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二十八)玉米蚜(Corn Leaf Aphid)
出版时间:2009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俗称腻虫、蚁虫、蜜虫,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玉米蚜分布广泛,遍及我国各玉米栽培区。玉米蚜可为害玉米、高粱、大麦、水稻等作物及一些禾本科杂草。以成蚜、若蚜刺吸植株汁液,在玉米生长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苗期群集于心叶,严重时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甚至死亡。随植株生长发育,主要集中在新生的叶片为害,孕穗期多集中在剑叶内、叶鞘上或幼嫩的雄穗上为害,严重时雄穗不产生花粉。蚜虫吸取玉米汁液的同时,排泄大量“蜜露”,覆盖叶面,影响光合作用,且易引起霉菌寄生,致被害植株长势衰弱,发育不良,产量下降。雌穗上“蜜露”常加重玉米穗腐病发生,造成产量损失和品质降低。此外,蚜虫还可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图3-70 被害状(上:为害心叶;下:布满茎秆)图3-71 为害雄穗有翅孤雌蚜:体长1.6~1.8mm,宽1.0mm左右,卵圆形,黄绿或黑绿色,头、胸黑色发亮,复眼红褐色,第3~5腹节两侧各具1个黑色小点。触角6节,短于虫体。腹管圆筒形,上具复瓦状纹。尾片乳突状,每侧各有刚毛2根,腹管与尾片均为黑色。图3-72 蚜虫若虫、成虫及有翅蚜虫无翅孤雌蚜:体长1.8~2.2mm,长卵形,淡绿或深绿色,上浮一层白色粉状物,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为体长的1/3,第3~5节无次生感觉圈。玉米蚜冬季以无翅成蚜、若蚜在麦类根际地下及早熟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心叶内越冬。在黄淮海及长江流域,翌春3、4月份在小麦、杂草等寄主上开始活动为害繁殖,4~5月小麦旗叶期至黄熟期,产生大量有翅蚜迁往春玉米、春高粱、二熟早稻、莠草上为害,孤雌生殖,虫口密度快速增加。春玉米露雄期,玉米蚜转移到上部叶片及幼嫩雄穗上为害,此时气温23~25℃,适宜玉米蚜生长发育,快速繁殖,虫口密度激增,为害加重。春玉米进入乳熟后期,产生大量有翅蚜,大量迁往夏玉米田。夏玉米抽雄期种群增长速度达到高峰,在散粉吐丝期及玉米雌穗成熟前期虫口密度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以后随玉米植株进入黄熟,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增大,又产生大量有翅蚜,迁回冬小麦田和附近的杂草上繁殖并进入越冬。在东北春玉米区,6月中、下旬玉米蚜潜入玉米田;7月中旬正值玉米抽雄散粉期,玉米蚜繁殖速度加快,出现第二次有翅蚜迁移高峰;7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激增,虫口密度达到最高;8月下旬开始,由于昼夜温差大等环境条件不利于蚜虫发育,有翅蚜增加,开始迁出玉米田外。玉米蚜在平均气温7℃以上,即可繁殖为害,旬均温23℃,相对湿度85%左右最适生存。遇暴雨会被冲刷,有一定抑制作用。玉米蚜天敌种类有蜘蛛类、瓢虫类、食蚜蝇、草蛉、蚜茧蜂、步行甲及蚜霉菌等。天敌密度高时对其种群数量增长有抑制作用。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各地均有一些抗蚜或耐蚜品种。1.农业防治 清除田边、沟渠及田间杂草,减少虫源;拔除中心蚜株的雄穗,减少虫量。尽量减少感蚜品种,增加抗蚜品种播种面积,抗蚜品种合理布局。2.化学防治(1)施用颗粒剂 用40%乐果乳油50ml,对水0.5kg,拌15kg砂土,每株新叶施撒1g。或用3%克百威颗粒剂7.5~15kg/hm2。(2)喷雾 50%抗蚜威乳油,40%蚜灭克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3)药剂涂茎 在玉米蚜发生初盛期,采用40%乐果乳油涂茎。 -
报告(十六)网目拟地甲(Pitchy Darkling Beetle)
