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桃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桃果实风味优美,营养丰富,具特殊香味,为夏秋季市场上的主要鲜销果品,是我国主要果树之一。适应性强,栽培容易,结果早,易丰产。桃为落叶小乔木。根系属浅根性,生长迅速,伤后恢复能力强。芽具有早熟性,萌发力强,在主梢迅速生长的同时,其上侧芽能相继萌发抽生二次梢、三次梢。但在二次梢、三次梢上,无芽的盲节很多。桃的成枝力也较强,且分枝角常较大,故干性弱,层性不明显,中心主干易早期自然消失。不同品种间分枝角度不同,形成开张、半开张和较直立的不同树姿。隐芽少而寿命短,其自然更新能力常不如其他树种。桃花芽容易形成,进入结果期早。树冠中长、中、短各类枝条均易成为结果枝,花芽为纯花芽。大部分桃品种能自花结实,异花授粉能提高结实率。果实发育可分快—慢—快3个时期。其中第二期为硬核期,品种间差异较大,早熟品种仅7~10d,常使胚发育不全,或形成软核。生理落果分前后两期。前期落果在花后3~4周内发生,主要是由于受精不完全所引起。后期落果是受精幼果的脱落,主要发生在硬核期开始的前后。此期正处于植株的养分转换期,落果与碳水化合物及氮素的供应不足有关,干旱也能促进脱落。但是,如果此期供应的氮素和水分过多,引起新梢徒长,器官间对养分的竞争加剧,则同样会导致落果。桃属喜温性的温带果树树种,适宜的年平均温度南方品种群为12~17℃,北方品种群为8~14℃。冬季通过休眠阶段时需要一定时期的相对低温,一般需0~7.2℃的低温750h以上,低温时数不足,休眠不能顺利通过,常引起萌芽开花推迟且不整齐,甚至出现花芽枯死脱落的现象。花期要求10℃以上的气温,如花期遇气温降至-11~-3℃时,花器就容易受到寒害或冻害。桃性喜干燥和良好的光照。耐旱性极强,不耐涝,适宜于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长。光照充足,则树势健壮,枝条充实,花芽形成良好;光照不足时,内膛枝条多易枯死,致结果部位很快外移。桃的栽培品种很多,我国有1000个左右。依成熟期可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五类;依果肉色泽可分为黄肉桃和白肉桃;依用途可分为鲜食、加工、兼用品种以及观花用的观赏桃等;依果实特征可分为普通桃、油桃、蟠桃三大类型。春艳、仓方早生、大久保、莱州仙桃、寒露蜜、冬雪蜜桃、春美、春蜜、北农早艳、北农晚艳、红冠、新川中岛、朱砂红、雨花露、冈山早生、砂子早生、北农2号等优良品种。丽春、超红珠、春光、华光、瑞光1号、瑞光2号、瑞光3号、瑞光5号、中油16、中油14、中油13、518、五月火、曙光、艳光、早美光、潍坊1号、阿姆肯、中农金辉、中农金硕、早红艳、双喜红、早红珠、早红霞、早丰甜、丽格兰特等优良品种。早露蟠桃、新红早蟠桃、早蜜蟠桃、碧霞蟠桃、蟠桃皇后、瑞蟠2号、瑞蟠4号、瑞蟠13号、瑞蟠14号、中农蟠桃10号、仲秋蟠桃、白芒蟠桃、撒花红蟠桃、陈圃蟠桃和油蟠桃品种红油蟠1号、红油蟠2号、红油蟠3号、玫瑰红等优良品种。生产上桃树育苗多用嫁接繁殖。砧木普遍用毛桃或山桃。进行矮化栽培时,可用毛樱桃、郁李作为桃的矮化砧。接穗以选用复芽或带有复芽的枝段为最佳。种子秋播或春播都可以。秋播出苗整齐,出苗早,幼苗生长快而健壮,且可省去种子沙藏手续,一般在晚秋至初冬土壤结冻前进行。春播种子需经沙藏层积处理,毛桃需100~120d,然后在种子萌动前播入土中。沙藏天数不足时影响发芽率。每667m2需种子75~120kg,可育苗8000~10000株。也有先在苗床中集约播种育苗,而后再行移栽的。桃秋季生长停止较苹果和梨为早,砧木生长速度也快,芽接时期早于苹果和梨,长江流域一般多在7—8月进行。如能提前至6月中旬以前芽接,成活后并采用折砧或两次剪砧的方法,可在当年成苗出圃。具体嫁接方法,过去采用T形芽接法为多,近年多用嵌芽接法。夏秋来不及芽接或芽接未活的砧木苗,可用枝接法补接。枝接一般采用切接法。长江流域在秋季9—10月及翌年春萌芽前均可进行,淮北地区宜掌握在春季桃芽萌发之前。注意保持好接口和接穗剪口的湿度,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桃树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建园。盐碱土应先行改良,否则易患缺铁性黄叶病。土壤黏重的丘陵坡地应开沟建园,避免土壤下层积水。老园地重茬植桃,常导致树体生长不良、枝干流胶、叶片失绿、新根褐变等,严重时造成成片死树,建园时应予避免。品种方面要因地制宜。城市近郊可多选软溶质的品种,早熟品种的比例也可大一些。城市远郊及山区适宜发展较耐储运的硬肉桃或硬溶质的品种。当果园中栽植不产生花粉或花粉少并缺乏生活力的一些品种时,一定要配植授粉品种。即使是自花能结实的品种,选用几个品种相互配植,也能提高结实率和产量。不同成熟期的品种还可避免劳力过分集中和延长鲜果的供应时期。栽植密度根据品种生长势、土壤肥瘠和管理条件而定。一般平地株行距4~5m,山地株行距(3~4)m×(4~5)m。桃枝伸展速度快,特别在高温多湿地区不宜过分密植,否则前期虽可获得高产,后期树冠交接后产量即锐减。有管理经验的地区,密度可大一些。桃树根系呼吸作用旺盛,正常生长要求土壤有较高的含氧量。除秋冬落叶前后结合施用基肥进行深翻外,生长期间宜经常中耕松土,保持树盘范围内的土壤通气性良好。遇有滞水、积水现象应及时排除,不使根系受渍。桃树比较耐瘠薄。幼树期需肥量少,施氮过多易引起徒长,延迟结果。进入盛果期后,随产量增加和新梢的生长需肥量渐多。综合各地桃园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的比例,大体为10∶(3~4)∶(6~16)。每生产100kg的桃果,三要素的吸收量分别为0.5kg、0.2kg和0.6~0.7kg。具体施肥量最好以历年产量变化及树体生长势作为主要依据。叶分析的适量标准值,据原北京农业大学测定,三要素分别为:2.8%~4.0%(N),0.15%~0.29%(P2O5)和1.5%~2.7%(K2O)。具体施肥要求如下:第一次为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合化肥,特别是磷肥,结合晚秋深耕施入,施肥量占全年总量的50%~70%。第二次为壮果肥,以氮肥为主,结合磷、钾肥,在定果后施用。第三次在果实急速膨大前施入,以速效磷、钾肥为主,结合施用氮肥,主要对中、晚熟品种,可促进果实肥大,提高品质,并可促进花芽分化。此外,有条件时,在8—9月中、晚熟品种收获后,以氮肥为主施用一次补肥,有利于枝梢充实和提高树体内贮藏营养的水平。必要时还应注意补充微量元素。桃树需水量虽少,但发生伏旱时仍应进行必要的灌溉。夏季炎热季节灌溉需掌握在夜间到清晨土温下降后,以免影响根系生长,并宜速灌速排,不使多余水分在土壤中滞留。正常管理条件下,桃多数品种的结实率较高,任其自然结实,果实变小,品质变劣,并削弱树势。生产上应疏果两次,最后定果不迟于硬核期结束。留果数量主要根据树体负载量,并参考历年产量、树龄、树势及当年天气情况等而定。具体疏果时可按(0.8~1.5)∶1的枝果比标准留果,或按长果枝留果3~5个,中果枝1~3个,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留1个或不留,二次枝留1~2个的标准掌握。先疏除萎黄果、小果、病虫果、畸形果和并生果,然后再根据留存果实的数量疏除朝天果,附近无叶果及形状较短圆的果实。 -
报告模块二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几种常用方法
出版时间:2011作为乡村基层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首先,应明白引起农作物发生病虫草害的主要条件,包括病虫源,适宜的气候种适合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的生长时期。其次,应掌握防治常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种物理机械防治等方法。各种方法应根据农业生态学种经济学的原则,因病虫种类、作物品种、生育期、气候种生态环境因素而定,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把多种措施综合运用。农田是农作物种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共同居住、取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生态环境,土壤、作物、各种栽培技术操作对病、虫、草有害生物的生存、繁衍种种群数量的变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防治就是根据病、虫、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为害特点与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各项农业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调控,以达到控制病虫草为害的目的。1.农业防治法的特点(1)农业防治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在控制田间生物群落、主要病虫害的数量、作物生长与病虫害发生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均可发挥作用。(2)农业防治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需结合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进行,不需要为防治害虫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负担。(3)农业防治法还可以避免因大量地长期施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害虫抗药性、环境污染以及杀伤有益昆虫等不良影响。(4)农业防治法往往比较容易贯彻推行,防治规模也较大,具有相对稳定种持久的特点,这符合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策略原则。2.农业防治的局限性(1)农作制的设计种农业技术的采用首先要服从丰产的要求,有时这些要求会与某些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产生矛盾。(2)一地的农作制种农业技术措施,是在当地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如要加以改变必须全面考虑,因地制宜推行。同时,农业防治的作用表现缓慢,要做好宣传工作,否则不易为群众所接受。(3)农业防治所采用的措施,往往地域性、季节性较强,防治效果也不如化学防治快。因此,在病虫害已大量发生为害时,难以及时解决问题。3.主要措施农业防治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草害发展的农业措施。(1)改进耕作制度 合理调整种改进耕作制度,对农田生态系统会有很大影响。往往会对一些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起到较大的控制作用,但有时也会对一些有害生物提供有利的生活环境,使其发展为主要防治对象。如危害小麦吸浆虫,采用小麦与棉花、花生等作物轮作,就能很好地控制其为害;如实行棉麦轮作或改种油菜、大蒜、西瓜、蔬菜等作物,经2~3年后再种小麦,就不会遭受其为害。小麦种玉米轮作,有利于小麦全蚀病菌拮抗微生物的活动繁殖,促进病菌的自然衰退,控制病害发生。(2)改良土地 搞好土壤改良、深耕、细耙、精细整地等措施,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也会改变某些有害生物的栖息种生存条件。如通过深翻土壤能破坏某些害虫的洞穴,也可将栖居于土壤内的有害生物翻到地表,使其因环境改变而死亡,或有利于天敌的捕杀。如翻耕土地可大量杀死蛴螬等地下害虫,大大降低虫源基数,从而控制或减轻为害。(3)科学配方施肥,合理浇水 合理浇水、科学配方施肥是调节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农业措施,而且还能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并能提高因病虫危害的补偿能力。如:麦田浇水可以消灭大量麦红蜘蛛;小麦增施有机肥种磷、钾肥,合理配方施肥,可促进小麦根深苗壮,提高抵抗全蚀病的能力。但水肥管理不当,会导致一些病虫的危害加重,如:小麦过量施用氮肥,因植株生长茂密嫩弱,行间相互遮阴,也会加重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等的发生种为害。(4)科学栽培,合理密植 科学种植主要包括选用无病虫健康种子、调节播量、播期等。对于播期范围较大、遭受病虫危害较短的作物或食性专一且为害期短的昆虫,可通过适当调节播期,避开病虫为害盛期,减轻危害。如:春麦区适当早播,可减轻麦秆蝇的为害;而冬麦区早播则会导致秋季受害较重。如:冬麦区适期晚播,可减轻小麦丛矮病种小麦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危害。种植密度对田间温度、湿度、通风透光等小气候种作物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病虫杂草的发生与为害。合理的群体结构,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减轻某些病虫发生与为害。如:过度密植,生长茂密,田间小气候湿润,通风透光条件差,使作物生长缓慢,会有利于多种病虫草害的发生种蔓延。对一些引起作物缺苗断垄的害虫,在播种时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减少因缺苗而降低产量。(5)选用抗病虫品种 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在同一生态条件下,受病虫为害的程度有较大差别,有抗性的品种常不受害或受害较轻。如植物抗病性主要包括抗病性类别、抗性机制、环境条件对抗病性的影响、病原物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规律以及抗病育种的技术等。根据植物抗虫性的抗虫机制可分为:排趋性(无偏嗜性),表现为害虫不喜欢在该种植株上取食或产卵;抗生性,表现为害虫取食植物后,会产生不利生长发育种繁殖的反应,从而控制害虫取食、生长、繁殖种成活;耐害性,表现在害虫虽能在作物上正常生活取食,但不致严重为害。选育种推广抗病虫的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不仅是保证农作物丰收的基础措施,也是控制病虫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而被列为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农业工作者种农民的重视。我国在利用品种抗性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如:过去小麦条锈病、秆锈病曾连年流行,后经选育种推广抗病品种后,危害大大减轻。近年来,推广种植抗吸浆虫的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危害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但是,一个作物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不是永久的,如果品种布局不合理,或长期大面积的单一化种植,极可能使品种抗性丧失。因此,在选用抗病虫品种时,既要做到种植上的合理布局,又要加强品种抗性检测,建立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做好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不断选育抗病虫良种,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种产量提高的要求。(6)多种农业防治技术综合运用,发挥生态控制的作用通过多种农业措施的综合运用,可起到压低有害病虫草的发生基数。如:越冬防治措施可消灭越冬病、虫等有害病虫源,从而减轻翌年病虫草的数量。压低有害生物的繁殖率,从而减少其种群或群体数量。人为地创造有利于天敌存活、不利有害生物存活的环境。轮作、换茬可以改变农作物根际种根周围微生物的群系,促进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活动,或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作物的生长势,从而增强其抗病、抗虫或耐害能力。如:在作物栽培管理条件良好、生长势强的情况下,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常受到抑制。4.农业防治的作用(1)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2)对食性专一或比较单纯的病虫害可恶化其环境条件,抑制其发生数量。(3)由于作物种类的变换及耕作栽培技术的相应变化,改变了田间的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各种防治措施的具体作用如下:● 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既能改造农田,提高作物产量,也能改变农作物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自然生态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引起生物群落剧烈改变,彻底破坏某些害虫的适生环境,从而抑制害虫的发生发展,甚至达到根治的要求。例如:我国黄河、淮河、海河以及内陆湖泊的治理,大片荒地的开垦,对消灭飞蝗的发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整地:直接将地面或浅土中的害虫深埋或使其不能出土,或将土中病虫翻出地面使其暴露于不良气候或天敌侵袭之下,也可能直接杀死一部分病虫,可以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抗虫能力,而阻碍害虫发生为害。● 合理施肥: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改变土壤性状:恶化土壤中病原物种害虫生存的环境条件;直接杀死病原物种害虫。● 避病、避虫:使作物易受害的危险期与病虫害发生为害盛期错开,避免或减轻受害。例如麦秆蝇的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有限制性,在拔节期尤其是拔节末期着卵最多,到孕穗期着卵减少,在抽穗期则极少着卵。因此,在春麦区适当早播可以减轻受害,而在冬麦区早播者秋季受害较重,原因是迟播的小麦出苗在成虫产卵之后。在南方稻区采取调整播种期、插植期,使水稻易受螟害的生育期与稻螟发生盛期错开,即所谓“栽培避螟”,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可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而对害虫发生发展不利。田园清洁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对防治害虫常是有效措施之一。