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绿色木霉Tr9701人工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
出版时间:2007为了减少化学杀菌剂对环境的污染和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环境友好的生防微生物制剂受到普遍重视。在已经研究的生防菌中,木霉属下的若干种因适应能力强、抗病谱广、拮抗机制多样化而被广泛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研究发现木霉对病原菌的作用机制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抗菌、溶解、竞争、重寄生等,目前还发现木霉制剂除具有直接抑菌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物产生抗性的作用,这对提高木霉防病的持效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具有很强生长势的木霉,经鉴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通过体外拮抗试验,证明该菌具有极明显的竞争优势,能快速地占据生长空间、获取营养,对灰葡萄孢霉、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茄链格孢等均有强烈的抑制效应,盆栽接种和温室防治试验试验表明对立枯丝核菌所致茄子立枯病和灰葡萄孢霉所致番茄灰霉病均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因此,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纯生物的植物病害防治剂。作为一类重要的自然资源,木霉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木霉的培养及发酵条件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木霉菌制剂的前提。本文主要对我们筛选出的生防有效菌绿色木霉的放大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对于绿色木霉和多功能生物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绿色木霉Tr9701(Trichoderma viride),由天津植保所病害室筛选、鉴定、保存菌株。1.2.1 不同培养基与绿色木霉生长和孢子形成、萌发的关系 将绿色木霉菌丝块(直径5mm)分别置于MA培养基、小麦粉培养基、豆粉浸出液培养基、PDA培养基、PSA培养基、土壤浸液琼脂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CA培养基等上,在25℃下培养,每处理重复4皿,24h、48h、72h、96h、7天后测量菌落直径,观察菌落生长和孢子着生情况。将木霉菌孢子在1%葡萄糖营养液、1%蔗糖营养液、10%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25℃培养,0h、4h、6h、24h后调查孢子萌发情况。1.2.2 温度与绿色木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的关系 将菌块移入PSA平板培养基上(定量为12ml),置于10~35℃共6个温度梯度内培养,分别于培养24h、48h、72h、96h、7天后测量菌落直径,比较不同温度下菌丝生长差异,并观察各处理中产孢情况。同时将试管斜面上培养4天的木霉菌分别放入温度为35℃、45℃、55℃、65℃的水浴锅内,每温度放4个试管,分别在5min、10min、15min、20min各取1管,在无菌条件下将菌丝挑入PSA平板上,于25℃温箱内培养,观察木霉菌生长情况,明确持续高温对绿色木霉菌丝伸长、孢子着生的影响。1.2.3 pH值与绿色木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的关系 将灭菌后的PSA培养基,用HCl和NaOH调节其pH值分别为1、2、3、4、6、7、8、9、10、11、12、13,在不同pH值培养基上接种菌块,25℃恒温培养,24h、48h、72h、96h、7天后观察pH值对绿色木霉菌丝伸长、孢子着生的影响。1.3.1 固体发酵基质原料的确定及培养基的优化 试验设计的培养基配方由固定成分和附加成分组成,固定成分以小麦全麦为主,附加部分黄豆粉、糖类和酵母浸膏(具体见表7)。利用设计的配方培养绿色木霉(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基质:菌液=10:1),观察不同配方培养下绿色木霉菌丝和产孢量的情况,确定利于绿色木霉培养的固体发酵基质配方。1.3.2 固体发酵基质中含水量的确定 由筛选获得的固体发酵基质配方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水分。含水量试验设计为麦粒:水比例1:0.6、1:0.8、1:1、1:1.2、1:1.4,利用设计的不同含水量配方培养绿色木霉(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基质:菌液=10:1),观察不同含水量下培养绿色木霉菌丝和产孢量的情况,确定利于绿色木霉培养的固体基质中含水量。1.3.3 培养时间对绿色木霉产孢的影响 以筛选获得的固体基质配方作为木霉菌发酵基质培养绿色木霉(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基质:菌液=10:1),观察发酵过程中木霉菌在培养基质中的种群密度变化,定时取样,以血球计数板计数培养物中绿色木霉孢子着生量。1.3.4 利用食用菌废料的固体发酵基质原料的确定及添加成分、比例的优化 首先通过可行性试验明确食用菌废料是否能够提供木霉菌繁殖的基本营养。配方筛选试验设计的培养基配方由固定成分和随机成分组成,固定成分以食用菌废弃培养料(自然风干)为主,附加部分麦麸和无机营养元素;随机成分有酱油渣、玉米芯、黄豆渣、锯木屑、稻杆等(自然风干)废弃物。以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盐为固定成分分别与其他废弃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称量350g,料:水为1:1,放在广口玻璃瓶中,灭菌后接种木霉孢子悬浮液(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35ml/瓶),设4次重复,25℃恒温培养,6天后调查结果。用不同培养基25℃培养绿色木霉,生长速度测定结果见表1。由结果可知,绿色木霉菌在供试的几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从生长速度上看,以小麦粉和豆粉浸出液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是其生长的最适培养基,菌丝培养72h即长满全皿,且菌丝浓密;PDA、PSA、CA培养基相对次之,三者之间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绿色木霉在水琼脂培养基上7天可以长满全皿,但菌落极为稀疏;以MA培养基、土壤浸出液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慢,25℃培养7天菌落直径分别为26.00mm和26.25mm。培养基菌落直径(mm)24h48h72h96h7天MA培养基5.258.1310.5013.7526.00小麦粉培养基14.2558.50满豆粉浸出液15.2550.50满PDA10.5041.7579.25满PSA11.0037.7568.50满土壤浸出液5.007.3811.3815.5026.25水琼脂5.5022.5040.2557.50满CA培养基13.0041.0068.75满表1 绿色木霉不同营养条件下菌落生长速度用不同培养基培养观察其孢子着生情况(结果见表2)。由结果可知,该菌在几种培养基上均能产生孢子,从孢子形成的速度和数量上看,以小麦粉和PDA培养基孢子生成的速度最快,产生的孢子数量最多;其次是豆粉浸出液、PSA和CA培养基;以MA培养基、土壤浸出液和水琼脂3种培养基上孢子生成速度最慢,产生量最低。培养基孢子分布直径(mm)24h48h72h96h7天附注MA培养基005.885.886.00+小麦粉培养基0034.25满++++豆粉浸出液0022.2561.00满+++PDA014.6330.25满+++PSA07.0023.7565.00满+++土壤浸出液00008.5+水琼脂0000满+CA培养基07.2519.0061.00满++表2 绿色木霉不同营养条件下培养孢子着生情况由绿色木霉分生孢子在不同营养液中萌发试验可知(结果见表3),其分生孢子在几种营养液中均可萌发,但以1%葡萄糖溶液中萌发效果最好,24h萌发率为30%,48h萌发率为95.5%;10%土壤浸出液中萌发效果最差,24h萌发率为1.5%,48h萌发率为45%;其他几种液体中孢子萌发率24h为4.00%~5.67%之间,48h为76.0%~78.2%。营养液孢子萌发率(%)0h4h6h24h48h1%葡萄糖00030.0095.51%蔗糖0004.0076.010%土壤浸出液0001.5045.0蒸馏水0005.6778.2表3 绿色木霉不同营养液中孢子萌发情况绿色木霉于不同温度下培养,测量其生长速度结果见表4。由结果可知,绿色木霉在10~35℃均能生长,25℃时72h内就能长满培养皿,20℃、30℃时需要96h,15℃时则需要7天,10℃、35℃时第7天仍未长满全皿。20~30℃为绿色木霉的生长适温,25℃为生长最适温度。培养温度(℃)菌落直径(mm)24h48h72h96h7天106.256.317.759.6338.35158.7510.0627.1344.50满2013.5045.3879.83满2519.6358.50满3018.8855.1377.67满3511.3112.2512.5013.7516.5表4 绿色木霉不同温度下菌落生长速度将绿色木霉于不同温度下培养,观察其孢子着生情况、测量其孢子蔓延速度,结果见表5。从结果显示,绿色木霉在15~30℃均能形成分生孢子,其中适宜适温为20~30℃,温度在20℃以下和30℃以上能产生分生孢子但速度减慢,如25℃时96h内产生的分生孢子就能布满培养皿,20℃、30℃时需要7天,15℃时第7天分生孢子仍未布满全皿。因此,25℃为绿色木霉的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培养温度(℃)孢子分布直径(mm)24h48h72h96h7天100000015000066.50200017.7576.5满2506.543.00满300047.2584.5满3500000表5 绿色木霉不同温度下孢子着生情况绿色木霉在不同pH条件下培养,结果见表6。由结果可明显看出,pH值在5~9环境下培养,绿色木霉可以生长,其中pH在5.5~6间生长最适,pH值在8以上生长较为缓慢,由此可见绿色木霉喜好在中等偏酸性条件下生长。绿色木霉孢子着生也表现相似规律,pH值在5~8环境下孢子均可着生,以pH在5.5~6间最适。pH菌落直径(mm)孢子分布直径(mm)24h48h72h7天24h48h72h7天100000000200000000300000000400000000512.0036.0063.38满0015.560.05.52163.38满0033.5满621.6366.38满06.242.0满79.5030.5054.00满0028.2满807.7515.5045.75005.549.25907.008.0022.0000001000000000110000000012000000001300000000表6 pH值对生防木霉菌菌丝伸长、孢子着生的影响不同固体发酵基质原料培养绿色木霉效果见表7。由结果可以看出,在以小麦粒为主的固定成分中加入糖类和酵母浸膏,菌丝量和产孢量最高,如果在发酵过程多次搅拌,可保证整个基质内、外表充满黄绿色孢子。在加入其他成分的配方中菌丝、产孢量均不及前者多,因此通过试验获得的绿色木霉固体发酵基质原料配方为:小麦粒+葡萄糖+酵母浸膏。