出版时间:2009网目拟地甲(Opatrum subaratumFaldermann),别名沙潜,属鞘翅目,拟步甲科。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国外俄罗斯、蒙古等国有发生。成虫和幼虫为害幼苗,取食嫩茎、嫩根,影响出苗,幼虫还能钻入根茎、块根和块茎内食害,造成幼苗枯萎死亡;成虫可咬食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图3-40 为害叶片咬食穿孔虫体黑色略带褐色,一般鞘翅上附有泥土,故外观呈灰色,椭圆形。雌成虫体长7.2~8.6mm,宽3.8~4.6mm;雄成虫体长6.4~8.7mm,宽3.3~4.8mm。头部较扁,背面似铲状,复眼黑色在头部下方。触角棍棒状11节,第1~3节较长,其余各节呈球形。前胸发达,前缘呈半月形,其上密生点刻如细沙状。鞘翅近长方形,其前缘向下弯曲将腹部包住,不能飞翔,鞘翅上有7条隆起的纵线,每条纵线两侧有突起5~8个,形成网格状。前、中、后足各有距2个,足上生有黄色细毛。卵椭圆形,乳白色,表面光滑,大小为1.2~1.5mm×0.7~0.9mm。初孵幼虫乳白色,体长2.8~3.6mm,老熟幼虫15~18.3mm,体细长与金针虫相似,深灰黄色,背板色深。前足发达,为中、后足长度的1.3倍。腹部末节小,纺缍形,背板前部稍突起成一横沟,前部有褐色钩形纹1对,末端中央有隆起的褐色部分,边缘共有刚毛12根,末端中央有4根,两侧各排列4根。蛹为裸蛹,乳白色并略带灰白,羽化前深黄褐色,大小为6.8~8.7mm×3.1~4mm。腹部末端有2钩刺。图3-41 网目拟地甲网目拟地甲在东北、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土缝、洞穴和枯枝落叶下越冬。翌春3月下旬杂草发芽时,成虫大量出土,取食蒲公英、野蓟等杂草的嫩芽,并随即在大田作物和菜地为害幼苗。成虫在3~4月活动期间交配产卵,卵产于1~4cm表土中。幼虫孵化后即在表土层取食幼苗嫩茎、嫩根,幼虫6~7龄,历期25~40天,具假死习性。6~7月份幼虫老熟后,在5~8cm深处做土室化蛹,蛹期7~11天。成虫羽化后多在作物和杂草根部越夏,秋季向外转移,为害秋苗。沙潜性喜干燥,一般发生在旱地或较黏性土壤中。成虫只能爬行,假死性特强,寿命长,最长的能跨越4个年度,连续3年都能产卵,且孤雌后代的成虫仍能进行孤雌生殖。1.农业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改良土壤,铲除杂草,精耕细作等,以改变害虫发生条件,减轻为害。提早播种或定植,错开沙潜发生期。2.化学防治 在沙潜为害严重地区,播种前用3%氯唑磷颗粒剂,2~6kg/667m2,混细干土50kg,均匀地撒在地表,深耙20cm;或用50%辛硫磷乳油1:20比例拌潮湿细沙土,傍晚撒于幼苗根部四周;用50%辛硫磷乳油1:10比例拌切碎的叶菜或杂草等,傍晚撒于幼苗根部四周,每3~5天更换1次毒饵。 -
报告(十四)大地老虎(Larger Cutworm,Giant Cutworm)
出版时间:2009大地老虎(Trachea tokilnisButl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分布于全国各地。在日本、俄罗斯等国有发生报道。参见小地老虎的为害状。成虫体长20~22mm,翅展52~62mm,暗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分支较长,向端部渐短小,几达末端。前翅褐色,前缘自基部至2/3处黑褐色;肾纹、环纹明显,周缘围以黑褐色边,肾纹、环纹、剑纹明显,周缘各围以黑褐色边,肾纹外方有1黑色条斑;亚基线,外横线均为双条曲线,但有时不明显;外缘具1列黑点,内侧至亚缘线间为暗褐色。后翅淡褐色,外缘具很宽的黑褐色边。卵半球形,大小1.8mm×1.5mm,初浅黄色,渐变褐色,孵化前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41~61mm,头部黄褐色,额区在颅顶相会处呈双峰毗连。体黄褐色。体表多皱纹,微小颗粒不显。前胸盾褐色。臀板除末端两根刚毛附近为黄褐色外,几乎全部为1整块深色斑,并满布龟裂状皱纹。腹部第1~8节背面的4个毛片前2个等于或略小于后2个。蛹长23~29mm,腹部第3~5节明显较中胸及腹部第1~2节粗。腹端具1对臀棘。图3-37 大地老虎成虫(左♂;右♀)(张治良摄)图3-38 大地老虎幼虫大地老虎在我国各地均为1年发生1代。以低龄幼虫越冬。3~5月越冬后幼虫为主要为害虫态;5~6月温度达20℃以上时,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夏,滞育期长达100余天,9~10月羽化为成虫。卵多产于土表或幼嫩杂草茎叶上。参见小地老虎防治。 -
报告(九)黑绒金龟(Black Velvety Chafer)
出版时间:2009黑绒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Motschulsky),属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我国除西藏、新疆无报道外,各省(区)均有发生。国外在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有发生报道。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幼虫取食腐殖质及植物地下部分,为害性不大。成虫取食多种农、林植物芽、叶、茎。玉米幼苗茎及叶片被害,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的全株被啃光,仅留秃桩。图3-24 啃食幼苗造成缺刻成虫卵圆形,前狭后宽,大小为6.2~9.0mm×3.5~5.2mm,黑色或黑褐色,有丝绒般闪光。