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苹果白粉病
- 苹果白星病
- 苹果斑点落叶病
- 苹果痘斑病
- 苹果干腐病
- 苹果干枯病
- 苹果根癌病
- 苹果根腐线虫病
- 苹果果肉褐变病
- 苹果果锈病
- 苹果褐斑病
- 苹果褐烫病
- 苹果黑点病
- 苹果黑腐病
- 苹果黑星病
- 苹果花腐病
- 苹果灰斑病
- 苹果苦痘病
- 苹果立枯病
- 苹果链格孢烂果病
- 苹果轮斑病
- 苹果轮纹病
- 苹果霉心病
- 苹果泡性溃疡病
- 苹果日灼病
- 苹果树白绢病
- 苹果树白纹羽病
- 苹果树丛枝病
- 苹果树粗皮病
- 苹果树腐烂病
- 苹果树根结线虫病
- 苹果树花叶病
- 苹果树木腐病
- 苹果树缺氮症
- 苹果树缺钾症
- 苹果树缺磷症
- 苹果树缺镁症
- 苹果树缺铁症
- 苹果树衰退病
- 苹果树细菌毛根病
- 苹果树小叶病
- 苹果树枝枯病
- 苹果树枝溃疡病
- 苹果树紫纹羽病
- 苹果水心病
- 苹果缩果病
- 苹果炭疽病
- 苹果锈病
- 苹果锈果病
- 苹果疫腐病
- 苹果银叶病
- 苹果圆斑病
- 苹果圆斑根腐病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九)黑绒金龟(Black Velvety Chafer)
出版时间:2013黑绒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Motschulsky),属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我国除西藏、新疆无报道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在国外,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有发生。黑绒金龟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幼虫取食植物地下部分,成虫取食作物幼芽、叶片、茎秆等。高粱叶片及幼苗被害,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的全株被啃光,仅留秃桩。黑绒金龟成虫还可取食为害多种农作物和林木。图3-23 啃食幼苗造成缺刻成虫卵圆形,前狭后宽,大小6.2~9.0mm×3.5~5.2mm,黑色或黑褐色,有丝绒般闪光。唇基黑色,光泽强,前缘与侧缘微翘起,中间纵隆。触角 9节,鳃片部3节。前胸背板横宽,密布细刻点,两侧中段外扩,侧缘列生褐色刺毛。鞘翅侧缘微弧形,边缘具稀短细毛,每侧具9 条刻点沟,沟间拱起明显。前足胫节具 2 个外齿,爪具齿。臀板三角形,密布粗大刻点。卵长1.2mm,椭圆形,乳白色,光滑。老熟幼虫体长14~16mm,头宽2.5~2.6mm,两侧颊区触角基部上方具一圆形暗斑 (伪单眼)。肛腹片后部覆毛区满布顶端尖弯的刺毛,前缘双峰状,中间裸区楔状,楔尖朝向尾部,将覆毛区一分为二。刺毛列位于覆毛区后缘,由16~22根锥刺毛组成,呈横弧状排列,其中间隔开宽些。离蛹,蛹体长8~9mm,宽3.5~4.5mm。腹部第1~6节背板中间具横峰状锐脊,尾节近方形,后缘中间凹入,两尾角较长。雄蛹臀节腹面可见隆起的外生殖器;雌蛹臀节腹面平坦,生殖孔位于基缘中部。图3-24 黑绒金龟(左:成虫;右:卵)图3-25 黑绒金龟(左:成熟幼虫;右:初龄幼虫)黑绒金龟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1年发生1代,长江以南地区发生代数不清,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4~6月为成虫活动期,连续5天平均气温10℃以上,尤其是降雨后开始大量出土,晴朗、风小的天气,午后14:00~17:00时是成虫活动高峰。成虫具趋光性和假死性。6~8月为幼虫生长发育期。1.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改良土壤,合理轮作,铲除杂草,科学施肥,精耕细作等,恶化地下害虫的生存条件,减轻为害。2.人工诱杀成虫 于无风下午14:30~17:00时,在田间分散安插蘸有杀虫剂的新鲜杨树或柳树条把,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利用其趋光性和假死习性,人工捕杀。3.药剂防治 ①毒土法: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ml,拌潮湿细土20kg,高粱播种时随之撒施于穴中或播种沟内,可控制或减轻幼虫为害。②喷雾:在成虫盛发期,用2.5%敌杀死乳油或2.5%功夫水乳剂等药剂,每亩15~20ml,对水40kg,喷雾。 -
报告(六)宽背金针虫(Broadbacked Click Beetle)
出版时间:2013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Fabricius),属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广西和新疆等省区。主要为害高粱、玉米等禾谷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经济作物。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及未出土的幼芽和种子,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后期被害植株干枯死亡。雌成虫体长10.5~13.1 mm,雄成虫体长9.2~12.0 mm,粗短宽厚。头具粗大刻点。触角短,端不达前胸背板基部,第1节粗大,棒状,第2节短小,略呈球形,第3节比第2节长2倍,从第4节起各节略呈锯齿状。前胸背板横宽,侧缘具有翻卷的边沿,向前呈圆形变狭,后角尖锐刺状,伸向斜后方。小盾片横宽,半圆形。鞘翅宽,适度凸出,端部具宽卷边,纵沟窄,有小刻点,沟间突出。体黑色,前胸和鞘翅带有青铜色或蓝色色调。触角暗褐色,足棕褐色,后跗节明显短于胫节。老熟幼虫体长20~22mm,体棕褐色。腹部背片不显著凸出,有光泽,隐约可见背纵线。腹部第9节端部变窄,背片具圆形略凸出的扁平面,上覆有2条向后渐近的纵沟和一些不规则的纵皱,其两侧有明显的龙骨状缘,每侧有3个齿状结节。第9节末端分岔,缺口呈横卵形,开口约为宽径之半。左右两岔突大,每一岔突的内枝向内上方弯曲,外枝如钩状,向上;在分枝的下方有2个大结节:一个在外枝和内枝的基部,一个在内枝的中部。蛹体长约10mm。初蛹乳白色,后变白带浅棕色,羽化前复眼变黑色,上颚棕褐色。蛹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具1尖刺突,腹部末端钝圆状。雄蛹臀节腹面具瘤状外生殖器。图3-15 宽背金针虫为害状(张治良摄)在我国北方约需4~5年完成1代,以幼虫越冬。幼虫春季为害各种旱地作物。5~7月成虫出现,白天活动,能飞翔,有趋糖蜜习性。春季雨水均匀,土壤湿润,有利金针虫发生,而土壤含水量过高不利害虫生存。秋深翻和灌水等均会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减轻为害。图3-16 宽背金针虫(左:成虫;右:蛹)(张治良摄)参考沟金针虫防治。 -
报告(三)沟金针虫(Grooved Click Beetle)
