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模块十三 农作物鼠害的防治
出版时间:2011鼠害常年为害农业生产,从在土壤中盗食种子开始,啮食作物根、茎、叶种果实,直到作物收获后继续为害贮存的粮食及加工的食品,以及蔬菜、果树、果品、经济作物,无所不害。因此,防治鼠害对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1.掌握鼠情,科学地制定灭鼠方案开展灭鼠前,必须对鼠情做到心中有数。第一,调查了解当地受害作物,受害程度,了解当地主要鼠害的鼠种、数量、分布,制定出可行的灭鼠规划,准确划分灭鼠区及重点消灭对象。第二,调查了解主要鼠害的活动规律、繁殖特点、密度特点、密度消长规律,科学地确定灭鼠时机。第三,调查了解害鼠的食性、生活方式等,以选择适口性好的毒饵及适当的防治方法。第四,计算毒饵用量、投放毒饵用工量以及灭鼠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2.统一行动,大面积连片防治啮齿类动物体型一般较小,到处都有它们栖息的场所,繁殖力强。如果灭鼠效果不好、灭鼠率过低、灭鼠面过窄,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给残留害鼠创造了最适种群密度条件;促使鼠类生长发育良好,数量回升迅速,灭鼠效果很快丧失,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3.采取配套措施,保持害鼠低密度水平首先,必须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宣传普及防治害鼠的知识,提高广大农户对防治鼠害重大意义的认识,并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其次,要加强鼠情测报,准确掌握鼠情。及时组织人力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防治,密度高时应采取突击灭鼠与经常性灭鼠相结合的办法。突击灭鼠中,使用化学药剂,加快压低密度,以减少损失;经常性灭鼠(也可称为生态控制措施),应采取改变适宜鼠类繁殖条件、耕翻土地、破坏鼠巢、灌水、清洁园田,合理地安排作物布局、调整播种期、保护利用天敌等一系列措施,坚持将害鼠控制在低密度水平上。目前,对鼠类的防治方法有物理灭鼠、化学灭鼠、生物灭鼠种生态学灭鼠四种,物理、化学、生物灭鼠则为灭鼠,生态学灭鼠属于防鼠。1.物理灭鼠利用物理学原理(力学平衡原理种杠杆作用)制成捕鼠器械,用于灭鼠。在长期的灭鼠斗争中,人们创造出很多种灭鼠器械,针对不同鼠种用不同的器械进行捕灭。器械灭鼠具有对环境不留毒害、鼠尸容易消除、灭鼠效果明显等优点。缺点是费工、成本高、投资大。现有的灭鼠器械约有两三百种,大致可分为夹类、笼类、压板类、刺杀类、套扣类、水淹类、扣捕类等。许多种类的结构种原理基本相同,易于操作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灭鼠法中又有超声波、电子捕鼠器种粘鼠法等新方法。2.化学灭鼠化学灭鼠法又称药物灭鼠法,是指使用有毒化合物杀灭鼠类的方法。化学杀鼠剂包括胃毒剂、熏杀剂、驱进剂种绝育剂等。其成分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其中以胃毒剂(也称经口药)的使用最为广泛。其使用方式是制成各种毒饵,效果好,用法简便,用量很大。其次是无机化合物种植物及其提取物,还有抗菌素种镇静类药物,近年来也被用于灭鼠。熏蒸灭鼠在野外使用的比较多,主要使用各种化学熏蒸剂种各种烟雾剂。驱避剂种绝育剂也开始在较大面积地试用。3.生物灭鼠自然界生物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联系。利用某些生物来防治对人类有害的生物的方法,就是生物防治,也叫生物防除。鼠类的生物防治,通常是指通过其天敌(食肉动物)种微生物(致病病原生物)抑制鼠害发生、发展种蔓延的手段。4.生态学灭鼠其内容包括环境改造、断绝鼠粮、防鼠建筑、消除鼠类居处所等,以改变、破坏适于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环境条件并不能直接或立即杀死鼠类,但改变的环境对鼠类生活不利,可减少鼠类的增殖或增加其死亡率,从而降低害鼠的密度。防鼠虽是治本的办法,但必须与灭鼠兼施,综合治理,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四大类(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灭鼠方法各有特点,使用时互相搭配,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才能花较少的人力物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
报告果实套袋与增色技术
出版时间:2011果实套袋技术,是利用特制口袋保护果实的果实管理技术。实施时,在幼果期将果实套入特制的纸袋或塑膜袋内,可对果实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护。使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免受阳光的直接照射和空气中尘埃与农药等物的污染,阻挡害虫、病菌的侵入,从而减少病虫的为害,减轻农药残留量,提高果实外观质量与内在品质(图5-1)。果实在袋中发育,受到较好的保护。果实快成熟时,去掉果袋,可使果面在短期内迅速着色,并保持洁净细腻。因果实在生长期被保护,减少了喷药次数,所以大大提高了优质果率和经济效益(图5-2)。图5-1 苹果套袋状图5-2 套袋红富士所用果袋的质量高低,是决定套袋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决定果实套袋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行果实套袋,要选择标准合格、质量上乘的果袋。苹果专用果袋,是由袋口、袋切口、捆扎丝、袋体、袋底、除袋切线和通气放水孔等部分组成,如图5-3所示。套果时,由袋口把果实套入袋内,袋切口可使果袋易于撑开,也可以把果柄固定在此处,以保证果实处于袋中央,防止果实与袋壁接触而引起烧伤、水锈或被椿象为害;袋口一端的捆扎丝(4厘米长的细铁丝)是用于捆扎袋口的;除袋切线是摘除果袋时沿此线撕开果袋用的;通气放水孔可使袋内空气相对流通和排出灌进袋内的雨水(套袋操作不严格或降水过多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图5-3 苹果专用果袋示意图制作苹果专用袋的纸张,首先应具有强度大、风吹雨淋不变形和不破碎的特点。其次应具有较强的透隙度,避免袋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另外,果实外袋的外表颜色应浅,这样可以反射掉较多的光线,避免果袋温度过高,或升温过快。同时,应用防水胶作处理。果袋用纸的透光率和透光光谱是果袋质量的重要指标。应根据不同的果树品种、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套袋目的,选用不同的纸张及适宜的纸袋种类,使果袋具有适宜的透光率和透光光谱范围。还应对果袋喷布杀虫杀菌剂,使之套上果实后在一定的温度下,其内产生短期雾化作用,阻止害虫入袋或杀死袋内的病菌和害虫。图5-4 套塑膜袋果袋的种类很多。按袋体的层数分,有单层袋、双层袋和三层袋;按照果袋的大小分,有大袋和小袋;按捆扎丝的位置分,有横丝袋和纵丝袋;按照涂布药剂的种类分,有防虫袋、杀菌袋和防虫杀菌袋;按照袋口形状分,有平口袋、凹形口袋和“V”字形口袋等;按照袋体原料分,有纸袋和塑膜袋(图5-4)。双层纸袋一般比单层纸袋遮光性强,但成本也较高,一般为单层纸袋的两倍左右。三层袋对果实的着色及光洁度等效果更佳,但成本更高。塑膜袋价格低廉,一般用于综合管理水平低及非优生区的地方。果袋袋型的选择和套袋、去袋的时期见表5-1。苹果种类品种套袋目的推荐袋型套袋时期去袋时期黄绿色品种金冠、金矮生、王林预防果锈石蜡单层袋原色单层袋落花后10天采果前5~7天易着色的红色中熟、中晚熟品种新红星、新乔纳金、红津轻果实全红遮光单层纸袋5月底至6月初采果前10~15天难着色的红色品种富士系着色面大、均匀、鲜艳双层遮光袋落花后40~50天采果前20~30天表5-1 苹果袋型的选择与套袋、去袋时期在选用袋型时,还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例如,较难着色的红富士,在海拔高、温差大与光照强的地区,采用单层遮光袋也能促进果实着色;而在海洋性气候或内陆温差较小的地区,必须采用双层纸袋才能促进着色。在高温多雨的地区,适宜选用通气性能良好的果袋;在高温少雨的地区,则宜采用反光性强的纸袋,而不宜用涂蜡袋。套袋前对果树喷药,是套袋成败的又一关键环节。除进行果园的全年正常病虫害防治外,在谢花后7~10天,应喷药一次,一般应以喷保护性杀菌剂的代森锰锌等为主。盛花期禁喷高毒农药。套袋前2~3天,必须对全园喷一次杀虫杀菌剂,以保证不将病菌害虫套在袋内。喷药时,喷头应距果面50厘米远,不能过近,以免因药液冲击力过大而形成果锈。喷出的药液要细而均匀,喷洒周到(图5-5)。图5-5 套袋前普遍喷一次药剂套袋的适宜时期确定之后,还应掌握一天中套袋的具体适宜时间。一般情况下,自早晨露水干后到傍晚都可进行。但在天气晴朗、温度较高和太阳光较强的情况下,以上午8时30分至11时30分和下午2时30分至5时30分为宜(图5-6)。这样可以提高袋内温度,促进幼果发育,并能有效地防止日烧。需要强调的是,早晨露水未干时不能套袋,否则,果实萼端容易出现斑点。因为露水通常具有一定的酸性,会增加果面上药液的溶解度,导致果皮中毒产生坏死斑点。同理,喷药后药液未干也不能套袋,下雨时更不能套袋。生产中必须规范操作,否则会酿成不良的后果。图5-6 天晴时不适宜套袋的时间套袋时,先小心地除去附在幼果上的花瓣及其他杂物,然后左手托住纸袋,右手撑开袋口,或用嘴吹开袋口,使袋体膨胀,袋底两角的通气放水孔张开。手执袋口下2~3厘米处,使袋口向上或向下,将果实套入袋内。套入后使果柄置于袋口中央纵向切口基部,然后将袋口两侧按折扇方式折叠于切口处,将捆扎丝反转90°,扎紧袋口于折叠处,使幼果处于袋体中央,并在袋内悬空,不紧贴果袋,防止纸袋摩擦果面,避免果皮烧伤和椿象叮害等。切记不要将捆扎丝缠在果柄上。同时,应尽量使袋底朝上,袋口朝下。套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套袋时用力方向要始终向上,以免拉掉果子。用力宜轻,尽量不触碰幼果,袋口不要扎成喇叭口形状,以防雨水灌入袋内。袋口要扎紧,防止害虫爬入袋内或纸袋被风吹掉。二是在同一株树上,套袋要按照先上部后下部,先内膛后外围的顺序,逐一进行。套袋时切勿将叶片或枝梢套入袋内。三是为了降低果园管理成本,减少喷药次数,可在果园实施全套袋技术,即全园全套。全园全套的步骤是:先选择部位较好、果形端正(图5-7)、果肩较平的下垂果,以及壮枝上的优质果,套双层纸袋,以生产优质全红的高档果。对剩下的内膛果,可选套塑膜袋和单层纸袋,以防止病虫为害及降低农药残留。对数量不足的树体外围果及树冠西侧的果实,可选套单层遮光纸袋,以减轻或防止果实日烧。这样,既可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又能较好地保护果实,获得较多的商品果,提高经济效益。这种方法应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图5-7 一些苹果品种的标准果型四是雨后要及时检查。近年来,套袋果黑点病多有发生,特别在夏季多雨年份发生更多。所以,雨后应及时开袋检查。对纸袋两角排水孔小、不易开启的,可用剪刀适当剪一下;对袋内存有积水的塑膜袋,要撑大下部的排水口排出积水。塑膜袋封口不严时,可用细漆包线再绑一下。对雨后已经破碎的劣质塑膜袋,要及时换掉。将套袋果去袋后,应及时摘除靠近果实的遮光叶片,并转动果实,促进着色。并结合秋剪,铺设反光膜。这也是促进套袋果实全面着色的有效方法。秋剪,不仅能增加光照,而且能提高果实的品质。树体要有一个良好的受光环境,就必须进行合理的整形修剪。而仅靠冬季一次修剪,是远远不能满足果实正常生长所需光量的。树冠内的相对光照量以控制在20%~30%为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剪除树冠内的徒长枝、剪口枝和遮光强旺枝,疏除外围竞争枝,以及骨干枝上的直立旺枝。这样,就能大大改善树冠内的光照条件。树冠下部的裙枝和长结果枝,在果实重力作用下容易压弯下垂。可以对它们采取立支柱顶枝(图5-8)或吊枝(图5-9)等措施,解决其受光不足的问题。图5-8 顶枝摘叶,是指用剪子将影响果实受光的叶片剪除,仅留叶柄。适当摘叶,对红富士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无多大影响,但可明显提高果实的着色状况。图5-9 吊枝摘叶应在去袋后3~5天开始进行,在7天左右内完成。对于不同品种来说,可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确定摘叶时间的早晚。嘎拉、津轻和千秋等中熟品种,因果实发育期较短,可在采前15天左右摘叶;新红星、首红和艳红等元帅系短枝型品种,由于着色容易,遮果叶多,摘叶量大,为减少摘叶后对后期光合作用的影响,摘叶的时期可稍晚一些,以采前10~15天摘叶为宜。对红富士等晚熟品种,则宜在采收前20~30天摘叶。摘叶时,要先摘除贴果叶片和上部、外围距果实5厘米范围以内的遮阴叶片(图5-10),包括发黄的、体薄的和下部的老叶,以及面窄的小叶。3~5天后再摘其他遮光叶片,包括树冠内膛与下部的、果实周围10~20厘米以内的全部叶片,以及叶柄发红叶和处于生长中的秋梢叶。摘叶时应注意:第一,要依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光照条件和树体长势和综合管理水平,适时适量地进行摘叶,不得过早;否则,会降低果实产量,影响来年花芽质量和产量。第二,摘叶前必须进行秋剪。应先疏除遮光强的背上直立枝、内膛徒长枝、外围竞争枝和多头枝。第三,为了有效地增进着色,摘叶时应多摘枝条下部的衰老叶片,少摘中上部的高效功能叶片;多摘果台基部叶片,适当摘除果实附近新梢基部到中部的叶片。第四,摘叶时切记保留叶柄。图5-10 摘叶转果的目的是让果实阴面获得直射的阳光,使果面全部着色。在去袋后4~8天内开始转果。据观察,去袋后的8天内(指8个晴天,阴雨天要扣除),是果实阳面的集中着色期。其中去袋后4天,果实阳面几乎可全部上色,这时就可开始转果。转果后15~20天内,原来不着色的阴面,朝阳后也能全面着色,从而使整个果面变得浓红漂亮。如果去袋后8天再开始转果,虽然阳面着色浓红,但阴面转向阳面后长时间也不着色,采收时阴阳面色度反差较大,果面总体色差。用手托住果实,轻轻地朝一个方向转动90°~180°,将原来的阴面转向阳面,使之受光即可(图5-11)。当果实背光的一侧有邻接的枝条时,果实被转后可用窄而透明的胶带固定在邻接枝条上,以防果实回转。对于下垂果,因为没有可供转果固定的地方,故可用透明胶带将转果连接在附近合适的枝条上。图5-11 转果①转果应顺着同一方向进行,并尽量在阴天、多云天气和晴天的早晨与下午进行。切勿在晴天中午高温时转果,以防阴面突然受到阳光直射而发生日灼。②转果时切勿用力过猛,以免扭伤果柄,造成损失。③对于果柄短的新红星等元帅系短枝型品种,可分两次转果:第一次转动90°,7~10天后再朝同一方向转动90°。④在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对红富士和乔纳金等品种转果时,也可采用两次转果的方法,避免日灼。实践证明,采取摘叶转果的方法,可大大提高苹果的着色状况,改善苹果的品质。套袋栽培的苹果树下铺设反光膜,可提高全红果率。树冠下部和内膛往往接受不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处于低光照区,这些部位的果实一般着色差,含糖量低。这在密植栽培的果园尤为突出。套袋果的萼洼也难以着色。如果在树下铺设反光膜,就能明显提高树冠下部的光照强度。铺设反光膜的时期,在果实着色期。一般晚熟苹果为9月上中旬到采收前,而套袋苹果在去袋后则应立即进行。铺设反光膜的位置,为树冠下的地面。要将树冠整个投影面积铺严,反光膜的边缘要和树冠的外缘对齐。在宽行窄株的密植果园,可于树两侧各铺一条长反光膜(图5-12)。在稀植果园可于树盘内和树冠投影的外缘,铺设大块的反光膜。如果用GS﹣2型果树专用反光膜,每行树下排放3幅,每幅宽1米,树行两边各铺1幅,株间的1幅裁开铺放。铺好后用装土、沙、石块或砖块的塑料袋,多点压实,防止被风卷起和刺破。每亩用膜350~400平方米。图5-12 铺反光膜铺反光膜的果园必须通风透光。若地面光照不足,将会大大影响反光效果。因此,铺设反光膜的果园,首先应是综合管理水平高的果园,树形规范,枝量适中,一般每亩的枝量控制在8万~10万条。对于密植郁闭型果园,在铺膜前要很好地进行秋剪,并疏除和回缩拖地裙枝。采果前要及时收膜。将反光膜小心地揭起,并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卷叠整齐,贮放在室内无腐蚀性的环境条件下,以备待用。 -
