫黄褐色,形似雌成虫。越冬2龄若虫体赭褐色,椭圆形,上下较扁平,体外有1层极薄的蜡层,虫体周边锥形刺毛达108条。东方盔蚧在葡萄上每年发生2代,以2龄若虫在枝蔓的裂缝、叶痕处或枝条的阴面越冬。翌年4月葡萄出土后,随着气温升高越冬若虫开始活动,爬至1~2年生枝条或叶上为害。4月上旬虫体开始膨大并蜕皮变为成虫,4月下旬雌虫体背膨大并硬化,5月上旬开始产卵在体下介壳内,5月中旬为产卵盛期,通常孤雌生殖,每雌产卵1400~2700粒,卵期20~30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若虫孵化盛期,若虫爬到叶片背面固定为害,少数寄生于叶柄。6月中旬蜕皮为2龄若虫并转移到当年生枝蔓、穗轴、果粒上为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产卵,第2代若虫8月孵化,中旬为盛期,仍先在叶上为害,9月蜕皮为2龄后转移到枝蔓越冬。此虫在红玫瑰、金后、红鸡心、龙眼上发生严重。该虫的捕食性天敌有黑缘红瓢虫、小红点瓢虫等,黑缘红瓢虫是其主要天敌,1头黑缘红瓢虫一生可食2000余头东方盔蚧个体。田间寄生蜂的寄生率一般可达10%。(1)杜绝虫源。注意不要采用带虫接穗,苗木和接穗出苗圃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果园附近防风林,不要栽植刺槐等寄主林木。(2)冬季清园。在葡萄埋土防寒前,清除枝蔓上的老粗皮,减少越冬虫口基数。春季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消灭越冬若虫。(3)保护和利用天敌。少用或避免使用广谱性农药,以减少对黑缘红瓢虫等天敌的杀伤。(4)生长季药剂防治。要抓住两个防治关键:一是4月上中旬,虫体开始膨大时;二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1代若虫孵化盛期。发生严重果园于6月下旬加施一次。常用药剂:吡虫啉、啶虫脒、杀扑磷、苯氧威、吡蚜酮、毒死蜱等喷雾防治。喷药时加入渗透剂,可提高防治效果。据资料记载,为害葡萄的粉蚧类有四种:葡萄粉蚧(Grape mealbug)(Pseudococcus maritimus)、康氏粉蚧(Comestock mealybug)(Pseudococcus comstocki)、暗色粉蚧(Obscure mealbug)(Pseudococcus viburni)、长尾粉蚧(Longtailed mealybug)(Pseudococcus longispinus)。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正在对来自全国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以康氏粉蚧、葡萄粉蚧为例,介绍粉蚧类害虫。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Kuwana)康氏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又名梨粉蚧。食性很杂,除为害葡萄外,还为害苹果、梨、山楂、桃、李、杏、樱桃、梅、板栗、核桃、柿、枣等多种果树及桑、杨、柳及蔬菜等多种植物。国内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河南、山东、山西、四川等省、直辖市。以雌成虫和若虫刺吸嫩芽、嫩叶、果实、枝干的汁液。嫩枝受害后,被害处肿胀,严重时造成树皮纵裂而枯死。果实被害时,造成组织坏死,出现大小不同的褪色斑点、黑点或黑斑,为害处该虫所产白色棉絮状蜡粉等污染果实;排泄蜜露到果实、叶片、枝条上,造成污染,湿度大时蜜露上产生杂菌污染,形成煤污病;有煤污病的果实彻底失去食用和利用价值。粉蚧对葡萄造成的伤害不是特别严重,但危害和损失巨大(彩图9-3-3、彩图9-3-4)。成虫:雌成虫体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椭圆形,淡粉红色,被较厚的白色蜡粉。体缘具17对白色蜡刺,蜡丝基部粗向端渐细,体前端的蜡丝较短,向后渐长,最后1对最长,与体长接近。眼半球形,触角8节,足较发达疏生刚毛。雄成虫体长约1.1毫米,翅展2毫米左右,紫褐色,触角和胸背中央色淡,单眼紫褐色,前翅发达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尾毛较长。(彩图9-3-5)卵:椭圆形,长0.3~0.4毫米,浅橙黄色,附有白色蜡粉,产于白色絮状卵囊内。若虫:雌3龄,雄2龄,1龄椭圆形,长约0.5毫米,淡黄色,眼近半球形,紫褐色,体表两侧布满纤毛;2龄体长约1毫米,被白色蜡粉,体缘出现蜡刺;3龄体长约1.7毫米,与雌成虫相似。雄蛹:长约1.2毫米,淡紫褐色,裸蛹。茧体长2.0~2.5毫米,长椭圆形,白色絮状。康氏粉蚧1年发生3代,主要以卵在树体各种缝隙及树干基部附近土石缝处越冬,翌春葡萄发芽时,越冬卵孵化,爬到枝叶等幼嫩部位为害。第1代若虫盛发期为5月中、下旬,第2代为7月中、下旬,第3代为8月下旬。该虫第1代为害枝干,第2、第3代以为害果实为主。若虫发育期雌虫为35~50天,蜕皮3次即为雌成虫,雄虫为25~37天,蜕皮2次后化蛹,雄成虫羽化的时期,正值雌虫蜕第3次皮而为雌成虫,雌雄交尾。交尾后雄虫死亡,雌虫取食一段时间爬到枝干粗皮裂缝间、树叶下、枝杈处、果实上分泌卵囊,而后将卵产于卵囊内。每雌虫产卵200~400粒,以末代卵越冬。康氏粉蚧喜在阴暗处活动,套袋内是其繁殖为害的最佳场所,因此,套袋果园,树冠郁闭、光照差的果园发生较重。(1)冬春防治。果实采收后及时处理果园,将虫果、旧纸袋、落叶等集中烧毁或深埋。葡萄埋土防寒前(或出土上架时),清除枝蔓上的老粗皮,减少越冬虫口基数。春季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消灭越冬卵和若虫。(2)生长季防治。生长期应抓住各代若虫孵化盛期,花序分离到开花前是防治第1代康氏粉蚧的关键时期,这是最重要的一次防治,因此要根据虫口密度适时用药1~2次。套袋前的防治非常重要;套袋后,康氏粉蚧有向袋内转移为害特点,所以套袋后3~5天是防治该虫的第3个最佳时期。药剂种类和用法同东方盔蚧。(3)土壤处理防治。在卵孵化期,根际施药,包括颗粒剂、片剂或药液土壤泼浇等。药剂一般使用具有内吸性的,如吡虫啉等。叶蝉是葡萄上的重要害虫,国内各葡萄产区普遍发生。为害葡萄的叶蝉主要有两种,即葡萄斑叶蝉Erythroneura apicalis(Nawa)(又名葡萄二星叶蝉或葡萄二点叶蝉)和葡萄二黄斑叶蝉Erythroneura sp.。属同翅目,叶蝉科。两种叶蝉在葡萄上常混合发生,除为害葡萄外,还为害桃、梨、苹果、樱桃、山楂等果树。葡萄斑叶蝉和葡萄二黄斑叶蝉主要分布在我国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陕西、甘肃、新疆等葡萄产区,尤其是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生严重。两种叶蝉在葡萄的整个生长期都能为害,以成、若虫群集于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为害。一般喜在郁闭处活动取食,故为害时先从枝蔓中下部老叶和内膛开始逐渐向上部和外围蔓延。叶片受害后,正面呈现密集的白色失绿斑点,严重时叶片苍白、焦枯,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枝条的生长和花芽分化,造成葡萄早期落叶,树势衰退。所排出的虫粪污染叶片和果实,造成黑褐色粪斑,影响当年以至第2年果实的质量和产量。卵: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6毫米。若虫:体形似成虫,初为乳白色;老熟时黄白色,体长约2.0毫米(彩图9-4-1)。成虫:体长至翅端3.0~4.0毫米,体淡黄白色。头顶有2个明显的圆形黑色斑点,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前缘有3个小黑点。小盾片前缘左右各有近三角形的黑色斑纹1个。前翅半透明,黄白色,有不规则的淡褐色斑纹。卵:和葡萄斑叶蝉卵相似。若虫:末龄若虫体长约1.6毫米,紫红色,触角、足体节间、背中浅淡黄白色。体略短宽,腹末几节向上方翘起。成虫:体长至翅端约3.0毫米。头顶前缘有2个黑褐色斑点,复眼黑或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具暗色纵纹,前缘有3个黑褐色小斑点。小盾片淡黄白色,前缘左右各有较大的黑色斑点1个。前翅表面暗褐色,后缘各有近半圆形的黄色斑纹2个,两翅合拢后在体背形成2个近圆形黄斑。成虫颜色有变化,越冬前为红褐色(彩图9-4-2)。(1)葡萄斑叶蝉。每年发生3~4代,以成虫在葡萄园的落叶、杂草下及附近的树皮缝、石缝、土缝等隐蔽处越冬。在华北地区,翌年成虫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先在园边发芽早的植物上为害,如苹果、梨、桃等,待葡萄展叶后即开始为害葡萄叶片。越冬成虫于4月中下旬产卵,5月中下旬若虫盛发。第1代成虫期在5月底至6月,第2、第3代成虫分别发生于6月下旬至7月、8月下旬至9月,后期世代重叠,10月下旬以后成虫陆续开始越冬。成、若虫多在叶背为害。雌成虫喜欢在成熟未老化的叶片上产卵,卵多产于叶背的叶脉上。在早晨、傍晚温度较低时,多潜藏于叶背面不活动,但中午阳光强烈时隐伏于叶背面避光处,活动取食高峰为7:00—9:00和18:00—20:00。成虫趋光性强,善飞蹦,受惊扰后即飞往他处。若虫受惊,则迅速爬行。(2)葡萄二黄斑叶蝉。