配方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说明全麦粉+黄豆粉+葡萄糖+酵母浸膏++仅表面分布黄绿色孢子通气性较差全麦粉+葡萄糖+酵母浸膏+仅表面分布黄绿色孢子通气性较差全麦粉+黄豆粉++仅表面分布黄绿色孢子通气性较差小麦粒+黄豆粉+葡萄糖+酵母浸膏++麦粒表面密生黄绿孢子麦粒和豆粉附着性稍差小麦粒+葡萄糖+酵母浸膏+++麦粒表面密生黄绿孢子适宜木霉菌生长小麦粒+黄豆粉++麦粒表面密生黄绿孢子麦粒、豆粉附着性稍差表7 绿色木霉孢子发酵配方筛选试验将固体发酵基质中加入不同比例水培养绿色木霉效果见表8。由结果可以看出,在以小麦粒为主的固定成分中加入不同水量,其对绿色木霉的菌丝量和产孢量影响较大,以固麦粒和水比例为1:0.8~1:1.0的菌丝、产孢量最多,如果在发酵过程多次搅拌,可保证整个基质内、外表充满黄绿色孢子。处理含水比例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说明麦粒:水1∶0.6++菌丝着生处生长黄绿色孢子含水量过低菌丝少麦粒:水1∶0.8+++整个料体着生黄绿色孢子适宜木霉菌生长麦粒:水1∶1+++整个料体着生黄绿色孢子适宜木霉菌生长麦粒:水1∶1.2++孢子主要在上半层分布基料下层含水量较高麦粒:水1∶1.4+孢子着生较少含水量过高表8 绿色木霉固体发酵基质中含水量试验以筛选获得的固体发酵基质配方作为木霉菌发酵基质培养绿色木霉,发酵过程中木霉菌在培养基质中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见表9,接种48h后,内部有菌落产生,第3~4天,整个基质全部被白色菌丝覆盖,随后,料体表面有黄绿色孢子大量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木霉的孢子量增长迅速,到第6天培养料中孢子量达332.4×106个/g,以后孢子量增长缓慢。因此为了缩短发酵时间,降低发酵成本,发酵6天就能达到预期的要求。重复孢子密度计数(×106个孢子/g)2天3天4天6天8天平均8.3351.798.9332.4357.4表9 不同时期绿色木霉孢子种群密度变化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本试验设计以食用菌废弃培养料为主,附加部分麦麸和无机营养元素;随机成分有5种废弃物。配方设计及其培养木霉孢子效果见表10。由结果可以看出,在以食用菌废料为主的固定成分中加入黄豆渣,菌丝量和产孢量最高,整个基质外表充满黄绿色孢子,内部由于光照不充足产孢量较少,如果在发酵过程搅拌1~2次,可以促进产孢。在加入其他成分的配方中菌丝、产孢量均不及前者多,因此通过试验获得的最佳配方为:食用菌废料+麦麸+黄豆渣+无机营养元素。配方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酱油渣++上表面零星分布黄绿色孢子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玉米芯++上表面零星分布黄绿色孢子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黄豆渣+++料体整个表面有黄绿色孢子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锯木屑+几乎没有黄绿色孢子产生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稻杆++上表面零星分布黄绿色孢子表10 木霉菌利用食用菌废料等的发酵配方筛选以筛选获得的食用菌废料培养基作为木霉菌发酵基质培养木霉菌,发酵过程中木霉菌在培养基质中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见表11,接种48h后,内部有菌落产生,第3~4天,整个基质全部被白色菌丝覆盖,随后,料体表面有黄绿色孢子大量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木霉的孢子量增长迅速,到第6天培养料中孢子量达248×106个孢子/g,以后孢子量增长缓慢。因此为了缩短发酵时间,降低发酵成本,发酵6天就能达到预期的要求。重复孢子密度计数(×106个孢子/g)2天3天4天6天8天平均7.153.899.8248.7259.3表11 不同时期绿色木霉孢子种群密度变化迄今为止,利用木霉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已有近60年的历史,并且研究工作大多集中于木霉菌资源的筛选和作用机理方面,在木霉菌人工发酵方面的报道较少。我们通过对生防木霉菌培养条件的研究,进一步获得了其以麦粒为主及食用菌废料为主的固体发酵技术,可以用于绿色木霉的人工发酵,这将为绿色木霉菌产品的制剂化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
报告盾壳霉在土壤中随水分进行的扩散研究
出版时间:2007重寄生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一种重要生防菌。这种生防菌在其自然生境—土壤中寄生致腐核盘菌菌核,从而达到阻断核盘菌侵染循环及防治核盘菌的目的。为了充分挖掘盾壳霉的防病潜力,必须了解盾壳霉在土壤中的扩散规律。在以前的研究中,获得了一株对杀菌剂农利灵表现高度抗性的突变菌株SV-5-2,以之为基础,建立了一种选择性分离盾壳霉的方法(Yang等,2007)。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分离的方法探讨了盾壳霉在5种不同土壤(黄棕壤、红壤、潮土、黑土、沙子)中的垂直扩散和水平扩散的动态规律。垂直扩散的研究结果表明:盾壳霉的分生孢子可以随水分在5种不同土壤中垂直扩散到20cm深处。盾壳霉的种群数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呈数量级减少。例如,在40%含水量黄棕壤中扩散24h后,土壤表层(0~2cm)盾壳霉的数量为4.0×107cfu/g干土,而底层盾壳霉的数量为(16~20cm)则为0.6×103cfu/g干土。研究还发现:盾壳霉在沙子中的垂直扩散效果最好。这可能与土壤中的含沙量、黏性和吸附性有关。同时盾壳霉在40%和60%含水量(绝对含水量)的土壤中的垂直扩散没有显著差异(P>0.05)。水平扩散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盾壳霉的分生孢子可以随水分在4种不同的土壤(黄棕壤、红壤、潮土、黑土)中水平扩散距离为10cm,在沙子中水平扩散距离为20cm。盾壳霉的种群数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呈数量级减少。例如,在黄棕壤中,距离接种点0~5cm处盾壳霉的数量为为4.4×106cfu/g干土,在5~10cm距离中下降到1.3×104cfu/g干土,超过10cm距离的土壤中检测不到盾壳霉。盾壳霉在沙子中的水平扩散效果明显好于其他4种土壤(黄棕壤、红壤、潮土、黑土),这可能与土壤中的含沙量、黏性和吸附性有关。盾壳霉能随水分垂直扩散20cm深,水平扩散10cm远,基本覆盖了土壤的耕作层和油菜种植的行间距。这为田间通过浇水使用盾壳霉孢子进行土壤处理来寄生核盘菌菌核,从而防治菌核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
报告Screening and Appraisal of Antagonistic Organism against Verticillium dahliae*
出版时间:2007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的主要病害。该病于191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首次发现,以后随着棉种的调运传播到世界各个棉花主产国[1,2]。我国每年棉花黄萎病发病面积达2×106hm2,重病田病株率高达95%以上,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棉花黄萎病的防治已成为世界棉花生产中的难题。国内外在抗病育种、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控制此病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3,4]。但目前生产上高抗丰产品种少、有效化学药剂匮缺、农药残留和抗药性问题突出。由于生物防治能克服上述弊病,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且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防治方法,而获得高效拮抗菌是生物防治的基础。关于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国内外已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有报道指出,芽孢菌、荧光假单孢菌、葡柄霉、链霉菌、黄色蠕形菌对大丽轮枝菌都有拮抗作用;Bacillus和Pseudomonas属的某些细菌能有效抑制大丽轮枝菌的生长和使部分分生孢子死亡;木素木霉(Trichoderma ligmerum)的某些菌系有明显的防病增产作用;植物内生菌及根际土壤细菌诱导棉花对大丽轮枝菌抗性[5~9]。由于棉花黄萎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的温度、湿度、光照、植被等生态条件有异,因而不同地区筛选出的棉花黄萎病拮抗菌菌种的适应性和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存在显著差异[10]。安徽目前尚未见关于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筛选鉴定的研究鲜有报道[11,12]。因此,有必要在安徽地区开展对棉花黄萎病的生防研究。作者从安徽主要棉区广泛采集棉花根围土样,经室内分离获得细菌菌株120株,真菌菌株97株,经拮抗活性筛选,发现ZXC-9等7个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可望应用于棉花黄萎病的生防。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供试病原菌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菌株HF和WW3,供试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S,均由安徽农业大学植物病原真菌研究室提供。真菌分离采用查氏酵母浸膏培养基和PDA培养基,细菌分离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NA)和NB培养液,配制方法均参照文献[13]。1.3.1 土样的采集 在棉花黄萎病害发病田块采样,采用五点取样方法。取健康的棉花植株根土,取样时拨开土表(约5cm深),每样取50g(同地区取样至少相距100m以上),晾干后4℃保存待用。1.3.2 微生物的分离 取10g的土样放在量筒中,加入内装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于摇床上振荡2h。取1ml的悬浮液,加入9ml的灭菌水中,依次稀释到10-2、10-3、10-4、10-5、10-6,各浓度取上悬浊液0.1ml涂于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每浓度设3个重复。置于28℃±1℃恒温箱中培养24h后进行细菌检查,真菌和放线菌培养72h后调查,分别记录其菌落数。1.4.1 真菌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测定 将分离菌与棉花黄萎病菌HF菌株对峙接种于PDA平板上(φ=9cm),菌丝块直径0.7cm,两菌块接种点相距4cm,并以单独接种棉花黄萎病菌的处理为CK,每处理重复3次,25℃恒温培养,连续7天观察菌落的相互影响,并在两菌株接种点连线上测定接种点到菌落前缘的距离,按下式计算抑菌率。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1001.4.2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真菌的鉴定 在PDA平板上对拮抗真菌菌株进行培养,观察、记载菌落、菌丝、产孢结构和孢子形态特征,参照真菌字典[14],对菌株种类做出鉴定。