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葡萄细菌性病害
出版时间:2018在我国已发现的细菌性病害只有葡萄根癌病。世界上还有皮尔斯氏病、细菌性疫病等细菌性病害。葡萄根癌病是由根癌土壤杆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此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93科331属643种植物,为害多种果树、林木、花卉,甚至瓜类,在生产上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我国受害较重的树种有桃树、樱桃、葡萄、梨、苹果、李子等果树。植物被根癌病菌侵染后,在植物的根部(有时在茎部,所以也称冠瘿病)形成大小不一的肿瘤,初期幼嫩,后期木质化,严重时整个主根变成一个大瘤子。病树树势弱,生长迟缓,产量减少,寿命缩短。重茬苗圃发病率在20%~100%不等,有的甚至造成毁园。葡萄根癌菌是系统侵染,不但在靠近土壤的根部、靠近地面的的枝蔓出现症状,还能在枝蔓和主根的任何位置发现病症。但主要在主蔓上,呈现瘤状病症(彩图8-1-1至彩图8-1-6)。根癌病病菌是土壤杆菌属(Agrobactium spp.)的细菌。十几年之前,土壤杆菌属的细菌是根据致病性划分种:没有致病性的是放射土壤杆菌(A.radiobacter);引起根癌病的是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引起发根的是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es)。引起根癌病的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根据生理生化性状,分为三个生物型:Ⅰ型、Ⅱ型、Ⅲ型。引起葡萄根癌病的主要是生物Ⅲ型。1990年之后,Ophel&Kerr、Sawada、Bouzar等改变了原来种的分类方法,把生物型上升为种,由致病性所带的质粒作为定种的依据:把生物Ⅲ型的根癌土壤杆菌定名为葡萄土壤杆菌(A.vitis);生物Ⅰ型的根癌土壤杆菌定名为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生物Ⅱ型的根癌土壤杆菌定名为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es)。细菌细胞中带Ti质粒就导致根癌;带Ri质粒就引起发根;不带致病质粒就没有致病性,以区别各种。病原菌附着在寄主细胞上,受伤植物所合成的细胞代谢物活化Vir(毒力)基因,激活的Vir基因能加工和转移Ti质粒中的一个片段T-DNA,转移到植物细胞的T-DNA整合到植物染色体组,并稳定维持。转移和整合的T-DNA,含有编码合成两种生长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基因,还含有一类群氨基酸衍生物(冠瘿碱,opine)的基因,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导致植物肿瘤的发生。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是局部侵染;葡萄土壤杆菌(A.vitis)是系统侵染。根据根癌病的侵染特点和致病机制,当发现根癌症状时,就证明T-DNA已经转移到植物的染色体上,这时使用杀菌剂杀灭病原细菌,已无法抑制植物细胞的增生,也无法使肿瘤症状消失。因此根癌病的防治策略必须要预防为主。具体防治方法如下。土壤消毒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成本比较高。可以使用甲基溴(溴甲烷)熏蒸等措施进行土壤消毒。对于没有根癌病的地区和田块,苗木引进要经过严格检验检疫,不要从有根癌病的地方或苗圃引进苗木,并且在种植前进行消毒。消毒的方法为100倍硫酸铜水,加热到52~54℃,浸泡苗木5分钟;或用52~54℃的清水浸泡苗木5分钟,然后用80%水胆矾石膏200倍液涮苗木,使苗木的根、枝蔓均匀着药。苗木处理后,再栽种。根癌菌是以伤口作为唯一的侵染途径,而且是以同样的致病机理使植物发病,因此,减少伤口和保护伤口是最好的防治方法。尽量减少伤口:对于葡萄来讲,减少冻害是最主要的方面。防止早期落叶(后期病害的防治),保障枝条的充分成熟和营养的充分贮藏是减少冻害的基础;做好冬季的防寒措施是减少冻害的辅助条件。此外,栽培上要尽量减少伤口。保护伤口:为伤口提供化学保护,可以使用化学制剂也可以使用生物制剂。利用抗性品种和抗性砧木,是防治根癌病的很好的思路,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抗性很好的品种或砧木。许多人探讨用化学药剂防治植物根癌病,但没有发现有效的化学药剂防治(除土壤处理)方法,原因是药剂的持续时间短或成本高等原因,从而不能在生产上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A.Kerr发现一株放射土壤杆菌(A.radiobacter 84)对桃树根癌病有抑制作用,从此为根癌病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并在澳大利亚制成商品制剂。可以用于葡萄根癌病防治的放射土壤杆菌有:F2/5:1985年南非Staphorst从葡萄根癌病组织中分离获得,不致病,原名是A.radiobacter(放射土壤杆菌),生物Ⅲ型,新名称应为属A.vitis,产生农杆菌素。J73:1986年南非Webster从李树根癌中分离到,本身是病原菌,但对葡萄不致病,且能通过产生农杆菌素抑制葡萄根癌病的发生,原名是A.radiobacter,生物Ⅰ型,新名称应为属A.tumefaciens。目前J73已消除了Ti质粒而无致病性。HLB-2:1986年陈晓英等从山东啤酒花根癌中分离获得,无致病性,原名是A.radiobacter,生物Ⅰ型,新名称应为属A.tumefaciens,能产生农杆菌素。MI15:1986年游积峰等从内蒙古葡萄根癌病组织中分离获得,原名是A.radiobacter,生物Ⅰ型,新名称应为属A.tumefaciens。E26:1990年梁亚杰等从葡萄根癌病组织分离,原名是A.radiobacter,生物Ⅲ型,新名称应为A.vitis,无致病性,能产生农杆菌素。据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的试验,生防菌株E26对来自葡萄的12株生物Ⅲ型根癌菌(A.vitis)全部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对生物Ⅰ型和生物Ⅱ型的部分根癌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生防菌。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把E26菌株制作成抗根癌菌剂Ⅱ号湿粉剂,用于葡萄根癌病的防治。处理时间:栽种或移植前,浸沾根部,使菌剂附在植株体表即可。使用方法:将菌剂加1~2倍水后调匀蘸根。注意事项:防止日晒;蘸根后立即覆土,防止干燥;避免与强酸或强碱等接触。葡萄皮尔斯病在我国还没有发现,在此介绍一下,请大家参考和注意。如果我国没有这些病害,希望通过检疫措施和大家的努力,把这些病害拒之门外。皮尔斯病又被称为热斑病,1884年美国首次发现葡萄皮尔斯病,在加利福尼亚州曾有4次大流行,先后毁灭了数十万亩葡萄园,其中洛杉矶就有5~7年生的葡萄几乎全部死亡,对几个州的葡萄酒行业造成严重危害。该病普遍发生于美洲冬季暖和的地区,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到佛罗里达州的广大地区,曾经毁灭过很多葡萄园。目前除美国、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外,在欧洲(如法国等)一些国家也有报道。病株在早春发芽晚,新梢生长缓慢,矮化、不结实或结实少,枝条最初出现的8片叶,叶脉绿色,沿叶脉皱缩,稍变畸形,以后再长出的叶片不再显示症状,只是在生长的中后期(晚夏)才出现局部灼烧的症状。灼烧一般沿叶脉发生,后逐渐变黄褐,灼烧区大小不定,呈带状从边缘向叶柄扩展。秋天病叶提早脱落,枝条上只留下叶柄。在叶片显症之后,枝条上的果实便停止生长,并凋萎、干枯,或提前着色,但不是真正的成熟。枝条成熟不一致,颜色斑驳,未成熟的易受冻枯死。根部早期生长正常,严重时枯死,直至根茎部干枯死亡。该病对葡萄植株是致命病害。病株可以在几个月内死亡,也可以存活几年,一般幼树得病后,重者会造成当年死亡。历史上皮尔斯病的病原被认为是病毒,因为应用常规培养基不能培养,通过嫁接和昆虫传播;有人把它当作类立克次体细菌(Rickettsia-like bacteria)或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直到1978年M.J.Davis等第一次在培养基上分离培养成功后,才证实是一种难以培养的细菌Xylella fastidiosa Wells et al.。菌体短杆状,单生,细胞膜外有明显的波纹状细胞壁,对青霉素表现敏感。大小为(1~4)微米×(0.25~0.5)微米,革兰氏阴性,不游动,无鞭毛,过氧化氢酶阳性,严格好氧,非发酵,非嗜盐,无色素沉积。在特殊培养基如BCYE、JD-3等上可以生长,菌落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凸起到稍凸起,光滑,乳白色,边缘粗糙或全缘;另一种为纽扣状,边缘具细波状纹。适温26~28℃,适宜酸碱度pH值6.5~6.9。皮尔斯病病原体主要在葡萄和其他寄主内越冬。该病菌的寄主范围非常广泛,有28种以上,除了为害葡萄属植物外,还能侵染豆科、禾本科、蔷薇科等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和野生杂草等。该病可由葡萄的繁殖材料传播,也可由吸食木质部养分的害虫所传播,主要是各种叶蝉和沫蝉。这些昆虫通过吸食病株木质部和其他寄主上的汁液,在病、健树之间相互传染。但在韧皮部吸食的一些叶蝉偶然刺入木质部组织不能传播细菌,有研究表明,当病株内病原体浓度高时,菌体集聚,使葡萄树产生侵填体和树胶,堵塞树干维管束组织,限制了水分的输导或因病菌产生毒素而引起此类症状的出现。在美国西部,病菌是从葡萄园外围植被传入的,葡萄植株之间不传播。相反,在美国东部,得病葡萄是侵染源。昆虫介体是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昆虫介体吸食带病植株后,经过2小时左右的循回期,就能够传病;若虫和成虫具有同等的传病能力。介体在野生寄主越冬,第二年传到葡萄上,成为重要的侵染源。检验方法比较多。①用酸化甲醇处理成熟的木质部的切面,病株木质部被染成红色。②真空抽取葡萄枝蔓的滤液,离心后,利用相差显微镜检查。③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法等。④分离培养,接种验证等。(1)严格检疫。防止皮尔斯病传播,最关键是要禁止从疫区引进苗木。苗木要经过温水消毒,在45℃热水浸约3小时,50℃热水20分钟可消灭皮尔斯病的病原菌(Xylella fastidiosa)。(2)搞好园内卫生。要经常清洁葡萄园,铲除杂草,消灭传毒媒介和寄主植物侵染源。(3)防治媒介昆虫。在叶蝉和沫蝉等昆虫集中活动时期喷施80%敌敌畏2000倍液进行防治。(4)选用抗病品种。品种之间具有显著的抗性差异。常发重病园,应注意选栽抗病品种,此方法已成为美国和美洲热带区防治皮尔斯病的有效手段。(5)药剂防治。施用四环素、青霉素(40万单位)5000倍液及其他抗菌素,对减轻病害的危害具有一定的作用。 -
报告果树病虫害的防治