出版时间:2013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rmann),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金针虫是叩头虫幼虫的统称。沟金针虫主要为害幼芽和种子,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被害株后期干枯死亡。图3-5 幼苗茎基部被害(底部叶片枯黄,分蘖增多)图3-6 幼苗生长点被害(心叶枯死)除高粱外,沟金针虫主要为害小麦、玉米和谷子等禾谷类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图3-7 茎基部被钻蛀状图3-8 幼苗茎基部被钻蛀状 (心叶枯死)成虫深褐色,密生黄色细毛,雌雄异型。雄虫大小14~18mm×4mm,雌虫16~17mm×5mm。雄虫体瘦狭,背面扁平,触角较细,12节,第1节粗、棒状、略弓弯,第2节短小,第3~6节明显增长而宽扁,自第6节起至端部略长、渐细,末节顶端尖锐;鞘翅狭长,两侧近平行,前端略狭,末端略尖;足细长。雌虫体宽阔,背面拱隆,触角11节,短粗,后弯稍过鞘翅基部,第3~10节各节基细端粗;鞘翅肥阔,末端钝圆,表面拱凸;足粗短,爪均为单齿式。卵初呈乳白色,球形,直径约0.7mm。老熟幼虫金黄色,长20~30mm;体宽、略扁平,背部中央有1个细纵沟,体表覆黄细毛;头扁平,上唇、唇基和额愈合不分,前缘具齿状凸起;尾节黄褐色,背面呈略近圆形的凹陷,密布粗刻点,两侧缘隆起,具3对锯齿状凸起,尾端分叉,并稍向上弯曲。蛹纺锤形,前胸背板隆起呈半圆形,前缘两侧各具一伸向前方的尖刺;腹端部两侧有1对伸向斜后方的刺状凸起。沟金针虫在我国大部地区3年完成1代,少数个体4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因其生活历期较长,幼虫发育不整齐,故有世代重叠现象。老熟幼虫8~9月在地下13~20cm处化蛹,9月初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而越冬,第二年3~4月上升活动,4月上旬盛发。雌虫行动缓慢,不能飞翔,有假死性,在麦根附近交配后于3~7cm土中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200余粒。6月上中旬为卵盛孵期,幼虫在土中活动为害,10月中下旬向深层移动越冬。翌春10cm土温达6℃左右时开始上升活动为害。图3-9 沟金针虫成虫(左♀;右♂)(引自:商鸿生)图3-10 沟金针虫蛹图3-11 沟金针虫幼虫一般春雨较多,土壤湿润,对沟金针虫发生有利,而土壤含水量过高不利害虫生存。秋翻和灌水等均会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减轻为害。1.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减少越冬虫源。田间发现萎蔫或枯死苗,人工检查幼苗茎基部,捕捉幼虫,降低金针虫种群数量。2.药剂防治 采用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死苗,减轻为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1:200的比例拌细土进行田间撒施,然后翻耕;也可在高粱播种时随之撒施于穴中或播种沟中,以减轻为害。 -
报告(二)单刺蝼蛄(Mongolian Mole Cricket)
出版时间:2013单刺蝼蛄又称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Saussure),属直翅目(Orthop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辽宁和吉林的西部地区)、西北、华北、华东部分地区。在国外,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耳其等有发生报道。单刺蝼蛄主要取食作物和林木种子、幼苗的幼根及幼茎等,导致被害处呈现乱麻丝状;而且蝼蛄在地表土层5~15 cm串动,形成纵横弯曲的隧道,使土壤松动风干,幼苗、幼根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条。单刺蝼蛄为害的作物种类和东方蝼蛄基本相同。成虫体长36~55mm,前胸宽7~11mm,黄黑褐色或灰色,密被细毛。头小、狭长,复眼椭圆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盾形,中央具一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坑斑。前翅鳞片状,仅覆盖腹部1/3,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后翅折叠如尾状,刚超过腹部末端。前足进化为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缺刻明显;后足胫节背侧内缘具1根棘,个别也有2根的或完全消失。腹部末端近圆筒形,尾须细长。卵黄褐色至暗灰色,椭圆形,大小1.6~2.8mm×0.9~1.7mm。若虫分13个龄期,初孵时乳白色至黄褐色,随生长蜕皮次数增加,体色逐渐变深。在我国北方,单刺蝼蛄3年完成1代。以老熟若虫和成虫在冻土层下越冬。主要生活习性、为害植物种类与东方蝼蛄相同。图3-4 单刺蝼蛄卵(上)、若虫(下左)和成虫(下右)(张治良摄)参考东方蝼蛄防治。 -
报告加强项目管理,推进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建设
出版时间:2010张瑞英(天水市麦积区植保植检站 甘肃天水 741020)为了增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手段,提高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控制能力,及时监测农业有害生物,有效降低因病虫为害而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实现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水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2005年,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本市麦积区植保植检站立项并承担了“麦积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2008年,全面完成了该项目的所有建设内容。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以往简陋的办公环境,试验设备的更新为麦积区植保植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项目的建立及运行,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防治措施和理念,对特定区域内农业生产环境同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相关的自然因子做出动态分析和趋势预警,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引导群众科学防治,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对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长远的现实意义。结合本站多年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充分利用项目各种先进、快捷、高技术含量的仪器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宽松、优良的工作环境,本站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方面,锐意进取、大胆创新,通过加强体系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加强技术研究,提高了测报技术水平,病虫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到位率显著提高,在重大病虫防控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和宣传发动作用。现将本站在加强项目管理,充分利用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以供交流与参考。