1.5.1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细菌的初步筛选 先将培养48h的病原菌(HF菌株)打成直径0.7cm的菌碟,移植在平板中央,同时将分离到的细菌培养24h后,接种在平板周围,每皿6点,待测菌与病原菌距离为3.5cm,置于28℃培养48h后,检查抑菌圈有无并测量其大小。抑菌带(D-D0)=细菌抑菌圈直径-细菌菌落直径拮抗细菌的分级[15]:0级(-):D-D0=0(无透明带产生),无拮抗性;1级(+):0mm<D-D0<3.9mm,弱拮抗性;2级(++):4mm<D-D0<7.9mm,中等拮抗性;3 级(+++):D-D0>8.0mm,强拮抗性。1.5.2 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测定1.5.2.1 划线法测定结果 初步筛选出的4种细菌菌株XZY-6、XSZ-5、XXX-4和XGC2-9也通过连续10代转移培养,再进行复筛试验。复筛试验并以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作为防效对照。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用接种环取1环分离出的细菌在含有PDA培养基的培养皿中间划一直线,在距直线两侧2cm处分别接种直径为0.7cm的病原菌菌碟,并以单独接种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处理为对照1(CK1),以接种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的处理为对照2(CK2)。每处理重复3次,在25℃下恒温培养,测定其抑菌效果。测量病原菌向拮抗菌方向生长的长度和对照中病原菌菌落的半径(cm),以R值表示拮抗作用的大小[16,17]。1.5.2.2 杯碟法测定结果 在划线法后选取4种细菌菌株XZY-6、XSZ-5、XXX-4和XGC2-9中抑制效果最为明显的XSZ-5菌株进行杯碟法实验。将活化好的XSZ-5菌株用3ml无菌水洗下,接入100ml的NB培养液中,并置于28℃,转速为100r/min的恒温摇床振荡培养。48h后得到菌量为1010~ 1011cfu/ml的活菌液。然后分别向18ml的PDA培养基中加入2000μl、500μl、100μl和10μl的BS活菌液,混合均匀后倒平板,并在平板上接种直径为0.7cm的病原菌菌碟,同时设置对照(即不加入XSZ-5菌的活菌液),各处理重复3次,25℃下恒温培养7天后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抑菌率[16,17]。对自安徽各主要棉区采集土样进行室内分离,共获得真菌菌株97株。以棉花黄萎病菌HF、WW3为目标菌株,采用平皿对峙试验测定各真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通过连续7天的测量观察,发现其中有3种菌株ZXC-9、ZZY-3和ZGC1-1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很明显的抑制效果,7天后抑制率分别达到了69.39%、67.52%和74.30%。拮抗真菌菌株Isolatesofantagonisticfungi项目Item不同处理时间的测定结果Testresultsatdifferenttimeaftertreatment3天4天5天6天7天ZXC-12-1菌落直径(cm)2.012.462.632.853.01抑制率(%)—6.8119.5322.6629.59ZXC-9菌落直径(cm)0.971.131.231.311.31抑制率(%)46.9957.1962.3964.4969.39ZGC1-1菌落直径(cm)0.820.951.001.031.10抑制率(%)55.1964.0269.4272.0974.30ZXC-12-2菌落直径(cm)1.721.932.022.092.18抑制率(%)6.0126.5237.9543.2848.99ZXC-2菌落直径(cm)1.311.721.922.002.12抑制率(%)28.4934.8741.2445.7950.28ZXC-15菌落直径(cm)2.332.672.863.073.08抑制率(%)——12.4716.5528.01ZHS-1菌落直径(cm)2.242.382.762.802.89抑制率(%)—9.8115.6124.0932.54ZXC-14菌落直径(cm)1.321.781.982.072.19抑制率(%)27.6632.5239.5443.7848.89ZZY-3菌落直径(cm)0.961.211.351.361.39抑制率(%)47.5454.1758.7263.1467.52CK菌落直径(cm)1.832.643.273.694.28表1 拮抗真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Table 1 Inhibition of isolates of antagonistic fungi against V. dahliae2.2.1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细菌初筛结果 经过营养琼脂培养基(NA)分离,筛选得到12株拮抗细菌菌株。抑菌圈试验结果(表2)表明,这12株拮抗细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HF菌株和WW3菌株都有一定的拮抗性,其中XZY-6、XSZ-5、XXX-4和XGC2-9这4个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较强,对两种目标菌株的作用效果相似,无明显差异。拮抗细菌菌株Strainsofantagonisticbacteria棉花黄萎病菌菌株IsolatesofV.dahliaeHFWW3拮抗细菌菌株Strainsofantagonisticbacteria棉花黄萎病菌菌株IsolatesofV.dahliaeHFWW3XZY-1--XXX-9++++XZY-6+++++XXX-17+++XSZ-5+++++XZY-5++++XSZ-2+++XXC-3-+表2 12个细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试验结果Table 2 Inhibitory tests of 12 strains of bacteria against V. dahliae拮抗细菌菌株Strainsofantagonisticbacteria棉花黄萎病菌菌株IsolatesofV.dahliaeHFWW3拮抗细菌菌株Strainsofantagonisticbacteria棉花黄萎病菌菌株IsolatesofV.dahliaeHFWW3XXX-1+++XXC-5--XZY-8++++XXC-9++XZY-13++XXX-4++++++XGC2-9++++++续表22.2.2 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2.2.2.1 划线法测定结果 测定结果(表3)表明,处理5天后,病原菌菌株向各拮抗细菌方向生长缓慢,各菌株均有明显的抑菌带出现。6天后,各拮抗菌对病原菌菌株的抑制作用R值分别为0.571、0.571、0.563、0.571,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而对照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R值则为0.579。各拮抗菌对病原菌菌株的抑制效果与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的防治效果相比无显著差异。拮抗细菌菌株Strainsofantagonisticbacteria项目Item不同处理时间的测定结果Testresultsatdifferenttimeaftertreatment2天3天4天5天6天XZY-6处理0.650.680.720.750.75R值0.7360.7010.6610.6360.595XSZ-5处理0.640.670.700.740.74R值0.7270.6910.6420.6270.587XXX-4处理0.660.710.740.750.76R值0.7500.7320.6790.6360.603XGC2-9处理0.650.690.710.740.75R值0.7390.7110.6510.6270.595CK2处理0.630.670.710.720.73R值0.7160.6910.6510.6100.579CKI对照0.880.971.091.181.26表3 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抑制作用(划线法)Table 3 Inhibition of 4 strains of antagonistic bacteria against V. dahliae by drawing-line method2.2.2.2 杯碟法测定结果 测定结果(表4)表明,XSZ-5菌株培养液对各菌株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均在70%左右。各供试菌株在含有XSZ-5活菌液的PDA培养基上均生长极为缓慢,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根据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比较,XSZ-5菌株在不同菌量处理间菌丝生长差异显著,抑制率随菌量的增加而提高。WW3菌株在含有2000μl和10μl的XSZ-5活菌液的处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8.33%和68.44%,且差异不显著。XSZ-5菌株对HF菌株的抑制率高于对WW3的抑制率,但各浓度间差异不显著。处理TreatmentsWW3HF菌落直径Diameter(cm)抑制率Inhibitionrate(%)菌落直径Diameter(cm)抑制率Inhibitionrate(%)CK3.33Aa—3.83Aa—2000μl1.27Bb78.331.17Cc84.98500μl1.30Bb77.191.23BCc83.07100μl1.37Bb74.521.47BCb75.4010μl1.53Bb68.441.67Bb69.01表4 不同浓度XSZ-5培养液对黄萎病菌生长的影响Table 4 Inhibitory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XSZ-5 strain cultural liquid against V. dahliae对以上3种拮抗真菌菌株进行了培养观察。在PDA平板上,ZGC1-1菌落生长呈放射状,浅褐色,孢子生长迅速,覆盖整个平板底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菌丝有隔膜,分生孢子梗顶部膨大形成顶囊,顶囊表面生出小梗,自小梗顶端形成具有串珠状的分生孢子(图1);ZZY-3菌落质地为气生菌丝发达,菌丝致密菌落底部有辐射状皱褶条纹,孢子产生多,菌落颜色为黄色,分生孢子梗顶部膨大形成顶囊,顶囊表面生出小梗,自小梗顶端形成串珠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串生;ZXC-9菌落气生菌丝发达,菌丝亦生长致密,产孢多,底部有辐射状皱褶条纹,菌落颜色为深绿色。分生孢子梗顶端不膨大,经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小梗,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青色分生孢子,有些孢子梗形如扫帚(图2)。根据以上特征,参照真菌分类手册,将菌株ZGC1-1和ZZY-3初步鉴定为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菌株ZXC-9初步鉴定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图1 两种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真菌的形态特征Figure 1 Morphology of two species of antagonistic fungi against V. dahliae通过室内平板对峙复筛试验表明,3株真菌菌株ZXC-9、ZZY-3、ZGC1-1和4株细菌菌株XZY-6、XSZ-5、XXX-4、XGC2-9对于棉花黄萎病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经连续10代的转移培养,3种拮抗真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仍保持稳定,其中以第7天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抑制率分别为66.58%、68.30%和76.90%。