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山东省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0董保信 纪国强 关秀敏(山东省植保总站 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有害生物种群也有所变化,本文为提高病虫预测预报水平,更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通过统计分析大量测报数据,总结多年的测报经验,经过实践验证,制定发布了12 项病虫测报技术标准,有效地提高病虫测报的科学性、时效性。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模式电报;测报调查规范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为害严重。常年发生面积5亿~6亿亩,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已查明的农业有害生物多达1 755种,其中病害934种,害虫808种,害鼠13种,有害软体动物2种,杂草254种,其中常造成灾害的有110多种,构成了为害农作物的庞大有害生物群体。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同时,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因素,致使农作物病虫的发生也随之变化,重大病虫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些原有的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为害加重,潜隐性病虫常有突发,新病虫不断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大威胁。为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控制病虫为害,统一的测报标准,规范测报方法成为当前病虫预测预报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站通过总结多年来的测报经验,统计分析大量数据,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经过实践验证,研究制定了12项病虫测报技术标准。成果如下。1 制定103种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1.1 研制标准的依据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的分级是依据农业部1983年制定的《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岗位责任制》中第四章第十六条规定,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把农作物病虫发生分为轻发生(1 级)、中等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中等偏重发生(4级)和大发生(5级)。1.2 研制标准的过程及方法在1984年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印发的《农作物病虫预报质量评定办法》中制定的22种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历年病虫发生情况、生产水平、产量损失等,重新布点,分作物、分病虫发生程度(虫口密度、病叶率等)与产量的关系,通过分工协作,重点攻关,经过试验研究,并经有关专家两次讨论修改后,制定出不同作物、不同病虫种类的分级标准初稿,印发到各市、县植保站试用。一年后,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意见,将意见分类处理,根据耕作制度、环境、气象条件等,再布置田间小区试验,调查测产,研究分析,调整修改,反复进行3~4次讨论验证,最后,请专家再行论证,确定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随着新病虫的增加原有的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需要,本站通过组织各地植保系统研究本地主要病虫为害损失,制定本地的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汇总各地标准,并进行重点重复试验,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初稿,最后通过专家讨论,严格论证,制定出了包括63种粮食作物病虫、19种经济作物病虫、20种蔬菜病虫和1 种益虫七星瓢虫共103 种病虫的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试行),印发各地执行。经过5年试行,修改,证明本标准简明、科学、实用,客观系统地反映省内病虫发生程度的大小,对指导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2 研究制定22种主要病虫的36个测报模式电报规范2.1 指导思想及内容为了及时、准确发布短、中、长期病虫鼠发生量和发生期预报,推进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准确化和速度化,本站制定了粘虫、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丛矮病、麦蜘蛛、小麦蚜虫、七星飘虫、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稀点雪灯蛾、玉米螟、棉铃虫、花生蚜、豆田二代大豆造桥虫、暗黑金龟甲、秋播地下害虫、番茄二代棉铃虫、二代菜青虫、白菜蚜虫、白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等22种主要病虫的36个测报模式电报规范。2.2 研制方法2.2.1 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和实践验证1984年根据农业部的测报电码制定了17种病虫电码模式电报,在全省推广应用,在应用中不断提出修改意见;于1987年又召集各地测报人员根据前几年的应用情况,对现有的病虫电码模式电报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制定了26种病虫测报模式电报要全省应用;1989年又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组织各地测报人员制定了蔬菜病虫测报模式电报。1991年根据各地意见,经内部充分讨论,个别地方进行修改,邀请全省教学、科研、推广单位专家教授进行论证,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定稿。2.2.2 充分利用和综合现有测报科研的技术成果根据全国和山东省有关病虫测报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新成果,如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产量损失、经济阈值与防治指标的研究成果,对部分病虫模式电报内容如调查项目、调查时间、抽样方法、取样数量、发报时间等做了适当修改。3 病虫测报调查规范的研究与推广3.1 明确主要测报调查对象通过对全省各地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蔬菜、果树等主要作物等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生频率和为害损失情况调查,查阅资料,明确了在山东省发生普遍、为害损失严重、预测预报难度大、防治适期难以掌握的主要病毒种类:小麦上有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4种;在玉米上有稀点雪灯蛾、玉米2种;大豆上有大豆造桥虫1种;花生上有花生棉铃虫、花生蚜虫、花生叶斑病3种;棉花上有棉铃虫、棉蚜2种;蔬菜上有菜青虫、黄瓜霜霉病、番茄早疫、晚疫病、蔬菜灰霉病5种;果树上有苹果桃小食心虫、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金纹细蛾、苹果轮纹病、苹果斑点落叶病6种,共计23种。这些病虫在当时农业生产中发生为害严重,是病虫防治工作中的重点,需要制定统一的测报调查标准。因全面制定需要做大量工作,棉花上的棉铃虫、棉蚜2 种害虫农业部已制定出病虫测报调查国家标准,加上当时蔬菜、果树病虫测报工作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测报资料,制定标准难度大,所以确定将制定测报调查标准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制当前急需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的10种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标准,同时加强对蔬菜、果树病虫研究,第二阶段再制定蔬菜、果树的11种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标准。3.2 编制过程及方法3.2.1 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和实践验证在制定标准前首先参照了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1979年制定、1980年出版的《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由山东省测报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方法提出具体内容,汇成初稿,然后印发至全省承担系统调查任务的各植保站试用,经几年的实践应用后,各植保站提出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又进行了会议讨论,做了适当的修改、补充。调查方法、取样单位、记载项目等重要内容,集中各方面的意见,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都进行了充分讨论,以保证调查规范的科学性,广适性和可靠性。编制的格式及用语,也力求符合标准化文件要求,使之措辞准确,逻辑严谨。3.2.2 充分利用和缩事现有测报科研和技术成果在测报调查规范的编写过程中,充分参考和利用了关于农作物病虫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等方面的测报科研新成果,对一些有疑问和随种植结构调整,病虫生理小种和数量种群的变化,而引起的发生规律的变化,又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使规范中的重要技术要点更科学和合理。3.3 调查规范的主要技术特点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规范,都是在原病虫测报调查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多年实践应用的经验和标准经的要求,做了大量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工作,使现行的测报调查规范具有以下特点。3.3.1 科学简化调查方法这是制定技术标准的基本原则。病虫调查是一种重复性的技术劳动,费工费时,劳动量大,山东省有不少植保工作中除承担全国及省农作物病虫测报对象调查任务外,同时还要针对本地病虫测报对象进行调查,任务繁重。因此,病虫调查方法的简化,也是测报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简化后,各调查规范的构成更加精炼、合理,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减少了调查中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如:麦蚜调查规范中,苗期调查一项,过去为5点取样,每点查100茎,通过试验后,现在改为5点取样,每点查20茎,当百株蚜量达到1 000头时,又可改为5点取样每点查10茎。穗期调查一项,过去为5点取样,每点查100茎(穗)改为现在的10茎(穗),从而大大地减轻了调查工作量,其他病虫调查规范也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了必要的简化处理,使之较原来调查方法在调查取样量上都有不同程度减少。3.3.2 统一规范中病虫的观测方法、调查时期、记载标准等这样,既有利于省站掌握各地病虫发生发展情况,又有利于各地掌握本地区病虫发生发展情况,同时又能了解同一病虫在不同区域内的发生发展情况。从而使调查资料的可比性增强,利用价值提高。也有利于不同地区间农药调配,更科学合理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3.3.3 科学、合理改进记载内容和方法根据病虫测报新的需要,增加必要的新项目,如麦蚜调查规范中,增加了网捕成蚜一项,更真实地反映了麦蚜的消长情况,除操作简化外,还能更真实地反映病虫田间发生分布的状态,提高了测调查的准确性和数据资料的代表性。同时,在制定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规范过程中,力求改进预测技术方法,达到方法简单统一、科学合理的目的,以便在测报调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预测水平,为准确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的发生与为害。