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Study on the Diversity of Plum Anthracnose Fungal Pathogen Isolated in Wuhan
出版时间:2007梅树炭疽病是梅树上的主要病害,在武汉地区,从4~10月份都有发生。从梅雨季节开始炭疽病开始大流行。2006~2007年8月调查,武汉地区的梅树炭疽病发病率高达97%以上。笔者从东湖梅园采集炭疽病标本。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组织进行了分离,再进行单孢分离;采用柯赫氏法则给予回接鉴定,确认为炭疽病的病原。所有菌株均在PDA平板上于25℃下培养,并于PDA试管斜面上4 ℃保存。共分离获得22个菌株,研究发现这些菌株在菌落形态、色素分泌、产孢、孢子形态等存在显著的差异。可将这些菌株分成7种类型,其中Ⅰ型菌株:菌丝颜色为白色到灰黄色,菌丝生长较稀疏易产拟菌核和大量橘红色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12.5~15μm×4.5~5.5μm;Ⅱ型菌株:菌丝颜色为灰黄色,菌落扩展速度最慢,易产生菌核不易产生分生孢子团,分生孢13.8~16μm×5~7.5μm;Ⅲ型菌株:菌丝颜色为白色较为稀疏,菌落扩展较慢,能产生大量的拟菌核和分生孢子团,菌核较Ⅰ型小且多,分生孢子15~20μm×5~6.3μm;Ⅳ型菌株:菌丝颜色为墨绿色,菌丝生长茂盛,菌落扩展最快,较少产拟菌核和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12.5~13.8μm×3.8~5.5μm;Ⅴ型菌株:菌丝颜色为中间墨绿色边缘白色,菌丝生长致密气生菌丝少,菌落扩展较快,易产生大量的拟菌核但不产生分生孢子团,菌核较Ⅲ型菌核小且多,分生孢子10.5~12.5μm×3.8~5μm;Ⅵ型菌株:菌丝颜色为纯白色,菌丝生长茂密厚实,菌落扩展较快,不易产生拟菌核和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18.7~22.1μm×7~10.5μm;Ⅶ菌株:菌落颜色为白色,菌丝生长密实,较Ⅵ型气生菌丝少,菌落易扇变,也不易产生拟菌核和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13.8~15μm×5~7.5μm。将这7种类型菌株分别在梅树及樱树、桃树、梨树、苹果树、杏树和山楂等蔷薇科果树上的致病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7种类型的菌株在这些植物上致病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Ⅰ型菌株M17对上述植物的致病力最强,刺伤接种后在这些植物叶片上均能形成典型的病斑,病斑的大小因接种植物不同而略有差异,如在梅花、梨树、桃树、樱树、杏树、山楂和苹果等植物叶片上形成的病斑大小分别为:(2.7±0.2)cm、(2.5±0.2)cm、(2.3±0.2)cm、(2.1±0.2)cm、(1.9±0.2)cm、(1.9±0.2)cm和(1.3±0.2)cm;但在不刺伤的条件下,菌株M17仅能在樱树、梨树、桃树、山楂树等叶片上形成病斑。Ⅲ型菌株M11-1的致病力最弱,仅能在刺伤叶片上形成较小的病斑,如在梅花、桃树、苹果、樱树、杏树、梨树和山楂等植物叶片上形成的病斑大小分别为:(0.73±0.2)cm、(0.36±0.2)cm、(0.32±0.2)cm、(0.30±0.2)cm、(0.65±0.2)cm、(0.5±0.2)cm和(0.45±0.2)cm。所有上述菌株对吉祥草、高粱、大叶黄杨、黄瓜和豇豆等植物均不致病。利用引物对PITS1和PITS4扩增这些菌株的ITS DNA片段,连接至T-载体后,转化E.coli JM109,获得携带ITS DNA的克隆,对克隆进行测序,并在GenBank上进行Blastn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上述7个菌株的ITS序列与该数据库中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rioides)的ITS序列等同性在99.0%以上。因此,这些菌株应该同属于胶孢炭疽菌,但是它们在形态和致病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报告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Brown Patch of Festuca arundinacea
出版时间:2007褐斑病又称夏枯病,是草坪上最为流行的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的冷、暖季草坪草中都有发生。高羊茅褐斑病的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和茎部,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水渍状,后变褐至灰白枯死,边缘红褐色。湿度大时,清晨可在病部外缘观察到大量白色菌丝形成的“烟圈”及深褐色颗粒状菌核。感病草坪草的褪色及萎陷可造成大块黄褐色或枯黄色的病斑,多个病斑合并可致使草坪草大面积枯死。从华中农业大学草坪基地高羊茅田块采集发病植株,按照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致病性测定采用4mm菌丝块接种离体高羊茅叶片,28℃保湿培养2天后,叶片上可形成不规则形水渍状病斑,边缘褐色。再次分离发病叶片的病组织,可得到与接种病原菌菌丝体形态与培养性状一致的病原菌,证实该病原菌为高羊茅褐斑病的致病菌。将得到的病原菌置于PDA培养基28℃培养,生长速度较快,2天可长满直径为9cm的培养皿。菌丝初无色,2天后菌落颜色从白色到浅黄色、浅黄褐色,培养5~6天后,菌落呈褐色。菌丝体长绒毛状,较稀疏,放射分布。菌丝直径3.4~10.5μm,直角或锐角分支,分枝处明显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一分隔。通常5天后菌丝纠结形成白色菌核,颜色从浅白色到灰色、褐色或黑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单生或聚生。菌核内外颜色一致。将培养1~2天的菌丝经DAPI(5μg/ml)染色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为多核,平均每细胞3~15个细胞核。根据对分离物的培养特征和形态学鉴定,将引起高羊茅褐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对该菌核糖体DNA的ITS区域进行PCR扩增,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核酸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该病原菌与Rhizoctonia solani AG 1-IB的序列同源性为99%。其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对病原菌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除侵染高羊茅外,还可为害黑麦草、早熟禾、狗牙根。 -
报告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基因的SSR标记筛选及遗传定位
出版时间:2019培育抗病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成为解决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首选。传统的抗病育种主要依赖于植株的表现型选择 (P he-notypical selection),但是由于环境条件、基因间互作、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等多种因素大大影响表型选择效率。如抗病性的鉴定就受发病的条件、植株生理状况、评价标准等条件的影响。一个优良抗病品种的培育往往需要花费7~8年甚至十几年时间。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以其表现稳定、数量多、多态性高等优点已被广泛的运用于植物遗传图谱的构建、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遗传定位、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品种指纹图谱的绘制等方面,尤其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 育种,相较传统育种能极大地提高育种的选择效率与育种预见性,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简单重复序列 (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称 SSR) 又称微卫星(microsatellite) 广泛地分布于果树基因组的不同位置。SSR位点多态性的形成是基于基本单元重复次数的不同。由于每个SSR位点两侧一般都具有相对保守的单拷贝序列,所以可以根据此特点在SSR两侧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来扩增 SSR 序列。通过对 PCR 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琼脂糖凝胶电泳来显示不同 SSR 标记的分子多态性。由于SSR标记具有大量的等位差异、多态性好、操作简便、稳定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的遗传图谱构建、指纹图谱绘制、目标性状基因的标记定位、物种起源进化及品种纯度鉴定等 (Hemmat,1994)。本试验利用SSR标记与集团分离分析法BSA (bulk segregant anal-ysis) 相结合,快速有效地寻找与质量性状遗传的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抗病性的早期鉴定。本试验选择青岛农业大学苹果试验基地 (山东省胶州市) 2009年种植的,经过室内离体接种鉴定的 ‘金冠’ב富士’ 的207 株F1杂交群体实生树为材料,于2015 年4 月底,每株采摘幼叶 5~6 片,用液氮处理后,置于-70℃冰箱保存。参考Doyle和Doyle (1987) 及 Cullings (1992) 提取基因组DNA的CTAB法,并加以改进 (附录一)。(1) 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取 4μl DNA 样品与 2μl 6×Lodding buffer 混匀,在 1%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 (120V,30min),最后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中成像并记录保存。若成像为一条整齐、单一、清晰的 DNA 条带,且点样孔没有亮光,则表明所提样品较纯;若条带不清晰、拖尾或出现涂抹带,则表明 DNA 发生了降解,降解严重会看不到条带;若在胶片下部有弥散的荧光区出现,则表明样品中存有 RNA 杂质;若点样孔处有明显的亮光,则说明样品中含蛋白质和大分子杂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方法见附录二。(2) 分光光度计检测。运用分光光度计NanoDrop 2000 进行 DNA纯度及浓度的量化测定。若 OD260/OD280 值在 1.8~2.0,并且 OD260/OD230 值大于2.0,则表示此样品DNA纯度适宜。将提取、纯化的基因组 DNA,稀释到浓度为10ng/μl。