报告模块四 棉花病虫害的防治
出版时间:2011一、枯萎病1.枯萎病的特征植株矮化,叶色发灰绿色,脆硬,茎秆弯曲,茎结缩短,顶心下陷,茎秆内维管束变成灰褐色或浅黑色。发病条件:高温高湿,连茬种植,雨后晴天,会成行、成片死亡。致病菌为镰刀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6年以上。2.发病症状棉花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已被列人检疫对象,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株一般不矮缩,多由下部叶片先出现病状,向上部发展,病叶叶缘种叶脉间的叶肉产生不规则的淡黄色或紫红色的斑块。3.发病规律发病与温湿度密切相关,枯萎病一般在土温20℃左右时开始显症,土温上升到25~28℃时形成发病高峰,当土温上升到33℃时,病菌受抑,出现暂时性隐症,人秋后待土温下降到25℃左右,又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种厚壁孢子在种子内外、棉籽壳、棉籽饼、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发病初次侵染来源。病菌借流水、灌溉水、地下害虫、农具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土温20℃开始发病,6月中下旬土温上升到25~30℃时出现发病高峰,土温33℃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秋季温度下降,秋雨多,又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在现蕾前后,雨水多,分布均匀,发病严重。连作棉田,施用带菌肥料、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时发病重。4.防治方法(1)改土 在施人有机肥氮、磷、钾的基础上,每亩增施0.5千克重茬剂或肥力宝10 千克然后耕翻,可以杀除大部分土中病菌,并可使土壤中增加透气性,消除土壤中亚硝酸盐含量、破除板结,改良盐碱,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少枯黄萎病为害。(2)适量施用氮肥。(3)适时浇水,棉花单株平均有两个铃天气干旱时浇第一水,提早浇水会促进病害发生。(4)苗期、蕾期种花铃期定期喷洒2~4 次枯黄急救,或抗枯黄萎剂或恶霉灵等防治枯黄萎病,每种药加用一袋复硝酚钠效果更好。(5)对已发病的植株可以动手术防治,既定在棉花基部茎秆上5~6厘米处用小刀开2~3厘米纵口,插人两段用枯黄急救原液浸泡4小时以上的火柴梗,采取上述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棉花枯萎病的为害,也可以防治其他作物的枯萎病。二、黑腐病1.黑腐病特征在棉花根部表皮呈黑色,略有凸起,无新根长出,植株矮小、叶片绵软、生长缓慢,高温下易死亡,死亡后植株呈黑枯形,直立不倒,发病区呈块状。发病原因:雨后积水时间长,地势低洼,盐碱偏重或施氮肥量大的地块,中耕不及时,前茬种过甘薯、甜菜、大白菜、甘蓝、萝卜地块易发此病。2.防治方法● 整平土地,防积水,及时排水;● 雨后及时中耕松土透气,提高根系活性;● 增施石灰粉每亩15 千克、硫酸亚铁10 千克或施人重茬剂、肥力宝都可以减少种控制此病发生;● 增施有机肥种磷钾肥,控制种适量施人氮肥;● 发病期用枯黄急救、腐烂速康各20克,加水15千克,喷洒叶面或灌根均可有效防治黑腐病。三、棉花红腐病1.发病症状该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在棉苗未出土前侵人。幼芽受害后变棕褐色,直至腐烂死亡;幼苗受害,幼茎基部种幼根肥肿变粗,最初呈黄褐色,后产生短条棕褐色病斑,或全根变褐、腐烂。2.发病规律该病原菌属弱寄生菌,不能直接侵染棉苗,主要从伤口侵人。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苗地病原物积累多、未进行土壤消毒处理、苗期阴雨连绵时易发病。四、棉花黄萎病1.发病症状该病是由轮枝菌属大丽轮枝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为棉花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全国各主产棉区均有发生,常与枯萎病混合发生,为害也较相似,统称黄、枯萎病。一般在3~5 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发生,起初在下部叶片上的叶缘种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项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放,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夏季暴雨后,叶部尚未出现症状,植株出现急性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蔫,叶片大量垂落。现蕾期病株症状是叶片皱缩,叶色暗绿,叶片变厚发脆,节间缩短,茎秆弯曲,病株畸形矮小,有的病株中、下部叶片呈现黄色网纹状,有的病株叶片全部脱落变成光秆。2.发病规律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40个科 600 多种植物。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病的主要方式。病株根、茎、叶、铃、壳等均可带菌,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能存活6~7年。在黄萎病田连作年限长、土壤内菌量大的情况下,7、8月份气温高低是当年发病轻重的关键因素。五、红叶茎枯病它是棉花中后期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病植株停止生长,顶尖封闭,叶片发红紫似火,茎秆出现枯焦状,后期叶片大量脱落,棉铃提早开裂,大部分棉铃脱落,发病原因是前期雨水多,中后期干旱,土壤中严重缺钾、缺锌也易导致此病加速发生。增施钾锌肥,每亩施人硫酸钾15 千克、硫酸锌1 千克、硫酸亚铁10千克,均可减少此病发生。生长前期用强力不早衰预防一两次,亦可控制此病发生。发病后,用红叶茎枯灵0.3%硫酸锌水溶液喷洒叶面,也可以控制种减轻此病为害。六、棉花红粉病1.发病症状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整个铃壳表面呈松散的橘红色绒状,比红腐病的霉层厚,病铃不能开裂,僵瓣上也长有红色霉粉。气候潮湿时,变为白色绒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种分生孢子。2.发病规律红粉病病菌可在病铃上越冬。该菌是弱寄生菌,多从伤口或铃壳裂缝处侵人,借风、雨、水流种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低温、高湿利于发病。暴风雨或害虫为害严重时,发病重。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整枝不及时、施用氮肥过多的棉田发病重。相关链接黑胫病最新发现的一种棉花新病,其症状是:在植株茎秆中上部果枝分杈处发病,呈黑色病斑,沿分杈处向上向下发展,逐渐形成条形,环茎秆一周,下部病斑不齐,呈锯齿状,黑茎处萎缩顶心叶种根部均无发病。此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亦大量发生。此病易侵染向日葵、烟草,在棉花上也有发生。防治方法:枯黄急救、腐烂速康各20 克,加水15 千克喷洒棉花全株,也可喷洒3%石灰水加500倍抗腐烂剂或腐烂速康20克,加食用醋100克,对水15千克等均可防治。棉花热害棉花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但在棉花生长过程中,往往有超过了33℃的高温天气发生,棉花在大于33℃高温时,会由于高温使植株内大量蛋白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种氨气,二氧化碳种水可以顺气孔流失,而氨气则在植株体内累积,并导致氨害造成叶片干枯、花铃脱落、果实灼伤,形成日烧病,植株停止生长,造成减产。防治方法:腐烂速康20 克,加食醋100克,对水15千克,喷洒叶面即可减轻为害,此方法还可以防治小麦干热风、瓜果灼伤、白菜软腐病、棉花除草剂药害等。棉花炭疽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的棉刺盘孢菌。棉籽种幼芽受害,变褐腐烂;棉苗受害,幼茎基部初呈红褐色斑,渐呈红褐色凹陷的梭形病斑,病重时病斑包围茎基部或根部,呈黑褐色湿腐状,棉苗枯萎而死;子叶受害,叶缘产生褐色半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粘附在棉籽短绒上种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有部分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播种后在种子种土壤中越冬,病菌侵人为害,引起发病。幼苗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种子带菌率高,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棉田板结,整地粗放,播种过深,盖土过厚,发病较重。播种后遇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棉铃吐絮期,秋雨种害虫多,发病重。一、棉红蜘蛛棉红蜘蛛也叫棉叶螨、棉火龙,全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在黄河流域棉区以朱砂叶螨为主,并与截形叶螨混合发生。1.寄主与为害棉红蜘蛛为害棉花、玉米等。2.发生规律在温度24~28℃、相对湿度75%时繁殖最快。(1)成虫 雌虫椭圆形,长约0.5 毫米。体色有红色、锈红色、淡黄色等多种。体背面两侧有大的暗色斑块。有足4 对,各足无爪,跗节先端有黏毛4根。雄虫菱形,体长约0.3毫米。(2)卵 为圆球形,表面光滑,初产时无色透明,后变为橙红色。(3)若虫 体近圆形,暗绿色,眼红色,足3对。3.发生为害特点成螨种若螨聚集在棉叶背面刺吸汁液。朱砂叶螨为害后叶片出现小红点,为害重时,红叶面积扩大,棉叶种蕾铃大量焦枯脱落,状如火烧;截形叶螨为害后,叶片较长时间为黄白点,最后为枯黄斑块而脱落。棉红蜘蛛在北方多以成虫潜伏于杂草、土缝中越冬,南方则以成虫、卵、幼虫、若虫在寄主上越冬。第二年春天先在寄主上繁殖,然后移到辣椒地繁殖为害。初为点发生,后靠爬行或吐丝下垂借风雨扩散传播。开始为害植株老叶,再向上蔓延。当食料不足时,有迁移习性。4.防治方法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三氯杀螨矾1 000倍液,或20%杀螨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敌螨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二、棉盲蝽1.寄主与为害棉盲蝽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豆类、豆科绿肥、十字花科蔬菜、麻类、向日葵、麦类、谷子、高粱等。2.发生规律棉盲蝽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相对湿度在70%以上。3.防治方法常用农药有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50%磷胺乳油、50%马拉松乳油2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200~1 5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50~400倍液,每亩用75千克喷雾。三、棉铃虫1.寄主与为害棉铃虫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小麦、高粱、豌豆、甘薯、苜蓿、番茄、向日葵等作物。2.发生规律棉铃虫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5%~90%。(1)成虫 体灰褐色,长约16 毫米,翅展约34 毫米,前翅具褐色环状纹种肾状纹,肾状纹前方前缘脉上有2条褐纹,后翅黄白,后端黑褐色。(2)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36 毫米,体色变化极大,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3)蛹 长17~21 毫米,黄褐色。腹部第5~7 节的背面种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4)卵 半球形,约0.5毫米,乳白色,壳表具纵横网格。3.发生为害特点棉铃虫在我国由北向南1年发生3~7代,在辽宁、河北北部、内蒙古、新疆等地1年发生3代,华北4代,长江以南5~6代,云南7代,世代重叠,幼蛹在寄主植物根际附近的土中越冬。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越冬1代成虫开始出现,5月上、中旬为发生盛期,第1代卵见于4月下旬至5月末,第1代幼虫为害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中旬;第2代卵高峰在6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发生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第3 代卵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8~9月为第3 代幼虫为害期,一般发生较轻;第4代卵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9月至10月上、中旬为第4 代幼虫为害期,主要为害秋棚番茄,第4 代老熟幼虫产生滞育蛹于10月底开始越冬。在长江流域,5~6月第1 代、第2 代是主要为害世代。华北地区6月下旬至7月,第2 代是主要为害世代。东北南部7、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第2代、第3代是主要为害世代。棉铃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躲藏在隐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在开花植物间飞翔并吸食花蜜,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光性种趋化性,对新枯萎的杨树枝叶等有趋性。棉铃虫产卵一般选择长势旺盛、嫩绿的植株,产卵期一般与番茄、辣椒开花期吻合。卵多散产在植株上部的嫩叶及果柄、花器附近。每雌产卵1 000粒左右,最多达4 000余粒。卵发育历期20℃时为5~9 天,25℃时约4天,30℃时约2天。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食附近嫩茎、嫩叶。1~2龄时吐丝下垂转株为害,3龄开始钻蛀番茄果实种大白菜叶球,4~5 龄幼虫有转果为害种自相残杀习性。棉铃虫一生可为害3~5个果实。幼虫时期在25~30℃时为17~22天。老熟幼虫在3~9厘米处的表土层筑土室化蛹。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5%~90%。高温多雨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干旱少雨对其发生不利。4.防治方法成虫产卵盛期为防治适期。