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残株等各种农作物残余物中,往往潜藏着不少害虫,在冬季又常是某些害虫的越冬场所;田间及附近的杂草常是某些害虫的野生寄主、蜜源植物、越冬场所,也常是某些害虫在作物幼苗出土前种收获后的重要食料来源,因此清除作物的各种残余物,清除杂草,对防治多种病虫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育、推广植物抗性品种:在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具有抗性种质的抗性品种对某些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这种可遗传的特性,会使作物不受害或受害较轻。因此,选育种推广抗性品种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的抗性可分为抗虫性、抗病性种抗逆性三类。其中,抗虫性的机制有三,即不选择性、抗生性种耐害性;抗病性的机制多种多样,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区分为主动抗病性种被动抗病性;根据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有无特异性相互作用,可区分为小种专化性抗病性种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根据抗病性的遗传方式,可区分为主效基因抗病性种微效基因抗病性;根据抗病性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又可区分为抗接触(避病)、抗侵人、抗扩展、抗损失(耐病)种抗再侵染等。综上所述,利用多种农业防治综合措施,有许多优越性,这些措施大多可以结合耕作、栽培种管理技术的实施同时进行,不需单独实施,而且具有安全、经济、有效、不污染环境、易操作、防治规模大、效果持久种综合性等特点。科学合理地利用化学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目前仍是快速、直接大规模杀灭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最有效方法,称为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的突出优点:速度快、效率高、控制范围大、见效快,往往只需使用少量药剂,便可收到较高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当病虫草害已经大面积大量发生时,能迅速、及时地控制其为害,而且药源丰富、使用方便、防治对象广谱。所以,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化学防治也有许多弊端,诸如导致病虫草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农药残留影响人畜健康等,因此,在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时,应尽量做到科学用药种合理用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副作用,尽量少用或不用。在使用化学防治前应掌握以下知识。1.化学农药的作用方式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的生物活性,将有害生物种群或群体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以下。农药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有害生物的杀伤作用 该作用是化学防治速效性的物质基础,如:杀虫剂中的神经毒剂在接触虫体后可使之迅速中毒致死;用杀菌剂进行种苗种土壤消毒,可使病原菌被杀灭或被抑制;喷洒触杀性除草剂可很快使杂草枯死。(2)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的抑制或调节作用 有些农药能干扰或阻断生命活动中的某一生理过程,使之丧失为害或繁殖的能力。如:灭幼脲类杀虫剂能抑制害虫表皮层的内层几丁质骨化过程,使之死于蜕皮障碍;早熟激素能阻止保幼激素的合成、释放或起破坏作用,使幼虫提前进人成虫期,雌虫丧失生殖能力;多菌灵能抑制多种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种菌核的形成与散发;除草剂可抑制多种双子叶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株畸形、叶片萎缩等。(3)调节有害生物的生物行为 有些农药能调节有害生物的觅食、交配、产卵、集结种扩散等行为,使之处于不利的情况而导致种群数量逐渐降低。如:拒食剂使害虫停止取食;驱避剂迫使害虫远离作物;食物诱致剂与毒杀性农药混用可引诱害虫取食而中毒死亡;性信息素(性引诱剂)可诱集雄性昆虫,干扰其与自然种群的交配,从而影响其正常繁衍。(4)增加作物抵抗有害生物的侵袭能力 包括改变作物的组织结构或生长情况,以及影响作物代谢过程。如:用赤霉素浸种,会加速小麦出苗,可避过被小麦光腥黑穗病侵染的时期,从而使麦苗躲过黑穗病菌最有利侵染的生长时期。2.根据病虫草发生特点科学选用农药开展化学防治时,首先应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种病虫草发生危害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农药品种、剂型种施药方法。如:在防治麦蚜时,用选择性杀虫剂辟蚜雾,既能杀死蚜虫,又不杀伤对麦田蚜虫天敌;在防治螨类害虫时,应针对其刺吸式口器的取食特点,选用内吸性杀螨剂,方能有效;对蛴螬、金针虫等潜伏于土壤中啃食作物种子并为害幼苗的害虫,应采取药剂拌种或处理土壤的方法进行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3.加强病虫草发生趋势预测,掌握最有利时期用药要提高化学防治效果,首先应准确搞好病虫发生的预测预报,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防治措施。主要实行“两查、三定”防治:查病虫草与有益生物的数量,定防治地块;查病虫草与有益生物的发育进程,定防治时期;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定防治措施。要尽量压缩施药面积,减少用药次数种用药量,杜绝滥用农药的现象,降低防治成本,避免环境污染,保护种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4.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经济、安全的农药新品种种新剂型,是有效搞好防治的关键,特别是重视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微生物制剂种植物性杀虫、杀菌剂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有计划地进行农药品种的交替、轮换种混合使用,发挥增效、兼治种延缓抗药性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使用具有选择性的农药品种种采用隐蔽性、局部性施药方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害种保护自然天敌,保护生态环境。总之,化学防治应遵循“安全、经济、有效、简便”的原则。安全是指对人、畜安全,防止对作物造成药害种引起病虫抗药性,有利于保护天敌、环境种避免公害;经济是指掌握防治指标适期用药,不滥用农药,降低防治成本;有效是指将病虫草害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强调“消灭”),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发育种丰产丰收;所谓简便,是指施药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操作。只有遵循上述原则,化学防治才具有意义种生命力。植物检疫是对新调人种子、苗木或繁殖材料进行检验,检验是否带有病害、病菌、虫及虫卵、杂草等有害生物。为了防止为害农作物的病、虫种杂草的远距离传播蔓延,保护农业生产的安全,国家颁布了植物检疫相应的法令、法规,要求对某些新调人种调出的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检验,并采取相应的限制种防治措施。植物检疫通常分为对外检疫种对内检疫。对外检疫是指对进出口的植物及其产品等实施检疫,以防止国外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传人国内,并防止国内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人国外。我国的对外检疫部门主要由设在各地的国际通航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国界江河口岸的动植物检疫机构组成。依据《中华人民共种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种《中华人民共种国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名单》进行严格审查,经检验合格才准许进口。如发现检疫对象,将视情况进行分别处理,如禁止调运、原封退回、指令销毁、禁止作种、改作他用、责令其在指定地点消毒处理,经复查合格后放行,或者责令其改变运输路线、使用地点种使用方法,就地加工或限制使用期限等。对内检疫又称国内检疫,主要是为了防止国内局部地区传播或新传人而尚未扩散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传人其他地区传播蔓延。此项检疫主要由植检执法部门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对内检疫办法种检疫对象名单,进行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划定疫区种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封锁、销毁种保护措施。严禁带有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繁殖材料及农产品进人保护区,或向保护区输出。同时,也要对疫区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控制其向外传播蔓延。1.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1)做好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进出口或国内地区间调运的检疫检验工作,杜绝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与蔓延。(2)查清检疫对象的主要分布及为害情况种适生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疫区种保护区,同时对疫区采取有效的封锁与消灭措施。(3)建立无病虫的种子、苗木基地,供应无病虫种苗。2.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1)防止将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植物产品的包装材料等)由国外传人种由国内传出,也就是防止国与国之间危险性病、虫、草的传播蔓延。这称为对外检疫。(2)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由国外传人或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将其限制、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传播蔓延到未发生的地区,并采取措施,力争彻底清除。这称为对内检疫。植物检疫对象是根据国家种地区对保护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种病、虫、杂草发生特点而确定的。一般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有:● 主要依靠人为的力量而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 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可以通过植物检疫方法,加以消灭种阻止其传播蔓延,并彻底清除。● 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还不广泛的危险性病、虫、杂草,或分布虽广但还有未发生的地区,也需要加以保护。疫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发生为害的地区,也叫做某种植物检疫对象的疫区。保护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还没有发生的地区,必须采取检疫,防止人为地将检疫对象传人该地区,也就是防止某种检疫对象传人该保护区。利用病虫的某些趋性、习性种行为等,以各种物理因素或人工或器具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该防治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种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既可用于病虫害的预防,也可在病虫害发生时作为应急防治措施。1.害虫的物理机械防治方法(1)捕捉法 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进行捕杀。如:用铁丝钩捕树中的天牛幼虫;用拍板种稻梳捕杀稻蝶;用黏虫兜捕杀黏虫;在处理检疫性蛀干害虫时,可将带虫树木推人沟塘浸30 天以上。在其浸泡期间每隔7天把树木翻动1次,可将蛀人木质部的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幼虫杀死,也可将带有黄斑星天牛等大型检疫性蛀干害虫的原木解成板材,或把带虫原木的树皮剥下,集中烧毁;采用摇树振枝法,可将梦尼夜蛾幼虫振落而集中消灭;在蛹期人工翻挖树干周围土壤,可消灭部分蛹;冬季可摘除枯叶上的山植绢粉蝶的虫巢。(2)诱集法 农作物的许多害虫的成虫都具有趋黄性、趋味性种趋光性等特性,利用害虫的这些特性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诱杀,即可聚而歼之。黏虫喜欢在黄色枯草上产卵,利用这一特性可将虫蛾诱集到草把上产卵,将草把搜集并烧毁;蚜虫种黄曲条跳甲有趋黄性,可用黄盆诱集;豌豆潜叶蝇有趋甜性,可用浓度为3%红糖液或甘薯、胡萝卜煮出液诱集;地老虎种斜纹夜蛾等的成虫具有极强的趋味性,对酸、甜味很敏感,利用这一特性可配制糖醋毒浆诱杀;萎蔫的枫杨对棉铃虫成虫有引诱作用。灯光可以诱杀多种害虫,但以鳞翅目害虫为最多,其次为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害虫。高压汞灯能同时发出长短两列光波,诱杀害虫范围广、种类多。双波诱虫灯能很好地监控马尾松毛虫、楝树舟蛾、杨扇舟蛾等害虫。(3)声控法 各国学者在昆虫声学这一交叉学科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如声诱捕蚊子、声测森林中白蚊以及水果种谷物中的害虫等。在掌握了多数量、复合种类害虫声信息的提取、分离、辨别技术之后,研制成功了一种粮仓害虫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能监测到粮仓中的谷蠹、赤拟谷盗、米象等不同种类害虫。害虫声测报技术始终是昆虫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美国已建立了水果害虫种储粮害虫声信号微机监测的研究系统,应用于农产品的出口检验及存储检验。我国现已开始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4)阻隔法 依据害虫生活习性,设置各种障碍物,防止其为害或阻止其蔓延。如使用防虫网、树干刷白、果实套袋、粮囤表面覆盖惰性粉等。用粗沙或细炉煤渣屏障可有效地防止白蚁人侵。防虫网能有效防虫,并在发达国家种地区早已被广为应用。如:以色列设施园艺的门、窗(通风口)四周均安装了防虫网,我国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也比较普遍,防虫效果良好。(5)高、低温法 持续高温能使昆虫体内蛋白质变性失活,破坏酶系统而使有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其死亡;持续低温使昆虫的生理代谢活动下降,体内组织液冷却结冰而逐渐丧失存活能力;热水处理可防治昆虫、线虫及螨类。如:热水能杀死芒果中的实蝇卵及低龄幼虫、苹果蠹蛾幼虫、豆象及小蜂幼虫;蒸热处理可防治实蝇卵及幼虫等;干热处理一般在烘箱或烤炉里进行,它可防治马铃薯线虫种芒果果核象甲;微波处理可防治豆象幼虫;冷藏法可防治地中海实蝇、橘小实蝇、瓜实蝇卵种幼虫等;热处理种低温冷藏综合应用可防治苹果蠹蛾低龄幼虫;冷藏与溴甲烷处理可防治三叶草斑潜蝇;冷藏与辐照处理可防治加勒比实蝇。(6)辐射法 辐射法主要用于储粮、食品、中草药、图书档案种商品检疫等方面的害虫防治。如:用3万~5万伦琴辐射可杀死稻谷、小麦种豆类99%~100%的害虫;用10 万伦琴辐射可完全杀死板栗实蛾;用16万伦琴辐射可在30天内杀死各处档案图书内的所有害虫;用6万以上伦琴辐射可以阻止芒果核象的成虫羽化。(7)微波法 微波可以在介质内部产生高温,从而达到杀虫的目的,它对害虫的各种虫态均有较好的防效。如:用红外线烘烤防治竹蠹,把微波用于大面积田间处理可杀死土壤害虫;将载有一定静电量的液滴喷在蚜虫的身上,蚜虫身上的带电液滴将会在虫体上放电,电场首先击穿蚜虫的体表,致其外部伤害,然后,在电流流过蚜虫身体的同时,杀死其体内细胞,使蚜虫触电后立即死亡;用脉冲电场技术能有效地杀死柑橘中的墨西哥果蝇卵及幼虫。2.病害的物理防治方法(1)干热处理法 主要用于蔬菜种子,对多种种传病毒、细菌种真菌都有防治效果。黄瓜种子经70℃干热处理2~3 天,可使绿斑花叶病毒失活。番茄种子经75℃干热处理6 天或80℃干热处理5天可杀死种传黄萎病菌。不同植物的种子耐热性有差异,处理不当会降低萌发率。豆科作物种子耐热性弱,不宜干热处理。含水量高的种子受害也较重,应先行预热干燥。干热法还用以处理原粮、面粉、干花、草制品种土壤等。(2)“温汤浸种”法 用热水处理种子种无性繁殖材料,通称“温汤浸种”,可杀死在种子表面种种子内部潜伏的病原物。热水处理是利用植物材料与病原物耐热性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水温种处理时间以杀死病原物而不损害植物。棉秆经硫酸脱绒后,用55~60℃的热水浸种半小时,可杀死棉花枯萎病菌种多种引致苗病的病原菌。大豆种其他大粒豆类种子水浸后能迅速吸水膨胀脱皮,不适于热水处理,可用植物油、矿物油或四氯化碳代替水作为导热介质处理豆类种子。热蒸汽也用于处理种子、苗木,其杀菌有效温度与种子受害温度的差距较干热灭菌种热水浸种大,对种子发芽的不良影响较小。热蒸汽还用于温室种苗床的土壤处理。通常用80~95℃蒸汽处理土壤30~60分钟,可杀死绝大部分病原菌,但少数耐高温微生物种细菌的芽孢仍可继续存活。利用热力治疗感染病毒的植株或无性繁殖材料是生产无病毒种苗的重要途径。热力治疗可采用热水处理法或热空气处理法。热水处理法虽应用较早,但热空气处理效果较优,对植物的伤害较小。