4 实施推广的主要措施和应用情况本“地方标准”发布后,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为实施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4.1 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广造舆论多次召开由市地和部分县植保站长、新闻单位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农业厅厅长和省技术监督局局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了“标准”的重要性,并布置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4.2 行政推动,强化落实每年年初由省植保总站印发认真贯彻测报规范,努力提高测报水平的通知,分配任务,具体落实,并纳入年终考核的内容。4.3 广泛培训,普及推广为提高“标准”的实施质量,加大推广力度,尽快在全省推广开,每年3月份的病虫测报会商会上,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时,根据各点交来的附录A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讨论分析,纠正错误,发扬成绩,力争使“标准”不走样的贯彻落实。各市站再培训到县区植保站,全省在17个市站和65个重点县(区)站实施推广了“标准”。4.4 搞好服务,推动“标准”实施“标准”发布后,“标准”合订本印刷500本,供各地学习、存档用,单订本印刷2 000本,供承担任务的站人手一册,随时学习,“标准”中的附录A印刷8 000册,供调查记载、上报用。每年年底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站将附录A报省站存档,全省统一汇总装订成册,至2000年已印《山东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观测数据集3册,涵盖了山东省1959~2000年的系统资料,为今后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数据。4.5 及时发布“标准”的补充内容在推广实施“标准”过程中,对补充、改进的内容,及时发文公布,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以鲁植保字 [2000]第13号 〈关于调整测报工作任务的通知〉,公布17个增添的模式电报或动态模式电报,以便于各站及时应用。公布实施后,确实对病虫动态时空监测起了重要作用。如2001年小麦条锈病在山东省普遍发生,是1990年以来较重的一年,通过动态时空跟踪监测,表明无流行的可能,因此,只进行密切监控,未发动防治,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4.6 项目研究成果应用情况在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进展,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应用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市、县各级植保部门开展病虫害调查,严格按“标准”进行,承担省站测报任务的站,按一病一虫填好表册上报省站,已积累了可比性、科学性的资料,为今后的测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
报告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十百千”行动的实践与成效
出版时间:2010刘初生 江买主 高杏生(都昌县植保植检站 江西都昌 332600)都昌县地处鄱阳湖畔,三面环湖,辖24个乡镇,农业人员72万人,是个典型农业大县。全县常年种植水稻77万亩,其中早稻34万亩、晚稻35万亩、中稻8万亩;油菜35万亩;棉花15万亩;果树6万亩。都昌县主要农作物病虫灾害频发,农民因防治对象和防治方法掌握不当,往往错过最佳防治适期,严重影响了防治效果。为了提高病虫情报传递速度和进村入户率,都昌县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作物《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十百千”行动,即建立“十”个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组织“百”名乡镇基层农技人员(植保员)进入“千”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传递病虫测报防治信息,宣传病虫防治技术,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的进村入户率提高到93.6%。1 建立“十”个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确保“病虫情报”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时效性1.1 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为了准确、及时、有效地搞好主要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提高病虫灾害的防治效果,都昌县建设了10个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其中水稻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5个(早、晚稻各2个,中稻1个),棉花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2个,油菜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1个,果树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1个,农区鼠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1个。在示范基地开展病虫害灯诱、性诱和田间系统调查及大面积普查,结合水稻、棉花、油菜、早熟梨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以及水稻、棉花用药减量控害增产示范和农区统一灭鼠示范等形式,在主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之前召集乡镇植保员进行会商,制定防治意见,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病虫情报》。1.2 提高病虫情报技术含量,积极推广简捷实用、易懂易操作的防治技术1.2.1 确定最佳防治适期及时准确确定最佳防治适期需要植保人员深入实地多调查、勤监测,掌握病虫发生发展规律,通过灯诱、性引诱和田间调查,参考病虫害历史发生资料和天气趋势等因素,综合预测病虫害发生程度和防治适期,尽可能减少人为主观判断上的偏见,分析得出最佳防治适期。1.2.2 选定高效安全对路的防治药剂防治处方是病虫情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都昌县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病虫情报中范规范书写病虫害防治处方,严格做到:(1)绝不在病虫情报中出现未经试验示范的农药品种;(2)农药名称一律用通用名、不写商品名,并将百分含量和剂型等重要信息一并列入,以便农民适时适地选择同类产品;(3)防治一种病虫只选最适合当地使用的1~2个品种药物,并用通俗不引起歧义的语言介绍用药方法,不罗列多个品种,以免出现胡乱搭配或全部混用等错误用药行为。1.2.3 推广简单、适用的防治技术用水量、防治部位及操作方法力争做到实用简便。2 组织“百”名乡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快速准确发送病虫情报都昌县2005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县”,被江西省农业厅列为“全省病虫情报进村入户试点县”,全县100名乡镇基层农技干部列为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指导员(其中乡镇植保员23名),每位指导员联系1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县农业局统一规定,指导员每月入户不得少于3 次。进村入户病虫情报每季作物不得少于2次,县植保站病虫情报下发到乡镇后必须在3天内由农技人员送达对接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家里,并面对面培训示范户,做到快速准确指导防治。为了确保病虫情报,县站植保人员对每次进村入户的病虫情报都要仔细研讨,科学编写,进村入户前组织指导员进行交流,进村入户后进行总结,确保每次进村入户的病虫情报都能达到预报准确及时、技术先进实用、方法简单易行、措施有效经济。在认真调查了解各示范户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各示范户的生产特点、和薄弱环节,为各户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细则,确定每次入户的时间、内容,制定集中培训的计划,全年集中培训4次,入户指导12次以上。为了确保农技人员发送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取得实效,都昌县农业局领导和县植保站专业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地上户抽查,对病虫情报入户率没有达到90%以上的予以通报批评,达到95%以上的给予奖励。3 发动“千”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实施群防群治和统防统治高素质的示范户是病虫情报入户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结合“全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县”项目的实施,全县遴选出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有宣传、有辐射带动能力的1 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20户农户,登记造册,责任到户。县农业局每年组织示范户进行培训,使示范户做到“四会”,即会看懂病虫情报,会认识、会调查、会防治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实践证明,科技示范户的素质举足轻重,高素质示范户的技术推广功能明显,比一般示范户作用突出。通过以点带面、以先带后、以一传十的辐射带动效应,延伸服务链条,提高病虫情报应用率,带动农作物病虫害的群防群治,实现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大部分示范户都说“《病虫情报》进了村,防病治虫放了心;《病虫情报》入了户,粮食增产靠得住。”4 辅助其他多种途径,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4.1 病虫情报上电视可视化发布《病虫情报》存在覆盖面广、收发快捷、直观易懂、节时省力等优点。都昌县从2004年开始将每期病虫情报都通过县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向社会发布,每期播放3天,一天播放4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4.2 抓好培训会从2005年开始,都昌县农业局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高峰期,先把全县范围内的农技干部集中起来进行病虫情报内容和防治技术的培训,然后由农技干部对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实地培训,白天、晚上连续进行,面对面地把病虫情报送入农业科技示范户,经济、实惠、效果好。4.3 用好宣传牌2006年,都昌县在比较集中的大村庄发放了100块病虫情报宣传牌,由农业科技示范户保管,及时张贴病虫情报。4.4 动用宣传车在重大病虫害发生期,及时组织宣传车深入乡村宣传,向农户宣讲病虫情报。5 成效显著通过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十百千”行动,全县共有23个乡镇1 000户示范户直接受益,辐射带动20 000户农民受益,受益农户及时准确掌握了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防治哪些病虫害等基本防治技能,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提高了农民科学安全用药水平,减少了农药对环境、农产品的污染,保护了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通过实施农作物《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十百千”行动,完善了乡镇植保员为民服务的平台,明显提高了病虫情报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植保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树立了政府为民办事的公共服务形象。实践证明,实施农作物《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十百千”行动,是适应当前农业生产需要的植保服务的新途径。 -
