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文献综述
出版时间:2019苹果 ( Malus pumila Mill.) 是世界上栽培最为普遍的落叶果树之一,有着很强的生态适应性,地域分布极为广泛。中国不仅是苹果属植物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栽培历史和极为丰富的苹果种质资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世界苹果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苹果栽培面积快速增长,苹果产量和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髙。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232 万 hm2和 4300万 t,居世界首位。苹果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病害是制约着苹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苹果炭疽病是苹果生产中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包括发生在果实上的苦腐病(Bitter rot of apple) 和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的炭疽菌叶枯病 ( Glomerella leaf spot,GLS)。苦腐病又被称作晚腐病,是苹果果实的三大病害之一,多在果实成熟期或半成熟期发病,主要是引起大量落果、果实腐烂,降低了果实的产量和商品价值。而苹果炭疽菌叶枯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由于该病潜育期短、发病快,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侵染到发病落叶仅需要3d或者更短的时间,造成树叶大量干枯、脱落,严重时形成二次开花,也侵染果实引起坏死性斑点,不仅导致当季果实产量和品质的下降,而且大大削弱了翌年的树势,严重地威胁着苹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广泛种植于我国各大苹果产区的重要栽培品种 ‘金冠’ ‘嘎拉’ 品种极易感病,尤其是 ‘金冠’ 在世界苹果生产国中 (中国除外) 品种比例最高,这也是选择 ‘金冠’作为苹果基因组测序材料的重要原因。它不仅是生产上的优良品种,同时也是苹果育种的核心亲本 (陈学森,2015),所以炭疽菌叶枯病的侵染不仅仅是对 ‘金冠’ ‘嘎拉’ 等品种的侵害,而可能是对 ‘金冠’ 系、‘嘎拉’ 系苹果的为害。化学药物防治是目前采用的主要防治方法,但成效甚微。所以急需培育出抗病品种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同时也减少了果园化学试剂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保证果品的安全。但育种实践表明,要实现育种目标,在亲本选择与选配恰当的前提条件下,必须保证每个杂交组合有足够数量的后代群体,至少 3000株 (陈学森,2010),加上果树具有童期长 (6~12 年),基因组高度杂合,杂种后代广泛分离,自交不亲和,许多重要的经济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等特点,使得常规育种工作难度大、周期长。因此利用杂交后代早期选择技术,及早地剔除非目标基因的单株,减少杂种后代的数目,提高筛选效率,减少盲目性是提高育种效率的最实用有效的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在苹果育种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目标性状早期选择的效率,缩短了育种周期,加快了新品种选育的速率。同时,通过构建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重要农艺性状基因进行标记定位,找到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不断缩小候选区域进而克隆该基因,并验证其功能,阐明其作用机制,通过基因工程实现对果树性状的改良。因此,揭示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发掘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精细的抗病遗传图谱对于定位抗病基因,研究基因功能,探索、掌握抗病机制,培育抗病品种有着重要的意义。苹果炭疽菌叶枯病 ( Glomerella Leaf Spot,GLS) 是近几年在中国大部分苹果主产区新出现的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真菌病害。主要为害苹果叶片,造成病叶早期的干枯、脱落,也侵染果实引起坏死性斑点,导致苹果失去商品价值 (刘源霞等,2015)。该病于1988年首次报道于巴西,导致感病的 ‘嘎拉’ 苹果70%以上的叶片脱落,经鉴定其病原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e (Leite et al.,1988;Camilo&Denar-di,2002;González et al.,1999,2003),为盘长孢状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的有性态,定名为围小丛壳叶斑病 ( Glomerella leaf spot,GLS),在中国被称为炭疽菌叶枯病。1997—1999年在巴西6个苹果产区均发现了炭疽菌叶枯病,由于‘嘎拉’ 品种是巴西的主栽品种,所以该病严重威胁着巴西苹果产业,成为巴西苹果的主要病害 (Katsurayama et al.,2000;Crusius et al.,2002;Velho et al.,2014)。1998 年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两个 ‘嘎拉’果园中暴发了苹果炭疽菌叶枯病,引起大量落叶,这也是美国首次报道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发生,随后在佐治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也发现了这种病害 (González,1999,2003)。我国最早于2008 年发现了炭疽菌叶枯病 (王素芳,2009),2010年相继报道了在黄河故道苹果主产区发现了炭疽叶枯病,该病引起 ‘嘎拉’ ‘金冠’ 等苹果的大量落叶。尤为严重的是在 2011 年,据报道江苏丰县、安徽砀山、淮北等地栽培的 ‘嘎拉’ ‘金冠’ 等苹果品种大面积发生叶斑病,导致叶片干枯脱落,严重的造成果树二次开花 (宋清等,2012) (附图1-1)。经鉴定该病为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原为围小丛壳 G. cingulata (宋清等,2012;Wang et al.,2012)。González 等 (2006)通过利用mtDNA-RFLP 对病原菌的甘油酸脱氢酶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认为引起 GLS 的病原分别属于尖孢炭疽菌 C. acutatum 和围小丛壳G. cingulata。这两种菌分别归属于尖胞刺盘孢复合群和盘长孢状刺盘孢复合群 (王嶶等,2015)。王薇等 (2015) 的研究明确了在我国引起该病害的病原为果生刺盘孢 ( 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 和隐秘刺盘孢 ( C. aenigma),均归属于盘长孢状刺盘孢复合群。中国是否存在尖孢刺盘孢复合群的病原,还没有明确的结论。由苹果叶枯炭疽菌引起的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症状为 (附图1-2):在幼叶上发病时,初期表现为红至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针尖大小,边缘不规则,病健交界不清晰。在老叶上发病时,初期表现为黑色坏死性病斑,病斑边缘模糊。在7—8月高温高湿或连续阴雨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2~3d便可使整个叶片失水、焦枯、变黑、坏死,很快脱落。感病叶片在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病斑停止扩展,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枯死斑,病斑周围的健康组织逐渐变黄,叶片呈现花叶状,病重叶片逐渐脱落。病斑的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也可能形成不规则的形状。病原菌侵染果实时,前期为红褐色小点,然后变为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红褐色晕圈,中间变为灰白色,微凹。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果实病斑上很少产生分生孢子,与常见的苹果炭疽病的症状明显不同。叶片上的病斑多为直径在 1~2 mm的小斑点,也有少数病斑直径超过1 cm。后期病斑中央产生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盘),呈轮纹状排列,病斑上形成大量淡黄色分生孢子堆,当孢子萌发时会在病斑上产生白色丝状物 (宋清等,2012;符丹丹,2014)。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病原菌有性世代为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Schrenk,属真菌子囊菌 (亚) 门,球壳目,小丛壳属,围小丛壳菌;无性世代为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Sacc.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J.H.Simmonds (González,2003)。在PDA 平板上培养的菌落特征为(附图1-2e):菌落边缘完整,呈规则圆形,气生菌丝呈絮状,比较稀疏,边缘颜色为白色中间为淡灰色。分生孢子堆呈柠檬色或橙色(符丹丹,2014)。在一般情况下,苹果炭疽叶枯病病原菌主要在苹果的休眠芽和枝条上越冬,也可以以菌丝体的形态在病僵果、干枝、果台和有虫害的树枝上越冬。5月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越冬的子囊壳也是初侵染源之一 (宋清等,2012)。病原孢子可以随着雨水或气流传播,经皮孔或伤口侵染后,进入苹果叶片或果实内。病害发生时,首先形成中心病株,随后迅速的向四周蔓延侵染,可多次侵染,最终造成病害大面积的发生。Wang等 (2015) 的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是炭疽菌叶枯病发生的必要条件。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在15~35℃,最适宜温度为30℃。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5~35℃,最适宜温度为25℃。炭疽菌叶枯病病原菌主要依靠雨水传播,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也需要自由水或高湿环境,而我国北方苹果主产区6—8月气温多在30℃左右,雨水充沛,满足了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原菌的传播、侵染和发病条件,是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害发生的高峰期。植物虽然在充满多种潜在病原微生物的环境中生长,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植物并不表现出感病,这表明,植物在与病原微生物共同进化过程中,为了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逐渐形成一套天然的免疫系统(Takken et al.,2009;Boller et al.,2009)。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着一些保守分子,而且很少发生变异,对维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征非常重要。这些保守的分子特征被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 (Jones and Dangl,2006),例如细菌的鞭毛蛋白 (flagellin)。这些保守的分子并非病原微生物所特有,而是广泛的存在于微生物中(Zipfel et al.,2008),所以它们也被称之为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MAMPs)。真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主要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内切酶、麦角甾醇、木聚糖酶以及细胞壁衍生物葡聚糖和几丁质等;细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主要包括冷激蛋白、脂多糖、延伸因子 (EF-Tu) 及鞭毛蛋白等,卵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主要包括 β-葡聚糖及转谷氨酰胺酶等 (Van et al.,2008;Naito et al.,2008)。与之相对应,植物的细胞表面存在着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P RRs是一类跨膜蛋白,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专化性,大都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受体激酶或者具有亮氨酸重复序列的受体样蛋白 (LRR-RLP) (Fritz-Laylin et al.,2005)。例如,鞭毛蛋白的识别受体 FLS2 (Gomez-Gomez,et al.,2000;Chinchilla,et al.,2006)、水稻几丁质酶的识别受体CEBiP (Kaku et al.,2006)、延伸因子的识别受体EFR (EF-Tu receptor) (Zipfel et al.,2006)、水稻 Ax21 的识别受体 XA21 (Park et al.,2010)、拟南芥几丁质酶的识别受体CERKl (Miya et al.,2007;Wan et al.,2008)、水稻几丁质酶的识别受体OsCERK1 (Chen et al.,2010)等。在病原微生物与植物表面接触的瞬间,植物通过其细胞表面的PRRs感知病原微生物的 PAMPs,从而识别各类微生物,激活一系列的信号元件,启动植物的先天免疫反应 (Zhang,2010)。这种通过植物的PRRs感知 PAMPs并启动的主动防卫反应被定义为植物的基础抗性 (Basal Disease Resistance),也称为基础免疫 (Basal Immunity) (Boller et al.,2009)。该免疫过程被称为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免疫 (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可以激活植物体内的一系列抗病反应,包括激酶的活化、胼胝质沉积、PR-蛋白的表达以及miRNA 的合成等 (Navarro et al.,2008),从而帮助植物阻止了环境中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赵开军等,2011;柏素花,2012;程曦等,2012)。在PTI中,研究最为清楚的 PAMPs 及其相应 PRR 是细菌的鞭毛蛋白以及拟南芥中鞭毛蛋白的识别受体 FLS2 (Flagellin-sensing 2)。鞭毛蛋白是一种构成细菌鞭毛的粒状蛋白。在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的序列分析中发现,其鞭毛蛋白 N 端存在着一个肽段 (flg22),含有22个氨基酸,具有激发子活性。该区域在革兰氏阴性菌中高度保守 (Felix et al.,1999)。Chinchilla等 (2006)发现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鞭毛蛋白的识别受体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类受体蛋白激酶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like kinase,LRR-RLK) FLS2。LRR-RLK是一类单跨膜蛋白,通常由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膜外功能区,跨膜区以及胞内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区组成。FLS2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 flg22。现已证明番茄、烟草以及水稻中的FLS2 同源蛋白均对鞭毛蛋白具有识别功能 (程曦等,2012)。水稻白叶枯病菌 (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是N末端具有一个硫酸化肽段 (axYS22) 的蛋白 Ax21,由17个氨基酸组成。 axYS22 结构在所有黄单胞菌属细菌中高度保守。而在水稻中能够结合并识别 axYS22的模式识别受体是LRRXII 亚家族的类受体激酶XA21 蛋白 (Lee et al.,2009)。几丁质是大多数高等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份。源于几丁质的 N-乙酰几丁寡糖是许多植物的PAMP。水稻几丁质结合蛋白 (Chitin elicitor binding protein,CE-BiP) 和拟南芥的受体激酶 (LysM-containing 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CERKl) 是典型的真菌病原识别受体。水稻的几丁质结合蛋白是一类跨膜蛋白,带有两个胞外 LysM 基序,能够与几丁质结合,但缺少胞内蛋白激酶区域。这很可能暗示着CEBiP 介导的免疫反应需要其他受体的参与 (Kaku et al.,2006)。拟南芥的受体激酶含有三个胞外LysM基序和一个胞内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域,它能够在体外直接结合几丁质 (Lizasa et al.,2010)。植物通过PRRs识别外来病原微生物的 PAMPs触发 PTI,成功抵挡了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保护宿主免受侵染。然而有少数病原微生物依然能够通过效应子抑制 PTI,从而成功避开宿主的防御,进而展开进一步入侵。效应子对P TI的抑制方式是多样的,一部分效应子可能促进病原物扩散或植物细胞养分渗漏 (Badel et al.,2002),一部分效应子有可能在卵菌及真菌侵染植物细胞并形成吸器外基质的过程中起到了框架结构作用 (Schulze-Lefert et al.,2003),一部分效应子则有可能对P TI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分起到了抑制作用。在植物的许多致病细菌中都具有III型分泌系统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TSS)。该系统能够使致病细菌直接将效应子送入宿主植物细胞中。细菌效应子常常通过模仿或抑制真核生物的细胞功能来实现病原菌对宿主的侵染。在拟南芥及烟草中,丁香假单胞菌株 DC3000 所分泌的效应子AvrPto以及 AvrPtoB 能够成功的抑制 PTI的防卫反应并促进细菌繁殖。对这两种蛋白结构的分析表明, AvrPto可能作为一种蛋白激酶抑制剂,与FLS2、 BAK1及EFR的激酶区域相互作用,抑制了 PRRs的激酶活性 (Xiang et al.,2008),并干扰了 FLS2-BAK1 复合体的形成 (Shan et al.,2008)。 AvrPtoB是一种类泛素连接酶蛋白,其酶活性与 FLS2 的泛素化及降解有关 (Gohre et al.,2008)。丁香假单胞菌的另一个效应子 HopAI1 是一个磷酸苏氨酸裂解酶,能够使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protein kinases,MAPKs) MPK3和MPK6去磷酸化,从而实现了对PRR信号的传导终止,抑制了宿主PTI的功能 (Zhang et al.,2007)。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效应子的作用抑制宿主的 P TI防卫反应,从而成功的进入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效应子是菌种甚至小种所特有的。然而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植物也相应的进化出能够特异性的识别这些效应子的受体,在植物细胞内部开启了由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 (Takken and Tameling,2009)。该免疫主要依靠抗病基因 (Resistance gene,R gene) 所编码的NB-LRR (Nucleotide binding-leucine rich repeat) 蛋白产物起作用,它们能够识别病原菌效应子,激活并介导小种专化抗性。这种抗性通常伴随有局部细胞死亡即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植物 NB-LRR 蛋白是植物细胞内的一类能与核苷酸结合并具有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质,是由一个多变的N 末端,C末端的LRR区域及一个NB-ARC结构域构成 (Elmore et al.,2011)。植物识别效应子并导致NB-LRR蛋白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将 NB-LRR 蛋白由抑制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进一步诱导下游信号的转导 (Collier et al.,2009),从而实现对病原菌的防御反应。NB-LRR 蛋白对效应子的识别一般采用两种方式:间接识别和直接识别。间接识别大都是由病原效应子诱导特定的宿主蛋白发生修饰,修饰的宿主蛋白再激活 NB-LRR蛋白,完成抗病反应。拟南芥中的 RIN4 蛋白就是一种能够被病原效应子特定诱导的宿主蛋白。该蛋白是多种病原效应子 ( AvrRpt2、AvrRpm1、 AvrB 及 HopF2) 的靶标,在病原效应子的诱导作用下,RIN4蛋白被修饰,从而激活NB-LRR 蛋白,触发下游免疫应答。 Avr-Rpt2对RIN4的修饰作用是通过对RIN4蛋白的直接裂解完成的,从而激活NB-LRR蛋白RPS2介导的 ETI (Axtell et al.,2003)。直接识别是NB-LRR 蛋白与病原菌的效应子直接结合。例如,拟南芥中的RRS1-R 蛋白能够与茄科雷尔氏菌 ( Ralstoniasolanacearum) 的效应子Pop2 直接结合,从而启动了ETI应答 (Deslandes et al.,2003)。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也证明了亚麻的 TIR-NB-LRR 蛋白能够与亚麻锈病病菌的效应子Avr567相互作用,开启ETI应答 (Dodds et al.,2006)。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并协同进化的过程被 Jones 等(2006) 总结为 “之” 字形模型 (附图1-3):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触发 P TI。植物通过 P RRs识别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的 PAMPs,从而引发基础抗性。第二阶段:抑制 PTI。病原微生物相应的进化出效应子来抑制 PTI,避开宿主的防御,对植物展开再次侵染,此时植物对病原微生物是感病的。第三阶段:触发 ETI。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植物进化出能够特异性识别相应效应子的 NB-LRR蛋白,激发防御反应,阻止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侵染。第四阶段:避开 ETI。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的进化策略,产生新的效应子,展开新一轮的入侵。长期以来,作物的抗病育种主要使用了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即过敏性坏死反应类型),由于病原微生物生理小种的变异,导致作物抗病性的 “丧失”,缩短了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而且随着作物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农田生态条件的变化和作物抗性资源的消耗,许多新的病害逐渐显现。再加上抗病性多与不良农艺性状相连锁,所以要培育出优良的抗病品种越来越难。抗病分子机理的研究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一是重视 P TI的利用。植物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诱导 P TI,是植物免受病害侵染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将 P TI 有效应用于作物抗病品种的选育,有望获得广谱性抗病品种。拟南芥中的受体基因 EFR 能够识别细菌延伸因子EF-Tu。Lacombe等 (2010)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中的受体基因 EFR 转入到烟草和番茄的基因组中,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经验证,转入 EFR 基因的植株可以抗假单胞菌属 ( Pseudomonas)、黄单胞菌属 ( Xanthomonas)、拉尔氏菌属 ( Ralstonia) 和农杆菌属( Agrobacterium) 等不同属的病原细菌。这说明在育种中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模式识别受体基因来培育出具有广谱性、持久性抗性的作物新品种。二是将 ETI 与 PTI 相结合。植物大多数 R-基因是专门为识别病原微生物效应子而进化的,而病原微生物的效应子是菌种甚至小种所特有的,所以尽管植物ETI 能很强的特异性抵抗某种病害,但是也容易激发病原微生物产生新的效应子而避开原有的 ETI,使抗性消失。如果在利用 ETI 时,结合利用 PTI,便可以达到两道防线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面积推广的抗病品种因 ETI的丧失而造成重大的产量损失。在育种实践中,利用P TI 抗性较好的栽培品种作为育种材料,利用多基因聚合或多基因转化将多个优良抗病基因导入其中,有利于扩大作物的抗病广谱性,改良作物的 ETI 抗性。近等基因系法 (Near-isogenic Lines,NIL) 和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 是获取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两种最经典的方法。近等基因系是指仅在目标性状存在差异的两种基因型个体,通过杂交及多代自交或回交分离而获得的群体 (Young,1998)。近等基因系法的基本原理是比较轮回亲本与近等基因系及供体亲本三者的标记基因型。当近等基因系与供体亲本具有相同的标记基因型,但与轮回亲本的不同时,则该标记就有可能与目标基因连锁 (Muehlbauer,1988)。近等基因系的建立一般需要连续自交或回交6~8 代,耗时较长,而且常会导致一些重要基因的丢失或形成连锁累赘,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又称近等基因池法,是从近等基因系法演化而来的,属于双尾分析中的选择 DNA 基因池法 (selective DNA pooling,SDP)。Michelmore等 (1991) 首先利用 BSA 法在没有近等基因系的条件下通过对F2分离群体进行RAPD分析,成功的从100 个引物中筛选出3 个与莴苣霜霉病抗性基因 Dm5/8紧密连锁的 RAPD 标记。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具有相对性状 (如抗病、感病) 的一对亲本杂交,在其后代分离群体中,根据个体表型或基因型分为两组 (如抗病组、感病组),选取两组中相同数量的极端差异个体,提取DNA,并进行等量混合,构建两个相当于近等基因系的基因池 (如抗病基因池、感病基因池),并对两个基因池进行标记的多态性筛选。由于两个基因池在遗传背景上是相似的,表型上的差异就有可能是由于某一目的基因的改变而造成的。因此两池间筛选出的多态性 DNA 标记就有可能是与目的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将多态性分子标记在后代分离群体上进行进一步验证,就可以分析出多态性标记与目的基因是否连锁以及连锁程度 (廖毅等,2009)。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包括基于标记基因型的 BSA 法 (Giovannoni et al.,1991) 和基于性状表现型的 BSA 法 (Michelmore et al.,1991)。前者是根据已有图谱或标记信息对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后者是通过对分离群体中就某一性状表现极端差异的个体进行分组,构建两个相对性状的 DNA 池,并筛选与目的基因连锁的多态性标记,实现对基因的初步定位。BSA 法具有许多优点:如原理简单、操作方便、实用经济等,重要一点是克服了许多作物没有或者难以创建近等基因系的限制,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质量性状单基因的定位以及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定位。2007 年,Korol等对 BSA法进行了优化,在精密仪器的辅助作用下实现了对定位效应较大QTL的定位。许多学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证明了 BSA 法对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合理性 (Wang and Paterson,1994;William et al.,1997;Chagué et al.,1997;Hill,1998;Mackay and Caligari,2000;Chantret et al.,2000)。分子标记 (Molecular markers) 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继形态标记 (Morphological marker)、细胞标记 (Cytological marker)、生化标记 (Biochemical marker) 三大遗传标记之后,又诞生的一种以 DNA一级序列的多态性为基础的新的遗传标记。分子标记与其他遗传标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分子标记能够直接从 DNA 序列上找出差异。因此其具有如下的优点:一是准确性高,不受组织器官、个体发育时期状况、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干扰;二是检测定位多,几乎遍及整个基因组;三是共显性好,有些共显性分子标记可有效的鉴别出二倍体中纯合和杂合基因型;四是多态性高,无需专门去创造特殊的遗传材料,自然就存在着许多等位变异;五是表现为 “中性” (即无基因多效性),与不良性状没有必然的连锁遗传,也不影响目标性状的正常表达;六是遗传稳定,可靠性强,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根据分子标记的发展进程,可以将其归类划分为三代分子标记:第一代分子标记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 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 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 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 为代表。第二代分子标记以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作为标记,操作较为简单,易于分型,且为共显性标记,更便于进行遗传分析。其代表性标记为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和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标记ISSR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第三代分子标记以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插入缺失标记 InDel (In-sertion-deletion)、拷贝数变异标记 CNV (Copy Number Variation) 为代表,在后基因组时代已被大量开发,并被广泛使用。这类标记的最大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为显性标记、易于高通量分型。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即简单重复序列,又称微卫星(Microsatellite),是Litt等1989 年提出,Moore等1991 年创立的。由1~6 个核苷酸为单位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 (Wang,1994),是 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微卫星序列内发生滑链错配或不均等重组时,导致增加或缺失一个或更多的重复单元 (Levinson and Gutman,1987;Richards,1992),广泛分布于植物和动物的基因组中 (Tautz and Renz,1984)。每个SSR两侧具有相对保守的单拷贝序列,这为设计特异引物扩增SSR序列提供了模板。由于扩增产物中基本单元重复次数的不同,就形成了SSR座位的多态性。通常经过SSR引物扩增出来的PCR产物,可以经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其多态性。SSR分子标记的优点在于信息量大、多态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呈共显性 (Kalia et al.,2011),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作物及果树等目标基因的遗传定位、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的检测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SSR标记的开发:目前常见的 SSR标记开发的方法包括数据库检索法、构建与筛选基因组文库法、微卫星富集法以及省略筛库法等。其中数据库检索法是开发SSR标记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DNA序列数据库中的信息,搜索 SSR 序列,可以轻松的获得全基因组的所有SSR引物,省去构建基因文库、杂交、测序等烦琐的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如GenBank、EMBL/EBI (European Bioinformatics Institute,http://www.embl-heidelberg.de/)、NCBI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http://www.ncbi.rdm.nih.gov/) 以及 DDBJ (DNA Data Bank of Japan,http://www.Ddbj.nig.ac.jp) 等公共数据库中各物种的基因组序列、转录组序列及EST序列等不断增多。结合在线软件SSRIT ( http://archive.gramene.org/db/markers/ssrtool) 以及 SSRHunter 等来搜索SSR位点,利用 Primer Premier 5.0 或者利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3.0 (http://primer3.ut.ee/) 根据位点两侧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SNP 即单核苷酸多态性,是两个DNA序列中的某个位点由于单个核苷酸的变化而引起的多态性。SNP 标记的优点在于数量多,分布广,相对稳定,易于快速筛查和基因分型。SNP 标记的开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实现对SNP 标记的检测和分析。一是质谱分析法。通过 PCR 扩增后,用质谱进行分析检测。二是HRM分析法。