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First Report of Onion Bulb Rot Caused by Botrytis aclada in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Dr.G.Q.Li,E-mail:guoqingli@mail.hzau.edu.cn.
出版时间:2007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plant genus Allium,including bulb onion(A.cepa L.),can be infected by at least seven species of Botrytis at the stages of growth and/or storage(Nielsen et al.,2002).Of these Botrytis species,three,namely B.aclada,B.allii,and B.byssoidea,were reported to be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neck rot of onion(Nielsen et al.,2002).B.aclada was regarded as synonymous with B.allii until 2003,when Yohalem et al.(2003)suggested that both B.aclada and B.allii are valid names.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at B.allii is a hybrid of B.aclada and B.byssoidea(Nielsen and Yohalem,2001)and the hybrid status of B.allii was confirmed in 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study conducted by Staats et al.(2005).In China,B.allii was reported to cause brown rot of onion bulbs(Tan et al.,1997),whereas rot of onion bulbs caused by B.aclada has not been documented in this country.In spring of 2006,a kind of rot disease was observed among sold onion bulbs in the supermarket near the campus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China.Surveys of five randomly-selected stacks of onion bulbs in that market indicat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diseased bulbs varied from 6 to 50%.Diseased onion bulbs became soft rotten and abundant conidia were produced on the surface of diseased bulb tissues of onion showing a grey powdery appearance.Eight fungal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8 diseased bulbs of onion showing the grey mould symptoms.They were individually incubated on potato dextrose agar(PDA)at 20℃ and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Results showed that all of these isolates produced abundant grey-brownish,ovoid-or oblong-shaped conidia,which were budded from terminal ampullae formed on dichotomously-branching conidiophores.The size of conidia for these isolates varied from 7.6 to 10.4 μm in length and from 4.2 to 5.6 μm in width.No sclerotia were produced by these isolates on PDA even after incubation for 30 days.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stigated fungal isolates are similar to those described for B.aclada by Yohalem et al.(2003).One of the eight fungal isolates,OnionBc-15,was used for further identification using molecular methods.Genomic DNA(gDNA)was extracted from mycelia of OnionBc-15 and used as template for amplification of certain DNA regions.The first targeted DNA region is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of the ribosomal RNA gene.It was amplified with the universal primer pair ITS1 and ITS4(Nielsen et al.,2002).A 539-bp DNA fragment was generated,cloned and sequenced(GenBank Acc.No.EU093077).The sequence contained two SphI restriction sites and was 99%identical in nucleotides to that of B.aclada strain PRI006(GenBank Acc.No.AJ716295).It is different from B.allii and B.byssoidea,which have only one SphI restriction site for the ITS1/ITS4-amplified DNA sequence(Nielsen et al.,2002).The second targeted DNA region is the L45-550 sequence(Nielsen&Yohalem,2001).It was amplified with the Botrytis-specific primer pair BA2f and BA1r(Nielsen et al.,2002).A 413-bp DNA fragment was generated,cloned and sequenced.Sequenc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413-bp DNA fragment did not contain any ApoI restriction sites.This is also similar to B.aclada,but different from B.allii and B.byssoidea,which have one ApoI restriction site in the BA2f/BA1r-amplified DNA sequence(Nielsen et al.,2002).Additionally,three house-keeping genes encoding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3PDH),heat-shock protein 60(HSP60)and D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subunit II(RPB2)were amplified from the gDNA of OnionBC-15 with the specific primer pairs reported by Staats et al.(2005).The generated DNA fragments were 886 bp for G3PDH,977 bp for HSP60 and 1093 bp for RPB2,which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They were assigned with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s as EU100386,EU100387 and EU093078,respectively.Phylogenetic tree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sequence information of G3PDH,HSP60 or RPB2 cloned from OnionBC-15 in this study and from the 22 species of Botrytis reported by Staats et al.