报告创新发布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的实践与探讨
出版时间:2010曾伟 王敏(四川省达县植保植检站 四川达县 635006)摘要:近年来,达县通过对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认识了创新病虫电视预报发布的重要作用,探索了电视预报的发布方式,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发布方式2000年以前,达县农作物有害生物(以下称“病虫害”)预报信息的发布均采用“接力棒”传递方式,因其环节多,历时长,一些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病虫信息传到农民手中为时已晚,一些病虫“警报”也成了“马后炮”,预报信息难以及时发挥其应有作用。随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农作物病虫预报发布方式,有效解决病虫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了植保部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001年以来,达县对电视预报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进一步深化认识开播电视预报的重要作用,总结实践经验与成效,探讨电视预报可持续发展对策,对提高预报效果和质量,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特点及作用1.1 主要特点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是指应用计算机、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作物病虫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为媒体向社会发布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通过实践认为,电视预报之所以能深受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普遍欢迎,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与传统的信函传播方式相比具有独特之点:一是传播快捷、时效性强。节目从播放到接收都是电视系统,信息发布与接收基本同步。二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电视预报采取图像、字幕与配音相结合方式,将病虫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趋势、防治措施等形象生动地直接展现在信息接受者特别是农民的眼前,便于理解、掌握和运用。三是覆盖面广,普及率高。预报信息通过电视网络进行传播,不受地域和交通条件限制,可及时有效地扩散到广大城乡地区,信息覆盖面和普及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1.2 重要作用1.2.1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提高了病虫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电视预报开播后,病虫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及时,为防灾减灾决策者科学指导农民开展病虫防控工作争取了更为充裕的准备空间,提高了抵御病虫灾害能力,尤其对控制流行性、暴发性、迁飞性、突发性病虫的为害具有重要作用。与传统信函邮递方式比,在达县可缩短传播时间1~6天,传播时效性和效率大大提高。1.2.2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宣传和推广了植保科技开展电视预报,不仅起到发布病虫信息的作用,同时还起到了宣传、普及和推广植保科技的作用。因其具有直观形象、覆盖面广等特点,易被农民接收,激发了农民开展病虫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植保技术到位率,为促进全县农业安全生产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1.2.3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提升了植保部门的公益性形象电视预报作为一种创新型农业推广方法,是当前植保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亮点,是贯彻落实“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的迫切需要和具体举措,直接体现和强化了植保部门的社会公益性地位和为“三农”服务的职能。1.2.4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推进了植保社会化服务开播电视预报后,植保部门与农民群众这种农技推广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增强,提高了植保部门及科技人员在农民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技术推广,推进了植保社会化服务。近10年来,直接来人或电话咨询的农民明显增加,本站年均接待农民来站技术咨询200 次以上,电话咨询250 次以上,不仅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中疑难问题,同时也掌握了更多的病虫发生信息。2 做法与成效2.1 节目播放形式自上级业务部门提出病虫预报可视化要求后,2001年,达县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县农业局和县有线电台的重视和支持下,首次成功合办了宣传农业工作的《今日农业》栏目,该节目定在每周三的《达县新闻》中播出,每期播放3次,即在当晚黄金时间19∶30~19∶55首播,当日22∶00~22∶30及次日午间12∶30~12∶55分别重播一次。《今日农业》栏目总播时间3~5分钟,主要介绍农业方面的技术、新闻、信息、政策法规等,包括《直通田间》、《共同关注》、《法规天地》、《信息天地》等板块,由农业局下属单位提供每期节目内容及交通工具,达县有线台负责拍摄、编辑及后期制作播放等,电视预报节目就不定期安排在《今日农业》栏目中。为提高播放质量,达县年初拟定好电视预报节目计划,抓住重点病虫防治宣传关键时期,努力突出病虫预报专题特色,使达县电视预报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由于《今日农业》栏目宣传成效明显,2006年,县委宣传部、县府办、县有线电台、县农业局和其他涉农部门为此专门召开了电视宣传工作会,会上充分肯定了《今日农业》的播放效果,并将《今日农业》更为《关注三农》栏目,对播放内容进行了有效扩充,《关注三农》栏目得到丰富后,达县病虫电视预报节目仍作为重要农业节目被纳入其中固定下来,并坚持长期播放。2.2 播放内容设计播放内容设计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演说”动态播放方式,也是达县常采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即由县有线电台实况摄录采访植保技术人员,然后由技术人员直接介绍病虫识别、发生趋势情况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信息及技术,采访背景中插入病虫特征及为害症状识别、田间发生实况及防治操作措施等方面的实况图像,增强感性认识,这种方式播时较长,图文并茂,技术人员现场操作,农民易接受,这种节目主要安排在《关注三农》的《共同关注》板块中。第二种是“图文静态”播放方式,即在播音员口播的同时,在电视画面上插入病虫田间症状识别、发生趋势、对路药剂等文字内容,作为静态版面,增强视听效果,常发性病虫害的预报信息等也主要以这种形式安排在《关注三农》的《信息天地》等板块中。第三种是“滚动字幕”播放方式,主要是针对重大病虫害需紧急控制而采取的一种补充宣传方式,2007年达县稻飞虱大发生,为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连续剧节目播出画面下,将稻飞虱将大发生及防治信息以“滚动字幕”的形式不间断播出,提高了信息传播率。此三种方式可视性强,传播速度快,均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2.3 取得的成效2.3.1 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开办电视预报节目以来,达县每年播发了15 期以上电视预报节目,主要涉及了水稻、玉米、柑橘、蔬菜等粮经作物10多种重要病虫的发生及防治预报,宣传推广农药品种20余种,累计播时100分钟以上。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稻飞虱等一些重要病虫预报节目有时还被县电视台重新剪辑,在《一周要闻》、《达县新闻》等栏目中进行重播,部分节目并送达州市电视台在《达州新闻》中播出。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党政领导、农技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评,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据2006年对收视情况调查,全县64个乡镇都能按时收到播放信息,调查农户中,95.6%的农户收看过本地的电视预报节目, 85.2%的农户能基本看懂节目内容,其中90.5%的农户在收看节目后能在节目预报的指导下开展防治并觉得防效较好。2.3.2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连续开播电视预报,宣传效果明显,病虫预报准确及时,有力推动了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别是在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等重大病虫害防控中,其宣传指导作用尤为突出,因指导防控及时,防灾减灾成效显著。近年在可视化预报指导下,每年可挽回病虫损失4.12 万吨,折合产值7 000万元以上,病虫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同时,一些优质、高效、低毒的农药新产品得到了推广,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有效解决了高毒农药禁用问题,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2007年稻飞虱大发生,达县积极开展电视预报,在7月上中下旬分别通过《达县新闻》及《共同关注》栏目播发了3期《稻飞虱发生趋势及防治》节目,“滚动字幕”方式连续播发10次,为稻飞虱防控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撑,广大农民因直接收看到电视预报节目而及时采取了紧急控制措施,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经四川省防控专家组实地测评,防效达97.79%,全县共挽回损失2.26 万吨,折合产值3 842.0万元,实际损失仅1 200吨,与病虫电视预报开播前同为大发生的1991 年相比,减少损失18 680吨,折合产值3 175.6万元。2.3.3 节目独立制作水平得到提高通过深入开展电视预报工作,促进和提高了植保部门对节目的独立制作水平,达县在2007年,积极深入田间采集电视预报素材,按照《四川省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技术规范(试行)》,自行设计创作了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稻飞虱发生与防治》,参加了达州市及四川省首届“佳多杯”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评比大赛,均获得一等奖。通过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规范化制作实践,为探索和提高后期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动力。2.3.4 提升了植保工作的质量与成效由于电视预报通过电视媒体将植保信息,面向社会各界广大观众进行公开播放,植保部门必须自觉接受广大农民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监督,其内容、信息必须具备真实性、科学性和较高的准确性,从而促进和推动了植保工作的积极开展。近年来,达县加大了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甜菜夜蛾、柑橘矢尖蚧等重要病虫的监测和调研力度,为准确发布电视预报,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撰写论文5篇在《中国植保导刊》等杂志发表,取得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近年农作物病虫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3%以上,植保工作的质量与成效均得到了明显提升。