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 分析方法进行分型检测。三是芯片法。利用 SNP 标记芯片进行分型检测。四是测序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进行检测 (孙瑞,2015)。SNP 标记的开发主要依赖于含有大量测序序列的数据库,具有速度快、高通量的特点。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全基因组测序,不仅可以从全基因组中获得大量的SNP 位点,而且还可以了解到SNP 位点在基因组中的分布状况,对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基因的功能及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基于参考基因组序列的分析方法包括:全基因组重测序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WGR)、转录组测序(RNA-seq) 和简化基因组测序 (Reduced-Representation Genome Se-quencing,RRGS)。全基因组重测序是对已知物种基因组序列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测序,并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进行差异性分析的方法。优点:快速进行资源普查筛选,寻找到大量遗传变异,实现遗传分析及重要性状候选基因的预测。转录组测序的研究对象为某个体在某一特定的功能状态下所能转录出来的所有 RNA 的总和,检测的是某个体位于编码区的碱基差异。优点是能够降低成本,能够直接检测功能区碱基的序列变化,能够有效的检测分析基因的表达水平,更有可能找到直接与表型相关的 SNP 差异 (Geraldes et al.,2011;Li et al.,2012a)。简化基因组测序是对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相关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RAD-seq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e) 和 GBS (Genotyping-by Sequencing) 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简化基因组技术,优点是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基因组的复杂程度,简化操作,同时不受有无参考基因组的限制,可快速有效地鉴定出高密度的SNP 位点,从而实现遗传分析及重要性状候选基因的预测。InDel是指父母本之间在全基因组序列范围内存在的差异。一个亲本相对于另一个亲本而言,在基因组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 (Jander et al.,2002)。InDel标记就是根据基因组中的这些插入或缺失位点,依据一定原则,在其上下游设计一些PCR引物能扩增出包含这些插入缺失位点的碱基片段,成为 InDel标记。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 InDel 标记是遗传标记的一个重要来源,因其具有分布广、密度高、变异稳定、多态性强、基因型判别简单、检测容易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InDel标记已广泛应用于目标基因的遗传定位、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目的基因的精细定位、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种子纯度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多方面。Yu等 (2003) 利用InDel标记、RFLP 标记、SSR标记构建了一张向日葵的高饱和度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Feng等 (2005) 利用日本晴和9311 序列筛选得到的分布于每条染色体的20 对 InDel标记和53 对 SSR 标记,分析鉴定了46份粳稻和47份籼稻的遗传多样性。葛敏等 (2013) 利用生物信息学对玉米全基因组进行扫描,发现可用于开发 Indel分子标记的插入缺失位点,同时成功地运用 Indel分子标记鉴定了玉米杂交种的纯度。Hayashi等将开发的9对InDel标记成功的应用于水稻抗性基因的筛选。分子遗传图谱 (Genetic linkage map) 是不同分子标记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相对距离的排列图,遗传图谱上的每个分子标记反映的都是与遗传特征有关的相应染色体座位上的遗传变异和多态性。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是基于染色体交换与重组的理论,它是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是对基因进行定位及克隆的基础,也是遗传育种的重要依据。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图谱上标记的种类越来越多,标记的密度也越来越高。起源于 “欧洲苹果基因组作图计划” 的第一张遗传连锁图谱于1994年由 Hemmat等人完成发表。该图谱以56 株 ‘Rome Beauty’בWhite Angel’ 的杂交后代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 360 个标记的父本和母本两个苹果品种的遗传连锁图 (Hemmat et al.,1994),实现了苹果遗传图谱构建的突破。2003 年,Liebhard 等以 ‘Fiesta’בDiscovery’ 的 267 株 F1 代杂交群体为试材,利用 SCAR、AFLP、SSR、RAPD标记等840个不同类型的分子标记构建了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 (Liebhard et al.,2003)。2009 年,Celton 等利用 93 个‘M.9’בR.5’ 的F1 杂交群体构建了17 个连锁群,包含了224 个SSR标记,42 个 RAPD 标记、18 个 SCAR 标记和 14 个 SNP 标记(Celton et al.,2009)。随着苹果基因组全序列的公布 (Velasco et al.,2010),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大规模开发 SNP 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成为现实。2012 年,Antanaviciute等完成了以 ‘M.27’בM.116’ F1 代杂交后代为群体,构建了由306个SSR标记和2272个SNP 标记组成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平均每一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0.5 cM (Antanaviciute et al.,2012)。同年 Khan 等构建了包含2033个SNP 和843 个SSR共2875个分子标记的苹果整合遗传图谱,总长为1991.38 cM。DNA指纹图谱因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稳定的遗传性和体细胞稳定性的特点,因此不受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种类、生长发育阶段、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苗期即可对品种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定,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高质量的指纹图谱不仅可以应用于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分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还可以通过对苹果 DNA 指纹图谱的比较分析,从本质上找出生物个体间的差异,实现对苹果栽培品种的鉴别、新品种登记、注册和产权保护。Koller等 (1993) 利用RAPD标记对11 个苹果栽培品种进行了鉴别。Gianfranceschi等 (1998) 利用两对SSR 引物对19 个苹果栽培品种的DNA进行扩增,成功的将 17 个苹果品种区分开来。祝军等(2000a) 应用 AFLP 技术,用筛选出的引物P32M46 绘制了我国苹果生产中常见的 25 个重要品种的 DNA 指纹图谱,通过对该指纹图谱的分析表明,苹果栽培品种在 DNA结构组成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祝军等 (2000b) 还利用AFLP 引物 P44M64 构建了5 个苹果矮化砧木基因型的DNA 指纹图谱,区分了供试的5 个矮化砧木的基因型并确定了他们之间的遗传关系。Liu等 (2014) 利用8 对SSR引物和60个苹果样品 (包括几个栽培品种和 ‘富士’בTelamon’ F1 实生苗)运用品种鉴定图 (Cultivar identification diagram,CID) 策略完成了第一张苹果品种鉴定图谱的构建,并证明了该方法能高效地应用于品种鉴别。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定位克隆的前提是筛选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控制苹果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大多属于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或主效基因控制,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并且由于果树的基因高度杂和,更增加了筛选分子遗传标记的难度。目前,研究进展较快,所获得的遗传距离较近的分子标记多来自于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在苹果抗病性育种工作方面,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是对抗黑星病基因的研究。Yang 和 Krüger (1994) 首次报道了利用改进的分离分析法发现了一个与苹果抗黑星病基因Vf连锁的分子标记。随后,经过不懈的研究,不同类型的分子标记如 RAP D 标记、RFLP 标记、AFLP 标记、SSR标记等众多与苹果抗黑星病 V 基因连锁的标记被挖掘,与抗病位点连锁最紧密的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仅为 0.5cM (Koller et al.,1994;Durham and Korban,1994;Tartarini,1996;Yang and Korban,1996;Yang et al.,1997;Tartarin et al.,1998;Xu and Korban,2000;Benaouf and Parisi.,2000;Gygax et al.,2004;Dunemann and Egerer,2010;Galli et al.,2010)。在果实品质育种方面,筛选出与控制果皮颜色主基因Rf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其定位在第九连锁群上 (Cheng et al.,1996;何晓薇等,2009)。与控制果实酸度、果形指数、果肉褐变等性状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都有报道 (王雷存等,2012;Sun et al.,2012)。在矮化密植育种方面,田义柯等(2003) 筛选出一个与柱形基因Co基因位点的连锁距离为8.66 cM的RAPD标记。Moriya等 (2012) 在苹果第十条染色体上筛选出3 个与Co基因位点共分离的分子标记 (Mdo.ch10.12、Mdo.ch10.13 和Mdo.ch10.14),将Co基因定位在196 kb 个碱基区间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 是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作为辅助手段进行选择育种。MAS可以不用测交或后裔测定,加速遗传改良的速度;独立于环境,增加可靠性;进行育种早期选择,提高育种效率;实验室操作,降低成本;对多基因、多个性状甚至全基因组选择,增加选择效率 (徐云碧,2014)。主要应用于:种质资源的有效鉴定、量化和表征遗传变异 (Tanksley et al.,1989;Gur and Zamir,2004);对改良目标性状的基因或数量性状基因座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的定位、克隆和导入 (Peters et al.,2003;Gur and Zamir,2004;Holland,2004;Salvi and Tuberosa,2005);对遗传变异的操作 (包括鉴定、选择、聚合及整合) (Collard et al.,2005;Francia et al.,2005;Varshney et al.,2005;Wang et al.,2007);植物品种保护和特殊性、均匀性及稳定性测试过程 (CFIA/NFS,2005;Heckenberger et al.,2006;IBRD/World Bank,2006) 等。MAS在苹果育种中主要应用于重要性状的筛选,杂种实生苗的早期选择,杂交亲本的选配,遗传转化中目的基因的检测等。Tartarini等(2000)报道了利用获得的与抗苹果黑星病的显性单基因Vf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测验了携带该基因个体,淘汰错误率为3%,保留错选率仅为0.02%。Cheng等(1996)利用与控制果色的Thd01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在苹果实生苗发育早期进行了标记筛选,实现了对果色这一特定性状的早期选择,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由苹果单基因Co控制的柱型性状有利于形成集约高效的现代苹果栽培模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Moriya等(2012)所得到的3个与Co基因共分离的标记Mdo.chlO.12、Mdo.chlO.13和Mdo.chlO.14,对于柱型苹果杂交育种中对群体材料的早期选择、基因的克隆及转化有着重要意义。Nybom等(1990)利用M13作为探针,对64株枫树实生苗进行了DNA指纹验证,通过亲缘关系和系统分类分析,成功的实现了对其中56株枫树实生苗的身份认证。苹果炭疽菌叶枯病是近年来高发且蔓延速度极快的一种真菌病害,目前尚没有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对于感病的品种,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季节,一旦发病将会带来毁灭性的为害。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植物病害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逐渐成为植物抗病育种的有效手段。研究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筛选与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于抗病基因的定位、构建精细遗传图谱、进行图位克隆、基因功能验证及苹果抗病分子育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采用两个高抗苹果炭疽菌叶枯病品种 (系) ‘富士’ ‘QF-2’ (‘秦冠’ב富士’ 杂交后代中的高抗品系) 和两个高感病品种‘金冠’ ‘嘎拉’ 做亲本配制了4个杂交群体 (‘金冠’ב富士’ F1代 207 株,‘富士’ב金冠’ F1代 95 株,‘嘎拉’ב富士’ F1代262 株,‘富士’בQF-2’ F1代 198 株),采用室内人工离体接种的方法对 F1单株进行了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鉴定。首先采用 BSA (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分离群体分组分析) 法和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单重复序列) 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手段筛选抗性标记,然后通过全基因重测序与BSA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与目标基因相关的SNP 标记和Indel标记,并运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 分析技术验证 SNP 及 Indel标记,进一步将目标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筛选与抗炭疽菌叶枯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以期揭示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获得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实现抗性基因定位,为挖掘抗病的关键基因,探索病原菌与抗病基因的互作机制,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高苹果抗病育种效率打下基础。 -
报告葡萄设施栽培
出版时间:2018葡萄促成栽培常用的设施类型是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常见的塑料大棚是用竹木、钢材等材料支成拱形骨架,覆盖塑料薄膜而成。塑料大棚是寒地葡萄生产的新形式,同温室葡萄相比,具有投资少,效益高,设备简易,不受地点和条件限制等优点。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取材方便、造价便宜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日光温室或称薄膜温室,是由保温良好的单、双层北墙,东西两侧山墙和正面坡式倾斜骨架构成,骨架上覆盖塑料薄膜而形成一面坡式的薄膜屋面,薄膜上盖草帘或保温被保温。由于它是利用阳光照射的热量使室内升温,故称为日光温室或薄膜温室。设计与建造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时,最重要的参数包括采光参数和保温参数。建造方位、高度、跨度、采光屋面角、采光屋面形状、后坡仰角和后坡水平投影长度及日光温室间距等是日光温室建造时重要的采光参数;而塑料大棚建造时的采光参数主要包括建造方位和大棚高度等。1.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建造方位日光温室建造方位以东西延长、坐北朝南,南偏东或南偏西最大不超过10°为宜,且不宜与冬季盛行风向垂直。建造方位偏东或偏西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温室的主要生产季节确定。一般来说,利用严冬季节进行生产的温室,如当地早上晴天多,少雾,且气温不太低,可充分利用上午阳光,以抢阳为好。这是因为葡萄上午的光合作用强度较高,建造方位南偏东,可提早0~40分钟接受太阳的直射光,对葡萄的光合作用有利。但是,高纬度地区冬季早晨外界气温较低,提早揭开草苫,温室内温度下降较大。因此,北纬40°以北地区,如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部、新疆北部和内蒙古等地以及宁夏、西藏和青海等高原地区,为保温而揭苫时间晚,日光温室建造方位南偏西,有利于延长午后的光照蓄热时间,为夜间储备更多的热量,有利于提高日光温室的夜间温度。北纬40°以南,早晨外界气温不是很低的地区,如山东、北京、江苏、天津、河北南部、新疆南部和河南等地区,日光温室建造方位可采用南偏东朝向。但若沿海或离水面近的地区,虽然温度不是很低,但清晨多雾,光照不好,需采取正南或南偏西朝向。塑料大棚建造方位以东西方向,南北延长,大棚长边与真北线(子午线)平行为好。若利用罗盘仪确定建造方位,需要进行矫正。这是因为罗盘仪所指的正南是磁南而不是真南,真子午线(真南)与磁子午线之间存在磁偏角,各地磁偏角见表6-1。建造方位也可用标杆法确定。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度高。具体操作:在地面将标杆垂直立好,接近中午时,观测标杆的投影,最短的投影方向为真南方向,把投影延长,就是真南真北延长线;再用勾股法作真子午线的垂直线,便是真东西方向线。地名磁偏角地名磁偏角地名磁偏角地名磁偏角北京5°50′(西)合肥3°52′(西)沈阳7°44′(西)兰州1°44′(西)天津5°30′(西)银川2°35′(西)大连6°35′(西)长春8°53′(西)济南5°01′(西)许昌3°40′(西)太原4°11′(西)徐州4°27′(西)西安2°29′(西)哈尔滨9°39′(西)包头4°03′(西)西宁1°22′(西)南京4°00′(西)乌鲁木齐2°44′(东)郑州3°50′(西)武汉2°54′(西)呼和浩特4°36′(西)满洲里8°40′(西)拉萨0°21′(西)漠河11°0′(西)表6-1 不同地区的磁偏角2.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高度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光照强度随高度变化明显。以棚膜为光源点,高度每下降1米,光照强度便降低10%~20%。因此,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高度要适宜,并不是越高越好。日光温室一般以2.8~4.0米为宜,而塑料大棚一般以2.5~3.5米为宜。3.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跨度温室跨度等于温室采光屋面水平投影与后坡水平投影之和,影响着温室的光线截获量和土地利用率。跨度越大,截获的太阳直射光越多。但温室跨度过大,温室保温性能下降,且造价显著增加。实践表明,在使用传统建筑材料、透明覆盖材料,并采用草苫保温的条件下,在暖温带的大部分地区(山东、山西南部、陕西、江苏、安徽北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新疆南部等)建造日光温室,其跨度以8米左右为宜;暖温带的北部地区和中温带南部地区(辽宁、内蒙古南部、甘肃、宁夏、山西北部、新疆中部和东部等),跨度以7米左右为宜;在中温带北部地区和寒温带地区(吉林、新疆北部、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等)跨度以6米左右为宜。上述跨度有利于使日光温室同时具备造价低、高效节能和实现周年生产三大特性。塑料大棚跨度和其高度有关。一般地区跨比(高度/跨度)以0.25~0.3最为适宜。因此,其跨度一般以8~12米为宜。4.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长度从便于管理且降低温室单位土地建筑成本和提高空间利用率考虑,日光温室长度一般以60~100米为宜。塑料大棚主要从牢固性方面考虑,其长跨比(长度/跨度)以不小于5为宜,长度一般以40~80米为宜。5.日光温室采光屋面角日光温室采光屋面角根据合理采光时段理论确定,即要求日光温室在冬至前后每日要保持4小时以上的合理采光时间,即在当地冬至前后,保证10时至14时(地方时)太阳光对日光温室采光屋面的投射角均要大于50°(太阳对日光温室采光屋面的入射角小于40°)。确定公式如下:式中:h10——冬至上午10:00时的太阳高度角;φ——地理纬度;δ——赤纬,即太阳所在的纬度;t10——上午10:00时太阳的时角*;α——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表6-2、表6-3)。季节夏至立夏立秋春分秋分立春立冬冬至日/月21/65/57/820/323/95/27/1122/12赤纬δ+23°27′+16°20′0°-16°20′-23°27′表6-2 各季节的太阳赤纬δ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冬季光照良好,日照率高。因此,日光温室的采光屋面角可在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的基础上下调3°~6°。塑料大棚因为建造方位为南北延长,所以不存在合理采光屋面角确定的问题。北纬h10α北纬h10α北纬h10α30°29.23°23.65°36°24.09°29.29°42°18.87°34.89°31°28.38°24.59°37°23.22°30.23°43°17.99°35.82°表6-3 不同纬度地区的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北纬h10α北纬h10α北纬h10α32°27.53°25.53°38°22.35°31.17°44°17.12°36.74°33°26.67°26.47°39°21.49°32.10°45°16.24°37.67°34°25.81°27.42°40°20.61°33.04°46°15.36°38.58°35°24.95°28.36°41°19.74°33.97°47°14.48°39.49°表6-3 不同纬度地区的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续)-16.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采光屋面形状温室采光屋面形状与温室采光性能密切相关。当温室的跨度和高度确定后,温室采光屋面形状就成为日光温室截获日光能量多少的决定性因素。平面形(A)、椭圆拱形(B)和圆拱形(C)屋面三者以圆拱形(C)屋面采光性能为最佳(图6-1)。图6-1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采光屋面形状在圆拱形采光屋面的基础上,在不改变采光屋面角和温室高度的基础上将温室采光屋面形状由一段弧的圆拱形改为“两弧一直线”三段式曲直形,简称曲直形(D)(即上下两段弧,中间为两弧的切线),将温室主要采光屋面的采光效果大大改善。与日光温室不同,塑料大棚采光屋面形状与大棚采光好坏关系不大。但与大棚稳定性密切相关。以流线形采光屋面的塑料大棚稳定性最佳。流线形采光屋面由以下公式确定(采光屋面曲线的原点是地平线与棚面曲线左端的交点,见图6-2)。式中:y——大棚流线形曲线的纵坐标;x——对应于相应y值的横坐标;h——大棚的矢高;L——大棚的跨度;h/L(高跨比,矢高与跨度之比)以0.25~0.3为宜;低于0.25会导致棚内外差值过大,棚内压强对膜举力增大;高于0.3时,棚面过陡而使风荷载增大两者均影响大棚的稳定性。由上面公式确定的流线形采光屋面是最理想的曲线。但是,它的两侧太低,会严重影响栽培操作。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流线形采光屋面进行适当调整,得到三圆复合拱形流线形采光屋面。图6-2右图是三圆复合拱形流线形采光屋面的放样图。图6-2 流线形采光屋面塑料大棚①首先确定跨度L(米),然后设定高跨比,一般取高跨比h/L=0.25~0.3;②绘水平线和它的垂线,两者交于C点,点C是大棚跨度的中心点;③将跨度L的两个端点对称于中点C,定位在水平线上;④确定高h(h=0.25L),将长度由C点向上伸延到D点(CD=h);⑤以C为原点,以AC为半径画圆交垂直轴线于E点;⑥连接AD和BD形成两条辅助线,再以D为圆心,以DE为半径画圆,与辅助线相交于F和G点;⑦过AF和GB线的中心分别作垂线交EC延长线于O1点,同时与AB线相交于O2和O3;⑧以O1为圆心,以O1D为半径画弧线,分别交于O1O2和O1O3延长线的H、I点;⑨分别以O2、O3为圆心,以O2A和O3B为半径画弧,分别于H、I点相交得到大棚基本圆拱形AHDIB。7.日光温室后坡仰角后坡仰角是指日光温室后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其大小对日光温室的采光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后坡仰角大小应视日光温室的使用季节而定。在冬季生产时,尽可能使太阳直射光能照到日光温室后坡面内侧;在夏季生产时,则应避免太阳直射光照到后坡面内侧。对后坡仰角,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将以前的短后坡小仰角进行了调整。调整为长后坡高仰角(表6-4),后坡仰角以大于当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15°~20°为宜,可以保证10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之间正午前后后墙甚至后坡接受直射阳光,受光蓄热,大大改善了温室后部光照。北纬h12α北纬h12α北纬h12α30°36.5°51.5°~56.5°36°30.5°45.5°~50.5°42°24.5°39.5°~44.5°31°35.5°50.5°~55.5°37°29.5°44.5°~49.5°43°23.5°38.5°~43.5°32°34.5°49.5°~54.5°38°28.5°43.5°~48.5°44°22.5°37.5°~42.5°33°33.5°48.5°~53.5°39°27.5°42.5°~47.5°45°21.5°36.5°~41.5°34°32.5°47.5°~52.5°40°26.5°41.5°~46.5°46°20.5°35.5°~40.5°35°31.5°46.5°~51.5°41°25.5°40.5°~45.5°47°19.5°34.5°~39.5°表6-4 不同纬度地区的合理后坡仰角8.日光温室后坡水平投影长度日光温室后坡长短直接影响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及其内部的光照情况。当日光温室后坡长时,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提高。但这样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就会出现温室后坡遮光现象,使日光温室北部出现大面积阴影。而且日光温室后坡长,其前屋面的采光面将减小,造成日光温室内部白天升温过慢。反之,当日光温室后坡面短时,日光温室内部采光较好。但保温性能却相应降低,形成日光温室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也快的情况。实践表明,日光温室的后坡水平投影长度一般以1.0~1.5米为宜。9.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间距日光温室间距的确定原则:保证后排温室在冬至前后每日能有6小时以上的光照时间,即在9:00至15:00,前排温室不对后排温室构成遮光。计算公式:式中:L——前后排温室的间距;D1——温室的脊高;D2——草苫或保温被等保温材料卷的直径,通常取0.5米;h9——冬至9:00时的太阳高度角;t9——9:00时的太阳时角,为45°;l1——后坡水平投影;l2——后墙底宽。塑料大棚间距一般东西以3米为宜,偏于通风透光。但对于冬春雪大的地区至少4米以上;南北间距以5米左右为宜(表6-5)。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30°3~421.24°4.9~6.736°3~416.88°6.7~9.042°3~412.42°9.7~12.931°3~420.51°5.1~7.037°3~416.13°7.1~9.543°3~411.67°10.5~13.932°3~419.79°5.4~7.338°3~415.40°7.5~10.044°3~410.92°11.3~15.033°3~419.07°5.7~7.739°3~414.66°8.0~10.745°3~410.17°11.8~15.7表6-5 不同纬度地区合理日光温室间距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34°3~418.34°6.0~8.140°3~413.92°8.5~11.346°3~49.42°12.9~17.235°3~417.61°6.3~8.541°3~413.17°9.1~12.147°3~48.66°14.2~18.9表6-5 不同纬度地区合理日光温室间距(续)-110.透明覆盖材料——塑料薄膜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塑料棚膜主要有聚乙烯棚膜、聚氯乙烯棚膜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棚膜三大类。(1)聚乙烯(PE)棚膜。具有密度小、吸尘少、无增塑剂渗出、无毒、透光率高等特点,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棚膜品种。其缺点是保温性差,使用寿命短,不易黏接,不耐高温日晒(高温软化温度为50℃)。要使聚乙烯棚膜性能更好,必须在聚乙烯树脂中加入许多助剂改变其性能,才能适合生产的要求。主要产品:①PE普通棚膜。它是在聚乙烯树脂中不添加任何助剂所生产的膜。最大的缺点是使用年限短,一般使用期为4~6个月。②PE防老化(长寿)膜。在PE树脂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吹塑成膜,可克服PE普通膜不耐高温日晒、不耐老化的缺点。目前我国生产的PE防老化棚膜可连续使用12~24个月,是目前设施栽培中使用较多的棚膜品种。③PE耐老化无滴膜(双防膜)。是在PE树脂中既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又加入流滴助剂(表面活性剂)等功能助剂吹塑成膜。该膜不仅使用时间长,而且可使露滴在膜面上失去亲水作用性,水珠向下滑动,从而增加透光性,是目前性能安全、适应性较广的棚膜品种。④PE保温膜。在PE树脂中加入保温助剂(如远红外线阻隔剂)吹塑成膜,能阻止设施内的远红外线(地面辐射)向大气中的长波辐射,从而把设施内吸收的热能阻挡在设施内,可提高保温效果1~2℃,在寒冷地区应用效果好。⑤PE多功能复合膜。在PE树脂中加入防老化助剂、保温助剂、流滴助剂等多种功能性助剂吹塑成膜。目前我国生产的该膜可连续使用12~18个月,具有无滴、保温、使用寿命长等多种功能,是设施冬春栽培理想的棚膜。(2)聚氯乙烯(PVC)棚膜。它是在聚氯乙烯树脂中加入适量的增塑剂(增加柔性)压延成膜。其特点是透光性好,阻隔远红外线,保温性强,柔软易造型,好黏接,耐高温日晒(高温软化温度为100℃),耐候性好(一般可连续使用1年左右)。其缺点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增塑剂析出,吸尘严重,影响透光;密度大,一定重量棚膜覆盖面积较聚乙烯棚膜减少24%,成本高;不耐低温(低温脆化温度为-50℃),残膜不能燃烧处理,因为会有有毒氯气产生。可用于夜间保温性要求较高的地区。①普通PVC膜。不加任何助剂吹塑成膜,使用期仅6~12个月。②PVC防老化膜。在PVC树脂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吹塑成膜,可克服PVC普通膜不耐高温日晒、不耐老化的缺点。目前我国生产的PVC防老化膜可连续使用12~24个月,是目前设施栽培中使用较多的棚膜品种。③PVC耐老化无滴膜(双防膜)。是在PVC树脂中既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又加入流滴助剂(表面活性剂)等功能助剂吹塑成膜。该膜不仅使用时间长,而且可使露滴在膜面上失去亲水作用性,水珠向下滑动,从而增加透光性。该膜的其他性能和PVC普通膜相似,比较适宜冬季和早春自然光线弱、气温低的地区。④PVC耐候无滴防尘膜。是在PVC树脂中既加入防老化助剂、保温助剂、流滴助剂等多种功能性助剂吹塑成膜。经处理的薄膜外表面,助剂析出减少,吸尘较轻,提高了透光率,同时还具有耐老化、无滴性的优点,对冬春茬生产有利。(3)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棚膜。一般使用厚度为0.10~0.12毫米,在EVA中,由于醋酸乙烯单体(VA)的引入,使EVA具有独特的特性。①树脂的结晶性降低,使薄膜具有良好的透明性。②具有弱极性,使膜与防雾滴剂有良好的相容性,从而使薄膜保持较长的无滴持效期。③EVA膜对远红外线的阻隔性介于PVC与PE之间,因此保温性能为PVC>EVA>PE。④EVA膜耐低温、耐冲击,因而不易裂开。⑤EVA膜黏接性、透光性、爽滑性等都强于PE膜。综合上述特点,EVA膜适用于冬季温度较低的高寒山区。(4)漫反射棚膜。漫反射棚膜是PE树脂中掺入调光物质(漫反射晶核),使直射的太阳光进入棚膜后形成均匀的散射光,使作物光照均匀,促进光合作用。同时,减少设施内的温差,使作物生长一致。(5)PO农膜。PO系特殊农膜,是以PE、EVA树脂为基础原料,加入保温强化助剂、防雾助剂、抗老化助剂等多种助剂,通过2~3层共挤工艺生产的多层复合功能膜,克服了PE、EVA树脂的缺点,使其具有较高的保温性;具有高透光性,且不沾灰尘,透光率下降慢;耐低温;燃烧不产生有害气体,安全性好;使用寿命长,可达3~5年。缺点:延伸性小,不耐磨,形变后复原性差。(6)氟素农膜。氟素农膜是由乙烯聚合物为基质制成,是一种新型覆盖材料。主要特点:超耐候性,使用期可达10年以上;超透光性,透光率在90%以上,并且连续使用10~15年,不变色,不污染,透光率仍在90%;抗静电力极强,超防尘;耐高、低温性强;可在-180~100℃温度范围内安全使用,在高温强日下与金属部件接触部位不变性,在严寒冬季不硬化、不脆裂。氟素膜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燃烧处理,用后必须由厂家收回再生利用;另一方面是价格昂贵。该膜在日本大面积使用,在欧美国家应用面积也很大。1.墙体(1)三层夹心饼式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蓄热系数大的砖石结构(厚度以24~37厘米为宜),并用深色涂料涂抹为宜,为增加受热面积,提高蓄热、放热能力,可添加穹形构造;中间为保温层,一般为空心或添加蛭石、珍珠岩或炉渣(厚度20~40厘米为宜)或保温苯板(厚度以5~20厘米为宜),以保温苯板保温效果最佳;外层为承重层或保护层,一般为砖结构,厚度12~24厘米为宜。