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苹果园的土壤和水肥管理技术
出版时间:2011对已栽好的树苗要及时定干。一般在栽完后进行,也有的在栽植前就剪截定干。定干高度要根据苗木大小和砧木类型确定,一级苗定干高度要高些,小弱苗定干高度要低些,剪口都要选在饱满芽以上。乔化苹果苗定干高度一般为80~100厘米,矮化苗为60~80厘米。定干高度均包括15~20厘米长的整形带。对于特殊栽植方式苗木的定干高度,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北方干旱寒冷、风沙大的地方,最好定干后套塑料袋防止抽条。栽后浇水保墒是确保苗木成活的关键。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干旱,一定要及时浇水。在定植前要淹透定植穴,定植后随即要浇定植水。苹果定植水一般不宜过大,春季浇水大影响地温,不利于缓苗。定植水后数天,当小苗发出新叶,表面根系开始恢复生长,苗已缓转时,要浇一次大水,称之为缓苗水。植株缓苗后,根系进入快速生长期,这时根际缺水将直接影响根的发生、生长,因此及时补水是必要的。幼树枝叶少,土壤水分的散失主要是土壤蒸发掉的。覆膜可有效防止水分蒸发,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最好在浇两三遍水后覆盖黑地膜,这样既可保墒,又能增加地温,对于提高苗木成活率、缩短缓苗期和加快生长等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覆盖黑地膜还能抑制杂草生长。通常在树带或树盘内覆盖地膜,覆膜时要注意先整地、耙平,捡出石块或树枝,使树干周围地面稍隆起。然后平铺地膜,边缘用土压严。注意在树干周围堆个小土堆,压住穿孔处,以免膜下高温蒸汽灼伤树干皮层,导致死树。春季发芽以后,要认真检查苗木的成活情况,对于死亡的苗木要查清原因,及时补栽。当年补栽,一般是利用田间假植的备用苗,在当年雨季的阴天采取枝条带叶、根系带土团,边挖边进行补栽,也可以在当年晚秋或来年发芽前进行补栽。补栽的苗木,其砧穗组合应与死株的相同,树龄一致,以保持园相整齐。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早春常有霜冻,空气干燥且风沙大,而苹果幼树的抗寒性差,容易发生冻害和抽条现象,所以应搞好冬季防寒工作。秋栽幼树最好埋入土中,视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埋土厚度,通常为10~20厘米,第二年春天萌芽前出土。北方寒冷干燥的地区,如黄土高原、河北北部和北京,经常发生苹果幼树抽条现象。对于新种幼苗可以套上塑料袋,既能防止抽条,也能促进枝叶的生长。当新枝长到5~10厘米长时,要及时解膜,先在上部开口,过2~3天再全部撤掉。在易抽条地区要对苹果幼树保护2~3年,幼树入冬前在树干上缠一层地膜是最好的防抽条措施,也可以捆包一些稻草,春季再解掉,或在树干基部培土,以保护根颈,来年再将土撤掉,或培月牙埂等。入冬前灌一次冻水,可减少幼树抽条,同时要增加磷肥、钾肥的施用量,提高树体的营养水平。夏季摘心也可防止抽条。苹果幼树根系浅,杂草的生长会严重影响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所以对幼树要及时中耕除草。当缓苗水下渗后,人员能够进地时,就可以进行中耕。可以在果园悬挂杀虫灯诱杀金龟子。此外,为防止金龟子和象鼻虫等为害,还可在苗干中上部套一个窄长塑料袋,将袋子下面扎严,上端露出小孔,或扎些小孔,以防高温灼伤幼叶,为害过去后,脱除塑料袋。夏季、秋季还要注意防治蚜虫、卷叶虫、白粉病和早期落叶病。如发现病毒病株,应及时拔除并烧毁。果园土壤管理方法,也称土壤管理制度。是指果树行间、行内地面土壤耕作或其他管理措施。下面重点介绍有关的基本方法。1.生草的作用果园生草,就是在果园内全园或只在行间带状种植对苹果生产有益的植物的土壤管理制度。生草制是现代果园最好的土壤管理模式,也是生产高品质苹果的关键性技术之一,特别是进行有机生产的果园必须进行生草栽培。除特别干旱的地区外,我国大部分苹果园都应该大力提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宜选用深根性的草种,可选用三叶草、黑麦等草种。生草法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0.6%~0.8%,远低于国际上生产高档果品对土壤有机质的要求(3%~5%),这也是我国果实品质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据研究,一个中等产量的苹果园,每年需要消耗有机质24吨/公顷,而1/3带状生草的果园就可以满足这种消耗,并有一定的积累。种植白三叶当年就可收获鲜草15吨/公顷,第二年可收获37.5吨/公顷,紫花苜蓿每年可收获鲜草45~50吨/公顷。另外,生草的根系枯死后也可以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连续种植多年可显著提高果园有机质含量。(2)改良土壤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和草根的生长,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研究表明,苹果园生草后,土壤的团粒结构可以增加18%~25%,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毛细管的数量。(3)改善果园小气候 生草可以调节果园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同时能调节土壤温度,有利于果树根系生长,如冬季清耕园冻土层(北京)最厚达40厘米,而生草园只有20厘米;果园生草冬天地温可增加1~3℃,早春根系活动提前15~30天;夏季可使地表温度下降5~7℃,这对夏季高温地区的果园有重要意义。(4)改善果园的生态平衡 生草果园害虫天敌的种群多,数量大,可增强天敌控制病虫害发生的能力,减少人工控制病虫害的劳力和物力投入,减少农药对果园环境的污染,创造生产安全果品的良好条件。(5)减少水土流失 生草果园能很好地覆盖地面,可以保墒蓄水,减少地面冲刷。有研究表明,生草后土壤表土含水量可增加15%~31%,土壤流失量减少86%,对山坡地果园尤其明显。(6)节省人力物力 生草管理省工高效,尤其是夏季,生草园可有较多的劳力投入到树体管理和花果管理上。2.果园生草方法果园生草可分为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两种。自然生草是指果园自然长出的各种杂草不锄,通过自然相互竞争和连续刈割,最后剩下几种适于当地自然条件的草种,实现果园生草的目的。但其改良土壤的效果较差,通常10年时间有机质含量才提高1%左右。另外,自然生草还会滋生有害杂草;有的草根过深,在水肥条件差的地区会存在与果树争水争肥的现象。人工生草是人为种植有利于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的专用草类,如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紫云叶、黑麦草、毛叶苕子、草木樨、黄豆和豆科类牧草等。在园边、路旁、沟堤和渠边,可选种草木樨、紫穗槐和田菁等;在低洼盐碱地区,应选田菁和柽麻耐盐植物等;山冈旱薄地,可选草木樨和紫穗槐等抗干旱瘠薄的植物。进行畜牧养殖的果园可用部分草喂养牲畜和家禽,实行“过腹回田”,既可获得畜产品,又加速养分的转化,更有利于果树吸收利用,一举多得。平原地区种草一般选在早春和秋季进行。种草时,既可单一播种,也可混播。可采用黑麦草与三叶草混播,黑麦草与毛苕子混播等方式。幼苗期及时清除杂草,是生草能否成功的保证,同时注意对生草施肥浇水。当草长到30厘米高以上、大部分开花时,即应将其刈割覆盖树盘,留茬高度为5~10厘米,一年可刈割3~5次。每次刈割后,借雨趁墒每亩撒施尿素5千克(有机果园要在夏季撒施腐熟好的有机肥300~500千克)。生草3~5年后,草开始老化,应及时翻压,重新播种。结合施用有机肥进行深翻改土是进行土壤改良的有效方法,大量施入有机肥可以迅速地改良土壤,同时为土壤提供肥料。改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施肥,改土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所用材料主要是经过腐熟的有机肥料,可根据土壤情况调节配方;施肥主要是为土壤提供营养元素,可用有机肥也可用化肥,一般也不用深翻。深翻方法有扩穴深翻、隔行深翻和全园深翻等。苹果园深翻改土最好在秋季,采收后就可以进行,一般和秋施基肥相结合,最好一次将基肥施足。每次用腐熟堆肥3000~5000千克/亩,农家肥4000~6000千克/亩,或商用有机肥500~1000千克/亩。为改土施肥的施肥量比正常施肥量高1倍以上,改土时应注意将有机肥和表土混合均匀后施入,施肥部位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沟深60厘米,沟宽60~80厘米,挖沟时表土、里土分开堆放,可先在沟中填入有机物(如树叶、秸秆、杂草等),再把各种肥料撒在表土上,经搅拌均匀后全部回填(最好能先回填2/3,接着浇上配好的微生物营养液,然后再回填1/3)并做成垄状,施基肥后在施肥沟内灌一次透水。间作通常在苹果幼树期进行,幼年期果树,树冠矮小,可以利用行间间作,种植大豆、甘薯、西瓜、花生和马铃薯等一些矮秆作物。对于成年果树,因其行距宽、结果初期时间长,可以与一些生理习性相近的树种或蔬菜进行间作。果园间作的原则是,间作物与果树没有相同的病虫害;苹果树是喜光作物,间作作物不能对树体有所遮蔽;种植间作作物,应留足树盘,新定植幼树的树盘应在1平方米以上。以后随着树冠的增大,行间间作面积应逐步减小。间作的果园最好间作绿肥。绿肥作物根系强大,茎叶茂盛,特别是豆科绿肥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刈割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以氮素为主的多种营养元素,显著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种植绿肥,还可覆盖地面,抑制杂草,调节土温,有利于根系的活动。在山地种植绿肥,可减少水土冲刷,保持水土;在沙地则可防风固沙,对盐碱地有防止返碱、降低土壤盐分的作用。间种绿肥的种类,有紫花苜蓿、紫穗槐、草木樨、田菁、毛叶苕子、绿豆、荆条和胡枝子等。覆盖制是利用塑料薄膜、作物秸秆、杂草、糠壳、锯末和沙砾等材料,覆盖在土壤表面的一种土壤管理方法。覆盖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和水分蒸发。1.秸秆覆盖果园可用麦秸、豆秸、玉米秸或谷糠,也可用杂草等取之方便的植物材料,覆盖全园或带状、树盘状覆盖,秸秆覆盖在我国应用较广。秸秆覆盖可以起到春季保墒的作用,也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但秸秆覆盖费料、费工,只宜在劳动力多、秸秆材料丰富又方便覆盖的地区实施。2.薄膜保墒覆盖常用的薄膜材料是0.02毫米厚的聚氯乙烯塑料膜,白色或无色透明,管理好可用2年,一般只用1年。薄膜保墒覆盖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尤其在春、夏季节,保墒效果非常好,胜过2~4次灌溉。北方地区,3~5月份土壤蒸发量为500~750毫米,薄膜覆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40%~70%,还可提高早春地温、抑制杂草生长。3.沙、石覆盖我国西北地区,如河西走廊的农田,包括果园有用沙、石覆盖的传统。其目的主要是保墒,也有使土壤积温增加的效果,这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年积温低的地区是非常有意义的。苹果是多年生植物,进行沙、石覆盖比农作物覆盖更有优势,但其缺点是前期人力投入大。沙、石覆盖,可分为长期覆盖和短期覆盖两种类型。长期覆盖,先在幼树树冠下小面积覆盖,后逐渐扩大面积,至带状覆盖或全园覆盖,覆盖厚度为10~20毫米,施肥时可挪动石块,施肥后恢复原覆盖状。短期覆盖,主要在土壤蒸发量最大、降雨最少的季节覆盖,厚度相同。免耕法或免耕制,即果园全园或只一部分地面(另一部分生草或覆盖)用化学除草剂除草,不耕作或很少耕作(故又称零耕法或最少耕作法)。免耕法果园的土壤结构性能好,无“犁底层”,适于果树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有利于清园作业,果树病虫潜藏的死枝、枯叶、病虫果和纸袋等一次清除,效率高。