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八 棚室茄子发生的主要病害与救治
出版时间:20151 症状 猝倒病是黄瓜苗期时的重要病害。多发生在早春育苗床(盘)上,常见症状有烂种、死苗、猝倒三种。烂种是播种后在其未萌发或刚发芽时就遭受病菌侵染,造成腐烂死亡;幼苗感病后幼苗在出土表层茎基部呈水浸状软腐倒伏,即猝倒。湿度大时,幼苗初感病是秧苗根部呈暗绿色,感病部位逐渐缢缩,病苗折倒坏死。染病后期茎基部变成黄褐色干枯成线状。在病苗或床面上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2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表层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幼苗。通过雨水、浇水和病土传播,带菌肥料也可传病。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土温10~13℃,气温15~16℃病害易流行发生。播种或移栽或苗期浇大水,又遇连阴天低温环境发病重。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例如茄杂2号、黑茄王、农大601、农大604等。◎ 采用无土育苗法。◎ 加强苗床管理,保持苗床干燥,适时放风,避免低温高湿条件出现,不要在阴雨天浇水,浇水应选择晴天的上午。◎ 苗期喷施叶面肥,提高抗病力。◎ 清园切断越冬病残体组织,用异地大田土和腐熟的有机肥配制育苗营养土。严格施入化肥用量,避免烧苗。◎ 合理分苗,密植、控制湿度、浇水是关键。◎ 降低棚室湿度。4 药剂防治◎ 苗床土注意消毒及药剂处理。药剂处理土壤的配方是:取大田土与腐熟的有机肥按6∶4混均,并按1立方米苗床土加入100克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和2.5%咯菌腈100毫升拌土一起过筛混匀。用这样的土装入营养钵或做苗床土表土铺在育苗畦上,并用600倍液的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药液封闭覆盖播种后的土壤表面。◎ 种子包衣防治:种子药剂包衣可选6.25%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剂10毫升,对水150~200毫升包衣3千克种子,可有效预防苗期猝倒病和其他如立枯、炭疽病等苗期病害(注意包衣加水的量以完全包上药剂为目的,适宜为好。)◎ 药剂淋灌:救治可选择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600倍液(折合100克药对水45~60升),或72.2%霜霉威水剂1000倍液等对秧苗进行淋灌或喷淋。1 症状 灰霉病主要为害幼果和叶片。染病叶片呈典型“V”字形病斑。病菌从雌花的花瓣侵入,使花瓣腐烂,从茄蒂顶端或从残留在茄果面上的花瓣腐烂开始发病,茄蒂感病向内扩展,致使感病瓜果呈灰白色,软腐,长出大量灰绿色霉菌层。2 发病原因 灰霉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病原菌属于弱寄生菌,从伤口、衰老的器官和花器侵入。柱头是容易感病的部位,致使果实感病软腐。花期是灰霉病侵染高峰期。病菌借气流传播和农事操作传带进行再侵染。适宜发病气温为18~23℃,湿度90%以上低温高湿、弱光有利于发病。大水漫灌又遇连阴天是诱发灰霉病的最主要因素。密度过大,放风不及时,氮肥过量造成碱性土壤缺钙,生长衰弱均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和扩散。3 生态防治◎ 保护地棚室要高畦覆地膜栽培,地膜暗灌渗浇小水。有条件的可以考虑采用滴灌,节水控湿。加强通风透光,尤其是阴天除要注意保温外,应严格控制灌水。早春将上午放风改为清晨短时放湿气,清晨尽可能早的放风,进行湿度置换,降湿提温有利于茄子生长。◎ 及时清理病残体,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清除集中烧毁和深埋。合理密植,高垄栽培,控制湿度是关键。◎ 氮、磷、钾均衡施用。育苗时苗床土注意消毒及药剂处理。棚室茄子栽培花期授粉可以采用熊蜂授粉,避免药剂蘸花授粉产生药害畸形果。4 药剂防治因茄子灰霉病是花期侵染,茄子蘸花时一定带药蘸花。将配好的蘸花药液中加入3克的50%嘧霉环胺粒剂或嘧霉建议采用茄子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胺等进行蘸花或涂抹,使花器均匀着药。生产中菜农也有用2000毫升沾花药液配以10毫升咯菌腈悬浮剂用于花期蘸花预防灰霉病的良好经验。也可单一用果霉宁、丰产素2号等每袋药对水1.5升充分搅拌后直接喷花或浸花。果实膨大期要进行重点喷雾防治。最好采用茄子一生病害防治大处方进行整体预防。药剂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百菌清600倍液喷施预防,或选用60%咯菌腈·嘧霉环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50%农利灵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40%嘧霉胺12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乙霉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1 症状 茄子绵疫病又称疫病。又叫“掉蛋”、“烂茄子”是为害茄子的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产量和收益,损失率可达20%~60%。主要为害果实、叶、茎、花器等部位。即将成熟的茄子,造成烂茄。近地面果实先发病,受害果初现水浸状圆斑,稍有凹陷,以后很快扩大呈片状,直至整个果实受害,病部黄褐色,果肉变黑褐色腐烂,湿度大时受害果易脱落,果面长出茂密的白色绵絮状菌丝,腐烂,有臭味。茎部受害初呈水浸状缢缩,后来变暗绿色或紫褐色,病部缢缩,上部枝叶萎垂,潮湿时病部生有稀疏的白霉。叶片受害呈不规则或近圆形水浸状大病斑,病斑褐色至红褐色,有较明显的轮纹,扩展很快,湿度大时病斑边缘不清,生有稀疏白霉。2 发病原因 茄子绵疫病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借助风、雨、灌溉水、气流传播蔓延。发病适宜温度28~30℃,棚室湿度大,大水漫灌以及漏雨棚室和地表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发病严重。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性较强的茄子品种,一般是圆茄品种比长茄品种抗病性强,紫茄品种比绿茄品种抗病性强,例如茄杂2号、农大601、农大604、茄杂八号、黑茄王、超九叶茄、成都墨茄等。◎ 实行3~5年轮作。选择高低适中、排水方便的肥沃地块,秋冬深翻,施足优质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 采用高畦栽培,避免积水或高畦地膜覆盖,大小行栽培,有条件的地方建议使用膜下暗灌;滴灌,棚室湿度不宜过大,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出深埋。把握好移栽定植后的棚室温湿度,注意通风,不能长时间的闷棚。◎ 清洁田园,将病果、病叶、病株收集起来深埋或烧掉。◎ 及时整枝、打掉小部老叶,防止大水漫灌,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夏天暴雨过后,要用井水浇一次,并及时排走,降低地温,防止潮热气体熏蒸果实,造成烂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涝浇园”。4 药剂防治预防可以统筹考虑采用茄子一生病害防治大处方。也可以选用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建议采用茄子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治疗防治药剂可用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8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液倍液,或69%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霜脲锰锌800倍液,或62.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800倍液喷施。茎基部感病可用68%精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淋或涂抹病部,尤其是感病植株茎秆以涂抹病部效果更好。1 症状 茄子褐纹病主要侵染子叶、茎、叶片和果实,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受害时,茎基部出现近乎缩颈状的水浸状病斑,而后变黑凹陷,致使幼苗折倒。生产中常把苗期此病称为立枯病。茄子褐纹病以果实上病斑最易识别,起初病果初呈圆形或椭圆形稍有凹陷病斑,病斑不断扩大,排列成轮纹状,可达整个果实,重症感染褐纹病的长茄,后期病部逐渐由浅褐变为黑褐色大块病斑。发病后期,病斑下陷,斑缘凸出清晰可见病斑凹陷和生出麻点状黑色轮纹菌核。病果后期落地软腐,或留在枝干上,呈干腐僵果。成株叶片受害呈水浸状小圆斑,扩大后病斑边缘变褐色或黑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有许多小黑点,呈同心轮纹状,病斑易破碎穿孔。茎部受害,形成梭形病斑,边缘深紫褐色,最后凹陷干腐,皮层脱落,易折断,有时病斑环绕茎部,使上部枯死。2 发病原因 茄子褐纹病病菌以菌丝体或拟菌核随病残体,或种子越冬。借雨水传播。发病适宜温度为24℃,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棚室温度低,叶面结水珠或茄子叶片吐水、结露的生长环境病害发生重,易流行。北方春末夏初棚室栽培或露地、秋季后栽培的茄子发病重。温暖潮湿,大水漫灌,湿度大,肥力不足,植株生长衰弱发病严重。一般春季保护地种植后期发病几率高,流行速度快。管理粗放也是病害流行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应引起高度重视,提早预防。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使用抗病品种是既抗病又节约生产成本的首选救治办法。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如茄杂系列、农大601、604系列、黑茄王及引进品种瑞马、安德列、布里塔、郎高等。◎ 轮作倒茬,苗床土消毒减少侵染源。◎ 实行2~3年以上轮作。◎ 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开沟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促茄子早长、早发,及时锄划、整枝打杈,把茄子的采收盛期提前到病害流行季节之前,可有效防治此病。◎ 结果期防止大水漫灌,增加田间通风量。◎ 加强棚室管理,通风放湿气。避免叶片结露和吐水珠。地膜覆盖或滴灌降低湿度减少发病机会。晴天进行农事操作,避免阴天整枝绑蔓、采收等易人为传染病害的机会。4 药剂防治采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灌根早期系统预防会有非常好的效果。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建议采用茄子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因病害有潜伏期,发病后防不胜防。液,或56.%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32.5%吡唑奈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脂悬浮剂1500倍液,或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治疗防治药剂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32.5%吡唑奈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脂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 种子消毒。用升汞水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洗净后催芽。或种子包衣防病:即选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毫升加35%金阿普隆乳化种衣剂2毫升,对水150~200毫升可包衣4千克种子进行灭菌消毒。或对种子进行温汤浸种,55~60℃恒温浸种15分钟,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冲洗干净催芽。均有良好的杀菌效果。◎ 苗床消毒。播种时1平方米苗床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克混10千克床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拌10千克床土配成药土,下铺上盖播种,有较好的防效。1 症状 茄子全生育期均可以感病,主要感染叶片。发病重时感染枝干、茎蔓。发病初期主要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圆形有霉状物的斑点,从下部叶片开始染病,逐渐向上发展。严重感染后叶面会有一层白色霉层,发病后期感病部位白色霉层呈灰褐色,叶片发黄坏死。2 发病原因 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冬栽培的棚室可在棚室内作物上越冬。借气流、雨水和浇水传播。温暖潮湿、干燥无常的种植环境,阴雨天气及密植、窝风环境易发病和流行。大水漫灌,湿度大,肥力不足,植株生长后期衰弱发病严重。3 生态防治◎ 合理密植,引用抗白粉的优良品种,一般常种的品种有农大604、茄杂4号、农大601、快星等系列及引进品种安德列等。◎ 适当增施生物菌肥及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降低湿度,增强通风透光,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土壤消毒。4 药剂防治采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灌根预防会有非常好的效果,或32.5%吡唑奈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脂悬浮剂1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建议采用茄子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因其突发性强,一旦发病防不胜防。剂500倍液,或5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或56.%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品润干悬浮剂600倍液,或43%好力克悬浮剂6000倍液等喷雾。生长后期可以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0%乳油3000倍液喷雾,或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喷施。棚室拉秧后及时用硫黄熏蒸消毒。1 症状 茄子叶斑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幼瓜。茄子整个生长时期均可能受害,零星发病。感病叶片呈水浸状浅褐色凹陷斑。叶片感病初期叶背为浅灰色水浸状斑,渐渐变成浅褐色坏死病斑,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状,茄子感染后病斑逐渐变灰褐色,棚室温湿度大时,叶背面会有白色菌脓溢出,干燥后病斑部位脆裂穿孔。这是区别于疫病的主要特征。2 发病原因 茄子细菌性叶斑病病菌属于细菌为害,可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上越冬。病菌主要从叶片或茄果的伤口、叶片气孔侵入,借助飞溅水滴、棚膜水滴下落或结露、叶片吐水、农事操作、雨水、气流传播蔓延。适宜发病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70%以上可促使细菌性病害流行。昼夜温差大、露水多,以及阴雨天气整枝绑蔓时损伤叶片、枝干、幼嫩的果实伤口均是病害大发生的重要因素。3 生态防治◎ 选用耐病品种。引用抗寒性强、耐弱光、耐寒的杂交茄品种,引进品种需严格进行种子消毒灭菌。◎ 农业措施。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烧毁,病穴撒石灰消毒。采用高垄栽培,严格控制阴天带露水或潮湿条件下的整枝绑蔓等农事操作。◎ 种子消毒:可用温汤浸种,将种子投入55℃ (2份开水+1份凉水)的温水中,搅拌至水温30℃,静置浸种16~24小时。或70℃10分钟干热灭菌。4 药剂防治◎ 药剂浸种:福尔马林浸种,预浸5~6小时,再用40%的福尔马林液100倍液浸20分钟,取出密闭2~3小时,清水冲净,防细菌性病害。◎ 升汞水浸种:预浸8~12小时,再用1000倍液升汞水浸10分钟,清水冲净。◎ 多菌灵浸种:预浸1小时,再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浸7~9小时,清水冲净。防黄、枯萎病,或用萎菌净100倍液拌种,能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 预防细菌性病害初期可选用“阿加组合”即阿米西达+春雷王铜混合喷施或淋灌。也可单一防治采用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细菌灵可湿粉400倍液,或27.12%铜高尚悬浮剂800倍液喷施或灌根。用每亩硫酸铜3~4千克撒施浇水处理土壤可以预防细菌性病害。1 症状 茄子黄萎病发病一般在开花、门茄初期,苗期较少发病。一般先在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中午萎蔫,早晨和晚上能恢复,反复几天之后不再复原。感病植株初期发病先表现为下部或一侧部分叶片、侧蔓中午呈萎蔫状,看似因蒸腾脱水,晚上恢复原状态,故俗称“半边疯”,切开根、主茎、侧枝和叶柄,可见到维管束变黄褐色或棕褐色。而后萎蔫部位或叶片不断扩大增多,逐步遍及全株致使整株萎蔫枯死。湿度大时感病茎杆表面生有灰白色霉状物。2 发病原因 黄萎病菌系大丽轮枝菌,通过导管维管束从病茎向果实、种子形成系统性侵染。从苗期到生长发育期均可染病。以休眠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6~8年。从伤口、根系的根毛细胞间侵入,进入维管束并在维管束中发育繁殖,并扩展到枝叶,病菌在维管束中繁殖堵塞导管致使植株逐渐萎蔫,枯死。发病适宜温度为19~24℃,地势低洼、浇水不当、重茬、连作、施用不腐熟肥料的地块发病重。3 生态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如农大604、茄杂2号、茄杂9号。引进品种郎高、瑞马、安德列均有较好的抗黄、枯萎病效果。◎ 采用营养钵育苗,营养土消毒,苗床或大棚土壤处理,取大田土与腐熟的有机肥按6∶4混均,并按100千克苗床土中加入30亿个枯草芽孢杆菌100克和2.5%咯菌腈20毫升拌土一起过筛混均。用配好的苗床土装营养钵或铺在育苗畦上,可以减轻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危害。◎ 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施生物菌肥和磷、钾肥。