1 建立病虫害防治长效机制由于麦积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度差异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农业气候多样。特异的生态环境给多种农业有害生物的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致使区内农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为害严重。预警与控制任务极为繁重,特别是小麦条锈病在当地既能越冬又能越夏,可形成周年侵染循环,是全国小麦条锈病源头基地和生理小种的常发异变区,在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保护地栽培的普及以及农产品的广泛交流,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越来越多,为害程度越来越严重。防治上化学防治仍是主要措施,滥用农药、使用违禁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些问题,围绕本区三大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建立病虫害防治长效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病虫情进行分类指导,一旦有重大病虫情,立即启动防治方案,这样,从病虫害的发生、监测预警到防控,有一系列的监测预警防控体系,保证了本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控战役平稳、有序、持续、高效展开。2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2007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对植保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了植保工作政府主导的机制,针对和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的重大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一旦有重大突发性的病虫情况发生,植保部门及时发出预警,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控制病虫为害的同时,积极开展绿色防控,力争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人、畜安全,环境安全。对盲目滥用农药,污染环境和损害人、畜健康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保障农业和植保工作可持续发展。3 加快推进植保社会服务化、专业化步伐为了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应急防控能力及专业化防治水平,结合多年统防统治的经验,探索出“十户联防”的专业化防治模式,有效控制了病虫为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户联防”就是将“十户”作为一个防治片区,在“十户”中推选一名防治组长和三名机防队员,负责本片区的防治工作,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防治,同时,通过村委会的正确引导,使其联片农户达成防治协议,在不同时段,进行统防统治,并建立卡片制度,每防治一次,联片农户登记一次。在防治作物上,主要以小麦为主,防治所需药剂和器械,由区植保植检站统一提供,经济类作物防治药剂由农户自己承担。2009年上半年在本区石佛乡涧沟村进行试点,建立了21个组212户的防治卡,给试点村的机防人员配备了统一贴有“麦积区 ‘十户联防’”标识的手动喷雾器212台。按照统防统治工作的要求,试点村机防人员必须通过技术培训,掌握基本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和必要的实际操作技能,确保统防统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一个阶段的运行,“十户联防”的病虫害防治模式基本适应目前本区农村现状,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而造成的防治损失,实现了病虫害防治的全面、高效、专业化、低成本。为了进一步在全区范围推广“十户联防”的防治模式,区植保植检站成立了麦积区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指导组、田间防治组和物资保障组三个工作小组,负责综合协调、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督导落实,各乡村成立相应的机构小组,确保行政技术相结合。在小麦条锈病的统防统治中,成功地在部分乡镇推广了“十户联防”这一行之有效的防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全区农民群众病虫害防控的能力,有力地推动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工作,为全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走专业化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推广中,总结出以下几点。3.1 村镇参与、宣传引导联系乡镇政府、村委会参与,依靠有力地组织保证,进行大力宣传引导,动员群众参加,提高群众病虫害防治的积极性。3.2 结合实际、分类指导结合乡镇、村所在地的实际,根据农作物种植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实现防治目标具体化,同时对机防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和操作技能知识培训。3.3 以点带面、全面倡导以重点乡镇、村为示范点,技术人员进行点对点的技术指导,带动全区各乡镇、村逐步建立专业化防治模式。3.4 以防治为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在病虫害对农业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时,防治所需农药、燃油由区植保植检站统一采购、统一分配,在区植保站或乡镇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十户联防”的机防队员统一时间、统一配药、统一施药,进行连片应急防治,这样既能降低农户防治费用又能节省劳动力,对提高防治病虫害专业化水平有积极的作用。4 积极发展村级植保服务组织本区从1976年开始发展村级植保服务站,有6名村级测报员,由于体质改革和经费等问题,此项工作就停了下来。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将病虫信息能及时传到千家万户2008年,成立了麦积区植保协会,作为全省第一家县区级植保协会,也是植保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运行中,积极为各乡镇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培训、农药供应、防治服务的共享机制,使病虫信息网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力推动了农作物病虫害工作持续发展。