甘蔗、苹果、梨、桃、草莓、马铃薯、甘薯、香石竹等作物的热力治疗已成为防治这些作物病毒病害的常规措施。多种类型的繁殖材料,诸如种子、接穗、苗木、块茎、块根等都可用热力治疗方法。不论是处于休眠期的植物繁殖材料或生长期苗木都可应用热力治疗方法,但休眠的植物材料较耐热,可应用较高的温度(35~54℃)处理。处理休眠的马铃薯块茎治疗卷叶病的适温为35~40℃。较高的温度(40~45℃)可能钝化类菌原体。柑橘苗木种接穗用49℃湿热空气处理50分钟,治疗黄龙病效果较好。谷类、豆类种坚果类果实充分干燥后,可避免真菌种细菌的侵染。冷冻处理也是控制植物产品(特别是果实种蔬菜)收获后病害的常用方法、冷冻本身虽不能杀死病原物,但可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种侵染。核辐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灭菌种食品保鲜作用。钴射线辐照装置较简单,成本较低,射线穿透力强,多用于处理贮藏期农产品种食品。微波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微波加热适于对少量种子、粮食、食品等进行快速杀菌处理。用ER692 型微波炉,在70℃下处理10分钟就能杀死玉米种子传带的玉米枯萎病病原细菌,但种子发芽率略有降低。微波加热是处理材料自身吸收能量而升温,并非传导或热辐射的作用。微波炉已用于植物检疫,处理旅客携带或邮寄的少量种子与农产品。此外,一些特殊颜色种物理性质的塑料薄膜已用于蔬菜病虫害防治。例如:蚜虫忌避银灰色种白色膜,用银灰色反光膜或白色尼龙纱覆盖苗床,可减少传毒介体蚜虫数量,减轻病毒病害。夏季高温期铺设黑色地膜,吸收日光能,使土壤升温,能杀死土壤中多种病原菌。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发生与为害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法。这些可被利用的生物包括病虫的拮抗微生物、捕食性种寄生性生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的内容种领域也不断扩大,也有人主张将昆虫不育性种激素类防治归人生物防治范畴。生物防治法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选择性强,不污染环境,无残毒,不易产生抗药性,成本较低,某些建立了优势群落的天敌种微生物具有长期控制危害的作用。但生物防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种见效慢的缺点,防治效果常因气候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应当与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种农业防治等协调种配合使用,使其在综合防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1.害虫的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1)天敌昆虫的保护种利用 采取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保护,主要是通过改变田间小气候,提供天敌昆虫的补充寄主,保证天敌昆虫有足够的营养食料,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寄生率,增加田间的天敌昆虫数量。合理施用农药是为了避免化学药剂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具体办法:可采取选用对天敌影响较小的药剂,尽量少用毒性强、残效长、杀虫范围广的广谱性农药;选择在对害虫最为有效而对天敌最为安全的时期施药;选择适当的药剂浓度,使之只杀害虫而不伤天敌。2)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 用人工的方法,大量繁殖与释放天敌昆虫,以弥补自然界中天敌数量的不足,促使在害虫尚未大量发生为害之前,就受到天敌的抑制。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最重要的就是以期获得有效天敌昆虫能在当地建立种群,这样才能达到对害虫的持续的控制效果。人工繁殖种释放天敌昆虫,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适宜寄主的选择(亦即转换寄主的选择),以及释放时期、方法种数量;释放前的保存方法;繁殖饲养,防止生活力退化;饲养方法经济简便等问题。3)天敌昆虫的引进种应用 引进天敌昆虫应当首先做好深人调查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确定要防治害虫的原产地,尽量在原产地寻找有效天敌;● 在要防治的害虫对象发生数量少的地区搜集有效天敌;● 充分了解引进天敌所在原产地或轻发生地的气候、生态等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从国外常规地引人天敌昆虫常存在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易于将危险性病虫及其他寄生昆虫等同时带人,因此应相应地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引进的天敌昆虫,应选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生活周期短、性比大、适应能力强、寻找寄主的活动能力大,并种害虫的生活习性比较相近的。(2)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早在19世纪末已开始,但直至近20年来由于药剂防治所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以及促使昆虫致病的病原物相继被发现,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才被引起了广泛地注意,且发展较快。1)真菌 生物防治上应用最广泛的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虫霉、赤座霉种蜡蚧轮枝菌等。其中白僵菌引起的病害占21%,寄主范围广,致病力种适应性较强,寄主昆虫有 200多种。白僵菌剂中的孢子与虫体接触后,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并同时分泌一种几丁质酶种蛋白质毒素(接触毒素),溶解昆虫表皮。这时,发芽管即侵人虫体内,并渐渐伸长为营养菌丝,在体内形成大量的菌丝体,直接吸收昆虫体液养分,损坏其运动机能。由菌丝产生的圆球形孢子种菌丝在血液里阻碍昆虫的血液循环,同时病菌代谢物如草酸钙盐类在虫体血液中大量积聚,致使血液的酸度下降,病菌大量繁殖,引起昆虫体液理化性质的变化,最终导致其新陈代谢机能紊乱而死亡。最后,圆球形孢子发芽伸长形成菌丝,大量夺取虫体水分致使虫尸硬化,而长出虫体外的菌丝又可继续繁殖传播。菌剂还可随食物进人害虫虫体。2)细菌 致病的细菌种类很多,其中以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球杆菌应用较多。芽孢杆菌能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环境,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形成具有蛋白质毒素的伴孢晶体,对多种昆虫,尤其是对鳞翅目昆虫有很强的毒杀作用。目前国内可用细菌来防治菜青虫、玉米螟、三化螟、松毛虫、稻纵卷叶螟、稻苞虫及一些林业害虫。苏云金杆菌、青虫菌、松毛虫杆菌及杀螟杆菌均属芽孢杆菌类。此外,还有日本金龟子流乳病菌(包括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种慢死芽孢杆菌两种)。对防治棉铃虫效果极好的HD-1亦属苏云金杆菌。这类杀虫细菌的使用效果,首先与选用的菌种有关。往往由于品种不同,对不同防治对象的效果差异很大。除品种外,使用条件会影响其效果,如温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一般以20℃以上效果较好,细菌生长最快种昆虫代谢率最高的温度就是致病力最强的温度。菌剂中加人0.1%的洗衣粉有增效作用。与低浓度农药混用也可提高效果。喷施时应掌握害虫盛孵期或取食期。3)病毒 病毒的特异性强,对寄主有专一性。寄生昆虫的病毒一般不感染人类、高等动物、高等植物,使用时比较安全。病毒侵人昆虫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口器。核多角体病毒为昆虫碱性胃液析出的病毒粒子,在昆虫的体壁、脂肪体、血液中的细胞核里增殖后离开感染细胞,再侵人健康细胞,导致其死亡。病毒制剂的方法过去主要是用自然采集的昆虫培养,所以发展受到了限制。近年来,随人工饲料研究的进展,使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昆虫成为可能,这样可以利用接种来获得病原病毒。我国除发现黏虫核多角体病毒外,还发现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且已研制成功并在生产上应用。4)其他微生物 微孢子在国外研究较多,已知与昆虫有关的有100多种,可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等12个目的昆虫,近年来在防治蝗虫中已开展了应用试验。能使昆虫致病的立克次体主要是微立克次体属的一些种,寄生于双翅目、鞘翅目种鳞翅目的一些昆虫种类。昆虫病原线虫是有效天敌类群之一,现已发现有3 000种以上的昆虫有线虫寄生,可导致虫体发育不良种生殖力减退以致滞育种死亡。其中最主要的是索线虫类、球线虫类种新线虫类。(3)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节肢动物门的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及蜱螨目中一些动物种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水稻、棉田种果园中有不少动物种类对一些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发展有着明显的抑制效果。(4)利用不育性防治害虫 害虫的不育性防治就是利用多种特异方法破坏昆虫生殖腺的生理功能,或是利用昆虫遗传成分的改变,使雄性不产生精子、雌性不排卵或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将这些大量不育个体,释放到自然种群中去交配造成后代不育。在一定的世代重复中连续应用这种做法,可达到使害虫的种群数量一再减少,甚至最后导致其消亡的目的。不育的方法包括:● 辐射不育,即利用放射线照射破坏昆虫的生殖腺造成不育个体;● 化学不育,即利用化学药剂处理昆虫使之不育,因此凡是能使昆虫不育的化学药剂均称为化学不育剂;● 遗传不育,即对昆虫个体的基因成分采取人为的影响使其改变,以致它们所产生的后代生殖力减退或遗传上不育。(5)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根据激素的分泌及作用过程可分为内激素种外激素两大类。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研究种应用较多的是外激素中的性外激素,也称为性信息激素。应用性外激素防治害虫,主要是采取直接诱杀种干扰交配两种方式。诱捕法,即在一定区域内使用足够数量的诱捕器,大量诱捕雄虫,而造成田间雌虫保持不孕状态从而降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干扰交配即迷向法,它的依据是在田间释放大量性外激素,破坏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使雄虫失去对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而不能进行交配。迷向法的效果主要受单位面积内性外激素量的多少影响。2.病害的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调节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不利于病原物或者使其对病原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1)利用有益生物防治病害 拮抗微生物的选择种利用,常用的拮抗微生物有5406抗生菌、增产菌、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根癌农杆菌种木霉菌等。(2)农用抗生素 灭瘟素,主要用于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更佳;春雷霉素,用于防治稻瘟病,有良好的内吸治疗效果,主要作用为抑制菌丝蛋白质的合成:多抗霉素,具有广泛的抗真菌谱,可用于防治人参褐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烟草赤星病、番茄(草莓、黄瓜、酒花)灰霉病、黄瓜霜霉病、梨黑斑病、三七种甜菜褐斑病等多种病害;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3.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农田天敌资源丰富,加以保护利用,使其免受不良环境因素种人为的影响,促进其生存繁衍种种群增长,可起到对农作物害虫的控制作用。这就需要根据天敌的生物学特性种发生规律,在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尽量采取农业防治种物理防治。必须采取化学防治时,应选用对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改进施药方法,进行局部施药种隐蔽性施药,以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之间的矛盾,调整天敌与病虫草害的种群数量比例,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同时还可有计划地改善作物结构,种植能诱集天敌的植物,增加植被多样化,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繁衍种种群数量增加的生态条件。如棉区采取棉麦间作或棉油(菜)间作方式,可以在早期培育起小麦种油菜上的大量瓢虫等天敌,待小麦或油菜收获后,这些天敌便转移到棉花上,控制棉蚜种棉铃虫的为害。4.人工繁殖种田间释放天敌当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不足时,可通过人工繁殖种引进天敌,进行田间释放,以增加自然界昆虫种病原微生物天敌的数量,补充其不足,使病虫尚未大量发生为害时,便受到天敌的控制。5.天敌的引移各自然区的农田都有自己的天敌群落,在正常情况下,某一地区的天敌类群极少进人另一地区。为了扩大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可人为地将某一地区的天敌引移到另一地区,并使其长期定居下来,以达到控制该地区病虫为害的目的。天敌的引移包括助迁、移殖种引进等途径。助迁是指将临近的地方或农田的天敌人为地迁移到害虫的发生区种田块,使其发挥控害作用;移殖是指在国内范围对天敌进行异地繁殖;引进是指从国外引人天敌,使其定居、繁殖,控制害虫的发生与为害。 -
报告谈创新病虫预报方式,提高宣传效果
出版时间:2010仲富珍 王国云(云南省文山县植保植检站 云南文山 663000)摘要:近年来,文山县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迅速发展,既面临挑战,也充满了机遇,笔者就目前文山县的农作物病虫情报发布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布的新思路。关键词:病虫情报;发布现状;存在问题;发布新思路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1974年,文山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成立,在开化镇设置病虫监测点至今,现年发布预报12~15期,指导全县病虫害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年均病虫害发生面积约90万亩次,防治150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约3 500吨,病虫情报的发布从20世纪80年代的邮寄发展到21世纪的电子邮件传输。能将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及时传出,指导农户抓住最佳时期开展防治。但在当前病虫情报的发布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为进一步提高预报宣传效果,提高防治水平。笔者结合自身从事20多年植保工作的经验,对今后文山县农作物病虫情报发布方式提出一些新见解,供领导和同行参考。1 病虫预报发布的现状1.1 监测对象文山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点属全国区域性病虫测报网点,承担省站下达的监测对象有稻瘟病、稻飞虱、小麦锈病、鼠害。本县结合实际增加了粘虫、水稻螟虫、稻丛卷叶螟、稻曲病、水稻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小麦白粉病等病虫的监测,除抓好粮食作物病虫监测外,还扩宽到烟、辣椒、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主要病虫的监测上,为当地生产提供全面服务。1.2 测报方法主要采取田间系统调查及诱虫灯诱测、糖醋盆诱蛾(在开化、平坝镇)进行监测,以水稻、烤烟的病虫害调查为主,辅以旱作玉米、小麦,部分经济作物的病虫害开展田间定点调查和大田宏观普查, 1~9月逢5日、10日调查,7天一次汇总病虫发生情况汇报省、州植保站、县农业局。2010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开通后,本站按时进入系统上报监测数据,使上级业务部门能及时、准确掌握本县的病虫发生情况,分析总体发生趋势。各年上报病虫模式报表约150余份。1.3 预报发布情况县植保站根据定点调查资料,结合全县宏观普查情况,参照气象因素,历年资料,及时分析病虫害发生程度,提出防治适期,发出预报,指导全县开展大面积防治。年发布预报12~15期,病虫预报以1~2页纸张介绍病虫的发生程度、发生时期、发生面积、防治方法。通过电子邮件、信件发到乡镇政府、农技站,县委办、政府办、发展计划局等有关部门,上报州、县农业局,省、州植保站。并保持与全州各县进行交流。所发预报经田间大面积验证,准确率达90%以上。2 农作物病虫情报发布存在的主要问题2.1 经费投入不足,工作开展困难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公益性事业,并且工作量大,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植保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难以满足日常测报工作的需要。基本的办公、通讯、交通费用不足,对于下乡调查、大田普查等测报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无力制作电视节目进行病虫预报宣传。