而4种拮抗细菌菌株XZY-6、XSZ-5、XXX-4和XGC2-9,与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的防治效果相比也无显著差异。处理5天后,病原菌菌株向各拮抗细菌方向生长缓慢,各菌株均有明显的抑菌带出现。杯碟法测定结果表明,其中的XSZ-5菌株培养液对两种病原菌菌株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均在70%左右,是筛选出的各拮抗细菌中效果最好的一种。目前生产上对于棉花黄萎病的防治,由于缺乏高抗丰产品种和有效化学药剂,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防治途径[18]。本研究从安徽主要棉区棉花根围土样中筛选出了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拮抗微生物,为研制开发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型生防制剂提供了基础和试验依据,对于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减轻棉花黄萎菌的抗药性,促进可持续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这些生防菌的鉴定、抗菌活性成分测定、盆钵试验、根际定殖力以及田间试验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
-
报告A New Method to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wit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s
出版时间:2007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真菌病害,能够侵染75个科450多种的植物。核盘菌在作物的各个生长期都能引起发病,并造成严重危害。2006年,核盘菌已经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但是由于缺乏一个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滞后。Jeffery等(2001)利用PEG介导的方法对核盘菌的原生质体进行了转化,并获得成功,而其他人在重复试验时未得到结果。Richard等(2006)利用农杆菌介导对核盘菌的子囊孢子进行转化,开辟了核盘菌介导转化的新途径,但是在实验室里诱导产生子囊孢子十分困难,限制了这种转化方法的使用。江明等(2006)报道用核盘菌菌丝为材料,建立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核盘菌技术体系,但该方法转化效率低,整个操作过程易被杂菌污染。为此,我们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获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并降低了污染频率,现简要报道如下:将核盘菌在PDA平皿上活化,移至新PDA平皿上培养2天,用打孔器(φ 6mm)于菌落边缘打取菌丝块。将菌丝块与带有转化载体的农杆菌置于铺有玻璃纸的共培养基上于20℃培养室黑暗培养2天。将菌丝块移走后,将带有菌丝的玻璃纸平铺于无菌的培养皿中,加入15~20ml含有潮霉素(30μg/ml)的PDA培养基,在乙酰丁香酮的作用下,3~4天后在培养基表面有小的菌落形。将小菌落抑制含有潮霉素(50μg/ml)的PDA培养基上进一步筛选,获得候选转化子。经PCR鉴定,证实为转化子;转化子性状稳定,在不含潮霉素的PDA培养基上继代培养6代之后仍然能保持潮霉素的抗性。这种转化方法效率较高,且结果稳定,平均每个培养皿中会有1~3个转化子。目前,正在研究通过改变乙酰丁香酮的浓度和共培养时间等条件来提高转化效率,以便得到更多的转化子,为下一步筛选表型异常的突变菌株建立平台。 -
报告猕猴桃缺素症识别及防治
出版时间:2018症状首先在老叶上产生,进而扩展到上部幼嫩叶上。叶片颜色逐渐变为浅绿色,甚至完全变黄,后期边缘焦枯,果实变小 (图11-1)。图11-1 缺氮定植时及每年秋冬季施足基肥。5月底至7月,分2次追施氮肥,每亩追施有效氮65~70 千克。生长期叶面喷施0.3%~0.5%尿素溶液2~3次,每次间隔7天。首先从老叶开始出现淡绿色的脉间褪绿,从顶端向叶柄基部扩展。叶片正面逐渐呈紫红色。背面的主、侧脉变红向基部逐渐变深 (图11-2)。图11-2 缺磷用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与稀释10~15倍的腐熟有机肥混合作基肥,开沟施入地下;在生长期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或1%~3%过磷酸钙水溶液,一般喷施2~3次。初期缺钾,萌芽长势差,叶片小;随着缺钾的加重,叶片边缘向上卷起;后期,叶片从边缘开始褪绿、坏死、焦枯,直至破碎、脱落。缺钾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 (图11-3)。图11-3 缺钾早期可施用氯化钾补充,每亩用量15~20千克,或施用硝酸钾或硫酸钾,也可叶面喷施0.3%~0.5%硫酸钾,或0.2%~0.3%磷酸二氢钾及10%草木灰浸出液。症状多见于刚成熟的叶片上,并逐渐向幼叶扩展。起初,叶基部叶脉颜色暗淡、坏死,逐渐形成坏死斑块,然后质脆、干枯、落叶、枝梢死亡。萌发新芽展开慢,新芽粗糙 (图11-4)。图11-4 缺钙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早春注意浇水,雨季及时排水,适时适量施用氮肥,促进植株对钙的吸收。也可在生长季节叶面喷施0.3%~0.5%硝酸钙溶液,每隔15天左右喷施1次,连喷3~4次,最后一次应在采果前21天为宜。缺镁一般在植株生长中期出现,先在老叶的叶脉间出现浅黄色失绿症状,失绿症状常起自叶缘并向叶脉扩展,趋向中脉。随缺镁程度的进一步扩展,褪绿部分枯萎。幼叶不出现症状(图11-5)。图11-5 缺镁轻度缺镁园,可在6—7月叶面喷施1%~2%硫酸镁溶液2~3次。缺镁较重的园可把硫酸镁混入有机肥中施基肥时进行根施,每亩施硫酸镁1~1.5千克。首先为幼叶叶脉间失绿,逐渐变成浅黄色和黄白色。严重时,整个叶片、新梢和老叶的叶缘失绿,叶片变薄,容易脱落。植株显得矮小 (图11-6)。图11-6 缺铁对于酸碱值过高的果园,可施硫酸亚铁、硫黄粉、硫酸铝或硫酸铵以降低土壤酸碱度,提高有效铁浓度。对于雨后出现缺铁,可釆取叶面喷施0.5%硫酸亚铁溶液或0.5%尿素+0.3%硫酸亚铁,每隔7~10天喷1次,先喷2~3次,效果显著。首先在嫩叶近中心处产生小而不规则的黄斑,进而扩张,在中脉两侧形成大面积的黄斑。有时会使未成熟的幼叶加厚,畸形扭曲,严重时节间伸长生长受阻,植株矮化 (图11-7)。图11-7 缺硼采取0.1%~0.2%硼砂或硼酸水溶液叶面喷施效果较好 (猕猴桃对硼特别敏感,故喷施硼时应特别小心,喷施浓度一般不要超过0.3%,以免造成硼毒害)。轻沙壤土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一般也易出现缺硼症,这类土壤以硼肥做基肥施入地下效果更佳。新梢出现 “小叶症” (图11-8)。老叶上有鲜黄色的脉间褪绿,叶缘更为明显,而叶脉仍保持深绿色,不产生坏死斑。结合施基肥,每株结果树混合施硫酸锌0.5~1千克。也可于盛花后3周采用0.2%硫酸锌与0.3%~0.5%尿素混合喷施叶面,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图11-8 缺锌缺锰症状一般从新叶开始,出现淡绿色至黄色的脉间褪绿。褪绿先从叶缘开始,然后在主脉间扩展并向中脉推进,在脉的两侧留一窄带状绿色部分。当缺锰进一步加重时,除叶脉外,整个叶内都变黄 (图11-9)。结合有机肥分期施入氧化锰、氯化锰和硫酸锰等,一般每亩施氧化锰0.5~1.0千克,氯化锰或硫酸锰2~5千克;叶面喷施0.1%~0.2%硫酸锰,每隔5~7天喷1次,共喷2~3次,喷施时可加入半量或等量的石灰,以免发生肥害。土壤pH值过高引起的缺锰症,可施硫黄粉、硫酸钙和硫酸铵等化合物,以降低土壤酸碱度,提高锰的有效性。图11-9 缺猛开始在老叶顶端、主脉和侧脉间分散出现片状失绿,从叶缘向主、侧脉扩展,有时叶缘呈连续带状失绿,并常向下反卷呈杯状。幼叶变小,但并不焦枯,根系生长受阻,离根端2~3厘米处组织肿大,常被误认为是根结线虫囊肿 (图11-10)。可在盛果期果园施氯化钾,每亩施10~15千克,分2次施入,间隔20~30天。图11-10 缺氯猕猴桃健康叶片硫含量为 0.25%~0.45%,当含量低于0.18%时表现缺硫症状。症状与缺氯相似,生长缓慢,嫩叶呈浅绿色至黄色。不同的是缺硫多发生于幼叶上,老叶仍正常。初期幼叶边缘淡绿或黄色,并逐渐扩大,仅在主、侧脉相连处保持一块呈 “楔形” 的绿色,最后幼嫩叶全部失绿。与缺氮不同的是,缺硫严重时叶脉也失绿,但不焦枯 (图11-11)。图11-11 缺硫缺硫一般不容易发生,因为大多数硫酸盐肥料中含有较多硫元素。缺硫时,可通过施硫酸铵、硫酸钾等肥料进行调整,每亩施入15~20千克即可,于生长季一次施入,或间隔1个月分两次施入。猕猴桃健康叶片铜含量为10~15微克/克,当叶片中铜含量低于3微克/克时,就会呈现缺铜症状。表现为幼嫩未成熟叶片呈均匀一致的淡绿色,随后脉间失绿加重,最终呈白色,叶脆且无韧性,生长受阻。严重缺铜时,生长点死亡变黑,叶早落,萌芽率低 (图11-12)。图11-12 缺铜萌芽前土施硫酸铜,也可结合防病叶面喷施波尔多液 (但应避免叶面喷施硫酸铜,因猕猴桃对铜盐特别敏感,尤其是早期)。猕猴桃对钼的需求量极低,健康叶片中钼含量仅为0.04~0.2微克/克,当叶片中钼含量低于0.01微克/克时才会出现缺素症。缺钼可引起树体矮化,果实变小,果味变苦,叶表面缺乏光泽、变脆,初期散生点状黄斑,逐渐发展成外围有黄色圈的褪色斑,可穿孔 (图11-13)。图11-13 缺钼缺钼情况在猕猴桃园中一般很少见到,尽管如此仍应注意,因为钼的缺乏容易导致树体硝酸盐的异常积累。在缺钼时可叶面喷施0.1%~0.3%钼酸钾,效果较好。 -
报告西瓜侵染性病害防治