(2)两层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砖石结构(厚度要求24厘米以上),同样用黑色涂料涂抹为宜,为增加受热面积,提高蓄热放热能力,可添加穹形构造;外层为保温层,一般为堆土结构,堆土厚度最窄处以当地冻土层厚度加20~40厘米为宜。(3)单层结构。墙体为土壤堆积而成,墙体最窄处厚度以当地冻土层厚度加60~80厘米为宜。2.后坡(1)三层夹心饼式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水泥构件或现浇混凝土构造(厚度5~10厘米为宜),并用黑色涂料涂抹为宜;中间为保温层,一般为蛭石、珍珠岩或炉渣(厚度20~40厘米为宜)或保温苯板(厚度以5~20厘米为宜),以保温苯板保温效果最佳;外层为防水层或保护层,一般为水泥砂浆构造并做防水处理,厚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2)两层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水泥构件或混凝土构造(厚度5~10厘米为宜);外层为保温层,一般为秸秆或草苫、芦苇等,厚度以0.5~0.8米为宜,秸秆或草苫、芦苇等外面最好用塑料薄膜包裹,然后再用草泥护坡。(3)单层结构。后坡为玉米等秸秆、杂草或草苫、芦苇等堆积而成,厚度一般以0.8~1.0米为宜,以塑料薄膜包裹,外层常用草泥护坡。3.保温覆盖材料在葡萄设施栽培中,除覆盖透明材料外,为了提高设施的防寒保温效果,使葡萄不受冻害,还要覆盖草苫、纸被和保温被等保温材料。(1)草苫(帘)。草苫(帘)是用稻草、蒲草和芦苇等材料编织而成。草苫(帘)一般宽1.2~2.5米,长为采光面之长再加上1.5~2米,厚为4~7厘米。盖草苫一般可增温4~7℃。但实际保温效果与草苫厚度、材料有关。蒲草和芦苇的增温效果相对较好一些,制作草苫简单方便,成本低,是当前设施栽培覆盖保温的首选材料,一般可使用3~4年。(2)纸被。在寒冷地区和季节,为了弥补草苫保温能力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保温防寒效果,可在草苫下边增盖纸被。纸被系由4层旧水泥袋或6层牛皮纸缝制成和草苫大小相同的覆盖材料。纸被可弥补草苫缝隙,保温性能好,一般可增温5~8℃,但冬春季多雨雪地区,易受雨淋而损坏,应在其外部包一层薄膜可达防雨的目的。(3)保温被。一般由3~5层不同材料组成,外层为防水层(塑料膜或无纺布或镀铝反光膜等),中间为保温层(旧棉絮或纤维棉或废羊毛绒或工业毛毡等),内层为防护层(一般为无纺布,质量高的添加镀铝反光膜以起到反射远红外线的作用)。其特点是重量轻、蓄热、保温性高于草苫和纸被,一般可增温6~8℃,在高寒地区可达10℃。但造价较高。如保管好可使用5~6年。缺点是中间保温层吸水性强。针对这一缺点目前开发出中间保温层为疏水发泡材料的保温被。4.防寒沟在温室或塑料大棚的四周设置防寒沟,对于减少温室或塑料大棚内热量通过土壤外传,阻止外面冻土对温室或塑料大棚内土壤的影响,保持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较高的地温,以保证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边行葡萄植株的良好生长发育特别重要。防寒沟要求设置在温室四周0.5米内为宜,以紧贴墙体基础为佳。防寒沟如果填充保温苯板厚度以5~10厘米为宜,如果填充秸秆杂草厚度以20~40厘米为宜;防寒沟深度以大于当地冻土层深度20~30厘米为宜。5.地面高度建造半地下式温室即温室内地面低于温室外地面可显著提高温室内的气温和地温,与室外地面相比,一般宜将温室内地面降低0.5米左右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半地下式温室排水是关键问题。因此,夏季需揭棚的葡萄品种,如果在夏季雨水多的地区栽培,不宜建造半地下式温室。1.进出口与缓冲间温室进出口一般设置在东山墙上,和缓冲间相通,并挂门帘保温;而塑料大棚进出口一般设置在其南端。与进出口相通的缓冲间不仅具有缓冲进出口热量散失,作为住房或仓库用外,还可让管理操作人员进出温室时先在缓冲间适应一下环境,以免影响身体健康。2.蓄水池北方地区冬季严寒,直接把水引入温室或塑料大棚内灌溉作物会大幅度降低土壤温度,使作物根系造成冷害,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形成,因此在温室或塑料大棚内山墙旁边修建蓄水池以便冬季用于预热灌溉用水,对于设施葡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3.配套设备(1)卷帘机。卷帘机是用于卷放草苫和保温被等保温覆盖材料的设施配套设备。目前生产中常用的卷帘机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顶卷式卷帘机,二是中央底卷式卷帘机,三是侧卷式卷帘机。其中顶卷式卷帘机卷帘绳容易叠卷,从而导致保温被或草苫卷放不整齐,需上后坡调整,容易将人卷伤甚至致死;而侧卷式卷帘机由于卷帘机设置于温室一头,一边受力,容易造成卷帘不整齐导致一头低一头高,容易损毁机器;中央底卷式卷帘机克服了上述两类卷帘机的缺点,操作安全方便,应用效果最好。(2)卷膜器。卷膜器是主要用于卷放棚膜等透明覆盖材料以达到通风效果的设施配套设备。主要分为底卷式和顶卷式两种。底卷式卷膜器主要用于下面通风口棚膜的卷放,而顶卷式卷膜器主要用于上通风口棚膜的卷放。选择适合设施栽培的葡萄品种。在设施内栽植葡萄,因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较多、种植成本高,所以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慎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早熟性状好。设施栽培葡萄的主要目的是提早成熟,提早在市场上供应浆果。不同的设施形式保温性能不同,浆果提早成熟的程度也不同。就同一品种而言,超早期加温可以提早70天成熟;后期加温可以提早40天左右成熟;塑料大棚可以提早20~30天成熟。露地栽培时;不同品种之间的成熟期差异很大,所以,选择品种时尽可能选择早熟品种,避免保护地内种植晚熟品种,使得其成熟期与露地或简易设施栽培的品种的成熟期一致,影响销售价格。(2)品质优良。葡萄的品质包括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保护地种植葡萄因投资大、成本高,所以最好选择品质优良的品种,以便能充分体现其商品价值,使得季节差价增大,最终实现高效益栽培的目的。(3)通过保护地栽培可以提高品质。乍娜、绯红、红双味等很多欧亚种群的品种具有优良的内在品质和外观形象,但露地栽培时裂果极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果实成熟前土壤含水量不稳定。但在保护地栽培时土壤含水量易于控制,湿度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干、湿的急剧变化,裂果轻微,可以恢复到原有的外观形象。(4)耐弱光。设施内由于塑料薄膜的覆盖,其内部的光照度只有露地的80%左右,使葡萄的光合效率下降,枝条徒长,花芽分化及坐果不良。品种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选择品种时尽可能选用耐弱光的品种。(5)生长势相对较弱。由于棚内的空间较小,葡萄的生长范围小,加之棚内的生长期较长,葡萄生长量较大,生长旺盛的品种在棚内管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选择棚栽葡萄时最好选择树势中庸偏弱的品种。(6)耐空气湿度。棚内空气湿度高,易于霜霉病、灰霉病等的发生,同时影响葡萄植株的生长。不同葡萄品种或种类在耐湿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选择品种时最好选择耐湿抗病品种。(7)低温需求量少。葡萄从正常落叶到来年春天树液流动前为休眠期。华北地区葡萄的休眠期多在11月上旬至来年4月上旬。一般气温低于8~10℃时,地上部均处休眠状态。休眠分为自然休眠和被迫休眠。自然休眠也称生理休眠。正常落叶后,在0~5℃的范围内经过1个月,即可完成生理休眠。此后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即可萌发生长。棚栽葡萄宜选择需冷量少、自然休眠期短的品种。在生理休眠期内需加温栽培的品种,则需要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解除休眠,才能正常的生长。而在被迫休眠期内随时可以加温栽培。生理休眠期的长短,不同品种间存在很大差异。西欧品种群和黑海品种群有较长的休眠期,而东方品种群的休眠期较短。栽培上尽可能选用休眠期短的品种。所以,选用品种时,了解生理休眠期的长短对指导保护地栽培具有重要意义。(8)选用欧亚种品种。一般认为,欧亚种品种的抗病力较欧美杂种差,而在北方的保护地条件下,只要合理地控制负载量,做到架面通风透光,控制好棚内的温度、湿度,并保持棚内地面清洁,在生长结实过程中,也可以在不使用农药的条件下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葡萄果实。无论是从市场的需求和价格上,还是从栽培的角度上讲,选用欧亚种葡萄品种比欧美杂交种葡萄品种更具优越性。一是欧亚种葡萄品质较好,在市场上更受欢迎,售价也高,有时比欧美杂交种高2~3倍;二是欧亚种葡萄品种比欧美杂交种更适合保护地栽培,它们萌芽早,萌芽整齐,结果率高,着色一致,糖分高,酸度低,风味好,容易生产出高档果品。适合棚室栽培的主要葡萄品种有夏黑、醉金香、爱神玫瑰、郑州早玉、夏至红、黑巴拉蒂、绯红等。1.园地选择园地选择的好坏与温室或塑料大棚的结构性能、环境调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关系很大。因此,园地选择须遵循以下原则。(1)为了利于采光,建园地块要南面开阔、高燥向阳、无遮阴,且平坦。(2)为了减少温室或塑料大棚覆盖层的散热和风压对结构的影响,要选择避风地带。冬季有季风的地方,最好选在上风向有丘陵、山地、防风林或高大建筑物等挡风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又往往形成风口或积雪过大,必须事先调查。另外,要求园地四周不能有障碍物,以利于高温季节通风换气,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3)为使温室或塑料大棚的基础牢固,要选择地基土质坚实的地方,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方,以防为加大基础或加固地基而增加造价。(4)虽然葡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对土壤条件没有严格要求,但是,设施葡萄建园最好选择土壤质地良好、土层深厚、便于排灌的肥沃沙壤土地构建设施。切忌在重盐碱地、低洼地和地下水位高及种植过葡萄的重茬地建园。(5)应选离水源、电源和公路等较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块建园,以便于管理与运输。但不能离交通干线过近。同时,要避免在污染源的下风向建园,以减少对薄膜的污染和积尘。(6)在山区,可在丘陵或坡地背风向阳的南坡梯田构建温室,并直接借助梯田后坡作为温室后墙。这样不仅节约建材,降低温室建造成本,而且温室保温效果良好,经济耐用。(7)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挖掘土地潜力,结合换土与薄膜限根栽培模式,可在戈壁滩等荒芜土地上构建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2.园地改良建园前的土壤改良是设施葡萄栽培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设施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加大建园前的土壤改良力度,尤其是土壤黏重、过沙或低洼阴湿的盐碱地。针对不同的土壤质地,应施以不同的改良方法。如黏重地应采取掺沙、底层通透等方法改良;过沙土壤应采取沙土混泥或薄膜限根的方法改良;盐碱地应采取淡水洗盐、草被压盐等方法改良。但土壤改良的中心环节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高的疏松土壤,不仅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尤其是有利于葡萄吸收根的发生,而且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使地温回升快,且稳定,对葡萄的生长发育产生诸多有利影响。一般于定植前,每亩施入优质腐熟有机肥5000~10000千克,并混加500千克商品生物有机肥,使肥土混匀。3.苗木选择选用根系分布均匀,长于15厘米的主根4~5条,有4个以上的饱满芽体,无严重损伤及病虫为害症状的大苗、壮苗。栽植前用清水浸根一昼夜或用泥浆浸泡,对根系适当短截,栽植时使根系在已挖好的0.3米×0.3米栽植穴中充分伸展,回填细土,填至一半时轻轻提苗,使根土密接,再填土至原苗木地表痕,浇透水,水渗下后,再填土至原苗木地表痕,并用脚踏实后再浇一次透水。栽植后留3~4个饱满芽进行定干,剪口抹油漆保湿,地面立即覆盖地膜,苗木成活后随气温升高再逐步除去地膜。4.架式选择设施栽培因为不需要下架防寒或只需简易下架防寒,因此架式比较灵活,可根据品种特性和设施结构类型来确定。设施内常用的架式有两种。①篱架。由于密植,适于生长势中庸的品种。这种架式有利于逼迫冬芽2次结果,2次果产量较高。②棚架。架面平坦,通风透光良好,枝蔓生长势缓和,适于生长势强旺的品种和宽度较大的设施内采用。行向 设施内葡萄篱架栽培时以南北行向为宜,这样光照均匀,有利于管理作业。棚架栽培则多选择东西行向。5.株行距及栽植方法设施内采用单篱架栽培,株行距以1米×2米较好。塑料大棚内用棚架栽培时,可采用2种栽植方式:一种是在棚中央1个栽植沟内(沟宽 1~1.5米)栽2行,在栽植沟两侧各设2排立柱;后排立柱分别与两边大棚骨架相连,拉好架线后形成两个相反方向的倾斜小切架。另一种是在棚的两侧各栽1行,搭成屋脊式棚架。二者的株距均为0.5~1.0米。温室内采用棚架时,应在温室南边栽植,栽植沟距温室边1米左右,以利于管理。(1)放苗。一般在4月上中旬,待发芽后要及时破膜放苗稳苗,每株留2个新芽。(2)施肥。待苗长到40~60厘米高时,进行追肥,每株施尿素50~100克,或葡萄专用复合肥50~100克,以后进行多次叶面喷施100倍的惠满丰或0.3%的磷酸二氢钾液。秋季建棚前施1次基肥,每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或优质鸡肥1500千克。建棚后,一般在萌芽开花前追氮、磷、钾全营养肥1次,每亩施尿素15~20千克,磷肥50~100千克,钾肥50千克。坐果到浆果开始着色期及果实采摘后,可追肥2~3次,以磷、钾肥为主。秋季施基肥1次,一般施肥量应比露地葡萄增加20%~30%。(3)浇水。应根据土壤、气候和葡萄生长发育情况而定,一般应浇好催芽水、花前水、膨大水、着色水、采果后浇水及封冻水共5~6次,浇水要与施肥结合进行。浇水时,葡萄生长前期要小水浇灌,后期浇大水,以利地温稳定。有条件的提倡滴灌与渗灌。(1)及时选留主蔓。设施促成栽培葡萄,由于其栽植密度大,与传统的整枝方式有很大区别,一般采用独龙干整枝法。即定植后的苗木,一般每株选留2~3个主蔓。定蔓的原则是留下不留上,留强不留弱,多余副梢全部疏除。(2)分段摘心。所留主蔓新梢长到80厘米时进行第1次摘心,摘心后留顶端副梢继续延长生长,其余副梢留1片叶摘心,充分促进主蔓发育。当顶端保留的延长梢长到4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2次摘心,副梢的处理同上。依次类推,进行第3次、第4次摘心。8月以后,如果生长势仍较强,顶端可保留2~3个副梢延长生长,下部萌发的副梢可适当放长,留4~6片叶摘心。(3)及时立柱绑蔓,摘除卷须。主蔓长到30厘米左右时即可绑缚。以后每长30~40厘米绑缚1次。在绑缚的同时摘除卷须。(4)冬剪。葡萄植株落叶后及时冬剪。生长衰弱、枝蔓少而纤细的在近地表处进行3~5芽的短修剪;生长中庸健壮枝蔓,可留50厘米左右剪留至壮芽,水平绑缚在第一道铁丝的两侧。但选用个别强旺枝蔓进行长梢修剪,以达到占领空间,增加前期枝量。结果母蔓上尽量着生饱满的壮实冬芽,为扣棚后丰产奠定基础。萌芽期防治金龟子、象鼻虫等啃食嫩芽。防治方法:可喷布多菌灵+吡虫啉。预防霜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等可喷布200倍的半量式波尔多液。在设施葡萄促早栽培中,葡萄进入深休眠后,只有休眠解除即满足品种的需冷量才能开始加温,否则过早加温会引起不萌芽,或萌芽延迟,且不整齐,而且新梢生长不一致,花序退化,浆果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因此,在促早栽培中,我们常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葡萄休眠提前解除,以便提早扣棚升温进行促早生产。在生产中常采用人工集中预冷等物理措施和化学破眠等人工破眠技术措施达到这一目的。1.设施葡萄常用品种的需冷量葡萄解除内休眠(又称生理休眠,自然休眠)所需的有效低温时数或单位数称为葡萄的需冷量,即有效低温累积起始之日至生理休眠解除之日止时间段内的有效低温积累。(1)常用估算模型。①低于7.2℃模型。第一,低温累积起始日期的确定。以深秋初冬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7.2℃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始日期,常用5日滑动平均值法确定。第二,统计计算标准。以打破生理休眠所需的≤7.2℃低温累积小时数作为品种的需冷量,≤7.2℃低温累积1小时记为1小时,单位为小时。② 0~7.2℃模型。第一,低温累积起始日期的确定。以深秋初冬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7.2℃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始日期,常用5日滑动平均值法确定。第二,统计计算标准。以打破生理休眠所需的0~7.2℃低温累积小时数作为品种的需冷量,0~7.2℃低温累积1小时记为1小时,单位为小时。③犹他模型。第一,低温累积起始日期的确定。以深秋初冬负累积低温单位绝对值达到最大值时的日期即日低温单位累积为0左右时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点。第二,统计计算标准。不同温度的加权效应值不同,规定对破眠效率最高的最适冷温1个小时为一个冷温单位,而偏离适期适温的对破眠效率下降,甚至具有负作用的温度其冷温单位小于1或为负值,单位为C·U。换算关系如下:2.5~9.1℃打破休眠最有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为一个冷温单位(1C·U)。1.5~2.4℃及9.2~12.4℃只有半效作用,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0.5个冷温单位。低于1.4℃或12.5~15.9℃则无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0个冷温单位。16~18℃低温效应被部分抵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0.5个冷温单位。18.1~21℃低温效应被完全抵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1个冷温单位。21.1~23℃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2个冷温单位。上述需冷量估算模型均为物候学模型。因此,其准确性受制于特定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究竟以何种估算模型作为我国设施葡萄品种需冷量的最佳估算模型有待深入研究。(2)设施葡萄常用品种需冷量见表6-6。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87-1(欧亚)573573917布朗无核(欧美)573573917红香妃(欧亚)573573917莎巴珍珠(欧亚)573573917京秀(欧亚)645645985香妃(欧亚)6456459858612(欧美)7177171046奥古斯特(欧亚)7177171046奥迪亚无核(欧亚)7177171046藤稔(欧美)756958859表6-6 不同需冷量估算模型估算的不同品种群品种的需冷量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红地球(欧亚)7627621036矢富罗莎(欧亚)7811030877火焰无核(欧亚)7811030877红旗特早玫瑰(欧亚)8041102926巨玫瑰(欧美)8041102926巨峰(欧美)8441246953红双味(欧美)8578611090夏黑无核(欧美)8578611090凤凰51(欧亚)97110051090优无核(欧亚)97110051090火星无核(欧美)97110051090无核早红(欧美)97110051090表6-6 不同需冷量估算模型估算的不同品种群品种的需冷量(续)-12.促进休眠解除的技术措施(1)物理措施。利用夜间自然低温进行集中降温的预冷技术,是目前生产上最常用的人工破眠措施,即当深秋、初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7~10℃时,进行扣棚,并覆盖草苫。在传统人工集中预冷的基础上,采用三段式温度管理人工集中预冷技术,具体操作是:人工集中预冷前期(从覆盖草苫始到最低气温低于0℃止),夜间揭开草苫并开启通风口,让冷空气进入,白天盖上草苫,并关闭通风口,保持棚室内的低温;人工集中预冷中期(从最低气温低于0℃始至白天大多数时间低于0℃止),昼夜覆盖草苫,防止夜间温度过低;人工集中预冷后期(从白天大多数时间低于0℃始至开始升温止),夜间覆盖草苫,白天适当开启草苫,让设施内气温略有回升,升至7~10℃后覆盖草苫。人工集中预冷的调控标准:使设施内绝大部分时间气温维持在2~9℃,一方面使温室内温度保持在利于解除休眠的温度范围内,另一方面避免地温过低,以利于升温时气温与地温协调一致。(2)化学措施。①石灰氮Ca(CN)2。在使用时,一般是调成糊状进行涂芽或者经过清水浸泡取高浓度的上清液进行喷施。石灰氮水溶液的一般配制方法是将粉末状药剂置于非铁容器中,加入4~10倍的温水(40℃左右),充分搅拌后静置4~6小时,然后取上清液备用。为提高石灰氮溶液的稳定性及其破眠效果,减少药害的发生,适当调整溶液的pH值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在pH值为8时,药剂表现出稳定的破眠效果,而且贮存时间也可以相应延长,调整石灰氮溶液的pH值可用无机酸(如硫酸、盐酸和硝酸等),也可用有机酸(如醋酸等)。石灰氮打破葡萄休眠的有效浓度因处理时期和品种而异。一般是1份石灰氮对4~10份水。②单氰胺(H2CN2)。一般认为单氰胺对葡萄的破眠效果比石灰氮更好。目前在葡萄生产中,主要采用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含有50%有效成分(H2CN2)的稳定单氰胺水溶液——Dormex(多美滋),在室温下贮藏有效期很短,如在1.5~5℃条件下冷藏,有效期至少可以保持一年以上。单氰胺打破葡萄休眠的有效浓度因处理时间和品种而异。一般是0.5%~3%。配置H2CN2或Dormex水溶液时需要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一般按0.2%~0.4%的比例)。一般情况下,H2CN2或Dormex不与其他农用药剂混用。③注意事项。第一,使用时期。促进休眠解除:温带地区葡萄的冬促早栽培或春促早栽培使休眠提前解除,促芽提前萌发,需有效低温累积达到葡萄需冷量的2/3~3/4时使用一次。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葡萄的露地栽培,为使芽正常整齐萌发,需于萌芽前20~30天使用一次。施用时期过早,需要破眠剂浓度大,而且效果不好;施用时期过晚,容易出现药害。逆转休眠:葡萄的避眠栽培或两季生产(秋促早栽培),促使冬芽当年萌发,需于花芽分化完成后至达到深度自然休眠前结合剪梢、去叶等措施使用一次。第二,使用效果。破眠剂解除葡萄芽内休眠使芽萌发后,新梢的延长生长取决于处理时植株所处的生理阶段。处理时期不能过早,过早葡萄芽萌发后新梢延长生长受限。第三,使用时的天气情况。为降低使用危险性,且提高使用效果,石灰氮或单氰胺等破眠剂处理一般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气温以10~20℃最佳,气温低于5℃时应取消处理。第四,使用方法。直接喷施休眠枝条或直接涂抹休眠芽。如用刀片或锯条将休眠芽上方枝条刻伤后再使用破眠剂破眠效果将更佳。第五,安全事项。石灰氮或单氰胺均具有一定毒性,因此,在处理或贮藏时应注意安全防护,要避免药液同皮肤直接接触。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醇溶性,所以操作人员应注意在使用前后1天内不可饮酒。第六,贮藏保存。放在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于避光干燥处保存,不能与酸或碱放在一起。3.科学升温设施栽培各地扣膜时间都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的实际情况而定,有些品种需要很长时间的休眠,休眠时间的长短又与休眠期间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要在葡萄完成自然休眠后开始扣膜。葡萄从落叶时开始进入休眠期,河南省在1月上旬可以解除休眠;辽宁省熊岳地区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可以解除休眠。如果利用日光温室或加温温室进行栽培,在葡萄的生理休眠解除后即可扣膜升温。如果在生理休眠期内进行扣膜升温,则对开花不利。华北地区一般在1月中下旬进行扣膜升温。利用塑料大棚进行栽培时,由于其保温条件较差,易受外界降温的影响,一般是在当地露地萌芽前的50天左右进行扣膜升温。华北地区一般是在2月下旬开始扣棚。1.温度栽培设施为其中的葡萄生长创造了先于露地生长的温度条件。设施内温度调节的适宜与否,严重影响栽培的其他环节,其主要包括气温调控和地温调控两方面的内容。气温调控:一般认为葡萄设施栽培的气温管理有四个关键时期:休眠解除期、萌芽期、开花期和果实生长发育期。地温调控:设施内的地温调控技术主要是指提高地温技术,使地温和气温协调一致。葡萄设施栽培,尤其是早熟促成栽培中,设施内地温上升慢,气温上升快,地温、气温不协调,造成发芽迟缓,花期延长,花序发育不良,严重影响葡萄坐果率和果粒的第一次膨大生长。另外,地温变幅大,严重影响根系的活动和功能发挥。(1)气温调控。①调控标准。第一,休眠解除期。休眠解除期的温度调控适宜与否和休眠解除日期的早晚密切相关。如温度调控适宜则休眠解除日期提前;如温度调控欠妥当,则休眠解除日期延后。调控标准:尽量使温度控制在0~9℃。从扣棚降温开始到休眠解除所需日期因品种差异很大,一般为25~60天。第二,催芽期。催芽期升温快慢与葡萄花序发育和开花坐果等密切相关。升温过快,导致气温和地温不能协调一致,严重影响葡萄花序发育及开花坐果。调控标准:缓慢升温,使气温和地温协调一致。第一周白天15~20℃,夜间5~10℃;第二周白天15~20℃,夜间7~10℃;第三周至萌芽白天20~25℃,夜间10~15℃。从升温至萌芽一般控制在25~30天。第三,新梢生长期。日平均温度与葡萄开花早晚及花器发育、花粉萌发和授粉受精及坐果等密切相关。调控标准:白天20~25℃;夜间10~15℃,不低于10℃。从萌芽到开花一般需要40~60天。第四,花期。低于14℃时影响开花,引起授粉受精不良,子房大量脱落;35℃以上的持续高温会产生严重日烧。此期温度管理的重点是避免夜间低温,其次还要注意避免白天高温的发生。调控标准:白天22~26℃;夜间15~20℃,不低于14℃。花期一般维持7~15天。第五,浆果发育期。温度不宜低于20℃。积温因素对浆果发育速率影响最为显著。如果热量累积缓慢,浆果糖分累积及成熟过程变慢,果实采收期推迟。调控标准:白天25~28℃;夜间20~22℃,不宜低于20℃。第六,着色成熟期。适宜温度为28~32℃,低于14℃时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昼夜温差对养分积累有很大的影响。温差大时,浆果含糖量高,品质好,温差大于10℃以上时,浆果含糖量显著提高。此期调控标准:白天28~32℃,夜间14~16℃,不低于14℃;昼夜温差10℃以上。②调控技术。第一,保温技术。优化棚室结构,强化棚室保温设计(日光温室方位南偏西5°~10°,墙体采用异质复合墙体。内墙采用蓄热载热能力强的建材,如石头和红砖等,并可采取穹形结构增加内墙面积,以增加蓄热面积,同时,将内墙涂为黑色,以增加墙体的吸热能力,中间层采用保温能力强的建材,如泡沫塑料板;外墙为砖墙或采用土墙等),选用保温性能良好的保温覆盖材料,并正确揭盖、多层覆盖,挖防寒沟,人工加温。第二,降温技术。通风降温,注意通风降温顺序为先放顶风,再放底风,最后打开北墙通风窗进行降温;喷水降温,注意喷水降温必须结合通风降温,防止空气湿度过大;遮阴降温,这种降温方法只能在催芽期使用。如果不注意降温,易产生日烧。(2)地温调控。①起垄栽培结合地膜覆盖。该措施切实有效。②建造地下火炕或地热管和地热线。该项措施对于提高地温最为有效,但成本过高,目前我国基本没有应用。③在人工集中预冷过程中合理控温。④生物增温器。利用秸秆发酵释放热量提高地温。⑤挖防寒沟。防寒沟如果填充保温苯板厚度以5~10厘米为宜,如果填充秸秆杂草(最好用塑料薄膜包裹)厚度以20~40厘米为宜;防寒沟深度以大于当地冻土层深度20~30厘米为宜。防止温室内土壤热量传导到温室外。⑥将温室建造为半地下式。2.湿度空气湿度也是影响葡萄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湿度过高,会使葡萄的蒸腾作用受到抑制,并且不利于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体内养分的输送。持续的高湿度环境易使葡萄徒长,影响开花结实,并且易发多种病害。同时,使棚膜上凝结大量水滴,造成光照强度下降。而相对湿度持续过低不仅影响葡萄的授粉受精,而且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设施栽培由于避开了自然雨水,为人工调控土壤及空气湿度创造了方便条件。(1)调控标准。①催芽期。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不仅延迟葡萄萌芽,还会导致花器发育不良,小型花和畸形花增多;而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气湿度适宜,则葡萄萌芽整齐一致,小型花和畸形花减少,花粉生活力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90%以上,土壤相对湿度要求70%~80%。②新梢生长期。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严重影响葡萄新梢正常生长,同时,影响花序发育;而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气湿度过高,则葡萄新梢生长过旺,并且容易诱发多种病害。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6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70%~80%为宜。③花期。土壤和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开花、坐果。土壤湿度过高,新梢生长过旺,往往会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养分竞争,不利于花芽分化和开花、坐果,导致坐果率下降。同时,树体郁闭,容易导致病害蔓延。土壤湿度过低,新梢生长缓慢或停长,光合速率下降,严重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空气湿度过高,树体蒸腾作用受阻,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导致花药开裂慢,花粉散不出去,花粉破裂和病害蔓延。空气湿度过低,柱头易干燥,有效授粉寿命缩短,进而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5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65%~70%为宜。④浆果发育期。浆果的生长发育与水分关系也十分密切。在浆果快速生长期,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促进果实的细胞分裂和膨大,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60%~70%,土壤相对湿度要求70%~80%为宜。⑤着色成熟期。过量的水分供应往往会导致浆果的晚熟、糖分积累缓慢、含酸量高、着色不良,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因此,在浆果成熟期适当控制水分的供应,可促进浆果的成熟和品质的提高。但控水过度也可使糖度下降,并影响果粒增大,而且控水越重,浆果越小,最终导致减产。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50%~60%,土壤相对湿度要求55%~65%为宜。(2)调控技术。①降低空气湿度技术。第一,通风换气。是经济有效的降湿措施,尤其是室外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通风换气可以有效排除室内的水汽,使室内空气湿度显著降低。第二,全园覆盖地膜。土壤表面覆盖地膜可显著减少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有效降低室内空气湿度。第三,改革灌溉制度。改传统漫灌为膜下滴/微灌或膜下灌溉。第四,升温降湿。冬季结合采暖需要进行室内加温,可有效降低室内相对湿度。第五,防止塑料薄膜等透明覆盖材料结露。为避免结露,应采用无滴消雾膜或在透明覆盖材料内侧定期喷涂防滴剂,同时在构造上,需保证透明覆盖材料内侧的凝结水能够有序流到前底角处。②增加空气湿度技术。喷水增湿。③土壤湿度调控技术。主要采用控制浇水的次数和每次灌水量来解决。3.光照调控葡萄是喜光植物,对光很敏感。光照不足节间细长,叶片薄、淡黄、光合产物少,易引起严重的落花、落果,浆果质量差、产量低。针对果树设施内光照强度弱、光谱质量差、光照时间短的特点,在光照因子的调控上应采取下列措施:建造优型棚室,减少建筑材料遮光。选择透光率高的覆盖材料,常用的有普通、无滴、漫反射、复合功能的棚膜,可根据经济状况选用;并应经常清洗棚膜上的灰尘、杂物,提高透光率。铺设反光地膜,或在棚内墙上悬挂镀铝膜,增强反射光照。适当早揭帘、晚盖帘,延长光照时间。加强对树体的综合管理。在阴雨天,应在棚内铺设农用反光膜及吊电灯补光。避雨栽培是以避雨为目的地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树冠顶部的一种方法,它是介于无加温温室栽培和露地栽培之间的一种类型(彩图6-2-1至6-2-8)。在中国南方多湿生态条件下,露地葡萄病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特别是欧亚种葡萄常被限制在年降水量600毫米以北地区栽培。葡萄避雨栽培在我国经过10多年的实践,已显示出很多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北方发展欧亚种葡萄难度降低。河南、山东、陕西等省的葡萄栽培环境,虽然没有南方的栽培环境条件恶劣,但是在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7月、8月,同样处在温度高、雨量大的季节。这些省份发展品质优良的欧亚种葡萄,也会出现病害多、生产难度大的情况,由于病害多喷药,不利于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发展避雨栽培会降低病害的发生,减少打药次数,便于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2)南方可发展品质优的欧亚种葡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方种植的葡萄品种基本上是适于暖湿地区、抗病性较强的欧美杂种巨峰系。品质优良的欧亚种因不耐湿、不抗病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农学院、浙江省海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引进欧亚种采用大棚栽培和避雨栽培相继成功,推动了上海、浙江、苏南地区欧亚种葡萄的发展。浙江省海盐县欧亚种无核白鸡心等品种种植面积达35公顷,占全省葡萄面积25.3%;上海金提园艺公司于1996—1997年建立10公顷单栋大棚和联栋大棚,主栽品种为秋红和意大利,获得成功。使上海、浙江、江苏地区葡萄品种结构得到了调整,对提高葡萄经济效益,调节南方果品市场起到积极作用。(3)避免气象灾害,减少、减轻病害。在葡萄的生长期,尤其是新梢生长、开花坐果、果实膨大直至成熟期,经历春雨绵绵,梅雨集中,大风暴雨,会造成为害葡萄的黑痘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的病菌繁殖快、传播快、为害重,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以及经济效益。采用避雨栽培,覆盖薄膜期避免了雨淋,杜绝了一些病菌的传播途径,能有效地减轻病害的发生。避雨栽培时,雨水直接降在避雨薄膜上,没有降在葡萄植株上,避免病菌随雨水传播。避雨栽培的葡萄,植株下部、内膛的叶片干燥无水,仅上部边缘少数叶片有少量雨水。雨后次日早上观察,避雨栽培的葡萄植株叶片正反两面仅有一层薄薄的水膜,露水主要结在避雨棚膜上;而不避雨栽培的葡萄植株叶片正反两面都结有大量的露水。避雨栽培的葡萄叶片上的露水在日出之后迅速蒸发干;而露地栽培的葡萄植株叶片上的露水蒸发慢,在叶片上持留的时间长。(4)减少打药次数,减轻农药污染,为生产无公害果品创造条件。(5)改善品质,提高坐果率,减轻裂果。(6)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技术措施及时实施。(7)提高经济效益。由于葡萄是藤本植物,茎蔓柔软,一般不能挺立生长。在栽培上必须设立支架,才能使葡萄树保持一定的树形,使之通风透光,果实、枝叶才能合理而均匀地分布,生产出的果实才能色泽鲜艳,品质好。架式关系到光能和土地的利用,通风透光程度,工人操作便利与否,规范化栽培程度,葡萄产量与品质等诸方面内容。避雨栽培避雨期光照减弱,架式的选择更为重要。