(2005)using the neighbor-joining(NJ)method implemented in the MEGA3.1 package.Each phylogenetic tree was tested with bootstrap(1000 replicates).Results showed that OnionBc-15 wa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B.aclada and B.allii than to other species of Botrytis in each phylogenetic tree.Therefore,it is appropriate to identify the strain OnionBC-15 as B.aclada.This research was fund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30570079).[1]Nielsen K,Yohalem DS.Origin of a polyploid Botrytis pathogen through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Botrytis aclada and B.byssoidea.Mycologia,2001,93:264~271.[2]Nielsen K,Yohalem DS,Jensen DF.PCR detection and RFLP differentiation of Botrytis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neck rot of onion.Plant Disease,2002,86:682~686.[3]Staats M,van Baarlen P,van Kan JAL.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plant pathogenic genus Botrytis and the evolution of host specificity.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05,22:333~346.[4]Tan WZ,Wang XY,Zhang LX.Two newly recorded fungal diseases of Allium in Yunnan province,China.J.Southwest Agri.Univ.,1997,19:165~167.[5]Yohalem DS,Nielsen K,Nicolaisen M.Taxonomic and nomenclatural clarification of the onion neck rotting Botrytis species.Mycotaxon,2003,85:175~182. -
报告李、杏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杏树是蔷薇科、李属梅亚属的一种落叶乔木,在自然生长时,树冠高达10m以上,树龄一般50~80年,如条件适合,单株寿命可达200~300年。杏是深根性果树,根系生长能力极强,侧根多呈直角着生,多数分布在10~50cm土层。根组织细胞体积小,厚壁细胞壁厚、细胞排列紧密,组织不易失水,所以杏根具有较高的抗旱力。杏树的芽属早熟性芽,很小,根据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分为叶芽和花芽两大类,叶芽瘦小,呈长三角形,内含有枝叶原始体,萌发后根据营养状况及着生的位置,成为长、中、短枝,是扩大树冠和增加结果面积的基础。杏树的花芽是纯花芽,比较肥大。杏树潜伏芽的寿命很长,20~30年后,当主枝受到强烈刺激时,仍可萌发成枝,这为进入衰老期的杏树树冠更新复壮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杏树具有早熟性的芽,因种子实生繁殖的杏苗,一般在3~4年后开始结果、用嫁接法繁殖杏树苗第二年就可开花结果,定植后7年左右进入盛果期,以15~30年生杏树产量最高,盛果期可维持30~40年之久,如果栽培管理条件能够满足杏树生长要求,盛果期持续时间还会更长,杏的花芽多为侧芽,生长过旺的徒长枝上不易形成花芽,在生长势中庸和健壮的结果枝上,花芽形成较多。1.砧木李树栽培上应用的多为嫁接苗木,砧木绝大部分为实生苗,少数为根蘖苗。李树的根系属浅根系,多分布于距地表5~40cm的土层内,但由于砧木种类不同根系分布的深浅有所不同,毛樱桃为砧木的李树根系分布浅,0~20cm的根系占全根量的60%以上,而毛桃和山杏砧木的分别为49.3%和28.1%。山杏砧李树深层根系分布多,毛桃砧介于二者之间。2.根系活动规律根系的活动受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土壤营养状况以及树体营养状况的制约。根系一般无自然休眠期,只是在低温下才被迫休眠,温度适宜,一年之内均可生长。土温达到5~7℃时,即可发生新根,15~22℃为根系活跃期,超过22℃根系生长减缓。土壤湿度影响到土壤温度和透气性,也影响到土壤养分的利用状况,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0%~80%是根系适宜的湿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根系的生长。根系的生长节奏与地上部各器官的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幼树一年中根系有三次生长高峰,一般春季温度升高根系开始进入生长高峰,随开花坐果及新梢旺长生长减缓。当新梢进入缓慢生长期时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随果实膨大及雨季秋梢旺长又进入缓长期。当采果后,秋梢近停长土温下降时,进入第三次生长高峰。结果期大树则只有两次明显的根系生长高峰。了解李树根系生长节奏及适宜的条件,对李树施肥、灌水等重要的农业技术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树的芽分为花芽和叶芽两种,花芽为纯花芽,每芽中有1~4朵花。叶芽萌发后抽枝长叶,枝叶的生长同样与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密切相关。在北方李树一年之中的生长有一定节奏性,如早春萌芽后,新梢生长较慢,有7~10d的叶簇期,叶片小、节间短,芽较小,主要靠树体前一年的贮藏营养。随气温升高,根系的生长和叶片增多,新梢进入旺盛生长期,此期枝条节间长,叶片大,叶腋间的芽充实、饱满,芽体大。此时是水分临界期,对水分反应较敏感,要注意水分的管理,不要过多或过少。此期过后,新梢生长减缓,中、短梢停长积累养分,花芽进入旺盛分化期。雨季后新梢又进入一次旺长期—秋梢生长。秋梢生长要适当控制,注意排水和旺枝的控制,以防幼树越冬抽条及冻害的发生。李树是喜光果树,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树势旺盛、生长健壮、叶片浓绿、产量高、品质好。若光照不足,枝条细弱,花芽少而不充实,产量低。所以,李树要通过整形修剪的办法,避免枝条重叠,使叶面积分布匀称,提高光能利用率。在李树的建园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园地,合理安排栽培密度和方式。李树对温度适应性较强,但在它的生长季节,仍然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使生长发育与开花结果良好。李树花期最适宜的温度为12~16℃,不同发育阶段对低温的抵抗能力不同,如花蕾期-1.1~5.5℃就会受害;花期和幼果期-0.5~2.2℃则会受害。李树的花期早,花易遭受晚霜严重冻害,为了获得李树的高产稳产,应采取有效的防霜措施。可采用树干涂白、霜前灌水及熏烟防霜法。李树对土壤水分反应敏感。在开花期多雨或多雾能妨碍授粉;在生长期,如果水分过多,能使李树的根缺乏氧气,而且土壤中还积累了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等有毒物质,因而影响了根系的发育,严重的可使植株窒息而死。所以,李树宜栽在地下水位低、无水涝危害的地方;在幼果膨大初期和枝条迅速生长时缺水,则严重影响果实发育而造成果实的脱落,减少产量。李树对土壤要求不严,只要土层较深、土质疏松、土壤透气良好和排水良好的平地和山地都可以种植。对低洼地必须挖深沟,起高畦种植,以利于排水防涝。杏树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极强。在我国普通杏树从北纬23°~48°,海拔3800m以下都有分布。主产区的年平均气温为6~14℃。杏树休眠期能抵抗-40~-30℃的低温,例如:龙垦1号可抵抗-37.4℃低温,但品种间差异较大。杏树的适宜开花温度为8℃以上,花粉发芽温度为18~21℃。早春萌芽后,如遇-3~-2℃低温,已开的花就会受冻,受冻的花中雌蕊败育的比例较高。在中国杏树的主产区花期经常发生晚霜为害。杏果实成熟要求18.3~25.1℃。在生长期内杏树耐高温的能力较强。杏树喜光。光照充足,生长结果良好。光照不良则枝叶徒长,雌蕊败育花增加,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杏树抗旱力较强,但在新梢旺盛生长期、果实发育期仍需要一定的水分供应。杏树极不耐涝,如果土壤积水1~2d,会导致病虫害严重,果实着色差,品质下降,发生早期落叶,甚至全株死亡。杏树对土壤要求不严,平原、高山、丘陵、沙荒、轻盐碱土上均能正常生长,但以排水良好、较肥沃的沙壤土为好。