3 问题与探讨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业务部门提出的技术标准化、内容多样化、制作专业化、管理一体化等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目前开展形式尚未完全形成类似天气预报相对固定规范的专业预报特色模式;二是缺乏制作的部分高质量硬软件设备,制作技术和节目质量有待提高;三是植保部门从独立或合作制作节目到专题播出的费用开支较大,尚需经费投入;四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节目制作的专职人员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发展前景可观,需继续稳步推进并得以可持续发展,有待继续探索和创新,推进电视预报工作再上新台阶。3.1 要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创造有利发展的良好条件植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多方支持,加强与有线电台等宣传部门的交流和合作,争取理解与支持,把电视预报办成类似天气预报式的独立固定的专用栏目,适应农民收视习惯,灵活掌握和固定播放时间,发挥电视预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和潜力,推进可视化工作可持续发展。3.2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独立创制条件积极争取并利用“植保工程”、“现代农业”等项目,把购置电视预报设备设施和升级换代作为建设重点内容,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和电视预报规范,建设必要设施,购置和完善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为节目独立制作创造条件。3.3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提升节目制作水平开展电视预报是植物保护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电视媒体的综合集成,培养和发挥好专门人才的作用,是开展电视预报工作成败的关键。要继续加强电视预报的业务培训力度,开展多形式的工作交流,多培养和引进一些既懂专业又懂影视拍摄、编辑、制作等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专门人才,有效提升节目制作水平和质量。3.4 要紧扣“三农”宗旨,提高电视预报服务质量电视预报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在巩固现有资源,持续开展工作的同时,要在内容、形式和节目制作质量上狠下功夫,不断创新,力求规范和统一,做到内容更丰富、画面更清晰、语言贴切、通俗易懂,更富有感染力,把病虫电视预报办成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黄金栏目”。参考文献[1]王胜,沈丽,封传红.四川省病虫电视预报取得巨大社会效益.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 (8):44[2]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病虫电视预报工作进展迅速.中国植保导刊,2006,26(9):43 -
报告创新农作物病虫预报发送方式初探
出版时间:2010王朝伟 裴强 乔兴华 颜邦荣 程文云 秦小禾(重庆市万州区植保植检站 重庆万州 404000)摘要:农作物病虫预报是指导农户进行病虫防治的重要依据,病虫防治工作的关键在预报准确,核心在农户掌握防治技术。用传统文字格式通过邮寄的方式发布,传递层次多、时间长,难以送达农户。病虫电视预报将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媒体向社会发布,滚动字幕和网络发布以及内部办公系统发布是新的探索和尝试。手机短信群发是进一步提高信息覆盖率的有益补充。关键词:病虫预报;发布方式;创新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现有耕地5.3万公顷,常年种植水稻面积3.5万公顷、玉米1.9万公顷、小麦1.6万公顷。近年来,万州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问题愈加突出,农业有害生物种类多、数量大、为害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突发和暴发的频率增加,为害加剧,对全区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万州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频繁,主要农作物上的主要病虫有:水稻螟虫类、飞虱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小麦蚜虫、赤霉病、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玉米螟、大、小斑病,纹枯病;油菜菌核病、蚜虫;洋芋晚疫病;柑橘红、黄蜘蛛,矢尖蚧,锈壁虱,黑刺粉虱;稗草、牛毛草、莎草、慈姑、鸭舌草等杂草及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等。一般年份,全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5.7万公顷(次),损失粮食1.5万余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500万元。在强化病虫监测工作、及时搞好病虫调查、掌握病虫发生情况、准确预测预报病虫信息的同时,如何让各级领导、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广大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农作物病虫情信息,明白防治知识,准确掌握施药时间、施药技术,科学、及时地组织病虫防治,我站在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创新发布病虫防治信息的工作上做了一些尝试。1 认真搞好病虫测报病虫测报是防治的基础,是防治的前提,是各级领导决策病虫防治工作的依据,是发布病虫信息的前置条件。本站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强化农作物病虫测报,及时组织防控病虫为害,全面推进植保工作新发展,积极为农业增产、农户增收服务。常年本站确定4名技术干部专司其职,制定了测报人员岗位职责,做到责、权、利配合落实测报工作,同时加大投入,确保测报工作所需经费。根据病虫监测情况,实时提出防治意见,及时发布病虫预报。2 预报发布的主要方法2.1 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构建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植保体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农民增收的目标,是历史赋予新时期植保工作义不容辞的重任。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在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尤显重要。为此,病虫预测预报可视化则作为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运而生。本站于2001 年3 月率先在电视台开辟《植保信息》专栏节目,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旨在贯彻植保方针,为及时指导广大干部群众科学合理推广应用化学及生物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是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电视画面、字幕与配音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媒体播放方式向社会发布。通过电视节目将农作物病虫特征、为害症状、防治技术措施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农民的眼前,便于理解、记忆、运用。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由片头、概述、预报内容、防治意见和片尾组成。在每期节目制作前先根据当前病虫发生情况拟定文字稿,再到田间拍摄所需素材,主要包括气象条件、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为害症状、发生区域等内容,若为害症状还没有表现出来,也可借用以前的素材。防治意见包括防治适期和防治药剂,采取字幕和配音同步进行,推荐二三种防治技术措施,便于农民掌握运用。2.2 网络发布目前互联网络发达,履盖率高。从网络获取病虫情况成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优点。2005年,万州区农业局建成了《万州农业信息网》,区植保站初步尝试了利用互联网发布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农民朋友只要登陆网站就可查阅到已发布的病虫信息。2.3 内部办公系统发布本站利用内部办公系统,以内部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植保病虫信息发送到各镇、乡农业服务中心,以方便镇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第一时间掌握病虫情况,及时指导广大农民朋友进行病虫防治。2.4 党政网络发布利用部门党政网络,将病虫信息传送到区、街道(镇、乡)党、政领导的手中,以方便领导在第一时间了解病虫发生情况,为领导决策病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2.5 滚动字幕在即将到达农作物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病虫预报发布时,采取插播滚动字幕的方式将防治信息在有关电视频道上播出。一般在病虫防治适期前5 ~7 天,于每晚20∶00 ~21∶00 不间断地滚动播出。这样也能提示农民及时进行病虫防治。2.6 手机短信手机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普及率高,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本站积极利用手机短信群发业务发布病虫害防治信息,发布对象为各有关部门、各镇乡的负责人、种田大户及乡、镇农药经营大户等。2010年发送手机短信2 000余条,以方便农户在不上网、不看电视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到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等信息。3 结论和讨论一直以来,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都是用文字格式对外发布,通过邮局逐级邮递的病虫情报发布方式,信息传递层次多、传递时间长,难以送达农户,解决不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随着电视、网络、手机的发展,预报信息发布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更直观、方便、快捷。电视预报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生动及时和覆盖面广的特点,为本区广大农民朋友科学及时开展病虫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确保病虫不成灾,为本区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对于一些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病虫害,防治时机要求严格,如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及时送到农户,容易错过防治适期,造成为害损失。病虫电视预报采取电视画面、字幕与配音相结合的方式,将病虫特征特性、为害症状、应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农民眼前,农民看得懂、听得见、记得住、用得上。因此,不仅起到了信息发布的作用,还起到了植保科学知识普及的宣传作用,如果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栏目播放,适应农民的收视习惯,逐步提高收视率,将会大大提高病虫预报和防治信息的时效性,使农民能够准确、快捷、科学地防治病虫害,避免盲目用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电视台插播滚动字幕,字幕的总长度受到限制,只能发布防治对象和时间,由于是滚动播出,不利于记忆,只能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网络发布比较及时,对于能上网的农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目前在农村的主要还是一些老人和儿童,对于网络知识的获取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部办公系统发送邮件针对的是各部门、镇、乡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不能直接发送到农户。手机短信群发是进一步提高信息覆盖率的有益补充。参考文献项飞,巫小云.病虫发布方式的创新和体会.现代农业科技,2008(9):101~107 -
报告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报发布方式创新探讨