避雨棚结构根据葡萄架式确定。采用何种架式和避雨棚结构应根据品种生长势强弱等特性,当地栽培习惯选定。避雨棚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小避雨棚,一行葡萄一个避雨棚,棚宽1.8~2.5米;另一种是大避雨棚,2行葡萄一个避雨棚,棚宽5~6米。单臂篱架是我国葡萄栽培常用的架式。南方的广东、广西、江西等地以单臂篱架为主,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单臂篱架占有较大的面积,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单臂篱架也有较大的面积。1.单臂篱架一般行距1.5~2.2米。一行葡萄立一行水泥柱,架柱高1.8~2.2米(埋入地下的0.5米未包括在内),架头立柱埋时向外与地面呈45°角倾斜,并用8号铁丝加锚石拉紧,埋入地下0.5米深处,夯实。沿行向柱间距离为4米,每行立柱上拉12号铁丝3~4道,第一道铁丝距离地面50~60厘米,往上每隔50厘米左右拉一道铁丝,沿行向组成立架面。枝蔓分布在篱架面上,果穗挂在篱架面上、中、下各部位。该架式适于长势中庸或偏弱的品种和采用自由扇形或单、双臂水平型树形。这种架式栽植密度较高,早期丰产。存在的问题:顶端优势明显,上部枝蔓生长旺,下部枝蔓弱,如果冬季修剪不当,结果部位上移;枝蔓集中在篱面上,光能利用较差;通风透光性较差,易发生各种病害;果实裸露比例较高,西边果实容易日灼;先密后稀,措施不到位,一密到底,若干年后单株的树体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管理难度较大等。2.避雨棚结构(1)避雨棚的宽度。行距2米左右可采用一行一个小避雨棚,利用原有的架柱。行距1.5米左右可采用一行一个小避雨棚或3行一个中避雨棚,利用原有的架柱。(2)一行葡萄一个避雨棚结构。①棚柱。利用单臂篱架的架柱,用竹、木等加高到离地面2.3米,柱顶高度必须一致。②避雨横梁。柱顶下35厘米处架一根横梁,横梁长度视行距大小,横梁长度应小于行距30~50厘米,即行距2.2米,横梁长1.7米;行距2米,横梁长1.6米;行距1.8米,横梁长1.5米。棚膜中间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利于高温期散热,有利通风,覆膜期能增加一些光照。③避雨棚横梁架材。一是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横梁长度按上述长度决定。不宜用木料,因木料易腐烂,寿命不长。柱两边等距离,横梁边要对齐,使避雨棚整齐。每隔两根柱用长毛竹横向固定全园的架柱(不必再架横梁),能有效地提高抗风力。二是用粗的钢绞丝全园拉横丝。采用这种办法架柱横向必须对齐(如立柱横向不对齐的只能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一个园的东西两边还要拉加固钢绞丝,固定在路边埋入50厘米以下的锚石上。一个园两头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架柱连接固定。④拉丝。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细的钢绞丝要用2条),共3条。用钢绞丝做横梁的,两边钢绞丝的固定按用毛竹等横梁的位置固定。柱顶不宜用竹架。3条钢绞丝引到两头架柱外固定在土中50厘米深的锚石上。⑤拱片。用毛竹拱片。长按横梁长度1:1.25左右计,即横梁1.7米,拱片2.1米;横梁1.6米,拱片2米;横梁1.5米,拱片1.85米。拱片宽度窄的一头2.5~3厘米。每隔0.7米一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顶丝上。拱片两头应对齐,利于覆膜。⑥覆膜。棚面的宽度按拱片的宽度,厚度0.03毫米(3丝)。棚面覆盖在避雨棚的拱片上,膜要拉紧,盖得平展。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或条布按拱片距离斜向将棚面压紧,台风、大风地区应来回压膜。⑦注意事项。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要一致,两边对齐,有利覆膜。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2.5厘米以下的,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用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覆膜要平展,膜带要压紧。⑧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2.0米长的拱片480根(行距按2米计,下同),1.6米长横梁55根,横向毛竹净总长约90米(如用钢绞丝约200米),直向钢绞丝约1000米,2米宽的棚膜350米(厚0.03毫米,重约18千克),竹(木)夹约1900只,压膜带约1000米(台风、大风频繁地区要来回压膜,膜带则需约2000米)。(3)三行葡萄一个避雨棚结构。行距1.5米左右的高密度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如一行一个避雨小棚搭建成本较高,操作管理也较麻烦,可采用三行葡萄搭建一个避雨棚。①棚柱。利用3行葡萄的架柱,适当加高,中间行的柱加高至2.5米,两边两行的架柱加高至2.2米,加高后各行柱的高度必须一致。②避雨横梁。根据行距两棚中间应不少于30厘米的空间;如行距1.5米,3行为4.5米,避雨横梁应4.2米,即架好后,2根边柱中间向外的距离为60厘米。横梁固定位置为中间棚柱顶下60厘米处。如3行葡萄架柱横向不对齐的,横梁固定在其中两行的柱上;如架柱对齐的,横梁则固定在3根柱上,这样更加牢固。如全园葡萄架柱横向对齐的,可全园东西向拉钢绞丝代替横梁,可节省投资。一个葡萄园两头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柱架连接固定。③拉丝。3行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共5条。柱顶不宜用竹架。用槲做横梁的,两边钢绞丝固定的位置在用毛竹等横梁的位置上。5条钢绞丝引到两头架柱外1米处固定在50厘米深的锚石上。④毛竹拱片。长5.2米,宽为窄头粗不少于5厘米,每隔0.7米1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行的钢绞丝上,然后再固定在其他4条钢绞丝上,拱片两头应对齐,利于覆膜。⑤覆膜。膜的宽度与拱片的宽度相同,即5.2米,厚度为0.06毫米(6丝)。棚膜覆盖在拱片上。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按拱片距离斜向将棚膜压紧。⑥ 注意事项。中间高度不能低于2.5米,两棚之间必须留有30厘米的空间,有利于闷热天气散热和通风;拱片粗度不小于5厘米,因5.2米长的拱片,粗度不够不牢固;应用工厂生产的压膜带,不宜用布条。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要一致,两边对齐,有利覆膜。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2.5厘米以下的,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用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⑦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5.2米长的拱片210根,4.2米长的横梁约35根(如用钢绞丝约200米),葡萄园两头横向毛竹净总长约30米(视葡萄园宽度定),直向钢绞丝约2500米,5.2米宽的棚膜约160米,竹(木)夹约900只,压膜带约1000米。1.双十字“V”形架双十字“V”形架是浙江省海盐县杨治元创造的新型实用架式。至2002年,这种架式已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推广面积达4000多公顷。(1)适用品种。适于长势中等的、偏弱的和稍强的品种。(2)结构。由架柱、2根横梁和6根拉丝组成。①立柱。行距2.5~2.7米立一行水泥柱(或竹、木、石柱),柱距4米,柱长2.9~3米,埋入土中0.6~0.7米,柱顶离地面2.3~2.4米(与避雨棚结合,一步到位)。要特别注意立柱是直向和横向均要对齐,有利于搭避雨棚。②架横梁。种植当年夏季或冬季修剪,每个柱架2根横梁。下横梁长60厘米,扎在离地面115厘米处,上横梁80~100厘米长,扎在离地面150厘米处(长势中庸的品种)或155厘米(长势强的品种)处。两道横梁两头及高低必须一致。横梁以毛竹(一根劈两片)为好,钢筋水泥预制横梁、角铁横梁、钢管横梁均可。木横梁不妥,木横梁易腐烂,使用年限缩短。③拉丝。离地面90厘米处柱两边拉两条钢丝,两道横梁离边5厘米处打孔,各拉一条钢丝。形成双十字6条拉丝的架式。横梁两边4条不宜用拉丝扎在横梁上,否则每年整理拉丝时较费工。6条拉丝最好用钢绞丝(电网上用的7股钢绞丝),耐用而不锈,且成本低。上横梁两边的拉丝可用旧电线,枝蔓固定其上不易断枝蔓,且枝蔓不会移动。需用材料:每亩地的柱65~70根,长、短横梁各65~70根,拉丝1600米左右。(3)特点。夏季护理叶幕呈“V”形,葡萄生长期叶幕形成三层:下层为通风带,中部为结果带,中、上部为光合带。蔓果生长规范,两边的果穗较整齐地挂在离中间架柱15~20厘米处,在避雨条件下,雨水一般不会淋至果穗上。(4)优越性。①增加光合面积。根据测定,叶幕面积为地面面积的110%~120%。②提高叶幕层光照度。据测定整个叶幕层一天中均有半天以上的受光。东边外侧、东边内侧、西边外侧、西边内侧四个侧面的光照度,晴天受光面上部1.5米处叶幕平均光照度为3.04万勒克斯,下部为2.16万勒克斯,明显优于单臂架和棚架。③提高光合效率。④提高萌芽率、萌芽整齐度和新梢生长均衡度。顶端优势不明显。⑤提高通风透光率。有利于减轻病害,有利于提高果品质量。⑥省工、省力、省架材、省农药。规范栽培,操作容易;蔓果管理部位在1~1.6米,操作时不吃力,能提高功效;架柱与避雨棚架柱结合,可减少架材。2.避雨棚结构(1)棚柱。利用双十字“V”形架的架柱。架柱高出地面2.3~2.4米。架柱一步到位长2.9米可直接利用;原架柱离地面不到2.3米的,用毛竹、木等加高至2.3米。柱顶高低必须一致,使避雨棚高低一致。(2)避雨横梁。柱顶下40厘米处架一根横梁。有两种做法。一是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长度为1.8米。不宜用木料,因木料易腐烂,寿命不长。柱两边等距离,横梁边要对齐,使避雨棚对齐。每隔两根柱用长毛竹横向固定全园的架柱(不必再架1.8米的横梁),能有效地提高抗风力。二是用粗的钢绞丝全园拉横丝。采用这种办法架柱横向必须对齐(如立柱横向不对齐的只能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钢绞丝固定在柱顶下40厘米处。一个园的东西两边还要拉加固钢绞丝,固定在路边埋入50厘米以下的锚石上。这种办法既牢固又投资少(因钢绞丝比毛竹等架材便宜很多)。风力较大的葡萄园在两根架柱中间再拉一条横丝,能提高抗风力。不论采用哪种材料架横梁,一个葡萄园的两头都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架柱连接固定,避雨棚就比较牢固。(3)拉丝。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细的钢绞丝要用两条)共3条。用钢绞丝做横梁的,两边钢绞丝固定的位置,柱中心点左右各85厘米,即两边钢绞丝的距离为170厘米(与用毛竹横梁距离相等),柱顶不宜用竹架,否则易造成薄膜破损。(4)拉丝牵引锚石固定。避雨棚的3条钢绞丝引到架柱外1米处,挖50厘米深的穴埋入锚石,将3条钢绞丝固定在锚石上,泥土填上敲实。用毛竹等作为避雨棚横梁的,长度超过50米的葡萄园,在东西两边也要拉若干条加固钢绞丝并牵引锚石。(5)拱片。用2.2米长,窄的一头2.5~3厘米宽的毛竹拱片,每隔0.7米一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顶丝上,两边固定在边丝上。拱片两边应对齐,利于覆膜。(6)覆膜。用2.2米宽,0.03~0.05毫米厚(3丝至5丝)的棚面覆盖在避雨棚的拱片上。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或布条按拱片的距离斜向将棚膜压紧,台风、大风频繁地区应来回压膜。(7)注意事项。①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必须一致,两边对齐,有利覆膜。②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在2.5厘米以下,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③覆膜要平展,膜带要压紧。(8)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2.2米长的拱片370根,1.8米长横梁35根,横向毛竹总长约180米(如用钢绞丝作横梁,约200米),直向钢绞丝约800米,2.2米宽的棚膜270米(3丝约16千克,5丝约27千克),竹(木)夹约1500个,压膜带约900米(台风、大风频繁的地区膜带要来回压膜,则需1800米)。毛竹、拉丝可用5年以上,较粗的拱片可用3年以上(每年均要调换少量不牢固的拱片),棚膜用1年,竹(木)夹用2年以上(每年均要调换已坏的竹、木夹),标准压膜带可用5年以上,布条每年要整理。1.高宽垂架葡萄高宽垂架栽培20世纪20年代创始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阿根廷、巴西、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俄罗斯等国家都相继推广这种栽培方式。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这种栽培方式,逐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湖南省避雨栽培多数用高宽垂架。(1)适用品种。各品种均适用,长势旺的品种最适宜。(2)结构。由架柱、一根横梁和8条拉丝组成。①立柱。行距3米立一行水泥柱(或竹、木、石柱),柱距4米,柱长3米,埋入土中0.6米,柱顶离地面2.4米。纵横距离一致,柱顶成一平面,两头边柱需向外倾斜30°。②架横梁。用2米长的横梁扎在离地面1.7米的柱上。横梁两头及高低必须一致。横梁以毛竹为好,角铁横梁、钢管横梁均可。木横梁不妥,因易腐烂,使用年限短。③拉丝。离地面1.3米处柱两边拉2条铁丝;在横梁离柱20厘米、50厘米和离横梁边5厘米处打孔,各拉一条铁丝,共拉8条拉丝。横梁上的6条拉丝不宜用拉丝扎在横梁上,否则每年整理拉丝较费工。8条拉丝最好用钢绞丝(电网上用的7股钢绞丝),耐用又不锈,且成本低。需要材料:每亩需柱60根左右,拉丝1800米左右。(3)特点。结果部位高(1.5米),叶幕宽(水平2米多),中后期发出新梢下垂。(4)优越性。①枝蔓分两边均衡分布,能提高叶幕层光照度,提高光合效率。②枝蔓在架面上水平生长,减弱生长势,有利花芽分化,适宜用长势强旺的品种。③结果母枝冬剪后水平绑缚,能提高萌芽率、整齐度和新梢生长均衡度,顶端优势不明显。④结果部位提高,减轻病害,避免、减轻日灼。⑤能计划定梢、定穗、控产,实行规范化栽培,提高果品质量。2.避雨棚结构一行葡萄一个避雨棚结构。(1)棚柱。利用高宽垂架的架柱,架柱高出地面2.4米。架柱一步到位3米可直接用;原架柱离地面不到2.4米的用竹、木等加高至2.4米。柱顶高低一致,使避雨棚高低一致。(2)避雨横梁。柱顶下40厘米处(离地面2米)架一根横梁。有以下两种做法。一是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长度为2.4米。不宜用木料,因木料易腐烂,寿命不长。柱两边等距离,一行的横梁边要对齐。每隔两根柱用长毛竹横向固定全园的架柱(不必用2.4米的横梁),能有效地提高抗风力。二是架柱横向对齐的葡萄园可用粗的钢绞丝全园拉横丝。钢绞丝固定在柱顶下40厘米处。一个园的东西两边,还应用钢绞丝固定在埋入土中50厘米处以下的锚石上。不论采用哪种材料架横梁,一个葡萄园的两头都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架柱连接固定。(3)拉丝。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细的钢绞丝要用2根),共3条。用钢绞丝作横梁的,两边钢绞丝的固定位置,柱中心点左右各115厘米,即两根钢绞丝距离为230厘米(用毛竹横梁距离相等)。柱顶不宜用竹架。3条钢绞丝引到两头架柱外1米处,固定在土中50厘米深的锚石上。(4)拱片。用毛竹拱片,长3米,窄的一头3厘米,每隔0.7米一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顶丝上,两边固定在边丝上,拱片两头应对齐,利于覆膜。(5)覆膜。用3米宽0.03~0.05毫米(3丝到5丝)厚的棚膜平盖在避雨棚的拱片上,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或布条按拱片距离斜向将塑膜压紧,台风、大风频繁地区应来回覆膜。(6)注意事项。①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要一致,两边对齐,有利于覆膜。②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在2.5厘米以下,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用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③覆膜要平展,膜带要压紧。(7)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3米长的毛竹拱片320根,2.4米长横梁30根,横向毛竹净总长80米(如用钢绞丝作横向横梁,约200米),直向钢绞丝约700米,3米宽0.03~0.05毫米厚棚膜230米,竹(木)夹1300只,压膜带约900米。1.北方欧亚种葡萄避雨栽培覆膜期和揭膜期北方避雨栽培地区是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山东和华北、东北诸省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集中降雨期是7月、8月两个月,正值葡萄果实膨大期,早熟品种为浆果成熟期,红地球等欧亚种葡萄因多雨而极易发病。这些地区避雨栽培的覆膜期和揭膜期应根据当地的雨季和发病情况掌握。(1)覆膜期①多数地区应在雨季前覆膜。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和当地的天气预报应在雨季前覆膜,即6月下旬至7月初覆膜;有些年份雨季提前,覆膜期也相应提前。集中降雨期要全期覆膜避雨,确保葡萄安全。②遇特殊病害应提前覆膜。有些年份霜霉病等病害早期发生,就应提前覆膜。(2)揭膜期。①不抗白腐病、炭疽病的欧亚种揭膜期应在葡萄采收后。葡萄浆果上色成熟期,不抗白腐病、炭疽病的品种(如京秀葡萄不抗炭疽病、粉红亚都蜜不抗白腐病)若遇秋雨易导致白腐病、炭疽病发生造成危害。这类品种避雨覆膜到葡萄果实采收后。②红地球葡萄揭膜期应在葡萄采收后。红地球葡萄中、后期继续覆膜不仅可减轻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病害的危害,减少浆果损失;而且浆果成熟期在覆膜条件下,膜下的光照度减弱25%~35%,可减轻红地球葡萄因光照过强而导致上色过重成为紫地球。③较抗病的欧亚种葡萄。较抗病的欧亚种葡萄在集中降雨期后,转为正常的天气时可解除棚膜,如果秋雨经常出现的地区也应在葡萄采收后揭膜。(3)覆膜过程中期揭膜。北方葡萄避雨栽培地区是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少雨年份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7月、8月集中降雨期,月降水量一般在100毫米以上,少雨年份在50毫米以下。因此在避雨栽培中,应根据当年降雨量情况,不宜全期覆膜避雨,晴云天气时段可揭除棚膜,根据天气情况仅在雨期覆膜,使葡萄较长时间在全光照下生长,同时可延长棚膜使用期,如当年覆膜在2个月以内,还可使用1年,节省成本。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有利于增加光照,有利于果实膨大,有利于花芽分化,如遇34℃以上的高温天气,还有利于缓解高温障碍,有利于着色。中期揭除棚膜这段时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遇大风雨,在风雨来临前及时覆膜;如果降水量10毫米以下的降水不必覆膜。揭膜覆膜视天气变化不断进行,葡萄采收前覆好膜。2.北方欧美杂种葡萄避雨栽培覆膜期和揭膜期(1)覆膜期。欧美杂种葡萄较耐湿、较抗病,应根据品种的抗病性和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覆膜和揭膜。①萌芽前覆膜的地区。对黑痘病防治缺乏经验,每年均因新梢生长期发生黑痘病造成一定危害的地区,或上年秋季黑痘病发生严重而春季雨水较多的年份,避雨栽培的覆膜期应在萌芽期。新梢生长在避雨栽培条件下可避免黑痘病发生。②开花前覆膜的地区。对容易感染穗轴褐枯病的品种,或春季阴雨天气比较长导致霜霉病早发的年份,避雨栽培覆膜期在开花前。(2)揭膜期。一般应在葡萄果实采收后揭膜。在葡萄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继续覆膜,能有效防止炭疽病、白腐病等病害的发生。(3)覆膜过程中期揭膜。欧美杂种葡萄的抗病性相比欧亚种葡萄要强,而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方要少得多。在避雨栽培中期应根据葡萄品种的抗病性和天气情况进行揭膜。如果栽培的品种为巨玫瑰(不抗叶片霜霉病),而生长期雨水又较多,应该全期覆膜。如果栽培的品种抗病性较强,而生长期雨水较少应短期揭膜。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有利于增加光照,有利于果实膨大,有利于花芽分化,如遇34℃以上的高温天气,还有利于缓解高温障碍,有利于着色。中期揭除棚膜这段时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遇大风雨,在风雨来临前及时覆膜;如果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不必覆膜。揭膜、覆膜视天气变化不断进行,葡萄采收前覆好膜。3.南方欧亚种葡萄覆膜期和揭膜期(1)覆膜期。①多数地区萌芽前覆膜。欧亚种葡萄不抗病、不耐湿,在南方避雨栽培,多数地区覆膜期应在萌芽前。从萌芽开始就在避雨栽培条件下避免雨淋,新梢生长期就能有效地防止黑痘病等病害的传播和为害。②少数地区可在开花前覆膜。春季雨水少的地区,能控制住新梢生长期黑痘病的条件下,也可推迟到开花前覆膜,使蔓、叶、花序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有利于蔓叶营养积累和花序发育。(2)揭膜期。①一般可在葡萄采收后揭膜。揭膜后几个月,蔓叶在全光照下生长,有利于蔓叶营养积累,有利于花芽继续分化。根据杨治元观察,很多欧亚种葡萄品种在北方花芽分化正常,花序较多,产量年份间较稳定;在南方栽培结果枝率下降,花芽分化不正常,年份间花序不稳定,导致产量不稳定。分析其原因南方光照不足,南方比北方日照时数平均减少1000小时左右(大棚、避雨栽培光照减少25%~35%);日温差较少,南方比北方减少2~3℃,导致树体营养积累不足,影响到当年的花芽分化和下一年的花芽补充分化,这是导致欧亚种葡萄品种在南方栽培花芽量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②遇到的问题。葡萄采收后揭除棚膜,遇到的问题是易导致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如不及时防治,易造成秋季早期落叶,也影响花芽分化。如何处理好果实采收后及时揭膜使蔓叶在全光照下生长,又要防治好霜霉病,防止秋季早期落叶,这是南方欧亚种葡萄避雨栽培中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③视品种特性掌握揭膜期。根据杨治元的实践、研究和调查,认为应根据品种的特性和当地霜霉病病情科学地掌握揭膜期。第一,结果枝率70%以上的品种可推迟揭膜期。这类品种在南方避雨栽培,光照较弱条件下生长发育,对花芽分化影响不大,连续避雨栽培结果枝率仍较稳定。属于这类品种的有87-1、绯红、香妃、秋红、黑玫瑰、瑞比尔等。第二,结果枝率中等或较低的中、晚熟品种采果后应适时揭膜。这类品种在南方避雨栽培,光照较弱条件下生长发育,对花芽分化影响较大,在葡萄采收后应及时揭膜,秋季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有利于营养积累,有利于花芽分化和下一年花芽补充分化。对成熟较早的品种,采收果实后可推迟7~15天揭膜,使树体生长有个过渡期。揭膜后及时喷用必备、科博、波尔多液等保护性无公害农药,视天气和发病情况,喷若干次,直至10月上旬控制住霜霉病。属于这类品种的有无核白鸡心、京玉、里扎马特、红地球、红意大利、秋黑、美人指等。第三,结果枝中等的早熟品种采收后可视情况适当推迟揭膜。这类品种在南方避雨栽培,光照较弱条件下生长发育对花芽分化影响也较大。由于成熟早,采收采果后仍是雨季应推迟揭膜期,待雨季过后再揭膜,或夏季高温后再揭膜。在秋季必须控制住霜霉病,保护好叶片。属于这类的品种有早玉、京秀、早熟红、无核白等。(3)覆膜过程中揭膜。欧亚种葡萄在南方栽培,如何提高叶幕的受光量,对花芽分化至关重要,尤其中、晚熟品种,覆膜期较长,由于光照不足,影响树体营养积累和花芽分化。对结果枝率中等或较低的中、晚熟品种在避雨阶段的中期,视天气在晴天揭膜,雨天覆膜,增加蔓、叶、果的管理,对蔓、叶、果的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是极为有利的。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使蔓叶在全光照下生长。在揭膜阶段密切注视天气变化,根据天气预报,雨前及时覆膜,雨后再揭膜,这样既起到避雨的作用,又能在光照较足的条件下生长发育。4.南方欧美杂种葡萄覆膜期和揭膜期(1)覆膜期。欧美杂种较耐湿、较抗病,各地根据前期黑痘病发生和防治情况合理掌握。①萌芽前覆膜的地区。对黑痘病防治缺乏经验,每年均因新梢生长期发生黑痘病造成一定危害的地区,或上年秋季黑痘病发生严重而春季雨水较多的年份,避雨栽培的覆膜期应在萌芽期。新梢生长在避雨栽培条件下可避免黑痘病发生。②开花前覆膜的地区。黑痘病防治有经验,每年在新梢生长期黑痘病完全能控制住的地区,避雨栽培覆膜期应在开花前。萌芽至开花多数品种需40~45天,在这段时间露地生长,光照较足,有利于新梢蔓叶生长,提高光合效率,增加营养积累,并有利于花序的发育。③视情况确定覆膜期的葡萄园。南方春季多雨,黑痘病防治有经验的地区,如遇春雨绵绵,新梢生长期已发生黑痘病,而且很难控制住,应立即覆膜。因覆膜后蔓叶不受雨淋,能有效地防治黑痘病传播,结合药剂防治,能控制住黑痘病。不能死搬硬套等到花前覆膜。(2)揭膜期。一般应在葡萄果实采收后揭膜。在葡萄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继续覆膜,能有效防止炭疽病、白腐病等病害的发生。(3)覆膜过程中期揭膜。南方梅雨明显的地区,一般梅雨结束即转入炎热的高温期,中、晚熟品种在葡萄果穗套袋的前提下,梅雨期(或雨期)过后转入晴热天气,可中期揭膜。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有利于增加光照,有利于果实膨大,有利于花芽分化,如遇34℃以上的高温天气,还有利于缓解高温障碍,有利于着色。中期揭除棚膜这段时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遇大风雨,在风雨来临前及时覆膜;如果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不必覆膜。揭膜、覆膜视天气变化不断进行,葡萄采收前覆好膜。从萌芽到开花前为露地栽培期,适当的降水对土壤有益,但要注意防止黑痘病对葡萄幼嫩组织的危害。覆盖后,葡萄白粉病和虫害有加重的趋势,要注意做好防治工作。具体的防治方法为:在芽眼萌动前,喷施3度石硫合剂加200倍五氯酚钠,开花后可喷施0.3~0.5度石硫合剂进行防治。覆盖后土壤易干旱,注意及时灌水,采用滴灌效果最好。注意温度管理,覆盖设施内易出现高温,注意及时通风,其他栽培管理方法与露地栽培葡萄基本相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栽培上的利用,主要在促进芽眼的萌发、坐果、果实的着色、果实的膨大、果实的无核化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极好的效果。(1)促进发芽。葡萄保护地栽培,葡萄的芽眼萌发率较露地栽培低得多。葡萄萌芽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葡萄的产量和效益。打破休眠,使葡萄早发芽、早结果、早上市,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是葡萄保护地栽培者的心愿。(2)促进成熟。在保护地葡萄栽培中,促进葡萄果实的成熟是很重要的。常用的促进葡萄成熟的生长调节剂为乙烯利。一般乙烯利的使用浓度为30~50毫克/升,处理时间为果实接近成熟时,即从果实转色期到充分成熟期之间。(3)促进葡萄果粒膨大。促进葡萄果粒的膨大,现在有较多的生长调节剂可以使用,且有成品出售,如:北京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的“大果宝”、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葡萄膨大剂和赤霉素等。促进果粒膨大在无核葡萄品种上更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葡萄的无核品种果粒都较小,但无核葡萄品种的品质很好,果粒的增大可大大提高其商品性。促进葡萄果粒膨大的生长调节剂的用法为:对于欧亚种的栽培品种处理方法是分两次处理,第一次为盛花期,即每花序上有80%的花朵开放时应用;第二次在开花期后10~15天进行处理。对于巨峰系品种也分两次处理,第一次为开花期后一周,第二次为开花后期15天左右。(4)巨峰系品种的无核化处理。无核化处理是针对有核品种来说的,对葡萄的无核化处理,各个品种的适应性差别较大,较为适合的巨峰系品种有巨峰、先锋、黑奥林、红富士等。处理时间为:盛花前2~5天,尽量接近开花期,以减少处理的副作用。处理方法:用配比好的药剂蘸穗或用小型的喷雾器进行喷洒,常用的药剂为赤霉素等。给葡萄果实套袋可以极大地减少葡萄果实病虫害的发生,减少裂果,防止药剂污染,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给葡萄果实套袋应在果穗整形后立即进行(彩图6-3-1)。(1)防止病、虫为害果实。葡萄的主要病害如霜霉病、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等,都是传染性病害,其中白腐病和霜霉病是造成近几年葡萄减产乃至导致绝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果实套袋后,由于纸袋的保护作用,使果穗与外界隔离,阻断了病菌对果实的侵染途径,有效地起到防止病菌侵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避免害虫入袋为害果实,从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有些防病防虫专用袋(如防茶黄螨、蓟马专用袋等)还涂有杀虫剂、杀菌剂,可以有效避免进入袋内的病菌和害虫为害。(2)有效地防止、减轻日灼。葡萄幼果期遇高温天气在强光下果粒易产生日灼。(3)减轻裂果。葡萄果粒裂果的原因:遗传因子,如绯红;病害因子,如白粉病果粒;挤压因子,因果粒膨大过程由于果穗太紧密,中部果粒挤破;生理因子,土壤水分时干时湿,当水分短期大量进入果粒会导致裂果。裂果期下雨,植株根系大量吸水,果穗、蔓叶也会直接吸收少量水分,果穗套袋,免受雨淋,不直接吸收水分,能减轻裂果;但不能防止裂果,因根系吸收水分是主要的。果穗套袋后,果袋不仅阻止了果面直接吸水,而且可以保持果粒周围环境湿度的相对稳定,减轻了果粒的干湿变化幅度,能有效地防止葡萄果顶部的裂果,即使发生裂果,果粒也能形成干缩状,一般不传染好的果粒,危害较小,因而成为防止葡萄裂果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套袋对果蒂部裂果的防治效果较差。(4)防止、减轻鸟类食害。随着保护鸟类的深入开展,麻雀已列为二类保护动物,鸟类食害葡萄果粒日益严重。既要保护鸟类,又要防止鸟类食害,必须采取保护措施。选用既防病虫、日灼的危害,又能防止鸟类食害的果穗袋,在套袋期间能防止、减轻鸟类的危害。(5)防止果面污染,降低农药残留。一般栽培条件下,葡萄果实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灰尘、杂物、废气等的污染,加上多次喷药,特别是波尔多液等农药,一方面使果穗表面沾满了杂物,食用时脏污难以去除;另一方面果粒中的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加,因而降低了葡萄的商品价值。而果穗套袋后,由于果穗受到纸袋的保护,与外界环境隔离,不仅避免了灰尘杂物的污染,保持果粒完整,使果面整洁、干净、美观,而且还可以阻隔农药直接喷布于果面,同时还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果实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生产无公害果品。(6)提高果品质量和浆果耐贮性。能提高果穗外观品质。套袋的果穗,防除了药液的斑点和灰尘,使果面洁净,果粒完整,颜色鲜艳,色调明快,展现了该品种的固有色泽,极大地提高了果实的商品价值。(7)增强果实的耐贮性。葡萄果实汁多柔软,无论皮薄还是皮厚,在贮运过程中,都存在因挤压而造成果粒脱落、破损、腐烂等问题。果穗套袋后,一是套袋尽管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提高了果实硬度,增强了耐贮性;二是由于果袋的保护,使果实受到病虫侵染的机会减少,果面伤口少,贮运期间不易受病虫侵害;三是带袋采收可使整个果穗形成一个整体,增强抗压力,减轻挤压损失;四是可以等到适宜贮运的成熟度,进行分期分批的采收,不必担心后期的病虫侵害,从而提高果实的贮运性能。我国葡萄果穗套袋由于起步晚、时间短,在应用过程中表现为“应用在先,研究落后”。因而在果袋销售市场中适宜各生产区的系列果袋少,低劣纸袋充斥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缺乏规范的套袋配套技术,不合理使用套袋给果农带来损失的事件屡屡发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1)低档劣质果袋所占比例较大。目前果袋市场质量良莠不齐,伪劣纸袋大量上市,这些果袋虽然价格较低,但质量较差,生产中应用会带来巨大损失。有的纸袋纸质差,强度不够,风吹、雨淋、日晒极易破损,有的劣质涂蜡纸袋会造成袋内温度过高,灼伤幼果。目前很多果袋是用旧报纸、普通花纸、黄条纹纸等黏糊而成,南方用于巨峰、藤稔、京亚等欧美杂种葡萄的果袋多数是用旧报纸,由果农自己黏糊或缝制,有的欧亚种葡萄也用旧报纸袋。这类果袋疏水差,抗拉力差,极易破损,纸袋没有经药物处理,并有油墨污染,不符合无公害栽培的果袋质量。(2)不分地区、不分品种盲目选用果袋。我国葡萄生产现状是品种多、地域广,气候类型多样而复杂,而各葡萄产区没有研制出适宜不同品种、不同气候类型的果袋。一纸多用、一袋多用极为普遍。果袋厂生产的不同规格的果袋仅以大小而分为小号袋、中号袋、大号袋,这与我国葡萄生产的品种、地域、气候多样性极不适应。美人指、红地球品种果袋防病、防虫、保持果面光洁的同时,防日灼是主要目的,有的用透气塑膜袋,易使袋内温度升高的白纸袋用在这两个品种上会加重日灼。(3)缺乏规范的套袋配套技术。在葡萄套袋应用中,研究和规范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各主要生产区如在套袋时期、套袋时间、摘袋时期掌握不准,套袋前配套技术配合不当,套袋后管理(特别是遭遇异常气候)不到位,都会造成损失。(4)科研滞后,缺乏统一标准。近几年葡萄套袋发展较快,套袋面积迅速扩大,而对套袋生物学研究、果袋质量选择及制造工艺研究,适宜不同品种、地域、气候类型专用袋的生产技术标准参数研究等仅少数科研单位刚开始起步;依据各葡萄主产区的气候特征、品种,总结推广各自独特的配套技术尚未普遍开展,套袋技术培训基本没有进行;至今果袋没有地方质量标准,更没有全国质量标准,果袋质量无序等,均影响套袋的增效增值,有的甚至减效减值。1.纸袋种类的选择葡萄套袋应根据品种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使用适宜的纸袋种类。一般巨峰系葡萄采用巨峰专用的纯白色经过双氧水处理的聚乙烯纸袋为宜;红色品种可用透光度大的带孔玻璃纸袋或塑料膜袋。但生产中应注意选择使用葡萄专用的成品果袋。葡萄用纸袋种类很多,主要依据由原纸质地、透光光谱和透光率、涂药配方、捆扎丝的放置位置、袋子的规格及式样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区分。(1)原纸质地。要求重量较轻,纸质经过强化,对果实增大无不良影响;透明度高,能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促进着色,提早成熟;透气性、透湿性强,有效防止日灼、裂果等生理病害。(2)透光光谱和透光率。目前关于光谱对葡萄花色苷形成的影响研究尚嫌不足,一般认为紫外光有利于葡萄的着色。据刘小海(1997年)报道,用原纸色调波长560~580纳米,透光率23.94%~26.43%范围内的果实袋套袋后,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比不套袋果高0.97%~1.58%,说明在一定色调光谱条件下,透光率过高或过低对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调整果实的透光率对提高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一定效果。(3)涂药配方。葡萄用果袋有不涂药普通袋和涂有各种药剂的防虫、防病专用袋。普通袋可通过隔离作用减轻病虫危害,但对进入袋内的病原菌及害虫无能为力,而涂药袋可以有效地杀灭入袋害虫及病菌。当然,即使是防病、防虫袋,在套袋前也要按防治病虫的要求,仔细地喷布农药,并且袋口一定要扎严扎紧。涂药袋在存放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冷凉的暗处密封保存,以防药剂失效。(4)纸袋规格。葡萄用袋的规格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穗形大小来选择,一般有175毫米×245毫米、203毫米×290毫米等几种类型,在袋的上口一侧附近有一条长约65毫米的细铁丝作封口用,底部两角各有一个排水孔。用塑料薄膜制成的果袋还要有多个透气孔。2.套袋时期葡萄套袋要尽可能早,一般在果实坐稳定、整穗及疏粒结束后立即开始,赶在雨季来临前结束,以防止早期侵染的病害及日灼。如果套袋过晚,果粒生长进入着色期,糖分开始积累,不仅病菌极易侵染,而且日灼及虫害均会有较大程度的发生。另外,套袋要避开雨后的高温天气,在阴雨连绵后突然晴天,如果立即套袋,会使日灼加重,因此要经过2~3天,使果实稍微适应高温环境后再套袋。3.套袋方法及注意事项(1)套袋方法。套袋前,全园喷布1~2遍杀菌剂,重点喷布果穗,或用药液浸蘸果穗,待药液晾干后再开始套袋。套袋时先撑开袋口,使果袋张开,两手用手指握住已张开两边的袋口,从下而上将果穗套在袋内,然后将袋口从两边向中间穗轴处折叠,将撕折袋口的铁丝反转将袋口扎在穗轴上,袋边没有黏铁丝的用自备的铁丝或其他扎袋带将折叠好的袋口扎在穗轴上,使果穗悬空在袋中。(2)套袋注意事项。①按果穗大小选用不同型号的袋。大穗形用大号袋,小穗形用小号袋。套袋时要分批操作,先套大穗形或小穗形,不要大小型袋混合套。②袋口要折叠好,扎铁丝时松紧适度。太松,雨水会从穗轴流入果穗内,增加袋内湿度,甚至一些病菌随雨水流入果穗中,导致袋内发病。③穗轴着果部位至穗轴基部较短的果穗,袋口可扎在结果枝上。④两穗紧靠的果穗要单果分开套袋,不宜双果套在一个袋中。⑤套袋结束后检查一遍。袋口未扎好或扎的太松的应重扎,果穗漏套的应补套好。没有几颗葡萄的小穗也应套好,否则会成为病菌繁殖源。4.套袋期的管理(1)破袋及时更换补套。经常检查果袋破损情况。导致果袋破损的原因:①果袋质量差,如旧报纸袋和一些劣质纸袋;②遇大风暴雨,劣质纸袋和旧报纸袋极易破损;③果袋太小,果穗膨大过程中胀破;④鸟害导致破损;⑤果穗由于果粒太紧密,膨大过程挤破果粒,流出果汁,导致果袋破损;⑥果穗内发病导致烂果,流出果汁导致烂袋等。发现破损将原袋除去,烂粒果、病粒果、虫害果、鸟食果剪去,补套新袋。不宜在旧袋外套新袋,一是烂果、病果、虫害果、鸟食果未剪除,还会使好果粒腐烂,已烂果发霉,污染好果;二是套双袋影响袋内光照,影响着色。(2)膨胀袋及时调换。大袋套大穗,小袋套小穗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大穗形品种果实膨大过程中未到成熟采收期,果袋已胀得鼓鼓的,如用劣质纸袋、旧报纸袋会胀破,用塑膜袋、优质纸袋是胀不破的,会影响果粒的膨大。因此在果实第二膨大期要经常检查鼓胀袋,要及时调换,一则不影响果粒膨大,二则袋尚未破还可利用。(3)脱落袋和袋口松开袋及时重套和重扎。经常查看果袋时发现脱落袋及时重套,发现袋口松开袋及时重新扎紧。5.除袋时期及方法葡萄除袋时,不要将纸袋一次性摘除,先把袋底打开,使果袋在果穗上部戴一个帽,以防止鸟害及日灼。去袋时间宜在10时以前和16时以后,阴天可全天进行。设施条件下,由于保温需要,常使葡萄处于密闭环境,通风换气受到限制,造成设施内CO2浓度过低,影响光合作用。研究表明,当设施内CO2浓度达室外浓度(340微克/克)的3倍时,光合速率提高2倍以上,而且在弱光条件下效果明显。天气晴朗时,从上午9时开始,设施内CO2浓度明显低于设施外,使葡萄处于CO2饥饿状态。因此,CO2施肥技术对于葡萄设施栽培而言非常重要。(1)多施有机肥。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补充二氧化碳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棚室土壤中增施有机肥,而且增施有机肥同时还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2)施用固体二氧化碳气体肥料。由于对土壤和使用方法要求较严格,所以该法目前应用较少。(3)燃烧法。煤、焦炭、汽油、煤油、沼气、液化气或天然气等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该方法使用不当容易造成CO中毒。(4)干冰或液态CO2。该法使用简便,便于控制,费用也较低,适合附近有液态CO2副产品供应的地区使用。(5)加强通风换气。通风时要注意开花坐果期以前只开上面的通风口,坐果后温度较高时,除开上部通风口外,还应将下部通风口打开。如棚室持续高温不下,要加大全天通风换气时间,以降低温度和增加室内二氧化碳含量。(6)化学反应法。利用化学反应法产生CO2,操作简单,价格较低,适合广大农村的情况,易推广。目前应用的方法有:盐酸—石灰石法、硝酸—石灰石法和碳铵—硫酸法,其中碳铵—硫酸法成本低、易掌握,在产生CO2的同时,还能将不宜在设施内直接施用的碳铵,转化为比较稳定的可直接用作追肥的硫酸铵,是现在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但使用硫酸等具有一定危险性。(7)二氧化碳生物发生器法。利用生物菌剂促进秸秆发酵释放二氧化碳气体,提高设施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该方法简单有效,不仅释放二氧化碳气体,而且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提高地温。具体操作:在行间开挖宽30~50厘米,深30~50厘米,长度与树行长度相同的沟槽,然后将玉米秸、麦秸或杂草等填入,同时,喷洒促进秸秆发酵的生物菌剂,最后秸秆上面填埋10~20厘米厚的园土。园土填埋时注意两头及中间每隔2~3米留一个宽20厘米左右的通气孔,为生物菌剂提供氧气促进秸秆发酵发热。园土填埋完,从两头通气孔浇透水。于叶幕形成后开始进行CO2施肥,一直到棚膜揭除后为止。一般在天气晴朗、温度适宜的天气条件下于上午日出1~2小时后开始施用,每天至少保证连续施用2~4个小时,全天施用或单独上午施用,并应在通风换气之前30分钟停止施用较为经济。阴雨天不能使用。施用浓度以1000~1500毫升/升为宜。 -