根据该组合群体的离体接种鉴定结果,将杂交后代单株分为抗病和感病两大类型。按照BSA分析方法的要求,选取 10 份高抗单株 (无任何病斑)的DNA,等量混合构建DNA抗池;选取10份高感单株 (病斑个数大于20) 的DNA等量混合构建DNA感池。两个基因池用于筛选与目标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从网站 https://www.rosaceae.org/gb/gbrowse/malus_x_domestica/下载目标区域的 contig 序列,然后通过网站 http://archive.gramene.org/db/markers/ssrtool搜索该区域碱基序列中所有的 SSR 位点。搜索参数设置为:碱基重复单位为 2、3、4、5、6 个碱基,相应的重复次数依次为 8 次、6 次、4 次、3 次、3 次。利用 Primer 3.0 P lus软件设计SSR引物,引物设计时应注意:引物与SSR位点间的距离一般大于50 bp 个碱基序列。引物 GC 含量为40%~70%,最适值为50%;引物长度在18~24 bp;退火温度50~65℃,左右引物退火温差小于 5℃;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 150~350 bp。引物的评估利用Oligo软件进行,避免引物二聚体、发夹结构和错配等情况的发生。引物序列 (附表1)。所有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合成。SSR反应体系为15 μl,内含10 ng/μl基因组DNA 2 μl,1×Master Mix 7.5 μl,0.2 μmol/L左右引物各0.8 μl。进行初步筛选时的 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 5min,然后按 94℃变性 30 s,55℃退火40 s,72℃延伸30 s的程序进行 10 个循环,每个循环的退火温度降低0.5℃,然后按94℃变性30 s,50℃退火40 s,72℃延伸30s的程度进行25个循环,最后72℃延伸8 min,筛选能扩增出有差异条带的SSR引物。最终筛选的 PCR 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 5min,然后按94℃变性30 s,相应的退火温度40 s,72℃延伸30 s的程序进行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8 min,4℃保存。PCR产物使用3.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或者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见附录三。从 HiDRAS 网站 (http://www.hidras.unimi.it/) 和 GenBank (http://www.ncbi.nlm.nih.gov/genbank) 网站下载了 300 对均匀分布于苹果17条染色体上的已发表的 SSR 引物,在亲本及抗感池中进行初步筛选,选出在抗亲、抗池与感亲、感池中有多态性条带的引物,然后在207个做图群体上进行筛选。最终选出与抗性基因位点连锁的标记,根据所筛选出的SSR标记的已知信息,确定其所在的染色体,然后将 SSR 标记序列与苹果基因组数据库 (http://www.rosaceae.org) 进行BLAST比对,将其定位在染色体的具体位置上。初步定位后,从网站 https://www.rosaceae.org/gb/gbrowse/malus x domestica/下载与目标基因位点连锁的 SSR 标记间的 contigs序列,根据SSR标记设计的方法,设计了 276 对新引物。这些引物首先在抗亲、抗池与感亲、感池中进行筛选,将产生多态性条带的引物再进行群体验证。对检测群体中各单株的 SSR 标记基因型分别赋值并记录,与抗池带型相同的记为 “A”,与感池带型相同的记为 “B”。将这些SSR标记在群体上的基因型数据进行孟德尔1R∶1S遗传符合度的卡方检验。并将表型抗性鉴定结果与标记基因型数据相结合,采用 JoinMap 4.0软件,对标记及抗性基因 R gls位点的连锁关系进行分析。利用软件中的Kosambi函数功能将重组率转化为遗传距离,其他参数设置为默认值。将筛选获得的与抗性基因 R gls位点最近的两个 SSR 标记,在两个亲本上进行PCR扩增。将差异片段进行胶回收。回收产物连接到载体pMD-19T simple,然后转化到大肠杆菌进行扩繁。将菌液PCR检测为阳性的克隆送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测序。每个样挑取3个单菌落作为测序重复。测序结果用 DNAMAN 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具体操作方法见附录四。用CTAB法提取的苹果叶片基因组 DNA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DNA条带清晰,完整无降解 (附图3-1)。可以用于后续的研究。从 HiDRAS 网站 (http://www.hidras.unimi.it/) 下载的 300 对均匀分布于苹果17条染色体上的已发表的 SSR 引物在亲本及抗感池中进行初步筛选,选出54 对在抗亲、抗池与感亲、感池中有多态性条带的引物。再将这54 对引物用于作图群体的207 个单株以筛选与抗性基因位点连锁的 DNA 标记。最终筛选出2 个可以清晰区分抗感双亲、抗感池和杂交群体抗感单株的 DNA 标记,CH01d08 和CH05g05。引物序列如表3-1中所示,因为这两个标记已被报道位于苹果15号连锁群上 (Liebhard et al.,2002),所以将苹果炭疽菌叶枯病抗性基因 (命名为Rgls) 位点定位于15号连锁群上。连锁分析表明这两个标记分别位于Rgls基因位点两侧,通过 BLAST算法与苹果基因组数据库 (http://www.rosaceae.org) 进行比对,SSR 标记 CH01d08位于15 号染色体的 Contig MDC021953.346 上,标记 CH05g05 位于MDC016699.237 上,物理位置分别位于染色体的 2343 kb 和13699 kb处,两个标记覆盖了染色体上11.3Mb区域 (表3-1)。根据苹果基因组 CH01d08 和 CH05g05 标记之间的核苷酸序列,自行设计了276对SSR引物。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9对引物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条带的引物 (附图3-2、附图3-3),分别为 S0607039、S0607001、S0506206、S0506001、S0506078、S0405195、S0405127、S0304673、S0304011 (表3-1)。连锁分析表明,标记S0405127和S0304673与Rgls基因位点的距离最近,位于该基因两侧,分别存在2个、4个重组个体。通过对这11个SSR标记在做图群体上的基因分型比例分析,符合 1R∶1S 的理论比值, P 值大于0.05 (表3-2)。SSR编号引物序列重复基序产物长度/bp退火温度/℃位点CH01d08aF:5′-CTCCGCCGCTATAACACTTC-3′R:5′-TACTCTGGAGGGTATGTCAAAG-3′ag29056MDC021953.346chr15∶13688903..13699651CH05g05aF:5′-ATGGGTATTTGCCATTCTTGC-3′R:5′-CCTGAAGCAAGGGAAGTCATAC-3′ag14356.5MDC016699.237chr15∶2343805..2349433S0607039F:5′-AACGCACCGACCCATTTC-3′R:5′-CCAGCTCGCATAACCACC-3′ct18654MDC011529.272chr15∶6103161..6122652S0607001F:5′-ATGAAAGCGAGTCGGAGTG-3′R:5′-GGGGAGGGTTGGTGGTTA-3′caggtcaggt26956MDC004171.329chr15∶5986277..6005012S0506206F:5’-GCTGAGATTTCCCCCATT-3′R:5′-GCTGCGGACACTGCTTAG-3′ttggatgtg24354MDC007696.347chr15∶5714203..5748693S0506078F:5’-AGAAAGGCCCTCAAACAG-3′R:5′-CTGCAGAAGGTGGGTATG-3′aaaagc30455MDC002692.183chr15∶5005415..5011924S0506001F:5′-CATGAAAAGGTAGGCAGTGG-3′R:5′-GAGGTTCTTGGGCAAGTGTT-3′acaaccaa30454MDC013564.245chr15∶5006247..5017709S0405195F:5′-AGACGGGCAAATTAGTTGAGAT-3′R:5′-TCCCTTCTATGATGAATGACACC-3′tg25853MDC016041.193chr15∶4672532..4691912S0405127F:5′-GGCACAATGTAGGAGGGATA-3′R:5′-GCTATGAGGAAATTGGCTCT-3′at33055MDC043871.6chr15∶4622388..4626535S0304673F:5′-GTTTGCACATTGTAATGCTG-3′R:5′-CAGTTTTCTAGTGATGTCGTTG-3′tg(ga)33353MDC013859.580chr15∶4121053..4135560表3-1 定位在15号连锁群上与Rgls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序列及引物SSR编号引物序列重复基序产物长度/bp退火温度/℃位点S0304011F:5′-GCCGAATCTGCGGAATTG-3′R:5′-TCCCACTTCCTCACCGTCTC-3′ag21056MDC015994.315chr15∶3183972..3196801表3-1 定位在15号连锁群上与Rgls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序列及引物(续)-1SSRmarkerObservedratio(R∶S)Expectedratio(R∶S)x2PS030401184∶123103.5∶103.53.670.06Ch05g0590∶117103.5∶103.51.760.18S030467393∶114103.5∶103.51.070.30S040512791∶116103.5∶103.51.510.22S040519588∶119103.5∶103.52.320.13S050607894∶113103.5∶103.50.870.35S050600192∶115103.5∶103.51.280.26S060700188∶119103.5∶103.52.320.13S060703998∶109103.5∶103.50.290.59S050620695∶112103.5∶103.50.70.40Ch01d08104∶103103.5∶103.500.96表3-2 SSR标记在207株 ‘金冠’ב富士’ F1 群体中的分离将Rgls位点附近的11个SSR标记在 ‘金冠’ב富士’ 杂交组合F1 群体的207个单株上进行连锁分析。将表型抗性鉴定结果与标记基因型数据相结合采用 JoinMap ver.4.0软件计算出重组率和遗传距离如附图3-4 所示。连锁图谱上标记的顺序依次为 S0304011、CH05g05、S0405195、S0304673、S0405127、S0506078、S0506001、S0506206、S0607001、S0607039、CH01d08,重组率分别为:13.0%、8.7%、5.3%、1.9%、1.0%、6.8%、6.8%、7.2%、7.7%、8.7%、24.6%。遗传距离分别为15.4 cM、7.2 cM、3.1 cM、0.9 cM、0.5 cM、3.0 cM、4.8 cM、6.4 cM、8.2 cM、10.7 cM和33.8 cM。 