李、杏树初果期长势很旺,生长量大,生长期长。此期的修剪任务主要是尽快扩大树冠,培养全树固定骨架,形成大量的结果枝,为进入结果盛期获得丰产做好准备。李树休眠期修剪以轻剪缓放为主,疏除少量影响骨干枝生长的枝条,对于骨干枝适度短截,促进分枝,以便培养侧枝和枝组,扩冠生长。李子树一般延长枝先端发出2~3个发育枝或长果枝,以下则为短枝、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直立枝和斜生枝多而壮,有适当的外芽枝可换头开张角度。杏树休眠期修剪任务主要是短截主、侧枝的延长枝,一般剪去1年生枝的1/4~1/3为宜。少疏枝条,多用拉枝、缓放方法促生结果枝,待大量结果枝形成后再分期回缩,培养成结果枝组,修剪量宜轻不宜重。在核果类果树中,杏萌芽率和成枝率较低。一般剪口下仅能抽生1~2个长枝,3~7个中短枝,萌芽率在30%~70%,成枝率在15%~60%。杏幼树生长强壮,发育枝长可达2m,直立,不易抽生副梢,多呈单枝延长。发育枝短截过重,易发粗枝,造成生长势过旺,无效生长量过大;短截过轻,剪留枝下部芽不易萌发,会形成下部光秃现象。因此,杏初果期树的延长枝短截应以夏剪为主,通过生长期人工摘心或剪截可促发副梢,加快成形。盛果期的李树,因结果量逐年增加,枝条生长量逐年减少,树势已趋稳定,修剪的目的是平衡树势,复壮枝组,延长结果年限。盛果期骨干枝修剪要放缩结合,维持生长势。上层和外围枝疏、放、缩结合。加大外围枝间距,以保持在40~50cm为宜。对树冠内枝组疏弱留强,去老留新,并分批回缩复壮。盛果期杏树产量逐年上升,树势中等,生长势逐渐减弱。修剪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生长与结果的关系,平衡树势,防止大小年的发生,延长盛果期的年限,实现高产、稳产、优质。主要任务有:延长枝剪去1/3~1/2,疏除部分花束状结果枝。对生长势减弱的枝组回缩到抬头枝处,恢复生长势,改善光照条件。骨干枝衰老后,可按照粗枝长留,细枝短留原则,剪留1/3~1/2。此期的杏树,树冠内包括徒长枝在内的新梢,几乎都能着生花芽而成为结果枝,花量大,修剪时应根据预期产量、败育花率、坐果率、单果重等,在留足花芽的前提下,通过疏截过多的果枝,控制留花量,以减少养分浪费。李树、杏树定植后3~4年、树冠尚未覆盖全园时,可以间作一年生豆科作物、蔬菜、草莓、块根与块茎作物、药用植物等矮秆作物。成龄园多进行覆盖或种植绿肥及生草。覆盖有机物后,使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减小,早春上升缓慢且偏低,有利于推迟花期,避免李、杏树遭受晚霜危害。李树、杏树追肥时期为萌芽前后、果实硬核期、果实迅速膨大期和采收后,后两次可合为一次。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生长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氮磷钾比例为1∶0.5∶1,土壤及品种不同,比例有所差异。追肥量可按每667m2施尿素25~30kg、钾肥20~30kg、磷肥40~60kg的量,分次进行。除土壤追肥外,也可进行叶面喷施。如萌芽前结合喷药喷施3%~5%的尿素水溶液,可迅速被树体吸收。谢花2/3后叶面喷0.3%磷酸二氢钾+0.2%硼砂,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李、杏树栽培区多干旱,冬春旱尤为严重,对萌芽、开花、坐果极为不利。为了果园丰产、优质,早春李园、杏园必须及时灌水。春季花前灌水会使花芽充实饱满,为充分授粉和提高坐果率打好基础。早春灌水量不宜过大,以水渗透根系集中分布层,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80%为宜。花前灌水可结合追肥同时进行。树盘漫灌费水,沟灌、穴灌、喷灌、滴灌相对节水,可酌情采用。李树、杏树花量大,坐果多,往往结果超载。适当疏花疏果可以提高坐果率,增大果个,提高质量,维持树势健壮。疏花越早越好,一般在初花期就要疏花。疏花时先疏去枝基部花,留枝中部花。强树壮枝多留花,弱树弱枝少留花。在花后15~20d进行,但早期生理落果严重的品种,应在花后25~30d,确认已经坐住果后进行。一般进行两次,第一次先疏掉各类不良果和过于密集的果,10d以后进行定果。生产上可根据果实大小、果枝类型和距离留果。小型果品种,一般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留1~2个果,果实间距4~5cm;中型果品种每个短果枝留1个果,果实间距6~8cm;大型果品种,每个短果枝留1个果,果实间距10~15cm。中果枝留3~4个果,长果枝留5~6个果。要根据树冠大小、树势强弱和品种特性,确定单位合理产量,如大石早生李盛果期树产量应控制在1500~2000kg/667m2,黑宝石李盛果期树产量应控制在3000~4000kg/667m2。杏树疏果宜早不宜迟,在花后15~25d进行,最迟在硬核前完成,以利果实膨大,避免营养浪费。一般短枝留1个果,中枝留2~3个果,长枝留4~5个果。也可按距离进行,即小型果间距3~5cm,中型果间距5~8cm,大型果向距10~15cm,保证全树20片叶以上留1个果。鲜食杏的产量控制在1000~1500kg/667m2为宜。疏果时要注意疏去小果、病虫果、发育不正常果、双果中直立向上果、过大过小果、果形不正及有伤的果。 -
报告十一、桃树病虫害
出版时间:2015(1)症状:主要为害果实和枝梢,也能为害叶部。被害果实,果面初呈水渍状绿褐病斑,后变暗褐色,渐干缩。枝梢受害,初呈水渍状褐色病斑,后变褐色,为长椭圆形,边缘稍带红色,稍凹陷,表面着生粉红色小粒点。桃炭疽病为害叶片桃炭疽病为害果实(2)防治方法:清洁田园,清除僵果,减少病原,注意桃园排水;早春萌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每隔10天喷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共喷3~4次,防治效果良好。(1)症状:主要为害树干,也可侵染果实。病菌侵入桃树当年新梢,出现以皮孔为中心的瘤状突起病斑,直径1~4毫米,当年不流胶,次年5月逐渐形成,变成茶褐色硬块。病部凹陷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病部渗出褐色胶液,引起干溃甚至枯死;桃果褐腐,潮湿时流出白色块状物。桃干腐病(2)农业防治: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料,科学使用氮、磷、钾肥;合理疏花、疏果,促使树势强壮,提高抗病能力;冬前及时将树干涂白,防止发生冻害;及时防治蛀干害虫,减少枝干受伤;冬季做好清园工作,清除病、死枝干,减少园内病原菌越冬场所。(3)化学防治:发芽前全园喷施1次2~3波美度石硫合剂,清除前期病害,落花5~7天后,喷施2~3次杀菌剂,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症状:此类病主要发生在根颈及支、侧根上,有时枝条上也会发生。病体为癌瘤状,一般为球形或扁球形。细菌在瘤皮层组织内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以上。细菌性根癌病(2)防治方法:不用老桃园、老苗圃及有根瘤发生的土地育苗;加强检验检疫,销毁病苗;苗木消毒,用K84浸根5分钟;加强地下害虫防治,减少根部伤口。(1)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能为害新梢和果实。发病初期叶片呈半透明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为圆形或不整圆形,直径为1~5毫米的褐色或紫褐色病斑,边缘有黄绿色晕环,病斑逐渐干枯,周围形成裂缝,脱落后形成穿孔。(2)防治方法:冬季剪出病枝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菌源。萌芽前喷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5ü 6月,喷500倍代森锌液1~2次,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喷施。细菌性穿孔病为害叶片细菌性穿孔病为害果实(1)症状:干、枝上均可发生。多年生枝干上染病后1~2厘米的水泡状隆起,一年生新梢常以皮孔为中心,呈突起状。染病部位渗出透明柔软的胶液,与空气接触后变成褐色的胶块,导致枝干溃疡,树体衰弱,严重时枝干枯死;病原菌侵染造成流胶外,虫害入口也容易导致流胶,如椿象、象甲等;其他如机械损伤、冻害、日烧等,也会导致流胶。桃树流胶病(2)防治方法:春季发芽前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涂抹病干枝,在病高发季喷布抗菌类药物,防治蛀枝干害虫减少伤口;冬季用石灰乳对主干进行涂白保护。(1)为害特征:主要有桃蚜、桃粉蚜、桃瘤蚜3种。桃蚜与桃粉蚜以成虫与若虫群集在叶背吸食汁液,也有群集于新梢先端为害;粉蚜为害时叶背满布白粉能诱发霉病。桃蚜为害的嫩叶皱缩扭曲,为害树当年枝梢生长和果实发育均受影响;为害严重时,影响次年开花结果。桃瘤蚜对嫩叶、老叶均可为害,受害叶的叶缘向背面纵卷,卷曲处组织增厚,凹凸不平,初为淡绿色,渐变紫红色,严重时全叶卷曲。桃蚜虫(2)物理防治:清园除尽杂草及剪下枝条;消灭越冬虫、卵;使用高效信息素诱虫板监测和防治蚜虫发生。监测每亩悬挂3~5片,防治每亩20~30片。(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瓢虫防治蚜虫;可选用植物源农药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在初期稀释600~700倍喷雾,盛发期稀释500~600倍喷雾防治;0.3%苦参碱水剂轻发期稀释1000倍喷雾,高发期稀释800倍喷雾防治。