报告葡萄品种
出版时间:2018(1)欧洲葡萄。如玫瑰香、无核白等。(2)美洲葡萄。如康可等。(3)圆叶葡萄。如凯旋等。(4)河岸葡萄。如光荣等。(5)沙地葡萄。如裘洛。(6)冬葡萄。如种质资源圃引进的北美种群的一些品种。(7)山葡萄。如双庆、双优等。(8)刺葡萄。如塘尾葡萄等。(1)欧美杂交品种。系欧洲葡萄与美洲种杂交、回交或多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如巨峰、金星无核等。(2)山欧杂交种。为欧洲葡萄与山葡萄之间杂交育成的葡萄品种,如北醇、公酿1号、公酿2号等。(3)美系杂交品种。如黑虎香、卡托巴等栽培品种,著名的砧木品种贝达(美洲葡萄与河岸葡萄的杂交种)、SO4、3309C等。成熟期的分类:主要根据葡萄从萌芽开始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和所需要的积温量进行分类,这样可以把葡萄品种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5类。(1)极早熟品种。葡萄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为100~115天,有效活动积温(≥10℃)为2000~2400℃·日。如夏至红、维多利亚等。(2)早熟品种。葡萄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为115~130天,有效活动积温(≥10℃)为2400~2800℃·日。如绯红、弗雷无核等。(3)中熟品种。葡萄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为130~145天,有效活动积温(≥10℃)为2800~3200℃·日。如巨峰、阳光玫瑰等。(4)晚熟品种。葡萄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为145~160天,有效活动积温(≥10℃)为3200~3500℃·日。如红地球、圣诞玫瑰等。(5)极晚熟品种。葡萄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为160天以上,有效活动积温(≥10℃)为3500℃·日以上。如东方之星、魏可等。葡萄品种的成熟期分类,是生产上葡萄品种分类的主要方法,对葡萄的栽培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各地因为气候条件的差异,葡萄的成熟期有所不同,生产上可以根据当地的栽培经验进行成熟期的分类。另外,葡萄品种的分类还可以按照葡萄果实的用途、形态、果实风味、倍性以及葡萄的生态地理起源和分布进行分类,在此不一一阐述。欧亚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育成,亲本为绯红×玫瑰香。目前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栽培。该品种果穗圆锥形,无副穗,果穗大,穗长15~25厘米,宽10~13厘米,平均单穗质量750克,最大超过1300克,果穗上果粒着生紧密,果穗大小整齐。果粒圆形,紫红色,着色一致,成熟一致。果粒大,纵径1.5~2.3厘米,横径1.3~1.5厘米,平均单粒质量8.5克,最大可达15克,果粒整齐,皮中等厚,果粉多,肉脆,硬度中,无肉囊,果汁绿色,汁液中等,果实充分成熟时为紫红色到紫黑色,果肉绿色,果皮无涩味,果梗短,抗拉力强,不脱粒,不裂果。风味清甜可口,具轻微玫瑰香味,品质极上。夏至红具有早果丰产特性,植株生长发育快,枝条成熟早。可以达到早期丰产的目的,2年生的夏至红,每亩产量超过1200千克,3年生每亩产量为1750~2000千克(彩图2-2-1、彩图2-2-2)。夏至红在沙壤土、黏土、黄河冲积土均表现结果良好,对葡萄霜霉病、葡萄炭疽病、葡萄黑痘病均有良好抗性。成熟期遇雨没有裂果现象。保护地栽培中,生长势中庸偏强,连续丰产性能优良。具有良好栽培适应性和抗病性。架式选择为篱架、棚架、高宽垂架等均可。别名:黑夏、夏黑无核。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日本山梨县果树试验场1968年杂交育成。亲本为巨峰×无核白。1997年8月进行品种登录。1998年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从日本引入我国。果穗圆锥形间或有双歧肩,大,穗长16~23厘米,平均穗重415克。果穗大小整齐。果粒着生紧密或极紧密。果粒近圆形,紫黑色或蓝黑色,平均粒重3~3.5克。果粉厚。果皮厚而脆,无涩味。果肉硬脆,无肉囊。果汁紫红色。味浓甜,有浓草莓香味。无种子。可溶性固性物含量为20%~22%。鲜食品质上等。此品种为早熟鲜食无核品种。甜而爽口,有浓郁草莓香味。是一个集早熟、大粒、易着色、优质、抗病、耐运输于一体的优良鲜食品种。在早熟品种中综合性状十分优异。在江苏省张家港,浆果成熟后可在树上留置到10月。经赤霉素处理,平均穗重达608克,最大穗重940克,果粒可增大一倍以上。适合全国各葡萄产区种植(彩图2-2-3、彩图2-2-4)。郑州早玉,欧亚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育成,亲本为葡萄园皇后×意大利(彩图2-2-5、彩图2-2-6)。果穗圆锥形,无副穗,果穗大,穗长15~20厘米,宽10~13厘米,平均单穗重500~650克,最大可达1000克以上,果穗上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穗大小整齐。果粒椭圆形,黄绿色,着色一致,成熟一致。果粒大,平均单粒重8~10克,最大可达15克,果粒整齐,皮薄,果粉少,肉脆,无肉囊,果汁绿色,汁液中,硬度中,平均每果粒中种子数1~4粒,果实充分成熟时为黄绿色,果肉绿色,果皮无涩味,果梗较短,抗拉力强,不脱粒。风味清甜可口,略有玫瑰香味,品质极上。该品种抗病性中等,对葡萄黑痘病、葡萄霜霉病等抗病力中等。果实成熟期遇雨易产生裂果现象,在生产上要注意防止。栽培要点:①选择土壤肥力较好,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方建园。②栽培株行距为:篱架,2米×1米;小棚架,4米×1米;高宽垂架式,3米×1.5米。③该品种的抗病力中等,要注意防止后期的霜霉病为害。④该品种进入盛果期后,要注意配方施肥,施肥的具体比例为:前期N:P:K=1.2:1:1;后期N:P:K=1:1:1.5;以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⑤该品种的冬芽易萌发,要注意夏季的修剪方式。⑥保护地栽培时注意低温休眠和发芽问题。该品种适应范围较广,我国黄河故道地区,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均可进行栽培。特别适合于保护地栽培。别名红巴拉多。欧亚种。原产地日本。2005年进行品种登记。是一个优良的极早熟红色葡萄品种。果穗圆锥形,果粒着生中等紧密,大小整齐,穗重500~600克,大穗可达1500克,果粒椭圆形,平均粒重8~12克。鲜红或花红色,果粉薄,皮薄,肉脆,味甜,糖度在18~21度。红巴拉多长势强,花芽分化好,抗病性较强,充分成熟后在树上留果时间长,疏果整穗简单,省力,南北方都可以种植,南方要采用大棚避雨栽培较好。冬季修剪留中、长梢壮枝为好。维多利亚(Victoria)属欧亚种。原产地罗马尼亚。由罗马尼亚德哥沙尼葡萄试验站Dr.Victoria Lepadatu和Dr.Gh.condei共同育成。亲本为绯红×保尔加尔。1978年进行品种登记,1996年由布加勒斯特农业大学引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果穗圆锥形或圆柱形,平均穗重630克,最大1820克,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大,长椭圆形,平均粒重10克(横径2.31厘米,纵径3.21厘米),最大17.2克。果皮黄绿色,中等厚,果肉硬,味甘甜,品质极上。该品种植株前期生长较缓,中后期长势中等。结果枝率极高,结实力强。副梢结实力较强,果实成熟后,不落粒,挂果期长。栽后第二年亩产达1430千克左右;第三年达1800~2000千克。该品种抗逆性强,几乎不发生黑痘病、炭疽病,少量发生灰霉病、霜霉病,白腐病发生极轻,耐旱、耐涝性强。欧美杂交种。黑色甜菜葡萄原名布拉酷彼特,系日本雄本县宇城市不知火町的河野隆夫用藤稔和先锋杂交育成,属四倍体。果穗圆锥形或圆柱形,较紧密,个别果穗有副穗,疏果后穗重600~800克,与藤稔相当。果粒短椭圆形,平均粒重15克,大小较一致,略小于藤稔。果实先着色后成熟,成熟后呈深紫黑色至黑色。果粉厚,外观秀丽,果皮厚、韧,易剥离。果肉硬,口感脆爽没有异味,含糖量18%~21%,品质风味优于藤稔。该葡萄品种生根能力差,需嫁接栽培。抗病性与藤稔相当,全国能栽培葡萄的地方均可栽培。别名:火焰无核、红光无核、费蕾无核、红珍珠等。欧亚种。原产美国。由美国Fresno园艺实验站培育成功。我国1983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目前,在我国河北、河南、山西、辽宁等地栽培。该品种穗形大,果穗圆锥形,平均单穗重580~890克,最大穗重可以达到1500克以上。果实鲜红色,圆形。平均单粒重4克,最大粒重达到6克。果肉硬,脆,皮薄,味甜,不裂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7.0%,品质优良。该品种生长势较旺,生产上宜采用棚架或“高、宽、垂”架式栽培。果实宜采用赤霉素处理,可以膨大到7克以上,以增加果实的商品性。适合于保护地栽培。别名:丘比特玫瑰。欧亚种。原产地中国。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育成。亲本为玫瑰香×京早晶。果穗中等大,平均穗重220.3克,平均穗长14.6厘米,穗宽10.0厘米,圆锥形,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中等大,平均粒重2.3克,最大粒重3.5克,经赤霉素处理后(花后一次)可增大到4克左右。果粒椭圆形,果皮中等厚,红紫—紫黑色,果粉薄,果实风味甜。该品种树势强,抗性强,成熟期极早,果实品质上乘,具有浓郁的玫瑰香味,无核型,外观美,为一极早熟无核鲜食高档新品种。欧亚种。原产地美国。亲本为粉红葡萄×瑞比尔。1973年由保加利亚引入我国。果穗圆锥形,大,平均单穗重500~700克。果穗大小整齐,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较大,椭圆形,平均单粒重8~10克,成熟时为紫红色,果粉薄,果皮薄而较脆,中厚,肉质脆,汁中等多。风味甜,微有玫瑰香味。鲜食品质上等。果粒着生牢固,耐运输。浆果早熟。抗霜霉病力较弱。果实着色期、成熟期遇雨裂果较严重。别名:早红提、兴华一号、矢富罗莎。欧亚种。原产地日本。是由日本东京都町田市矢富良宗育成。1994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从日本引入我国。果穗分枝圆锥形,大,平均穗重800克,最大1000克。果粒着生疏松。果粒椭圆形,鲜紫红色,大,平均单粒重7.6克,最大粒重10克以上。果粉中等厚,果肉硬、脆,汁液中等,味甜。前端稍尖,形状像里扎马特,生长紧凑,果皮粉红至紫红色,着色整齐一致。果皮薄,难与果肉分离,果汁多,肉质稍脆,味甜爽,口感清香。品质优良。浆果早熟。抗葡萄霜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的能力中等偏强。欧亚种。原产地中国。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育成。玫瑰香×莎芭珍珠的后代73-7-6为母本,‘绯红’为父本。果穗圆锥形带副穗,中等大,长15.13厘米,宽10.8 厘米,平均质量322.5克,最大穗重503.4克。穗形大小均匀,紧密度中等。果粒近圆形,绿黄色或金黄色,大,纵径2.41厘米,横径2.35厘米,平均质量7.58克,最大9.7克。果皮绿黄色(完全成熟时金黄色),薄,质地脆,无涩味,果粉厚度中等。果肉硬,质地脆、细,有极浓郁的玫瑰香味。酸甜适口,品质上等。此品种为早熟鲜食品种。在多雨年份及地区有裂果现象,应注意水分管理、套袋和适时采收。负载量过大时易形成大小粒,需及时疏花疏果和控制负载量。宜干旱、半干旱地区栽培,中短梢修剪为主,适于保护地栽培。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是日本原田富一氏于1982年用美人指×Seneca杂交育成。1993年登记注册,1997年引入我国。果穗中等大,长圆锥形,着粒松紧适度,平均穗重445克,最大980克。果粒长椭圆形至长形,略弯曲,呈菱角状,黄白色,平均粒重7.5克,最大可达10克。每果含种子0~3粒,多为1~2粒,有瘪籽,无小青粒,果粉厚,极美观,果皮薄,可剥离。有浓郁的冰糖味和牛奶味,品质极上,商品性极高。不易裂果,耐挤压,耐贮运性强,货架期长(彩图2-2-7、彩图2-2-8)。抗寒性强,成熟枝条可耐-18℃左右的低温;抗病性强,按照巨峰系品种的常规防治方法即无病虫害发生;抗涝性、抗干旱性均强,对土壤、环境要求不严格,全国各葡萄产区均可栽培。欧美杂种。四倍体。原产地中国。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亲本为沈阳玫瑰×巨峰。1993年杂交,2002年8月通过大连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果穗圆锥形,穗长19.7厘米,宽14.2厘米,有比较大的副穗,平均穗重675克,最大穗重1150克。果粒大小整齐,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椭圆形,紫红色,大,纵径2.77厘米,横径2.37厘米,平均粒重9~10克,最大粒重15克。果皮中等厚,着色好,果粉中多。果肉与种子易分离,肉较脆,汁液多,无肉囊,具有浓郁的玫瑰香风味,品质极佳(彩图2-2-9、彩图2-2-10)。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2006年进行品种登记。果穗圆锥形,单穗重600~800克,最大穗重1000克。果粒着生中等紧密,单粒重8~10克,短椭圆形,果皮薄,黄绿色,果粉少,果皮与果肉不易分离。幼果至成熟果都有光泽。果肉硬脆,香甜可口,无涩味,兼有玫瑰香和奶香复合型香味,食用品质极佳(彩图2-2-11、彩图2-2-12)。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亲本为石原早生×森田尼。1937年杂交,1945年正式命名发表。1959年,原北京农业大学从日本引入我国。在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河南、陕西、广西、福建等地均有大面积栽培。果穗圆锥形带副穗,中等大或大,穗长24厘米,穗宽10厘米,平均穗重400克,最大穗重1500克。果穗大小整齐,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椭圆形,紫黑色,大,纵径2.6厘米,横径2.4厘米。平均粒重8.3克,一般粒重10克以上,最大粒重20克。果粉厚,果皮较厚而韧,有涩味。果肉软,有肉囊,果汁多,绿黄色,味酸甜,有草莓香味。鲜食品质中上等(彩图2-2-13、彩图2-2-14)。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在多雨地区和年份,仍应注意病害的防治,特别是对黑痘病、穗轴褐枯病、灰腐病、霜霉病的防治。在我国南北各地均可栽培。棚、篱架栽培均可,宜中、长梢修剪。欧美杂种。原产地中国。西安市葡萄研究所育成。从巨峰系品种中选出。果穗圆锥形带副穗。果穗大,穗长30厘米,穗宽18厘米,平均穗重600克以上,最大穗重1000克以上。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或较紧密,果穗大小较整齐。果粒近圆形,紫红至紫黑色。果粒大,平均粒重10.4克,最大粒重18克,果皮厚,稍有涩味。果粉厚。果肉较软,肉囊不明显。果皮与果肉易分离。果汁较多,有淡草莓香味。鲜食品质中上等,制汁品质较好。此品种为中早熟鲜食品种。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在多雨地区和年份,仍应注意病害的防治。在我国南北各地均可栽培,尤其适应陕西省秦岭北麓地区。棚、篱架栽培均可,宜以中梢修剪为主。欧美杂种。原产地中国。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亲本为7601(玫瑰香芽变)×巨峰。现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四川、陕西、浙江等地。果穗圆锥形,无副穗,大,纵径19.7厘米,横径14.8厘米,平均穗重802克。果穗大小整齐,果粒着生紧密。果粒倒卵圆形,金黄色,大,纵径为3.4厘米,横径为2.6厘米,平均粒重13.0克,最大粒重19.1克。果粉中等,果皮中等厚,脆。果肉软,汁多,味极甜,有茉莉香味。鲜食品质优。棚架、篱架栽植均可。整形以双蔓为主,也可以多蔓。以中、短梢修剪为主,结合超短梢修剪。别名:世纪无核、青提。原产美国,欧亚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H.P.Olmo于1966年用Gold×Fzdi(Emperor×Pirovam75)杂交育成。我国1987年引进。目前,在新疆、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辽宁、上海、浙江等地种植。果穗大,长圆锥形,平均单穗重为629克,最大穗重可以达到1200克,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黄绿色,鸡心形,中等大小,平均单粒重4~5克,最大粒重8克。果皮薄,果肉脆硬,有轻微麝香味。品质极上,是鲜食和制干的优良品种。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由日本葡萄专家青木一直育成。亲本为红蜜(井川682)×先锋。1986年引入我国。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有大面积栽培。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福建等地均有栽培。果穗圆柱形或圆锥形带副穗,中等长,穗长16~24厘米、宽12~17厘米,单穗重450~550克,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短椭圆形或球形,紫红或紫黑色,大,平均粒重12克以上。果皮中等厚,有涩味,果肉中等脆,有肉囊,汁中等多,味浓甜。鲜食品质中上等。此品种为早中熟鲜食品种。果粒特大,形美色艳,品质优良,商品性高,深受市场和消费者欢迎。棚架、篱架栽培均可,宜中梢修剪。欧亚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育成,亲本为美人指×玫瑰香。果穗圆锥形,无副穗,果穗大,穗长18~23厘米,宽15~18厘米,平均单穗重850克,最大穗重可达1200克以上,果穗上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穗大小整齐。果粒尖卵形,鲜红色,着色一致,成熟一致。果粒大,纵径2.9~3.3厘米,横径1.5~1.7厘米,平均单粒重8.3克,最大粒重可达10.1克,果粒整齐,皮薄,果粉中等厚,肉较脆,细腻,无肉囊,果汁无色,汁液中等多,果皮无涩味,果梗中长,抗拉力强,不脱粒,不裂果。风味甜,品质上。在河南省郑州地区,水晶红(中葡萄6号)4月3—7日萌芽,5月18—22日开花,花后浆果开始生长膨大迅速,浆果8月上旬开始着色,果实开始成熟在9月10—15日。果实整个发育期为114天(彩图2-2-15、彩图2-2-16)。欧亚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育成,亲本为圣诞玫瑰×玫瑰香。果穗圆锥形,无副穗,果穗大,穗长15~25厘米,宽10~13厘米,平均单穗重870克,最大穗重可达1500克以上,果穗上果粒着生中等,果穗大小整齐。果粒长椭圆形,鲜红色,着色一致,成熟一致。果粒大,纵径1.8~2.3厘米,横径1.3~1.5厘米,平均单粒重8.9克,最大可达13.4克,果粒整齐,皮薄,果粉中等厚,肉脆,硬度大,无肉囊,果汁无色,汁液中等多,果皮无涩味,果梗短,抗拉力强,不脱粒,不裂果。风味甜香,具有别致的复合香型,品质极上(彩图2-2-17、彩图2-2-18)。在河南省郑州地区,神州红(中葡萄15号)4月2—6日萌芽,5月11—15日开花,花后浆果开始生长膨大迅速,浆果8月上旬开始着色,果实开始成熟在8月15日至25日。果实整个发育期为97天。欧亚种。原产地美国。由美国加州大学H.P.Olmo育成。亲本为C12-80×S45-48。在辽宁、山东、河北、北京、山西、甘肃、新疆、陕西、河南等地栽培面积较大。果穗短圆锥形,极大,穗长26.4厘米,穗宽16.8厘米,平均穗重880克,最大达2500克。果穗大小较整齐,果粒着生较紧密。果粒近圆形或卵圆形,红色或紫红色,特大,平均粒重12克,果粒着生整齐一致,无大小粒现象。果粉中等厚,果皮薄而韧,与果肉较易分离。果肉硬而脆,可切片,汁多,味甜,爽口,无香味。鲜食品质上等(彩图2-2-19、彩图2-2-20)。此品种为晚熟鲜食品种。是世界著名的优良鲜食葡萄品种。穗大,粒大,色艳,果肉硬脆,优质。耐贮运,丰产,喜肥水。极易感黑痘病等真菌性病害,要注意预防。易小棚架或高宽架栽培,采用以中、短梢修剪为主的长、中、短梢混合修剪。欧亚种。原产地日本。由日本植原葡萄研究所育成。亲本为优尼坤×巴拉蒂。1984年杂交。1991年引入我国。果穗圆锥形,大,穗长21~25厘米,穗宽15~18厘米,平均穗重600~800克。果穗大小整齐,果粒着生疏松。果粒尖卵形,鲜红色或紫红色,大,平均粒重12克。果粉中等厚,果皮薄而韧,无涩味。果肉硬脆,汁多,味甜。鲜食品质上等。对气候及栽培条件要求严格。注意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生长期宜多次摘心,抑制营养生长。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在南方栽培,需大棚避雨和精细管理。平棚架或高、宽、垂架式栽培均可,宜中、长梢结合修剪。欧亚种。原产地日本。日本山梨县志村富男1987年用Kubel Muscat与甲斐路杂交育成,1998年品种登录,1999年引入我国。果穗圆锥形,果穗大,穗长18~25厘米,穗宽12~14厘米,平均穗重450克,最大穗重575克。果粒大小整齐,果粒着生疏松。果粒卵形,紫红色至紫黑色,果粒大,纵径2.23~3.63厘米,横径1.69~2.5厘米,平均粒重10.5克,最大粒重13.4克。果皮厚度中等,韧性大,无涩味,果粉厚,果肉脆,无肉囊,汁多,极甜。鲜食品质上等。浆果极晚熟。抗病力较强。欧美杂种,原产地摩尔多瓦。摩尔多瓦葡萄是由摩尔多瓦共和国的M.S.Juraveli和I.P.Gavrilov等人育成的,杂交亲本为古扎丽卡拉(GuzaliKala)×SV12375。1997年引入我国。果穗圆锥形,中等大,平均穗重650克。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大,短椭圆形,平均粒重8.5克,最大粒重10.5克。果皮蓝黑色,着色整齐一致,果粉厚。果肉柔软多汁,无香味。摩尔多瓦属欧美杂交种,抗病性极强。高抗霜霉病,较抗黑痘病和白腐病。篱架、棚架栽培均可。圣诞玫瑰,又叫秋红。欧亚种。原产地美国。由美国加州大学H.P奥尔姆育成。亲本为S44~3SC×9-1170。1981年在美国正式发表。1987年沈阳农业大学从美国引入,1995年通过品种审定。在辽宁、山东、新疆、山西、甘肃、河北、河南、北京和上海等地有栽培。果穗长圆锥形,大,平均穗长30厘米以上,穗宽24厘米,平均穗重880克,最大3200克。果穗大小较整齐,果粒着生较紧密。果粒长椭圆形,深紫红色,大,纵径2.8厘米,横径2.2厘米,平均单粒重7.8克。果粉薄。果皮中等厚而韧,与果肉较易分离。果肉细腻,硬脆,可切片,汁中等多,风味浓,味酸甜,稍有玫瑰香味。鲜食品质上等。浆果极晚熟。抗霜霉病和白腐病力较强,抗黑痘病力弱。小棚架或篱架栽培均可,以中、短梢修剪为主。别名:鲁贝无核、宝石无核等。原产美国,欧亚种。1968年,H.P.olmo以皇帝与Pirovan075杂交培育而成。我国1986年引进,目前,山东、河南、辽宁地区栽培,其中,山东面积最大。果穗大,长圆锥形,平均单穗重600~700克,最大穗重可达2000克以上,果粒着生紧密。果粒宝石红,有果霜,果粒椭圆形,平均单粒重3克,最大粒重为5.6克。果肉浅黄绿色,果肉半透明,脆,风味甜。品质上佳。适应能力强,抗病性强,果实耐贮运性强。成熟期遇雨易产生裂果现象。适合于棚架栽培,短梢修剪为主。别名:绯红无核、淑女红。原产美国,欧亚种。1983年美国加州农学院的David Ramming和Ron Tarailo用皇帝和C33199杂交培育而成。我国1998年引进。目前,山东、辽宁、陕西、河南等地有栽培。果穗中等大小,有歧肩,圆锥形,平均单穗重500克,最大穗重1000克。果粒亮红色,充分成熟时为紫红色,上有较厚的白色果霜,平均单粒重4克,最大粒重6克。果肉浅黄色,半透明肉质,果肉较硬,果皮中等厚,不易与果肉分离,风味甜。品质极佳。目前最晚熟的无核品种。该品种对赤霉素和环剥处理较为敏感,均可以促进果粒的膨大。适应性强,抗病性强。栽培中,应注意控制生长势,防止枝条生长过旺。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果穗圆锥形,穗重500克左右,最大穗重可达1000克。果粒为短椭圆形,果粒大,平均单粒重10克。果粉多。果皮色呈紫红色,果皮较薄,难剥离。果肉硬,含糖量20%左右,有香味,酸味少,无涩味,不裂果,不脱粒,特耐贮运。果实可做无核化处理。东方之星长势强,抗逆性、抗病性强,适合我国南北方栽培,生产上注意多留些副梢,并采取多种措施强壮树势,才能实现高产、稳产优质。欧亚种。原产地日本。由日本山梨县志村葡萄研究所的志村富雄氏杂交培育。果粒巨大,单粒重25~30克。皮薄,肉质爽口,可以连皮食用。充分成熟时果粒黄色。树势生长旺盛,需注意病害的防治。 -
报告三、茄科蔬菜病虫害
出版时间:2015(1)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发病初期,上部叶片首先表现黄化型花叶,叶片有皱褶,向上卷曲,变小,变厚,叶片僵硬,生长点黄化,上部嫩叶症状明显,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茎秆上部变粗,节间变短,多分枝,生长缓慢或停滞,植株明显矮化,后期发病严重时,开花后坐果困难,果实不能正常转色,导致减产或绝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后期病株(2)药剂防治:可选用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烯羟吗啉胍可溶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或者在病害发生前控制传毒介体烟粉虱进行预防。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田间为害状(1)主要为害作物:该病主要在番茄、茄子上发病。(2)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染叶、茎、果。叶片发病初期呈针尖大小的黑点,后不断扩展成轮纹状,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圈,中部有同心轮纹。茎部染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叶柄受害,产生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一般不将茎包住。果实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直径10~20毫米,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提早变红。番茄早疫病病叶番茄早疫病病果番茄早疫病茎部病斑(3)药剂防治:可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4500~5000倍液喷雾防治。(1)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为害番茄、马铃薯等作物。(2)症状:幼苗、叶、茎和果实均可染病。幼苗染病,病斑由叶片向茎蔓延,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萎蔫或折倒,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有白霉。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叶尖或叶缘处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定形病班,扩大后转为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健交界处长有白霉。茎上病斑呈腐败状,导致植株萎蔫。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为棕褐色至暗褐色,稍凹陷,边缘明显,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果实上长有少量白霉,迅速腐烂。番茄晚疫病为害叶正面番茄晚疫病为害叶背面番茄晚疫病病果高湿环境长出的白色霉层番茄晚疫病田间为害状(3)药剂防治: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4000~4500倍液、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1200~1500倍液喷雾。(1)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等作物。(2)症状:苗期至成株期花、果、叶、茎均可发病。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灰褐色,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健交界分明,高湿时表面生有灰霉。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番茄灰霉病病叶番茄灰霉病病果大椒灰霉病病果(3)药剂防治:可选用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600~1000倍液、43%腐霉利悬浮剂900~1200倍液、60%乙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8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1)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侵染番茄、辣椒、茄子等作物。(2)症状:主要为害保护地作物的果实、叶片、茎。叶片多从叶缘开始,初呈水浸状,暗绿色,无定形病斑,潮湿时长出白霉,后期叶片灰褐色枯死。茎部染病,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纵裂,病斑大小、形状、长短不等,边缘水渍状,发生严重时,表面和病茎内均生有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果实被害多从果柄开始向果实蔓延,病部灰白色至淡黄色,斑面长出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病果软腐。大椒感染菌核病大椒菌核病病茎和病果番茄菌核病初期病果番茄菌核病后期病果(3)药剂防治:定植前可选用20%辣根素水乳剂5升/亩随滴灌进行土壤处理,待药液全部滴入后覆膜密闭棚室2~3天,揭膜后1~2天即可定植;定植后可选用43%腐霉利悬浮剂900~1200倍液、1×106个孢子/克寡雄腐霉30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1)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为害番茄、辣椒、茄子等作物。(2)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根部的须根和侧根上。病部肿大成不规则一串串瘤状,大小不一,剖开根结有乳白线虫。地上部植株生长衰弱、矮小,生长不良,结实少而小。当天气干旱或水分供应不足时,中午前后地上部常出现萎蔫,严重时植株枯死。番茄根结线虫病地上部植株症状番茄根结线虫病根部症状(3)药剂防治:可在播种前用1.8%阿维菌素乳油1.3~2毫升/平方米对苗床进行处理;定植前1.8%阿维菌素乳油0.9~1.4千克/亩或10%噻唑膦颗粒剂1.5~2千克/亩,拌细(沙)土40千克,撒施、沟施或穴施,进行土壤处理。(1)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为害番茄。(2)症状: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背生白色霉斑,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多时可相互融合,布满叶背,后期病斑转褐色至墨绿色。被害叶片正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淡黄色褪绿斑,叶背病斑上长出墨绿色霉层,随着叶背霉斑的扩大,叶面黄色区也扩大直至全叶枯黄,严重时叶片正面也会产生霉斑,导致叶及整株干枯。