用除草剂防除杂草,可结合灌溉、地面追肥或喷施农药进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其缺点是,土壤有机质逐年减少,土壤肥力降低;所使用的除草剂会破坏土壤结构,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动物,破坏了果园的生态平衡。有机生产的苹果园不能采用免耕法。清耕制是在果树行间、行内经常中耕,保持果园地面无杂草和土壤表层疏松的土壤管理方法。清耕的优点是干旱季节可保墒;春季中耕提高土温,疏松土壤,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根系吸收养分;同时可以防除杂草,减少杂草与果树的水分与养分竞争。清耕制的缺点较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肥易流失,表层以下有一个坚硬的“犁底层”,影响通气和渗水;长期清耕,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较快,对人工施肥,特别是对有机肥的依赖性大;清耕条件下,果树害虫天敌少,虽然清耕果园通风透光好,但不是最佳的生态环境;清耕管理劳力投入多,劳动强度大。我国过去一直提倡清耕制,目前大部分苹果园也都实行清耕制,但综合而言,这种方法并不值得提倡。苹果树作为多年生的深根性作物,树体有贮藏养分的能力,因此,施肥既要考虑当年树体的需要和贮藏营养的需要,也要考虑对翌年产生的影响。苹果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时期和生长季节,表现出对营养元素一定的选择性吸收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应根据果树不同发育阶段营养特点确定主施肥料种类。幼果期和初果期以促进树体生长和骨架建立为目的,应以氮肥为主,磷肥、钾肥为辅。盛果期树养分需求量最大,养分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树体健壮生长,保证产量,提高果实品质,维持结果年限。此期氮肥施用量要适宜,磷肥、钾肥需求量增大。衰老期树磷肥、钾肥要适量,相应加大氮肥用量,以维持树体不衰,并满足一定产量和树体更新的要求。春季果树萌芽、展叶、开花、坐果、幼果发育和新梢生长连续进行。主要消耗上年树体贮藏养分,养分供求矛盾突出,应以氮肥为主、磷肥为辅补充一定的养分。仲夏期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期进行,果树物候期发生重叠,出现养分分配与供求矛盾,是苹果树的一个重要的营养临界期,此期追肥应注意氮、磷、钾的平衡关系,增加磷肥、钾肥用量。初秋果实继续发育,花芽持续分化,中熟苹果亦开始着色,此时追肥应以磷肥、钾肥为主,以氮肥为辅,这次追肥将有利于果实后期发育,花芽充实饱满和果实品质的提高。秋施基肥,有利于根系伤口愈合和提高树体贮藏养分。在秋季施基肥。基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基肥施用量占全年施肥量的70%。在生长季进行追肥。如萌芽期、开花前和新梢旺长期,坐果及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及新梢停长期等时期均可追肥。依据树体状况,每年以追肥1~3次为宜。幼树每株施纯氮60克、磷(五氧化二磷)30克、钾(氧化钾)50克。初果期每株施纯氮300克、磷(五氧化二磷)150克、钾(氧化钾)250克。盛果期树每生产50千克果实,施用纯氮0.35千克、磷0.16千克、钾0.35千克、农家肥100千克。施基肥,可采取条沟施肥、放射沟施肥和全园撒施浅锄等方式进行。追肥,可采取树盘施肥、穴施水肥和叶面喷肥等方式进行。1.条沟施肥在果树行间、树冠外缘挖施肥条沟,条沟宽30厘米、深25~30厘米,施肥后将沟填平。这种方式适宜密植果园,便于机械化作业(图4-1)。2.放射沟施肥在距树干60厘米左右处,挖5~8条放射状施肥沟,施肥沟里窄外宽,外宽20~30厘米,里浅外深,外深15~30厘米。这种方式适宜给稀植大树施肥时采用(图4-2)。图4-1 条沟施肥图4-2 放射沟施肥3.穴施水肥这种方式的施肥灌水穴,直径为20厘米左右,深度30厘米,中间置入一个草把。依据每株树树体大小,在树冠下挖3~8个穴。在每穴中用氮肥、磷肥和有机肥按1:2:50的比例配成的混合肥,回填在草把外围,踏实,略低于地面。每次灌水5~10升,并用地膜覆盖(图4-3)。通过肥水的渗透浸润,完成对苹果树的浇水与施肥。4.叶面追肥叶面追肥,是通过对苹果叶片、枝干喷施肥液,完成对苹果树的追肥。苹果树叶片追肥的肥液适宜浓度见表4-1。图4-3 穴施水肥加覆膜种类浓度(%)时期效果尿素0.2~0.3开花至采果前提高产果率,促进生长发育硫酸铵0.1~0.2同上同上过磷酸钙1.0~3.0(浸出液)新梢停止生长有利于花芽分化,提高果实质量草木灰2.0~3.0(浸出液)生理落果后,采果前同上氯化钾0.3~0.5同上同上硫酸钾0.3~0.5同上同上磷酸二氢钾0.3~0.5同上同上硫酸锌3~5萌芽前3~4周防治小叶病0.2~0.3发芽后硼酸0.1~0.3盛花期提高产果率硼砂0.2~0.55~6月份防治缩果病加适量生石灰柠檬酸铁0.05~0.1生长季节防治黄叶病表4-1 苹果树根外追肥的肥液适宜浓度施肥的原则一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中心(土壤有机质含量应达到1.5%以上),重施有机肥;二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按照控氮、稳磷、增钾的原则,科学、适时、适量追施化肥;三是重视微量元素的补充。1.无公害果园施用有机肥的作用(1)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果园施入有机肥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有机质,进一步形成一种特殊的黑色黏团状物质——腐殖质。腐殖质可与土粒结合在一起,使分散的土粒相互胶结起来,从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团粒,即我们常说的“团粒结构”。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可以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从而收到以肥调水、以肥蓄水和以肥节水的良好效果。这一点在旱塬地区尤显重要。(2)供给果树多种养料 有机肥营养成分全,含有果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有机质在转化过程中除形成腐殖质外,另一途径则是矿化过程。矿化过程能把有机质中果树不能吸收利用的各种养料变为可给态养料,如将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锌等释放出来,供果树吸收。这便是养料的释放过程。而有机质变为腐殖质则是养料的积累过程。积累在土壤中的腐殖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经过缓慢分解而释放出养分,供果树吸收利用。因此,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在较短时期内供给果树养分,又能在较长时间持续发挥作用,从而满足果树对多种营养元素的需要。(3)促进微生物活动 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活动不可缺少的能源。因而,施入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并增强其活性,进而促进有机物分解,丰富土壤养分。(4)有助于克服缺素症,提高光合效能 有机质分解过程中可产生有机酸及二氧化碳。有机酸能改变土壤的pH值,提高难溶性矿化物的溶解度,这对克服缺素症十分有利;而二氧化碳逸出土壤后则有助于提高果树的光合效能。(5)健壮树势,增强抗性,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品质和产量 果园施入有机肥后,由于改善了土壤结构,丰富了土壤中养分含量,进而促进了果树的吸收和利用,树体生长健壮。这样既提高了果实品质和产量,又大大增强了树体抗御不良环境条件和病虫害的能力。这对减少果园的化肥、农药用量,减少环境和果品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生产无公害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可利用的有机肥种类粪尿类包括人粪尿、畜粪尿、禽粪尿、蚕沙(蚕粪)等。这类肥料均为有机质含量丰富,氮、磷、钾等元素全面的完全肥料。(1)厩肥类 是指家畜粪尿和垫圈材料(土)混合堆制而成的肥料。主要包括大家畜厩肥,猪、羊圈肥等。这类肥料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并含有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2)堆肥 是以作物秸秆、杂草、落叶等为主要原料进行堆制,利用微生物的活动使之腐解而成。也属营养成分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完全肥料。(3)饼肥类 是油料作物榨油后剩下的残渣,例如,菜籽饼、棉籽饼、大豆饼、芝麻饼、花生饼等。这类肥料是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并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的优质肥料。(4)秸秆类 作物秸秆如麦秸、玉米秆、甘薯蔓、豆蔓、花生蔓等以及杂草、树枝、落叶等。这类肥料有机质含量丰富,营养成分全面。(5)杂肥类 主要包括垃圾、炕土肥、草皮土、屠宰场的废弃物等。这类肥料也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和多种养分,均可广泛收集利用。上述肥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3.果园养猪、鸡广辟肥源,大力发展果园养猪,实现果、畜并举,是解决果园有机肥、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陕西白水、澄城等县果农已在果园养猪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其具体做法是:将猪舍建在果园,猪圈内铺成水泥地面,外侧建一积粪池,粪便排入池内,根据需要随时灌施,极为方便。这样,每头猪每年可满足亩果园有机肥的需求量;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化肥用量。果园养鸡是开辟有机肥源的又一重要途径。为满足有机肥的需求量,养鸡数量以每亩果园20~30只为宜。采用放养的方法。鸡排出的粪便直接为果园增加了有机肥,培肥地力效果非常显著。同时,鸡又是害虫的天敌,不但能捕捉地面的昆虫,还能刨土啄食成虫、幼虫、蛹和卵块,起到生物防治害虫的作用。果园喷药期间,应将鸡群笼养几天,然后再放入果园。如果将果园养殖与沼气设施配套,就能更好地供给果树高质量的有机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参考本章第三节“高效沼气生态果园模式”)。4.无公害果园有机肥施用量施用有机肥应以肥足量饱为原则,并注意混施适量氮素肥料。根据这一原则,现将施肥量按单位面积总量列表于后,具体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栽植密度按每亩施肥总量平均分配于各单株(表4-2)。表4-2中施用有机肥的种类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类。未列入表内的有机肥如堆肥、杂肥类,可参照厩肥施用量酌增。5.施肥时间及方法有机肥应以施基肥方式于秋季果实采收后尽早施入。施肥方法可采用环沟法、条沟法或放射状沟施法。生草果园以放射状沟施法为宜。无公害果园若能按前述要求施用有机肥,就可以不施用化肥。如果未能做到年年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施用量不足时,还应在生长期追施化肥2~3次。值得注意的是,生长期追肥务必克服以往盲目地施用化肥或偏施氮肥的现象,必须依据果树生长发育对肥料需求的特点,及时而适量追肥,尤其要重视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做到按配方追肥。关于氮、磷、钾的配比问题,因各地土壤条件不同,差异很大。根据大量的研究成果,幼树氮、磷比一般应达2:1;结果期树氮、磷、钾比,黄土高原地区为1:1:1;渤海湾地区及黄河故道地区为2:1:2。