(4)化学防治:展叶前后用吡虫啉、菊酯类农药防治,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次数根据虫情而定,喷药及时细致,1~2次即可控制。应用黄色诱虫板防治蚜虫(1)为害特征:为害桃的多数为山楂红蜘蛛,体型为椭圆形,背部隆起,越冬雌虫鲜红色,有光泽,夏季雌虫深红色,背面两侧有黑色斑纹。山楂红蜘蛛个体极小,肉眼不易发现,防治不及时导致叶片脱落,果实品质降低,甚至落果。叶螨常聚于叶背面拉丝结网,于网下用口器刺入叶肉组织内吸汁为害,叶正面呈现块状失绿斑点,叶背呈褐色,容易脱落。麦收前后是防治红蜘蛛的最佳时期。红蜘蛛(2)农业防治:秋季越冬前清洁果园,将枯枝落叶及杂草集中烧毁,减少山楂红蜘蛛的越冬技术。春季越冬雌成虫出蛰前刮树皮,喷施石硫合剂,消灭越冬虫群。(3)物理防治:可使用粘虫胶或者粘虫胶带防止其上下树,减少螨类为害。应用粘虫胶粘虫胶带使用效果(4)生物防治:利用捕食螨防治害螨;可选用植物源农药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在初期稀释600~700倍喷雾,盛发期稀释500~600倍喷雾防治;0.3%苦参碱水剂轻发期稀释1000倍喷雾,高发期稀释800倍喷雾防治。(5)化学防治:喷施阿维菌素、苦参碱、哒螨灵等杀虫剂。冬季修剪后和春季萌动前使用30%石硫·矿物油微乳剂喷雾防治。(1)为害特征:主要为害桃树新梢和果实。对桃树新梢为害时,从新梢未木质化的顶部蛀入,向下部蛀食,枝梢外部由胶汁及粪排除,嫩梢顶部枯萎下垂,当蛀到新梢木质化部分时,即从梢中爬出,转移至另一嫩梢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量新梢折心,萌生二次枝。此类虫在华北每年发生3~4次,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隙内结茧越冬。(2)农业防治:消灭越冬幼虫。早春发芽前,进行刮树皮,集中烧毁;4ü 6月集中剪除被害虫梢;8月前后摘除被害果实,集中清理。(3)生物防治:利用迷向技术。成虫扬飞前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散发器于果树中上部,每棵树之间交叉悬挂。一年悬挂两次,每次每亩用量60~80根,在坡度较高和主风方向边缘处加倍悬挂。同时每公顷悬挂1套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芯,配套三角型诱捕器监测和诱捕雄成虫。梨小食心虫桃园应用迷向技术防治梨小食心虫桃园梨小食心虫诱捕器诱捕效果(4)化学防治:关键时期喷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或30%阿维·灭幼脲,花前、花后、蛀果前、各代成虫高峰期过后,未蛀入之前喷药效果最佳。(1)为害特征:此虫生长习性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果园越冬,次年6月中旬咬破茧壳陆续出土,出土后在地面爬行,需找树干和杂草做夏茧并化蛹。越冬成虫羽化,产卵于果实绒毛较多的萼洼处。初孵幼虫在果实上爬行数十分钟到数小时之久,选择适当部位,咬破果皮,蛀入果实之中,破坏果实。(2)农业防治:减少越冬虫源基数,在幼虫出土或脱果前,清除树盘杂草及其他覆盖物。(3)生物防治:①在越代成虫发生盛期,释放桃小寄生蜂。②在幼虫初卵期,喷施细菌性农药(BT乳剂);也可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使用桃小性诱剂进行诱杀。③性诱捕技术:成虫扬飞前悬挂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芯,配套小船诱捕器进行监测,悬挂高度为树干中下部阴面通风处。若诱捕到害虫,增加诱捕器数量进行防治,监测每公顷用1套,防治每亩用3~5套,1个月左右更换一次诱芯。(4)化学防治:用15%毒死蜱颗粒剂2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500克与细土15~25千克充分混合撒在树干下面;喷施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对卵和初孵幼虫有强烈的触杀作用;也可喷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星期后再喷一次,效果良好。桃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诱捕器诱捕效果(1)为害特征:幼虫潜入叶肉为害,叶肉被食成隧道,叶表皮不破裂,形成白色弯曲的食痕;为害严重时,叶片枯黄,造成早起落叶。4月下旬羽化,展叶前后产卵于叶背面,孵化后即潜入叶肉为害,9月开始化蛹越冬。桃潜叶蛾(2)农业防治:冬季结合清园,扫除落叶并烧毁。(3)化学防治:成虫发生时喷药,常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1)为害特征:雌虫和若虫群集固着在2年生以上的枝条上,2~3年生枝条上数量最多,吸食枝上养分,严重时整个枝条被成虫覆盖,甚至重叠成层。此虫北方发生2代,以受精的雌虫在枝干上越冬。(2)农业防治:个别枝条发现初期,立即剪去枝条烧毁,或者用10%的碱水刷为害枝干。(3)生物防治:利用红点唇瓢虫、日本方头甲、寄生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4)化学防治:在虫孵化期、爬行期扩散阶段喷药防治,可喷4500倍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也可喷4000倍22.4%螺虫乙酯悬浮剂等新型农药。桑白介壳虫物候期时间防治对象防治方法备注休眠期11月至翌年3月初越冬虫卵、越冬病菌清除枯枝落叶、病果病枝和刮除流胶瘤集中烧毁,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萌芽期3月中下旬枝干病害、介壳虫、螨类45%代森铵300倍液树干缠粘虫胶防在壤越冬害虫花期4月介壳虫、蚜虫、流胶病、缩叶病22.4%螺虫乙酯4000倍液+50%多菌灵600倍液+1%硫酸铜溶液+含芸苔素内酯调节剂施药时可加硼肥喷施幼果期5月上中旬细菌性穿孔病、卷叶病、缩叶病、红蜘蛛、蚜虫10%苯醚甲环唑3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1.8%阿维菌素2000倍液可挂黄板防治蚜虫;防治红蜘蛛可用捕食螨,用时慎用杀虫杀螨剂5月下旬卷叶蛾、潜叶蛾、蚜虫、红蜘蛛、褐斑病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00倍液+25%灭幼脲15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果实发育早熟采收期6月上旬蛾类、叶螨、椿象、褐腐病、细菌性穿孔病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10%吡虫啉1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采收前15~20天不喷施农药6月中下旬蚜虫、介壳虫、桃蛀螟、细菌性穿孔病22%氟啶虫胺腈4500倍液+5%杀铃脲5000倍液+50%多菌灵600倍液成熟期7月至8月桃蛀螟、梨小食心虫、介壳虫、褐斑病、褐腐病25%灭幼脲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养树势9月梨小食心虫、褐腐病、红点病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加提高抗性的调节剂更有益落叶期10月放越冬病虫破坏越冬病虫害的越冬环境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 -
报告猕猴桃加工技术
出版时间:2018猕猴桃果脯 (图8-1) 在制作过程中,技术要求比较高,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本书介绍的方法可为生产者提供参考。图8-1 猕猴桃果脯原料分选→清洗→去皮→切片→烫漂→糖渍→糖煮→干燥→整形→包装(1) 原料分选。选用八成半成熟的果实,果实要有一定的硬度,无病虫害、霉烂变质。(2) 清洗。用流动自来水将猕猴桃表面的泥沙及污物洗涤干净。(3) 去皮。用80~90℃的浓碱液浸泡30~60秒去皮,然后迅速用自来水冲洗掉果实上的残留皮屑和碱液,并用1%的盐酸溶液浸泡以中和残留的碱液。(4) 切片。将猕猴桃果实横切成厚度为5~6毫米的薄片,并浸入1%~2%的盐水中,以抑制氧化酶的活性。(5) 烫漂。将猕猴桃片在沸水中烫漂2分钟左右,以杀灭氧化酶活性,并迅速用自来水冷却。(6) 糖渍。沥干水分的猕猴桃片,用白砂糖糖渍20~24小时,砂糖用量为称猴桃片重的40%,砂糖在上、中、下层的分布比例为5 ∶ 3 ∶ 2。(7) 糖煮。取出糖渍好的猕猴桃片,沥干糖液,在糖液内加入砂糖,使含糖量达到65%左右,煮沸后加入糖渍过的猕猴桃片,再次煮沸25~30分钟。当糖液含糖量达到70%~75%时,取出果片沥干糖液。(8) 干燥。将糖煮过的果片,放在竹筛网 (或不锈钢丝网) 上,在55℃左右的烘房内干燥24小时左右。(9) 整形包装。干燥后的果脯片需压平,然后用玻璃纸或聚乙烯薄膜包装。用猕猴桃果实制果酱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果酱营养丰富,甜酸适度,有良好的开胃生津效果,极受消费者欢迎。(1) 感官指标。色泽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均匀一致。口感具有猕猴桃酱所特有的风味,无焦煳味,无异味。形态为蒸制酱体呈胶黏状,带种子,保持部分果块,置于水面上允许徐徐流散,不得分泌汁液,无糖结晶。不允许有杂质存在。(2) 物理生化指标。每罐净重允许公差±3%,但每批平均不低于标明的净重。总糖量不低于57%(按转化糖计),可溶性固形物不低于65%(按折光计)。(3) 微生物指标。无致病病菌及因微生物作用而引起的腐败征象。(4) 罐型。