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Causing Anthracnose and Screening of Endophytic Antagonists from Wampee Fruits
出版时间:2007虽然应用化学杀菌剂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病害的发生,但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化学杀菌剂因“3R”现象(Resistance、Resurgence、Residue)而被禁止用于果蔬采后处理。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安全高效的防腐技术以逐步取代化学杀菌剂在果蔬防腐上的使用[1],因而研究无公害采后病害防治措施势在必行。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除可以给植物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一些激素外,还参与植物的防卫功能,增强植物抗逆境、抗病害、抗动物危害的能力[2~4]。利用内生菌防治植物病害是个尚待开发的微生物新资源,植物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微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及药物学家对此广泛关注和重视。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属芸香科(Rutaceae)亚热带常绿果树。原产华南,有1500多年栽培史。果实酸甜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且具有保健及药用价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特产果品[5]。近年来,我国黄皮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但黄皮果实采后极不耐贮藏,在自然条件下极易变软腐烂,其中炭疽病是造成采后腐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极大地制约了黄皮果实的销售[6~8]。本研究拟对黄皮果实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并对无病果实果皮中存在的拮抗内生菌进行分离筛选,为黄皮果实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打下基础。黄皮果实:黄皮病果来自院校市场,无病果实采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五队。1.2.1 黄皮果实炭疽病病原菌分离鉴定1.2.1.1 黄皮果实炭疽病病原分离、纯化与形态学观察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典型黄皮果实炭疽病病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菌种,并进行单胞分离、纯化、保存备用。将纯化的菌种移至PDA平板上28℃恒温培养,记录病原菌的培养性状,显微观察菌丝体形态、孢子形态大小等。1.2.1.2 黄皮果实炭疽病病原致病性测定 将上述纯化的病原菌随机选取10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天后,采用刺伤和无伤两种方式进行致病性测定。每菌株刺伤和无伤接种时均接种5个果实,以无菌PDA培养基块接种为对照,重复3次,接种点用湿脱脂棉保湿24h后,将接种的病原菌和培养基清除,逐日观察发病情况。1.2.1.3 黄皮果实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经分离纯化后获得的病原菌进行显微观察和采用病组织切片直接显微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根据形态学鉴定其种类[6]。1.2.2 黄皮果实炭疽病拮抗内生菌筛选1.2.2.1 黄皮果实内生菌的分离纯化 将无病黄皮果实果皮剪成若干小块,经表面消毒与无菌水漂洗后,一部分组织块直接接种于PDA、NA和GSA培养基上,取剩余的材料1g加入10ml灭菌水研碎混匀,用50μl分别涂布于NA和GSA培养基上,28℃下恒温培养,逐日观察内生菌的生长情况,将不同形态的菌落及时转接到相应的斜面培养基上,并统一编号后于4℃保存备用。1.2.2.2 拮抗菌筛选 采用平板对峙法[9]进行对黄皮果实炭疽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菌筛选。将培养7天的病原菌菌丝块(Φ=5mm)接种于PDA平板中央,采用十字交叉法在离菌块中心40mm处接种分离获得的内生菌,每菌株接种4点,以接种纯PDA培养基或NA培养基为对照,28℃下恒温培养3天后,分别测量对照及接种内生菌后的病原菌菌落直径、接种内生菌后的抑菌带宽度、显微观察接种内生菌后的病原菌边缘菌丝体及孢子的变化,计算平均抑菌率及平均抑菌带宽度、显微观察病原菌有无变化。1.2.3 拮抗菌鉴定 对5株具有强拮抗活性的内生菌进行鉴定。内生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采用东秀珠[10]的方法进行测定,试验结果参考《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11]及《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10]鉴定其种类。2.1.1 黄皮果实炭疽病症状 黄皮果实感病初期,果皮出现水渍状褐色小点,后扩展为圆形、稍凹陷的褐腐状病斑,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橘红色孢子堆,果汁从病部裂口处溢出。2.1.2 病原菌培养特征及形态特征 经分离纯化,从病健交界处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基本表现一致的培养特征,在PDA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初为白色,后变为灰白色,气生菌丝绒毛状,后期产生橘红色黏孢团。直接从黄皮果实病部的橘红色孢子堆镜检观察,分生孢子盘内产生大量褐色有隔刚毛,产孢细胞圆筒形,无色,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两端钝圆,内含物颗粒状,对分离纯化培养的病原菌进行镜检,菌丝无色,有隔,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两端钝圆,大小9.5~16.7(13.6)μm×3.2~5.5(4.2)μm,具1~2个油球。分生孢子萌发后遇硬物则在芽管端部产生一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附着胞。2.1.3 病原菌鉴定 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致病性测定结果,参考有关文献[8,12~13],将引起黄皮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先后12批次从健康黄皮果皮组织上分离获得内生菌532株,其中真菌169株,占总分离物的31.77%;细菌363株,占总分离物的68.23%;但在整个试验中,未分离获得放线菌(见表1)。123456789101112合计百分比(%)内生真菌1212139181814171713101616931.77内生细菌35295616212828314323223136368.23内生放线菌00000000000000合计474169253946424860363247532表1 不同批次分离的内生菌数量2.2.1 拮抗内生菌的筛选 根据平均抑菌率及平均抑菌带宽度、显微观察病原菌菌丝体及孢子有无变化的测定结果看,分离获得的169株内生真菌对黄皮炭疽病病原菌均无拮抗作用,对内生真菌与病原菌交界处的病原菌进行观察,未发现病原菌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有异常变化。而在分离获得的363株内生细菌中,105株对黄皮炭疽病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占内生细菌的28.93%(见表2)。对峙培养3天后,5株内生细菌的平均抑菌率大于80%或抑菌带宽度大于10mm,分别为B98、B131、B232、B247和B294。拮抗活性无拮抗活性弱拮抗活性中度拮抗活性强拮抗活性菌株数25852485比例(%)71.0714.3313.221.38表2 内生细菌对黄皮炭疽病菌的拮抗活性5株内生细菌的菌落形态及经染色后观察的菌体形态见表3,生理生化特征见表4。依据参考文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11]和《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1],5菌株初步鉴定为:B98为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Migula,B131、B232、B247和B294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Ehrenberg)Cohn。菌株菌落特征形状颜色边缘表面透明度可溶性色素革兰氏染色形态鞭毛染色芽孢运动性B98圆形淡黄色整齐光滑不透明黄绿荧光色素-杆状单根极生-+B131圆形白色不整齐粗糙不透明-+杆状多根周生++B232圆形白色不整齐粗糙不透明-+杆状多根周生++B247圆形白色不整齐粗糙不透明-+杆状多根周生++B294圆形白色不整齐粗糙不透明-+杆状多根周生++表3 黄皮拮抗内生菌的培养特性及形态学菌株厌氧生长氧化酶接触酶明胶液化淀粉水解碳源利用D-葡萄糖L-阿拉伯糖D-木糖D-甘露糖柠檬酸盐葡萄糖产酸B98-+++-+++-++B131--+++++++++B232--+++++++++B247--+++++++++B294--+++++++++石蕊牛奶丙酸盐硝酸盐甲基红V-P反应pH值5.745℃生长吲哚产生H2S产生7%NaClB98还原、胨化++--+--++B131还原、胨化-+-+++--+B232还原、胨化-+-+++--+B247还原、胨化-+-+++--+B294还原、胨化-+-+++--+表4 黄皮拮抗内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通过对病害症状的观察、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形态学鉴定及致病性进行测定,确定引起黄皮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该病原菌是造成黄皮果实腐烂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无病黄皮果实果皮组织中的内生菌研究表明,果皮中存在丰富的内生菌资源。大量的内生菌与黄皮的生长发育、抗病性等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对分离获得的内生菌与黄皮果实炭疽病病原菌(C.gloeosporioides)进行对峙培养,28.93%的内生细菌具有拮抗作用,可见在黄皮果实组织中存在对该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具有多样性,这可能是黄皮果实抗病力较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开辟黄皮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为黄皮的无公害生产打下了基础。 -