现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提出生长期追肥的时期及单位面积上的适宜追肥量。树龄(年)有机肥种类亩施肥量(千克)速效氮纯氮亩施用量(千克)幼树期(1~3)厩肥、绿肥、秸秆类1500~3000粪尿类1000~1500饼肥150~2005.0~10.0初果期(4~5)厩肥、绿肥、秸秆类3000~4500粪尿类1500~2500饼肥250~35010.0~12.5盛果期(6年以上)厩肥、绿肥、秸秆类4500~7500粪尿类3000~4500饼肥450~60012.5~25.0表4-2 无公害果园有机肥施用量值得注意的是,萌芽前追肥以氮为主,花芽分化期以磷为主,果实膨大期以钾为主。同类肥除表4-3中所列之外,还可选用其他种类,但其用量应根据各自的有效成分参考表中用量酌情增减,使其达到表中的施肥量标准。苹果树的具体灌溉时期,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苹果生长发育中需水的关键时期;二是天气干旱、土壤含水量较低,不利于苹果生长发育的时期。苹果生长发育中的需水时期:萌芽开花期,新梢旺长期(需水临界期),果实膨大期,采果后的秋季生长时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80%,有益于果树根系对水分及营养的吸收。若含水量低于60%,特别是恰逢果树生长发育关键需水期,就应该及时灌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0%时,为轻度干旱,低于20%则为严重干旱。在苹果树栽培过程中,要避免干旱现象的发生。应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性质,同时也要根据果树大小、栽植密度以及生育期需水特点,综合确定灌水量。其计算公式为:漫灌成年果园。每亩需水30~60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可节省用水1/2~2/3。漫灌节水的灌溉方式,有沟灌、滴灌、移动灌溉和穴施水肥等。如图4-4,沿树冠外侧开沟,并在株间连通。沟深20厘米,宽30厘米。沟中起出的土可加在沟边起垄。沟灌水流不宜太快,以保证水分的渗入时间。图4-4 沟灌利用管道将加压的水通过滴头,一滴滴地均匀缓慢地渗入果树根部附近的土壤,使根际土壤经常保持在适宜水分状况的一种先进节水技术。目前,一些简易移动式滴灌系统,由水泵及配套塑料软管组成的滴灌装置已广泛应用。其具体的组成如图4-5所示。图4-5 滴灌系统示意图固定式喷灌设备因投资多而应用较少。移动式喷灌在坡地等不平整土地果园上使用,具有省水、省工等优点。在密植平地果园,现在发展的一种软管移动式微喷系统,很有推广前景。移动式喷灌系统,一般由水源、水泵、干管、支管、竖管和喷头组成(图4-6)。图4-6 喷灌系统示意图 -
报告柑橘(砂糖橘)高标准建园技术
出版时间:2018在建园前要根据柑橘(砂糖橘)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建园地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环境条件,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择园地。园地选定后,应根据建园要求与当地自然条件,本着充分利用土地、光能、空间和便于经营管理的原则,进行全面的规划。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作业小区的划分、道路设置、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排灌系统的设置以及辅助建筑物的安排等。梯田是山地果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水土保持形式,是将坡地改造成台阶式平地,使种植面的坡度消失,从而防止雨水对种植面土壤的冲刷。同时,由于地面平整,耕作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因而所栽植的柑橘(砂糖橘)生长良好,树势健壮(图2-1)。图2-1 水平梯田图2-2 鱼鳞坑坡度较大、地形复杂的山坡地,不适合修水平梯田和撩壕时,可以挖鱼鳞坑(图2-2)进行水土保持,或因一时劳力不足、资金紧缺等原因,不能及时修筑梯田的山坡,可先修鱼鳞坑,以后逐步修筑水平梯田。(1)定定植点。修筑时,先定基线,测好等高线,其方法与等高梯田相同。在等高线上,根据果树定植的行距来确定定植点。图2-3 撩壕(2)挖坑。以定植点为中心,从上部取土,修成外高内低半月形的小台面,大小为2~5平方米,使之一半在中轴线内、一半在中轴线外,台面的外缘用石块或土堆砌,以利保蓄雨水。将各小台面连起来看,好似鱼鳞状排列。(3)回填表土和有机肥。在筑鱼鳞坑时,要将表土填入定植穴,并施入有机肥料。这样,栽植的果树才能健壮生长。撩壕,是在山坡上,按照等高线挖成的等高沟。把挖出的土在沟的外侧堆成垄,在垄的外坡栽果树,这种方法可以削弱地表径流,使雨水渗入在撩壕内,既保持了水土,又可增加坡的利用面积(图2-3)。(1)确定等高线。其方法与等高梯田相同。(2)挖撩壕。撩壕规格伸缩性较大,一般自壕顶到沟心,宽1~1.5米,沟底距原坡面25~30厘米,壕外坡宽1~1.2米,壕高(自原坡面至壕顶)25~30厘米。撩壕工程较小,简单易行,而且坡面土壤的层次及肥沃性破坏不大,保水性好,还增厚了土层,有利于果树生长,适合于坡度较小的缓坡(5°左右)地建园时采用。但撩壕没有平坦的种植面,不方便施肥管理,尤其在坡度过大(超过10°)时,撩壕堆土困难,壕外土壤流失大。因此,撩壕应用范围小,是水土保持的措施。(3)回填表土。把事先挖出的表土与肥料回填于沟内。回填有两种方式,即将基肥与土拌匀填回沟内和基肥与土分层填入。平地包括旱田、平缓旱地、疏林地及荒地。规模在10公顷以上的果园,可采用重型大马力拖拉机进行深犁(30厘米),重耙2次后,与坡度垂直方向定线开行和定坑,根据果树树种确定行株距。如坡度在5°~10°可按等高线定行,按同坡向1公顷或2~3公顷为一小区,小区间留1米宽的小道,4个以上的小区间设3米宽的作业道与支道相连。果园内设等高防洪、排水、蓄水沟,防洪沟设于果园上方,宽约100厘米、深约60厘米;排水和蓄水沟深约30厘米、宽约60厘米。规模在10公顷以下的小果园,由于设在平地或平缓地,应精心开垦和进行集约化栽培管理,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中夺取最高效益。开垦中尽量采用大马力重型拖拉机进行深耕并重耙2次,然后根据地形地势和果树树种按等高或直线确定行株距。地势坡度为5°~10°,可采用水平梯田开垦,根据果树树种确定行株距;地势坡度在5°以下,地形完整的经犁耙可按直线开种植畦,畦中开浅排水沟,沟宽约50厘米、深约20厘米,种植坑直径约1米、深0.8~1米。如在旱田或地下水位高的旱地建园,必须深沟高畦,以利排水和果树根系正常生长。在海拔高度为400米以下、坡度为20°以内的丘陵地建果园较为适宜。(1)兴建10公顷以上的果园。坡度在10°~15°、坡地面积在5公顷以上、海拔在200米以下的丘陵地,可采用45匹马力左右履带式或中型机具挖土和推地于一体的多功能拖拉机,先按行距等高定点线推成2~3米宽水平梯带,而后再按株距定点挖种植坑(1米见方)。海拔在200~400米、坡高度在15°~20°、坡地面积在5公顷以下的丘陵地,先按行距等高定点线推成1~1.5米宽水平梯带,而后按株距定点挖成0.6米×0.6米×0.6米的种植坑。(2)兴建10公顷以下的果园。可根据开垦地海拔高度、坡度,以坡面大小进行等高定行距,先开成水平梯带,然后按株距挖坑;或者根据行距等高线定株距挖坑。种植后力求在2年内,结合扩坑压施绿肥、作物秸秆、有机肥改土时逐次修成水平梯带,方便今后作业、水土保持和抗旱。开垦和挖坑应在回坑、施基肥前2个月完成,使种植坑壁得到较长时间的风化。洼地、水稻田地表土肥沃,但土层薄,能否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是种植果树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洼地、水稻田建果园应考虑能排能灌,即雨天能排水、天旱时能灌水,可采用深、浅沟相间形式,即每两畦之间挖1条深沟蓄水、1条浅沟为工作行。洼地、水稻田种果树不能挖坑,应在畦上做土墩,可根据地下水位的高低进行整地,确定土墩的高度,必须保证在最高地下水位时,根系活动土壤层至少保持60~80厘米。在排水难、地下水位高的园地,土墩的高度最少要有50厘米,土墩基部直径120~130厘米,墩面宽80~100厘米,呈馒头形土堆。地下水位较低的园地,土墩可以矮一点,土墩高30~35厘米,墩面直径80~100厘米,畦的四周要开排水沟,保证排水通畅。墩高确定以后,就可依已定的种植方式和株行距标出种植点,然后筑墩。筑墩时应把表土层的土壤集中起来做墩,并在墩内适当施入有机肥。无论高墩式或低墩式,种植后均应逐年修沟培土,有条件的还应不断客土,以增大根系活动的土壤层,可把畦面整成龟背形,以利于排除畦面积水。选择壮苗是柑橘(砂糖橘)早结丰产的基础。壮苗的基本要求:品种纯正,地上部枝条生长健壮、充实,叶片浓绿有光泽。苗高35厘米以上,并有3个分枝。根系发达,主根长15厘米以上,须根多,断根少。无检疫性病虫害和其他病虫害,所栽苗木最好是自己繁育或就近选购的,起苗时尽量少伤根系,起苗后要立即栽植。营养篓假植苗木与大田苗木直接上山定植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成活率高。春季定植,多数为不带土定植。由于取苗伤根,特别是从外地长途调运的苗木,往往是根枯叶落,加上瘦土栽植,成活率低,通常只有70%~80%。而采用营养篓假植苗木移栽,苗木定植后成活率达98%以上。(2)成园快。常规建园栽植,由于缺苗严重,不但补栽困难,而且成活苗木往往根系损伤过重,春梢不能及时抽发,影响正常生长,造成苗木大小不一,需要2~3年才能成园。而营养篓假植苗木,可充分发挥营养篓中营养土和集中培育管理的作用,使伤根及早得到愈合,春季能正常抽发春梢,不但避免了春栽的缓苗期,同时还减少了缺株补苗过程,可使上山定植苗木生长整齐一致,实现一次定植成园。(3)投产早。营养篓假植苗,由于营养土供应养分充足,避免了缓苗期,上山栽植当年就能抽生3~4次梢,抽梢量大,树冠形成快,投产早。(4)集中管理。由于营养篓假植苗木相对集中,可以采用塑料薄膜等保温措施,防止苗木受冻;同时,还可以集中防治病虫害。由于营养篓假植苗定植时不伤根,没有缓苗期,因此可以周年上山定植。合理密植是现代化果园发展的方向,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地,使柑橘(砂糖橘)提早结果,提早收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早收回投资。提倡密植,但并不是愈密愈好,栽植过密,树冠容易郁闭,果园管理困难,植株容易衰老,经济寿命缩短。通常在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气候温暖、管理条件较好的地区,栽植可适当稀些,株行距可采用2.5米×3米的规格,每667平方米栽植88株左右。在山地和河滩地,以及肥力较差、干旱少雨的地区栽植可适当密些,株行距为2米×3米,每667平方米栽植110株左右。柑橘(砂糖橘)的栽植时期,应根据其生长特点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在新梢老熟后至下一次新梢抽发前,均可以栽植。(1)大田繁殖苗木的栽植时期。通常分为春季栽植和秋季栽植。春季栽植,以2月底至3月份进行为宜,此时春梢转绿,气温回升,雨水较多,容易成活,可省去秋植灌水之劳。秋季栽植,通常在9月下旬至10月份秋梢老熟后进行,这时气温尚高,地温适宜,只要土壤水分充足,栽植苗木根系的伤口就愈合得快,而且还能长出一次新根,有利于翌年春梢的正常抽生。秋季栽植常会遇秋旱,需要有灌溉保证,而且还有可能遭受寒冻,因此秋季栽植可用营养篓(袋)假植。秋植比春植效果好,这是因为秋季时间长,可充分安排劳力,而且当年伤口易于愈合,根系容易恢复,所以秋植苗木成活率高,翌年春苗木长势好。栽植最好选在阴天或阴雨天进行,遇毛毛雨天气可以栽植,但大风大雨不宜栽植。(2)营养篓假植苗栽植时期。营养篓假植苗通常不受季节限制,随时可以上山定植,但夏秋干旱季节,降雨少、水源不足栽植会影响成活率。所以,最佳移栽时期是春梢老熟后、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1)大田苗木栽植方法。栽植前,解除薄膜,修理根系和枝梢,对受伤的粗根剪口应平滑,并剪去枯枝、病虫枝及生长不充实的秋梢。栽植时,根部应蘸稀薄黄泥浆,泥浆浓度以手沾泥浆不见指纹而见手印为适宜。泥浆中最好加入适量的细碎牛粪,并将1.8%复硝酚钠水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混合,加入泥浆中搅拌均匀,然后蘸根,以促进生根。注意泥浆不能太浓,否则会引起烂根;复硝酚钠加入太多会引起死苗。种植时,两人操作,将苗木放在栽植穴内扶正,理顺根,让新根群自然斜向伸展,随即填以碎土,一边埋土,一边均匀踩实,并将树苗微微振动上提,以使根、土密接,然后再加土填平。栽植后在树的周围覆盖细土,土不能埋过嫁接口部位,并要做成树盘。树盘做好后,充分灌水,水渗下后,再于其上覆盖一层松土,以利保湿。栽植过程,要真正做到苗正、根舒、土实和水足,并使根不直接接触肥料,防止肥料发酵而烧根。树盘可用稻草、杂草等覆盖。(2)营养篓苗栽植方法。定植前,先在栽植苗木的位置挖定植穴(穴深与篓等高为宜),将营养篓苗置于穴中央,去除营养篓塑料袋后,用肥土填于营养篓四周,轻轻踏实,然后培土做成直径1米左右的树盘,浇足定植水,栽植深度以根颈露出地面为宜。树盘做好后覆盖稻草,可保湿、防杂草滋生、保持土壤疏松。柑橘(砂糖橘)苗木定植后如无降水,在定植后的3~4天,每天均要淋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后视植株缺水情况,每隔2~3天淋水1次,直至成活。栽植后7天,穴土已略下陷可插竹枝支撑固定植株,以防风吹摇动根群,影响成活。若发现卷叶严重,可适当剪去部分枝叶,以提高成活率。一般植后15天左右部分植株开始发根,30天后可施稀薄肥,可用腐熟人粪尿加水5~6倍,或0.5%尿素溶液,或0.3%三元复合肥溶液浇施,每株浇施1~2千克。如果用绿维康液肥100倍液浇施,则效果更好,可促使幼树早发根、多发根。以后每月淋水肥1~2次,注意淋水肥时不要淋在树叶上,施在离树干10~20厘米的树盘上即可。新根未发、叶片未恢复正常生长的植株不宜过早施肥,以免引起肥害,影响成活。 -