难以发挥病虫测报指导防治的作用,工作开展困难。2.2 发布渠道窄,数量少农作物病虫预报仅通过信件和电子邮件发出,每期发出80~100份,由于环节多,历时长,传播范围有限,对一些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病虫防治的指导作用收效较小,使病虫预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3 覆盖面少,农作物病虫信息入户率低当前文山县的预报只发送到乡镇政府、农技站。再由农技人员再传送到村委会及群众中,发送对象非常有限,病虫预报信息入户率低,时间上也相对滞后。2.4 缺乏图像,农户不能对症施药文山县预报以纸张为媒介,彩印纸张费用过高不能用,缺乏图像让农民以田间实际症状对比,群众接受能力非常低,耽误了农户对病虫害的防治时期及不科学用药等。3 今后农作物病虫情报发布的思路3.1 指导思想以“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为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立足于本县实际,结合农作物病虫预报工作的自身特点,加快建立符合文山县实情的病虫预报发布长效机制,推进病虫预报的普及,进一步发挥病虫预报在植保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满足农民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3.2 发布的新思路要加强测报宣传,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预报和开辟广播、手机短信、报纸等媒体传播病虫信息,提醒广大农户不失时机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促进植保技术的推广力度。3.2.1 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提高病虫测报的重要性一方面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县政府领导积极汇报、广泛宣传“公共植保理念”,争取领导的认可和重视,给予政策优惠,把病虫情报发布工作由农业部门的行为变为政府行为。使用通俗、易懂的的语言和形式,向有关领导汇报病虫测报工作情况和预报结果,让领导随时掌握农作物主要病虫的发生趋势及其为害性,划拨专项经费促进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把病虫情报发布作为“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进村入户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列为县农业局目标考核的主要指标,使之与年终考核挂钩。3.2.2 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病虫测报在农业减灾防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多渠道进行宣传,发挥病虫测报的作用,扩大影响。一是可通过召开培训会,街田宣传、到村寨信息栏目中黏贴等方式进行宣传。二是以文山县农业信息网为平台,建立网络化,可视化,电迅化的信息传递与预报发布形式,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扩大信息发布范围,使农户及时掌握病虫防治信息,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达到省事、省时、省药、省钱,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3.2.3 重点开展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电视预报以其画面生动、内容丰富、发布快捷等特点,及时将病虫发生信息、病虫识别以及正确的施药方法送到千家万户,对指导农民科学防治病虫,提高防治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文山县电视已实现村村通,要争取经费一是购置仪器设备,固定专人负责节目的制作以及素材的收集整理。二是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岗位目标,制定节目录制、仪器设备使用等制度。三是选派人员进修,学习摄制技术,掌握图像采集、编辑技巧,制做出符合电视台规范的节目。四是与县电视台协商,安排在晚上收视率较高的19∶00~22∶00时之间播出,每期固定播出7~10天,提高宣传效果。要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的普及和经常性开展,争取把它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好、抓实,进一步扩大农作物病虫预报作物的种类,拓展预报内容,丰富节目样式,提高节目水平。3.2.4 通过开辟广播、手机短信、报纸等发布渠道,提高病虫测报的到位率和宣传效充分发挥病虫测报在服务和指导农业生产、控制生物灾害蔓延中的作用。积极与文山电信公司、报社、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协作。使文山县在重大病虫灾情发生前,能及时通过广播、手机短信、报纸等媒体提醒农户抓住最佳时期开展防治工作,将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在成灾之前,大力提高植保技术的普及率和推广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3.2.5 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素质目前文山县植保人员中既懂计算机编辑和电视节目制作,又精通植保技术的专业人才缺乏,要实行奖励,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整体素质。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参考文献[1]欧高财.湖南省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实践与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7(12):36~38[2]高明.洛阳公共植保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植保导刊.2008(3):45~47 -
报告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出版时间:2015(1)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载下列事项:(一)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二)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三)收获、屠宰或者捕捞的日期。农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禁止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国家鼓励其他农产品生产者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2)处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建立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农产品生产记录的,或者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1)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的农产品,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识的,须经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包装物或者标识上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按照规定标明添加剂的名称。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2)处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销售的农产品未按照规定进行包装、标识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1)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销售的农产品必须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优质农产品标准的,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志。禁止冒用前款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志。(2)处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1)销售不得销售的农产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不得销售:(一)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二)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三)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四)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五)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2)处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九条和第五十条:第四十九条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第四项规定情形,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责令停止销售,对被污染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予以监督销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第五十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的农产品有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一项至第三项或者第五项所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停止销售,追回已经销售的农产品,对违法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监督销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农产品销售企业销售的农产品有前款所列情形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处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销售的农产品有第一款所列情形的,对违法销售的农产品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理,对农产品销售者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罚。农产品批发市场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
报告南方果树虫害
出版时间:2018【症状】 柑橘大实蝇,又名柑橘大果实蝇,幼虫称为柑蛆、蝇蛆。主要为害甜橙、酸橙、红橘、温州蜜柑等。成虫产卵于柑橘幼果中,幼虫孵化后在果实内部穿食瓤瓣,导致果实出现未熟先黄、黄中带红现象被害果实严重腐烂,提前脱落,完全失去食用价值,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柑橘大实蝇为害引起落果【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3mm,翅展约21mm,全体呈淡黄褐色,复眼金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5~19mm,乳白色圆锥形,前端尖细,后端粗壮。【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出土,5月为盛期,产卵盛期为6月中旬至7 月上旬。柑橘大实蝇雄虫柑橘大实蝇雌虫【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果实套袋。②在8月下旬至11月,随时摘除产卵痕迹明显的青果、被幼虫蛀害 “着色不正常” 的黄果,彻底捡拾掉落的虫果,并对这些果实进行集中处理。(2) 物理生物防治:成虫羽化开始后进行诱杀,如用频振式杀虫灯、糖醋液、性引诱剂等诱杀成虫。(3) 化学防治:关键要在成虫出土和幼虫入土时进行地面喷药。药剂有65%辛硫磷1000~2000倍液、20%灭扫利、20%灭杀菊酯或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等。被害果实内的幼虫柑橘大实蝇蛹【症状】 柑橘小实蝇,又名黄苍蝇、果蛆等,主要为害柑橘、桃、李等果树。以幼虫蛀食果肉为害,导致果实腐烂、脱落,为害极其严重,防治不及时常造成绝收。【形态特征】 成虫头部黄色或黄褐色,肩胛、背侧胛完全黄色。卵乳白色,长约1mm,宽约0.1mm;3 龄老熟幼虫长7~11mm;蛹椭圆形,长4~5mm,宽1.5~2.5mm,淡黄色。【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3~5 代,以蛹越冬。发生不整齐,同一时期各种虫态并存。柑橘小实蝇幼虫柑橘小实蝇成虫【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及早摘除被害的果实并捡净落地的虫果,集中深埋;果实初熟前进行果实套袋;冬季清园挖蛹,减少虫源;加强预测预报,建立统一防治措施。(2) 化学防治:在幼虫脱果入土盛期和成虫羽化盛期地面喷洒50%辛硫磷800~1000倍液;主要为害期树冠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树冠喷药防治成虫。在5—11月成虫盛发期,用1%水解蛋白加90%晶体敌百虫600倍液;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加3%红糖;或用20%灭扫利1000倍加3%的红糖制成毒饵,喷布果园及周围杂树树冠。10天喷1次,连喷3~4次,连续防治2~3年。【症状】 杨梅果蝇是杨梅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杨梅果园及其周边环境中都有发生,且分布较广泛。以雌果蝇产卵于成熟的杨梅果实乳柱上,孵化后的幼虫 (蛆) 蛀食为害。引起受害果实凸凹不平、霉变和落果,影响品质、产量和贮藏性,严重时绝收。杨梅果蝇繁殖力强,有时呈暴发性为害。【形态特征】 杨梅果蝇体形较小,一般体长约2.5mm。卵长约0.5mm,呈白色椭圆形,具有绒毛膜和卵黄膜。幼虫白色,头尖尾钝。【发生规律】 杨梅果蝇在田间世代重叠,不易划分代数,无严格越冬过程。果蝇发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 (果实成熟期) 和7月中下旬 (果实采收后),6月中下旬的发生为害会造成经济损失。清晨和黄昏为成虫的日活动高峰期。【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加强果园水肥管理和修剪,增强树势,确保果园通风透光。②及时清理果园,尤其是落地果、腐烂的杂物及发酵物等,以减少虫源。(2) 化学防治:①药液诱杀。在杨梅落花后,用敌百虫、香蕉、蜂蜜、食醋按10∶10∶6∶3的比例,配制成诱杀液,每亩投放10份。②药剂喷施落地果。在成熟期前 (即5月中旬) 用低毒低残留的1.8%阿维菌素喷洒落地果,喷后及时清理。杨梅果实受害症状杨梅果蝇幼虫【症状】 桃蛀螟,俗称蛀心虫、食心虫。主要以幼虫为害桃树、梨、石榴、枇杷等的果实。幼虫孵化后多从果蒂或果与叶、果与果相接处蛀入果心。被害果内和果外都有大量虫粪和黄褐色胶液。【形态特征】 幼虫体长15~25mm,暗红色,头部深褐色,前胸背板褐色,各节体都有灰褐色斑。【发生规律】 越冬代成虫于5月上旬发生,成虫夜间产卵于果实上,两果相接处产卵较多。卵7天左右孵化成幼虫,蛀果为害。南方地区一年发生4~5代,为害果树的一般为第一、第二代幼虫。9月下旬,老熟幼虫爬到树皮缝隙或树洞等处结茧越冬。受害果实堆积大量虫粪和黄褐色胶液桃蛀螟幼虫【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冬季清园,刮除老翘皮,清除越冬茧。生长季及时摘除被害果,集中处理,秋季采果前在树干上绑草把诱集越冬幼虫集中杀灭。②合理剪枝和疏果,避免枝叶郁闭和果与果相互密接。③幼果期套袋保护。(2) 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灯、糖醋液、性诱剂诱杀成虫。(3) 化学防治:在各代成虫产卵期喷洒30%乙酰甲胺磷乳剂500倍液,或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用20%速灭杀丁乳油或用20%杀灭菊酯乳剂3000液,或用2.5%溴氰菊酯5000倍液等。李受桃蛀螟为害症状【症状】 桃小食心虫为害桃、梨、李、杏、枣等果树。主要以幼虫蛀果为害,导致果实畸形,果内虫道纵横,并充满大量虫粪。【形态特征】 幼虫体长13~16mm,头黄褐色,前胸盾黄褐色至深褐色,臀板黄褐色或粉红色,其他部分桃红色。桃小食心虫幼虫桃小食心虫蛀入口【发生规律】 湖南地区一般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主要分布在树干周围1米以内。翌年4月开始破茧出土。第一代幼虫盛发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盛发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越冬幼虫出土前,用宽幅地膜覆盖在树盘地面上,防止越冬代成虫飞出产卵。②绑草绳诱杀:在越冬幼虫出土前,用草绳在树干基部缠绑2~3圈,诱集出土幼虫入内化蛹,定期检查捕杀。③套袋:幼果期即套袋保护。④摘除虫果:每 10 天摘一次虫果,杀灭果内幼虫。(2) 物理防治:果园安置黑光灯或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3) 化学防治:①撒毒土防治:在桃小食心虫幼虫出土高峰前,每亩用15%乐斯本颗粒剂2千克与细土25~50千克充分混合,均匀地撒在树干下地面,整平。②在产卵盛期及幼虫孵化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用的药剂有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2.5%氟氯菊酯 (天王星) 乳油1500倍液等。