旋口玻璃瓶或铁罐。选果→清洗、消毒→去皮→破碎→软化→加糖浓缩→装罐、封罐→杀菌→冷却→擦罐入库→包装→贮运(1) 原料选择。加工果酱的猕猴桃果实要求果心较小,种子较少,含有丰富的果胶物质和有机酸,果肉甜酸适度,芳香味浓,颜色一致,成熟良好。果肉颜色不同的果实,应分别进行加工。要剔除腐烂变质果、硬果及成熟过度果。(2) 原料清洗。先用1%的漂白粉溶液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再用清水彻底清洗。(3) 去皮。可用人工法将果实切开,用勺子将果肉挖出;也可用化学去皮法,将10%~25%的氢氧化钠溶液煮沸,放入洗净的果实,浸泡1~2分钟,冲洗去皮以后再放入1%的盐酸溶液中,常温下处理30秒,立即用流水冲洗10分钟。(4) 打浆软化或破碎软化。①打浆软化是将果实去皮后,倒入打浆机中进行打浆。打浆机的筛板应根据留籽或去籽的加工要求进行选择。将果浆倒入夹层锅中,再加入75%的糖浆进行软化 (10~15分钟),这样可制成全泥状果酱。②破碎软化是将洗净去皮的果实,用破碎机破碎成小碎块,然后倒入夹层锅中加入糖液软化,这样可制成块状果酱。(5) 浓缩。浓缩包括常压浓缩和真空浓缩两种方法。常压浓缩是把果酱倒入夹层锅后,再加适量75%的糖液 (须先经过滤),然后加热,并不断搅拌,以便加速蒸发和避免发生焦糊。浓缩时蒸汽压力为245~294千帕,浓缩时间为30分钟左右。浓缩时间过长,易使果酱颜色变褐,凝胶能力降低,贮藏期蔗糖返沙。在有条件的厂中,可将原料用泵打入真空浓缩锅内,在减压低温条件下进行蒸发浓缩,能有效地避免养分的损失。为了提高果酱的质量,可添加适量的果胶,使色泽和风味有所提高。真空浓缩的配料为:果酱100千克、白糖100千克或75%的糖水135千克、真空浓缩锅的真空度约80千帕 (600毫米汞柱),浓缩到65%~66%(用折光计测) 出锅,再加热到100℃左右,以后保温在90℃以上。(6) 装罐。用经消毒的四旋瓶装酱,酱温不能低于86.5℃,趁热封罐,注意勿外溅污染瓶口。(7) 杀菌及冷却。玻璃瓶封口后应在100℃条件下立即杀菌20分钟,分段冷却,以防玻璃瓶炸裂。(8) 擦罐、入库。将杀菌后的玻璃瓶擦净入库。猕猴桃果汁是极受市场欢迎的保健饮料,用猕猴桃果汁还可以加工浓缩果汁、果酒、汽水、果冻、果晶等多种产品。(1) 感官指标。色泽呈黄绿色或浅黄色。口感具有猕猴桃汁特有的风味,酸甜适度,无异味。形态为汁液均匀混浊,静置后允许有沉淀,但摇动后仍呈均匀状态。不允许有杂质存在。(2) 物理生化指标。每罐净重为200克或250克,允许公差±3%,但每批平均不低于净重。可溶性固形物为11%~15%,总酸0.3%~1%(以柠檬酸计),原果汁含量不低于40%。(3) 微生物指标。无致病病菌及因微生物作用而引起的腐败征象。(4) 罐型。采用QB 221—1976马口铁罐型规格系列标准。选果→清洗、消毒→去皮→破碎、打浆→榨汁→过滤→调配→加热→装罐→封罐→杀菌→冷却→擦罐入库包装→贮运(1) 原料选择。要求果实成熟度达八九成,新鲜完好,色泽正常,无病虫果和烂果。(2) 原料清洗。先用1%漂白粉溶液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清除虫卵及微生物,再用清水清洗几次。(3) 去皮。可用人工法将果实切开,用勺子将果肉挖出;也可用化学去皮法,将10%~25%的氢氧化钠溶液煮沸,放入洗净的果实,浸泡1~2分钟,冲洗去皮以后再放入1%的盐酸溶液中,常温下处理30秒,立即用流水冲洗10分钟。(4) 破碎、打浆。将去皮的果实在破碎机中破碎或在打浆机中打浆。(5) 榨汁。把破碎成浆的果实加热到60~65℃,放入榨汁机中榨汁 (立式压汁机),榨汁时如果在果浆中加入适量的果胶分解酶可使出汁率由55%提高到60%。(6) 过滤。在过滤机中过滤或用平板布过滤,把果汁中的残籽或果肉滤出。这时果汁混浊,若在低温下冷冻,吸取上清液便得到澄清果汁。若需制混浊果汁,则把滤出的混浊果汁在真空脱气罐中进行脱气,使果汁色泽不变,然后用高压均质机进行均质,使果汁中的细小颗粒进一步细碎,促使果汁溶出,使果胶与果汁亲和,保持果汁的混浊度。(7) 调配。按原果汁含量的40%加白砂糖配成可溶性固形物为35%以上的果汁。(8) 加热。将调配好的果汁通过灭菌器加热。(9) 装罐。当果汁温度在70~80℃时,应当迅速装入罐或瓶 (罐、瓶必须提前清洗干净和消毒)。(10) 封罐。趁热将罐封口,真空度要求46.7 千帕 (350毫米汞柱) 以上,要封口良好。(11) 杀菌及冷却。装罐密封后立即杀菌 8~15 分钟(100℃),杀菌后冷却到40℃时取出。(12) 擦罐、入库。冷却后将罐擦干净入库。原料选择→清洗→去皮→修整→预煮→装罐→排气→密封→杀菌→冷却→检验→贴标→成品(1) 原料选择与清洗处理。选用七八成熟、果实个体大小较均匀的中等果实为原料,剔除烂果、过大过小果、病虫果、机械伤及畸形果。品种以老皮绿肉为好,用清水清洗干净,晾干备用。(2) 去皮、修整。将清洗干净的果实投入煮沸的烧碱溶液(10%~15%) 中浸泡2~3分钟,待果皮由黄褐变黑并产生裂缝时,用笊篱捞出。戴上橡皮手套,用双手轻轻搓去果皮,然后置于清水中不断清洗,除去碱味。用不锈钢刀挖去花萼、果蒂,去除残余果皮及斑疤,并按色泽和大小分级。(3) 预煮。将去皮修整后的果肉放在沸水中预煮3~4 分钟,捞出后迅速冷却。(4) 糖水配制。65升清水加35千克白糖,加热煮沸后用绒布或4层纱布过滤。用柠檬酸调 pH 值为4,糖水温度保持在80℃以上。糖水随用随配,不得积压。(5) 装罐。选色泽一致、大小均匀的果块装罐,然后加入糖水,罐内留2~3毫米的顶隙,罐盖与胶圈须用100℃热水烫煮消毒 5 分钟。装罐后,放入排气箱内进行排气,蒸汽温度98~100℃,排气10~12分钟,至罐中心温度达到80℃以上时封盖。如无排气箱,也可用蒸锅代替。排气温度和排气时间要妥善掌握。封盖后立即杀菌,即5分钟内使杀菌锅内的温度上升到100℃,并在此条件下保持18分钟。猕猴桃果酒,是一种低度酒,一般酒精度为12°左右,较甜,具有猕猴桃特有的果香和醇香,是老少皆宜的产品。选果→清洗、消毒→破碎→主发酵→压榨分离→后发酵→陈酿→调配→过滤→装瓶→成品(1) 原料选择。原料需要充分成熟发软且有猕猴桃浓香味的果实,剔除腐烂变质、病虫果及未熟果。(2) 清洗。用清水洗去果实上的泥沙、虫卵及其他杂质。(3) 破碎。将洗净的果实在破碎机内破碎成浆状或糊状。(4) 主发酵。把已破碎的果浆,倒入或泵入经过消毒的发酵池或缸内,加入5%的酒母糖液,搅拌均匀,发酵温度维持在25~28℃,每天搅拌2次 (上、下午各1次),使发酵均匀。当残糖下降到1%时,即可进行压榨分离。(5) 压榨。主发酵结束后进行压榨,使皮渣与酒液分离。压榨后的皮渣,还可进行2次发酵,蒸馏白酒或称 “白兰地”。(6) 后发酵。酒液转入后发酵,当酒度达到12°时,再加入适量砂糖,在20~25℃条件下,进行30天左右的后发酵,之后可转入陈酿。(7) 陈酿。后发酵结束后酒液不清,不容易沉淀,此时可将酒液倒入池或缸中,调整酒度到16°左右,置于15~18℃的室温下进行陈酿,翌年2月进行倒池或倒缸,年底即可调配成成品酒。(8) 调配过滤。调配酒度可按12°~16°调配,经过滤后,要求酒液透明。(9) 装瓶。将酒装入已经消毒好的瓶中,装后立即压盖密封。(10) 包装成品。通过检查质量合格的猕猴桃酒,贴上商标,作为成品销售。 -
报告果树生产基础知识
出版时间:2019果树是指能生产人类食用的果实、种子及其衍生物的多年生植物及其砧木的总称。果树生产是人们为获得优质果品,按照科学的管理方式,对果树及其环境采用各种技术措施的过程,它包括苗木培育、果园建立、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直至果实采收的整个过程。果树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能提供干鲜果品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果树进行商品生产的产业,它包括果树生产、育种,果品的储藏、加工、运输,以及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网络等所有生产要素的集合,是由多领域、多行业、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系统化综合产业。只有达到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的相互衔接,果树生产才能获得最佳效益。果树生产的任务是生产高产、优质、低成本和高效益的各种果品,以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果树生产目前的状况是:由单纯追求高产向优质丰产迈进,由偏重果品经济效益向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发展。果树不仅具有春华秋实的年周期变化,还受生命周期中较长的各个生育阶段规律的支配,同时具备经济效益期长、投资报酬高的特点。果树生产对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反应有时效性和持续性的累积效应,要求栽培技术、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水平均较高。由于鲜食是目前我国果品消费的主要方式,故果树生产技术必须适应鲜食消费的需求。第一,必须以果品安全无公害作为生产的基本目标,并进一步发展为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的生产。第二,必须做到以周年供应市场鲜果为目标,进行设施生产和提高储运技术。第三,由于果品质量档次的高低由市场需求定位,故生产中要充分考虑到供应时间、消费对象及果品质量档次等因素。果树种类繁多,种间差异很大。只有针对不同树种采取与之适应的精细管理技术,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种优质果品,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果树栽培学上根据果实形态结构相似、生长结果习性和栽培技术相近的原则,先将果树分为落叶果树、常绿果树和多年生草本果树,再将各类按生长结果习性、栽培技术及果实特点做如下分类。