出版时间:2019细菌性角斑病是西瓜大棚生产前期及大田生产中、后期常见的病害,也是西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以晚春至早秋的雨季发病较重。该病主要为害西瓜、甜瓜、黄瓜、节瓜、西葫芦等。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叶、叶柄、茎蔓、卷须及果实上。在苗期子叶上呈水浸状圆形或近圆形凹陷小斑,后扩大并呈黄褐色多角形病斑,子叶逐渐干枯。成叶上病斑初为透明水浸状小点,随着病程的发展受到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黄褐斑(图2-1),后多个病斑连在一起。潮湿时,叶背病斑处有白色菌脓。最后病斑成为浅黄色,周围有黄色晕环,干燥时病斑中央变褐色或灰白色,易干枯破裂穿孔。茎蔓、叶柄,果实受害后,初期为水浸状圆形斑,潮湿时也有菌脓溢出,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常形成开裂或溃疡(图2-2)。图2-1 西瓜叶片多角形黄褐斑图2-2 西瓜茎蔓溃疡病原细菌在种了上或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原细菌借风雨飞溅、昆虫和农事操作中人为的接触进行传播,从西瓜的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细菌侵入后,初在寄主细胞间隙中,后侵入到细胞内和维管束中,侵入果实的细菌则沿导管进入种子,造成种子带菌。温暖高湿条件下,即气温21~28℃,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发病:多雾、多露也有利于病害发生;多雨、低洼地及连作地块发病重。以开花、坐果期至采收期最易感病。(1)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2)火棚加强通风,降低棚室湿度。(3)生长期间或收获后清除病叶、病株,集巾深埋或烧毁。(4)无病瓜采种和作种子处理。播前种子用2.5%略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或用55℃温水浸种1~2小时,或用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夜浸种2小时,而后催芽、播种。(1)灭虫。发现食叶甲虫,及时进行防治,切断病菌传播桥梁。(2)预防。发病前可选用33.5%喹啉铜悬浮剂10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3)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20%噻菌铜600倍液,或20%叶枯唑(猛克菌)6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47%春雷氧氯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链霉.土霉素(新植霉素)3000~4000倍液进行防治,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白粉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为害较重的病害。白粉病俗称“白毛病”“粉霉病”。我国南方和北方不论温室、大棚及露地栽培的瓜地均有发生,多发生在结瓜期及成熟期。病害一旦发生,常发展迅速,若不及时防治,常导致瓜叶枯焦,致使果实早期生长缓慢,植株早衰严重影响瓜的品质和产量。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一般不为害果实。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点(图2-3),以叶面居多,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粉斑迅速扩大,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上面布满白色粉末状霉,严重时整叶面布满白粉(图2-4)。叶柄和茎上的白粉较少。病害逐渐由老叶向新叶蔓延。发病后期,白色霉层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病叶枯黄、卷缩,一般不脱落。当环境条件不利于病菌繁殖或寄主衰老时,病斑上出现成堆的黄褐色的小粒点,后变黑(即病菌的闭囊壳)。图2-3 白粉病初期症状图2-4 白粉病后期症状一般是秋植瓜发病重于春植瓜,但5—6月如雨日多,田间湿度大时,春植瓜的发病较重。病菌附着在土壤里的植物残体上或寄主植物体内越冬,次春病菌随雨水、气流传播,不断重复侵染。该病对温度要求不严格,但湿度在80%以上时最易发病,在多雨季节和浓雾露重的气候条件下,病害可迅速流行蔓延,一般10~15天后可普遍发病。但当田间高温干旱时能抑制该病的发生,病害发展缓慢。如管理粗放,偏施氮肥,枝叶郁闭的田间,该病最易流行。(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卫星系列西瓜品种抗病性较好。(2)合理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3)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合理密植,旱时做好灌溉,涝时做好排水,远离菌源选地,增强植株抗病力;露地和保护地西瓜收获后,均应彻底清理瓜株病残体,集中销毁,减少菌源,减轻病害发生。(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立即喷药,可喷农抗“120”150~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0%百菌通400倍液,7~10天喷1次,防治2~3次。猝倒病是西瓜苗期的主要病害,在气温低、土壤湿度大时发病严重,各地瓜区均有发生。刚出土的幼苗表现为茎基部呈水浸状病斑(图2-5),病部变成黄褐色而缢缩成线状。病害迅速扩展,以至子叶尚未凋萎时幼苗就已倒伏。倒伏后的病株短期内仍为绿色,与健壮植株无明显区别,而病部则已腐烂。发病严重时,可使幼苗未出土时胚轴和子叶已变褐,腐烂而死亡。湿度大时在寄主表面及周围的土地上长出一层的白色絮状物。3~5天即可使幼苗成片猝倒。图2-5 猝倒病症状猝倒病由真菌引起。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冬,在土温10~15℃时病菌繁殖最快,30℃以上则受到抑制。低温高湿、光照不足有利发病。(1)选无病新土育苗,以塘泥或河池土为好,或者选用没有种过瓜类作物的大田地作苗床,肥料要充分腐熟。若有条件可进行土壤消毒,在播种前2~3周翻松床土,喷洒40%福尔马林,每平方米床面用原液30mL,加水2~4L,喷液后覆盖薄膜,4~5天后揭开,耙松放气,或用40%五氯硝基苯与50%代森锌,或五氯硝基苯与福美双等量混合,每平方米苗床8~10g与20~30kg细土混匀,取1/3药土铺底,播种后将2/3药土盖在种子上。(2)加强苗床保温措施,防止冷风侵入苗床,播前浇足底水,播种后苗期尽量少浇水或不浇水,避免土壤湿度过大。若湿度过大时,可撒些细干土或草木灰进行预防。(3)采用药剂防治,幼苗发病时,应及时喷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视病情5~7天喷1次,连续喷雾3~4次。疫病俗称“死秧病”,发病后病株很快萎蔫死亡,是近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病害,为害程度逐年加重。疫病主要为害幼苗、叶、茎,果实亦可受害。根颈部发病,初期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展,茎基部呈软腐状,有时长达10cm以上,植株萎蔫青枯死亡,维管束不变色,有时在主根中下部发病,产生类似症状,病部软腐,地上部青枯。叶片染病时,则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点,扩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大型黄褐色病斑,天气潮湿时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极易破裂。严重时,叶柄、瓜蔓也可受害,症状与根茎部相似。果实染病时,生暗绿色近圆形水渍状病斑,潮湿时病斑凹陷腐烂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图2-6)。图2-6 疫病症状疫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或厚坦孢子在土壤病残体上或未腐熟的粪肥中越冬。翌年在条件适合时,病菌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进行初侵染。植株发病后,在病斑上产生新孢子囊和萌发游动孢子,又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湿度是决定此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温度,病菌发病的适宜范围为5~37℃,最适为28~30℃。一般雨季来得早、降水时间长、雨量大,则发病早且重,田间发病高峰往往紧接在雨量高峰之后。(1)加强田间管理,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并对种子实行消毒灭菌处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控制浇水,及时排涝。(2)采用药剂防治措施。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25%的甲霜灵粉剂350倍液。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注意雨后进行补喷。菌核病在塑料大棚、温室和露地栽培均可发病,但以塑料大棚和温室发生较为严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侵染,主要为害茎蔓和果实。叶、叶柄、幼果染病,初呈水渍状,后软腐,其上长出大量白色菌丝,渐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茎蔓受害,初期在主侧枝或茎部呈水浸状褐斑。高湿条件下,长出白色菌丝(图2-7)。茎髓部遭受破坏,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果实染病多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长出白色菌丝,后逐渐扩大呈淡褐色(图2-8),缠绕成黑色菌核。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越冬或越夏后的菌核,遇雨或浇水即萌发,1年中有2个萌发时期,北方地区为4—5月和9—10月,南方地区为2—3月和11—12月。菌核萌发后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稍受震动即行喷出,有如烟雾,肉眼可见。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特别是在大风中可作远距离传播,也可通过地面流水传播。子囊孢子对老叶和花瓣的侵染力强,在侵染这些组织后,才能获得更强的侵染力,再侵染健叶和茎部。田间发病后,病部外表形成白色的菌丝体,通过植株间的接触进行再侵染,特别是植株中、下部衰老叶上的菌丝体,是后期病害的主要来源。发病后期,在病部上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图2-7 茎蔓症状图2-8 果实症状(1)水旱轮作。沿海地区春大棚西瓜6月底清田后接茬栽插水稻,菌核在水中1个月就会腐烂。(2)种子消毒。用50℃温水浸种10~15分钟可杀死菌核。(3)覆膜抑菌。定植前畦面全部覆盖地膜,可以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4)调温控湿。推广应用膜下软管滴灌技术,既节约用水又降低棚内湿度。早春晴天上午以闷棚为主,让棚顶水珠雾化,中午及时通风散湿,夜晚注意覆盖保温,减少叶片结露。西瓜枯萎病又称蔓割病、萎蔫病,是西瓜生产中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往往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是限制西瓜重茬的主要因素。枯萎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病,以抽蔓期到结果期发病最重。苗期发病子叶萎缩下垂,真叶皱缩,枯萎变黄,根部变成黄白色,须根少,茎基部成淡黄色,瓜苗倒伏枯死(图2-9)。成株发病生长缓慢,茎基部变软,呈黄绿色水渍状,后逐渐干枯,表皮粗糙,根茎部纵裂如刀割。发病初期植株白天萎蔫,早晚正常,病情加重后早晚也无法恢复正常,最后全株枯死。空气潮湿时,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后期病斑上流出黄色至褐色黏稠的树脂状分泌物,纵向剖开病株的根或茎蔓,可见维管束变褐色(图2-10)。图2-9 瓜苗倒伏图2-10 茎部维管束变褐色西瓜枯萎病是真菌引起的通过土壤传染的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病残体或厩肥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附在种子表面的分生孢子也能越冬。病菌通过植株根部伤口或根毛顶部细胞间隙侵入,在8~34℃时都可使植株致病,但以24~28℃最为适宜,久雨后的晴热天气,久旱遇大雨或时雨时晴易于发病,在酸性土壤及施肥不当特别是偏施氮肥均利于发病,重茬地块发病严重。西瓜枯萎病以防为主,一旦发病,一般情况很难治愈,只能减轻症状。(1)合理轮作倒茬,轮作年限旱地为7~8年,水田3~4年。