报告环境条件的影响及柑橘的生物学特性
出版时间:2018柑橘,主要起源于我国南方多雨森林地带,是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低温,较耐阴,根部好气好水,要求有机质含量丰富的肥沃土壤。光照,是柑橘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料不可缺少的条件。光照充足,有利于叶片的光合作用,形成的光合产物多,树势强健,花芽分化好,结果多,产量高,果实色泽鲜艳,而且含糖量高,果实品质优良。光照不足,树体营养差,不利于花芽分化,易滋生病虫害,果实着色差,产量低,品质下降。柑橘耐阴性较强,要求适度的光照,尤其是慢射光。日照过弱,对其生长发育不利。但光照过强,易形成日灼果,甚至伤害到树枝与树干。柑橘系亚热带常绿果树,对低温十分敏感,温度是限制柑橘分布和种植的主要因素。适宜柑橘生长的气温是年平均气温15~22℃,生长期不低于10℃的年活动积温为4500~8000℃。柑橘树体生长最适气温为23℃,其生理活动的有效温度为12.8~37℃,低于12.8℃或高于37℃都会使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而停止生长。根系生长要求的土温和地上部相似,但其生理活动的最适土温为17~26℃。冬季低温不低于-5℃才能安全越冬。夏季高温,影响柑橘的生长发育。当气温上升到35℃时,其光合作用就降低50%。温度过高,在水分缺乏时,易造成树体落叶,果实发生日灼。柑橘在花期和幼果期,遇到高温,尤其是在35℃以上的持续高温,加上天气干旱,会加剧花果的脱落,出现异常的落花落果现象。生产上应采取树盘覆盖,并结合灌溉,防止高温干旱造成的落果,对保果意义重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柑橘品质的提高。水分是柑橘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柑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物质的吸收过程等,与水分关系密切。一般枝、叶的含水量为50%左右,果实为85%以上,茎尖和根尖的含水量可高达80%~90%。水分也是柑橘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因素,当水分不足,生长停滞,从而引起枯萎、卷叶、落叶与落花落果,产量下降,并影响到果实品质。当土壤水分过多,造成积水,土壤中氧含量下降,根系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所积累的有毒物质,引起根系毒害,形成黑根烂根现象,根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也会引起落叶落果。在年降水量1200~2000mm的地区,且降水比较均匀有利于柑橘的生长。在雨量不足或分布不均的地方,种植时要有水源和灌溉设施。空气湿度对柑橘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空气过于干燥或湿度过低,都不利于柑橘的生长结果,落花落果严重。空气湿度在80%左右时,有利于柑橘的生长。在雨水充足的地区或多雾地区,栽种柑橘,由于空气湿度较高,生产的果品,表现为果形大而均匀,果皮薄而光滑,色泽鲜艳,果汁多,风味佳,落果少,产量高而且稳定。柑橘园应保持适量的土壤水分,通常要求土壤田间持水量保持在60%~80%,这对于枝叶生长、果实发育、花芽分化及产量提高,都极为有利。土壤是柑橘生长的基础。确保土壤的肥沃、深厚和疏松,是柑橘栽培的关键。通常要求土层厚度不少于50cm,有机质丰富,土壤pH值在5.5~7.5,土壤以沙壤土、壤土和轻壤土最佳。含沙质多的土壤,柑橘产量低,果实小,果汁少,风味淡,品质差,而土壤黏重时,则果实偏酸,因此,在瘠薄地建园时,宜行深耕,翻压绿肥,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为柑橘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保证根系健壮生长,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目的。风是由空气流动而产生的气流。微风能促进空气流动,调节树叶周围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浓度比,加强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风媒传粉,提高产量,减少病虫为害,并可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因而对柑橘生长有利。但是,强风却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轻则吹落花果,折枝碎叶,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若风速大于10m/s时,则常使枝干折断,果实脱落,甚至拔树毁园。早春及春夏之交,大风,尤其是狂风暴雨,对柑橘造成很大的危害。若伴随冰雹发生,则受灾更重,影响柑橘的正常生产。此外,冬季大风常伴随着低温寒冷,低于-3℃的低温易出现冻害。因此,在有风害的地方种植柑橘时,必须营造防风林带。一般柑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左右。生产实践证明,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5%时有利于柑橘生长,这是土壤肥沃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柑橘寿命长,产量高,种类、品种繁多(脐橙、甜橙、金柑、椪柑、蜜柑、柚类、柠檬等)。柑橘喜冬暖夏凉,性不耐寒,要求年平均温度为16~22℃。喜漫射光,较耐阴。喜湿润环境(一般甜橙类对水敏感,不耐旱,柑和橘类次之,枳和酸橙耐旱性较强)。(1)特早熟品种。生长周期为120~150天。(2)早熟品种。生长周期为150~180天。(3)中熟品种。生长周期180~240天。(4)晚熟品种。生长周期240天以上。柑橘主要通过嫁接繁殖,砧木则以实生繁殖,实生砧木的主根和侧根构成根系的骨架。侧根上分生出大量的须根,须根是根系吸收营养水分及合成活性物质的活跃部分。须根有生长根和吸收根。每年吸收根多的柑橘树,生长健壮、产量稳定、树体营养状况好。柑橘的根系主要依靠菌根吸收水分和养分,丰富的有机质及土壤中充足的氧气有利于菌根的繁殖与活动。根系对柑橘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柑橘根系分布依种类、品种、繁殖方法、树龄大小、土层深浅、地下水位的高低和中耕施肥、土壤含氧量等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如柚、酸橙、枳橙等根系分布较深,枳、橘等根系较浅;蜜柑、柚子为网状型横生根,栊柑为网状型竖生根。实生苗根系深,而压条、扦插苗根系较浅。实生砧木常有主根入土较深,空中压条苗木或扦插繁殖的砧木,无真正的主根入土较浅。根据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方向不同,将根系分为水平根和垂直根。垂直根分布的范围决定了根系分布的深度;水平根分布的范围决定了根系分布的宽度。柑橘根系的分布,在土层深厚的情况下,根系发达,常具层性。通常有三层,以最上面第一层根系最发达,第二层和第三层根系依次减少。整个根系呈圆锥状,与树冠上部呈对称状态。当土温在12℃左右时,柑橘根系开始生长,通常是先长枝后长根。柑橘的根系在一年中通常是与枝梢交替生长。在土壤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根系在2—11月连续生长,根系生长是周期性的,一年内有4~5次生长高峰,并且在枝梢生长期内,根系生长量缓慢、总数降低。在枝梢生长停顿时,根系的生长量增加。因此,在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不受限制时,枝梢生长是控制根系生长强度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土壤含水量明显降低,如土壤水势达到-0.05Pa时根系的生长受到抑制。根系开始生长的土温为12~13℃,适宜生长的土温为23~31℃,土温37℃以上即停止生长。根系生长适宜的土壤湿度,一般为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80%。土壤的透气性对根系生长极为重要,因根系的生长及吸收通过呼吸才可以取得能量。柑橘新根的生长要求土壤孔隙含氧量在8%以上;当土壤孔隙含氧量低于4%时,新根的生长缓慢;含氧量低于1.5%时,不但新根不可能正常生长,原有根系也将腐烂。因此,土壤积水或板结时,根系生长减弱,叶片黄化,产量降低,甚至不能正常开花结果。芽是柑橘树冠形成、恢复及生长发育与繁殖的重要器官。柑橘的芽是混合芽,既有花原始体也有叶原始体,先萌芽后开花。柑橘芽为裸露的复芽,每一叶腋内着生2~4个芽,分主芽和侧芽。通常只在枝梢上部2~3个叶腋中的主芽萌发新梢。如果抹除早发的芽,可刺激同一叶腋的副芽或附近节位的芽萌发,柑橘的“抹芽放梢”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柑橘的芽具有早熟性,一年可多次发生;同时,顶端优势不强,枝梢上部或顶端几个芽往往一齐萌发生长,因此易形成丛生枝。柑橘的叶芽有很强的潜伏能力,可长期不萌发而保持活力,这是柑橘容易更新复壮的生物学基础,可利用老枝或主干上潜伏芽进行树冠更新。根据新梢在生长结果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营养枝与结果枝两类。营养枝指当年不开花结果的枝梢,包括发育枝、徒长枝、纤弱枝等。结果枝指由枝梢顶端一至数个芽萌发、着生花果的枝梢。柑橘结果枝分为叶结果枝和无叶结果枝两大类。萌发结果枝的枝条称结果母枝。柑橘一年内能抽3~4次新梢,有春梢、夏梢、秋梢、冬梢的区别。幼树一年多次抽梢,随树龄增大,二次和三次梢逐年减少,春、秋二次梢是良好的结果枝。枝梢是树冠的主要组成部分,结果枝与营养枝可以转化。春梢:指立春至立夏前抽生的枝梢。由于气温较低,枝梢生长缓慢,所以,春梢节间短,叶片较小且先端尖,叶色浓、叶脉不明显、翼叶小。发枝量大且抽生较整齐,在中亚热带以北地区是翌年最主要的结果母枝。春梢能继续抽生夏梢、秋梢,结果部位便上移到夏、秋梢部分,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枝梢。夏梢:指立夏至立秋前抽生的枝梢。因处在高温多雨季节,枝条生长快,节间长,但夏梢抽生不整齐。叶色浓绿,肥大而厚,先端微尖、翼叶最大。幼树和生长势旺的树抽生夏梢多,常利用夏梢做骨干枝,使树冠迅速扩大。秋梢:指立秋至霜降前抽生的枝梢。此时气温虽高,但雨水较少,昼夜温差大,枝梢一般比夏梢充实,枝梢粗而节间较短,叶片较春梢大,较夏梢狭长先端较钝微凹。秋梢多在春梢上发生,即春秋二次梢,幼树则有一定数量的春、夏、秋三次梢。生长充实的早秋梢是翌年良好的结果母枝。幼树秋梢结果母枝较成年多,如5年生大红甜橙幼树,夏梢进行摘心,秋梢结果母枝多的达37%,而成年树一般秋梢结果母枝较少。在柑橘栽培的北缘地带要避免9月以后抽发秋梢。