生活史及习性和葡萄斑叶蝉相似。冬季气温偏暖对其越冬存活较为有利,春季开春早,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干旱,极利于该虫繁殖。但葡萄园环境过于干旱,或植株叶片老化,可促使其迁飞扩散,种群数量下降。葡萄园内或周围种植杏树、桑树、杨树、榆树等,对其越冬及早春及时补充养分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其种群发生。不同葡萄品种其发生为害程度也不同,一般叶片绒毛多的葡萄品种受害较轻,绒毛少的品种则受害重。该虫喜欢隐蔽的环境,一般通风透光差,修剪不好的葡萄园叶蝉为害较重。据调查,通风透光好的葡萄园百叶虫量最高为616头,通风透光差的葡萄园百叶虫量最高可达2390头。园内管理粗放,园内杂草丛生,有利其越冬及早春养分补充,为害严重。生长期有多种捕食性天敌,捕食能力强的主要为蜘蛛类,如丁纹豹蛛对葡萄斑叶蝉的日平均捕食量达5~7头。寄生性螨对葡萄斑叶蝉1、2龄的低龄若虫致死性较强。生长后期斑叶蝉卵常被寄生蜂寄生,寄生率可高达60%以上。(1)避免果园郁闭。合理修剪,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及合理负载。生长期及时除萌、抹芽和打副梢,减少下部叶片,使葡萄枝叶分布均匀,通风透光,可减少叶蝉发生为害。(2)树种合理布局。果园内部和周围不种桃、梨、苹果、樱桃、山楂等果树及桑树、杨树、榆树等林木,以减少生长季节和越冬期的中间寄主。(3)清洁田园。生长期及时清除杂草,创造不利于其发生的生态条件。秋后彻底清除田间地头落叶和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其越冬场所,能显著减少虫害基数。该虫对黄色有趋性,可设置黄板诱杀。方法:20~24厘米佳多黄板,用专用粘虫胶涂均匀,按20~30块/亩置于葡萄架上。当葡萄斑叶蝉粘满板面时,需要及时重涂。目前有两种粘虫胶,一种10天左右需要重涂一次,另一种为30天左右重涂一次(适合刮风较少的地方和温室等地使用)。(1)防治时期。防治葡萄斑叶蝉全年要抓住两个关键时期,即发芽后,是越冬代成虫防治关键期;开花前后是第1代若虫防治关键期。另外,幼果期根据虫口密度使用药剂,落叶前1个半月左右注意防控越冬成虫。(2)防治用药。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多杀菌素、甲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等药剂喷雾。要注意喷雾均匀、周到、全面;同时注意喷防葡萄园的杂草及周围的林带、杂草。葡萄虎天牛(Xylotrechus pyrrhoderus Bates),属鞘翅目,天牛科。又名葡萄天牛、葡萄枝天牛。它是蛀食葡萄枝蔓的主要害虫之一。葡萄虎天牛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及陕西、湖北、四川等葡萄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以幼虫为害枝蔓,初龄幼虫先在表皮下纵行蛀食,被害枝蔓的表皮稍隆起变黑,虫粪排于隧道内,不排出,所以不易被发现。幼虫蛀入木质部后,常将枝横向切断,造成枝条枯死,遇风容易折断,严重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彩图9-5-1)。成虫:体长约15毫米,体近圆筒形,大部黑色,头部有深而粗的刻点,触角短小,11节,仅伸到鞘翅基部。前胸背板、前、中胸腹板和小盾片深红色。前胸背板球形,长略大于宽,布有颗粒或刻点。小盾片半圆形,后端有少量黄毛。鞘翅黑色,两翅合并时,基部有“X”形黄白色斑纹,近端部有一黄白色横纹,端缘平直,外缘角极尖锐呈刺状。后胸腹板和第1、第2腹节后缘有黄色白绒毛,形成3条黄白色横纹。雄虫后足腿节长超过腹部末端,雌虫的短,仅至腹部末端(很少超过)(彩图9-5-2)。卵:椭圆形,长约1毫米,乳白色。幼虫:体长13~17毫米,淡黄白色,头小,无足。前胸宽大、淡褐色,后缘有“山”字形细凹纹;中胸至第8腹节背、腹面具肉状突起。蛹:长约15毫米,初淡黄白色,后逐渐加深为黄褐色。每年发生1代,以低龄幼虫在葡萄蔓内越冬,翌年春季葡萄发芽后开始活动,随龄期增大,可把枝条蛀空,使其充满虫粪、木屑,有时将枝条横向蛀断,使枝枯死,枝头脱落。7月间幼虫老熟在接近断口处化蛹,蛹期10~15天。8月羽化出现成虫,并产卵于芽鳞缝隙内或芽腋、叶腋缝隙处,卵散产,经5~6天孵化为幼虫,即由芽部蛀入茎内,粪便排于枝内,故从外部难以发现虫道。落叶后在节的附近,被害处表皮变黑,易于识别。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节附近表皮变黑的虫枝,予以烧毁。春季萌芽期再细心检查,凡枝蔓不萌芽或萌芽后萎缩的,多为虫枝,应及时剪除。生长期随时检查,发现受害枝蔓及时剪除并深埋销毁或用铁丝插入蛀孔内刺杀幼虫。利用成虫迁飞能力弱的特点,人工捕捉成虫,一般可在8、9月早晨露水未干前进行捕捉,效果好。在8月成虫羽化期,利用其补充营养习性,可用敌敌畏、辛硫磷等喷雾。幼虫蛀入枝蔓后,在葡萄采收后喷施内吸性杀虫剂,或80%的敌敌畏乳油100倍液注射蛀孔并严密封堵。葡萄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属缨翅目,蓟马科。又称烟蓟马、葱蓟马、棉蓟马。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寄主广泛,除为害葡萄外还为害苹果、李、梅、柑橘、草莓、菠萝、烟草等多种植物。若虫和成虫锉吸葡萄幼果、嫩叶、枝蔓和新梢的汁液。幼果受害初期,果面上形成纵向的黑斑,使整穗果粒呈黑色。后期果面形成纵向木栓化褐色锈斑,严重时会引起裂果,降低果实的商品价值。叶片受害后先出现褪绿黄斑,后变小,发生卷曲,甚至干枯,有时还出现穿孔(彩图9-6-1)。成虫:体长0.8~1.5毫米,淡黄色至深褐色,体光滑,复眼紫红色,单眼3个,其后两侧有一对短鬃。两对翅狭长,透明,前翅前缘有一排细鬃毛,前脉上有10~13根细鬃毛,后脉有14~17根细鬃毛。腹部第2~第8节背片前缘有一黑色横纹。触角6~9节,略呈珍珠状。卵:长约0.3毫米,淡黄色,似肾形。若虫:体长0.6~1.0毫米,初为白色透明,后为浅黄色至深黄色,与成虫相似(彩图9-6-2)。一年发生6~10代,多以成虫和若虫在葡萄、杂草和死株上越冬,少数以蛹在土中越冬。来年,葱、蒜返青开始恢复活动,为害一段时间后,便飞到果树、棉等作物上为害繁殖。在葡萄初花期开始发现有蓟马为害幼果的症状,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副梢二次花序上发现有若虫和成虫为害。7—8月间,几种虫态同时为害花蕾和幼果。至9月份虫口逐渐减少。10月早霜来临之前,大量蓟马迁往果园附近的葱、蒜、白菜、萝卜等蔬菜上进行为害。农业防治:清理葡萄园杂草,烧毁枯枝落叶,保持园内整洁。初秋和早春集中消灭在葱、蒜上为害的蓟马,以减少虫源。化学防治:蓟马为害严重的葡萄园需要药剂防治,喷药的关键时期应在开花前1~2天或初花期。可使用的药剂有吡虫啉、功夫等药剂。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小花蝽、姬猎蝽等天敌,对蓟马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报告美国白蛾天敌及其利用
出版时间:2009一般说来,美国白蛾在原产地北美并不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害虫。由于受当地的天敌、气候条件等因子的制约,虫口密度常常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只是个别地方或个别年份会局部大发生。美国白蛾传入欧洲和亚洲之后,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寄主植物适宜它的生存,而且离开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因此能在这些地方发生猖獗。据L.O.Warren等(1967)统计,在北美、亚洲、欧洲,美国白蛾共有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175种,其中北美有寄生性天敌50种,捕食性天敌34种,欧洲有寄生性天敌39种,捕食性46种。尽管两个洲的天敌总数趋于相同,但是共同存在的仅4种:Compsilura concinnata(Meig.),Trichogramma mimutum Riley,Monodontomerus aerus Walk.,Dibrachys cavus Walk.,北美的许多天敌在欧洲并不存在。当时朝鲜和日本仅报告了6种寄生物。另外,美国白蛾入侵欧洲和亚洲后的前一些年,当地天敌数量和种类不多,作用不大,因此对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很小。也就是说,当地的天敌对于新寄主——美国白蛾需要一个缓慢地适应过程。1978年,前苏联摩尔达维亚报道:美国白蛾最初传入的5~8年内,当地只发现了几种寄生性昆虫,其作用也不十分明显。然而近3年来,已发现寄生性天敌30余种,某些地区第一代幼虫感染率90%。在朝鲜,也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美国白蛾的天敌,包括脊椎动物(鸟类、两栖类)、无脊椎动物(线虫、蜘蛛、螨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方面包括微孢子、真菌、细菌和病毒。