出版时间:2015别名:天幕枯叶蛾、带枯叶蛾、梅毛虫。1.危害特点主要危害苹果、梨、桃、李、杏、梅、樱桃、海棠、沙果等。刚孵化幼虫群集于一小枝杈,吐丝结成网幕,食害嫩芽、叶片。每龄幼虫蜕皮后,下移至粗枝杈上结网巢,白天群栖巢内,夜出取食,4龄后期分散危害,严重时全树叶片吃光。2.形态特征(1)成虫。雌体长18~22毫米,翅展37~43毫米,黄褐色。(2)卵。圆筒形,灰白色,200~300粒环结于小枝上粘结成一圈呈“顶针”状。(3)幼虫。体长50~55毫米,头蓝色,体上有多条黄、蓝、白、黑相间的条纹。(4)蛹。椭圆形,长17~20毫米,蛹体有淡褐色短毛。(5)茧。黄白色,表面附有灰黄粉。别名:苹卷蛾、棉卷蛾、远东褐带卷蛾。1.危害特点主要危害苹果、梨、山楂、桃、李、杏、柑橘等。幼龄食害嫩叶、新芽,长大后卷叶,或贴叶片于果面,食叶肉呈纱网状和孔洞,并啃食贴叶果的果皮,呈不规则形凹疤,多雨时常腐烂脱落。2.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6~8毫米,翅展15~20毫米,黄褐色。(2)卵。扁平椭圆形,径长约0.7毫米,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黑褐色,数10粒成块作鱼鳞状排列。(3)幼虫。体长13~18毫米,细长翠绿色。(4)蛹。9~11毫米,较细长,初绿色后变黄褐色。1.危害特点成、若蚜集于芽、叶、嫩梢和茎上吸食汁液。梨叶受害严重时由两侧向正面纵卷成筒状,早期脱落。2.形态特征(1)成虫。无翅胎生蚜体长约2毫米,绿色或黄褐色,被有白色蜡粉。有翅胎生蚜体较小,灰绿色。(2)卵。椭圆形,长约0.7毫米,黑色有光泽。(3)若蚜。无翅,绿色,体较小,形态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1.危害特点分布广泛,食性杂,可危害多种果树。以夏秋季节为主,幼虫食害叶片。2.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13~16毫米,体橙黄色;前翅黄褐色,后翅灰黄色。(2)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9~25毫米,体粗大;各节背线两侧有1对枝刺,枝刺上长有黑色刺毛。(4)蛹。椭圆形,黄褐色,体长12毫米。(5)茧。椭圆形,质坚硬,黑褐色,有灰白色不规则纵条纹,极似雀卵。别名:红蜘蛛、大蜘蛛、大龙、砂龙等。1.危害特点分布广泛,食性杂,可危害100多种植物,果树上红蜘蛛种类较多。其寄生广泛,主要有山楂红蜘蛛、苹果红蜘蛛。危害叶片为主,被害叶正面有失绿的黄斑,严重时变黄脱落。叶片背面可以看见许多小红点,即为成螨,严重时可见许多吐出的丝。2.形态特征(1)成螨。雌成螨深红色,体长0.5毫米;雄成螨橙黄色,体长0.4毫米。(2)卵。越冬卵红色,非越冬卵淡黄色。(3)幼螨。越冬代幼螨红色,非越冬代幼螨黄色。1.危害特点危害苹果为主,其次为梨、桃、樱桃、海棠、李、沙果及山定子等果树。幼虫潜食叶肉,形成明显虫斑。发生严重的果园,叶片上虫斑可达15~20个,致使叶面失去光合作用能力,造成早期落叶,严重影响树势。2.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2~3毫米,翅展约6毫米;全身金黄色,上有银白色细纹。(2)卵。扁椭圆形,长径0.3毫米,乳白色,半透明,具光泽。(3)幼虫。幼龄幼虫淡黄绿色,末龄幼虫体长4~6毫米,细纺锤形。(4)蛹。长3~4毫米,黄绿色。别名:苹果食心虫、桃蛀果蛾、桃蛀虫、豆沙馅、猴头果等。1.危害特点危害多种果树,苹果、梨、枣较严重。桃小食心虫只危害果实。被害果果面有针头大小的蛀(入)果孔,由孔流出泪珠状汁液,干涸后呈白色蜡状物。幼虫取食果肉形成弯曲纵横的虫道,虫粪留在果内呈“豆沙馅”状。幼果被害后,生长发育不良,形成凹凸不平的“猴头果”;后期受害的果实,果形变化不大。被害果大多有圆形幼虫脱果孔,孔口常有少量虫粪,由丝粘连。2.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7毫米左右,灰褐色。(2)卵。椭圆形,初产时为橙红色,渐变为深红色。(3)幼虫。初孵幼虫黄白色;老熟幼虫体背桃红色,体长约13毫米。(4)茧。分两种类型:一种为冬茧,即幼虫越冬时做的茧,冬茧圆形,稍扁,茧丝紧密;另一种为夏茧,即幼虫化蛹时做的茧,夏茧长纺锤形,茧丝松散。两种茧外都附着土粒。(5)蛹。长约7毫米,淡黄色至黄褐色,体表光滑无刺。别名:梨小蛀果蛾、桃折梢虫、小食心虫等。1.危害特点危害梨、桃、苹果、李、樱桃、山楂。春夏季节危害桃、李嫩梢,多从上部叶柄基部蛀入髓部,向下蛀至木质化处便转移,被害嫩梢渐枯萎,俗称“折梢”。夏秋季节危害梨树,幼虫危害果多从萼、梗洼处蛀入,早期被害果蛀孔外有虫粪排出,晚期被害多无虫粪。幼虫蛀入直达果心,高湿情况下蛀孔周围常变黑腐烂渐扩大,俗称“黑膏药”。苹果蛀孔周围不变黑。2.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5~7毫米,全体灰褐色无光泽。(2)幼虫。体长10~13毫米,头、前胸盾、臀板均为黄褐色,胸、腹部淡红色或粉色。(3)卵。长0.5毫米,椭圆形,稍扁,黄白色,孵化前变黑褐色。别名:桃斑螟、桃蛀心虫等。1.危害特点危害桃、柿、核桃、板栗、无花果等。幼虫主要蛀食果实,蛀道直达果心,果实表面的蛀果孔常被病菌侵入,腐烂变黑。2.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12毫米,翅展22~25毫米,黄至橙黄色。(2)卵。椭圆形,长0.6毫米、宽0.4毫米,初乳白渐变橘黄、红褐色。(3)幼虫。体长22毫米,体色多变,有淡褐、浅灰、浅灰蓝、暗红等色。(4)蛹。长13毫米,初淡黄绿后变褐色。(5)茧。长椭圆形,灰白色。1.危害特点李实蜂危害李树是在幼果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幼虫蛀入果核内部危害,果内被蛀空,堆积虫粪,幼虫老熟后落地休眠。2.形态特征(1)成虫。体黑色,长5毫米,李树花期成虫羽化,在晴天上午常集结在树冠上方飞翔。(2)卵。乳白色。(3)幼虫。长10毫米,头部淡褐色,胸腹部乳白色。(4)蛹。乳白色,裸蛹。1.危害特点以幼虫蛀入树干进行危害,老熟幼虫蛀入木质部,虫道弯曲,多由上向下蛀食,木屑和虫粪堆积于树干基部。造成枝干萎蔫枯死、严重时全树死亡。2.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约28~37毫米,体黑色发亮,前胸背面大部分为光亮的棕红色或完全黑色。(2)卵。卵圆形,乳白色,长6~7毫米。(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2~52毫米,乳白色,前胸较宽广;身体前半部各节略呈扁长方形,后半部稍呈圆筒形。(4)蛹。体长35毫米左右,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前胸两侧各有一刺突。1.危害特点危害苹果、沙果、海棠、花红。危害皮层,隧道内为褐色虫粪堵塞,皮层枯死、变黑、凹陷。2.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5.5~10毫米,全体紫铜色,有光泽,体似楔状。(2)幼虫。体长15~22毫米,体扁平;头部和尾部为褐色,胸腹部乳白色;头大,大部入前胸。(3)卵。长约1毫米,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逐渐变成黄褐色。卵产在枝条向阳面、粗糙有裂纹处。别名:苹果小翅蛾、小透羽。1.危害特点危害苹果、桃、梨、李、杏等果树。幼虫在树干枝杈等处蛀入皮层下,食害韧皮部,造成不规则的虫道,深达木质部,被害部常有似烟油状的红褐色的粪屑及树脂黏液流出,被害伤口容易遭受苹果腐烂病菌侵袭,引起溃烂。2.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10~18毫米,全体黑色并有蓝色光泽,外形极似蜂类。(2)幼虫。体长20~25毫米,头黄褐色,胸腹部乳白色中线淡红色。(3)卵。长0.5毫米,扁椭圆形,黄白色,产在树干粗皮缝及伤疤处。别名:朝鲜球坚蚧、桃球坚蚧、杏虱子。1.危害特点危害杏、李、桃、梅等核果类果树。终生吸取寄主汁液,受害后,寄主生长不良,虫口密度大时,使受害严重的寄主致死。2.形态特征(1)雌成虫。体近乎球形,初期介壳质软、黄褐色,后期硬化为黑褐色,表面皱纹不明显。(2)卵。椭圆形,长约0.3毫米,粉红色,半透明,附着一层白色蜡粉。(3)若虫。初孵时,体椭圆形,体背面上隆起,体长0.5毫米左右,淡粉红色,腹部末端有两条细毛,活动力强。(4)蛹。裸蛹,体长1.8毫米,赤褐色,腹末有一黄褐色的刺状突。腐烂病,俗称烂皮病、臭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树重要病害。主要危害结果树,造成树势衰弱、枝干枯死、死树,甚至毁园。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发生普遍。症状:有溃疡、枝枯和表面溃疡三种类型。1.溃疡型在早春树干、枝树皮上出现红褐色、水渍状、微隆起、圆至长圆形病斑。质地松软,易撕裂,手压凹陷,流出黄褐色汁液,有酒糟味。后干缩,边缘有裂缝,病皮长出小黑点。潮湿时,小黑点喷出金黄色的卷须状物。2.枝枯型在春季2~5年生枝上出现病斑,边缘不清晰,不隆起,不呈水渍状,后失水干枯,密生小黑粒点。3.表面溃疡型在夏秋落皮层上出现稍带红褐色、稍湿润的小溃疡斑,边缘不整齐,一般2~3厘米深,后干缩呈饼状。晚秋以后形成溃疡斑。苹果锈果病又称花脸病,是国内检疫对象。在东北、西北、华北产区都有发生,以西北最为突出,陕西、晋中有些果园病株率高达60%~80%之多,辽宁以北部地区发生严重。锈果病主要表现在果实上,随不同苹果种类和品种及环境条件症状有明显的差异。1.锈果型晚熟品种如国光、鸡冠、青香蕉、印度等品种发生。果实上有5条与心室相对应的红褐色木栓化锈斑,由果顶沿果面向果柄呈放射状发展。病重时锈斑龟裂,甚至果皮开裂,果小畸形。2.花脸型多发生在海棠、沙果、槟子及西洋苹果中的早熟品种如红魁、祝光、金红等。病果着色前症状不明显,着色后表现着色不匀,形成红绿相间的斑块,如花脸状,有时果面凹凸不平。3.锈果花脸复合型某些中熟或中晚熟品种如红玉、元帅、倭锦等常出现以上两种症状类型的复合症状。着色前果顶或果面散生锈斑,着色后除锈斑外的部位着色不匀呈黄绿斑块。以上3种症状,以前两种为主。虽然上述各类症状在某些品种上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有时也会出现同一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甚至同一株上有几种类型。锈果病除危害果实外,苗木和枝条也可受害,表现苗木矮小、叶片反卷、枝干发生锈斑或溃疡斑等症状。梨黑星病又叫疮痂病,是南北梨区发生普遍、流行性强、损失大的一种重要病害。从落花期一直危害到果实成熟期。梨黑星病可侵染梨树所有绿色幼嫩组织:花序、叶片、叶柄、新梢、芽鳞及果实等,其中以叶片、果实为主。最典型的症状是在病部产生明显的黑色霉层,故又有黑霉病之称。叶片受害多发生在叶背,长出黑色霉斑,叶正面为多角形或圆形褪绿黄斑;严重时,叶正反面都长满黑色霉层,致使叶片干枯而脱落。叶柄受害,产生圆形或长条状霉斑造成落叶。嫩梢发病,除形成条状霉斑外,后期皮层龟裂呈粗皮状的疮痂。果实受害,初期为淡黄色斑点,逐渐扩大长出黑霉,以后病部凹陷木栓化,停止生长呈畸形易脱落。葡萄霜霉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辽宁、山东沿海地区及华北、西北等春、夏、秋冷凉多雨时发病较重。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叶柄、花、幼果、果梗及卷须等幼嫩部分。叶片受害初呈半透明水浸状小斑,以后扩展成黄色至褐色多角形大斑,边缘不清晰;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霜霉层;发病后期病斑干枯,叶片早落。新梢、叶柄、果梗、卷须等受害初期呈水浸状,后变为褐色凹陷病斑;潮湿时有白色霉层产生;病重时新梢扭曲,甚至枯死。幼果被害呈深褐色变硬下陷,生有霉层皱缩脱落。苹果轮纹病又称粗皮病,是一种真菌侵染性病害。苹果树的枝干,在1~2年生枝的皮孔上形成凸起的小瘤状物,在3~5年生枝上有典型瘤状物,直径在0.3~3厘米不等,会以病瘤为中心形成近圆形至不正形的褐色病斑。患病部位与健康部位之间有较深的裂开,后期病组织干枯并翘起,在突起中央的周围出现散生的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呈粗皮状,故也有称之为粗皮病。越冬枝干瘤皮病斑中的病菌分生孢子器,具有不断产生孢子的能力,这就是侵染果实的病菌来源。梨白粉病分布较为普遍,近几年有发展的趋势。除危害梨树外,还危害桑、板栗、核桃等树木。此病多危害老叶,发生在叶背面。初期病斑为白色霉状小点,逐渐扩展为近圆形白色粉斑。每片叶上霉斑数目不等,数斑相连形成不规则形粉斑,甚至扩及全叶,上覆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后期在白色粉状物上,长出很多初为黄色逐渐变为黑色的小点(闭囊壳),严重时造成早期落叶。叶斑多始自叶尖或叶缘,半圆形或不定形,红褐色,边缘色较深,病健部分界明晰。果斑近圆形,稍下陷,初淡褐后转黑褐,病斑扩大并联合成斑块,常渗出胶液,终至软腐脱落。潮湿时患部表面出现朱红色小点病症(分孢盘及分生孢子)。果梗和穗轴上发病处先产生淡褐色水浸状近圆形病斑,病部腐烂变褐色,很快蔓延至果粒,果粒变褐软烂;后期病粒及穗轴病部表面产生灰白色小颗粒状分生孢子器,湿度大时由分生孢子器内溢出灰白色分生孢子团,病果易脱落,病果干缩时呈褐色或灰白色僵果。枝蔓上发病,初期显水浸状淡褐色病斑,形状不定,病斑多纵向扩展成褐色凹陷的大斑,表皮生灰白色分生孢子器,呈颗粒状;后期病部表皮纵裂与木质部分离,表皮脱落,维管束呈褐色乱麻状,当病斑扩及枝蔓表皮一圈时,其上部枝蔓枯死。叶片发病多发生在叶缘部,初生褐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逐渐扩大略成圆形,有褐色轮纹。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沿海、沿湖地区和排水不良的果园以及多雨年份,常严重发生。如果防治不及时,易造成大量落叶,减少营养的积累,影响花芽的形成。不仅削弱树势,当年减产,而且会影响第二年的结果,造成产量歉收。叶片上出现水溃状、淡黄色小斑,后扩展成红色圆斑,继而变成褐色,边缘较中心色深,边缘周围有半透明的淡黄色晕圈,边缘容易产生离层,形成圆形穿孔斑,几个病斑连在一起,穿孔形状呈不规则形;严重时一张叶片有几十个病斑,病叶提早脱落。果实受害后,产生油渍状褐色小点,以后病斑扩大,颜色加深,最后凹陷龟裂,以致腐烂。枝条初起出现水渍状,带紫褐色斑点,后来也凹陷龟裂。潮湿时,病斑上出现白色脓液。干枯时往往发生裂纹。枝条受害后,有两种不同的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则称为夏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生出的枝条上(病菌于前一年已侵入)。春季在第一批新叶出现时,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毫米,以后扩展长达1~10厘米,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有时可造成枝枯现象。