常用杀虫剂有40%马拉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90%晶体敌百虫等,均配成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每亩用药50~75千克,喷雾。四、红铃虫1.寄主与为害红铃虫除为害棉花外,在秋葵、洋麻、洋绿豆种木模上均有发生。2.发生规律较高的适宜温湿度有利于红铃虫的繁殖,温度在20~35℃、相对湿度80%以上适合其发生。3.防治方法在成虫产卵盛期施药杀卵种初孵幼虫。药剂有25%亚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5%来福灵乳油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10%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每亩用药50~75千克,喷雾。相关链接棉蚜棉蚜是多型性的,生活在越冬寄主种侨居寄主上。不同季节里的棉蚜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有卵、干母、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无翅产卵雌蚜、有翅雄蚜、无翅若蚜、有翅若蚜等虫态。并且在不同的季节有苗蚜种伏蚜之分,苗蚜在棉花苗期发生,个体大,深绿色,适应低温;伏蚜即夏型蚜,黄绿色,体形小,适应高温。(1)无翅孤雌蚜 卵圆形,长2 毫米,宽1 毫米,活体深绿、草绿至黄色,以黄色最常见。卵:长椭圆形,长0.5厘米,漆黑色。(2)若蚜 无翅若蚜复眼红色,无尾片,夏季多为黄白、黄绿色,秋季为蓝灰、蓝绿色:有翅若蚜夏季多为黄褐色或黄绿色,秋季为蓝灰黄色;虫体均被蜡粉。(3)发生为害特点 棉蚜以刺吸式口器在棉叶背面种嫩头部分吸食汁液,使棉叶畸形生长,向背面蜷缩。棉蚜为害主要在幼苗期种蕾铃期,幼苗期为害的棉蚜称为苗蚜,一般为害时推迟棉苗发育,造成晚熟、减产,严重为害时使棉苗不能继续发育甚至死亡;蕾铃期为害的棉蚜称为伏蚜,使蕾铃脱落,有的造成落叶而减产;有时在棉花吐絮期还有棉蚜为害,这时棉蚜称秋蚜,污染棉絮,降低棉花品质。棉蚜一年发生10代以上,因地域不同发生代数不同,以卵在寄主芽基部或杂草根部越冬。翌春卵孵化并营孤雌生殖,产生无翅雌蚜,经繁殖2~3 代后产生有翅雌蚜,迁飞至寄主植物上为害,常以群集叶反面刺吸汁液,造成叶片蜷缩成团,植株生长不良,在花上为害造成落蕾落花,排出大量蜜露诱发煤污病的发生,影响光合作用。小地老虎小地老虎俗名地蚕、切根虫、黑地蚕、土蚕等,其食性极杂,是多食性害虫。可为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葫芦科以及其他多种蔬菜,还可为害多种粮食作物种杂草。(1)成虫 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体暗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双齿状,前翅黑褐色,翅面有肾形斑、环形斑、棒形斑各1个,各斑均环以黑边。在肾形斑外侧有3个楔形黑斑尖端相对。后翅灰白色。(2)卵 半圆球形,直径约0.5 毫米,表面有纵横的隆起线。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为灰黑色。(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7~47 毫米,体形略扁,全体黄褐色至暗褐色,背面有淡色纵带,体表粗糙,布满大小不均的颗粒。腹部1~8节背面各有两对毛片。臀板黄褐色,有两条深褐色纵带。(4)蛹 体长18~24 毫米,赤褐色,有光泽。第5 至第7节背面的刻点比侧面的大。尾部黑色,腹部有黑褐色粗而短的刺2根。(5)发生为害特点 小地老虎在全国各地每年可发生2~7代,江南一带发生6~7代,华北地区发生3~4代,东北地区发生2~3代。南方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成虫也可越冬。小地老虎以幼虫为害棉花、蔬菜的幼苗,将幼苗从茎基部咬断,植株枯死。成虫白天隐蔽,夜间活动,在黄昏后交配产卵。成虫活动受气候影响很大,10~16℃时活动最盛,低于3℃或高于20℃时则活动较少,夜间微风或阴天活动强,遇大风或降雨就很少活动或停止活动。成虫对黑光种糖、醋、酒等物质有明显的趋性。成虫产卵在小旋花科野生杂草上,平均每雌蛾产卵800~1 000粒。卵期4~10天。幼虫共6龄,3龄前大部分集中在植株的心叶里或附近的土表、土缝中吃食植物。3龄后白天潜伏在土下,夜间及阴雨天出土活动,行动敏捷,食量大,密度大时有自残性,为害极大。大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后缩成环形。幼虫期30~40天。老熟后潜人土下5~6厘米做土室化蛹,蛹期12.4~17.9天。成虫寿命10~12天。一、棉花苗期的管理种病虫害防治技术棉花苗期的主攻目标是培育壮苗、促早发。结合间苗、定苗,拔除病苗、弱苗,带出棉田。及时中耕,以提高地温,减轻苗病。每亩用壮苗型天达2116、恶霉灵各一袋,对水15 千克,采用小喷片,低压慢走,喷施棉苗,并使药液流至茎部。7天一次,连喷两次,可有效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等苗期病害,防病、促长、抗寒、抗旱效果显著。同时对棉花枯黄萎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在苗期用啶虫脒1 000~1 500倍液加壮苗型天达2116喷施,可起到防虫、促长双重作用。注意苗期严禁喷施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以促进棉花壮苗早发。二、棉花蕾期、花铃期的管理种病虫害防治技术棉花花铃期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管理主攻目标是保持棉株稳健生长、减少蕾铃脱落、提高成铃率、多结铃、结大铃、达到秋桃盖顶、伏桃满腰。主要管理技术有以下几项:1.喷施天达2116调控株型现蕾后的瘦弱棉花,仍要喷施600 倍液抗旱壮苗型天达2116,促棵快长,多现蕾。在棉花生长旺盛,株高超过50 厘米时,要用600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喷雾,使棉花株型紧凑,稳健生长,控制旺长,多现蕾、现大蕾。10~15 天一次,全株喷雾,连喷两三次可以有效地控制棉花徒长,使棉花稳健生长,叶色浓绿,株形紧凑,茎秆粗壮,果枝节间短而分布均匀,通风透光良好,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减少蕾铃的脱落。可以保伏桃、争秋桃,达到秋桃盖顶,伏桃满腰,桃大,不早衰,减轻枯、黄萎病的发生。在棉花吐絮期喷施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 600倍液,可防棉花早衰,促早熟,增铃重,提高品质,预防、减少棉花烂铃的发生,提高棉花产量,增加经济效益。2.轻施蕾肥,重施花铃肥,巧施盖顶肥地力好、底肥足的棉田可不追施蕾肥,晚发弱苗可追施10~20千克乐喜施肥。在7月上旬进人花期后,应及时重施花铃肥,每亩追施乐喜施肥15~20 千克,加10~20 千克龙珠生物有机肥,以满足开花结铃的需要。如出现脱肥现象,可在8月底前追施少量的盖顶肥,每亩追施尿素5~10千克,也可用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与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防止棉花早衰,促早熟,增铃重,提高品质。如出现干旱,可隔沟轻浇水,遇雨积水要及时排出棉田积水。3.防治棉铃虫在棉花花铃期,用1 000~1 500倍液高效氯氟氰菊酯加600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加灭幼脲1 000~1 500倍液,在防治棉铃虫的同时,兼治蓟马、盲蝽象,并具有防徒长、防脱落的作用,可达到一喷多效。4.如发生棉花红蜘蛛、伏蚜、盲蝽象、棉铃虫可用3 000倍液阿维菌素加1 000~1 500倍液高效氯氟氰菊酯加600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混合喷雾,可互有增效作用。5.棉花花铃期要注意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在喷施600 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 的同时,混合喷施3 000倍液恶霉灵,以互有增效,减轻枯萎病、黄萎病种烂铃的发生,减少蕾铃脱落,增加铃重。6.及时进行整枝、打顶、赘芽、边心,摘拾棉花7月15~20日及时打掉顶心,8月10日及时摘除所有边心,做到“四门落锁”。及时去掉赘芽、边心种无效花蕾。9月10日前后全部摘掉无效花。要及时摘拾前期的烂铃,以后每隔5~7天摘拾棉花一次,并注意分级分存分售。 -
报告泉州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
出版时间:2010陈丽玲作者简介:陈丽玲(1962~ ),女,站长,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电话:0595 -22398932,E-mail:cll2828@163.com。(福建省泉州市植保植检站 福建泉州 362000)摘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从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情况、预报手段、测报队伍以及存在问题,阐述泉州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现状,探讨病虫测报发展的主要对策。关键词:病虫测报;发展;对策探讨泉州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土地面积11 0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8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16.38 万公顷,茶果面积10.37 万公顷,蔬菜瓜果面积6.6万公顷。乌龙茶、芦柑、龙眼均为全国主要生产基地。农业耕作制度复杂,复种指数高,病虫害种类多,寄主分布广泛,是农作物病虫生物灾害的常发地、多发地和重发地。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37.25万公顷次,为害损失农产品产量11.2 万吨。近年来受异常天文气候影响,暴发性、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加快,发生规律较难把握,年度间变化大,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预防、控制技术复杂且专业。并且对台贸易频繁,有害生物传入风险增大,病虫测报工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病虫测报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显得尤其重要。1 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情况1.1 测报网络逐步完善全市有2个县列为省级病虫区域站,病虫监测点35个,其中水稻作物病虫监测点15个,果树病虫监测点7个,蔬菜病虫监测点3个,茶叶病虫监测点1个,不同作物混栽区病虫监测点9个,鼠情监测点1个,形成涵盖全境、突出区位、注重结构、高效规范的病虫鼠害监测预警体系。监测的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甘薯、龙眼、柑橘、茶叶、蔬菜等。1.2 预报手段明显提高全市有43盏自动虫情测报灯,普通虫情测报灯12台,专用电脑25台。有4个县区配备6台孢子捕捉仪,9个县有专用电脑21台,1个县有电视预报制作设备,3个县区有气象观测仪。由市县两级植保站基本实现了系统内网络传递病虫信息,建立高效通畅的病虫信息发布渠道。在重大病虫害大发生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2007年早季稻飞虱大发生、2009年晚季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发挥高效快捷的传递作用,通过电视、手机短信及时把病虫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在提高病虫预报时效性的同时,提高病虫预报的入户率,提高植保技术的到位率。近三年全市每年发布病虫情报均在180 期以上,科学指导病虫防治工作的适时开展。1.3 测报队伍比较稳定随着各地机构改革,许多县级的农技、土肥、经作站都进行合并,但我市的大部分县级植保站基本保留,全市市县两级植保机构9个,专业技术人员46个,乡镇有专职植保员30个,基本保证测报工作的正常开展。2 当前测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1 缺少系统观察试验田,监测点少20世纪80年代所建的病虫测报站点,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县测报站点已纳入县城范围,没有农田可供系统监测。没有系统、规范、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即使有再先进的软件和硬件,病虫预测也无从谈起。监测点数量少,全市由历史上最高的101个,降为现有的35个;测报灯数量也由历史上最高的75盏,降为现有的43盏。监测点数量少,不能适应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由于病虫测报的范围,测报的对象涵盖面积小,制约了农作物病虫灾害预警控制能力的提高。2.2 缺乏病虫测报专项经费测报灯的使用和管理都需要经费作保障,由于病虫测报经费少,使得不少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具体表现:一是测报点的数量无法增多,使得测报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发布的范围缩小,影响预报的水平。二是影响测报基础设施的改善。一些测报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更新、维护,降低了测报数据的科学性。三是测报人员业务培训机会少,业务知识无法更新,指导防治能力下降。四是由于经费少,一些区域性病虫害、迁飞性害虫及流行性病害暴发时,无法及时预测预报,不能保证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2.3 测报队伍有所弱化测报队伍是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公益性职能。由于植保站编制人员数少,制约测报队伍的发展,加上测报人员的工资待遇低,测报的工作专业性强、责任大、任务重、时间长,使病虫测报队伍不稳定,测报人员纷纷选择跳槽,特别是基层乡镇的测报人员更少。如本站在20世纪80年代在全市有代表性设置了36个市站测报直挂点,由乡镇测报员每周向市站汇报病虫情,每年由市里统一发给一定的工资补助,年底开展评比,进行一定奖励。到90 年代,由于工资待遇没跟上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的乡镇测报员不承担任务,只存12 个市站测报直挂点,代表作物、面积就不全面,影响预报的质量。测报队伍的逐渐弱化,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3 发展对策探讨3.1 充分认识病虫害测报工作的重要性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础,是一种公益事业和政府行为,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康、环保将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测报准确率的提高,可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3.2 加强病虫测报基础建设3.2.1 完善病虫测报网络按不同农业生态区域设立病虫测报点;一是健全粮作病虫监测点。