同时,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成立了分会,通过引导,组织农民自愿加入植保协会,分会的负责人经植保站考察培训,他们懂技术,会经营,既是测报员,又是新技术的推广员,这样,植保站发布的病虫信息可以通过植保协会,传到千家万户,指导群众开展病虫害防治,减少盲目用药,降低投入成本,提高防治效果。目前,已成立了4个分会,发展协会会员1 000多名,植保协会力量在不断壮大,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已成为基层植保战线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5 创新工作思路,建立植保信息平台本站组织并撰写的《病虫情报》,多年来,一直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了参谋,为农民群众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已成为指导本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金钥匙。随着信息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用书信的方式传递病虫信息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站转变工作思路,发挥技术优势,启动了全省首创的“病虫情报进万家”惠民新举措,建立了植保信息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来传递各种植保动态。这是本市麦积区植保站开通的第一条“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调试,第一条病虫信息于2009年4月15日及时发出,收到植保短信的省、市、区领导及各农户都认为这个平台办的好,既扩大了信息的覆盖面,又让农民知道自己的地里发生了什么病虫,什么时候防治,该用什么药,一看就懂。具有传递速度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优点,涉及本区17个乡镇379个行政村,目前,已发出病虫害信息12万条。甘肃省电视台、天水电视台分别对植保信息平台进行了采访报道,《天水日报》在头版对此进行了登载。6 大力推进统防统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城市,务工经商,种田和防治病虫害的劳动力数量及其体力素质、文化素质均大幅下降。为适应农村这一需要,逐步解决农作物病虫防治难,防治效果差的现象,本站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了植保专业化机防队,服务农业生产。2007年,成立了以植保站为中心,新阳、石佛等部分乡镇组建了机防队,2008年、2009年和2010年3年中,在小麦条锈病防治时期,由植保站牵头,乡镇政府组织,对发生集中的区域进行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本区已组建了5支机防专业队,拥有机动喷雾器600台,300台手动喷雾器,服务面积5万公顷。在病虫害防治中,做到了“统一药剂、统一时间、统一配药、统一防治”的四统一防治模式,机防组织将逐步成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体力量。7 推广无公害农药和新型植保器械结合秋播药剂拌种工作,本站深入到乡镇村组,大力宣传推广新的无公害农药,替代高毒农药,农药管理人员经常深入到乡镇集贸市场,检查高毒农药,推广新型植保器械,改变了施药过程中出现的“跑、冒、滴、漏”现象。8 坚持不懈地加强植保技术培训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植保技术培训就成了植保工作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培训方法上,本站改变了以往的死板讲课方式,运用多媒体办培训,根据本地病虫发生情况,我们自己在田间拍摄到的一些真实的病虫害图片制成幻灯片,通过投影仪放出来,图文并茂,群众听的懂,看的见,容易接受,效果也好。另外,在农民中选拔一些素质高的技术能手,让他们建立试验示范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他们把新农药新技术传给身边的人。9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有效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植保站依托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完善了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病害室、昆虫室、检疫检验室、农药残留室、无菌室等化验室的建设及仪器的配置。主要仪器设备有光学显微镜、解剖镜、光学培养箱、农药残留速测仪等,可对病虫害在田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室内系统地培养、观察和诊断。农药残留检验室可快速有效地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为病虫害大田防治及时地提供依据。 -
报告沙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叶永发作者简介:叶永发(1968~ ),男,福建沙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基层农作物植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电话:0598 5821611,E-mail:yyf 21611@163.com。(福建省沙县植保植检站 福建沙县 365500)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国家农产品生产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沙县植保站在省、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沙县主要农作物种植品种,强化植保工作的公益职能,努力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水平,以“测得准、报得快、防效好”的要求为目标,有效保障了沙县农业丰产丰收。现将沙县多年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如下。1 广泛宣传,加深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测报工作重要性和公益性的认植保工作是《农业技术推广法》赋予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公益职能,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具体体现之一。