Rgls基因被定位于 S0304673 和S0405127之间。距离目标基因最近的标记为 S0405127,在抗性基因Rgls位点与S0405127标记之间仅发现两个重组个体,遗传距离为0.5 cM。S0304673 的遗传距离为 0.9 cM。在 ‘Fiesta’בTotem’-15 (F×T) (Fernández-Fernández et al.,2008) 的遗传图谱中,SSR标记CH05g05与Ch01d08的遗传距离为33.7 cM,而在本研究中二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为41.0 cM (附图3-4)。为了确定抗性基因Rgls位点的物理位置,将11 个标记序列与金冠苹果染色体基因组序列 (http://www.rosaceae.org) 进行 BLAST 比对,确定这些标记位于15号染色体上的2.3~13.6 Mb。 Rgls被定位于标记S0405127和S0304673之间,跨度为4.1~4.6 Mb,两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500 kb (附图3-5)。对S0304673 和 S0405127 进行测序分析。S0304673 标记能够在双亲中扩增出差异条带,而 S0405127 标记只在 ‘金冠’ 上扩增出一条带,所以对S0304673 标记在双亲中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而只对S0405127标记在 “金冠” 上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 (附图 3-6、附图3-7)。测序结果表明,SSR标记 S0304673 和 S0405127 的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333 bp和330 bp。标记S0304673在 ‘富士’ 中的扩增片段比在 ‘金冠’ 中的扩增片段存在三处8~10 bp的碱基缺失,分别是 CT-CAGTGTGT、AGAGAAAG、CTTCTTACTT,另外还存在着一处两个碱基差异和六处单碱基差异。在 ‘金冠’ 中的扩增片段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有两处单碱基的差异,分别为 A/T和 G/A的碱基变化。标记S0405127在 ‘金冠’ 中的扩增片段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除在参考基因组中有两未知碱基以外,其余完全一致。本次测序确定了参考基因组序列的两处未知碱基分别为G和A。集团分离分析法 (BSA法) 是分子标记研究中的最经典的研究方法之一。其最大的贡献在于能够快速、有效地检测到与目的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能够在连锁图谱中标记稀疏区或末端寻找到新的标记,并以此作为侧翼标记 (flanking marker),为继续寻找更紧密的连锁标记、构建高分辨率的连锁群、物理图谱和进行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基础 (廖毅,2009)。其原理简单、操作方便,而且克服了许多物种没有或者难以创建近等基因系的限制,被广泛地应用于作物育种中。同时必须注意到,物种基因组大小对标记与目标基因连锁距离是有影响的,一般来说基因组大,多态性少的物种,获得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标记的可能性也比较小。BSA法所能检测到的分子标记与目标基因的可信遗传距离一般在 15~25 cM,所以此法并不是在每一物种上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目的标记 (Mackay and Caligari,2000)。DNA池的质量对BSA法的检测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是保证DNA 的纯度和浓度。杂质会影响紫外光的吸收率,高浓度的 DNA 溶解不均匀。因此混池时,尽可能使用高纯度 DNA,并适当稀释,否则会影响分池的精确性。二是避免 DNA 池污染。DNA 污染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基因重组率、本身的表型效应、性状鉴定误差、DNA 混合误差、PCR 效率不均等。我们可以通过减少PCR 循环次数、减少混池单株数、构建多池、重复实验等方法来降低实验误差,否则这些误差将会导致多态性被覆盖而找不到目标标记。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分子标记被成功的应用于控制农艺性状的重要基因的遗传定位及遗传图谱的构建。如 RAP D标记、RFLP 标记、SCAR 标记、CAPs 标记、SSR 标记、SNP 标记等。在这些标记中,SSR标记具有重复性好、可靠性高、共显性和适合自动化操作等优点,成为基因定位和遗传图谱构建的首选。而且,SSR标记广泛从布于整个基因组。据统计,大约有163426个 SSR 位点公布在苹果17条染色体上 (关玲等,2011)。苹果基因组序列的公布,使SSR标记的批量开发及相应引物的设计变的更加便捷 (Guan et al.,2011)。人们可以利用已有的 SSR标记对整个基因组进行筛查,快速的将目标基因所在区域进行锁定。然后在该区域查找SSR并设计合成新的引物,进一步缩小基因所在范围。在本研究中,576 个 SSR 标记,包括300对以前发表的标记和276 对新开发的标记被首次应用于抗炭疽菌叶枯病基因位点的定位。从300对已发表并定位的SSR标记中成功的获得了2 个与抗性基因 Rgls位点连锁的 SSR 标记,CH01d08和CH05g05。这两个标记被定位于 ‘Fiesta’בTotem’ 遗传图谱的第15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序列 MDC021953.346 和 MDC016699.237上,位于抗性基因 R gls位点的两侧。这一初步定位的结果为后续标记的开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明确了 R gls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及区域范围。随后9个位于CH01d08和CH05g05之间与Rgls位点连锁的新标记被开发出来。最近的标记与抗性基因 R gls位点间的遗传距离为0.5 cM。在前人的研究中,SSR标记 CH01d08 和 CH05g05 被定位在 ‘Fi-esta’בTotem’ 的遗传图谱中,遗传距离为 33.7 cM.而在本研究中,它们间的遗传距离为41.0 cM。这种类似的现象Paolo等 (2013)也报道过。他们在利用四个分离群体构建与柱型基因 Co位点紧密连锁的遗传图谱时发现,特定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会因不同群体,甚至同一群体不同群体大小而不同。这有可能是由于采样不同或遗传因素控制的局部的和全基因组的重组频率不同造成的 (Doligez et al.,2006;Vezzulli et al.,2008;Moriya et al.,2009)。理论上,标记在基因组上的遗传位置与物理位置应该是对应的。但是在本研究中发现,部分标记的遗传位置与物理位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从附图3-4和附图3-5中可以看出,共有8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上的位置与在 ‘金冠’ 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理位置是一致,另外3个标记,S0506078、S0405195 和 S0304011在遗传图谱上的位置与物理图谱上的位置不一致。这有可能是由于当前的苹果基因组重叠群序列产生装配错误,也有可能是苹果基因组中染色体结构的变异造成的。对引物S0405127 和 S0304673在亲本金冠的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发现,所测序列中有四处碱基与参考基因组存在差异。这四个差异碱基及上述的三个与理论顺序不符的标记有可能会纠正基因序列组装错误。在本研究中位于抗性基因 Rgls位点两侧的标记 S0405127 和S0304673间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的对应关系显示,1.4 cM 对应着500 kb个碱基 (物理距离/遗传距离=357 kb/cM)。在对苹果抗黑星病基因Vf位点的分子标记遗传定位的研究结果中显示,每cM 的遗传距离对应423~857 kb的物理距离 (Patocchi et al.,1999)。而在对控制苹果柱型基因 Co位点的遗传定位研究中,每 cM 的遗传距离对应702 kb的物理距离 (Paolo B et al.,2013)。这与本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不相符。这有可能与研究材料的群体大小、DNA提取的纯度及表型鉴定的准确性有关。本研究中所利用的SSR标记,特别是新设计的276 对引物,有很大比例在亲本间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而在抗感池间无差异。虽然这部分标记与抗性基因 R gls不存在连锁关系,但仍可用于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其他性状标记的筛选。在对PCR产物的检测中,使用了3.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两种方式。采用3.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条带清晰,分辨率高,可以清楚的显示差异条带,而且操作简单,电泳速度快,但是存在显示的条带少的缺点。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产生的条带很多,分辨率极高,甚至能分离1 bp的碱基差别,但是制备和操作复杂。本试验主要采用3.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所以可能会导致一些引物因产生的多态性条带间差异小,没有显示出来而被淘汰。本研究首次开展了与抗炭疽病叶枯病基因 R gls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筛选,并构建了第一张与抗性基因 R gls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通过对207株 ‘金冠’ב富士’ 杂交组合F1 群体的验证,11个与Rgls位点连锁的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苹果基因组第15条染色体上,覆盖了49.2 cM的遗传距离,标记S0405127 和 S0304673分别位于抗性基因位点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 0.5 cM 和 0.9 cM,对应于 ‘金冠’ 苹果基因组的物理距离为500 kb。这两个标记可以应用于抗炭疽菌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定植前对幼苗进行抗性筛选。这将会显著的降低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育种的成本,缩短育种时间。本研究结果对深入开展抗炭疽菌叶枯病的遗传机理和分子机制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并为进一步的抗性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基因功能验证奠定基础。 -
