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创新发布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的实践与探讨
出版时间:2010曾伟 王敏(四川省达县植保植检站 四川达县 635006)摘要:近年来,达县通过对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认识了创新病虫电视预报发布的重要作用,探索了电视预报的发布方式,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发布方式2000年以前,达县农作物有害生物(以下称“病虫害”)预报信息的发布均采用“接力棒”传递方式,因其环节多,历时长,一些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病虫信息传到农民手中为时已晚,一些病虫“警报”也成了“马后炮”,预报信息难以及时发挥其应有作用。随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农作物病虫预报发布方式,有效解决病虫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了植保部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001年以来,达县对电视预报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进一步深化认识开播电视预报的重要作用,总结实践经验与成效,探讨电视预报可持续发展对策,对提高预报效果和质量,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特点及作用1.1 主要特点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是指应用计算机、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作物病虫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为媒体向社会发布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通过实践认为,电视预报之所以能深受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普遍欢迎,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与传统的信函传播方式相比具有独特之点:一是传播快捷、时效性强。节目从播放到接收都是电视系统,信息发布与接收基本同步。二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电视预报采取图像、字幕与配音相结合方式,将病虫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趋势、防治措施等形象生动地直接展现在信息接受者特别是农民的眼前,便于理解、掌握和运用。三是覆盖面广,普及率高。预报信息通过电视网络进行传播,不受地域和交通条件限制,可及时有效地扩散到广大城乡地区,信息覆盖面和普及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1.2 重要作用1.2.1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提高了病虫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电视预报开播后,病虫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及时,为防灾减灾决策者科学指导农民开展病虫防控工作争取了更为充裕的准备空间,提高了抵御病虫灾害能力,尤其对控制流行性、暴发性、迁飞性、突发性病虫的为害具有重要作用。与传统信函邮递方式比,在达县可缩短传播时间1~6天,传播时效性和效率大大提高。1.2.2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宣传和推广了植保科技开展电视预报,不仅起到发布病虫信息的作用,同时还起到了宣传、普及和推广植保科技的作用。因其具有直观形象、覆盖面广等特点,易被农民接收,激发了农民开展病虫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植保技术到位率,为促进全县农业安全生产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1.2.3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提升了植保部门的公益性形象电视预报作为一种创新型农业推广方法,是当前植保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亮点,是贯彻落实“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的迫切需要和具体举措,直接体现和强化了植保部门的社会公益性地位和为“三农”服务的职能。1.2.4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推进了植保社会化服务开播电视预报后,植保部门与农民群众这种农技推广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增强,提高了植保部门及科技人员在农民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技术推广,推进了植保社会化服务。近10年来,直接来人或电话咨询的农民明显增加,本站年均接待农民来站技术咨询200 次以上,电话咨询250 次以上,不仅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中疑难问题,同时也掌握了更多的病虫发生信息。2 做法与成效2.1 节目播放形式自上级业务部门提出病虫预报可视化要求后,2001年,达县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县农业局和县有线电台的重视和支持下,首次成功合办了宣传农业工作的《今日农业》栏目,该节目定在每周三的《达县新闻》中播出,每期播放3次,即在当晚黄金时间19∶30~19∶55首播,当日22∶00~22∶30及次日午间12∶30~12∶55分别重播一次。《今日农业》栏目总播时间3~5分钟,主要介绍农业方面的技术、新闻、信息、政策法规等,包括《直通田间》、《共同关注》、《法规天地》、《信息天地》等板块,由农业局下属单位提供每期节目内容及交通工具,达县有线台负责拍摄、编辑及后期制作播放等,电视预报节目就不定期安排在《今日农业》栏目中。为提高播放质量,达县年初拟定好电视预报节目计划,抓住重点病虫防治宣传关键时期,努力突出病虫预报专题特色,使达县电视预报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由于《今日农业》栏目宣传成效明显,2006年,县委宣传部、县府办、县有线电台、县农业局和其他涉农部门为此专门召开了电视宣传工作会,会上充分肯定了《今日农业》的播放效果,并将《今日农业》更为《关注三农》栏目,对播放内容进行了有效扩充,《关注三农》栏目得到丰富后,达县病虫电视预报节目仍作为重要农业节目被纳入其中固定下来,并坚持长期播放。2.2 播放内容设计播放内容设计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演说”动态播放方式,也是达县常采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即由县有线电台实况摄录采访植保技术人员,然后由技术人员直接介绍病虫识别、发生趋势情况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信息及技术,采访背景中插入病虫特征及为害症状识别、田间发生实况及防治操作措施等方面的实况图像,增强感性认识,这种方式播时较长,图文并茂,技术人员现场操作,农民易接受,这种节目主要安排在《关注三农》的《共同关注》板块中。第二种是“图文静态”播放方式,即在播音员口播的同时,在电视画面上插入病虫田间症状识别、发生趋势、对路药剂等文字内容,作为静态版面,增强视听效果,常发性病虫害的预报信息等也主要以这种形式安排在《关注三农》的《信息天地》等板块中。第三种是“滚动字幕”播放方式,主要是针对重大病虫害需紧急控制而采取的一种补充宣传方式,2007年达县稻飞虱大发生,为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连续剧节目播出画面下,将稻飞虱将大发生及防治信息以“滚动字幕”的形式不间断播出,提高了信息传播率。此三种方式可视性强,传播速度快,均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2.3 取得的成效2.3.1 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开办电视预报节目以来,达县每年播发了15 期以上电视预报节目,主要涉及了水稻、玉米、柑橘、蔬菜等粮经作物10多种重要病虫的发生及防治预报,宣传推广农药品种20余种,累计播时100分钟以上。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稻飞虱等一些重要病虫预报节目有时还被县电视台重新剪辑,在《一周要闻》、《达县新闻》等栏目中进行重播,部分节目并送达州市电视台在《达州新闻》中播出。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党政领导、农技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评,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据2006年对收视情况调查,全县64个乡镇都能按时收到播放信息,调查农户中,95.6%的农户收看过本地的电视预报节目, 85.2%的农户能基本看懂节目内容,其中90.5%的农户在收看节目后能在节目预报的指导下开展防治并觉得防效较好。2.3.2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连续开播电视预报,宣传效果明显,病虫预报准确及时,有力推动了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别是在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等重大病虫害防控中,其宣传指导作用尤为突出,因指导防控及时,防灾减灾成效显著。近年在可视化预报指导下,每年可挽回病虫损失4.12 万吨,折合产值7 000万元以上,病虫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同时,一些优质、高效、低毒的农药新产品得到了推广,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有效解决了高毒农药禁用问题,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2007年稻飞虱大发生,达县积极开展电视预报,在7月上中下旬分别通过《达县新闻》及《共同关注》栏目播发了3期《稻飞虱发生趋势及防治》节目,“滚动字幕”方式连续播发10次,为稻飞虱防控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撑,广大农民因直接收看到电视预报节目而及时采取了紧急控制措施,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经四川省防控专家组实地测评,防效达97.79%,全县共挽回损失2.26 万吨,折合产值3 842.0万元,实际损失仅1 200吨,与病虫电视预报开播前同为大发生的1991 年相比,减少损失18 680吨,折合产值3 175.6万元。2.3.3 节目独立制作水平得到提高通过深入开展电视预报工作,促进和提高了植保部门对节目的独立制作水平,达县在2007年,积极深入田间采集电视预报素材,按照《四川省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技术规范(试行)》,自行设计创作了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稻飞虱发生与防治》,参加了达州市及四川省首届“佳多杯”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评比大赛,均获得一等奖。通过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规范化制作实践,为探索和提高后期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动力。2.3.4 提升了植保工作的质量与成效由于电视预报通过电视媒体将植保信息,面向社会各界广大观众进行公开播放,植保部门必须自觉接受广大农民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监督,其内容、信息必须具备真实性、科学性和较高的准确性,从而促进和推动了植保工作的积极开展。近年来,达县加大了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甜菜夜蛾、柑橘矢尖蚧等重要病虫的监测和调研力度,为准确发布电视预报,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撰写论文5篇在《中国植保导刊》等杂志发表,取得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近年农作物病虫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3%以上,植保工作的质量与成效均得到了明显提升。3 问题与探讨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业务部门提出的技术标准化、内容多样化、制作专业化、管理一体化等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目前开展形式尚未完全形成类似天气预报相对固定规范的专业预报特色模式;二是缺乏制作的部分高质量硬软件设备,制作技术和节目质量有待提高;三是植保部门从独立或合作制作节目到专题播出的费用开支较大,尚需经费投入;四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节目制作的专职人员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发展前景可观,需继续稳步推进并得以可持续发展,有待继续探索和创新,推进电视预报工作再上新台阶。3.1 要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创造有利发展的良好条件植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多方支持,加强与有线电台等宣传部门的交流和合作,争取理解与支持,把电视预报办成类似天气预报式的独立固定的专用栏目,适应农民收视习惯,灵活掌握和固定播放时间,发挥电视预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和潜力,推进可视化工作可持续发展。3.2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独立创制条件积极争取并利用“植保工程”、“现代农业”等项目,把购置电视预报设备设施和升级换代作为建设重点内容,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和电视预报规范,建设必要设施,购置和完善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为节目独立制作创造条件。3.3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提升节目制作水平开展电视预报是植物保护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电视媒体的综合集成,培养和发挥好专门人才的作用,是开展电视预报工作成败的关键。要继续加强电视预报的业务培训力度,开展多形式的工作交流,多培养和引进一些既懂专业又懂影视拍摄、编辑、制作等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专门人才,有效提升节目制作水平和质量。3.4 要紧扣“三农”宗旨,提高电视预报服务质量电视预报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在巩固现有资源,持续开展工作的同时,要在内容、形式和节目制作质量上狠下功夫,不断创新,力求规范和统一,做到内容更丰富、画面更清晰、语言贴切、通俗易懂,更富有感染力,把病虫电视预报办成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黄金栏目”。参考文献[1]王胜,沈丽,封传红.四川省病虫电视预报取得巨大社会效益.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 (8):44[2]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病虫电视预报工作进展迅速.中国植保导刊,2006,26(9):43 -