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我们植保部门内部也出现了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公益服务的倾向,而且农作物病虫害田间病虫调查监测工作条件艰苦,从事田间测报工作人员的艰苦岗位津贴等待遇得不到落实,许多同志为此不愿意从事测报工作,针对这一现状,农业局主要领导及全体植保工作者通过加强学习,对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农业局主要领导及县分管农业领导认识到了植保工作关系农业安全生产大局,在当前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的情况下,植保工作是基层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的事情,而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履行好农作物植保测报职能,是农业埴保部门的重要职责,在2010年年初沙县召开的全县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农业局局长在大会讲话中就专门谈到农作物病虫监测和测报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充分肯定了植保站工作的重要;二是各级领导清醒认识到我国已加入WTO,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强有力的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为支撑,植保体系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尤其重要。认识到必须强化植保队伍,建立一支业务过硬、技术精良、踏实肯干的植保队伍,为此,沙县农业局通过多种措施,强化植保队伍建设,局领导对植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在2010年农业局举行的新一轮“高、中级农业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竞聘上岗工作”的岗位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沙县植保站现有技术人员总共 4 位,占全局农业技术人员总数(72 人)的5.56%,在2010年的竞聘会上,本站有两位同志获聘专业技术高师岗,占全局各农业技术中心设置高师岗总数(10位)的20%,其中5级专技岗1位(占全局设置的总共2位5级高师岗的50%),6级专技岗1位(占全局总共2位6级高师岗的50%),另有1位同志获聘中师岗,在全局各农业技术中心所有站办中,属沙县植保站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称配置最高,技术实力最强。2 本站病虫测报工作脚踏实地,从不松懈本站的病虫测报工作多年来一直坚持长期点灯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其病虫发生资料的累积从未间断,灯下记载及田间调查资料完整。为沙县病虫的预测预报工作夯实了基础。沙县的灯下虫情及田间病虫调查资料的累积开始于1963年,大量翔实精确的灯下和田间调查一手资料,为本站及时准确做出病虫害发生消长预测预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本站还在夏茂、南霞、高桥、富口等重要乡镇,设立了不同类型田的病虫辅助监测点,完善了测报网络,使发出的情报更具准确性和覆盖性,多年来,本站每年平均发布《病虫情报》18~23期,准确率匀在95%以上。3 做好《病虫情报》的撰写和发布本站发布的每一期《病虫情报》在撰写过程中,内容上力求通俗简捷,语言表达上尽量形象通俗,做到即完整地描述了病虫特征、为害特点、防治适期、防治药剂,同时又方便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掌握及应用。为提高《病虫情报》的时效性,本站认为《病虫情报》的发布时间不宜太早,也不应过迟,本站的作法是提早计划,事先谋划,实时调查,准确快速发报。年初,本站在对上年田间病虫越冬基数调查和当年早春田间病虫越冬存活率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历年病虫情和气象等资料,形成当年上半年田间病虫发生趋势分析报告,在对重点监测病虫进行具体分析后,根据历年资料和测报经验,分轻重缓急拟定本年度将要发布的病虫情报提纲,提早形成计划,在随后的田间病虫调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一病虫有重发趋势,在对其进行重点监测的过程中,对该病虫的情报发布已经开始进行酝酿谋划,一旦田间该病虫发生基数将达防治指标,且田间气候、农作物生育期等相关条件有利于该病虫发生时,即迅速发布病虫情报,及时指导农民防治,《病虫情报》的发布时间掌握在该病虫防治适期前的5~7天为宜,太早发布则丧失了《病虫情报》的时效性,太迟发布则不利于农户的适期防治,对农民的田间防治失去应有的预警指导作用。4 《病虫情报》的传播和宣传为提高《病虫情报》的应用效率,本站努力增加《病虫情报》的传输渠道,发布的每期《病虫情报》通过邮局发往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及部分农技员手中,与此同时,《病虫情报》相关内容已通过电子邮件发往县农业155网站(为公开的当地农业信息网)、县有线电视台、县科协等科教宣传部门,如遇重大病虫暴发时,迅速联系县广电局摄像记者,与本站测报人员赶赴田间实地拍摄病虫发生及防治实况,并在第一时间以新闻快报或虬城快讯等形式通过有线电视向全县进行播报,防治信息同时以手机短信方式向全县相关农户发送。为便于领导了解当前病虫情况,当好领导参谋,争取有关领导和部门对测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病虫情报》也同时呈送县分管农业副县长、副书记、县府信息科、县委信息科、农办等相关领导和部门。5 结合病虫测报开展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治专项研究充分利用本站多年积累的田间农作物病虫害调查数据和灯诱资料,对当前田间发生的重大病虫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多项研究成果,本站将这些研究成果以专题论文的方式在国内多家农业专业CN刊物上进行公布和发表。多年来,本站结合测报工作的开展,进行的农作物病虫害专项研究主要有以下几项。5.1 柑橘病虫测报根据本站多年柑橘病虫测报实践,以我站柑橘病虫测报工作实践为蓝本,形成一套柑橘病虫测报的操作流程,撰写的《柑橘病虫测报实践》一文发表在《中国植保导刊》2006年第4期上。5.2 稻瘿蚊发生防治专题研究1993年至2003年,沙县田间稻瘿蚊连续11 年暴发成灾,本站结合测报工作配合三明市农科所、三明市植保站等单位先后开展了多项稻瘿蚊发生、防治的研究试验,形成了一整套详尽的稻瘿蚊发生防治的技术资料,在总结沙县多年稻瘿蚊发生防治研究和田间应用成果基础上撰写的《稻瘿蚊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治的研究应用》一文发表在2007年《江西农业学报》第7期上;由于对稻瘿蚊灯下虫情消长动态缺乏规律性认识,一度影响了本站对稻瘿蚊测报工作的开展,通过分析研究1993~2005年沙县虫情测报灯下13个年份稻瘿蚊灯诱数据,结合沙县田间多年各代稻瘿蚊发生为害调查数据,从灯下虫量消长的角度对稻瘿蚊的发生动态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探讨稻瘿蚊灯下虫量动态及其与田间发生为害的关系,为今后稻瘿蚊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参考。本站撰写了《稻瘿蚊灯下虫量动态分析》一文发表在《华东昆虫学报》2006年第4期上,这两项研究成果弥补了国内稻瘿蚊发生防治研究的空白。5.3 稻纵卷叶螟防治适期的探讨按照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方案,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适期一般定为田间初见卷尖为害时施药,或早稻百丛有幼虫25头以上,中稻、再生稻、制种田百丛有幼虫30头以上的田块列为防治对象田,但笔者认为该指标作为专业测报人员或乡镇农技人员田间调查,作为测报防治适期依据尚可,若作为发布病虫情报时,指导普通农户的防治适期依据,则过于繁杂,不便于现今人均只有一亩三分地的农民掌握。