出版时间:2010武向文 郭玉人 蒋耀培(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上海 201103)摘要: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对植保工作,尤其对植保信息的传播,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纸为载体,经农技推广体系层层传递农作物病虫情报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农作物病虫预报和防治的需要。本文总结了当前主要的新型预报发布方式,并在总结上海市预报发布方式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报发布方式创新的措施。关键词:病虫预报;发布方式;创新长期以来,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预报发布主要以病虫情报、广播、黑板报等传统方式转发到农村。由于环节多、时间长,一些突发性、暴发性病虫信息传到农户时,常错失了最佳防治时机,造成损失。为了扩大病虫预报的覆盖面,提高预报的时效性,使植保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上海市积极开展农作物预报的新模式,以适应上海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笔者结合上海的工作实践就推进农作物预报发布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1 新型预报发布的主要方式1.1 通过电视媒体发布预报通过电视媒体发布预报,即我们业内通常所说的“病虫害电视预报”。电视预报具有传统预报所不具备的优点:一是覆盖面广,随着光电网络的完善,电视将覆盖到全国的任何角落;二是时效性强,节目的一经播出,信息同时传遍所覆盖区域;三是直观生动,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但电视预报也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成本高,电视片的制作要求高,制作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播放时段收视差异大,不同电视台的覆盖面和群体差别大,播后放后,一旦错过回看很难。1.2 通过网络发布预报通过网络发布预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网站发布预报文字信息和视频信息,二是通过电子邮件发布预报信息。计算机及其网络具有快速、开放式、自由任意传播信息的特点。计算机网络发布预报既具备通过电视网络的生动、直观等优点,又克服了电视预报的收看时段限制、回看难等困难。但通过网络发布预报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是要接受预报必须具备计算机网络条件和电脑硬件;二是预报的接收需要接收者主动搜寻。1.3 通过手机短信发布预报通过手机短信发布预报是当前又一种新模式,随着手机用户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增强,手机短信发布预报的优势也越来越突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快捷、方便、广泛、强制的优点。但手机短信由于流量和费用的限制,每次发送的信息的篇幅受到一定的限制,且接收群体不确定性。2 开拓新型预报方式的基础2.1 建立有害生物数据库,规范充实可视化资源与传统预报发布的以纸为载体,经农技推广体系层层传递农作物病虫情报的方式相比,新型预报发布方式都是建立在病虫预报信息的数字化基础之上。任何一种新型方式,都需要相对于传统方式所欠缺的大量的数字化资料,需要相对统一的模式确保预报发布的可读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因此,要开拓新型预报方式,首先要建立有害生物信息数据库,建立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图片和影视资料数据库,规范和充实预报资源,要为更好地制作农民欢迎的病虫预报奠定基础。2.2 开发数字化监测系统,实现预报的网络化笔者近年的实践表明,无论是通过网络化发布还是通过手机短信预报,都需要数字化监测系统的支持。按照以往的模式,大量的病虫监测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发布很难做到高时效和高质量。因此,需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将当地主要病虫的发生、防治、为害损失等相关信息等建立可查询的数据库、建立病虫网络化监测系统,通过系统软件提高病虫数据输入、数据审核、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病虫情报发布等效率和质量。2.3 开展可视化预报研究,应用多媒体发布预报可视化病虫预报将成为趋势。无论以哪种方式发布预报,要使预报发布效果好,首先都需要制作的预报直观、生动,需要制做出的视频预报节目具有高水平和高质量,而可视化预报是一个新的技术,起步较晚,很多领域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现有很多技术还需要更进一步优化。因此,需要开展可视化预报的研究,要完善设备、提高拍摄技术和水平、规范植保操作程序。首先这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高技术水平的制作人员;更要求病虫预报的准确及时和防治技术的科学合理。为了不断提高电视预报节目的质量,一方面,需要更新和完善影视站的仪器设备,新添置高清晰专业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数台,更新非线性编辑机、录音设备,改造演播室等,为制做出高质量电视预报片创造了良好的硬件。另一方面,需要组织制作技术人员参加学习,不断提高制作水平;请电视台专家对进行现场指导,为获得较好的播出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还需要在电视预报的关键方面——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技术上狠下功夫,进行技术攻关。3 创新预报方式的保障措施3.1 领导重视、上下协力,预报工作有序开展病虫预报发布的新型方式融合了现代新兴各项信息技术,单纯依靠植保部门的自己力量困难很大,很难取得较快发展,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需要相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以上海为例,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市农委、市农技推广中心领导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市农委主任亲自审看预报节目;市农技中心由分管植保工作的主任亲自抓此项工作,指派专人负责。并根据我中心植保科技术人员较少的实际情况,在中心内部进行协调,指定中心影视站和信息科的专业人员协助此项工作开展,充分发挥中心各科室的优势力量。在拍摄、制作过程中,中心尽力提供各种方便,优先安排用车,全额提供资金支持。3.2 因地适宜、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要根据本地区域特点,因地适宜选择最佳的预报方式和组合。如上海市,全市面积6 340多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 000多万人,共有18个区、1个县,其中涉农区(县)9个,农村人口300多万,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约260万亩次,蔬菜面积300万亩次,瓜果40万亩次。作为国际大都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小农业,农业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市级电视台播放费用很高,而且市级电台的观众主要是针对城市人,如果在这类电台播放农业节目收视效果反而不好,付出高费用而得不到理想效果。针对上海电视台的这些特点,同时根据上海版图面积小,区县间病虫发生差异不大,农业区县少的实际情况,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涉农区县农委、区县农技中心协作开展病虫害电视预报工作。由市农技中心负责统一制作好电视节目,一般情况下由各区县农委、农技中心跟当地电视台协商,在当地电视台播放,在紧急情况下由市政府、市农委发文要求区县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这样既解决了播出的高费用问题,也提高了播放的效果。3.3 统筹规划、提前准备,灵活安排节目无论哪种方式发布预报,都要全盘考虑,统筹规划,确保预报信息的接收率达到最高。以电视预报为例,在病虫电视预报开展之初,本服务中心计划每月制作播放一期预报节目,内容仅涉及粮油作物,但经过试用和探索阶段后,现发现这样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农民的收视的热情也不高。发现这一问题后,本中心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出对策。一方面,不断拓宽预报领域,丰富节目内容。逐步开展西甜瓜、草莓和蔬菜病虫害的电视预报,开展农田杂草和鼠害的电视预报,开展植保知识讲座、农事指南等节目。另一方面,调整节目播出的时间和时段。在年初即对节目内容统筹规划,提前制定全年电视预报的节目计划,在实际制作和播放的时候,再根据生产中的实际需要,根据农民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农事热点问题灵活调整播出时间。3.4 整合资源、挖掘优势,开辟多种发布渠道以上各种新型的预报发布方式以及传统的预报发布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单纯一种方式发布,难以使预报信息发布的效果最大化,但各种方式之间又能相互补充。因此,为了提高病虫预报的接受率、病虫预报的到户率、技术的到位率,一方面本中心要通过调整内容、提高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开辟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参考文献[1]刘万才,武向文等.美国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中国植保导刊,2010,30(8):51~54[2]武向文,郭玉人.上海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国植保导刊,2008,28(10):32~34[3]蒋耀培,段惠萍,李军等.沪郊水稻重大病虫灾害现状及未来控制对策.上海农业学报,2005, 21(1):78~81 -
报告贯彻公共植保理念,推进“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
出版时间:2010朴春树 张万民(辽宁省植物保护站 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辽宁省创新病虫预警发布方式,完善以“纸介信息预报、病虫电视预报、手机短信预报、网络信息发布、电话热线咨询”为主体的“五位一体”的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弥补了传统监测预警手段落后、纸介信息发布过程缓慢的不足,提高了公共植保服务水平。关键词:公共植保;病虫监测;机制创新受近年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状况增多和耕作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辽宁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呈现渐趋加重趋势,重大病虫害突发、暴发几率明显提高,玉米螟、二化螟、稻水象甲、粘虫、稻瘟病、灰飞虱、条纹叶枯病、草地螟等病虫害发生不确定性增强,这些病虫害发生新情况新态势大大增加了监测预警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传统的监测预警手段和纸介发布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需要。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拓宽病虫监测信息发布渠道,创新病虫预警发布方式势在必行。近年来,在农业部及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正确指导下,在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本站努力更新植保工作理念,强化公共植保理念,探索公共服务手段,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以“纸介信息预报、病虫电视预报、手机短信预报、网络信息发布、电话热线咨询”为主体的“五位一体”的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监测预警手段落后、纸介信息发布过程缓慢的不足,提高了公共植保服务水平。