(1)仁果类果树。仁果类果树属于蔷薇科,包括苹果、梨、海棠果、山楂、木瓜等。果实主要由子房和花托共同发育而成,为假果。果实的外层是肉质化的花托,占果实的绝大部分,内果皮骨质化,食用部分主要是花托。果实大多耐储运。(2)核果类果树。核果类果树包括桃、李、杏、樱桃等。果实由子房外壁形成外果皮,中壁发育成果肉,内壁形成木质化的果核。果核内一般有一个种子。食用部分为中果皮。(3)浆果类果树。浆果类果树包括猕猴桃、树莓、石榴、葡萄等。果实多浆汁,种子小而多,大多不耐储藏。该类果实因树种不同,果实构造差异较大。其代表树种葡萄,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外果皮膜质,中内果皮柔软多汁。食用部分为中内果皮。(4)坚果类果树。坚果类果树包括核桃、板栗、榛子、银杏等。其特点是果实外面多具有坚硬的外壳,壳内有种子。果实部分多为种子,含水分少,耐储运,俗称干果。(5)柿枣类果树。柿枣类果树的果实的外果皮膜质,中果皮肉质。枣内果皮形成果核,食用部分是中果皮。柿内果皮肉质较韧,食用部分是中、内果皮。(1)柑果类果树。柑果类果树包括柑、橘、橙、柚等。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外果皮革质,具有油胞,中果皮为白色海绵状,内果实发育成为多汁的囊瓣。食用部分为内果实。果实大多耐储运。(2)其他。其他类果树包括荔枝、龙眼、枇杷、杨梅、椰子、杧果、油梨等。(3)多年生草本果树。多年生草本果树包括香蕉、菠萝、草莓等。果树种类繁多,不仅形态结构差异较大,树体组成差别也较大。一般来讲,果树树体分为地上部和地下部两部分。地上部包括树干和树冠,地下部为根系,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的交界处称为根颈,如图1-1所示。图1-1 果树树体结构(1)树干。树干是指树体的中轴,分为主干和中心干。主干是指地面到第一分枝之间的部分。中心干是指第一分枝到树顶之间的部分。有些树体有主干,但没有中心干。(2)树冠。主干以上由茎反复分枝构成骨架,由骨干枝、枝组和叶幕组成,总称为树冠。①骨干枝。树冠内比较粗大而起骨干作用的永久性枝称为骨干枝。由于骨干枝的组成、数量和配置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树形结构,这种结构对果树受光量和光合效率影响很大,是决定果树能否高产的关键。骨干枝一般由中心干、主枝和侧枝三级枝条构成。着生在中心干上的永久性骨干枝称为主枝。着生在主枝上的永久性骨干枝称为侧枝。着生在中心干和各级骨干枝先端的一年生枝叫作延长枝。随着果树矮化密植技术的推广,骨干枝的级次呈明显减少的趋势。辅养枝是指临时性的枝。为了使果树在幼树时期能提早结果及利用辅养枝上的叶片制造养分,加速幼树生长发育,适当保留部分辅养枝是必需的,但成形后要根据其生存空间的变化进行体积缩减,改造为大型结果枝组或彻底疏除。②枝组,也叫结果枝组,是指着生在各级骨干枝上、有两个以上分枝的小枝群,是构成树冠、叶幕和结果的基本单位。枝组按其体积大小分为大型枝组、中型枝组和小型枝组;按其着生部位分为直立枝组、水平枝组、斜生枝组和下垂枝组。枝组在骨干枝上配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光能利用率的高低及产量与品质的高低。枝组和骨干枝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加强枝组营养,减少其结果量或不结果,就能进一步发育成为骨干枝;有些骨干枝通过增加结果量或体积缩减,也能改造成为枝组。③叶幕。叶片在树冠内的集中分布称为叶幕。叶幕的形状和体积应根据果树的树种、品种、树龄、树形和栽植密度不同而异。生产上常以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来表示果树叶面积。一般果树的叶面积指数以3~5比较合适,叶面积指数低于3是果树叶面积不足的标志,但过高则表明叶幕过厚,会导致树冠内光照不良,无效光合叶面积区域过大,产生果树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等负面影响。(1)根系的类型。根系按其来源分为实生根系、茎源根系和根蘖根系三类,如图1-2所示。①实生根系,是指由种子胚根发育形成的根系。其特点是主根发达,生命力强,入土较深,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但个体间差异较大。②茎源根系,是指由母体茎上产生不定根形成的根系。例如,葡萄、无花果、石榴等采用扦插、压条繁殖的果树。其特点是没有主根,侧根虽发达却入土较浅,寿命较短,但地上部个体间差异较小。图1-2 果树根系类型③根蘖根系,是指着生有根蘖苗的一段母体根系,与母体切离后成为独立个体而进一步发育成的根系。例如,山楂、石榴、枣等采用分株繁殖的果树。其生长发育特点与茎源根系相似。(2)根系的结构。果树的根系主要由骨干根和须根两类根群组成。一般来说,由种子的胚根向下垂直生长先形成主根。主根分生出的侧根,称为一级根,依次再分生出各级侧根,构成全部根系。主根和各级大侧根构成根系的骨架部分,称为骨干根。骨干根粗而长,色泽深,寿命长,主要起固定、输导和储藏作用。主根和各级侧根上着生的细根统称为须根。须根细而短,大多在营养期末死亡,未死亡的进一步发育成骨干根。须根起生长、输导、合成和吸收的作用。芽是叶、枝、花等的原始体,是果树度过不良环境的临时性器官。芽与种子特征相似,具有遗传性,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发生遗传变异而产生新品种。枝条有以下几种:(1)依枝条的性质和功能分,枝条分为生长枝、结果枝和结果母枝。枝条上仅着生叶芽,萌发后只抽生枝叶不开花结果的枝称为生长枝(营养枝)。生长枝根据生长状况又可分为普通生长枝(生长中等,组织充实)、徒长枝(生长特别旺盛,枝长而粗,节间长,不充实)、纤弱枝(生长极弱,叶小而细)和叶丛枝(极短,小于0.5cm)四种。枝条上着生有纯花芽或当年抽生的带果新梢称为结果枝。依其年龄分为两类:一类是花芽着生在一年枝上,而果实着生在二年生枝上,如核果类果树;另一类是花和果实着生在当年抽生的新梢上的枝,如苹果、梨、葡萄、板栗、核桃、柿、山楂等。结果母枝是指着生有混合花芽的一年生枝。(2)依枝条的年龄分,枝条分为新梢、一年生枝、二年生枝和多年生枝。当年抽生的枝条,在当年落叶之前称为新梢。按其抽生的季节不同,又可分为春梢、夏梢、秋梢和冬梢。落叶果树春梢明显,夏梢、秋梢的情况表现各异。落叶后的新梢称为一年生枝。一年生枝在春季萌芽后称为二年生枝。两年以上的枝条称为多年生枝。(3)依枝条在树体上的着生姿势分,枝条分为直立枝、斜生枝、水平枝和下垂枝。树冠内枝条的生长势以直立枝最旺,斜生枝次之,水平枝再次之,下垂枝最弱,此现象称为垂直优势。 -
报告概述
出版时间:2018葡萄的用途很广,除主要用于酿造不同类型的葡萄酒外,还大量用于鲜食,加工成葡萄干、葡萄汁、葡萄罐头等。葡萄是人们最喜欢食用的水果之一,不仅风味优美,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它的营养价值较高。据测定,成熟的葡萄果实中,一般含有15%~25%的葡萄糖和果糖,0.1%~1.5%的苹果酸、酒石酸以及少量的柠檬酸、琥珀酸、没食子酸、草酸、水杨酸等,0.15%~0.9%的蛋白质和丰富的钾、钙、钠、磷、锰等无机盐类。据营养学家测定,每天食用100克葡萄鲜果,可以满足人体一昼夜需要钙量的4%、镁量的1.6%、磷量的0.12%、铁量的16.4%、铜量的2.7%、锰量的16.6%。葡萄还富含维生素类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B1、B2、B6、B12等)、维生素C、维生素P、维生素PP(烟酸)、肌醇。葡萄中还含有十几种氨基酸。1升鲜葡萄汁液相当于1.7升牛奶或650克牛肉、1千克鱼、300克奶酪、500克面包、3~5个鸡蛋、1.2千克马铃薯、3.5千克番茄、1.5千克苹果或梨、桃产生的热量。葡萄干中含有65%~77%的葡萄糖和果糖,每1千克葡萄干产生的热量达到13598~14225.6焦耳。用葡萄制作的其他食品,如葡萄酒、葡萄罐头、葡萄汁、葡萄果脯和果酱等,除了含有糖或酒精外,也同样含有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和多种有机物质。如上述所言,葡萄及其产品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PP和肌醇。多吃葡萄、喝葡萄汁和饮用适量的葡萄酒,有益于防止贫血、肝炎、降低血脂和软化血管。葡萄所含的糖分中,大多数是葡萄糖和果糖,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因此,葡萄及其产品对预防糖尿病有重要的意义。生物学家证明,葡萄及其产品均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能力,红葡萄的抗病毒能力强,鲜葡萄和葡萄汁又比葡萄酒的能力强。英国医药委员会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包括美国在内的18个国家人口死亡与饮食的关系后发现,葡萄及其产品的消费量与因心脏病死亡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食用葡萄和葡萄产品越多,死亡率就越低”。最近的研究证明,葡萄中含有类黄酮化合物,其中的槲皮酮,能够降低血小板的黏度,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葡萄干对幼儿麻疹有较好的疗效。葡萄是结果最快的果树种类,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一年栽植,二年结果,三年达到丰产,甚至在栽植的第二年,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地的产量就可以达到500千克。