报告枣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枣树实生根系有明显的主根,水平根和垂直根均很发达,一年生实生苗主根向下深达1~1.8m,水平根长达0.5~1.5m。一般在15~40cm土层内分布最多,约占总根量的75%。树冠下为根系的集中分布区,约占总根量的70%。枣芽分主芽和副芽,主芽又称正芽或冬芽,外被鳞片裹住,一般当年不萌发。主芽着生在一次枝与枣股的顶端和二次枝基部,主芽萌发可形成枣头。枣股每年生长量仅1~2cm。副芽又称夏芽或裸芽。副芽为早熟性芽,当年萌发,形成脱落性和永久性二次枝及枣吊,枣吊叶腋间副芽形成花。当年萌发发红的枝条,又叫发育枝或营养枝,由主芽萌发而成。枣头由一次枝和二次枝构成。枣头一次枝具有很强的加粗生长能力,因此能构成树冠的中央干、主枝和侧枝等骨架。二次枝既枣头中上部长成的永久性枝条。枝型曲折,呈“之”字形向前延伸,是着生枣股的主要枝条,故又称“结果枝组”。由主芽萌发形成的短缩性结果母枝,主要着生在二次枝上。枣股是枣树上最基本的结果部位,是枣树上特有的一种短缩型结果母枝。保持一定数量壮龄枣股和尽量延长壮龄枣股的结果年限,是保证枣树连年丰产稳产的关键。又称脱落性枝,枝形纤细柔软,浅绿色,每个叶腋能形成一个花序结果。秋季落叶后,这些枝条逐渐脱落,枣吊上着生叶片,每个叶片都是一个绿色小工厂,其中的叶绿素,利用根系吸收的水,矿质营养和叶片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阳光的照射下,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所以,叶面积的大小,叶片的薄厚、颜色的深浅等,都直接影响着枣树的生长和结果。一般每个枣吊着花30~50朵,花期很长,多在30d以上。枣树与其他果树一样,要求适宜的立地条件。土壤、地势、气温、雨量及光照等,是影响枣对生长发育和结果状况的主要因素。温度是影响枣树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枣树的分布,花期日均温度稳定为22℃以上、花后到秋季的日均温下降到16°C以前果实生长发育期大于100~120d的地区,枣树均可正常生长。枣树为喜温树种,其生长发育需要较高的温度,表现为萌芽晚,落叶早,温度偏低坐果少,果实生长缓慢,干物质少,品质差。因此,花期与果实生长期的气温是枣树栽种区域的重要限制因素。枣树对低温、高温的耐受力很强,在-30℃时能安全越冬,在绝对最高气温45℃时也能开花结果。枣树的根系活动比地上部早,生长期长。在土壤温度7.2℃时开始活动,10~20℃时缓慢生长,22~25℃进入旺长期,土温降至21℃以下生长缓慢直至停长。枣树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年降水量100~1200mm的区域均有分布,以降水量400~700mm较为适宜。枣树抗旱耐涝,在沧州年降水量100多mm的年份也能正常结果,枣园积水1个多月也没有因涝致死。枣树不同物候期对湿度的要求不同。花期要求较高的湿度,授粉受精的适宜湿度是相对湿度70%~85%,若此期过于干燥,影响花粉发芽和花粉管的伸长,导致授粉受精不良,落花落果严重,产量下降。相反,雨量过多,尤其是花期连续阴雨,气温降低,花粉不能正常发芽,坐果率也会降低。果实生长后期要求少雨多晴天,利于糖分的积累及着色。雨量过多、过频,会影响果实的正常发育,加重裂果、浆烂等果实病害。“旱枣涝梨”指的就是果实生长后期雨少易获丰产。土壤湿度可直接影响树体内水分平衡及器官的生长发育。当30cm土层的含水量为5%时,枣苗出现暂时的萎蔫,3%时永久萎蔫;水分过多,土壤透气不良,会造成烂根,甚至死亡。枣树的喜光性很强,光照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其光合作用,从而影响生长和结果。光照对生长结果的影响在生产中较常见。密闭枣园的枣树,树势弱,枣头、二次枝、枣吊生长不良,无效枝多,内膛枯死枝多,产量低,品质差;边行、边株结果多,品质好。就一株树而言,树冠外围、上部结果多,品质好,内膛及下部结果少,品质差。因此,在生产中,除进行合理密植外,还应通过合理的冬、夏修剪,塑造良好的树体结构,改善各部分的光照条件,达到丰产优质。土壤是枣树生长发育中所需水分、矿质元素的供应地,土壤的质地、土层厚度、透气性、pH值、水、有机质等对枣树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枣树对土壤要求不严,抗盐碱,耐瘠薄。在土壤pH值5.5~8.2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土壤含盐量0.4%时也能忍耐,但尤以生长在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中的枣树树冠高大,根系深广,生长健壮,丰产性强,产量高而稳定;生长在肥力较低的沙质土或砾质土中,保水保肥性差,树势较弱,产量低;生长在黏重土壤中的枣树,因土壤透气不良,根幅、冠幅小,丰产性差。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为枣树提供的营养物质和生长环境不同所致。因此,建园尽量选在土层深厚的壤土上,对生长在土质较差条件下的枣树,要加强管理,改土培肥,改善土壤供肥、供水能力和透气性,满足枣树对肥水的需求,达到优质稳产的目的。微风与和风对枣树有利,可以促进气体交换,改变温度、湿度,促进蒸腾作用,有利于生长、开花、授粉与结实。大风与干热风对枣树生长发育不利。枣树在休眠期抗风能力很强,萌芽期遭遇大风可改变嫩枝的生长状态,抑制正常生长,甚至折断树枝等;花期遇大风,尤其是西南方向的干热风降低空气湿度,增强蒸腾作用,致使花、蕾焦枯,落花落蕾,降低坐果率;果实生长后期或熟前遇大风,由于枝条摇摆,果实相互碰撞,导致落果,称为“落风枣”,效益降低。枣树常用树形主要有主干疏层形、自由纺锤形、自然半圆头形和开心形。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少雨干旱多风,容易造成剪口干旱失水,从而影响剪口芽萌发,故每年春季3—4月进行休眠期的修剪。盛果期枣树修剪以培养或更新结果枝组为重点,延长盛果期的年限,长期维持较高的产量,可采用疏枝、短截、衰老骨干枝回缩相结合的方法。春季土壤解冻后、枣树萌芽前进行追肥,目的是促进早萌芽,保证萌芽所需营养,提高花芽分化质量。此次追肥以氮肥为主,每株追施纯氮肥0.4kg,锌铁肥0.25~0.75kg,施肥后及时灌透水。灌水后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翻耕,保持土壤疏松,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吸收肥水能力。萌芽后,当芽长到5cm时,及时抹去无用芽、方向不合适的芽,目的是防止嫩芽萌发形成大量的枣头,节省养分,促进枣树健壮生长和结果。摘心是摘除枣头新梢上幼嫩的梢尖。枣头一次枝摘心为摘顶心,二次枝摘心为摘边心。新梢生长期摘心可削弱顶端优势,促进二次枝生长,形成健壮结果枝组。4月下旬至5月上旬密植枣园可全园覆草,枣粮间作园可在树行内进行覆草,普通枣园可在树盘覆草。枣园覆草可减少地面60%的蒸发量,提高土壤含水量10%左右,同时长期覆草,由于覆草后经过雨季一般会烂掉,因而可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主要以麦秸、杂草和树叶为主,每667m2用量1500~2000kg。覆草厚度一般在15~20cm为宜,覆盖后在草上面盖一层薄土,防止火灾。 -
报告李、杏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杏树是蔷薇科、李属梅亚属的一种落叶乔木,在自然生长时,树冠高达10m以上,树龄一般50~80年,如条件适合,单株寿命可达200~300年。杏是深根性果树,根系生长能力极强,侧根多呈直角着生,多数分布在10~50cm土层。根组织细胞体积小,厚壁细胞壁厚、细胞排列紧密,组织不易失水,所以杏根具有较高的抗旱力。杏树的芽属早熟性芽,很小,根据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分为叶芽和花芽两大类,叶芽瘦小,呈长三角形,内含有枝叶原始体,萌发后根据营养状况及着生的位置,成为长、中、短枝,是扩大树冠和增加结果面积的基础。杏树的花芽是纯花芽,比较肥大。杏树潜伏芽的寿命很长,20~30年后,当主枝受到强烈刺激时,仍可萌发成枝,这为进入衰老期的杏树树冠更新复壮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杏树具有早熟性的芽,因种子实生繁殖的杏苗,一般在3~4年后开始结果、用嫁接法繁殖杏树苗第二年就可开花结果,定植后7年左右进入盛果期,以15~30年生杏树产量最高,盛果期可维持30~40年之久,如果栽培管理条件能够满足杏树生长要求,盛果期持续时间还会更长,杏的花芽多为侧芽,生长过旺的徒长枝上不易形成花芽,在生长势中庸和健壮的结果枝上,花芽形成较多。1.砧木李树栽培上应用的多为嫁接苗木,砧木绝大部分为实生苗,少数为根蘖苗。李树的根系属浅根系,多分布于距地表5~40cm的土层内,但由于砧木种类不同根系分布的深浅有所不同,毛樱桃为砧木的李树根系分布浅,0~20cm的根系占全根量的60%以上,而毛桃和山杏砧木的分别为49.3%和28.1%。山杏砧李树深层根系分布多,毛桃砧介于二者之间。2.根系活动规律根系的活动受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土壤营养状况以及树体营养状况的制约。根系一般无自然休眠期,只是在低温下才被迫休眠,温度适宜,一年之内均可生长。土温达到5~7℃时,即可发生新根,15~22℃为根系活跃期,超过22℃根系生长减缓。土壤湿度影响到土壤温度和透气性,也影响到土壤养分的利用状况,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0%~80%是根系适宜的湿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根系的生长。根系的生长节奏与地上部各器官的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幼树一年中根系有三次生长高峰,一般春季温度升高根系开始进入生长高峰,随开花坐果及新梢旺长生长减缓。当新梢进入缓慢生长期时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随果实膨大及雨季秋梢旺长又进入缓长期。当采果后,秋梢近停长土温下降时,进入第三次生长高峰。结果期大树则只有两次明显的根系生长高峰。了解李树根系生长节奏及适宜的条件,对李树施肥、灌水等重要的农业技术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树的芽分为花芽和叶芽两种,花芽为纯花芽,每芽中有1~4朵花。叶芽萌发后抽枝长叶,枝叶的生长同样与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密切相关。在北方李树一年之中的生长有一定节奏性,如早春萌芽后,新梢生长较慢,有7~10d的叶簇期,叶片小、节间短,芽较小,主要靠树体前一年的贮藏营养。随气温升高,根系的生长和叶片增多,新梢进入旺盛生长期,此期枝条节间长,叶片大,叶腋间的芽充实、饱满,芽体大。此时是水分临界期,对水分反应较敏感,要注意水分的管理,不要过多或过少。此期过后,新梢生长减缓,中、短梢停长积累养分,花芽进入旺盛分化期。雨季后新梢又进入一次旺长期—秋梢生长。秋梢生长要适当控制,注意排水和旺枝的控制,以防幼树越冬抽条及冻害的发生。李树是喜光果树,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树势旺盛、生长健壮、叶片浓绿、产量高、品质好。若光照不足,枝条细弱,花芽少而不充实,产量低。所以,李树要通过整形修剪的办法,避免枝条重叠,使叶面积分布匀称,提高光能利用率。在李树的建园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园地,合理安排栽培密度和方式。