在这些天敌中,鸟类、寄生性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以及美国白蛾的颗粒病毒和多角体病毒对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起主要作用。在我国,美国白蛾病毒病、鸟类、寄生蜂、寄生蝇也是其主要的天敌。近年来国内对美国白蛾天敌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已发现美国白蛾的天敌昆虫共有27种,包括1新属9新种及中国新记录属1个,新记录种4种。其中杨忠岐等打破了传统的从原产地引进天敌的模式,在国内筛选出寄生率很高的天敌——周氏啮小蜂 Chouioia cunea Yang。在辽宁、陕西、山东、河北等地采用了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在北美、欧洲、亚洲,美国白蛾共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175种,包括了鸟类、两栖类、线虫、蜘蛛、螨及昆虫纲的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直翅目、长翅目、革翅目,微孢子、真菌、细菌、病毒。以上各种天敌对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外研究比较深入且能用于防治美国白蛾的天敌仅占极少部分。世界美国白蛾天敌名录如表4~表8所示。目科学名寄生虫态双翅目Tachinidae寄蝇科Blondeliahyphantriae(Toth.)幼虫Bombyliopsisabrupta(Weid.)幼虫Carceliaprotuberans(A.andW.)幼虫Compsiluraconcinnata(Meig.)幼虫Euphoroceraclaripennis(Macq.)幼虫Eusisyropablanta(Ost.Sack)幼虫Eusisyropavirilis(A.andW.)幼虫Hyphantrophagahyphantiae(Town.)幼虫Lespesiafrenchi(Wil.)幼虫Lespesiaaletiae(Riley)幼虫Blondeliaeufitchiae(Towns.)幼虫Mericiaaldrichi(Towns.)幼虫Mericiaampelus(Walk.)幼虫Mericiajohnsoni(Toth.)幼虫Petelolaleucaniae(Coqu.)幼虫表4 北美的寄生性天敌目科学名寄生虫态双翅目Tachinidae寄蝇科Euphorocerafloridensis(Towns.)幼虫AupantelesdiacrisiaeGahan幼虫AupanteleshyphantriaeRiley卵AupanteleslacteicolorVier幼虫MeteorusacronyctaeMues.幼虫Braconidae小茧蜂科MeteorusbackeriC.andD.幼虫MeteoruscommunisCres.幼虫MeteorushyphantriaeRiley幼虫Meteorusversicolor(Wesm.)幼虫MicriplitishyphantriaeAshm.幼虫RogashyphantriaeGahan幼虫CampoplexvalidusCres.幼虫CasinariagenuinaNort幼虫Casinarialimenitidis(How.)幼虫EnicospilusglabratusSay.幼虫Hyposoterfugitivusfugitivus(Say.)幼虫HyposoterfugitivuspacificusCush.幼虫Phobocampepalipes(Prov.)幼虫膜翅目Ichneumonidae姬蜂科Hyposoterpilosulus(Prov.)幼虫IchneumondeliratoriusProv.幼虫Itoplectisconquisitor(Say.)幼虫Melanichneumon(Vulgichneumon)brevicinctorSay.幼虫Melanichneumon(Vulgichneumon)subcyaneus(Cres)幼虫PimplapedalisCres幼虫Therionmorio(F.)幼虫TherionsasacusVier.幼虫TrichogrammaminutumRiley卵Syntomosphyrumesurus(Riley)幼虫ElachertuscacoeciaeHow.幼虫Chalcidoidae小蜂总科ElachertushyphantriaeCrowf.幼虫ElachertusmarylandicusGirault幼虫MonodontomerusaereusWalk.蛹Dibrachyscavus(Walk.)蛹ProctotrupoidaeTelenomusbifidusRiley幼虫BethyloidaeLycogasternevadensis(Cresa.)幼虫表4 北美的寄生性天敌(续)-1目科学名捕食虫态半翅目Pentatomidae蝽科EuschistusservusSay.幼虫Podisusmaculiventris(Say.)幼虫Podisusmodestus(Dal.)幼虫PodisusplacidusUhl.幼虫PodisusserieventrisUhl.幼虫StenopodacineraeLaPorte幼虫ZelusbilobusSay.幼虫ZeluscervicalisStal.幼虫Reduvidae猎蝽科Zelusexsanguis(Stal.)幼虫ZelussociusUhl.幼虫Pseliopuscinctus(Fab.)幼虫Ariluscristatus(L.)幼虫Sineaspinipes(H.-S.)幼虫Polistesannularis(Linn.)幼虫膜翅目Vespidae胡蜂科PolistesexchamansVier幼虫PolistesmetricusSay幼虫Polistesfuscatuspalipeslep.幼虫SolenopsissaevisimarichteriFormicidae蚁科Forel幼虫Iridomyrmexhumilis(Mayr.)幼虫脉翅目Chrysopidae草蛉科ChrsopaoculataSay.幼虫,卵ChrsopaquadripunctataBurm幼虫,卵鞘翅目Carabidae步行虫科CalosomascrutatorFabr.幼虫,成虫PlochionustimidusHaid.幼虫直翅目Mantidae螳螂科Mantiscarolina(Joh.)幼虫,成虫蜘蛛类Salticidae跳蛛科Metacyrbaundata(De.Ge)幼虫Metaphidipusgalathea(W.)幼虫,成虫Metaphidipusprotervus(W.)幼虫PhidipusaudaxHtz.幼虫PhidipuscarolinensisP.幼虫表5 北美的捕食性天敌目科学名捕食虫态蜘蛛类Anyphaenidae树蛛科AyshaaracilisHtz.幼虫两栖类BufonidaeBufoamericannaL.幼虫VireonidaeVireosylvaolivaceaL.幼虫鸟类CuculidaeCocyzusamericanusL.幼虫StrigidaeOtusasioL.幼虫表5 北美的捕食性天敌(续)-1目科学名寄生虫态双翅目Tachinidae寄蝇科Besafugax(Rond.)蛹Besaselecta(Meig.)蛹Compsiluraconcinnata(Meig.)幼虫,蛹Drinoinconspicua(Meig.)幼虫Exoristafalax(Meig.)幼虫,蛹Exoristafaciatasp.moreti(R.-D.)幼虫,蛹Exoristalarvarum(L.)蛹GoniabimaculataWied.幼虫Palespavida(Meig.)幼虫Thelairanigripes(Fabr.)幼虫Zenilalibatrix(Psnx)幼虫Muscidae蝇科MuscadomesticaL.幼虫,蛹Muscinastabulans(Fal.)幼虫Sarcophagidae麻蝇科Sarcophagacarnaria(Meig.)蛹膜翅目Braconidae小茧蜂科ApontelesplutelaeKuridj.幼虫Apontelesruficrus(Hol.)幼虫ApontelesvanesaeReinh.幼虫MeteorusversicolorWesm.幼虫表6 欧洲寄生性天敌目科学名寄生虫态膜翅目Ichneumonidae姬蜂科HemitelessubzonatusGrav.蛹HemitelesingeaualisFoerst.蛹Netelia(Netelia)testaceaGrav.蛹PimplainstigatorF.蛹PimplaturionelaeL.蛹PyracmonaustriacusTschek.蛹Theronia(Theronia)atalantaePodo蛹TrychosisingratusTschek.蛹Chalcidoidae小蜂总科TrichogrammaevanescensWest.卵TrichogrammaminutumRiley卵MonodontomerusoereusWalk.幼虫,蛹DibrachyscavusWalk.幼虫DibrachysmaculipennisSzelenyi幼虫,蛹PteromalusplaniscutaThompson蛹RhopalotuschalcidiphagusSzelenyi蛹BrachymeriafemorataPanzer蛹BrachymeriaintermediaNes蛹ConomoriumeremitaFoerst蛹Psychophagusomnivorus蛹ProctotrupoidaeTelenomusmayriKief.