报告杨树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杨树水泡溃疡病菌的抑制作用
出版时间:2007杨树水泡溃疡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为害杨树的重要病害,影响植株生长甚至导致死亡,近年来随着杨树栽植面积的快速增大,杨树水泡溃疡病发病益显严重。目前对该病的防治对策以壮树防病结合化学药剂防治为主,鉴于人类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生物防治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植物内生细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农药来源,其不仅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还可以促进寄主的生长。因此,越来越受到植物病理学家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已有从不同植物中获得内生菌的报道,但杨树内生菌尚未见报道。我们尝试从杨树上获得内生细菌,为用于杨树病害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杨树水泡溃疡病( Botryosphaeria dothidea)害标本由本实验室保存。分离材料取自山东省泰安市区和市郊绿化或用材杨树,将带杨树水泡溃疡病病斑的组织用常规稀释方法[1],分离内生细菌。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进行划线培养,挑取单菌落纯化保存。将分离获得内生菌PE0704进行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鞭毛染色[2],并对PE0704的16SrDNA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取PE0704菌体,以对峙培养法测定其对杨树水泡溃疡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凹穴法测定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设置不同的发酵条件,对PE0704进行发酵培养,测定发酵液对杨树水泡溃疡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对杨树内生细菌的分离效果不同。尤其是组织块的破碎程度以及经消毒、破碎后的组织块是否振荡处理,对内生细菌的分离影响很大。改进的分离方法如下:首先将组织块用75%的酒精、5%的NaClO进行表面消毒,研碎,然后在25℃下振荡培养2h,取培养液,按常规稀释法稀释、涂板,置28℃下培养。利用该方法,从杨树中获得37个内生细菌菌株。经初步筛选得到了对杨树水泡溃疡病菌抑菌活性较好的内生细菌菌株,其中菌株PE0704抑菌效果表现最好。将PE0704在NB平板培养基上划线培养,培养24h时菌落表现为白色、椭圆形、边缘整齐、中央凹陷、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该菌体短棒形,两端钝圆,产芽孢、中生、周生鞭毛、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对PE0704的16SrDNA进行扩增、测序,共获得该菌16SrDNA的全长为1500bp的部分序列,该序列通过NCBI(http://www.ncbi.nlm.nih.gov)进行BLAST比对,与已报道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16SrDNA序列相似度高,其中与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AB016721.1)等的相似度高达97%以上。结合该菌的菌体形态和染色反应结果,参照《常见细菌系统手册》(第1版)[3],基本确定该菌株为B.subtilis。PE0704的菌体对杨树水泡溃疡病菌的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够明显抑制菌落生长直径,并导致菌丝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镜检发现,其菌丝细胞粗短,扭曲;菌丝顶端和中部细胞膨大成球形或椭圆形;随着时间的延长畸变程度加重,菌丝出现断裂、变成空泡。PE0704的菌体能够抑制杨树水泡溃疡病病菌的孢子萌发,并引起萌发孢子的芽管畸变、其菌丝畸形。对PE0704进行不同条件的发酵培养,结果发现,PE0704的发酵液能够抑制杨树水泡溃疡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并引起菌丝形态异常。在几种供试培养基中,在BPY中培养获得的发酵液的抑制作用最强,振荡培养72h的发酵液开始表现明显抑菌作用,96h的抑菌作用最强。杨树中存在着对杨树水泡溃疡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本试验从杨树中获得了37个内生细菌菌株,部分具有抑菌活性。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鞭毛染色,并经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获得的内生菌株PE0704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PE0704菌的菌体和发酵滤液对杨树水泡溃疡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能够抑制其菌落生长,并引起菌丝形态产生畸形,能够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并引起其芽管畸形。鉴于PE0704对杨树水泡溃疡病菌的良好作用效果,可进一步开展菌株拮抗作用机理和发酵条件的研究,为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
报告绿色木霉Tr9701人工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
出版时间:2007为了减少化学杀菌剂对环境的污染和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环境友好的生防微生物制剂受到普遍重视。在已经研究的生防菌中,木霉属下的若干种因适应能力强、抗病谱广、拮抗机制多样化而被广泛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研究发现木霉对病原菌的作用机制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抗菌、溶解、竞争、重寄生等,目前还发现木霉制剂除具有直接抑菌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物产生抗性的作用,这对提高木霉防病的持效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具有很强生长势的木霉,经鉴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通过体外拮抗试验,证明该菌具有极明显的竞争优势,能快速地占据生长空间、获取营养,对灰葡萄孢霉、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茄链格孢等均有强烈的抑制效应,盆栽接种和温室防治试验试验表明对立枯丝核菌所致茄子立枯病和灰葡萄孢霉所致番茄灰霉病均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因此,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纯生物的植物病害防治剂。作为一类重要的自然资源,木霉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木霉的培养及发酵条件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木霉菌制剂的前提。本文主要对我们筛选出的生防有效菌绿色木霉的放大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对于绿色木霉和多功能生物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绿色木霉Tr9701(Trichoderma viride),由天津植保所病害室筛选、鉴定、保存菌株。1.2.1 不同培养基与绿色木霉生长和孢子形成、萌发的关系 将绿色木霉菌丝块(直径5mm)分别置于MA培养基、小麦粉培养基、豆粉浸出液培养基、PDA培养基、PSA培养基、土壤浸液琼脂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CA培养基等上,在25℃下培养,每处理重复4皿,24h、48h、72h、96h、7天后测量菌落直径,观察菌落生长和孢子着生情况。将木霉菌孢子在1%葡萄糖营养液、1%蔗糖营养液、10%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25℃培养,0h、4h、6h、24h后调查孢子萌发情况。