唇基黑色,光泽强,前缘与侧缘微翘起,中间纵隆。触角9节,鳃片3节。前胸背板横宽,两侧中段外扩,密布细刻点,侧缘列生褐色刺毛。鞘翅侧缘微弧形,边缘具稀短细毛,纵肋明显。前足胫节具2外齿,爪具齿。臀板三角形,密布粗大刻点。卵长1.2mm,椭圆形,乳白色,光滑。老熟幼虫体长14~16mm,头宽2.5~2.6mm,两侧颊区触角基部上方具1圆形暗斑(伪单眼)。肛腹片后部覆毛区布满顶端尖弯的刺毛,前缘双峰状,中间裸区楔状,楔尖朝向尾部,将覆毛区一分为二。刺毛列位于覆毛区后缘,由16~22根锥刺毛组成,呈横弧状排列,其中间隔宽些。离蛹,蛹体长8~9mm,宽3.5~4.5mm。腹部第1~6节背板中间具横峰状锐脊。尾节近方形,后缘中间凹入,两尾角较长。雄蛹臀节腹面可见隆起的外生殖器;雌蛹臀节腹面平坦,生殖孔位于基缘中部。图3-25 黑绒金龟(左:成虫;右:卵)图3-26 黑绒金龟幼虫(右:初孵幼虫)黑绒金龟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4~6月为成虫活动期,连续5天平均气温10℃以上,尤其是降雨后开始大量出土,晴朗风小的午后14~17时,是成虫活动高峰。6~8月为幼虫生长发育期。参见东北大黑鳃金龟防治。 -
报告(五)褐纹金针虫(Sweet Potato Wireworm)
出版时间:2009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Lewis),属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广西和新疆等省区。主要为害禾谷类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作物。主要为害幼芽和种子,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后期被害植株干枯死亡。成虫体长8~10mm,宽约2.7mm。黑褐色,生有灰色短毛。头部凸形,黑色,布粗点刻,前胸黑色,但点刻较头部小。唇基分裂。触角、足暗褐色,触角第2、3节略成球形,第4节较第2、3节稍长,第4~10节锯齿状。前胸背板长明显大于宽,后角尖,向后突出。鞘翅狭长,自中部开始向端部逐渐缢尖,每侧具9行列点刻。各足第1跗节至第4跗节节长渐短,爪梳状。卵初时乳白略黄色,椭球形,大小为0.6mm×0.4mm。图3-15 褐纹金针虫图3-16 褐纹金针虫成虫老熟幼虫细长圆筒形,茶褐色,有光泽,大小为25~30mm×1.7mm;头扁平,梯形,上具纵沟,布小刻点;身体背面中央具细纵沟。自中胸至腹部第8节各节前缘两侧生有深褐色新月形斑纹;尾节扁平而长,尖端具3个小突起,中间的尖锐;尾节前缘亦有2个新月形斑,斑后有4条纵线;后半皱纹,并密生粗大而深刻点。蛹长9~12mm,初乳白色,后黄色,羽化前棕黄色;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斜竖1根尖刺;尾节末端具1根粗大臀棘,着生有斜伸的两对小刺。褐纹金针虫在我国北方3年1代。以成、幼虫在20~40cm土层里越冬。第1至第2年以幼虫越冬,第3年以成虫越冬。翌年5月上旬,土温17℃时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适温为20~27℃;成虫寿命250~300天,5~6月进入产卵盛期,卵期16天。第2年以5~6龄幼虫越冬,第3年7龄幼虫在7、8月于20~30cm深处化蛹,蛹期17天左右,成虫羽化,在土中即行越冬。成虫出现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幼虫在春(4~6月)、秋(9~10月)两季为害。参考沟金针虫防治。 -
报告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出版时间:2015(1)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载下列事项:(一)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二)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三)收获、屠宰或者捕捞的日期。农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禁止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国家鼓励其他农产品生产者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2)处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建立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农产品生产记录的,或者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1)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的农产品,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识的,须经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包装物或者标识上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按照规定标明添加剂的名称。