降低湿度,增强通风透光,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土壤消毒。◎ 嫁接防病:采用野生茄子作砧木与所选种的茄子品种做接穗嫁接进行换根处理是当前最有效的防治因重茬、土壤带菌严重造成的黄萎病防治方法。嫁接方式有许多种,生产中常用靠接、叉接、劈接等方式,茄子嫁接常用叉接法见前面育苗部分所描述的具体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熟练技术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4 药剂防治◎ 灌根:定植时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药液每株250倍液药液穴灌,如果在门茄瞪眼期加强再建议采用茄子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灌根一次萎菌净可湿性粉剂(枯草芽孢杆菌)效果会更好;即800倍液药液灌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咯菌腈悬浮剂1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株250毫升,在生长发育期、开花结果初期、门茄瞪眼时连续灌根,早防早治效果会很明显。◎ 种子包衣防病:即选用6.25%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10毫升对水150~200毫升可包衣4千克种子进行种子杀菌防病。◎ 定植时生物农药处理。撒药土∶药土比为1∶50倍液的枯草芽孢杆菌(萎菌净)与细土混合好每穴每株50克穴施后定植可以有较好的防病效果。也可1000倍液药液每穴250毫升灌窝,或1~2千克枯草芽孢杆菌拌药土沟施用药效果相同。1 症状 褐斑病常发生在茄子生长中后期,主要为害叶片。染病初期叶片呈水浸状褐色小斑点,病斑颜色较鲜亮,逐渐扩展成不规则深褐色病斑,病斑中央呈灰褐色亮斑,并在周围伴有一条轮纹宽带,严重时病斑连片,导致叶片脱落。2 发病原因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春季设施茄子生长后期和雨季到来时节有利于病害流行。3 生态防治◎ 实行轮作倒茬。◎ 地膜覆盖方式栽培可有效减少初侵染源。◎ 适量浇水,雨后及时排水。◎ 茄果后期打掉老叶,加强通风。◎ 合理增施钾肥、锌肥,注意补镁补钙。4 药剂防治病害有潜伏期,发病后防治已经非常被动,防不胜防。采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预防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建议采用茄子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6.%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32.5%吡唑奈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脂悬浮剂1500倍液等喷雾。1 症状 菌核病在重茬地、老菜区发生比新菜区严重。整个生长期均可以发病。成株期发生较多,成株期各个部位均有感病现象。先从主干茎基部或侧根侵染,呈褐色水浸状凹陷,主干病茎表面易破裂,湿度大时,皮层霉烂,髓部形成黑褐色菌核,致使植株枯死。叶片染病呈水浸状大块病斑,偶有轮纹,易脱落,茄果受害端部或阳面先出现水浸状斑后变褐腐,感病后期茄果病部凹陷,斑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2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田间或棚室保护地中越冬。春天子囊孢子随伤口、叶孔侵入,也可由萌发的子囊孢子芽管穿过叶片表皮细胞间隙直接侵入,适宜发病温度为16~20℃,早春低温高湿、秋季骤然降温、湿度大、连阴天、雾霾、多雾天气发病重。3 生态防治◎ 保护地栽培地膜覆盖,阻止病菌出土,降湿、保温净化生长环境。◎ 清理病残体集中烧毁。◎ 土壤表面药剂处理每100千克土加入咯菌腈20毫升,精甲霜灵锰锌20克拌均匀撒在育茄苗床上。4 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灌根施药,或75%百菌清600倍液喷施预防,或选用10%苯醚甲环唑建议采用茄子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56.%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50%农利灵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40%施佳乐1200倍液,或50%乙霉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嘧霉环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喷雾。1 症状 线虫病菜农俗称“根上长土豆”或“根上长疙瘩”的病。主要为害植株根部或须根。根部受害后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剖开根结感病部位会有很多细小的乳白色线虫埋藏其中。地上植株会因发病致使生长衰弱,中午时分有不同程度的萎蔫现象,并逐渐枯黄。2 发病原因 线虫生存在5~30厘米的土层之中。以卵或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借病土、病苗、灌溉水传播可在土中存活1~3年。线虫在条件适宜时由寄生在须根上的瘤状物,即虫瘿或越冬卵,孵化形成幼虫后在土壤中移动到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点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称根结。田间土壤的温湿度是影响卵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一般喜温蔬菜生长发育的环境也适合线虫的生存和为害。随着北方深冬季种植茄子面积的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越冬保护地栽培茄子给线虫越冬创造了很好的生存条件。连茬、重茬的种植棚室茄子,发病尤其严重。越冬栽培茄子的产区线虫病害发生普遍。3 生态防治◎ 无虫土育苗:选大田土或没有病虫的土壤与不带病残体的腐熟有机肥6∶4比例混均1立方米营养土加入100毫升1.8%虫螨克星乳油,或1.8%阿维菌素100毫升乳油混均用于育苗,现代化育苗设施的营养土中,一定要营养土消毒灭虫。◎ 石灰氮反应堆法灭菌杀虫。其学名叫氰氨化钙。其原理是氰氨化钙遇水分解后所生成的气体单氰胺和液体双氰胺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线虫等有害生物有广谱性杀灭作用。氰氨化钙分解的中间产物单氰胺和双氰胺最终可进一步生成尿素,具有无残留、不污染的优点。使用方法:前茬蔬菜拔秧前5~7天浇一遍水,拔秧后将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或农作物碎秸秆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立即将60~80千克/亩的氰氨化钙均匀撒施在土壤表层,旋耕土壤10厘米使其混合均匀,再浇1次水,覆盖地膜,高温闷棚7~15天,然后揭去地膜,放风7~10天后可做垄定植。处理后的土壤栽培前注意增施磷钾和生物菌肥。4 药剂防治◎ 处理土壤。定植前每亩沟施10%噻唑膦颗粒剂1.5~2千克,施后覆土、洒水封闭盖膜一周后松土定植,或10%施立清颗粒剂2~3千克/亩,沟施用药。◎ 高温闷棚药剂处理法。茄子拉秧后的夏季,土壤深翻40~50厘米混入沟施生石灰每亩200千克、1.8%阿维菌素250毫升、1000毫升辛硫磷混入棚室土中。可随即加入松化物质秸秆每亩500千克,旋耕、挖沟浇大水漫灌后覆盖棚膜高温闷棚,或铺施地膜盖严压实。15天后可深翻地再次大水漫灌闷棚持续20~30天,有效降低线虫病的为害。处理后同样需要增施磷、钾和生物菌肥,以增加土壤有机活性。 -
报告三 育苗技术
出版时间:2015目前,育苗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苗床育苗、营养钵育苗、简易穴盘无土育苗、营养块育苗及工厂化无土育苗等,但目前生产上因简易穴盘无土育苗简单易行、不缓苗、成活率高而广泛应用,即以无土穴盘育苗为主介绍日光温室黄瓜越冬栽培的育苗技术。1 穴盘选择 冬春季育苗,由于苗龄较长,可选用50孔或72孔穴盘;夏季育苗,苗龄短,选用72孔穴盘即可;越冬长季节黄瓜育苗第一片真叶展开时即进行嫁接,所以选用72孔穴盘即可。2 基质配方 按体积计算,草炭∶蛭石为2∶1,因为苗龄较短,1立方米基质加入氮磷钾肥比例为15∶15∶15三元复合肥1~1.5千克(如果是冬春季节育苗,1立方米基质要加入氮磷钾肥为15∶15∶15的复合肥2千克),同时加入100克的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和100毫升的2.5%咯菌腈悬浮剂做好土壤药剂杀菌处理与基质拌匀备用。如果所购买的已经是包衣种子,可以直接播种;如果是没有包衣的种子,则需进行种子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6.2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剂10毫升对水100~120毫升,可以包衣3千克黄瓜种子,晾干后即可播种。3 播种育苗 冬春季节育苗主要为日光温室冬春茬和塑料大棚早春茬栽培供苗,一般育苗期在35~45天。也就是说,如果定植时间在2月中旬至3月下旬,播种期就应从12月底到1月中下旬。夏季育苗苗期短,一般从6月中下旬到7~8月均可播种育苗,可根据栽培目的确定播种期。越◎ 用2份开水1份凉水配成的约55℃温水浸种半小时后,用6.25%的咯菌腈·精甲霜灵10毫升浸泡种子20分钟、或用500倍液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药剂处理30分钟,可有效防止苗期病害发生。建议最好采用药剂包衣处理种子,这样省事又安全,效果还好。冬茬长季节黄瓜一般10月初育苗,10月底到11月上旬定植。播种前先将苗盘浇透水,以水从穴盘下小孔漏出为标准,等水渗下后播种,经过处理的种子可拌入少量细沙,使种子散开,易于播种,播种深度1厘米左右,播种后覆盖蛭石,喷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药液封闭苗盘,防治苗期猝倒病害,并在苗盘上盖地膜保湿。苗出齐后,将地膜掀去。第一片真叶以前白天气温保持在25~32℃,夜温16~18℃,从第二片真叶展开起,采用低夜温管理,即清晨温度10~15℃,以促进雌花分化。在定植前1周,进行炼苗,尽量降低白天的温度、湿度。注意防治苗期虫害,一般待苗出齐后喷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防治白粉虱、蚜虫。嫁接可以增强黄瓜的抗病性,南瓜对多种土传病害具有很强的抗性,通过嫁接可以有效预防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利用南瓜根系耐寒性的特点,通过嫁接提高黄瓜耐寒能力,黄瓜根系生长的最低温度是10℃,而南瓜为8℃;提高吸水吸肥能力,南瓜根系入土深、分布范围广,根毛多而长,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明显高于黄瓜;嫁接苗耐干旱,耐脊薄能力也明显提高,促使瓜秧发育好,不死秧,可延长黄瓜采收期,产量和经济效益增加。1 砧木品种选择 目前黄瓜砧木主要以强生白籽南瓜和日本黄籽南瓜作砧木,以期抗病性、生长势强,适宜于越冬栽培。白籽南瓜作砧木时,黄瓜耐热性、耐干旱,适宜于高温季节使用。日本黄籽南瓜砧木嫁接后,黄瓜色泽亮绿、口感好、商品性好,成为目前北方省份主要推广的黄瓜砧木品种。连续几年的不同砧木嫁接试验表明:白籽南瓜嫁接的黄瓜产量最高,但日本黄籽南瓜嫁接的黄瓜因瓜条表面无白霜,色泽亮绿,市场价格提升0.4~0.8元/千克。所以从最终效益上看,日本黄籽南瓜砧木嫁接的黄瓜商品性好。2 接穗品种选择 适宜当地设施种植的栽培黄瓜品种一般选择水果型黄瓜或传统有刺黄瓜。3 嫁接方法 黄瓜嫁接有插接和靠接,由于靠接后8天内,接穗仍保持自己的根,适应性强,成活率较高,所以目前生产上多用靠接方法。4 种子处理 黄瓜种子亩用种量150克,先温汤浸种,放入55℃热水中保持5分钟,并不停搅拌,半小时后用600倍液的75%百菌清药液浸泡20~30分钟后,清水洗净后待播。水果黄瓜品种也常采用药剂包衣后干籽点播方式。南瓜种子亩用种量1.5千克左右。南瓜催芽前,要进行晒种1~2天(注意不要放在水泥地板上晒),放入55~60℃热水中烫种10分钟,不断搅拌,之后捞出种子再放入30℃水中,浸泡6~8小时,搓掉黏液,取出用手攥干,用纱布包好,放到32℃环境下催芽。一般30个小时可出芽。注意中间需要用清水清洗1次。黄籽南瓜种子浸种时间可适当减少。浸种后即可播种,也可浸种后先催芽,种子露白时,再播种。需要提醒的是:靠接方法嫁接接穗先于砧木10天左右播种育苗的。而插接法则是砧木先于接穗播种7~10天左右,砧木先于接穗播种。5 苗床准备 首先要建造一座育苗温室,大小根据育苗数量而定,一般育1亩地的秧苗需要50平方米的温室,若在深冬季节嫁接,还需在温室内搭建火炉。6 播种苗床 用洗净的河砂或配制的营养土,即取三年未种过蔬菜和棉花的大田土70%,(注意选取玉米田土壤时需要考虑除草剂残留风险,建议先做一下蔬菜种子发芽试验)农家腐熟有机肥30%,用筛子过筛,再拌入多菌灵400克/立方米或400克/立方米甲基硫菌灵。床土厚8厘米。砂床出苗快,起苗容易,但温度变化大,苗子易受损感病。营养土作苗床,苗壮不易得病,但生长速度稍慢,若土壤黏重,起苗时易伤根。7 嫁接苗床 必须要用营养土。苗床土厚12厘米,宽1米为宜,太宽则中间分栽苗困难,长度可根据苗多少而定,苗床应设在温室中间,光照与温度较好,有利于培育壮苗。移入嫁接苗后,支棚加盖塑料薄膜以保证湿度,必要时加盖遮阳网。8 播种用穴盘 传统、经济的育苗方式是苗床育苗,播种前一天,在畦内浇透水,然后在畦内划成4厘米×4厘米的田字格,在两线的交叉点上点上一粒种子。播种后的畦面上撒上营养土,厚度1厘米。穴盘准备与前边育苗技术中穴盘基质准备相同。9 营养钵 可将砧木种子直接播于营养钵中,嫁接时带钵嫁接,成活率更高。也可播种在穴盘中,嫁接后将嫁接苗移入营养钵。基质配比按体积计算草炭∶蛭石为1∶1,1立方米基质加入氮磷钾肥比例为15∶15∶15三元复合肥1~1.5千克与基质拌匀装钵备用。播种时间及播种 10月初先播种接穗黄瓜,将黄瓜播种于72孔穴盘中,等黄瓜子叶展开,真叶如小米粒大小时,大约7天左右后,播种南瓜砧木,将砧木播于72孔穴盘或营养钵中,也可以直接播于苗床。当南瓜砧木子叶展开,真叶刚刚露芯时,此时黄瓜第一片真叶展开,第二片真叶刚刚露出。这是嫁接的适当时期。 -
报告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应用案例
出版时间:2012苗足苗壮是丰收的关键,促进小麦生长的措施有多种,其中利用微生物菌剂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养分利用率是有很好作用的。洪坚平(2008)于2001年9~11月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研究了分别施用易溶性磷肥(过磷酸钙)和难溶性磷肥(磷矿粉)的土壤(生黄土)上接种SPll(芽孢杆菌,菌数>1010个/g植物生长促进剂)、T50(毛霉,菌数>109个/g)后对小麦(印度小麦品种,“Tritieum BDME-10”)幼苗余生长和磷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法,将SPll细菌菌剂[1g(菌剂)/kg(土)]和T50真菌菌剂[1g(菌剂)/kg(土)]分别接种在不施磷、施易溶性磷[过磷酸钙,80mg(P)/kg(土)]和施难溶性磷[磷矿粉,5mg(P)/kg(土)]的容积为1L的盆中。研究结果表明,T50和SPll两种生物菌剂相比,T50在缺磷和施难溶性磷肥土壤上不能很好地满足磷的需要和刺激小麦生长。固氮菌能产生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特别是根系生长的生理活性物质,为了探索该类菌在高寒地区的增产效果,席琳乔(2007)研究了固氮菌对兰州地区燕麦不同生育期促生作用,试验设计包括:①接种剂(菌株)和接种剂(菌株)+半量尿素处理;②全量尿素:296kg/hm2;③半量尿素:148kg/hm2,撒播。研究结果表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N4,动胶杆菌属Zoogloea sp.W6,生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s lipofPrum C6,固氮菌属Azotobacter sp.05和Azotobacter sp.w5对燕麦有促生作用。拔节期,接种固氮菌后燕麦株高增加0.73%~12.11%,叶绿素增加1.14%~39.43%,地上植物量增加21.45%~43.55%,地下植物量增加51.85%~130.86%,根冠比增加7.7%~76.9%,总植物量增加2.00%~45.36%,粗蛋白增加3.02%~25.57%;半量化肥+固氮菌处理的株高增加1.96%~5.82%,叶绿素和地上植物量没有增加,地下植物量增加3.47%~33.17%,根冠比增加15.38%~30.76%。成熟期,各个处理促生作用降低,处理间差距缩小,Pseudomonas sp.N4和Azotobacter sp.O5促生效果好。在中国100多种间作体系的组合中,70%的组合有豆科作物参与,豆科作物与非豆科作物间作在间作体系中占绝对统治地位。房增国(2009)研究了接种根瘤菌对蚕豆和玉米间作系统氮营养的影响,试验设在甘肃省武威市永昌镇白云村,属于典型的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自然生态区。供试土壤为灰棕漠土,供试作物及菌种:玉米为中单2号,蚕豆为临蚕2号,供试蚕豆根瘤菌为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iovar viciae GS374,玉米为中单2号,4月16日播种,5月5日出苗,10月1日收获。供试蚕豆为临蚕2号,3月24日播种,4月18日出苗,8月1日收获。播种时,将蚕豆固氮根瘤菌液(GS374,约含根瘤菌3.2×107个/ml)稀释20倍,装入喷雾器,喷洒在蚕豆种子表层,每颗喷洒10ml,对照区喷洒等量清水,然后覆土盖种。试验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接种根瘤菌所获得的单作或间作系统产量与不接种但施N 225kg/hm2的相应系统产量相当,且施N 225kg/hm2处理接种仍能促进蚕豆的结瘤作用。统计分析表明,与不接种根瘤菌、蚕豆单作、不施氮相比,接种、蚕豆/玉米间作、施氮均极显著地提高了蚕豆生物学产量。但只有间作能显著增加其籽粒产量;施氮显著增加玉米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施N 225kg/hm2后,蚕豆接种、间作对玉米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不施氮时蚕豆接种显著提高了与之间作的玉米籽粒和生物学产量,增幅分别为34.3%和25.6%。接种根瘤菌显著提高了不同氮处理以籽粒产量为基础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和不施氮处理以生物学产量为基础计算的土地当量比。蚕豆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相比,其单株根瘤数和根瘤干重均显著增加;间作与蚕豆单作相比对根瘤数的影响较小,但显著促进了蚕豆单株根瘤干重的增加。因此,本研究认为,豆科作物接种合适的根瘤菌,是进一步提高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系统间作优势的又一重要途径。青稞即裸大麦,是我国青藏高原及西北高寒地区极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及优质饲草,张堃(2010)研究了不同剂型联合固氮菌肥对青稞促生效应和固氮能力,通过温室盆栽实验,利用15N稳定性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其对青稞生长及固氮能力的影响。