每个粮食主产县至少要设立2~3个病虫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应设立1盏虫情测报灯和1个病虫观察圃,以提高病虫调查准确性、系统性,提高预报准确率。二是增设果茶蔬等经济作物病虫监测点。各地要根据各自农作物种植情况和特色产业的需要,设置相应的经济作物病虫监测点。病虫监测点向经济作物主产区延伸,涵盖不同作物的主要病虫。切实提高经济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综合治理水平。三是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控区域站。负责大宗农作物主要有害生物发生流行和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预警监控,以及农业部特定的有害生物监控。3.2.2 建立重大病虫预警应急机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是重要农业灾害之一,在其大范围严重发生时,如不及时组织有效防控,将会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要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应急响应机制,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的为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社会稳定。这更能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强化各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服务和管理,有利于推动政府的职能到位。3.2.3 建立通畅的病虫信息发布渠道病虫预报的发布主要依靠各级植保站印发病虫情报、明白纸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要加快推动病虫预报可视化进程,以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发布病虫信息,在提高病虫预报准确性、时效性的同时,扩大病虫信息发布的覆盖面,提高病虫预报的入户率。使农民听的到,看得见,并依据病虫信息的技术指导及时进行防治,确保预警监控作用的发挥。3.3 推进测报工作的法制建设农业部在2006年4月召开的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确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明确指出“植保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而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预报的准确性关系农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要将病虫测报工作纳入法制管理,借鉴兄弟省份的经验,争取福建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明确测报工作的公益性职能,测报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才更有保障。3.4 加快测报科技创新一是建立病虫信息共享平台。由省、市、县三级植保站构成病虫预报组织体系,全省各地联网,一旦病虫发生,各级响应。二是要通过加大测报技术研发力度,研究开发先进实用的自动病虫监测工具,来减轻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如近年来推广使用的自动虫情测报灯,有所改善测报条件,但若能研究开发测报灯下主要害虫种类的自动识别、数量自动统计,将大大减轻测报人员的工作量。3.5 保障病虫测报工作专项经费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农作物病虫测报事业的投入力度,要合理核定每个病虫监测点每年的正常运行费用,把每年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控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足额到位,才能逐步提高测报人员的待遇,改善测报条件,确保测报工作的开展。3.6 加强测报队伍建设针对测报专业技术队伍有所弱化。要重视加强测报队伍建设。一是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培训发展村级测报员,充分发挥村级测报员的作用,才能更好适应当前农村生产的需要。二是强化培训。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知识不断更新,才能增强业务素质,提升业务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对测报工作的要求。参考文献[1]翟保平.农作物病虫测报学的发展与展望.植物保护,2010,36(4):10~14[2]范小建.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植保导刊,2006,26(6):5~13[3]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1 -
报告关于县级植保站如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的几点思考
出版时间:2010张旭东作者简介:张旭东(1975~ ),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电话:15294384437,E-mail:zxd1907@126.com。(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植保植检站 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是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保障。区(县)植保站病虫测报工作量大面宽,很辛苦,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因素。提出了高素质的测报队伍是基础;扎实规范工作是关键;测报设备是保障;激励机制是动力。关键词:病虫测报;测报队伍;技术规范;测报设备;激励机制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和重点,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广大农民防治提供信息指导的重任,是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保障。区(县)病虫测报工作量大面宽,很辛苦,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基层工作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思考,提出了以下看法,与同行探讨,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1 高素质的测报队伍是基础1.1 测报人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病虫测报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强度高,时间长。区(县)测报人员的待遇低、条件差,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各种困难。因此,测报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特别重要。1.2 队伍要稳定,业务要熟练区(县)植保站要面向全区(县)的农业植物病虫害监测预测和防治,工作量大面宽,一般要求有多年测报经验的专职测报人员不得少于4名,且要具备对本区(县)常发病虫害发生流行基本情况调研,基本数据分析,基本规律把握和基本趋势判断等方面的业务能力。1.3 加强学习,增强业务技能病虫测报是一项技术性强、多学科综合的工作,需要测报人员及时掌握多方面的知识。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作物品种、布局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势必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变化,加之每年气候条件不尽相同,即使常规病虫害年际间发生动态也有较大差异。另外,随着国际、国内贸易的日益频繁,一些新的病虫害随之发生。这就要求测报人员多学习,勤思考,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高自身业务技能,才能达到为“三农”服务的目的。2 扎实规范工作是关键2.1 技术规范是重点测报工作的科学严谨性要求必须有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它是预报工作的基础,不仅关系到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而且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历史利用价值都很重要。2.1.1 调查技术规范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繁多,田间分布型等随种类变化而差异显著。有的害虫不同虫态的分布型也不一样,例如粘虫卵随机分布,而幼虫为聚集分布。有害生物自然分布复杂多变,决定了调查技术的多样性。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区(县)植保站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参照国家或省测报规范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本区(县)的调查技术规范。2.1.2 资料整事规范许多区(县)植保站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但由于这些资料整理不规范,年际间可比性差,使用率有限且不方便,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要求。因此,资料规范整理是必要的。2.1.3 信息发布规范信息发布是病虫测报事业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信息发布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信息量的大小,可读性,进一步影响到信息的利用率。因此,区(县)植保站有必要规范信息发布。信息发布文字预报用白色纸张印刷普通预报,包括中长期和短期预报。对于流行性、迁飞性和暴发性有害生物发生早期,出现严重征兆时发布预警。用蓝色纸张印刷以引起注意。在确认有害生物呈现大发生态势时,要求采取应急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发布警报,用红色纸张印刷,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2.1.4 汇报制度规范为保证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准确掌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态势,必须建立规范的汇报制度。对于信息发布前的监测信息特别是飞蝗、玉米螟等迁飞性害虫和小麦条锈病等流行性病害应坚持5日汇报制,对于已经发布发生趋势信息,跟踪调查发生动态的坚持旬报制。汇报应有统一格式、统一项目、统一采用E-mail。2.2 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拓展情报发布方式是出路区(县)植保站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病虫预报信息发布和逐级传递方式,即以纸张为载体,以邮电系统、乡(镇)农技员和村组干部为传播媒体的逐级传播方式,这种方式信息传递层次多,时间长,容易错过防治适期。特别是对于一些流行性、迁飞性、突发性病虫害。另外,传递过程中信息损失在所难免,甚至错传、漏传的可能性大,信息覆盖率、利用率低。若能与气象部门、报社、广播电视台、电信等部门合作,拓展情报发布方式,如新闻报刊、手机短信预报等,有条件的区(县)还可与电视台合作制作病虫电视预报,将大大提高病虫信息的时效性和利用率。3 测报设备是保障区(县)植保站的测报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下乡调查,大田普查是日常工作,强度大,时间长,为了及时获取疫情信息,一个区(县)植保站首先必须拥有一辆测报专用车。其次要有病理实验室、昆虫实验室、化验室、标本室、档案室、微机室等场所及配套设备,用于室内观测、鉴定、饲养、保存病虫。再次要有稳定的、标准的病虫调察观测圃,提高病虫观测的系统性和可比性。另外要拥有黑光灯、虫情自动测报灯、性诱器等测报设备以减轻测报人员田间调查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4 激励机制是动力区(县)植保站的测报工作任务重、强度大、时间长、待遇低,而且管理上、运行机制上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激励、惩罚机制,影响了区(县)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若能通过测报调查补贴和科学考核等手段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测报人员积极性,必将提高区(县)植保站测报工作服务“三农”的效果。 -
报告(十八)大地老虎(Larger Cutworm,Giant Cutworm)
出版时间:2013大地老虎(Trachea tokionisButler),别名黑虫、地蚕、土蚕、切根虫、截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在日本和俄罗斯等国也有发生报道。参见小地老虎的为害状。图3-47 大地老虎成虫(左:雄成虫;右:雌成虫)(张治良摄)成虫体长20~22mm,翅展52~62mm,暗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分枝较长,向端部渐短小,几达末端。前翅褐色,前缘自基部至2/3处黑褐色;肾纹、环纹、剑纹明显,周缘各围以黑褐色边,肾纹外方有1个黑色条斑;亚基线、外横线均为双条曲线,但有时不明显,外缘具1列黑点,内侧至亚缘线间为暗褐色。后翅淡褐色,外缘具很宽的黑褐色边。卵半球形,大小 1.8mm×1.5mm,初浅黄色,渐变褐色,孵化前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41~61mm,头部黄褐色,额区在颅顶相会处呈双峰毗连;体黄褐色,体表多皱纹,微小颗粒不显;前胸盾片褐色;臀板除末端两根刚毛附近为黄褐色外,几乎全部为一整块深色斑,并满布龟裂状皱纹;腹部第1~8节背面的4个毛片,前2个等于或略小于后2个。蛹长23~29mm,腹部第3~5节明显较中胸及腹部第1~2节粗,腹端具1对臀棘。图3-48 大地老虎幼虫大地老虎在我国各地均为1年发生1代。以低龄幼虫在田埂杂草丛及绿肥田中表土层越冬。3~5月份以越冬幼虫为主要为害虫态,5~6月份进入为害盛期,温度达20℃以上时,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夏,滞育期长达100天左右,9~10月羽化为成虫。卵多产于土表或幼嫩杂草茎叶上,每头雌虫可产卵约1000粒。幼虫孵化后取食一段时间即以2~4龄幼虫越冬。参见小地老虎防治。 -
报告常见果树栽培技术