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2)处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销售的农产品未按照规定进行包装、标识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1)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销售的农产品必须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优质农产品标准的,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志。禁止冒用前款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志。(2)处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1)销售不得销售的农产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不得销售:(一)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二)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三)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四)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五)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2)处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九条和第五十条:第四十九条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第四项规定情形,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责令停止销售,对被污染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予以监督销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第五十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的农产品有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一项至第三项或者第五项所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停止销售,追回已经销售的农产品,对违法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监督销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农产品销售企业销售的农产品有前款所列情形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处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销售的农产品有第一款所列情形的,对违法销售的农产品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理,对农产品销售者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罚。农产品批发市场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
报告五、黑松枝枯病的防治技术
出版时间:2015调查前海一线黑松,查明黑松生长衰弱的原因后,研究以黑松复壮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采取地上与地下共同治理技术。“树上生长看树下”,只有树下根系生长好了,才能给树上部分提供营养元素,使其健康生长。2009年3月在鲁迅公园进行试验示范性研究,观察分别施用含微量元素的有机肥、根外菌根剂、更换土壤并使用含微量元素的有机肥3种方法对黑松生长势的影响。经过一个生长周期后,从实验点采取复壮措施的黑松中随机选取30株作为实验对象,周边不采取任何措施的黑松作为对照,详见表2~表5。(1)施用有机肥 在每株黑松树冠投影垂直约2/3处即距主干1.5~2m处环绕树体挖复壮沟3处,宽度30~40cm,深度为40~60cm,每株施“八福仙”牌高级动植物有机肥料(动植物有机质占30%以上,含有30%以上的氮、磷、钾大量元素,还含有钙、镁、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微生物菌群,土壤有益菌≥2亿/g)5~10 kg与挖出的表土混匀,培土浇水,施肥1 000株。为防止一次性伤根过多,每棵树分3年完成。并在相邻区域选取生长状况相近10株黑松作为对照。(2)使用菌根菌制剂 对部分生长衰弱的黑松接种中国林科院生产的菌根菌制剂——丰林菌根菌衣剂(是一种由菌根真菌菌体为主,吸水剂、黏着剂、膨胀剂、稳定剂和湿润剂组成的具有黏着和包裹植物材料特性和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菌根菌制剂),将该制剂稀释1 000倍,与上述土壤快速而平稳地混合1~2min,每株施用100 g,挖到黑松的毛细根处灌根,最好涂抹在毛细根处,处理100株。并在相邻区域选取生长状况相近10株黑松作为对照。(3)砌筑鱼鳞坑 对坡度较大的鲁迅公园部分黑松在坡地上砌筑“鱼鳞坑”,大约1~1.5m3,添加种植土与八福仙”牌高级动植物有机肥(混合比例5 ∶ 1),处理120株。并在相邻区域选取生长状况相近10株黑松作为对照。新发枝条越长,黑松的生长越旺盛;针束是黑松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松针越长越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越有利,越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势;根系是黑松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单位面积的根系越多其吸收作用越强,越有利于黑松生长状况的改善。故从新发枝条、新生针叶长度、黑松根干重3个方面调查黑松生长势的变化,黑松生长势变化与黑松枝枯病的相关性。表2 新发枝条的长度 (单位:cm)表3 新生针叶长度 (单位:cm)表4 黑松根干重 (单位:g)表5 黑松枝枯病的发病情况表2~表5表明,采取复壮措施后,黑松新梢的生长量、针束长度、单位面积的根干重都比以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建鱼鳞坑(图61-1 已建成的鱼鳞坑)换土掺加有机肥料复壮效果最好,但费用是3种复壮措施中最高的,主要适用于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换土与“八福仙”牌高级动植物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比单一采用一种复壮措施更有利于恢复黑松长势的结果显示,有机肥料与菌根肥结合施用或换土、有机肥料与菌根肥三者混合施用将比单独采用一种复壮措施效果要好得多。3种不同的复壮措施均能产生一定的防治效果,平均病情指数下降37.5~50.1,相对防效在71.0%~94.9%(图61-2 关于黑松施基肥的报道)。图61-1 已建成的鱼鳞坑图61-2 关于黑松施基肥的报道在八大关、栈桥、东海路绿地等前海一线黑松林推广使用复壮沟时发现,土壤板结重的区域在雨季复壮沟易成为积水沟,反而导致黑松根部受损。由于青岛为丘陵地区,土层浅,复壮沟大部分仅能挖到30~40cm,再往下沙石较多,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多,成本比较高,难应用于黑松的日常养护中。听过北京植物园熊德平博士的讲座后,认为其复合渗水透气井理念比较适合青岛地区,操作简单,多用途(可以是透气孔、深层浇水孔、施肥孔、注药孔等),成本较低,污染小,应用前景广阔。我们根据青岛的地形地质特点对复合渗水透气井进行改良,打孔深度随地形地质灵活掌握,一般控制在50~80cm,复合渗水透气井设计高度分为4种型号,50cm、60cm、70cm、80cm(图62~图63复合渗水透气井的结构与原理)。专用基质的配方:有机羊粪(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天然羊厩肥)、松针土、发酵过的树叶(园林绿化废弃物再利用)、外生菌根(外生菌根存在于健康松林下的新鲜腐殖土中,当天采集的菌根土,掺加一定量的玉米面有利于外生菌根的繁殖)、功能菌群(芽孢杆菌、酵母菌群、乳酸菌群、双歧杆菌、革兰氏阳性放线菌群、光合菌群、丝状菌群、硝化细菌等)(图64~图67 专用基质混配)。2014年11月~12月在百花苑公园进行试验研究,使用地钻和洛阳铲在每棵树的树冠投影附近打孔4个(图68~图76 复合渗水透气井的应用),观察复合渗水透气井对生长虚弱的黑松影响。结合黑松休眠期使用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次,2015年4月10日通过复合透气井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1次。经过一定生长期后,从实验点采取复壮措施的黑松中随机选取8个复合透气井的根系,观察不同土层根系的生长状况,测定复合渗水透气内土壤。