春末(开花前后)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渗出,开始传播。多于夏末发生,在当年的嫩枝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以后病斑变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夏季溃疡的病斑不易扩展,并且会很快干枯,故传播作用不大。苹果小叶病发生后,表现为病枝春季发芽较晚,抽叶后生长停滞,质厚而脆,叶色浓淡不均且呈黄绿色,病枝节间短,叶缘向上卷,叶片细小且呈簇状。苹果小叶病是由于树体锌元素含量不足引起的生理病害,因此,多采用补锌的方法来防治。但是苹果小叶病不仅仅是由于锌元素含量不足引起的,不合理的修剪措施,如去枝不当、重环剥等也能引起小叶病。苹果黄叶病又名黄化病或缺铁失绿病,是由于缺少铁素引起的生理病害。在pH高的果园普遍发生。从新梢的幼嫩叶片开始,叶肉先变黄,叶脉保持绿色,呈绿色网纹状;后期全叶变成黄白色,叶焦枯;最后全叶枯死、早落。苹果缩果病,我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尤以山地和沙质偏碱果园发病较多。近年来,部分果园偏施氮肥,营养失调,缩果病呈上升危害趋势。苹果缩果病主要表现在果实上,严重危害时,枝叶上也有症状表现。病果从落花到采收期均可发生,依品种和发病早晚常表现为三种类型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幼果期。发病初期幼果背阴面出现近圆形水浸状斑,褐色,皮下果肉组织也变褐枯死。病部干缩凹陷,果实小而畸形,果肉质地坚硬,重病果常提前脱落。落花后20天至采收前均有发生,生长后期较多。果肉发生水渍状病变,很快变为褐色,海绵状,并从萼筒基部沿果线扩展,使细胞木栓化。多呈条状分布在果肉任何部位,果面略有凹凸不平。幼果期发病,果小而畸形,易脱落。1.锈斑型常发生在元帅等感病品种上,果实扁圆形或长筒形,沿果柄周围果面变褐,形成细密横形条斑,锈斑干裂。2.簇叶型枝叶发病在初夏,当年生新梢上常发生由上往下的枝枯型。有时在春季发芽时,叶芽不能萌发或发出纤细枝条,丛生呈帚枝型。有时也可导致新梢节间缩短,叶丛生,窄小质脆。苹果缺钙症(苦痘病、痘斑病),叶尖或叶缘变黄、焦枯坏死,植株早衰,嫩叶先沿中脉及叶尖产生红棕色坏死区,逐渐扩大;缺钙严重时,枝条尖端以及嫩叶似火烧状斑坏死,并迅速向下发展,致使许多小枝完全死亡。缺钙果实在成熟期和贮运期间症状明显。发病程度与品种有关,以国光、新红星为重。病果胴部、下部出现圆形、稍凹陷的变色斑。绿色或黄色果面以皮孔为中心呈深绿色,红色果面以皮孔为中心呈暗红色,周围有紫红或黄绿色晕;果皮下面的组织坏死,变褐色,呈海绵状,深3~5毫米,一个病果可能出现几个至数十个痘斑,病组织味微苦。 -
报告果树基础知识
出版时间:2015我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造成果树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各地都有较适于当地生长的果树种类。为了果树研究者和生产者更好地指导各地果树生产,果树通常采用两种分类方式。一是植物学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植物系统分类法进行分类,比较严谨,它要求了解果树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这种分类方法对果树的引种、选种、育种和一些野生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是园艺学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生物学特性或生态适应性,对栽培特性相近的果树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虽然不如前一种分类方法严谨,但对果树生产栽培具有实用意义。对果树学习者来说,两种分类方法都应很好掌握,特别是掌握园艺学分类方法对今后从事果树生产栽培有很大帮助。一般在栽培中,分类到科即可,有时也分类到种。1.根据冬季落叶情况分类(1)落叶果树。于秋季集中落叶,多为北方树种,如苹果、核桃、桃、李、板栗、葡萄等。(2)常绿果树。不集中落叶,多为南方树种,如柑橘类、荔枝、龙眼、枇杷、杨梅、芒果等。2.根据植株形态特性分类(1)乔木果树。树体高大,有明显主干、明显主枝,地上部结构较为明显,如梨、银杏、山楂、橄榄等。(2)灌木果树。树体相对矮小,无明显主干,分枝性强,萌蘖性强,如树莓、醋栗、蓝莓等。(3)藤本果树。枝条藤状,一般多用棚架栽培的方式,如葡萄、猕猴桃、罗汉果等。(4)草本果树。属于草本植物的果树,如草莓、菠萝、香蕉、番木瓜等。3.根据果实结构分类(1)仁果类。属蔷薇科,果实由子房和肉质花托共同组成,假果、果肉厚、种子小且多,食用部分主要为花托,果实大多耐贮运,鲜果供应期长,如苹果、山楂、梨、木瓜、枇杷等。(2)核果类。属蔷薇科,果实主要由子房发育而成,真果、内有核,一般一枚,核坚硬,核内有种子,果实多柔软多汁,果皮较薄,不耐贮运,如桃、李、樱桃、芒果等。(3)浆果类。果实构造树种间差异较大,但这类果实富含汁液,大部分不耐贮运。如葡萄、猕猴桃、番木瓜、人参果、柿、无花果、树莓、蓝莓、草莓、君迁子等。(4)坚果类。果实外部多有坚硬外壳,内有种子,种子富含脂肪、蛋白质、淀粉等,食用部分为种子,果实含水量少,多为干果,耐贮运,营养价值极高。如腰果、核桃、榛子、板栗、阿月浑子等。4.根据果树生态适应性分类(1)寒带果树。如山葡萄、榛子、醋栗等。(2)温带果树。如苹果、李、杏、核桃、枣、梨等。(3)亚热带果树。其中又分为:①落叶性亚热带果树。如扁桃、无花果、石榴、猕猴桃等。②常绿性亚热带果树。如荔枝、柑橘类、龙眼、橄榄、杨梅等。(4)热带果树。其中又分为:①一般热带果树。如番荔枝、人心果、菠萝、香蕉、番木瓜等。②纯热带果树。如榴莲、可可、山竹、面包果、槟榔等。北方常见果树的植物学分类与主要形态特点如下。(1)普通苹果。蔷薇科,苹果属。乔木,一年生枝红褐色至黄绿色,顶端有少量绒毛。皮孔明显,白色。花芽圆锥形,饱满;叶芽三角形,小;单芽互生。叶缘锯齿钝。果实多近球形,红色、黄色或暗绿色;果柄短,萼片宿存。(2)海棠。蔷薇科,苹果属。乔木,有多种类型,为半栽培种。各性状与苹果相似,但果实小于苹果,多为圆形或长圆形,果梗细长。果面黄或满红,萼片宿存。(3)沙果。蔷薇科,苹果属。乔木,各性状与苹果相似,果实扁圆形,果面黄或满红,果点稀,果梗短,萼片宿存。(4)山定子。蔷薇科,苹果属。乔木,枝条较苹果细,芽小。果很小,果梗细长。(5)秋子梨。蔷薇科,梨属。乔木,幼树多刺,一年生枝绿或黄绿,老枝灰黄色或黄褐色。叶边缘有刺,芒状锯齿。果多近球形,黄色或暗绿色;果柄短,萼片宿存。(6)西洋梨。蔷薇科,梨属。乔木,枝条直立,有的品种有刺。枝条灰黄色或紫褐色,叶缘为圆钝锯齿或全缘。果梗粗短,萼片宿存多内卷。(7)沙梨。蔷薇科,梨属。乔木,枝条直立,叶片宽大,阔卵形;果实多圆形,少数为长圆形或卵形,萼片一般脱落,少数宿存。(8)白梨。蔷薇科,梨属。乔木,一年生枝多紫褐色,幼叶多紫红色或棕红色,叶缘有尖锐锯齿。果实多倒卵形或圆形,黄色或绿色;果梗长,萼片脱落或半脱落。(9)普通桃。蔷薇科,桃属。乔木,树皮暗红褐色,老时粗糙呈鳞片状。嫩枝细长,无毛,向阳面多为红色。芽为钝圆锥形,外被短柔毛,复芽。叶片披针形。果实圆形或扁圆等,有毛或无毛。(10)山桃。蔷薇科,桃属。乔木,树干光滑,枝细长,果实圆形,不能食用,成熟时干裂。(11)中国李。蔷薇科,李属。乔木,叶为倒卵圆形,锯齿细密,叶面有光泽,无毛。果实圆形或长圆形,顶端稍尖,果皮有黄色、红色、暗红色,果粉厚。(12)普通杏。蔷薇科,杏属。乔木,树皮黑褐色,有不规则裂纹,一年生枝浅红褐色,有光泽。叶片卵圆形或阔卵圆形,先端渐尖,叶缘锯齿细而钝。果实有圆形、扁形等,果面具短茸毛。(13)辽杏。蔷薇科,杏属。乔木,嫩枝绿色或浅褐色,叶片卵圆形或宽椭圆形,叶缘锯齿细而深,为重锯齿。果个小,近圆形,黄色,有红晕或红点。(14)山楂。蔷薇科,山植属。乔木,树皮粗糙,灰色或褐色,有刺或无刺。当年生枝条紫褐色或暗褐色,无毛。叶片宽卵形,先端短而渐尖,叶面有光泽,叶背有疏生短柔毛。果实近球形,深红色,有浅色斑点。(15)山里红。蔷薇科,山植属。灌木或乔木,树皮较粗糙,有刺,当年生枝条灰白至褐色。果个小,圆或扁圆形,果皮鲜红色;果点灰白明显。(16)甜樱桃。蔷薇科,樱桃属,也称大樱桃、洋樱桃。乔木,枝干灰褐色,枝条粗。叶大而厚,灰绿色或暗绿色,卵形或倒卵形,有细锯齿,叶柄长。果个大,红、黄或紫红色。(17)酸樱桃。蔷薇科,樱桃属。灌木或乔木,枝干灰褐色,枝条细而密。叶小而厚,灰绿色或暗绿色,卵形或倒卵形,有细锯齿,叶柄长。果个中大,红或紫红色。(18)毛樱桃。蔷薇科,樱桃属。灌木,枝、叶、果均被短绒毛。叶小,倒卵形或椭圆形,叶面有皱纹,叶缘有粗锯齿。果个小,呈圆形或柳圆形,果梗极短。(19)欧李。蔷薇科,樱桃属,又称钙果。灌木,枝条细、无刺,叶片呈倒卵圆形。果实有圆形或扁圆形等,有红色、黄色、紫色等。(20)草莓。蔷薇科,草莓属。草本,叶为三出复叶,叶柄较长。果面为深红色、浅红色或朱红色。(21)果桑。桑科,桑属,又称椹莓。灌木或乔木,叶片互生。果实有长圆形、球形等,因品种不同有红、黄以及深紫红色之分。(22)树莓。蔷薇科,悬钩子属。灌木,枝有刺或无刺。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带有3~5片小叶。果实为聚合果,形状有圆头形、圆锥形和半球形等,颜色有红、黄、黑等。(23)葡萄。葡萄科,葡萄属。藤本,叶呈掌状,一般3~5裂,多数5裂,也有的全缘。果穗有圆锥形、圆柱形等。浆果的形状有圆形、长圆形、鸡心形和卵形等。(24)蓝莓。越橘科,越橘属。灌木,单叶,互生,叶有锯齿或全缘。花白色或粉红色,花萼筒状。果实小,多为蓝至黑色,也有红色。(25)醋栗。醋栗科,醋栗属,别名灯笼果。茎上有刺。叶掌状3~5裂,叶近革质有光泽,叶背面有密茸毛。果实绿色,近圆形,萼片宿存,成熟后的果实变成黄色或紫红色。(26)猕猴桃。猕猴桃科,猕猴桃属。老蔓及多年生枝灰色,树皮扭曲片状开裂,有微黄色皮孔。叶片膜质或纸质,叶卵圆形或长宽卵形,先端渐尖至急尖,叶缘有锐锯齿,有白色刺毛。果实卵圆形,绿色。(27)核桃。核桃科,核桃属。乔木,树皮灰白色,光滑,老树皮有开裂,嫩枝为绿色。叶为基数羽状复叶,全缘或有波状的粗浅锯齿。(28)榛子。榛科,榛属。灌木,多年生枝灰褐色,粗壮;一年生枝灰褐色。叶倒卵形,先端平截或凹缺,叶缘细尖锯齿。小枝、叶柄、叶下面和果苞被长柔毛。(29)板栗。山毛棒科,栗属。乔木,树干和多年生枝灰褐色,树皮粗糙有纵裂沟;一年生枝粗壮,灰褐色,先端有毛。叶长卵圆形或阔披针形,深绿色,叶面革质有光泽,叶缘粗锯齿。果皮有光泽或有少量白绒毛。(30)普通枣。鼠李科,枣属。乔木,树干和老枝浅灰色,片裂或龟裂,枝光滑无毛,有针刺。叶小,互生,为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柄短。果实长圆形,暗红色。(31)酸枣。鼠李科,枣属。灌木或乔木,枝干与枣相同,枝条有刺,幼枝灰色。叶细而小,卵圆披针形。果圆而小,红色。(32)无花果。桑科,榕属。乔木,叶片互生、革质,为圆形或倒卵形,掌状单叶5~7裂,叶面粗糙,叶背有锈色硬毛。果实有扁圆形、球形和坛子形等,果皮因品种不同有绿、红、黄以及深紫红色之分。(33)石榴。安石榴科,石榴属。灌木或乔木,嫩枝有棱,长成后则枝条圆滑枝先端呈针刺状。叶对生或丛生,质厚,全缘,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先端稍尖,有光泽。果皮厚,红色或黄褐色等。在长期果树生产过程中,为了方便果树研究和果树栽培管理,人们把果树分为地上部和地下部两个部分。地下部是果树的根系部分,是果树的重要器官之一;地上部与地下部交界处称为根颈;地上部分由主干和树冠组成(图1-1)。图1-1 果树树体结构果树根系的功能之一是固定植株;功能之二是吸收养分、水分;功能之三是贮藏,尤其落叶果树中根系的贮藏作用最为重要;功能之四是合成激素,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促进成花,这些激素只有根能合成,其他部位不能产生;功能之五是繁殖。按照根系的发生和来源分为以下3种类型(图1-2):图1-2 果树根系类型1.实生根系是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来的。具有主根发达,分布较深、较广,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但生理年龄小,变异性大。如苹果、梨、杏等果树的实生根系都属于此类根系。2.茎源根系是用枝条繁殖时,茎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根系。特点是主根不发达,分布较浅,生活力相对较弱,能保持母体性状,个体间差异不大。如葡萄、无花果、草莓这些用扦插、压条等繁殖方式得到的苗木所形成的根系都是茎源根系。3.根蘖根系在根段上萌发的不定芽发育成植株,与母体分离后成为独立个体形成根蘖苗。根蘖苗所具有的根系称为根蘖根系,特点与茎源根系类似。如山楂、枣、石榴等分株繁殖的个体所具有的根系都是根蘖根系。大多数果树是实生根系,由主根、侧根和须根3个部分组成。主根是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来的,垂直向下生长,寿命最长。