出版时间:2015苹果原产于欧洲中部、东南部,中亚及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全书同),至今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苹果外观艳丽、营养丰富、供应期长、耐贮藏,又有较广泛的加工用途,能满足人们对果品的多种需求。目前,我国从国外引进和选育的栽培品种有250个,用于商品栽培的主要品种只有20个左右。早熟品种主要有:早捷、藤牧1号、新嘎拉、珊夏等;中晚熟品种主要有:元帅系、津轻、金冠、新乔纳金等;晚熟品种主要有:着色富士系、王林、澳洲青苹等。(1)萌芽前整地、中耕除草。全园喷1次杀菌剂,可选用10%“果康宝”、30%“腐烂敌”或“腐必清”、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花芽膨大期,对花量大的树进行花前复剪;追施氮肥,施肥后灌一次透水,然后中耕除草。丘陵山地果园进行地膜覆盖穴贮肥水。(3)花序伸出至分离期,按间距法进行人工疏花,同时,疏去所留花序中的部分边花。全树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0%多抗霉素、50%异菌脲)加10%吡虫啉。上年苹果棉蚜、苹果瘤蚜和白粉病发生严重的果园,可喷一次“毒死蜱”加硫黄悬浮剂。(4)随时刮除大枝、树干上的轮纹病瘤和病斑、腐烂病和干腐病病皮,并涂腐殖酸铜水剂(或“腐必清”、农抗120、843康复剂)杀菌消毒。(1)人工辅助授粉或果园放蜂传粉,壁蜂授粉。(2)盛花期喷1%中生菌素加300倍硼砂防治霉心病和缩果病;喷保美灵、高桩素以端正果形,提高果形指数;喷稀土微肥、增红剂1号促进苹果增加红色;花量过多的果园进行化学疏花。(3)对幼旺树的花枝采用基部环剥或环割,提高坐果率。(1)花后及时灌水1~2次。结合喷药,叶面喷施0.3%尿素或氨基酸复合肥、0.3%高效钙2~3次。清耕制果园行内及时中耕除草。(2)花后7~10天,喷1次杀菌剂加杀虫杀螨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加入四螨嗪或三唑锡。花后10天开始人工疏果,疏果需在15天内完成。疏果结束后,果实套袋前2~3天,全园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加入25%除虫脲或25%灭幼脲、20%氰戊菊酯。施药后2~3天红色品种开始套袋,同一果园在1周内完成。监测桃小食心虫出土情况,并在出土盛期地面喷布辛硫磷或毒死蜱。(3)夏季修剪。应及时疏除萌蘖枝及背上徒长枝。对果台副梢和结果组中的强枝摘心,对着生部位适当的背上枝、直立枝进行扭梢。(1)采用1∶2∶200波尔多液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等杀菌剂交替使用。防治轮纹病、炭疽病,每隔15天左右喷药1次,重点在雨后喷药。斑点落叶病病叶率30%~50%时,喷布多抗霉素或异菌脲。未套袋果园视虫情继续进行桃小食心虫地面防治,然后在树上卵果率达1%~1.5%时,喷联苯菊酯或氯氟氢菊酯或杀铃脲悬浮剂,并随时摘除虫果深埋。做好叶螨预测预报,每片叶有7~8头活动螨时,喷三唑锡或四螨嗪。腐烂病较重的果园,做好检查刮治及涂药工作。(2)春梢停长后,全园追施磷钾肥,施肥后浇水,以后视降水情况进行灌水。覆盖制果园进行覆盖,清耕制果园灌水后及时中耕除草,生草剂果园刈割后覆盖树盘。晚熟品种在果实膨大期可追一次磷钾肥,并结合喷药叶面喷施2~3次0.3%磷酸二氢钾溶液。(3)提前进行销售准备工作。早熟品种及时采收并施基肥。(4)继续做好夏季修剪工作。山地果园进行蓄水,平地果园及时排水。(1)采收前20~30天红色品种果实摘除果袋外袋,经3~5天晴天后摘除内袋。同时(采前20天),全园喷布生物源制剂或低毒残留农药,如中生菌素、百菌清或铜高尚等,用于防治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树干绑草把诱集叶蛾。果实除袋后在树冠下铺设反光膜,同时,进行摘叶、转果。秋剪疏除过密枝和徒长枝,剪除未成熟的嫩梢。(2)全园按苹果成熟度分期采收。采前在苹果堆放地铺3厘米细沙,诱捕脱果做茧的桃小食心虫幼虫。采后清洗分级,打蜡包装。黄色品种和绿色品种可连袋采收。拣拾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的病果。(3)果实采收后(晚熟品种采收前)秋施基肥。结合施基肥对果园进行深翻改土并灌水。检查并处理苹果小吉丁虫及天牛。(4)落叶后,清理果园落叶、枯枝、病果。土壤封冻前全园灌冻水。(1)根据生产任务及天气条件进行全园冬季修剪。结合冬剪,剪除病虫枝梢、病僵果,刮除老粗翘皮、枝干病害的病瘤、病斑,将刮下的病残组织及时深埋或烧毁。然后全园喷1次杀菌剂,药剂可选用波尔多液、农抗120水剂、菌毒清水剂、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进行市场调查。制定年度果园生产计划,准备肥料、农药、农机具及其他生产资料,组织技术培训。桃原产于我国黄河上游的高原地带,已有4000多年栽培历史。桃在我国分布区域很广,其中,以华北、华东地区栽培较多。搭配品种时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外观美、品质好、商品价值高、丰产稳产的良种。二是要根据当地交通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适当安排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三是对自花授粉、坐果率低或花粉少的品种,注意配植授粉树。四是土层较浅、肥水条件较差的地方,应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五是开发特早熟或特晚熟的品种,以延长市场供应时间。(1)冬季整形修剪。(2)病虫害防治。清除枯枝、落叶、杂草;结合冬剪,剪除病枝、病果,刮老树皮,集中烧毁。萌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红蜘蛛、桑白蚧及桃树病害。(3)土肥水管理。一般在解冻后期芽前1~2周进行。全年施肥量一般按每生产100千克果实施纯氮0.7~0.8千克,五氧化二磷0.5~0.6千克,氧化钾1千克,施肥量以氮肥为主,施入全年氮肥施用量的1/3 (在估产的基础上确定施肥量)。施肥后灌水。浇水后进行中耕,深度一般掌握在8~10厘米。(1)病虫害防治。花芽露萼期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蚜虫。结合喷药,可加入3%~5%的硫酸亚铁,防治桃穿孔病和缺铁失绿症。在4月、5月经常检查树干,以防治桃红颈天牛。(2)疏花。对于大久保、庆丰等坐果率高的品种,一般从花蕾期开始进行疏花。人工疏花方法为先疏去结果枝基部花,留中、上部花,中、上部则疏双花,留单花,预备枝上的花全部疏除。化学疏花一般于花开80%时喷0.5~0.8波美度石硫合剂,2~4天后再喷1次,对白凤、大久保等品种具有良好的作用。石硫合剂疏花药效稳定,安全性高,又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1)土肥水管理。生长衰弱的桃树在花后应施肥浇水,施肥以氮肥为主,用量为第一次施肥量的1/2。生长健壮的桃树在此期不施肥,只在春旱时灌水。灌水后进行中耕除草。(2)疏果。坐果多的桃园,在花后1周进行第一次疏果,约留最后留果量的3倍。一般品种在花后3~4周,第二次落果后坐果相对稳定时进行,在硬核前完成。果实在树上的分配,一般长果枝上大型果留1~2个,中型果留2~3个,小型果留4~5个;中果枝上大型果留1个,中型果留1~2个,小型果留2~3个;短果枝上大型果每2~3个短果枝留1个果,中型果留1个果,小型果留1~2个果;预备枝不留果。疏果的方法是先疏萎黄果、小果、畸形果、并生果、病虫果和果枝基部果。(3)夏季修剪。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夏剪。(4)病虫害防治5月上旬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防治疮痂病、桃穿孔病、蚜虫、梨小食心虫等病虫害。桑白蚧危害严重的桃园可喷0.3波美度石硫合剂。如遇多雨潮湿天气或病害较严重时,要增加喷药次数。同时,注意防治红颈天牛。5月下旬至6月上旬防治桃蛀螟和其他病虫害。结合喷药可加入0.3%~0.5%的尿素进行叶面喷肥。(1)土肥水管理。6月上中旬,正处于硬核期及花芽分化前,是需肥的关键时期。要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氮、磷、钾用量占全年施肥量的1/3。这一时期桃树对水敏感,缺水和水分过多都易引起落果,要求灌水要适中,灌水后进行中耕除草。(2)果实套袋。6月落果后对中、晚熟品种进行套袋。纸袋色泽宜采用黄色或橘黄色,袋的种类有无底袋和有底袋两种,生产上多用无底袋,用无底袋可从袋口检查果顶部色泽变化情况来确定分批采收时间。(3)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红颈天牛。7月中下旬喷杀虫、杀菌剂防治桃蛀螟及其他病害。同时结合喷药,喷布0.3%~0.5%的磷酸二氢钾。(4)其他管理。对幼旺树进行第三次夏剪,对陆续成熟的早熟品种和中早熟品种,应及时采收。(1)果实采收。这一时期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陆续成熟,要及时采收出售。一般就地销售宜于八九成熟采收;近距离外运可在七八成熟采收。制罐用桃宜在七八成熟采收。(2)土肥水管理。7月、8月是北方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桃园积水。对中、晚熟品种果实采收后要进行补肥,以磷、钾肥为主配合氮肥。(3)夏季修剪。幼旺树进行第四次夏剪。(1)深翻施基肥。果实采收后在树冠外围挖深、宽各60厘米的沟进行深翻,并结合深翻基肥。一般每生产100千克果实,施优质有机肥100~150千克,同时,施入一定量的速效肥,施肥量占全年施肥量的1/3。(2)秋耕。在落叶前对全园进行秋耕。靠近树干周围宜浅,约10厘米,由内向外逐渐加深,外围一般为20~25厘米。(3)灌冻水。冬初(11月上旬)应灌一次冻水,以保持越冬水分的供应。梨原产自我国,除海南省外全国各地都有栽培,产量在国内仅次于苹果与柑橘。梨园应选择较冷凉干燥,有灌溉条件、交通方便的地方,梨树对土壤适应性强,以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透水和保水性强的沙质壤土最好。山地、丘陵、平原、河滩地都可栽植梨树,山区、丘陵以选向阳背风处最好。山地、丘陵梨园沿等高线栽植,定植前必须对定植行进行深翻改土,做好水土保持工程后再栽苗。梨大多数品种自花不实,必须配置其他品种作授粉树,授粉品种应选择与主栽品种亲和力强、花期相同或相近、花粉量多、发芽率高,并与主栽品种互为授粉的优质丰产品种,一个主栽品种宜配1~2个授粉品种,比例为(3~4)∶1。(1)定植时期。一般秋季10月定植最好,也可在春季梨苗萌芽前定植。(2)栽植密度。采用高密度或超高密度乔砧密植。株行距(1~2)米×(3~3.5)米或(0.4~0.5)米×(3~4)米,亩(1亩≈667平方米。全书同)栽111~555株。一般早中熟品种栽植密度大于晚熟品种。(3)苗木准备。选用苗高1米以上、干径1厘米以上、嫁接口愈合良好、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优质壮苗,苗木根系注意保湿。(4)定植。在改土后定植行上挖穴,将苗木根系舒展均匀放于坑中,然后回填细表土,边填土边提苗,再踏实,使根系与土壤接触紧密,使嫁接口与土面水平,灌足定根水,待水渗下后,再盖一层干细土,用黑色塑料薄膜或稻草覆盖保湿。(1)制定果园管理计划。准备肥料、农药及工具等生产资料,组织技术培训。(2)病虫害防治。刮树皮,树干涂白。清理果园残留病叶、病果、病虫枯枝,集中烧毁。(3)全园冬季整形修剪。早春喷布防护剂等防止幼树抽条。(1)做好幼树越冬的后期保护管理。新定植的幼树定干、刻芽、抹芽。根基覆地膜增温保湿。(2)全园顶凌刨园耙地,修筑树盘。中耕、除草。生草园准备播种工作。(3)及时灌水和追施速效氮肥。宜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水(人粪尿或沼肥)结合速效氮肥施用,满足开花坐果需要,施肥量占全年20%左右。按每亩定产2000千克,每产100千克果实应施入氮0.8千克,五氧化二磷0.6千克、氧化钾0.8千克的要求,每亩施猪粪400千克,尿素4千克,猪粪加4倍水稀释后施用,施后全园春灌。(4)芽鳞片松动露白时全园喷一次铲除剂,可选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梨大食心虫、梨木虱危害严重的梨园,可加放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消灭越冬和出蛰早期的害虫及防治梨大食心虫转芽。在根部病害和缺素症的梨园,挖根检查,发现病树,及时施农抗120或多种微量元素。在树基培土、地面喷雾或树干涂抹药环等阻止多种害虫出土、上树。(5)花前复剪。去除过多的花芽(序)和衰弱花枝。(1)注意梨开花期当地天气预报。采用灌水、熏烟等办法预防花期霜冻。(2)据田间调查与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喷1次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梨蚜、梨木虱。剪除梨黑星病梢,摘梨大食心虫、梨实蜂虫果,利用灯光诱杀或人工捕捉金龟子、梨茎蜂等害虫。悬挂性诱捕器或糖醋罐,测报和诱杀梨小食心虫。落花后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黑星病。梨木虱、梨实蜂严重的梨园加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3)花期放蜂、喷硼砂、人工授粉、疏花疏果。(1)生长季节可选用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防治黑星病、锈病、黑斑病。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苏云金芽孢杆菌、浏阳霉素等防治蛾类及其他害虫。及时剪除梨茎蜂虫梢和梨实蜂、梨大食心虫等虫果,人工捕杀金龟子。(2)果实套袋。在谢花后15~20天,喷施1次腐殖酸钙或氨基酸钙,在喷钙后2~3天集中喷1次杀菌剂与杀虫剂的混合液,药液干后立即套袋。(3)土肥水管理。树体进入“亮叶期”后施肥,土施腐熟有机肥水(人粪尿或沼液等)或速效氮肥,适当补充钾肥(如草木灰等),其用量为猪粪1000千克、尿素6千克、硫酸钾20千克,并灌水。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补肥。同时,进行中耕锄草,割、压绿肥,树盘覆草。(4)夏季修剪。抹芽、摘心、剪梢、环割或环剥等调节营养分配,促进坐果、果实发育与花芽分化。(1)保护果实,注重防治病虫害。病害喷施杀菌剂,如1∶2∶200波尔多液、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防虫主要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0%灭幼脲3号每亩25克、1.2%烟碱乳油1000~20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或0.2%苦参碱1000~1500倍液等。(2)追施氮、磷、钾复合肥(土施)。施入后灌水,促进果实膨大。结合喷药多次根外补肥。干旱时全园补水,中耕控制杂草,树盘覆草保墒。(3)继续夏季修剪。疏除徒长枝、萌蘖枝、背上直立枝,对有利用价值和有生长空间的枝进行拉枝、摘心。幼旺树注意控冠促花,调整枝条生长角度。(4)吊枝和顶枝。防止枝条因果实增重而折断。(1)红色梨品种。摘袋透光,摘叶、转果等促进着色。(2)防治病虫害,促进果实发育。喷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同时混合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果面艳丽、糖度高的品种采前注意防御鸟害。(3)叶面喷沼液等氮肥或磷酸二氢钾。采前适度控水,促进着色和成熟,提高梨果品种。采前30天停止土壤追肥,采前20天停止根外追肥。(4)果实分批采收。及时分级、包装与运销。清除杂草,准备秋施基肥。(1)土壤改良,扩穴深翻,秋施基肥。每亩秋施秸秆2000千克、猪粪600千克、钙镁磷肥30千克,加适量速效肥和一些微肥。土壤封前灌一次透水,促进树体安全越冬。(2)幼旺树要及时控制贪青生长。促进枝条成熟,提高越冬抗寒力。(3)叶面喷布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加40%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加0.5%尿素等保护功能叶片。