供试青稞为甘肃省天祝地区当地品种,试验用固氮菌株是从高寒地区燕麦(甘肃天祝)和盐碱地小麦(甘肃兰州)根际分离所得,制成菌肥后有效联合固氮菌数量均在5.00×108个/g以上,供试土壤取自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兰州试验站,盆栽试验于2007年1月上旬至2007年5月上旬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人工温室进行。设7个处理:CK1(基质对照,泥炭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0%)、CK2(15N尿素对照,半量尿素,丰度为2.24%)、1N(全量氮肥对照)、1/2NL(半量15N尿素+液态菌肥)、NL(液态菌肥)、1/2NS(半量15N尿素+固态菌肥)、NS(固态菌肥处理)。全量氮肥施用量为每盆0.5(相当于220kg/hm2,参考当地农田氮肥施用量),为普通尿素,半量氮肥用量为全量氮肥用量的一半。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来说,联合固氮菌肥与半量氮肥(110kg/hm2)配合施用,表现出与全量氮肥相近的促生效果,即可节约近一半的氮肥用量(110kg/hm2);固体菌肥和液体菌肥的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分别为17.44%、14.03%和22.87kg/hm2、21.29kg/hm2。并且,固体菌肥对青稞生长的促进作用优于液体菌肥。胡江春(2002)研究了海洋放线菌MB-97促进连作大豆增产机理,他从渤海海水中分离海洋放线菌—细黄链霉菌(MB-97),在重茬大豆根际成功定殖,对克服重茬大豆连作障碍具有显著作用:抑制大豆根际致害微生物(DRMO)紫青霉菌的生长繁殖达80%,减轻了土壤毒素的危害;防治因大豆连作而加重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如镰刀菌等引起的根腐病达50%以上;调节优化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B/F值显著上升,使土壤由低肥力的“真菌型”向高肥力的“细菌型”转化;MB-97对大豆有生长刺激作用,田间试验结果平均增产大豆15.2%,表明海洋放线菌(MB-97)是一株优良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郑卓辉(2007)研究了光合细菌对菜心农药残留的降解效果,供试光合细菌制剂为光合细菌菌肥和光合细菌净水剂。供试作物为柳叶早菜心和高脚菜心。光合细菌净水剂降解农药残留试验于2006年12月在增城市小楼镇种植高脚菜心的大棚菜田进行,增城高脚菜心于11月15日播种,12月15日移栽,移栽30d后菜心具7~9片叶时喷施三唑磷500倍液,每667m2对水45kg。药后2d后喷施光合细菌净水剂60倍液,每667m2对水45kg,3次重复。在喷施光合细菌60倍稀释液的2d、7d、9d后,采摘菜心叶片样本,计算农残抑制率。光合细菌菌肥降解农药残留试验试验于2006年7~9月在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种植柳叶早菜心的菜田进行,对具7~9片叶的菜心喷施三唑磷800倍、马拉硫磷600倍、三氯杀螨醇800倍和集琦虫螨克2000倍的杀虫剂,每667m2对水45kg,药后2d喷施光合细菌菌肥60倍和120倍稀释液,每667m2对水45kg,喷施后2d分3次抽取新鲜菜心检测农药残留情况,计算农残抑制率。试验结果表明,已施用三唑磷的增城高脚菜心在喷施光合细菌净水剂2d、7d、9d后的农残抑制率分别为99.07%、70.26%和40.23%,说明三唑磷在菜心上农药残留可迅速降解,而据田间观察结果,其自然降解速度非常缓慢。在夏天(7月、9月)应用光合细菌菌肥对柳叶早菜心进行农药降解试验,施用三唑磷800倍、马拉硫磷600倍、三氯杀螨醇800倍和集琦虫螨克2000倍2d后,开始喷施光合细菌菌肥,结果表明,柳叶早菜心药残留抑制率开始逐渐下降。据田间观察结果,农药残留会自然降解,但速度较慢,施用光合细菌菌肥60倍降解效果明显优于120倍液。说明光合细菌浓度越高,菌的生长繁殖越快,降解农药残留效果越好。贺冰(2010)研究了微生物菌剂与化学肥料配施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于2009-03-24至2009-05-12在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试验站塑料大棚内进行,供试的番茄品种为“中杂9号”;化学肥料为氮、磷、钾复合肥,含N 15%,P2O5 15%,K2O 15%。微生物菌剂是含有放线菌、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的混合发酵液。每立方米育苗土中微生物菌剂和化学肥料配施量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B1:微生物菌剂0.3kg+复合肥325g,CB2:微生物菌剂0.3kg+复合肥260g,CB3:微生物菌剂0.3kg+复合肥227.5g,CB4:微生物菌剂0.3kg+复合肥195g,CF:复合肥325g,以单施微生物菌剂0.3kg为对照。不同处理的化学肥料混施到分苗土中,微生物菌剂稀释50倍液作为分苗底水施入,试验采用完全随机排列,测定了番茄幼苗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育苗后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研究了有益微生物菌剂与化学肥料配施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与化学肥料配施能够促进番茄幼苗地上部的生长,增加根体积,根鲜重和根干重,提高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土壤速效氮含量,这些效果与化学肥料的配施量有关;微生物菌剂和化学肥料配施对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和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不明显。甲氰菊酯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菊酯类杀虫剂,在我国被广泛用于粮食、蔬菜和果树等多种作物,该类农药是,目前,我国出口蔬菜、水果中主要的3类农药残留之一,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创汇以及国际竞争力。戴建平(2010)研究了光合细菌PSB07-15对辣椒及土壤中甲氰菊酯残留的生物修复作用,试验地设在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供试辣椒品种为湘研19号,光合细菌菌株为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7-15,试验共设5个处理:PSB07-15菌液7500ml/hm2、3750ml/hm2和1875ml/hm2,光合细菌培养基2250ml/hm2,清水对照(空白CK)。辣椒定植缓苗后喷施4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施农药10d后开始喷菌液,每隔5~7d喷1次,共喷菌液3次。第3次喷施菌液后7d采集辣椒样品及相应的土壤样品。3次施菌液当天均为阴或晴天,施菌液后24h内均未降雨;田间试验期间日平均温度25.2℃。研究结果表明:菌株PSB07-15施用1875ml/hm2、3750ml/hm2、7500ml/hm2,辣椒鲜质量分别增加15.12%、21.68%和14.79%;菌株PSB07-15能够有效降解辣椒和土壤中甲氰菊酯残留(辣椒中大于47.20%,土壤中大于50.73%)。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害虫,是十字花科蔬菜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严重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的生产。于洪春(2005)研究了苏云金杆菌与生物杀虫剂(2.5%Success胶悬剂)混用对菜蛾防治效果,供试菌株为苏云金杆菌DP和20菌株,用蒸馏水将2.5%功夫菊酯乳油稀释2000倍液,将2.5%Success胶悬剂稀释6000倍液和9000倍液,将DP和20菌株配制成5×107芽孢/ml和1×108芽孢/ml的菌液,并将DP和20分别与Success混配成5×107芽孢/ml+6000倍Success,5×107芽孢/ml+9000倍Success,1×108芽孢/ml+6000倍Success,1×108芽孢/ml+9000倍Success的混合液。然后分别喷雾功夫菊酯2000倍液,Success 6000倍和9000倍液,20菌株1×108芽孢/ml菌液及与Success 6000倍和9000倍液的混合液,并设清水为对照。统计药后24h、48h、72h幼虫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研究结果表明,菌株20与生物杀虫剂Success混用后在田间对菜蛾幼虫的杀虫效果明显高于菌株20和Success单独使用的防治效果,施药后48h校正死亡率可达69.4%,72h后校正死亡率达91.2%混用后的杀虫效果也明显高于菌株单用和化学杀虫剂功夫的防治效果。Success对Bt芽孢的存活和萌发无影响。这些为黑龙江地区Bt与Suceess复配制剂的制备和田间混用提供了试验依据。在温室生产中,由于复种指数高,土壤利用强度大,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微生物群落失衡,土壤盐渍化酸化严重,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黄瓜作为一种大众蔬菜,是温室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李玉奇(2010)研究了微生物菌肥对温室黄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于2008年8月中旬至11月中旬在上海崇明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塑料温室大棚中进行(30m×70m)。供试黄瓜品种为“春秋王”;3种供试微生物菌肥分别为连茬王、护根宝及木霉菌,试验设计1个对照和9个处理,即:对照(CK)、木霉菌100kg/hm2(M1)、木霉菌200kg/hm2(M2)、木霉菌300kg/hm2(M3)、连茬王100kg/hm2(L1)、连茬王200kg/hm2(L2)、连茬王300kg/hm2(L3)、护根宝60kg/hm2(H1)、护根宝120kg/hm2(H2)、护根宝240kg/hm2(H3)。同时,尿素按225kg/hm2(46%N)施入所有小区。2008年9月10日,将预培养15d且生长均一的黄瓜幼苗,按45000株/hm2移入每个小区。在黄瓜生长期间采用沟灌,保持田间持水70%~80%。结果表明:①木霉菌以200kg/hm2处理效果较好,显著增加了温室黄瓜总生物量、蔓长、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数(P<0.05);连茬王处理总体上均能提高温室黄瓜的生长,其中以200kg/hm2处理效果较好;护根宝处理对温室黄瓜总生物量、蔓长、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数无显著的影响。各处理均能提高黄瓜的根活力,显著提高黄瓜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同时,各微生物菌肥均能显著降低温室黄瓜中硝酸盐含量(P<0.05)。②木霉菌能显著增加温室黄瓜的产量(P<0.05),M1、M2和M3处理分别增加产量49.7%、54.1%和48.5%;连茬王和护根宝也均能增加温室黄瓜的产量,并且L1和H1处理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分别提高黄瓜产量28.4%和41.5%。根据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可知,M2的处理增加利润最多,达33847元/hm2。此外,连茬王处理中以L2水平处理增加利润最多,为17766元/hm2,护根宝处理中以H1处理水平增加利润最多,为27746元/hm2。何小凤(2006)研究了在石灰性土壤上不同施氮水平下(0.05mg/kg、0.10mg/kg、0.15mg/kg、0.20mg/kg、0.25mg/kg、0.30mg/kg和0.35mg/kg)固氮菌肥对油菜盆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施肥范围内,施氮量不同,固氮菌的肥效也不同。在中等氮水平(N为0.10mg/kg)时施效最佳,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最大,菌群数量也明显增加。当土壤氮水平过高(N为0.15~0.30mg/kg)或过低(N为0.05mg/kg)时,固氮菌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均受到抑制。马红梅(2011)也研究了固氮菌与氮配施对生菜及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固氮菌(M2)后,生菜、油菜的鲜重和干重较之不加固氮菌(M1)有显著增加趋势,生菜、油菜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4.2%~18.6%、17.6%~35.0%,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17.6%~35.0%、6.7%~41.3%,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40.5%~57.2%和22.8%~40.8%。梁建根(2007)研究了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GPR)对黄瓜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植物促生细菌CH1和CH2分离自多年种植黄瓜的蔬菜地,CH1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CH2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种子消毒后,在CH1与CH2的菌液(109cfu/ml)中浸泡30min后,播种于装有2次高压灭菌的肥沃菜园土基质的塑料钵中,种子处理1周后,再用同等浓度的菌液灌根处理,每钵30ml,待子叶完全展开后,进行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CH1与CH2对黄瓜种子萌发、根与植株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根部与叶部中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减少,与品质相关的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增加。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固岸护堤、发展滩涂养殖与近海渔业、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提取海洋药物、发展生态旅游以及维持海岸带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红树林造林的成活率低一直是我国进行红树林恢复和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玫(2008)通过溶磷菌与固氮菌双接种对红海榄幼苗生长效应影响的研究,探讨PGPB(根际促生菌)双接种在红树林人工营造上应用的可能性,研究了固氮菌(Phy)、溶磷菌(Vib)单接种及双接种对红树植物红海榄植株生长和氮、磷营养的影响。接种后6个月对试验苗的生长指标等测定及分析表明,Phy、Vib单接种或Phy+Vib双接种均能改善红海榄氮、磷素营养,增强其光合作用,进而明显促进植株的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其中,Phy+Vib双接种的促生效果最显著,其苗高、茎径、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根全氮含量、根全磷含量和叶片叶绿素总量分别比未接种的对照苗提高43.3%、11.6%、44.8%、29.9%、29.3%、27.0%和16.8%。固氮菌(Phy)、溶磷菌(Vib)双接种在促进红海榄植株生长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正交互效应,可用于苗期接种。甘肃中部地区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大量种植紫花苜蓿对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刘彦江(2005)研究了在甘肃中部地区退耕还林示范点的退耕地上紫花苜蓿应用根瘤菌剂和稀土肥料效果试验,试验设在山才口镇金盆山流域退耕还林示范点的退耕地中,海拔2010m,年降水量350mm,主要集中在7~9月,春季干旱少雨。试验地为梯田,黄绵土,肥力中等,供试稀土旱地宝、根瘤菌种衣剂由宁夏中天技术创新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全元稀土微肥(巨源植物全营养素),生物活性稀土微肥由北京巨源高科公司提供,试验通过根瘤菌种衣剂包衣、根瘤菌种衣剂包衣+稀土旱地宝50倍液喷施、全元稀土微肥400倍液、全元稀土微肥400倍液+生物活性稀土微肥600倍液喷施;根瘤菌种衣剂包衣+全元稀土微肥400倍液喷施、根瘤菌种衣剂包衣+全元稀土微肥400倍液+生物活性稀土微肥600倍液喷施,3种方法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出苗、生长情况及鲜草产量的比较,结果表明,施用以根瘤菌剂和稀土微肥配合效果优于单施,其中以根瘤菌种衣剂+全元稀土微肥+活性稀土微肥效果最好,根瘤菌种衣剂包衣+全元稀土微肥400倍液喷施和全元稀土微肥400倍液+活性稀土微肥600倍液次之,产草量分别达到3597.0kg/hm2、3574.5kg/hm2和3822.0kg/hm2;比CK提高26.9%、19.4%和18.7%。由此得出,根瘤菌种衣剂能促进苜蓿出苗,稀土微肥能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并以根瘤菌种衣剂包衣+全元稀土微肥400倍液+活性稀土微肥600倍液喷施效果最佳。韩光(2011)在重庆北碚新垦坡耕地中性土壤上研究了种植紫花苜蓿并接种根瘤菌和其他根际有益微生物(PGPR)(如联合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地位于西南大学后山,为新垦坡耕地,坡度约为25度。土壤为紫色土,紫花苜蓿为美国引进品种三得利,供试菌株包括苜蓿根瘤菌、巨大芽孢杆菌(中国菌保中心菌株号ACCC10008)、联合固氮菌和硅酸盐细菌,试验设4个处理水平:种植紫花苜蓿不接种(M)、种植紫花苜蓿接种根瘤菌(M+R)、种植紫花苜蓿接种根瘤菌和其他PGPR(M+R+PGPR)、不种植紫花苜蓿不接种(W)。结果显示:接种根瘤菌+其他PGPR的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提高均达到显著水平,较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分别提高33.5%、22.7%、3.8%、11.5%、11.4%和22.3%,较不接种根瘤菌和PGPR的处理分别高42.2%、58.8%、8%、12.6%、37.2%和40.2%,接种根瘤菌+其他PGPR的效果优于只接种根瘤菌和不接种的。