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提高测报质量
出版时间:2010谢茂昌 王凯学 林作晓 王华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 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植保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建立了一套自治区、市、县三级测报网络,规范调查测报办法,创新了病虫情报发布方式,制定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提高病虫测报质量。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广西地处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适宜农作物生长,全年都有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病、虫、草、鼠等农作物灾害发生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达200 多种,为害较重的有80多种。2009年农作物病虫发生面积达1 800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 733万公顷次,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品质和效益,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病虫测报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如何使基层病虫测报站能够坚持系统的观测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时上报市、自治区乃至全国病虫测报部门,构建一套比较健全的县(市、区)、市、自治区三级测报网络系统,是自治区级测报工作的中心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从1989年起,通过制定科学的调查表格,规范调查测报办法,应用管理学的理论,结合病虫观测调查的特点,制定出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对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进行了量化考核和管理,全面提高广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质量。1 建立健全的三级测报网络体系1.1 建立县、市、自治区三级测报站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是各级植保部门的主体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主动及时控制病虫草鼠为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广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病虫测报工作,在全区各县、市和自治区都建立有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站,具体负责当地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的监测和预报。目前,全区共有101个县级测报站、14个市级植保站和1个省级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自下而上的县、市、自治区三级病虫测报站,共同承担全自治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任务。各级植保部门都把农作物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1.2 加强和完善县级测报站建设近年来,广西农业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和完善县级测报站的建设,从2004年至今国家农业部已批准建设广西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3个,通过建设检验检测室、应急药品及施药器械库、田间观测场和购置先进的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等,大大地提高农作物病虫信息采集和预测预报工作的能力。从2005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安排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安排龙州等45个重点区域站专项经费,用于病虫观测圃建设、病虫信息传输与发布、病虫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仪器设备的采购,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广西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1.3 确定和落实监测任务由于广西各地自然条件差异甚大,病虫发生流行情况亦各不相同,为方便分类指导工作,根据分批建设,以重点带一般的原则,以各地的作物种类、自然生态类型、病虫发生的特点等各种因素为依据,将县级测报站划分为两种类型,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区域站——广西区域站和一般测报站,并规定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其中区域站的工作任务有:主要病虫害的系统监测调查,每年发布病虫情报15期以上,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认真整理历史资料和严格的汇报制度等,而一般测报站重点做好一般观测和大田调查等工作。2 改善监测调查手段2.1 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建设标准病虫观测场近年来,国家已安排广西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3个,目前已经建成12个,每个区域站都建设有农作物病虫标准观测场,观测场面积13.3公顷以上,内有一个0.67公顷以上的病虫观测圃,并安装自动虫测报灯、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孢子捕捉仪等先进的病虫信息采集仪器设备,进行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观测和调查,掌握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信息。