(2)苗床土消毒,育苗用土壤和肥料选用无菌土,一般土壤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的药土撒施床面,每平方米苗床撒0.1kg。(3)采用换根嫁接栽培,具体参看嫁接栽培部分。(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药液灌根,用25%苯来特可湿性粉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等药剂灌根。炭疽病在西瓜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生,但以植株生长中后期发生最重,造成茎叶枯死,果实腐烂,是收获后果实贮藏期和运输中的主要病害。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叶柄和果实。幼苗受害子叶边缘出现圆形或半圆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图2-11),外围常有黑褐色晕圈,其病斑上常散生黑色小粒点或淡红色黏状物。近地面茎部受害,其茎基部变成黑褐色且缢缩变细猝倒。瓜蔓或叶柄染病,初为水浸状黄褐色长圆形斑点,稍凹陷,后变黑褐色,病斑环绕茎一周后,全株枯死。叶片染病,初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斑点,有时出现轮纹,干燥时病斑易破碎穿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黏稠物。果实染病初为水浸状凹陷形褐色圆斑或长圆形斑(图2-12),常龟裂,湿度大时斑上产生粉红色黏状物(图2-13)。图2-11 叶子中的黑褐色病斑图2-12 果实中水浸状凹陷形褐色斑图2-13 粉红色黏状物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种子也可带菌。田间借飞溅的雨水和灌溉水传播。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4℃,30℃以上或10℃以下停止生长。田间气温在18℃左右开始发病,当气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发病最重,天气时雨时晴发病重,炎热夏天很少发病。湿度越低,此病越轻,当相对湿度降到54%以下时就不会发病。(1)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氮肥施用量及次数防止徒长,保持田间良好的透气性。保护地栽培时注意降低棚内温度,浇水时应避免大水漫灌。(2)采用药剂防治。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喷1次,叶片两面均要喷药。(3)防止果实在贮运期发病,果实成熟后要适时采收,收瓜一般选晴天进行。西瓜采收后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擦洗瓜皮,进行消毒。贮运期间保持较低湿度,并注意通风排湿。西瓜“阴皮病”,是我国西瓜产区发病较重,为害面积较广的细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在西瓜果实表面出现不容易发现的水浸状小斑点,以后迅速发展扩大,成不规则水浸状大块病斑(图2-14)。病斑多发生在果实的上表面,后期果实开裂小口。病斑与果实表面健部界线明显,随病程发展,果实的肉质也随之腐烂,失去商品价值。图2-14 水浸状大块病斑该病菌可能是残留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中,西瓜坐瓜后到果实成熟期均可发病。7—8月的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农家肥施用量少,氮、磷、钾、钙肥比例不均衡、氮素偏多、植株营养不良均可导致植株抗逆性及抗病性降低发病重。重茬地发病重,品种的皮色不同,抗病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果皮淡绿色的品种最易感病,果皮颜色深或有深绿色条纹的品种耐病,果皮深绿色或墨绿色及黑色的品种耐病性最强。(1)清理田间病株残体。西瓜收获后,在整地前或清理田间将病残体烧掉,以减少翌年初侵染源。或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掉,到远离瓜田处烧掉或深埋。(2)轮作。种植西瓜的地块,最好实行3~5年以上的轮作,减少病菌的寄生、繁殖及侵染的机会和减少土壤中的含菌量。(3)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选用瓜皮深绿色,瓜皮带有深绿条纹、瓜皮墨绿色及黑色的品种。因这些品种的耐病性或抗病性比较好。(4)合理施肥。每亩①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5000kg以上,过磷酸钙50kg以上,磷酸二铵15kg,硫酸钾10kg以上。减少氮肥的用量,适当增加磷、钾、钙肥的用量。以改善和均衡养分状况,达到养分均衡供应,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和抗病性。(1)发病初期,果皮上刚刚出现小斑点时用绿保牌菌毒杀星3000倍液加100万单位的兽用链霉素4只或80万单位的兽用链霉素5~6只(15kg水即一喷雾器的容量)喷雾,共喷施2次,每隔5~7天喷1次。(2)在发病后期病斑似手指肚大小时,用刀片将病斑处的带菌果皮刮掉,露出白色瓜皮(白茬),然后用100万单位的兽用链霉素4只(80万单位的6只)加菌毒杀星配成1500倍液,加食用面粉制成面糊在上午9:00前,下午17:00后均匀地涂抹在已经刮好的病部上。3天涂1次,涂抹3~4次基本可保证西瓜的商品价值。西瓜叶枯病是为害西瓜叶部的一种病害,近几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在西瓜生长的中后期,特别是多雨季节或暴雨后,往往发病急且发展快,使瓜叶迅速变黑焦枯,失去光合作用能力,严重影响西瓜的品质和产量。西瓜叶枯病主要为害西瓜的叶部。子叶染病初期多在叶缘生水浸状小点,后变成淡褐色至褐色。圆形或半圆形水浸状病斑,扩展到整片子叶后干枯。真叶染病初发时在叶背面叶缘或叶脉间,出现明显的水浸状小点,湿度大可使叶片失水青枯,湿度小气温高易形成2~3mm圆形至近圆形褐斑布满叶面,后融合为大斑,病部变薄,形成枯叶现象(图2-15)。茎蔓染病,产生棱形或椭圆形稍凹陷斑。果实染病,在果面上出现四周稍隆起的圆形褐色凹陷斑,可逐渐深入果肉引起腐烂,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灰黑色至黑色霉层。图2-15 叶枯病症状该病菌称瓜链格孢菌,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土壤、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生长期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传播蔓延很快。病菌在气温10~36℃相对湿度高于80%条件下均可发病,多雨天气、相对湿度高于90%易流行或大发生。西瓜生长后期—西瓜膨大期,可使大片瓜田叶片枯死,严重影响产量。连作地、偏施或重施氮肥及土壤瘠薄或积水,植株抗病力弱发病重,连续天晴、日照长对该病有抑制作用。(1)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抗病品种。好庆发十二号、庆红宝、庆农5号等。(2)西瓜收获后清洁田园,集中烧毁或深埋。不要在田边堆放病残体,及时清理田园,翻晒土地,减少菌源。(3)种子消毒。种子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后,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小时,冲净后催芽播种。(4)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偏施过量氮肥。(5)化学防治。发病初期或降雨前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发病后或湿度大时可喷施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每667m2喷施药液60kg,每隔5~7天喷1次,连喷3~4次,并注重雨后补喷和田间排水。绵腐病是瓜类采收成熟期常见的病害,黄瓜、节瓜、冬瓜发生较多,葫芦瓜、南瓜、甜瓜等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引起猝倒,结瓜期染病主要为害果实。贴土面的西瓜先发病,病部初呈褐色水渍状,后迅速变软,致整个西瓜变褐软腐(图2-16)。湿度大时,病部长出一层厚的白色绵毛(图2-17),即病原菌的菌丝体。本病也可致死秧。图2-16 褐软腐图2-17 白色绵毛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遇适宜条件,卵孢子或菌丝体上形成的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起发病。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5℃,分生孢广形成的相对湿度为95%。通常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地下水位高、雨后积水,或浇水过多,田间湿度高等均有利于发病。结果期阴雨连绵,果实易染病。(1)选择地势高燥,灌排方便的地块种植。(2)采用地膜覆盖,高垄栽培。(3)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排灌,防止雨后积水。(4)清洁田同,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瓜,集中田外销毁,消灭侵染源。发病初期喷施72.2%霜霉威(普力克)800倍液,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每10天喷1次,交替使用药剂。蔓枯病又称黑腐病、褐斑病,是西瓜的常见病。全国西瓜产区均有发生。在多雨天气,植株生长茂密,生长中后期发生普遍。近年来,该病有发展态势。叶片受害时,最初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发展成直径1~2cm的病斑(图2-18),近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其上有不明显的同心轮纹。老病斑有小黑点,干枯后呈星状破裂。茎受害时,最初产生水浸状病斑(图2-19),中央变为褐色枯死,以后褐色部分呈星状干裂,内部木栓状干腐。瓜果染病初期,形成不定形水渍状褐色坏死小斑,迅速发展成近圆形灰褐色水渍状坏死大斑,随病害发展病瓜腐烂,最后在病斑表面产生黑色小点(图2-20)。图2-18 蔓枯病病叶图2-19 蔓枯病病茎图2-20 蔓枯病病瓜蔓枯病症状与炭疽病症状相似,其区别在于病斑上不发生粉红色的黏稠物,而是发生黑色小点状物。该病与枯萎病不同的是病势发展较慢,常有部分基部叶片枯死而全株不枯死,维管束不变色。以分生孢子及子囊壳在病体上、土壤中越冬,种子表面亦可带菌,翌年气候条件适宜时,散出孢子,经风吹,雨溅传播危害。病菌主要通过伤口、气孔侵入内部。病菌在温度6~35℃范围内都可侵入进行危害,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30℃。在55℃条件下10分钟死亡。高温多湿、通风不良的田块,容易发病。pH值3.4~9时均可发病,但以pH值为5.7~6.4时最易发病。缺肥、长势弱有利于发病。(1)选用无病的种子,播种进行种子消毒,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5个小时。(2)加强培育管理,合理施肥,重施农家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加强排水,注意通风透光,增强植株的生长势。(3)及时清除、烧毁病株残体。(4)药剂防治。要做到早用药,及时用药,出现发病中心时抓好雨前、雨后间隙用药。