葡萄由于主、副梢花芽形成容易,不但结果早,而且可以达到连年丰产、稳产。葡萄的栽培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极高。葡萄的抗旱性、抗盐碱性比苹果、桃等果树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河滩、沙荒地、戈壁、丘陵沟坡地均可以种植葡萄。葡萄又适合于房前屋后栽植和盆栽,是发展庭院经济和美化环境的重要果树。据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为79.92万公顷,占世界葡萄栽培总面积的11.16%,位居世界第三位;产量达1366.90万吨,占世界葡萄总产量的14.96%。自2010年后一直居世界葡萄产量的第一位。我国果树生产中,葡萄栽培总面积仅次于柑橘、苹果、梨和桃,占全国果树栽培总面积(1237.14万公顷)的6.46%,居于第五位。从总产量上看,仅次于苹果、柑橘、梨、桃和香蕉,葡萄总产量占全国果品总产量(15771.26万吨)的8.66%,居于全国水果产量第六位。我国葡萄栽培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葡萄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3.16万公顷增长为2015年的79.92万公顷,年平均增长率为9.91%,葡萄生产产量由1980年的11万吨增长为2015年的1366.90万吨,总产量的增长幅度大于面积的增长幅度,年平均增长率为15.15%。尤其是2000年以来,总产量由328.2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155.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10.16%。从我国葡萄种植的布局来看,我国葡萄的主要种植区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河北、陕西、山东和辽宁等省区。新疆一直是我国葡萄种植大省(区),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2013年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葡萄面积的20.3%,产量持续增长。山东、河北等环渤海地区葡萄生产产量仅次于新疆,都是我国葡萄生产大省,2013年山东、河北两地葡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葡萄面积的5.58%和11.4%,此时全国葡萄种植依然集中在新疆、河北和山东三省,但种植面积和生产产量所占比重逐渐降低。重庆、陕西等中部地区以及湖南、浙江、广西等南方省份葡萄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四川、云南等省葡萄产量与面积持续增长,2012年云南省葡萄种植面积有大幅度增长,居全国第9位,2013年继续保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葡萄生产规模有明显地西迁、南移的发展趋势。鲜食葡萄栽培面积较多的省区主要有新疆、辽宁、陕西、山东、河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称广西)、云南、湖南、湖北,上述9个省区鲜食葡萄栽培总面积占全国鲜食葡萄栽培总面积的近70%,反映出近年来鲜食葡萄栽培区域正逐渐向华中(湖南、湖北)和西南各省区(如云南、广西、四川)扩展。我国葡萄栽培主要以鲜食为主,其中鲜食葡萄栽培面积约占80%,酿酒葡萄约占15%,制干葡萄约占5%。从鲜食葡萄品种构成上看,巨峰、京亚、藤稔和夏黑等欧美杂种品种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主栽鲜食葡萄品种。其中,巨峰仍然是鲜食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我国育成的欧美杂种品种京亚和户太8号也有较大的栽培面积。近年来,夏黑、金手指和阳光玫瑰种植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欧亚种品种以红地球、无核白、玫瑰香、维多利亚、无核白鸡心、美人指等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云南、陕西、甘肃、新疆、湖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等省区,单品种栽培面积均在4万亩以上,其中红地球占20%以上。据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产业布局逐步趋于集中。非适宜区和适宜区内的非适宜品种以及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地区的栽培面积大幅减少,而优势生态区及我国南方经济效益较高地区的栽培面积稳定增加。其中环渤海湾产区、新疆产区和西北及黄土高原产区等三大产区栽培面积占全国栽培总面积的60%以上。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葡萄生产逐渐向资源禀赋优、产业基础好、出口潜力大和比较效益高的区域集中,区域优势进一步显现。目前基本形成西北干旱产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产区、环渤海湾产区、黄河中下游产区、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南方产区和西南产区及以吉林长白山为核心的山葡萄产区等相对集中的栽培区域。自2001年以来,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产业布局逐步趋于集中,但2013年和2014年由于酿酒葡萄收购价格偏低导致2014年部分酿酒葡萄产区出现毁园现象。2015年全国葡萄栽培面积略有增加,但酿酒葡萄栽培面积将有所减少,产量将继续稳步增加,产业布局更加趋于集中,其中环渤海湾产区、新疆产区和西北及黄土高原产区等优势产区面积仍占绝对优势,而经济效益好的以江浙为核心的南方产区和西南产区面积继续较快增加。栽培模式多样化是我国目前葡萄产业的重要特点。栽培方式已从传统的露地栽培模式发展到现代高效农业栽培模式,如设施栽培、有机栽培、休闲观光高效栽培等多种模式。葡萄设施栽培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栽培区域,延长了果品上市供应期,而且显著提高了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设施葡萄面积已经达200余万亩,占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的20%左右,涉及促早栽培、延迟栽培和避雨栽培等多种模式。其中避雨栽培面积最大,主要集中在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南方葡萄产区,面积达150万亩左右;促早栽培面积其次,超过50万亩,主要集中分布在环渤海湾葡萄产区及东北地区,近几年西北及新疆促早栽培面积增加较快;延迟栽培发展迅速,面积已达3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产区的甘肃等地。2015年葡萄栽培模式多样化更加突出,受经济效益驱动,设施栽培、有机栽培、休闲观光高效栽培和机械化生产等模式栽培面积将快速增加。鲜食葡萄中,巨峰、红地球、玫瑰香、藤稔、夏黑无核、无核白鸡心和无核白等优良品种栽培面积已经占到葡萄栽培总面积的70%以上,而且巨玫瑰、早黑宝、醉金香、火焰无核、阳光玫瑰、克瑞森无核等品种以及刺葡萄优良单系也发展很快。今后,我国葡萄品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品种多样性将继续加强。鲜食品种中巨峰系优良品种(如夏黑无核和阳光玫瑰等)、红地球、火焰无核和克瑞森无核等品种面积和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加。 -
报告五 定植
出版时间:2015不同茬次番茄在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种植时的定植时间见表4。种植模式不同,定植密度略有不同。一般长季节栽培定植密度1800~2000株/亩;中短季节栽培,密度2000~3000株/亩不等,一般硬果型红果品种,密度2000株/亩左右。而国内粉果品种可适当密植,但不可超过2600株。方式时间方式时间日光温室冬春茬1月中至2月底塑料大棚大棚早春栽培在3月中下旬定植秋冬茬7月底至8月初定植大棚延秋栽培在7月上中旬定植越冬栽培8~11月均有定植大棚越夏栽培一般在5月定植表4 不同种植模式定植时间过去生产上常采用带蕾定植,生理苗龄一般是7~8片叶;目前,生产上多采用4~5片叶的小龄苗定植,一是缓苗快,二是受穴盘育苗营养面积所限。在垄上按33~40厘米的株距挖穴,穴深10~12厘米。定植过深,缓苗慢。日光温室栽培,掌握“前密后稀”的原则,即温室前部因光照条件好,可适当密栽,株距30厘米;后部光照条件差,适当稀栽,株距35~40厘米。定植前选用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喷施土壤、穴坑表面杀菌,然后定植秧苗。定植后马上浇定植水,水量要充足,将栽培垄全部润透。灌溉多采用膜下畦灌,有条件的地方可膜下滴灌或微喷灌,既可节水,又可避免棚内湿度过高而引起病害的发生。 -
报告七 甜瓜生理性病害防治
