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苹果霉心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出版时间:2007苹果霉心病是近年来苹果果实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苹果霉心病又称苹果霉腐病、苹果心腐病,是苹果果实生长前期、采收前、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一般发生在果心部位,严重时可造成心室周围果肉腐烂,甚至烂到果皮下,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入。苹果霉心病主要是花期侵染。病菌在苹果枝干、芽体等多个部位存活,也可在树体上及土壤等处的病僵果或坏组织上存活,第二年春季开始传染。病菌随着花朵开放,首先在柱头上定殖,落花后,病菌从花柱开始向萼心间组织扩展,然后进入心室,导致果实发病。果实一般在贮藏期表现出来。在苹果霉心病防治上因群众不能够掌握住关键的防治适期,即花前、谢花后半月内的药剂防治,造成病菌的大量传播侵染,造成苹果霉心病发生重。为了更好地掌握苹果霉心病防治技术,从2005年开始,本站对苹果霉心病防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2005年,在陈村乡鱼池村进行了花期喷药防治红富士品种苹果试验。药剂主要有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80%大生300倍液、50%菌毒清300倍液、50%多菌灵300倍液、50%甲霜铝铜300倍液、50%扑海因1000倍液、12.5%特谱唑1000倍液、70%百菌清300倍液,对照喷清水,共9个处理,每个处理喷5株树。喷药日期为花期4月20日和4月25日2次。仔细喷洒花朵,尽可能不漏喷。果实9月10日采收,土窑洞贮藏95天,2005年12月15日各处理剖果600个,调查各处理心腐果率。试验设在陈村乡南庄村,共设6个试验处理,即70%甲基托布津、大生M-45、菌毒清、扑海因、特谱唑及喷清水对照药液浓度同花期用药,品种为红富士。2006年为5月3日终花期喷药,9月20日采收,土窑洞贮藏100天,于2006年12月30日剖果,各处理均剖果600个,调查心腐果烂果率。共设6个试验处理,即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80%大生300倍液、50%菌毒清300倍液、50%扑海因1000倍液、12.5%特谱唑1000倍液及喷清水对照,品种为红富士。喷药时间为4月22日花期和5月5日终药期共两次喷药。9月20日采收,土窑洞贮藏100天,于2006年12月30日剖果,各处理均剖果600个,调查心腐果烂果率。2005年花期喷甲基托布津为1.5%,大生为0.33%,菌毒清为1.83%,多菌灵为1.5%,甲霜铝铜为1.33%,扑海因为0.83%,特谱唑为0.5%,百菌清为0.67%,清水对照为6.83%。表明花期喷上述药液2次,对防治果实心腐烂果均有较好效果,以80%大生300倍液防效最好。2006年终花期喷药甲基托布津500倍液为3.17%,大生300倍液为2.17%,百菌毒清300倍液为1.67%,扑海因1000倍液为1.83%,特谱唑1000 倍液为1.5%,喷清水对照为7.17%。试验与2005年花期防效相比,终花期防效稍低于花期防效。在6种试验药剂中以80%大生300倍液和百菌毒清300倍液的防效最好。2006年花期加终花期两次喷药,甲基托布津500倍液为0.83%,大生300倍液为0.0%,百菌毒清300倍液为0.33%,扑海因1000倍液为0.5%,特谱唑1000 倍液为0.5%,喷清水对照为6.33%。在6种试验药中以80%大生300倍液和百菌毒清300倍液的防效最好。序号试验处理剖果(个)病果数病果率(%)备注1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60091.5280%大生300倍液60020.33350%菌毒清300倍液600111.83450%多菌灵300倍液60091.5550%甲霜铝铜300倍液60081.33650%扑海因1000倍液60050.83712.5%特谱唑1000倍液60030.5870%百菌清300倍液60040.679喷清水对照(CK)600416.83表1 2005年花期喷药防治苹果霉心病效果序号试验处理剖果(个)病果数病果率(%)花期+终花期终花期花期+终花期终花期1甲基托布津300倍液6005190.833.172大生300倍液60001302.173百菌清300倍液6002100.331.674扑海因1000倍液6003110.51.835特谱唑1000倍液600390.51.56清水对照(CK)60038436.337.17表2 2006年花期+终花期和终花期喷药防治苹果霉心病效果通过多年的防治试验示范,我们认为采用以下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3.1.1 清除病原 苹果采摘后清除果园内的病果、病叶、病枝、丛生的杂草,刮除树体病皮,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3.1.2 科学管理 增施有机肥料,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性;合理灌水,及时排涝,保持适宜的土壤含量,防止地面长期潮湿;科学修剪,建造合理的树体结构,保持果园通风透光良好,可有效地控制或减少霉心病的发生。采收时对田间发病较重的果实,应单存单贮。采收后24h内放入贮藏窖中,窖温最好保持在1~2℃。一般10℃以下,发病明显减轻。花前和谢花后7~10天是防治苹果霉心病的两个关键时期,有效药剂为80%大生、扑海因、多抗霉素等。3.2.1 芽前用药 苹果发芽前或花芽萌动期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40%福美砷100倍防治。3.2.2 花前加谢花后7~10天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药剂为:80%大生、70%甲基托布津3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可以有效防治霉心病,还能兼治轮纹斑、斑点落叶病。苹果霉心病是由霉心和心腐2种症状构成,其中霉心症状为果心发霉,但果肉不腐烂,不影响果实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心腐症状不仅果心发霉,靠近果心的果肉也由里向外腐烂,影响食用甚至无食用价值,这种症状严重影响果品的经济效益。通过以上试验,可以看出,以花期加终花期喷药防治苹果霉心病效果最好,其次为花期两次喷药,终花期喷药防效相对差一些。但是3种防治方法对苹果霉心病均有较好防效。 -
报告豫西地区辣椒病毒病发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
出版时间:2007辣椒病毒病又名辣椒花叶病,是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三门峡地区发生日趋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30%。花叶型初现明脉轻微褪绿或现浓、淡绿相间的斑驳,全株叶片褪绿,继续发展则叶面皱缩畸形,或形成线形叶,果实变小,植株严重矮化;黄化症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叶色均匀黄化或黄色斑驳,植株矮化或矮化不明显;坏死型主要表现为枯顶症状,病株部分组织变褐坏死,植株生长点呈水渍状枯死,叶片黄化,随后叶片逐渐脱落,在叶片上,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环斑;畸形丛枝型的植株节间缩短,幼叶狭窄或呈线状,叶面皱缩,植株上部叶丛生,呈丛簇状,重病果面有深绿、浅绿相间的花斑和疣状凸起,果面凸凹不平,病果易脱落;易导致落叶、落花、落果,病株严重矮化,叶小而少,株小。果实常出现黄绿相间的花斑或黄色环斑、畸形,易腐生其他杂菌而烂果,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主要为前两种。在辣椒上,烟草花叶病毒和马铃薯X病毒引起系统花叶症状,烟草花叶病毒的不同株系分别引起系统花叶、系统环斑和条斑症状。