冬梢:指立冬后抽生的枝梢。在初冬气温较低的地区,冬梢无利用价值,要避免抽发。由于柑橘一年多次抽梢,据其在同一枝上连续抽发的次数,可以分为一次梢、二次梢、三次梢等。从上一年的枝上抽发一次的即为一次梢。从春梢上再抽夏梢或秋梢即为夏秋梢、春秋梢,都是二次梢。以此类推三次梢即春夏秋梢。在四川盆地,二次梢是甜橙和宽皮柑橘的重要结果母枝,春梢是主要结果母枝。柑橘新梢生长到一定长度以后,前端数节则停止生长,经1~2天,在靠近顶端1~4节处,产生离层而脱落,这种现象称为自剪。在下一个季节或翌年,断口下一个或几个叶腋的侧芽代替顶芽生长,形成假轴分枝的特性。由于假轴反复继续分枝,没有明显的主干,树冠的形状多为圆头形或近似圆头形。柑橘的分枝角度因品种和树势不同会有差异,像橘类直立性较强,而温州蜜柑则相对开张。柑橘枝梢生长也具有垂直优势。柑橘直立枝优势强,不利于花芽形成,横生枝和下垂枝有利于营养积累形成花芽。柑橘枝干忌阳光直射。强光暴晒枝干发生日灼。因此,柑橘的修剪不宜过重,要注意枝干的荫蔽。柑橘叶的形状是区别种和品种的重要形态标记。柑橘的叶仅有枳一个种为三出复叶,其余皆为单身复叶。叶身与翼叶之间有节,保留着复叶的痕迹。生产中利用的多数柑橘叶柄有翼叶。柚类的叶片最大,金柑的最小,甜橙与宽皮柑橘居中。同一品种又以夏梢叶片最大,春梢叶最小。叶是储藏养料的重要器官,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都存积于叶片中,储藏的氮素占全树总氮量的40%以上。磷在叶中含量仅次于花,钾在叶中含量仅次于果。一般在正常落叶前养分回流树体,如提早落叶,氮素和其他营养成分损失很大。因此,栽培上要保护叶片的正常生长发育,防止过早落叶才能获得高产。叶片的颜色和矿质元素的含量反应树体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如缺铁叶肉失绿而叶脉仍为绿色为网纹状失绿,这是形态诊断的依据。柑橘类除枳为落叶性、枳橙为半落叶性之外,其余均为常绿性。实际上柑橘的叶片不像落叶果树那样在休眠之前集中落叶,而是一年中陆续发生新叶,陆续脱落老叶从而显示出常绿的特性。柑橘叶片的寿命为12~24个月或更长。1~2年生叶片是叶幕构成主体,叶片寿命的长短与树体的营养状况和栽培条件密切相关。低温、营养或水分不佳,根腐病或叶螨为害等伤害叶片的诸多因素均可导致叶片的异常脱落,严重的异常落叶导致树势衰弱,畸形花增多和花果脱落。通常认为丰产园叶面积指数以4~6为宜。(1)花芽分化。当树体具备成花条件时,营养枝上的某些叶芽分化成花芽。柑橘的花芽为混合芽,花芽萌发,抽出新梢,在新梢上开花结果。花芽分化的时期因种类、品种与产地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异。亚热带地区的大多数柑橘种类是在冬季果实成熟前后开始形态分化,至翌年春季萌芽前花芽内各部发育完成。在同一植株上以春梢分化较早,夏梢及秋梢次之,有时秋梢分化期比春梢晚1个月左右,但可较快地完成整个分化过程。据在重庆地区观察,甜橙在10月大部分进入生理分化初期,2月中旬开始形态分化,3月中旬分化完毕。在同一植株上,各个时期可能重叠。如2月中旬,分化期、花萼期、花瓣期与雄蕊期4个时期同时存在。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包括如下内容。①环境条件:在亚热带地区秋冬季2~4个月的冷凉气温是柑橘成花的主要诱导因素;在热带地区生长的柑橘,由于不存在低温条件,其成花的主因是干旱。广州地区,人们为了在春节观赏到金柑和四季橘的金黄果实,最常见的技术就是控水促花。②营养物质:在柑橘的栽培过程中有利于贮存糖类的措施,就有利于促进花芽分化。小年树积累的糖类多,分化花芽多,翌年为结果大年。栽培中常采用的环剥或环割、疏果等技术,能促进分化花芽,都与增加树体内糖类的积累有关。③生长调节剂:在花芽生理分化期喷布赤霉素,会抑制花芽分化。相反,喷布PP333、CCC等拮抗赤霉素的生长调节剂,能明显地促进花芽分化。柑橘的花为雌雄同花,多单生或丛生,为完全花,能自花授粉结实。有些柑橘品种能单性结实或自花授粉不亲和,例如,温州蜜柑的雄蕊常退化,花药缺乏花粉;南丰蜜橘的雌雄蕊也有退化现象,两者都能单性结实产生无核果实。(2)果实发育。柑橘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柑果,连接果柄的部分称为果蒂,近果蒂的一端称为果基,与果基相对的部分为果顶。果实由果皮、果肉和种子三部分组成。果皮由外果皮和中果皮组成,外果皮即油胞层,中果皮即白皮层。果肉由子房内壁发育而成,称囊瓣,内含汁胞或种子。囊瓣壁上的维管束称橘络。中心柱为果实中心的海绵柱状维管束。柑橘果实发育过程分3个时期:一是细胞分裂期,即自开花至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间的时期。在此期内果实各组织如果皮、砂囊细胞反复分裂以增大果实。二是细胞增大期,即自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起,至果实开始着色为止。这个时期果实各部分的细胞迅速增大,果实体积增长较快。此时期与夏梢生长存在养分竞争,同时,对水分的需求比较明显。三是果实成熟期,即从果实开始着色到完全成熟的过程。这一时期果实将发生一系列的明显变化如果皮着色、组织软化、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增加,酸减少,果实风味逐渐变浓并表现出特有的外观和内质。 -
报告猕猴桃花果管理
出版时间:2018在授粉前2~3天,选择比主栽品种花期略早、花粉量多、与主栽品种亲和力强、花粉萌芽率高、花期长的雄株,在傍晚和清晨采集铃铛花或半开放的雄花 (图6-1)。采集量按每亩雌株需求量不低于1000朵雄花计算,约重1.2千克。图6-1 雄花将釆集到的雄花用手在2~3毫米孔径的筛子或铁丝网上摩擦使花药脱离,或用小型电动粉碎机在低转速下进行粉碎,再过筛剔除花瓣和花丝,收集花药。将花药在牛皮纸或开药器上平摊成薄层,自然阴干后散粉。或在22~25℃、湿度50%的干燥箱中放置一昼夜,即可散粉。散粉后,过100~120目筛,收集纯花粉,放入干燥、清洁的瓶内备用。采集到的花粉最好及早使用。若需贮藏的,可放入家用冰箱4℃冷藏箱里,能够保存8~10天。简易的人工授粉法有花对花法、吹风授粉法及用毛笔、棉球、香烟过滤嘴等进行的点授法。操作简单,但只能用于小规模少量授粉。大量授粉采用的主要是喷粉法和液体授粉法。喷粉法是将花粉与滑石粉、淀粉、脱脂奶粉等按1 ∶ 50的比例混合均匀,用电动喷粉器喷花进行授粉。添加剂不能对花粉有伤害。如果花粉与添加剂混合不均匀,一般要补充授粉一次。液体授粉时,要配制花粉溶液,按蔗糖10%+硼砂0.1%+花粉2%,用清洁的水配制。花粉溶液要随配随用,要求在2小时内用完。授粉时,以全树25%左右的花开放时为宜。最好在晴天无风的上午,用雾化良好的喷雾器,对着雌花啧,一般喷一次即可。授粉后3小时内遇雨或在雨停后进行授粉的,要隔天再喷1次。用多个雄性品种 (株系) 的花粉,进行混合授粉,效果会更好。在花芽形成后,确保在正常的开花、结果的情况下,采取人为辅助措施,促使其充分授粉受精,提高坐果率,形成果大质优的果品。具体措施如下。保证花芽形态分化的顺利完成。其中主要是温度,如初冬大幅度快速降温与早春倒春寒,常造成花芽受冻,产生畸形果,甚至冻死花芽,可采取树体上喷水加植物防冻剂或园内熏烟,提高温度,使园内温度维持在0℃以上。最适宜猕猴开花坐果的花期气候条件是:温度20~25℃,风力1~3级,空气相对湿度70%~75%和良好的微环境如叶幕层厚度、雌雄株距离等。但在我国南方猕猴桃花期易遇低温多雨潮湿天气,北方易遭高温干旱大风气候。可于花前7天左右,进行一次复剪,疏除过多的徒长枝蔓、发育枝蔓、结果枝蔓和发育不好的花蕾,并对留下枝蔓进行摘心以控制营养生长,集中养分促进生殖生长,增加冠内通透性,利于昆虫、风媒的访花、传粉活动。并注意花期排水,防止根系渍水。若遇花期高温干燥、风大的地区,则进行花前灌水,提高土壤和空气湿度,增加花粉活性。猕猴桃是虫媒花,主要靠昆虫传粉,据花期观察,有150多种昆虫在猕猴桃花上活动,但主要靠蜜蜂和熊蜂传粉。风也可传粉,较强的风下,雌花可接受花粉4.2~12.3粒/分钟。但无风条件下,只有20%的雌花接受花粉2粒/分钟。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猕猴桃果实大小和质量与果内种子数目密切相关。美味猕猴桃果实大小与种子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87,中华猕猴桃为0.81。据测定,猕猴桃要达到商品 (出口) 重量标准70g以上的果实,需要520~740粒种子/个果。因此必须要有大量花粉授粉后才能得到预期重量的商品果,只有通过蜜蜂传粉或人工辅助授粉才能显著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大小。由于猕猴桃为雌雄异株异花植物,人工栽培时为获得单位面积较高的产量,雌雄配搭时加大了雌株比例,蜜蜂传粉时采集雄株花粉的机遇相对减少。而雌、雄花均产生花粉,又只有雄花花粉才有生活力,因此蜜蜂即使全在猕猴桃植株上飞,所采的花粉有好大部分也是无效花粉,加之猕猴桃的花粉无蜜腺不产生花蜜,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大。如果附近或园内种有其他蜜源植物,如柑橘、绿肥 (三叶草、毛苕子等) 等花期与猕猴桃相同,柑橘等植物花香,又产花蜜,对蜜蜂的吸引力比猕猴桃大,蜜蜂飞到猕猴桃植株上的机遇少。因此,放蜂时必须采取措施:一是加大蜂群,据国内外调查研究,每1~2亩最好能达到一箱;二是提早在开花前几天或最迟必须在雌花有10%~15%开花时将蜂箱放到果园内,放在向阳、温暖并稍有遮阴的地方,一般都在主防风林带附近。同时,在喂养蜜蜂的蜂蜜中加入猕猴桃的花粉,让花粉的香气刺激蜜蜂的条件反射,可增加蜜蜂对猕猴桃花的访花次数。此外,对于花期与猕猴桃花期相同的间作物,如三叶草、苕子、月季、枸杞、刺槐等,在猕猴桃花期前提前刈割,以增加蜜蜂专访猕猴桃花的机会。蜜蜂不喜在厚厚的叶幕层中采粉,喜欢在阳面采粉。因此,在不影响产量前提下尽量减少叶幕层,或通过整形修剪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既利于蜜蜂传粉,也利于光合作用和减少病虫害。在放置蜜蜂的果园绝对不能用药剂防治病虫害,只有将蜜蜂搬走后才能喷洒农药,以免伤害蜜蜂。据研究,猕猴桃每朵雄花约需2500粒花粉,而蜜蜂每次只能传送900粒花粉,因此必须多次传粉才能授粉受精良好。此外蜜蜂常沿树行活动,不太喜欢在树行之间串行,建园配置授粉树时最好每一行里都应合理分布,才能充分保证蜜蜂传粉。猕猴桃的花多集中在5—8时开放,并释放花粉,至13—14时达到顶峰,雄花在开放后5天内都能释放花粉。据研究,雄花花粉的发芽力 (生活力) 在室温下能保持3~5天。若保藏在5℃以下低温可保持10天左右。猕猴桃的花期一般6~8天。但无论雌花或雄花,其单花开放时间一般为2~4天。花期的长短主要与温度、湿度有关。如果花期遇到低温阴雨天气致使昆虫活动受到限制,或雌、雄株花期不遇时,应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保证正常结果。人工授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先从雄株上采集即将开放的雄花,带回室内用镊子取出花药 (或去掉花瓣) 置于培养皿内 (或放于纸上),在25℃的恒温箱 (或20~25℃的室温下,翻动干燥) 使花药开裂散出花粉,筛去杂物,贮藏于低温干燥的瓶内备用。待雌花开放时 (1~2天内),于8—10时用小毛笔或铅笔的橡皮头粘花粉点于正开放的雌花柱头上即可。如有条件,最好有多种雄花的花粉混合使用,更利于选择授粉提高受粉率;亦可采用花对花的方法,即于8—12时摘取正在开放的雄花,花药对准雌花的柱头,轻轻将花粉粘于雌花的柱头上,可随采随对,一般1~2朵雄花可授粉约10朵的雌花。手工授粉时,动作要轻,切不可损伤柱头。将备用的花粉按1份花粉、10份蔗糖、89份水重量比的比例配成悬浮液,用干净的喷雾器 (或授粉器) 于9—11时喷到当天开放的雌花柱头上即可。花粉必须随用随配,以免影响生活力。喷时雾点要细,因猕猴桃雌花开放持续时间较长,花期需喷3~4次才能满足授粉需要,因此所采集的花粉当天用不完可贮藏于5℃的低温下保存,以供手工或机械授粉用。各地亦有用生长调节剂处理雌花或小果,以促进坐果率。但不环保,不提倡。猕猴桃花量大,在适宜的条件下,坐果率高,每一个花序都具有结三个果子的潜力,基本上没有生理落果。但坐果太多,势必给树体造成沉重负担,造成小果。而果实的大小,又是猕猴桃生产中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若单株留果越多,在同等条件下,果个越小,并削弱营养生长,造成树体生长势减弱连续生产能力下降,易出现大小年现象,使果实大小不整齐,品质差,商品价值低,树势易早衰。为了均衡树势,达到丰产、稳产、优质、高效,防止早衰,延长结果年限,必须进行疏花疏果。疏花疏果应根据品种特性,管理水平和当时的气候因素来确定其强度和时间。一般讲疏果不如疏花,疏花不如疏蕾。