树干绑草诱集扑杀越冬害虫。落叶后扫除落叶、杂草、枯枝、病腐落果等深埋或烧毁。树干涂白。菠萝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凤梨科凤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菠萝品种分为3类:皇后类、卡因类和西班牙类。目前,我国栽培的主要品种就属于这3大类。栽培品种有皇后、金皇后、菲律宾(巴厘)、纳塔尔、神湾、鲁比等;菲律宾(巴厘)是华南地区主栽品种。栽培品种有无刺卡因(又名“夏威夷”、“沙捞越”)、台凤、希路等。栽培品种主要有西班牙、土种、新加坡罐用种、卡比宗那等。菠萝植株的根系是由茎节上的根点直接发生而形成,有气生根和地下根(菌根)2种。气生根是菠萝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茎和各种芽苗叶腋里。地下根为菌根,主要分布20~30厘米深度的土层,浅生好气。根点先萌发气生根,当气生根接触土壤后,如条件适宜,很快就转变为地下根。1.茎菠萝的茎分为地上茎和地下茎。埋于土中的茎称地下茎,地下茎着生地下根,萌发地下芽;地上茎被螺旋状排列的叶片紧包,不裸露茎顶部中央是生长点,在营养生长阶段不断分生叶片,至生殖生长阶段则分化成花芽,形成花序。2.芽芽是由成熟的茎节上着生的休眠芽发生,一般在花芽分化后抽生花序时,部分休眠芽即相继萌发成为芽。芽是繁殖后代的器官,根据芽体着生的位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顶芽。着生在果实的顶部,叶多而密集,根点多,发根快,结果整齐,但芽体较小,定植后要2年左右才结果。(2)托芽。着生在果实的基部和果柄上,每株2~6个,托芽可以通过假植培育后作种苗,发根慢,但结果果形大,定植后要2年左右才结果。(3)吸芽。着生在地上茎的叶腋间,芽体比顶芽和托芽大,生产上主要用它来接替母株结果,也普遍用作种苗。吸芽定植后1年到1年半就能结果,大吸芽种植一年即可开花结果。(4)地下芽。由地下茎的芽萌发,量少且细弱,极少用作种苗。菠萝的茎叶片为剑状革质。抗旱性强:在一定范围内,叶片数多,叶面积大,果实越大。不同品种抽生的叶片总数不同,卡因品种抽生60~80张叶,叶缘无刺或叶尖端有少量小刺;菲律宾品种抽生叶片40~60张,叶缘有细而密的刺。植株中最长的叶片称为标准叶即“D”叶。菠萝花序为头状花序或穗状花序,由肉质中轴周围的50~170朵小花聚生构成。一般是基部小花先开,逐步向上开花;同品种及自花不育,故通常菠萝无种子。菠萝的果实是肉质果,由花序的肉质中轴(果心)和聚生于中轴周围小花的肉质子房、花被、苞片基部等融合发育而成。果实的形状、大小、色泽因品种、植株强弱及果实发育期的温度情况而异。卡因品种果实大而重(1.5~3.0千克/果),果眼大而平浅:菲律宾品种果实较小(0.5~1.5千克/果),果眼深而尖。菠萝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比较强,但更适应于温暖湿润的气候,菠萝栽培区要求年平均气温20~27℃,冬季平均气温高于10℃;菠萝耐旱性较强,雨水过于集中对根系生长不利;光照不足,植株生长势弱,果小品质差,阳光过强时叶片变成红黄色,果实易受日灼;疏松、透气性好、pH值为4.5~6.0的土壤种植菠萝最适宜。目前菠萝生产周期主要有5年3造、4年3造、4年2造,个别1.5年1造,最后一造收果后全园耕耙后重新种植。1.芽体繁殖利用老熟菠萝粗壮的顶芽、托芽和吸芽,通过假植培育后作种苗。2.组织培养繁殖菠萝组织培养苗一般由专业机构进行培育。组织培养苗适应性强,生长快速、成熟整齐、品质较好。1.园地选择园地应选择缓坡丘陵山地,排水良好,pH值为4.5~5.5疏松的酸性土,坡向以西南向为佳,东向次之。2.种植季节华南全年均可定植,5~8月是定植的主要季节,充分利用采果后摘下的各种芽体作种苗,且此时各种芽体老熟,高温多湿的气候也适宜定植后的幼苗生根和新叶生长。3.整地施基肥(1)耕翻。全园深翻20~30厘米,多犁少耙,保持泥团直径5~8厘米大小的块状,有利好气性的菠萝根系生长良好;土壤过碎,泥土易板结,大雨时泥土溅积到植株心部,妨碍植株新叶的生长发育。(2)整畦。方式有平畦、垒畦和浅沟畦三种:畦面宽度1.0~1.5米;畦沟宽0.3~0.4米、深0.2~0.25米。不易保水的沙地可开宽度1.0米、深0.30~0.35米的浅沟畦。要求选留一定面积土地作育苗地。(3)施基肥。整畦时施基肥,施入猪牛粪等优质有机肥20000~25000千克/公顷,过磷酸钙750千克/公顷,麸肥750千克/公顷,石灰1000千克/公顷,肥土混匀。4.栽植技术(1)定植方式。可选用双行、3行和宽窄畦4行3种方式。(2)定植密度。卡因品种植45000~60000株/公顷;菲律宾种植60000~75000株/公顷;肥水充足时,密度大,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单果重则下降,抽蕾期、成熟期也晚半个月左右;小行距30~35厘米,株距20~30厘米。(3)种植方法。种苗要分级分地段种植,中等大小的种苗要健壮,叶肥厚浓绿,叶数8~12张。深耕浅种,以生长点不入土为原则,以免泥土溅入株心。生产上一般按顶芽入土3~4厘米,吸芽入土4~5厘米,大吸芽入土6~8厘米进行浅种:入土后小苗要扶正压实。种后0~40天要查苗补苗。1.需肥特点生长结果需钾量最多,氮居中,磷较少,氮、磷、钾三要素适宜比例为(3~4)∶1∶(3~4)。2.基肥一般采果后施。施猪牛粪等优质有机肥20000~25000千克/公顷、过磷酸钙750千克/公顷、饼肥750千克/公顷。也可用三元复合肥1500千克/公顷代替上述肥料。3.追肥(1)壮苗肥。密植园根际施肥不方便时,在施足基肥基础上,每月叶面追肥2次,肥料溶液参考配方为每3000千克水加尿素25千克、硫酸钾25~30千克、硫酸镁2千克、硫酸亚铁2千克、硫酸锌2千克溶解。如果追肥为根际施肥,壮苗肥在定植后20天左右施尿素或碳铵750千克/公顷。(2)促蕾肥。在定植后5~6个月施复合肥900千克/公顷,促进花芽分化。(3)壮果催芽肥。在定植后9~10个月施复合肥300千克/公顷;壮芽肥在采果后施尿素250~300千克/公顷、复合肥250千克/公顷。投产菠萝园一年至少施促蕾肥和壮芽肥。1.除草新开垦的菠萝园,杂草还比较少,一般一年除草4次左右,第一次在3~4月进行,浅锄轻铲;第二次除草在5~6月进行;第三次除草在正造果采收后即7~8月结合施重肥进行。第四次除草在秋冬季进行。已投产一年的菠萝地除草可减少至每年2次,一次在5~6月,另一次在秋冬季。但行间和畦面上的零星杂草每月至少拔除1次,以免杂草结籽散落在畦面和行间,造成危害。2.培土生长期间的培土,一般在雨后和采果后进行。采果后培土高度要盖过吸芽的基部。防止因雨水冲刷,导致一些根系裸露,使植株早衰和结果后倒伏。在雨后进行轻培土,即将被雨水冲到畦沟的表土培的畦面,盖住裸露的根系。被冲塌的叠畦壁,也应立即修复,等高畦内沟在雨季必须挖通,避免渍水造成菠萝烂根,导致凋萎或心腐。1.催花技术(1)封顶。新种植株营养生长达到催花标准时(“菲律宾”40厘米长的叶片25张、卡因种34张时)即进行催花。当果实谢花后7天左右,顶芽长到5~7厘米高时即进行封顶,具体做法是:一手扶果,另一手四指掌握幼果,扶稳,用大拇指将小顶芽推断。(2)托芽。果实发育的同时果柄上的托芽也大量萌生,常常影响果实正常发育,严重影响产量。因此,在托芽萌发到3~4厘米长时则分期分批摘除,每次摘除1~2个,摘2~3次;用托芽作繁殖材料,卡因种可采取留近果柄基部2个芽,其余分批摘除。(3)激素催花。菠萝植株的催花标准是:“菲律宾”品种有长35厘米以上、宽4.5厘米的叶片30张以上,植株重为1.5千克以上;卡因种有长40厘米以上、宽5.5厘米的叶片35张以上,植株重为3.0千克以上。采用乙烯利进行催花,乙烯利的浓度和用量要根据季节气温和品种来决定,一般高温季节宜在阴天或傍晚进行,使用浓度稍低些,如在5~7月“菲律宾”品种一般用乙烯利1500倍液,即1毫升乙烯利对水1.5千克,附加尿素15克,每株灌心20毫升;卡因种则要用1000倍液,即1毫升乙烯利对水1千克,附加尿素10克,每株灌心30毫升。而开春和入秋气温偏低,浓度要高些,如2~4月或8月以后,“菲律宾”品种要用乙烯利1000倍液,每株灌心25毫升;卡因种则需用乙烯利500倍液,每株灌心30毫升。5天后花芽就开始分化,25~28天抽蕾,抽蕾率通常达90%以上,抽蕾和成熟期也比较一致。2.激素喷果技术应用植物激素喷果,对菠萝果实的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菠萝果实经激素处理后,还可以延长其成熟期。常用来喷果的激素有赤霉素、萘乙酸和萘乙酸钠。(1)赤霉素喷果。在菠萝上使用浓度为50毫克/千克和70毫克/千克,即1克赤霉素用5毫升酒精溶解后,对水20千克或14.5千克,再加入0.1千克尿素混合拌匀喷果至湿润即可。喷后用草盖果则效果更好。大田生产通常喷2次,第一次在花蕾小花全部谢花时,可用50毫克/千克浓度喷;喷后20天左右再以70毫克/千克浓度喷第二次,可有效促进果实发育。(2)萘乙酸和萘乙酸钠喷果。通常在开花末期用万分之一浓度喷第一次;隔15~20天再用万分之二浓度喷第二次。每次都应加0.5%的尿素一起喷果,以提高激素的增产效果。应注意,萘乙酸及其钠盐,在浓度超过百万分之五十时,对吸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用时不能将药液喷到或流到叶腋和茎部,更不能喷到中小吸芽上,以免引起早抽蕾,果小,经济效益低。(3)乙烯利催熟。菠萝生产上常用乙烯利催熟,效果较好,特别是秋、冬果采用乙烯利催熟,不仅使果肉色泽良好,而且还能提早果实成熟,提前加工。同时,果实成熟一致,便于采收,降低生产成本。用乙烯利催熟时的果实成熟度,一般掌握在七成熟时进行。若按抽蕾至催熟时的天数计算,夏果约在100天,秋果110天左右,冬果则需120~130天。催熟过早,品质差,产量下降。1.采收标准菠萝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果皮由绿色逐渐转变成草绿色,再转变成成熟时所特有的黄色或橙黄色,有光泽;果肉颜色由白色逐渐转变成淡黄色或黄色,并呈半透明状;果肉逐渐由硬变软,果汁明显增加,糖分提高,并具有浓郁的香味时可采收。2.采收方法雨天不宜采果;鲜销果采收时用利刀割断果柄(果柄保留长度2~3厘米),顶芽是否保留则根据销售要求有所选择,收时用利刀割断果柄,留果柄长2~3厘米,除净托芽及苞片。根据销售要求留顶芽或不留顶芽。不留顶芽,平果顶削去顶芽。采果时要轻采轻放,尽量避免机械损伤。采后要及时调运,如运输不及而暂时堆放,果不宜堆叠过高,以免压伤,上面要用树叶或杂草覆盖,以预防夏季烈日灼伤或冬季冻害。3.分级通常按品种、成熟度、果实大小分级。按成熟度可分成加工用、近地鲜销用和远运鲜销用3种;按果实大小分级有利于加工与定价等。杂柑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种或类型的柑橘杂交培育而成的新品种。具有果大、无核、质优、丰产、耐贮藏等优良性状;杂柑中主推品种有天草、不知火。1.椪柑椪柑较耐寒耐热,适应性广,所有柑橘产区均可栽培。早熟品种有太田椪柑。中熟品种有中国柑橘研究所选育的新生系3号椪柑和湖南的无核椪柑,是主要的推广品种。晚熟椪柑有岩溪晚芦。2.温州蜜柑该品种耐寒不耐热,适宜南方中海拔地区种植,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有宫本、大浦、山川、市文。早熟的兴津、山下红和日南一号。1.脐橙主要品种有日本的清家、脐橙4号、丰脐、纽约尔、奈维林娜、华红脐橙、福本、卡拉卡拉、血橙等。2.夏橙是柑橘中成熟最晚品种,目前,推广的主要品种有奧灵达,阿尔及尔、卡特和康性尔等。3.普通甜橙是我国的主栽品种:北碚447、铜水72-1、江津78-1、红橙、冰糖橙、无核雪柑,是原柑橘换代品种。特早熟品种有龙都早香柚,早熟的琯溪蜜柚、新都柚2号,中熟的沙田柚的优系、垫江白柚,晚熟的晚白柚及选系矮晚柚。主要品种有金弹、尤里卡、里斯本、美国香水柠檬等。柑橘根系一般少有根毛,主要靠菌根吸收水分和养分。柑橘根系一年内有三次生长高峰期,并且与枝梢呈交错生长。第一次生长高峰期在春梢生长盛期之后出现;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在夏梢生长盛期之后出现;第三次生长高峰期在秋梢生长盛期之后出现;直到冬季土温下降后转入休眠状态。1.柑橘的芽柑橘的芽为复芽,柑橘顶芽有“自枯”现象,因而顶端优势不强,侧芽萌发力强,构成柑橘丛生性强的特点。柑橘的芽,在当年形成,当年即可萌发,一般是春季形成的芽,夏季可以萌发,夏芽能在秋季萌发。如果肥水充足条件下,经人工摘心等处理,还可以提前萌发。2.柑橘的花芽大多数品种的花芽为混合芽,芽内既有花原始体,又有枝叶原始体,萌发后先抽枝叶,在所抽的枝上开花结果。3.柑橘枝梢(1)柑橘枝梢依发生的时期划分。分为春梢、夏梢、秋梢等。春梢:一般在2~4月(立春至立夏)发生。萌发较整齐,数量较多。春梢因发育状态不同,有营养枝和结果枝之别。橙类、宽皮柑橘等的结果枝都是春梢。春梢营养枝在幼树和青壮树上能继续抽生夏梢和秋梢,在成年结果树上继续抽梢较少,多成为第二年的结果母枝。夏梢:一般在5~7月(立夏至立秋)陆续发生,抽梢不整齐,但生长壮旺。幼树发生夏梢较多,可用来培养骨干枝,加速树冠形成,夏梢可以成为良好的结果母枝,但初结果树抽生夏梢会加剧落果,因此,抹除夏芽是减少落果的措施之一。秋梢:在8~10月(立秋至立冬)发生。枝长度、节间及叶的大小介于春梢和夏梢之间。秋梢是重要的结果母枝,以8月梢为最好,以后随抽发时间推迟,次年开花结果能力愈低,晚秋梢几乎无法利用,反而削弱树势。(2)柑橘枝梢依枝条的性质划分。可划分为营养枝、结果枝和结果母枝。营养枝:只有叶芽而无花芽的枝条,称为营养枝。营养枝又分为普通营养枝、徒长枝、纤细枝、弱枝等。结果母枝:着生混合芽,抽生结果枝,开花结果的枝条称为结果母枝。柑橘结果母枝的种类,有春梢母枝,夏梢母枝、秋梢母枝、春夏梢母枝、春秋梢母枝、夏秋梢母枝和多年生母枝等。结果枝:直接开花结果的枝条称为结果枝。依其开花习性和叶的着生状况,通常分为4种:有叶花序枝、有叶单花枝、无叶花序枝、无叶单花枝。1.花芽分化柑橘具有四季成花的特性;花芽分化的时间,一般是在秋梢停止生长后开始,至第二年春季开花前进行。促进花芽分化的措施:一是保持树势健壮,秋冬防止落叶;二是开春后及时促发大量健壮的营养枝;三是采果前后及时施肥;提早采果和分期采果,促进恢复树势;四是秋梢停止生长适当断根控水,并进行根外追肥;五是在花芽分化开始前20~30天采用环割、环剥粗枝或采用植物生长抑制剂抑制旺树的营养生长促进花芽分化。2.开花大多数柑橘品种,必须经过授粉受精后才能结果,否则子房不能发育而脱落。但有些品种如脐橙、温州蜜柑、无核柚、南丰蜜橘等,可以不经过授粉受精而结成无核果。(1)坐果柑橘谢花后由子房膨大发育成为正常果实,生产上称为坐果。柑橘成年结果树,一般柑橘的坐果率只有1%~5%,丰产园可达10%以上。(2)落花落果从花蕾至果实发育成熟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花果脱落的现象,称为落花落果。柑橘落花落果的时期和数量比较集中,一般有以下四次:第一次是落蕾和落花,主要原因是树体营养不良,或冬春气温过低等不良气候,造成花器发育不全引起。第二次是第一次生理落果,一般从谢花后即开始脱落,以1~4周落果量较大,脱落的是微膨大幼果。这次落果数量较多,主要是授粉受精不良引起的。第三次是第二次生理落果,一般是从谢花后5~8周脱落已膨大的小果,一般落果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故又称为6月落果。幼果发育过程中养分供应不足是本次落果的主要原因。第四次是后期落果是在果实已充分膨大或临近成熟时的落果,这次落果对产量的影响是很大的;主要原因是干旱、虫害严重或养分供应不足。一般柑橘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温度15℃的地区;最适温度为23~30℃,≥10℃年积温为4500℃以上;较耐阴,年日照时数为1000~2700小时;需要较湿润的气候,年降水量以1200~2000毫米,在柑橘生长季节,雨量多而均匀;适应性亦较广、紫色土、红黄壤、冲积潮土等都能生长结果。土壤pH值以5.5~6.5为宜。1.常用砧木品种有枳、红橘、香橙、酸橙、甜橙和酸柚等。2.常用嫁接方法春季采用单芽切接或小芽腹接法;秋季采用单芽枝腹接、嫁接成活率较高。1.整理(1)园地选择。选水源充足又无山洪冲刷或积水的丘陵山地,坡度应在25℃以下,土层深厚、心土结构松软、易透水、透气的沙土壤为佳。若土壤理化性状较差应进行改土。(2)因地制宜。划分小区,并合理设计园间道路,作业道及排洪系统,防护林的营造,建筑物的安排等进行科学配置规划。(3)修筑梯田。为保持水土,同时便于管理操作,必须修筑等高水平梯田。梯田的宽度应根据山坡度而定,如20°~25°的台面宽应在3.5~4米,坡度越小,台面越宽。2.