2.2 增加投入购置各种病虫监测工具根据测报工作需要,广西植保总站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和广西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购置了自动虫情测报灯120 台,分配到全自治区所有县级病虫测报站安装使用,达到每个县级测报站都有1~2台测报灯;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广西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县还购置了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孢子捕捉仪、田间调查统计器、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和专用交通工具等设备,用于农作物病虫信息的采集和预测预报工作。3 规范测报调查技术,提高预报准确性3.1 规范测报调查技术为了加强广西病虫测报工作,全面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从1985年开始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对病虫测报技术规范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业务管理、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情报验证、职责考核的技术标准,并于1990年编纂出版了《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对水稻、玉米等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技术、发生为害程度划分标准等进行规范。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全球气候及农业环境的变化,有害生物种类、发生规律等随之发生了变化,经济作物病虫害监测变得愈发重要,近年来,广西植保部门相继制定了25种主要经济作物病虫的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并在《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的基础上,于2009年编辑出版《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明确了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要求,规范了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甘蔗等病虫的测报调查规范。3.2 制定测报技术新标准(规范)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2004年以来广西植保部门相继制定了甘蔗黑腐病、甘蔗赤腐病、甘蔗蓟马,番茄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萝卜蚜、菜粉蝶、黄瓜霜霉病、朱砂叶螨、茶黄螨和柑橘红蜘蛛等14个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并通过广西技术监督部门批准予以发布实施。各级植保部门按照这些测报技术标准进行病虫害的监测调查与预报,提高了预报准确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3.3 制定水稻主要病虫情报发布及验证规范广西植保总站在多年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广西水稻主要病虫情报发布及验证规范》,具体规定水稻主要病虫的预报对象、情报类别、各类情报额定(低限)期数及预报准确率的评定等内容,规范了水稻主要病虫情报的发布及验证办法。4 逐步实现病虫信息传输网络化4.1 电子邮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自治区各级病虫测报站通过互联网以电子邮件形式及时将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和预报信息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各县专业测报站按照规范化调查要求,坚持“天天调查,五天一报,重大病虫灾害实时汇报”的工作制度,向市、自治区测报站汇报,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病虫发生趋势预报提供实时监测数据。每个专业测报站每年汇报“五天一报”表50份(桂南稻区)或46份(桂北稻区),6个单季中稻区汇报32份,全年总共4 018份以上;各专业测报站每年还按要求汇报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实况同期对比表1 700多份、主要病虫鼠害信息卡336份,大田普查汇总表170多份,植保专业统计表1 500多份等,保证自治区测报站能准确掌握全区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做出全区性病虫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全自治区24个区域测报站还同时向全国农技中心测报处汇报水稻、柑橘、蔬菜等作物主要病虫监测对象的发生动态,为全国性农作物病虫特别是迁飞性害虫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充分发挥了区域测报站的病虫监测作用。4.2 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广西植保总站和有关单位共同开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构筑广西整个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控制体系基础通信平台。系统包括各县病虫调查数据信息的系统化采集、统计、分析、发布,实现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以自治区病虫测报站为主体、市级植保站为骨干、覆盖自治区各个县的三级网络。2010年初完成系统的安装调试,并举办了应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全区各县级测报站专业人员。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传输和分析处理的工作效率。5 多种形式发布病虫情报,提高传递速度和覆盖率5.1 电子邮件各级病虫测报站深入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全区各级测报站每年共发布病虫情报约1 500期,平均每县发布16期以上,市级和自治区发布病虫情报250期以上,预报准确率均达85%以上。各级测报站都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在做好粮食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作物结构特点,开展了经济作物病虫测报工作,一般每个测报站每年发布经济作物病虫情报3~5期。