番茄叶霉病叶正面病斑番茄叶霉病叶背面病斑(3)药剂防治:可选用47%春雷霉素·王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5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4000~6000倍液喷雾防治。(1)主要为害作物:可为害番茄、辣椒等作物。(2)为害特点:棉铃虫为杂食性害虫,是喜温喜湿性害虫。主要为害叶和果实,有钻蛀性和转主为害的特性,被其钻蛀过的果实失去商品性。(3)形态特征:①成虫。成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长度等于体长,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及肾形纹,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一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②卵。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③幼虫。体色多变(所谓1龄白,2龄黑,3龄黄绿色,还有淡红、紫黑色);北京地区一年发生4代,露地番茄以第二代,保护地番茄以第三、第四代为害较重。番茄棉铃虫卵番茄棉铃虫为害果实状(4)生物防治:成虫扬飞前在田间悬挂棉铃虫诱芯,配套诱捕器,监测每公顷用1套,防治每亩用3~5套,1个月左右更换一次诱芯。悬挂棉铃虫诱芯悬挂诱捕器(5)药剂防治: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6000~8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000~1200倍液喷雾防治。(1)主要为害作物:可为害番茄、辣椒、茄子等作物。(2)为害特点:幼虫孵化后潜食叶肉,在叶片上形成蛇形弯曲虫道,仅留表皮,虫道的终端不明显变宽。上部叶片和底部叶片均会发生,发生严重时叶片在很短时间内就被钻花干枯,至叶片坏死,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番茄潜叶蝇为害状(3)药剂防治:可选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8000倍液、10%灭蝇胺悬浮剂1500~2000倍液、30%阿维·杀单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对水喷雾。(1)主要为害作物: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等多种茄科作物。(2)发生特点:以成虫、若虫聚集在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受害叶褪绿、变黄、萎焉或枯死。为害时分泌蜜露,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引发煤污病;更严重的是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高温、干旱、强光照的气候条件,利于烟粉虱的发育繁殖和迁飞。(3)形态特征:①成虫。雌虫体长(0.91f 0.04)毫米,翅展(2.13f0.06)毫米,雄虫体长(0.85f 0.05)毫米,翅展(1.81f 0.06)毫米。虫体淡黄白色到白色,复眼红色,肾形,翅白色无斑点,停息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与温室白粉虱的区别)。②卵。椭圆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内,卵初产时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加深,呈琥珀色至深褐色,但不变黑。卵不规则散产,多产在背面。每头雌虫可产卵30~300粒,在适合的植物上平均产卵200粒以上。从卵发育到成虫需要18~30天不等。③若虫(3龄)。椭圆形。1龄体长约0.27 毫米,宽0.14 毫米,有触角和足,能爬行,一旦成功取食合适寄主的汁液,就固定下来取食直到成虫羽化。2龄、3龄体长分别为0.36毫米和0.50毫米。烟粉虱为害大椒烟粉虱为害番茄(4)药剂防治:可选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8000倍液对水喷雾。(1)主要为害作物: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等多种茄科作物。(2)发生特点:以成虫、若虫聚集在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受害叶褪绿、变黄、萎焉或枯死。为害时分泌蜜露,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更严重的是传播病毒病,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传播病毒病,造成更大为害。高温、干旱、强光照的气候条件,利于其发育繁殖和迁飞。(3)形态特征:①成虫。长1~1.5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色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呈平铺状。②卵。长约0.2毫米,从叶背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表面覆蜡粉。③若虫。共分4个龄期,1龄若虫体长约0.29毫米,长椭圆形;2龄若虫体长约0.37毫米;3龄若虫体长约0.51毫米,淡绿色或黄绿色;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毫米,椭圆形,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黄褐色。温室白粉虱成虫和伪蛹温室白粉虱诱发的煤污病(4)药剂防治:同烟粉虱防治方法。 -
报告六、有害生物综合防控
出版时间:2015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构架详见下图: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麦田杂草综合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措施:结合田间农事操作,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而不利于杂草发生的条件。①清选种子:雀麦等杂草种子往往随小麦收获混杂在麦种中。因此对小麦进行机械筛选或清水选种,不仅能够清除麦种中的病粒、杂粒,而且也会达到筛除杂草种子,杜绝杂草再次进入麦田的目的。②轮作倒茬:看麦娘、野燕麦等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以与油菜、豌豆等作物轮作。当这些作物成熟时杂草种子一般尚未成熟,及时收割和耕翻整地就会有效减轻第二年杂草发生的数量。③合理密植:合理密植能够降低田间空隙度,从而减少杂草生长空间。(2)人工拔除:年前苗期与年后返青期进行中耕,可以有效清除杂草。对于雀麦等发生严重的麦田,应在杂草开花结籽前进行2次人工拔除。(3)化学除草:根据杂草种类与发生程度,选用合适药剂,在适当时期进行化学除草。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治措施包括:(1)选用抗病、丰产优质品种;(2)合理密植,控制群体密度,避免形成通风不利的郁闭环境;(3)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4)适当药剂防治。当田间病株率达50%时或在孕穗末,植株上三叶病叶率达10%~20%时,开展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可选用三唑酮、丙环唑等。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必须在选用优良品种、实行平衡施肥、适期适深播种、合理密植基础上,抓好一拌三喷。药剂拌种:用30毫升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10毫升75%萎·双可湿性粉剂与12.5千克花生种子搅拌均匀,晾干后播种,可防治苗期病虫,促一次播种、一次全苗。生长期喷雾:花生生长期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特点,一般要喷药3次。第一次喷雾:花生齐苗后,亩用寡雄腐霉5克与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3克,对水30千克喷雾,可防治花生根腐病、茎腐病、病毒病,促苗壮。第二次喷雾:花生初花期,亩用寡雄腐霉5克、天达2116(花生豆类专用)50克和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10毫升,对水30千克喷雾,可防治花生网斑病、病毒病、棉铃虫、蚜虫,使植株健壮、抗倒伏。第三次喷雾:花生荚果、膨大期,亩用寡雄腐霉10克,加天达2116(花生豆类专用)75克,对水50千克喷雾,可防治花生叶斑病和后期早衰。花生综合防治辣椒疫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无病新土育苗或床上进行消毒。(2)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选择晴天的上午浇水,浇水后提温降湿,避免高温高湿。及时拔除病株并清除出棚室集中处理。(3)药剂防治。定植后可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加以保护,15天一次。发病初期可喷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综合防治保护地蔬菜灰霉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生产中及时清除病原菌是防治灰霉病的有效措施,操作时要身带塑料袋,发现有病果、病花时,立即用塑料袋套上后再摘除,并封闭袋口,带出室外深埋,严防病菌随风或农事操作传播。(2)栽培西葫芦、茄子时,坐果后须及时摘除开败的花冠,可以有效地防治灰霉病发生。坐果后及时摘除花冠(3)在化学防治上可选用啶酰菌胺、嘧霉胺或腐霉利等药剂,低温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可与天达2116一起喷施,增强植株抗逆性。特别注意要轮换用药,以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综合防治油菜菌核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耐)性品种;(2)减少初侵染源:包括种子处理、病株残体处理、深耕培土、土壤消毒等;(3)改善生态环境、抑制病害扩展蔓延:可以采取重施茎苗肥、早施茎苔肥、开沟防浸、摘除老叶病叶、调整播栽期等;(4)药剂防治:可以选用25%咪酰胺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治。甜菜夜蛾主要为害白菜、萝卜、甘蓝、菜花等多种蔬菜。一般7—8月为严重为害期。防治甜菜夜蛾应采取以下综合防控措施:(1)农耕灭蛹:春季除草灭低龄幼虫,减少后期虫源。(2)灯光诱蛾:大面积生产可以利用甜菜夜蛾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每盏灯可以防治30亩地。根据诱蛾情况,判断发蛾高峰,推算产卵高峰,确定防治1~2龄幼虫的关键时期。(3)性诱剂诱杀甜菜夜蛾:在蔬菜生长点上方10~20厘米处,每亩装5~6个性诱捕器,可以有效诱杀甜菜夜蛾成虫。性诱剂诱杀甜菜夜蛾(4)药剂防治:在甜菜夜蛾卵孵化盛期至1~2龄幼虫高峰期,可以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大蒜的主要病害有紫斑病、叶枯病、锈病等。其综合防治技术是:(1)精选蒜种:尽可能采用脱毒蒜、抗病蒜、无病虫健壮蒜种,播前精选蒜种,并进行药剂拌种,可用20毫升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水100毫升拌7.5千克蒜种。(2)药剂防治:①大蒜紫斑病,可在发病初期用1×106孢子/克寡雄腐霉2.5克或50%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15千克后,再加入25毫升天达2116进行喷雾防控,每10~15天1次,连续喷洒2次;②大蒜叶枯病,可在发病初期用25%嘧菌酯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寡雄腐霉6000倍液;③大蒜锈病,可在发病初期用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40%氟硅唑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1次,连喷2~3次。综合防治黄瓜霜霉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新品种。如津春2号、津杂2-4号、中农12或中农16等。(2)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技术,膜下浇水,减少浇水次数。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结瓜后及时摘掉下部老黄叶。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提高叶片生理抗病能力。(3)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上午,关闭大棚温室门窗,使棚室内的温度升到45℃,最高不超过48℃。持续2小时后适当通风,使棚室温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温度。注意闭棚前一天必须浇水。(4)药剂防治。对于保护地黄瓜,发病初期可选用20%百菌清烟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寡雄腐霉等药剂进行防治。对于露地栽培黄瓜,可选用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6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综合防治黄瓜黄化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化瓜率低的品种进行种植。(2)加强田间管理,控制夜间温度,不要过高,以减少呼吸消耗。及时采收下部瓜,避免与上部瓜争夺养分,引起上部瓜化瓜。(3)多施底肥有机肥,及时中耕松土,必要时轻浇水后再追肥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发育。(4)因地上部分营养不足出现化瓜,还可适当喷施叶面肥。保护地黄瓜综合防控保护地黄瓜菌核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50℃温水浸种10分钟。(2)加强田间管理,整地前彻底清除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深度要求达到25厘米,将菌核埋入深层土壤。重病棚室,可采用高温闷棚方法处理土壤。(3)棚室内出现子囊盘时,可采用药剂喷雾法防治,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腐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3%多·酮可湿性粉剂、255克/升异菌脲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等。综合防治草莓红蜘蛛应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措施。清除田间杂草,加强水肥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可减轻为害。(2)生物防治。在红蜘蛛虫口密度高峰期,释放捕食螨。(3)化学防治。乙螨唑5000~7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噻螨酮3000~5000倍、克螨特2000~3000倍液防治,隔7天1次,交替使用,连续喷3次。综合防治大棚草莓炭疽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栽培措施。避免连作,尽可能实施轮作。合理密植,不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力。白天天气晴时,加大通风力度,降低大棚内的温、湿度。注意清园。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老叶等带病残体,并集中烧毁,减少传播。(3)化学防治。在大棚发病初期,防治可用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褔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福·福锌8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同时喷药时要均匀,药液量要喷足,棚架上最好也要喷到,以提高防治效果。综合防控草莓蚜虫可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措施。及时摘除草莓老叶、病叶,消除温室周边杂草;在通风位置设置防虫网。(2)物理防治。在温室内设黄板诱杀。从定植期开始使用,每栋温室用10~20块,挂置高度略高于草莓植株10~20厘米,诱杀有翅蚜虫,定期更换。(3)化学防治。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5%啶虫脒乳油1500倍药剂等交替使用,混合使用时掌握好浓度,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以免产生抗药性和药害。注意:喷雾防治,要避开草莓开花期,保护好温室内蜜蜂。综合防治草莓白粉病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温湿度控制,采用地膜覆盖加滴灌技术,覆膜时要求垄、沟全覆到,以最大限度降低温室中的空气湿度,防止早上棚内起雾及棚膜顶部结露;中午温度高时适时通风,阴天也要坚持适当通风。(2)加强田间管理,勤摘老叶、病叶和病果,当天的病残体要及时清出温室,减少侵染源,后期一定要及时摘除过多叶和小果、病果,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的高发;注重水肥管理,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要注重提前预防,不要发病才防,要交替使用药剂,防止产生抗药性。进入开花期,是白粉病最易侵染的时期,叶面喷施药剂易造成果实畸形,所以在开花期尽可能不使用喷雾剂,以硫黄熏蒸为主。采收前病害高发期可每隔7~14天喷1次保护性药剂,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此外,在前期预防白粉病时,也可以使用百菌清烟熏剂熏棚。综合防治温室白粉虱可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防治。①清洁田园。摘除老叶和采收后,尽快清理植株残体,因地制宜无害处理;及时清除蔬菜园区尤其是棚室周边的杂草。②培育无虫苗。育苗时要把苗床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应进行棚室表面消毒;育苗期间棚内悬挂少量黄板监测白粉虱,及时防治,风口用40目防虫网隔离;定植时确保移栽苗无虫。(2)物理防治。①覆盖防虫网。在种植棚用30~40目防虫网封闭通风口或设立隔离门。防虫网应定期检查,破损及时修补,防虫门应做好密封。有条件可用两道防虫门设置一个缓冲间,中间悬挂3~4块黄板,效果更佳。②黄板或黄盆诱杀。发生初期使用效果好,每亩放置25厘米×40厘米黄板20~25块,板下端高于植株顶部5厘米左右,视粘虫量及时更换;也可用黄盆盛清水,内放一定量的洗衣粉,放置高度略低于植株生长点,每亩放置直径30厘米左右黄盆15个左右,需及时清除表面漂浮成虫和换水。(3)生物防治。慎用广谱杀虫剂,保护和利用温室白粉虱的天敌,包括草蛉、东亚小花蝽和丽蚜小蜂等。低密度发生时,可通过人工释放丽蚜小蜂防治。成虫在0.5头/株以下时,丽蚜小蜂释放密度为15头/株,发生量大时适当增加释放密度,每隔10天左右放1次,视情况连放3~4次,利于控制害虫种群增长。(4)化学防治。温室白粉虱在田间点片发生时即需着手防治。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综合防治瓜绢螟应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清理田园,消灭藏匿于枯蔓落叶的虫蛹。(2)幼虫发生初期及时摘除卷叶,消灭部分幼虫。(3)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喷雾防治。由于斑潜蝇虫体微小。繁殖能力强,成虫飞行,药剂防治极易产生抗性。同时,田间世代重叠明显,蛹粒可掉落在土壤表层。因此要有效控制斑潜蝇为害,必须采取多种方法综合防治。(1)收获完毕后,及时清洁田间病残体。实施与斑潜蝇非喜食蔬菜轮作。夏季深翻土壤高温闷棚。(2)斑潜蝇轻发区加强调查,发现受害叶片及时摘除,并悬挂黄色粘虫黄板,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需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综合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工作。(2)清洁田园。整地前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定植前进行高温闷棚,或采用熏蒸法对棚室表面进行消毒,如10%腐霉利烟剂;作物生长期内及时清除病花病果,避免病菌扩散再次侵染。(3)加强田间管理。遇连续阴雨天或雾霾天气,切忌浇水、喷药,防止湿度再度增加,在保证棚内温度同时适时通风。在番茄坐果后,应及时摘除柱头,防止侵染果实。(4)药剂防治。应重视番茄花期和浇催果水前的防治,针对性地喷花和喷果保护果实不受侵害,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番茄叶霉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温汤浸种,对种子进行消毒。(2)合理轮作,重病棚室选择与非茄科类蔬菜进行2~3年轮作,减少田间菌源。(3)加强棚室管理,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避免长时间闷棚。及时整枝打杈、植株下部老黄叶片尽快摘除,有利于通风透光。使用配方肥,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4)发病初期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芹菜叶枯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无病种子,用无病株留种。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可采用温汤浸种。(2)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增加植株抗病力。合理种植,掌握适当种植密度。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株和病叶。(3)保护地种植应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禁止大水漫灌。(4)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芹菜根结线虫应采取以下措施:(1)彻底清洁田园,在前茬拉秧后仔细清除植株残根,带出田园集中销毁。(2)轮作换茬,实行与葱、蒜、韭菜、辣椒等抗病、耐病蔬菜轮作,可减少损失,降低土壤种线虫数量。(3)客土育苗,选择未发生过根结线虫的地块育苗,防治根结线虫通过土壤传播,可采取穴盘育苗,缩短移栽缓苗期。(4)棚内土壤高温消毒。根结线虫喜温暖干燥的环境,最适生长发育的土温为25~30℃,土壤含水量40%左右。根结线虫在土温10℃以下时,幼虫停止活动,55℃时,经10分钟即可死亡。在盛夏,深翻土壤,挖沟起垄,有条件可将生石灰施入土壤,灌水后盖严地膜,密封棚室10~15天,利用夏季强光高温有效杀灭根结线虫。北方冬季可进行表土层换土,经严冬可冻死大量虫卵。(5)药剂处理,选用15%阿维·吡虫啉微囊悬浮剂沟施,或使用10%噻唑膦颗粒剂土壤撒施,可达控制效果。综合防治芹菜病毒病可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避开蚜虫高发期,防治苗期染病。重病苗及时剔除,减少感染源。(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高温季节及时浇水,注意防旱排涝,增强植株抗耐病能力。(3)芹菜生长期间做好蚜虫、粉虱防治,悬挂黄板诱杀,及时添加防虫网,减少病毒传播。(4)药剂防治,选择适宜的农药每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施2~3次。综合防治芹菜叶斑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无病种子,用无病株留种。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用48~50℃温水浸种15~20分钟,边浸边搅拌,其后用凉水冷却,晾干后播种。根据气候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耐病品种。(2)清洁田园。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叶,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叶、病茎等,带到田外集中深埋处理,减收菌源。实行2年以上轮作,可大大减少病源数量。(3)加强田间管理。增施底肥,适时追肥,雨后及时排水。保护地注意通风排湿,减少夜间结露,禁止大水漫灌。(4)药剂防治。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保护地芹菜蚜虫可采取以下措施:(1)种植前,在田间间隔铺设银灰色膜或悬挂银灰色膜条驱避蚜虫。(2)悬挂黄板诱杀有翅蚜。(3)天敌防治,可在保护地内释放瓢虫、草蛉等食蚜昆虫防治蚜虫。(4)药剂防治,由于蚜虫世代周期短,繁殖快,蔓延迅速,多聚集于菜心或叶背皱缩隐蔽处,应选用兼具触杀、内吸、熏蒸三重作用的药剂。露地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的重点在播种育苗阶段,其后主要是加强管理、适期用药并严格执行用药安全间隔期。(1)播种育苗阶段。①轮作:与适宜作物隔年轮作,可以有效控制多种病虫害。②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此项措施对大多数病害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③苗床选择与消毒:育苗一般要选择新的苗床,老苗床必须换用无病新土或进行药剂处理。④种子处理:蔬菜通常用种数量较少,可以采取温汤浸种、干热处理、酸处理、碱处理等。⑤嫁接防病:一般瓜类、茄果类采取这种措施。(2)生长期。①加强栽培管理:定植前喷药,带药移栽,防止苗期带病虫进入田间。施足基肥,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肥、钾肥,控制氮肥用量,以防旺长;深耕减少菌源;合理密植;及时摘除病果病叶,集中销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消除病残体等。②病虫害防治:一般用药处理要掌握防治适期,注意保护天敌,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并严格遵守用药间隔期。保护地蔬菜细菌性病害几乎都能够通过土壤进行传播,防治上可按照防治土传病害的综合措施进行。长期以来在对细菌性病害化学防治上,多用农用链霉素、氢氧化铜、甲霜铜等。由于长时期使用此类药品,多数细菌性病害已经对其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导致再用这类药品防治效果差,难以控制病菌为害与发展。因此防治细菌性病害应该多选用喹啉铜、络氨铜等新型农药,并注意不同类农药交替使用,以确保其防治效果。综合防控桃园主要病虫害应采取以下措施:(1)桃炭疽病、桃细菌性穿孔病。剪除树上的枯枝、僵果和残桩,或在芽萌动至开花前后的初次发病的病枝,消灭越冬病源、防止引起再次侵染;加强排水,增施磷肥、钾肥,增强树势,并避免留枝过密及过长;桃芽萌动时喷洒1~2次倍波尔多液(展叶后禁用)。(2)桃根癌病。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增强树势;加强果园检查,对可疑病株挖开表土,发现病后用刀刮除或彻底刮除并用KG84浇根消毒,对发生严重植株挖出烧毁。(3)桑白蚧。萌芽前喷洒1~2次石硫合剂,或用100倍机油乳剂,消灭越冬雌成虫。虫体密集成片时,喷药前可用硬毛刷刷除再行喷药,以利药液渗透。综合防治樱桃病虫害应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防治。培育健壮无病毒苗木;合理密植间作;加强管理,保持树体健壮,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利用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线虫等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果树病虫。(3)物理防治。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越冬前,诱集害虫并集中消灭;冬季树干涂白,可防日烧、冻害,也可阻止天牛等害虫产卵为害。(4)化学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樱桃褐腐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清洁果园,将落叶、落果清扫烧毁;(2)合理修剪,使树冠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3)发芽前喷1次石硫合剂;(4)生长季每隔10~15天喷1次药,共喷4~6次,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对葡萄病虫害可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在休眠期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并烧毁各种病虫枝、叶、干枯果穗,清除地面落叶、残枝、残果,剥老皮、消灭越冬虫卵和病菌。及时绑蔓摘心和疏除副梢,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接近地面的果穗,可用绳子适当高拉,以防病虫为害。结合施基肥深翻,可以将土壤表层的害虫和病菌埋入施肥沟中,以减少病虫来源。并将葡萄植株根部附近土中的虫蛹、虫茧和幼虫挖出来,集中杀死。病害发生前对果穗套袋能有效阻止病菌与果穗的接触,是防治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等病害的有效办法。(2)物理防治。利用果树病原、害虫对温度、光谱、声响等特异性、反应和耐受能力,杀死或驱避有害生物。在害虫的成虫盛发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透翅蛾、吸果夜蛾等害虫的成虫,减少果园卵量,这样既能消灭害虫,又能减少化学农药对葡萄果实的污染。小面积果园还可设置糖醋液诱盆诱杀吸果夜蛾等害虫。(3)化学防治。防治重点包括黑痘病、白粉病、炭疽病、透翅蛾;浆果着色至完熟期主要防治炭疽病、白粉病、白腐病。不同时期的病害选用对症化学药剂,适时防治。在施药时,交替使用农药品种,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综合防治葡萄霜霉病可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注意葡萄园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及时摘心抹芽除副梢,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均可减少霜霉病的发生。(2)化学防治。以防为主,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梨病虫害可采取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1)物理措施。①彻底清园,减少越冬病虫源。将留在树上的无用枝条清除(特别是病枝、枯枝);刮掉老皮,杀灭越冬害虫;清除园内杂草,与修剪下的枯枝、烂叶集中烧毁,并将草木灰返园能降低园内病虫基数。②搞好果园水肥管理。尤其按照开花前需水多、花期需水少、果实膨大期需水多、果实成熟期需水少的原则,合理排灌,以增强树势,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状况,在修剪时有选择性地留枝。在生长季节多摘心,及时抹除多余的枝梢,使树冠通风透光,以减少病虫害。④及时除草,降低果园湿度。梨园内若杂草太多,湿度偏高,会使害虫基数提高,并引发多种病害,故要及时除草,但尽量少用除草剂。⑤套袋。套袋能预防梨病虫为害,并能提高梨果外观品质,防止日灼,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用药量及农药残留。套袋时间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套前必须喷1次以水剂和粉剂为主的农药,忌喷乳剂等容易诱发锈斑的农药,干后即套。套袋时应撑开袋体,幼果在袋中央部,避免袋纸与果面接触,袋口扎紧,勿使漏光,并使袋与果位于叶的下面。套袋(2)化学措施。①休眠期喷化学药剂。冬季梨树进入休眠期,彻底清园后,全园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等高效杀虫杀菌剂1次,3月初萌芽前再喷1次,可有效杀灭病菌害虫,降低病虫基数。②生长期喷保护剂。对生长期的病虫害,除了有针对性地防治外,还要求定时、定量用药:除了对梨锈病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用2%粉锈宁1000倍液防治外,其余的治虫药剂根据情况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防治。综合防治苹果病虫害可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1)物理防治。①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根据病虫发生的规律,结合苹果的物候、气象、天敌等进行全面科学分析,预测病虫害未来发展的态势,为及时防治病虫害提供最佳时期和方法。②土壤管理,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增加树体抗性,结合深翻改土,深埋枯枝落叶,减轻食心虫、早期落叶病越冬基数,减轻病虫害发生。③疏花疏果,合理负载。结合疏花疏果摘除病果、病叶、病梢等,合理负载。④冬、夏修剪:通过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剪除病虫枝梢、病僵果等。⑤清园:刮除腐烂病病斑,刮除老翘皮,消除病虫害越冬场所,彻底清扫枯枝落叶,对减轻果园多种病虫为害有很好的效果。(2)化学防治。①疏果定果套袋前的病虫害防治。可于5月中旬左右选择适宜的防治药剂。②套袋后的病虫害防治。果实套袋前后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病害主要有褐斑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炭疽病等;害虫主要有桃小食心虫、蚜虫、潜叶蛾、害螨等。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合理选择化学农药防治,一般在6月下旬对套袋苹果进行第二次喷药防治。 -
报告三、农药生产须知