同时,上述处理对豆科植物苜蓿植株瘤重、株高、根鲜重、地上部鲜重以及植株全氮含量的提高均达到显著水平,比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分别高44.5%、33.2%、77.3%、76.7%和17.7%。将苜蓿和相应的PGPR两者联合使用有更好的土壤改良效果,加速了新垦地贫瘠土壤的培肥过程。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多人少,地势平坦,适于紫花苜蓿规模化种植。但是,该地区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盐碱化严重,对紫花苜蓿生长十分不利,李富宽(2005)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磷肥和接种根瘤菌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紫花苜蓿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试验在山东省东营市大汶流草场进行,土壤为滨海盐碱土,含盐量0.34%,施磷处理设施过磷酸钙0kg/hm2、375kg/hm2、750kg/hm2和1175kg/hm2 4个水平,在播种前一次性施于小区土表。根瘤菌接种处理设接种与不接种2个水平,接种根瘤菌处理在播种时每千克紫花苜蓿种子拌根瘤菌粉8.5g,结果表明,播种前施磷肥能明显提高紫花苜蓿的出苗和成苗率,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叶茎比、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并提高干物质产量12.9%~85.5%,施磷肥还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地上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粗蛋白质的含量,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使饲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增加0.73%~8.49%,播种时接种根瘤菌能显著增加紫花苜蓿单株根瘤结瘤数和平均根瘤重,并能改善苗期的生长,但对干物质产量影响不明显。试验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紫花苜蓿施用过磷酸钙750kg/hm2,并接种根瘤菌可获得较好的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效果。高羊茅作为一种冷季型草种,但在干旱胁迫下,其萌发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徐妙芳(2009)将硅酸盐细菌菌液浓度设3个梯度,即为103CFU/ml、105CFU/ml和107CFU/ml,将高羊茅种子分置于硅酸盐细菌VKPM7519、VKPM7517菌液中浸种3h,对照以无菌水代替硅酸盐细菌浸种,浸种后的种子于PEG水分胁迫下萌发。研究表明,在同等干旱胁迫的条件下,硅酸盐细菌菌液处理的盆栽高羊茅表现出不同的受旱程度,其中,经胶质芽孢杆菌BM5和土壤芽孢杆菌VKPM7517处理的高羊茅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较高,叶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相对电导率和根冠都比较小,可见受旱程度较弱,表明硅酸盐细菌对提高高羊茅的抗旱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原因是硅酸盐细菌的荚膜由多糖组成,荚膜多糖为高度水合分子,含水量在95%以上,可帮助细菌抵抗干旱对生存的威胁。荚膜多糖可以减慢水分运动的速度,从而减缓土壤水分的蒸发,而小的荚膜会结合水分以保证细菌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土壤干旱更加严重。烟草是一种需钾、磷较多的经济作物,特别是钾,不仅影响烟株的生长发育,而且直接影响烟叶的质量,在减施肥料的情况下施用PGPR菌肥,能否获得作物的优质高产呢?王豹祥(2011)研究了应用PGPR菌肥减少烤烟生产化肥的施用量,利用从环神农架烟区烤烟根际筛选的抗生菌、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菌株,经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将此4菌株的菌剂以相同的菌数和灭菌草炭混合制成PGPR菌肥,在湖北省房县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试验基地进行,土壤类型为黄棕壤,种植烤烟品种为云烟89,菌肥施用量30kg/hm2,于烤烟移栽时溶于生根水中一起施入。该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①常规施肥同时施用PGPR菌肥;②NPK肥为常规施肥的80%同时施用PGPR菌肥;③常规施肥;④NPK肥为常规施肥的80%。结果表明,施用菌肥的二处理与未施用菌肥的二处理相比,施用菌肥不同生长期烤烟根际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降低17%~27%(P<0.05),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提高3%~16%,现蕾期根际解磷菌的数量显著提高24%(P<0.05),并可提高烤烟的抗病性,烤后烟外观质量好。王曙光(2002)研究了丛枝菌根对无性繁殖茶苗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该试验中接种的AM真菌分别为:分离于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丘陵开放实验站茶园的Acaulospora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菌号:34);分离于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丘陵开放实验站耕地的Glomusmanihot(木薯球囊酶,菌号:38)和分离于中国科学院封丘开放实验站耕地的Glomus 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霉,菌号:90036)。菌剂是以三叶草为宿主植物的根—土混合物,使用前用MPN法测每种菌剂的繁殖体含量(包括孢子、菌丝和被侵染的根段),插穗生根后选大小一致的苗木,接种AM菌剂,试验持续14个月。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明显促进了无性繁殖茶苗的生长,无论是株高还是地上、地下干重都高于不接种者,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对茶树吸收无机元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P、Ca、Mg等的吸收。接种AM真菌的茶苗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对照。接种AM真菌还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的浓度,改善了茶叶的品质。菌根菌对煤矸石环境的间接作用,即接种菌根真菌之后,菌根真菌对煤矸石土壤改善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煤矸石,而是通过植物作为介质,通过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改善植物的生长状况,即改善了煤矸石的环境。毕银丽等(2007)在自然状况下用白蜡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煤矸石山土地复垦的生态效应,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大武口洗煤厂煤矸石山复垦地为实验点,在煤矸石山上铺了0.8~1m厚的河沙作为生长基质,属于极贫瘠的沙土。供试菌种为实验室增殖培养的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的混合菌剂(按质量1:1混合),简称“Glomus”spp.。供试植物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当地苗圃提供的先锋植株白蜡幼苗,株高1m左右,每株穴播接种50g混合菌根菌剂。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13个月后,植被成活率可提高15%,植被的盖度高于对照9%,促进了植株生长和发育,使植物生长加速,增加了生物物种的丰度;而且试验结果还发现,接种菌根真菌后,植物的侵染率高达90%以上,菌丝的长度比对照伸长了1.4倍,从而使根系的范围被扩大,这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茆振川(2004)研究了苏云金杆菌B24-14及其外毒素对植物寄生线虫的作用,试验中用于分离植物寄生线虫生防菌的土壤样品取自甘肃敦煌戈壁滩地表5~15cm土壤;自北京马连洼采集根结线虫病病土,以黄瓜品种中农12号为寄主植物,进行B24-14的防治线虫病温室试验。供试线虫为松材萎蔫线虫,用漏斗法将培养在灰葡萄孢菌上的松材线虫分离出来;用乙醇分级沉淀和紫外扫描方法,提取B24-14菌株的外毒素。用细胞培养板法检测其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效果,称取B24-14菌株粗提外毒素0.1g,分别用无离子水等比稀释为4mg/ml、2mg/ml、1mg/ml、0.5mg/ml、0.25mg/ml和0.125mg/ml溶液;按每穴0.5ml加入细胞培养板孔中,每孔中加入约100条松材线虫。检查线虫死亡率,结果表明,在4mg/L质量浓度下处理8h,线虫的杀死率可以达到93.75%,致死中质量浓度为574μg/ml;随处理时间延长和外毒素质量浓度的提高,毒杀效果也明显增强;6种质量浓度的外毒素处理线虫,其死亡率与毒素质量浓度的自然对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1。温室防病试验表明,B24-14菌株的液体菌剂可以有效地防治根结线虫,处理21d黄瓜苗根结减退率达到71.6%~84.6%,经多次试验其防治效果均与对照呈显著差异。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近年来爆发危害的重要夜蛾科害虫,对Bt的敏感性较差。马谈斌(2011)研究了苏云金杆菌与黏虫颗粒体病毒联合作用对甜菜夜蛾的影响,以甜菜夜蛾为试虫,研究黏虫颗粒体病毒(PuGu-Ps)对苏云金杆菌(Bt)毒力的增效作用。用蒸馏水将Bt、Bt+PuGUPs配制成一定浓度悬浮液,按照生物杀虫剂药效测定的浸液饲喂法,在病死率为10%~90%的范围内,以等比法将上述悬浮液用蒸馏水稀释成500倍、1000倍、2000倍、4000倍、8000倍和16000倍等6个浓度。甜菜夜蛾饲喂人工饲料,每处理取人工饲料3g,滴加200μl不同浓度药液,充分混合后,分装于直径6cm培养皿中,接入初孵的甜菜夜蛾幼虫,每皿接虫20头,重复3次,设蒸馏水处理的人工饲料为对照。各处理置于(25±0.5)℃光照培养箱中饲养,48h后检查病死率,计算致死中浓度和共毒系数。结果表明:PuGv-Ps对甜菜夜蛾无致毒作用,但Bt中加入PuGv-Ps后可提高Bt对甜菜夜蛾的毒力,甜菜夜蛾致死中量LC50由Bt单剂的1.094mg/ml下降到0.862mg/ml,共毒系数达127。亚致死剂量Bt处理甜菜夜蛾能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表现为幼虫生长量相对减少、蛹重下降、化蛹率降低和化蛹历期延长,添加PuGV-Ps后可进一步增强Bt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甜菜夜蛾中肠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uGV-Ps对甜菜夜蛾中肠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昆虫同时取食PuGv-Ps和Bt后,中肠酶液总蛋白酶活力均有所下降,在中肠酶液最适pH值范围内蛋白酶活力抑制作用最明显。球孢白僵菌是一种在国内外已被广泛深入研究的重要杀虫真菌,用于多种农林害虫尤其是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微生物防治,应盛华(2003)研究了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乳悬剂对甘蓝上桃蚜的田间控制效果,试验在云南昆明市郊官渡区选取肥力和长势均匀的4~5叶期甘蓝(莲花白)菜地0.1hm2进行,利用液—酵法生产球孢白僵菌悬乳剂,首先将孢子粉为有效活性成份和由生物学相容的惰性液载体、乳化剂、稳定剂及紫外保护剂等助剂组成的配方优化乳液,按1/10的比例(W/V)配制成孢子乳悬剂,使含孢量达到1010个/ml配制时按配方比例称量孢子粉和各种助剂,先将惰性液(一种石化产品)加热到30~35℃,然后将上述助剂加入少量惰性液中,充分搅拌均匀,再加入全部惰性液,混匀后即成乳液,最后将称量好的孢子粉分批次加入乳液中,充分搅拌均匀即成球孢白僵菌孢子乳悬剂Ⅰ同时,在配制好的孢子乳悬剂Ⅰ中按1%的比例(W/V)加入与该菌孢子相容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搅拌混匀即得孢子乳悬剂Ⅱ,然后用普通背负式喷雾器逐一从清水对照、低浓度至高浓度对甘蓝植株进行喷雾,喷雾量控制在22~50kg以内,结果表明:用含孢量106个/ml和105个/ml的菌液喷雾乳悬剂Ⅰ仍表现出明显的控蚜效果Ⅱ,而添加微量吡虫啉的乳悬剂Ⅱ的控蚜效果总是优于同一浓度下的乳悬剂Ⅰ,昆明地区夏季温和而多小雨的气候有利于孢子乳悬剂发挥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真菌杀虫剂的防治效果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防治效果不大稳定,且杀虫速度相对较慢,影响使用的积极性。在白僵菌油剂中加入适量的化学农药来提高杀虫效果和杀虫速率是一项有益的尝试。王滨(2003)就对不同浓度白僵菌油剂与溴氰菊酯混合超低量喷雾防治马毛松毛虫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在安徽省桐城市林场一片高约4m的幼林进行,林内松毛虫虫株率100%,平均虫口密度每株180头以上,松毛虫4龄。在每平方米使用量1500ml白僵菌油剂、1.5ml 2.5%溴氰菊酯时,48h内的死亡率为28.1%;在用量为6000ml白僵菌油剂、12ml 2.5%溴氰菊酯时,48h内的死亡率高达94.4%。到松毛虫化蛹时以上两处理的总体防治效果分别为48.8%和99.6%。各防区的白僵率从7.5%~31.5%不等,与白僵菌油剂的用量呈相关性。结果表明,白僵菌与溴氰菊酯混合的方法是快速而持续控制松毛虫的有效手段。叶斌(2005)研究了金龟子绿僵菌对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该林区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林场地貌属低山丘陵,郁闭度约0.6,优势树种为马尾松,林龄为7~8年。土壤以地带性红壤为主,土层一般分布在1m左右,土壤中等肥沃,植被以铁芒萁、野杜鹃、五节茅、禾草及杂灌为主。分别于2004年2月下旬、4月上旬、6月下旬和9月下旬在福建省上杭县旧县村林场对施菌前后各样地施菌区和对照区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及其他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将调查对象分为植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蜘蛛,调查分4个层次进行:①乔木层;②灌木草本层;③枯枝落叶层;④土壤层。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施菌区的物种总数及群落个体总数均较对照区要略少;垂直分布格局中,灌木层的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大;时序动态分析中,6月份的多样性指数达最大值(1.6683);改善了整个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我国研制的绿僵菌油悬浮剂已大面积用于防治蝗虫,但控制时间常需10~15d,防效在70%~90%,适用于中低密度蝗虫的防治,这些缺点极大限制了绿僵菌防治蝗虫的效率。白僵菌已成为我国南方各省防治马尾松毛虫的一个主要菌种。在林间温度高或相对湿度低时,白僵菌的防效较差,而绿僵菌属广谱性虫生真菌,寄主范围广,宋漳(2006)在同一地区就将绿僵菌与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绿僵菌和白僵菌菌粉的含孢量分别为每克含40个和107个,分别制成绿僵菌粉炮、白僵菌粉炮以及绿僵菌与白僵菌混剂粉炮(70%绿僵菌+30%白僵菌),每个粉炮净重125g。采取投放粉炮方式进行防治,每公顷施75~90个。单独使用绿僵菌和白僵菌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试验,在上杭县旧县乡水东村18年生马尾松林中进行,防治面积10hm2,绿僵菌与白僵菌混合使用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试验在上杭县湖洋乡湖洋村15年生马尾松林中进行,防治面积8.2hm2。防治时间为2004年3月4日至3月24日,防治期间日平均气温15.2℃,日平均相对湿度77%,处理后20d内定期调查死亡情况。共毒系数分析表明,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力比单独使用提高了1.75倍,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也表明,绿僵菌与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陈祝安(2000)研究评价了田间施放绿僵菌防治稻水象甲效果,WZW3菌株于1995年从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Motschlsky)虫尸上分离纯化获得。2029菌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提供,分离于土壤。测试用虫采自瑞安市场桥,系越冬成虫,室内饲养3d。田间放菌分孢子悬浮液喷雾、喷粉、菌药合用、先菌后药、先药后菌、超低量喷雾、空白对照7种处理。除超低量喷雾1333m2外,其他均为4000m2。菌剂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提供的绿僵菌2029菌株高孢粉,每克含孢量5×1010/g,孢子萌发率50%左右。①菌剂喷雾前孢子经Tween-80 3000倍液乳化,使用剂量为1×1014个孢子/hm2;②喷粉时将菌剂+CaCO3粉稀释到预定浓度,均用动力喷雾器喷施;③菌药合用采用当地农民常用的三唑磷农药,每公顷用药750g+菌剂(1kg/hm2),使用前化学农药和菌剂先进行相溶性检测;④先菌后药为放菌后24h喷药;⑤先药后菌为喷化学农药后24h放菌;⑥超低量喷雾工具选用电动喷雾器。选在成虫抱卵期、早稻插秧后3~5d内进行放菌,放菌前统计成虫虫口基数,放菌后隔10d和15d,检查虫口数。次代成虫羽化后,每点取10丛稻株,统计成虫。结果表明,在稻水象甲成虫怀卵期,田间用绿僵菌(1014孢子/hm2)喷雾防治,13d后对成虫的防治效果达92.5%。经防治后的幼虫和次代成虫平均虫口分别为2.12头/丛和0.30头/丛,而对照分别为8.40头/丛和4.17头/丛,差异均达极显著(t>0.01)。