报告创新农作物病虫预报发送方式初探
出版时间:2010王朝伟 裴强 乔兴华 颜邦荣 程文云 秦小禾(重庆市万州区植保植检站 重庆万州 404000)摘要:农作物病虫预报是指导农户进行病虫防治的重要依据,病虫防治工作的关键在预报准确,核心在农户掌握防治技术。用传统文字格式通过邮寄的方式发布,传递层次多、时间长,难以送达农户。病虫电视预报将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媒体向社会发布,滚动字幕和网络发布以及内部办公系统发布是新的探索和尝试。手机短信群发是进一步提高信息覆盖率的有益补充。关键词:病虫预报;发布方式;创新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现有耕地5.3万公顷,常年种植水稻面积3.5万公顷、玉米1.9万公顷、小麦1.6万公顷。近年来,万州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问题愈加突出,农业有害生物种类多、数量大、为害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突发和暴发的频率增加,为害加剧,对全区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万州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频繁,主要农作物上的主要病虫有:水稻螟虫类、飞虱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小麦蚜虫、赤霉病、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玉米螟、大、小斑病,纹枯病;油菜菌核病、蚜虫;洋芋晚疫病;柑橘红、黄蜘蛛,矢尖蚧,锈壁虱,黑刺粉虱;稗草、牛毛草、莎草、慈姑、鸭舌草等杂草及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等。一般年份,全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5.7万公顷(次),损失粮食1.5万余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500万元。在强化病虫监测工作、及时搞好病虫调查、掌握病虫发生情况、准确预测预报病虫信息的同时,如何让各级领导、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广大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农作物病虫情信息,明白防治知识,准确掌握施药时间、施药技术,科学、及时地组织病虫防治,我站在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创新发布病虫防治信息的工作上做了一些尝试。1 认真搞好病虫测报病虫测报是防治的基础,是防治的前提,是各级领导决策病虫防治工作的依据,是发布病虫信息的前置条件。本站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强化农作物病虫测报,及时组织防控病虫为害,全面推进植保工作新发展,积极为农业增产、农户增收服务。常年本站确定4名技术干部专司其职,制定了测报人员岗位职责,做到责、权、利配合落实测报工作,同时加大投入,确保测报工作所需经费。根据病虫监测情况,实时提出防治意见,及时发布病虫预报。2 预报发布的主要方法2.1 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构建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植保体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农民增收的目标,是历史赋予新时期植保工作义不容辞的重任。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在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尤显重要。为此,病虫预测预报可视化则作为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运而生。本站于2001 年3 月率先在电视台开辟《植保信息》专栏节目,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旨在贯彻植保方针,为及时指导广大干部群众科学合理推广应用化学及生物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是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电视画面、字幕与配音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媒体播放方式向社会发布。通过电视节目将农作物病虫特征、为害症状、防治技术措施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农民的眼前,便于理解、记忆、运用。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由片头、概述、预报内容、防治意见和片尾组成。在每期节目制作前先根据当前病虫发生情况拟定文字稿,再到田间拍摄所需素材,主要包括气象条件、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为害症状、发生区域等内容,若为害症状还没有表现出来,也可借用以前的素材。防治意见包括防治适期和防治药剂,采取字幕和配音同步进行,推荐二三种防治技术措施,便于农民掌握运用。2.2 网络发布目前互联网络发达,履盖率高。从网络获取病虫情况成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优点。2005年,万州区农业局建成了《万州农业信息网》,区植保站初步尝试了利用互联网发布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农民朋友只要登陆网站就可查阅到已发布的病虫信息。2.3 内部办公系统发布本站利用内部办公系统,以内部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植保病虫信息发送到各镇、乡农业服务中心,以方便镇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第一时间掌握病虫情况,及时指导广大农民朋友进行病虫防治。2.4 党政网络发布利用部门党政网络,将病虫信息传送到区、街道(镇、乡)党、政领导的手中,以方便领导在第一时间了解病虫发生情况,为领导决策病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2.5 滚动字幕在即将到达农作物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病虫预报发布时,采取插播滚动字幕的方式将防治信息在有关电视频道上播出。一般在病虫防治适期前5 ~7 天,于每晚20∶00 ~21∶00 不间断地滚动播出。这样也能提示农民及时进行病虫防治。2.6 手机短信手机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普及率高,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本站积极利用手机短信群发业务发布病虫害防治信息,发布对象为各有关部门、各镇乡的负责人、种田大户及乡、镇农药经营大户等。2010年发送手机短信2 000余条,以方便农户在不上网、不看电视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到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等信息。3 结论和讨论一直以来,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都是用文字格式对外发布,通过邮局逐级邮递的病虫情报发布方式,信息传递层次多、传递时间长,难以送达农户,解决不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随着电视、网络、手机的发展,预报信息发布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更直观、方便、快捷。电视预报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生动及时和覆盖面广的特点,为本区广大农民朋友科学及时开展病虫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确保病虫不成灾,为本区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对于一些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病虫害,防治时机要求严格,如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及时送到农户,容易错过防治适期,造成为害损失。病虫电视预报采取电视画面、字幕与配音相结合的方式,将病虫特征特性、为害症状、应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农民眼前,农民看得懂、听得见、记得住、用得上。因此,不仅起到了信息发布的作用,还起到了植保科学知识普及的宣传作用,如果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栏目播放,适应农民的收视习惯,逐步提高收视率,将会大大提高病虫预报和防治信息的时效性,使农民能够准确、快捷、科学地防治病虫害,避免盲目用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电视台插播滚动字幕,字幕的总长度受到限制,只能发布防治对象和时间,由于是滚动播出,不利于记忆,只能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网络发布比较及时,对于能上网的农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目前在农村的主要还是一些老人和儿童,对于网络知识的获取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部办公系统发送邮件针对的是各部门、镇、乡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不能直接发送到农户。手机短信群发是进一步提高信息覆盖率的有益补充。参考文献项飞,巫小云.病虫发布方式的创新和体会.现代农业科技,2008(9):101~107 -
报告争取病虫测报经费支持,改善测报条件
出版时间:2010农树发 农彬(广南县植保植检站 云南广南 663300)摘要:经费投入不足乃是整个农业系统工作的“通病”,作物病虫测报工作更是如此。本文阐述广南县测报经费投入状况与作用,提出今后经费筹措及其投向,努力改善测报条件,提高测报工作效率。关键词:测报;经费;对策建议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作为农业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扮演着农业生产安全、粮食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三全”守护者的重要角色,与其说是保护者,不如说是守护神,在“三农”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用。近年来,广南县植保站锐意进取、大胆创新,通过争取测报经费支持,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测报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测报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病虫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到位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重大病虫防控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和宣传发动作用。