李树对温度适应性较强,但在它的生长季节,仍然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使生长发育与开花结果良好。李树花期最适宜的温度为12~16℃,不同发育阶段对低温的抵抗能力不同,如花蕾期-1.1~5.5℃就会受害;花期和幼果期-0.5~2.2℃则会受害。李树的花期早,花易遭受晚霜严重冻害,为了获得李树的高产稳产,应采取有效的防霜措施。可采用树干涂白、霜前灌水及熏烟防霜法。李树对土壤水分反应敏感。在开花期多雨或多雾能妨碍授粉;在生长期,如果水分过多,能使李树的根缺乏氧气,而且土壤中还积累了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等有毒物质,因而影响了根系的发育,严重的可使植株窒息而死。所以,李树宜栽在地下水位低、无水涝危害的地方;在幼果膨大初期和枝条迅速生长时缺水,则严重影响果实发育而造成果实的脱落,减少产量。李树对土壤要求不严,只要土层较深、土质疏松、土壤透气良好和排水良好的平地和山地都可以种植。对低洼地必须挖深沟,起高畦种植,以利于排水防涝。杏树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极强。在我国普通杏树从北纬23°~48°,海拔3800m以下都有分布。主产区的年平均气温为6~14℃。杏树休眠期能抵抗-40~-30℃的低温,例如:龙垦1号可抵抗-37.4℃低温,但品种间差异较大。杏树的适宜开花温度为8℃以上,花粉发芽温度为18~21℃。早春萌芽后,如遇-3~-2℃低温,已开的花就会受冻,受冻的花中雌蕊败育的比例较高。在中国杏树的主产区花期经常发生晚霜为害。杏果实成熟要求18.3~25.1℃。在生长期内杏树耐高温的能力较强。杏树喜光。光照充足,生长结果良好。光照不良则枝叶徒长,雌蕊败育花增加,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杏树抗旱力较强,但在新梢旺盛生长期、果实发育期仍需要一定的水分供应。杏树极不耐涝,如果土壤积水1~2d,会导致病虫害严重,果实着色差,品质下降,发生早期落叶,甚至全株死亡。杏树对土壤要求不严,平原、高山、丘陵、沙荒、轻盐碱土上均能正常生长,但以排水良好、较肥沃的沙壤土为好。李、杏树初果期长势很旺,生长量大,生长期长。此期的修剪任务主要是尽快扩大树冠,培养全树固定骨架,形成大量的结果枝,为进入结果盛期获得丰产做好准备。李树休眠期修剪以轻剪缓放为主,疏除少量影响骨干枝生长的枝条,对于骨干枝适度短截,促进分枝,以便培养侧枝和枝组,扩冠生长。李子树一般延长枝先端发出2~3个发育枝或长果枝,以下则为短枝、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直立枝和斜生枝多而壮,有适当的外芽枝可换头开张角度。杏树休眠期修剪任务主要是短截主、侧枝的延长枝,一般剪去1年生枝的1/4~1/3为宜。少疏枝条,多用拉枝、缓放方法促生结果枝,待大量结果枝形成后再分期回缩,培养成结果枝组,修剪量宜轻不宜重。在核果类果树中,杏萌芽率和成枝率较低。一般剪口下仅能抽生1~2个长枝,3~7个中短枝,萌芽率在30%~70%,成枝率在15%~60%。杏幼树生长强壮,发育枝长可达2m,直立,不易抽生副梢,多呈单枝延长。发育枝短截过重,易发粗枝,造成生长势过旺,无效生长量过大;短截过轻,剪留枝下部芽不易萌发,会形成下部光秃现象。因此,杏初果期树的延长枝短截应以夏剪为主,通过生长期人工摘心或剪截可促发副梢,加快成形。盛果期的李树,因结果量逐年增加,枝条生长量逐年减少,树势已趋稳定,修剪的目的是平衡树势,复壮枝组,延长结果年限。盛果期骨干枝修剪要放缩结合,维持生长势。上层和外围枝疏、放、缩结合。加大外围枝间距,以保持在40~50cm为宜。对树冠内枝组疏弱留强,去老留新,并分批回缩复壮。盛果期杏树产量逐年上升,树势中等,生长势逐渐减弱。修剪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生长与结果的关系,平衡树势,防止大小年的发生,延长盛果期的年限,实现高产、稳产、优质。主要任务有:延长枝剪去1/3~1/2,疏除部分花束状结果枝。对生长势减弱的枝组回缩到抬头枝处,恢复生长势,改善光照条件。骨干枝衰老后,可按照粗枝长留,细枝短留原则,剪留1/3~1/2。此期的杏树,树冠内包括徒长枝在内的新梢,几乎都能着生花芽而成为结果枝,花量大,修剪时应根据预期产量、败育花率、坐果率、单果重等,在留足花芽的前提下,通过疏截过多的果枝,控制留花量,以减少养分浪费。李树、杏树定植后3~4年、树冠尚未覆盖全园时,可以间作一年生豆科作物、蔬菜、草莓、块根与块茎作物、药用植物等矮秆作物。成龄园多进行覆盖或种植绿肥及生草。覆盖有机物后,使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减小,早春上升缓慢且偏低,有利于推迟花期,避免李、杏树遭受晚霜危害。李树、杏树追肥时期为萌芽前后、果实硬核期、果实迅速膨大期和采收后,后两次可合为一次。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生长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氮磷钾比例为1∶0.5∶1,土壤及品种不同,比例有所差异。追肥量可按每667m2施尿素25~30kg、钾肥20~30kg、磷肥40~60kg的量,分次进行。除土壤追肥外,也可进行叶面喷施。如萌芽前结合喷药喷施3%~5%的尿素水溶液,可迅速被树体吸收。谢花2/3后叶面喷0.3%磷酸二氢钾+0.2%硼砂,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李、杏树栽培区多干旱,冬春旱尤为严重,对萌芽、开花、坐果极为不利。为了果园丰产、优质,早春李园、杏园必须及时灌水。春季花前灌水会使花芽充实饱满,为充分授粉和提高坐果率打好基础。早春灌水量不宜过大,以水渗透根系集中分布层,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80%为宜。花前灌水可结合追肥同时进行。树盘漫灌费水,沟灌、穴灌、喷灌、滴灌相对节水,可酌情采用。李树、杏树花量大,坐果多,往往结果超载。适当疏花疏果可以提高坐果率,增大果个,提高质量,维持树势健壮。疏花越早越好,一般在初花期就要疏花。疏花时先疏去枝基部花,留枝中部花。强树壮枝多留花,弱树弱枝少留花。在花后15~20d进行,但早期生理落果严重的品种,应在花后25~30d,确认已经坐住果后进行。一般进行两次,第一次先疏掉各类不良果和过于密集的果,10d以后进行定果。生产上可根据果实大小、果枝类型和距离留果。小型果品种,一般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留1~2个果,果实间距4~5cm;中型果品种每个短果枝留1个果,果实间距6~8cm;大型果品种,每个短果枝留1个果,果实间距10~15cm。中果枝留3~4个果,长果枝留5~6个果。要根据树冠大小、树势强弱和品种特性,确定单位合理产量,如大石早生李盛果期树产量应控制在1500~2000kg/667m2,黑宝石李盛果期树产量应控制在3000~4000kg/667m2。杏树疏果宜早不宜迟,在花后15~25d进行,最迟在硬核前完成,以利果实膨大,避免营养浪费。一般短枝留1个果,中枝留2~3个果,长枝留4~5个果。也可按距离进行,即小型果间距3~5cm,中型果间距5~8cm,大型果向距10~15cm,保证全树20片叶以上留1个果。鲜食杏的产量控制在1000~1500kg/667m2为宜。疏果时要注意疏去小果、病虫果、发育不正常果、双果中直立向上果、过大过小果、果形不正及有伤的果。 -
报告果树生产基础知识
出版时间:2019果树是指能生产人类食用的果实、种子及其衍生物的多年生植物及其砧木的总称。果树生产是人们为获得优质果品,按照科学的管理方式,对果树及其环境采用各种技术措施的过程,它包括苗木培育、果园建立、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直至果实采收的整个过程。果树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能提供干鲜果品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果树进行商品生产的产业,它包括果树生产、育种,果品的储藏、加工、运输,以及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网络等所有生产要素的集合,是由多领域、多行业、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系统化综合产业。只有达到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的相互衔接,果树生产才能获得最佳效益。果树生产的任务是生产高产、优质、低成本和高效益的各种果品,以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果树生产目前的状况是:由单纯追求高产向优质丰产迈进,由偏重果品经济效益向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发展。果树不仅具有春华秋实的年周期变化,还受生命周期中较长的各个生育阶段规律的支配,同时具备经济效益期长、投资报酬高的特点。果树生产对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反应有时效性和持续性的累积效应,要求栽培技术、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水平均较高。由于鲜食是目前我国果品消费的主要方式,故果树生产技术必须适应鲜食消费的需求。第一,必须以果品安全无公害作为生产的基本目标,并进一步发展为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的生产。第二,必须做到以周年供应市场鲜果为目标,进行设施生产和提高储运技术。第三,由于果品质量档次的高低由市场需求定位,故生产中要充分考虑到供应时间、消费对象及果品质量档次等因素。果树种类繁多,种间差异很大。只有针对不同树种采取与之适应的精细管理技术,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种优质果品,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果树栽培学上根据果实形态结构相似、生长结果习性和栽培技术相近的原则,先将果树分为落叶果树、常绿果树和多年生草本果树,再将各类按生长结果习性、栽培技术及果实特点做如下分类。(1)仁果类果树。仁果类果树属于蔷薇科,包括苹果、梨、海棠果、山楂、木瓜等。果实主要由子房和花托共同发育而成,为假果。果实的外层是肉质化的花托,占果实的绝大部分,内果皮骨质化,食用部分主要是花托。果实大多耐储运。(2)核果类果树。核果类果树包括桃、李、杏、樱桃等。果实由子房外壁形成外果皮,中壁发育成果肉,内壁形成木质化的果核。果核内一般有一个种子。食用部分为中果皮。(3)浆果类果树。浆果类果树包括猕猴桃、树莓、石榴、葡萄等。果实多浆汁,种子小而多,大多不耐储藏。该类果实因树种不同,果实构造差异较大。其代表树种葡萄,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外果皮膜质,中内果皮柔软多汁。食用部分为中内果皮。(4)坚果类果树。坚果类果树包括核桃、板栗、榛子、银杏等。其特点是果实外面多具有坚硬的外壳,壳内有种子。果实部分多为种子,含水分少,耐储运,俗称干果。(5)柿枣类果树。柿枣类果树的果实的外果皮膜质,中果皮肉质。枣内果皮形成果核,食用部分是中果皮。柿内果皮肉质较韧,食用部分是中、内果皮。(1)柑果类果树。柑果类果树包括柑、橘、橙、柚等。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外果皮革质,具有油胞,中果皮为白色海绵状,内果实发育成为多汁的囊瓣。食用部分为内果实。果实大多耐储运。(2)其他。其他类果树包括荔枝、龙眼、枇杷、杨梅、椰子、杧果、油梨等。(3)多年生草本果树。多年生草本果树包括香蕉、菠萝、草莓等。果树种类繁多,不仅形态结构差异较大,树体组成差别也较大。一般来讲,果树树体分为地上部和地下部两部分。