着生在主根上的粗大分枝为侧根,它与主根构成根系的骨架,称为主干根。而侧根上着生的较细的根称为须根,须根短而细,并且不同种类差异很大。须根一般在营养末期死亡,而未死亡的就可以发育成骨干根。须根根据功能和构造又可分为生长根、吸收根、过渡根和输导根四类。树干是指树体地上部的中轴部分,分为主干与中心干两部分。主干是指根颈到第一主枝之间的部分。它对树体起支撑作用,是根系与树冠之间输送水分和养分的通道,兼有贮藏养分的作用。主干是地上部最早形成的部分,一般进行一个生长季的加长生长,以后每年只进行加粗生长。中心干是指主干以上到树顶之间的部分,起维持树形和树势的作用。但有些果树树形只有主干,没有中心干。树体主干以上的部分称为树冠。它由骨干枝、结果枝组和叶幕构成。树冠的形状称为树形。树冠通常用冠高和冠径来描述。树冠上下缘之间的距离称为冠高,树冠东西和南北之间的距离称为冠径,从根颈或地面到树冠顶端的距离称为树高。衡量树冠一般以树高、冠径及骨干枝的数量、结构和分布作为指标。1.骨干枝是指构成树冠骨架的永久性枝。分为中心干、主枝和侧枝三级。骨干枝的数量、大小、着生状态、分布排列状况等决定树体形状、大小和结构,也是果树优质丰产的关键因素。2.枝组枝组又称为结果枝组。指着生在各级骨干枝上、有两个以上分枝的小枝群。是构成果树树冠和叶幕以及生长结果的基本单位。结果枝组因体积、结构、形态、姿势及着生部位等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在果树实际生产中,结果枝组有许多不同的名称。结果枝组以其体积大小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枝组;以其所含枝条多少和疏密程度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枝组;以其分枝情况不同分为多轴式和单轴式枝组;以其着生部位不同分为背上枝组、背下枝组和侧生枝组;以其着生方向不同分为直立枝组、水平枝组、下垂枝组和斜生枝组等。在整形修剪上按适当比例合理配置各类枝组是果树优质丰产的重要技术措施。3.辅养枝指着生在树冠中的非永久性大枝。在整形修剪过程中,根据果树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确定辅养枝的部位和数量,可以增加果树早期枝叶量,充分利用空间,辅养树体,同时可促进果树提早成花结果,实现早期产量。4.叶幕果树叶幕是指在树冠内集中分布的与树冠形态相一致的叶群体。适当的叶幕厚度和叶幕间距是合理利用光能的基础。多数研究表明:主干疏层形的树冠叶幕厚度50~60厘米,叶幕间距80厘米,叶幕外缘呈波浪形是较好的丰产结构。芽是花、叶、枝的原始体,是果树渡过不良环境和形成枝、花过程中的临时器官。与种子类似,可作为繁殖器官,形成新的植株。1.分类芽的分类方法很多,同一个芽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有多个名称。(1)依着生位置不同分为顶芽和侧芽。顶芽指着生在枝条顶端的芽;侧芽指着生在枝条侧面叶腋间的芽。(2)依芽的性质分为叶芽、花芽。叶芽指只具有雏梢和叶原始体,萌发后形成新梢的芽。花芽又分为纯花芽和混合花芽,纯花芽指萌发后只开花结果不抽生新梢的芽;混合花芽指萌发后先长一段新梢,再开花结果的芽。(3)依同一节上芽的数量分为单芽和复芽。一节上只着生一个芽称为单芽,如梨、苹果等;一节上着生两个以上的芽称为复芽,如桃、李等。(4)依芽的生理状态分为活动芽和潜伏芽。上一生长季形成的芽,在下一生长季能萌发的芽称为活动芽;而在下一生长季或连续几季不萌发的芽称为潜伏芽。(5)依芽在叶腋间的位置和形态分为主芽和副芽。着生在叶腋中央,较大且充实的芽称为主芽,主芽一般当年不萌发;着生在主芽两侧或上下方的芽称为副芽,副芽一般比主芽小。2.性质(1)芽的异质性。在芽的发育过程中,由于树体营养状况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同一枝条上不同部位的芽在形态和质量上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芽的异质性。(2)早熟性。一些果树新梢上的芽当年就能大量萌发并可连续分枝,形成2次或3次梢,这种特性称为芽的早熟性,如葡萄、枣、杏等。(3)萌芽力。一年生枝条上的芽能够萌发的能力称为萌芽力。萌芽力用萌芽率表示。萌芽率指枝条萌芽数占总芽数的百分率。(4)成枝力。枝条上的芽萌发后能抽生长枝的能力。成枝力用抽生长枝的数量多少表示,一般抽生长枝数2个以下者为弱,4个以上者为强。(5)顶端优势。枝条上部的芽萌发后形成的新梢生长势较强,称为顶端优势。向下生长势依次减弱,最下部的芽处于休眠状态。(6)干性。中心干生长势的强弱和维持时间的长短。(7)层性。中心干上的大枝成层分布的特性。枝是由芽抽生而来的。枝和由它长成的各级骨干枝构成树冠,其上着生叶、花、果。枝是果树的主要支撑器官、运输器官、繁殖器官和贮藏器官。枝的类型很多,生产上常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类:1.依枝条的年龄分为新梢、一年生枝、二年生枝和多年生枝。芽萌发抽生的枝条至当年落叶前被称为新梢,未木质化的新梢称为嫩梢;新梢秋季落叶后到第二年萌芽前被称为一年生枝;一年生枝上的芽萌发新梢后则此段枝条被称为二年生枝,以此类推。二年生以上的枝条也通常统称为多年生枝。2.依枝条抽生的季节分为春梢、夏梢和秋梢。枝条的年龄通常根据芽鳞痕来判断。芽鳞痕是由于芽萌发后芽鱗脱落形成的。而有些果树的新枝向前延伸的同时由叶腋间当年芽萌发产生分枝,我们称为各级次副梢。新梢叶腋间抽生的分枝称为副梢或二次枝,副梢再抽生的分枝称为二次副梢或三次枝,果台上抽生的为果台副梢。3.依枝条的性质和功能分为营养枝、结果枝和结果母枝。(1)营养枝。无花芽的枝称为营养枝,分为竞争枝、纤弱枝、发育枝、叶丛枝和徒长枝。普通营养枝生长中等,组织充实;徒长枝生长旺盛,节间长,枝条粗,但不充实;纤弱枝生长很弱,枝细。(2)结果枝和结果母枝。结果枝有两种,一种是着生花芽或混合芽的一年生枝;另一种是带有果实的新梢。结果母枝通常指具有混合花芽的一年生枝。结果母枝抽生的结果枝在当年结果的同时又形成混合花芽,成为来年的结果母枝,这种现象称为连续结果。果树是多年生植物,一生经历生长、结果、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在栽培上通常将果树分为幼树期、初果期、盛果期和衰老期4个年龄时期。从果树定植至第一次开花结果为幼树期。特点是进行营养生长,生长旺盛,枝条多直立生长,节间长,组织不充实,越冬性差。栽培任务是尽快扩大营养面积,调整好各级骨干枝,注意树体结构。从第一次结果到大量结果前为初果期。特点是前期仍然是营养生长为主,枝条多直立生长,随着结果量增多,逐渐转为侧向生长,长枝比例下降,中短枝增多。栽培任务是维持树体结构,缓和树势,增加花芽比例,及早进入盛果期。从大量结果到产量明显下降为盛果期。特点是离心生长基本停止,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达到一生中最高峰,新梢生长趋于缓和,花芽大量形成,此时稍不注意会出现大小年现象。栽培任务是处理好生长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既不衰弱树势,又能满足高产优质,尽量延长此期的时间。从产量、品质明显下降到树体死亡为衰老期。特点是结果量和果实品质明显下降,树势衰弱,骨干枝死亡。栽培任务是更新复壮,无改良价值的及时砍伐,补栽新树。果树的年生长发育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出现生理与形态的变化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北方落叶果树一年中主要分为生长期和休眠期两个阶段。生长期指从果树春季萌芽到秋季落叶的过程。在生长期中,果树形态变化明显,如萌芽、展叶、开花和结果。休眠期指从秋季落叶后到来年春季萌芽前的这段时期。在休眠期时,果树形态基本没有变化。在一年中果树各器官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都和一年中的气候变化相关,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气候性,这种果树器官随季节性气候变化而发生的外部形态规律性变化的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了解果树的物候期对于制定果树的栽培管理措施十分重要。根系在年周期中没有自然休眠,只要条件适宜都可以生长。根的生长动态因果树种类、站穗组合、当年生长与结实状况、外界环境不同有所不同。根的生长是高峰还是低潮是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见表1-1。时间物候期土层深度0~50cm50~100cm3~4月萌芽缓慢生长缓慢生长4~5月初花加快生长,度根数约60条加快生长,发根数约40条5~6月枝条生长、果实生长生长降低生长降低6~7月中旬秋梢生长、花芽分化发根约180条发根约20条7月中旬~8月秋梢生长、花芽分化发根数量降低发根数量降低8~10月长梢停长、采收基本不发新根基本不发新根10~12月落叶开始发新根约40条开始发新根约60条12~3月休眠根系停止生长根系停止生长表1-1 金冠苹果在不同物候期根系的生长动态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芽的结构息息相关,芽的结构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因为芽是枝、叶、花的基础。芽的生长发育包括芽的形成和芽的萌发两个阶段。芽形成包括芽原基出现期、鳞片分化期和雏梢分化期。芽萌发标志着果树休眠结束,生长开始。萌芽时,为满足雏梢分化和花器官发育,需要把大量营养物质输送到生长点。此时果树还没有制造营养物质,所以,主要利用的是贮藏的营养物质,因此,萌芽后抗寒力会显著下降。萌芽和萌芽早晚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休眠芽需刺激才能萌芽,早熟芽可多次萌发,晚熟芽一般集中在春季一次萌芽。温度也是因素之一,首先北方落叶果树需达到一定的低温量,而且春季温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可萌芽。此外,树体贮藏营养充足、空气湿度适当偏低和土壤通气良好都利于萌芽。果树芽萌发后开始进行新梢生长,至新梢顶芽形成为止。包括加长生长和加粗生长。1.加长生长加长生长是通过顶端分生组织分裂和节间细胞的伸长实现的。开始主要依赖上年的贮藏养分,之后进入旺长期时所需能量主要是当年叶制造的养分。之后进入缓慢生长期,生长速度逐渐降低和停止,转入成熟阶段。2.加粗生长加粗生长是由于侧生分生组织即形成层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和增大的结果。加粗生长一般略晚于加长生长,一直到落叶后才停止。多年生枝条只有加粗生长没有加长生长。1.叶的功能与分类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的主要器官;也是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对常绿果树而言,叶片也是贮藏养分的器官。此外,叶片还具有吸收矿质元素的功能,因而可以进行叶面施肥(根外追肥)。果树叶片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单叶,如仁果类、核果类等;二是复叶,如草莓、树莓等;三是单身复叶,如柑橘类。2.叶的生长以单叶为例,包括叶原基分化出叶片、叶柄和托叶,叶片展开、叶片停止增大。果树单叶面积大小取决于叶片生长期和迅速生长期的长短。梨生长期为16~28天,苹果为20~30天,葡萄为15~30天。3.叶幕的形成不同的树种和品种,不同的树势和树龄,叶幕结构有所不同,但叶幕的结构及其在年周期内的动态是衡量果树丰产的重要指标。落叶果树的叶幕在春季萌芽后随着新梢的伸长、叶片不断增加而形成。合理的叶幕结构是全树总叶面积最大,而相互遮阳小。果树叶幕的疏密程度用叶面积指数来衡量,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有果树叶面积总和与土地面积的比值。多数果树的叶面积指数以3~5较适宜,叶面积指数太高,叶片过多而相互遮阳,功能叶比例降低,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叶面积指数太低,光合产物合成量减少,造成产量降低。4.落叶与休眠(1)落叶。落叶是果树进入休眠的标志。果树的叶片并不能永久生存而是有一定寿命的,在一定的生活期终结的时候叶片就会枯死脱落。树木的落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当寒冷季节到来,全树的叶片同时枯死脱落,仅存秃枝;另一种是在春季新叶长出后,老叶才逐渐枯落,落叶不是集中在一个时期,从外表看来树木终年是绿的,因而称为常绿树,如荔枝树和柑橘树等。树木的落叶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原因是叶片经过一定时期的生理活动,细胞内积累了大量的代谢产物引起叶细胞功能衰退、衰老、直到死亡;外部原因是由于气候寒冷、水分供应不足等不良环境造成叶的枯落。植物体内存在植物激素脱落酸,能刺激叶片的脱落。随着秋天的到来,日照时间缩短,气温降低,脱落酸大量生成并很快转移到相关部位,促使叶柄基部产生脱离层,使叶片脱落。(2)休眠。果树整体或部分在某一时期生长和代谢暂时停滞的现象叫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生理休眠两种。强迫休眠是不利的环境条件引起的,生理休眠是由植物本身造成的。花原基形成,花芽各部分分化成熟的过程,称为花芽分化。果树的生长点内开始区分出花(花和花序)原基时叫花的开始分化或花的发端。随之,花器各部分原基陆续分化和生长,叫花的发育。从花原基最初形成至各花器官形成完成叫形态分化。在此之前,进行的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转变叫生理分化,见图1-3。图1-3 果树花芽分化不同种类和品种的果树花芽分化时期很不一致,即使同一品种,甚至同一植株也因树龄、枝条类型和各种外界条件而有所差异。在一定条件下,花芽分化时期又相对集中和稳定。果树从开花以后,受精的果实在生长期间,体积、果径、重量的增加动态,可以分为3个时期:果实迅速生长期、果实缓慢生长期和果实熟前生长期。影响果实增长的因素包括:1.有机营养果实细胞分裂主要是原生质的增长过程,为蛋白质营养时期。这时需要有氮、磷和碳水化合物的供应。氮和磷除树体供应外,还可施肥加以补充;但幼果细胞分裂期合成蛋白质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只能由贮藏营养供应。因此,树体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可影响果实细胞分裂、影响细胞数量,进而影响果实的大小。2.矿质元素有机营养向果实内运输和转化有赖于酶的活动,酶的活性与矿质元素有关。3.水分果实内80%~90%为水分,含水量随果实膨大而增加,是果实体积膨大的必要条件。特别是细胞增大阶段,如果水分不足,影响果实体积增大,后续供水也不能弥补。水分也影响矿质元素进入果实,如干旱可引起果实缺钙。4.种子果实内种子的数量和分布会影响果实的大小和形状。如玫瑰香葡萄没有种子的果粒比有种子的果粒小得多,苹果、梨果实内没有种子的一面发育不良,果实呈不匀称形。 -