自治区和各市、县测报站之间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交流病虫发生动态信息。5.2 网站2005年广西植保总站建立了广西植物保护网,并在广西植物保护网开辟病虫测报专栏,实时发布全区性农作物病虫情报。全自治区各市及大部分县测报站也在当地的植保网或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当地病虫情报。目前,全自治区已形成了一个连接各县级重点区域测报站、市植保站和自治区病虫测报站的农作物病虫信息网络传输发布系统。5.3 公共媒体各级专业测报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发布和传播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广西植保总站在经过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于1999年与广西电视台合作开办《走进农家·植保专栏》节目,播放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2004年起与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合作,于每周四在《金土地》栏目中发布病虫发生动态预警信息、病虫害防治技术,解答农民群众的来信问题等。此外,还在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科技报等报刊上发布病虫预警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大大地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覆盖率。全区14个市和30多个县相继开展了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特别是玉林、桂林、贵港等市,能做到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播放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6 采取有利措施,保障测报体系运转6.1 加强病虫测报业务管理自1989年广西开展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技术考核以来,一直坚持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为监控广西测报业务的动态,调整工作重点,促进全广西测报业务的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核内容由基本业务和附加业务两大部分构成,包括测报业务的业务技术总结、病虫情报、系统观测(“五天一报”)、大田普查、信息发布、植保专业统计、病虫信息卡、病虫发生和残虫实况同期对比表、大田普查情况表等;基本业务是各个测报站必需完成的业务,它是测报业务考核的主要内容;附加业务是各个测报站增加完成的业务工作,与基本业务一起,构成了基层测报站业务工作的全部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各测报站的工作情况和工作实绩。6.2 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人员素质广西植保系统每年都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病虫测报新技术、新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病虫测报上的应用等;根据工作需要和病虫发生特点,广西植保总站还不定期地举办测报技术培训班,邀请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植保专家来讲学,如2007年举办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研究进展的培训,2010 年举办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控技术等,培训全自治区测报技术人员,全面提高测报技术水平。6.3 开展技术总结,提高业务水平广西植保部门在推广应用测报新技术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技术总结工作。近年广西推广应用自动虫情测报灯,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很好的诱虫效果,广西植保及时总结并于2007年通过自治区财政采购了一批测报灯,安排全自治区所有县级测报站安装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近,又在试验性诱技术等,进一步提高全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水平。通过多年实践证明:测报业务工作的考核对稳定广西全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各地测报工作均衡地向前发展。通过每年的业务考核结果进行内部通报和不定期的奖励,调动了广大基层测报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引起各级农业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力地促进病虫测报工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王凯学,王华生,谢茂昌等.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广西植保总站.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
报告构建现代化病虫测报体系,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
出版时间:2010文耀东 冯小军 谢飞舟 刘延虹(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陕西西安 710003)摘要:对全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进行全面调查,客观分析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政策支持、科技保证和测报基础设施改善三方面阐述了构建现代化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可行性,并根据陕西省测报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了可行的应对措施。关键词:病虫测报;监测预警;数字化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是有效防控病虫害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前提和保障。