黄瓜花叶病毒寄主范围非常广泛,毒源植物十分普遍。在田间主要靠蚜虫飞迁传毒,主要种类有桃蚜、萝卜蚜和瓜蚜等。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不能传播,摩擦传毒也不重要。烟草花叶病毒的主要初侵染源是土壤中的病残体,而带毒种子和卷烟或旱烟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在田间主要通过田间操作接触传播。马铃薯X病毒主要毒源是马铃薯,主要靠摩擦传播,不能通过蚜虫传毒,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也不能传播。辣椒病毒病发生及轻重与病毒类型、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栽植适龄壮苗,合理密植,早期防蚜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辣椒病毒病。在早春采用薄膜覆盖等提高地温和保湿防风的措施,秧苗健壮,抗病力增强,可使辣椒不发病或发病轻。而不覆盖的辣椒病毒病较重。定植健壮、适龄的幼苗比弱苗、老龄苗生长好,病毒病轻。重茬地发病重,轮作发病轻。辣椒病毒病的发生还与邻茬有关,辣椒地块的邻茬为番茄则发病重。植株生长茂密、徒长、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亦重;辣椒与茄科作物连作、移栽偏晚、地势低洼、土壤贫瘠、缺肥的田块,均可加重病毒病的发生。肥水充足,管理水平高,辣椒生长旺盛,病毒病发生较轻;反之发生较重。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与蚜虫的发生情况关系密切,冬季高温干旱时,蚜虫等传毒介体发生多,扩展速度快,花叶和畸形等类型辣椒病毒病发生早,病害扩展速度快,为害严重。但枯顶型病毒病往往在田间湿度大时发生较多,传播较快;烟草花叶病毒和其他多种植物病毒可以经接触及伤口传播,通过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传染。新育成的品种如农大21号、农大22号、中椒5号、津椒3号均是抗病的优良品种。3.2.1 种子消毒 用10%硫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min,洗净后催芽,可防治烟草花叶病毒感染。3.2.2 从无病株上采种,携带烟草花叶病毒的种子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min,清水洗净后播种 育苗地要疏松肥沃,清除病残体,并适当早播和适当稀播。在满足幼苗对营养和水分等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昼促夜控的苗床温度管理,培育茎秆粗壮,具12~14片叶和50%以上植株现蕾的壮苗,并注意及时防治蚜虫。这样的适龄壮苗定植后一周即可转青,而且封垄早,生长健壮,抗病力强。3.2.3 营养钵育苗在育苗期间,采用塑料钵育苗 把调配好的营养土装入钵内,每钵播种3粒种子。保证成活两株幼苗,然后带钵土定植。这种方法一可减少分苗假植程序,节省用工;二可自种子出土后,就有充足的营养面积,保证幼苗粗壮;三可防止造成根部伤口,减少病毒入侵机会。3.2.4 苗龄不宜过长,应控制在70~80天。定植苗株高与植株横径相近,控制在10~15cm,具5~6片真叶。株高10~15cm时,茎基部直径应达0.5~0.6cm。叶片宽、厚、平、绿,茎尖嫩壮。幼小根系发达白嫩。为防止病毒病或减轻病毒病发生,将单株栽培习惯改为在分苗时就进行双株分苗假植,尔后双株定植,每亩栽种3000~3500墩。双株法是减轻病毒病的有效措施。采用大小垄密植栽培,一般大垄宽为50~53cm,小垄宽22~33cm,每亩4500~5000穴,每穴栽2株。春季气温低,垄作和小水灌溉比平畦和大水漫灌地温高,并且土壤疏松利于发根,提早封垄,雨季利于排水。夏季高温炎热,密植能够较早地遮严地面,降低地温和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植株生长,不利于病毒病发展。3.4.1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3.4.2 覆盖地膜,适当提早定植 要求秧苗株型矮而壮实,在第一分杈具有花蕾时定植为宜。3.4.3 与玉米、菜豆等高秆作物间作,避免强光高温,可有效防止病毒病。注意轮作换茬,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露地栽培可在定植时铺地膜或加盖小拱棚,并适度蹲苗,促进发根。生长前期避免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中耕,力争做到早定植,早生根,早结果,在发病盛期到来之前已花果满枝。结果期不能缺水缺肥,以防早衰。搞好田园卫生,及时清除田间路边杂草,如酸浆、反枝苋、刺儿菜及藜等,以减少病毒来源。3.5.1 苗期及生长期要及时喷药治蚜 可用2.5%溴氰菊酯乳剂2000~3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剂2000~3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喷洒注意喷嘴对准叶背,将药液尽可能喷射到蚜虫体上。药剂有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3.5.2 应用弱毒性病毒进行人工免疫可减轻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弱株系N14防烟草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卫星核糖核酸制剂S52和S54防烟草花叶病毒,但必须在辣椒感染自然界强株系之前接种上弱毒性病毒。接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摩擦或高压喷枪接种,苗龄在1~3叶期为宜;另一种是浸根接种,当幼苗2叶期进行第一次假植时,将幼苗拔出洗净根部后立即浸入疫苗液中5~10min。疫苗液的浓度一般为100倍液(S52和S54)和1000倍液(N14),详见产品说明。另外,也可喷洒NS-83增抗剂100倍液,定植前后各喷1次,还可在定植前、缓苗后及盛果期各喷1次0.1%硫酸锌溶液,都有一定的防病作用。3.5.3 发病始期喷施病毒A800倍液+高锰酸钾1000倍液+0.3%硫酸锌,或用叶康或小叶敌300倍液。注意用药时每隔7天喷1次,连喷3次,才能收到良好效果。3.5.4 设置生物屏障在进行定植的时候,有计划地栽种4行辣椒间种1行玉米,使玉米成为高温季节对辣椒进行遮光降温的生物屏障,降低病毒病的发生,并从栽培玉米中得到一定效益。3.5.5 钝化剂和微肥的应用 用500倍的AV-2或100倍的豆浆释液或100倍的豆制品浆水,从4叶期开始每隔10~15天叶面喷布1次,共喷3~5次,可有效的减轻病毒病的为害。锌对控制TMV侵染有明显效果,常规用量为1‰的硫酸锌水溶液,每亩用75~100kg稀释液喷布叶面,喷2~3次。 -
报告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探索