对虫口密度高发地块,若采取菌剂和化学农药配合使用,效果则更佳。稻水象甲在该试验区一年一代,主要为害早稻。4月中旬到5月上旬为成虫抱卵期。早稻插秧后,成虫由越冬场所陆续转移到稻田产卵,此时只要搞好除虫工作,有效控制成虫数量,就能减少幼虫为害和次代成虫发生数。因此,必须把握时机,于成虫产卵前放菌,一般为插秧后3~5d为宜。甜玉米属于甜质型菜果用玉米,由于甜玉米富含糖分(含糖量比普通玉米高10%以上),因此,在其生长发育期间更易受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为害,从而影响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胡学难(2004)在深圳龙岗生态示范农场甜玉米地研究了斯氏线虫颗粒剂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制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斯氏线虫在玉米心叶中的存活时间,选择处于心叶中期未被亚洲玉米螟侵染的玉米共20株,每株接线虫悬浮液2ml,浓度为500条/ml,每隔2d取3株玉米进行剖查,剖查后充分用水冲洗玉米植株(特别是心叶)以收集线虫,记载线虫数直到查不到线虫为止。②玉米心叶中不同存留时间的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侵染力的影响,选择没有感染亚洲玉米螟的处于心叶中期的玉米40株,每株接线虫悬浮液5ml,浓度为1000条/ml,对照喷清水,置于养虫笼内观察,每隔2d选择上述处理的5株玉米,每株接3龄亚洲玉米螟幼虫5头,9d后检查死亡率和虫孔数。试验研究结果得出:①接线虫2d、4d、6d、8d和10d后,在玉米心叶内回收的线虫数分别为:788.7条/株、412.3条/株、380.4条/株、287.0条/株和24.1条/株,16d后检查,玉米心叶内仍能回收到线虫,从这一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应用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进行生态控制时,所施用的线虫对田间陆续迟发生的亚洲玉米螟幼虫仍有感染的可能,这就为建立亚洲玉米螟生态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②在玉米心叶中施用斯氏线虫4~10d后再分别接入亚洲玉米螟,线虫对亚洲玉米螟仍具有侵染力,在线虫施用剂量为1000条/ml时,10d后进入心叶中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其虫口减退率仍达41.9%。虽然虫口减退率随施线虫后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是,线虫在4~10d之内仍未丧失它的侵染力。试验还得出了应用斯氏线虫在甜玉米地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最佳施用剂量和施用次数组合,即施用剂量为1.0万条/株,施用次数为2次(心叶中期喷第1次,5d后喷第2次)。蛴螬已成为花生田毁灭性害虫,一般可使花生减产20%~30%,严重者达50%以上,部分地块甚至绝收,为了解决生产上的难题,李俊秀(2007)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对花生田蛴螬的防治效果,试验设在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前茬小麦,土壤质地淤土,蛴螬发生严重。麦垅点种花生,品种为豫花10号,种植密度150000穴/hm2。供试药剂为病原线虫1号、2号制剂(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线虫2.8万条/ml;以上两个制剂均为小杆线虫,是分别从黄瓜和小麦的根际土壤中分离所得;50%辛硫磷EC。试验设4个处理,即处理1:施病原线虫1号制剂;处理2:施病原线虫2号制剂,施药浓度为22.5万~30万条/m2;处理3:施50%辛硫磷EC 22.5kg/hm2;处理4:为对照,不施任何农药。施药方法:花生初花期后的6月20日用药。线虫制剂施用前镜检线虫含量28万条/ml,保证每穴花生施用线虫1.5万~2万条,达22.5万~30万条/m2,将制剂稀释150倍后,每穴花生浇施药液100ml;施药后浇水,保持湿度。辛硫磷乳油按22.5kg/hm2的用量稀释500倍,后随灌溉施于小区内。对照不用药。试验结果得出:①病原线虫1号和病原线虫2号防治花生田蛴螬效果特别突出,防虫效果均达到96%以上,使荚果危害率降低至2%和2.8%,完好荚果保持在97%~98%,使花生增产91%以上,比施用辛硫磷防治增产率提高20%。同时,线虫农药还避免了化学农药的残毒,使用方便,是极具开发价值和推广前景的新农药。②施用病原线虫防治花生田蛴螬提高了花生荚果的质量和产量。病原线虫2号处理的荚果数量虽然较少,但其充分发挥了豫花10号的特征,其好果中三粒者居多,且荚果饱满,单穴荚果称重为24.3g,超过其他3个处理,致使产量最高。对照由于秕果较多,单穴称重只有12.7g,致使小区产量最低。目前,草原蝗虫的防治受到国家及地方高度重视,而因化学农药对生态的破坏严重,生物农药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朱聿振(2006)研究了绿僵菌防治低密度草原蝗虫对蝗虫多样性的影响,试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桃林塔拉分场,该区草原类型为典型草原,海拔1215m;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0℃,气温日较差大,年均降水量300~450mm,降水变率大,70%的降水集中在7~9月。试验地分3个区,分别是化防区、生防区和对照区。这3个区域的划分均以2003年草原蝗虫大发生以后的防治情况而定的,分别是自2003年大发生以后每年使用25%虫胆畏乳油、绿僵菌制剂防治和对照区。在每个小区内选择生长状况相对较一致为取样点,每小区内设6个取样点。取样方法为样框法,样框为无底样方。研究结果得出:化学药剂对草原蝗虫多样性指数H′的影响是一个持续降低的过程,直至其药力失效。而生物药剂绿僵菌在防治后略有降低后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在防治蝗虫的前提下,绿僵菌的使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报告葡萄高效栽培技术
出版时间:2018根据葡萄对修剪反应的基本原理,提出以下修剪的基本原则。(1)处理好削弱与加强的关系。任何时期的修剪都将削弱树体总的负载能力,但却能增加修剪部位局部枝条的生长势,从而有利于枝梢的更新。一种合理的修剪,要尽量做到少削弱树体的总体生长,又能增强枝梢的生长势。(2)调节结实负载量。结果过多会降低第二年枝梢生长量和产量,因此应当将每年产量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水平。(3)处理好枝条留量。标准植株的生产能力与枝条数量呈正相关。重剪树的枝条长势强,但枝条数目少,总叶面积低于轻剪树,因而生产能力降低。另外,枝条长势与枝条数量和结果量均成反比,一株树上所留枝条数目越少,结果越少,则每个枝条长势越强。实践中,幼树整形中,可以留枝数目少些,使其生长旺盛,以迅速形成骨干枝。(4)正确认识枝条长势。枝条长势由弱变强时,其芽眼花芽分化增加;若长势超过正常水平,则其花芽形成又趋减少。枝梢的长势受多种因素控制,而修剪调节是重要的措施之一。(5)利用好枝蔓极性。虽然葡萄为藤本植物,但其顶端优势和垂直优势仍明显,表现为直立枝生长旺盛,剪口芽对基部芽的萌发有抑制作用,由此往往造成架上部或顶部枝叶生长良好,而架下部或基部的枝条生长细弱,容易光秃。葡萄栽培中,要充分利用这种极性现象。如幼树以整形为主,要利用直立枝和长枝加速成形,而在成龄树的修剪中,要注意植株各部分的平衡,防止某一部分生长过旺。(6)以树定产。一个植株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能负载一定量的果实,若超过植株的负载量就会引起果实延迟成熟。同一株树上粗壮枝蔓比细弱的生产力高,粗壮枝蔓应相应轻剪多留果,或者适当地多留结果母枝数量。(7)因地制宜,灵活修剪。在不同的地理生态条件下,葡萄枝条的生长状况和要求的树形及叶幕形会有所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1.经验法通过多年的修剪反应观察,然后确定相应的剪留标准。首先应观察植株和枝条的长势,以确定修剪量。2.枝条称重法产量和葡萄枝条的修剪量之比为确定留芽量的标准。最适留芽量(Y)=产量(F)/枝条生长量。当值为4~6时,表示留芽量适宜;当Y值大于6时则表明负载过高,修剪时要减少留芽量;当Y值小于4时,表明负载量过轻,修剪时应该适当地增加留芽量。3.计划产量法即根据计划的产量,来确定单株或单位面积的留芽量。计划产量依据品种、树龄、栽培管理水平和以往的产量综合考虑,根据计划产量和栽植密度确定单株产量,再按照以下公式确定单株的留芽量:式中:Y——留芽量;Q——单株产量(千克);P——果穗平均重(千克);K——结果系数;A——芽眼死亡率(%);B——好芽未萌发率(%)。上式中,1-0.01×(A+B)可以近似看作萌芽率,即不考虑因各种灾害引起的芽的死亡情况,这样公式可以简化为:Y=Q/(P·K·M),其中M为萌发率。修剪时期可以分为冬季休眠期修剪和夏季修剪。从落叶后到第二年开始生长前,任何时候修剪都不会显著地影响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营养,也不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结果。在埋土防寒地区,为了便于埋土防寒,大都在埋土之前进行修剪;在极端寒冷地区,为了防止芽眼受冻,可以在埋土之前轻剪,春季出土后再进行复剪。不埋土的地区从落叶以后到第二年伤流期前一个月或严寒期过后进行修剪。在早春容易发生霜冻的地区,最好在新梢生长到3~5厘米时再进行修剪,这样推迟萌芽7~10天。夏季修剪是指从萌芽到落叶之前的修剪,可以根据需要而随时进行。1.多主蔓自然扇形植株基部一般留3~5个主蔓,每个主蔓上分生侧蔓或直接着生结果枝组,所有的枝蔓在架面上呈扇形分布(图5-1)。多主蔓自然扇形因主蔓较多,一般不会形成粗硬的枝干,对于冬季进行埋土的地区,较为方便。植株的更新容易,负载量容易调节,结果较早。缺点是:结果部位较低,容易感染真菌性病害;新梢直立生长,需要及时地引缚,比较费工;遮阴,浆果的品质较差。图5-1 多主蔓自然扇形2.龙干形该种树形适合于棚架。根据龙干数目的多少,可以分为独龙干、双龙干、多龙干等不同的形式(图5-2)。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一般龙干的长度为4~8米或更长,视棚架行距的大小来确定。龙干均匀地分布在架面上。在每条龙干上,分布许多的结果枝,经过多年的短梢修剪,形成龙爪形的结果枝组,龙爪上所有的结果枝在冬季修剪时均采用短梢修剪,只在龙干的先端留一个6~8芽的延长头。3.单干双臂树形该树形适合于篱架和“高、宽、垂”架。植株一个主干,高1~1.2米,在主干的顶部沿铁丝方向分出两个臂,每一个臂上均匀分布5~7个结果枝。如果是篱架栽培,则在第一道铁丝的上部25~30厘米处拉第二道铁丝,需要的时候,可以拉第三道铁丝,一般为三道铁丝,向上引缚葡萄的新梢,最上部要进行新梢的反复摘心,以控制树势(图5-3)。如果采用“高、宽、垂”栽培,则将结果母枝上生出的新梢分向两边,分别引缚在横梁两端的铁丝上,大部分新梢随生长而自然下垂。该种树形整形修剪容易,光照条件好,产量较高。图5-2 龙干形树形4.“干”字形它是单干双臂树形的发展。一般主干高1米左右,在其上选留第一主蔓,第二主蔓在高1.3~1.7米处。根据主蔓高度,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主蔓处各拉一道铁丝,在第二层铁丝之上30~40厘米处拉第三道铁丝。在干臂上每20~30厘米配备一个结果部位,可行短梢修剪(图5-4)。“干”字形树适合生长势较强的品种,在生长期长的地区也可以采用。具体树形为:植株培养两个主干(或栽双株于一穴),分别在第一和第二道铁丝上伸出双臂,其上面分出结果部位。新梢仍按一般习惯直立向上生长,因此需要将新梢绑缚。在北方冻害易发生的地区,宜采用此树形。其结构特点是双层间距离较大,上层主干离地面1.8米,下层离地面仅0.3米。下层每年埋土过冬,在上层枝芽遭受冻害的情况下,可由下层枝蔓获得部分产量。图5-3 单干双臂树形1.多主蔓自然扇形树的整形(图5-5)定植时,根据枝条的粗细每株留3~5个芽短截。在定植后第一年,从地面附近可培养出3~4根新梢作为主蔓,秋季落叶后,将其中较粗的1~2根1年生枝留50~80厘米短截,而较细的1~2根留2~3芽进行短截。到第二年,上年长留的一年生枝,当年可抽出几根新梢,秋季落叶后选留枝端较粗壮的一年生枝作为延长蔓进行长梢修剪,其余的留2~3芽短截,用来培养枝组,从而形成1~2个主蔓。而上年短截的枝条,到第二年可以长出1~2根较长的新枝,秋季落叶后选其中一根较粗的作为第二或第三主蔓培养,对其进行长梢修剪。进入第三年后,按上述原则培养形成第二或第三主蔓,而第二年形成的主蔓在第三年继续向上延伸到规定的标准即可。第一年主蔓达到3~4个枝组时,树形基本完成(图5-5)。常规篱架扇形树的整形需3~4年时间。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夏季摘心和对副梢的利用,也可以使整形年限适当缩短。图5-4 “干”字形树形2.单干双臂树形的整形(图5-6)苗木定植后,当年发生的新梢,选择健壮的新梢,只留一个作为延长枝,培养主干,其余萌发的芽眼全部去掉。在主干生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主干生长的直立性。主干生长到1~1.2米时,摘心,留两个副梢,用来培养双臂,其余的副梢全部去掉。副梢萌发后,将它们分向两边,重新沿铁丝方向向两边引缚,随着新梢的生长延伸,及时地引缚,引缚的位置不要距离新梢太近,以免影响新梢的生长。当相邻的两植株生长交叉时,及时地摘心。当年冬季,根据所留枝条的粗度进行修剪,剪口粗度要达到1厘米左右。若枝条粗壮,则可在相邻两植株之间进行修剪,修剪的间距为10厘米左右;若枝条细弱,则适合于短截,或在靠近主干处选一个下芽短截,下年继续培养另一个臂。主干上除两个臂之外的其他侧枝一律疏除,两个臂上一般在第一年不留短枝,但如果臂生长的较好,可以达到1厘米的粗度,则可以留少数枝条,进行重短截。如果两个臂已经达到规定的长度,可以将其拉平,并绑缚在铁丝上。图5-5 多主蔓自然扇形的整形过程图5-6 单干双臂树形的整形过程第二年植株开始生长时,抹掉臂上萌发的下芽,留上芽,上芽之间的间距为10~20厘米,同时去除主干上的萌蘖。若当年结果较多,则应当适当疏除。新梢生长到第二道铁丝时,绑缚,以防止结果蔓的反转,另外,在我国北方,还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当年冬季的修剪方法为:在臂上,每隔10~20厘米留一个枝条进行短截(留2~4芽),其余的枝条全部疏除。进入第三年,在生长季节要注意双臂的生长势,及时去掉双臂上的徒长枝,到冬季修剪时,进行短梢修剪,树形的培养到此已经完成(图5-6)。土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加上良好的管理措施,植株生长势较强的,在两年即可完成树形的培养。“高、宽、垂”树形的培养与此相同。3.龙干树形的整形(图5-7)对当年定植的苗木,留1~2个健壮的新梢,将其引缚向上,其余的新梢全部抹去。主梢(未来的龙干)上的副梢,基部30厘米以内的全部抹去,上部的副梢留2~4片叶摘心,所有的2次副梢均留1~3片叶摘心。当主梢生长至2米以上时,对其进行摘心,以促进枝条的充分成熟。冬季修剪时,此枝长留,剪口的枝条粗度保持在1厘米左右为宜,一般一年可以留1.5~2.5米。第二年,上年修剪留下的长枝本身就是良好的结果枝,所以第二年即可结果。在冬季修剪时,除顶端延长枝仍然长留,使龙干继续在棚面上延伸外,其余的一年生枝条一律留1~2芽短截。以后逐年的修剪手法基本与第二年相同,这样,到第三年冬季修剪后,完成了龙干形的整形,并进入了结果盛期(图5-7)。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一些冬季埋土防寒地区,为了埋土、出土的方便,在培养龙干时,要注意龙干与地面的夹角,特别是基部30厘米左右这一段,与地面的夹角要尽量小,一般控制在20°以下。冬季修剪方法和注意事项。(1)短截。就是一年生枝剪去一段,留下一段的剪枝方法。短截可分为极短梢修剪(留一芽)、短梢修剪(留2~3芽)、中梢修剪(4~6芽)、长梢修剪(7~10芽)和极长梢修剪(11芽以上)。图5-7 独龙干树形的整形过程短截的作用:减少结果母枝上过多的芽眼,对剩下的芽眼有促进萌发和生长的作用;把优质的芽眼留在合适部位,萌发出最好的结果枝和更新发育枝;根据整形和结果的需要,进行新梢密度和结果部位的调整。短截是冬季修剪的主要手法,根据短截的轻重,可以分为长梢修剪、中梢修剪和短梢修剪三种不同的修剪方式。(2)疏剪。把整个枝条(一年生或多年生)从基部剪除的修剪方法。疏剪的主要作用是:去除过密的枝条,改善植株的光照条件和营养物质的合理分配;去除衰老枝条,留下健壮枝条,保持植株的生长势;去除徒长枝,留下健壮的中庸枝,均衡树势;去除病虫枝,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3)缩剪。把二年生以上的枝条剪去一段的修剪方法。其主要作用为:促进枝蔓的更新,防止结果部位的转移,改善光照条件和均衡树势。以上三种基本的修剪方法(图5-8),以短截法应用最多。图5-8 葡萄修剪的三种方法1.结果母枝的更新为避免结果部位的逐年上移所造成植株中、下部位的光秃,应进行结果母枝的更新,修剪的主要方法如下。双枝更新:结果母枝按所需长度修剪,将其下面邻近的成熟新梢留2芽短截,作为预备枝。预备枝在翌年冬季修剪时,上一枝留作新的结果母枝,下一枝再进行极短截,使其形成新的预备枝;原结果母枝于当年冬剪时被回缩掉[图5-9(a)]。以后逐年采用这种方法依次进行。双枝更新要注意预备枝和结果母枝的选留,结果母枝一定要选留那些发育健壮充实的枝条,而预备枝应处于结果母枝的下部,以免结果部位下移。图5-9 结果母枝的更新单枝更新:冬季修剪时不留预备枝,只留结果母枝(图5-9b)。次年萌芽后,选择下部良好的新梢,培养为结果母枝,冬季修剪时仅剪留枝条的下部。单枝更新的母枝剪留不能过长,一般应采取短梢修剪,不使结果部位外移。2.多年生枝蔓的更新经过多年的修剪,多年生枝蔓上的“伤疤”增多,影响输导组织的畅通;对于过分轻剪的葡萄园,下部出现光秃,结果部位外移,造成新梢细弱,果穗果粒变小,产品质量下降,出现以上的几种情况,就需要对一些大的主蔓或侧枝进行更新。大更新 从基部除去主蔓,进行更新的称为大更新。在大更新以前应培养出一个代替原来枝蔓的新枝,使其成为新主蔓枝。小更新 对侧枝蔓的更新称为小更新。一般在肥水条件差的情况下,侧蔓4~6年更新一次,一般采用回缩修剪的方法。1.修剪步骤可用四个字概括,即一“看”、二“疏”、三“截”、四“查”,具体的做法如下。看:即修剪前的调查分析。要看品种,看树形,看架式,看树势,看与邻株之间的关系,大体确定修剪量的标准。疏:指疏去病虫枝、细弱枝、枯枝、过密枝、需局部更新的衰弱主、侧蔓以及无利用价值的萌蘖枝。截:根据修剪量的标准,确定适当的母枝留量,对一年生枝进行短截。查:经修剪后,检查一下是否有漏剪、错剪。总之,看是前提,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无目的修剪。疏是主要的手法。截是加工,决定每个枝条的留芽量。查是结尾。2.修剪的注意事项剪口:剪截一年生枝条时,剪口要高出枝条节部的3~4厘米,剪口向芽的对面倾斜,保证剪口芽的正常萌发和生长。在节间较短的情况下,剪口可以放在上部的芽眼上。疏枝:疏枝时,剪口不要剪的太靠近母枝,以免冬季寒冷造成枝条的干枯。老蔓的处理:去除老蔓时,锯口应平整,利于愈合。不同年份的修剪伤口,尽量留在主蔓的一侧,以免造成对口伤。对于冬季不埋土防寒的葡萄产区,冬季修剪后,枝蔓应随即引缚在架面的铁丝上。当年新梢生长到一定长度时,一般为40厘米时,将其合理地引缚在架面的铁丝上。冬季需要埋土防寒的产区,这些工作应在春季葡萄出土后进行。无论是骨干枝蔓或是新梢的引缚形式均可分为三种:垂直引缚、倾斜引缚和水平引缚。这三种引缚形式的效应和作用有所不同。垂直引缚,树液流动旺盛,生长强、消耗多、积累少,抽发的新梢粗而节间长,甚至徒长;倾斜引缚时,枝条发育中强,节间稍短,对开花有利;水平引缚有利于缓和生长势,新梢发育均匀。骨干枝蔓的引缚要结合树形合理进行。要求枝条分布均匀,同时对一些长的结果母枝常引缚成水平或弧形,以缓和生长势。