1.2.2 温度与绿色木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的关系 将菌块移入PSA平板培养基上(定量为12ml),置于10~35℃共6个温度梯度内培养,分别于培养24h、48h、72h、96h、7天后测量菌落直径,比较不同温度下菌丝生长差异,并观察各处理中产孢情况。同时将试管斜面上培养4天的木霉菌分别放入温度为35℃、45℃、55℃、65℃的水浴锅内,每温度放4个试管,分别在5min、10min、15min、20min各取1管,在无菌条件下将菌丝挑入PSA平板上,于25℃温箱内培养,观察木霉菌生长情况,明确持续高温对绿色木霉菌丝伸长、孢子着生的影响。1.2.3 pH值与绿色木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的关系 将灭菌后的PSA培养基,用HCl和NaOH调节其pH值分别为1、2、3、4、6、7、8、9、10、11、12、13,在不同pH值培养基上接种菌块,25℃恒温培养,24h、48h、72h、96h、7天后观察pH值对绿色木霉菌丝伸长、孢子着生的影响。1.3.1 固体发酵基质原料的确定及培养基的优化 试验设计的培养基配方由固定成分和附加成分组成,固定成分以小麦全麦为主,附加部分黄豆粉、糖类和酵母浸膏(具体见表7)。利用设计的配方培养绿色木霉(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基质:菌液=10:1),观察不同配方培养下绿色木霉菌丝和产孢量的情况,确定利于绿色木霉培养的固体发酵基质配方。1.3.2 固体发酵基质中含水量的确定 由筛选获得的固体发酵基质配方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水分。含水量试验设计为麦粒:水比例1:0.6、1:0.8、1:1、1:1.2、1:1.4,利用设计的不同含水量配方培养绿色木霉(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基质:菌液=10:1),观察不同含水量下培养绿色木霉菌丝和产孢量的情况,确定利于绿色木霉培养的固体基质中含水量。1.3.3 培养时间对绿色木霉产孢的影响 以筛选获得的固体基质配方作为木霉菌发酵基质培养绿色木霉(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基质:菌液=10:1),观察发酵过程中木霉菌在培养基质中的种群密度变化,定时取样,以血球计数板计数培养物中绿色木霉孢子着生量。1.3.4 利用食用菌废料的固体发酵基质原料的确定及添加成分、比例的优化 首先通过可行性试验明确食用菌废料是否能够提供木霉菌繁殖的基本营养。配方筛选试验设计的培养基配方由固定成分和随机成分组成,固定成分以食用菌废弃培养料(自然风干)为主,附加部分麦麸和无机营养元素;随机成分有酱油渣、玉米芯、黄豆渣、锯木屑、稻杆等(自然风干)废弃物。以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盐为固定成分分别与其他废弃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称量350g,料:水为1:1,放在广口玻璃瓶中,灭菌后接种木霉孢子悬浮液(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35ml/瓶),设4次重复,25℃恒温培养,6天后调查结果。用不同培养基25℃培养绿色木霉,生长速度测定结果见表1。由结果可知,绿色木霉菌在供试的几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从生长速度上看,以小麦粉和豆粉浸出液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是其生长的最适培养基,菌丝培养72h即长满全皿,且菌丝浓密;PDA、PSA、CA培养基相对次之,三者之间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绿色木霉在水琼脂培养基上7天可以长满全皿,但菌落极为稀疏;以MA培养基、土壤浸出液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慢,25℃培养7天菌落直径分别为26.00mm和26.25mm。培养基菌落直径(mm)24h48h72h96h7天MA培养基5.258.1310.5013.7526.00小麦粉培养基14.2558.50满豆粉浸出液15.2550.50满PDA10.5041.7579.25满PSA11.0037.7568.50满土壤浸出液5.007.3811.3815.5026.25水琼脂5.5022.5040.2557.50满CA培养基13.0041.0068.75满表1 绿色木霉不同营养条件下菌落生长速度用不同培养基培养观察其孢子着生情况(结果见表2)。由结果可知,该菌在几种培养基上均能产生孢子,从孢子形成的速度和数量上看,以小麦粉和PDA培养基孢子生成的速度最快,产生的孢子数量最多;其次是豆粉浸出液、PSA和CA培养基;以MA培养基、土壤浸出液和水琼脂3种培养基上孢子生成速度最慢,产生量最低。培养基孢子分布直径(mm)24h48h72h96h7天附注MA培养基005.885.886.00+小麦粉培养基0034.25满++++豆粉浸出液0022.2561.00满+++PDA014.6330.25满+++PSA07.0023.7565.00满+++土壤浸出液00008.5+水琼脂0000满+CA培养基07.2519.0061.00满++表2 绿色木霉不同营养条件下培养孢子着生情况由绿色木霉分生孢子在不同营养液中萌发试验可知(结果见表3),其分生孢子在几种营养液中均可萌发,但以1%葡萄糖溶液中萌发效果最好,24h萌发率为30%,48h萌发率为95.5%;10%土壤浸出液中萌发效果最差,24h萌发率为1.5%,48h萌发率为45%;其他几种液体中孢子萌发率24h为4.00%~5.67%之间,48h为76.0%~78.2%。营养液孢子萌发率(%)0h4h6h24h48h1%葡萄糖00030.0095.51%蔗糖0004.0076.010%土壤浸出液0001.5045.0蒸馏水0005.6778.2表3 绿色木霉不同营养液中孢子萌发情况绿色木霉于不同温度下培养,测量其生长速度结果见表4。由结果可知,绿色木霉在10~35℃均能生长,25℃时72h内就能长满培养皿,20℃、30℃时需要96h,15℃时则需要7天,10℃、35℃时第7天仍未长满全皿。20~30℃为绿色木霉的生长适温,25℃为生长最适温度。培养温度(℃)菌落直径(mm)24h48h72h96h7天106.256.317.759.6338.35158.7510.0627.1344.50满2013.5045.3879.83满2519.6358.50满3018.8855.1377.67满3511.3112.2512.5013.7516.5表4 绿色木霉不同温度下菌落生长速度将绿色木霉于不同温度下培养,观察其孢子着生情况、测量其孢子蔓延速度,结果见表5。从结果显示,绿色木霉在15~30℃均能形成分生孢子,其中适宜适温为20~30℃,温度在20℃以下和30℃以上能产生分生孢子但速度减慢,如25℃时96h内产生的分生孢子就能布满培养皿,20℃、30℃时需要7天,15℃时第7天分生孢子仍未布满全皿。因此,25℃为绿色木霉的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培养温度(℃)孢子分布直径(mm)24h48h72h96h7天100000015000066.50200017.7576.5满2506.543.00满300047.2584.5满3500000表5 绿色木霉不同温度下孢子着生情况绿色木霉在不同pH条件下培养,结果见表6。由结果可明显看出,pH值在5~9环境下培养,绿色木霉可以生长,其中pH在5.5~6间生长最适,pH值在8以上生长较为缓慢,由此可见绿色木霉喜好在中等偏酸性条件下生长。绿色木霉孢子着生也表现相似规律,pH值在5~8环境下孢子均可着生,以pH在5.5~6间最适。pH菌落直径(mm)孢子分布直径(mm)24h48h72h7天24h48h72h7天100000000200000000300000000400000000512.0036.0063.38满0015.560.05.52163.38满0033.5满621.6366.38满06.242.0满79.5030.5054.00满0028.2满807.7515.5045.75005.549.25907.008.0022.0000001000000000110000000012000000001300000000表6 pH值对生防木霉菌菌丝伸长、孢子着生的影响不同固体发酵基质原料培养绿色木霉效果见表7。由结果可以看出,在以小麦粒为主的固定成分中加入糖类和酵母浸膏,菌丝量和产孢量最高,如果在发酵过程多次搅拌,可保证整个基质内、外表充满黄绿色孢子。在加入其他成分的配方中菌丝、产孢量均不及前者多,因此通过试验获得的绿色木霉固体发酵基质原料配方为:小麦粒+葡萄糖+酵母浸膏。配方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说明全麦粉+黄豆粉+葡萄糖+酵母浸膏++仅表面分布黄绿色孢子通气性较差全麦粉+葡萄糖+酵母浸膏+仅表面分布黄绿色孢子通气性较差全麦粉+黄豆粉++仅表面分布黄绿色孢子通气性较差小麦粒+黄豆粉+葡萄糖+酵母浸膏++麦粒表面密生黄绿孢子麦粒和豆粉附着性稍差小麦粒+葡萄糖+酵母浸膏+++麦粒表面密生黄绿孢子适宜木霉菌生长小麦粒+黄豆粉++麦粒表面密生黄绿孢子麦粒、豆粉附着性稍差表7 绿色木霉孢子发酵配方筛选试验将固体发酵基质中加入不同比例水培养绿色木霉效果见表8。由结果可以看出,在以小麦粒为主的固定成分中加入不同水量,其对绿色木霉的菌丝量和产孢量影响较大,以固麦粒和水比例为1:0.8~1:1.0的菌丝、产孢量最多,如果在发酵过程多次搅拌,可保证整个基质内、外表充满黄绿色孢子。处理含水比例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说明麦粒:水1∶0.6++菌丝着生处生长黄绿色孢子含水量过低菌丝少麦粒:水1∶0.8+++整个料体着生黄绿色孢子适宜木霉菌生长麦粒:水1∶1+++整个料体着生黄绿色孢子适宜木霉菌生长麦粒:水1∶1.2++孢子主要在上半层分布基料下层含水量较高麦粒:水1∶1.4+孢子着生较少含水量过高表8 绿色木霉固体发酵基质中含水量试验以筛选获得的固体发酵基质配方作为木霉菌发酵基质培养绿色木霉,发酵过程中木霉菌在培养基质中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见表9,接种48h后,内部有菌落产生,第3~4天,整个基质全部被白色菌丝覆盖,随后,料体表面有黄绿色孢子大量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木霉的孢子量增长迅速,到第6天培养料中孢子量达332.4×106个/g,以后孢子量增长缓慢。