出版时间:2007开封市为河南省历史上的重要植棉基地,1998年以来抗虫棉在开封市的大面积种植,棉铃虫的发生防治已成为开封市棉花生产的一个次要害虫,而棉花枯、黄萎病却为影响开封市棉花产量及品质的两种重要病害。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气候、栽培管理、品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棉花枯、黄萎病在开封市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严重制约着开封市的棉花的优质高产。为了克服群众在防治这两种病害的恐惧心理,甚至放弃种植的现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探索,为开封市在生产上找到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并指导群众进行大面积的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多年来的大面积调查,认为生产上导致棉花枯、黄萎病偏重发生的主要因素有3种。由于枯、黄萎病菌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病原菌很难根除等特点。连作棉田,土壤中、病残体等含有大量病菌,非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据调查,相同品种在连作2年病株率增加56.2%,死株率增加5.1%,连作3年病株率增加67.5%,死株率增加7.9%。目前开封市大面积种植的抗虫棉品种如鲁棉21、欣抗3号、欣抗4号、丰抗6号、豫棉19等对枯黄萎病都有一定的抗性,但大多品种对枯萎病抗性较好,对黄萎病抗性较差,没有一个兼抗枯黄萎病的品种。据调查,近年来开封市枯萎病为中偏轻发生,而黄萎病为中度或中度偏重发生,病株率枯萎病一般为3%~7%,而黄萎病为12%~52%。因此,根据病害的发生特点,选用抗病品种,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是病害防治的关键。开封市大部分土壤属砂壤土,漏水漏肥现象较重。相同条件下,土壤肥力不足的地块病害明显加重,而底肥充足特别是磷钾肥充足的棉田抗病性明显增强。据调查,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kg、饼肥50kg(混合堆沤10~15天,充分腐熟),专用复合肥(其氮磷钾含量为1:1:1.5,并含有适量硼、锌肥)50kg,比单用复合肥的病株率下降30%~50%。棉花枯、黄萎病虽说是棉花上没有办法根治的两种病害,但结合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制定简单、合理的防治方案进行大面积推广,仍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有效的减少产量损失。防治配套措施为:近年来,棉农很少使用硫酸脱绒,一般选用包衣种子。据调查,进行硫酸脱绒后10kg种子用25%的多菌灵粉剂0.2kg或20%的灵福合剂0.2~0.3kg加入适量的细土拌种后进行播种,比包衣种子的棉花病株率下降17%~23%。开封市秋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玉米、大豆、西瓜等,我们强调以棉花—小麦—玉米的栽培模式进行轮作。据调查,比其他轮作模式病株率下降20%~40%。根据开封市病害的发生特点,在枯、黄萎病特别是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推荐种植晋棉38、欣抗3号、欣抗4号、豫棉21等,在枯、黄萎病特别是枯萎病发生较重的地块推荐使用鲁棉21、丰抗6号、豫棉19等。棉田基肥我们强烈推荐农户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kg与饼肥50kg(混合堆沤10~15天,充分腐熟),专用复合肥(其氮磷钾含量为1:1:1.5,并含有适量硼、锌肥)50kg,最低是饼肥50kg与专用复合肥50 kg。棉苗染病前和染病初期,喷施叶面肥,增强营养,特别是棉花的蕾铃期,要及时补充营养,可提高棉株的抗病能力。如遇大雨,要及时排涝、中耕松土,可非常有效的减轻枯、黄萎病的发生程度。枯萎病盛发期是在棉花现蕾前后即开封市的6月中下旬,可在6月上中旬用OS施特灵加3%广枯灵500倍液或40%乙蒜素20~30ml加磷酸二氢钾100g,每7~10天喷施一次,连喷2~3次;黄萎病的盛发期在7、8月棉花花铃期,由于棉株较大,防治较难,防治时机在7月中下旬,用上述药剂及方法,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
报告温州市发现一种新的由烟粉虱传播的蔬菜病害——番茄曲叶病毒病
出版时间:20072006年10月以来,温州市乐清、瑞安、苍南、瓯海、龙湾等地设施栽培的番茄上相继发生了一种新的严重为害蔬菜的病毒病——番茄曲叶病毒病。在各县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立即从5个不同地点采集了病症表现典型的番茄植株样本,送到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鉴定,经该研究所对病样用超薄切片电镜观察、酶学检测(ELISA)、分子检测,确认为台湾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Tanwan virus,TLCV)。该病毒在温州市系首次发现,经检索国内未见报道。番茄曲叶病毒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是世界许多地区番茄生产上的重要限制因素,各地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据调查,2006年12月在苍南县灵溪镇河口叶村蔬菜基地、瑞安市梅屿乡外三甲村蔬菜基地、瓯海区新桥、娄桥街道蔬菜基地、乐清市虹桥镇武宅村,秋季定植的越冬番茄病毒病的株发病率为3%~30%;龙湾区天河镇蔬菜示范园区、乐清市蒲岐镇东门外村番茄受害最重,许多田块株发病率高达95%以上,农民已基本放弃管理或拉秧改种。据初步统计,2006年初冬温州各县(市、区)番茄病毒病的发生面积约3000亩,其中株发病率>50%的田块面积约300亩,给当地的番茄生产造成了惨重损失。染病番茄植株矮化,生长缓慢或停滞,顶部叶片多稍褪绿发黄、变小,叶片边缘上卷,叶片增厚、叶质变硬,叶脉常呈紫色。早期染病的植株常严重矮缩,开花结果异常,后期染病的植株仅上部叶和新芽表现症状,结果减少、果实变小,成熟期果实着色不均匀(红不透),基本失去商品价值。该病病原为Tomato leaf curl Tanwan virus,属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染类双生病毒,种子和土壤均不传毒。该病毒只能经由烟粉虱传播。温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在春季和夏季,秋季较为干爽(年平均气温19.3℃,最热的7~8月平均气温29.1℃)。2006年7~11月,温州市天气总体上呈高温干爽天气,对虫媒烟粉虱的发生、繁衍十分有利,这可能是该病严重发生的诱因之一。据初步调查,2006年9~10月,秋番茄育苗时,烟粉虱发生普遍,经检测以B型为主。烟粉虱发生数量大、活动频繁是导致该病流行的重要原因。据初步调查,目前温州生产上推广的大多数番茄品种如红梅王、FA-189、516、托马雷斯、合作903等对该病毒的抗病性较差。据本所研究,B型烟粉虱在温州地区每年发生10~11代,在温室内无明显的越冬现象,十分适宜在当地生长、繁衍。预计今后该病很有可能会随着带毒烟粉虱的扩展而迅速蔓延开来,应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是选育抗病品种,抓紧引进、筛选抗耐病的优良品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1)育苗床与大田生产要分开;(2)使用40~60目防虫网隔离育苗,避免苗期感染;(3)苗床悬挂粘虫色胶板(本所研制)诱杀烟粉虱,减少传毒媒介。(1)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2)地膜覆盖,去除边际杂草;(3)及时去除植株下部烟粉虱虫、卵枝叶;(4)收获后及时清洁棚室和周围环境。及时、及早防治烟粉虱以控制病毒病的发生。从烟粉虱零星发生开始,交替使用99.9%绿颖农用矿物油200~300倍稀释液、20%啶虫脒(兰宁)可溶性液剂3000倍稀释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稀释液、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稀释液、2.5%天王星乳油2000~3000倍稀释液、1.8%阿维菌素1500倍稀释液、1%甲胺基阿维菌素2000倍稀释液等药剂喷雾防治烟粉虱。绿野牌即开式环保型高效粘虫色胶板系列产品是温州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植物保护开发研究中心)最新研制成功的一种工厂化生产的绿色植保产品,现已投入批量生产。本产品根据害虫特有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特种纸胶、光技术及先进工艺制成,不含有毒物质,不污染环境,可用于监测和防治经济作物的微小害虫及畜牧场、果蔬储藏室等地的双翅目卫生害虫等。