幼虫表6 欧洲寄生性天敌(续)-1目科学名捕食虫态半翅目Pentatomidae蝽科Armacustos(Fabr.)幼虫Picromerusbidens(L.)幼虫Pinthaeussanguinipes(Fabr.)幼虫Reduvidae猎蝽科HarpactoriracundusL.幼虫Nabidae拟猎蝽科Nabisapterus(Fab.)幼虫Miridae盲蝽科Deraeocorisruber(L.)卵表7 欧洲捕食性天敌目科学名捕食虫态半翅目Anthocoridae花蝽科Oriusmajusculus(Reut.)卵Panorpidae蝎蛉科PanorpacommunisL.卵Forficulidae球螋科ForficulacuriculariaL.卵膜翅目Vespidae胡蜂科PolistesgalicaL.幼虫Formicidae蚁科FormicarufaL.幼虫脉翅目Chrysopidae草蛉科ChrysopaperlaL.幼虫,卵ChrysopavulgarisSchneid.幼虫鞘翅目Carabidae步行虫科CalosomasycophantaL.幼虫,卵CalosomainguisitorL.卵CarabushortensisL.幼虫Cocinelidae瓢虫科PropylaeaguatuordecimpunctataL.幼虫Cantharidae花萤科CantharisfuscaL.幼虫CantharisrufaL.幼虫Silphidae埋葬虫科SilphacarinataHbst.幼虫,卵Xylodrepapunctata(L.)幼虫,卵Staphylinidae隐翅虫科QuediusochripennisMen.幼虫,卵直翅目TetigonidaeTetigoniaviridisimaL.幼虫螨类TrombididaeAlothrombriumfuliginosumHerm.卵两栖类BufonidaeBufobufoL.幼虫鸟类CiconidaeCiconiaciconiaL.幼虫CorvidaeCorvuscoronecornixL.幼虫Picapica(L.)幼虫CuculidaeCuculuscanorusL.幼虫LanidaeLaniuscoluriocolurioL.幼虫LaniusminorGmelin幼虫MuscicapidaeMuscicapastriataPal.幼虫QriolidaeQriolusoriolusL.幼虫ParidaeParuscaeruleusL.幼虫表7 欧洲捕食性天敌(续)-1目科学名捕食虫态鸟类PhasianidaeGalusgalus(L.)幼虫PicidaeDendrocoposmajor(L.)幼虫Dendrocoposmedius(L.)幼虫DendrocopossyriacusEhr.成虫PloceidaePaserdomesticus(L.)成虫Pasermontanns(L.)成虫SylvidaeSylviacuruca(L.)幼虫SturnidaeSturnusvalgarisL.幼虫TurdidaeErithacusluscinaL.幼虫TurdusphilomelosBerhm幼虫TurdusmerulaL.幼虫表7 欧洲捕食性天敌(续)-2目科学名寄生虫态双翅目Tachinidae寄蝇科ExoristajaponicaTowns.幼虫Palespavida(Meig.)幼虫ZenilialibatrixPanz.幼虫膜翅目Ichneumoidae姬蜂科PimplaaterimaGrav.蛹Chalcidoidea小蜂总科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卵BrachymeriaobscurataWalker蛹表8 亚洲寄生性天敌Poong等(1981)在对韩国的美国白蛾越冬蛹寄生性天敌调查中发现了2种寄生蝇:日本丛毛寄蝇 Eutachina japonica Townsend和饰腹寄蝇Blepnaripa tibialis chao,寄生率为2.4%~10.7%,前者在数量上处于优势。Sharov和Izhevskii于1981~1983年在乌克兰调查到36种寄生性天敌,其中古毒蛾追寄蝇Exorista larvarum、康刺腹寄蝇Compsilura concinnata Meigen为优势种群,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为22%(Sharov和Izhevskii,1987)。Moussion和Grvaud(1987)在法国南部生物防治区(自1977年以来一直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美国白蛾)调查发现,20%的美国白蛾蛹被透翅毛瓣寄蝇Nemorea pallucida寄生。Nanni于1986~1987年在意大利PO谷地调查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幼虫和预蛹被古毒蛾追寄蝇、康刺腹寄蝇、透翅毛瓣寄蝇寄生率为3.52%~17.63%(Nanni,1991)。Sovirshenova于1991年报道,根据几年来在乌克兰Stavropol地区的调查,认为康刺腹寄蝇是当地美国白蛾蛹期的优势寄生种,是一种有可能被利用于生物防治的天敌(Sovirshenova,1991)。在寄生蝇的繁殖饲养方面,国外也进行了一些研究。Mellini和Campadelli(1994)报道用牛血清和寄主提取物为主的人工饲料饲养古毒蛾追寄蝇,效果与用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作为替代寄主相似,完全可以取代大蜡螟用于寄生蝇的人工繁殖。从世界各地对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寄生蝇的调查结果来看,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寄生蝇的种类比较少,主要有5种:日本丛毛寄蝇Eutachina japonica Townsend、饰腹寄蝇Sturmia picta Baranoff、古毒蛾追寄蝇Exorista larvarum、康刺腹寄蝇Compsilura concinnata Meigen、透翅毛瓣寄蝇Nemorea pallucida,而且,优势种差异不大,主要寄生老熟幼虫和蛹。由于寄生蝇的飞行能力强,对寄主的寻找能力很强,寄生率也很高,所以,是一类非常有利用前途的生物防治材料。随着寄生蝇人工繁殖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寄生蝇一定会在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外关于寄生蜂的研究很多。Kim于1978~1982年调查韩国的美国白蛾夏季蛹和越冬蛹的天敌,共发现14种寄生蜂,主要是姬蜂科和小蜂科的种类,自然寄生率可以达到36.6%(Kim,1982)。Poong等(1981)调查韩国汉城地区的美国白蛾越冬蛹的天敌,共发现7种寄生蜂,包括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paris Viereck、野蚕黑瘤姬蜂C.luctuosus Smithy、Cratichneumon argenum Townes、Momer et Towes、Spudaeus orientalis Meyer、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 L.、Monodontomerus sp.和广大腿小蜂Brachyneria obscurata Walker。各地之间这些天敌的种类差异不大,舞毒蛾黑瘤姬蜂为优势种。美国白蛾幼虫期各种天敌总寄生率为26.6%~45.6%。Sharov和Lzhevskii于1981~1983年在前苏联的一些地区调查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认为金小蜂Psychophagus omnivorus、古北黑瘤姬蜂Pimpla minstigator、卷蛾黑瘤姬蜂P.turionellae为寄生蜂中的优势种群,寄生率可以达到30%左右。而寄生卵的赤眼蜂数量很少,对第二代卵的寄生率不超过2%,卷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acoecia为优势种,也有广赤眼蜂T.evanescens(Sharov和Lzhevskii,1987)。Moussion和Gravaud(1987)报道,法国西南部美国白蛾蛹期天敌中,金小蜂Psychophagus omnivor的寄生率为5%,是寄生蜂中的优势种类。Uchakina和Kalyuzhnyi(1985)报道乌克兰Rostov地区美国白蛾幼虫的天敌有哈金小蜂属一种Habrocytus sp.、梯角金小蜂Conomorium patulu和黑瘤姬蜂Pimpla examinator。Deseo等(1986)报道,在意大利Emilia地区从美国白蛾越冬蛹中养出啮小蜂Tetrasichus goidanichi Domenichinit。Nanni于1986~1987年调查意大利PO谷地美国白蛾的天敌,古北黑瘤姬蜂Pinala torionell和啮小蜂T.goidanichi和T.pteromalids对白蛾蛹的寄生率为2.07%~35.85%(Nanni,1991)。Sharov和Tsimbulova(1989)在乌克兰南部地区调查结果表明:金小蜂P.omnivorus是当地的优势种群,第一代的寄生率高于第二代,致死率最高可以达到80%。