定植(1)选苗木。要选经过嫁接的一年生良种壮苗,并尽可能带土移植,适当修剪过多的树冠枝条。(2)挖定植穴。在定植前3个月挖定植穴、深宽0.8米×0.6米,每穴50~100千克或其他禽畜粪,杂草青料并加0.5~1千克石灰,与心土拌匀后回填入穴;为防下沉,回填土应比土面高10~20厘米。(3)适时定植。定植最适时期为春季2~3月春梢尚未抽发之时。灌水方便的果园,也可在晚秋定植,有利于次年早发。柑橘栽植株行距离依种类品种(系)、砧木、地势、土壤及气候等不同而异。柚类最宽,甜橙次之,宽皮柑橘、柠檬较窄,佛手、金橘最窄。一般丘陵山地土壤瘠薄宜窄,冲积地、平坝地要宽。根据各地栽培经验,各种相橘每亩栽植株数大约如下:柚子30~40株(行株距4米×4米或5米×4米),宽皮柑橘、甜橙40~60株(行株距4米×4米或3米×4米),柠檬60~80株(行株距3米×4米)。(4)定植方法。在准备好的定植穴开深5~10厘米的定植穴,放入苗后覆土、松紧适度,勿过紧或过松。苗木不能直接栽在肥料上,避免根系与肥接触而“烧”根。(5)定植后管理。定植后灌足定根水,并立支架以防大风摇动,影响成活并做好树盘覆盖,以保湿。定植后20~30天恢复生长,每半个月施稀薄的腐熟人粪尿一次,以促生长,并经常防治病虫害,统一放梢,培养良好树冠。1.整形修剪(1)苗木剪顶定干法。在夏季新梢老熟后,离地面20~25厘米处剪顶使其分生主枝;培养矮干多分枝苗木。(2)抹芽控梢法。在剪顶后新梢萌芽时开始抹除零星早发的新梢,至每株有5~6芽梢时停止抹芽,待新梢长至5~8厘米时选留生长健壮,分布均匀的新梢3~4个作为主枝,其余都抹掉,主枝长过18厘米时短截,让其发新梢,以后依次类推,逐渐培养成圆头形丰产树冠。2.土壤管理(1)进行深翻,扩穴。增施有机肥料,如垃圾、作物秸秆及禽畜粪等;幼龄期于行间套种豆科等绿肥作物,并在适当时期将绿肥、秸秆开沟压埋。加快土壤熟化进程,创造有利柑橘生长的水、肥、气、热条件。(2)树盘。除用绿肥外,还可用作物秸秆、树叶等材料覆盖树盘,可起到保湿、稳定地温、增加有机质等作用。3.水肥管理(1)灌水。南方秋冬易发生干旱。当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下时便需灌水,可以采取沟灌浸润或全园漫灌或树盘灌水等方法。有条件可建喷灌设施,既节水又增效。(2)施肥。幼龄树以促进生长扩大树冠为目标,应以氮肥为主,并以少量多次为好。1~3年生的施肥量,年均每株每年可施纯氮0.2~0.5千克,从少到多逐步提高。施用时间可掌握在每次梢抽发之前。1.树体修剪春、夏、秋三季都可以进行修剪。常用的修剪方法有短截、疏剪、缩剪、抹芽放梢、疏芽疏梢、拉线整形、摘心、环割环剥、疏花疏果等。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生长结果习性进行修剪。一般树势强,直立的品种,多在树冠上部外围结果,故除修剪内部过密的细弱枝外,树冠外围的枝条应少剪;树势稍弱,树冠内外枝条均可结果的品种(如美国脐橙),以短果枝结果较高,故修剪宜轻,一般以短截为主,以促发较多粗壮短枝(结果母枝)。(2)按不同枝梢生长结果特性修剪。春梢:生长好的可成为翌年结果母枝或夏秋梢基枝。故修剪应去弱留强,去密留匀。夏梢:徒长性较强,扰乱树型,且抽发太多会加重生理落果,故应抹除或长至15~20厘米时短截,使之抽生2~3枝秋梢成为结果母枝。秋梢:生长充实,成为结果母枝百分率高,故不加修剪,但过密者应疏除一部分。冬梢:生长不充实徒耗养分,应及早抹除。(3)根据植株树势和结果情况采取不同修剪法。对生长正常的稳产树,修剪程度要轻,仅剪除病虫害枝,交叉荫蔽枝,适当控制夏秋梢数量。大龄树,因其结果多,夏秋梢抽生少,则修剪宜轻,以删除为主结合短截的方法。培养生长良好的春夏秋梢成为翌年结果母枝。对小龄树,由于结果少树势强,各次梢都较粗壮,故修剪应较重,采用短截结合疏删,减少次年的花量,为下一年丰产打下基础。(4)环割环剥。环割是用利刀呈环状切破枝、干皮层的技术。环剥是用利刀在枝干上对切两刀环圈状割口,并剥去这一带状皮层的一种技术。在柑橘生产上应用环割环剥技术,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种:①秋季(8月下旬至9月中旬)环割促进花芽分化。②花期(初花期至谢花期)环割或环剥减少落花落果,提高坐果率。③夏季环割或环剥促进果实转色,提高含糖量和可溶性固形物,降低含酸量,增进品质。环割圈数为1~3圈,环剥宽度为0.2~0.5厘米。主要处理对象是生长势强,无花或少花,落花落果严重而低产的品种品系、幼旺树和初结果树。2.水肥管理(1)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其比例以3 ∶1为适当。要根据柑橘生长结果的需要和各种肥料的性质,合理搭配使用。一般柑橘对氮磷钾三要素需要量的比例为1∶0.5∶0.7。此外还应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2)施肥时期和施肥量。成年结果树栽培目的在于促进多抽梢,多结果,并保持梢果平衡,达到丰产优质。施肥主要抓4个时期。①春芽萌发期施用促梢壮花肥,以氮为主,配合磷、钾,施用量占全年20%,具体是每亩人粪尿1500千克,尿素7.5千克。②幼果生长期施保果肥,以氮为主,配合磷肥,占全年施肥量10%。③秋梢期施壮梢壮果肥:以速效与迟效肥结合,即每亩施优质人粪尿1500~2000千克,加腐熟饼肥50千克,加尿素10千克。肥量占全年35%,在新梢自剪后,根外追肥二次。④采果前后施基肥,仍以速效与迟效肥结合,肥量占全年35%。以厩肥计算,每亩施3000~4000千克,并结合施石灰50~100千克。(3)采收。柑橘宜适期采收,否则,不仅影响当年产量、果实的品质、耐性及抗病性,也影响树势恢复、花芽分化和翌年的产量。柑橘过早采收的不良影响有:果实品质差。果实的转色成熟过程是着色、增糖降酸的过程。若采收过早,必然是果小,着色不良,果汁中糖少酸多,风味酸淡。把未熟果作为商品销售,会严重影响信誉。产量降低。因果实成熟前,果重仍在继续增加,过早采收会影响单果重而减产。柑橘过迟采收,也会带来不良影响:降低品质。如温州蜜柑、红橘等过迟采收,果实过分成熟,容易造成浮皮果(发泡),风味变淡;不耐贮运。甜橙过分成熟,易发生油斑病,果肉组织松软,易腐烂,不耐运。增加落果。果实过分成熟,果柄形成离层,会增加采前落果而减产。影响翌年产量。过迟采收,会影响树势的恢复和花芽的形成,导致次年减产。柑橘果皮的油胞层是保护层,组织脆嫩,容易受机械损伤,破坏油胞层,容易遭受绿霉病、蒂腐病、黑腐病等病菌侵入,导致果实腐烂,降低贮藏和运输性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必须进行细致采收。葡萄原产黑海、里海和地中海沿岸,有5000年的栽培历史。葡萄具有早果丰产、优质高效、适应性强等栽培特点,可以采用露地生产、设施栽培、盆栽造型及庭院绿化等多种形式。苗木要求根系发达完好,无根瘤病和根结线虫病;苗木芽体饱满,有3个以上的饱满芽;粗度(根茎处)0.8厘米以上,嫁接口(嫁接苗)愈合良好;无枝干病害。建议采用脱毒苗木。根据气候特点、土壤特点,结合品种的类型、成熟期、品质、耐贮运性、抗逆性等制订品种规划方案,同时,考虑市场、交通、消费和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主要品种包括四倍玫香、兴华一号、青提、京秀等早熟品种和红地球、皇家秋天等中、晚熟品种。埋土防寒地区多以棚架、小棚架和自由扇形篱架为主。不埋土防寒地区的优势架式有棚架、小棚架、单干双臂篱架和“高宽垂”T形架。(1)去绑绳、坚固或换铁丝。在出土上架之前,对葡萄架进行整理。彻底清除前一年的绑缚材料。对倾斜、松动的立柱必须扶正、埋实。及时补设锈断铁丝,用紧线器拉紧固定好拉线,为上架做准备。(2)及时出土、松蔓上架。一般在当地山桃初花期或杏栽培品种的花蕾显著膨大期,对葡萄及时出土或撤除防寒物,枝蔓上架。出土时要求尽量少伤枝蔓。出土后应将主蔓基部的松土掏干净,然后修整好畦面。(3)扒翘皮、刮病斑。在上架前应扒或刮掉老蔓上的翘皮和病斑,将刮下的病体收集好带出果园烧毁,以消灭越冬病原和虫卵,伤口可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涂抹,消毒保护。(4)清园。消除冬季修剪遗留的残枝败叶、杂草、绑缚物等。(5)土、肥、水管理。结合施“催芽肥”,视情况可对全园进行浅翻耕,深度一般为15~20厘米。也可通过开施肥沟,达到疏松土壤的目的。还可进行园地地面覆盖地膜、秸秆、稻草等。芽萌动前追施尿素、腐熟人粪尿、碳酸氢铵等,配合少量的磷、钾肥,使用量占全年的10%~15%。可在萌芽前、后各灌水一次。萌芽前喷布3~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助杀剂1000倍液,防治白粉病、介壳虫及其他越冬病虫菌源。萌芽后展叶前喷布0.5~2波美度石硫合剂消除结果母枝上残存的越冬病虫害。(1)抹芽调整。在葡萄芽萌发后尚未展叶前,按照“去弱留壮、去晚留早、去密留单、去外留近、去夹留顺”的原则,抹去瘦弱芽、晚萌芽、多余芽及位置不当的芽,留下壮芽。抹芽宜早不宜迟,一般分2~3次进行,每次间隔为3~5天。(2)定梢定果、引缚固定。定梢是抹芽的继续,当新梢长到15~20厘米时能辨别有无花序,可分清新梢强弱时进行。一般壮枝留1~2个花序,中庸枝留1个花序,延长枝及细弱枝不留花序。定梢定果后应及时布置架面引绑固定,防止风折。(3)新梢摘心、去卷须。开花前7天左右至初花期对结果枝进行摘心,随枝梢生长及时去除卷须,新梢长到40~50厘米时进行引导和绑缚,整理架面,并及时处理副梢。(4)土肥水管理。及时补充“花前肥水”。每公顷可施氮磷钾复合肥225~300千克,最迟在花前1周施入,追肥后灌水。及时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一般为5~10厘米,里浅外深,尽量避免伤害根系。缺锌或缺硼严重的果园,在花前2~3周,应每隔1周叶片追施锌肥或硼肥,以利正常开花受精和幼果发育。葡萄是喜钾植物,定期喷施0.3%尿素加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可促进幼叶等正常生长发育。(5)病虫害防治。开花前主要防治对象是葡萄穗轴褐枯病、灰霉病、霜霉病、黑痘病、白粉病等病害及绿盲蝽、瘿螨等虫害。(1)花期放蜂。花期放蜂可有效提高坐果率,对授粉不良的品种和雌雄花品种尤为重要。(2)整理架面。开花前后进行夏剪时,进一步整理和绑缚新梢。随时去除所有新发生的卷须。(3)花期喷硼。落花落果严重的品种,在开花前两周喷0.3%的硼砂,隔1周再喷一次,可提高坐果率。(1)架面整理。继续加强架面整理,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防止果实日灼。(2)疏果、套袋。一般在盛花后15~25天疏果,最迟不能迟于30~35天。疏果完成后尽早套袋。(3)环割或环剥。一般在结果枝或结果母枝上进行环割和环剥效果好。位置应放在花穗以下节间内进行。环割的间距为3厘米左右。环剥宽度3~6毫米。并用杀菌剂涂抹伤口后,再用黑色塑料薄膜包扎。(4)土肥水管理。花后4~8天追施“壮果肥”,每亩施饼肥60~100千克、尿素15千克、钾肥10千克效果较好。施肥后灌水。着色期前后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以促进果实和枝梢成熟。果粒开始膨大后,每10天喷1次3%~5%的草木灰和0.5%~2%的磷肥浸出液,或0.1%~0.3%的尿素,或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连续喷施3~4次,对提高果实品质有明显作用。还可喷钙、锰、锌等微肥。同时,及时中耕,深度5~10厘米。如果葡萄行间种苜蓿、草木樨、三叶草等,必须适时进行割埋处理,以保证枝蔓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5)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枝叶正常生长。重点防治黑痘病、霜霉病、褐斑病、炭疽病、白粉病、蛾类、叶蝉、十星叶甲、透翅蛾等。进入6月之后,是葡萄霜霉病的高发期,也是炭疽病、白腐病等的感染时期,可间隔15~20天用杀菌药剂交替使用防治。(1)熟前追肥。在晚熟品种成熟前,要控氮肥,增磷、钾肥。可在开始着色期每亩施磷肥50千克、钾肥30千克,浅沟或穴施均可,施肥后覆土灌水,然后中耕保墒。同时,喷2~3次0.2%~0.3%的磷酸二氢钾或1%~3%过磷酸钙溶液以提高品质,连续喷2~3次氨基酸钙以提高耐贮运性。(2)控制水分。中、晚熟品种此期应控制灌水。若遇连续干旱天气,应适当灌水。对果实已采收的早熟品种,在采后及时灌水。降雨较多时,山地果园注意蓄水,平地果园做好排水工作。(3)去袋增色。无色品种不去袋,采收时连同果袋一同摘下。有色品种可在采收前10天左右将袋下部撕开,以增加果实受光,促进良好着色。另外,也可以通过分批摘袋的方式来达到分期采收的目的。若使用的纸袋透光度较高,能够满足着色的要求,也可不摘袋,以生产洁净无污染的果品。去袋后适当疏掉遮光的枝蔓和叶片,促进果实着色和新梢成熟。(4)架面管理。及时处理结果枝、营养枝上的副梢,促进成熟,并继续绑蔓,防止风害。(5)防治病虫鸟害。重点防治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褐斑病。需特别注意下部果穗发生白腐病。应交替使用杀菌剂。对于一些糖分含量高、颜色鲜艳的品种,如京秀等易受鸟害,必要时可张网保护。成熟时遇雨易裂果品种可进行避雨栽培,防止裂果、染病。(6)葡萄采收。鲜食品种主要依据生理成熟状况确定采收期,其标志是有色品种充分表现出该品种固有的色泽,无色品种呈黄色或白绿色,果粒透明状。同时,大多数品种果粒变软而有弹性,达到该品种的含糖量和风味时即可采收。外销或贮藏的可适当早采;酿造品种一般根据不同酒类所要求的含糖量采收,当该品种果实达到酿酒所需要的含糖指标、色泽风味即可采收;制汁、制干品种要求含糖量达到最高时采收。鲜食葡萄采收前10~15天停止灌水。选择每日清晨或傍晚时采收,同时,尽量留长穗轴,便于包装时拎提果穗,亦尽量不擦掉果粉。采收时用手指捏住穗梗,用采果剪紧靠枝条剪断,随即装入果筐。采下的葡萄放在阴凉通风处,及时进行分级、包装、贮运或加工、销售。(1)保护叶片,防止枝蔓徒长。(2)深翻改土、秋施基肥。葡萄定植后的最初几年应结合深施基肥进行深翻改土。一般深翻50~60厘米。通常用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并加入少量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等速效性肥料,在葡萄采收后及早施入。基肥施用量占全年总施肥量的50%~60%。基肥常采用沟施。(3)灌水。深翻及施基肥后立即浇透水,使土壤与根系密切接合,促进肥料分解。(1)冬季修剪。冬季修剪应在葡萄正常落叶之后2~3周内进行。但北方,由于秋天霜冻来得早,葡萄叶片来不及自然脱落便受冻干枯脱落,需及时修剪以确保土壤结冻以前进行埋土防寒。(2)清园、消毒。清除葡萄园内的枯枝、落叶、僵果,集中深埋或销毁。喷1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菌源。(3)越冬防寒。华北地区葡萄需要防寒越冬。在当地土壤封冻前15天开始埋土。埋土方式与厚度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4)灌水。在土壤封冻前要灌1次封冻水,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减少表土层的温度变幅,提高根系的抗寒性。台农一号、青皮芒、水英达、鸡蛋芒(粤西一号)、白玉象牙。金煌芒、红象牙芒、玉文芒6号、贵妃、黄金煌、紫花芒(又名农院3号)、象牙22号、金穗芒、桂热10号、金兴、桂热120、吕宋、田阳香芒、串芒、象牙芒、红金煌芒。桂七芒、凯特芒、红苹芒、印度一号、桂香芒。芒果的主根发达、侧根少,生长较深。根的生长一年中有两次高峰期,第一次在果实采收后到秋梢萌芽前,第二次在秋梢停止生长后到冬季低温来临前。1.结果母枝芒果树在8~10月抽生的秋梢和11月上中旬抽生的早冬梢是次年主要的结果母枝。2.花芽分化的时期早中熟品种在11~12月,晚熟品种在1~2月,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花芽分化期因气候的差异可能相差15~25天。3.花和开花期顶生或腋生的圆锥状花序;花型有雄花和两性花两种,雄花量大,两性花量少,雄花子房退化。早中熟品种的开花期在11月至次年2月,晚熟品种如栽培管理适宜开花期在3~5月。花期授粉:芒果是典型的虫媒花植物,传粉主要昆虫是蝇类,因此,花期要在果园采取措施吸引蝇类。4.果实生长与成熟期果实生长期110~150天。华南地区主栽的早熟品种一般成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中熟品种一般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晚熟品种成熟期大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芒果适宜的年平均气温在20~24℃。