出版时间:2015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开办农药生产企业(包括联营、设立分厂和非农药生产企业设立农药生产车间),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许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工业产品许可管理部门批准;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对企业设立的条件和审核或者批准机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1)有与其生产的农药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有与其生产的农药相适应的厂房、生产设施和卫生环境;(3)有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设施和相应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4)有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5)所生产的农药是依法取得农药登记的农药;(6)有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措施,并且污染物排放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农药生产企业经批准后,方可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领取营业执照。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生产(包括原药生产、剂型加工和分装)农药和进口农药,必须进行登记。同时农业部负责农药产品的登记工作,每一个生产企业在生产一种农药前都要先进行农药登记,确定防治范围和适用作物。农药登记就像是农药的一个“身份证”,既便于农业监管部门进行市场监管,同时也有效防止其他企业假冒、伪造此种农药产品。农药登记证农药登记分为田间试验阶段、临时登记阶段和正式登记阶段3个阶段。田间试验阶段的农药是由研制者提出田间试验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田间试验,用“SY+数字”来表示,田间试验阶段农药产品是不允许在市场上销售流通的。临时登记阶段是指田间试验后由其生产者申请临时登记,经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给农药临时登记证后,方可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田间试验示范、试销,用“LS+数字”表示,农药临时登记证有效期为1年,可以续展,累计有效期不得超过3年。正式登记阶段是指经田间试验示范、试销后可以作为正式商品流通的农药,申请正式登记后经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给农药登记证后方可生产和销售,用“PD+数字”来表示,农药登记证有效期为5年,可以续展。另外,用作卫生用杀虫剂,如杀虫气雾剂、蚊香液、蚊香片等,也属于农药产品。卫生用杀虫剂也分为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临时登记用“WL+数字”表示,正式登记用“WP+数字”表示。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农药生产企业不许可生产下列农药产品:(1)不得生产无证农药产品;(2)不得生产标签不合格的农药产品;(3)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分装生产农药产品;(4)不得生产过期农药产品;(5)不得生产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剧毒、高毒农药产品;(6)不得生产假冒伪劣农药产品;(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产品。《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对农药有效成分含量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具体如下:(1)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按相应标准规定有效成分含量。(2)尚未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按下表规定有效成分含量。标明含量是生产者在标签上标明的有效成分含量;允许波动范围是客户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在产品有效期内按照登记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时,应当符合下表的含量范围。固体制剂的有效成分含量以质量分数(%)表示。液体制剂产品应当在产品化学资料中同时明确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以克/升和质量分数(%)表示的技术要求,申请人取其中的一种表示方式在标签上标注。特殊产品可以参照下表,制定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标明含量X(%或克/100毫升,20℃2℃)允许波动范围X≤2.5±15%X(对乳油、悬浮剂、可溶液剂等均匀制剂)±25%X(对颗粒剂、水分散粒剂等非均匀制剂)2.5<X≤1010%X10<X≤256%X25<X≤505%XX>502.5%或2.5克/100毫升表 产品中有效成分含量范围要求以前我国不同农药生产企业往往对同一产品开发多个含量并且差别较小,导致企业间恶性竞争,扰乱了农药市场,使用者选择困难。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农业部 2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书简称农业部。、国家发改委 3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书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12月12日联合发布了946号公告,就农药有效成分做出如下管理规定:有效成分和剂型相同的农药产品(包括相同配比的混配制剂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设定的梯度不得超过5个。农药产品的生产日期是可以印制在瓶盖(或瓶底)上的,但标签上应标注生产日期见瓶盖(或瓶底);同时生产日期应严格按照《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的格式进行标注,即生产日期应当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标注,年份用四位数字表示,月、日分别用两位数表示。如果农药产品包装尺寸过小、标签无法标注《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内容的,应当附具相应的说明书。说明书应当放置在农药包装箱内。包装箱内说明书的数量应当不少于最小包装单元的数量。农药经营者销售时,随每一个最小包装单元配发一份说明书。农药产品标签上可以标注多个注册商标。但标注的注册商标必须符合《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规定,一个农药产品只有一个登记核准标签。包装规格不同的同一产品,除净含量按有关规定标注外,其他内容应与登记核准标签内容一致,并按《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设计。经登记核准的标签,农药生产、经营者不得擅自改变其内容。需要对标签和说明书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农业部重新核准。农业部根据农药产品使用中出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可以要求农药生产企业修改标签和说明书,并重新核准。企业申请变更核准标签时,应提交如下资料到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办理。(1)备案标签变更的申请报告,要阐明修改标签的理由,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必要时须提交修改标签依据的相应试验报告。新设计的标签样张,应符合《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的要求。(2)原已加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登记审批专用章的核准标签(原件)和农药临时登记证或农药登记证复印件。(3)与变更内容有关的资料。检查农药登记情况需要检查以如下内容:(1)是否标注了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2)所标注的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是否与农业部批准的指定企业中指定产品相符;(3)所标注的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是否在有效状态。如果不在有效状态,农药标签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是否在登记证的有效期以内。农药质量抽检主要检查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农药产品是否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规定。除农药有效成分含量和相关的辅助技术指标外,还包括对农药杂质、限制性成分管理。(2)检查产品的净含量是否与标签标注的含量一致。(3)检查产品所含农药有效成分的种类、名称与农药标签或说明书上注明的种类、名称是否一致,包括是否擅自添加其他农药有效成分。(4)检查产品中是否含有其他导致药害等的有害成分。农药产品需要明确安全间隔期的应当标注安全间隔期与农作物每个生长周期最多使用次数。对于一些特殊产品,如用于非食用作物(饲料作物除外)的农药、低毒或微毒种子处理剂(包括拌种剂、种衣剂、浸种用的制剂等)、用于非耕地的农药(畜牧业草场除外),可以不标注安全间隔期与每季最多使用次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及其他媒介发布农药、兽药等商品的广告,必须在发布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广告审查机关)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国家工商局 4① 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全书简称国家工商局。和农业部共同发布了《农药广告审查办法》。《农药广告审查办法》第五条规定,通过重点媒介发布的农药广告和境外生产的农药的广告,需经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取得农药广告审查批准文号后,方可发布。其他农药广告,需经广告主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对违法发布农药广告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农药广告审查办法》的规定,应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
报告果树生产的基本技术
出版时间:2015凡用种子繁殖的苗木称为实生苗。其特点是繁殖简单,繁殖系数高,根系发达,对环境适应力强,生长迅速,寿命长,产量高,但变异大,结果迟。因此,实生苗多用作嫁接苗的砧木。有的树种难用无性繁殖的,如椰子、番木瓜等可用实生苗作果苗栽植。1.采种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无病虫害的成年树作为采种树,或对野生树种进行采种。采集的种子必须在充分成熟时采收。2.种子贮藏大多数果树的种子从果实中取出后,需适当干燥,贮藏时才不会发霉。通常将种子薄摊于阴凉通风处晾干,不宜暴晒。种子晾干后应进行精选、除杂,使种子纯净度达到95%以上,用布袋等装好并放在冷凉干燥的环境中。另外,甜樱桃、银杏和大多数常绿果树的种子在采收后必须立即播种或用湿沙贮藏,才能保持种子的生活力。3.种子休眠与种子层积种子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水分、温度和通气的条件下也不能发芽的现象。大多数落叶果树的种子具有休眠特性,而常绿果树的种子一般没有休眠期或休眠期很短,采后可立即播种。大多数落叶果树种子采后处于休眠状态,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湿润处理才能发芽,这种处理称为种子的层积处理。一般需要温度为2~7℃,30~300天。因果树种类不同而不同。层积方法:先对层积用的容器或场地、河沙、种子进行清洗和消毒等。首先,把种子倒入清水中,搅拌静置,去除浮于水面的秕子,将饱满的种子取出晾干,然后用500倍硫酸铜液或250倍福尔马林液浸泡2~4小时,或用1000倍高锰酸钾液浸泡0.5小时,取出种子,用清水漂洗二次,再用清水浸泡2~3天,每天换水一次,当种子吸足水分后,可捞出种子拌沙层积。以上药液可用于容器、场地等的消毒,对于河沙则可采用加热消毒法进行,即将沙置于锅中翻炒消毒,待凉后使用。用清洁、湿润的河沙与种子分层或混合均匀堆放。沙的湿度以手握成团不滴水,放开后沙成团,轻碰即散,沙用量为种子的3~4倍。种子量少时可用木箱、花盆等层积,种子量大时,可直接在室外选背阴、高燥处,先将地面铺10厘米厚的湿沙,然后分层或将拌好湿沙的种子堆放,厚度在40厘米左右,最后在其上盖一层约10厘米厚的湿沙,再盖湿草席或薄膜。层积后每隔7~10天进行一次翻检以换气、捡出霉烂种子并检查沙的湿度。在播前1周左右,进行升温催芽。4.播种播种一般以春、秋播种为宜,在热带地区则全年可以播种。常用的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和点播。大粒种子常用点播,小粒种子多用条播和撒播。一般条播及点播株行距是(10~15)厘米×(20~30)厘米,播后及时盖土浇水,覆盖增温或遮阴。将植株的芽或枝接在另一植株上,使其愈合长成新植株的方法称为嫁接。其培育的苗木称为嫁接苗。用于嫁接的芽或枝称接穗,承受接穗的部分称为砧木。其特点是:能保持母本树的优良性状,早结,繁殖系数高,可利用砧木的抗性,扩大栽植范围,可利用矮化砧来调节树势。此外,高接换种可有效地进行大树品种更新,在育种上可用以保存营养系变异(芽变、枝变)等。嫁接时,在砧木和接穗削面愈伤激素的作用下,使伤口周围的细胞生长和分裂,形成层细胞也加强活动,形成了愈伤组织,砧木和接穗愈伤组织的薄壁细胞相互连接。愈伤组织细胞进一步分化,将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连接起来,逐渐分化,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这样连通二者的输导组织,并愈合形成新植株。1.砧穗亲和力亲和力是指砧穗嫁接后在内部组织结构、生理和遗传特性方面差异程度的大小。其亲和力与亲缘关系的远近有关。同品种或同种间的亲和力最强,嫁接最容易成活。如毛桃嫁接桃。同属异种间的嫁接亲和力因果树种类而异。如海棠、山定子等嫁接苹果,酸橘嫁接甜橙,都有很好的亲和力。同科异属的亲和力较小,能成活并在生产上应用的如柑橘接于枳。不同科亲和力差。2.树种与品种不同树种、品种嫁接成活难易不同。单宁含量多的树种、会出现伤流的树种、髓部较大的树种等嫁接时成活率比较低。3.砧木和接穗的质量砧木和接穗生长充实、营养物质含量高的有利于愈合,嫁接成活率高。4.环境条件一般温度在20~25℃,空气湿度高的条件下成活率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干旱、阴雨等都不利于成活。5.嫁接技术选择适宜时期、方法进行嫁接可有效提高嫁接成活率,砧穗切面深浅适宜、平滑、形成层对齐、包扎紧、操作迅速的成活率高。1.砧木选择选择的原则是就地取材,结合外地引种。选择的依据是:与接穗的亲和力强;对接穗生长结果影响良好;对栽培地区的条件适应能力强;易于繁殖;具有矮化或乔化性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强。2.接穗选择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穗植株。选取树冠外围中上部生长充实、芽体饱满的当年生或一年生发育枝作接穗。春季嫁接用的接穗最好结合冬季修剪采集,采后以100条捆成一捆,标明品种。用湿沙贮藏。生长季嫁接的,一般随采随接,采下立即剪除叶片仅留叶柄,以50~100条捆成一捆,标明品种及采集日期,如暂时不用,应用苔藓、湿布将接穗保湿。果树常用的嫁接方法有芽接、枝接和根接。1.芽接法嫁接时间长,操作简单,节省材料,成活率高。最适宜的嫁接时期一般在6~10月。(1)T形芽接。此法应用很普遍,采用1~2年生的砧木成活率较高,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先取一接穗枝条,用刀从芽的下方1.5厘米处削入木质部纵切长2.5厘米,再从芽的上方1厘米左右处横切一刀,取下芽片;随即在砧木距地面5~10厘米处选择光滑处,切一T字形切口,用刀将接口挑开,将芽片插入,使芽片的上边与砧木横切口对齐,然后用塑料薄膜绑紧。(2)嵌芽接。适用于枝梢具有棱角或沟纹的树种,如栗、枣等,桃、苹果、柑橘等果树也可用此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先在接穗的芽上方0.8~1厘米处向下竖削一刀,深入木质部,长2厘米左右,然后在芽的下方稍斜切入木质部,长约0.6厘米,取下芽片;砧木切口的削法与削接芽相似,但比接芽稍长。将芽片插入砧木切口中,注意芽片上端须露出一些砧木皮层,以利于愈合,然后用塑料薄膜包扎紧。(3)补片芽接。补片芽接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常用于芒果、荔枝、龙眼、番荔枝等热带和亚热带果树的嫁接。嫁接适宜时期为3~9月,树易剥皮时进行。其操作步骤如下:选择砧木直径在0.6厘米以上的进行补片芽接,在离地面5~20厘米处,选一光滑面,开一宽0.6~1厘米、长2~3厘米的接口,把接口的树皮全剥开,切去砧木树皮的大部分,只留下端0.1~0.2厘米用于固定芽片;选择与砧木粗细相近的接穗,削一个宽0.8~1.2厘米、长2.5~3.2厘米、厚0.2~0.25厘米的芽片,将芽片中的木质部剥离,并将芽片修得比砧木接口小;然后将芽片放入砧木接口,芽片下部紧贴接口底部,两边居中,用塑料薄膜带捆绑。嫁接后30天,如芽片青绿如初,可解绑。解绑后1周芽片仍正常,可在芽接位上1~2厘米处剪断砧木,促进芽片发芽。2.枝接法成活后生长快,健壮整齐,但材料用量大,嫁接时间短。最适宜的嫁接时期在春季。(1)切接。适用于柑橘、荔枝等多数果树的嫁接,其操作步骤如下:在砧木离地面约10厘米处光滑面进行截顶,在截口光滑的一侧垂直切一刀,深达1.2~1.5厘米,并将削出的皮部截去1/2~2/3;选与砧木粗度相近的接穗,具有1~2个饱满芽、长3~4厘米的枝段,在接穗下端削一个长1.2~1.5厘米,深及木质部的平直削面,其削面背面削成40°~45°的斜面;将接穗插入接面,对准一边的皮层(形成层对齐),用塑料薄膜带捆绑。(2)劈接。适用于多数果树的嫁接,其操作步骤如下:在砧木离地面10~20厘米处,选光滑处截顶。在截口中心垂直切一刀,深1.3~2.0厘米;选与砧木粗度相近的接穗,选带1~3个饱满芽且生长直而均匀,长度在5厘米以内的枝段,把基部削成与接口等长的楔形。削面须平滑,渐尖;将接穗插入砧木切口,插入时要对准一侧形成层(皮层),用塑料薄膜带捆绑。(3)腹接。接穗的削法与切接相似,砧木不必剪断,只在近基部一侧向下斜切近30°的一切口,使与接穗削面的大小相近。将接穗插入,用塑料薄膜包扎紧。(4)舌接。此法常用于葡萄嫁接。选砧木与接穗粗度大致相同的枝段,在砧木上端,接穗下端,先各削一斜面(最好接穗的腹面与砧木的沟面相对或转180°,这样能利于愈合),削面长度是粗度的2倍左右。再在两者斜削面上削成大小相等的接舌。其进刀位置在髓至皮层间1/2处,沿斜削面往下直削成舌形,削好后两者插合在一起,用塑料薄膜包扎好。然后放入装有湿锯末的木箱中进行愈合处理。(5)皮下接。适用于板栗、核桃等。在砧木断面光滑的一侧将皮层自上而下竖划一切缝,深达木质部,长3厘米左右,用刀将皮层挑开。接穗削成单面舌状。将接穗插入砧木切口中,用塑料薄膜包扎紧。3.根接法是以果树的根系作砧木,在其上嫁接接穗,用作砧木的根系可以是整个根系或是一个根段,接穗一般用冬剪剪下的枝条,可用劈接、切接和腹接等方法嫁接。此法具有充分利用根段,嫁接时间长,成活率高等优点。一般接后15天左右检查是否成活,若成活需解除绑缚,若未能成活则需补接。据所培育苗木的情况,还需进行剪砧、除萌、摘心和扶正等管理,在苗木生长时期需加强肥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自根苗是采用扦插、压条、分株等无性繁殖方法获得的苗木,又称无性繁殖苗或营养繁殖苗。其特点是能保持母本的性状,早结丰产,方法简易,但根系浅,寿命较短,抗性弱。1.内部因素(1)树种和品种。不同的树种和品种其发根、萌芽的难易不同。如葡萄、石榴、无花果、枳、柠檬等枝插生根容易,而桃、荔枝、柿等的枝条则生根困难。山葡萄生根较难。(2)树龄和枝龄。树龄、枝龄越大,生根就越困难,一般生产上常用1~2年生枝进行扦插,成活率高。(3)营养水平和内源激素状况。凡生长充实、营养水平高的枝生根容易;凡含植物内源激素较多的树种,生根容易。2.外部因素(1)扦插基质。疏松透气、保水性能好的基质有利于生根,如沙壤土、河沙、泥炭、珍珠岩、炉渣灰等。(2)湿度。枝条扦插在基质含水量为50%~60%、空气湿度为80%以上时成活率高。(3)温度。一般白天气温在20~25℃、夜间在15℃左右可满足枝条的生根需要。(4)光照。在强光下插条易出现失水干枯,不利于生根,故扦插时需遮阴。1.机械处理在选作插条的枝条基部进行环状剥皮、刻伤等处理,使营养物质和生长素在伤口以上部位积累;或在扦插时,在插条基部伤口附近的表层纵切几刀,均可以促进生根。2.加温处理在冬季或早春扦插时,常因基质温度过低,生根困难,可通过覆盖地膜、电热加温、温室育苗等来促进生根。3.药剂处理药剂处理也可促进分生细胞的分裂而生根。常采用的药剂有生根粉、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和萘乙酸等。将果树的营养器官与母体植株分离,给予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育成一株新植株。常用的扦插方法包括以下3种。1.硬枝扦插是指以充分木质化的一年生枝条为插条进行扦插。常用在葡萄、无花果、石榴等果树上。在落叶后采集插条,采集插条的植株品种要纯正、优质丰产、无病虫害。插条采集后,每100条捆成一捆,标明品种,贮藏于湿沙中或假植阴凉湿润地。第二年春扦插时将枝条取出,剪成15~20厘米长的枝段,上端在剪口下1厘米处要有1个饱满芽,当土温稳定在10℃以上可进行扦插。2.绿枝扦插又称嫩枝扦插、带叶扦插。是利用当年生尚未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的新梢在生长期进行扦插。葡萄、无花果等都可用此法。插条长5~15厘米,具有3~5节,保留上端1~2片叶进行扦插。3.根插插条是根段。对于苹果、枣、柿、梨、海棠、核桃等根插成活率高,故选取根直径0.4~0.6厘米、长5~15厘米的根段进行扦插,扦插后要注意遮阴、浇水保湿,以保证成活。压条是在枝条不与母株分离的状态下压入土中,使压入部位生根,然后再剪离母株成为独立新植株的方法。对于扦插不易生根的树种可用此法。1.直立压条法樱桃、李、石榴、无花果等均可采用此法繁殖。冬季或早春萌芽将母株基部离地面15~20厘米剪断,促使发生多数新梢,待新梢长到20厘米以上时,将基部环剥或刻伤,并培土使其生根。培土高度约为新梢高度的一半。当新梢长到4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二次培土,一般两次培土即可。秋季扒开培土,分株起苗。2.水平压条法葡萄和苹果矮化砧繁殖多用此法。将枝蔓压入10厘米左右的浅沟内,用枝杈等固定,顶梢露出地面,待各节抽出新梢后,随新梢的增高分次培土,使新梢基部生根,然后切离母株。3.曲枝压条法葡萄、樱桃、猕猴桃均可采用此法繁殖。这种繁殖方法是将母株枝梢先端一部分弯曲埋入土中,深10厘米左右,并用小枝杈等将其固定,在欲使其生根处刻伤,然后埋土,生根后与母株分离。4.空中压条法又称高压法。此法用于不易弯曲埋土压条的果树繁殖。如荔枝、龙眼、柑橘、枇杷、石榴、人心果、油梨、树菠萝等。春季3~4月,选1~2年生枝条,在要使其生根的部位环剥或刻伤,然后用塑料布卷成筒套在刻伤部位,先将下端绑紧,筒内装入具有一定湿度松软的培养土,再将筒上端绑紧,待生根后与母株分离。利用果树的根蘖、吸芽、匍匐茎等生根后,分离栽植的苗称为分株苗。1.根蘖分株法山植、石榴、樱桃等易生根蘖的树种,可利用根蘖于休眠期分离栽植。2.吸芽分株法香蕉、菠萝常用此法繁殖。如香蕉在生长期抽生的吸芽,将其与母株切离定植。取菠萝叶腋中产生的吸芽进行扦插。3.匍匐茎分株法常用于草莓的繁殖。草莓的匍匐茎的节上发生叶簇和芽,下部生根,形成一植株,将其与母株切离定植即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离体的器官、组织、细胞接种于培养基上,使其长成植株的方法称组织培养。生产上主要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繁殖无毒苗、迅速繁殖优稀种苗及优良品种的保存。组培苗生产周期短、繁殖系数高、能快速提供规格一致的优质脱毒苗。1.出圃前的准备苗木出圃前必须做好计划,并做好充分准备。出圃前应将苗木树种、品种、数量和质量进行统计,制订周密出圃计划和操作流程。在起苗前1周应进行灌水,以利于起苗。2.出圃时期、起苗、分级和修剪常绿果树苗木周年均可出圃,但必须在每次新梢停长后至下次抽梢前进行,一般多在春秋两季出圃。落叶果树多在秋季苗木新梢已木质化、顶芽已形成并开始落叶时进行。如采用容器育苗,则可周年出圃。起苗分带土起苗和裸根起苗。一般落叶果树可裸根起苗后蘸泥浆护根,常绿果树须带土起苗以保证成活率。起苗后根据相应的苗木标准按规格分级,不合格的苗木不能出圃继续培养。剪去生长不充实的枝梢及病虫害的枝叶,受伤的根系要剪平伤口。3.苗木检疫消毒苗木检疫是防止病虫害传播的有效措施。苗木调运前必须通过检疫部门的检疫,并获得检疫证,严禁调运有检疫对象的苗木。国内果树病虫检疫对象有:柑橘黄龙病、葡萄根瘤蚜、苹果绵蚜和柑橘大实蝇等。苗木要进行消毒,以控制一般性病虫害。4.苗木假植起苗后,不立即外运和定植的苗应进行假植,假植地应选在包装场附近,避风、背阴或遮阴、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按行株距30厘米×(20~30)厘米行假植。5.苗木包装和运输苗木调运时,要进行包装,以防出现干枯、腐烂、擦伤或压伤等。裸根起苗的苗木,每包50~100株,根部可用稻草或塑料薄膜包扎;带土起苗的苗木要用包装袋和包装绳将根系的土团包扎,避免根系土团散开。包装好后挂上标签和质量检验合格证,标签上要标明树种、品种、日期和生产单位等。苗木运输过程要注意遮阴保湿降温,若运输时间长,要给苗木根部适当浇水,保持根部湿润。果树是多年生深根性植物,栽植后要在固定的地方生长十几年或几十年,因此,在建园前,必须对地形、土质、土层、水利条件等影响果树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加以选择,要选择有利于果树的各种条件。园地选择要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适地适树,交通方便,易于管理。只有园地选择好,才能发挥果树的生产潜力,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园地的调查内容包括当地的地况、气候、土壤、水利、植被情况及当地住户的分布和果树栽培的技术力量等。并绘制不小于1/1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土壤分布图、土层深度及水利图,供果园规划和设计参考。合理划分小区有利于果园管理和有效落实生产措施。划分小区要遵循如下原则:同一小区内的土壤、气候、光照条件要大体一致;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和风害;利于运输和机械化管理。小区的形状和位置应据以下原则确定:小区应为长方形,长宽之比为(5∶1)~(2∶1),以便于机械操作;小区的长边在平地与主风向垂直,山地与等高线平行;平地小区的长边应是南北向,并与果树行向一致。一般小区的面积平地在3~5公顷,丘陵、山地1~2公顷。道路和防护林是果园的通道和防护设施,又是小区的区界,在果园的范围确定后,先要确定道路和防护林。果园道路由干路、支路和小路组成。干路与公路相通,贯穿全园的主要位置,平地干路要直,山地可呈S形或“之”字形,路宽6~8米,能行汽车,便于肥料和果品进出运输。两边有排水沟。支路常设置在大区之内、小区之间并与干路垂直,形成井字路。山地果园的支路可沿坡修建。路宽3~4米,能行走小型拖拉机。小区内需要设小路,路面宽1~2米,便于作业,山地果园可据需要顺坡修筑,多修在分水线上。防护林的作用是降低风速和风害,旱季提高湿度,雨季减少水土流失,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果树生长发育。防护林可分为主林带和副林带。主林带应设置在较高的地方,并与常年主风向相垂直,每隔200~300米设置一道,宽8~10米,株行距1米,呈三角形栽植。副林带与主林带相垂直,作为小区区界和道路的行道树,宽2~3米。防护林应采用树冠高大、直立、速生、常绿、寿命长、经济价值高,与果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如桉树、杉树、樟树、木麻黄、女贞、油茶、茶、桑树等。果园灌溉方法有沟灌、喷灌和滴灌等。采用沟灌时,渠道应与道路、防护林相结合,建在道路、防护林两侧,渠道设计尽量短,质量要高,渗漏要最小。一般可以设置为排灌两用的水渠。生活区、包装场、贮藏库、农机房等,本着少占地的原则,按照需要设置在最便于工作的地点。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配置相适宜的树种和品种,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同一果园内可配置早、中、晚熟品种,以延长鲜果供应期,但在同一小区最好配置一种树种,以便于管理。对于雌雄异株的果树、自花不实的品种等,为保证正常授粉受精,应配置授粉树。优良的授粉树应具有的条件是:与主栽品种树体寿命相同,能同时开花,花粉多而发芽率高,能互相授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授粉树的配置方式有等量、差量和中心式配置。等量配置为1∶1,差量配置为(3~4)∶ 1(即3~4行主栽品种,配一行授粉树),中心式配置为每9株中心位置配置一株授粉树。为避免气候反常造成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花期不遇,故一个主栽品种应配2~3个授粉品种。1.栽植密度果树的栽植密度根据树种品种特性、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而定。主要果树栽植密度见表2-1。树种每公顷株数树种每公顷株数苹果(乔化砧)210~405柿210~660苹果(半矮化砧)660~1665苹果(矮化砧)1245~2250柑橘495~1110梨405~660荔枝180~330桃405~840黄皮405~495葡萄(篱架)1665~4440龙眼180~330葡萄(棚架)1245~2220杨梅375~495核桃210~285矮种香蕉1875~2220板栗210~405李405~510表2-1 主要果树栽植密度 (株)2.栽植方式(1)长方形栽植。行距大于株距,通风透光良好,便于机械化作业。生产上最常用的栽植方式。(2)正方形栽植。株、行距相等。不易用于密植。(3)三角形栽植。有等腰三角形和非等腰三角形栽植。可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但不便于管理,通风透光差。(4)带状栽植。一般两行为一带,带距一般为行距的3~4倍。适合于密植栽培。(5)等高栽植。适用于梯田等地区,在等高栽植面上栽植。1.定植时期果树栽植时期,应根据果树生长特性及当地气候条件来决定。常绿果树一般在春秋两季定植,夏季多雨地区,也可在春梢停长、夏梢萌发前进行。落叶果树定植多在落叶后至萌芽前进行,但在冬季较温暖地区,秋栽更利于根系恢复。2.定植方法(1)确定定植点。山地以梯田走向为行向,选一具有代表性的坡段,由上而下,作一条垂直于各台梯田的基线,基线与各台梯田中线的交点即为这台梯田的一个栽植点(每台栽一行),然后逐台按已定株距,以该栽植点为准,向左右定点。平地可先在小区的长边和短边划相互垂直的基线各两条,再在各条基线上,按规定的行株距定出标记,然后按相对应的标记拉绳,其交叉点即为定植点。(2)挖定植穴。定植穴的挖掘以栽前半年左右进行为宜,可使心土风化,改善土壤结构。穴深宽不应小于1米。挖穴时要把表土与底土分开放置。(3)栽植。先将表土与肥料混拌好,填入坑内至坑深一半左右,呈馒头形踩实,将苗放入定植穴,把根系向四周自然展开,填土至略高于地表时,边填土边轻轻提动树苗,使根系展开,随后踩实,让根系与土密切接触,再用剩余底土以树为中心,直径与定植坑相近围成水盘,以便灌水。栽后立即灌水,灌足灌透。待水渗下后要求根颈与地平面齐或稍高于地面,然后封土保墒。也可在其树盘上覆盖地膜,以保持土壤水分。3.定植后管理落叶果树定植后要定干。常绿果树苗木,定植后要剪掉生长不充实的新梢和少量叶片。在冬季严寒地区,要用稻草或草绳将苗木包裹防冻。春季要及时灌水,以提高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果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根系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水分,供应果树生长和结果的需要。栽培中创造有利于根系生长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及时供应果树需要的养分、水分,以利于果树的生长发育。1.深翻熟化果园深翻并结合深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快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根系生长,有利于果树开花结果。深翻的时期应根据果树的根系生长规律,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来决定。一般以秋季深翻为宜,深度在60~100厘米为宜。深翻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1)扩穴深翻。在幼树栽植后的前几年,自定植穴边缘开始,每年或隔年向外扩穴,穴宽50~80厘米,深60~100厘米,填入肥土、作物秸秆、有机肥等,如此逐年扩大,直到全园翻完为止。(2)隔行或隔株深翻。平地果园可隔一行翻一行,次年进行另一行的深翻;山地果园,一层梯田一行果树,可隔两株深翻一个株间的土壤。这种方法,每次深翻只伤及半面根系,可防止伤根太多,有利于果树生长,深翻50~60厘米。(3)全园深翻。除树盘范围以外,全面深翻。这种方法一次翻完,便于机械化施工和平整土地,但伤根太多。多用于幼龄果园。2.开沟排水海涂、沙滩和盐碱地果园,一般地下水位高,每年雨季土壤湿度常超过田间最大持水量,使下部根系的土层处于水浸状态,根系处于缺氧状态,产生许多有毒物质,致使树体梢枯叶黄,树势衰退,严重则死亡。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是这类果园土壤改良的关键。3.培土果园培土具有增厚土层、保护根系、增加肥力、压碱改酸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培土的方法是把土块均匀分布在全园,经晾晒打碎,通过耕作把所培的土与原来的土壤混合。土质黏重的应培含沙质较多的疏松肥土,含沙质多的可培塘泥、河泥等较黏重的肥土。培土厚度要适当,一般为5~10厘米。南方多在干旱季节来临前或采果后冬季进行培土。1.树盘管理树盘是指树冠垂直投影的范围,是根系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1)树盘耕作。耕作可保持树盘土壤经常疏松无杂草,以利于根系生长。耕作次数依当地气候、土壤和生草情况而定,春、夏季浅耕(5~10厘米),秋季深耕,深度以不伤根为原则,一般近树干处要浅,向外逐渐加深到20~25厘米。(2)树盘覆盖。覆盖有保墒、防冻及稳定表土温度,防止杂草生长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覆盖物多用秸秆等,厚度为10厘米左右。也可用地膜覆盖。(3)树盘培土。在有土壤流失的园地,树盘培土可保持水土和避免积水。培土一般在秋末冬初进行。缓坡地可隔2~3年培土一次,冲刷严重的则1年一次。培土不可过厚,一般为5~10厘米。根外露时可厚些,但不要超过根颈。2.行间间作幼树树体小,行间空地较多,进行合理间作不仅可以增加收入,以短养长,还可以抑制杂草,改善果树群体环境,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果树生长。丘陵坡地间作作物,还能起到覆盖作用,以减轻水土流失。果园间作应“以果为主,主次分明,不影响果树生长,而且尽可能有利于果树生长”为原则。间作物的要求:间作植株要矮小,不影响果树的光照;避免与果树争夺养分、水分;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与果树没有共同的病虫害。适宜间作的作物种类很多,如豆科作物、蔬菜、花卉牧草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成龄果园土壤管理的任务是提高土壤肥力,以满足果树生长和结果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其土壤耕作主要有以下五种。1.清耕法是指周年不种作物,随时中耕除草,使土壤长期保持无杂草状态。同时冬夏进行适当深度的耕翻,深度15~20厘米。清耕法的优点是土壤疏松、地面清洁、土壤养分转化较好。缺点是长期清耕,土壤受冲刷,特别是山地果园冲刷更为严重,养分水分流失,有机质缺乏,影响果树生长发育。2.生草法是指在果树行间种植豆科、禾本科等草种或自然生草的土壤管理方法。其优点是可防止土壤冲刷和风害,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土温变化小,省工。缺点是长期生草的果园易使表层土板结,易出现根系上浮,草与果树争夺养分,影响果树生长发育,增加对病虫防治的难度。3.清耕覆盖作物法是指在果树需肥水最多的前期保持清耕,后期或雨季种植覆盖作物,待覆盖作物成长后期,适时翻入土壤作绿肥的方法。它是一种较好的土壤管理方法,兼有清耕和生草法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两者的缺点。4.覆盖法是在树冠下或稍远处覆以杂草、秸秆等的土壤管理方法。一般覆草厚度约10厘米左右,覆草后逐年腐烂减少,要不断补充鲜草。覆盖可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减少蒸发,土温变化小,增加有效态养分和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但长期覆盖,会导致根系上浮,病虫害难以防治。5.免耕法是利用除草剂除杂草,土壤不进行耕作。这种做法具有保持土壤的自然结构、节省劳力、降低成本等优点。宜在土层深厚,土质好的果园采用,尤其是在潮湿多雨地区,刈草与耕作均有一定困难的,应用除草剂除草最为有利。果树在一年中对肥料的吸收是不间断的,但会出现几次需肥高峰。需肥高峰一般与果树的物候期相平行,所以,生产上常以物候期为参照进行施肥。一般果树在新梢生长期需氮量最高;需磷的高峰在开花、花芽形成及根系生长的高峰期;需钾高峰则在果实成熟期。不同果树对肥料的吸收也存在差异。1.基肥基肥是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部分速效性化肥。一般在秋季施基肥,此时正值根系生长高峰期,有大量新根发生,有利于根系的吸收,提高树体的营养水平,有利于花芽发育、充实及满足春季发芽、开花、新梢生长的需要。2.追肥追肥又叫补肥。在施基肥的基础上,根据果树各物候期需肥特点,在生长季分期施肥的方法。目的是既保证当年树壮、丰产、优质的需要,又给翌年生长结果打下基础。成年果树的追肥一般有以下4个时期。