在当地没有发现该蜂的其他寄主,雌成虫平均抱卵287粒,室内平均产卵量102粒,每代约31.5天,室内可以寄生大蜡螟,但是只产生雄蜂。Landonia和Voggiani(1994)报道,在意大利的美国白蛾卵块中养出了一种赤眼蜂Trichogramma piceum Dyurich。此外,Marchesini和Tosi于1992~1997年对法国的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调查,10种寄生性天敌的总寄生率达到了48%,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寄生率占23%,分盾啮小蜂Terastichomyia disiocampae占27%,黑瘤姬蜂Pimpla hypochondriac占14%(Marchesini和Tosi,1998)。他们认为尽管寄生蜂不能把美国白蛾控制到一个低的经济允许水平,但是,仍然有必要加以保护和利用。为了利用寄生蜂防治美国白蛾,Izhevskii和Mironova(1993)对以前从美国引入俄罗斯的两种寄生蜂,美国白蛾绒茧蜂Apanteles hyphantria和外寄生的白蛾姬小蜂Elachertus hyphantria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认为,尽管引种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起到明显的防治作用,但是,从现在的研究来看,仍然有重新引种的必要。Kazuaki在1991年报道,在日本的美国白蛾蛹中养出了周氏啮小蜂,并对其寄主作了初步调查,该蜂在日本除可以寄生美国白蛾外,还可以寄生多种鳞翅目害虫。综上所述,国外对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寄生蜂研究比较深入的共有22种(表9),其中美国白蛾卵期的寄生蜂种类很少,而且寄生率很低,对于抑制白蛾的种群作用不大。寄生蜂主要寄生美国白蛾的老熟幼虫和蛹期,其中以姬蜂科和姬小蜂科、小蜂科的种类为主。中文名学名寄主虫态产地舞毒蛾黑瘤姬蜂CocygomimusdiparisViereck蛹期韩国野蚕黑瘤姬蜂CocygomimusluctuosusSmith蛹期韩国广大腿小蜂BrachynerialasusWalker蛹期韩国—CratichneumonargenumTownes蛹期韩国—SpudaeusorientalisMeyer蛹期韩国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puparumL.蛹期韩国—Monodontomerussp.蛹期韩国金小蜂Psychophagusomnivorus蛹期前苏联,韩国古北黑瘤姬蜂Pimplaminstigator蛹期前苏联,意大利卷蛾黑瘤姬蜂CocygomimusinstigatorFabricius蛹期前苏联卷蛾赤眼蜂Trichogrammacacoecia第二代卵前苏联广赤眼蜂Trichogrammaevanescens卵前苏联哈金小蜂Habrocytussp.幼虫乌克兰梯角金小蜂Conomoriumpatulu幼虫乌克兰黑瘤姬蜂Pimplaexaminator幼虫乌克兰啮小蜂TetrasichusgoidanichiDomenichinit越冬蛹意大利—Tetrasichuspteromalids蛹意大利赤眼蜂TrichogrammapiceumDyurich卵意大利周氏啮小蜂ChouioiacuneaYang蛹期法国分盾啮小蜂Terastichomyiadisiocampae蛹期法国美国白蛾绒茧蜂Apanteleshyphantria幼虫美国白蛾姬小蜂Elachertushyphantria蛹期美国表9 国外美国白蛾主要寄生蜂Kim在1978~1982年调查了韩国美国白蛾捕食性天敌,发现有14种昆虫,39种蜘蛛(10科34属),最常见的种为Thereuonema sp.(Kim,1982)。Sharov和Izhevskii在1987年调查了前苏联的欧洲南部地区的美国白蛾网幕内的捕食性蜘蛛,共有10科25属。Belskaya和Sharov在1985年报道,在乌克兰美国白蛾的捕食性天敌有21种昆虫,捕食性昆虫以姬蝽科Nabidae、蝽科Pentatomidae、草蛉科Chrysopidae、瓢甲科Coccinellidae为主,幼虫被捕食率为5%~62%。Kim和Lee于1986~1988年调查了韩国美国白蛾的节肢动物天敌,包括蜘蛛目Araneae、半翅目Hem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等9个目(Kim和Lee,1990)。Lee和Kim于1998年在汉城地区调查越冬代美国白蛾蛹期节肢动物的天敌,包括蜘蛛目、鞘翅目、膜翅目等7个目,昆虫有21科38属41种。Valentuk和Derevyanko在1989年报道,在乌克兰一些地区的白蛾幼虫被柞蚕马蜂Polistes gallicus攻击,而且,成为当地控制白蛾种群扩张的有效手段。在自然界中,捕食性天敌对美国白蛾的种群扩张起着极大的限制作用,所以保护和利用捕食性天敌一直都是以生物防治手段控制美国白蛾的一项重要手段。从对美国白蛾的捕食性天敌的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类和区系的调查上。在自然界中对美国白蛾种群有一定抑制作用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但从各地的研究来看,蜘蛛目的种类、数量、控制能力最高。在应用方面,主要提倡天敌群落和优势种群的保护和利用其自然种群的控制能力。但是这些捕食性天敌的捕食范围非常广,不易对美国白蛾形成集中攻击,从而不能完全控制美国白蛾的危害。再者大规模人工繁殖捕食性天敌用于生物防治存在许多的困难。所以,依靠人工释放捕食性天敌来控制美国白蛾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于美国白蛾寄生蝇的研究初见于对日本追寄蝇的研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使用途经进行了探讨(史永善,1981)。1981~1982年舒超然和于长义对我国丹东地区美国白蛾天敌的调查结果表明,寄生蝇主要是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兰黑栉寄蝇Ctenophorocera pavida Meigen和条纹追寄蝇Exorista fasciata Falle,平均寄生率较低,可能与美国白蛾入侵时间过短,寄蝇还未完全适应寄主有关(舒超然和于长义,1985)。杨秀卿等于2001年在大连作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调查时发现,当地的日本追寄蝇寄生率为15.7%,而康刺腹寄蝇Compsilura concinnata Meigen仅为3%左右。在国内记载的寄生蝇仅4种: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兰黑栉寄蝇Ctenophorocera pavida Meigen、条纹追寄蝇Exorista fasciata Falle、康刺腹寄蝇Compsilura concinnata Meigen,其中日本追寄蝇是优势种。但是国内鲜有对其饲养利用的研究,仅见于史永善(1981)提到用黏虫的幼虫作为天然寄主接种繁殖。舒超然和于长义在1981~1982年对我国丹东地区美国白蛾天敌的调查结果表明,卵期的寄生蜂为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tumura,但该蜂发现只寄生第二代卵,而且寄生率很低。幼虫期的寄生天敌有黑侧沟姬蜂Casinaria nigripes Gravenhorst、松毛虫绒茧蜂Apanteles ardimarium Ratzeburg。蛹期寄生蜂有野蚕黑瘤姬蜂 Coccygomimus luctuosus Smitth、舞毒蛾黑瘤姬蜂 Coccygomimus disparis Viereck、黏虫白星姬蜂Vulichneumon Leucaniae Uchida(舒超然和于长义,1985)。杨忠岐于1985年在陕西省的美国白蛾蛹中发现了一种寄生蜂,这种寄生蜂自然寄生率达到80%以上,而且出蜂数量非常高,一般在200头以上,甚至可以达到360头。当时经鉴定为一个新属新种,命名为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随后,对其生殖力、生物学特性、行为学、人工繁殖和利用等各方面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蜂是美国白蛾的一种有效天敌。在陕西省、山东省、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上海市等美国白蛾发生区进行了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杨秀卿等,2001;杨忠岐,1990、1989、2000;苏智等,2004;魏建荣等,2004)。杨忠岐等描述了从美国白蛾蛹中养出的一种啮小蜂新种——白蛾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该蜂在我国北方美国白蛾发生区分布普遍,也分布韩国。在美国白蛾越冬蛹中及夏季蛹中的寄生率一般为12%~24%,每头寄主蛹出蜂数为78~182头,雌雄性比为10:1(杨忠岐等,2001)。