新梢引缚一般在开花坐果后进行,凡是先端弯曲下垂的新梢,均要及时向上引缚。(见后面章节)新梢摘心和副梢处理是葡萄夏季修剪管理的重要内容。新梢摘心是把主梢嫩尖和数片幼叶一起摘去。它可以暂时终止该梢的延长生长,减少梢尖和幼叶对养分、水分的消耗。对结果枝来说,摘心可以改善花序或果穗的营养。副梢处理是指把夏芽或冬芽副梢抹去或留叶摘心。副梢处理可以把养分转移到花序或果穗,使开花坐果良好,提高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1.结果枝摘心结果枝摘心,主要用于因养分竞争而容易出现严重落花落果的品种。为了防止过度的落花落果,摘心时期十分关键,一般来说,摘心应在始花期到盛花期之间进行。除了摘心时期以外,摘心的程度对摘心效果影响也极大。生产中为了方便起见,常以保留花序以上的叶片数多少,作为摘心程度的标准。一般摘心程度掌握在花序上保留4~8片叶。对生长势较强的结果枝可以适当地多留一些叶片,生长势弱的则留的相对较少,而生长很弱的结果枝一般不宜摘心。有时也以新梢顶端叶片的大小作为摘心程度的标准,以摘心处叶片的叶面积为正常叶片面积的1/3为标准,而不论花序上留下多少叶片,摘心效果较好。摘心程度除了考虑自身生长势的因素外,应当与摘心时期结合起来。一般说,摘心晚者,去掉的叶片数量较多,相对的摘心程度要重些。但是不论摘心早晚,其保留叶片数量应大致相当。2.发育枝摘心对发育枝摘心主要考虑如下情况,决定其摘心的时期和程度。(1)骨干枝蔓的培养。对准备培养为主蔓、侧蔓的发育枝,当其长度达到需要分枝的部位时,即可摘心,以用摘心口下的副梢适应整形要求。(2)竞争枝。对结果母枝上的发育枝,当其生长过旺,影响到附近结果枝的生长时,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摘心,以控制生长。(3)预备枝。对准备留作下一年结果母枝的发育枝,一般不进行早期摘心,而让其自由生长,只有当生长过长或架面无法容纳时,才对其摘心,以限制其延长生长;同时,也能促进留下的枝芽健壮充实。而对上年预备枝上长出的新梢,无论结果与否,都应该推迟摘心或不摘心,使其充分地生长发育。3.副梢的处理(见后面章节)剪梢是将新梢顶端过长部分剪去30厘米以上,其目的在于改善植株内部和下部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促使新梢和果穗能够更好更快地成熟。摘叶一般是在6—7月摘去果穗以下的老叶片,以使果穗自由悬垂,减少碰撞,保持果粉完好,有利于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剪梢要去掉大量的成龄叶片,对树势削弱较大。特别是当修剪过重或次数过多时,反而会降低果实品质,推迟成熟期,甚至还会影响下一年的产量。所以,剪梢时一定要注意每一果枝上仍需要保持正常生长和结果所必需的叶片数量。摘叶也不能够过重,否则也会削弱树势,延迟果实成熟。复剪 需复剪的两种情况:冬季修剪时由于技术劳力或其他原因,修剪未完全按要求进行,修剪的质量尚存在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在春季出土后需进行复剪。在冬季易发生冻害的地区,秋后修剪葡萄时只进行不同程度的预剪,留下较多的枝蔓防寒过冬,第2年出土后根据枝芽越冬后的存活状况,再对植株进行最后剪定。复剪之前需要检查葡萄芽眼越冬情况,根据芽眼存活的百分率,来判断植株埋土过冬状况,并据此确定应保留的芽眼负载量。欧洲葡萄的许多品种,越冬后的死芽率常可达20%~50%,根据当年越冬后植株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复剪,可以更好地保证产量。复剪时除按冬季修剪要求外,还要注意剪除出土碰伤的枝蔓,去掉干枝,清除架上的残枝卷须等。上架绑蔓 植株经过复剪后即可上架绑蔓。首先,要注意使枝蔓在架面上分布均匀,将各主蔓尽量按原来的生长方向绑缚在架上,保持各枝蔓间距离大致相等。如棚架上各龙干间距保持50~60厘米,尽量使其平行向前延伸。结果母枝的绑缚要特别注意,除了分布要均匀外,还应避免垂直引缚,以缓和枝条生长的极性,一般可呈45°角引缚,长而强壮的结果母枝可偏向水平或呈弧形,以促进下部芽眼萌发和保持各新梢生长的均衡。葡萄枝蔓绑缚可用塑料绳、马蔺、稻草、柳条等多种材料,绑缚时既要注意给枝条加粗生长留有余地,又要使枝蔓在架上牢固附着。通常采用“8”字形引缚,使枝条不直接紧靠铅丝,留有增粗的余地。在芽已经萌动但是尚未展叶时,对萌芽进行选择去留即为抹芽。当新梢生长到15~20厘米时,已经能辨别出有无花序时,对新梢进行选择去留称为定枝。抹芽和定枝是进一步调整冬季修剪量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一般先发出的、扁平而肥胖的芽多半是结果枝,后发的、瘦小尖细的多半是发育枝。为了避免结果部位的迅速外移,使结果部位靠近主蔓,抹芽和定枝要尽可能利用靠近母枝茎部的芽和枝,必要时,也可以利用结果母枝基部和前端的枝芽,疏去中间枝、芽,这样有利于冬季修剪时,利用基部的枝进行回缩。留用枝芽的部位必须有可供顺利生长的空间,要留用向外、向上生长的枝芽,不可留用夹在结果母枝和其他多年生枝蔓中间的枝芽。对没有生长点,发育不完全的要去掉,必要的潜伏芽发出的新梢加以利用。抹芽和摘心必须及早进行,使得贮藏于体内的营养物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养分更多地供应给留下的枝芽、花序的生长发育。另外,合理的留枝量,可以改善架面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新梢枝芽的充实发育。留枝多少比较灵活,除了考虑其他修剪因素外,一般应根据新梢在架面上的密度来确定留枝量。对于篱架、枝条平行引缚时,则单篱架上的枝距为6~10厘米,双篱架上的枝距为10~15厘米。而新梢下垂的管理方式,其留枝密度尚可以适当加大。葡萄的花穗有300~1500朵小花,花序的管理工作应在开花前完成。在生产上,不宜在结果枝上先留几个花序,到坐果后再选优去劣,这样,将使营养分散,坐果率低,过多地消耗树体营养。花序修整是防止掉粒、提高葡萄果品质量和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大穗型的品种,花序如果不进行修整,则容易造成果穗大,果粒多,在果粒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果粒的膨大,很容易造成果粒的相互挤压,果粒腐烂,杂菌污染,果实商品性下降,严重时,果实丧失商品价值。另外,果穗太大,造成果实成熟期推迟、含糖量低、品质差、穗形不整和果实的包装运输的困难。通过花序的修整和果穗的管理,可以使果穗大小适中、松紧适度、形状美观、品质提高,极大地促进果粒的发育,形成高质量的果品。花序修整最好在开花前未使用生长调节剂的时间进行。花序修整的方法为:首先去掉副穗;主穗过长的,去掉穗尖;主穗过大的,还要去掉花序上部的大的分支花序。大粒品种,只要留下中部、下部的14~16个支穗足矣。留下的支穗,过长的,还要适度剪短。副梢处理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主梢摘心后,顶端留1个(生长势极强的可以留2个)副梢延长生长,此副梢留4~6片叶摘心,其上发出的2次副梢,仅留先端1个,并对其留3~5片叶摘心,其余的2次副梢均除去。对先端2次副梢上的各次副梢仅留1~2片叶摘心,或者完全除去。同时对主梢中、下部的其余副梢,有如下处理的方法:①有的副梢均留1~2片叶摘心,2次副梢再留1~2片叶摘心,3次副梢全部摘除。这种处理方法有利于主梢冬芽的发育,适用于龙蔓干延长枝、生长旺及有较大的空间发育的新梢。②夏芽副梢部分保留。通常是以花序以上的副梢留1~2叶反复摘心,花序以下的副梢除去;对采用短梢修剪的植株,为了促进枝条基部冬芽的结实力,可以保留基部数节的副梢,留1~2芽摘心,而将其余副梢全部抹去;还有只保留花序附近1~2个副梢,留1~2个叶摘心,其余全部抹去,旨在为果实遮阴,防止日灼。③夏芽副梢全部抹去。(2)主梢摘心后,分次抹去所有副梢,逼迫主梢顶端冬芽萌发,再将冬芽副梢留4~6片叶反复摘心。该方法省工、简单,并且能够有效控制新梢生长,也能够大大促进坐果。(3)副梢的单叶绝后处理。主梢摘心后,对每一副梢都留1叶摘心,同时将该叶的腋芽完全掐除,使其丧失发生2次副梢的能力。这样由副梢上所留下的1片叶的生长势很强,几乎能够接近主梢叶片的大小。因此,可以增加有效光合叶面积,但是比较费工。坐果后,疏去坐果不好的和过多的果穗;果穗过密的,还要疏去1~2支穗;果穗过大、形状不良或小青粒等,也要适当进行修整。生产大粒、无核的葡萄,还要逐穗疏粒。坐果后,疏粒越早,增大果粒的效果就越明显。在有足够叶面积的条件下,幼果期进行生长调节剂处理和环剥,可进一步促进果粒的膨大。因葡萄一花序中可有300~1500个花朵,大部分花朵要在坐果期落掉,所以应去除一部分花蕾和花朵。葡萄疏花,一般是通过掐花序尖和花序整形来实现的。通常不是疏除单个的花,而是疏除花序中的各级穗轴分枝(小穗)。掐穗尖和花序整形以在花前一同进行为宜,一般在开花前 5~10天进行,将发育差的弱小花序和分布密或位置不适当的花序疏掉,使养分集中供给保留下的优良花序。1个结果枝上常有1~2个花序,以留1个发育良好的花序为宜,一般强壮的结果枝可保留2穗,中庸结果枝留1穗,弱结果枝尽量不留花序,并掐穗尖。掐穗尖的程度,一般掐去花序长的1/5~1/4。掐穗尖后,不仅达到了疏除部分花朵的目的,而且还减少了果穗尖端易发生软尖或水罐子病的危险。然后对花序进行适当修整。对坐果率低、果穗疏散的品种如红提、巨峰等应在开花前4~6天剪去副穗和掐去穗尖一部分,以提高坐果率;坐果率高的品种,往往果粒拥挤,造成裂果和果粒成熟不一致,应在花后10~20天用尖头小剪子进行疏粒,以增大果粒、提高品质。在经过掐穗尖和花序整形后,花序中坐果的果粒数一般减少很多,但有时为了生产果穗整齐、果粒硕大的葡萄,还要将过多的果粒除去。在着果后用手轻拍果穗,使部分幼果脱落,或大量灌水,使部分(往往小粒者多)的幼果脱落。要求疏果后,使单粒质量保持在10~20克,单穗质量保持在500~600克。最好在果实绿豆大小时进行第1次疏果,坐住果(果粒达黄豆大小时)后进行第2次疏果(定果)。疏果可与掐穗尖和花序整形配合进行。近几十年来,对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迅速。目前,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种类很多,有几十种之多,但分为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五类激素;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具有多种作用和强大活性的芸薹素内脂,并认为它可能是另类植物激素。这些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存在,并对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植物激素被发现后,人们采用各种方法,生产出与植物激素有相似作用的化合物,这类物质统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葡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较为广泛的作物种类之一。合理应用这些物质,对葡萄的生产可以起到极好的效果。在促进葡萄果粒膨大、增加产量、改进品质、保花保果、提高抗性和果实的耐贮藏运输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常用的生长调节剂有如下种类(表5-1)。名称英文简称作用使用浓度吲哚乙酸IAA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20~1000毫克/千克吲哚丁酸IBA同上同上萘乙酸NAA同上同上赤霉素(赤霉酸)GAs(GA3)拉长细胞,促进细胞的膨大10~500毫克/千克促生灵4-CPA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10~15毫克/千克细胞分裂素BA、KT-30、CPPU促进细胞的分裂和膨大10毫克/千克青鲜素MH60毫克/千克生长抑制剂矮壮素、比久、多效唑CCC、B9、PP333植物生长延缓,主要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合成10~25毫克/千克表5-1 葡萄果粒膨大常用的生长调节剂在促进无核葡萄膨大的生长调节剂中,最常用的是赤霉素,配合其他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可以显著地提高无核葡萄的坐果率,显著增大果实。现介绍几种无核葡萄果实膨大处理技术。1.赤霉素处理单用赤霉素处理,可以分为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方法为花前和花后两次处理,具体方法为:第一次处理在花前7天进行,使用浓度为50~100毫克/千克,主要作用为拉长果穗,提高坐果率。处理过早,则花序过度伸长,果粒着生松散,处理过晚,无效果。第二次处理时间以花后7~15天完成,最晚要在20天内处理结束,二次处理的作用主要是促使果粒的膨大,处理的适宜浓度为50~100毫克/千克。处理的方法为蘸穗或喷施,在喷施时,应注意一定要均匀地喷洒在果粒表面,防止畸形果的发生。在配制赤霉素液的过程中,可以加入0.3%~0.5%的土温,以利于赤霉素液的蘸着能力,提高处理效果。第二种方法为花期和坐果后两次处理,对于花前处理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如红宝石无核等,作用效果较好,减少了花前处理的副作用,保证果粒的发育。处理的具体方法为:在始花期到盛花期之间,用10~3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蘸穗。花后10~15天,用25~5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处理。可以获得很好的果粒膨大效果。2.赤霉素附加其他生长调节剂处理为提高处理无核葡萄的综合效果,如提高坐果率、增大果粒、改进品质、减轻穗轴的硬化等,在处理无核葡萄果穗时,同时还要添加其他生长调节剂。如上述处理方法,在第二次处理中,可以在赤霉素液中加入5~10毫克/千克的BA、KT-30、CPPU等,可以显著地提高果粒膨大效果。对于赤霉素处理,穗轴严重膨大畸形的品种,可以加入10毫克/千克的4-CPA,可以显著地降低处理后的穗轴畸形的副作用。另外,一些常用的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CCC)、多效唑(PP333)、比久(B9)等配合赤霉素和其他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会在各个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赤霉素处理过程中,加入细胞分裂素,可以显著提高果粒中细胞的个数,起到膨大果粒的目的。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无核葡萄膨大剂,一般都是由各种生长调节剂经过复配而成,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葡萄三高素”等。3.生长调节剂处理和栽培措施的协同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并不能代替栽培措施的作用,单纯依靠生长调节剂,不但不会带来高产高效,有时会造成葡萄的畸形发展,造成果实品质下降、畸形果增多,严重时无商品果的产出。获得无核葡萄的丰产和丰收,是建立在栽培技术和生长调节剂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的,严格来讲,栽培技术措施比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更大一些。因此,在用生长调节剂处理后,由于果粒的膨大,需要的营养物质更多,应加强土肥水的管理和植株管理。如加强土壤肥力、培养较多的辅养枝、修剪手法较重一些等。及时浇水、施肥,补充树体营养和水分。(1)重视栽培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营养物质,也不是灵丹妙药。葡萄的高产、优质、高效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合理的栽培技术和管理上。(2)准确地选定使用时期。不同时期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效果不同,而且可能造成无效,甚至有副作用产生。(3)适当的浓度和次数。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应用范围不同,效果持续时间不同。因此,要合理地使用,在使用浓度和次数上要根据树体状况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来定。(4)注意残毒。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低,经过雨水的冲刷和降解作用,一般在果实中残留极少,较为安全。一些有剧毒或不能被降解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果穗套袋是保证果穗外形美观和洁净的重要措施,不但可以防止日灼、病害、虫害、鸟、果蝇等对果穗的伤害,还有利于防止农药污染和减轻裂果。生产出的葡萄果品色泽良好,果粉保存完整,充分体现品种的自然美。葡萄套袋一般在果穗整理后进行。套袋前,先喷一次杀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等广谱性杀菌剂,待药液干后即可进行套袋。葡萄袋一般采用纸质袋,可以自己制作,或购买专门用于葡萄的商品袋。葡萄纸袋的长度为35~40厘米,宽20~25厘米,具体长度和宽度可以根据果穗的大小来定。袋子三面要密封或粘合,下方留两个透气孔。套袋时将纸袋张开,小心地将果穗套进袋内,然后,将袋口小心地绑在果柄着生的结果枝上。套袋后,进行田间管理时要注意,尽量不要碰到果穗部位。有色品种在采收前应先将袋子去掉,以充分着色。采收时,将果穗和袋子同时取下来。土壤管理包括:深翻,中耕除草,土壤覆盖,清耕,间作,种草以及改良土壤等。葡萄根系深,土层的深浅与葡萄的生长结果有密切的关系。深翻能促发新根的形成,增强根系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促使植株枝条生长健壮,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产量的提高。深翻的时期和深度:主要在采果后结合秋施基肥进行。要根据土壤质地进行深翻。在葡萄的生长期间,由于人为条件或自然条件造成的土壤板结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和植株的发育,因此,在植株的生长期间,要多次进行中耕,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同时也起到除草、保墒的作用。除草的方法除了中耕除草以外,还有化学药剂除草。除草剂的种类很多,有在土壤表面喷施的,也有直接喷施到杂草的茎、叶上的。根据不同的喷施方法介绍以下几种。(1)草甘膦。对人畜低毒,安全,对多年生宿根杂草有明显的作用。(2)利谷隆。对人畜低毒,安全,主要破坏杂草的光合作用而导致杂草的死亡。(3)乙草胺。对人畜低毒,安全,是一种广谱性的除草剂。有麦、稻秸秆或草覆盖和塑料薄膜覆盖两种方法。塑料薄膜覆盖: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具有提高早春地温,保墒防旱,抑制消灭杂草,促使根系生长,还能促使土壤有机质分解等优点。覆盖时期:在南方,12月开始覆盖,在黄河以北地区早春2—3月整地后进行。麦、稻秸秆或草覆盖:由于覆盖的时期不同,既可以提高地温,也可以降低地温。在南方高温地区,夏季覆草可以降低地温,有利于根系生长。在幼龄葡萄行间种植豆类作物、蔬菜和耐阴药用植物,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增加经济收入。但沿葡萄行两侧需保持50~100厘米的清耕带,以免影响葡萄的生长发育。种草可以养地增肥,增加土壤有机质。长江以南地区的红、黄壤质地黏重,酸性强,缺乏有机质,肥力差。需要通过土壤改良降低土壤酸性。根据土壤酸碱度的不同,石灰的用量也不同,具体的石灰用量如表5-2所示。