葡萄瘿蚊上只发生1代。品种之间受害程度有差异,郑州早红、巨峰、龙眼受害较重,保尔加尔、葡萄园皇后、玫瑰香次之。主要发生在吉林、辽宁、山东、陕西、山西。【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活动、飞行力不强成虫产卵较集中,产卵果穗上的果实多数都着卵,葡萄架的中部果穗落卵较多。【为害症状】 以幼虫在葡萄果心蛀食,并排粪其中,致使果粒不能正常生长,畸形,不能食用。【防治方法】(1) 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 (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为7天,一季作物最多施用次数2次。(2) 5%甲维·高氯氟水乳剂 (中等毒) 使用8~12克/亩喷雾。使用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作物最多可以使用3次。(3) 3%甲维·啶虫脒微乳剂 (低毒) 使用40~50克/亩喷雾。使用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症状】 柑橘凤蝶主要以幼虫为害柑橘新梢、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严重时,被害的叶片只存叶脉,嫩枝光秃,伤口易感染溃疡病。【形态特征】 柑橘凤蝶幼虫体长4~5cm,黄绿色,后胸背两侧有眼斑;1龄幼虫黑色,刺毛多;2~4龄幼虫黑褐色,有白色斜带纹,虫体似鸟粪。卵近球形,直径1.2~1.5mm,初黄色后变深黄,孵化前紫灰至黑色。【发生规律】 湖南地区一年发生4~5代,以蛹在叶背或枝条上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白天活动,吸食花蜜补充营养后交尾产卵,卵散产于枝梢嫩叶上。卵经3~7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共5龄。幼虫老熟后吐丝固定尾端,系住身体附着在枝条上化蛹。3—11月,田间均可发现成虫飞翔。【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人工捕杀幼虫和蛹。(2) 生物防治:保护和引放天敌。为保护天敌可将蛹放在纱笼里置于园内,寄主蜂羽化后飞出再行寄生。(3) 化学防治。可用每克300亿孢子青虫菌粉剂1000~2000倍液、40%敌·马乳油1500倍液、4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10%溴·马乳油2000倍液、50%杀螟松或45%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于幼虫期喷洒。凤蝶幼虫凤蝶为害的叶片凤蝶的卵【症状】 柑橘潜叶蛾,又名潜叶虫、绘图虫、鬼画符、橘潜蛾。主要以幼虫潜入嫩叶和果实的表皮下取食,蛀成弯曲的隧道,使叶片不能正常生长。为害严重时,所有新叶卷曲成筒状,破坏光合作用,导致叶片早落,树冠生长受阻,其伤口易感染病害。【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仅有2mm,翅展5mm左右。卵扁圆形,长0.3~0.4mm,白色,透明。幼虫体扁平,纺锤形,黄绿色。蛹扁平纺锤形,长3mm左右,初为淡黄色,后变深褐色。幼虫在叶片上取食,蛀成弯曲的隧道柑橘潜叶蛾为害秋梢症状【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9~10代,以老熟幼虫和蛹在柑橘的秋梢或冬梢上过冬。以7—9月夏秋梢抽发期为害最严重。【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杜绝虫源,防止传入;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被害枝叶并烧毁。(2) 化学防治:成虫羽化期和低龄幼虫期是防治最佳时期,防治成虫可在傍晚进行,防治幼虫宜在晴天午后用药。可喷施10%二氯苯醚菊酯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25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 (杀虫和杀卵效果均好)、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吡虫啉乳油1500倍液。每隔7~10 天喷1 次,连续喷3~4次。【症状】 桃天蛾又称枣桃六点天蛾,我国南北均有分布。主要为害桃、樱桃、李、杏、苹果、梨等果树,主要以幼虫为害叶片,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吃光,仅剩下叶柄,严重影响果树树势和果实产量。【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约80mm,绿色或黄褐色,体表密生黄白色颗粒;头部三角形,青绿色;第四节后每节气门上方有黄色斜条纹,尾角较长,斜向后方,生于第八腹节背面。【发生规律】 该虫在南方一般发生3 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5~6月羽化开始为害,为害期可持续到10月。10月后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入土深度在10cm以内。【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冬季翻耕树盘挖蛹;捕捉幼虫。为害轻微时,可根据树下虫粪搜寻幼虫,捕杀。(2) 物理防治:用黑光灯诱杀成虫。(3) 化学防治:以幼虫期防治为佳。常用药剂: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或80%敌百虫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10%安绿宝乳油3000倍液。发生严重时,可在3龄幼虫之前喷洒25%天达灭幼脲3 号1500倍液、2%阿维菌素2000倍液1~2次。桃天蛾幼虫桃天蛾为害桃叶【症状】 蓑蛾,又名袋蛾,分布遍及全国,其中以长江及其以南各省受害较重。主要为害柑橘、桃、杨梅、葡萄、柿子、枇杷、石榴、核桃等果树,是多食性的食叶害虫,主要以幼虫为害。低龄幼虫咬食叶肉,形成不规则半透明斑;高龄幼虫取食叶片形成不规则孔洞。严重时局部叶片全部被吃光,甚至引起果树死亡。【形态特征】 幼虫用丝、枝叶碎屑和其他残屑构成长 6~15cm的袋状外壳,并在其中化蛹。雄蛾体粗大,有翅;雌蛾蛆形,无翅,留在袋内交配和产卵。大蓑蛾护囊大蓑蛾幼虫【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护囊内越冬,翌年4—5月间成蛹、羽化。幼虫6月上旬孵化,一般7—9月是幼虫为害高峰期;10月开始封闭囊口越冬。夏季高温干旱的年份为害较严重。【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结合整形修剪,及时人工摘除虫囊,集中消灭。(2) 物理生物防治:①用黑光灯或性激素诱杀雄成虫。②喷洒每克含100亿个孢子的青虫菌1000倍液。(3) 化学防治:在幼虫孵化盛期和幼龄期,喷布5%高效氯氟菊酯乳油或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喷药时要充分润湿护囊,喷药时间以傍晚最好。【症状】 叶蝉为同翅目叶蝉科昆虫的通称,多为害叶片。以成虫、若虫吸汁为害,被害叶初现黄白色斑点,渐扩成片,严重时全叶苍白早落。【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15mm,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背上有3~4列刺状毛,这是叶蝉最显著的识别特征。【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6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低矮绿色植物中越冬;翌春桃、李、杏发芽后出蛰为害。6月虫口数量增加,8—9月最多且为害严重,秋后以末代成虫越冬。成虫、若虫喜白天活动,在叶背刺吸汁液或栖息。成虫善跳,可借风力扩散,旬均温15~25℃适宜其生长发育,28℃以上及连阴雨天气虫口密度下降。叶蝉为害猕猴桃叶片症状小绿叶蝉成虫【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冬季清园,消灭越冬成虫。(2) 化学防治:掌握在越冬代成虫迁入后,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及时喷洒20%叶蝉散 (灭扑威) 乳油800倍液、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害扑威乳油4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0%菊马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或功夫乳油4000~5000倍液、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各种药剂最好轮换使用,每种连续使用次数不要超过3次。【症状】 梨木虱是中国梨树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若虫刺吸叶、芽、嫩枝梢汁液为害,同时分泌黏液,诱生煤污病等病害,造成早期落叶,同时污染果实,严重影响梨的产量和品质。梨木虱幼虫【形态特征】 冬型成虫黑褐色,夏型成虫黄绿色至淡黄色;卵一端稍尖具有细柄。越冬成虫早春产卵黄色,夏季卵均为乳白色。若虫,体扁椭圆形。初孵若虫淡黄色,夏季各代若虫体色随虫体变化由乳白色变为绿色,老若虫绿色。【发生规律】 在我国南方一年发生5~6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梨园的树皮缝、落叶下、杂草丛中越冬。在梨花芽膨大期开始出蛰为害,6—7月为害最严重,因各代重叠交错,全年均可为害。梨木虱幼虫为害梨叶症状【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彻底清园,冬季刮掉老树皮;清除园内杂草、落叶。(2) 化学防治:①2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蛰盛期喷药,可选用1.8%爱福丁乳油2000~3000倍液,5%阿维虫清5000倍液等。②在第一代若虫发生期 (约谢花3/4时)用10%吡虫啉2000倍液+灭扫利2000倍液液喷雾。③5—9月喷施10%吡虫啉2000倍液+1.8%阿维菌素3000倍液+百磷3号1300倍液+0.1%洗衣粉,防效显著。葡萄十星叶甲以成、幼虫食芽、叶成孔洞或缺刻,残留1层绒毛和叶脉,严重的可把叶片吃光,残留主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2mm,椭圆形,土黄色。头小隐于前胸下;复眼黑色;触角淡黄色丝状,末端3节及第4节端部黑褐色;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布有细刻点,鞘翅宽大,共有黑色圆斑10个略成3横列。足淡黄色,前足小,中、后足大。后胸及第1~4腹节的腹板两侧各具近圆形黑点个。卵椭圆形,长约1mm,表面具不规则小突起,初草绿色,后变黄褐色。幼虫体长12~15mm,长椭圆形略扁,土黄色。头小、胸足3对较小,除前胸及尾节外,各节背面均具两横列黑斑,中、后胸每列各4个,腹部前列4个,后列6个。除尾节外,各节两侧具3 个肉质突起,顶端黑褐色。蛹金黄色,体长9~12mm,腹部两侧具齿状突起。【生活史及习性】 长江以北年生l代,江西2代,少数1代,云南2代,均以卵在根际附近的土中或落叶下越冬,南方有以成虫在各种缝隙中越冬者。越冬卵于4月中旬孵化,5月下旬化蛹,6月中旬羽化,8月上旬产卵,8月中旬孵化,9月上旬化蛹,9月下旬羽化,交配及产卵。以卵越冬,月成虫死亡。以成虫越冬的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并交配产卵。【防治方法】(1) 秋末及时清除葡萄园枯枝落叶和杂草,及时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卵。(2) 振落捕杀成、幼虫,尤其要注意捕杀群集在下部叶片上的小幼虫。(3) 必要时,喷洒5%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2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6000~8000倍液。【症状】 桃红颈天牛主要为害桃、杏、李、梅、樱桃等果树。主要以幼虫在树干蛀隧道,造成树干中空,皮层脱离,树势衰弱,以致枯死。在树干的蛀孔外及地面上常大量堆积红褐色粪屑。【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8~37mm,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棕红色或黑色,背有4个瘤状突起,两侧各有一刺突。雄虫体小、触角长。卵长6~7mm,乳白色,形似大米粒。幼虫体长50mm左右。小幼虫乳白色,大幼虫黄白色。前胸背板扁平、长方形,前缘黄褐色,后缘色淡。【发生规律】 一般2~3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南方各省于5月下旬出现成虫。6月出现幼虫为害,幼虫期维持23个月。除短暂的越冬休眠外,幼虫期内持续蛀害。桃红颈天牛成虫树干蛀孔外有粪屑【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5—7月的雨后晴天中午在主枝或主干上捕杀成虫。经常检查树干,发现有新鲜虫粪排出,用小刀在幼虫为害部位顺树干纵划2~3刀杀死幼虫。(2) 化学防治:5—8月喷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捕杀成虫。对蛀干幼虫,用药物毒杀,将虫孔内粪便清除干净后用80%敌敌畏乳剂或50%马拉硫磷乳油等加水50倍液,用铗子裹着小棉球,蘸上药物,塞入虫孔;或用磷化铝片剂分成小粒后塞入虫孔,再用湿泥土堵封虫孔。【症状】 星天牛别名柑橘星天牛。全国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普遍发生,局部地区为害严重,影响树势生长,甚至导致全株枯死。该虫以幼虫蛀害树干基部和主根 (树干下常有成堆虫粪),严重影响到树体的生长发育。成虫咬食嫩枝皮层,形成枯梢,也啃食叶片成缺刻状。【形态特征】 成虫:漆黑色,略带金属光泽,体长2~4cm。头部和腹面被银灰色和蓝灰色细毛。前胸背板中瘤明显,两侧具尖锐粗大的侧刺突。幼虫老熟时体长4~6cm,乳白色,圆筒形。星天牛成虫星天牛幼虫【发生规律】 2年完成1代,以幼虫在木质部坑道内越冬。翌年3月间开始活动,4月幼虫老熟化蛹。5月上旬开始羽化,5月末至6月初为成虫出孔高峰期。从5月下旬至7月下旬均有成虫活动。卵期9~15天,6月中旬孵化,孵化高峰在7月中、下旬。9月末绝大部分幼虫转而沿原坑道向下移动,至蛀入孔再另蛀新坑道向下部蛀害,11月开始越冬。【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树干涂白,拒避天牛成虫产卵。于5月上旬用涂白剂 (石灰∶硫黄∶水=16∶2∶40) 和少量皮胶混合后涂于树主干上。人工捕杀成虫,锤杀卵及初孵幼虫。(2) 化学防治:在幼虫蛀入木质部之前,在主干受害部位用刀划若干条纵伤口,涂以50%敌敌畏柴油溶液 (1∶9),药量以略有药液下淌为宜。若在幼虫蛀入木质部之后,要先将排粪孔处的虫粪和蛀屑清理干净,再塞入磷化铝片、丸等,并用泥封死蛀孔及排粪孔。梨小食心虫【为害症状】 梨小食心虫在各地果园均有发生,为害梨、桃、李、杏,严重影响果品质量和产量,主要以幼虫蛀食新梢和果实。一代幼虫多为害新梢,使新梢萎蔫下垂、干枯。二、三代幼虫为害果实可直达果心,常在果实表面留有小圆孔或小黑斑。【形态特征】 末龄幼虫体长10~13mm。头部黄褐色,其他部分淡黄白色或粉红色。蛹体长6~7mm,纺锤形,黄褐色,腹部背面有两排短刺,排列整齐。【发生规律】 梨小食心虫一年可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梨树和桃树的老翘皮下、根颈部、杈丫等处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羽化,为害期一般在4—9月。【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冬季刮除老翘皮,集中烧毁。秋季在越冬幼虫脱果前,在树干或主枝基部绑草,诱集幼虫越冬,冬前解下烧毁。②及时清理虫果、虫梢,集中深埋。(2) 物理生物防治:①黑光灯诱杀成虫;②糖醋液诱杀;③在卵发生初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5 天放一次,共放5 次,每亩每次放蜂量为2.5万头左右。(3) 化学防治:发现有幼虫蛀果时,50%杀螟松1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喷雾,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梨小食心虫幼虫梨小食心虫幼虫为害嫩梢柑橘花蕾蛆【为害症状】 柑橘花蕾蛆,又名橘蕾瘿蚊、花蛆等。成虫在柑橘花蕾上产卵,孵出的幼虫蛀害花蕾,导致花蕾膨大、变短,花瓣变形,不能正常发育及开花结果,最后花朵脱落。柑橘花蕾蛆为害花蕾状【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5~1.8mm,暗黄褐色,周身密被黑褐色柔软细毛。头扁圆、复眼黑色。前翅膜质透明被细毛,在强光下有金属闪光。幼虫长纺锤形、橙黄色;蛹黄褐色、纺锤形,长约1.6mm;卵长椭圆形、无色透明,长约0.16mm。放大镜下的柑橘花蕾蛆【发生规律】 在湖南一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3月中下旬化蛹。3月下旬柑橘现蕾发白时,为成虫羽化出土盛期。【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每年的2月底至3月初对树冠附近的浅土层进行浅耕。在成虫出土前地面用地膜覆盖,阻止成虫出土羽化与上树产卵。摘除受害的花蕾,集中烧毁。(2) 化学防治:成虫出土时进行地面喷药,是阻止花蕾蛆上树为害最有效的办法,喷药时间为花蕾顶端开始露白前的3~5天,可用的药剂有:20%速灭杀丁乳油3000~5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或20%杀灭菊酯3000~4000倍液、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等喷洒地面,7~10天1次,连喷2次。幼虫入土前摘除受害花蕾煮沸或深埋,冬春翻耕园土杀灭部分幼虫。 -
报告二、玉米细菌病害(Maize Diseases Caused by Bacteria)