因为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初期少量卷尖为害状不易观测,稻纵卷叶螟发育进度又非常快,产卵至幼虫二龄的历期也只有6~8天左右时间,一不留神,田间虫龄往往已达到了耐药性极强的高龄期,许多农民因此错过防治适期。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稻纵卷叶螟田间蛾发生量大,各代蛾量发生峰清晰,便于农民察觉,所以本站认为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发布防治病虫情报时的防治指标时,除了强调常规的卷尖初见期防治指标或百丛虫量防治指标外,更要强调易为农民所掌握及观测的田间蛾高峰后7~10天作为防治适期指标(此时稻纵卷叶螟正处卵孵化高峰期至二龄盛期)。2005年本站结合稻纵卷叶螟发育进度,5天下田调查一次,在调查卷叶率和百丛虫量的同时,重点通过田间赶蛾掌握各代稻纵卷叶螟蛾高峰,分别在查获田间1~4代稻纵卷叶螟蛾高峰后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防治,5~9月份先后单独或兼治其他病虫分别发布2~5代稻纵卷叶螟防治病虫情报4期,防治适期分别定在田间蛾量高峰期后的7~10天,蛾量大、蛾峰期长的田块间隔7~10天后再防治一次,事实证明这种预测预报方法非常有效与准确,在本站指导下,系统观察区田块和普查区内的农户按此防治方法喷药,田间卷叶率和百丛虫量极低,一般为0~1.67%,而未防治田或未按此防治适期防治的稻田,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造成的田间卷叶率一般达14.02% ~19.56%,高的达38.37%。在此基础上,本站撰写了《2005 年田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探讨》一文发表在《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年第10期上。 -
报告创新病虫信息传递方式,助推病虫测报工作快速发展
出版时间:2010刘定忠1 施伟韬2 陶碧庆1(1.江西省彭泽县农业局 江西彭泽 332700;2.江西省植保植检局 江西南昌 330096)摘要:本文叙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创新思路,拓宽病虫信息传递方式,扩大病虫信息的覆盖面的几种有效途径,保证了病虫信息能在第一时间内传送到农户的手中,使农户及时开展防治,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损失。关键词:病虫信息;传递;创新;发展病虫信息的传递是病虫测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病虫测报工作的好坏,并且最终关系到病虫的防治效果。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病虫信息很难及时传送到农户的手中,等传到农户手中时,已错过了病虫防治的黄金期,失去了其指导病虫防治的意义。为充发挥病虫信息的作用,及时有效地指导病虫的防治,提高病虫防治的效果,近年来,彭泽县从多方面入手,创新病虫信息的传递方式,缩短病虫信息的传递时间,扩大病虫信息的传播面,推动了病虫测报工作快速发展。1 传统的病虫信息传递方式长期以来,病虫信息的传递,主要的途径还是依赖于邮政信函,以纸质材料的形式发行。《病虫情报》印刷出来后,装入信封贴上邮票交予邮局,由邮局以普通信函的形式发送到乡镇,再由乡镇政府转发到村、组、农户手中。这样,病虫信息到达乡镇的间最少也在20小时以上,经过乡镇整理后送到村组的时间最少在48小时左右。及时的话,村级负责人在24小时内张贴出来。按照这种途径,病虫信息从编发单位到让农户知晓的时间,起码得在4天左右,失去了病虫信息的时效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乡镇都不能及时转发或是不转发,病虫信息则只能是停留在乡镇级。病虫信息不能突破乡镇这一瓶颈而传送到农户的手中,是制约病虫测报工作发展的一大因素。2 制约病虫信息传递的几个因素2.1 资金的制约资金方面的不足,是影响病虫信息传递的关键所在。首先是影响到病虫信息的发行数量,数量不足,发行面不可能很广,发行面不广必然制约了病虫信息的影响度,即农户的知晓度,没有更多的农户能够得到病虫信息。资金的不足,还可影响到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由于没有必须的资金,就不能够采取多种有效办法来加速病虫信息的发布,常导致农户接到病虫信息的时间滞后于病虫防治的时间,而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2.2 人员的制约这里所指的人员,是指专门的病虫信息员。就目前而言,仅仅是乡有植保员,绝大部分村都没有查虫员,而唯一的乡镇植保员还不能做到专人专用,许多中心工作都要抽调。一个乡镇病虫信息的传递,靠一个植保员来负责是远远不够的。3 创新病虫信息传递的几个方式3.1 邮政专递这是最传统的方式,除沿用信函形式外,农业局还与邮政部门合作,将病虫信息在邮政网络内传递,由各基层邮政代办点在交通便利、人员往来较多的地方张贴。通过这种方式可将病虫信息在24小时内到达村组,部分地方可以到户。3.2 班车传送利用乡镇进城班车频繁的优势,将病虫信息交由班车带到乡镇,电话通知各乡镇植保员接车,这个时间一般不超过4小时。病虫信息到达乡镇后,由蹲村的乡干部带送到村,在指定的植保专栏内张贴。这个时间一般在需要24小时左右。3.3 药店宣传农药经销点是农户直接与农药信息打交道最多的地方,病虫信息也易于传播,因此,农业局根据县城各农药网店的需要,及时通知他们领取《病虫情报》,由他们在各自镇、村的网点张贴,直接向农户宣传。3.4 植保专栏充分利用乡村的广告栏、黑板报的优势,开辟植保专栏,将病虫信息在植保专栏内张贴。此举效果明显,田间地头过往的群众都能看得见。3.5 电视传媒发挥有线电视城乡联网的优势,在防治的关键时期,通过县电视台以新闻的形式播放病虫信息,采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形象地把病虫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这种方式最为直观,最容易被群众掌握和接受,时效性好。3.6 手机短信当前,手机在农村已基本普及,为此,农业局借助于移动短信平台,将病虫信息编成浅显易懂的文字,在第一时间内免费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中。为避免手机信息的干扰,固定了病虫信息的发布时段,一般都是在上午9∶00至10∶00之间发送,紧急情况随时发布。病虫信息的手机短信发布,时效性好,直观,农户易于接受,便于防治的操作,是病虫信息传递的发展方向。3.7 网站发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触及到千家万户。农业局特在《彭泽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了《病虫测报》专栏,将病虫信息第一时间在此专栏上发布。尽管此种方式仅局限于开通网络的用户,但其时效性、直观性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明显,且保存时间长,只要浏览网站,就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到病虫信息,并且通过这些浏览网站的用户而传播开来。病虫信息的网上发布,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病虫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
报告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的播放与思考