土壤酸度(pH值)<44.0~4.54.6~5.05.1~5.55.6~6.0沙壤泥炭沼泽土550~700350~400200~300100~150—轻壤土650~800450~550300~400200~250100~150中壤土800~900550~650400~500300~350150~250重壤土950~1050650~750500~600400~450250~300表5-2 酸性土壤使用石灰数量 单位:克/平方米1.确定施肥时期的依据葡萄需肥时期与物候期有关。养分首先满足生命活动最旺盛的器官,生长中心也就是养分的分配中心。葡萄主要的生长中心有开花、坐果、幼果膨大、花芽分化等时期。2.掌握土壤中营养元素和水分变化规律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与葡萄园的耕作制度有关。清耕园一般春季含氮少,夏季有所增加,钾的含量与氮相似;磷的含量春季多,夏秋季少。因此应根据不同时期的肥料含量决定施肥的时期和多少。3.基肥和追肥施用时期(1)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一般在秋季果实采收后立即施用效果较好。可以每隔一年施用一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每年施用。(2)追肥。追肥又叫补肥,追肥的次数和时期与气候、土质、树龄有关。高温多雨或沙质土追肥次数可多些;幼树追肥次数宜少,随树龄增长,结果量增多长势减缓时,追肥次数要逐渐增多,以调节生长和结果的矛盾。生产上对成年结果树一般每年追肥约2~4次。主要的追肥时期有:花前追肥。葡萄萌芽、开花需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在早春植株的吸收能力较差,主要消耗树体养分,若树体的养分过少会导致大量落花落果,影响营养生长,对树体不利,所以要特别注意花前施肥。花后施肥。花后幼果和新梢迅速生长要消耗大量的氮肥,此次施肥可以促进新梢正常生长,扩大叶面积,提高光合效能,减少生理落果。一般的花前和花后施肥可以相互补充,如果花前施肥量大,花后也可不施。幼果发育和花芽分化期施肥。在此生长期,部分新梢停止生长,花芽正在分化,追肥既可保证当年产量,又为来年结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克服大小年结果也有良好的效果。此次追肥要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使用复合肥料还可使植株的病害显著减轻。果实生长后期追肥。这次追肥主要解决大量结果造成树体营养亏缺和花芽分化的矛盾,晚熟品种后期追肥更为重要。葡萄的需肥量因数量、品种、产量、土壤和肥料的种类而不同。计算施肥量前应先测出葡萄各器官每年从土壤中吸收各营养元素量,计算公式如下:1.土壤施肥土壤施肥必须根据根系分布特点,将肥料施在根分布层内,便于根系吸收。追肥因为是速效性养分,在葡萄急需前施肥的情况下,增产效果显著。不同的肥料追施深度也不一样,常用的追施方法如下。(1)环沟施肥。又叫做轮状施肥。方法为:在主干外围30~50厘米处挖深、宽各20~30厘米的环状沟。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经济用肥;但是,在挖沟的过程中容易把水平根切断,并且施肥的范围较小,一般多用于幼树的施肥(图5-10)。(2)辐射沟施肥。在离主干30~50厘米处,向四方各开一条由浅到深的沟,长度依株、行距而定。这种方法伤根较少,但是,在挖沟的时候也要躲开主根,可以每隔1~2年更换放射沟的位置施肥一次(图5-10)。(3)条沟施肥。在行间、株间或隔行用人工或机械开沟施肥,也可结合深翻进行(图5-10)。(4)全园施肥。成年树或密植园,当根系已布满全园时,将肥料均匀撒入园内再翻入土中。但是,因施肥较浅,常导致根系上移,降低根系抗逆性。(5)灌溉式施肥。在进行浇水的时候随水施肥。用这种方法施肥,肥力分布均匀,不破坏耕作层土壤结构,肥料利用率高,成本低,尤其对山地、坡地的成年园和密植园更为合适。图5-10 三种施肥方法2.根外追肥又称叶面施肥,将肥料溶入水中,稀释到一定的浓度(0.05%~0.3%)后直接喷于植株上,通过叶片、嫩梢及幼果等绿色部分进入植物体内。优点:经济、省工、肥效快,不受营养分配中心的影响,避免与其他肥料的肥效相冲突。根外追肥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在夏季炎热的时候,最好在10:00以前和16:00以后进行,以免喷施后水分蒸发过快,影响叶面吸收和发生药害;雨前也不宜喷施,以免使肥料流失。灌水的时期一般在生长前期,要求水分供应充足,有利于生长与结果;生长后期要控制水分,保证及时停止生长,使葡萄进入休眠期,做好越冬准备。主要有以下几个灌水时期。(1)发芽前后到开花期。在这一时期,土壤水分一定要充足,加强新梢的生长,增大叶面积,加强光合作用,使开花和结果正常。可使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2)新梢生长和幼果膨大期。这一时期为葡萄的需水临界期。新梢生长最旺盛,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状况最敏感。如水分不足,叶片和幼果争夺水分的结果,常使幼果脱落,严重时导致根尖区的根毛死亡,地上部生长明显减弱,产量显著下降。土壤的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5%。(3)果实迅速膨大期。这一时期既是果实迅速膨大期,也是花芽大量分化期,及时灌水对果实发育和花芽分化有重要意义。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4)采果后及休眠期。结合秋季深翻施肥灌水,有助于肥料的分解和根系吸收,为翌春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寒地在土壤结冻前灌一次封冻水,对越冬十分有利。最适宜的灌水量,应在一次灌溉中使葡萄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土壤湿度达到最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的程度。要强调一次浇透,达到浸湿土层1米左右。葡萄在不同的生长期需要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65%~85%,各次的灌水量可根据下述公式计算:灌水量(立方米)=灌溉面积(平方米)×土壤容重×土壤浸湿深度(米)×(田间持水量-灌前土壤湿度)例如:灌溉10亩的葡萄园,使1米深度的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某种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为23%,土壤容重为1.25,灌溉前根系分布层的土壤湿度为15%,灌水量为:灌水量=10×666.67平方米×1.0米×1.25×(0.23-0.15)=666.67立方米灌溉前的土壤湿度在灌溉前测量,其他可以每年测量一次。各种土壤的持水量、水分当量、萎蔫系数及溶剂情况见表5-3。土壤种类持水量(%)适宜持水量(%)水分当量萎蔫系数容重细沙土28.817.3~23.05.02.71.74沙壤土36.722.8~29.010.05.41.62壤土52.331.4~41.820.010.81.48黏壤土60.236.1~48.225.013.51.40黏土71.242.7~57.032.017.31.38表5-3 各种土壤的持水量、水分当量、萎蔫系数及容重1.沟灌在葡萄的行间开沟,深20~25厘米,宽40~50厘米,并与灌溉水道垂直。行距2米的成年葡萄园在两行之间开一条沟即可,灌溉完毕将沟填平(图5-11)。因灌溉水经沟底和沟壑渗入土中,对全园土壤浸湿较均匀,因而水分蒸发量与流失量较少,经济用水,防止土壤结构破坏。所以沟灌是地面灌溉的一种较合理的节水方法。图5-11 葡萄园沟灌(单位:米)2.穴灌在主干周围挖穴,将水灌入其中,以灌满为度。穴的数量依树龄大小而定,一般为4~8个,直径30厘米左右穴深以不伤根为准。灌溉后将土还原。穴灌用水经济,浸湿根系范围的土壤较宽而均匀,不会引起土壤板结。3.滴灌是“滴水灌溉”的简称。是利用其灌溉系统设备,把灌溉水或溶于水中的化肥溶液加压(或地形自然落差)、过滤,通过各级管道输送到果园,再通过滴头将水以水滴形式不断地湿润果树根系主要分布区的土壤,使其经常保持在适宜果树生长的最佳含水状态,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1)滴灌系统的工程与主要设备。①水源工程。有小水库、池塘、抽水站、蓄水池等。②滴灌系统。把灌溉水从水源输送到果树根部的全部设备,如抽水装置,化肥注入器、过滤器、流量调节阀、调压阀、水表、滴头及管道系统等称为滴灌系统(图5-12)。图5-12 葡萄园滴灌系统示意图管道系统由干管、支管和毛管组成。干管和支管应根据葡萄园地形、地势和水源状况布置。毛管顺行沿树干铺设,长度应控制在80~120厘米。滴头是灌溉系统的关键,有几种类型,普遍应用的是微管滴头,内径有0.95毫米、1.2毫米和1.5毫米。干管和支管应根据葡萄园地形、地势和水源情况进行布置。丘陵地区,干管应布置在较高的地方,沿等高线进行铺设,支管应垂直于等高线铺设,向毛细管供水。在葡萄园比较平整的地区,干管应铺设在葡萄园的中部。毛细管沿行向铺设,长度控制80~120米。滴头是滴灌系统的关键,较为常用的是微管滴头。滴头安装在葡萄主干周围,数量根据定植的株、行距来定,一般每株安装滴头2个以上。(2)滴灌的优点。①节约用水。试验表明,滴灌比喷灌用水量少一半左右,在气温高、干旱的地区,滴灌的节水效果较为显著。②提高产量。滴灌能经常对根域土壤供水,使根系处于良好的需水状态。据实验,当滴灌使土壤持水量保持在70%~80%,葡萄根系比对照增重13%~22%。由于植株根系发育良好,新梢生长健壮,因而滴灌可提高葡萄产量30%~80%。如果滴灌结合施肥,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③适应地域广。滴灌适用于平原、山区、沙漠、盐碱地。滴灌时水分不向深层渗漏,因而土壤底层的盐分或含盐的地下水不会上升并积累至地表,所以不会产生次生盐碱地。(3)滴灌的主要缺点。需要管材较多,投资较大;管道和滴头容易堵塞,严格要求良好的过滤设备;滴灌不能调节小气候,不适用于结冻期间。4.渗灌(1)渗灌系统的设置。渗灌工程主要有蓄水池、阀门和渗水管。根据灌溉面积的大小,管道可分设干、支、毛管三级。5~10亩的葡萄园,须修建一个半径1.5米,高2米,容水量13吨左右的圆形蓄水池和一级渗水管。塑料渗水管长100米,直径2厘米。每隔40厘米在渗水管的左、右两侧各打一个(共三个)针头大的渗水孔。每个渗水管上安装过滤网,以防堵塞管道。行距2~3米的葡萄园,在每行中间铺设,深埋40厘米。(2)渗灌的优点。投资少,省水,提高果实和产品的质量。5.喷灌喷灌比传统的地面灌溉有许多优点,但因受果树树冠高大和株行距的限制,喷灌在果园中应用很少。 -
报告浅谈建立群防群测体系,完善病虫测报运行机制
出版时间:2010周东正(忻城县植保站 广西忻城 564200)摘要:通过分析广西现阶段县乡级病虫测报体系在运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性地提出通过建立一种社会性、群众性的病虫害自我防测体系来弥补现阶段测报体系在运行机制上存在的不足。关键词:病虫测报;运行机制;体系创新据统计,我国在1996年就已经建成从中央、省、市、县到乡级较为完善的病虫测报体系,在很多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在农业生产发展日益纷繁复杂和多元化农业发展新格局下,特别是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气候条件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农业产业化的大范围调整,使得近几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而且发生越来越频繁和突然。如近年出现的重大病虫害暴发频率增加、有害生物的侵入、次生害虫猖獗以及迁飞性害虫的连年大发生等恶发事件。而在这种病虫趋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负责基层测报和防治指导工作的县乡级病虫测报体系在运行中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有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力度来解决,但更多的是长期客观环境条件制约所造成的,难以克服。因此,必须进行体系创新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在这种新背景下,一种社会性、群众性的病虫害自我防测体系则应运而生。1 现阶段病虫测报体系在运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广西目前已经形成了从自治区、市、县到乡级较为完善的病虫测报体系,但负责基层测报和防治指导任务的县乡级测报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却遇到较多的难以克服的困难。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应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连年大发生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大暴发的战斗中,较多县乡表现为反应速度慢、预测预报迟、防治不及时和指导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为自身体系不稳定、人员技能不足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等。1.1 基层机构不稳定,人员变化大,限制了机构功能的发挥乡(镇)级农技站是目前测报体系最基层的单位,但在目前行政体制改革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该机构经历了太多变化。2002~2008年度曾被乡级政府合并为乡(镇)技术服务中心,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领导,主要负责政府中心工作,基本上已经不再单一承担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有时在县农业部门安排下乡或工作检查,很难找到农业工作技术人员,这使得农业工作很难开展。由于存在诸多弊端,应农业部门要求,2009年2月撤消乡(镇)技术服务中心,又重新成立乡级农技站,回归农业局管理。但是业务人员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一些非本专业技术的人员被安排进来,而一些本专业技术人员又被安排到其他部门工作。一时间,乡(镇)级农技站(承担病虫测报)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工作状态。在重大病虫发生面前,只能束手无策。1.2 山区农村农户过于分散,加上交通、信息闭塞,较难准确测报和及时指导防治工作广西位于大石山区,90%以上的村屯分布在山弄中,交通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唯一的信息交流渠道是赶集市时在乡农技站获取。每三天一次,但并非所有农户能每次赶集。乡镇农技站人力物力配备状况也不能每个村屯都能及时调查测报和指导病虫防治工作。如广西忻城县每个乡农技站都配备有2~3名农业技术人员,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而每个乡平均管辖5~8个不等的行政村,50~80个不等的自然屯,有的村屯道路崎岖,从乡(镇)出发,没有2~3小时无法到达。如此大的管理范围和不便的交通状况,较难准确测报和及时传递情报和防治指导工作。面对突发的病虫害,大多数村屯只能“望洋兴叹”。1.3 山区农户接受新技术能力低,影响了应急病虫暴发或突发事件的防治效率山区农户文化素质低,加上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家中大多数是老人儿童留守,接受能力低,一些防治新药剂、新器械都无法正确使用,使得防治效率大为降低。特别是对暴发性病虫害,人力物力不足,防治工作无从着手,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1.4 测报专业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不足,影响工作效率一是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慢。如忻城县乡病虫测报专业人员有20人,其中50岁以上有8人,40~49岁有10人,30~39岁有2人。人员偏老,知识更新慢,较难适应当前技术发展变化纷杂的形势。特别是应急病虫暴发或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二是农作物病虫发展变化快,为害种类增多,而测报人员知识更新慢,影响测报和防治指导工作。如忻城县以前主要是以水稻和玉米的主要病虫测报为主,病虫害种类不多。但现在已增加到甘蔗病虫、桑树病虫、果树病虫、蔬菜病虫的测报。病虫种类增加,但测报人员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和充实,无法从质量上完成病虫测报和指导工作。三是能力培训投入力度不足。一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知识未能及时传授,造成人才队伍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四是抽调人员离开技术岗位过长,未能及时更新技术知识,造成业务技能的下降。如忻城县由于政府中心工作缺乏人力,经常从县乡级测报单位抽调工作人员,少则3个月,长者3~5年。如此抽调,必造成测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还导致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降低,无法适应病虫害多变的新形势发展要求,面对暴发的病虫害也只能“力不从心”。1.5 政府主管领导重视力度不够,对测报工具和设施配备不够完善,影响了测报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情报的传播作为业务繁重的县级病虫测报站除了必须配备有测报灯等测报仪器和工具之外,测报基地的建设也应考虑在内;同时,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办公室还应配备有电脑、打印复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再者,为了更好地、高效地做好情报传播、技术培训和防治指导工作,交通车辆也应配备齐全。但目前很少有县级测报站都配备完善,这样极大地影响了测报体系整体效能的发挥。当前广西区县乡级病虫测报体系在运行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和原因,有的虽然可以通过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力度来解决,如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交通工具的配备等。但更多的是长期客观环境条件制约所造成的,难以克服。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广西区测报事业发展、预防和控制病虫为害,降低损失水平,确保农业增产增收,是值得研究的。在这种新形势、新背景下,必须进行体系创新和运行机制的完善。而建立一种群众性自我防测体系,即群防群测体系,通过群众的普遍参与,可以弥补以往工作中由于长期客观环境条件制约所造成的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监测和及时指导病虫防治等问题。它是目前体系运行机制中有力的补充和完善。2 群防群测体系的特点群防群测体系是一种农村群众性组织,它由各个村屯病虫监测点和群众自我统防统治互助组织构成。暂由县级病虫测报站统一管理。病虫监测点由本村屯种植大户担任,由县级病虫测报站负责测报技术培训和指导。统防统治互助组织是以邻近种植大户需求为中心组建的临时性组织。