出版时间:2009细菌属于包含了繁多种类的一类原核生物,拥有4000多个种。在引起植物病害的几类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种子植物)中,细菌的重要性仅次于真菌和病毒,资料表明,迄今已经鉴定出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多达300余种。玉米上的细菌性病害较多,症状复杂多样,有的病害易与真菌和病毒病害及一些生理病害的症状混淆,难以区别。因此,除观察比较症状特点外,必要时尚需通过病原细菌的细胞形态、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DNA探针技术进行鉴定。玉米细菌性枯萎病,也称细菌性萎蔫病,1897年于美国纽约州首次发现,相继在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秘鲁、哥斯达黎加、波多黎各、圭亚那、意大利、波兰、原苏联、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法国、菲律宾、泰国、越南、日本、韩国、布隆迪、毛里求斯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见有发生。枯萎病是玉米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特别是对甜玉米的为害尤为严重。受害植株叶片干枯,有的提早成熟、矮化、不结实、严重者可减产90%~100%。20世纪30年代,该病在美国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其后通过应用抗病品种使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在我国目前尚未见发生为害的报道。细菌性枯萎病为典型的维管束萎蔫性病害,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均能发生,以开花前症状表现明显。被害植株的主要特征是矮缩和萎蔫。幼苗被侵染后,叶片初现水浸状条斑,灰绿色,逐渐变为褐色,严重时幼苗茎基内部腐烂,犹如缺肥失水状,矮缩卷曲、枯萎死亡。成株叶片被害,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初呈水浸状灰绿色条斑,逐渐向上下蔓延,形成与叶脉平行纵向扩展的长条斑,边缘呈波浪状或不规则形,后期变黄至黄褐色干枯。高感甜玉米罹病叶片可急剧枯萎而死;马齿型玉米病叶常在昆虫啮食处开始发病,病斑条纹长短不一,扩展较慢,一般不引起萎蔫。轻发病植株生长受阻、矮化、节间变短。重病株整株萎蔫枯死,茎基部变黑,髓部中空。剖茎检查维管束变成黄色,病茎横切面上可见黄色菌脓。图1-160 幼苗枯萎状图1-161 叶片黄褐色水浸状条形病斑图1-162 叶片初期白色条斑图1-163 感病甜玉米品种叶片黄色条斑图1-164 叶片后期病斑图1-165 传病昆虫玉米叶甲及其为害状图1-166 茎秆腐烂发病较早的或感病品种的病株,通常未及抽穗即行枯死;发病晚感病轻的植株可能抽穗,但雄花早衰变白枯死,雌花多不孕而难以结实,形成发育不全的果穗,染病籽粒表皮皱缩,颜色深暗,所结籽粒,内部可能带菌。马齿型玉米一般比甜玉米抗病,发病较轻,但叶部条纹症状明显,病斑发生多时,也可使叶片卷曲枯死。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致病菌为斯氏欧文氏杆菌[Erwinia stewartii(Smith) Dye,异名:Pantoea stewartii Mergaert et al.],属细菌薄壁菌门欧文氏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为0.4~0.8μm×0.9~2.2μm,两端钝圆,无鞭毛,有荚膜,不形成芽孢。细胞单生,或成双,或形成4个一串的短链。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好气性。在肉汁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形成黄色、圆形的菌落,菌落表面平滑。在肉汁培养液上,生长很弱,具淡白色菌环和黄色沉淀物。在乌兴斯基培养液中生长繁茂,在孔氏和费美氏培养液中不生长或生长微弱。以伊凡诺夫培养基和酵母甘油培养基适宜生长。病菌能利用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半乳糖、木糖、甘露糖、甘油等产酸,但不产气,不水解淀粉,无解脂能力,不液化明胶,不凝固牛乳,不产生硫化氢、氨和吲哚,不还原硝酸盐,但有报道有些致病性强的菌株可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图1-167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病菌生长最低温度为8~9℃,最适温度为30℃,最高温度为39℃,致死温度为53℃,10min。病菌常因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变异或丧失活力。于室温(12~28℃)下保藏存活期可长达3年零6个月左右。病菌存活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种子内部潜带的病菌比外部携带者存活期稍长。贮藏越冬病菌存活期为206~248天,越夏病菌仅能存活104~114天。该菌形态、生理和致病性变异性较大。根据单胞分离菌在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分为A、B、C 3种类型。A型,菌落橘黄色,多数光滑隆起,奶油状,直径为10~12mm;在葡萄糖牛肉汁培养液中7天后呈酸性反应,28天后呈碱性反应;致病力强,而且比较稳定。B型,菌落柠檬黄色,光滑隆起,黏胶状,直径8~10mm;在培养液中7~28天均呈酸性反应;致病性变异较大,经长期培养,有些性状可变为C型。C型,菌落奶油黄色,薄膜状,光滑平展不隆起,直径3~5mm,在培养液中7~28天均呈酸性反应;致病力弱,性状稳定。该菌寄主范围较广,除侵染玉米外,自然寄主还有大刍草、宿根类蜀黍和鸭茅状摩擦禾3种。病菌越冬场所和传播途径有种子、昆虫和病残组织多种。病残组织可成为当地该病的初侵来源,但越冬传病作用远不如种子重要。带菌种子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造成种子带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病果穗苞叶上的病菌粘附在种子表面造成种外带菌;另一种是通过穗轴维管束进入种内导致种内带菌。种子内部带的病原细菌比外部带菌存活期长。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2%~13%的发病率。人工接种测定,该菌可由玉米根部伤损处侵入,害虫咬食伤口且携带病菌,是病菌侵入维管束组织最直接的途径。所以在染病叶片、穗轴的维管束组织内最易分离到病原菌。在疫区,带菌昆虫是重要的病菌传播者。病菌潜伏在昆虫的脏器中越冬,越冬后带菌昆虫取食时即可传播病害。主要传病昆虫有玉米叶甲、玉米啮叶甲和十二点叶甲,三者中又以玉米叶甲最为重要,捕捉冬蛰前玉米叶甲进行病原菌分离,带菌率可达13%。越冬后玉米叶甲取食叶片时引致发病,发病率达19%,在夏天生长季节发病率高达40%~75%。此外,腮角金龟甲的幼虫、长角叶甲、金针虫和种蝇等可从根部传病。在疫区,冬季的气温对翌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决定性作用。冬季温暖利于虫媒越冬,翌年发病早而且严重;冬季寒冷发病晚而轻。该病的发生无需高湿和重露条件,相反,干热的天气加之较低的相对湿度、较大的风速等,加速叶面蒸腾,均会加重症状表现。偏施氮肥或土壤缺钾会加重病情。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致病力强的菌株,能侵染各龄期的玉米,致病力弱者则仅能侵染14天以上的幼苗。品种间对病菌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抗品种接种后约10%的玉米幼苗维管束内发生侵染,但经过2个月后,很少再发生侵染;而高感品种生长的各阶段均可发生侵染。玉米不同品系和自交系对侵染的反应不同,抗病自交系被侵染后,原生木质部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细胞被极厚的木化细胞所代替,而感病自交系未见此现象发生。1.严格进行检疫 该病在我国尚无确实发生的正式报道。应加强口岸检疫,严禁从疫区进口玉米尤其是甜玉米种子。对疑为发生区的玉米种子严禁调出。2.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治本性措施。在各种类型的玉米中均可选育出抗病性良好的品种。3.种子消毒 种子于60~70℃干热处理1h,可杀死种子内外携带的病原细菌。也可采用抗菌素药液变温浸种法,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杀死病菌,农抗Bo10(1:25)或新植霉素(300μg/g),47~51℃处理1~2h;农抗120(1:20)51℃处理1.5~2h。采用持续恒温杀菌法效果也很显著,处理温度和时间分别为:30℃、81天,35℃、42天,42℃、20天,45℃、11天,50℃、4天。也可采用环氧乙烷熏蒸,适温15~25℃,有效剂量50~70g/m3,密闭熏蒸3~5天,可杀死种子内外全部细菌,但此法对种子发芽有明显影响,故只能用于非种子用的玉米。4.药剂治虫防病 对玉米叶甲等虫媒及早进行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00μg/g农用链霉素,对该病有一定控制作用。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最早在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非洲等地有发生,目前已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玉米产区。在我国,一些玉米种植区偶有发生,近年局部地区发生较重。在浙江省,个别地块发病株率10%,高者达20%,对玉米生育和产量影响很大。由于植株被侵染后,主要在玉米生长中期发病,中部节位发生腐烂,导致茎秆折断,造成直接的生产损失。在病害常发地块,玉米生长前期即可引起植株近地表茎节腐烂,造成植株枯死。因此,细菌性茎腐病在局部玉米产区对生产具有一定威胁。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期,症状出现于植株茎秆中部节位。图1-168 植株茎秆腐烂发病初期,在茎节上产生水浸状褪绿斑块,病斑迅速扩大,变为褐色软腐状;由于茎内的髓组织分解和坚硬的茎表皮腐烂,导致茎秆折断;发病部位因细菌的大量繁殖和玉米组织分解中产生的一些物质而散发出明显的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红褐色。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可以通过叶鞘侵染果穗,在果穗苞叶上产生与叶鞘上相同的病斑。在南方一些地区,由于田间病菌数量大,病害在玉米苗期即可发生,引起茎基部腐烂,直接造成植株枯死。图1-169 植株心叶凋萎图1-170 植株腐烂图1-171 植株茎节腐烂图1-172 植株茎部腐烂剖视(后期)图1-173 玉米植株茎秆腐烂图1-174 玉米植株茎部腐烂剖视(左:健株)该病与腐霉菌引起的茎基腐病症状相似,两者极易混淆。主要区别:(1)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发生于植株中部茎秆和叶鞘上;(2)腐霉菌茎基腐病叶鞘病斑无红褐色边缘,组织软化后略有酒糟味;(3)潮湿时腐霉菌茎基腐病病斑上形成白色霉层。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致病菌为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pv.zeae(Sabet)Victoria,Arboleda&Munoz,异名E.carotovora f.sp.zeae Sabet],属细菌薄壁菌门欧文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大小为1.0~1.7μm×0.6~0.9μm,周生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孔氏液里不生长,费美液生长差,Koser液生长良好。菌落圆形,乳白色,稍透明。在E.M.B培养基上菌落中央淡褐色,边缘紫红色,无金属色泽;Endo培养基上菌落中央淡褐色,边缘红色,无金属色泽。在PDA培养基(pH值5.5)培养3~6天,菌落边缘皱褶、似炸鸡蛋状。耐盐性>26%。病菌生长适温为32~36℃。硝酸盐还原,能液化明胶,产氨,不产生硫化氢,不水解淀粉,不产生吲哚,不分解脂肪,甲基红测验阴性,VP测验阳性,石蕊牛乳酸性反应,凝固,底层石蕊还原。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果糖、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甘露糖、水杨甙里产酸和产气,在甘油里只产酸。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玉米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菌源。病菌经叶片或茎秆的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引起发病。病菌侵染温度范围为26~36℃,最适温度为32~35℃。秋玉米发病时期为8月中下旬的玉米心叶末期,而未到心叶末期或已抽雄,一般不侵染或发病很轻。重施苗肥或偏施氮肥发病较重,反之,前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则发病较轻。田间植株密度大,引起植株徒长,株间郁密高湿发病重。玉米螟虫为害严重的地块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浙单4号、丹玉6号等发病轻或不发病,自交系Hi33、B68Ht、H93Ht、B79、Va22、H60、E28、旅28、Mo17、西41331等表现抗病。1.种植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发区,应种植在当地表现抗细菌性茎腐病的品种。2.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抗菌素,如农用链霉素、农抗120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播种前,用抗菌素浸种,对于控制经种子传播的病原菌有显著的效果。3.农业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减少菌源;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改善田间通风条件和降低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玉米尼州细菌性萎凋病于1969年在美国尼布拉斯加州中部和东部首次发生,以后陆续在美国的其他州扩展蔓延,可造成50%以上的产量损失。目前除美国外,其他国家也有发生。在我国未见该病发生的报道。植株整个生育期均能受到病菌侵染出现萎凋和枯死。病菌可通过幼株的茎和根侵染或直接侵染叶片,在幼苗或较老的植株上形成病斑,早期侵染可引起幼苗枯死;后期侵染表现矮化、萎凋或不同程度的叶枯,其上具有灰色或淡黄色条斑,在某些杂交种或自交系上偶尔出现淡红色、波纹状或不规则的边缘和沿着叶脉有或无暗绿色至黑色水渍状的多角形病斑,最后全叶枯死。叶片上与叶脉平行的出现分散的水浸状条斑,随着条斑扩大,病斑表面有细菌菌脓溢出,迅速干燥后呈晶体光泽。系统侵染的植株维管束变橘黄色,果穗苞叶和籽粒上可呈橘黄色。受田间温度的影响,根部和茎基部可发生干的或水渍状的分泌黏液的褐腐。横切病茎,从维管束中溢出橘黄色菌脓。图1-175 叶片初期病斑(水浸状)图1-176 叶片中期病斑图1-177 叶片后期病斑图1-178 叶片后期病斑(放大)图1-179 茎秆维管束褐变(右:健株)该病表现的萎凋和叶斑症状有时易与细菌性枯萎病相混淆。玉米尼州细菌性萎凋病的致病菌为密执安棒状杆菌尼布拉斯加致病变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subsp.nebraskensis (Vidaver&Mandel) Davis et al.,异名: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e subsp.nebraskense (Schuster,Hoff,Mandel and Lazar) Dye&Kemp],属细菌厚壁菌门棒状杆菌属。菌体无鞭毛,不运动,过氧化物酶阳性反应,氧化酶反应阴性,革兰氏染色阳性,多型的杆状,平均大小为2.5μm×0.5μm。菌落颜色随不同培养基而变化,在肉汁葡萄糖酵母浸汁琼脂基上菌落杏黄色或红橙色,黏液状。CNS培养基是该菌的半选择性培养基。图1-180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该菌可分化为不同株系,依据细菌素和噬菌体分型,可划分为8个组和20个亚组。人工接种,病菌还能侵染高粱、美洲长草、苏丹草、甘蔗和大刍草等。病菌在病叶、茎秆、穗轴、病种子,或地表处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在没有病残体的土壤中未能检测到病原菌。病原菌种群数量随冬春季节病残体的分解而降低,夏季种群下降迅速。病菌侵染适宜温度为27℃,温度12℃以下或40℃以上,病菌在植株体内生长缓慢以及死亡。病菌侵染发病与伤口关系密切,风沙、冰雹、暴风雨和大风造成的伤口有利于发病。从生育期看,幼苗比成株易于感病。病菌能侵染马齿型、甜质型、硬粒型和爆粒型玉米品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马齿型玉米自交系A632及其杂交种对该病高度感染。1.种植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发区,种植当地表现抗病的马齿型和甜玉米品种,避免种植感病玉米自交系A632及其组配杂交种。2.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抗菌素浸种,对控制经种子传播的病原菌有显著的效果。3.农业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菌源;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改善田间通风条件和降低湿度,减缓发病。细菌性褐斑病早于1926在美国即有报道,随后在世界上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在玉米生长季节,暴雨过后几天玉米叶片即会形成典型症状。在我国,尚未见该病发生的报道。细菌性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在玉米植株下部叶片尖端开始发生,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变为乳白色至黄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斑点,直径2~10mm,后期干枯变褐色,边缘淡红色至褐色。较大的病斑周围显现黄色晕圈。有时病斑易与某些除草剂药害混淆,导致难以明确诊断。图1-181 叶片初期病斑图1-182 叶片中期病斑图1-183 叶片中期病斑(示晕圈)图1-184 叶片后期病斑细菌性褐斑病的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syringae van Hall,异名:Pseudomonas holci Kendrick],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1.5~3.0μm×0.6~1.2μm,平均为0.73μm×2.13μm。