本产品是一种高效、实用的害虫无害化防治新产品,使用本产品可避免和减少施用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本产品特别适合于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生产中使用。1.产品特点:特定光谱,诱杀效果显著,双面诱杀,控制范围广;特种纸板,平整不卷曲;胶种防水粘度高,高温不流淌,持久耐用;携带方便,即开即用。2.产品规格:通用A型(黄色),22cm×27cm、每封12张;通用B型(黄色),12cm×15cm、每封20张。3.用途:监测和直接诱杀防治害虫。4.诱杀对象:通用A、B型板诱杀烟粉虱,白粉虱、黄曲条跳甲、潜叶蝇、蚜虫、蓟马及多种双翅目害虫等,也可防治蟑螂等害虫。5.适用场地:温室、塑料大棚、花圃苗房、果园、果蔬储藏室、畜牧场、家居等。6.适用作物:蔬菜、花卉、茶叶、中药材、果树等。7.挂板时间:用于防治时,于害虫发生初期挂;用于监测时从作物苗期开始挂;其他酌情。8.悬挂方法:低矮生蔬菜和作物胶板东西向垂直挂在底边离植株15cm处;搭架作物顺行向垂直挂在架中部(即挂在两行中间);其他酌情。9.用量:防治用每标准大棚(6m×30m)挂A型板1~2封,其他按面积测算,每粘满虫后换一张;监测用每棚挂B型板1~2小张,或将A型板一分为二后挂。10.专利号:ZL2004 20027355.1 -
报告Resistance Genetic Analysis on Space-induced Resistant Lines of Zhong-er-ruan-zhan to Rice Blast
出版时间:2007由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 Sacc.有性世代为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1%~30%,年平均超过1000万t[1]。我国南北各稻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稻瘟病发生面积每年都在380万hm2以上,年损失稻谷达数亿千克[3],遗传抗性、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最经济、对环境最友好的防治策略[5]。培育抗病品种是首要任务,在生产上一般通过化学防治和种植抗性品种来控制稻瘟病害。化学防治虽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在病害流行年份收效甚微,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4]。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利用遗传抗性是发掘新抗源和鉴定抗性基因的重要手段,为此,世界各主要产稻国几乎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稻瘟病抗性遗传研究,迄今已鉴定和定位了一大批抗瘟基因,并克隆了部分抗瘟基因,为阐明水稻抗瘟性分子基础、培育广谱或持久抗瘟水稻品种奠定了基础。但是,许多抗病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几年之后就丧失了抗性,如何寻找新抗源延长品种稻瘟病的抗性周期,已成为各水稻生产国水稻改良项目中的首要问题[6]。水稻航天育种(Rice Space-flight Breeding)技术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航天飞机、飞船或高空气球,经过空间特殊环境的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上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7]。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搭载植物、农作物种子,进行空间诱变育种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研究材料和成果,同时,还发掘和筛选一些罕见的具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本研究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空间诱变中感稻瘟病的优质水稻品种“中二软占”[8],分析其3个抗病诱变品系的抗性遗传基础,为抗病育种提供新种质,同时为定位和克隆抗病突变基因打下基础。1.1.1 水稻材料 研究材料为H1、H2及H3,由“中二软占”干种子经返回式卫星搭载空间运行18天后返回地面种植,连续多代单株选择所获得的SP4代诱变品系,性状基本稳定。部分“中二软占”种子留在地面,作为非诱变原种对照。经38个稻瘟病代表性菌株测定,H1、H2及H3的苗瘟抗谱均为94.74%,原种对照为28.95%;3个诱变品系连续2次在代表性病圃的田间穗茎瘟抗性均表现高抗稻瘟病,而原种对照均表现高感稻瘟病(数据未发表)。1.1.2 稻瘟病菌株 菌株GD0193和GD3286被选择作为水稻材料抗性遗传分析菌株,采用中国7个鉴别寄主分别被鉴定为ZB13和ZA1小种,属于籼型致病小种;采用14个对广东稻瘟病菌具有较好鉴别能力的单基因鉴别寄主进行鉴定,致病型分别为I-01-04和I-02-03,其中GD0193可侵染Pi-k、Pi-kp、Pi-7(t)等8个单基因鉴别寄主,GD3286可侵染除Pi-zt外的13个单基因鉴别寄主。GD3286是一个广致病谱菌株,GD0193的致病谱也较广[9],2个菌株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中二软占”对这两个菌株均高度感病。1.2.1 诱变品系H1、H2及H3对稻瘟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性状稳定的SP4代突变品系H1、H2及H3作为父本分别与感病亲本丽江新团黑谷(LTH)杂交,获得F1代种子,并自交获得F2代种子。F1及F2代均分成两份,一份接种稻瘟病菌GD0193,另一份接种GD3286。F1代选择抗病单株,F2代统计各个菌株对应的抗病株数和感病株数,明确抗感分离情况,采用χ2计算抗感分离比例,分析抗性遗传基础。1.2.2 接种及病情鉴定 分别于2006年4月和8月将F1及F2代种子分成2份按2cm×1.5 cm的规格播于50cm×30cm×8cm的育秧盘中,每一盘的两侧均按同样规格播种原种对照及诱变品系各一行。秧苗长至3.5~4叶时,一份接种菌株GD0193,另一份接种GD3286。采用高压喷雾接种,接种液的孢子浓度为5×104个/ml,每盘接30~40ml孢子悬浮液。接种后于25℃暗室保湿24h,然后移至22~30℃的遮阴网室,定期喷雾保湿,7天后进行病情鉴定。病级划分按全国统一的0~9级标准进行,0~3级的定为抗病,4~9级的定为感病。鉴定结果表明,3个诱变品系H1、H2及H3与LTH杂交之F1代对2个稻瘟病代表性菌株GD0193和GD3286均表现出高抗水平。可见,其对菌株GD0193和GD3286的抗性均由显性基因控制。原种对照对这2个菌株均表现出高感水平,说明空间环境对“中二软占”产生了抗瘟性诱变,可从其后代获得有益的抗病突变体。本研究中“中二软占”为籼稻,从其空间诱变后代选育出的突变品系H1、H2及H3经形态鉴定仍属籼稻,以突变品系作为父本与国际上公认的、不含任何主效抗性基因的普感稻瘟病的粳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10]杂交,属于籼粳亚种间杂交,其F1代植株形态上介于两者之间,很容易辨别,可完全淘汰假杂株。本研究采用抗性鉴定和形态辨别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F1代植株准确无误。由表1和表2可知,非诱变原种和LTH对稻瘟病菌株GD0193和GD3286均表现感病,突变品系H1、H2及H3对两菌株均表现抗病。H1×LTH之F2代群体对两菌株的抗感植株比都符合3:1的理论比值,表明H1对两菌株的抗性分别受一对显性主效基因的控制。