报告四、调查黑松生长衰弱的因子
出版时间:2015自2009年开始对景区、公园、街头绿地、居民庭院绿地中的10 000余株黑松调查,发现导致黑松生长势衰弱的因子主要有病虫害、土壤生态环境、林分密度。对前海一线黑松的病虫害进行普查,发现常见的黑松病虫害有11种,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症状、发生规律。黑松落针病病原为松针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pinastri),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星裂盘菌目斑痣盘菌科散斑壳属。【症状】此病侵染2年生针叶,初期产生黄色斑点或段斑,后病斑颜色加深呈红褐色,至晚秋全叶黄褐脱落。翌年春季在凋落的针叶上产生典型的特征症状,即先在落针上出现纤细的黑色横线,将针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两横线间产生椭圆形黑色子实体即分生孢子器,以后再形成带光泽漆黑或灰黑色米粒状小点,中央纵裂成一道窄缝,即为病菌成熟的子囊盘(图11~图12 黑松落针病症状)。图11~图12 黑松落针病症状【发生规律】病原菌以子囊盘和菌丝在感病落叶上越冬。3~4月林间湿度大,子囊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当孢子接触松针叶,萌生芽管从气孔侵入组织内吸取养分。病菌的潜育期较长,一般约50天。病害的发生发展与寄主生长状况和林间温湿度关系密切。在土地瘠薄,林地干旱,卫生状况差,林木生长衰弱,针叶的细胞膨压降低时最易感病。混交林比纯林感病轻。黑松瘤锈病病原菌为松栎柱锈菌(Cronartium quercuum),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栅锈菌科柱锈菌属。【症状】病瘤发生在侧枝或主干上,大小不一,近圆形,直径5~60cm,多年生。每年2月,从病瘤裂皮层缝处溢出黄色蜜状性孢子。至4月在皮下产生黄色疱状锈孢子器,散出黄粉状锈孢子。至5月,锈孢子随风传播,侵染转主栎属树木,在栎叶背面,产生黄色小点状夏孢子堆,并重复侵染至7月,在夏孢子堆处产生毛发状褐色冬孢子柱,延续到9月,可使栎叶变黄枯状(图13 黑松瘤锈病症状)。图13 黑松瘤锈病症状【发病规律】栎叶上的冬孢子在秋季成熟后,产生担孢子,传到松针上,萌发自气孔侵入,以菌丝状态越冬,以后延伸入枝、干皮层中,经2~3年形成病瘤,并在春季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病瘤逐年增大。病害多在海拔较高的阴凉潮湿松林内发生较重,栎林以郁闭潮湿处发病较重。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matsumurae(Kuwana)],属于同翅目蛛蚧科。【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约3mm,卵圆形,橙红或棕红色;体扁,体节不明显,头部较狭,腹部较宽,腹末有“∧”形凹陷;触角9节,念珠状,口器退化,单眼1对,胸足3对,胸气门2对,腹气门7对。雄成虫体长1.3~1.5mm,胸部特别发达,黑色;前翅发达,半透明,有明显的羽状纹,后翅退化成平衡棍;腹部第七、第九节背面各有1隆起,其上有管状腺10多根,分泌白色蜡丝,腹末有一个钩状的交尾器。卵椭圆形,初产时黄色,后变为暗黄色。初孵若虫体长约0.3mm,长椭圆形,橙黄色;触角6节,单眼1对,口器发达,喙圆锥状,口针极长,卷于腹内;胸足3对,腹末有长短尾毛各1对。预蛹与雌若虫相似,胸背隆起,形成翅芽。蛹体裸蛹,头、胸部淡褐色,眼紫褐色,跗肢灰白色,腹部9节,末端呈圆锥形。茧椭圆形,疏松,白色(图14~图17 日本松干蚧)。图14 日本松干蚧雌虫图15 日本松干蚧雌虫产卵图16 日本松干蚧初孵雄成虫图17 日本松干蚧茧【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代,以1龄寄生若虫潜于树皮裂缝内越冬或越夏。成虫第一次集中出现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二次集中出现在7月下旬至10月中旬。若虫显露期是4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主要寄生在3~4年生枝条的轮枝处、10年生以下主干阴暗面以及开裂的球果内,造成针叶枯黄、树皮翘裂、枝条弯曲下垂,进而整株枯死。松白粉蚧[Crisicoccus pini(Kuwana)],属于同翅目粉蚧科。【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约1.8mm,椭圆形,红褐色或紫红色,体表薄被白色蜡粉;触角8节,喙3节;刺孔群7对,均分布在腹部,肛环具孔和6根肛环刺毛;爪无小齿。雄成虫具单眼,复眼大而发达,深红色;触角丝状,10节;翅1对,膜质,翅脉二叉状;腹部末端生有两根几乎与体等长的白色蜡丝;足发达,善爬行。若虫体扁呈长圆形,淡黄色至橙黄色。卵长椭圆形,淡橙黄色(图18~图20 松白粉蚧)。【发生规律】1年发生2代,以若虫在针叶基部和粘连在一起的松针间、树皮缝中越冬。越冬若虫于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出蛰,5月初始见第一代卵,产卵盛期在5月中下旬。若虫孵化后沿树干向上爬行,寻找当年生松针、松枝固定取食。7月底,大部分若虫转移至松针间、嫩的松梢处固定为害,分泌白蜡粉,诱发煤污病。成虫第二次产卵盛期在9月中旬至10月初,10月中旬若虫活动频繁,为害到11月上旬,此后开始越冬。此虫为害严重时,新梢不萌发,松针落光,树势衰弱,甚至死亡。图18 松白粉蚧雌虫图19 松白粉蚧卵图20 松白粉蚧为害状居松长足大蚜[Cinara pinihabitans(Mordvilko)],属于同翅目大蚜科。【形态特征】无翅孤雌胎生蚜体褐色,被白蜡粉,腹部散生黑色颗粒状物,至少前几节背毛有毛基斑,中胸腹瘤存在,触角6节,第3节最长。有翅孤雌胎生蚜体黑褐色,刚毛黑色,腹末稍尖;翅透明,前缘黑褐色。卵黑色,长椭圆形。若蚜体淡棕褐色(图21 居松长足大蚜)。图21 居松长足大蚜【发生规律】一年发生数代,以卵在松针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卵开始孵化,4月下旬出现干母,每头干母繁殖30余头雌蚜,6月初出现有翅侨蚜进行扩散,10月末出现性蚜,交尾后产卵越冬。若虫4龄,历期约20天。松牡蛎盾蚧[Mytilaspis pini(Maskell)],属于同翅目盾蚧科。【形态特征】雌成虫介壳长1.7~3.1mm,牡蛎形,棕褐、深褐至褐色,边缘和后端灰白色,前端狭,向后略宽,背面隆起,光滑而有光泽,后端部分有横纹;壳点2个,位于前端,橙黄色,椭圆形;腹壳白色,沿中线纵裂,在近后端处裂成“∧”形。雌成虫体长约0.9mm,纺锤形,黄白色,后半扩大,体中部突出;臀板后端平截,中叶小,与第二叶平齐,端圆,两侧各有明显凹切1个。雄成虫介壳长约0.9mm,形状、色泽、质地同雌介壳;壳点1个,位于前端,橙黄色(图22~图23 松牡蛎盾蚧)。【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介壳内越冬。4月中下旬越冬雌虫开始产卵,每雌虫产卵11~23粒,5月中旬卵开始孵化,6月末孵化基本结束。初孵若虫在针叶上爬行1~2天后就在叶基幼嫩、背光部位固定,分泌白色蜡丝覆盖虫体,形成介壳。6月下旬第一代雄虫预蛹,8月开始孵出第二代若虫,8月中旬第二代雄虫开始化蛹,8月下旬出现成虫,雌雄交尾后雄虫开始化蛹,8月下旬出现成虫,雌雄交尾后雄虫死去,以雌虫越冬。图22 松牡蛎盾蚧雌成虫图23 松牡蛎盾蚧雌成虫介壳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2~35mm,翅展46~87mm,体色有灰白色、灰褐色;前翅中横线与外横线白色,亚外缘斑列黑色,呈三角形;雌蛾亚外缘斑列内侧和雄蛾亚外缘斑列外侧有白斑,雌蛾前翅狭长,外缘较倾斜,横线条纹排列较稀。卵绿色,球形。老熟幼虫体长80~90mm,9龄,深黑褐色,密布灰白色长毒毛,额区中央有狭长深褐色斑;中后胸毒毛带明显,体侧贯穿1条纵带,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斜纹伸向腹面。蛹纺锤形,暗红褐色。茧灰白色,其上有毒毛,长椭圆形(图24~图27 赤松毛虫)。【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3~5龄幼虫在翘皮下、落叶丛中或石块下越冬。翌年日平均气温约10℃时上树为害,取食2年生针叶。7月中旬幼虫老熟,在针叶间化蛹。成虫夜间羽化,趋光性强,交尾产卵块于针叶,每雌产卵300余粒。8月上、中旬幼虫陆续孵化,1~2龄幼虫群集为害,啃食叶缘,为害至10月中、下旬,3~5龄时即下树越冬。图24 赤松毛虫雌虫图25 赤松毛虫雄虫图26 赤松毛虫幼虫图27 赤松毛虫茧松树皮象(Hylobius haroldi Faust),属于鞘翅目象虫科。【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3~9.5mm,体壁褐至黑褐色,略发光;前胸前狭而有刻点及金黄色圆点4个;鞘翅深棕色,上有近长方形虚线状排列的刻点和金黄色鳞片构成的花纹,形成横带3条或构成“X”形条纹。卵椭圆形,白色微黄,透明。幼虫老熟体长10~15mm,白色,无足,微弯;头部红褐色或黄褐色,两边近平行,后部圆形,上颚强大。蛹体白色,遍布对称排列的刺,腹端有大刺1对(图28~图29 松树皮象)。图28 松树皮象幼虫图29 松树皮象为害状【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在地表交尾,产卵于新伐根皮层上或泥土中,单雌产卵60~120粒,孵化后取食伐根皮层与木质部浅层,幼虫5龄,其发育进度与温、湿度和营养质量相关,9月末大部分幼虫老熟并作椭圆形蛹室越冬。主要以成虫为害,咬食树干的韧皮部,造成块状疤痕,并流出大量树脂。如疤痕很多,将树干围成一环时,梢头即枯死。夏梢小卷蛾[Rhyacionia duplana(Hübner)],属于鳞翅目卷蛾科。【形态特征】成虫翅展16~19mm,头部淡褐色,胸、腹部黑褐色;前翅灰褐色,近外缘锈褐色,中部有白色纵条斑,前缘有白色钩状纹;后翅淡灰色,缘毛长。卵扁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近孵化时红色。老熟幼虫体长约8mm,橙黄色。蛹体长约6mm,红褐色,腹末端有钩状臀棘8根(图30~图32 夏梢小卷蛾)。【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枝基部等处的茧内越冬。翌年4月羽化为成虫飞出,交尾后产卵于新叶内侧基部,一般2~25粒排成1列,卵期约26天。5月开始孵出幼虫,新梢抽出后取食并蛀入木质部,造成新梢弯曲,上部枯萎。幼虫蛀入新梢为害期,常在蛀入孔附近吐丝粘连松脂等作成薄膜以掩护身体,6月中、下旬幼虫近老熟时爬至轮枝基部或树干基部取食树皮,7月上旬开始化蛹,10月中下旬以蛹越冬。图30 夏梢小卷蛾幼虫图31 夏梢小卷蛾蛹图32 夏梢小卷蛾为害状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属于鞘翅目螟蛾科。【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6mm,翅展约24mm,全体灰褐色;前胸两侧及肩片有赤褐色鳞片;前翅灰褐色,有3条灰白色波状横带,中室端有明显的肾形大斑1个;后翅灰白色,无斑纹。