出版时间:2010何淑青(太原市植保植检站 山西太原 030027)摘要:“太原市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预报”节目2007年7月至今在太原市电视台“新闻频道”固定栏目、固定时间、固定模式、固定结构、图文并茂、多次播放。三年来,此项工作受到有关领导重视和有关部门配合,成为太原植保精品栏目,产生可佳效果。关键词: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太原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是指应用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预报、防治技术等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媒体向社会发布,简称为病虫电视预报。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形象生动、直观性好、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农民乐意接受,收视率高的明显优势。电视预报已成为病虫预报信息大量向社会发布的一种主要形式。2007年7月23日至今,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除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外,每日固定栏目、固定时间在太原市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产生了巨大效果,深受农民朋友欢迎。3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经历了其中的起起落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希望,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和思考。1 节目形式与内容节目形式与内容大致概括为7点:一是栏目固定。栏目固定在太原电视台新闻频道(太视一台),栏目名称是“太原市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预报”。二是时间固定。节目固定在太原市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出,时间固定为首播在当日太原新闻之后,重播在当日新闻重播和次日中午新闻重播之后,每次播出时间30秒。三是模式固定。为解决电视预报每天播放,需要大量的预报内容;每次播放时间短,难以说清所报内容;病虫发生季节性强,预报内容多少不均等问题,本站将电视预报模式固定为病虫发生趋势预报、病虫绿色防治技术和植保知识宣传三种。在病虫发生旺季播放发生趋势和防治预报,淡季宣传有关政策、法规、病虫绿色防治技术和植保小知识等内容,且穿插播放。四是结构固定。本站逐步探索确立电视预报的合理结构,即由“植保口号”、“片头”、“预报内容”、“防治建议”和“片尾”五部分组成。其中“植保口号”是“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严禁使用高毒农药,保护农民经济利益”,两条口号轮换闪动,涵盖了植保工作的目标与方向;“片头”代表整个病虫预报的形象,定为“太原市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预报”;“预报内容”是预报的主体部分,反映病害发生症状、虫害形态特征、病虫发生时期、发生区域、发生程度、发生面积、防治时期等内容;“防治建议”是技术性强的、操作容易的、效果显著的病虫绿色防治技术;“片尾”固定,是发布、制作单位名称和播放时间。五是图文并茂。为保证播出效果,采取电视画面、字幕与配音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作物病虫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趋势和防治技术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便于理解、记忆、掌握、运用。节目要求图片清晰,语言精炼,达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形象生动之效。六是多次播放。节目每天播放3次,并且同一节目根据需要重复播放。一般播放3~5天。为防止节目重复、单调,本站基本上每一阶段制作2~5期轮番播放。七是内容丰富。借鉴天气预报、空气质量预报的信息发布形式和成功经验,每期病虫电视预报的制作与播放,都针对太原市当前农业生产和病虫发生实际,紧密结合当时气象条件,使农民朋友能够及时收看,及时应用。一般每年要成功播放200余天、40余期、600余次,内容涵盖全年当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和绿色防治技术,对领导指挥生产和农民有效防治起到参谋和指导作用。2 主要做法与措施2.1 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保障电视预报工作顺利开展太原市的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起步于2002年,几年来,本站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深感工作的难度。电视预报是病虫预报的一种发布形式,因其社会公益性及合作部门的特殊性,必须有政府领导全方位的支持,电视台的通力合作。2007年,为取得领导支持,为使节目从不固定走向固定,从不定时走向定时,从内容单一走向内容丰富,从一次播放走向重复播放的深刻转变,太原市农业局多次向市有关领导宣传汇报,将电视预报的公益性、社会意义进行了广泛宣传,使领导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并给予大力支持。2007年6月25日市农业局向太原市政府做了《关于播放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可视预报的请示》,得到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当时分管农业副市长很快在报告上签了字,表示“这是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请市电视台给予支持”。电视台是电视预报环节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市电视台有关领导迅速安排节目播放时间和播出要求。市财政每年拨出一定专款用于电视预报制作播放工作。由于病虫发生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太原市气象局给予了大力帮助,及时提供气象服务,由于本站人力、物力、技术有限,没有条件独立制作节目,市气象局有制作发布天气预报的成功经验,至今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全部由市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制作,并且合作良好,有力地推动了电视预报工作的顺利开展。2.2 精心组织,各负其责,保证电视节目制作有序开展为了尽快开展此项工作,本站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植保站站长为副组长、分管副站长为技术组长、病虫测报人员和市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人员为小组成员的“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系统领导组”。组长负责宣传领导及与电视台等有关部门协调,副组长负责总体策划,审定和制作方案,技术组长负责电视预报稿件的编写,微机操作员、播音员按方案要求制作节目。