通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3%好力克悬浮剂50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每隔7天喷1次,一般3~4次。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或福尔马林100倍液涂抹病部,可收到良好效果。扒土晒根茎部,可控制病情。立枯病又称“死苗病”,也是西瓜苗期常发病害之一。刚出土的幼苗和后期的大龄瓜苗均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苗期的中、后期。播种后到出苗前受害,可引起烂种和烂芽。幼苗受害,根部、茎基部出现黄褐色长条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发病初期,病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当病斑绕茎扩展一周时,病部凹陷,茎基部干枯缢缩(图2-21),病苗很快萎蔫、枯死,但病株不易倒伏,呈立枯状。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及周围土面可见蛛网状淡褐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常造成秧苗成片死亡。图2-21 立枯病症状病菌以菌牲和菌核在土壤或寄主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病菌通过雨水、流水、沾有带菌土壤的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传播,从幼苗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7~28℃。感病生育期在幼苗期。苗床连作、棚内温度过低、湿度过高、播种过密、光照差、通风小佳、排水小良、土壤黏重,通气性差、管理粗放等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早春低温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发病严重。合理控制苗床的温湿度,苗床湿度过大时,可撒上一层干细土吸湿;要小水、小肥轻浇;注重适时、适度通风换气;加强调查,及时拔除病苗、死苗。可选25%嘧菌酯(阿米西达)1500倍液,或95%恶霉灵4000倍液喷雾或土壤处理。西瓜根腐病主要为害西瓜根和茎基部。西瓜播种后到出苗前,受到病菌侵害造成烂种、烂芽。出土后瓜苗在子叶期受害,地上部分萎蔫,拔出病根可见根尖呈黄色或黄褐色腐烂(图2-22),严重时蔓延至全根,致地上部枯死。移栽后植株发病,初呈水渍状,后呈浅褐至深褐色腐烂,病部不缢缩,其维管束变褐色,但不向上扩展,可与枯萎病相区别,后期病部组织破碎,仅留丝状维管柬。图2-22 根腐病病根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苗核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低温、高湿利其发病,连作地、低洼地、黏土地或下水头发病重。晴天、少雨,病害发展慢,为害轻。阴雨天或浇水后,病害发展快,为害重西瓜根结线虫为害重的瓜田,西瓜根腐病为害也较重。露地西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根腐病始发期,5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1)轮作。与土字花科、百合科、豆科实行3年以上轮作。(2)合理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抗病力。用微补促根增甜液浇根,促进根系发达。(3)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铺地膜,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苗期发病的要及时松土,提高地温,增强土壤通透性。发病初期用50%异菌脲(秀安)10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灌根。西瓜病毒病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病毒病分花叶和蕨叶2种。花叶型主要表现在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花斑(图2-23),叶面凹凸不平,新生叶片畸形,叶小蔓短,顶梢上翘。蕨叶型则突出的症状是植株矮化,新生叶片狭长、皱缩、扭曲(图2-24),花器发育不良,坐果减少。果实受害变小、畸形,引起田间植株早衰死亡,甚至绝收。图2-23 花叶型花斑图2-24 蕨叶型皱缩西瓜病毒病主要是西瓜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病毒主要靠蚜虫传毒。春天最早在西葫芦和甜瓜上发病,通过蚜虫传染给西瓜,西瓜多在中后期发病,凡是毒源植物多、高温干旱、日照强烈、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和迁飞的情况都有利发病,凡是缺水、缺肥(特别是缺钾肥),管理粗放,瓜苗长势差的田块,也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1)种子消毒。用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种10分钟,然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对花叶病毒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彻底消灭蚜虫。因病毒主要靠蚜虫传毒,如蚜虫点片发生时就在点片及周围用药,不必全田用药。若发生面积大,应全田用药。可用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用速灭杀丁3000倍液喷雾;或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喷雾杀灭,以防传染病毒病。(3)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掉,在整枝、打杈、授粉等农事操作过程中,减少对植株的损伤,而且病株与健株分别进行,防止人为接触传播。(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抗毒剂一号300倍液,或喷0.2%磷酸二氢钾,以增强植株抗病性。西瓜根结线虫病,主要为害根部。子叶期染病,致幼苗死亡。成株期染病主要为害侧根和须根,发病后西瓜侧根或须根上长出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图2-25)。剖开根结,病组织内有很多微小的乳白色线虫藏于其内,在根结上长出细弱新根再度受侵染发病,形成根结状肿瘤。有的呈串珠状,有的似鸡爪状。致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轻者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则较矮小黄瘦,瓜秧朽住不长,坐不住瓜或瓜长不大,遇有干旱天气,不到中午就萎蔫,严重影响西瓜产量和品质。图2-25 瘤状根结根结线虫多在土壤5~30cm处生存,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内的雌虫,产出单细胞的卵,卵产下经几小时形成一龄幼虫,脱皮后孵出2龄幼虫,离开卵块的2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或称根结,在生长季节根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块,进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时,根结线虫可逐步成为优势种。南方根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25~30℃,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经10分钟致死。田间土壤湿度是影响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土壤湿度适合蔬菜生长,也适于根结线虫活动,雨季有利于孵化和侵染,但在干燥,或过湿土壤中,其活动受到抑制,其为害砂土中常较黏土重,适宜土壤pH值4~8。重病田改种葱、蒜、韭菜等抗病蔬菜或种植受害轻的速生蔬菜,减少土壤线虫量,减轻病害的发生。最好实行水旱轮作,要求轮作2年以上。水淹杀虫,重病田灌水10~15cm深,保持1~3个月,使线虫缺氧窒息而死。最好改种一季水稻,既杀死线虫,又不造成田地荒芜。高温杀虫,收获后深翻土壤,灌水后,利用7—8月高温,用塑料膜平铺地面压实,保持10~15天,使土壤5cm深处的地温白天达60~70℃,可有效地杀灭各种虫态的线虫。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防除田间杂草。收获后彻底清洁田园,将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压低虫源基数,减轻病害的发生。定植前,每667m2用3%米乐尔颗粒剂4~6kg拌细干土50kg进行撒施,沟施或穴施。在蔬菜发病初期,用1.8%虫螨克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0.5kg,间隔10~15天再灌根1次,能有效地控制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和为害。 -
报告猕猴桃采收及采后贮藏保鲜
出版时间:2018猕猴桃采收期,可根据果实的生长期、果实硬度及果面特征变化来确定,不同品种和地区的采收时期不同。判断猕猴桃果实成熟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是根据果实的生育期来估测。如中华猕猴桃的果实生育期为140~150天,美味猕猴桃则需要170~180天,当生长期达到需要的生育期时,才能采收。栽培品种按照成熟期来划分,早熟品种一般到9月上中旬果实成熟,中熟品种到9月下旬,晚熟品种到10月上中旬,极晚熟品种则要到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果实才成熟。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来确定。测定时,削取少量果肉,将汁挤到糖量计中,观察读数即可。一般来说,可溶性固形物达6.5%~7.5%时,即为可采成熟度;达9%~12%时为食用成熟度;超过12%时则达到了生理成熟度。一般用于贮藏的,达到可采成熟度就可以采收了。而用于鲜销的,则应采得稍晚些,待达到食用成熟度时再采,需要外销的可在些基础上稍为提早。用于加工果脯、果干的,可在七八成熟时采收,而用于加工果汁、果酱的则要求达九成熟时采收。有人工采收和机械采收两种方式,见下页表。采收方式优点缺点人工采收轻拿轻放、避免损伤,减少腐烂效率低机械采收效率高容易造成机械损伤、影响贮藏效果表 采收方式优缺点比较现今,提倡生产 “精品” 和 “高档” 产品,国内外猕猴桃采收主要靠人工采收。在采收前20天、10天分别喷施0.3%氯化钙溶液各1 次,以提高果实耐贮性。为长途运输销售和贮藏,在采前10 天左右,果园应停止水。如下雨,在雨后3~5天进行采收。在晴天上午或晨雾、露水消失以后采摘。避免阳光直射和阴雨天采摘。一棵树上的果实成熟期也略有不同,釆收时应先下后上,由外向内。猕猴桃果实果皮薄,容易受到机械伤和挤压伤,表皮茸毛易脱落,在采收过程中要避免多次倒箱。猕猴桃果实进行标准分级的优点是:保证质量,促进高质量生产,并能实行优质优价;将好与劣的果实分开可减少病菌感染,防止腐烂,便于检疫;有利包装、运输并减少周转中的损耗。机械分级速度快、精确度髙,但投资大,而且机械分级也需要人工辅助操作。为便于识别,一些国家在分级机旁挂一张标准图,果形不正、病虫和损伤果等的图样旁有 “×” 记号,提醒操作人员把 “×” 果挑出,标准果入选。海沃德大体可分为8级,供参考。新西兰为保证猕猴桃果实出口的质量,在果实采收后用铲车将盛果实的木箱运到包装厂房,输入滚动式分级机;输送台有很好的照明设备,每次有6~8个果实移动、传送到输送台上;有经验的操作者很快会将有污染、损坏或病虫的果实挑出来,再由自动机械按不同重量分级后,分装入有塑料袋的托盘。