单生、双生或成短链,有荚膜,无芽孢,能运动,具1根至数根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嫌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白色,平滑、凸起,半透明,有光泽,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中呈云雾状,有菌膜和沉淀。在KB培养基上产生散射荧光色素。该病菌产生低分子肽的毒素导致植株组织褪绿。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高温度为35℃,最低温度为0℃。病菌的不同菌系对其他植物的致病性表现有寄主的专化性。除玉米外病菌尚能侵染谷子、珍珠粟、苏丹草、帚高粱、约翰逊草、高粱和小麦等。病菌在作物残体里越冬,通过气孔侵入寄主。玉米生长季节尤其早期遇温暖(25~30℃)、多雨和多风天气,病害易于发生。可参考玉米尼州细菌性萎凋病。玉米细菌性条纹病于1960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目前许多国家将该病列为检疫对象。病菌侵染玉米引起叶片上产生条纹症状,1978年发现该病菌侵染玉米还产生斑点症状。图1-185 叶片斑点状病斑图1-186 叶片条纹状病斑病害症状先从下部叶片出现,在适宜条件下向上部扩展,果穗以上的叶片很少受侵染。叶片上先呈琥珀色至橄榄色、水浸状半透明病斑,具晕圈,后变为褐色褪绿斑,病斑边缘平行,常伸长汇合成条状,后期病斑变为褐色病枯死。病斑还可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斑点,少数感病的自交系在上部叶片表现褪绿条纹或变白。图1-187 叶片中期病斑玉米细菌性条纹病的致病菌为高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dropogonis(Smith)Stapp],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1.5~2.5μm×0.5~0.8μm,能运动,具1根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可积累多聚β-羟(基)丁酸。在King's B琼脂培养基上不产生荧光色素、果聚糖,氧化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阴性。图1-188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除玉米外尚可侵染高粱属的一些种,如苏丹草和约翰逊草等。叶片有水滴时病菌菌体可通过水孔和气孔侵入寄主。长期温暖多湿天气有利于发病。参照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防治措施。玉米细菌性叶枯病于1949年在美国的中部和南部玉米带发生,目前已遍布世界许多国家。玉米细菌性叶枯病初在玉米植株喇叭口的新叶上产生水浸状线条状病斑,病斑逐渐变褐色,有时为灰色或白色,在某些品种上病斑边缘成红色。在成熟叶片上病斑伸长,抽雄后的植株叶片罕见有新病斑。在感病品种上或为害严重的叶片后期易成撕裂状。图1-189 叶片初期病斑图1-190 叶片中期病斑图1-191 叶片后期病斑玉米细菌性叶枯病的致病菌为燕麦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venaeManns;异名:Pseudomonas alboprecipitans Rosen和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 Willems et al.),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为1.6μm×0.6μm,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阴性。在酵母浸汁葡萄糖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奶黄色,中央黄褐色至褐色,中心隆起光滑。适宜该菌生长温度为30~35℃,在30℃里培养3天后菌落直径达2~3mm。在King's B培养基上不产生荧光色素,产生白色沉淀物。SNR培养基是该菌分离有用的半选择性培养基。除玉米外尚侵染燕麦、大麦、小麦、黑麦、珍珠粟、高粱、糜子、谷子和雀稗草等。病菌在土壤中或植株残体上不能持久存活。在美国的佛罗里达雀稗草是病害初侵染菌源的越冬寄主。温暖多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但其发生温度为18~20℃。1.种植抗病品种 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在病害常发区,应种植在当地表现抗病的玉米品种。2.农业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可减少菌源。轮作倒茬措施对防病有效,但由于该病菌寄主范围广泛,需要与非该病菌的寄主作物轮作才能起到防病作用。玉米细菌性巧克力斑点病,于197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玉米上发现,是散发性病害,在钾严重缺乏的地块发病严重。世界上未见其他地区有发生报道。玉米细菌性巧克力斑点病,在叶片上产生暗褐色、可达3cm的长形病斑,周围有较宽的黄色晕圈。病斑多沿着叶缘向顶端部位形成,似缺钾的初期症状,后期病斑汇合引致叶片大面积枯死。图1-192 苗期为害状图1-193 叶片边缘病斑玉米细菌性巧克力斑点病的致病菌为致黑假单胞杆菌玉米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coronafaciens (Elliott) Young,异名:Pseudomonas coronafaciens pv.zeae Ribeiro et al.],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为1.0~2.7μm×0.6μm,可形成短链,具1~5根端生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在King's B培养基上产生荧光色素。以葡萄糖代谢的氧化方式形成果聚糖,氧化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为阴性。该病菌产生烟草素,当渗入烟草叶片里可引起过敏性反应。本病原细菌不同于丁香假单胞杆菌丁香致病变种(细菌性褐斑病菌),因为不能利用DL-乳酸和不能引起豇豆产生坏死斑,及其酪氨酸酶活性不同。病菌尚可侵染燕麦引起晕枯病。该病害仅发生于缺钾的土壤。受风吹造成叶片伤口可促进侵染发病。参照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防治措施。玉米细菌性条斑病于1949年在南非共和国玉米上首次发现,造成玉米产量损失40%,使该国西北部地区因病不能种植玉米。目前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无该病发生的报道。玉米细菌性条斑病典型症状,在叶片上产生黄褐色、与叶脉平行的长条形病斑,宽度2~3mm,边缘呈黄色,不规则。病斑伸长汇合成条状,似干旱所致症状。植株严重受害呈现萎蔫状。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有黄色水珠状菌脓。图1-194 叶片中期病斑玉米细菌性条斑病的致病菌为玉米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pv.zeae (Coutinho&Wallis)],属细菌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平均为2.0μm×0.5μm,有单根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物酶反应阳性。产生黄色单胞菌素。在酵母浸汁葡萄糖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菌落浅黄色,黏液状,光滑。该菌半选择性培养基为MXP培养基。适宜该菌生长的温度为28℃。目前发现该病菌仅侵染玉米,未见发现侵染其他禾本科作物。病菌在植株病残体上存活和越冬。尚未确定种子是否带菌。一些杂草是该病菌越冬寄主。病菌从玉米叶片的气孔侵入,通过细胞间隙和薄壁组织扩展。当病菌侵入髓部堵塞微管组织,造成植株萎蔫。温暖多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但其发生温度为18~20℃。1.种植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病害常发区应种植抗病品种。2.农业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菌源;轮作倒茬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
报告五 田间管理
出版时间:2015在定植好秧苗的基础上,做好定植后每个环节的正确管理,是确保甜瓜稳产、高产,实现甜瓜高效益的技术保障。这就要求调控好每个生产环节的温度、光照、水分、养分,以及放风时间、放风口的位置、放风口大小的调控等。1 定植到缓苗期间 白天气温30~35℃,夜间一般不低于15℃利于缓苗。在特殊天气条件下,短时间内温度也不应低于8~10℃。如果外界气温过低的话,可以采取如下保温、增温措施。◎ 棚室的外围,围靠一层草苫;◎ 在秧苗的垄台上方搭建临时小拱棚,白天揭掉,晚上盖好保温;此期的管理重点是:以增温、保温为主。在温度管理上要以早晨凌晨6点的温度指标为基准,摸清楚棚室的增温、保温性能,调控好白天棚室内的温度指标。如果白天温度在正常管理的情况下,不能满足夜间植株生长发育的温度指标时,白天温度可以提高到40~45℃。◎ 如果棚室内温度过低的话,就应该考虑临时升温错施了,可以设置暖风炉、空气加热线、点燃远红外线煤气灶、搭建临时升温火炉、或者用燃烧酒精来升温等措施,均有一定的增温效果。但一定要注意电路安全、预防火灾、人在棚室里作业棚室封闭过严缺氧、一氧化碳中毒等现象的发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白天进行高温管理,只适用于夜间温度不能满足秧苗正常成活和秧苗最低温度生育指标8~10℃时,且要求土壤、空气必须具备较高的湿度,此温度管理方法只适用于定植后短时间内的温度管理。如果温度达到的生长指标则不需要白天进行高温调控。2 缓苗后到瓜定个前 白天气温25~30℃,夜间不低于12℃,有利于壮秧,早出子蔓,早坐瓜,膨瓜快。此期温度的管理重点是:注意夜间不要温度过高,防止秧苗徒长。对于长势过快,不发子蔓的棚室,应加大昼夜温差的管理,夜里短时间内的最低温度可调控到10℃左右;或用控旺药剂5毫升对水15升喷洒生长点1~3次,控制秧苗旺长。待子蔓发出,看到瓜胎时,温度再转入正常管理。对于定植后,由于棚室温度低,秧苗长势弱的,要调高白天和夜间的温度,一般要以夜间凌晨6点(最低温时间段)温度为标准,在正常温度标准的基础上提高1~3℃,待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后,再将温度转入正常管理。3 坐瓜期温度调控 白天气温25~35℃,夜间尽量保持13℃以上,以利甜瓜的糖分积累和早熟。此期春棚的温度环境是越来越好,温度的管理重点应该是:不要为了快膨果和为了果实快速成熟,进行高温管理,温度过高,虽然膨果较快、成熟较早,但容易导致植株根系老化,地上部早衰,影响第二、第三茬瓜的正常生长,甚至于造成生理障碍等情况发生。棚膜选择:日光温室选择透光率好、保温效果好的聚氯乙烯无滴膜;春大棚膜易选择三层、保温、防老化、无滴效果好,透光率高的EVA薄膜。内吊的1~3层内幕,也要求选择含有无滴剂和EVA的薄膜。在生产过程中,注意经常擦净吸附的土尘和其他赃物,保持棚膜面的干净,提高透光率。在能够保持温室内温度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揭晚盖草苫等保温覆盖设施,以增加光照时间。春大棚,在能够保证棚内温度的条件下,要及时逐层撤掉棚内吊挂的内幕,以保证较强的光照强度。1 缓苗水 定植后7天左右,浇一次缓苗水,这次水一定要浇足,标准一般要求上垄台,以利扎根、发苗和培育壮秧。这次透水,对定植之前浇水不足地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根系下扎的深度和根量的多少,坐瓜后植株的长势和早衰程度。此水,一般不需要带肥。但在遇到低温障碍,根系发育不良时,可适当喷施一些叶面肥。2 花前肥水 是指甜瓜在开花(早春为了促进坐瓜可以考虑雄蜂授粉或激素处理瓜胎)前,施用的一次肥水。此次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地力水平和植株的长势而定。如果这次肥水不及时浇灌的话,到催瓜肥水再追施时,土壤湿度、养分供应、植株长势,将直接受到影响,这次肥水可适当给予少量施用。此次肥水的施用方法:一般不宜过大,可采取隔垄浇灌的方法,每亩随水冲施水溶性冲施肥三元素复合肥8~10千克。3 膨瓜肥水 这次肥水一般是在坐瓜后,当大多数瓜长至核桃—鸡蛋大小时施用的肥水,叫膨瓜肥水。一般亩施水溶肥氮钾复合肥25~30千克,对于种过蔬菜、甜瓜的重茬地块,每冲施1~2次冲施复合肥后,冲施一次海藻菌肥或生物钾肥3~6千克。以期改善根系活性增加根系吸收能力。在节省化肥50%以上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改良土壤微生物群落,解决土壤盐渍化的问题,提高产量和瓜品质量。从膨瓜到成熟,和第二、第三茬瓜的肥水管理,要根据土壤墒情、植株长势,可参照第一次膨瓜肥水的管理,适量追肥、浇水。此期的管理重点是:要经常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在湿度管理上,既要照顾第一茬瓜的正常成熟和品质,又要兼顾第二、第三茬瓜的膨瓜对肥、水的需求,土壤切忌旱涝不均,以防裂瓜。每次浇水前,都要参考近期天气变化,选择晴天上午浇水,浇水后3~5天没有气象变化时进行,浇水后1~3天上午密闭防风口,将棚、室温度提高正常管理温度的3~5℃,有利于棚、室内的湿度高度气化,再打开防风口,进行排湿,然后再转入温度的正常管理。此法既能解决浇水后地温下降,尽快回升的问题,又能防止棚、室内空气湿度过大,导致病害的发生。一般深冬和早春的放风时间在中午前和中午,要求在打开放风口以后,棚室内的温度能够保持不升不降,温度指标控制在适宜植株生长的范围之内即可。但这个温度指标的掌握,需要自己摸索棚室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出自己棚室的具体放风时间,同时注意早春及时排湿防灰霉病。风口与温度的调控:要根据植株的长势调控放风量的大小及温度高低。植株长势过旺茎节间在13厘米以上,叶片直径20厘米左右或更大、生长点长势过快、茎秆表现过嫩、只长秧子不发子蔓,生长过旺的瓜秧,或经过观察有旺长趋势时,就应该调低正常管理温度指标1~3℃;反之,就应该将温度指标调高1~3℃。待植株正常生长后,再按不同生育时期的温度标准管理。风口管理的注意事项:如果棚室不同位置的温度不一致时,应该先从高温部位放风,后放低温部位。防风时,防风口应该由小到大;关风口时,应该是由大到小。不要一次性开放风口和关放风口,更不要盲从别人的开、关放风时间和放风口大小。吊蔓整枝:定植后5~7叶时,用胶丝绳将主蔓吊好,并随着植株的不断生长,随时在吊线上缠绕。吊蔓整枝方法有两种。1 主蔓单秆吊蔓一次掐顶 即将主蔓一直缠绕到接近吊蔓胶丝绳顶部时,一次性掐顶的方法。此方法适宜于植株不徒长,子蔓发得好,生长正常的管理。该掐顶法,第一茬瓜比两次掐顶的膨瓜速度略慢,但第二、第三茬瓜做瓜较早,植株不易发生老化现象。2 主蔓单秆吊蔓两次掐顶 首先,在主蔓长至13片叶左右时为控制植株旺长,促其子蔓(侧蔓)早发、早结果、早膨果进行的第一次掐顶,然后再用顶部第一或第二叶叶腋生出的一个子蔓,作为龙头(主蔓),继续在胶丝绳上缠绕,其他子蔓留一片叶掐尖,待新龙头长至接近吊蔓胶丝绳的顶部时进行第二次掐顶。此方法的第一次掐顶,最晚必须掌握在发出的子蔓上刚刚见到瓜胎时进行,如果瓜胎过大时再掐顶,由于养分主要供给瓜胎的发育,上部节位的子蔓,就不能萌发,将导致地下部根系老化,植株早衰,直接影响第二、第三茬瓜的生产。一般第4片以下长出的侧蔓全部去掉,从第5~10片真叶叶腋长出的子蔓(侧蔓)上留瓜,一个侧蔓留一个瓜,幼瓜后面留下一叶片后其他叶片与子蔓生长点一起去掉。留瓜子蔓(侧蔓)位置的确定,要根据植株根量(长势强弱)来确定坐果节位的高低和坐果数量。如果定植后瓜秧根量少、长势弱,坐果节位需要高一些,待长势旺盛一些后再留子蔓和留瓜,或少留瓜。整理子蔓时,长势弱时,坐瓜节位以下的子蔓(侧蔓),可以适当晚去掉或留一子蔓,防止根的老化。瓜秧掐掉生长点的高度,一般主蔓长至25~30片真叶接近吊瓜秧胶丝绳的高度时,去掉生长点,以促瓜控秧。一般腰节第11~20节位不留瓜,但生出的侧蔓可留1片叶掐尖。在子蔓(侧蔓)、孙蔓(子蔓上生出的蔓)的管理上,如果每茬座瓜后,可将空蔓用剪子剪掉,以防子蔓太多,瓜秧长势太乱,影响通风透光。如果发生病害,叶片光合作用面积不够,可适当留些子蔓,长出新叶,作为功能叶片,补充光合作用叶片面积的不足。1 瓜茬数与留瓜数量 第一茬瓜可用药剂喷花和处理瓜胎5~6个,留瓜3~4个,待第一茬瓜坐住并膨大时,上部节位生出的子蔓瓜胎容易坐瓜时,可进行人工处理第二茬瓜胎,第二茬处理瓜胎3~5个,留瓜2~3个。第三茬一般在孙蔓上处理瓜胎3~5个,留瓜2~3个。2 保瓜措施 设施甜瓜栽培,一般开花坐果期很难满足其环境条件的要求,坐瓜比较困难,所以,对瓜胎必须采取激素处理的方法,作为保瓜措施。处理瓜胎法花前喷雾法:可采用高效坐瓜灵喷瓜胎,此激素为0.1%的吡效隆系列,一般每袋(5毫升)对水1升(参照说明书使用),当第一个瓜胎开花前一天用小型喷雾器从瓜胎顶部连花及瓜胎定向喷雾。注意最好用手掌挡住瓜柄及叶片,以防瓜柄变粗、叶片畸形。喷瓜胎时,一般一次性处理花前瓜胎2~3个(豆粒大小的瓜胎经处理均能坐住),这样一次性处理多个瓜胎,坐瓜齐,个头均匀一致。为防止重复处理瓜胎而出现裂瓜、苦瓜、畸形瓜现象,可在药液中加入含有色素的2.5%咯菌腈悬浮剂即防治了早期灰霉病的侵染又做了喷花标记。此法较简单,易操作。但是,如果瓜胎受药不均时,易导致偏脸瓜的发生。浸泡法也是采用0.1%的吡效隆系列产品,用同样的药液浓度和同样瓜胎生育指标,将瓜胎垂直浸入配好的激素药液里,深度达到瓜胎的2/3即可。如果浸入过深,接近瓜柄,会导致瓜柄变粗,影响商品性。喷花处理法此方法就是在甜瓜开花后的当天或第二天,用小型喷雾器将药液直接喷向柱头的方法。喷花的时间要掌握在10点以前,或15点以后,以防止高温时间段处理,药液浓度过高,引起裂瓜和苦味瓜的形成。常采用的药剂为2,4-D,施用浓度一般10~20毫克/千克(参照说明书使用),为提高坐瓜率,最好根据棚温的高低,做好试验后再大面积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激素和那种处理瓜胎的方法,都要根据药剂的性能、棚室内的温度指标,调整好药液浓度,尽可能的避开高温时间段对瓜胎进行处理,以防高温时间段处理,药液浓度过高,容易引起裂瓜。蘸花后,如瓜胎上面附着药液过多,及时用手指弹一下瓜蔓,去掉多余药液,减少裂瓜机会。药液要随配随用,这样可以准确掌握药液浓度,保证坐瓜效果。3 疏瓜 疏瓜时间应选择在大多数瓜胎长至核桃—鸡蛋大小时,进行1~2次疏瓜。根据植株的长势和单株上下瓜胎大小的排列顺序、瓜胎生长正常程度进行,疏掉畸形瓜、裂瓜及个头过大、过小的幼瓜。保留个头大小一致、瓜形周正的幼瓜。一般第一茬瓜留3~4个,第二或第三茬瓜留2~3个。疏瓜时,要在膨瓜肥水施用后,坐瓜稳定,植株没有徒长现象时进行,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疏瓜后植株徒长,导致化瓜现象的发生,确保第一茬瓜的适宜上市期,并获得高效益。在寒流、阴雪天、连阴天等天气的情况下的采取如下措施。◎ 采取严格的保温、增温措施:白天减少进出棚室的次数,棚门口加长挡风保温棚膜,夜间封严,覆盖好保温覆盖物。如夜间温度可能将至植株生育的临界温度指标时,可采用临时加温设施,如热风炉、空气加热线、临时火炉等,但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生产安全。◎ 注意采光管理:尽可能让植株多见散射光,可以考虑增加后墙反光膜。揭开保温覆盖物,隔苫揭帘。持续阴天后突遇晴朗天气,切忌全部揭苫,要陆续见光,逐渐揭苫,以防瓜秧突见强光环境下萎蔫。此时因根系功能没有恢复正常,叶片脱水,营养供应不足,可喷施一些叶面肥作为养分的补充。◎ 下雪时及时清扫积雪,以防压坏棚架。◎ 连阴天来临前,叶面喷施抗寒剂碧护4000倍液和防病杀菌药剂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喷施或灌根,可以预防大多数真菌病害,或85%疫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一般冬早春栽培病害防控采取一次性灌根施药阿米西达技术,对后面因阴天棚室内空气湿度过大,空气熏烟剂易造成叶片枝蔓老化的病害防除效果好很多。甜瓜以九成熟时采收最好,这时甜瓜色泽好、口感最甜、香味浓郁,商品价值高。成熟判断,可观看瓜的转色情况,即是否与种子包装袋上瓜的颜色相似。相似时说明已经成熟,即可采收上市。此时采收,一般适宜近距离销售。若远距离销售的话,要根据外界的气温高低和路途远近,做好调整,一般七八成熟就可以采收上市。 -