但经费投入乃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需要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政府的高度重视,测报人员的精湛技术,政府与行业的通力协作,积极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地改善测报条件,营造良好的测报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广大测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广大测报员努力上进,奋发图强,才能促进测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1 测报经费筹措与来源一是广南县植保植检站经多次申请、汇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06年4月30日,广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将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批复》(广政办复 [2006]33号)文件,明确规定将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2万元作为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经费,由县财政局做好预算编制工作。资金虽不多,可是广南县测报工作的“及时雨”;二是省植保站划拨的重大病虫防治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测报经费的不足。2 经费投向2.1 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城镇规划的需要,以及电线、电杆等设施老化,急需重新规划测报点和搬迁测报设施,对原测报网点重新布局:县站监测点由那糯迁至洪坡又迁移那们,拆除珠琳、者兔两个测报点,八宝、那洒测报点重新选点布置,新建坝美、旧莫两个测报点,每个测报点安装一盏黑光灯,监测趋光性、迁飞性害虫。直至2008年和2009年分别购买两台佳多牌自动虫情测报灯置于县城那们田坝和八宝镇坝龙田坝,开始了“八位一体”的自动转换接虫装置系统的应用,减轻了测报员的工作量。2.2 提升了办公服务条件自动化办公设备是现代测报工作的迫切要求。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新时期测报工作的新要求,由于有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广南县自2006 年起逐年购置新办公桌椅、计算机、打印传真一体机、数码相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从此,开始了电脑打印、电子版文书、病虫信息网络化发布的发展进程,手写版、刻版印刷、病虫信息邮寄发送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2.3 解决了必要的交通工具经多方筹集资金,于2007年购买植保工作终合用车——江钤宝典皮卡车一辆,为病虫调查、监测及防控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2.4 缓解了技术培训费的不足2008年5月18日,广南县派一名测报员到普洱市参加云南省水稻重大病虫害田间监测技能培训班学习;2009年11月参加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的第31期全国测报技术培训,基本掌握了数学模型拟合预报技术;2010年7月20日在云南省植保站举行的稻飞虱测报技能培训,得到权威人士南京农业大学程遐年院士、翟保平教授的指教,掌握了稻飞虱的解剖、卵巢发育进度分级技术。缓解了差旅费不足的问题,同时可开展乡镇测报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了测报新技术的应用力能。3 问题与展望广南县是农业大县,拥有78万人口和62.4万亩耕地,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显突出,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测报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日趋高涨,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近年来,广南县的测报工作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3.1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南县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唯有测报工作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领导不力。3.2 缺资少金广南县地方财力曲襟见肘,入不敷出,存在着“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形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单靠地方财政,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3.3 监测设备配套不全坝美、旧莫、那洒尚用老式黑光灯,诱虫性能差、识别难;全县没有一台孢子捕捉仪、也没有一台田间小气候仪,乡镇测报点没有一台显微镜,装备落后,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要求。3.4 居无定所2001年原广南县农科所拆并广南县农技推广中心,由城郊松毛林地迁至城区农技推广中心大楼办公, 2007年再迁到八大河南桥头一小栋楼(房产权属县农业局所有)内办公至今,没有植保站自己独立的办公楼。4 应对措施4.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实践证明,领导重视,强化意识,乃是破译“农业难题”之上策。增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新理念,测报工作是基础、是奠基石,公益性强、服务性广、涉及面宽、作用大、效益卓著。只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它作为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工作的战略高度来抓好抓实,方显它的基础性、服务性、重要性、实用性的本色。4.2 政策性扶持农业是弱质产业,离不开“政策的扶持、科技的发展、资金的投入”。测报作为公益性、服务性工作更是如此,把测报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范畴势在必行。由国家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测报资金,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测报工作才能打“翻身仗”。4.3 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合力一是国家专项测报资金;二是省州植保站统筹兼顾;三是适当追加地方财政的专项投入;四是开展有偿服务,比如新型农药替代品种、植保新技术、新器械的示范推广应用,从中获取簿利。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早日实现测报自动化的发展进程。4.4 加快植保工程的建设进程广南县已于2010年5月向云南省农业厅、国家农业部呈报《广南县农作物病虫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可研报告》作为植保二期工程的储备项目,有望获得立项建设。4.5 统一规划,周密布置统筹县乡测报金费,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周密布置,按标准化实施好、建设好植保工程。建设一个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农作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为农业生产做出应有的贡献。4.6 加强管理,用好用活有限的资金测报资金专账、专人、专管,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把来之不易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之发挥实实在在的、应有的作用。4.7 构建测报网络化平台,实现测报数字化每测报站点至少购置一套计算机及配套设施,运用现代科技,构建测报网络化信息平台,开发测报自动化软件,实现测报数字化的梦想;开展病虫信息电子文档网络化发布、交流,有效提高信息交流的速度和质量,做到方便、快捷,把病虫信息以第一时间发送到用户手中,及时控制病虫的蔓延,把为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农业生产安全。4.8 购置一套电视预报制作设备电视病虫预报是目前宣传效果最好、发布时间最及时、传递速度最快、覆盖率最高的一种传播方法。当前,广南县的电视已基本达到“村村通”,开展病虫电视预报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而且基础条件基本具备,为此,应加大做好这方面的工作。4.9 配置一辆测报专用车一是测报工作需要大量的调查监测的原始数据,才能正确分析。只有多下乡,多调查,才能获取更多的数据,代表更多的面积,预报的准确性才能更高;二是开展巡回培训、指导工作,把病虫防治信息、技术传给千家万户,积极发挥测报的服务职能作用。这样,没有车辆是不行的。因此,各县需配置一辆测报专用车辆。4.10 必备电教设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更好地抓好宣传、培训工作,必需一套电教设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和数码相机),在培训中让群众观看幻灯片,做到图文并茂,使之耳闻目睹,增强认知力,提高科学防治的自觉性。4.11 执行测报卫生津贴制度由于测报技术人员常常接触到农药、害虫等有害物质,对身体健康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为害性,故应专门设立测报卫生津贴,去购买一些防护用品。4.12 设立病虫测报宣传栏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为更好地帮助农民了解尽可能多的田间病虫信息,在各重点村庄集中活动区或村头村尾或公路沿线或田坝设置病虫测报宣传栏,将每期的病虫信息写在宣传栏上,让农民在农事活动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时当地的病虫最新信息,将“你要我防”,变成“我要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
报告贯彻公共植保理念,推进“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
出版时间:2010朴春树 张万民(辽宁省植物保护站 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辽宁省创新病虫预警发布方式,完善以“纸介信息预报、病虫电视预报、手机短信预报、网络信息发布、电话热线咨询”为主体的“五位一体”的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弥补了传统监测预警手段落后、纸介信息发布过程缓慢的不足,提高了公共植保服务水平。关键词:公共植保;病虫监测;机制创新受近年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状况增多和耕作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辽宁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呈现渐趋加重趋势,重大病虫害突发、暴发几率明显提高,玉米螟、二化螟、稻水象甲、粘虫、稻瘟病、灰飞虱、条纹叶枯病、草地螟等病虫害发生不确定性增强,这些病虫害发生新情况新态势大大增加了监测预警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传统的监测预警手段和纸介发布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需要。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拓宽病虫监测信息发布渠道,创新病虫预警发布方式势在必行。近年来,在农业部及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正确指导下,在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本站努力更新植保工作理念,强化公共植保理念,探索公共服务手段,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以“纸介信息预报、病虫电视预报、手机短信预报、网络信息发布、电话热线咨询”为主体的“五位一体”的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监测预警手段落后、纸介信息发布过程缓慢的不足,提高了公共植保服务水平。“五位一体”的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内各种发布方式,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纸介信息预报是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的基础,病虫电视预报是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的重点,网络发布、手机信息发布是监测预警信息的延伸和放大,电话咨询是监测预警信息的补充和完善。现将辽宁省“五位一体”病虫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和应用有关事项汇总如下。1 “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过程辽宁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过程可以追溯到10 年前。从2001 年开始,辽宁省植物保护站开始探索和开展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当年省植保站采购摄像机、高性能计算机,自主拍摄和制作病虫电视预报节目,送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配音播出,这是辽宁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的雏形。2002年、2003年仍持续2001年的制作和播出模式,在电视黑土地栏目不定期播出,年发布病虫电视预报数量10条左右,这三年是辽宁省病虫电视预报的起步阶段。从2004年开始,省财政将病虫电视预报列入财政预算项目,病虫电视预报有了经费支持,开始定期、定栏目播出,每周二、周五播出两次,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各年制作播出量在40~60期左右,这一时期是本省病虫电视预报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省内市县级植保部门纷纷行动,通过本级电视台的新闻或农业专题栏目发布本级本辖区内的病虫电视预报。