H2×LTH和H3×LTH的2个F2代群体对菌株GD3286的抗感植株比均符合13:3的理论比值,符合2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说明H2和H3对稻瘟病菌GD3286的抗性均受两对主效基因控制,2对抗性基因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互作。H2×LTH之F2代群体对菌株GD0193的抗感植株比既不符合13:3的分离比例,更不符合3:1或15:1的理论比值,说明其对菌株GD0193的抗性遗传基础较为复杂。H3×LTH之F2代群体对菌株GD0193的抗感植株比符合3:1的分离比例,说明H3对菌株GD0193的抗性也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InoculatedmaterialsDeviationofresistanttosusceptibleRSR∶SExpectationχ2χ20.05Originalvariety015Space-inducedlineH1150Space-inducedlineH2150Space-inducedlineH3150LiJiangXinTuanHeiGu(LTH)015F2(H1×LTH)3411142.99∶13∶10.0009663.84F2(H2×LTH)4411094.05∶113∶30.2134483.84F2(H3×LTH)9772004.89∶113∶31.4069803.84Table 1 The deviation of resistant to susceptible of the original variety (CK),parents and their F2 populations inoculated by isolate GD3286InoculatedmaterialsDeviationofresistanttosusceptibleRSR∶SExpectationχ2χ20.05Originalvariety015Space-inducedlineH1150Space-inducedlineH2150Space-inducedlineH3150LiJiangXinTuanHeiGu(LTH)015F2(H1×LTH)178583.07∶13∶10.00563.843∶127.5737F2(H2×LTH)320466.96∶113∶35.43483.8415∶123.8696F2(H3×LTH)3701023.62∶13∶12.71473.84Table 2 The deviation of resistant to susceptible of the original variety (CK),parents and their F2 populations inoculated by isolate GD0193稻瘟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病害,对水稻生产危害极大。稻瘟病的化学防治成本高、污染环境,所以抗病品种的培育十分重要。而生产上要得到抗病新种质十分困难,迄今已鉴定和定位50多个主效抗瘟基因和20多个QTLs位点[4],成功地克隆了Pib、Pita、Pid2、Pi9、Pi2、Pizt和Pi-36等7个抗瘟基因[11~14],为揭示水稻抗瘟性分子基础,以及通过分子育种手段培育广谱或持久抗稻瘟病品种奠定了基础。通过空间诱变技术培育抗病品系,挖掘抗病新种质,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15],可为水稻抗病育种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空间诱变因太空特殊环境可以使植物产生罕见的突变体,为获得在地面上难以得到的新种质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是产生新基因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越来越受重视。自开展空间诱变育种研究以来,有关水稻空间诱变材料性状变异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主要集中在重要农艺性状,如株高、分蘖、有效穗、千粒重等方面,而对空间诱变抗病性变异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16]。水稻空间诱变的机理是复杂的,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薄弱,需系统地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研究。本研究从表型上证实H1、H2和H3三个诱变品系对稻瘟病表现出广谱高抗水平,同时还保留了原品种优良的农艺性状(数据未发表),完全可作为新的抗病种质应用于育种实践。经遗传分析,确定突变品系H2对菌株GD0193的抗病性表现出较为复杂的遗传基础,非一两对基因能够解析,说明空间诱变对水稻基因组引起的变异效应并非单个位点的,有两个位点甚至多个位点的突变。突变品系H1对稻瘟病菌GD0193和GD3286的抗病性分别受一对主效基因控制,控制这两个菌株的抗性基因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突变品系H3中控制菌株GD0193抗性的一对主效基因与其控制菌株GD3286抗性的两对显性基因是否有一对重叠,抑或都不一样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本研究表明,诱变品系H1、H2及H3均具有广谱的质量抗性,田间均达到高抗水平,深入剖析其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座位(QTLs),有助于对空间诱变抗性变异机理开展有益的探讨。在抗病育种实践中广谱的主效基因易于应用,可通过有性杂交、回交、复交等育种手段将其转育到目标品种中,同时利用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大大提高选择的效率。GD3286菌株是一个致病谱广、致病力强的稻瘟病菌株,本研究已证实广谱高抗突变品系H1对该菌株的抗性受一对主效基因控制,对该抗病基因的转育将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定位该抗病基因显得尤为迫切。通过分子标记对广谱高抗突变品系的主效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一方面,通过育种手段将其转入到作物基因组中使目标性状得以表达;或者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分子生物学与传统遗传育种相结合,借助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分析基因型,鉴定分离群体中含有目标基因的个体,可以加快抗病育种进程;另一方面,对其进行精细定位为进一步克隆奠定基础,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开展之中。 -
报告First Report of Bermudan Grass(Cynogon dactylon)Smut in China
出版时间:2007狗牙根草是一种重要的草坪牧草。普遍用于城市的绿化。2007年5月从湖北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的草坪上,采集到狗牙根草(Cynogon dactylon)黑粉病的病株标本,发病症状是花序的小穗变为线状的粉末状黑褐色的孢子堆,除小穗的中轴外完全被破坏,黑粉易脱落(图1-A)。用稀释分离法自发病植株的黑粉部位分离获得该病原菌,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狗牙根草黑粉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期形态为乳白色,呈酵母式增殖,多为短棒状的担孢子。后期逐渐变为暗黄色,有不均匀的皱褶隆起,菌落边缘有少量菌丝产生。冬孢子黑色或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表面有轮纹,大小为(10.3~6.2)μm×(10.9~5.5)μm,见图1-B。对病原菌进行了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菌5.8S rDNA及两侧的ITS区序列与狗牙根黑粉菌U.cynodontis AY740168的同源性达到99%。将同一株狗牙根草的小孽分别取样,用CTAB法自各样本组织的总DNA,并对其进行ITS-PCR的扩增。结果表明:取自同一株狗牙根草的不同小孽,无论有症状还是没有症状均含有狗牙根黑粉菌的特异性条带,这说明该病菌对狗牙根草是系统性侵染为害的。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相关狗牙根草黑粉病病害。图1 狗芽根黑粉病状(A)及其冬孢子形态(B)(标尺:10μm)Figure 1 The symptom(A)of Bermudan grass(Cynogon dactylon)smut and teliospore (B),bar=10μm -