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思维思考病虫监测预警工作,全面把握病虫监测预警现状,科学确定思路,突出发展重点,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1 当前陕西省病虫害监测预警现状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陕西省的主导产业已由原来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逐渐向以粮食、果业并重转移,结合地域特色,逐渐形成了陕北小杂粮、关中粮食作物、陕南中药材的产业格局。作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病虫害发生种类也不断增多,为害程度连年加重,对陕西省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这对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1.1 病虫监测形势不容乐观陕西省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5 500万亩左右,全省常年发生的小麦条锈病、蚜虫、玉米螟、蝗虫等重大病虫害50多种,发生面积1.5 亿亩次左右。近年,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不断增大,作物复种指数高、播期不一,病虫害发生频繁,部分重大病虫发生呈趋重态势,突发性病虫时有发生。陕西省各市、县、区现有植保机构114个,技术干部1 200多人。各市专业技术干部所占比例较高,县级比例偏低,个别县甚至没有植保专业技术干部,专业人员不足问题严重。全省有18个全国病虫重点测报站和20个省级区域测报站承担着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的监测任务,病虫监测网络不健全、设备配备不完善,监测手段落后、仪器设备陈旧和老化问题严重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全省病虫预测预报与防治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1.2 病虫害监测任务繁重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颁发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农作物病虫预报的重点是做好粮、棉、油、果、菜、茶、桑、糖等主要作物病虫,特别是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和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的预报。陕西省设大宗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点80多个,各监测点根据各地种植情况的差异,分别对小麦条锈病、蚜虫、玉米螟、蝗虫、苹果树腐烂病、苹果早期落叶病、棉铃虫等重大病虫进行监测,要求在病虫发生防治关键时期,每周调查1次病虫发生情况,及时掌握和上报病虫发生动态,监测任务重,工作效率有待提高。1.3 监测设备比较落后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地县测报站缺少病虫观测场及基本测报设备,交通工具缺乏,工作繁重,效率低,调查范围小,取样数据少,缺乏代表性。病虫害监测预警仍以人工观测、调查,结合经验预测为主。近年来,各地陆续添置了一些测报灯等监测设备,但多数县区现有的基础设施简陋,黑光灯等仪器设备陈旧,老化问题严重,远远不能满足监测工作开展的需要。近几年,随着植保工程项目的实施,陕西省40%的市县区植保站和省站实现了微机联网,绝大多数县站的现代化测报设备几乎是空白,病虫信息传递仍以信函为主,运行缓慢,直接影响了病虫情监测、信息传递、数据处理、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许多县没有电脑和照相、摄像设备,大多数县没有复印机和投影仪,65个县没有观测场,甚至还有一些县没有显微镜、解剖镜等基本仪器,难以满足测报工作的需求。1.4 病虫监测规范化程度较低农作物病虫监测调查规范化是实现测报现代化的基础,今后总站将通过购置和发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开展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培训班等方式,加大测报调查规范的普及力度,不断提高测报调查数据规范化程度,为实现测报现代化打好基础。2 实现病虫测报现代化的条件2.1 相关政策出台为发展测报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重点开发信息采集……农业灾害预警等技术”,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这也为植保工作的发展特别是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发展现代化病虫测报提供了政策支撑。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指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2 植保工程建设为测报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陕西省目前已建立起由全省农作物病虫监控中心、区域病虫监测站、苹果非疫区项目、蝗虫、小麦条锈病防治试验站等组成的全省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控制网络,承担了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长、中期预测预报任务,具备了及时收集、发布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等病虫发生信息的能力,各地能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准确发布长、中、短期预报,科学指导农民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2.3 现代电子网络技术为测报现代化提供了有效地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及其数据处理系统已经成熟和完善,电话传真、网络、电视等信息传输设备发展是新月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电子图像设备已日趋成熟,价格合理,为总站实现测报现代化提供了能满足需要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平台。