2007 年以后,本省各级植保部门病虫电视预报节目逐渐走入正规、定期、定栏目播出时期。省植保站除了定期在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播出电视预报外,还在每周三下午18∶18的气象资讯栏目中开辟了病虫预报专栏。实现了省本级每年制作播出100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全省每年制作播出600期左右病虫预报节目的目标。“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是以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开展为契机,以省财政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与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项目为支撑,通过项目整合逐步发展起来的。2007年省植保站采购了一套手机短信息群发系统,开始运作手机短信预报发布。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发布从2003年辽宁省植保网开通后即开始运行,为了适应需要,2006年省植保站开通了植保服务热线咨询电话,后与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合作,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控咨询服务,通过热线电话了解田间病虫发生动态,咨询电话成为及时了解病虫发生动态的一个重要渠道。2008 年后,“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基本成型。2 “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应用和实践从2008年后,辽宁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逐渐完善并正常运作。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的5月、6月、7月、8月、9月份,重点针对粮食作物,10 月、11 月、12 月份至第二年1 月、2月、3月、4月份重点对保护地作物开展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通过发布体系的应用,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信息,晓谕农民,让了解病虫发生动态,指导农民科学开展病虫防控。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体系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入户率高、信息形象直观等特点,使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病虫发生信息与科学防治技术,并进行及时有效地控制,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同时,辽宁省植保站“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的应用,带动了全省各市县“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与应用,截止到2010年9月份,实现了14个市级植保站可视化预报无缝覆盖,90%以上县级植保站开展了电视预报工作,7 个市县级植保站开展了手机短信预报发布,28 个市县级植保站开展了网络信息发布。在“五位一体”的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应用带动下,全省每年发布纸介预报接近1 000期次,10 万余份,电视预报600 余期,手机短信预报100 余期,直接受益100万人次,病虫信息网络发布1 000多期次,全省各级植保部门每年接受电话咨询7 000多次。全省因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的信息发布每年受益农民达到20亿人次,农民基本能够及时了解病虫发生动态,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减少农药投入,降低病虫害为害损失,仅此一项全省每年减少农作物损失1 000多吨,挽回经济损失4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76元。3 “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心的体会回顾近年来开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经历,本站深知广大农民对该项工作是欢迎的,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和肯定,更深深体会到要做好此项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财政支持是保证、项目牵动是核心、机制创新是动力。3.1 领导重视是关键近年来,本站始终把“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作为全省植保工作的重点,并把它作为树立和坚持公共植保理念的重要措施和有效载体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辽宁省农委领导对“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十分重视,自2004 年以来连续5 年在全省植保工作会议上进行动员和部署,并且把此项工作纳入全省农业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2010年4月,省农委召开主任专题办公会议,专门研究植保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大力发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为重点的“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全省十四个市级农委或植保部门也纷纷多次发文,要求开展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全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有声有色。3.2 财政支持是保障“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既是一项使农民直接受益的纯公益性事业,也是一种投入较大的农作物病虫信息发布形式,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很难开展工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向有关部门进行宣传争取工作。比如辽宁省站“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开展就是由省植保站先期先期投入部分资金开站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有关工作,然后将发布有关内容、电视预报节目等分送各相关领导和财政部门审查,增加相关人士的感性认识,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从2003年起通过多方努力,省财政部门根据农业部门的申请和要求,将相关内容列入财政预算。初步统计,8年来,省财政累计投入8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此外,沈阳、大连、辽阳、朝阳等市财政部门也投入一定规模资金支持当地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基本保证了全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开展。3.3 项目牵动是核心为了切实开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本站采取以项目牵动促进“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的工作方针,项目建设成为推动“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发展的核心。一是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工程和植保工程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提升全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整体水平。辽宁省农委明确要求凡是承担国家或省里重大项目(包括蝗虫地面应急防治站、重大病虫害预警控制分中心和区域站)的地区都必须将病虫电视预报、手机短信预报、病虫信息网络发布等能力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配备相应的预报设备,以利开展工作。辽宁省农委多次召开会议和印发文件,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管理意见和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实行项目主要设施和预警信息采集与发布设备由省里进行统一采购,保障项目总体功能的发挥和“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开展。目前全省已建和正在建设中的30多个国家级植保工程项目,都设计和配置了具有较强功能的电视预报设施和设备。二是结合全省开展的植保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发挥测报体系的网络优势,积极构筑“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的基础平台。通过标准化站建设,全省79个市、县(区)植保站全部实现了日常办公网络化,各地的病虫信息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在上、下级部门之间进行传输,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较为完善的新型农作物病虫预报体系。三是以全省农作物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在优势作物产地的农作物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和种粮大户相继建立50余个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采集点,及时收集病虫发生信息,及时会商,及时发布。基本形成了以省站为中心、市站和区域站为主体、县站和安全控害示范区为端点的三级病虫可视化信息采集、发布网络。3.4 机制创新是动力在开发“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工作过程中,本中心把创新作为工作的主要动力。在推进工作方式方面,本中心实行行政推动与评比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把“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作为目标责任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强化领导责任意识。同时,本中心通过开展优秀电视预报节目评比的形式,奖励先进,促动落后,形成奖励激励机制,推进工作开展。在发展模式方面,本中心采取多方合作、上下联动的方式,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格局。在建立发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长效机制方面,重点加强了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同时,在“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方面,广泛征求基层植保站及农民的意见,使语言通俗、易懂、规范,使推广的防治技术简便易行,有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愿望和要求。 -
报告强化病虫测报网络建设,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