报告猕猴桃整形修剪
出版时间:2018猕猴桃的树形有单层和多层、单主干和多主干、双主蔓和多主蔓等多种形式,一般配合架式来定。在大棚架和 “T” 形架上,整形的方式基本相似。单主干比多主干好,结构简单,便于培养和控制。从生长、结果及修剪的方面看,以单主干双主蔓一字形为好,是目前猕猴桃生产中重点推广的树形。下面以单主干双主蔓一字形为例介绍树形及培养方法。树体结构简单,骨干枝一目了然,整形快,修剪简单,易于被果农掌握,用工量少,适于大面积推广。同时,由于树体光照条件好,架面整齐,也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采用单主干双主蔓一字形树形时,主干高1.7~1.8米。主干顶部分生两个永久性主蔓,水平固定在架面上,“T” 形架与行向垂直绑缚,大棚架沿行向伸展。主蔓长度根据株距和行距确定。主蔓上着生结果母蔓,每隔25~30厘米留一个,在两侧均匀分布,同侧结果母蔓间距50厘米以上。结果母蔓与主蔓垂直绑缚,呈羽状或鱼刺状排列。萌芽后抽生的结果枝,向着生母蔓的斜前方绑缚。在苗木定植后,从发出的新梢中选择一个生长最健旺的枝条作为主干培养,用竹竿固定,保证直立向上生长,当年成干。当年冬季修剪时,将主干在合适位置进行短截,其余枝条全部从基部疏除。翌年春季,从当年发出的新梢中选择两个长势健壮的,分别向两侧引缚,培养成主蔓。根据架面大小,在适当位置摘心,促发二次枝,用以培养结果母蔓。冬季修剪时,只保留主蔓及部分结果母蔓,其他枝条全部疏除。在加强肥水管理及枝梢控制的情况下,架面较小的 “T” 形架,在翌年时即可成型,第三年开始结果。架面较大的棚架,在第三年继续培养主蔓、选留结果母蔓,直至成形。采用这种技术,树体成形时间较常规管理提早2~3年,结果早,进入盛果期早,产量高。冬季修剪是从落叶以后到翌年萌发前进行的修剪,主要是利用短截、缩剪、疏剪等基本技法,使幼年树尽快成形,适期结果;成年树生长旺盛,丰产稳产;老树能更新复壮,延长结果年限。修剪时首先将各部位的细弱枝、枯死枝、病虫枝、过密的大枝蔓、交叉枝、重叠枝、竞生枝及下部无利用价值、生长不充实的发育枝等一律疏除,使生长健壮的结果母蔓均匀地分布在架面上,形成良好的结果体系,然后对不同类型的枝蓃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冬季修剪一般是从12 月到翌年2 月进行,但不同树龄的树应区别对待。成树、壮树不宜过早或过晚,一般在大的严寒过后至翌年树液流动前进行,以免消耗养分削弱树势。幼树、旺树可提早或延迟修剪,即落叶前或萌发后进行,以达到人为造成养分消耗、缓和生长势的目的。初结果树一般枝条数量较少,主要任务是继续扩大树冠,适量结果。冬剪时,生长在主蔓上的细弱枝应剪留2~3芽,以促使翌年萌发出旺盛的枝条;长势中庸的枝条修剪到饱满芽处,以增强长势。主蔓上的去年结果母枝如果间距在25~30 厘米,可在母枝上选择一距中心主蔓较近的强旺发育枝或强旺结果枝作更新枝,将该结果母枝回缩到强旺发育枝或强旺结果枝处;如果结果母枝间距较大,可以在该强旺枝之上再留一良好发育枝或结果枝,增加结果母枝数量。徒长性枝条主要发生于以下四个部位:一是根际萌蘖枝会扰乱树形,大量消耗树体营养,造成树冠郁闭,可多从基部删除。二是在大剪 (锯) 口下,多数删除;但是若有空间伸展,可作为预备枝,留3~4个饱满芽短截,促使翌年抽生1~2个充实的营养枝,培养成骨干枝或良好的结果母枝。三是发生于连续大量结果后,衰弱下垂的多年生侧蔓的后部背上,可作为更新枝,首先回缩掉衰老部分,再对徒长枝短截,通常保留5~7个芽。四是发生于上年修剪过量的营养枝、徒长性结果枝上,可留6芽以上短截,以降低其极性,缓和枝势 (图4-1A)。绝大多数的发育枝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结果母枝。翌年会在其上抽生结果枝,若位置适当,应加以保护与利用。可根据品种长势及结果习性进行短截:中华猕猴桃、软枣猕猴桃长势较弱,一般留6~8芽短截为宜;美味猕猴桃长势较强,多留8~10芽短截。如果发育枝的数量较多,为保持翌年的产量,可将一部分枝条留3~4芽短截作为预备枝 (图4-1B)。在枝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当年的二次或三次健壮的发育枝 (副梢) 作为结果母枝,不必全部疏去。各类结果母枝的剪留,要根据品种、整形方式、架式、树龄、枝条长势强弱而定。幼树枝梢较少,为扩大树冠,母枝可留长些;结果盛期树母枝宜留长;衰弱树和老龄树部分母枝应重截。一般美味猕猴桃品种结果母枝蔓修剪长度宜留长,中华猕猴桃品种修剪宜留短;中、长枝蔓结果品种 (如豫皇1 号、豫皇2号、海艳、晚红、金硕等) 宜留长,中、短枝蔓结果品种 (如湘吉红、天源红、红宝石星、翠香等) 宜留短;棚架式架面较大宜留长,架面较小的 “T” 形架或篱架树宜留短。图4-1 徒长枝和发育枝的冬季修剪方法猕猴桃树体的结果部位结果后,便成为盲节而不能继续抽生枝条,只有结果部位以上的节位才有腋芽,翌年能抽生枝条。所以,修剪时不能在结过果的节位短截。对其他已结过果的枝条和营养枝,应进行回缩或疏除,其长度以不与其他枝蔓缠绕或不垂到地面为宜。结果枝的2~7节叶腋都能坐果。从植物学角度讲,花、果是一种适于生殖的变态枝。所以猕猴桃结果枝的着花节位的芽实质上已抽生成花果,此后变为盲节。而生长健壮的结果枝,往往在盲节以上都能形成混合花芽,成为翌年的结果母枝。因此,冬剪时除对太密的 (枝间距在30 厘米以内)、衰弱的加以疏除外,保留的结果枝一般都在结果部位 (盲节) 以上留数芽进行短截,以备翌年再抽生结果枝结果。徒长性结果枝,一般在结果部位以上剪留4~5个芽;长果枝在结果部位以上剪留3~4个芽;中果枝在结果部位以上剪留2~3 个芽;短果枝留1~2个芽或不修剪,让其连续结果,哀弱后再从基部剪去 (图4-2);而各种枯弱枝、病虫害损伤枝一律需要疏除。短截时,在剪口芽上留3~5厘米,以防止剪口芽抽干。图4-2 结果枝的冬季剪法进入结果期的植株,除基部老蔓有时抽生徒长枝外,所有新梢都很容易成花,发育为结果母枝,所以修剪时要注意控制其密度,避免负载过量。在10平方米的范围内,植株一般保留12个结果母枝,抽生54~60个结果枝,平均每个结果枝结果3个,共结果162~180个为宜。如留枝过多或不进行修剪,则所抽生的枝条节间短、叶片小,果个多、病虫重、质量差,结果部位外移,枯枝现象严重,经济效益低下;如修剪过重,则抽枝旺,成花少,产量也低。猕猴桃果实成熟脱离后,多数品种的果柄保留在结果枝上。利用这一点,可区别什么是营养枝,什么是结果枝,哪株是雌株,哪株是雄株。猕猴桃枝蔓的自然更新能力很强,从结果母枝中部或基部常会发出强壮枝条,在光照和营养等方面占据优势,使得翌年原结果母枝在此部位往上的生长势明显变弱,发出的枝条纤细,其上所结果实个小质差,甚至出现枯死现象;同时,还会出现使树体枝梢生长量加大、节间变长、结果部位外移等不良后果。如不能及时回缩更新,结果枝和发育枝会距离主蔓越来越远,导致树势衰弱、产量低、果实品质差等现象。所以,在盛果期以后及时对枝蔓进行更新修剪,是盛果期后猕猴桃冬季修剪的一项重要任务。冬剪时可将老结果枝回缩到新选留的结果母枝,达到更新的目的。若结果母枝基部有生长充实健壮的结果枝或营养枝,可将其回缩到健壮部位。若结果母枝较弱或分枝过高,则应从其基部有潜伏芽的部位剪除,剪截部位应掌握在芽上3厘米处,促使潜伏芽萌发,选择一个健壮的新梢作为翌年的结果母枝。对多年生枝蔓更新修剪时,要根据其衰老部位,采取局部或全株更新。猕猴桃从多年生枝上萌发的新梢一般当年不能结果,因此结果母枝更新量以1/4~1/3为好。长势弱的短果枝型品种,如红宝石星、天源红,结果母枝或已结过果的枝条年年更新;长势强的长果枝型品种,如海艳、金硕,结果母枝或结果枝2年更新1次。通过更新修剪,可使果树达到年年丰产、老年树复壮并延长结果年限的目的。夏季修剪要剪去徒长枝、衰弱枝、过密枝、病虫枝,适当短截长果枝,以保持果园通风透光。一般控制叶果比约为4 ∶ 1比较适合。