“五位一体”的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内各种发布方式,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纸介信息预报是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的基础,病虫电视预报是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的重点,网络发布、手机信息发布是监测预警信息的延伸和放大,电话咨询是监测预警信息的补充和完善。现将辽宁省“五位一体”病虫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和应用有关事项汇总如下。1 “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过程辽宁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过程可以追溯到10 年前。从2001 年开始,辽宁省植物保护站开始探索和开展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当年省植保站采购摄像机、高性能计算机,自主拍摄和制作病虫电视预报节目,送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配音播出,这是辽宁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的雏形。2002年、2003年仍持续2001年的制作和播出模式,在电视黑土地栏目不定期播出,年发布病虫电视预报数量10条左右,这三年是辽宁省病虫电视预报的起步阶段。从2004年开始,省财政将病虫电视预报列入财政预算项目,病虫电视预报有了经费支持,开始定期、定栏目播出,每周二、周五播出两次,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各年制作播出量在40~60期左右,这一时期是本省病虫电视预报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省内市县级植保部门纷纷行动,通过本级电视台的新闻或农业专题栏目发布本级本辖区内的病虫电视预报。2007 年以后,本省各级植保部门病虫电视预报节目逐渐走入正规、定期、定栏目播出时期。省植保站除了定期在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播出电视预报外,还在每周三下午18∶18的气象资讯栏目中开辟了病虫预报专栏。实现了省本级每年制作播出100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全省每年制作播出600期左右病虫预报节目的目标。“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是以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开展为契机,以省财政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与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项目为支撑,通过项目整合逐步发展起来的。2007年省植保站采购了一套手机短信息群发系统,开始运作手机短信预报发布。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发布从2003年辽宁省植保网开通后即开始运行,为了适应需要,2006年省植保站开通了植保服务热线咨询电话,后与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合作,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控咨询服务,通过热线电话了解田间病虫发生动态,咨询电话成为及时了解病虫发生动态的一个重要渠道。2008 年后,“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基本成型。2 “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应用和实践从2008年后,辽宁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逐渐完善并正常运作。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的5月、6月、7月、8月、9月份,重点针对粮食作物,10 月、11 月、12 月份至第二年1 月、2月、3月、4月份重点对保护地作物开展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通过发布体系的应用,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信息,晓谕农民,让了解病虫发生动态,指导农民科学开展病虫防控。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体系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入户率高、信息形象直观等特点,使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病虫发生信息与科学防治技术,并进行及时有效地控制,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同时,辽宁省植保站“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的应用,带动了全省各市县“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与应用,截止到2010年9月份,实现了14个市级植保站可视化预报无缝覆盖,90%以上县级植保站开展了电视预报工作,7 个市县级植保站开展了手机短信预报发布,28 个市县级植保站开展了网络信息发布。在“五位一体”的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应用带动下,全省每年发布纸介预报接近1 000期次,10 万余份,电视预报600 余期,手机短信预报100 余期,直接受益100万人次,病虫信息网络发布1 000多期次,全省各级植保部门每年接受电话咨询7 000多次。全省因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的信息发布每年受益农民达到20亿人次,农民基本能够及时了解病虫发生动态,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减少农药投入,降低病虫害为害损失,仅此一项全省每年减少农作物损失1 000多吨,挽回经济损失4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76元。3 “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心的体会回顾近年来开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经历,本站深知广大农民对该项工作是欢迎的,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和肯定,更深深体会到要做好此项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财政支持是保证、项目牵动是核心、机制创新是动力。3.1 领导重视是关键近年来,本站始终把“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作为全省植保工作的重点,并把它作为树立和坚持公共植保理念的重要措施和有效载体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辽宁省农委领导对“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十分重视,自2004 年以来连续5 年在全省植保工作会议上进行动员和部署,并且把此项工作纳入全省农业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2010年4月,省农委召开主任专题办公会议,专门研究植保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大力发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为重点的“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全省十四个市级农委或植保部门也纷纷多次发文,要求开展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全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有声有色。3.2 财政支持是保障“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既是一项使农民直接受益的纯公益性事业,也是一种投入较大的农作物病虫信息发布形式,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很难开展工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向有关部门进行宣传争取工作。比如辽宁省站“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开展就是由省植保站先期先期投入部分资金开站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有关工作,然后将发布有关内容、电视预报节目等分送各相关领导和财政部门审查,增加相关人士的感性认识,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从2003年起通过多方努力,省财政部门根据农业部门的申请和要求,将相关内容列入财政预算。初步统计,8年来,省财政累计投入8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此外,沈阳、大连、辽阳、朝阳等市财政部门也投入一定规模资金支持当地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基本保证了全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开展。3.3 项目牵动是核心为了切实开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本站采取以项目牵动促进“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的工作方针,项目建设成为推动“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发展的核心。一是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工程和植保工程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提升全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整体水平。辽宁省农委明确要求凡是承担国家或省里重大项目(包括蝗虫地面应急防治站、重大病虫害预警控制分中心和区域站)的地区都必须将病虫电视预报、手机短信预报、病虫信息网络发布等能力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配备相应的预报设备,以利开展工作。辽宁省农委多次召开会议和印发文件,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管理意见和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实行项目主要设施和预警信息采集与发布设备由省里进行统一采购,保障项目总体功能的发挥和“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开展。目前全省已建和正在建设中的30多个国家级植保工程项目,都设计和配置了具有较强功能的电视预报设施和设备。二是结合全省开展的植保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发挥测报体系的网络优势,积极构筑“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的基础平台。通过标准化站建设,全省79个市、县(区)植保站全部实现了日常办公网络化,各地的病虫信息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在上、下级部门之间进行传输,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较为完善的新型农作物病虫预报体系。三是以全省农作物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在优势作物产地的农作物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和种粮大户相继建立50余个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采集点,及时收集病虫发生信息,及时会商,及时发布。基本形成了以省站为中心、市站和区域站为主体、县站和安全控害示范区为端点的三级病虫可视化信息采集、发布网络。3.4 机制创新是动力在开发“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工作过程中,本中心把创新作为工作的主要动力。在推进工作方式方面,本中心实行行政推动与评比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把“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作为目标责任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强化领导责任意识。同时,本中心通过开展优秀电视预报节目评比的形式,奖励先进,促动落后,形成奖励激励机制,推进工作开展。在发展模式方面,本中心采取多方合作、上下联动的方式,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格局。在建立发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长效机制方面,重点加强了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同时,在“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方面,广泛征求基层植保站及农民的意见,使语言通俗、易懂、规范,使推广的防治技术简便易行,有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愿望和要求。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稳定测报队伍