因此为了缩短发酵时间,降低发酵成本,发酵6天就能达到预期的要求。重复孢子密度计数(×106个孢子/g)2天3天4天6天8天平均8.3351.798.9332.4357.4表9 不同时期绿色木霉孢子种群密度变化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本试验设计以食用菌废弃培养料为主,附加部分麦麸和无机营养元素;随机成分有5种废弃物。配方设计及其培养木霉孢子效果见表10。由结果可以看出,在以食用菌废料为主的固定成分中加入黄豆渣,菌丝量和产孢量最高,整个基质外表充满黄绿色孢子,内部由于光照不充足产孢量较少,如果在发酵过程搅拌1~2次,可以促进产孢。在加入其他成分的配方中菌丝、产孢量均不及前者多,因此通过试验获得的最佳配方为:食用菌废料+麦麸+黄豆渣+无机营养元素。配方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酱油渣++上表面零星分布黄绿色孢子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玉米芯++上表面零星分布黄绿色孢子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黄豆渣+++料体整个表面有黄绿色孢子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锯木屑+几乎没有黄绿色孢子产生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稻杆++上表面零星分布黄绿色孢子表10 木霉菌利用食用菌废料等的发酵配方筛选以筛选获得的食用菌废料培养基作为木霉菌发酵基质培养木霉菌,发酵过程中木霉菌在培养基质中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见表11,接种48h后,内部有菌落产生,第3~4天,整个基质全部被白色菌丝覆盖,随后,料体表面有黄绿色孢子大量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木霉的孢子量增长迅速,到第6天培养料中孢子量达248×106个孢子/g,以后孢子量增长缓慢。因此为了缩短发酵时间,降低发酵成本,发酵6天就能达到预期的要求。重复孢子密度计数(×106个孢子/g)2天3天4天6天8天平均7.153.899.8248.7259.3表11 不同时期绿色木霉孢子种群密度变化迄今为止,利用木霉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已有近60年的历史,并且研究工作大多集中于木霉菌资源的筛选和作用机理方面,在木霉菌人工发酵方面的报道较少。我们通过对生防木霉菌培养条件的研究,进一步获得了其以麦粒为主及食用菌废料为主的固体发酵技术,可以用于绿色木霉的人工发酵,这将为绿色木霉菌产品的制剂化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
报告Screening and Appraisal of Antagonistic Organism against Verticillium dahliae*
出版时间:2007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的主要病害。该病于191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首次发现,以后随着棉种的调运传播到世界各个棉花主产国[1,2]。我国每年棉花黄萎病发病面积达2×106hm2,重病田病株率高达95%以上,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棉花黄萎病的防治已成为世界棉花生产中的难题。国内外在抗病育种、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控制此病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3,4]。但目前生产上高抗丰产品种少、有效化学药剂匮缺、农药残留和抗药性问题突出。由于生物防治能克服上述弊病,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且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防治方法,而获得高效拮抗菌是生物防治的基础。关于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国内外已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有报道指出,芽孢菌、荧光假单孢菌、葡柄霉、链霉菌、黄色蠕形菌对大丽轮枝菌都有拮抗作用;Bacillus和Pseudomonas属的某些细菌能有效抑制大丽轮枝菌的生长和使部分分生孢子死亡;木素木霉(Trichoderma ligmerum)的某些菌系有明显的防病增产作用;植物内生菌及根际土壤细菌诱导棉花对大丽轮枝菌抗性[5~9]。由于棉花黄萎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的温度、湿度、光照、植被等生态条件有异,因而不同地区筛选出的棉花黄萎病拮抗菌菌种的适应性和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存在显著差异[10]。安徽目前尚未见关于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筛选鉴定的研究鲜有报道[11,12]。因此,有必要在安徽地区开展对棉花黄萎病的生防研究。作者从安徽主要棉区广泛采集棉花根围土样,经室内分离获得细菌菌株120株,真菌菌株97株,经拮抗活性筛选,发现ZXC-9等7个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可望应用于棉花黄萎病的生防。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供试病原菌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菌株HF和WW3,供试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S,均由安徽农业大学植物病原真菌研究室提供。真菌分离采用查氏酵母浸膏培养基和PDA培养基,细菌分离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NA)和NB培养液,配制方法均参照文献[13]。1.3.1 土样的采集 在棉花黄萎病害发病田块采样,采用五点取样方法。取健康的棉花植株根土,取样时拨开土表(约5cm深),每样取50g(同地区取样至少相距100m以上),晾干后4℃保存待用。1.3.2 微生物的分离 取10g的土样放在量筒中,加入内装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于摇床上振荡2h。取1ml的悬浮液,加入9ml的灭菌水中,依次稀释到10-2、10-3、10-4、10-5、10-6,各浓度取上悬浊液0.1ml涂于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每浓度设3个重复。置于28℃±1℃恒温箱中培养24h后进行细菌检查,真菌和放线菌培养72h后调查,分别记录其菌落数。1.4.1 真菌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测定 将分离菌与棉花黄萎病菌HF菌株对峙接种于PDA平板上(φ=9cm),菌丝块直径0.7cm,两菌块接种点相距4cm,并以单独接种棉花黄萎病菌的处理为CK,每处理重复3次,25℃恒温培养,连续7天观察菌落的相互影响,并在两菌株接种点连线上测定接种点到菌落前缘的距离,按下式计算抑菌率。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1001.4.2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真菌的鉴定 在PDA平板上对拮抗真菌菌株进行培养,观察、记载菌落、菌丝、产孢结构和孢子形态特征,参照真菌字典[14],对菌株种类做出鉴定。1.5.1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细菌的初步筛选 先将培养48h的病原菌(HF菌株)打成直径0.7cm的菌碟,移植在平板中央,同时将分离到的细菌培养24h后,接种在平板周围,每皿6点,待测菌与病原菌距离为3.5cm,置于28℃培养48h后,检查抑菌圈有无并测量其大小。抑菌带(D-D0)=细菌抑菌圈直径-细菌菌落直径拮抗细菌的分级[15]:0级(-):D-D0=0(无透明带产生),无拮抗性;1级(+):0mm<D-D0<3.9mm,弱拮抗性;2级(++):4mm<D-D0<7.9mm,中等拮抗性;3 级(+++):D-D0>8.0mm,强拮抗性。1.5.2 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测定1.5.2.1 划线法测定结果 初步筛选出的4种细菌菌株XZY-6、XSZ-5、XXX-4和XGC2-9也通过连续10代转移培养,再进行复筛试验。复筛试验并以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作为防效对照。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用接种环取1环分离出的细菌在含有PDA培养基的培养皿中间划一直线,在距直线两侧2cm处分别接种直径为0.7cm的病原菌菌碟,并以单独接种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处理为对照1(CK1),以接种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的处理为对照2(CK2)。每处理重复3次,在25℃下恒温培养,测定其抑菌效果。测量病原菌向拮抗菌方向生长的长度和对照中病原菌菌落的半径(cm),以R值表示拮抗作用的大小[16,17]。1.5.2.2 杯碟法测定结果 在划线法后选取4种细菌菌株XZY-6、XSZ-5、XXX-4和XGC2-9中抑制效果最为明显的XSZ-5菌株进行杯碟法实验。将活化好的XSZ-5菌株用3ml无菌水洗下,接入100ml的NB培养液中,并置于28℃,转速为100r/min的恒温摇床振荡培养。48h后得到菌量为1010~ 1011cfu/ml的活菌液。然后分别向18ml的PDA培养基中加入2000μl、500μl、100μl和10μl的BS活菌液,混合均匀后倒平板,并在平板上接种直径为0.7cm的病原菌菌碟,同时设置对照(即不加入XSZ-5菌的活菌液),各处理重复3次,25℃下恒温培养7天后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抑菌率[16,17]。