报告二、高粱细菌病害(Sorghum Diseases Caused by Bacteria)
出版时间:2013在引起植物病害的几类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种子植物)中,细菌的重要性仅次于真菌和病毒,迄今已明确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达300多种。高粱上已报道有几十种细菌病害,细菌性条纹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茎腐病和细菌性斑点病等在世界上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细菌性病害症状复杂多样,有的易与真菌和病毒病害及一些生理病害的症状混淆,难以区别。因此,细菌病害的诊断和鉴定,除观察比较症状特点外,还需通过病原细菌的细胞形态、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DNA探针技术、基因序列分析技术进行鉴定。高粱细菌性条纹病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南美、非洲、欧洲,在前苏联、印度、中国、日本、苏丹、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许多种植高粱的国家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损失。目前,许多国家将高粱细菌性条纹病列为检疫对象。高粱细菌性条纹病主要为害高粱叶片和叶鞘,也可为害籽粒、花梗和花序、茎秆。该病害主要特点是病菌侵染叶片产生条纹状病斑,偶见产生斑点症状。病斑条纹状,宽1~3mm,延伸于叶脉间,条件适宜时,病斑可扩展长达200mm。病斑颜色因品种而异,在多数品种上呈深红褐色或紫褐色,少数品种上为黄色、黄褐色,病斑上常见有菌脓溢出,具有光泽,油渍状。高粱细菌性条纹病的致病菌为高粱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ndropogonis(E.F.Smith)Stapp,异名Bacterium andropogonis E.F.Smith〕,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图1-152 叶片条纹状病斑(左:前期;右:后期)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1.0~1.2μm×0.5~0.8μm,1~2根极生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积累多聚-β-羟(基)丁酸酯。在King's B琼脂培养基上不产生荧光色素、果聚糖,氧化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阴性。在肉汁胨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白色,稍有光泽,边缘整齐,光滑,半透明,稍隆起,培养基不变色。在肉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量少,稍混浊,表面无菌膜,底部稍有沉淀。在酵母浸汁液葡萄糖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奶油色。明胶不液化,不水解淀粉,不产生果聚糖。甲基红和VP试验阴性。接触酶阳性,石蕊牛乳变蓝、不凝固。病菌生长温度5~38℃,最适为22~28℃,40℃不生长,致死温度为50℃。适宜病菌生长的pH值为5~8。接种烟草出现过敏反应。除高粱外,病菌尚可侵染高粱属的一些种类,如苏丹草和约翰逊草等。图1-153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病菌可在病株残体和带菌种子上,也可在杂草和再生高粱植株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带病种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田间病菌借助风雨、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病菌菌体可通过水孔和气孔侵入寄主叶片引起发病。连续高湿和温暖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相对湿度90%以上和昼夜温度24~30℃最有利于发病。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1.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措施。在各种类型的高粱品种中均可选育出抗病性良好的品种。2.种子消毒 种子于60~70℃干热处理1h,可杀死种子内外携带的病原细菌。也可采用抗菌素药液变温浸种法,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杀死病菌。也可采用环氧乙烷熏蒸,可杀死种子内外全部细菌,但此法对种子发芽有明显影响,故只能用于非种子用的高粱。3.农业措施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秋后及时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深埋于土壤中以减少菌源。4.药剂防治 对高粱叶甲等媒介昆虫及早喷洒杀虫剂进行防治。植株发病初期可喷洒农用链霉素,对该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细菌性红条斑病发生于世界各地高粱产区,中国、印度、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尼日利亚等国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个别国家或地区发病严重。细菌性红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叶片受害,初在叶脉间生出水渍状、红褐色小条斑,逐渐扩大,呈间断出现的长卵形、长条形病斑,中心黄褐色坏死,边缘红色。病斑常汇合成斑块扩及大半叶片,在叶片两面的病斑上有大量黄色小粒状菌脓溢出,干燥后变为鳞片状薄层。不同寄主上表现的症状有差异。在某些基因型高粱品种上表现的症状颇似高粱红条病毒病症状,而后者在叶片两面的病斑上无黄色菌脓或鳞片状薄层。图1-154 叶片条纹状病斑(左:初期;右:后期)图1-155 叶片上薄膜状干燥菌痂细菌性红条斑病致病菌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高粱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holcicola(Elliott)Dye〕,属细菌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大小0.5~0.9μm×1.1~2.4μm,单生、双生或短链状,有荚膜,无芽孢,1~2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瘤状、有光泽、平滑,初透明,后呈蜡黄色,不透明,边缘整齐。明胶缓慢液化,七叶灵水解,淀粉水解。牛乳澄清但不凝固,硝酸盐不还原。能产生氨和硫化氢,不产生吲哚。酯酶阳性,氧化酶、脲酶、精氨酸双水解酶和VP反应均为阴性。能利用葡萄糖、蔗糖、甘露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海藻糖、纤维二糖、果糖等产酸而不产气体。能利用柠檬酸钠、乙酸钠、乳酸盐产碱。不能利用鼠李糖、菊糖、山梨醇、甘露醇、水杨苷、肌醇、酒石酸盐和苯甲酸盐。图1-156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适宜病菌生长的pH值为5.5~9.0,最适pH值为7.0~7.5。适宜生长温度为28~30℃,最高36~37℃,最低约为4℃,致死温度51℃。采用生理生化检测方法不能精确地将该细菌种与Xanthomonas campestris 中其他致病变种区分开,用血清学和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是可行的。1987年Claflin等研究提出的MXP半选择培养基,可用于快速分离鉴别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phaseoli。在病原细菌中存在致病性分化,表现在对不同的高粱品种的病斑型反应不同的致病专化型。该病菌除为害高粱外,尚能侵染玉米及高粱属的苏丹草、帚用高粱和约翰逊草。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带菌种子和病株残体可能是远距离传播体。田间病菌借风雨传播,侵染植株引起发病。温暖高湿的天气有利于传播发病。1.种植抗病品种 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病害常发区应种植抗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菌源;轮作倒茬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细菌性斑点病分布于世界各地种植高粱的国家,如中国、印度、美国、墨西哥、阿根廷、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前苏联和西非的许多国家。在保加利亚的苏丹草上,遇有利的气候条件可暴发流行,严重为害叶片。近年来,高粱细菌性斑点病在我国东北、华北的高粱产区发生普遍,局部地区为害较重。高粱细菌性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籽粒。图1-157 植株被害状病斑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直径2~5mm,初呈暗绿色,后中部变淡,边缘红色或红褐色,有黄色晕圈。潮湿时有菌脓溢出,干燥后呈薄膜状。病斑多时常汇合连片,导致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该病在不同品种上的症状表现有差异。病斑有时颇似一些真菌引起的病害、药害或生理性斑点的症状。图1-158 叶片上病斑(左:初期;右:中期)图1-159 叶片病斑(晕圈)细菌性斑点病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syringae van Hall,异名Pseudomonas syringae van Hall),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大小0.6~0.7μm×1.2~1.8μm,单生,双生或呈短链状。有荚膜,无芽孢,1~4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不具有聚-β-羟(基)丁酸酯积累。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淡灰白色,黏稠光滑或稍有皱褶,凸起,半透明,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混浊,有菌膜和颗粒体。在King's B琼脂培养基上产生荧光色素。明胶液化迅速,牛乳澄清不凝固。不产氨、硫化氢和吲哚。淀粉水解弱、产生果聚糖。精氨酸双水解酶、氧化酶和酯酶均为阴性。能利用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甘油、甘露糖、木糖等产酸而不产气。不能利用麦芽糖、乳糖、鼠李糖、棉籽糖、海藻糖和酒石酸盐。能利用甜菜碱、肌醇和山梨醇产碱。图1-160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5~30℃,最高35℃,最低0℃。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多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除高粱外尚有苏丹草、约翰逊草、珍珠粟和谷子等多种作物。病菌在遗落于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内越冬,也可以种子带菌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体。在高粱生长季,田间借风雨传播。在干种子上细菌至少能存活3个月。带菌种子发芽3天后,在种皮内、胚根鞘末端和种胚表面可有大量病原细菌,7天后整个种子上都有细菌。病菌通过伤口、气孔和水孔侵入植株体内。潜育期很短,仅2~3天。初始细菌在细胞间活动,后迅速破坏寄主组织进入细胞内。病害发生最适温度12℃。低温、多雨高湿天气病害扩展迅速。高粱和苏丹草全生育期均易感病。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1.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减少越冬菌源,秋后及时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深埋于土壤中以便减少菌源。建立无病留种田,种植无病菌种子。3.药剂防治 可用50~100μg/g链霉素溶液浸种30~60min,经水洗后晾干播种。高粱细菌性茎腐病最早在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非洲等地有发生,目前已广泛分布于全世界高粱产区。在我国,一些高粱种植区有发生,局部地区发生较重。植株被侵染后,主要在高粱生长中期发病,中部节位发生腐烂,导致茎秆折断,造成直接的生产损失。在病害常发地块,高粱生长前期即可引起植株近地表茎节腐烂,造成植株枯死。因此,细菌性茎腐病在个别高粱产区对生产具有一定威胁。高粱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发生在高粱生长中期,症状出现于植株茎秆中部节位。图1-161 心叶枯萎图1-162 茎秆及叶鞘腐烂发病初期,在茎节上产生水浸状褪绿斑块,病斑迅速扩大,变为褐色软腐状;茎秆内髓组织分解和茎表皮腐烂,导致茎秆折断;病株表现心叶卷裹呈鞭状或鼠尾状,卷裹处腐烂。有时植株下部叶片正常,上部4~5片叶死亡,死亡叶片易于拔出,叶底部腐烂。病株根系发育不良、须根减少,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红褐色。发病部位因细菌的大量繁殖和高粱组织分解产生的一些物质而散发出明显的臭味。在南方一些地区,由于田间病菌数量大,病害在高粱苗期即可发生,引起根、茎基部腐烂,直接造成幼苗枯死。图1-163 植株茎秆腐烂、心叶枯死图1-164 心叶卷裹(左);叶片坏死斑(右)图1-165 茎秆腐烂(剖面图)该病与腐霉菌引起的茎基腐病症状相似,两者极易混淆。主要区别: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发生于植株心叶、茎秆和叶鞘上,腐烂组织有臭味;腐霉菌茎基腐病叶鞘病斑无红褐色边缘,组织软化后略有酒糟味;潮湿时腐霉菌茎基腐病病斑上形成白色霉层。高粱细菌性茎腐病的致病菌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 Burkholder,McFadden&Dimock,异名E.chrysanthemi pv.chrysanthemi Burkholder,McFadden&Dimock;E.chrysanthemi pv.zeae(Sabet)Victoria,Arboleda&Munoz;E.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l.〕,属细菌薄壁菌门欧文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大小1.0~3.0μm×0.5~1.0μm,周生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孔氏液里不生长,费美液生长差,Koser液生长良好。菌落圆形,乳白色,稍透明。在E.M.B培养基上菌落中央淡褐色,边缘紫红色,无金属色泽。Endo培养基上菌落中央淡褐色,边缘红色,无金属色泽。在PDA培养基(pH值5.5)培养3~6天,菌落边缘皱褶,似炸鸡蛋状。耐盐性>26%。病菌生长适温32~36℃。硝酸盐还原,能液化明胶,产氨,不产生硫化氢,不水解淀粉,不产生吲哚,不分解脂肪,甲基红测验阴性,VP测验阳性,石蕊牛乳酸性反应,凝固,底层石蕊还原。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果糖、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甘露糖、水杨苷里产酸和产气,在甘油里只产酸。图1-166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病菌在土壤中的植株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菌源。病菌通过叶片、叶鞘或茎秆的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体内引起发病。病菌侵染温度为26~36℃,最适温度32~35℃。重施苗肥或偏施氮肥发病较重;反之,前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则发病较轻。田间植株密度大,引起植株徒长,遮阳严重,株间郁密高湿发病重。高粱螟虫和叶甲等为害严重的地块发病重。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1.种植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发区,应种植在当地表现抗细菌性茎腐病的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减少菌源;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改善田间通风条件和降低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抗菌素,如农用链霉素、农抗120等,有一定防治效果;播种前用抗菌素浸种,对于控制经种子传播的病原菌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