有的分级机是轨道型的,当果实投掷到空中后,会按果实重量的差别,在不同的间隔距离上掉落在帆布制成的斜槽中。我国目前多数采用人工分级,中华猕猴桃开发集团曾提出分级标准的试行草案。鲜果的质量标准如下。(1) 单果重在60克以上,分60~80克、80~100克和100克以上3个等级。(2) 果形端正、美观,无污点、病虫斑点。(3) 每100克鲜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为100毫克以上。(4) 可溶性固形物在12%以上 (以开始软化时为准)。(5) 甜酸可口,无异味。(6) 耐贮性好,美味猕猴桃在常温条件贮藏10天以上不软化,(0±1)℃冷藏可保存3个月以上,货架期3~5天,中华猕猴桃可适当缩短期限。(7) 农药残留量不得超过国际允许标准。(8) 要求品种纯正。包装是商品流通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能保证商品果实的质量。市场上可以看到各种小包装,但多数还是仿制托盘包装。这种包装能使猕猴桃保存在较好的温湿度环境中;防止果实擦伤和挤压;运输方便,适合批发和零售两用。托盘按果实分级有8种规格,每个托盘装果实约3.6千克,有一个木制的卡片纸板或塑料的外盖,旁边有通气孔;一个预制的塑料容器垫,垫内有很厚的浅绿色聚乙烯衬垫膜可以保持有限的空气湿度,避免果实脱水。果实成排或按对角线装在盘内预制的塑料容器盒内,盒外用聚乙烯薄膜包裹,上下都有瓦楞纸板。托盘包装好后在一端标明果实数量、规格、品种名称、栽培者及注册商标,还有铁路和水运的记号等。每个托盘里只允许一种规格的猕猴桃。174个托盘用绳带绑紧,摞放在货盘 (集装箱) 上,准备预冷、贮藏或运输。分级和包装密切结合,组合内容可用图解表示 (图7-1)。包装业务复杂,必须参与手工操作。包装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一个劳动力每天采摘的果实需要2~3个人完成包装。一般的包装厂每天需要用50个工人才能完成4000个托盘的包装业务。自动化程度高的包装厂,1分钟可装20个托盘,运转完全由计算机控制。除托盘外也有用木箱的,规格:长、宽、高为45厘米×18厘米×18厘米或40.5厘米×30.5厘米×11.5厘米,这种木箱约装9千克;或40.5厘米×15.2 厘米×11.5 厘米规格的可装4~4.5千克;也有的果实散装,到达目的地后再改用小纸箱包装出售。我国除托盘包装外也有用小纸匣,或中间用框格隔开的,容量有0.5千克、3千克和3.5千克,但在山区或交通不发达的农村仍用竹筐、柳条筐等,其筐内需要用山草、稻草等作衬垫。果实需轻拿轻放,为防止果皮擦伤,可用地膜或低压聚乙烯膜单果包裹,效果也很好。产品的外包装最好能设计成与产品协调的图案,力求简单大方,不宜华丽装饰。图7-1 猕猴桃分级包装示意将充分冷却的鲜果装入垫入有0.03毫米聚乙烯塑料袋的果箱中,每袋内放猕猴桃保鲜剂一包或放入一些用饱和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过的碎砖块,用橡皮筋扎紧袋口,放于阴凉的房间或地下,每隔半个月检查一次。适用于冷凉地区少量存放。塑料袋一般采用50厘米×35厘米×15厘米规格,每袋装2.5千克为宜。为防止猕猴桃发酵变质,用抗氧化剂0.2%赤藻糖酸钠溶液浸果3~5 分钟,晾干后装在聚乙烯袋内,可提高贮藏效果。适用于个体经营者短期贮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贮藏方法。选择阴凉、地势平坦处,铺15厘米厚的干净细沙,然后一层猕猴桃一层沙子排放。一层沙子的厚度约5厘米,果与果之间约有1厘米间隙,厚度1.2~1.5厘米,外盖10~20厘米湿沙,以保温保湿。沙子湿度要求以手握成团,手松微散为宜。此法可使猕猴桃放置2个月左右。应注意的是,10天左右检查一次果品质量,及时剔除次果、坏果,以免相互感染,使病情蔓延。检查时间以气温较低的清晨为好。将采收的果实放在冷凉处过夜降温,然后把果实放入铺有松针和湿沙的木箱或筐中,一层果实一层松针和沙,放在阴凉通风处。土窑贮藏技术是一种结构简单、建造方便的节能贮藏设施,但是无法精确控制温度。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土质坚实、干燥的地方建窑,窑门最面向北或西北方向。窑门宽1.2~1.5米,高2~2.5米。每次贮藏前和结束后,对窑洞进行彻底清扫、通风,把使用器具搬到洞外晾晒消毒。一般可采用硫黄燃烧熏蒸,用量为5~10克/平方米,药剂在库内要分点施放或者按每100立方米容积用1%~2%甲醛3千克或漂白粉溶液对库内地面和墙壁进行均匀喷洒消毒。消毒时,将贮藏所用的包装容器、材料等一并放入库内,密闭1~2 天,然后开启门窗通风 1~3 天,之后方可入贮猕猴桃。通风库是在良好的绝热建筑和灵活的通风设备的情况下,利用库内外温度的差异,以通风换气的方式来保持库内低温的一种场所。选在交通方便、接近产地或销售的地方。库房宽度7~10米,长度不限,高度3.5~4.5米。库顶有抽风道,屋檐有通风窗,地下有进风道,构成循环系统 (图7-2)。图7-2 通风库剖面果实入库前2~3周,库房用硫黄熏蒸消毒。采用堆贮和架贮两种形式。入库后1~2周以降温排湿为主,除雨天、雾天外,打开所有通风窗,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 10℃ 以下,相对湿度85%~90%。贮藏后期的库房管理主要是降温,夜间开窗通风,日出前关上门窗和通风窗,以阻止外部热空气进入。可使用SM-8 保鲜剂,防止果实腐烂、失水和软化,保鲜效果良好。果实采收后立即用SM-8保鲜剂8倍稀释液浸果,晾干后装筐,每筐净重12.5千克左右,码放存贮于通风库中,晚上打开进气扇和排风扇通风排气,将库温控制在16.2~20℃,相对湿度在78%~95%。贮藏前期和后期库温较高时,每隔8小时开紫外灯30分钟,利用产生的臭氧清除乙烯,同时臭氧也具有强烈的灭菌作用。经过SM-8保鲜剂处理过的果实可贮藏160天,好果率达90%,果肉仍保持鲜绿,而且色、香、味俱佳。是目前果蔬贮藏的一种较好的贮藏方式。作为存贮果品的采收指标一般以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5%~8.0%时采果较为适宜,过早或过晚采收都对贮藏不利。采收后应立即进行初选分装,伤残果、畸形果、病虫果和劣质果都不得入库贮藏。从采收到入库降温一般不超过 48小时。最适贮藏温度一般在0℃左右,在果品入库之前库温应稳定控制在0℃左右。一次入库果品不宜过多,一般以库容总量的10%~15%为好,这样不致引起库温明显升高,有利于猕猴桃的长期贮藏。适合猕猴桃贮藏的相对湿度为90%~98%。冷库内果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如乙烯等,当这些气体积累到一定浓度就会促使果实成熟衰老。因此,必须通风换气,降低气体的催熟作用。一般通风时间应选在早晨,雨天、雾天外界湿度大时,不宜换气。果实入库后要经常检查果品质量、温度和湿度变化、鼠害情况以及其他异常现象等,并做好记录,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冷库贮藏的基础上加装1台乙烯脱除器,将库内乙烯浓度降低至阀值 (0.02 毫克/千克) 以下,为低乙烯冷库,可以更好的保持果实外观鲜艳饱满,风味正常。是在冷藏的基础上,把果蔬放在特殊的密封库房内,同时改变贮藏环境气体成分的一种贮藏方法。在贮藏过程中适当降低温度,控制相对湿度、减少氧气含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大幅度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和自我消耗,抑制催熟激素乙烯的生成,延缓果实的衰老,达到长期保鲜贮藏的目的。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优质猕猴桃鲜果几乎全都采用了气调保鲜技术。一般每袋贮果5~10千克,薄膜厚0.03~0.05毫米,比较适合个体户少量贮藏。方法是选择成熟度适中的无伤硬果放入袋内,置于阴凉处、过夜降温后放入少量乙烯吸收剂,扎紧袋口放在低温处贮藏。也可选用0.03~0.05毫米厚的聚乙烯薄膜自行加工保鲜袋,方法与硅窗袋相似。猕猴桃果实的商品化处理有一系列的处理措施,其流程如图7-3所示。图7-3 猕猴桃果实的商品化处理流程合理的包装是果实商品化、标准化、安全运输和贮藏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包装可减少果实在搬运、装卸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使果实安全运输到目的地。同时,还可减少果实腐烂程度,延长贮藏寿命。因此,合理的包装处理在果实贮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装材料质地要坚固、轻便,容器大小、重量要适合,便于运输和堆码;容器内部要光滑,以避免刺破内包装和果品;容器不要过于密封,应使内部果品与外界有一定的气体和热量交换。包装容器要美观、方便,对顾客有一定吸引力。目前我国生产上一般采用硬纸盒、硬纸箱包装,也有用木条箱和塑料箱等。在箱底铺垫柔软的纸张或辅以P E、P VC塑料保鲜膜贮藏。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天津) 研制生产的P E、P VC防结露保鲜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湿性,对猕猴桃的贮藏保鲜作用效果良好。果实收获后,除极少数就地供应销售外,大量的需要转运至贮藏库、加工厂、人口集中的城市、工矿区及集市贸易中心进行贮藏、加工和销售。运输的基本要求如下。果实采摘后应及时装运,尽量缩短产品在产地和运输途中的滞留时间。猕猴桃含水量高、组织脆嫩、遭受损伤易腐烂,在装卸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必须做到轻装轻卸,精细操作,确保果实完好无损。保鲜贮运的适宜温度为0~2℃,冰点在-2℃左右。研究表明,猕猴桃果实品种之间耐贮性差异很大。耐贮性好的品种一般可以贮藏4~5个月,最长可达半年以上。猕猴桃贮藏的适宜温度0~1℃,相对湿度90%~95%,气调时氧含量为2%~4%、二氧化碳含量为5%。发生在果实后熟期。果实内部发生软腐,失去使用价值,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 症状。果实后熟末期,果皮出现小指头大小的凹陷。剥开凹陷部的表皮,病部中心部呈乳白色,周围呈黄绿色,外围深绿色呈环状,果肉软腐 (图7-4)。图7-4 猕猴桃软腐病(2) 防治。彻底清园,缩短后熟期,后熟期温度尽量控制在15℃以下。从5月下旬开花期开始到7月下旬,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3~4 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可兼治灰霉菌引起的花腐病。是贮运期常见病害,在0℃时也可出现腐烂。(1) 症状。初期感病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斑,褐色软腐,3天后其上长出白色霉层,随着白色霉层向外扩展,病斑中间生出黑色粉状霉层。(2) 防治。轻拿轻放,减少果面损伤;应用仲丁胺防腐剂,效果较好。猕猴桃软化是影响贮藏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引起果实腐烂的因素。其防治方法如下。1.采后及时预冷猕猴桃采后最好能及时预冷,预冷分为强风冷却、冰水冷却和真空预冷却等方式。在采后8~12小时内用强制冷却的方式,将果实温度降至0℃,并在包装前维持恒温。运输时应采用机械冷藏车和保温车,这是延缓果实软化最有效的方法。2.小包装箱内衬聚乙烯膜袋经预冷的猕猴桃以小包装的形式 (木箱或瓦愣纸箱,箱壁打孔,每箱10~15千克),内衬聚乙烯 (0.04~0.07毫米) 薄膜或用硅窗气调保鲜袋单层包装,可保持高湿和5%左右二氧化碳浓度,这样有利于快速降温和长期贮藏。3.放置乙烯吸收剂猕猴桃对乙烯极敏感,在乙烯浓度极低 (0.2 毫克/千克)的情况下,即使在0℃条件下冷藏,也会加快果实软化,促使猕猴桃成熟与衰老。因此,在装有猕猴桃的聚乙烯薄膜袋内加入一定量 (0.5%~1%) 的乙烯吸收剂,可延缓猕猴桃的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