对雌株要进行3~4次综合性的夏季修剪,对雄株进行2~3次。夏季修剪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 抹芽从萌芽期开始进行。对发生部位不合理、生长不正常的的萌芽,砧木上的萌蘖等随时发现随时抹除。一个结果母蔓上每隔15~20厘米留1个结果枝,共留4~6个,多余的全部抹除。抹除架面外围所有的营养枝芽,在内膛抹除瘦弱芽、叶簇芽、过密芽。外围结果枝摘心后发出的二次枝 (芽) 也要及早抹除。(2) 疏枝抹芽未能完成的定梢工作,待新梢长至20厘米左右、花序出现后,再及时疏除细弱枝、过密枝、病虫枝、双芽枝及徒长枝等。(3) 摘心6月上中旬开始,对未停止生长、顶端开始弯曲的强旺枝进行摘心,使之停止生长,促使芽眼发育和枝条成熟。一般隔半个月左右摘心1次。预备枝摘心可稍迟,等顶端开始弯曲、生长势变弱时再摘心。(4) 绑蔓生长季绑蔓,主要是针对幼树和初结果树的长旺枝。在新梢生长旺盛的夏季,每隔2周左右就应全园进行一次,将新梢生长方向调顺,不重叠交叉,在架面上分布均匀。绑缚不能过紧,以免影响加粗生长。雄株冬季不作全面修剪,修剪一般较轻,以多留花穿,翌年花期能为雌株提供大量花粉。保留所有生长充实的枝,稍做轻短截。对留作更新的枝重短截,多年生衰弱枝进行回缩复壮。疏除细弱枯死枝、扭曲缠绕枝、病虫枝、交叉重叠枝及萌蘖徒长枝。翌年春季落花后立即修剪。选留强旺枝条用于成花,将开过花的枝条全部回缩更新,再适当疏除过密、过弱枝条,以缩小树冠,不与雌株争夺空间。 -
报告猕猴桃土壤、肥料和水分管理
出版时间:2018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质肥料,可以有效地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深翻时期与深翻时间以采果后结合秋施基肥 (10—11 月)进行效果最佳,此期深翻改土,既节约了劳动力,又由于此时地温较高,伤根易愈合,尚可发新根,有利于年生长,结果,有益无害,且由于结合施基肥,有利于树体贮藏营养的积累,从而促进猕猴桃根系的活动及树体的生长发育。若劳力不足,深翻也可在冬季封冻前及早春解冻后萌芽前及早进行。但春季风大干旱又无灌溉条件的果园,不宜在春季进行。深翻的深度常以主要根系分布层为准。一般60~80 厘米。幼树定植后,可逐年深翻,深度逐年增加。开始深翻40厘米,然后60厘米,最后到80厘米深。1.扩穴 (放树窝子)对于挖定植穴栽植的园地,幼树定植2~3年后,原有的定植穴已不能满足逐年扩大的根系生长的需要,因此宜用此法扩大根系生长范围。即每年或隔年从原来的定植穴向外扩大,挖深60~80厘米的沟,一般挖环状沟,沟宽度视劳力而定。扩穴需逐年连续进行,直至株、行间全部翻遍为止。此法每次深翻范围小,适于劳力少的园地。2.隔行深翻密植园每年隔一行翻一行,稀植成年树可每年深翻树盘的一侧,即在株间或行间撩通壕,每四年深翻一遍。第一次梯田可先翻株间 (株间也可同时翻两侧),第二次翻内侧,第三次翻外侧。此法伤根少,便于机械化操作。1.深翻时要注意改变树苗栽在穴里伸展不开的状况扩穴时一定注意要与原来定植穴打通,不留隔墙,打破“花盆” 式难透水的穴,隔行深翻宜注意使定植穴与沟相通。对于撩壕栽植的猕猴桃园,宜隔行深翻,且应先于株间挖沟,使扩穴沟与原栽植沟交错沟通,并与坎下排水沟沟通,彻底解决原栽植沟内涝问题,对于黏重土果园尤为重要,以达到既深翻改土又治涝的目的。2.深翻一定结合施有机肥深翻时,将地表熟土与下层的生土分别堆放,回填时须施入大量有机物质和有机肥料。一般将生土与碎秸秆、树叶等粗有机物质分层填入底层,并掺施适量石灰;熟土与有机肥、磷肥等混匀后填在根系集中层,每翻1立方米土加施有机肥20~40千克。3.深翻深度应视土壤质地而异黏重土壤应深翻,并且回填时应掺沙;山地果园深层为沙砾时宜翻深些,以便拣出大的砾石;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壤宜浅翻,以免使其与地下水位连接而造成为害。4.深翻时尽量减少伤根,以不伤骨干根为原则如遇大根,应先挖出根下面的土,将根露出后随即用湿土覆盖。伤根剪平断口,根系外露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干旱或阳光直射,以免根系干枯。5.使土壤与根系密切接合深翻后必须立即浇透水,使土壤与根系密切接合,以免引起旱害。成年园土壤耕作宜进行3~4次。第一次在秋季落叶前后,结合施基肥进行。深耕深度在靠主干处稍浅,一般为5~10 厘米,株行间可较深,常在20~30厘米。在营养生长期中,视猕猴桃园土壤板结及杂草生长情况中耕2~3次,深度5~10厘米。发芽前 (3月上中旬),结合追肥松土一次。5月上中旬果实迅速生长期,结合除草追肥松土一次。对幼年园,可结合间作的管理,多次进行清除树盘杂草的工作,以保持无杂草疏松的土壤环境。夏季进行树盘覆盖是防止土壤干旱的措施之一。树盘覆盖可以降温保湿,盛夏可降低地表温度6~10℃,有利于根系生长;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保湿抗旱,覆草后,10厘米土层含水量比清耕提高11%~12%;防止杂草生长;覆盖物翻入土中,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冲刷和水土流失。树盘覆盖方法是利用稻草、杂草、山青、秸秆、锯木屑、塘泥等材料,在旱季前中耕后覆盖于树盘。厚度20厘米,近主干处留空隙。旱季过后,要及时翻入土中。丘陵山地猕猴桃园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易使根部裸露。大量须根露出土面,夏季雨后天晴高温时,易造成大量须根死亡、枝叶萎蔫现象。因此,采用培土和客土是果园土壤改良及保护根系的一项有效措施,可起到增厚土层、改良土壤结构、保肥保水的作用。培土或客土多在晚秋或初冬进行。培用土壤根据果园土质情况而定,一般就地取材,黏重土壤培沙性土,沙性土壤培黏性土。山地果园宜就近挑培腐殖质土,丘陵和平地果园可结合冬季清园、整修梯田和清理沟渠,挑培草皮土、沟泥、塘泥等。沟泥、塘泥等湿土,必须风干捣碎后再培。一般每株培土150~250千克,但培土厚度以5~10厘米为宜,培土前,必须先耕松园土,然后耕耙或浅刨,使所培土与原来土壤掺混,切忌形成两层皮,即原有土层与新培土分开。也可于秋末初冬将所培 (客) 土置于树盘周围分散堆放,经冬季冻融松散后,翌春萌芽前将其与原土均匀混合,覆盖在树盘附近。国外果园普遍采用生草法,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提高。草的种类主要是豆科与禾科牧草。猕猴桃园种植绿肥,具有很多优点。果园种植豆科绿肥,如三叶草,以每公顷产鲜草30吨计,则每公顷可增加氮素112.5~187.5千克,相当于225~375千克尿素所含氮素。钱粮湖农场种植的白三叶草,每公顷产鲜草达60多吨。新鲜绿肥中含有10%~15%的有机物,压入土中后,可以成为腐殖质,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从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高温季节,种植绿肥作物的土壤表面温度要比土壤清耕的低9~16℃。园内种植绿肥投资少,收效大,不需修筑梯田,水土保持效果好。1.幼年园定植1~3年内的幼树,根系少而嫩,分布浅,吸肥量不大。为促使多次新梢生长,迅速形成树冠,早日进入结果期,根据“少吃多餐” 的施肥原则,在3—8月追施速效氮肥3~4次,11月施一次基肥。基肥中除速效肥外,还要有厩肥、堆肥等,以增加树体养分积累。2.成年园(1) 基肥。基肥最好在秋末冬初,猕猴桃采收后,全部落叶以前,结合深翻改土进行。施入量为全年用量的60%~70%。用沟施方法,在藤蔓周围交叉开沟,每年在对侧方向的沟内施肥,2~3年后藤蔓周围可以轮施一遍。(2) 萌芽催梢肥。萌芽前使用,时间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春季枝梢抽发量大,是早形成结果枝及下一年结果母枝的主要时期。此次施肥宜早不宜迟。以速效氮肥为主,一年2/3的氮肥在早春以前施入。磷钾肥也可于2—3月一次施入。(3) 壮果肥。5月上旬至6月是果实迅速生长期,又是新梢生长旺盛期,此期根系吸收力强。此时的肥料具有加速果实生长,提高果实品质及促进新梢生长的作用,对提高当年产量、打下明年丰产基础影响极大。壮果肥以有机肥或氮、磷、钾复合肥为主。后期尽量少施氮肥。猕猴桃生长迅速,枝叶繁茂,叶大而肥厚,其枝梢生长量远比一般果树大,同时其结实多,挂果时间长 (一般达150~180天),故树体养分消耗量大,需肥量较多,且养分种类要全面,不仅需注意氮、磷、钾肥的施用,而且宜适时补充微肥。