详见表6和表7。图62 复合透气井结构与原理解析 (摄于熊德平讲座)图63 复合透气井结构图64 功能菌群图65 玉米面填加剂图66 采集健康松林下的根外菌根图67 功能菌、玉米面、根外菌根与发酵过的落叶混合为基质图68 打孔机图69 洛阳铲图70 打孔机打孔图71 洛阳铲破砂砾层图72 孔内土层黏重少根图73 打好的孔图74 向复合透气井内填充基质图75 捣实基质图76 清理现场表6显示,根茎径级越大,根越少,毛细根(根直径0.1~0.2mm)较多,占测量根系43.09%,黑松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加强了。表6还说明根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通过增加复合渗水透气井达到了纵向深层引根的效果。表7与表1比较,说明复合渗水透气井基质可改善周边土壤的营养成分,加入的功能菌改善土壤结构,进而促进根系的健康生长。采取治疗与复壮相结合的措施,平均发病率为3%,平均病情指数为0.1,病情指数下降了52.7,相对防效高达99.8%。表6 黑松不同地表深度和根茎径级内根系数量 (单位:根)表7 黑松复合透气井专用基质测定结果在鲁迅公园、东海路公共绿地选取黑松集中的地块,2009年4月10~15日分别疏密、修枝、间伐和剪除被害干梢、虫果,及时清理枯枝落针。修枝强度以树冠长度与树高之比作为修枝强度指标,初次修枝强度不要超过树高的1/3。间伐本着留优去劣、留大砍小、留稀去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病虫为害严重和枯死木应首先作为间伐首选对象。处理100株,随机选取30株标记观察,对照区设在距防治区500m外,不采取任何措施,于2010年春季4月20日调查发病率(表8)。表8 黑松枝枯病疏密与修枝防治效果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黑松及时修剪病枯枝、轮生枝、过密枝等措施,增加通光透气和减少黑松枝枯病的菌源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病情指数下降了11.3~24.4,相对防效达到40.5%~87.5%(图77~图79 黑松疏枝、修枝、清理落针)。图77 黑松疏枝图78 清除黑松枯枝图79 清理黑松枯枝落针在八大关黑松枝枯病暴发的3~4月,在2009年4月2日、4月12日、4月22日,喷药3次,间隔10天。随机选取90株黑松,在第一次喷药后4月29日(即第27天)对不同药剂进行防效调查,对照区设在距防治区800m外,不采取任何措施(表9)。表9 黑松枝枯病化学药剂防治效果表9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相对防效为88.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与0.3%尿素混合喷洒防治效果更好,相对防效为90.1%,也可与0.2%磷酸二氢钾混合,即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与0.3%尿素或与0.2%磷酸二氢钾交替喷洒。同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也可以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交替与叶面喷肥混合喷洒,防治效果明显。由于黑松林郁闭度较大(58%~100%),栽植常绿草坪生长虚弱,越来越多的黑松林下改种丹麦草、扶芳藤、常春藤、小蔓长春花等,避免了常绿草坪生长期经常浇水,黑松根系生长不良的弊端(图80~图82 黑松林下植被)。图80 常春藤图81 小蔓长春花图82 丹麦草地被黑松地势低的区域需逐年撒土抬高地势,雨季及时排水,防止黑松树穴周边积水。 -
报告一、病原
出版时间:2015黑松枝枯病,又名黑松枯梢病、垂枝病和软枝病,病原经鉴定为铁锈薄盘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盘菌科薄盘菌属。病菌子实体先在树皮下埋生,成熟后破裂而出,杯状,无柄,成簇状堆在一起,直径1mm左右,外缘具短毛,初期为黄褐色,后期颜色加深呈茶褐色至黑褐色,风干后子囊盘向外卷曲,干后皱曲;子囊棍棒形,无色,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具2个油球,在子囊内单行排列;侧丝线形,无色,顶端粗,密生于子囊之间(图8为黑松枝枯病病原子实体)。图8 黑松枝枯病病原子实体由于研究人员过去对黑松枝枯病病菌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机制认识不足,往往认为该病菌在林中普遍存在,寄生性较弱。近年研究发现,林分中病菌的存在与否及其累计数量对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也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