出版时间:2010张莉丽作者简介:张莉丽(1977~ ),女,浙江绍兴人,硕士,农艺师,现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E-mail:lily hz@126.com。 王道泽 王国迪 洪文英(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 浙江杭州 310020)摘要:对杭州市加强体系建设,稳定人员队伍,加强技术研究,创新发布方式,推进测报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及取得成效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病虫测报;监测预警;数字化农业病虫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历来受到杭州市各级领导和植保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耕作制度的变化,杭州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日趋复杂和严重,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暴发频率逐年提高,重大灾害此起彼伏,区域性种类突发成灾,次要种类上升为主要种类,一些已被控制的种类死灰复燃和检疫性种类不断入侵。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农产品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针对这些情况,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取得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通过狠抓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病虫测报网络,加强技术研究,提高监测水平,创新发布方式,稳步推进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了杭州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为有效组织防控行动、减少产量损失、保障农业生产丰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建设现代农业,确保杭州市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1 病虫测报工作的主要做法1.1 加强体系建设,完善测报网络杭州市农作物常发性病虫害有100多种,其中发生面积大、频次多、为害严重的病虫害有20多种,年发生面积达180.0 万公顷(次),防治面积245.8 万公顷(次),通过综合防治后年挽回产量损失119.03万吨,仍损失产量15.19万吨。为确保农业安全生产,杭州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狠抓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监测网点管理制度,形成准确快速的监测预警机制,在病虫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区域病虫测报站1个,省级区域测报站8个,已构建起“以9个区域专业监测站为主体,68个病虫监测点为辅助,面上普查相结合”的覆盖全市的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网络体系,监测范围包括粮油、蔬菜、果树、茶叶、蚕桑等30余种作物60多种重大病虫害,全面掌握全市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为正确发布病虫预警预报信息提供VBC有力保障。各区域病虫测报站全部按照病虫测报“四化”(规范化、网络化、自动化和可视化)和“五室一圃”(工作室、养虫室、实验室、标本室、资料室和观测圃)的规划标准建设,具有专业性强、辐射面宽、区位功能突出的特点,基本实现病虫测报现代化。2010年全市各级政府落实专项资金300余万元,作为农作物病虫测报专用经费。市植保土肥总站专门发文落实各项监测调查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加强责任考核,确保测报工作规范有序。各级植保部门都把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1.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据统计,至2010年8月,全市共有市、县级专职和兼职病虫测报人员34人,各乡镇测报点基本固定1名植保技术人员从事病虫测报工作,形成健全的病虫测报人员网络队伍。为切实加强测报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杭州市主要做到:一是强化技能培训。通过定期到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测报培训基地进行病虫测报技术培训,扩大测报人员的知识面,提高测报人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技能,不断提高基层测报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二是提升业务能力。通过加强学习交流、现场指导和生产实践,切实提高测报人员对病虫发生流行基本情况调研、基本数据分析、基本规律把握和基本趋势判断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在病虫发生关键时期,市、县站测报员轮流到各基层点针对测报调查内容进行现场调查示范,提高兼职测报员的病虫识别能力,规范调查方法,提高测报数据的正确性。2010年杭州市共举办测报人员技术培训20余次,进一步提升测报人员业务水平。三是提高工作待遇。通过加大测报调查补贴,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提高测报人员待遇,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加强职业责任教育。通过对测报人员进行职业责任教育,提高对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测报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1.3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测报水平近年来杭州市着力加强病虫测报技术研究,提高病虫发生趋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大技术创新,加快病虫测报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与预报水平。各重点区域监测站加强国内外先进实用的新型监测工具和先进监测方法的引进、示范和应用,采用自动诱集测报灯、频振式杀虫灯、孢子捕捉器、黄板诱虫、性引诱剂等先进植保实用技术监测主要病虫发生动态,提高病虫害监测水平和预警能力。坚持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掌握各个区域、各个时期的病虫害发生特点,加强对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研究,密切注意病虫害发生变化的新动向,并结合历史资料、品种布局及气象预报等有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准确发布长、中、短期病虫预报,提出防控和分类指导意见,为政府领导决策和农民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做好调查数据的分类记载和整理工作,建立系统、完整的农作物病虫信息数据库。据统计,至2010年8月全市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112期3万余份,其中市站本级23期,主要针对粮油、蔬菜、果树、茶叶、桑树等作物主要病虫做出发生动态预报,及时指导防治,坚决杜绝因监测预警不到位而贻误最佳防控时期,导致病虫大面积为害成灾。由于测报网络完整,设施先进,手段多样,测报人员工作责任性强,多年来在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上没有出现误报与漏报现象,正确率达98%以上,获得了广大农户的好评。1.4 突出重点病虫,提高服务水平由于受不利气候影响,2010年杭州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形势十分严峻。一些次要病害在局部地区上升为主要病害,并有潜在突发流行的威胁;部分地区出现新发病害。针对这些新情况,杭州市积极调研,突出抓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特别是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以及突发性病虫的监测预警工作,全面掌握病虫发生情况,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病情,提出防控意见,为政府领导决策防控工作当好参谋。如针对今年水稻移栽后阴雨天较多、湿度大,温度适宜,光照少等气象条件十分利于稻瘟病侵入传播等情况,市站高度重视,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提出预防意见,指导农户采取措施,现稻瘟病病情已经得到明显控制。针对部分县(市)水稻发生南方黑条矮缩病的新情况,市站及时邀请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和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深入发病田块进行现场察看,并取样送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进行鉴定。确诊后,及时发布《切实做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与防控工作》的防控文件,指导各地开展监控。针对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大迁飞性害虫进行系统监测和重点监测,做到随时掌握其发生动态和趋势,及时指导防控。1.5 创新发布方式,推进数字建设在浙江省厅统一部署下,杭州市建立并规范了病虫监测预警情报信息管理制度和周报制度,对重大病虫害采用统一测报调查方法、统一汇报内容表格、统一时间向省植保植检局汇报病虫信息。调查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自动处理,并用农民信箱报送。病虫测报工作动态信息和病虫预报除通过传统的信件传递外,还综合运用网络(如农民信箱、杭州植保土肥信息网、杭州农业信息网、杭州龙网等)、电视、广播、手机短信、报刊等快速高效的信息平台和传播工具进行发布,如在杭州植保土肥网设立《病虫情报》专栏;在《杭州日报》开设农业板块进行重大病虫信息发布,显著提高了病虫测报信息的时效性、到位率和覆盖面,充分发挥了病虫测报在服务和指导农业生产、控制生物灾害蔓延中的作用。据统计,至2010年8月全市在网络上共发布病虫预报信息166条,发布电视预报47次,周报完成率和按时报送率达100%。全市病虫测报正逐步实现病虫监测预警数据采集标准化、传输网络化、分析规范化、处理图形化、发布可视化、汇报制度化,全面提升了杭州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水平。2 病虫测报工作取得的成效杭州市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各植保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保障农业生产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测报体系完善,测报技术规范,病虫预测预报及时准确,为正确提出病虫害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控制了杭州市重大病虫草鼠为害,年均挽回农业产量损失达119.03万吨;二是测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掌握了重大病虫发生规律,制定了科学的防治指标,全面做到适时达标防治,减少用药次数,农药减量控害明显,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绿色植保和可持续植保的理念。并降低农药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三是利用各种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发布,极大提高了测报技术的到位率和覆盖面,大力推进了我市病虫监测预警数字化建设进程。3 病虫测报工作的努力方向杭州市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耕作制度改变和异常气候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呈加重趋势,测报工作仍任重而道远。今后本站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植保方针政策,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不断加大对测报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测报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二是加强新形势下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灾变规律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监测科技成果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雷达监测病虫技术及测报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处理技术,提高测报技术水平;三是加强研究现代电子通信在病虫信息传递中的技术应用,不断提升速测、速报、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病虫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四是积极推进病虫监测预警数字化建设进程,全面实现病虫监测预警规范化、网络化、自动化和可视化,推动杭州市农作物病虫测报事业发展,为各级政府组织防控重大生物灾害提供决策服务和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及广大农民开展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农产品生产丰收。 -
报告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报发布方式创新探讨