(1)花前肥。又叫春肥、催芽肥。在早春萌芽前1~2周追施速效性氮肥,能促进树体萌芽、开花和新梢生长。对弱树、结果过多的树体,较大量的追施氮肥可使萌芽、开花整齐,提高坐果率,促进营养生长。若树势强旺,基肥数量又较充足,特别在南方多雨地区,不宜施花前肥。(2)花后肥。又叫稳果肥。在谢花后追施。这时正值幼果、新梢迅速生长期,是果树需肥较多的时期。及时追施速效性氮肥,可提高坐果率,促进幼果发育,减少生理落果。但这次追肥必须根据树种、品种特性,看树施肥。若施用氮肥过多,会导致新梢生长过旺,加剧幼果因营养不良而脱落。(3)果实膨大期肥。又叫壮果肥。是在生理落果后至果实开始迅速膨大期追施。以速效氮、钾为主,配合适量磷肥,以提高光合效能,促进养分积累,加速幼果膨大,提高产量和品质。仁果类、核果类果树部分新梢停长,花芽开始分化时,及时追肥,为花芽分化供应充足的营养。这次追肥既保证当年产量,又为翌年结果打下基础,对克服大小年结果现象也有一定作用。(4)果实生长后期肥。又叫采果肥。在果实开始着色至果实采收前后施用。可促进果实生长,提高果实品质,促进花芽分化。对于早熟品种,此次追肥应在采果后施用,晚熟品种在采果前施用,中熟品种不施。果树的施肥量因树种、品种、树龄、树势、结果量、肥料性质和土壤肥力等而异。一般柑橘、苹果、香蕉、葡萄等需肥较多,而菠萝、李、枣等需肥较少。幼树、旺树、结果少的树施肥量少;成年树、衰弱树、结果多的树施肥量多。山地、沙地果园需多施。确定果树施肥量的方法有经验施肥法、叶片分析法和田间肥料试验法。1.土壤施肥即将肥料施在果树根系集中分布层,以利根系向深广扩展。土壤施肥是应用最普遍的施肥方法,果树的基肥和大部分追肥都采用此法。生产上常用的土壤施肥方法有:环状施肥、放射状沟施肥、条沟施肥和全园施肥。2.根外追肥(1)叶面追肥。又称叶面施肥。即将一定浓度的液肥喷到叶片或枝条上的施肥方法,其优点是:方法简单易行,用肥量小、肥效发挥快,肥料利用率高,节约劳力,降低成本。生产上常用叶面肥料见表2-2。肥料名称浓度(%)肥料名称浓度(%)尿素0.3~0.5硝酸钾0.5硝酸铵0.1~0.3硼砂0.1~0.25硫酸铵0.1~0.3硼酸0.1~0.5磷酸铵0.3~0.5硫酸亚铁0.1~0.4腐熟人粪尿5~10硫酸锌0.1~0.5过磷酸钙1~3柠檬酸铁0.1~0.2硫酸钾0.3~0.5钼酸铵0.3草木灰1~5硫酸铜0.01~0.02磷酸二氢钾0.2~0.3硫酸镁0.1~0.2表2-2 果树叶面追肥的肥料浓度(2)强力树干注射施肥。利用机具持续高压将果树所需要的肥料强行注入树体。此法具有肥料利用率高、用肥量少、见效快、持效长、不污染环境的优点。目前多用于注射铁肥,以防治果树失绿症,注射时间以春季芽萌动前和秋季果实采收后效果最好。配方施肥,是根据果树的需肥规律、土壤的供肥特性与肥料的效应,在施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通过分析测定树体和土壤的营养状况,提出氮、磷、钾以及微肥等元素适宜的比例和用量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配方施肥包括营养状况诊断、配方的提出、肥料配制或生产、施肥等过程。1.配方施肥的作用(1)增产效果明显。调肥增产,在不增加化肥投资,把各种化肥的施用比例合理调整而增产。减肥增产,在适当减少肥料施用量或取消土壤中含量丰富的某种养分的施用,以取得增产或平产;当土壤中某种养分含量相对缺乏,加大此种养分化肥施用比例,可大幅度增加产量。(2)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配方施肥养分全面且比例合理,可消除因某种土壤养分不足而培肥地力的状况,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既不会太多,又能与有机肥结合成有机态,避免了土壤板结和污染现象。(3)提高果实品质。配方施肥因养分协调供给,既增产,又能提高果实的质量。(4)减轻病虫害。配方施肥因养分齐全,比例适当,果树生长健壮,可防止出现生理病害,又能减轻病虫害为害。2.配方施肥的方法(1)地力差减法。用目标产量减去空白产量,其差值就是应通过施肥来获得的产量,计算公式如下: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空白产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此法的优点是不用测试土壤,不考虑土壤养分状况,计算方便,误差小,缺点是空白产量不能当时得到,需通过实验确定。(2)氮、磷、钾比例法。通过田间试验得出氮、磷、钾的最适用量,然后计算出三者的比例关系。这样只确定一种肥料的用量,就可以按比例关系,决定其他肥料的用量。此法的优点是减少了工作量,易掌握,方法简单;缺点是受地区和时间、季节的局限。所以应灵活掌握应用。此外,还有养分平衡法、肥料效用函数法、养分中缺指标法等。因这些方法用起来都需要一定的设备,而计算方案繁杂,这里不再详述。果树在不同物候期,需水量有不同的要求,结合土壤施肥,根据果树不同物候期进行果园灌水,一般在以下物候期,如土壤含水量低,必须进行灌溉。1.萌芽开花期此期水分充足,可以加强新梢生长,加大叶面积,使开花坐果正常,为当年丰产打下良好基础。春季干旱地区,此期灌水更为重要。2.新梢生长和幼果膨大期充足水分既有利于幼果膨大,又有利于新梢生长,减少生理落果。3.果实迅速膨大期对多数落叶果树来说,此期也是花芽大量分化期,及时灌水,可以满足果实膨大对水分的要求,同时可以促进花芽分化,为连年丰产创造条件。4.采果前后及休眠期此期灌水可使土壤中贮备足够的水分,有利于肥料的分解,从而促进果树翌年春季的生长发育。柑橘等常绿果树,采收前后结合施肥进行灌水,利于树势的恢复及花芽分化。寒地果树在土壤封冻前灌水,对越冬比较有利。果园灌水方法有:地面灌水、地下灌水、喷灌和滴灌。其中以滴灌最节水。果园最适宜的灌水量,应在一次灌溉中,使果树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80%。常用的计算方法为:灌水量=灌溉面积×土壤浸湿深度×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灌溉前土壤湿度)每次灌水前均需测定灌溉前的土壤湿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浸湿深度等可数年测一次。按果园排水的不同要求,或迅速排除地面积水,或排除土壤积水,或降低地下水位。一般平地果园排水应做到园内外“三沟”配套,排水入河。丘陵山地果园则应在做好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采用迁回排水,降低流速,防止土壤冲刷。对已受涝的果树,先排水抢救,树盘适当深翻或将根颈部分的土壤扒开晾根,促使根系尽早恢复功能。排水方法有明沟排水和暗沟排水两种。1.提早结果,延长结果寿命通过修剪加速树冠形成,有利于早结果。采用开张角度、轻剪等修剪措施可促进果树成花早结。合理的整形修剪,保持合适的主从关系,培养牢固的树冠骨架。通过修剪可延长树体的结果年限。2.提高产量,克服大小年通过合理整形,促进果树立体结果。通过修剪调节生长势,促进或抑制花芽形成,调节生长枝与结果枝的比例,控制花芽数量等,都可以协调生长与结果,克服大小年,提高产量。3.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提高果实品质通过修剪,剪除病虫枝、密生枝、重叠交叉枝等,使树冠枝条分布合理,通风及光照良好,可增进果实着色和风味,合理的结果量,可增大果形,提高品质。同时可减少病虫害。4.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通过修剪控制树冠高度、大小等,有利于果园的多项管理工作,如打药、施肥灌水、采摘等的进行,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消耗。整形的基本原则是“因树修剪,随枝作形,有形不死,无形不乱”。整形中要做到“长远规划,全面安排,平衡树势,主从分明”。既要重视树形基本骨架的建造,又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枝就势诱导成形;既重视早结、早丰产,又要重视树体骨架的牢固性和后期丰产,做到整形结果两不误。修剪的原则是“以轻为主,轻重结合,因树制宜”。这就是说,修剪量和修剪程度总的要轻,尤其是在盛果期以前,应做到“抑强扶弱,正确促控,合理用光,枝组健壮,高产优质”。轻剪固然有利于生长,缓和树势和结果,但为了骨架的建造,又必须对部分延长枝和辅养枝进行适当控制。轻重结合的具体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幼树向初果期、初果期向盛果期的转化,也有利于复壮树势,延长结果年限。1.树种、品种的特性不同树种品种的生长结果习性不同,其整形修剪方法也不同。必须根据果树的生长结果特性,因势利导进行修剪,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以短果枝结果为主的果树(梨、苹果、李等),应长放以培养短果枝;以长果枝结果的果树(桃、柿等),应短截来培养长果枝。对成枝力强的,应多疏少截。2.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对同一树种和品种来说,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不同则生长结果也不同。因此,整形修剪时必须考虑当地气候、土肥水条件、栽植密度、砧木种类、树体生长状况及机械管理等情况。如在生长季节长,高温多雨,或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水充足的地方,果树生长旺,枝多冠大,宜采用大型树冠,定干可高些,修剪要轻。栽培水平高,应轻剪多留花芽。3.修剪反应修剪反应是合理修剪的重要依据。修剪前要了解去年修剪后枝条生长情况和树体的表现,弄清修剪反应后才可能进行正确的修剪。4.经济效益果树修剪还要考虑是否节省劳力,要尽可能地简易省工,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根据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从果园的群体结构出发,培养良好的丰产优质的树体结构。总结各地整形经验和当前发展趋势,结合树种和品种特性,因地制宜确定丰产优质、便于管理的树形。现将生产上常用的主要树形介绍如下(图2-1和图2-2)。图2-1 果树主要树形示意图(1)图2-2 果树主要树形示意图(2)1.有中心干形适用于干性强的树种和品种,如苹果、梨、柿、板栗、核桃等,树形特点:保留中心干,主枝分布较多。常用的有:主干形、疏散分层形(主干疏层形)、多中心干形、十字形、圆柱形、纺锤灌木形等。2.无中心干形适用于对光照要求高,干性较弱的树种和品种,如核果类、柑橘等。树形特点:无中心干,主枝少,分布较集中,树冠矮。常用的有:自然圆头形、自然开心形、多主枝自然形、主枝开心圆头形、丛状形等。3.篱架形常用于蔓型果树、苹果和梨的矮化栽培。主要树形有:双层棚篱形、棕榈叶形、斜脉形等。4.树篱形常用于矮化栽培。特点是:树冠株间相接,成绿篱状,行间较宽,有利于光照和果园操作。根据单株树体结构,可分为自然树篱形、扁纺锤形、自然扇形等。5.无骨干形超密栽植时便于机械化操作的树形。全树只有一个枝组,没有骨干枝,栽后一二年就可收获大量果实。1.休眠期修剪休眠期修剪又称冬季修剪,落叶果树从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常绿果树从秋冬果实采收后至春季萌芽前进行的修剪。落叶果树一般在休眠期间,一二年生枝梢内营养物质含量较少,此时修剪养分损失较少。常绿果树冬剪时期宜在春梢抽生前进行,因为此时叶片中的氮、磷、钾含量较低,可减少养分损失。2.生长期修剪生长期修剪又称夏季修剪,是指从春季萌芽至落叶果树秋冬落叶前或常绿果树晚秋梢停长前进行的修剪。生长期修剪可缓和树势,改善光照条件,促进开花结果。根据修剪内容和目的,可按果树年周期内不同物候期进行,如在萌芽后进行抹芽;在开花结果期可进行摘心、疏花疏果、疏梢等。1.短截短截是剪掉一年生枝条的一部分。短截可分为轻短截、中短截、重短截、极重短截等。(1)轻短截。剪去枝条的1/4~1/3。目的是削弱了枝条的顶端优势,截后易形成较多的中、短枝,单枝生长较弱,但总生长量大,母枝加粗生长快,能缓和生长势,利于花芽分化。(2)中短截。剪去枝条的1/3~1/2。截后多形成较多中、长枝,生长势强,枝条加粗生长快,有利于树冠延伸及恢复枝条生长势。一般多用于延长枝上和复壮枝势。(3)重短截。剪去枝条的2/3~3/4。截后对局部刺激大,萌发的侧枝少,但生长较旺,多用于缩小树体,培养枝组,改造徒长枝和竞争枝。(4)极重短截。只保留基部1~3个不饱满芽,其余的剪掉。截后萌发1~3个弱枝,多用于处理竞争枝,降低枝位,或用于短枝型修剪。2.疏枝疏枝又称疏剪,将枝条从基部全部剪掉称为疏枝。对剪口上部的枝条有削弱作用,而对剪口下的枝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对剪口附近母枝上的腋芽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也不会增加母枝上的分枝数,只能使分枝数减少。疏剪主要是疏去内膛过密枝,以减少树冠内枝条的数量,调节枝条均匀分布,为树冠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避免树冠内部光腿现象,减少全树芽数,防止新梢抽生过多而消耗过多营养,利于花芽分化,此外应疏除竞争枝、徒长枝、根蘖枝、枯枝和病虫枝等。3.回缩回缩又称缩剪,剪去多年生枝条的一部分称为回缩。修剪量大,对树体刺激大。它可降低顶端优势的位置,改善光照条件,使多年生枝基部更新复壮。在缩剪时常常因伤口影响下枝长势,需暂时留适当的保护桩;待母枝长粗后,再把桩疏掉。4.缓放缓放又称长放、甩放。对一年生枝条不剪任其生长称为缓放。枝条缓放后,下部易发生中、短枝,停止生长早,利于花芽形成。缓放用于中庸枝、平生枝、斜生枝效果更好。对于幼树的骨干枝的延长枝或背生枝、徒长枝不能缓放。弱树也不宜多用缓放。5.摘心在生长季摘去新梢的顶端幼嫩部分称为摘心。可抑制其继续生长,促使枝条木质化,促进分枝,同时削弱了顶端优势,有利于树冠形成。新梢旺盛生长期摘心可促生二次枝,有利于扩大树冠,对幼树可促其分枝,加快分枝级数,提早结果。葡萄花前花后摘心,可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膨大。6.抹芽、疏梢抹去嫩芽称为抹芽或除萌,疏除过密的新梢称为疏梢。常用于柑橘、葡萄、桃、老树更新除萌蘖等。可选优去劣,节约养分,改善光照,提高留用枝的质量,促进枝梢生长。7.刻伤包括目伤和纵伤。用刀横割枝条的皮层,深达木质部称刻伤。在枝芽上方刻伤,可以促进其生长;在其下方刻伤可以控制其生长,促进花芽形成,提高坐果率和充实枝条生长。其目的是调节骨干枝的长势和增加枝梢数量(图2-3)。图2-3 刻伤及其应用8.扭梢、拿枝和曲枝扭梢是将旺梢向下扭曲或将其基部旋转扭伤。拿枝用手对旺梢自基部到顶部捋直,伤及木质部,响而不折。扭梢和拿枝都可阻碍养分运输,缓和生长,提高萌芽率,促进中短枝和花芽形成,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生长。曲枝是改变枝条生长方向、空间位置,缓和枝条生长势的方法。将直立的枝条,引向水平和其他方向的空间,可以加大枝条角度,扩大树冠,改善光照,充分利用空间。曲枝能抑制枝条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曲枝后,应及时抹芽,以防枝下部抽生直立旺枝(图2-4)。图2-4 扭梢9.环剥环剥是将枝干韧皮部剥去一环。主要是阻止了韧皮部的运输,使被剥枝条从上向下运输受阻,从而调节了被剥部以上枝条的生长,减缓了生长势,利于成花。具有类似作用的还有环割、绞缢、环状倒贴皮、大扒皮等。环剥的时间通常在春末夏初,新梢停止生长前后,已有一定的叶面积形成时进行,可有利于花芽分化;为促进基部萌发抽枝,则在萌动前高位环剥,使基部隐芽萌发。环剥的程度是指环剥的宽度及深度。其宽度常以环剥处枝条直径1/10的宽度。太宽则不能愈合而至死亡,太窄起不到削弱生长势的作用。而深度则以除去韧皮部面不能伤及木质部为宜,如伤及木质部,严重时会使环剥处以上整个枝条枯死。进行环剥后,为了提高被剥枝梢上部枝叶中的含氮量,应进行多次根外追肥。追肥以氮为主,可以提高其效果,并可防止叶片发黄和提早落叶。(1)调节枝条角度。通过选留斜生枝、剪口芽留下芽、里芽外蹬、拉枝、拿枝、扭梢等方法加大枝条角度;反之,可减小枝条角度。(2)调节花芽量。采用长放、拉枝、环剥、扭梢、轻短截、摘心等修剪方法可以增加花芽量;采用重短截、中短截、疏剪花芽等可减少花芽量。(3)调节树体生长势。对于树势强的应冬轻夏重,延迟冬剪,采用长放、拉枝、扭梢、摘心等缓和生长势的修剪方法,多疏少截、去强留弱、去直留斜、多留果枝,抑制生长;反之,对于树势弱的可增强树势。加强土肥水管理,提高果树营养水平,增强树势,是提高花芽质量、促进花器发育、减少落花落果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深翻改土、增施基肥、合理追肥、合理灌溉、适时中耕除草等措施,对提高坐果率和增加产量有显著效果。如春旱地区花前、花后进行追肥灌水,可减少落花落果。合理整形修剪,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调整果树生长和结果的关系,提高树体营养水平,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利用冬剪和花前复剪,调整花量,保持适当的叶芽和花芽比例,减少养分消耗,有利于提高坐果率。如对桃、葡萄的夏季摘心;柑橘抹夏芽,环割或环剥、扭梢、曲枝等,可抑制营养生长。1.花期果园放蜂大多数果树为虫媒花,故花期果园放蜂可明显地提高授粉率和增加坐果。一般每亩放一群蜂即可,蜂箱距离以不超过500米为宜。在花期尽量不喷药,以防蜂群中毒。在大风、低温阴雨,蜜蜂不能活动,则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2.花期喷水果树开花时,如气温高,空气干燥,可在果树盛花期喷水,使空气湿润,有利花粉发芽。同时可在水中加入少量蜂蜜,招引蜜蜂。3.人工辅助授粉人工辅助授粉,一般可提高坐果率70%~80%。首先,在授粉前2~3天,从授粉亲和力高的品种树上,采花蕾或初开的花朵,置于室内清洁的纸上摊开,经1~2天,花药即开裂散出花粉,收取花粉备用。授粉方法有:①点授。用小毛笔、橡皮头等在花朵开放当天的上午柱头新鲜湿润时进行点授,如苹果、梨每一花序上点2~3朵即可。②喷雾。采用喷雾可提高人工授粉效率,是把花粉与糖、硼酸等配成水悬液,用喷雾器向花朵上喷洒。如梨树花粉溶液的配制比例:花粉50克,蔗糖1千克,水10千克,硼酸10克。最好随配随用。③喷粉。将花粉用填充剂(滑石粉等)稀释。花粉与填充剂的比例为1∶(50~250)。用喷粉器向花朵上喷撒。④挂花枝。在开花初期剪授粉品种的花枝,插在广口瓶、竹筒等中,挂在需要授粉的树上。落花落果的直接原因是离层的形成,而离层的形成与内源激素不足有关。在生理落果前和采收前是生长素最缺乏期,这时喷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可减少落果。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用量及使用时期因果树种类、品种及气候条件而异。常用的保果激素有赤霉素、九二○等,微量元素有硼酸、硫酸镁、硫酸亚铁等。病虫害常直接或间接危害花芽、花或幼果,造成落花落果。因此,防治病虫害也是一项保花保果的重要措施。疏花疏果是疏去过多的花果,减少生理落果,维持生长与结果的平衡,保证树体健壮,防止大小年,达到优质、高产、稳产的目的。为了节省营养,疏花疏果越早越好。冬剪时,可剪除过多的花芽,使留下的花芽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发育良好;疏花宜在果树盛花期进行;疏果一般从谢花后1周开始,在短期内完成。具体时间要依据树种、品种、开花迟早和坐果多少先后分批完成。一般来说,开花早、易坐果、坐果多的品种可先疏,早定果;开花晚、不易坐果、坐果少的品种,要晚疏,晚定果。留果量应根据树势、树的枝叶量、枝的强弱与果实的分布状况来决定。确定留果量方法有多种,可根据枝果比、叶果比,也可根据树冠体积留花留果。1.枝果比果树上各类一年生枝条的数量与果实总个数的比值称枝果比。如苹果、梨的枝果比一般为(3~4)∶1,弱树为(4~5)∶1。2.叶果比果树上叶片的总数(或总叶面积)与果实总个数的比值称叶果比。如一般苹果乔化砧(30~40)∶1;矮化砧(20~30)∶1;梨、柿(10~15)∶1;桃树(30~40)∶1等。3.干周法及干截面积法即每厘米干周或每平方厘米干截面积留果数。山东农学院在密植鸭梨园确定干周法的公式是:单株留果量(个)=6×0.08×周长的平方(cm2)×1.21.人工疏花疏果人工疏花疏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可以按照“看树定产”、“按枝定量”的疏果原则。“看树定产”就是看树龄、树势、品种特性及当年的花果量,确定适当负荷量。“按枝定量”就是根据枝条生长情况、着生部位和方向、枝组大小、副梢发生的强弱等来确定留果量。一般经验是强树、强枝多留,弱树、弱枝少留;树冠中下部多留,上部及外围枝少留。疏花,对花序较多的果枝可隔一去一,或隔几去一,疏去花序上迟开的花,留下优质早开的花。疏果,先疏弱枝上的果、病虫果、畸形果,然后按负荷量疏过密过多的果。2.化学疏花疏果人工疏花疏果效果较好,但需要较多劳力,成本高,工效低。目前国内外均在试用或应用化学药剂疏花疏果。常用的化学药剂有石硫合剂、蔡乙酸、疏桃剂等。在疏花疏果的同时,对果实进行套袋。套袋的作用是:一是能促进果面着色,防除果锈,保持果面光洁度及避免枝叶擦伤果皮,提高水果的外观质量;二是能减少尘土污染,预防病、虫和鸟类的危害,减少农药残留量;三是提高果实耐储性,提高商品价值,增加经济效益。但套袋后果实的含糖量降低、风味变淡。一般在果树疏果、定果后,细致喷施长效杀虫、杀菌剂,然后及时套袋。套袋可选用专门生产的果袋,也可自制报纸袋。套袋时先用手撑开袋口,将袋口对准幼果扣入袋中,并让果在袋内悬空,不可让果实接触袋纸,在果柄或母枝上呈折扇状收紧袋口,反转袋边用预埋扎丝扎紧袋口,再拉伸袋角,确保幼果在袋内悬空。果实采收是果园管理中最后一个环节。如果采收不当,不仅造成减产且影响果实品质,甚至影响下一年的产量,因此,对采收工作必须十分重视。采收是否适宜,对果实产量、品质、贮藏性和经济收入都有很大影响。采收过早,产量低,品质差。1.果实成熟度根据果品用途、市场需要及贮运等情况,果实成熟度一般可分为3种。(1)可采成熟度。果实已达到应有大小与重量,但香气、风味、色泽尚未充分表现品种特性,肉质还不够松脆。用于贮藏、加工蜜饯、市场急需或长途运输,可于此时采收。(2)食用成熟度。果实的风味品质都已表现出品种应有特点,在营养价值上也达到最高点,为食用最好时期。适于供应当地销售,不适于长途运输和长期贮藏。用作加工果酒、果酱、果汁的可在此期采收。(3)生理成熟度。果实在生理上已达到充分成熟,果肉松软,种子充分成熟。水解作用增强,品质变差,果味转淡,营养价值下降,已失去鲜食价值,一般用于种用果树或留种,应在此时采收。如核桃、板栗、银杏等。2.判断成熟度的方法(1)根据果实生长日数。不同树种品种的果实,从盛花期到果实成熟的日数不同。如桃早熟品种为60天左右,晚熟品种达200天左右;柿160天左右等。因此,可根据品种从开花到成熟所需天数推算采收期。(2)果实色泽。由于果实成熟时色泽不一,可根据色泽的变化来确定采收时期。(3)种子色泽。大多数果树种子成熟的色泽变化、种仁饱满与果实成熟相一致,可依此来判断成熟度。(4)果肉硬度。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原来不溶解的果胶变成可溶,硬度降低。硬度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准确度不高,不同年份,同一成熟度果肉硬度有一定变化,但在预先掌握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果肉硬度确定采收期也是可行的。(5)含糖量。果实成熟期间,果实内可溶物质的浓度逐渐增高,含酸量相对减少,糖酸比值增大,如甜橙果实成熟时其糖酸比值为8∶1,此时即使果皮未变色也可采收。(6)果实脱落的难易。核果类和仁果类果实成熟时,果柄与果枝间形成了离层,稍加触动即可脱落,可以判断成熟度。以上判断果实采收期的方法,在生产上不应以单一项目来判断,更重要的还是以品尝来决定。采收前要制订采收计划,安排劳力。准备好采收工具,包装用品,存放摊晾、分级包装场所和藏库。对采收人员进行培训,防止折断果枝,碰掉花芽和叶芽,采果顺序,应先下后上,先外后内,要保证轻摘、轻放、轻搬、轻运,尽量减少损伤。采下的果实及时运到晾果场摊晾散热,并及时运出或贮藏。采收方法有人工采收和机械采收。分级是实现果品商品化、标准化、按级定价、优质优价的重要环节。果实采收后,按大小、成熟度、色泽等,依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包装是对果实在运输途中和贮藏过程中采取的保护措施。包装可减少果实之间相互挤压、碰撞等,包装可用纸箱、木箱或筐,装果前,容器内要垫纸张等衬垫物,每个果实用纸或果袋包好再装箱。包装后要注明品种、等级、重量等。运输要快装、快运、快卸,但要轻放轻搬,尽量减少损失。矮化密植生产是现代果树发展的方向。矮化密植生产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提高果园覆盖率,树冠小,受光面大,光合效率高,加之运用了相应的栽培技术,可以实现果树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随着栽植密度增加,树冠缩小,骨干枝减少,早期修剪轻,枝量增加快,短枝比例高,有利于形成花芽,开始结果提前。栽植密度增加,树冠的覆盖率、单位面积枝量和叶面积系数增长较快,很早就可以达到丰产所需要的数量指标,当达到足够的覆盖率和枝量以后,即可促花。柑橘矮化密植通常3~5年就进入结果期,可提早收益。如采用超密植,则2年即丰收,比稀植提早7~8年。苹果矮化密植2~3年就开花结果,6~7年即可达到高产。由于单位面积株数增加,单株树冠缩小,冠内光照条件改善,有效结果体积增加;且光合产物的分配,用于枝干的比例减少,用于果实的较多,因此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由于树体小,树冠内光照条件改善,有利于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品质。矮化栽培,枝条停止生长早,有利于营养的积累,更多地分配给果实,故可以提高果实质量。据报道,矮化密植苹果的果实,比乔砧稀植的着色早5~10天,成熟早7~10天,且果实较大且整齐,色泽鲜艳,含糖量较高,耐贮藏,商品率高。矮化栽培的树冠小,树上管理简便,劳动效率显著提高,栽培技术容易掌握。行间可以充分利用机械进行土壤管理、施肥和喷药,有利于集约化栽培。由于较早进入结果期,减少了盛果期以前的年限,在生命周期中高产期限拉长,有经济效益的时期较长。随着市场变化,果树优良品种不断出现,为了提高果园经济效益,必须及时更新品种。矮化密植的果园周期短,有利于更新品种,并且在短期内投产,使新品种尽早商品化。当然矮化密植栽培如管理不当,会出现树冠郁蔽、通风透光条件差、产量和品质迅速下降等问题。选用矮生品种是果树矮化密植生产的一个重要途径。矮生品种树冠紧凑、矮生、节间短、分枝少、结果早、色泽鲜艳、高产稳产。嫁接在乔化砧上,能提高其适应性;接在矮化砧上树体更矮,可用于超密栽植。如苹果的矮生品种有新红星、首红、超红、金矮生、烟青等;柑橘的矮生品种有温州蜜柑中的松山、宫川、山田、金柑、北京柠檬等。梨的矮生品种有矮香梨、临夏黄麻梨、锦香梨、晚三吉梨等。可以使嫁接品种的树冠小、生长势减弱、早结果的砧木称为矮化砧木。矮化砧可以使栽培品种达到密植要求的树冠大小,且其控冠技术简单。如苹果的矮化砧有M系和MM系砧木等;柑橘的矮化砧有枳、宜昌橙、香橙、黄皮橘、土柑、枳橙、四季橘等。砧木矮化有真正矮化、病毒矮化和环境抑制之分。真正矮化无病毒存在,在任何环境条件都矮化;病毒矮化是砧木上某些病毒使接穗感染所致;环境抑制是砧木生长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不适应的表现。目前生产上利用矮化砧的方式有自根砧和中间砧。用矮化砧自身的根系嫁接的树体为自根砧。由于砧木是无性繁殖系,果园的整齐度高,矮化效应好。但是,矮化自根砧根系分布浅、生长弱、适应性较差,要求有较高的肥水条件。中间砧是先在实生或半乔化、乔化的自根砧上,嫁接一段矮化砧的茎段,再在矮化砧的茎上接栽培品种。它有利于利用基砧来提高适应性,又起到了矮化作用。在基砧为实生砧木时,果园整齐度较差,而且同一型号矮化的效应比其作为自根砧时要差一些。有一些矮化砧木压条生根差,如河南海棠的无性系,可以用中间砧的方式来解决繁殖问题。可通过栽培技术措施来控制树体生长,达到矮化密植的目的。1.应用生长调节剂控制树冠利用生长抑制剂来控制树体大小是最有效的方法。生产上常用的有B9、矮壮素、青鲜素、调节膦、乙烯利等都可明显抑制新梢生长,促进开花结果,致使树体矮化早结。2.修剪控制树冠修剪是控制树冠最直接的方法。国外多采用修剪来控制树冠。(1)采用短枝型修剪。以重短截为主的修剪。苹果幼树冬剪时,剪去直立的延长枝,利用斜生枝代替延长枝,其余枝条留基部2~3芽重短截。夏剪时,对萌发的新梢再留基部2~3个叶片短截,促其形成短梢,形成短果枝或中果枝。如此反复进行,可获得短枝型枝组,并使树体矮化而结果。(2)开张角度,抹芽放梢。通过开张树冠或枝条角度,可使其生长势减少,利于花芽形成。对于柑橘通过多次抹芽后放梢,则梢量多而整齐、充实,花量增加,坐果率提高。(3)主干环剥。主干环剥有利营养积累,促进花芽形成,提早结果,以果压树,使树体矮化。3.控制根系我国柑橘产区,多利用水田地下水位来控制柑橘垂直根生长,抑制树冠。也可用瓦片、缸片垫根,阻止垂直根向下生长,促进侧根、吸收根发达,从而使树体生长不旺,有利于矮化密植。4.以结果控制树冠乔砧密植树冬剪时一般不短截,对长枝一律甩放,并加大骨干枝角度,使其水平或下垂以减弱生长势,对辅养枝采取冬夏剪结合,并与环剥等措施结合,促花、保果,提高坐果率,以结果控制树冠。利用乔化砧和矮生品种建立密植园时,繁殖苗木与普通苗木相同。利用矮化砧繁殖苗木时,可分为矮化自根砧苗和矮化中间砧苗的培育。矮化自根砧苗一般是用压条、扦插等方法进行培育,用矮化砧枝条进行压条或扦插,成活生长后,在其上嫁接栽培品种。矮化中间砧苗,则要通过二次嫁接来培育,育苗时间较长,需2~3年才能出圃,既可先在乔化砧上芽接矮化砧,然后在接芽萌发的枝上接栽培品种;也可先在矮化砧枝条上分段芽接栽培品种,然后把带有栽培品种的矮化砧枝段枝接到乔化砧上。矮化自根砧嫁接的果树地,根系较浅,固地性差,园地要选择土壤肥沃、理化性质良好、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栽植方式多采用长方形宽行密植,以利于采光和机械化作业。栽植密度取决于栽培技术、生产水平、生态条件和品种特性。多采用栽植,沟深、宽各1米左右,便于操作和深翻改土。果树矮化密植的树形是矮干、小冠,骨干枝数少,树冠趋于扁平形。通过修剪来控冠促花,以果压树。同时,树体对肥水的要求量也比稀植果树的高。果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很强,上市集中,形成明显的旺季和淡季。产期调控可使果实成熟期提早或延后,上市时间延长,效益增高。调节果树产期的关键在于控制其营养生长,使其进入生殖生长期开花结果。主要是从促进花芽分化的田间管理措施、调节产期来改进果品品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等。(1)使果实成熟期提早或延后,延长果品供应期。通过产期调控技术,使果树物候期发生改变,控制物候期的进程,以使果实成熟时间提前或延后,从而使果品供应期延长。如葡萄通过产期调控技术,可提早1个月采收;而枇杷则可延迟到冬春季采收。(2)避开不良气候,提高坐果率。菠萝主要上市在6~8月,由于高温、台风的影响会造成腐烂,通过产期调节,生产春果及秋果,避开不良气候环境,提高坐果率。(3)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成花率。一些热带、亚热带果树,由于冬季的高温影响花芽分化,如龙眼,通过调花技术,可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成花率。(4)提高果实品质及商品率。许多果树果实成熟期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果实品质差,易产生裂果,不耐贮藏等,如葡萄、番石榴等,通过产期调节技术,生产冬春果,可提高果实品质及商品率。果树控梢促花是南方荔枝、龙眼、芒果等生产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由于南方冬季相对温暖湿润,很容易萌发冬梢,而造成无花。通过控梢促花技术可实现果树的产期控制。不同树种品种的控梢促花方法不同,主要方法有断根、环割、环剥及药物使用。有些措施可同时进行,有的需要间隔一定时间进行。1.人工控梢(1)露根与断根。枝梢充实老熟后,扒开树冠下表土,使根群裸露日晒。对树势较旺、芽饱满、有可能抽新梢或已抽新梢3厘米以下时,在根盘深锢15~20厘米,或在树冠外围土层挖深达20~50厘米的深沟,切断水平侧根(弱树不宜伤根过重),减少植株对水分的吸收,能有效地抑制新梢的萌发,提高树液浓度。如莲雾常在配合催花前20~30天进行断根处理,以抑制营养生长。此法宜针对壮树进行,对于老弱树慎用,不宜一次伤根过重,否则不但不能成花,反而导致树势急剧衰退。有些果树的幼树、壮树断根仍未能控制新梢,可以断根加环割,效果较好。(2)肥水管理、修剪。产期控制中,肥水管理非常重要,需根据不同时期进行合理的肥水控制,才能达到控梢促花的效果。环剥。对树干或枝条进行环剥或环割,可在一定时间内减少光合产物下运,增加枝梢碳水化合物总量,为花芽分化和花器官形成提供更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减少对根的能量供应,削弱根群的活动机能,减少水分的吸收,提高树液浓度,从而起到控梢促花的作用。较旺盛的树,宜配合其他措施。对于老弱树一般不宜采用此法。在枝梢老熟后,新梢萌动前,在催花前进行环剥或环割。每年的环剥位置宜逐步上移,在新位置进行。短截、摘心、扭梢、拉枝等方法的使用。在枇杷反季生产中,将果实成熟期调整到12月至次年1~4月采收,这就要求:①要控制早花,需推迟花期,栽培上常运用水肥降低C/N比,配合摘心、短截等,延迟春梢抽发期,从而将停梢期推迟到5~6月,使其在8月下旬至10月开花;②促中、晚花,雨季开沟排水,增施P、K肥,少施N肥,断根、拉枝、扭梢和锯伤等方法提高C/N比,促中、晚花的花芽分化,即可实现冬春采收。此外,在一定时期内,摘除全树的花穗、花、果的方法,也可延后芒果、番石榴等的开花结果期,以延迟产期。2.药物控梢促花化学药物能有效地控制果树枝梢萌发。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杀除已抽生的嫩梢,并能延缓与控制营养生长,有利于积累养分,促进花芽分化,提高雌花比率,控制花穗长度,提高花质量及坐果率。控梢时间可根据果树的种类与收获季节来决定。目前在生产上使用的控梢促花药剂有很多,可据实际情况来选用。(1)叶面喷施药剂催花。可采用多效唑、比久、乙烯利、青鲜素等来控梢、杀梢及催花,常用于菠萝、枇杷等常绿果树。不同树种品种、气候、季节及催花时间的不同,则选用的药剂、浓度也不同。草莓生产中常采用喷GA来促进生长,诱导花芽分化,打破休眠,调节产期。葡萄生产中一般用石灰氮来打破休眠,促进萌发生长开花,提早成熟,还可用GA处理其幼果,使其增大而提早成熟。(2)根部施药控梢催花。目前主要用多效唑和氯酸钾。采用挖施药沟进行施药。施药量随气候、树体状况而异。多效唑常用于芒果的产期调节。芒果施用多效唑后2.5~3个月开始花芽分化。如计划让芒果在春节前后上市,则7月施,当第二次梢伸长8~10厘米到新梢稳定期施药,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抽花穗,1~4月采收。氯酸钾是反季节龙眼催花的特效药。一般3~11月都可以施药催花,而以3~4月和9~10月催花效果较好。原则上催花要避免花期遇上低温或多雨天气。施药后要保持土壤湿润。(3)果树促花。当天气晴朗、气温较低,该抽花而未抽花时可用药剂催花。常用的药剂及浓度为:3%~4%的硝酸钾液、2%的钾宝或“佳宝液”,同时加入少量硼酸和“爱多收”有促进开花整齐和提高坐果率的作用。设施促成栽培技术,是利用棚室设施并配合其他栽培措施来实现产期调节的技术,是樱桃、杏、桃、葡萄、草莓等果树生产上产期调控的重要措施。如可使樱桃果实在2~4月成熟;晚熟葡萄可在设施中延后30~60天上市。多用于青枣、草莓生产上。对青枣进行产期调节常采用夜间补光,用日光灯在夜间照射发育良好、枝梢健壮,已形成花苞的树体,能刺激提早开花,增加花数,提高着果率,从而调节产期,提高产量。一般在5~6月间在树体上方1.5米左右处,每亩架设40 W日光灯8~10盏,每晚开灯6~8小时,持续20~40天。在草莓设施促成栽培中,为防止植株生长衰弱,从11月至次年2月进行夜间补光,以使植株健壮,果实能不断成熟。 -
报告五 定植及设定密度
出版时间:2015越冬一大茬茄子定植时间为10月,最晚不得超过11月上旬。选择晴天上午无风时定植。采用双行错位法定植,选择生长旺盛、整齐一致的苗,按40~50厘米株距栽苗,每亩1800~2200株,花蕾朝南,栽苗后浇透水,随水穴施硫酸铜2千克拌碳酸氢铵8千克,预防黄萎病。嫁接育成的苗,定植时接口要高出地面至少3厘米,防止接穗接触土壤,产生自生根,进而传染黄萎病,失去嫁接意义。土壤干湿适度时,进行中耕,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温,促使根系发育,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连锄两遍后,覆地膜,从地膜上划个小孔,把苗子掏出即可,目的是增温保湿。棚室冬早春茄子采取高畦覆地膜、大小行种植,大行距80~90厘米、小行距50~60厘米,株距40~50厘米。也可采用膜下暗灌形式。定植时选晴天上午,按一定的株距在膜上打孔,穴内浇水,而后坐水栽入苗坨,再填土整平,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水稳苗”。栽苗深度以覆土后土坨在地下1厘米左右为宜。栽苗1~3天后地温稍有回升,再浇定植水。为了创造更有利于秧苗早发的环境,定植后要盖小拱棚。五 定植及设定密度棚室秋冬茄子定植时,大部分地区温室的棚膜尚未扣上,有一段或长或短的露地生长时间,亩栽2000~3000株。定植前一天给苗床浇大水,起苗时尽量少伤根,确保一次全苗。选阴天或晴天的傍晚突击定植,要随栽随顺沟浇大水,以防苗打蔫。浇完定植水后抓紧中耕。4~5天后再浇一次缓苗水,然后掌握由深到浅、由近到远,反复中耕2~3次,要锄透推绒,并注意向垄上培土,雨后及时松土。春茬大棚茄子定植密度依品种和整枝留果数而定,一般密度以每亩1500~2500株为宜。农大601或黑宝生长势强,果大,密度适当放稀,一般每亩1700~1900株为宜,高密度栽培不能超过2000株。一般棚内10厘米地温稳定在13℃以上即可定植。如果大中棚内有保温措施,如地膜小拱棚、中棚加盖草苫等,可适当提前1~2周定植。定植采用开沟或挖穴暗水稳苗方法。避免畦面浇大水降低地温,延迟缓苗。栽植宜深些,以畦面高出土坨1厘米左右为宜。秋茬大棚茄子当苗子3~5片真叶,苗龄30~40天时,即可定植,一般在7月底至8月上中旬。结合整地施肥,进行作畦。栽植密度因品种而异,一般亩栽1800~2500株,如黑茄王每株接3个茄子打顶,亩需1800~2200株。为防止苗日晒萎焉,定植时应选阴天或晴天的下午。定植水要浇足浇透。对徒长的幼苗,不要栽植过深,可采取卧栽的方法,以促成不定根的形成。五 定植及设定密度(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