对自安徽各主要棉区采集土样进行室内分离,共获得真菌菌株97株。以棉花黄萎病菌HF、WW3为目标菌株,采用平皿对峙试验测定各真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通过连续7天的测量观察,发现其中有3种菌株ZXC-9、ZZY-3和ZGC1-1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很明显的抑制效果,7天后抑制率分别达到了69.39%、67.52%和74.30%。拮抗真菌菌株Isolatesofantagonisticfungi项目Item不同处理时间的测定结果Testresultsatdifferenttimeaftertreatment3天4天5天6天7天ZXC-12-1菌落直径(cm)2.012.462.632.853.01抑制率(%)—6.8119.5322.6629.59ZXC-9菌落直径(cm)0.971.131.231.311.31抑制率(%)46.9957.1962.3964.4969.39ZGC1-1菌落直径(cm)0.820.951.001.031.10抑制率(%)55.1964.0269.4272.0974.30ZXC-12-2菌落直径(cm)1.721.932.022.092.18抑制率(%)6.0126.5237.9543.2848.99ZXC-2菌落直径(cm)1.311.721.922.002.12抑制率(%)28.4934.8741.2445.7950.28ZXC-15菌落直径(cm)2.332.672.863.073.08抑制率(%)——12.4716.5528.01ZHS-1菌落直径(cm)2.242.382.762.802.89抑制率(%)—9.8115.6124.0932.54ZXC-14菌落直径(cm)1.321.781.982.072.19抑制率(%)27.6632.5239.5443.7848.89ZZY-3菌落直径(cm)0.961.211.351.361.39抑制率(%)47.5454.1758.7263.1467.52CK菌落直径(cm)1.832.643.273.694.28表1 拮抗真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Table 1 Inhibition of isolates of antagonistic fungi against V. dahliae2.2.1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细菌初筛结果 经过营养琼脂培养基(NA)分离,筛选得到12株拮抗细菌菌株。抑菌圈试验结果(表2)表明,这12株拮抗细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HF菌株和WW3菌株都有一定的拮抗性,其中XZY-6、XSZ-5、XXX-4和XGC2-9这4个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较强,对两种目标菌株的作用效果相似,无明显差异。拮抗细菌菌株Strainsofantagonisticbacteria棉花黄萎病菌菌株IsolatesofV.dahliaeHFWW3拮抗细菌菌株Strainsofantagonisticbacteria棉花黄萎病菌菌株IsolatesofV.dahliaeHFWW3XZY-1--XXX-9++++XZY-6+++++XXX-17+++XSZ-5+++++XZY-5++++XSZ-2+++XXC-3-+表2 12个细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试验结果Table 2 Inhibitory tests of 12 strains of bacteria against V. dahliae拮抗细菌菌株Strainsofantagonisticbacteria棉花黄萎病菌菌株IsolatesofV.dahliaeHFWW3拮抗细菌菌株Strainsofantagonisticbacteria棉花黄萎病菌菌株IsolatesofV.dahliaeHFWW3XXX-1+++XXC-5--XZY-8++++XXC-9++XZY-13++XXX-4++++++XGC2-9++++++续表22.2.2 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2.2.2.1 划线法测定结果 测定结果(表3)表明,处理5天后,病原菌菌株向各拮抗细菌方向生长缓慢,各菌株均有明显的抑菌带出现。6天后,各拮抗菌对病原菌菌株的抑制作用R值分别为0.571、0.571、0.563、0.571,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而对照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R值则为0.579。各拮抗菌对病原菌菌株的抑制效果与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的防治效果相比无显著差异。拮抗细菌菌株Strainsofantagonisticbacteria项目Item不同处理时间的测定结果Testresultsatdifferenttimeaftertreatment2天3天4天5天6天XZY-6处理0.650.680.720.750.75R值0.7360.7010.6610.6360.595XSZ-5处理0.640.670.700.740.74R值0.7270.6910.6420.6270.587XXX-4处理0.660.710.740.750.76R值0.7500.7320.6790.6360.603XGC2-9处理0.650.690.710.740.75R值0.7390.7110.6510.6270.595CK2处理0.630.670.710.720.73R值0.7160.6910.6510.6100.579CKI对照0.880.971.091.181.26表3 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抑制作用(划线法)Table 3 Inhibition of 4 strains of antagonistic bacteria against V. dahliae by drawing-line method2.2.2.2 杯碟法测定结果 测定结果(表4)表明,XSZ-5菌株培养液对各菌株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均在70%左右。各供试菌株在含有XSZ-5活菌液的PDA培养基上均生长极为缓慢,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根据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比较,XSZ-5菌株在不同菌量处理间菌丝生长差异显著,抑制率随菌量的增加而提高。WW3菌株在含有2000μl和10μl的XSZ-5活菌液的处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8.33%和68.44%,且差异不显著。XSZ-5菌株对HF菌株的抑制率高于对WW3的抑制率,但各浓度间差异不显著。处理TreatmentsWW3HF菌落直径Diameter(cm)抑制率Inhibitionrate(%)菌落直径Diameter(cm)抑制率Inhibitionrate(%)CK3.33Aa—3.83Aa—2000μl1.27Bb78.331.17Cc84.98500μl1.30Bb77.191.23BCc83.07100μl1.37Bb74.521.47BCb75.4010μl1.53Bb68.441.67Bb69.01表4 不同浓度XSZ-5培养液对黄萎病菌生长的影响Table 4 Inhibitory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XSZ-5 strain cultural liquid against V. dahliae对以上3种拮抗真菌菌株进行了培养观察。在PDA平板上,ZGC1-1菌落生长呈放射状,浅褐色,孢子生长迅速,覆盖整个平板底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菌丝有隔膜,分生孢子梗顶部膨大形成顶囊,顶囊表面生出小梗,自小梗顶端形成具有串珠状的分生孢子(图1);ZZY-3菌落质地为气生菌丝发达,菌丝致密菌落底部有辐射状皱褶条纹,孢子产生多,菌落颜色为黄色,分生孢子梗顶部膨大形成顶囊,顶囊表面生出小梗,自小梗顶端形成串珠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串生;ZXC-9菌落气生菌丝发达,菌丝亦生长致密,产孢多,底部有辐射状皱褶条纹,菌落颜色为深绿色。分生孢子梗顶端不膨大,经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小梗,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青色分生孢子,有些孢子梗形如扫帚(图2)。根据以上特征,参照真菌分类手册,将菌株ZGC1-1和ZZY-3初步鉴定为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菌株ZXC-9初步鉴定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图1 两种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真菌的形态特征Figure 1 Morphology of two species of antagonistic fungi against V. dahliae通过室内平板对峙复筛试验表明,3株真菌菌株ZXC-9、ZZY-3、ZGC1-1和4株细菌菌株XZY-6、XSZ-5、XXX-4、XGC2-9对于棉花黄萎病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经连续10代的转移培养,3种拮抗真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仍保持稳定,其中以第7天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抑制率分别为66.58%、68.30%和76.90%。而4种拮抗细菌菌株XZY-6、XSZ-5、XXX-4和XGC2-9,与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的防治效果相比也无显著差异。处理5天后,病原菌菌株向各拮抗细菌方向生长缓慢,各菌株均有明显的抑菌带出现。杯碟法测定结果表明,其中的XSZ-5菌株培养液对两种病原菌菌株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均在70%左右,是筛选出的各拮抗细菌中效果最好的一种。目前生产上对于棉花黄萎病的防治,由于缺乏高抗丰产品种和有效化学药剂,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防治途径[18]。本研究从安徽主要棉区棉花根围土样中筛选出了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拮抗微生物,为研制开发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型生防制剂提供了基础和试验依据,对于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减轻棉花黄萎菌的抗药性,促进可持续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这些生防菌的鉴定、抗菌活性成分测定、盆钵试验、根际定殖力以及田间试验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