卵椭圆形,有光泽,黄白色,将孵化时变为樱红色。幼虫老熟体长约25mm,淡褐色,头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及腹部各节有4对褐色毛片,背面的2对较小,呈梯形排列,侧面的2对较大。蛹黄褐色,腹末有波状钝齿,其上生有钩状臀棘3对(图33~图35 微红梢斑螟)。【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被害梢内越冬。翌年4月初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虫。成虫羽化时,穿破堵塞在蛹室上端的薄网而出,蛹壳仍留在蛹室内,不外露。成虫有趋光性,雌蛾产卵量平均50粒左右。卵散产在叶鞘基部、枯黄针叶基部、球果、树皮伤口处,卵期5~8天。初龄幼虫在嫩梢表面和韧皮部之间取食,3龄以后蛀入木质部髓心,有转移为害的习性。8月上旬第一代成虫羽化,9月第二代幼虫孵化为害。图33 微红梢斑螟幼虫图34 微红梢斑螟成虫图35 微红梢斑螟蛀孔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 Ragonot),属于鞘翅目螟蛾科。【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6~30mm,体灰色或灰白色;前翅赤褐色,近翅基有1条灰色短横线,内、外横线灰色,波状,中室端部有一块不明显的新月形小白斑;后翅灰褐色。卵椭圆形,初为乳白色,后变为赤褐色。老熟幼虫体长15~22mm,体漆黑色,具明亮光泽,头、前胸背板及臀板黄褐色。蛹赤褐色,尾端有6根臀刺,成弧形排列(图36~图37 松果梢斑螟)。图36 松果梢斑螟幼虫图37 松果梢斑螟蛹【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初龄幼虫在受害球果内或当年生嫩梢内拉网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虫继续取食为害,4月下旬开始转移食害雄花序,而后进入嫩梢和2年生球果为害。被害球果的基部有大而圆的蛀孔,并常附有以丝粘连松脂的覆盖物,球果内虫道呈“S”形。5月开始化蛹。6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交配,单产卵于嫩梢叶鞘的基部、针叶凹面、球果鳞片、树皮或皮缝里,单雌产卵22~201粒。7月上旬卵孵化,初孵幼虫蛀入球果或当年生嫩梢,但取食甚微,于11月上旬开始越冬。土壤为立根之本,土壤生态环境恶劣,黑松生长衰弱,只有创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让黑松根系发挥正常的功能,树势才能恢复强健。游客的逐年增加(图38 青岛海滨风景区年游客量图),大量踩踏导致公共绿地土壤容重加大(1.6 g/cm3),土壤透气差,土壤板结,排水不良,黑松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黑松毛细吸收根明显减少,土壤中的外生菌根和益生菌大量死亡,黑松生长势逐年减弱。图38 青岛海滨风景区年游客量图青岛市区坐落于花岗岩地质之上,前海一线土层薄,表土腐殖质几乎没有,土壤肥力低,土壤黏重,养护管理中忽视对树木生存土壤的改良。表土就是自然土壤表面富有腐殖质的优质土壤,这是由植被的枯枝落叶和土壤微生物经历长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宝贵的土壤资源。研究证明,一般情况下落叶自然分解也需要2~4年,且大自然留下的优质土壤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仁曾说:北大荒的黑土400年才形成1cm;如果任其流失,黑土区将变成第二个黄土高原。近些年城市园林多从美观、卫生、病虫害防治、安全等诸多方面考虑,往往将公共绿地产生的落叶、修剪枝或叶、断枯枝等园林绿化废弃物及时清理清运至垃圾场,本应由园林绿化废弃物供给土壤的各种营养元素没了来源,导致绿地土壤贫瘠、板结、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越来越差。经测定,大部分的绿地土壤都不符合《园林种植土质量要求》(DB 3702/T 088—2006),表土腐殖层几乎没有,必须加以更换或改良才能满足植物的健康生长要求(图39~图44 土壤测定)。详见表1。图39 土样与基质图40 土壤测定图41 pH值电极测定图42 用于测定的比色皿图43 比色皿放入土壤测定仪图44 读取数据表1 黑松土壤改良前测定结果要解决这个供需矛盾,只能通过利用园林绿化废弃物(即通过沤制、调配、熟化等过程)生产的人工土壤来满足,即落叶归根。目前,园林养护单位的园林绿化废弃物被垃圾场提出各种理由进行拒绝,一些养护单位打出 “生产各类落叶,量大质优,自提免费,欢迎惠顾” 广告,还有些单位想尽办法将被垃圾场拒收的园林绿化废弃物送走或自行处理。园林绿化废弃物难处理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故利用园林绿化废弃物的人造土壤势在必行,人工土壤的生产将是一个有巨大前景的产业(图45~图56 人工土壤:修剪树枝再加工和落叶发酵)。图45 干树叶粉碎机图46 干树叶粉碎效果图47 新鲜枝叶粉碎装袋 (江灏 摄)图48 新鲜枝叶粉碎效果 (江灏 摄)图49 粉碎后堆放发酵图50 落叶浇水保持湿度图51 撒施有机羊粪图52 撒施发酵菌剂图53 落叶分层堆放开始发酵图54 发酵过程中翻抛图55 发酵结束图56 发酵完的叶片布满有益菌种一方面,土壤中的微生物产生抗氧化物质,清除腐败,抑制病原菌,形成适于植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产生大量易为植物吸收的有益物质,促进健康生长。土壤生态环境恶劣,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困难,轻者会引起植物养分的缺乏,生长势衰弱,重者会引起植物的中毒、死亡。其中菌根是土壤菌根真菌与高等植物营养根系形成的一种共生组织。乔木类植物的菌根类型主要是外生菌根,其特点是真菌菌丝在植物根部形成菌丝套,菌丝体深入植物根部皮层细胞间形成哈蒂氏网。一方面,真菌通过庞大的根外菌丝,从土壤中吸取氮素、磷素和矿物质,供给植物,从而加强了植物根吸取矿物质养料的能力;另一方面,真菌又可以从植物根中吸取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或根系的分泌物,故菌根具有“生物肥料”的美称。植物大都具有菌根,尤其松树对菌根的依赖性较强,但在自然条件下生长时间较长、土壤生态环境恶劣时菌根容易死亡,影响松树对养分的吸收,树势衰弱。地势低洼或生长季节频繁地浇水(前些年青岛常绿草坪被大量推广,种植在常绿草坪中的黑松),黑松根系长时间处在土壤水分过饱和状态下,与不耐水涝的生长习性相悖,导致黑松根系长期透气性差,生长不良,进而导致黑松植株生长衰弱。种植在陡峭坡地的黑松,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中的养分蓄积不足导致黑松生长衰弱,黑松枝枯病发病率达90%以上,较下坡重(图57~图58 青岛山陡坡黑松长势)。图57 青岛山陡坡黑松长势图58 青岛山陡坡衰落的黑松栽植过密,种群间植株竞争大,导致光照、通风透气性、土壤中的养分都不能满足黑松健康生长,也是导致黑松生长衰弱的因子。2012年青岛八大峡广场大量高密度栽植树木,林分密度加大,导致2013年黑松枝枯病的暴发,165株黑松和赤松全部染病,发病率达100%,导致新栽的胸径15~18cm的黑松死亡37株,死亡率高达22%。一株胸径15cm黑松市场单价4 000元左右,加上种植、养护,一株胸径15cm黑松综合单价为5 024元,37株全部按胸径15cm计算,直接经济损失不少于18.59万元(图59~图60 八大峡黑松栽植过密致病)。图59~图60 八大峡黑松栽植过密致病 -
报告(二十一)旋心异跗萤叶甲(Flavovirens Corn Leaf Beetle)
出版时间:2013旋心异跗萤叶甲(Apophylia flavovirensFairmaire),又名旋心虫、黄米虫、钻心虫等,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在我国,分布北起吉林,南抵台湾、海南、广东、广西,西至沿河北、山西西斜,到达四川、西藏的墨脱地区。1975年在辽宁省西丰县发现该虫为害高粱幼苗。近年来,在辽宁省、吉林省局部地区发现有为害玉米,但在高粱上尚未见有造成明显经济损失的报道。旋心异跗萤叶甲以幼虫为害为主,从高粱幼苗近地面处的茎基部钻入,螺旋状蛀食幼苗心叶,其蛀孔不外露,须剥开茎基部才见到褐色蛀孔,故易漏检和误诊。被害后的高粱苗茎基部略变粗,植株矮化,重者造成枯心苗,轻者高粱的叶片出现白黄色纵条纹,该条纹与幼虫蛀食部位密切相关。由于生长锥被蛀食,随高粱生长发育,从基部又发出多个幼芽,形成分蘖丛生的畸形株,高粱植株不抽穗,造成绝收。剖开被害株基部,可见黑褐色虫道,偶有虫粪,被害部位初不腐烂。发生严重地块常连片缺苗断垄,甚至毁种。图3-52 旋心异跗萤叶甲为害状、钻蛀茎秆(右)旋心异跗萤叶甲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薄荷和紫苏等多种作物。图3-53 旋心异跗萤叶甲(左:成虫;右:幼虫)(张治良摄)成虫体长5~6mm,宽2.5~3.5mm,密被黄褐色细毛;头黑褐色,复眼黑色;触角11节丝状,基部4节黄褐色,其余黑褐色;前胸背板倒梯形,前后缘微凹入,盘区具细刻点,两侧有凹陷;鞘翅翠绿色,具光泽,两侧平行;足暗黄色。卵椭圆形,初产时乳黄色,渐变枯黄色至褐色。老熟幼虫体长8~11mm,头褐色,腹部姜黄色,前胸背板红褐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节均有红褐色毛片,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8节两侧各有5个;臀节臀板呈半椭圆形,背面中部凹下,腹面也有毛片凸起。裸蛹长6mm,黄色。旋心异跗萤叶甲在辽宁和山西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6月卵孵化。当苗高10cm左右,幼虫从近地面茎部或地下茎基部钻入,白天多在植株内为害。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7月上中旬幼虫为害最盛。7月中旬后幼虫不再转株,多在同一株内为害,一般每株有虫1~6条,7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在土中1~2m处做土茧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成虫陆续羽化,以后产卵越冬。每头雌虫产卵20余粒,卵散产于作物田疏松土中或植物根部,成团状,多者达10余粒。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不为害作物,喜食某些唇形科、菊科的植物叶片。1.农业措施防治 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作,与非禾谷类作物轮作,可明显减轻为害。秋翻整地,破坏其越冬场所。结合间苗、定苗,拔除被蛀苗株,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可降低为害。2.化学防治 为害初期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300ml对细沙土15kg的毒土围苗撒施处理,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乐果乳油灌根。 -
报告(十八)大地老虎(Larger Cutworm,Giant Cutworm)
出版时间:2013大地老虎(Trachea tokionisButler),别名黑虫、地蚕、土蚕、切根虫、截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在日本和俄罗斯等国也有发生报道。参见小地老虎的为害状。图3-47 大地老虎成虫(左:雄成虫;右:雌成虫)(张治良摄)成虫体长20~22mm,翅展52~62mm,暗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分枝较长,向端部渐短小,几达末端。前翅褐色,前缘自基部至2/3处黑褐色;肾纹、环纹、剑纹明显,周缘各围以黑褐色边,肾纹外方有1个黑色条斑;亚基线、外横线均为双条曲线,但有时不明显,外缘具1列黑点,内侧至亚缘线间为暗褐色。后翅淡褐色,外缘具很宽的黑褐色边。卵半球形,大小 1.8mm×1.5mm,初浅黄色,渐变褐色,孵化前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41~61mm,头部黄褐色,额区在颅顶相会处呈双峰毗连;体黄褐色,体表多皱纹,微小颗粒不显;前胸盾片褐色;臀板除末端两根刚毛附近为黄褐色外,几乎全部为一整块深色斑,并满布龟裂状皱纹;腹部第1~8节背面的4个毛片,前2个等于或略小于后2个。蛹长23~29mm,腹部第3~5节明显较中胸及腹部第1~2节粗,腹端具1对臀棘。图3-48 大地老虎幼虫大地老虎在我国各地均为1年发生1代。以低龄幼虫在田埂杂草丛及绿肥田中表土层越冬。3~5月份以越冬幼虫为主要为害虫态,5~6月份进入为害盛期,温度达20℃以上时,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夏,滞育期长达100天左右,9~10月羽化为成虫。卵多产于土表或幼嫩杂草茎叶上,每头雌虫可产卵约1000粒。幼虫孵化后取食一段时间即以2~4龄幼虫越冬。参见小地老虎防治。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