地上部包括树干和树冠,地下部为根系,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的交界处称为根颈,如图1-1所示。图1-1 果树树体结构(1)树干。树干是指树体的中轴,分为主干和中心干。主干是指地面到第一分枝之间的部分。中心干是指第一分枝到树顶之间的部分。有些树体有主干,但没有中心干。(2)树冠。主干以上由茎反复分枝构成骨架,由骨干枝、枝组和叶幕组成,总称为树冠。①骨干枝。树冠内比较粗大而起骨干作用的永久性枝称为骨干枝。由于骨干枝的组成、数量和配置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树形结构,这种结构对果树受光量和光合效率影响很大,是决定果树能否高产的关键。骨干枝一般由中心干、主枝和侧枝三级枝条构成。着生在中心干上的永久性骨干枝称为主枝。着生在主枝上的永久性骨干枝称为侧枝。着生在中心干和各级骨干枝先端的一年生枝叫作延长枝。随着果树矮化密植技术的推广,骨干枝的级次呈明显减少的趋势。辅养枝是指临时性的枝。为了使果树在幼树时期能提早结果及利用辅养枝上的叶片制造养分,加速幼树生长发育,适当保留部分辅养枝是必需的,但成形后要根据其生存空间的变化进行体积缩减,改造为大型结果枝组或彻底疏除。②枝组,也叫结果枝组,是指着生在各级骨干枝上、有两个以上分枝的小枝群,是构成树冠、叶幕和结果的基本单位。枝组按其体积大小分为大型枝组、中型枝组和小型枝组;按其着生部位分为直立枝组、水平枝组、斜生枝组和下垂枝组。枝组在骨干枝上配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光能利用率的高低及产量与品质的高低。枝组和骨干枝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加强枝组营养,减少其结果量或不结果,就能进一步发育成为骨干枝;有些骨干枝通过增加结果量或体积缩减,也能改造成为枝组。③叶幕。叶片在树冠内的集中分布称为叶幕。叶幕的形状和体积应根据果树的树种、品种、树龄、树形和栽植密度不同而异。生产上常以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来表示果树叶面积。一般果树的叶面积指数以3~5比较合适,叶面积指数低于3是果树叶面积不足的标志,但过高则表明叶幕过厚,会导致树冠内光照不良,无效光合叶面积区域过大,产生果树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等负面影响。(1)根系的类型。根系按其来源分为实生根系、茎源根系和根蘖根系三类,如图1-2所示。①实生根系,是指由种子胚根发育形成的根系。其特点是主根发达,生命力强,入土较深,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但个体间差异较大。②茎源根系,是指由母体茎上产生不定根形成的根系。例如,葡萄、无花果、石榴等采用扦插、压条繁殖的果树。其特点是没有主根,侧根虽发达却入土较浅,寿命较短,但地上部个体间差异较小。图1-2 果树根系类型③根蘖根系,是指着生有根蘖苗的一段母体根系,与母体切离后成为独立个体而进一步发育成的根系。例如,山楂、石榴、枣等采用分株繁殖的果树。其生长发育特点与茎源根系相似。(2)根系的结构。果树的根系主要由骨干根和须根两类根群组成。一般来说,由种子的胚根向下垂直生长先形成主根。主根分生出的侧根,称为一级根,依次再分生出各级侧根,构成全部根系。主根和各级大侧根构成根系的骨架部分,称为骨干根。骨干根粗而长,色泽深,寿命长,主要起固定、输导和储藏作用。主根和各级侧根上着生的细根统称为须根。须根细而短,大多在营养期末死亡,未死亡的进一步发育成骨干根。须根起生长、输导、合成和吸收的作用。芽是叶、枝、花等的原始体,是果树度过不良环境的临时性器官。芽与种子特征相似,具有遗传性,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发生遗传变异而产生新品种。枝条有以下几种:(1)依枝条的性质和功能分,枝条分为生长枝、结果枝和结果母枝。枝条上仅着生叶芽,萌发后只抽生枝叶不开花结果的枝称为生长枝(营养枝)。生长枝根据生长状况又可分为普通生长枝(生长中等,组织充实)、徒长枝(生长特别旺盛,枝长而粗,节间长,不充实)、纤弱枝(生长极弱,叶小而细)和叶丛枝(极短,小于0.5cm)四种。枝条上着生有纯花芽或当年抽生的带果新梢称为结果枝。依其年龄分为两类:一类是花芽着生在一年枝上,而果实着生在二年生枝上,如核果类果树;另一类是花和果实着生在当年抽生的新梢上的枝,如苹果、梨、葡萄、板栗、核桃、柿、山楂等。结果母枝是指着生有混合花芽的一年生枝。(2)依枝条的年龄分,枝条分为新梢、一年生枝、二年生枝和多年生枝。当年抽生的枝条,在当年落叶之前称为新梢。按其抽生的季节不同,又可分为春梢、夏梢、秋梢和冬梢。落叶果树春梢明显,夏梢、秋梢的情况表现各异。落叶后的新梢称为一年生枝。一年生枝在春季萌芽后称为二年生枝。两年以上的枝条称为多年生枝。(3)依枝条在树体上的着生姿势分,枝条分为直立枝、斜生枝、水平枝和下垂枝。树冠内枝条的生长势以直立枝最旺,斜生枝次之,水平枝再次之,下垂枝最弱,此现象称为垂直优势。 -
报告猕猴桃虫害诊断及绿色防控
出版时间:2018主要包括桑白蚧和草履蚧,属半翅目。桑白蚧和草履蚧严重影响猕猴桃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花芽形成,削弱了猕猴桃树势 (图10-1)。图10-1 草履蚧雌成虫 (左) 与雄成虫 (右)(1) 桑白蚧。雌介壳圆形,直径2.0~2.5毫米,略隆起,壳点黄褐色,在介壳中央略偏;雄介壳细长,白色,长约1毫米。以若虫及雌成虫群集固着在枝干上吸食养分,严重时枝蔓上似挂了一层棉絮 (图10-2、 图10-3)。(2) 草履蚧。雌成虫长10毫米,褐色,被一层霜状蜡粉,体扁,呈草鞋底状;雄成虫,长5~6 毫米,翅淡紫黑色,半透明。图10-2 桑白蚧成虫图10-3 桑白蚧为害状(1) 桑白蚧。一年发生2~5 代。雌虫受精后在枝干上越冬,3月开始群居于枝干为害,5 月繁殖量增加,为害加重,7月达到为害最高峰,部分地区至12月仍有为害。(2) 草履蚧。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夏和越冬;翌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开始在土中孵化,孵化期要延续1个多月。若虫出土后沿茎上爬至梢部、芽腋或初展新叶的叶腋刺吸为害。5月羽化为成虫,交配后,雌成虫潜入土中产卵。(1) 植物检疫。防止苗木、接穗带虫传播蔓延。(2) 农业防治。剪除病虫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加强果园田间管理,促进果树枝条健壮生长,恢复和增强树势。在草履蚧雄虫化蛹期、雌虫产卵期,清除附近墙面虫体。(3) 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及利用天敌,如红点唇瓢虫及日本方头甲等。在5—6月天敌发生盛期,使用对天敌安全的低毒杀虫剂。(4) 化学防治。①休眠期防治。春季萌芽前喷5%柴油乳剂、95%溶敌机油乳剂50倍液、5波美度石硫合剂。②生长期防治。桑白蚧若虫分散转移期 (5月下旬、7月中旬)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5%氰戊·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38%吡虫·噻嗪酮悬浮剂1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杀虫剂应交替施用,每个孵化盛期 (若虫分散转移期) 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连喷2~3次药,可有效防止桑白蚧的发生蔓延。在草履蚧孵化始期后 40 天左右喷药,药剂选择参照桑白蚧。叶蝉是半翅目叶蝉科害虫的总称,俗称浮尘子。在猕猴桃上为害的叶蝉种类有桃一点斑叶蝉、小绿叶蝉 (图10-4、 图10-5)、大青叶蝉、黑尾叶蝉、葡萄斑叶蝉等。图10-4 小绿叶蝉成虫图10-5 小绿叶蝉若虫叶蝉体小,体长3~12 毫米,外形似蝉,后腿胫节有刺2列,善跳跃,有 “横走” 的习性。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为害,叶片被害后出现淡白色斑点,而后点连成片,直至全叶苍白枯死。叶蝉通常以成虫或卵越冬。越冬卵产在寄主组织内。成虫蛰伏于植物枝叶丛间、树皮缝隙里。3 月中下旬,叶蝉开始活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第一次高峰,9月上旬开始至11月上旬,为第二次高峰,11月中旬以后,叶蝉开始越冬。成虫、若虫均善走能跳,成虫且可飞行迁徙,具有趋光习性。(1) 农业防治。冬季清除杂草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压低越冬虫口密度。(2) 物理防治。黑光灯诱杀成虫,可降低下一代虫口发生的基数。(3)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蜘蛛、华姬猎蝽、寄生蜂、小枕异绒螨等。(4) 药剂防治。各代若虫盛发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0.5%印楝素乳油2000倍液、40%联苯·噻虫啉悬浮剂2000倍液、5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2500倍液、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25%丁醚脲悬浮剂5000倍液。周边的杂草和草坪也要注意喷药兼治。吸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主要以刺吸果实汁液为害。猕猴桃上的吸果夜蛾以嘴壶夜蛾、鸟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为主。(1) 嘴壶夜蛾。成虫体长18毫米,翅展34~40毫米,头部棕红色,腹部背面灰白色。老熟幼虫长44 毫米左右,漆黑色(图10-6、 图10-7)。(2) 鸟嘴壶夜蛾。成虫体长23~26 毫米,翅展49~51 毫米,头部及前胸赤橙色,中、后胸褐色。前翅紫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46毫米,灰黄色 (图10-8、 图10-9)。(3) 枯叶夜蛾。成虫体长35~42 毫米,翅展约100 毫米,前翅灰褐色,后翅黄色。老熟幼虫长60~70毫米,紫红色或灰褐色 (图10-10)。当果实近成熟期,吸果夜蛾成虫用口器刺破猕猴桃果皮而吮吸果汁。刺孔很小难以察觉,约1 周后,刺孔处果皮变黄、凹陷并流出胶液,其后伤口附近软腐,并逐渐扩大为椭圆形水渍状的斑块,最后整个果实腐烂。图10-6 嘴壶夜蛾幼虫图10-7 嘴壶夜蛾成虫图10-8 鸟嘴壶夜蛾幼虫图10-9 鸟嘴壶夜蛾成虫图10-10 枯叶夜蛾吸果夜蛾1年发生3~4代,以幼虫或成虫越冬。发生时期从5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害高峰期主要在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9月中旬至10 月中旬。主要以第3 代成虫为害猕猴桃果实。(1) 搞好清园。将果园及其四周的木防己、汉防己等杂草连根铲除。(2) 果实套袋。从幼果期始对猕猴桃果进行套袋。(3) 诱杀成虫。利用黑光灯进行诱杀;用8%糖和1%醋的水溶液加0.2%氟化钠配成诱杀液,挂瓶诱杀。(4) 拒避成虫。在每10亩猕猴桃园中,设40瓦金黄色荧光灯6盏,能减轻吸果夜蛾为害。金龟子是杂食性害虫,属鞘翅目金龟科。幼虫俗称 “蛴螬”(图10-11),是猕猴桃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在我国猕猴桃产区发生普遍,在山地果园普遍受害较严重。为害嫩叶、嫩芽。主要有白星花金龟、苹毛丽金龟、铜绿丽金龟、黑绒鳃金龟。(1) 白星花金龟。成虫体长16~24毫米,楠圆形,全身黑铜色,带有绿色或紫色金属光泽,体表散布众多不规则白绒斑。幼虫体长24~39毫米,头部褐色,胸足3对,身体向腹面弯曲呈 “C” 字形 (图10-12)。