杨秀卿等(2001)记述大连地区美国白蛾天敌时,发现白蛾派姬小蜂Pediobius elasmi Ashmead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从野外采集的62头美国白蛾蛹中共出蜂3842头,平均每头蛹出62头,1头寄主中最多出蜂154头。白蛾派姬小蜂平均雌雄性比为2.78:1,从1头寄主中养出的小蜂个体中最高雌雄性比达13.6:1。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绝大多数营单寄生,雌雄性比为6.39:1。该蜂仅发现寄生于美国白蛾夏季世代蛹,寄生率为6.56%,部分地区寄生率较低。舞毒蛾黑瘤姬蜂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单寄生,是美国白蛾重要的寄生性天敌,自然寄生率近10%,以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雌雄性比为2.78:1。寄主除美国白蛾外,还寄生多种鳞翅目食叶害虫。稻苞虫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parnasae Viereck单个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寄生率较低,越冬代的寄生率仅为0.34%。杨忠岐等(2002)记述了寄生于美国白蛾幼虫的2种茧蜂新种:白蛾孤独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 singularis Yang et You,单个内寄生于寄主2~3龄幼虫;白蛾聚集盘绒茧蜂Cotesia gregalis Yang et Wei,群集内寄生于寄主老龄幼虫。这2种寄生蜂自然寄生率均为6%左右,在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杨忠岐等于2003年报道了自山东省烟台市美国白蛾蛹中养出的啮小蜂新种——白蛾圆腹啮小蜂Aprostocetus magniventer Yang,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一头寄主蛹中可出蜂45~62头,寄生率为3.5%,雌雄性比2.6:1。同年,杨忠岐等记述了从美国白蛾蛹中养出的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1新种,即白蛾短角啮小蜂Trastichus Litoreus Yang。该种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中越冬,成蜂的雌雄性比为5:1(杨忠岐等,2003)。同年,杨忠岐和魏建荣报道和记述了在中国发现的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姬小蜂科啮小蜂属黑棒啮小蜂种团Tetrastichus howardi species group的2个新种:山东白蛾啮小蜂Tetrastichus shandongensis Yang,白蛾黑基啮小蜂T.nigricoxae Yang。这2种啮小蜂均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每寄主蛹平均出蜂分别为77头和124头,平均寄生率分别为6.2%和9.8%(杨忠岐和魏建荣,2003)。张永乐(2006)记载了4种寄生于美国白蛾的膜翅目昆虫,分别是:毛虫细颚姬蜂Enicopilus sp.、翠缘齿腿长尾小蜂Monodotomerus minor Ratzebury、黑青金小蜂Dibracchys carus Waiker、中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intermermedia Nees。在我国,美国白蛾寄生蜂共有21种,其中茧蜂科3种,小蜂科3种,赤眼蜂科1种,金小蜂科2种,姬蜂科5种,姬小蜂科7种(表10),主要寄生美国白蛾的卵、幼虫和蛹。目前我国对周氏啮小蜂的研究最多,生产应用技术最成熟。美国白蛾卵期的寄生蜂种类很少,而且寄生率很低,对于抑制白蛾的种群作用不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卵比较小,并且卵块上覆盖厚厚的体毛,不利于寄生。目前真正应用于美国白蛾防治实践且已发挥很大作用的寄生蜂仅周氏啮小蜂,而对其他有潜力的寄生蜂研究很少,比如白蛾黑基啮小蜂、白蛾黑棒啮小蜂等,应该把研究倾向于这些潜力种类上。中文名学名寄生率(%)寄生时期单蛹/虫寄生头数雌∶雄白蛾圆腹啮小蜂Aprostocetusmagniven-terYang3.50蛹45~622.6∶1白蛾短角啮小蜂TetrastichuslitoreusYang—蛹63∶1山东白蛾啮小蜂Tetrastichusshandon-gensisYang6.20蛹48~1153.2∶1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nigricoxaeYang9.80蛹86~1681.9∶1白蛾派姬小蜂PediobiuselasmiAsh-mead0.91~15.94蛹622.78∶1白蛾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septentri-onalisYang24.00蛹78~18210∶1周氏啮小蜂ChouioiacuneaYang80.00蛹20068∶1白蛾孤独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ingu-larisYangetYou6.002~3龄幼20—白蛾聚集盘绒茧蜂CotesiagregalisYangetWei6.002~3龄幼21~64—松毛虫绒茧蜂ApantelesardimariumRatzeburg—幼虫期——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tumura很低第二代卵1—黑侧沟姬蜂CasinarianigripesGravenhorst—幼虫期——毛虫细颚姬蜂Enicopilussp.0.09~8.33幼虫期——翠缘齿腿长尾小蜂Monodotomerussp.0.07~0.22蛹期41.09∶1表10 中国的美国白蛾寄生蜂中文名学名寄生率(%)寄生时期单蛹/虫寄生头数雌∶雄黑青金小蜂DibrachyscarusWaik-er0.09~0.28蛹期551.06∶1金小蜂ConomoriuscuneaYangetBaur0.1~0.35蛹期51.11∶1稻苞虫黑瘤姬蜂CocygomimusparnasaeViereck0.34蛹期1—舞毒蛾黑瘤姬蜂CocygomimusdiparisViereck10.00蛹期12.78∶1野蚕黑瘤姬蜂CocygomimusluctuosusSmith—蛹期1—黏虫白星姬蜂VulichneumonLeucani-aeUchida—蛹期1—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lasusWalker6.56蛹期16.39∶1表10 中国的美国白蛾寄生蜂(续)-1舒超然和于长义于1981~1982年调查了辽宁省丹东地区美国白蛾的捕食性天敌。卵期的天敌有为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中华草蛉Ch.sinica Tieder、丽草蛉Ch.formosa Brauer、异色瓢虫Harmoniaa zyridis Pallas、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tata L.、泛希姬蝽Himacerus apterus Fab.。幼虫期的天敌有大草蛉、中华草蛉、丽草蛉、泛希姬蝽等。蛹期的捕食性天敌有毛青步甲Chlaenius pallipes Geb.、黄缘步甲Nebria livida L.、蚂蚁等(舒超然和于长义,1985)。王健生等(1999)发现凹翅宽颚步甲Parena cavipennis Bates 是美国白蛾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描述。我国在美国白蛾捕食性天敌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刚处于调查分类阶段,还没有利用过的例子,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查各个发生区的捕食天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将来的利用打下基础。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雄性 体长6~13mm,复眼裸,额宽为复眼宽的2/3,间额两侧缘平行,较侧额略窄,侧额约为触角第3节宽的1.5~2倍,触角黑色,长约为颜高的4/5,第3节为第2节长度的2.5~3倍,侧额及侧颜覆浓厚的金黄色粉被,侧额被稀疏黑色短毛,颊被细长黑毛,单眼鬃排列于前后单眼之间,大小与额鬃相似,额鬃下降至侧颜中部的略上方,下颚须黄色。与触角第3节大致等长,向背面弯曲,端部不加粗,被较密的黑毛;胸部黑色,覆灰黄粉被,背面具5个黑纵条,中间1条细,在盾沟前不明显;中鬃3+3,背中鬃3+4,翅内鬃1+3,腹侧片鬃2+1,小盾片基半部黑褐色,端半部暗黄色,小盾端鬃交叉排列,向后上方伸展;翅灰色透明,前缘刺发达,其长度与径中横脉之长度相等,前缘脉节4段基部4/5被小刺,足黑色,前足爪和爪垫与第4和第5分跗节长度总和相等,中胫节具3根前背鬃;腹部全部黑色,覆灰白色粉被,粉被所占面积:在第3背板背面占1/3~1/2,侧面占4/5,第4背板上占基部1/2,在第5背板上占2/5,沿腹部背中线被中断,形成1条黑色纵条,第2和第3背板各具1对中缘鬃,每4背板具1行缘鬃,第5背板后方2/3具多数排列不规则的心鬃和1行缘鬃(赵建铭等,2001;刘银忠,1998;史永善,1981)。