出版时间:2010武向文 郭玉人 蒋耀培(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上海 201103)摘要: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对植保工作,尤其对植保信息的传播,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纸为载体,经农技推广体系层层传递农作物病虫情报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农作物病虫预报和防治的需要。本文总结了当前主要的新型预报发布方式,并在总结上海市预报发布方式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报发布方式创新的措施。关键词:病虫预报;发布方式;创新长期以来,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预报发布主要以病虫情报、广播、黑板报等传统方式转发到农村。由于环节多、时间长,一些突发性、暴发性病虫信息传到农户时,常错失了最佳防治时机,造成损失。为了扩大病虫预报的覆盖面,提高预报的时效性,使植保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上海市积极开展农作物预报的新模式,以适应上海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笔者结合上海的工作实践就推进农作物预报发布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1 新型预报发布的主要方式1.1 通过电视媒体发布预报通过电视媒体发布预报,即我们业内通常所说的“病虫害电视预报”。电视预报具有传统预报所不具备的优点:一是覆盖面广,随着光电网络的完善,电视将覆盖到全国的任何角落;二是时效性强,节目的一经播出,信息同时传遍所覆盖区域;三是直观生动,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但电视预报也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成本高,电视片的制作要求高,制作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播放时段收视差异大,不同电视台的覆盖面和群体差别大,播后放后,一旦错过回看很难。1.2 通过网络发布预报通过网络发布预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网站发布预报文字信息和视频信息,二是通过电子邮件发布预报信息。计算机及其网络具有快速、开放式、自由任意传播信息的特点。计算机网络发布预报既具备通过电视网络的生动、直观等优点,又克服了电视预报的收看时段限制、回看难等困难。但通过网络发布预报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是要接受预报必须具备计算机网络条件和电脑硬件;二是预报的接收需要接收者主动搜寻。1.3 通过手机短信发布预报通过手机短信发布预报是当前又一种新模式,随着手机用户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增强,手机短信发布预报的优势也越来越突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快捷、方便、广泛、强制的优点。但手机短信由于流量和费用的限制,每次发送的信息的篇幅受到一定的限制,且接收群体不确定性。2 开拓新型预报方式的基础2.1 建立有害生物数据库,规范充实可视化资源与传统预报发布的以纸为载体,经农技推广体系层层传递农作物病虫情报的方式相比,新型预报发布方式都是建立在病虫预报信息的数字化基础之上。任何一种新型方式,都需要相对于传统方式所欠缺的大量的数字化资料,需要相对统一的模式确保预报发布的可读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因此,要开拓新型预报方式,首先要建立有害生物信息数据库,建立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图片和影视资料数据库,规范和充实预报资源,要为更好地制作农民欢迎的病虫预报奠定基础。2.2 开发数字化监测系统,实现预报的网络化笔者近年的实践表明,无论是通过网络化发布还是通过手机短信预报,都需要数字化监测系统的支持。按照以往的模式,大量的病虫监测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发布很难做到高时效和高质量。因此,需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将当地主要病虫的发生、防治、为害损失等相关信息等建立可查询的数据库、建立病虫网络化监测系统,通过系统软件提高病虫数据输入、数据审核、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病虫情报发布等效率和质量。2.3 开展可视化预报研究,应用多媒体发布预报可视化病虫预报将成为趋势。无论以哪种方式发布预报,要使预报发布效果好,首先都需要制作的预报直观、生动,需要制做出的视频预报节目具有高水平和高质量,而可视化预报是一个新的技术,起步较晚,很多领域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现有很多技术还需要更进一步优化。因此,需要开展可视化预报的研究,要完善设备、提高拍摄技术和水平、规范植保操作程序。首先这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高技术水平的制作人员;更要求病虫预报的准确及时和防治技术的科学合理。为了不断提高电视预报节目的质量,一方面,需要更新和完善影视站的仪器设备,新添置高清晰专业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数台,更新非线性编辑机、录音设备,改造演播室等,为制做出高质量电视预报片创造了良好的硬件。另一方面,需要组织制作技术人员参加学习,不断提高制作水平;请电视台专家对进行现场指导,为获得较好的播出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还需要在电视预报的关键方面——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技术上狠下功夫,进行技术攻关。3 创新预报方式的保障措施3.1 领导重视、上下协力,预报工作有序开展病虫预报发布的新型方式融合了现代新兴各项信息技术,单纯依靠植保部门的自己力量困难很大,很难取得较快发展,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需要相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以上海为例,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市农委、市农技推广中心领导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市农委主任亲自审看预报节目;市农技中心由分管植保工作的主任亲自抓此项工作,指派专人负责。并根据我中心植保科技术人员较少的实际情况,在中心内部进行协调,指定中心影视站和信息科的专业人员协助此项工作开展,充分发挥中心各科室的优势力量。在拍摄、制作过程中,中心尽力提供各种方便,优先安排用车,全额提供资金支持。3.2 因地适宜、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要根据本地区域特点,因地适宜选择最佳的预报方式和组合。如上海市,全市面积6 340多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 000多万人,共有18个区、1个县,其中涉农区(县)9个,农村人口300多万,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约260万亩次,蔬菜面积300万亩次,瓜果40万亩次。作为国际大都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小农业,农业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市级电视台播放费用很高,而且市级电台的观众主要是针对城市人,如果在这类电台播放农业节目收视效果反而不好,付出高费用而得不到理想效果。针对上海电视台的这些特点,同时根据上海版图面积小,区县间病虫发生差异不大,农业区县少的实际情况,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涉农区县农委、区县农技中心协作开展病虫害电视预报工作。由市农技中心负责统一制作好电视节目,一般情况下由各区县农委、农技中心跟当地电视台协商,在当地电视台播放,在紧急情况下由市政府、市农委发文要求区县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这样既解决了播出的高费用问题,也提高了播放的效果。3.3 统筹规划、提前准备,灵活安排节目无论哪种方式发布预报,都要全盘考虑,统筹规划,确保预报信息的接收率达到最高。以电视预报为例,在病虫电视预报开展之初,本服务中心计划每月制作播放一期预报节目,内容仅涉及粮油作物,但经过试用和探索阶段后,现发现这样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农民的收视的热情也不高。发现这一问题后,本中心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出对策。一方面,不断拓宽预报领域,丰富节目内容。逐步开展西甜瓜、草莓和蔬菜病虫害的电视预报,开展农田杂草和鼠害的电视预报,开展植保知识讲座、农事指南等节目。另一方面,调整节目播出的时间和时段。在年初即对节目内容统筹规划,提前制定全年电视预报的节目计划,在实际制作和播放的时候,再根据生产中的实际需要,根据农民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农事热点问题灵活调整播出时间。3.4 整合资源、挖掘优势,开辟多种发布渠道以上各种新型的预报发布方式以及传统的预报发布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单纯一种方式发布,难以使预报信息发布的效果最大化,但各种方式之间又能相互补充。因此,为了提高病虫预报的接受率、病虫预报的到户率、技术的到位率,一方面本中心要通过调整内容、提高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开辟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参考文献[1]刘万才,武向文等.美国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中国植保导刊,2010,30(8):51~54[2]武向文,郭玉人.上海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国植保导刊,2008,28(10):32~34[3]蒋耀培,段惠萍,李军等.沪郊水稻重大病虫灾害现状及未来控制对策.上海农业学报,2005, 21(1):78~81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稳定测报队伍
出版时间:2010杨顺龙(云南省文山县植保植检站 云南文山 663000)摘要:在经济建设持续高速稳定发展的今天,提高粮食产量及其品质成为目前植保工作的重点,为了保证粮食生产,把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生产出安全、优质、高产的粮食,就必须及时加强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建设,稳定测报队伍,在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中,进行安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切实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关键词:测报体系建设;稳定队伍;发展对策文山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壮族苗族自治州西部,东经103°43′~104°27′,北纬23°06′~23°44′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境内辖15个乡(镇)125个村委会1 081个自然村。有耕地面积41.4万亩,其中:地30.1 万亩,田11.3 万亩。最高海拔2 991米,最低海拔680 米,年平均气温17.8℃,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县内由于地势复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发展各不相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有了新的转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也越来越高。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为加强测报体系建设,稳定测报队伍,保证了测报效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文山县粮食生产提供保障。1 文山县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文山县经济建设持续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文山县在特殊的立体气候条件影响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表现出多样性。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向安全、优质、高产等发展,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文山县已建设成为一套城乡网络机构。县属部门有测报人员5名,全县15个乡(镇)农技站都有1名植保员,并建设了病虫害测报工作流程,通过电话和计算机网络的形式,及时把病虫害测报数据汇报到县植保植检站,县植保植检站对其进行整理后,制定出防控方案,再由县农业局进行决策,并组织防控工作的开展。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文山县积极加强了测报队伍的建设,进行定期业务培训,并通过组织参观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提升技术员的测报水平。为全面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推进测报体系建设进程,2009年在农业局的大力组织下,通过县属各部门和各乡(镇)农技站的共同努力,完成对稻飞虱防治7.2 万亩,稻瘟病防治6.3 万亩,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6 709份,在防控工作中积极动员并组织群众参与病虫害防治,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的,完成全县病虫害防治201.8 万亩次,实现全年粮食总产量1.5 亿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5.2亿元,为文山县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 文山县测报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1 技术人员缺少,劳动强度高文山县有15个乡(镇),有125个村委会1 081个自然村,平均1名技术员要负责8~9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而每个乡(镇)只有1名技术员负责测报工作,多数村委会分布又相对较分散,个别地区进行测报工作也要1~2天的时间,技术员负责如此大的量,单靠1个人的能力,对全乡(镇)病虫害进行测报,要很长的时间,难以做到汇报测报工作的及时性。而植物病虫害的测报工作每天都要求进行,如稻纵卷叶螟的成虫赶蛾调查、稻飞虱田间调查、稻瘟病观测等。由于技术人员缺少,加上劳动强度高,许多面上的病虫害动态调查无法按照测报规范要求进行,工作中难免出现测报不及时的现象,致使病虫害测报的汇报数据代表性不强。2.2 设施落后进行测报工作,没有植保设备的情况下,对病、虫害进行鉴别、分类、记录等工作难以进行,测报工作难免会出现错误和误差,测报工作效果极差。而且每天诱杀的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大,要一一进行鉴别,也需要一定的设备进行分析,测报数据才真实可靠,数据才具有代表性。