3 用现代科技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为此要抓住机遇,积极建设手段先进、预警能力强的农作物病虫观测场,改变测报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逐步建立现代化的病虫监测预警体系,不提升病虫监测预警水平,提高陕西省农业抗风险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3.1 完善测报管理办法,强化监测预警体系管理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管理办法是总站开展预测预报工作的规范指导性条文,是提高植保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总站要尽快制定陕西省农作物农作物病虫测报管理办法,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病虫发生趋势的会商、病虫信息处理和发布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年度总结考核评比,互相沟通和交流,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技术水平。3.2 坚持病虫监测规范,加快监测预警现代化进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是实现测报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全国和陕西省虽有一定数量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报表格式、健全的考核机制等有效管理形式,监测调查自由度较大,影响了数据采集的广度、深度、质量、利用率和可比性,数据采集标准体系尚未形成,病虫害监测预报标准化程度低。今后,总站要加快重大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的制定和应用推广进度,逐步实现监测预警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的数字化。3.3 加强病虫测报标准观测场建设,提高病虫监测调查准确性农作物病虫测报标准观测场是集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技术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植物生态观测体系,网络健全、设施完备、手段先进、预警防控能力强。如何在自然状况下取得第一手的病虫发生和消长资料,排除人为因素影响,对准确预警十分重要。以往各级病虫测报站基本没有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标准病虫观测场,病虫调查只能在农民田中进行,人为因素干扰较大,调查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影响了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标准病虫观测场统一配备田间自动气候观测仪、自动虫情观测灯和病菌孢子捕捉器等病虫和气候数据采集仪器和设备,大大提高了病虫调查资料的准确性。总站今后要有计划地加快建设病虫测报标准观测场进度,争取在3~5年内,在全省重点县区建立病虫测报标准化观测场,提高病虫调查准确性。3.4 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病虫预警信息传递速率在植保工程实施带动下,基层部分县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整体较为落后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普遍缺乏性能较高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网络化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数据传递滞后,影响了预报和决策的时效性;传统的病虫测报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是通过信件邮寄、电话汇报、传真和模式电报等方式进行的。截止目前,全省大约80%的市县区已经配备了传真机。这三种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传递速率、信息保存方面存在着信息时效性相对滞后、信息不易保存等缺点,不能适应当今测报工作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出现了电子邮件、QQ及MSN、手机短信和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系统等形式,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图片和视频短片,大大增加了病虫信息传递的多样性,提高了传递速率和质量,逐步取代了纸张传递信息的方式,向无纸化和数字化方向迈进。今后要以实施植保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全国区域病虫测报站和省级重点测报站配套建设,充分发挥已建的监测站作用,逐步建成以省级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分中心为核心,省级、国家级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为骨干,各县级站为主体的高效运转、反应快速、功能齐全、覆盖全省的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网络。3.5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提高病虫监测数据分析处理水平当前,陕西省各地测报站在处理病虫监测调查数据时,一是数据分析处理手段较为缺乏。大部监测预警数据汇总、统计、分析等仍以手录笔算为主,效率较低、方法不一,计算结果出错率高、可比性差、可信度低,影响了数据分析处理工作效率和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计算机应用水平整体较低,急需通过有效手段予以规范。二是数据管理自动化程度不高。大部监测调查数据以纸质档案表册分地存放,虽然部分应用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数据的电子化管理,但格式各不相同、收集整理仍以人工录入为主,全省协调统一、自动化处理程度高的网络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尚未建成,影响了监测预警数据收集、利用效率,信息共享难。今后,总站要在全国有害生物监控预警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陕西省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数据汇总录入、分析处理、上报网络化,病虫害监测数据信息共享。3.6 用现代传媒技术,加快病虫预报可视化推广进程农作物病虫可视化预报是实现测报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是指应用电视媒体、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预报、防治技术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媒体向社会发布。