因此一般在现蕾的时候就可开始进行。猕猴桃的雌花有单花和聚伞花序两种。从一个花序来看,一般主花的位置好,生长势强,容易授粉受精,结出的果子生长发育好,个头大,而侧花则相对差。在蕾期先疏除侧蕾,保主花蕾,并剪除位置不好、荫蔽严重、纤细果枝的花序,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枝梢生长。为了避免疏花过量或花期遇雨授粉不良,影响当年产量,保留的花数应比预留的果数多20%~30%。一般健壮果枝留花5~6朵,中等果枝3~4朵,弱者1~2朵。疏果应在谢花后开始,一般在谢花后60天内。幼果的体积和鲜重增长最快,可增至其成熟时的70%~80%。因此疏果越早越好,一般应在谢花后20天内完成,以节约树体的养分,促进果实迅速膨大,提高产量和质量。疏果时主要疏除畸形果、伤果、病虫果、侧生果、果枝基部果。因基部果个小质差,先端果次之,枝蔓中部花序坐的果个大质优,故应尽量留中部花序坐的果。原则上按短果枝留果一个,中果枝留果2~3个,长果枝留果4~5个进行。亦可按植株的叶果比留果,即按 (4 ∶ 1)~(6 ∶ 1) 进行疏花疏果。叶果比大时,果实品质好,比值小时产量高。猕猴桃喜半阴环境,属中等喜光性果树,不少栽培地区常因夏季高温干旱以及强光直射造成落叶,果实产生日灼,严重时造成落果,使产量下降,果实品质降低,耐贮性差,严重损害其经济效益。高温干旱和强光是通过影响果园叶幕层微气候环境,抑制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破坏叶片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等方面来影响猕猴桃的正常生长发育。生产上采取的种植防护林,遮阴等措施就是缓解这一为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也主张在猕猴桃上套袋,以减轻高温、干旱和强光对果实的为害。猕猴桃果实套袋后,能减轻日灼病,防止果面污染,改善果实外观,避免吸果夜蛾及果实病害的侵袭,提高果实品质,降低果实农药残留量,从而大大提高果实商品性和经济效益。但套袋后果实中的糖分、维生素等含量有所减少,果实风味变淡,且费工。因此亦可从栽培技术上防止日灼害果,如从幼果开始就对果实遮阴,整形修剪中尽量不要将果实暴露在阳光直射的部位,应叶里藏果。猕猴桃套袋的适宜时间是6月上旬至6月中旬,套袋前应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全面喷1~2次药,然后及时选择生长正常、健壮的果实进行套袋,纸套应选用抗风吹雨淋、透气好的专用纸套,套袋后并于采果前10~15天去除。猕猴桃在接近成熟时,由于品种及栽培管理的原因,容易造成采前落果,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采前落果的严重程度,首先是由品种的特性决定的。多数品种都有一定的采前落果现象,但有些品种则较少,如魁蜜。土壤水分失调是影响猕猴桃采前落果的重要因素。长期干旱、果园积水或土壤忽干忽湿,都会加重采前落果。因此,要采取措施,维持土壤湿度的相对稳定。例如实行果园秸秆覆盖,采用节水灌溉,浇水时少灌勤灌等。在发生采前落果的时期,要加强新梢摘心,控制营养生长,促进营养多分配于果实生长,可适当减少采前落果。 -
报告Primary Study of Two Oligosaccharides Inducing Resistance to Tobacco Mosaic Virus
出版时间:2007植物的诱导抗病性,又称系统获得性抗性,是植物在一定的诱抗剂刺激下,对随后的病原菌侵染具有抵抗性的特征。植物诱抗剂又名激发子,一般将能够诱导寄主防卫反应的生物来源和非生物来源的物质统称为激发子。这些物质在很低浓度下即可被植物识别为信号物质,诱发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统,最终使植物获得抵御病害的能力。寡糖类激发子是人类研究的最早、最为充分的一类激发子,并且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因此是很有发展潜力的生物农药。壳寡糖已经应用于生产,防治作物病害,但对其进行结构修饰的寡糖,其诱抗活性还不清楚。新的寡糖—褐藻酸钠寡糖诱抗活性也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稀土络合的壳寡糖(壳寡糖-铈配合物)以及褐藻酸钠寡糖诱导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为其作为生物农药提供依据。1.1.1 供试药剂 壳寡糖-铈配合物、壳寡糖,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褐藻酸钠寡糖,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研制。1.1.2 供试植物 枯斑三生烟(Nicotiana tobacum L.SamSun NN)。1.1.3 供试毒源 烟草花叶病毒(TMV),本实验室保存于普通烟上。接种病毒汁液为每克含TMV的烟草病叶,加入5倍体积0.05mol/L的磷酸缓冲液(pH7.0),在研钵中研磨后纱布过滤。1.2.1 试验处理 供试药剂:对照药剂壳寡糖50μg/ml,喷雾。供试药剂壳寡糖-铈配合物浓度分别为1μg/ml,10μg/ml,25μg/ml,50μg/ml,100μg/ml,喷雾;供试药剂褐藻酸钠寡糖浓度为25μg/ml,50μg/ml,100μg/ml,喷雾。1.2.2 试验方法 选取大小一致6~8叶期的烟草植株,叶面喷雾施药。24h后汁液摩擦接种TMV病毒。在病毒汁液中加入少量石英砂,用毛笔蘸取汁液摩接种。枯斑三生烟苗采用半叶法接种,每株接4片叶。接种后每天观察发病情况。待全面发病后,调查病斑数。重复3次。抑制率(%)=[(对照叶片病斑数-处理叶片病斑数)/对照叶片病斑数]×100%最初的试验结果表明(表1),壳寡糖-铈配合物对抑制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的枯斑有抑制作用。在1~100μg/ml的浓度范围里,25μg/ml的诱抗效果最好,抑制率为55%,但是略低于阳性对照壳寡糖50μg/ml,抑制率63.9%。处理斑点数抑制率(%)壳寡糖-铈配合物1μg/ml43±18c37.025μg/ml31±13b55.050μg/ml38±18cd44.0100μg/ml42±19c37.7壳寡糖50μg/ml24±14b63.9CK68±26a—表1 壳寡糖-铈配合物不同浓度喷施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效 (P由于1μg/ml的壳寡糖-铈配合物依然有诱抗活性,并且25μg/ml的诱抗活性较好,因此将取浓度10μg/ml的壳寡糖-铈配合物,进行诱抗活性的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表2),浓度为10μg/ml的壳寡糖-铈配合物比25μg/ml具有更好的诱抗活性,抑制病毒产生枯斑的抑制率为67.4%。但是与25μg/ml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10~25μg/ml的壳寡糖-铈配合物具有良好的诱抗活性,说明壳寡糖与稀土的络合物可以在低于壳寡糖的使用浓度时,依然具有较高的诱抗活性。处理斑点数抑制率(%)壳寡糖-铈配合物10μg/ml43±17c67.425μg/ml57±13cd56.750μg/ml73±22d45.0100μg/ml107±27a18.9壳寡糖50μg/ml28±13b78.7CK132±46a—表2 壳寡糖-铈配合物不同浓度喷施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效 (P在褐藻酸钠诱导抗性的试验中,试验结果表明,在25~1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褐藻酸钠具有诱抗活性,可以显著抑制病毒引起的枯斑的产生。其中浓度为50μg/ml诱导抗性效果最好,抑制率为71.8%,25μg/ml的褐藻酸钠也有较高的诱抗活性,抑制率为67.4%,均略高于壳寡糖50μg/ml(抑制率64.1%)。处理斑点数抑制率(%)褐藻酸钠25μg/ml59±27bc67.450μg/ml51±21c71.8100μg/ml74±32b59.1壳寡糖50μg/ml65±26b64.1CK181±32a—表3 褐藻酸钠不同浓度喷施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效(P多糖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是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不仅能够控制细胞的分化、分裂,调节细胞的生长和衰老以及维持生命有机体的正常代谢,还能够调节动植物细胞免疫以及其间信息的传递。目前,多糖作为生物激发子用于抗植物病害研究比较多,其中已报道氨基寡糖素、毛头鬼伞多糖、硫酸化的葡聚糖以及脱氧半乳聚糖[1~4]等具有诱导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生物活性。褐藻胶是一种来源于褐藻细胞壁的水溶性酸性多糖,主要从海带、巨藻、马尾藻等褐藻中提取得到,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生物活性。褐藻胶由α-L-古罗糖醛酸和β-D-甘露糖醛酸通过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多糖[5]。褐藻胶还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如抑制TMV,抑制程度随着褐藻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随着褐藻胶中古罗糖醛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强。电镜分析表明,TMV在培养基中呈单一分散悬浮,加入褐藻胶后则形成团聚物。团聚物的形成阻止了TMV在被感染细胞表面的脱衣壳过程,而阻止了TMV的RNA穿过细胞膜,从而防止感染[6]。但由于其凝胶性强,不容易被吸收,在应用方面收到很大的限制,将其水解为寡糖后,水溶性好,利于吸收。因此本文研究褐藻酸钠水解为褐藻酸钠寡糖后的生物活性,以期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结果发现褐藻酸钠寡糖具有良好的诱抗活性,并且好于阳性对照壳寡糖,但是其具体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近几年研究发现,稀土离子,尤其是Ce,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而且有降解有机磷的能力。壳聚糖-铈配合物对黄瓜中的硫磷农药残留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降解产物是氨基对硫磷,基本解除了毒性[7]。研究已经发现壳寡糖能够诱导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本文研究了壳寡糖-铈配合物是否依然保持具有诱导抗性的活性。结果表明,壳寡糖-铈配合物尽管诱抗效果不如壳寡糖明显,但仍然具有较高的诱抗活性,至于是否有降解有机硫磷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经过化学修饰的壳寡糖-铈配合物可以改变壳寡糖的理化特征,产生新的活性,这对于加强寡糖应用的广泛性和多功能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
报告“中二软占”空间诱变品系的抗稻瘟病研究