(2) 苹毛丽金龟。成虫体长约10毫米,卵圆或长卵圆形。头胸部古铜色、有金属光泽,鞘翅半透明、茶褐色、鞘翅上有纵列成行的细小点刻 (图10-13)。幼虫体长约15毫米,头黄褐色,胸腹部乳白色各节皆有横皱纹,无腹足。图10-11 蛴螬图10-12 白星花金龟图10-13 苹毛丽金龟(3) 铜绿丽金龟。成虫体长约20毫米,长椭圆形,全身背面为铜绿色,有金属光泽。幼虫体长约30毫米,除头部为黄褐色,其余均为乳白色,身体向腹面弯曲呈 “C” 字形。(4) 黑绒鳃金龟。成虫体长8~9 毫米,卵圆形,全身黑色,密披绒毛,有一定的金属光泽。幼虫体长约15毫米,头部黄褐色,胸部乳白色,腹部末节腹面有刺。金龟子自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转移到猕猴桃园中为害嫩枝、细叶和花蕾,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现两个为害高峰,9月以后数量极少。金龟子大多种类有昼伏夜出的为害习性。(1) 农业防治。秋末深翻土地,消灭部分越冬幼虫和成虫,并进行人工捕捉。(2) 物理防治。利用金龟子的假死性和趋光性,进行振落捕杀,频振灯诱杀。(3) 化学防治。①蛴螬防治。每公顷用5%辛硫磷颗粒剂30~40千克0.5%阿维菌素颗粒剂30~40千克,拌细土撒施。②成虫防治。最好的防治期在4月出土时和5—7月,可用50%马拉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喷雾。成虫上树为害期,可用溴氰菊酯喷施防治。猕猴桃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中国已知有40余种。猕猴桃透翅蛾双翅狭窄。翅面被稀疏鱗片。喜在白天飞翔,夜间静息。以幼虫蛀食枝蔓内部为害。从蛀孔处排出褐色粪便,被害处膨大肿胀似瘤,叶片变质,果实脱落,最后造成枝蔓死亡 (图10-14)。图10-14 猕猴桃透翅蛾幼虫蛀茎猕猴桃透翅蛾一般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粗枝内越冬,3月起在被害茎干内侧化蛹,4—5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将卵产在当年生枝条叶腋或嫩梢上。幼虫孵化后从叶柄茎部蛀入嫩梢中的髓部向下蛀食,形成孔道,被害处上方嫩梢常枯萎或折断,嫩枝食空后,幼虫向下转移到老枝中继续为害,被害老枝常膨大如瘤状,茎干上有虫孔,常堆积大量虫粪。管理粗放,果树生长不良的果园受害严重。成虫羽化产卵期和幼虫孵化初期,对树干1米以下的老树皮、旧羽化孔、被害部位等产卵场所进行刮皮,收集刮下来的树皮、碎屑并集中烧毁,消灭其中的虫卵和初孵出的幼虫;在羽化盛期设置黑光灯诱集成虫;用性诱剂诱杀雄虫。苹小卷叶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成虫体长6~8 毫米,翅展15~20 毫米,黄褐色 (图10-15)。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 (图10-16)。初孵幼虫淡绿色(图10-17),老熟幼虫翠绿色,体长13~18毫米,头上黄白色,胸足均是淡黄色。蛹呈黄褐色,长9~11毫米 (图10-18)。一般为害猕猴桃嫩叶、花蕾、果实等。图10-15 苹小卷叶蛾成虫图10-16 苹小卷叶蛾卵图10-17 苹小卷叶蛾幼虫图10-18 苹小卷叶蛾为害果实1年发生3~4代,以二龄幼虫在树干皮下,枯枝落叶上结茧越冬,春天孵化后幼虫主要为害幼芽、嫩叶、花蕾和果实,9—10月作茧。(1) 农业防治。消灭越冬幼虫,摘除叶虫苞烧毁。(2) 生物防治。用松毛虫、赤眼蜂等天敌进行防治。(3) 化学防治。在孵化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400~500毫克/千克。斑衣蜡蝉属半翅目害虫。成虫体长14~15毫米,翅展40~55毫米,体小,短而宽,全体披有白色蜡粉,前翅基部2/3为淡灰褐色,有黑点,端部1/3为黑色,后翅臀区1/3鲜红色,中部白色,有7~8个黑点,端部黑色并有蓝色纵纹,头呈三角形向上翅起。若虫体扁平,初龄若虫黑色有白点,末龄若虫红色有黑斑 (图10-19、 图10-20)。以成虫、若虫刺吸为害猕猴桃的嫩叶、嫩枝干,排泄出的粪便可造成叶面、果面污染,可造成树体衰弱、树皮枯裂、甚至树体死亡。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4—5月孵化,若虫常群集在果树的幼枝和嫩叶背面取食为害,若虫期约40天,经过4次蜕皮变为成虫。成虫和若虫后腿强劲发达,跳跃自如,爬行较快,可加速躲避人的捕捉。7—8月是为害果树的高峰期,雌雄虫交尾后,雌虫多将卵块产在树干与枝条分叉的背阴下面,卵块表面外附一层粉状蜡质保护膜。图10-19 斑衣蜡蝉成虫图10-20 斑衣蜡蝉幼虫(1) 农业防治。春冬修剪剪除虫枝,铲除卵块。(2) 化学防治。6—8月,全园喷布氯氟氰菊酯,10~15天喷布一次,杀灭成虫。蝽属半翅目。体形一般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且略带扁平。口器刺吸式,为害寄主植物的茎叶或果实。其若虫、成虫均能造成为害。被害叶片和嫩茎出现黄褐色斑点,导致叶片提早脱落。被害果实常变成畸形果,受害部位果肉硬化,品质变差。为害猕猴桃的蝽主要有菜蝽、麻皮蝽、二星蝽、广二星蝽、紫蓝曼蝽、稻棘缘蝽、斑须蝽 (图10-21) 和小长蝽等。(1) 菜蝽。菜蝽成虫体长6~9毫米,椭圆形,橙黄或橙红色,头黑色,翅的革质部分有橙黄或橙红和黑色相间的色块。足黄、黑相间。(2) 麻皮蝽。麻皮蝽的成虫虫体较大,黑色,密布黑色刻点和细碎的规则黄斑。若虫身体扁洋梨形,前端较窄,后端宽圆,全身侧缘具浅黄色狭边。(3) 二星蝽。体长4.5~5.6毫米,宽3.3~3.8毫米,背面有2个黄白光滑的小圆斑。图10-21 斑须蝽的若虫 (左) 与成虫 (右)(1) 菜蝽。1年发生1~2代,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交配产卵。5—9月是成虫与若虫的主要为害时期。具有微弱的趋光性,灯光下常可捕捉到。(2) 麻皮蝽。1年发生1~2代,发生2代的地区,越冬成虫3月下旬开始出现,4月下旬至7月中旬产卵,第1代若虫5月上旬至7月下旬开始为害;第2代7月下旬初至9月上旬开始为害。有弱趋光性和群集性。(3) 二星蝽。以成虫在杂草丛、枯枝、落叶间越冬。越冬成虫在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中旬至5月中旬产卵。成虫和若虫均喜阴蔽,多栖息在嫩穗、嫩茎或浓密的叶丛间,遇惊吓即跌落在地面。成虫具有弱趋光性,可在黑光灯下诱捕。(1) 农业防治。及时清园,铲除杂草并烧毁,以减少越冬虫基数。对有群集习性的蝽,可在群集时捕捉杀死。(2) 化学防治。可采用50%杀螟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等药剂,喷洒防治。(3) 物理防治。利用蝽生活习性上的某些弱点,采取相应措施防治。如对有明显假死的蝽,可于出蛰树初期,将其振落捕杀;或于树干上束草,诱集该虫入内越冬,然后将其烧死;对于有集中在树干皮缝中越冬的蝽,则可用刮除树皮或用硬刷刷死的方法进行防治。成虫体长1.2~1.5毫米,口器为咀嚼式,黑褐色或深红色。主要为害两个相邻果,受害后果面出现针尖大小的孔,果面表皮细胞形成木栓化凸起,受害后有明显小孔而表面下果肉坚硬,使口感变差,没有商品价值 (图10-22)。图10-22 猕猴桃东方小薪甲1年发生2代,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为害高峰期。7月中旬出现第2代成虫,此时对猕猴桃为害较轻。5月中旬当猕猴桃花开后及时防治,比往年提前10天,连续喷2次杀虫药,一般间隔10~15天1次。可临时性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3000倍液+柔水通4000倍液。猕猴桃红蜘蛛体形非常小,呈主要通过吸食叶片汁液或猕猴桃幼嫩组织为害 (图10-23)。受害叶片出现叶缘上卷,叶片褐黄失绿,最后枯黄脱落。为害严重时,叶片焦黄,树势变弱,果实膨大缓慢,形成次果,影响产量。图10-23 猕猴桃红蜘蛛猕猴桃红蜘蛛一年多代,一般的从2月中旬开始活动,6月中下旬开始为害,7月中下旬,高温干旱时是为害的高峰期,到8月下旬至9月初,为害逐渐减轻。环境温度低于26℃,猕猴桃红蜘蛛的繁殖会受到抑制,10月底开始越冬。(1) 农业防治。加强园内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果树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注意冬季清园。(2) 化学防治。在6—8月连续喷药防治2~3次,在6月中旬虫情始发期或发生之前,进行第一次喷药。7月上中旬虫情爆发期进行第二次喷药,8月上旬进行巩固性第三次喷药。冬季全园全株喷施3~5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其他代用品,达到病、虫、卵并杀的目的。桑毛虫,别名金毛虫、桑斑褐毒蛾、纹白毒蛾。鳞翅目害虫。成虫白色,体长14~18毫米,翅展36~40毫米。幼虫体长26~40毫米,头黑褐色,体黄色 (图 10-24)。幼虫食害芽、叶,将叶食成缺刻或孔洞,甚至食光,仅留叶脉。1年发生2代,以三龄幼虫在枝干缝隙、落叶中结茧越冬。翌年春天,果树发芽时越冬幼虫破茧而出,为害嫩芽和叶片,5月中旬开始老熟后结茧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产于叶背或枝干上,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三龄后分散为害叶片,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为第1代成虫,交尾产卵繁殖第2代幼虫,幼虫为害至10月,以三龄幼虫寻找适宜场所越冬。图10-24 桑毛虫幼虫(1) 农业防治。秋季越冬前,在树干上束草,诱集越冬幼虫,冬后出蜇前把草取下,同时采除枝干上的虫茧,放入寄生蜂保护器中,待天敌羽化后,再把草束烧毁。及时摘除卵块,摘除群集幼虫。(2) 化学防治。于幼虫发生期树上施药。猕猴桃蝙蝠蛾属鳞翅目蝙蝠蛾科,为蛀干性害虫。成虫体长32~36毫米,翅展69~74毫米,体灰褐色;头胸密生灰褐色毛,前翅外边缘有5个枯叶斑,3个黄斑。老熟幼虫体长60~73毫米。头和前胸黑褐色 (图10-25),受惊后吐出黑褐色的黏液。以幼虫钻蛀枝干为害。图10-25 猕猴桃蝙蝠蛾幼虫两年发生1代,9月底至10月初,以卵在地面草丛中或幼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6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第三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开始化蛹,成虫于5月出现。(1) 农业防治。结合修剪,剪除带虫枝蔓并烧毁。(2) 物理防治。5月雨季后,成虫大量羽化期,到受害猕猴桃蛀孔附近去捕捉成虫;5月上旬之前有新粪排出,判断蛀食部位后,用铁丝刺杀幼虫、蛹。(3) 化学防治。用棉球蘸敌敌畏、氯氰菊酯药液塞入虫道内,并密封虫道,杀死幼虫。鳞翅目害虫,又名莲纹夜蛾,俗称夜盗虫、乌头虫等。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5~46毫米,体暗褐色,前翅灰褐色,花纹多,翅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带纹 (图10-26);幼虫体长33~50毫米,头部黑褐色,胸部颜色多变,背面各节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1对。以幼虫咬食叶片、花及果实为害。图10-26 斜纹夜蛾1年发生4~8代,初孵幼虫具有群集为害的习性,三龄以后则开始分散,老龄幼虫有昼伏性和假死性。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1) 农业防治。清除杂草,破坏化蛹场所,减少虫源;摘除卵块和群集为害的初孵幼虫。(2) 物理防治。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糖醋毒液诱杀成虫。(3) 化学防治。幼虫发生期,喷施25%马拉硫磷1000倍液2~3次,每隔7~10天喷施1次,喷匀喷足。广翅蜡蝉属于半翅目害虫。为害猕猴桃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八点广翅蜡蝉 (图 10-27)、柿广翅蜡蝉和眼纹广翅蜡蝉等。多数广翅蜡蝉在形态上都相似。成虫体长7~15毫米,翅宽阔,不同的种类翅上的斑纹不同。若虫体宽胖、菱形,腹部末端多有各种形态的蜡丝。以成虫和若虫吸取幼嫩部分汁液为害,成虫产卵也会导致枯枝。图10-27 八点广翅蜡蝉八点广翅蜡蝉1年发生1代,以卵于枝条内越冬。5月间陆续孵化,7月下旬开始老熟羽化,8月中旬前后为羽化盛期。8月下旬至10 月下旬为产卵期。成虫产卵于当年发生枝木质部内,以直径4~5毫米粗的枝背面光滑处落卵较多,产卵孔排成1纵列,孔外带出部分木丝并覆有白色棉毛状蜡丝,极易发现与识别。(1) 农业防治。冬剪时,剪除有卵块的枝条集中处理,减少虫源。(2) 化学防治。可喷施菊酯类及其复配药剂等,均有较好效果。 -