它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形象生动、传递迅捷,时效性强、覆盖面广,普及率高的特点。它改变了传统信息发布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和时效性,是广大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者多年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所期盼的,更是病虫测报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今后,通过制定和完善电视预报管理办法、举办电视预报培训班、开展考察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电视预报的制作水平,加大可视化预报的推广力度。参考文献[1]高灵旺,沈佐锐,夏冰等.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技术链研究与设想.中国植保导刊,2009, 11(32):32~35[2]刘万才,刘宇,曾娟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刍议.中国植保导刊,2009,10 (11):11~15[3]张孝羲,张跃进.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张跃进,王建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
报告(二十六)梨剑纹夜蛾(Rumex Dagger Moth)
出版时间:2009梨剑纹夜蛾[Acronicta rumicis(Linnae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分布于东北地区、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北、贵州等地;国外日本、印度有发生。主要为害棉花、大豆、梨、李、山楂、梅等植物。幼虫为害玉米,取食叶片呈缺刻或孔洞状,有的仅剩叶柄。幼虫数量大时,由于叶片遭到破坏,可以造成玉米显著减产。图3-67 叶片被害状(下:咬食致缺刻)成虫体长约14mm,翅展32~46mm。头、胸部暗棕灰杂黑白色。前翅基线短粗,黑色;内横线黑色波曲;环纹灰褐,黑边,肾纹淡褐色,半月形,有1黑条从前缘脉达肾纹;外横线双线锯齿形,在中脉处有1新月形白纹;缘线、亚缘线白色,外侧有1列三角形黑斑,缘毛白色。后翅棕黄色,边缘较暗,缘毛白褐色。外缘黑褐色。卵直径约0.6mm,宝塔形,表面具纵脊及褐色花斑。幼虫体长28~33mm,灰褐色。头部红褐色,冠缝及傍额片白色。体背线有黄白色点刻及1列黑斑,亚背线有1列白点,气门上线灰褐色,气门下线白色或灰黄色,腹面紫色,第4及11体节微隆起,足黄褐色。蛹体长约19mm,宽约6mm,圆筒形,赤褐色至暗褐色,腹部第4节前缘及第5~7节整个前缘密布圆形小刻点,臀节末端具1对臀棘,并密生许多短毛。图3-68 梨剑纹叶蛾梨剑纹夜蛾在辽宁1年发生2代,自4月下旬至8月上旬均可诱到成虫。以蛹在土中越冬。幼虫5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害大豆,8月上旬至9月中旬在棉花、大豆、花生上均有幼虫为害。幼虫不活泼,行动迟缓。药剂防治:在幼虫孵化盛期至3龄前,如果田间幼虫密度较高,及时喷施农药,如5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也可结合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此虫。 -
报告(二十五)黏虫(Oriental Armyworm)
出版时间:2009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又名东方黏虫,俗称行军虫、五花虫、剃枝虫等,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迁飞性害虫。黏虫是一种多食性间歇发生的暴食性害虫。大发生时可在一两天内吃光大片作物,造成严重损失。图3-64 植株被害状黏虫主要为害多种禾谷类作物,大发生时也可为害棉、麻、豆类、果树、林木及牧草等。黏虫以幼虫为害,低龄幼虫潜伏在心叶中,啃食叶肉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为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只剩植株主脉,再结队转移其他田为害,损失较大。图3-65 黏虫幼虫(左:初龄幼虫;右:老熟幼虫)成虫淡褐或黄褐色,体长15~20mm,翅展35~45mm,触角丝状,胸发达。前翅中央近前缘有两个淡黄色圆斑,外圆斑下方有1小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翅顶角有1向内伸的斜线。卵半球形,直径0.5mm,初乳白色,渐黄褐色,孵化前黑灰色,有光泽。每个卵块由数十粒至数百粒组成,多为3~4行排列成长条状。叶片上的卵块常包被在筒条状的卷叶内。幼虫共6龄,有多种体色,多有浅黄绿、灰绿及黑褐色。头黄褐色,中央有1黑褐色“八”字纹,腹背线白色,亚背线蓝色或黑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5~38mm。蛹褐色,长20mm,腹背5~7节各有1排小点刻。尾刺3对,中间1对粗直,侧面2对细而弯曲。图3-66 黏虫成虫和蛹(引自:商鸿生)黏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若无滞育现象、条件适宜时可终年繁殖为害。发生世代,随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而异,冬季生活状态也不同,在北纬33°以北地区基本不能越冬,南岭以南冬季尚可为害。成虫具有迁飞习性,每年有规律地进行南北往返远距离迁飞,从而构成全国各发生区虫源的紧密衔接。根据发生特点,我国基本划分为5个发生区。(1)越冬代发生区:位于粤、桂、滇、闽及黔南地带,1年可发生5~6代。(2)1代发生区:位于长江及黄淮流域以及鲁南地带,1年可发生3~4代。(3)2代发生区:位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等15省、市,1年发生2~3代。(4)3代发生区:位于东北三省、内蒙古、冀、鲁、晋及京津地区,一年发生2~3代。(5)晚秋世代发生区:主要为越冬代发生区的部分地区。成虫喜食蜜露,羽化后须补充营养方可正常产卵繁殖。白天栖息在植株间,傍晚活动。成虫喜生长茂密的农田,将卵块产在叶尖及枯黄的叶片上,并分泌胶质物将卵裹住。每块卵10余粒至数百粒,每头雌虫最多可产卵1000~3000余粒。卵期3~6天。幼虫6个龄期22~25天。初孵幼虫怕光,集聚在心叶内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4~6龄为暴食期,食量占总量的90%以上。幼虫老熟后爬至根部3~5cm处作土茧化蛹,蛹期9~11天。黏虫在气温19~23℃和相对湿度50%~80%时生存最适。30℃以上产卵量降低。在蛹羽化及卵盛孵期,雨水过多不利其存活。1.农业防治 在越冬区,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压低越冬虫量,控制次年的一代虫源。在北纬33°以南地区,秋季应结合作物的中耕,铲除杂草、控制3代黏虫,减少越冬虫源,降低第1代发生区的发生程度。