报告次贷金融危机实体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分析
出版时间:2009美国安保研究中心R.Munro研究员于1992年在《Policy Review》的《中国危险论》(China threat)中指出,今后中国将掌握经济、军事霸权。之后许多学者评价指出,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中国是唯一可以与美国对抗的国家。2007年11月英国经济学家言及“2008年世界秩序将以中国为中心的Pax-Sinica登场”。CCTV的“大国崛起”专题片,传递了两种信息,一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力和制度,CCTV第一次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给世界提出了“Pax-Americana之后将迎来怎样的时代?”的问题。对于后者,在中国共产党第17届二中全会中通过的新的国政目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即通过中华民族复兴建立新的大国。日本经济研究中心,PWC(Price Waterhouse Coopers)预测,中国经济最早在2020年,或者最晚在2050年将达到世界第一水平。预计,2008年中国将领先于德国,GDP将达39400亿美元,占世界第三位,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6%时中国将达10.1%。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首次超过美国将达25%。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强势是高达19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遍布全世界的华商也是一个强大的支持群体。中国早在清朝时统一了蒙古、新疆、西藏,并在1680~1770年间树立了以中国为主导的Pax-Sinica。清朝(17世纪中~18世纪末)的康熙、雍正、乾隆是把尧舜的太平时代在现实中再现的帝王。将中国引向最强国的康熙帝、与腐败斗争献出终生的雍正帝、统一现今中国的乾隆帝可以说是东方精神的原形。但这都在海上强国的英国和日本引发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下支离破碎。中国成了西方列强争夺势力的舞台。中国经历了如此惨痛的教训,不愿再经受同样的失败。中国不仅满足于只成为一个大陆国家,而且也正要大力发展其成为海洋国家的努力事实上,中国和亚洲签定了不可侵略条约,以及以促进FTA为主的友好协商条约(Treaty Amity and Cooperation)。华侨在连接中国和亚洲的过程中起到了枢纽作用。向中国投资的外资金的60%为华侨资本,包括中国和亚洲在内的华商经济圈的流动资金是33000亿美元。中国人民币已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朝鲜、蒙古等地广泛通用。如果出现一个能实现孔子所说的“修己治人”的领导者,世界将会迎来继Pax-Americana后,以中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Pax-Sinica的时代。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出现了偏向中国的倾向。对此美方认为有必要牵制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担心如果不牵制中国,一不小心就会被中国夺取世界经济的主导权。掌握亚洲经济主导权的日本也不愿中国掌握世界经济主导权。也就是说日本、美国担心的是以人民币为武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今后中国向Pax-Sinica的挑战,美国深知如果在初期不进行干预,今后将无从下手。下面根据孙子兵法的战略和战术,对美国金融危机实体以及中国和全球经济的未来进行分析。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978年,呼吁改革开放的邓小平指出,只有国家富裕了才能登上世界舞台,以先富论为旗帜,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进行了准备工作。与孙子兵法第一篇的始计篇如出一辙:民与上同意也,即人民与领导者团结力量使国家富强。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以后要把重点放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重建上,他早在30年前就对今日的金融危机等全球经济战争进行了对比,这就是邓小平慧眼识破敌计。孙子曰:战争决定国家存亡。意思是即使战争胜利但消耗国力,国家也不可避免灭亡。所以用兵作战贵在速胜,不宜久拖。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崛起、大国崛起是今后中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是指以外交孤立对方。不顾对方的强弱挑战不可为明智的战争。中国全球经济战略之一是,以人民币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轴,即建立人民币基轴。对此,美国的战略则是:因油价急涨、投机性资金活跃、流动性增长而随之出现的商品、股价泡沫现象,“热钱”进入中国股市、房地产业而生成的泡沫导致美元与人民币的对抗,从而引发货币战争。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美国的货币攻击开始了。以扩大大众贸易赤字为由,第一次施加了人民币上升压力,向中国宣战。之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RB)利息上涨,美元弱势加重,油价和物价暴涨,通货膨胀也在深化。但人民币高速上升,“热钱”急速被中国吸入,中国的房地产和股市也随之暴涨。但是不久之后,美国因次贷危机,本土房地产和金融界受到了冲击。这不仅影响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结果导致美国房地产的不景气转移为中国的房地产危机。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故能责人而任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就像1929~1939年从北美和欧洲扩散到全世界产业地带的大恐慌一样,这次的美国金融危机把全球经济推向了经济衰退,不仅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到了牵连。结果是,作为世界市场经济秩序中心的美国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出现了问题,甚至像社会主义国家一样,进行统治和管理。如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较量,将会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由美日合作的先发进攻是利用次贷危机使中国房地产、金融出现了相应的危机,但是,其实体是人民币上升的过程中日元变成弱势,这对美国来说并不是好消息,因为一直以来日本是在亚洲代替美国牵制中国的唯一国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相关资料显示,其主要国家的领先指标已经从2007年6月开始均下跌,日本已经从2007年初开始进入负增长,美国也从2007下半年开始进入了负增长。中国虽然维持着稳定上升的增长趋势,但从2008下半年开始下跌。中国宏观经济领先指标(1992~2008年)可以说中国经济是在美国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走低的。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核心是出口和投资。但随着出口和投资的减少,中国经济增长率5年来第一次回落到2位数。宏观经济领先指标创了14个月以来的新低点,连续6个月维持着下跌状态。美国的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正在转移到中国实体经济当中。其代表行业是纺织、房地产、钢铁等。就分析2008年的3、4季度的业绩来看,保险、电力、汽车、食品饮料、金融等明显出现了下跌趋势。最近因股价下跌,全球股市出现了评价魅力。中国也不例外。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政府出台了利息下调等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上对实体经济波及的影响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要使用强有力的有效的对实体经济有所帮助的对策。例如:扩大公开市场的流动性,让其自然地流入股市;实现房地产商品房价的现实化,奖励老百姓贷款买房;增大QFII标准数,扩大限度,完善外国人投资的各种投资规章制度等,以便持续地吸入外资、促进内需。现在A股市结束了熊市的第一阶段,进入了第二阶段。如果外部的经济条件比市场预期好的话,不会出现熊市的第三阶段,将进入到牛市初期。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产业转型,非流通主义的解禁压力将会持续3~5年。所以不存在中国股市的高价的基础。中期P/B(平均市净率)为1.5~2倍是底线区,相对指数是1200~1600点。在短期内,因各国的经济促进政策以及利息下调,不能排除中期流动性增长趋势。但如果考虑到短期有利政策和长期经济回落,市场更会考虑到后者。中国的经济问题,内部是房地产,外部是出口。其中出口是外部因素,即全球经济景气才会有好转,但实现好转需要更长时间,所以目前要抓好内部因素,防止房地产下跌的硬着陆,并扩大内需消费,激活整体经济。全球经济因美元而摇摆不定是现实。相对美元,人民币相对维持着稳定。所以我们要防止因人民币变为基轴而国内的投资资金瞬间流向国外的现象。特别要监管好“热钱”的流向,确立人民币成为稳定的全球基轴的地位。 -