2.3 投入不足病虫测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要推进测报体系建设,更好地提高粮食生产。关键在于:一是要对全县15个乡(镇)进行统一配置测报装置,这样能有效促进测报工作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并降低技术员在操作过程中因个人因素造成的误差和错误。二是要进行技术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技术员的测报水平和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测报工作的统一性。三是要在稳定测报队伍的基础上,培训部分有能力的群众进行测报工作,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的。四是要进行乡(镇)植保工作器件的配置工作,方便技术员进行观测、分析和记载,更准确、及时地汇报病虫发生情况和及时安排防治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一定的资金进行启动。2.4 交通不便文山县是丘陵半山区地势,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进行测报工作必须深入田间地头,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如雨水季节部分地区机动车不能正常行使。技术员测报工作只能徒步下乡,往返乡与村需要1~2天的时间,就形成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汇报不及时,也不能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防治等现象,从而导致统防统治的最佳时期错过。形成有的地方病虫害发生后再防治的情况,先防治的地方却又有病虫发生,防治效果极差。2.5 测报技术滞后由于乡(镇)农技站在没有测报灯和其他测报设施的情况下,只能靠人工进行观察记载,对病、虫为害的观测往往因人而异出现了误差和错误。这样的测报工作耗时间又耗人力,测报工作的进度差,严重影响了测报工作的效率。3 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及对策3.1 发展思路病虫测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础,病虫预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防治效果。要及时加强工作、信息和各方面的交流,统一工作方法。抓住国家重大病虫害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的机遇,推进文山县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建设,从而把病、虫为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证粮食生产向安全、优质、高产等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保障文山县粮食稳定生产。3.2 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3.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提高粮食生产,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户要把植保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把测报和防治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如稻瘟病和稻飞虱的发生,都可以引起水稻减产20% ~30%,严重时造成减产50% ~6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所以,在提高对病虫害认识的基础上,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把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好,并负责协调好病虫害防治项目资金的落实,制定相应的防治规划,合理安排并组织统防统治和监督管理等工作。3.2.2 稳定测报队伍,提高测报效率病虫测报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具有测报工作的责任感,需要有从事多年测报工作经验的人进行测报工作。测报工作的目的是为农民服务,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高产、稳产。只有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培训等工作,稳定测报队伍,切实解决好测报技术人员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测报技术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才能更好地提高测报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同时要改善测报工作的进度,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技术员的业务水平,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形式开展测报工作,为更好地指导农民进行生产。3.2.3 多方面筹集资金为把文山县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好,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要多方面加大投入,一是抓住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争取国家部分投入;二是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各项整合资金和单位的自筹资金;三是发动群众筹集等方式筹集资金。3.2.4 改善交通条件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道路建设改造专项资金的利用,建设好乡村道路。改善文山县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影响,更好地保障农民在种植好农作物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农民能卖个好价钱,促进农民真正增产增收,更好地保证和加快文山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3.2.5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推广使用植保设备进行测报工作,对病虫害进行鉴别、分类、记录,测报数据才具有代表性。所以,要在统一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乡(镇)计算机网络、电话、测报灯及其他植保工作器件的配置,逐步完善对测报设施的安装、使用和管理工作。如:在各乡(镇)每一个或者2个村委会之间建立测报点,安装测报灯进行测报工作。同时协调和安排好当地干部或有植保工作经验的农户进行参与,做到“测报—汇报—防治”一条龙。从而增强病虫害的测报力度,更有效地保障防治工作的开展。3.2.6 建立病虫害测报体系,改善测报技术要强化病虫害测报体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要建立统一的测报网络机构,充分利用电话、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植保器件提高测报技术,对病虫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进行观察、记载和汇报。县级部门对其汇报材料进行分析后,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方案,并组织防治工作的开展。对大面积发生或者会引起大面积发生的病虫害、重大疑难病症、检疫性病虫的发生要及时汇报给领导机构,由专家组进行测定后,及时组织现场指导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各测报点的联系,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要及时整理成信息资料,发给上级领导部门和农户,并迅速组织群众进行防治。要定期和不定期加强病虫害测报的宣传力度,进行上门服务,并开展科技下乡,加强农药和化肥的安全使用的培训,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增强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3.2.7 大力推广测报体系的管理和应用要建立县与乡(镇)之间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工作中要做到统一结合、协调配合,通过开培训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大力宣传植保工作,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测报体系的管理和应用。同时提高技术员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的力度,全面提升文山县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要把工作做到群众中去,提高群众对病虫害的认识能力,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提高测报质量
出版时间:2010谢茂昌 王凯学 林作晓 王华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 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植保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建立了一套自治区、市、县三级测报网络,规范调查测报办法,创新了病虫情报发布方式,制定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提高病虫测报质量。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广西地处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适宜农作物生长,全年都有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病、虫、草、鼠等农作物灾害发生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达200 多种,为害较重的有80多种。2009年农作物病虫发生面积达1 800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 733万公顷次,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品质和效益,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病虫测报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如何使基层病虫测报站能够坚持系统的观测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时上报市、自治区乃至全国病虫测报部门,构建一套比较健全的县(市、区)、市、自治区三级测报网络系统,是自治区级测报工作的中心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从1989年起,通过制定科学的调查表格,规范调查测报办法,应用管理学的理论,结合病虫观测调查的特点,制定出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对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进行了量化考核和管理,全面提高广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质量。1 建立健全的三级测报网络体系1.1 建立县、市、自治区三级测报站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是各级植保部门的主体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主动及时控制病虫草鼠为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广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病虫测报工作,在全区各县、市和自治区都建立有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站,具体负责当地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的监测和预报。目前,全区共有101个县级测报站、14个市级植保站和1个省级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自下而上的县、市、自治区三级病虫测报站,共同承担全自治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任务。各级植保部门都把农作物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1.2 加强和完善县级测报站建设近年来,广西农业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和完善县级测报站的建设,从2004年至今国家农业部已批准建设广西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3个,通过建设检验检测室、应急药品及施药器械库、田间观测场和购置先进的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等,大大地提高农作物病虫信息采集和预测预报工作的能力。