出版时间:20151 症状 从下位叶到上位叶逐渐变黄;开始叶脉间黄化,叶脉凸出可见,全株矮小,长势弱,茎细果实多数为小头果。植株生长发育不良。2 发病原因 前作施用有机肥少,土壤含氮量低;施用了大量未腐熟的有机肥,分解时夺取土壤中的氮;土壤保肥能力差浇水或露地栽培氮易被雨水淋失;砂土、砂壤土,阴离子交换少的土壤常缺氮;低温期以有机肥为主时肥料分解慢,氮一时供应不足。3 救治方法 在出现缺氮症状时,可施用速效水溶性冲施高氮肥,也可叶面喷施氮肥溶液;施用氮肥时应注意,结果株平均每株吸收氮为5克,施肥基准应为12克;甜瓜吸收氮的高峰期是在授粉后2周,以后迅速下降,施底肥时应注意;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提高地力;低温期施肥在早施的同时应配合速效肥;生长发育后期注意少施或不施,以确保产品品质。1 症状 叶色浓绿、硬化、矮化;叶片小,稍微上挺;严重时,下位叶发生不规则的褪绿斑。2 发病原因 注意症状出现的时期,由于温度低,即使土壤中磷素充足,也难以吸收,易出现缺磷症状;在生育初期,叶色为浓绿,且叶片小,缺磷的可能性大;甜瓜对磷的吸收高峰是在果实膨大后期,所以在生育初期磷的有效供应就显得很重要。3 救治方法 在甜瓜生育途中采取措施比较困难,因此应在定植前要计划好磷素的施用;施用磷肥应注意,每棵结瓜株磷素的吸收量一般为2克,应该按16克的基准施肥;土壤全磷含量在300毫克/1000克土以下时,除施用磷肥外,还要预先改良土壤;土壤含磷量在1500毫克/1000克以下时,施用磷肥的效果显著。甜瓜苗期特别需要磷,每立方米营养土中磷含量要达到1000~1500毫克;施用足够的优质有机肥,底施磷肥应该一次性施足。以期达到甜瓜后期生长需要。1 症状 钾可在植株体内移动,植株缺钾时老叶的钾就会移动到生长旺盛的新叶,从而导致老叶缺钾。在生长早期,叶缘出现轻微的黄化现象,继而叶缘枯死,随着叶片不断生长,叶向外侧卷曲;其症状品种间的差异显著。缺钙的症状首先出现在上位叶。叶缘完全变黄时多为缺钾。2 发病原因 虽然氮钾肥在复合肥的施入量常是等同和同步的,但是钾在甜瓜中的吸收量是氮肥的1~2倍液。因此,在施入有机肥不足或补充含有氮钾的复合肥时,对连年种植地块,钾会越来越少。并发甜瓜生长后期出现缺钾现象的发生,磷肥的过量施用会导致钾肥的减少。在沙性土壤栽培时易缺钾。有机肥和钾肥施用量小,满足不了生长需要时;地温低、湿度大、日照不足,阻碍了钾的吸收;施用氮肥过多,会影响对钾肥的吸收。3 救治方法 使用足够的钾肥,特别在生育的中、后期,不可缺钾;每次施用生物钾肥有机肥料5~8千克;缺钾时也会影响铁的移动、吸收。因此补充钾肥的同时,应该补铁,二者同时进行。可用0.3%~1%硫酸钾、氯化钾喷施以期保证甜瓜品质。1 症状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下位叶的叶脉间叶肉渐渐失绿变黄,进一步发展,除了叶缘残留点绿色外叶脉间均黄花;当下位叶的机能下降不能充分向上位叶输送养分时,其稍上位叶也可发生缺镁症;缺镁症状和缺钾相似,区别在于缺镁是先从叶内侧失绿,缺钾是先从叶缘开始失绿;该症状品种间发生程度、症状有差异。2 发病原因 镁是植株体内所必需的元素之一。由于施氮肥的过量造成土壤呈酸性影响镁肥的吸收,或钙中毒造成碱性土壤也应影响镁的吸收从而影响叶绿素的形成。造成叶肉黃化现象。低温时,氮磷肥过量,有机肥的不足也是造成土壤缺镁的重要原因。根系损伤对养分的吸收量的下降,其引起最活跃叶片缺镁吸收的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土壤中含镁量低的砂土、砂壤土上栽培,未施用镁肥的露地栽培的地块易发生缺镁。3 救治方法 增施有机肥,合理配施氮磷肥,配方施肥非常重要,及时调试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避免低温。若缺镁,在栽培前要施足中量元素硼镁锌钙肥;注意土壤中钾、钙含量,保持土壤适当的盐基水平,补镁的同时应该加补钾肥、锌肥。多施含镁、钾肥的厩肥。叶片可喷施萌帮镁钙镁、古米叶、瑞培镁、螯和镁等。1 症状 钙素在植株体内不易转移,缺钙时新叶黄化,叶片首先是幼叶叶缘失水,继而干枯变褐。果实病斑产生于果面上,初期呈水浸状暗绿色,逐步发展为深绿色或灰白色凹陷。成熟后斑点褐变不腐烂。2 发病原因 由植株缺钙引起,虽然土壤中不缺钙离子,但是,连续多年种植甜瓜的棚室,过量施用氮磷钾肥会造成土壤盐分过高,大量的盐类肥料施用会引发缺钙现象发生。干旱时,土壤浓度浓缩,减少根系吸水,抑制钙离子的吸收,造成瓜成熟时体内糖分不均衡分布,糖转化失调,造成缺糖部位木栓化不转色的凹陷斑。结瓜节位低、长期连作,和盐渍化障碍、高温、干旱和旱涝不均的管理也是影响钙吸收量的主要原因。根群分布浅,生育中后期地温高时,易发生缺钙。3 救治方法◎ 适当疏瓜、根据自身植株营养条件留选茬口瓜数,防止果实不必要的钙素竞争。◎ 合理施肥浇水,杜绝干旱和大水漫灌。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通透力。注意中耕松土,排水。◎ 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保持土壤中均衡的水分供应。建议使用滴灌技术和营养钵或营养块育苗避免根系受伤害。◎ 移栽田间后不蹲苗,促大秧、大苗,尽早促使根系发达,增强植株吸水能力。◎ 合理使用氮肥,防止徒长和土壤盐化。◎ 土壤盐化严重的地块,需要土壤改良,降低盐渍化程度,增强土壤通透性,和有机质含量,以期从根本上改善根系吸收钙肥的能力。(棚室栽培土壤处理,请参考线虫病高温闷棚技术)◎ 花期前后,可以喷施绿得钙可溶性叶面肥,或古米钙可溶性叶面肥,或瑞培钙、及螯合性钙元素肥。1~2次。1 症状 缺硼的新叶停止生长。生长点附近的节间显著缩短。上位叶向外侧卷曲,叶缘部分变褐色,叶缘黃化并向叶缘纵深枯黄呈叶缘宽带症、果皮组织龟裂、硬化。停止生长的果实典型性症状是我们常说的网状木栓化果。2 发病原因 硼是参与碳水化合物在植株体内的分配,缺硼时生长点坏死,花器发育不完全。新叶生长、茎与果实因生长停止,叶缘黃化并向叶缘纵深枯,大田作物改种植甜瓜后的容易缺硼。多年种植甜瓜连茬,重茬,有机肥不足的碱性土壤和砂性土壤,施用过多的石灰降低了硼的有效吸收以及干旱、浇水不当,施用钾肥过多,钾肥过剩都会造成硼缺乏。缺硼时,并不对吸收钙的量产生直接影响,但缺钙症是伴有缺硼症发生。3 救治方法 改良土壤,多施厩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合理灌溉。及时补充硼肥,例如古米硼、瑞培硼、速乐硼、新禾硼。1 症状 果实初期生长正常,逐渐瓜开始变形,果皮出现浓绿色的水浸状,果面上如出汗,用手压果面,果面柔软,果面长有褐色凹陷病斑,但不腐烂,剖开瓜果肉呈干腐褐变症。成熟期,开始转变糖分时,从瓜内开始出现水浸状,继而发酵,发出臭味,腐烂。这类果实称为心腐果。2 发生原因 体内发酵瓜,在坐瓜后半月就开始潜伏发生,只是幼瓜含糖量低,症状不显现。随着甜瓜成熟,糖分增加,果实内部逐渐呈水浸状,伴有气体产生。气体积累,瓜体内部在水浸状态下开始发酵,继而发臭。具体原因还有待于研究和考察。仅就北方设施栽培生产现场观察看,发生后期发酵腐烂瓜的地块,与氮中毒、缺钙、土壤盐渍化程度有关。在果实内缺钙的情况下,果肉细胞间很早就开始崩坏,变成了发酵果,糖分积累减少,品质变差。过量施氮肥,会造成缺钙、镁、硼肥,会使植株体内多项微量元素缺失,甜瓜生长后期大棚夜晚温度高,会造成碳水化合物的供给不足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与分布不均,糖分过快的转化加剧果肉的水浸、发酵。造成臭瓜。3 救治方法 注意氮、钾肥的合理施用。果实膨大期,注意不要为了果实快速生长盲目的提高棚室的温度。避免为提早果实成熟,对土壤进行过于干旱的管理,植株要保持一定的生长势,促使果实膨大并推迟果实成熟,可防治发酵果的发生;发酵果,一般是在高温、干旱、根量不足、生长势弱的情况下发生的。1 症状 甜瓜有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之分。尤其是薄皮甜瓜,以瓜皮薄,果面光滑,脆嫩多汁等特点,广受喜爱。近些年来,生产效益非常看好。但是,就其特点在病虫害防治用药上,其光滑的瓜面和皮薄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农药使用的特殊敏感性,也决定了病害防治用药上使用复配农药品种上的用药谨慎性。劣质喷雾器跑冒滴漏,大水滴过量淋灌式喷药会造成对叶片的灼伤现象。多种农药混配在一桶中牛奶式喷施造成的叶片变厚、变脆,叶缘微卷。大剂量多种农药混用奶状喷施会造成甜瓜的烧灼斑,过量烟熏造成的枯干叶片。喷施在幼瓜上产生的浅褐色斑点。劣质药剂混用对幼瓜果面造成的暗绿浅黑色大小不一,会产生形状不规则的烧灼斑。劣质代森锰锌或混配药品中含有锰离子的重金属离子对幼瓜果面会造成的灼伤斑块。2 发病原因 甜瓜尤其是薄皮甜瓜在瓜菜作物中对农药是最敏感的,生产中有许多瓜农,误认为使用的农药越多,对病害防治效果就越好,或一次性掺入多种农药可以对许多种病害一次性防治住。其实不然。病害的发生流行与随季节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不是所有病害或几种病害一起到来,农药多用些,量大些就能把病救治好了。而是需要掌握病害发生的一定规律,针对其特点进行预防与救治。甜瓜用药计量也很严格。尤其是苗期的使用浓度和药液量更应该严格掌握,机械化喷施用药需要严格计算药量和行进速度与着药量的相关性,并使雾滴均匀。不同的农药在不同的蔬菜作物上的使用计量是经过科研部门严格试验示范后才进行推广应用,施用时应尽量遵守农药包装袋上推荐使用的安全剂量。选择药品种类时,尽量选择,络合锰锌复配的药品进行病害防治。不要贪图某些药品价格便宜,而使生产的瓜果品质上受害,进而经济损失更大。3 救治方法 受害秧苗如果没有伤害到生长点,可以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快速生长。小范围的秧苗可尝试选用生长调节激素“赤霉素”喷施或施用碧护7500倍液药害调节,或云苔素喷雾(使用时参照药品说明应用)。生产中请尽量将杀菌剂和除草剂分成两个喷雾器进行操作,避免交叉药害发生。严重受害的地块,只能拔除,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