出版时间:2010杨顺龙(云南省文山县植保植检站 云南文山 663000)摘要:在经济建设持续高速稳定发展的今天,提高粮食产量及其品质成为目前植保工作的重点,为了保证粮食生产,把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生产出安全、优质、高产的粮食,就必须及时加强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建设,稳定测报队伍,在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中,进行安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切实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关键词:测报体系建设;稳定队伍;发展对策文山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壮族苗族自治州西部,东经103°43′~104°27′,北纬23°06′~23°44′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境内辖15个乡(镇)125个村委会1 081个自然村。有耕地面积41.4万亩,其中:地30.1 万亩,田11.3 万亩。最高海拔2 991米,最低海拔680 米,年平均气温17.8℃,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县内由于地势复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发展各不相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有了新的转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也越来越高。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为加强测报体系建设,稳定测报队伍,保证了测报效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文山县粮食生产提供保障。1 文山县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文山县经济建设持续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文山县在特殊的立体气候条件影响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表现出多样性。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向安全、优质、高产等发展,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文山县已建设成为一套城乡网络机构。县属部门有测报人员5名,全县15个乡(镇)农技站都有1名植保员,并建设了病虫害测报工作流程,通过电话和计算机网络的形式,及时把病虫害测报数据汇报到县植保植检站,县植保植检站对其进行整理后,制定出防控方案,再由县农业局进行决策,并组织防控工作的开展。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文山县积极加强了测报队伍的建设,进行定期业务培训,并通过组织参观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提升技术员的测报水平。为全面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推进测报体系建设进程,2009年在农业局的大力组织下,通过县属各部门和各乡(镇)农技站的共同努力,完成对稻飞虱防治7.2 万亩,稻瘟病防治6.3 万亩,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6 709份,在防控工作中积极动员并组织群众参与病虫害防治,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的,完成全县病虫害防治201.8 万亩次,实现全年粮食总产量1.5 亿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5.2亿元,为文山县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 文山县测报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1 技术人员缺少,劳动强度高文山县有15个乡(镇),有125个村委会1 081个自然村,平均1名技术员要负责8~9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而每个乡(镇)只有1名技术员负责测报工作,多数村委会分布又相对较分散,个别地区进行测报工作也要1~2天的时间,技术员负责如此大的量,单靠1个人的能力,对全乡(镇)病虫害进行测报,要很长的时间,难以做到汇报测报工作的及时性。而植物病虫害的测报工作每天都要求进行,如稻纵卷叶螟的成虫赶蛾调查、稻飞虱田间调查、稻瘟病观测等。由于技术人员缺少,加上劳动强度高,许多面上的病虫害动态调查无法按照测报规范要求进行,工作中难免出现测报不及时的现象,致使病虫害测报的汇报数据代表性不强。2.2 设施落后进行测报工作,没有植保设备的情况下,对病、虫害进行鉴别、分类、记录等工作难以进行,测报工作难免会出现错误和误差,测报工作效果极差。而且每天诱杀的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大,要一一进行鉴别,也需要一定的设备进行分析,测报数据才真实可靠,数据才具有代表性。2.3 投入不足病虫测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要推进测报体系建设,更好地提高粮食生产。关键在于:一是要对全县15个乡(镇)进行统一配置测报装置,这样能有效促进测报工作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并降低技术员在操作过程中因个人因素造成的误差和错误。二是要进行技术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技术员的测报水平和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测报工作的统一性。三是要在稳定测报队伍的基础上,培训部分有能力的群众进行测报工作,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的。四是要进行乡(镇)植保工作器件的配置工作,方便技术员进行观测、分析和记载,更准确、及时地汇报病虫发生情况和及时安排防治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一定的资金进行启动。2.4 交通不便文山县是丘陵半山区地势,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进行测报工作必须深入田间地头,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如雨水季节部分地区机动车不能正常行使。技术员测报工作只能徒步下乡,往返乡与村需要1~2天的时间,就形成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汇报不及时,也不能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防治等现象,从而导致统防统治的最佳时期错过。形成有的地方病虫害发生后再防治的情况,先防治的地方却又有病虫发生,防治效果极差。2.5 测报技术滞后由于乡(镇)农技站在没有测报灯和其他测报设施的情况下,只能靠人工进行观察记载,对病、虫为害的观测往往因人而异出现了误差和错误。这样的测报工作耗时间又耗人力,测报工作的进度差,严重影响了测报工作的效率。3 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及对策3.1 发展思路病虫测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础,病虫预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防治效果。要及时加强工作、信息和各方面的交流,统一工作方法。抓住国家重大病虫害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的机遇,推进文山县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建设,从而把病、虫为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证粮食生产向安全、优质、高产等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保障文山县粮食稳定生产。3.2 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3.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提高粮食生产,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户要把植保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把测报和防治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如稻瘟病和稻飞虱的发生,都可以引起水稻减产20% ~30%,严重时造成减产50% ~6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所以,在提高对病虫害认识的基础上,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把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好,并负责协调好病虫害防治项目资金的落实,制定相应的防治规划,合理安排并组织统防统治和监督管理等工作。3.2.2 稳定测报队伍,提高测报效率病虫测报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具有测报工作的责任感,需要有从事多年测报工作经验的人进行测报工作。测报工作的目的是为农民服务,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高产、稳产。只有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培训等工作,稳定测报队伍,切实解决好测报技术人员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测报技术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才能更好地提高测报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同时要改善测报工作的进度,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技术员的业务水平,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形式开展测报工作,为更好地指导农民进行生产。3.2.3 多方面筹集资金为把文山县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好,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要多方面加大投入,一是抓住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争取国家部分投入;二是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各项整合资金和单位的自筹资金;三是发动群众筹集等方式筹集资金。3.2.4 改善交通条件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道路建设改造专项资金的利用,建设好乡村道路。改善文山县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影响,更好地保障农民在种植好农作物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农民能卖个好价钱,促进农民真正增产增收,更好地保证和加快文山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3.2.5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推广使用植保设备进行测报工作,对病虫害进行鉴别、分类、记录,测报数据才具有代表性。所以,要在统一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乡(镇)计算机网络、电话、测报灯及其他植保工作器件的配置,逐步完善对测报设施的安装、使用和管理工作。