从2005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安排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安排龙州等45个重点区域站专项经费,用于病虫观测圃建设、病虫信息传输与发布、病虫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仪器设备的采购,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广西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1.3 确定和落实监测任务由于广西各地自然条件差异甚大,病虫发生流行情况亦各不相同,为方便分类指导工作,根据分批建设,以重点带一般的原则,以各地的作物种类、自然生态类型、病虫发生的特点等各种因素为依据,将县级测报站划分为两种类型,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区域站——广西区域站和一般测报站,并规定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其中区域站的工作任务有:主要病虫害的系统监测调查,每年发布病虫情报15期以上,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认真整理历史资料和严格的汇报制度等,而一般测报站重点做好一般观测和大田调查等工作。2 改善监测调查手段2.1 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建设标准病虫观测场近年来,国家已安排广西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3个,目前已经建成12个,每个区域站都建设有农作物病虫标准观测场,观测场面积13.3公顷以上,内有一个0.67公顷以上的病虫观测圃,并安装自动虫测报灯、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孢子捕捉仪等先进的病虫信息采集仪器设备,进行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观测和调查,掌握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信息。2.2 增加投入购置各种病虫监测工具根据测报工作需要,广西植保总站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和广西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购置了自动虫情测报灯120 台,分配到全自治区所有县级病虫测报站安装使用,达到每个县级测报站都有1~2台测报灯;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广西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县还购置了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孢子捕捉仪、田间调查统计器、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和专用交通工具等设备,用于农作物病虫信息的采集和预测预报工作。3 规范测报调查技术,提高预报准确性3.1 规范测报调查技术为了加强广西病虫测报工作,全面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从1985年开始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对病虫测报技术规范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业务管理、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情报验证、职责考核的技术标准,并于1990年编纂出版了《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对水稻、玉米等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技术、发生为害程度划分标准等进行规范。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全球气候及农业环境的变化,有害生物种类、发生规律等随之发生了变化,经济作物病虫害监测变得愈发重要,近年来,广西植保部门相继制定了25种主要经济作物病虫的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并在《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的基础上,于2009年编辑出版《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明确了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要求,规范了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甘蔗等病虫的测报调查规范。3.2 制定测报技术新标准(规范)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2004年以来广西植保部门相继制定了甘蔗黑腐病、甘蔗赤腐病、甘蔗蓟马,番茄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萝卜蚜、菜粉蝶、黄瓜霜霉病、朱砂叶螨、茶黄螨和柑橘红蜘蛛等14个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并通过广西技术监督部门批准予以发布实施。各级植保部门按照这些测报技术标准进行病虫害的监测调查与预报,提高了预报准确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3.3 制定水稻主要病虫情报发布及验证规范广西植保总站在多年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广西水稻主要病虫情报发布及验证规范》,具体规定水稻主要病虫的预报对象、情报类别、各类情报额定(低限)期数及预报准确率的评定等内容,规范了水稻主要病虫情报的发布及验证办法。4 逐步实现病虫信息传输网络化4.1 电子邮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自治区各级病虫测报站通过互联网以电子邮件形式及时将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和预报信息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各县专业测报站按照规范化调查要求,坚持“天天调查,五天一报,重大病虫灾害实时汇报”的工作制度,向市、自治区测报站汇报,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病虫发生趋势预报提供实时监测数据。每个专业测报站每年汇报“五天一报”表50份(桂南稻区)或46份(桂北稻区),6个单季中稻区汇报32份,全年总共4 018份以上;各专业测报站每年还按要求汇报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实况同期对比表1 700多份、主要病虫鼠害信息卡336份,大田普查汇总表170多份,植保专业统计表1 500多份等,保证自治区测报站能准确掌握全区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做出全区性病虫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全自治区24个区域测报站还同时向全国农技中心测报处汇报水稻、柑橘、蔬菜等作物主要病虫监测对象的发生动态,为全国性农作物病虫特别是迁飞性害虫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充分发挥了区域测报站的病虫监测作用。4.2 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广西植保总站和有关单位共同开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构筑广西整个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控制体系基础通信平台。系统包括各县病虫调查数据信息的系统化采集、统计、分析、发布,实现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以自治区病虫测报站为主体、市级植保站为骨干、覆盖自治区各个县的三级网络。2010年初完成系统的安装调试,并举办了应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全区各县级测报站专业人员。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传输和分析处理的工作效率。5 多种形式发布病虫情报,提高传递速度和覆盖率5.1 电子邮件各级病虫测报站深入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全区各级测报站每年共发布病虫情报约1 500期,平均每县发布16期以上,市级和自治区发布病虫情报250期以上,预报准确率均达85%以上。各级测报站都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在做好粮食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作物结构特点,开展了经济作物病虫测报工作,一般每个测报站每年发布经济作物病虫情报3~5期。自治区和各市、县测报站之间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交流病虫发生动态信息。5.2 网站2005年广西植保总站建立了广西植物保护网,并在广西植物保护网开辟病虫测报专栏,实时发布全区性农作物病虫情报。全自治区各市及大部分县测报站也在当地的植保网或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当地病虫情报。目前,全自治区已形成了一个连接各县级重点区域测报站、市植保站和自治区病虫测报站的农作物病虫信息网络传输发布系统。5.3 公共媒体各级专业测报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发布和传播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广西植保总站在经过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于1999年与广西电视台合作开办《走进农家·植保专栏》节目,播放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2004年起与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合作,于每周四在《金土地》栏目中发布病虫发生动态预警信息、病虫害防治技术,解答农民群众的来信问题等。此外,还在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科技报等报刊上发布病虫预警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大大地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覆盖率。全区14个市和30多个县相继开展了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特别是玉林、桂林、贵港等市,能做到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播放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6 采取有利措施,保障测报体系运转6.1 加强病虫测报业务管理自1989年广西开展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技术考核以来,一直坚持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为监控广西测报业务的动态,调整工作重点,促进全广西测报业务的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核内容由基本业务和附加业务两大部分构成,包括测报业务的业务技术总结、病虫情报、系统观测(“五天一报”)、大田普查、信息发布、植保专业统计、病虫信息卡、病虫发生和残虫实况同期对比表、大田普查情况表等;基本业务是各个测报站必需完成的业务,它是测报业务考核的主要内容;附加业务是各个测报站增加完成的业务工作,与基本业务一起,构成了基层测报站业务工作的全部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各测报站的工作情况和工作实绩。6.2 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人员素质广西植保系统每年都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病虫测报新技术、新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病虫测报上的应用等;根据工作需要和病虫发生特点,广西植保总站还不定期地举办测报技术培训班,邀请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植保专家来讲学,如2007年举办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研究进展的培训,2010 年举办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控技术等,培训全自治区测报技术人员,全面提高测报技术水平。6.3 开展技术总结,提高业务水平广西植保部门在推广应用测报新技术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技术总结工作。近年广西推广应用自动虫情测报灯,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很好的诱虫效果,广西植保及时总结并于2007年通过自治区财政采购了一批测报灯,安排全自治区所有县级测报站安装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近,又在试验性诱技术等,进一步提高全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水平。通过多年实践证明:测报业务工作的考核对稳定广西全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各地测报工作均衡地向前发展。通过每年的业务考核结果进行内部通报和不定期的奖励,调动了广大基层测报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引起各级农业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力地促进病虫测报工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王凯学,王华生,谢茂昌等.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广西植保总站.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