该体系具有群众参与性强、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快、防治指导及时、运行机制灵活等特点。它自身的运行机制是,通过病虫监测点的种植大户进行田间调查,掌握了解本地区(村屯)该作物种类病虫发生信息并做出防治指导意见,来指导本村屯的病虫防治。根据本地区病虫发生状况,以邻近所有种植大户需求为中心,以农村能人牵头,组建临时性的统防统治互助组织。通过协商,合理安排本村屯统防统治的时间。其运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外界的干预就可以自我安排防治措施。一个村屯就是一个病虫监测和防治的基本单元。3 群防群测体系建立方式探讨建立群防群测体系,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以村屯为基本单位,根据各地作物种类、人员分布情况,以种植大户为目标对象,确定病虫监测点。其主要功能是向本地种植户提供及时的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信息。以农户为最小单位,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反馈等。以邻近种植大户需求为中心,组建统防统治互助临时性组织,开展防治互助或有偿服务。县级病虫测报站将对这些群众性病虫监测点和统防统治群众性组织进行登记,建立数据库,并给予测报技术、病虫发生发展、农药市场等信息服务,并提供所需技术的培训。使之能自我监测、自我组织、自我防范和自我发展。3.1 病虫监测点在农村中,种植大户具有广泛的普遍性,承包种植土地份额多,种植技术掌握较成熟,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也只有这样的种植大户才会十分关心病虫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利用这点,以村屯为基本单位,确定主要作物种类和分布情况,以种植大户为目标对象,建立相应的病虫监测点。县级病虫测报站给予培养和扶持,对其进行主要病虫害一般的测报方法与监测方法等培训,与之建立一种共赢的服务模式。通过建立病虫监测点,可以及时将病虫发生信息传递给本村屯的其他种植户,以达到信息的共享。同时反馈病虫害发生信息到县级病虫测报站,以利于病虫的动态监测。县级病虫测报站要建立好群众病虫监测点数据库,每年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实行得好的监测点,给予防治药剂、种子补贴等扶持。监测点发生变动的要及时记录和更换。随着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更加齐全,病虫监测点将实现网络化管理和培养。3.2 统防统治互助组织随着农村中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种植大户不断涌现,使得统防统治的病虫防治方式得以发展。以邻近所有种植大户需求为中心,以农村能人牵头,组建群众性统防统治互助组织。该组织属于临时性组织,农户自愿参与,自我运营。各级政府、县级病虫测报站要给予大力扶持,在信息、技术、资金和药械等方面给予帮助,使之逐步发展壮大,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令人可喜的是,2010年,农业部决定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个示范县,抓好1 000个示范区,扶持1万个示范组织。这为群防群测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4 群防群测体系在目前测报体系运行中所起的作用4.1 解决山区农户过于分散,难以准确测报和及时指导病虫防治的问题在村屯建立群众自己的病虫监测点,反映的病虫情况符合当地实际,且村屯相对较为集中,信息传递较为迅速,通过种植大户开展防治示范指导工作等较为及时。4.2 解决山区农户技术接受能力低的问题县级病虫测报站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的方式对病虫监测点的种植大户进行植保技术的培训,掌握了技术的种植大户,在日常的作物病虫管理和防治上会感染邻近的农户,通过农户间的走访和交流,会潜移默化一些新技术和防治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农户种植技术和病虫防治技术水平。4.3 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少与病虫调查测报区域广的矛盾山区的特点是“十里不同天”。就一个县而言,病虫害发生具有相当大的区域性和复杂性。而在县级测报专业人员少,交通车辆缺乏的情况下,调查的范围自然缩小了许多,得到的调查数据代表性自然降低了。而建立群众病虫监测点却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使测报数据更准确。4.4 解决病虫害暴发或突发事件测报和防治不及时的问题病虫害暴发或突发事件具有相当大的区域性,往往是一个乡、一个村或一个点先暴发,然后再向四周扩散。因此,县乡级病虫测报站有时掌握的情况就会不及时,而导致测报和防治指导失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建立了群防群测体系,可以更好地监测各村屯病虫的发生,在病虫暴发或突发时期,群众还可以及时向县级反映信息,也可及时地自我指导,自我组织防治。5 群防群测体系在建立和运行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与风险5.1 群众病虫监测点存在不确定性由于群众病虫监测点是在县级病虫测报站指导下,农户自发或自愿建立的,没有行政性,也没有相应的报酬。开展活动途中可能出现自动放弃的情况。而且作为种植大户,种植的规模和作物种类与市场情况息息相关,有时会由于市场的波动,而导致种植大户的消失,则该病虫监测点就会自然失效。因此,在选择群众病虫监测点时,一定要精心考虑那些发展较稳定的、掌握技术水平较成熟的种植大户。当然,在建立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县级病虫测报站还应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扶持。使之不断发展壮大,以更好地为当地群众服务。5.2 增加县级病虫测报站日常管理的工作量群众性群防群测体系暂由县级病虫测报站统一管理,除了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维护外,还要处理其日常的信息往来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工作量比以往会有所增加。但随着农村信息化步伐的加大,今后在管理和技术指导上应该更容易、更方便。5.3 群众病虫监测点过于分散的客观条件在管理上仍存在较大的难度群防群测体系中的病虫监测点分布在各乡各村屯,数量多,地点分散,在管理上肯定存在难度。但由于它属于群众性组织,没有行政特性,在管理上自然要求不严,它有自己的运行方式。因此,县级病虫测报站要积极灵活转变管理模式为服务模式,依其需要,在技术、资金及物质(农药、防治器械等)等方面提供帮助,并要求其义务为邻近农户提供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指导服务。定期通过电话等进行访谈,了解其运行状态。也随着农村信息网络的完善,“三网合一”的实施,今后农村各项信息传递和技术服务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真正实现管理的“零距离”。参考文献[1]中国农作物病虫测报50年.世界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植保导刊,2006(6):5~12[3]刘万才,姜玉英,曾娟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2[4]全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农资导报,2009-12-01(89期) -
报告二、症状
出版时间:2015黑松枝枯病主要发生在2~10年生的枝条和树干上,主要为害皮层部分。症状类型有多种,如顶芽枯死、枯叶、枯梢、根腐、软枝、生长不良等,发病严重时,即使是数十年生的大树全株亦无一健康的新梢。病原菌常在树木的下层侧枝上生存,先从树冠下一二层个别枝条开始发病,其上的针叶先变为灰绿或黄绿,逐渐红褐色,当针叶变为红褐色时,被害枝干则明显失水干枯,木质部与韧皮部分离,整个枯死的枝条变脆,易于折断(图9~图10 黑松枝枯病症状)。图9~图10 黑松枝枯病症状 -
报告七、防治技术小结与建议
出版时间:2015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以黑松复壮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采取地上与地下共同治理技术,有效控制住黑松枝枯病的发生发展,相对防效达99.8%。复壮沟或复合透气井技术,增加了黑松根系的透气性、吸水性和营养成分,对改善黑松的生长势起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复合透气井,结合根部施药、树体喷施保护剂,相对防效达99.8%,地钻的使用可加快工作效率,比人工快十几倍,钻一个孔成本不超过1元,一棵树打孔的成本不超过4元,远远低于挖复壮沟1棵树15元的成本,能够在日常养护中大面积推广。充分利用园林废弃物制造的人工优质土壤,结合人为补充功能菌群、外生菌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根系的健康生长,还解决了养护单位越来越严峻的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难的问题,既环保、生态,又节约了养护成本,值得推广。对坡度陡峭的区域,建议在坡地上砌筑“鱼鳞坑”,更换土壤,添加有机肥,种植攀援地被植物固土,相对防效达94.9%。黑松及时剪枝、疏密、间伐,增加通光透气和减少黑松枝枯病的菌源,平均病情指数下降了11.3~24.4,相对防效40.5%~87.5%,尤其是郁闭度大林分的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调查黑松的病虫害种类,摸清其发生规律,科学进行化学防治,保护天敌。喷药的同时添加叶面肥,会增强防治效果,相对防效达90.1%。做好预防工作,在黑松休眠期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次,杀死在树体越冬的病菌、害虫及虫卵,可防治枯枝病、叶斑病、瘤锈病及红蜘蛛、蚧壳虫等多种病虫害。推广6年,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已纳入日常绿化养护管理标准中(图84~图85 黑松休眠期喷保护剂)。科学防治,保护天敌。设立诱虫灯,做好病虫监测,进行预测预报(图86~图87 诱虫灯)。及时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治黑松枝枯病及黑松的其他病虫害(图88~图89 黑松绑草绳)。选择防治黑松虫害的药剂时最好是低毒的无公害药剂,如1.2%苦·烟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高渗苯氧威乳油等,保护、利用赤眼蜂、管氏肿腿蜂、姬蜂、寄蝇、灰喜鹊等天敌(图90~图91 赤眼蜂的应用)。图84~图85 黑松休眠期喷施石硫合剂图86~图87 振频式杀虫灯图88 黑松绑草绳图89 解草绳现越冬态松毛虫图90 挂赤眼蜂卵块防黑松食叶害虫图91 赤眼蜂卵块在黑松枝枯病暴发的3~4月,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0.3%尿素混合500倍液喷洒3次;病害扩展的7~8月,使用50%多菌灵、80%代森锰锌、0.2%磷酸二氢钾混合500倍液喷洒2~3次,杀死枝枯病的子囊孢子,中断其扩散传播。内吸性杀菌剂也可选择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 -
报告(二十二)亚洲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
出版时间:2013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又名钻心虫、箭秆虫等,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世界性害虫。我国玉米螟优势种类为亚洲玉米螟,在玉米、高粱种植地区均有发生,其次为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ubner),主要分布于新疆伊宁地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和河北等地欧洲玉米螟常与亚洲玉米螟混合发生,但以亚洲玉米螟为主。玉米螟以幼虫蛀茎为害,一般3龄以下幼虫“潜藏”为害,4~5龄为钻蛀为害。初孵幼虫潜入心叶丛,蛀食心叶造成针孔或“花叶”。3龄后幼虫蛀食叶片,叶片展开时出现排孔。高粱、玉米进入孕穗期,幼虫取食幼穗。当穗逐渐散开时,幼虫开始向下转移蛀入穗柄或转移蛀入茎秆。穗期幼虫潜藏取食穗顶部幼嫩籽粒,3龄以后部分幼虫蛀入穗轴、穗柄或茎秆。受害植株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青枯早哀。受害穗柄和茎秆易倒折,遇风则损失更大。此外,玉米螟为害常引发高粱穗、粒腐病,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图3-54 田间为害状(左:叶片上表皮被食呈天窗;右:蛀成排孔)图3-55 植株茎秆被钻蛀亚洲玉米螟为害的植物有数十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麻及豆类等。亚洲玉米螟雄蛾黄褐色,体长10~14mm,翅展20~26mm。喙发达,复眼黑色,触角丝状。前翅黄色,斑纹暗褐色。前缘脉在中部以前平直,然后稍折向翅顶。内横线明显、呈波状纹,有一小深褐色的环形斑及一肾形的褐斑,环形斑和肾形斑之间有一黄色小斑。外横线锯齿状,内折角在脉上,外折角在脉间,外有一明显的黄色“Z”形暗斑,缘毛黄褐色。后翅浅黄色,斑纹暗褐色,在中区有暗褐色亚缘带和后中带,其间有一黄色斑。雌蛾翅展26~30mm,较雄性颜色淡,前翅浅灰黄色,横纹明显或不明显,后翅正面浅黄色,横线不明显或无。卵扁平、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半透明,常15~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分5龄,初孵幼虫体长约1.5mm,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头壳深棕色,体浅灰色或浅红褐色;有纵线3条,以背线较为明显,暗褐色;中、后胸节背面有4个圆形毛疣,其上各生2根细毛;腹部1~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的毛瘤,前列4个,后列2个,且前大后小;腹足趾钩为三序缺环型,上环缺口很小。蛹黄褐色至红褐色,长15~18mm,纺锤形,臀棘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图3-56 穗柄蛀成孔道欧洲玉米螟与亚洲玉米螟极为相似,从外部形态一般很难区分,主要需依据雄蛾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及性外激素的不同来鉴别。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我国东北及西北地区1年发生1~2代,华北平原发生2~4代,江汉平原发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发生5~7代,西南地区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不同。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粱叶片上产卵。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高粱正处于心叶期,为害严重。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高粱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400~500 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3龄后蛀入为害,穗、叶鞘、叶均可受害。老熟幼虫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6~10天。图3-57 玉米螟卵(左)及初孵化幼虫(右)图3-58 玉米螟(左:成虫;中:幼虫;右:蛹)在玉米螟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密度高,一般发生为害就重。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90%左右,对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在春、夏玉米或高粱混种区发生重。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高粱品种的长势、叶色及生育期等不同,对玉米螟的发生数量有明显差异。1.农业措施防治 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压低虫源基数。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采用高温沤肥、秸秆还田、白僵菌封垛等措施,减少发生基数,降低发生程度。利用高粱对螟虫的抗性是综合治螟措施的重要一环,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天敌,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项根本措施。2.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村屯及其附近设置高压汞灯进行大面积诱杀,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设灯时期为6月末至7月末,灯设在较开阔场所,灯距100~150m,灯下建一直径1.2m、深12cm的圆形捕虫水池,水中加50g洗衣粉。3.生物防治 ①白僵菌治螟:在东北地区,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高粱、玉米等秸秆,用孢子含量80~100亿个/g的白僵菌粉100g/m3,喷粉或分层撒布菌土进行封垛。在高湿度地区如贵州、四川等地,高粱心叶期可施用白僵菌颗粒剂,用含量50亿个/g的白僵菌粉与煤渣或细沙按1:10的比例混匀制成颗粒剂,于高粱心叶期施入心叶内,每公顷用量50~70kg。②释放赤眼蜂治螟:在东北地区利用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在华南及华北利用人工卵或米蛾卵等繁殖玉米螟赤眼蜂及螟黄赤眼蜂,进行人工田间放蜂治螟。玉米螟田间百株卵块1~2块时(即产卵初期)为第一次放蜂的最佳时期,然后隔5~7天再放第二次蜂。每公顷两次共放蜂15万~30万头,每公顷每次放蜂30点,将蜂卡别在高粱中部叶片背面。大面积连片防治以保证良好的防效。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性诱剂诱杀雄蛾,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发生和为害。4.化学防治 玉米螟属于钻蛀性害虫,掌握施药时期特别重要,必须将螟虫消灭在蛀入茎秆之前。可在心叶期投施3%克百威颗粒剂或0.1%高效氯氟氰菊酯颗粒剂,使用时拌10倍煤渣或细沙颗粒,每株1.5g;或用1%对硫磷颗粒剂或1%辛硫磷颗粒剂,高粱心叶末期每株施颗粒剂1~2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