报告国内工程设计公司的战略与优势地位分析
出版时间:2009工程设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为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建设行业发展提供相关必要技术支持服务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科学技术向产业化过渡的桥梁。在国外,工程设计行业与工程承包业咨询业及相关专业服务统称为工程承包业,其产业发展可以有效地整合贸易投资制造业建筑业和金融信贷业,曾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发达国家都是工程设计承包业强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为国内工程设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通过项目合作分包和联合参与,完成了由设计院体制向企业体制的转变,引进了西方国家的项目管理模式与合同承包方式,逐步实现从国内市场渗透到国外市场的格局。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系建设计算机技术推广运用以及专业管理人才队伍的培训,使得整个行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中国加入WTO后,工程设计承包业的发展更加全面,先进的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理论被陆续介绍到行业中,整个行业规模持续不断增长扩大,行业战略群初步形成,出现了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大型工程设计承包公司,以及外资企业和私人企业,有效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当然行业的过快发展也掩盖了一些不利因素,目前国内工程设计承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而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资源结构配置;行业内企业数量偏多过于分散,企业效益增长缓慢;行业内企业同质化日益明显,专业化经营不足;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小型企业偏多分散;行业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明显不足;企业战略管理经验欠缺,部分企业存在长期经营风险。随着目前中国经济更加全面地融入国际市场环境,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国内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可以预计今后五年大量的投资建设包括跨国投资项目将会在中国各行业持续进行。以国内市场为例,虽然传统化工市场产品总体上处于成熟阶段市场基本饱和,但行业结构上精细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仍然有相当的潜力,资本技术密集的石油加工工业在中国的市场尚未饱和,而新型的天然气工业市场基本上处于成长阶段。作为主导产业,整个化工行业石油加工业及天然气行业对于工程设计承包的市场需求将继续维持较长时间,该主导产业的加工流程长,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位置突出。同时由于该主导产业资金技术进入门槛高,投资地域分布集中,工艺技术对于环境保护十分敏感,需要国内相关配套行业发展与各类资源支持。这都是该主导产业长期以来吸引众多工程设计承包企业进入并为之提供服务满足需求的驱动因素。因此,总体上国内工程设计承包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社会领域以及行业发展外部环境。从企业竞争领域分析,国内化工设计承包行业在入世以来发展变化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主要存在有以下三种竞争形式:一是来自国外工程承包企业的挑战,这主要集中在国外投资的资金技术密集项目执行难度很高的高端市场。由于国外企业在管理经验竞争实力和客户资源的长期积累以及市场品牌方面的优势,使得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国外公司在中国不断开拓业务中,也加快了本土化进程,并与国内同行不断加强合作,在加剧了国内市场行业竞争的同时,客观上国外承包商也为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了冲击和提升;二是来自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这主要集中在量多面广的国内投资项目的广泛市场上。目前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价格战已经从低端市场向中端市场延伸,承包企业的成本不断攀升利润缩水;与此同时客户对于整个承包行业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认可并未明显提高。许多国内业主无法从行业中选择满意的承包企业作为业主稳定的外部资源,部分承包企业依靠与行业内主要客户建立隶属关系作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这实际上扭曲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公平竞争格局,弱化了企业自身生存发展能力和市场自我开拓能力。在国际承包商排名榜(ENR)前20位的国外著名工程承包商中,其核心竞争力无一不是来自承包企业自身实力水平和市场经验积累,以及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而非业主或财团的隶属关系。中国工程设计承包行业内部要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更加透明和公平的市场机会,就需要在行业内部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三是来自行业新加入者的竞争,除以上提到的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外,一个新变化是,近几年私人投资者通过市场兼并收购投资控股甚至内部创业的方式进入了工程设计承包行业,尤其在新兴市场新产品和新服务领域。新加入者的市场意识和管理模式更加新颖,特定领域的专业化知识和整合能力更加高效或更具成本竞争优势。非客户隶属的企业背景使得新加入者有可能在跨行业的竞争市场实行渗透。他们的战略选择往往以重点集中为主,便于集中资源专注于某特定目标细分市场和特殊客户群,迅速形成企业的经验曲线和市场品牌形象。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的跨国间转移日益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产业升级和规模调整也在加快,作为主导产业的化工与石油加工工业(含新兴的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市场需求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产生波动,对于与之相服务的工程设计承包业带来冲击和影响,虽然这一潜在问题很容易被已持续多年的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和行业经济增长速度所掩盖,但风险依然存在。国内企业的成本领先优势和相对固定的项目团队组织结构秩序将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高度专业化企业的冲击,以及来自后起发展中国家更加低廉成本企业的夹击。国内企业管理层必须更加关心自身的战略管理和市场定位,注意行业变化不利因素,适应发展中的各种挑战,把握机遇,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国内工程承包行业的特点,企业自身战略构成因素应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经营范围。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国内工程设计承包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范围过宽,业务价值链不连续,主营业务不够突出,复杂项目管理经验欠缺,客户服务专业化水平偏窄,以及市场选择进入随意化的问题。第二,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企业各层次战略实施的保证,工程设计承包行业的企业财富主要是市场客户资源,行业经验积累,技术储备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因素,是推动企业稳步健康发展,取得行业竞争优势的最有价值资源。由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和外在吸引力因素的加强,几乎所有企业都认为发展缺乏合适的人才,人才流动特别是流出过快、过多,为企业经营业务带来挑战和风险。第三,竞争优势。