猕猴桃施肥量取决于树龄、树势、结果多少、土壤肥力状况与土壤保肥性,各地施肥量有所差异。新西兰幼龄猕猴桃园的经验施肥量为:第一年,全年株施纯氮14克 (相当于尿素30 克),从4 月至8 月 (北半球,下同) 分3~4次施入,施入范围1~2平方米。翌年,3月株施纯氮55克 (尿素120克),施入范围3~4平方米,4—8月补施3次追肥,每次施纯氮28克 (尿素60克)。第三年,3月全园普施纯氮115千克/公顷,5月补施纯氮55千克/公顷。新西兰成年猕猴桃园施肥量:3 月全园普施纯氮113千克/公顷,纯磷56千克/公顷,纯钾100~150千克/公顷,5月补施纯氮57千克/公顷。适量补施钙、镁、硼肥。我国猕猴桃幼年园经验施肥量一般为每株施基肥腐熟厩肥50千克或饼肥0.5千克,全年追肥每株施尿素300克,分3~4次施下。成年园则每株每年施入厩肥或堆肥、人粪尿、猪粪尿等农家肥料50~70千克,草木灰1.5~2.5千克,硫酸铵0.3~0.5千克,过磷酸钙0.5千克,硫酸钾0.3~0.5千克,或者每株施入农家肥50千克,混入磷、钾肥各1.5千克。如陕西省周至县秦美丰产园施肥经验为:冬季每株施菜枯饼1.5千克,桐油渣0.5千克,磷肥0.5千克,鸡粪1千克。展叶期每株施碳酸氢铵或尿素0.5千克,花后一周施氮磷钾复合肥0.5千克。我国猕猴桃施追肥多采用穴施或撒施。(1) 穴施。即在树盘外缘 (树冠滴水线稍外沿处) 挖4~6个长、宽各为 20~30 厘米,深 15~20 厘米的洞穴,将肥料施入。(2) 撒施。幼年园多在树盘内撒施,成年园由于根系已布满全园,应行全园撒施。将肥料均匀撒入土面,结合浅耕或挖园,将肥料锄入 (翻入) 土中,施后灌水。也有施肥 (多为化肥) 后不锄土,直接灌水即可。国外追肥多结合灌溉,将肥料溶于水中,随喷灌或滴灌施入土中。施基肥主要采用环状沟施肥和条沟状施肥,环状沟施肥是以树干为中心,距干60厘米左右 (依树冠大小而变动) 挖一条环状沟,沟深40~50厘米,宽20~30厘米,施肥入沟,拌匀肥料后盖土。以后随树龄与树冠的扩大,环状沟逐年向外扩展。条沟状施肥是在距树干30厘米左右 (树冠滴水线外) 的株间或行间两边各挖一条深40~50厘米、宽30~40厘米的条状沟,隔年交替更换开沟方向与位置。对于已封行的猕猴桃园,特别是水平棚架园地,可采用全园施肥,即将肥料均匀撒入园地,再结合深耕翻入土中。注意在土壤有墒时施入,或施后灌水。但长期采用全园撒施,则施肥浅,易导致根系上浮,降低根系抗逆性,故需与条沟施肥交替配合使用。根外追肥就是用猕猴桃生长所需的某些营养元素,以适当的浓度喷布叶片,使叶片直接吸收养分。其优点是吸收养分快,可及时满足猕猴桃树的急需,用肥量少,肥料利用率高。但由于施肥量有限,起作用的时间不长,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追肥的方法。根外追肥使用的肥料种类与浓度一般为:尿素 0.3%~0.4%,磷酸二氢钾0.3%~0.4%,过磷酸钙浸出液0.5%~1%,硫酸亚铁 0.05%~0.1%,腐熟人尿 10%~20%,硼砂0.05%~0.1%。进行根外追肥时应注意几个问题。(1) 掌握好浓度。根据天气,树龄、叶龄,决定合适的浓度,最好先做个小试验。(2) 注意喷布天气。以阴天或傍晚喷施效果好。(3) 喷布要均匀、周到。叶面尤其是叶背要喷到、喷匀。猕猴桃对各类营养元素的需要量较大,而且从萌芽以后,至开花和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具有差异。根据新西兰有关叶分析资料表明,春季萌芽至坐果这段时期内,氮、钾、锌、铜在叶片中积累的数量为全年总量的80%以上。磷、硫的吸收也主要在春季。钙、镁、铁、硼和锰的积累在整个生长季节是基本一致的。猕猴桃坐果以后,钾、氮、磷等营养元素已逐渐从营养器官向果实转移。根据分析还发现,猕猴桃对氯的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大得多,一般作物为0.025%,而猕猴桃却含有0.8%~2%,尤其是在钾的含量不足时,对氯的需要量更大。各类矿质营养元素供应均衡而适量时,则猕猴桃树体生长结果良好。但当某种营养元素过多或不足时,会造成树体生长发育不良,表现出中毒或缺素症状。猕猴桃抗旱性和耐溃性均弱,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但又不能渍水。排水是猕猴桃园管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首先,园地不要建在低洼、地下水位高的地方。由于南方各省春季多雨,因此要在地块周围及行间开好排水沟,疏通沟渠,使排水通畅。特别对于质地黏重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地果园,或者是红壤丘陵果园的低洼地带,在4—6月梅雨季节内,往往雨水过多,造成果园积水而诱发黄叶病,甚至引起根系腐烂、整株死亡。故雨季及时清沟排水特别重要,至少要求土层深度0.8米以下无积水现象。高温干旱季节经常性地灌水,此时要注意掌握灌水时间,做到速灌速排,否则极易发生涝害。因猕猴桃园的不同类型,所处地带,灌水的方法、时期及灌水量有所不同。在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中山区,7—9月气温普遍比丘陵、平地低,7 月平均气温、雨量条件下,一般极少出现大旱。因此这种类型的猕猴桃园,应以排水防洪为主,开设洪水沟、排水沟等。园内多挖山塘、水池,将雨水截留下来,供干旱时使用。建在丘陵、山地或平地的猕猴桃园,则首先要有灌溉条件。采用何种方式灌溉,需视水源条件、果园地形地势、投资力量而定。地面灌水简单易行,投资少,但耗水量大,土壤易板结,不便于果园操作机械化,管理不好,易发生涝害,可采用沟灌、穴灌等。进行地面灌水要特别注意,一次灌水不能太多,要少量多次,随灌随排,防止造成涝害。切忌漫灌。地面灌水适用于盛夏气温不太高、水源充足、土块平整、投资不足的园地。喷灌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先进灌溉方法,尤其适用于高温干旱地区及地形复杂的丘陵山地猕猴桃园,可分为高喷、高微喷、低微喷。喷灌能调节猕猴桃园小气候及生态环境,在高温季节 (7—8月) 进行喷灌不仅及时补充了土壤水分,而且在喷灌当天及第二天内,明显地提高空气相对湿度7%~32%,降低园内气温3.5~8.5℃,降低土表温度1.6~3℃,降低叶温和果温3~11℃。同时喷灌省水、省工、保土、保肥,不占用土地面积,与沟灌相比,不但节约用水约60%,而且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25%~45%,且喷后不致造成土壤板结和过湿,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能。对地形复杂的丘陵山地缺水果园更为适用。喷灌时期要根据气候条件、猕猴桃生长情况及土壤条件等正确掌握。南方地区喷灌时期主要在7—9月高温干旱期。盛夏时,高喷、微喷的轮喷周期分别为4~6天和2~3天。以土壤湿润深度20~40厘米 (猕猴桃根系密集层) 为度,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80%。滴灌是将水沿着安装在园内的低压管道系统运到滴头,然后一滴一滴地经常不断地浸润到猕猴桃根系分布的土层,使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保持适宜于猕猴桃生长的含水量。滴灌具有省水、省肥、不板土等优点,适用于丘陵山区缺水果园。据报道,滴灌一季用水量相当于喷灌一次用水量。在缺乏灌溉条件的丘陵山地果园,应在修筑高质量梯田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保水防旱工作。目前,一般采用地面覆盖的方法保水。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使土壤中的气态水,在地表冷凝而不致大量蒸发损失掉。具体做法是在4—5月间就地割刈枝叶及幼嫩的山青,覆盖于树盘周围,厚度是15~20厘米,行间空地任其自然生草;7—8月旱季来临之前,进行第二次覆盖,并将行间杂草就地割刈,自然摊放;果实采收后的10月间结合施用基肥,进行全园翻耕,并将覆盖的有机物翻入土中作肥料,然后再割刈梯壁杂草覆盖地面。这样,既能全年保持树盘土壤疏松湿润,起到良好的保水防旱作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