出版时间:2010王东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植物保护站 江苏通州 226300)通州区植保站作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重点区域站之一,不仅担负着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植保新技术的推广、防治技术指导、植物检疫和植保科研等工作,还承担着全国和省重大病虫16个对象的监测上报工作。近年来,本站在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改善软硬件条件,提高人员素质,巩固完善测报网络,在测报、试验任务异常繁重、测报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全体测报人员克服困难、齐心协力,认真细致地开展测报工作,全面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病虫害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报准确率始终保持在95%和90%以上,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 稳定测报队伍,健全测报网络近年来,基层植保、测报队伍面临着日益缩小的困境。对区植保站来说,测报组已有2 人调走离岗,剩下2人难以承担繁重的测报和试验任务,而现在站上老同志比较多,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6人,不适宜再让他们搞测报,另一方面正大药厂有多人占居植保站的编制,到现在植保站还是超编的,因而也进不了新同志充实测报队伍。针对这个问题,本站充分挖掘潜力,一是将原来植保专业毕业但不在测报岗位的同志调整到测报组来;二是将非植保专业毕业的同志送到高等院校培训,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测报技能后,充实到测报队伍中来;三是主管测报的副站长亲自承担一部分测报任务。这样,本站就有5个人从事测报工作,其中水稻组3人,棉花组2人。对乡镇一级来说,近年来受乡镇体制改革的影响,整个农技网络受到严重冲击,植保服务网络同样受到较大影响。在此形势下,本站善于也敢于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自己,一方面向各级政府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积极宣传反映植保工作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狠抓基层植保队伍的素质培训,每年至少进行2~3次专题培训,不仅提高了基层植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做好服务工作的能力,而且在实践中树立了本站植保人员的良好形象,使工作地位和作用在基层政府和领导中得以肯定和认可。所以尽管机构改革,各乡镇仍保持了1~2名植保干部,并且在村一级都由一名村干部兼任植保工作,确保了全市植保队伍的稳定。通州区作物布局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东部的沿海旱粮棉区、中西部水旱轮作区以及南部的特经作物区。不同的作物布局,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发生特点不尽相同,如果仅仅依靠市站的测报结果来指导全市不同地区的病虫害防治,难免会失之准确。因此,本站在全市不同区域下设了8 个病虫系统监测点,根据各地作物布局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分别确定重点监测和调查对象。测报点人员,由本站挑选敬业精神强、业务水平高、身体素质好的植保干部担任,人员仍属乡镇管理,业务培训,任务安排由市植保站统一负责,年初明确任务、职责和要求,年终实行统一考评,每年除给予相应合理的报酬外,还视考评结果给予适当奖励,以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几年来,大家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也提高了业务水平,而且相应增加了自身收益。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工作弥补市站本身调查数据的局限性和代表性的不足,确保了全市病虫调查数据的真实、全面,为正确发布情报、决策指导防治运动提高了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为确保农业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2 注重知识更新,提高人员素质10多年来,本站先后拿出资金10多万元资助12位同志去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等高等学府学习深造,其中有3人已获得硕士学位,1人获得博士学位,3人取得研究生毕业证书,6人在读硕士和本科。除此之外,本站还经常派人参加全国、全省的有关专业学术交流会议,与上级业务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合作,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更新,使全站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并在工作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全站在职的14人中,具有正高职称2人,高级农艺师8人,农艺师4人;其中2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通州区科教功臣”重奖,2人被省“333工程”作为培养对象进行培养,7人分别被南通市、通州区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先后有7人次分别被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授予植保信息与农药械推广工作、植保技术与推广、农作物病虫测报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3 不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测报信息化水平通州区植保站于1992年由部、省、市联合投资建成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通州区域站办公楼,办公室、实验室、档案室、会议室和部分农药械仓库已基本配套,部分交通实验设备也进行了配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设施、设备已难以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广大农民对植保技术的服务需求,必须改进和完善提高本站服务设施和服务手段。因此,几年来,本站先后投资50多万元用于硬件设施和服务手段的改进和提高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并添置了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随着农业部投资的优粮工程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运营,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更是得到了跨越式的装备和改善,已拥有包括佳多诱虫灯、小气候仪等在内的设备70多台套。早在10多年前全站就已经人手一台电脑并通过局域网全部接入了因特网,实现了县级植保站的办公自动化。同时,本站在病虫情报发布手段上,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是与通州电视台合作,开展病虫害电视预报,年播出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达30期以上,并积累了大量的病虫图片和视频资料。目前,本站能利用优粮工程项目配备的视频摄录和制作设备独立制作电视预报节目,因而电视预报质量不断提高,深受农民欢迎。二是将病虫情报上网发布,每次防治运动前,本站都分别在通州农业信息网和通州党政信息网上发布病虫情报,方便各镇、村农技人员、农药经销商、种田大户及有上网条件的农民及时查阅利用。病虫情报已成为通州农业信息网上点击率最高的信息。三是编写了农作物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的电子书,挂放在网上,既方便植保技术人员查阅参考,也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涉农人员、农民群众掌握了解相关知识,普及植保技术。目前已编写了包括粮棉油及蔬菜等作物上的30多种病虫害的电子书,并且在陆续增加中。电子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深受大家欢迎。四是制作了多个服务于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的应用软件,在网上发布后被有关兄弟县、市的植保站和测报站下载使用,反应良好。五是与通州区气象局合作,开通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声讯台,定期发布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预防措施。以后,本站还计划申请短信群发平台,以短信息形式发布防治信息。由于及时、准确、全方位的病虫情报发布手段,使本站病虫预报的时效性提高一倍以上,覆盖面增加了50%左右,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也为各级政府精心组织防治战役、夺取农业丰收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4 重视植保科研,完善测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植保工作要适应和满足广大农民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就必须及时掌握新情况,探索新问题,研究新技术,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当好政府参谋,做好植保服务工作。为此,本站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不断研究开发植保新技术。除充分利用历史编研资料,先后建立了多种病虫预报模型,根据历史资料编写了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及35种农业常用统计程序在省内外得到推广应用外,本站还自主或与全国农技中心测报处、南京农业大学、省植保站、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依靠他们的技术支撑,针对本地农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科技攻关,几年来完成了一大批技术含量较高、实用性强的科研课题。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省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奖、农业部丰收奖、南通市科技进步奖及农技推广奖等30多项,取得国家专利1项,全站同志每年都有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篇左右。5 坚持统一处方,确保农药使用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如何既要抓好病虫害的防治,确保农业丰产丰收,又要控制农药污染,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本站植保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本站一方面大力宣传农业部《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执行农作物病虫预报和警报统一发布制度,全面实施病虫防治统一处方。对于少数农药经营单位及个人擅自向社会公开发布病虫信息,误导农民盲目用药,甚至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则由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查处追究。由于全市防治工作基本实行统一的用药处方,不仅极大地减少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和滥用农药的现象,而且有效控制了病虫为害,同时还减轻了施药成本和环境污染,每年可为全市农民节工省本、挽回损失1亿多元。6 开拓创新,全面提升测报服务水平在全站同志的努力下,通州区植保站病虫测报水平稳步提高,近10 年来,编发病虫情报255 期,预报发生期261项次,预测准确率98.6%,预测发生程度312 项次,预测准确率95.2%。通过及时、正确发布病虫情报,大力推广植保新技术,精心组织防治战役,全市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5 万~20 万吨,挽回油料1万~2万吨,挽回皮棉0.4万~1万吨,为夺取农业丰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站将一如既往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力争在测报手段、测报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更高的提升,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