如果说制造企业离不开价值链管理和企业市场战略的正确选择,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工程设计承包企业。国内在这方面往往存在误区和同质化现象,认为企业竞争要尽力保持最低价格优势,不加选择地进行市场竞争试图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这其实存在认识的片面性,忽视了企业参与竞争进入各类市场的机会成本因素和企业获利能力的实现。从全行业的角度看,由于许多企业仍偏好于成本领先战略,专业化发展滞后,整个行业利润已经偏薄,弱化了行业长期发展能力。第四,协同作用。企业在市场环境下要获得成功,除关键的竞争优势因素和企业战略外,组织内部的协同配合高效运作是必要的保证。国内企业在努力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组织机构的管理以及激励创新机制的推动,形成由各级各类业务骨干关键员工组成的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高效组织。许多国内工程设计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地位,有的拥有与业主独特的客户关系,有的拥有专业化技术能力,有的拥有在某个特定的市场上为重要客户群服务的经验,有的拥有上下游一体化项目资源运作和整合能力。最重要的是,国内工程设计承包企业普遍地拥有成本领先优势,这是他们保持市场地位的重要竞争手段。然而,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优势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必须适应发展以及这些因素的重新组合,利用外部环境和自身特长不断创造条件确立新的优势地位。国内企业要注重将自己的服务内容和价值链延伸有选择地涉足进入高端市场,如项目前期规划课题咨询,项目后期评估以及各种售前/售后技术服务领域。鉴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以及未来社会投资规模存在逐步放缓的可能,国内工程设计承包业的竞争会不断加剧,企业必须考虑相应的对策选择不同战略从容应对。首先,企业要调整经营战略,尤其不宜千篇一律地采用成本优势战略。大型工程设计承包企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市场收购兼并,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或者相关多元化战略;众多的工程设计承包企业,应选择细分市场尽可能采取差别化战略/重点集中战略/合作战略,有选择地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小型工程设计承包企业,专注特定细分市场采取重点集中战略/专业化战略,或保持成本领先战略。其次,应积极进入国外承包市场,有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应以各种方式渗透进入海外市场,缓解国内承包市场的竞争压力,充分利用海外市场的机遇,资源环境,信息和管理水平。客户资源,充实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保持企业稳步发展。当今国际上的大型/超大型投资项目在需求内容组成规模技术标准交付条件上日益苛刻,对所有的供应商和承包商均提出挑战,纵使是国外大型承包商也难以独自履约完成,必须采取若干承包商合作或联合承包方式以分散风险。合作与发展是当今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题,应参照企业建立供应链的方式建立与国外企业的合作联盟,弥补资源不足避免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国外跨国工程承包公司执行管理的各类项目的合作模式联营方式供应链管理均有效地利用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国内企业学习参照的有效案例。中国的工程设计承包企业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进入不同环境下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认真学习如何有效地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展业务,共同承担风险,共负盈亏,共同发展。最后,对于国内现有的承包市场,今后几年行业内部竞争会持续进行,行业的发展规模容量日趋饱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提前进入工业化后期,国内的投资规模将进入下行阶段,主导产业的市场需求将会下降,对应的工程设计承包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将逐步缩小。为此,工程设计承包企业要提前实施战略规划和考虑应对方案,避免出现较大的市场风险和企业运营损失。除少数大型工程设计承包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依靠实力采取相关多元化战略进入跨行业经营的总承包领域外,目前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长,采取回收战略缩小规模避免风险,同时应推行差别化战略或者重点集中战略,有选择地进入不同的专业细分市场,以提高企业在特定市场特定客户群中的竞争地位。对于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尤其要注意开拓专业化条件下的分包业务,利用市场渗透进入新的市场包括海外子市场。中小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条件和自身发展方向,注意企业价值链的管理,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采取转变战略或者合作战略,保持市场竞争地位。效益持续下降的少数企业甚至可以提前考虑采取出售或撤退战略,提前收回部分投资,转向其他市场领域经营。 -
报告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开封市连年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出版时间:2007开封市为河南省重要的沿黄稻区,由于品质优经济效益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沿黄稻区发生普遍,为害逐年加重。一般发生田,病丛率在10%~30%,严重地块高达80%以上,造成水稻秧苗的“假枯心”或大片的“黄化枯死”,发生后期的“假白穗”,严重挫伤了稻农的种植积极性。为了从根本上探明水稻条纹叶枯病连年偏重发生的原因,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及防治方法,有效指导群众开展科学防治,近年来,我们从水稻的苗床期开始开展了系统观察和防治对比试验,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据调查,近年来,开封市麦田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较往年有明显上升,且带毒率高,是造成苗床秧苗“假枯心”主要根源,而大田分蘖期的感病以灰飞虱第1代成虫第2代若虫传毒为主,表现症状为“黄化枯死”。而穗期出现的“假白穗”是本地第3、第4代灰飞虱传毒所致,但以秧苗期、分蘖期发病最重,产量损失大。一般说来,第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越大,传毒率高,条纹叶枯病的发病范围越广,发病程度越重,发病一定重,否则,较轻。从近几年开封市几种主要水稻品种发病情况调查对比看,不同的种植品种间病情有明显差异。主栽品种豫粳6号系列为高感病品种,其次为黄金晴。津稻1007、豫粳7号、郑稻18、原稻1号较抗条纹叶枯病。糯稻系列特别是米粒较长的糯稻品种一般不发病或很少发病。发病初期特别是秧苗期的发病没有引起群众的重视,即使个别群众及早用药,由于大面积用药偏晚而造成相互传毒危害,防治效果差。据系统观察,水稻从发芽到分蘖均为条纹叶枯病的易感病期。一般苗龄越小越易感病。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封市黄河放水拖后,造成群众抢水播种,导致大部分地块的易感期与灰飞虱成虫转移高峰期相遇,大大增加了传毒感病的机会。从以上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了开封市的最佳防治时机:一是秧苗期即开封市的5月底至6月上旬,二是移栽后1周,即开封市的7月上中旬。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应采取“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的“一看,二早,三连片”的防治方法,即系统观察、早防治、组织群众开展大面积连片统防,把灰飞虱消灭在产卵、传毒之前。3.1.1 种植抗(耐)病品种,以降低为害程度。3.1.2 由于稻飞虱有趋向狗尾草等杂草上取食产卵的习性。因此,及时铲除路边、田间杂草,可有效减少虫源,降低传毒机会。同时大田底肥要充足,特别是要增施磷钾肥,水要能灌能排,秧苗要合理密植,每墩最多3~4株,以确保秧苗的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3.2.1 秧苗田 以治虫为主,选择用药为25%扑虱灵60g/667m2(噻嗪酮)或40%毒死蜱100ml/667m2或5%的锐劲特30~40ml/667m2,加入2%宁南霉素(菌克毒克)50~100g/667m2,分别在5月底至6月初、移栽前2~3天,各喷打一次,有显著的治秧苗、保本田的防治效果。3.2.2 大田防治 水稻移栽后7~10天,即水稻进入返苗后的分蘖期,一旦发现病叶要立即用上述药剂,同时加入促根、壮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用天丰素、复硝酚钠等,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要每隔5~7天连防2~3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2006~2007年调查,系统防治田比群众自防田防效提高87.3%,病株率下降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