出版时间:2007中二软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以粳籼21为母本,长丝占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常规优质稻品种,于200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二软占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好,米质良好,但中感稻瘟病。作者等将中二软占品种的种子经密封后送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部分中二软占种子留在地面作为非诱变原种对照),于2003年11月3日随“中国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升空,经过18天的太空旅行,于11月21日返回地面。2004年早造将中二软占诱变和非诱变原种对照单株种植,采用稻瘟病菌株GD0193接种到3到3片半叶的种苗上,发病7天后调查,792株经过空间诱变的种苗,病级为0~3级的抗病植株有208株,占总数的26.3%;病级为4~5级的植株有368株,占46.5%;病级在6级以上的有216株,占27.3%;80株原种对照种苗的病级均在6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中二软占的种子经过返回式卫星搭载后,对稻瘟病产生抗性变异,其中抗性明显提高的占26.3%;抗性比原种提高(病级0~5级)的植株数占72.7%。对中二软占空间诱变SP2代材料的抗性分离规律进行研究。从空间诱变中二软占SP1中选取33株抗病和2株感病植株的种子作为SP2的接种材料,原种中二软占作对照,接种稻瘟病菌株采用GD0193菌株。空间诱变中二软占SP1的2个感病植株在SP2抗性没有产生分离,33个抗病植株在SP2抗性产生分离,而且各株系抗感分离的比例也不一样。对33个抗病SP2株系抗感分离的比例进行X2分析,结果表明有21个株系抗感分离比例符合理论比值3:1,说明这21个株系可能受一个位点的抗性基因控制;有8个株系抗感分离比例符合理论比值15:1,说明这8个株系可能受两个位点的抗性基因控制。另外,有4个株系抗感分离比例既不符合3:1也不符合15:1。表明这4个株系的遗传基础比较复杂。由于目前对水稻空间诱变的染色体变异的遗传机理还不是很清楚,诱变除了导致基因的位点突变以外,也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畸变。这些畸变将影响水稻的性状,而且使其在SP2的基因的分离规律变得更复杂。从33个空间诱变中二软占抗病植株的SP3-SP4代株系中连续两造各筛选出5株农艺经济性状较好的单株,考种及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与原种中二软占比较,抗病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穗长、总粒数、结实率、粒长、谷粒长宽比、千粒重等性状与原种中二软占的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将33个空间诱变中二软占抗病植株和1个感病植株的SP4代株系进行抗谱测定,采用38个不同致病型代表菌株接种结果,原种中二软占和空间诱变感病株系的抗谱分别为29.0%和34.2%,33个空间诱变抗病株系中,抗谱达到80%以上的诱变株系有32个,其中抗谱在90%以上的诱变株系有24个,抗谱在80%~90%间的诱变株系有8个。中二软占是优质但中感稻瘟病的品种,从其空间诱变后代中有望筛选出对稻瘟病抗性及农艺经济性状比原种好的株系,可为抗稻瘟病育种提供新材料及优良抗源。目前作者等正重点开展有关优质、抗病的中二软占诱变品系的抗性遗传基础分析、抗病基因标记定位、空间诱变抗性变异机理研究等。 -
报告植物细菌性病害研究初探
出版时间:2007川成都植物病害是由植物—病原—环境三者在一定适宜条件下,引起植物体发病,构成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干扰与破坏,最终造成植物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减产,品质降低,给人类的农业、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是指能寄生于植物体并导致侵染性病害发生的生物。植物病害分成菌物(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类病害、线虫类病害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植物细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发生为害较重、发病规律比较难以掌握、防治技术要求高、防治效果很难凑效的一类病害。植物病原细菌是属于原核生物中的一个生物类群,它与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及组成成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细胞结构和组分上的差异,导致了细菌性病害比真菌性病害更难以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中比较著名的病害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白菜软腐病、番茄青枯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柑橘溃疡病、梨火疫病、马铃薯环腐病。还有近年来被国际柑橘病毒学家确认的柑橘黄龙病等,这些植物细菌性病害给我国农业、林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危害。本文将对植物细菌性病害做了以下6个方面的初步探讨。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诗经》中已经将生物划分成了植物、动物和蕈类三大类。1593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和人类三大类。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以林奈为代表的生物分类学家将生物分成两界(即动物界Animaliae和植物界Plantae),这两界系统被人类科技界沿用了200多年。16~18世纪,随着显微镜发明和细胞学说的建立,人类才发现了单细胞生物——细菌。对于细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专家们普遍认为:细菌的出现应该是在植物和动物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1969年魏泰克将生物界分成五界系统,即:(1)以细菌为主的原核生物界;(2)以单细胞原生动物和藻类为主的原生生物界;(3)多细胞生物中以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的植物界;(4)以多细胞为主吸收营养的真菌界;(5)多细胞生物中以摄取食物为营养来源的动物界。1974年黎德勒认为:取消原生生物界,将生物化分成四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1977年我国科学家陈世骧提出了生物学界的三总界构成六界系统,即:无细胞总界——(病毒界);原核生物总界——(细菌界、蓝藻界);真核生物总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1988~1989年(Cavalier-Smith),将生物学界划分成:两个总界组成的八界系统,即:一、细菌总界:①真细菌界;②古细菌界;二、真核总界:③古菌界;④原生动物界;⑤植物界;⑥动物界;⑦真菌界;⑧藻界。到2003年,他取消了古细菌界和古菌界,改为二总界六界学说。许志刚教授在2005年正式提出三域七界的最新分类体系,即无细胞生物域的病毒界;原核生物域的细菌界;真核生物域的原生生物界、真菌界、藻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反映了当前人们的认识水平。从上述分类系统可以看出,细菌的分类始终处于原核生物界内,它与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及其组成成分上存在着许多本质上的差异。原核生物是以单位膜为界的,细胞核质无核膜包围,呈原核状态。含肽聚糖的细胞壁有或无;核糖体在细胞质内70S。染色体的数目为1。细菌的质粒DNA游离于细胞质中。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膜外都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革兰氏阳性细菌)或脂多糖(革兰氏阴性细菌)构成的坚韧细胞壁。真核生物:具有以单位膜为界的细胞器,细胞壁不含肽聚糖。细胞核有核膜包围,呈真核状态,核糖体80S,在细胞器内的核糖体70S。细胞内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叶绿体有或无、有微管系统。染色体中有组蛋白;有核仁;要发生有丝分裂;细胞器有DNA(如线粒体);配子能够融合;DNA不单向转移形成部分二倍体。最典型的是真核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以及其他细胞器组成成分。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它由核膜包着与核外的细胞质分开。核膜内有核仁和核质。植物病理学家们长期以来将植物细菌性病原种与对寄主的致病性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要依据病原细菌的生理生化性状和血清学性状等指标来综合确定植物病原细菌的种。在《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七版出版时已经命名的植物病原细菌种有200多种。根据生物学命名中优先命名权不能侵犯的原则,确定每一个新种必须查阅大量文献,以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在《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八版中将植物病原细菌种由原来的200多种削减为几十种,以保证所有种都可以用生化试验来进行鉴定并尽量保证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重复实验,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和重复性。1994年,根据《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九版的系统分类:将细菌分成了四大类35个群。2000年以后,《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二版分五卷陆续出版发行,该版本的最新分类体系中将细菌界包括了16门、26组、27纲、62目、163科、814属,共计4727种。植物病原细菌属于细菌界中普罗特斯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普罗特斯门细菌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组成,肽聚糖含量较少,因而革兰氏染色阴性。放线菌门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高,革兰氏染色阳性。厚壁菌门中的病原生物包括植原体(Phytoplasma)和螺原体(Spiroplasma)。已经描述的引起植物病害的原核生物有28个属。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主要分成五大类别。第一类: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黄单胞菌属是细菌中的特殊类群,目前文献中描述的黄单胞菌属的种几乎都是植物病原细菌。它可以为害120多种单子叶植物和270多种双子叶植物。黄单胞菌引起许多重要植物病害,比较典型的病害有:(1)甘蓝黑腐黄单胞菌(X.campestris pv.campestris);(2)水稻白叶枯病(X.oryzae pv.oryzae);(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oryzae pv.oryzicda);(4)柑橘溃疡病(X.campestris pv.citri)。由黄单胞菌属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大多数症状为叶枯、坏死、萎蔫等症状。第二类: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细菌大多数都是土壤、水、其他基质上的腐生菌,有些是植物病原细菌。它的生态适应性广,表型差异大,是一个非常异质的组群。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能为害多种植物。在《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九版中正式命名的植物病原细菌有7个种。第三类:欧文氏菌属(Erwinia)。欧氏菌属细菌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植物病原细菌。