在1~3代发生为害区,通过合理密植,加强田间水肥管理等,控制田间小气候,可降低卵的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2.诱杀防治 成虫发生期,田间插放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放置糖醋盆诱杀成虫,压低田间卵和幼虫的发生密度。成虫产卵期在作物田插放谷草把诱卵,定期集中烧毁处理,或人工采卵,降低田间虫口密度。3.化学防治 应在幼虫3龄前及时防治,用20%灭幼脲1号胶悬剂,或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喷雾。其他药剂有5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90%晶体敌百虫粉剂、20%氰戊菊酯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等。4.生物防治 应用苏云金杆菌、中华卵索线虫、黏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杀虫剂,防治效果较好。 -
报告(十九)稻水象甲(Rice Water Weevil)
出版时间:2009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Kuschel),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是国际性农业植物检疫性害虫。分布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多米尼加、圭亚那、哥伦比亚、日本、韩国和朝鲜等国。我国最早于1987年在河北省唐海县发现,其后辽宁等省区有发生。成虫可取食水稻、玉米等86种植物,幼虫可取食禾本科等22种植物。成虫在玉米叶片上顺叶脉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形成长短不一的白条取食斑,使组织受损。目前尚未发现幼虫取食为害玉米。图3-46 幼苗被害状(下:叶片被啃食残存表皮)成虫体长2.6~3.8mm,宽1.15~1.75mm。体褐色,背密布灰绿色圆形鳞片。前胸背板中区有明显的大口瓶状黑斑,两鞘翅合逢处侧区自基部至端部1/3处有不整形大黑斑。触角棍棒状,红褐色,索节6节,棒3节。第1棒节光滑无毛,第2、3棒节上被浓密细白毛。中足胫节两侧各具1排长游泳毛。卵长圆形,长约0.8mm,珍珠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8mm,白色,无足,头部褐色,略向腹面弯曲。腹部第2~7节背面具1对略向前弯的钩状呼吸管。裸蛹,蛹白色,附于寄主根上灰黄色土茧内。图3-47 稻水象甲(左:幼虫;中:茧;右:成虫)稻水象甲在北纬35°以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南地区发生2代;北纬30°左右地区发生3代。以成虫在稻草、稻茬、稻田四周的禾本科杂草、田梗土中等处越冬。水稻插秧后迁入稻田为害。卵产于叶鞘水淹以下部位。幼虫在根内(低龄)和根外(高龄)为害。羽化的新成虫啃食叶片,夏末秋初开始向越冬场所转移。成虫可孤雌生殖,有较强的趋光性和飞翔能力,亦可游泳和潜水。1.农业防治(1)合理施肥 施肥多的稻田,幼虫量大,呈直线增长,所以氮、磷、钾合理搭配、科学施肥可以降低虫口密度。(2)适时排灌 在末龄幼虫为害期进行排水,使土壤干旱以控制稻水象甲为害。早期排水后,田间缺少静止水,成虫产卵将减少,也可影响孵化的初龄幼虫存活。(3)清除杂草 春季越冬成虫未向玉米、稻田转移前和秋冬季节,清除和烧毁田外杂草,使其失去越冬场所,直接消灭害虫。(4)黑光灯诱杀 利用稻水象甲具有趋光性的特征,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也可以设置诱杀田,夜间点灯诱集成虫产卵,然后集中消灭。2.化学防治 越冬场所防治,于早春在玉米田,特别是临近水稻田的玉米田周围的越冬场所,每667m2用20%三唑磷乳油100ml,加水喷雾;成虫为害期,每667m2用20%三唑磷乳油100ml,或每667m2用40%毒死蜱乳油100ml,加水喷施。 -
报告(十二)八字地老虎(Spotted Cutworm)
出版时间:2009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Linnae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参见小地老虎的为害状。成虫体长11~13mm,翅展29~36mm。头、胸灰褐色,足黑色有白环。前翅灰褐色带紫色;基线双线黑色,外缘翅褶处黑褐色;内横线双线黑色,微波形;环纹具淡褐色黑边;肾纹褐色,外缘黑色;前方有2黑点;中室黑色,从前缘起具1淡褐色三角形,顶角直达中室后缘中部;外横线双线锯齿形外弯,各脉有小黑点;亚缘线灰色,前端有1黑斑;端区各脉间有中黑点。后翅淡黄色,外缘淡灰褐色。卵半球形,初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3~37mm,头亮黄褐色,有1对黑色弧形纹,近八字形。颅侧区具暗褐色不规则网纹。身体由黄色至褐色,背及侧面满布褐色不规则花纹,体表较光滑,无颗粒。背线灰色,亚背线由不连续的黑褐色斑组成,从背面看,呈倒八字形,愈后端愈明显。从侧面看,亚背线上的斑纹和气门上线的黑斑纹则组成正八字形。臀板中央部分及两角边缘颜色较深。蛹黄褐色,长约19mm。触角末端达中足末端稍前方。腹部第4节至第7节背、腹面前缘具5~7排圆形和半圆形凹纹,中间密些,两侧较少。腹端生1对红色粗曲刺。背面及两侧生2对淡黄色细钩刺。图3-35八字地老虎(左:雌成虫;右:幼虫) (张治良摄)八字地老虎在我国北方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幼虫春、秋两季为害。杂食性,为害植物种类与小地老虎大体相同。参见小地老虎防治。 -
报告(三)沟金针虫(Grooved Click Beetle)
出版时间:2009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rmann),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叩头虫的幼虫称为金针虫。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河南等地。主要为害小麦、玉米、高粱和谷子等禾谷类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主要为害幼芽和种子,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被害株后期干枯而死亡。图3-7 根部被蛀幼苗萎蔫图3-8 幼苗生长点被害心叶枯死图3-9 幼苗茎基部被钻蛀状成虫深褐色,密生黄色细毛,雌雄异型。雄虫大小为14~18mm×4mm;雌虫16~17mm×5mm。雄虫体瘦狭,背面扁平;触角较细,12节,第1节粗、棒状、略弓弯,第2节短小,第3~6节明显增长而宽扁,自第6节起至端部略长、渐细,末节顶端尖锐;鞘翅狭长,两侧近平行,前端略狭,末端略尖;足细长。雌虫体宽阔,背面拱隆;触角11节,短粗,后弯稍过鞘翅基部,第3~10节各节基细端粗;鞘翅肥阔,末端钝圆,表面拱凸;足粗短。爪均为单齿式。卵初呈乳白色,球形,直径约0.7mm。