雌性 额与复眼等宽,侧额覆灰黄色粉被,侧额覆灰色粉被,头部每侧各具2根外侧额鬃,触角第3节约为第2节长的2倍,前足爪及爪垫短。生物学特性 单寄生于美国白蛾蛹内,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蛹期都有发现,最早羽化时间5月初,最晚羽化时间9月中旬。追寄蝇Exorista sp.1雄性 体长15mm。复眼裸或被稀毛,额宽为复眼宽的3/4,间额与侧额大致等宽,后方逐渐缢缩,额覆灰色粉被,侧额及侧颜覆黄灰色粉被,额鬃下降至侧额中部,常排列不规则,单眼鬃发达,位于前单眼的略后方,侧额及颊被黑毛,下颚须暗黄,端部不加粗,触角黑色,为颜高的2/5,第3节为第2节的3倍,其宽度略小于侧颜的宽度,触角芒基部1/2加粗。胸部黑色,覆稀薄的灰白色粉被,背面具4个黑纵条,中间1条在盾沟前不明显;中鬃3+2,背中鬃3+2,翅内鬃1+3,腹侧片鬃2+1。小盾片暗黄,基缘黑褐色,小盾端鬃交叉排列,向后方伸展,足黑色,前足爪相当于第4和第5分跗节长度的总和,中胫节具3根前背鬃,后胫节的前背鬃长短不一,排列疏松:翅灰色半透明,前缘刺不发达。腹部黑色,两侧有不明显的暗黄色花斑,第3~5背板基部1/2覆稀薄的灰色粉被,端部1/2黑色光亮,沿腹部背中线有1黑纵条,第2背板具2根中缘鬃,第3背板具2~4根中缘鬃,有时在中缘鬃前面有1~2根排列不规则的小鬃,第4背板具1行缘鬃,第5背板具1行缘鬃,在第5背板后方排列规则的心鬃。雌性 额略宽于复眼,间额窄于侧额,两侧绿,平行或后端略宽,头部每侧各具2根外侧额鬃;前足爪及爪垫短。生物学特性 单寄生于美国白蛾的第二代蛹中,于9月底羽化。白蛾圆腹啮小蜂Aprostocetus magniventer Yang雌性 体长1.7~2.0mm,头部背观略呈哑铃形,长为宽的2.3倍,比胸部略宽,上颊长为复眼的0.1倍;POL为OOL的1.5倍,OOL为OD的2倍;头顶具凹脊网状刻纹,但不明显,其上散布黑褐色短毛;侧单眼外方具新月形刻痕;复眼表面的纤毛短。头部正面观,宽为长的1.25倍;复眼高大于宽,2复眼间距为复眼高的1.3倍;触角洼深陷,洼底中上部中央具1不明显的纵隆线;中单眼前下方形成一倒三角形褐黄色小区,其端部与纵隆线相连;洼侧区隆起,其表面与脸区具细密但不明显的凹脊网状刻纹,并散生灰褐色毛;触角窝位于复眼下缘连线上,窝间距为触角窝横径的1.5倍;颚眼沟明显,颚眼距为复眼高的0.6倍,口宽为颚眼距的1.4倍。触角洼向下延伸,由触角窝外方至脸区中部形成1新月形平坦倾斜区;脸区从隆起的新月形外缘向口区下倾;整个口区呈弧形内凹;唇基呈明显的双齿状突出,每齿上具1对刚毛,触角柄节细长,伸达中单眼前缘;梗节上具密毛;索节各节呈基窄端宽的梯形;棒节几成椭圆形,末节具端针;索节、棒节上仅在端部1/2具1排条形感器,各节上的感觉毛短而稀疏。背观胸部,背面圆隆,长为宽的1.5倍;表面光滑,隐约可见细密的网状刻纹,前胸背板短钟形,无前缘脊,其上的黑褐色刚毛较密,大致排成3行,中胸盾片中叶无中纵沟,长为前缘最宽处的0.9倍,为后缘宽的2倍;盾纵沟深,邻沟刚毛排成1行,每行仅5~6根,以最后1根为最长,中胸小盾片长宽近相等,其上的亚中沟浅,仅中部可见;2亚中沟间区长为宽的2.5倍;小盾片上具2对刚毛,第1对位于前部1/3处。后胸盾片鼓起,表面具细密不明显的网状刻纹。并胸腹节约呈130度下倾,中部长为后胸盾片的1.6倍,为中胸小盾片长的0.5倍;表面具肤浅但明显的鱼鳞状细密网状刻纹;中纵脊细完整;无侧褶脊;中区在中纵脊两侧向外侧后方均匀下倾;后缘深凹入;气门椭圆形,前方几乎达并胸腹节前缘,气门内侧边缘显著凸起,外侧1/2由侧胝形成的耳状片脊所遮盖;侧胝上仅具灰白色短刚毛3~6根。前翅长,平置体背时远远伸出于腹末之外,伸出部分为前翅距腹末距离的1/5;亚前缘脉上具5根刚毛,前缘室反面具1行纤毛;前缘室与缘脉等长;缘脉长为痣脉的2.8~3.0倍,其前缘具长刚毛12根左右。侧观前胸背板侧缘及胸腹侧片上网状刻纹细密;中胸侧板光滑,凸起,中胸前侧片仅中部稍凹,具浅的基节前沟;后胸侧板具鱼鳞状网状刻纹,与并胸腹节之间沟浅。各足基节背面均具肤浅的网状刻纹,基节腹面则光滑;后足基节长为宽的1.6~1.8倍;中足胫节距为基跗节长的3/5,中足基跗节长为跗节2的1/3~1/4倍;后足基跗节与跗节2等长。雄性 与雌相似,但体较小,长1.5~1.7mm。触角洼内的中纵线黄色,触角各节褐黄色;足除基节外均为鲜黄色,仅腿节略带褐色。触角柄节弯而略扁,腹面的片胝由脊包围,柄节伸达头顶;梗节与鞭节长度之和显著长于头宽,为头宽的1.3~1.4倍;索节4节,略成圆锥形,每节背部生有极长的感毛,长度至少达后一索节中部,感毛基部在索节上排成螺旋状,棒节1上也着生长感毛,末棒节具长端针;索节各节及棒节1端部具球形感器;索节2~4及棒节1~2各节端部还各具2~3个条形感器。腹部椭圆形,长明显大于宽(1.6倍),与胸部几乎等长;宽度小于胸部和头部,整个腹部背面近于光滑(杨忠岐等,2003)。生物学特性 群寄生于美国白蛾越冬蛹中,2007年4月28开始羽化,2007年5月2号中止羽化。白蛾短角啮小蜂Tetrastichus litoreus Yang雌性 体长1.6~1.9mm,体暗绿色,具金属光泽;额翠绿色,复眼及触角梗节、索节、棒节深紫褐色,触角柄节褐黄色;单眼亮黄褐色;各足基节、腿节同体色,转节及末跗节和爪褐色,腿节端部,胫节及其余跗节黄色,略带褐色;翅透明,略带烟色,翅脉黄褐色。头部背观宽为长的2.1~2.2倍,与中胸盾片等宽。上颊很短,几乎不显;触角洼,中等程度凹入,上达中单眼之前;后头浅弧形前凹;头顶及后头具细密的网状刻纹,上颊和头顶上具较密的褐色短毛;POL为OOL的2.1倍。头部前面观复眼长为宽的1.1~1.2倍,颜面中部两复眼间距为复眼长的1.36倍;复眼上的纤毛密,但短而不明显;颚眼距为复眼长的2/3;口区宽度与复眼高相等,是颚眼距的1.5倍。触角柄节稍扁而短,端部未伸达中单眼,长度小于复眼高度;鞭节粗短,梗节与鞭节长度之和小于头宽;环状节1节。胸部背面显著鼓凸。前胸背板较长,长度为中胸盾片的1/2,无前缘脊,中后部具粗而长的褐色刚毛,大致排成3列,在中部断开没有连成完整的一排。中胸盾片中叶及小盾片上具致密的凹脊网状刻纹,中胸盾片侧叶上则为凸脊网状刻纹中胸盾片中叶长度比其前缘最宽处略小为其后缘宽的1.5倍,中纵沟浅但完整;中胸盾纵沟深,邻盾沟刚毛每侧为8根,以最后1根最粗最长;中胸小盾片圆隆,长宽基本相等,长度为中胸盾片的0.83倍,2对刚毛中的第1对位于本节中部偏后处;2亚中沟深而显著,距亚缘沟近而相互分离较远,中区长为宽的2.15倍;三角片前部达中胸盾片长度的1/2处。后胸盾片明显,气门椭圆形,近并胸腹节前缘着生,与前缘的距离等于其横径;气门沟宽,光滑;侧胝上仅具刚毛6根;并胸腹节后侧角处形成一个由脊围成的小四方形深凹。侧观中胸侧板的胸腹侧片大,表面平,具显著凸脊网状刻纹;中胸前侧片凹陷成一鞋底状平坦区域,其表面具密而显著的凸脊网状刻纹,下缘几乎成脊状;前翅翅下区及中胸后侧片凸起,表面近光滑;中胸后侧片中部具1深斜沟后胸侧板深陷于凸起的中胸后侧片后缘和并胸腹节侧胝之下方,表面具凸脊网状刻纹,下缘锐脊状各足基节表面具弱的网状刻纹;后足基节背方的凸脊网状刻纹呈颗粒状;中足胫节端距与基跗节等长前翅亚缘脉上有2根刚毛;缘脉长,长为痣脉的3.6倍;基室下方开式,基无毛区小。后翅端部圆钝,中部下方的缘毛长为后翅最宽处的0.25~0.41倍。腹柄小,横形,表面光滑。腹部卵圆形,长为宽的1.26倍,宽度稍小于胸部;腹部背面的网状刻纹弱,侧方散生稀疏但直立而长的刚毛;背板1长度为整个腹部的0.36~0.38倍,其余各节背板横形,末节背板为钝三角形;产卵器没有露出腹末。下生殖板位于腹面1/2长度处;尾须位于末节背板侧缘近腹面处(杨忠岐等,2003)。雄性 与雌相似,但体较小,长1.3mm。触角各节均为深褐色,柄节下缘具片胝,其长度为柄节之长的1/2;柄节腹缘具刚毛6根左右;梗节与鞭节长度之和为头宽的1.14倍;索节4节,各节长度基本一致,其背方的感觉毛长,鬃状,显著长过各节之长度;索节及棒节各节上具1排条形感器。腹部椭圆形,长度和宽度均小于胸部。生物学特性 群寄生于美国白蛾越冬蛹中。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详见第七章周氏啮小蜂繁殖及释放技术。)白蛾短角啮小蜂Tetrastichus litoreus Yang雌性 体长1.6~1.9mm,体暗绿色,具金属光泽;额翠绿色,复眼及触角梗节、索节、棒节深紫褐色,触角柄节褐黄色;单眼亮黄褐色;各足基节、腿节同体色,转节及末跗节和爪褐色,腿节端部,胫节及其余跗节黄色,略带褐色;翅透明,略带烟色,翅脉黄褐色。头部背观宽为长的2.1~2.2倍,与中胸盾片等宽。上颊很短,几乎不显;触角洼,中等程度凹入,上达中单眼之前;后头浅弧形前凹;头顶及后头具细密的网状刻纹,上颊和头顶上具较密的褐色短毛;POL为OOL的2.1倍。头部前面观复眼长为宽的1.1~1.2倍,颜面中部两复眼间距为复眼长的1.36倍;复眼上的纤毛密,但短而不明显;颚眼距为复眼长的2/3;口区宽度与复眼高相等,是颚眼距的1.5倍。触角柄节稍扁而短,端部未伸达中单眼,长度小于复眼高度;鞭节粗短,梗节与鞭节长度之和小于头宽;环状节1节。胸部背面显著鼓凸。前胸背板较长,长度为中胸盾片的1/2,无前缘脊,中后部具粗而长的褐色刚毛,大致排成3列,在中部断开没有连成完整的一排。