有史以来所发现的欧氏菌属细菌一部分是植物病原细菌,最常见的是各种植物的软腐病,也有萎蔫和坏死。典型的病害有:梨火疫病(E.amylovora);玉米细菌性枯萎病(E.stewartii);马铃薯和大白菜的软腐病等。由欧氏菌引起的细菌性软腐病在全世界均有发生分布。第四类: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土壤杆菌属细菌是一类习居于土壤的细菌,在土壤中广泛的分布。常见的致病性细菌种有根癌土壤杆菌和发根土壤杆菌。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能为害多种双子叶植物,在近土根茎部形成恶性肿癌。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s),在侵染双子叶植物幼根后形成丛生的毛发状根群,称之为发根。第五类: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它是从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中分列出来的一个新属。国内发现的植物病原棒形杆菌属细菌中,最典型的病害有马铃薯环腐病菌(C.m.pv.sepeadonicum)在国内马铃薯产区均有分布。由于该病菌是以种薯传带的,所以在调运马铃薯种薯时必须要实施检疫。小麦蜜穗病菌(C.tritici)在国内华北冬麦区、山东、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等省已有发生。植物病原细菌从植物的气孔、皮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以及伤口侵入寄主。植物细菌性病害主要见于高等被子植物和栽培植物上较多。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两个方面。所谓病状:是指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征,主要表现有:(1)变色:指整个植株、叶片或叶片部分变色。(2)坏死:指植物体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3)腐烂:整个植物的组织和细胞被破坏和消解。(4)萎蔫:植物病害中的萎蔫是指植物的输导系统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组织的产物阻塞而造成不可逆转性的萎蔫。(5)畸形:感病植物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皱缩、卷曲、萎缩、丛枝、发根、肿瘤,花器和种子变态。所谓病症:是指病原物在病株发病部位上所表现的特征。主要表现有:(1)霉状物。(2)粉状物。(3)锈状物。(4)粒状物。(5)根状菌索。(6)菌脓。菌脓:是指发病部位产生的胶黏脓状物,干燥后形成白色的薄膜或黄褐色的胶粒。菌脓是细菌性病害在田间特有的病症。从多年田间病害症状诊断的实践环节看,植物细菌性病害田间症状诊断上着重注意几点:细菌性病害往往会出现局部坏死斑点,如柑橘溃疡病的病斑。腐烂:很多蔬菜类作物上出现的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等。萎蔫:作物上出现的青枯病,全株性萎蔫。菌脓: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叶上出现的胶黏脓状物。细菌性病害往往不会出现整株变色、叶片上不会出现霉状物、粉状物、丛枝、萎缩等症状。细菌性病害会出现发根和肿瘤等症状。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并非易事。从理论上探讨,所有植物病原细菌都可以通过种子传带。细菌附着在种子表面,也可以存活于种皮内,以及块茎组织内部。细菌在植物种子上一般存活1~2年。植物病原细菌一般产生胞外多糖,且一般具有鞭毛结构。因而,雨水的溅射和细菌自身在水中的游动可导致其传播。此外,随着灌溉水的流动,细菌可以在田块间传播。在20世纪60~70年代,水稻白叶枯病在四川省水稻产区流行蔓延,造成水稻产量严重减产,损失惨重。植物病原细菌可以通过苗木、接穗传播。嫁接工具、人为操作不当的行为均可以传播植物细菌性病害。柑橘溃疡病在我国柑橘主产省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为害。狂风暴雨夹带雨滴是沿海岸线柑橘产区柑橘溃疡病蔓延猖獗的主要环境因素。通过媒介昆虫可以传带细菌性病害。柑橘黄龙病传毒主要媒介是柑橘木虱。要使柑橘黄龙病发生蔓延的几大因素是:一是要有柑橘黄龙病病树存在;二是要有传毒的媒介昆虫;三是要有感病的寄主。同时,昆虫的越冬寄主枳壳、九里香等存在为病菌的越冬和第二年的病菌的侵染循环创造了条件。如何掌握植物细菌性病害发病规律,作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植物的种子、苗木、接穗等一切繁殖材料均有可能携带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病原,并能在植物体表或表皮内较长时期的存活,是远距离传播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主要原因。(2)由于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有胞外多糖,在有水膜存在下可以加快细菌侵染速度,为害程度由点到片逐步加重。在雨季、大风、甚至飓风条件下加快了点片发生与为害的程度。(3)有灌溉水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加快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流行蔓延,是大面积造成为害损失的主要诱因。(4)有媒介昆虫的发生、越冬寄主的存在,为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再次侵染循环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5)嫁接工具、农事活动操作不当均可以造成寄主大量伤口,有利于病原细菌的侵入,导致田间植物细菌性病害近距离传播为害。(6)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加速了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侵染循环。根据植物细菌性病害发病的诱因和发病基本规律可以看出:种子、苗木可以带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侵染途径多;远距离传播与近距离扩散相辅相成,加快了细菌性病害点、片发生,具有暴发成灾、损失严重的特点。植物细菌性病害很难防治,药剂防治效果很难奏效。四川省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橘溃疡病、柑橘黄龙病等细菌性病害中都不是单一地采用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只能作为综合治理植物细菌性病害技术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柑橘溃疡病防治技术中,国内外至今尚未见到仅仅依靠药剂防治来完全控制其为害蔓延的成功范例。柑橘黄龙病的综合治理更是如此。(1)建立无病虫种子、苗木繁殖基地,生产健康无检疫性病虫的种子苗木。(2)种子苗木调运前实施田间产地检疫和抽样实验室检验相结合,保证调出种子苗木是无病的。(3)调入地尽量集中成片种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有利于生产管理和病虫害综合治理。(4)加强田间病虫害预测预报,发现细菌性病害点、片发生时,及时拔除病株销毁,并用药剂对周围植株进行保护性防治。(5)严格对发病田块的肥水管理,防止有病田块流水串灌或漫灌。(6)对较大面积发生细菌性病害的发病区要及时隔离,防止上游流水继续向下游流传,造成更大面积的细菌性病害流行。同时对发病区要进行较大规模的药剂防治。(7)及时换种、加强轮作换茬,防止细菌性病害在田间菌量的不断积累和再次暴发成灾。(8)注意嫁接工具的消毒,防止农事活动中人为的传播感染。 -
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Sclerotinia Disease of Watercress(Nasturtium officinale) in Wuhan
出版时间:2007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R.Br.)又名西洋菜、水蔊菜、水田芥,属十字花科豆瓣菜属植物。枝叶柔嫩青翠,性喜冷凉,较耐霜冻,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冬春上市的水生绿叶蔬菜。有关豆瓣菜菌核病国内尚未有专门报道。该病1999年在武汉旱地栽种的豆瓣菜田中仅见零星发生,到2001年春发病田中的发病面积可达1.61%,甚至到10%左右,表明病害有增重的趋势。豆瓣菜的茎、叶、叶柄均可受害。以中、下部贴近地面匍匐或半匍匐生长的枝叶受害最重。田间病害呈点片状发生,不规则分布。因豆瓣菜分枝多,生长繁茂,茎呈匍匐或半匍匐丛生,故发病初期常需拨开丛生状植株,才能发现感病枝叶,后期因植株枯死而呈现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区。茎部受害,水渍状,淡褐色,边缘不清晰,从病处向两端扩展,空气湿度大时生茂密的绵毛状白霉,继而在植株表面及病茎的空腔中菌丝集结成近球形、扁球形、鼠粪状或不规则的菌核。菌核初白色,成熟后黑色,内部白色。罹病植株病部软腐,但无恶臭,最后失水干枯而呈枯草黄色。叶柄症状与茎部同。病叶受侵处灰褐色或浅黄褐色,湿度大时亦生较稀疏的绵毛状白霉,最后病叶腐烂或干枯。该病一般在12月上中旬出现病株,1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是大棚中豆瓣菜菌核病的盛发期,大棚和露地均在3月上旬病情趋于稳定。在近几年的调查观察中,一直未见浅水栽植的豆瓣菜有菌核病发生,而旱地栽植的豆瓣菜,不论大棚或露地种植的条件下均可受害,并且大棚中的病情有较露地重的趋势。病茎失水干枯后,菌核极易脱落,而病茎空腔内的菌核则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土中。该病的初侵染,来自遗留在土中的菌核产生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不能侵染健壮的枝叶,而极易侵染中下部贴近地面匍匐或半匍匐生长的衰老叶片,此后才能侵染健壮的枝叶。再侵染主要通过病患组织接触,由病部长出的绵毛状菌丝体完成。豆瓣菜的匍匐或半匍匐生长及分枝多、生长繁茂、枝叶交错的植物学性状和病原菌侵染循环特点,决定了其有利于菌核病菌的接触蔓延,而不利于子囊孢子的气流较远距离的传播,因而造成了植株中、下部枝叶发病的现象,这样就使豆瓣菜菌核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也导致田间病害呈点片状发生及不规则分布的特点。菌丝管状、无色,有分枝具隔膜,田间自然情况下菌丝体白色绵毛状,在病茎表面及被害茎的空腔里均可形成菌核。在测量的87个菌核中,其大小(长径)为2.0~7.0mm。菌核无休眠期。将菌核置培养皿中双层浸湿的滤纸上,13.5~16.0℃,室内散射光下培养很易萌发。一个菌核可生出一至数个子囊盘,子囊盘高足杯状,初淡褐色,后为暗褐色。柄长短因环境而异,在黑暗无光条件下,柄长可达6.0 cm以上。子囊盘中生有大量子囊和侧丝,子囊无色棒状,内生8个排列一行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8.7~13.7μm×4.9~8.1μm。子囊孢子成熟后稍受震动(如打开供菌核萌发的培养皿的盖),即可看到状如烟雾的子囊孢子放射现象。据上鉴定,认为豆瓣菜菌核的分离物为Scleroto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这是我们首次在豆瓣菜上发现有由核盘菌引起的菌核病。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很广,其中在4~5℃时,菌落在PDA平皿上扩展速度为8.3mm/天、33℃时为2.0 mm/天、当温度达到35℃时,菌落几乎停止生长。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是21℃,在此温度下,菌落扩展速度达32.2 mm/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