老熟幼虫金黄色,长20~30mm;体宽、略扁平,背部中央有1细纵沟,体表覆黄细毛;头扁平,上唇、唇基和额愈合不分,前缘具齿状突起;尾节黄褐色,背面呈略近圆形的凹陷,密布粗刻点,两侧缘隆起,具3对锯齿状突起,尾端分叉,并稍向上弯曲。蛹纺锤形,前胸背板隆起呈半圆形,前缘两侧各具1伸向前方的尖刺;腹端部两侧有1对伸向斜后方的刺状突起。图3-10 沟金针虫成虫图3-11 沟金针虫蛹图3-12 沟金针虫幼虫沟金针虫在我国大部地区3年完成1代,少数个体4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因其生活历期较长,幼虫发育不整齐,故有世代重叠现象。老熟幼虫8、9月在地下13~20cm处化蛹,9月初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而越冬,第二年3、4月上升活动,4月上旬盛发。雌虫行动缓慢,不能飞翔,有假死性,在麦根附近交尾后于3~7cm土中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200余粒。6月上中旬为卵盛孵期,幼虫期最长可达1150天,在土中活动为害,10月中下旬向深层移动越冬。翌春10cm土温达6℃左右时开始上升活动为害。一般春雨较多,土壤湿润,对其发生有利,而土壤含水量过高不利害虫生存。秋翻和田间灌水等均会影响害虫种群数量,而减轻为害。1.农业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减少越冬虫源。2.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虫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也可用该药剂1:200的比例拌细土进行田间撒施,然后翻耕。 -
报告三、环境因子伤害(Environmental Factors Injuries)
出版时间:2009环境因子伤害包括旱害、涝害、低温冷害和雹害、高温障碍、空气污染毒害和肥料毒害等。总体讲,环境因子伤害多与自然因素有关,但在当今的现代农业生产中,与人为活动影响的关系更加密切。准确判断和正确掌握环境因子伤害的症状和原因,对于有效控制其为害,减少其为害所致的损失,有着重要意义。玉米幼株的上部叶片卷起,并呈灰暗色。成株表现为矮化、细弱,叶丛变为黄绿色,严重时叶片边缘或叶尖变黄,继而下部叶片的叶尖端或叶缘干枯。在疏松沙土上幼苗干枯而死。当播种时土壤干旱,种子出苗率低,少数出苗株,幼胚易腐烂,发生苗枯。干旱严重时,植株严重矮化,叶片上形成不规则褐色至黄色斑点,持续干旱植株死亡。图2-53 田间苗期干旱症状图2-54 幼苗缺水萎蔫图2-55 植株喇叭口期旱害图2-56 植株秋旱(叶片干枯)玉米生长期遇有较长时间缺雨,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不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造成玉米大幅度减产。玉米受害后,表现为叶色褪绿,植株基部呈紫红色并出现枯黄叶,造成生长缓慢或停滞,严重的全株枯死。玉米是需水量大但又不耐涝的作物。土壤湿度超过最大持水量80%以上时,玉米就发育不良,尤其在苗期表现更为明显。玉米种子萌发后,涝害发生得越早受害越重,淹水时间越长受害越重,淹水越深减产越重。一般淹水4天减产20%以上,淹没3天,植株死亡。玉米出现涝害以后应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图2-57 田间涝害(底叶枯黄)图2-58 植株涝淹图2-59 低温致幼叶产生黄色斑点图2-60 低温致幼苗黄化低温冷害主要是指玉米在生育过程中因热量不足,或生育后期易遇低温、霜冻而造成减产。在温度5~15℃,晴天、多露的夜间或清晨,可造成玉米冻害。植株叶片表面产生不规则的浅灰色、银灰色斑点或条斑,有时叶片上纵向出现枯白色带状环纹。春季低温,主要通过延迟出苗的方式作用于玉米,可导致大田的出苗率明显降低。夏季低温(凉夏)持续时间长,抽穗期推迟,在持续低温影响下玉米灌浆期缩短,在早霜到来时籽粒不能正常成熟。秋季降温早,籽粒灌浆期缩短。初霜到来早,灌浆期气温低,灌浆速度缓慢,且灌浆期明显缩短,籽粒不能正常成熟而减产。图2-61 低温致幼苗灰绿色图2-62 低温导致幼苗缺磷状当遭遇冰雹天气,不仅冰雹直接打折玉米茎秆和叶片,还能导致植株受冻害。低温为害后常易诱使玉米真菌和细菌病害发生。图2-63 田间冰雹为害状图2-64 叶片被害状图2-65 茎秆倒折图2-66 茎秆被害状当土壤水分含量低,伴随有干热风,遇到38~52℃的高温,既便是短时间,植株叶片就会发生灼伤。玉米植株顶部叶片首先褪绿,然后卷曲,叶片呈现漂白色斑。授粉期遇到高温,导致花丝枯萎,授粉不充分,果穗不结实或结实率低,造成严重减产。玉米品种间的耐高温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种植耐高温品种将降低高温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图2-67 田间受害状图2-68 叶片日灼斑空气污染易引起玉米等作物的叶部受害和植株生长受阻,有时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首先是由于放出对玉米有毒害的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其次是在日光照射下,由氧化氮和碳化氢之间进行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盐等物质。图2-69 田间被害状图2-70 叶尖及叶边缘开始枯黄1.氟化物中毒症 氟化物中毒表现,沿叶缘和叶尖呈现褪绿斑驳或斑点,叶脉间出现小的不规则褪绿斑,并形成连续的褪绿条带。受害严重时,脉间和叶缘可产生坏死斑。缺锌、缺钾和螨类等为害与氟化物毒害状相似,要注意区分。2.臭氧病 臭氧病发生在甜玉米上,在叶片上形成暗色、灰绿色、水浸状的病斑,严重时在叶片两面产生褐色至白色的坏死斑。有些品种,在叶片的一面或两面的横带上产生小的银灰色至褐色的坏死斑。臭氧中毒,通常表现为老叶基部受害,较老叶片中部受害,而嫩叶则顶部受害。叶片受害,往往叶缘较重,而中脉附近仍保持正常。臭氧中毒状易与昆虫或螨类的伤害、氯或氟的毒害以及自然衰老状相混淆,要注意区分。对空气污染,不同品种间敏感程度差异比较显著,一般甜玉米比普通生产玉米敏感。防除时除注意切断或减少污染源外,选用抗污染的品种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可溶性氮、钾、游离NH3、氮、磷等肥料施用过量,或直接接触种子,会抑制种子萌发,发芽势弱,出苗缓慢,幼苗出土后,往往死亡,残存者严重矮化,叶片变黄,叶尖坏死。幼苗根变短,变褐,侧根稀疏,白根比例显著减少,无或很少有根毛。含硼的肥料使用不当更易对幼苗产生毒害。在干燥的气候条件、砂性土壤、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和使用高盐肥料时,易发生幼苗毒害症状。图2-71 田间症状在高酸性或碱性土壤,施用含铝和铁的肥料易发生幼苗被害症状,表现幼苗根冠和节间维管束褐变。镍和铬过量使用,造成植株矮化,叶脉褪绿,叶片边缘皱缩。严格控制可溶性氮、钾等肥料的用量,土壤施用要注意建立隔离层,避免种子与化肥直接接触,可有效控制肥料毒害。图2-72 植株黄化、叶片坏死条斑图2-73 植株根部受害导致缺磷状图2-74 植株根部受害状图2-75 植株根部受害导致叶尖失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