报告葡萄园建立
出版时间:2018葡萄品质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品种,但优良的品种又受到园地条件、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建立葡萄园时,就要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气候、栽培品种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栽培技术。这样,就能达到丰产、优质和高效的栽培目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千差万别,因此,在选择葡萄栽培地址时要注意到各种的地势类型,合理地安排土地,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一般来说,我国的平原地区,除了一些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外,大部分地方都可以进行葡萄栽培,需要指出的是,在地下水位较高时(1米以内),不宜发展葡萄的栽培。丘陵地区,地势一般表现为坡塬地带,较为典型的如黄土高原,其主要特点就是土层深厚,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光照资源、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较适合葡萄的栽培。我国南方一些丘陵地区,与北方的比较,具有雨量大、光照少、土层相对较薄的特点,因此,在南方丘陵地带进行葡萄栽培时,应注意,尽量地在筑台田种植。山地果树的栽培是我国果树栽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大面积不能种植农作物的山地和坡地,但对葡萄的栽培来讲,这些地区就适合得多。山地发展葡萄的栽培,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山地的气候较为复杂,土壤条件较差,特别是有机质和氮、磷、微量元素相对缺乏,建园时要考虑到这些特点。另外,其他的一些气候因子,在葡萄园选址时也应考虑,如风、园地周围环境污染(水质、土壤、空气污染等)。葡萄园选址的原则:葡萄是多年生的果树,选择园地的工作有重要的作用。选址时注意:首先,葡萄园地应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产出的葡萄能及时地运出去。其次,葡萄园选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有利的小气候,克服或缓和不利因素对葡萄生产产生的影响。一些特殊的栽培方法,如葡萄的设施栽培,在选址上要注意的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中有详细的介绍。在园地选定之后,就要进行葡萄园的规划和设计。规划和设计的内容包括土地和道路系统的规划、品种的选择和配置、防护林与排灌系统及水土保持的规划和设计。它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必须综合运用有关葡萄生态学理论、栽培管理技术、品种特性、土壤改良、水利工程技术及农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保证葡萄园丰产、优质、高效益的必要条件。在进行土地规划时,首先要进行土地的实地勘测,主要注意地况、土壤、水利条件等。上述工作结束后,形成一个合理的规划图,进行施工。为经营管理和生产上的方便,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把葡萄园分成不同的区。为经营管理和耕作栽培的方便合理,根据园地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把葡萄园划分为不同的小区和大区。大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它的面积以不超过80~100公顷为宜。一般同一大区的自然条件应相对一致,这样便于制订生产计划和统一技术操作。小区则是进行生产管理的基本作业单位,应当具有相似的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小气候条件,以便配置相同的品种组合和制定基本相同的农业技术措施。葡萄园灌溉系统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水源(地下水、河湖水、山泉水等)、水质和水量。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地面自流灌溉系统。有条件的地区应争取采用喷灌或滴灌方法。灌溉渠道通常分为输水渠和灌水沟等。输水渠一般为永久性渠道,故不应横贯小区,以免阻碍机械的纵横操作。渠道的比降一般为0.1%。在地下水位1米以内和雨季可能发生涝灾的低洼地,地表径流大,易发生冲刷的山坡地以及下湿盐碱地,应当设置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可分明沟排水和暗沟排水两种,明沟排水快,故应用较多,但占地面积大需要经常修整。暗沟排水可利用瓦管、竹管等材料或用石板砌成暗沟。也可在沟底填入大卵石,上覆小卵石,再铺上细沙后用土填平,成为砾石排水沟。排水系统的设置应尽量与灌水系统、道路结合起来,以减少地面的浪费,提高耕作效率。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葡萄的栽植密度。一般来讲,生长势强、生长快的品种在土壤肥沃、温度适宜和水分充足的地方应适当稀植;反之应密植。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需要埋土防寒,一般多用棚架整形,株、行距为(1.5~2.1)米×(3.0~5.1)米,在非埋土地区,行距以3.0~4.0米为宜。篱架的株、行距以(1.0~1.5)米×(2.0~3.0)米较合适。在平地、缓坡地以及坡面横向坡度不大的地段上,以直行式栽植为宜,便于耕作、搭架管理。在栽植密度和方式确定以后,当小区的形状呈长方形、正方形或偏角不大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时,可顺小区的一边划一条基线作为边线,然后在这条基线的两边再画相互平行的两条基线(与小区的一个边线平行),在这两条基线上按确定的行距标出每一行的位置。连接对应两点则成葡萄行。在葡萄行内再按株距标出植株的位置。当小区边缘的偏角较大时,则第一条基线不应顺小区边划,而应当根据地形确定,使后两条基线与第一条基线垂直,边缘留下的斜形地则可栽半行。在坡地要沿等高线栽植,所以行向的标定要求先测出等高线,在行内确定定植点。在灌溉葡萄园,葡萄行不应绝对等高,而应保持一定的比例。葡萄行和定植点的标定可用石灰粉或用小木桩标出。葡萄苗在秋季落叶后到第二年春季萌芽前都可以栽植。秋栽尽可能早在落叶后进行,最晚要求在土壤结冻前完成。春栽可在土温达到7~10℃时进行,最迟不应晚于植株萌芽前。大面积栽植可以适当提前进行。温室营养袋苗或绿枝扦插苗可在生长期带土移栽。(1)栽植沟穴的挖掘。葡萄的栽植可按行挖沟或按定植点挖穴。定植沟一般要求宽80厘米,深60~80厘米。定植穴要求按1米见方进行挖掘。(2)苗木准备。苗木栽植前还要进行适当的修剪。地上部位的修剪应根据生长发育情况、栽植深度和整形要求而定。地下部分一般保留基层根,而把插条中、上部所产生的根除去,有利于下层根的发育,增强抗旱、抗寒能力。一般留15~26厘米短截,使根在剪口处促发新根。但不能剪得过短。(3)肥料的准备。葡萄定植前要施足底肥,在栽植前要准备好充分腐熟的厩肥或其他有机肥。一般每公顷的施肥量约为50000千克。先将表土和有机肥混合均匀,每株加入50~100克磷肥和速效性氮肥,然后将其填入穴中,踏实,并做成馒头状土堆,将苗木根系舒展地放在土堆上。当填土超过根系时,轻轻将苗木抖动,使根系周围不留空隙。坑填满后踩实,顺行开沟浇水,浇透。待水渗下后,在四周培15~20厘米高的土,以防水分蒸发。栽植深度一般以根颈处与地面平齐为宜。嫁接苗的接口要高出地面3~6厘米,以防接穗品种生根。在冬季埋土防寒地区,要注意防止苗木冻害,做好苗木的防寒工作。定植后的幼苗由于根系小,对土壤和环境条件反应比较敏感,所以要加强管理。争取达到不缺苗,为早期的丰产打好基础。幼苗在顶芽出土前一般不进行管理,让其自行破土而出。当苗木长到5厘米时要逐步刨开土堆。根据整形需要,每株只留1~3个健壮的新梢。待新梢长达20厘米左右时,应插一根临时性的支柱,将新梢绑缚到上面,以免被风吹倒。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灌水,结合灌水可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中耕除草。篱架的架面与地面垂直,沿着行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立支柱,支柱上拉铁丝,形状类似篱笆。它又可分为如下两类。高度一般为1.5~2米,架上拉铁丝1~4道(图4-1)。架的大小根据品种特性、树势、整枝形式、气候土壤等条件加以调整。如品种生长势强、土壤较为肥沃时,可以采用较为高大的架式,以充分发挥植株的生长和结果潜能。利用篱架栽培,适合的整形方式有:头状整形双枝组长梢修剪;单(双)臂整形短梢修剪。对于扇形整枝,新梢向上引缚,则单壁篱架需要较高的架式,要求有3~4道铁丝,主蔓和结果母枝分别引缚在第1、第2道铁丝上,当年形成的新梢主要引缚在第3、第4道铁丝上。单壁篱架的主要优点是:架面光照条件好,通风好,有利于提高浆果的品质;田间管理,如打药、中耕、施肥及灌水等措施极为方便;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利于合理密植,提高葡萄的早期产量。图4-1 高度不同的单壁篱架(单位:厘米)又称双篱架,主要适用于多主蔓自然扇形。即在葡萄植株的两侧沿行向建立相互靠近的两排单壁篱架,把植株的枝蔓平分为两部分,分别引缚于双壁上。双壁篱架在与单壁篱架高度相同时,应适当扩大行距,一般来说,扩大20%左右。双壁篱架栽培的植株,也可以交替向一个壁分布,或采用带状双行栽植,由窄行距的两边构成双壁。双壁篱架的缺点是:通风透光不如单壁篱架,肥、水条件相对要求高,夏季管理要求较为严格,不便于机械化操作,架材投入大,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棚架在垂直的立柱上架设横梁,上面牵引铁丝,形成一个水平或倾斜状的棚面,葡萄枝蔓分布在棚面上,故称为棚架。该种架式是我国栽培最为古老的架式之一,分布较为广泛,在平原或丘陵地区均可应用,主要有倾斜式大棚架、小棚架,水平棚架和棚篱架等几种类型。植株一个主干,高1~1.2米,在主干的顶部沿铁丝方向分出两个臂,每一个臂上均匀分布5~7个结果枝。采用“V”形架式。沿定植行每6米竖一根水泥柱(两端柱10厘米×10厘米,中间柱8厘米×8厘米),在每根立柱上距地面0.8米、1.3米和1.8米处,分别绑40厘米、80厘米和120厘米长的横木,与行向垂直,横木两头各拉一道10号铁丝。栽植株行距为1米×2.5米,南北行向。“高、宽、垂”架在单壁篱架支柱的顶部加横梁,呈“T”字形。在直立的支柱上拉1~2道铁丝,在横梁上两端各拉一道铁丝。横梁宽80~100厘米(图4-2)。图4-2 “高、宽、垂”架(单位:厘米)该种架式适合于生长势强的品种,主要整形的方式为,单干双臂。两个臂距离地面为80~120厘米,分别引缚在两条延伸的铁丝上,上面的短结果枝生长出的新梢,分别引缚在横梁两端延伸的铁丝上,随枝条的生长,自然下垂。“高、宽、垂”栽培架式,是一种优良的栽培方法,在美国应用极广,该种架式可以在我国黄河古道地区及其以南的地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