中胸盾片中叶及小盾片上具致密的凹脊网状刻纹,中胸盾片侧叶上则为凸脊网状刻纹,中胸盾片中叶长度比其前缘最宽处略小为其后缘宽的1.5倍,中纵沟浅但完整;中胸盾纵沟深,邻盾沟刚毛每侧为8根,以最后1根最粗最长;中胸小盾片圆隆,长宽基本相等,长度为中胸盾片的0.83倍,2对刚毛中的第1对位于本节中部偏后处;2亚中沟深而显著,距亚缘沟近而相互分离较远,中区长为宽的2.15倍;三角片前部达中胸盾片长度的1/2处。后胸盾片明显,气门椭圆形,近并胸腹节前缘着生,与前缘的距离等于其横径;气门沟宽,光滑;侧胝上仅具刚毛6根;并胸腹节后侧角处形成一个由脊围成的小四方形深凹。侧观中胸侧板的胸腹侧片大,表面平,具显著凸脊网状刻纹;中胸前侧片凹陷成一鞋底状平坦区域,其表面具密而显著的凸脊网状刻纹,下缘几乎成脊状;前翅翅下区及中胸后侧片凸起,表面近光滑;中胸后侧片中部具1深斜沟,后胸侧板深陷于凸起的中胸后侧片后缘和并胸腹节侧胝之下方,表面具凸脊网状刻纹,下缘锐脊状各足基节表面具弱的网状刻纹;后足基节背方的凸脊网状刻纹呈颗粒状;中足胫节端距与基跗节等长,前翅亚缘脉上有2根刚毛;缘脉长,长为痣脉的3.6倍;基室下方开式,基无毛区小。后翅端部圆钝,中部下方的缘毛长为后翅最宽处的0.25~0.41倍。腹柄小,横形,表面光滑。腹部卵圆形,长为宽的1.26倍,宽度稍小于胸部;腹部背面的网状刻纹弱,侧方散生稀疏但直立而长的刚毛;背板1长度为整个腹部的0.36~0.38倍,其余各节背板横形,末节背板为钝三角形;产卵器没有露出腹末。下生殖板位于腹面1/2长度处;尾须位于末节背板侧缘近腹面处(杨忠岐等,2003)。雄性 与雌相似,但体较小,长1.3mm。触角各节均为深褐色,柄节下缘具片胝,其长度为柄节之长的1/2;柄节腹缘具刚毛6根左右;梗节与鞭节长度之和为头宽的1.14倍;索节4节,各节长度基本一致,其背方的感觉毛长,鬃状,显著长过各节之长度;索节及棒节各节上具1排条形感器。腹部椭圆形,长度和宽度均小于胸部。生物学特性 群寄生于美国白蛾越冬蛹中,于4月中旬羽化。稻苞虫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parnasae Viereck雌性 体长15~17mm,体黑色;触角梗节,唇基大部分赤黄色。翅基片黄至褐色;前缘脉和翅痣深褐色,其余脉褐色。足黑褐至黑色,前足腿节外侧和胫节及雄虫跗节,中足腿节末端和胫节及距赤褐色和黄至黄褐色。产卵管赤褐色,鞘黑色。头顶点刻密而浅,额稍凹陷,中央有细纵沟,近触角窝处有一平滑小区,颜面点刻较额粗大且多毛,唇基刻点稀而细,下半平滑。中胸背板稍隆起,密布稀点刻和棕色细毛,并胸腹节点刻粗大,中央基部的两纵脊消失,侧毛棕黑色。小翅室非正菱形,近三角形;后小脉在中央上方截断;腹部扁平无柄;第一腹节背板1/3平滑,其余部分密布点刻,自基角伸向中央的脊不明显。第2~8背板点刻细密,且直至后缘,产卵鞘约为腹长的2/5(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78;赵修复,1978)。生物学特性 单寄生于美国白蛾的蛹。第一代、第二代、越冬代蛹中都有寄生。分别于4月下旬、7月中旬、9月中旬羽化。黑足凹眼姬蜂(黑侧沟姬蜂)Casinaria nigripes Gravenhorst雌性 体长9~10mm,体黑色,上颚齿红褐色,下唇须黄色,翅透明,翅痣及翅脉黑褐色,前足腿节、胫节及跗节、中足腿节末端、胫节(除了末端)及跗节、后足胫节中段黄褐色,后足胫节基部黄白色,足其余部分黑褐色;腹部第二背板窗疤及近后缘、第三、第四背板赤褐色,腹面黄色,有黄褐色致褐色斑。头胸部密布细刻点和白毛。头横宽,下方渐窄,复眼在触角窝处明显下陷,触角与前翅长度接近,约为体长的2/3。中胸盾片成球面隆起,无盾纵沟;中胸侧板沟中段明显凹入,侧板中央有纵行沟状凹槽。前翅小翅室四边形,但近于三角形,上有柄,第二回脉从中央伸出,后小脉不截断。腹部向末端成棒形,但稍侧扁,第一腹节基部柄状,气门位于端部1/3处,气门前无侧凹,第二背板于第一节等长,长为后缘宽的两倍,窗疤成陀螺型;第三、第四背板等长,产卵器断,不伸出腹端。茧圆筒形,两端钝圆,长约8~9mm,直径3.5~4mm,灰白色,两端黑色(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78;赵修复,1978)。生物学特性 单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各代幼虫体内。毛虫细颚姬蜂Enicopilus sp.雌性 体长9~15mm,体浅褐色,单眼很大,两者几乎相接。有后头脊,上颚端部很细,并且扭曲,中部的宽度约为基部的0.35倍。中胸腹瓣后横脊完全,前胸背板后角将气门完全遮盖。中足和后足第2转节外方无爪状突,后足爪的栉齿正常,不伸展超过爪的真正末端。翅膜质透明,翅脉灰褐色,翅痣很宽,盘肘室在胫室基部下方有一无毛透明斑,其内有两个骨化片;第二臀室的伪脉很长,与翅后缘平行,第一肘脉横脉在第二迴脉的外侧,这两条脉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肘间横脉长度之半,胫脉基部与翅痣基部之间的距离为翅痣宽度的1.5倍;倒数第二个翅钩正常,形状和其他翅钩一样。腹部强度侧扁,腹部第二节折缘与背板之间有褶皱分开,产卵器长度与腹末厚度约相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78;赵修复,1978)。生物学特性 单寄生于美国白蛾幼虫体内,在第二代幼虫上发现,于7月下旬羽化。我国存在着丰富的美国白蛾寄生蜂资源,它们在控制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周氏啮小蜂,已经开始了规模化生产,并且已大量应用于各地区的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中,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内存在着其他很多有利用潜力的寄生蜂,如:白蛾圆腹啮小蜂寄生率高,寄生量大;山东白蛾周氏啮小蜂单个寄生量也能达到200头;还有幼虫期的白蛾聚集盘绒茧蜂对老熟幼虫的寄生率也能达到5%。加强对有潜力的寄生蜂的研究也是将来美国白蛾生物防治研究的重要方向。凹翅宽颚步甲Parena caripennis Bates成虫 鞘翅目肉食亚目步甲科。雄成虫体长10.5~11.5mm,雌成虫体长11.5~12.5mm,体扁,全身红褐色。头较前胸窄,复眼黑色,唇基浅黑色,触角丝状,基部第3节和第4节下半部呈红褐色,第4节上半部和第5~11节黑色,柄节较长,靠近梗节的第1、第2节鞭节稍细较长,余下鞭节各节长短基本相同,端部有环绕细毛;前胸背板近方形,两侧浅红色;足浅黄褐色,跗节5节,腿节略膨大,前足胫节内侧凹陷,并有锐齿;腹部可见5节,腹面红褐色;鞘翅红褐色有光泽,鞘翅凸,最宽处在中部之后,宽4~6mm,第3~6沟间有长而浅的凹,鞘翅表面散布稀刻点,凹区内刻点清晰,条沟浅,第3沟内有个背孔,前孔紧靠第3条沟,中孔在第2~3条沟之间,第3孔靠近第2条沟,鞘翅末端较平截,腹部末端露出鞘翅外。后翅前半部分透明,无色,后半部分呈黑色,膜质。幼虫长跳式幼虫,体扁,淡黄褐色,头背面有块近方形黑斑,前胸背面有1对大而明显的黑斑,身体各节亚背浅处有1对黑斑状突起,胸足较短,体两侧有突起,腹末有对须状物。幼虫刚孵出时体长2.5mm,白色,胸部各节亚背线处各有1对黑斑突起,1天后腹部各节亚背浅处逐渐变暗,2天后各节的黑斑突起逐渐明显。老熟幼虫体长11mm,体最宽处4mm。生物学特性 于2007年8月17日发现成虫和幼虫共存,成虫对二龄美国白蛾的日捕食量为65.6464头/天,对四龄幼虫捕食量为16.9550头/天,对六龄幼虫捕食量为4.4082头/天。泛希姬蝽 Himacerus apterus Fabricius成虫 雌雄成虫均具长、短翅二型。短翅型翅长不及腹长的1/3。雌成虫体长11.8~14.0mm,腹宽5.0mm左右,暗赭色,头部黑色。复眼暗褐色,半球形。复眼后内侧具1对单眼,椭圆形。触角4节,赭色。基节基部、第2节端部具黑色环。各节长(自基节始)依次为1.9mm、3.5mm、3.1mm、1.9mm。喙4节,基节黑色膨大,其他各节赭色,第3、第4节色较深。各足腿节端部,胫节基、端部具黑色环。爪黑色。前足腿节略长于胫节,中足腿节与胫节近等长,后足腿节略短于胫节;跗节3节,前、中足腿节下侧密布黑色短刺,前、中足胫节下侧分别具两列刺。小盾片黑色。短翅型的翅末端达腹部第2、第3节。腹部9节,较宽大。除末节外各节侧缘前部具红、白色斑点。雄虫体长9.2~10.0mm,腹部宽3.5mm左右。体色、特征与雌虫近似。腹部末端为筒形。抱握器基部呈凹陷,向上分为大小二叶。生物学特性 于8月中旬发现成虫,取食美国白蛾的卵和低龄幼虫。我国对美国白蛾捕食性天敌研究很少。乔秀荣(2007)记载秦皇岛地区的美国白蛾天敌时,发现,卵期有七星瓢虫Coccinnella sepempunctata L.的幼虫和成虫,成虫每日取食50粒卵,老熟幼虫每日取食20粒卵。幼虫期有大刀螳螂Tenodera sinensis S.。蛹期主要有皮蠹和蚂蚁。没有发现以上两种天敌。我们利用天敌控制美国白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单纯靠一种或少数几种天敌无法彻底控制美国白蛾。寄主植物—害虫—天敌是一个有着复杂关系的统一体,少了任何一环节上任何一种,都很难达到平衡。研究者应该逐步开发美国白蛾的各种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以及微生物天敌,研究寄主植物与害虫、害虫与每种天敌、天敌与寄主植物、天敌与天敌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达到三级营养关系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