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密切配合,工作有序开展。为制作高水平的病虫预报节目,在制作之前,本站要充分准备,对整个预报过程进行通盘设计需要哪些素材,每一个镜头大约多长时间,解说词的撰写,各种病虫形态、农作物长势、作物受害及发病症状、防治病虫图片与电视动画等。2.3 认真开展病虫监测,为病虫电视预报的开展奠定基础病虫电视预报是病虫预报的一种表达形式,其准确率、时效性、科学性和可视性取决于病虫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和所提供的防治技术的科学性。因其大量工作在电视预报制作的前期,为此,本站狠抓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测报队伍建设。病虫测报人员如同农业战线上侦察兵,不论严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长年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但多年来,由于测报工作压力大、条件差、环境苦、待遇低,致使太原市许多经验丰富的测报人员流失,某些地方网破、人散、线断。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站重新组建了全市病虫测报网络,加强测报队伍的建设,聘请一批乡级农技员充实到测报队伍中来,加大了测报工作力度,保证了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病虫预报的准确发布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认真做好田间调查。为确保预报的准确性,提高时效性,必须认真开展田间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准确分析病虫发生趋势。几年来,本站按照测报工作规定,坚持逐月逐旬逐日的病虫观测记载制度,在取得系统测报对象和监测对象在太原地区发生消长的原始数据基础上,结合气象条件、生态条件和历史资料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病虫在太原市的发生程度、发生时间、发生面积、发生范围等内容,同时制定病虫防治技术,及时、准确地编发《植物病虫情报》。三是及时采集病虫素材。制作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需要积累大量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害的病症病状、侵染循环过程,虫害的各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作物受病虫为害的表现症状,防治技术,电影动画等视频素材,建立一个完整的视频素材数据库。在病虫发生期,本站及时组织植保技术人员深入田间采集病虫形态、为害症状等视频素材。为提高电视预报的准确性、可视性积累资料,力争电视预报节目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四是组装绿色防治技术。为提高电视预报的科学性,本站进行了大量的防治技术试验示范,提出了太原市粮食、蔬菜作物主要病虫防治例,并针对每种病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治技术,明确提出在太原市的应用技术要点,使农民朋友易懂、易学、易会、易用。3 产生效能与成效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固定栏目、固定时间播放,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扩大了信息的覆盖面,增强了直观指导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受广大农民欢迎。3.1 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扩大信息覆盖面积目前太原市农村电视普及率在90%以上,具有广泛的收视群体,病虫预报一经电视播出,即可传遍全市,群众在家中通过电视屏幕就可把病虫形态特征、发生症状、发生规律、防治关键技术等知识学到手,起到同步学习之目的,大大提高了植保信息覆盖面积,充分发挥了信息的时效性及利用价值。有力地推动了植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3.2 增加直观指导效果,提高信息利用效率自病虫电视预报固定栏目、固定时间开播后,本站进行了大量宣传,收看电视预报已成为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和许多农民的自觉行动。针对某些农民对病虫为害症状、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知识相对缺乏,特别是一些暴发性、突发性和外来有害生物了解较少,要准确把握防治适期和关键技术具有难度现状,电视预报贴近实际,图文并茂地将病虫为害症状、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传授给农民,农民通过收看,及时了解到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和科学的防治方法,改变了以往防治上的盲目性。3.3 宣传绿色防治技术,普及绿色植保知识多年来,太原市部分群众在病虫防治中,存在着综合防治意识淡薄,农药使用品种不对路、用药次数多、用药量偏大等问题,致使病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不理想。本站将电视预报作为宣传病虫绿色防治技术,普及绿色植保知识的窗口,着重宣传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科学使用技术,针对每一种病虫,推荐一套简明扼要的综合防治技术,使群众好学好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减少用药次数,降低虫口密度,延缓害虫抗药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目的。3.4 确立公共植保地位,树立植保部门形象植物保护工作是一项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民的公益性事业,是典型的“保驾护航”行为,是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技术性支撑体系。通过电视预报,宣传了植保公益性的作用,普及了农作物病虫绿色控制技术,提高了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树立了植保部门在病虫防治工作中的权威性,提高了太原市植保植检站的影响力,确立了公共植保地位,树立了植保人形象,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植保工作更加重视,将植保工作排在了农业生产中重要位置,促进太原植保事业蓬勃发展。4 存在问题与建议几年来,太原市电视预报工作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取得了可喜成绩,也存在着经费有限、仪器短缺、人才匮乏、素材不足和县级工作开展不平衡等难题,制约着这一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呼吁国家对电视预报的社会职能定位,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以保证人员稳定、知识培训、设备购置、节目播出所需的各项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