如:在各乡(镇)每一个或者2个村委会之间建立测报点,安装测报灯进行测报工作。同时协调和安排好当地干部或有植保工作经验的农户进行参与,做到“测报—汇报—防治”一条龙。从而增强病虫害的测报力度,更有效地保障防治工作的开展。3.2.6 建立病虫害测报体系,改善测报技术要强化病虫害测报体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要建立统一的测报网络机构,充分利用电话、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植保器件提高测报技术,对病虫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进行观察、记载和汇报。县级部门对其汇报材料进行分析后,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方案,并组织防治工作的开展。对大面积发生或者会引起大面积发生的病虫害、重大疑难病症、检疫性病虫的发生要及时汇报给领导机构,由专家组进行测定后,及时组织现场指导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各测报点的联系,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要及时整理成信息资料,发给上级领导部门和农户,并迅速组织群众进行防治。要定期和不定期加强病虫害测报的宣传力度,进行上门服务,并开展科技下乡,加强农药和化肥的安全使用的培训,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增强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3.2.7 大力推广测报体系的管理和应用要建立县与乡(镇)之间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工作中要做到统一结合、协调配合,通过开培训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大力宣传植保工作,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测报体系的管理和应用。同时提高技术员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的力度,全面提升文山县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要把工作做到群众中去,提高群众对病虫害的认识能力,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
报告四川省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成就与经验
出版时间:2010沈丽 罗林明 李刚 廖华明 王胜 马利 张伟 封传红(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 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四川省按照“项目建体系、体系促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展病虫测报体系建设,通过多年努力,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测报基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测报队伍建设不断巩固提高,测报体系运行情况基本良好,为各级农业部门指挥重大病虫防治、减轻生物灾害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总结其建设的基本经验,认为在病虫测报体系建设中领导重视是根本、稳定投入是关键、队伍建设是保障。通过基层运行情况调查,发现目前测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工作对策。关键词: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经验;启示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公益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四川省按照项目支撑体系,体系促进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展病虫测报体系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以省级为中心、21个市州为依托、29个全国区域站和67个省级重点站为骨干、其余县区级为重要补充的三级病虫测报体系,确保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各级农业部门指挥重大病虫防治、减轻生物灾害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1 四川省病虫测报体系建设的成就1.1 测报基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四川省以实施植保工程项目为契机,大力争取省级财政投入,不断改善测报体系硬件条件。1998年以来,四川省共计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项目资金27 134.5万元改善病虫测报基本条件。其中,利用植物保护工程新建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治理试验站12个(投入3 000万元)、蝗虫地面应急防控站3个(600万元)、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50 个(18 765.5万元)、省级病虫监控分中心1 个(209万元)。利用汶川地震灾害重建项目新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7 个(2 710万元)。1993~1998年,省财政投入了420万元,建设了42个重点测报站;1999年、2001年投入100多万元实行政府采购为各测报站配备微机及其相关设备;2006~2008年省财政投入480万元,为96个主要农区县改善测报基本仪器设备;2010年省财政投入850万元,为85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和新增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重点产能县改善测报基本手段。通过项目实施和建设,新建或改建病虫检测、监测、预警等相关业务工作用房近70 000平方米,购置病虫检测、监测和预警相关专业仪器设备18 000多台(套),新建病虫观测圃(场)690多亩,改变了过去基层测报站工作环境简陋、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的局面。1.2 测报队伍建设不断巩固提高人是主导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病虫测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队伍建设。2004年以来,四川省每年举办省级病虫测报员培训,2005年四川省农业厅颁发了《四川省农作物病虫测报员管理办法》,对于稳定测报队伍和提高专业测报整体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四川省已连续举办了6期省级病虫测报员培训班,经培训考核合格颁发省级病虫测报员证书408 个。除此之外,还举办各类专题培训和技术交流,例如病虫监测信息化技术培训、病虫电视预报制作技术培训、经济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等,以及开展病虫测报田间技能大比拼、病虫电视预报大奖赛等活动,不断推进测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提高专业测报的整体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的要求。另外,四川省各基层植保站主要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聘用群测员充实测报队伍,各重点测报站和大部分非重点测报站有群测点3~5个,全省有群测点500余个,形成了由500余个基层群测员和400多个专职测报员构成了测报人员网。1.3 测报体系运行状况基本良好四川省各级植保部门通过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和实施产业项目解决测报经费问题,目前全省约有20%左右的基层测报站点可争取到地方财政的支持;50%左右的靠实施项目解决部分或全部测报经费,例如实施重大病虫监测项目、新增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等,总体运行状况基本良好。围绕“测报管理规范化、情报传递信息化、病虫预报可视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测报体系网络化”目标,把实现公益性职能与服务性功能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专业测报与群众测报相结合,对38种主要作物的60多个病虫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年均发布各类病虫预报、警报1 000期以上,病虫电视预报800期以上。加强测报体系的考核管理是确保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四川省自1993年开始对重点测报站进行考核,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切合四川实际的量化考核标准,对重点测报站实现标准化考核。年度考核结果由厅领导在年底的植保工作总结会上宣布,实行重点测报站资格动态管理,并建立了末尾淘汰制度。对于每年考核的优秀站和测报先进个人,每三年由农业厅给予表彰一次,并在项目安排和工作经费上给予更大支持。2 经验与启示2.1 领导重视是根本由于病虫测报的基础性地位和专业性特点,易被外行忽视或是忽略,得不到领导上尤其是行政领导的应有重视。重不重视其关键在认识,因此各级植保部门应在提高领导对病虫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下功夫。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植保部门自身对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病虫测报工作放到农业生产的大局中去认识,加强与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主动汇报、撰写专报、书面请示等方式,主动宣传测报工作的重要性和公益性,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2 稳定投入是关键病虫测报作为公益性事业,需要得到各级财政的支持,尤其以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和稳定的运行经费保障最为迫切,才能确保测报体系的正常运转和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四川省本着“项目建体系,体系促工作”的总体思想,积极争取植保工程、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灾后农业恢复重建等项目,加强体系建设,改善监测站点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手段。各级植保部门通过争取地方财政投入,解决测报工作经费。近期四川省对病虫测报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80%的基层测报站点存在经费不足问题,其中20%严重不足。调查数据表明,解决测报工作运行经费不足问题仍是今后整个测报体系所面临的工作重点。通过法制化渠道,把测报工作运行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才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之举。2.3 队伍建设是保障测报体系的正常运转除了基本的硬件条件保障外,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是关系到体系运转正常、测报事业健康的核心保障。四川省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定,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化较强的测报队伍,并通过专业技能比赛、评优表彰等活动不断激发队伍活力和战斗力,确保测报体系的正常运转。但经调查,目前四川省仍有87%的测报站点存在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知识和技能亟待提高的现象。测报工作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测报工作的“规范化、网络化、自动化、可视化”,给测报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继续培养一支专业化、肯吃苦、善学习的测报队伍,是测报事业继承与发展的关键,是今后测报体系建设和继续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参考文献邵振润,刘万才.我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