报告猕猴桃花果管理
出版时间:2018在授粉前2~3天,选择比主栽品种花期略早、花粉量多、与主栽品种亲和力强、花粉萌芽率高、花期长的雄株,在傍晚和清晨采集铃铛花或半开放的雄花 (图6-1)。采集量按每亩雌株需求量不低于1000朵雄花计算,约重1.2千克。图6-1 雄花将釆集到的雄花用手在2~3毫米孔径的筛子或铁丝网上摩擦使花药脱离,或用小型电动粉碎机在低转速下进行粉碎,再过筛剔除花瓣和花丝,收集花药。将花药在牛皮纸或开药器上平摊成薄层,自然阴干后散粉。或在22~25℃、湿度50%的干燥箱中放置一昼夜,即可散粉。散粉后,过100~120目筛,收集纯花粉,放入干燥、清洁的瓶内备用。采集到的花粉最好及早使用。若需贮藏的,可放入家用冰箱4℃冷藏箱里,能够保存8~10天。简易的人工授粉法有花对花法、吹风授粉法及用毛笔、棉球、香烟过滤嘴等进行的点授法。操作简单,但只能用于小规模少量授粉。大量授粉采用的主要是喷粉法和液体授粉法。喷粉法是将花粉与滑石粉、淀粉、脱脂奶粉等按1 ∶ 50的比例混合均匀,用电动喷粉器喷花进行授粉。添加剂不能对花粉有伤害。如果花粉与添加剂混合不均匀,一般要补充授粉一次。液体授粉时,要配制花粉溶液,按蔗糖10%+硼砂0.1%+花粉2%,用清洁的水配制。花粉溶液要随配随用,要求在2小时内用完。授粉时,以全树25%左右的花开放时为宜。最好在晴天无风的上午,用雾化良好的喷雾器,对着雌花啧,一般喷一次即可。授粉后3小时内遇雨或在雨停后进行授粉的,要隔天再喷1次。用多个雄性品种 (株系) 的花粉,进行混合授粉,效果会更好。在花芽形成后,确保在正常的开花、结果的情况下,采取人为辅助措施,促使其充分授粉受精,提高坐果率,形成果大质优的果品。具体措施如下。保证花芽形态分化的顺利完成。其中主要是温度,如初冬大幅度快速降温与早春倒春寒,常造成花芽受冻,产生畸形果,甚至冻死花芽,可采取树体上喷水加植物防冻剂或园内熏烟,提高温度,使园内温度维持在0℃以上。最适宜猕猴开花坐果的花期气候条件是:温度20~25℃,风力1~3级,空气相对湿度70%~75%和良好的微环境如叶幕层厚度、雌雄株距离等。但在我国南方猕猴桃花期易遇低温多雨潮湿天气,北方易遭高温干旱大风气候。可于花前7天左右,进行一次复剪,疏除过多的徒长枝蔓、发育枝蔓、结果枝蔓和发育不好的花蕾,并对留下枝蔓进行摘心以控制营养生长,集中养分促进生殖生长,增加冠内通透性,利于昆虫、风媒的访花、传粉活动。并注意花期排水,防止根系渍水。若遇花期高温干燥、风大的地区,则进行花前灌水,提高土壤和空气湿度,增加花粉活性。猕猴桃是虫媒花,主要靠昆虫传粉,据花期观察,有150多种昆虫在猕猴桃花上活动,但主要靠蜜蜂和熊蜂传粉。风也可传粉,较强的风下,雌花可接受花粉4.2~12.3粒/分钟。但无风条件下,只有20%的雌花接受花粉2粒/分钟。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猕猴桃果实大小和质量与果内种子数目密切相关。美味猕猴桃果实大小与种子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87,中华猕猴桃为0.81。据测定,猕猴桃要达到商品 (出口) 重量标准70g以上的果实,需要520~740粒种子/个果。因此必须要有大量花粉授粉后才能得到预期重量的商品果,只有通过蜜蜂传粉或人工辅助授粉才能显著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大小。由于猕猴桃为雌雄异株异花植物,人工栽培时为获得单位面积较高的产量,雌雄配搭时加大了雌株比例,蜜蜂传粉时采集雄株花粉的机遇相对减少。而雌、雄花均产生花粉,又只有雄花花粉才有生活力,因此蜜蜂即使全在猕猴桃植株上飞,所采的花粉有好大部分也是无效花粉,加之猕猴桃的花粉无蜜腺不产生花蜜,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大。如果附近或园内种有其他蜜源植物,如柑橘、绿肥 (三叶草、毛苕子等) 等花期与猕猴桃相同,柑橘等植物花香,又产花蜜,对蜜蜂的吸引力比猕猴桃大,蜜蜂飞到猕猴桃植株上的机遇少。因此,放蜂时必须采取措施:一是加大蜂群,据国内外调查研究,每1~2亩最好能达到一箱;二是提早在开花前几天或最迟必须在雌花有10%~15%开花时将蜂箱放到果园内,放在向阳、温暖并稍有遮阴的地方,一般都在主防风林带附近。同时,在喂养蜜蜂的蜂蜜中加入猕猴桃的花粉,让花粉的香气刺激蜜蜂的条件反射,可增加蜜蜂对猕猴桃花的访花次数。此外,对于花期与猕猴桃花期相同的间作物,如三叶草、苕子、月季、枸杞、刺槐等,在猕猴桃花期前提前刈割,以增加蜜蜂专访猕猴桃花的机会。蜜蜂不喜在厚厚的叶幕层中采粉,喜欢在阳面采粉。因此,在不影响产量前提下尽量减少叶幕层,或通过整形修剪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既利于蜜蜂传粉,也利于光合作用和减少病虫害。在放置蜜蜂的果园绝对不能用药剂防治病虫害,只有将蜜蜂搬走后才能喷洒农药,以免伤害蜜蜂。据研究,猕猴桃每朵雄花约需2500粒花粉,而蜜蜂每次只能传送900粒花粉,因此必须多次传粉才能授粉受精良好。此外蜜蜂常沿树行活动,不太喜欢在树行之间串行,建园配置授粉树时最好每一行里都应合理分布,才能充分保证蜜蜂传粉。猕猴桃的花多集中在5—8时开放,并释放花粉,至13—14时达到顶峰,雄花在开放后5天内都能释放花粉。据研究,雄花花粉的发芽力 (生活力) 在室温下能保持3~5天。若保藏在5℃以下低温可保持10天左右。猕猴桃的花期一般6~8天。但无论雌花或雄花,其单花开放时间一般为2~4天。花期的长短主要与温度、湿度有关。如果花期遇到低温阴雨天气致使昆虫活动受到限制,或雌、雄株花期不遇时,应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保证正常结果。人工授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先从雄株上采集即将开放的雄花,带回室内用镊子取出花药 (或去掉花瓣) 置于培养皿内 (或放于纸上),在25℃的恒温箱 (或20~25℃的室温下,翻动干燥) 使花药开裂散出花粉,筛去杂物,贮藏于低温干燥的瓶内备用。待雌花开放时 (1~2天内),于8—10时用小毛笔或铅笔的橡皮头粘花粉点于正开放的雌花柱头上即可。如有条件,最好有多种雄花的花粉混合使用,更利于选择授粉提高受粉率;亦可采用花对花的方法,即于8—12时摘取正在开放的雄花,花药对准雌花的柱头,轻轻将花粉粘于雌花的柱头上,可随采随对,一般1~2朵雄花可授粉约10朵的雌花。手工授粉时,动作要轻,切不可损伤柱头。将备用的花粉按1份花粉、10份蔗糖、89份水重量比的比例配成悬浮液,用干净的喷雾器 (或授粉器) 于9—11时喷到当天开放的雌花柱头上即可。花粉必须随用随配,以免影响生活力。喷时雾点要细,因猕猴桃雌花开放持续时间较长,花期需喷3~4次才能满足授粉需要,因此所采集的花粉当天用不完可贮藏于5℃的低温下保存,以供手工或机械授粉用。各地亦有用生长调节剂处理雌花或小果,以促进坐果率。但不环保,不提倡。猕猴桃花量大,在适宜的条件下,坐果率高,每一个花序都具有结三个果子的潜力,基本上没有生理落果。但坐果太多,势必给树体造成沉重负担,造成小果。而果实的大小,又是猕猴桃生产中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若单株留果越多,在同等条件下,果个越小,并削弱营养生长,造成树体生长势减弱连续生产能力下降,易出现大小年现象,使果实大小不整齐,品质差,商品价值低,树势易早衰。为了均衡树势,达到丰产、稳产、优质、高效,防止早衰,延长结果年限,必须进行疏花疏果。疏花疏果应根据品种特性,管理水平和当时的气候因素来确定其强度和时间。一般讲疏果不如疏花,疏花不如疏蕾。因此一般在现蕾的时候就可开始进行。猕猴桃的雌花有单花和聚伞花序两种。从一个花序来看,一般主花的位置好,生长势强,容易授粉受精,结出的果子生长发育好,个头大,而侧花则相对差。在蕾期先疏除侧蕾,保主花蕾,并剪除位置不好、荫蔽严重、纤细果枝的花序,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枝梢生长。为了避免疏花过量或花期遇雨授粉不良,影响当年产量,保留的花数应比预留的果数多20%~30%。一般健壮果枝留花5~6朵,中等果枝3~4朵,弱者1~2朵。疏果应在谢花后开始,一般在谢花后60天内。幼果的体积和鲜重增长最快,可增至其成熟时的70%~80%。因此疏果越早越好,一般应在谢花后20天内完成,以节约树体的养分,促进果实迅速膨大,提高产量和质量。疏果时主要疏除畸形果、伤果、病虫果、侧生果、果枝基部果。因基部果个小质差,先端果次之,枝蔓中部花序坐的果个大质优,故应尽量留中部花序坐的果。原则上按短果枝留果一个,中果枝留果2~3个,长果枝留果4~5个进行。亦可按植株的叶果比留果,即按 (4 ∶ 1)~(6 ∶ 1) 进行疏花疏果。叶果比大时,果实品质好,比值小时产量高。猕猴桃喜半阴环境,属中等喜光性果树,不少栽培地区常因夏季高温干旱以及强光直射造成落叶,果实产生日灼,严重时造成落果,使产量下降,果实品质降低,耐贮性差,严重损害其经济效益。高温干旱和强光是通过影响果园叶幕层微气候环境,抑制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破坏叶片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等方面来影响猕猴桃的正常生长发育。生产上采取的种植防护林,遮阴等措施就是缓解这一为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也主张在猕猴桃上套袋,以减轻高温、干旱和强光对果实的为害。猕猴桃果实套袋后,能减轻日灼病,防止果面污染,改善果实外观,避免吸果夜蛾及果实病害的侵袭,提高果实品质,降低果实农药残留量,从而大大提高果实商品性和经济效益。但套袋后果实中的糖分、维生素等含量有所减少,果实风味变淡,且费工。因此亦可从栽培技术上防止日灼害果,如从幼果开始就对果实遮阴,整形修剪中尽量不要将果实暴露在阳光直射的部位,应叶里藏果。猕猴桃套袋的适宜时间是6月上旬至6月中旬,套袋前应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全面喷1~2次药,然后及时选择生长正常、健壮的果实进行套袋,纸套应选用抗风吹雨淋、透气好的专用纸套,套袋后并于采果前10~15天去除。猕猴桃在接近成熟时,由于品种及栽培管理的原因,容易造成采前落果,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采前落果的严重程度,首先是由品种的特性决定的。多数品种都有一定的采前落果现象,但有些品种则较少,如魁蜜。土壤水分失调是影响猕猴桃采前落果的重要因素。长期干旱、果园积水或土壤忽干忽湿,都会加重采前落果。因此,要采取措施,维持土壤湿度的相对稳定。例如实行果园秸秆覆盖,采用节水灌溉,浇水时少灌勤灌等。在发生采前落果的时期,要加强新梢摘心,控制营养生长,促进营养多分配于果实生长,可适当减少采前落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