临界低温-3℃范围内生长;芒果耐湿、耐旱,但花期如阴雨连绵则不利花朵的授粉受精;芒果生长结果良好要求充足的光照;pH值为5.5~7.0的各种类型土壤均可栽植芒果。(1)常用砧木。一般选用土芒、扁桃(柳叶芒)的实生苗。(2)常用嫁接方法。单芽枝腹接、切接。1.园地选择及整理一般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丘陵坡地建园。采用等高定点开坑或按等高线开垦成简易梯田后定点开坑。坑直径1米、深0.8米;在定植前2个月左右挖好,坑底填入绿肥或草皮20千克、厩肥30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及石灰0.5千克混合堆沤,使之在定植前腐解沉实。2.种植时期一般选择春植(3~4月)和秋植(9~10月)。以选择在春季进行为佳,其次是秋植,此时雨水少,气候干燥,必须注意淋水。3.定植规格定植规格可依据园地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水平确定,一般株行距(3~5)米×(4~6)米;每亩栽22~55株;配置授粉树。4.栽植后管理(1)浇足定根水,并覆盖杂草在树盘。(2)在苗旁宜用竹子或树枝支撑果苗,以防风吹摇动伤根而影响成活。1.土壤管理丘陵坡地果园一般土质较瘦瘠,种后的第二年起应在每年进行深翻改土。方法是沿树冠滴水线开环状沟,沟深40厘米,沟宽30厘米,用绿肥或猪牛粪等农家肥与土壤混合或分层压埋于沟中,改良土壤。并适当撒施石灰中和土壤酸性。2.肥水管理幼苗定植成活后一个月施水肥,可淋施10%腐熟麸水,或1%~2%的复合肥加0.5%尿素,兑水淋施,每株施3~5千克水肥。每隔1~2个月施一次,以后在雨后每株撒施复合肥50克,第二年增加到75~100克。3.树体管理幼树整形修剪原则上采取轻剪,加速生长,加快分枝,尽快扩大树冠,提早成型。修剪可在每次新梢萌发前进行,培养主干高30~50厘米,树冠矮生,有2~3条主枝的矮生、主枝和侧枝紧凑并向四周均匀分布的自然圆头形或疏散分层形疏树冠。新梢转绿后再适当短截,并结合采用拉枝、吊枝、撑开等方法调整分枝角度。4.防虫保梢护梢为害新梢的主要病虫有芒果尾夜蛾、尺蠖、金龟子,要勤检查,及时防治。1.周年施肥时期和用量(1)花前肥。在2月上中旬施,氮、磷、钾配合。一般施复合肥0.5~1.5千克/株;如干旱结合灌水施肥。(2)壮果肥。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谢花后施肥。施速效氮肥和钾肥各0.5~1.0千克/株,花量小的植株可不施氮肥。(3)采果肥。在8~9月采果后施,以氮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速效氮肥0.5~1.0千克/株加复合肥0.5~1.0千克/株。10月中旬结合灌水追施速尿素促进晚秋梢和早冬梢萌芽;可起到延迟次年花期的效果。(4)基肥。在8~9月结合采果肥与基肥同时施入。结合深翻改土进行,沿树冠滴水线开环状沟,沟深40厘米,沟宽30厘米,基肥以厩肥、堆肥、绿肥等有机肥为主,施30~50千克/株、磷肥1.0~1.5千克/株。2.结果母枝的培养一般直径在0.7~0.9厘米的结果母枝易成花且坐果率高,过粗的不易成花,过小的易成花但坐果难。通过两次修剪来培养结果母枝:第一次在8月下旬前完成采果后的修剪;第二次在10月中旬全园灌水并施少量尿素或其他速效性氮肥,促使全园在10下旬到11月上旬有60%以上的枝梢萌芽。第二次在萌发的秋梢长到5~10厘米时进行,此时疏剪过密、过弱或过强的新梢,每剪口留梢2~3条,促使选留的新梢生长壮实,在12月中下旬老熟,顺利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开始抽生花穗。3.花期调整技术由于早春低温阴雨对芒果的授粉受精的危害较大,必须避开此时开花,因此,必须进行花期调整,主要方法如下:(1)人工摘除早花穗。生产上将2月中旬前抽生的花穗视为早花,一般都要控制。紫花芒等一些品种的花序再生能力强,可通过摘除早期抽生的顶生花穗,促进腋芽进行花芽分化,可推迟花期15~20天,避开3月低温阴雨天气对开花的影响。(2)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在合适时段叶面喷雾(试用参考浓度800~2000毫克/升),可延迟花期10天左右,1~2月早抽生的花穗人工摘除后每隔7~10天喷一次多效唑(试用参考浓度400~800毫克/升),喷1~2次可延迟花期30天左右。(3)树体管理。分为采果后修剪和果实生长期修剪。(4)采果后修剪。结果树的修剪一般在采果后10~15天进行,不宜延迟到9月下旬以后才修剪。初结果树修剪量小。成年结果树要疏剪顶生和外围的过密枝、衰老弱枝、下垂枝、病虫害枝、卡古枝回缩树冠之问的交叉枝;短截过长营养枝和结果母枝,保证树冠通风透光。(5)果实生长期修剪。为提高果实品质,要保证树冠通风透光,6月上中旬疏剪挂果部位中上部的营养枝,疏剪遮盖果实的枝叶和果实旁“老鼠尾”状的花穗残梗;每果穗选留果实2~3个,其余的疏除。剪除影响主枝生长的辅助枝,着生位置不当的重叠枝、交叉枝以及病虫枝、徒长枝,剪掉过长、过旺枝,促进有效分枝生长。1.纸袋的选择芒果套袋一般根据品种果实的大小,选用相应规格且质量好的芒果专用纸袋进行果实套袋。2.套袋时期芒果一般在谢花后35~45天,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时进行(像鸡蛋大小)。华南地区一般要求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雨季来临之前进行,套袋时间过早,由于果柄幼嫩,易受损伤而影响以后果实的生长,同时由于果实太小,不易确定果实的形状是否端正,或因生理落果而影响套袋的成功率。套袋过晚,果实过大增加了套袋的难度,易将果实套落,同时,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套袋应选在晴天进行。3.芒果套袋的方法(1)套袋前的准备。套袋前修剪,疏除病虫枝、交叉枝,并起先疏果,并剪去落果果梗;再用1∶1∶100的波尔多液、800倍施保克或500倍大生等杀菌剂喷施果面。果面干后套袋,要求当天喷药当天套完。(2)套袋操作。套袋前先将整捆果袋放在潮湿处,让它们返潮、柔韧,以便于使用,套袋时先将纸袋撑开,并用手将底部拍打一下,使之膨胀起来,然后,用左手两指夹着果柄,右手拿着纸袋,将幼果套入袋内,袋口按顺序向中部折叠,最后弯折封口铁丝,将袋口绑紧于果柄的上部,使果实在袋内悬空,防止袋纸贴近果皮造成摩擦伤或日灼。1.果实成熟度确定果实已不再长大,果实两肩浑圆,果皮颜色变暗;切开果实,种壳变硬,果肉浅黄色;果实放在水中出现半下沉或下沉现象,即表明果实进入成熟阶段。2.采收方法一般采用人工采收。适宜时间为上午9时至下午3时。采收时工人应戴手套,采用“一果两剪”的方法,即第1剪留果柄长约5厘米;第2剪留果柄长约0.5厘米。树冠矮小的树应单果采收。要留果梗2~3厘米剪果,以免剪口近蒂部传染病菌。高大的芒果树难以做到精细采收,适宜方法是用顶端绑着网袋和钩刀的长竹竿,将果钩入网袋。作业要轻拿轻放,小心搬运,力求不损伤果皮,不弄断果柄,倒放或平放于阴凉处,尽快作采后处理。3.芒果采后处理芒果采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及时进行防腐处理、激素应用、适当包装和低温贮运等技术处理以保证其商品性。三月红、白蜡、冰糖荔、水东黑叶等。禾荔、黑叶、钦州红荔、糯米荔大造等。灵山香荔、桂味、糯米糍等。由主根、侧根、须根及根毛组成。荔枝根系可与真菌共生,形成内生菌根。荔枝根系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周年生长。根系全年有3次生长高峰期:第一次是盛花后至夏梢萌发前,对生理落果有较大影响;第二次生长高峰在7~8月,这时果实已采收,适合根系生长,对培养壮健的秋梢起着重要作用,第三次生长高峰在9~10月,此时秋梢正生长或老熟。个别年份11月气温高,雨水充足,每次根系生长来一次高峰后,接着便是地上部的枝叶生长高峰期,栽培上常通过促根促梢生长,断根抑新(冬)梢。荔枝为常绿乔木,多年生,高为5~20米。主干直立粗壮,分枝多,形成圆头或半圆头树冠;树皮光滑,灰褐或黑褐色,纹理密致,呈棕红色,颜色深浅因品种、树龄不同而异。荔枝的新梢多从枝梢的顶端及其下2~3个芽抽出,一年中新梢抽生的次数,因树龄、树势、品种和外界条件而定。未结果的幼年树一年可抽生5~7次梢,一般春梢抽1次(2~4月),夏梢抽1~2次(5~7月),秋梢抽2~3次(7~10月),冬梢抽一次(11~12月);中年树在肥水充足条件下,可抽新梢3~5次;老年树一般在采果后抽1~2次新梢,每次新梢从抽出至成熟一般需35~70天。荔枝抽生枝条和开花结果的关系:荔枝的结果树,春梢、夏梢的抽生影响花质,引起落果;冬梢的萌发不利于花芽分化,导致无花无果;秋梢是结果母枝,应尽量培育其粗壮,而春、夏、冬梢则应采取农业和化学调控技术加以控制或杀死。在枝条修剪上,应剪除阴枝、弱枝、病虫枝,以有利于秋梢抽出和生长壮健为标准。荔枝的花顶生或侧生,聚伞状圆锥花序,花序大多数由上年生秋梢顶芽及靠近顶芽几个腋芽抽出。花序长15~20厘米,每花序的花数一般为300~400朵。荔枝小花淡黄绿色,无花瓣,花盘上有蜜腺能分泌蜜糖,吸引昆虫传粉。包括4种类型:雌花、雄花、两性花及变态花,只有雌花能正常结果。在同一花序中往往出现雌雄异熟现象,造成坐果率较低。荔枝果实由果柄、果蒂、果皮、果肉(假种皮)及种子等五部分组成。果实发育成熟分3个阶段,即胚、果皮和种皮发育阶段,子叶迅速生长阶段,果肉迅速生长和果实成熟阶段。荔枝栽培适宜在年平均温度18~20℃的地区,一月平均温度10~17℃,绝对温度-2℃以上为宜。年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花期、小果期少雨。荔枝生长旺盛期和采果前,应无风害。对山地红壤、黄壤、平地沙壤、黏土、冲积土适应性较强。一般采用空中压条和嫁接。嫁接一般选用当地酸荔枝作糯米糍、妃子笑、大红袍的砧木。在4~5月进行嫁接。嫁接速度是影响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1.园地选择一般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山坳谷地或山地建园。2.种植时期一般选择春植(2~5月)和秋植(9~10月)。以选择在春季进行为佳,因为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雨水充足,日照又不太强,有利于苗木发根萌芽,成活率较高。其次是秋植,此时雨水少,气候干燥,必须注意淋水。3.定植密度定植规格可依据园地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水平确定,一般株行距(4~5)米×(5~6)米;每亩栽22~55株;配置授粉树。4.开大穴、改土在定植前2个月左右挖好深宽各0.8~1米的定植穴,穴底填入绿肥或草皮20千克、厩肥30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及石灰0.5千克混合堆沤,使之在定植前腐解沉实。5.栽植后管理(1)保持土壤湿润,在定植1个月内,晴旱天气要经常淋水,一般3~7天淋一次。雨多时要注意排除树盘积水,特别要注意因穴土下沉而造成的植穴内积水。(2)在风大的地方宜用竹子或树枝支撑果苗,以防风吹摇动伤根而影响成活。(3)植后30天,可检查植株成活情况,未成活的及时补种。1.土壤管理山地果园一般土质较瘦瘠,从植后的第二年起要逐年深翻改土。方法是沿原植穴外围开环状沟或长方形沟,沟深50~60厘米,用绿肥或猪牛粪等农家肥与土壤混合或分层压埋于沟中,并适当撒施石灰中和土壤酸性;平地果园还可采用逐年客土或培土的方法,加厚土层,施入腐熟有机质肥料,改良土壤。2.肥水管理定植后1个月即可施肥,以水肥为主,勤施薄施。一般分2~3次施肥,即在枝梢顶芽萌动时、新叶由红转绿时和新梢转绿后各施1次。第1次可淋施10%~30%腐熟麸水,或1%~2%的复合肥加0.5%尿素,对水淋施,每株浇3~5千克。以后在雨后每株撒施复合肥20~25克,尿素10~20克。3.树体管理幼龄树修剪以轻剪为主,多采用短截、摘心、疏梢、拉枝等方法,要求培养主干高30~50厘米,树冠矮生,有3~4条主枝的矮生、主枝和侧枝紧凑并向四周均勾分布的半圆头形树冠。修剪可在每次新梢萌发前进行,轻微剪去交叉枝、过密枝和弱小的枝条,并结合采用拉枝、吊枝、撑开等方法调整分枝角度。4.防虫保梢护梢为害新梢的主要病虫有卷叶虫、尺蠖、金龟子、蒂蛀虫、瘿蚊、蓟马等,要勤检查,及时防治,喷药防治病虫时可结合根外追肥促梢、壮梢。1.土壤管理(1)中耕除草。每年中耕除草2~3次。第一次在采果前或采果后结合施肥进行,可促发新梢、加速树势恢复,宜浅耕约10~15厘米。第二次在秋梢老熟后进行,深可15~20厘米,以切断部分吸收根、减少根群吸水能力、利于抑制冬梢萌发。第三次在开花前约一个月进行,宜浅,深约10厘米。可疏松土层、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吸收。(2)培土客土。在秋、冬季结合清园进行。于树冠下土面培泥,厚6~10厘米。切忌堆积过厚,以防生根和土层积水缺氧伤根。(3)深翻改土。于树冠外围土层挖沟,深0~70厘米,分层压入杂草、绿肥、垃圾,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根群生长。2.灌溉水分是荔枝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在抽梢的时候,施肥往往要结合灌溉,以促进根系的吸收,但在控梢的季节,不仅要控制水分的供应,而且还要通过翻土来达到制水的目的,因为控制水分的供应,可以使枝梢生长缓慢或停止,以利于花芽分化。在1~2月份,花芽形态分化期,若遇干旱,要灌水促花芽抽出。3.修剪清园(1)修剪。采果时要一果两剪,先把果穗连同结果枝基部、甚至结果母枝下面的枝梢基部一起剪下,然后才剪下果穗。果穗下面的枝梢回缩多长,取决于结果母枝枝梢生长的好坏,生长好的回缩短些,生长差的回缩长些。采果施肥后立即进行修剪,剪去病虫枝、荫蔽枝、交叉枝、重叠枝、回缩衰退枝。修剪后,荔枝留枝梢20~25条为宜。(2)清园。修剪后在树冠滴水线下挖两个长1米,深、宽各30~40厘米的坑,把修剪下来的枝叶和园内杂草埋入坑底,然后撒石灰0.5千克,上层用猪粪5~10千克、生物有机肥3~5千克、钙镁磷肥0.5~1千克拌表土将坑填至高出地面10~15厘米,最后在地面撒石灰粉消毒。(3)杀虫。全园全面喷一次农药防治病虫害。可用25%杀虫双500倍,加64%杀毒矾600倍,也可用40%乐斯本1000倍或农地乐1000~1500倍,加90%乙膦铝500倍。(4)衰弱树更新。视衰退程度进行回缩修剪。衰退程度轻的剪除衰弱枝,平施肥料;衰退程度重的要回缩到较大的侧枝甚至主枝,同时进行根系更新,重施有机肥。4.秋梢管理(1)采果前肥。约在采果前7~10天施下,作用是采果后加快恢复树势、促发秋梢、培养壮健结果母枝、奠定翌年丰产基础,此期以氮为主,磷、钾配合,氮施用量占全年施肥量45%~55%,磷、钾占30%~40%。应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在秋季采果后和末春初施入。荔枝以土壤施肥为主,并根据各物候期的实际需要,辅以叶面喷肥。如用0.3%~0.4%尿素,0.3%~0.4%磷酸二氢钾,0.03%~0.05%复合型核苷酸,0.05%~0.1%硼酸,0.02%~0.05%硼砂,0.3%~0.5%硫酸镁。(2)适时放梢。健壮的秋梢是荔枝龙眼优良的结果母枝。通过科学的肥水管理,合理留果,修剪疏芽等综合措施,培养健壮的结果母枝。严格掌握放梢时间,使结果母枝能适时抽出,适时老熟,正常进入花芽分化。要根据不同品种、树龄、树势、挂果量、管理水平和气候特点,灵活安排采后留梢时间及次数。一般适龄树留梢二次,以秋梢作结果母枝;壮龄树留一次秋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较适宜的荔枝结果母枝抽生时间是:早熟品种黑叶、香荔、糯米荔、桂味在9月中下旬;妃子笑和迟熟品种禾荔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3)及时防治病虫害。荔枝秋季病虫害较多,主要有樁象、爻纹细蛾、卷叶蛾、瘦螨(毛毡病)、瘿蚊、天牛、金龟子等。要根据气候情况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适时合理用药,以后隔7~10天喷一次,每梢喷药2~4次。药剂可选用52.25%农地乐1000~1500倍,48%乐斯本1000倍。5.控冬梢促花技术常用的控梢促花技术除上述培养适时健壮的秋梢外还可采取断根、环割、环剥、摘除冬梢、喷施生长抑制剂等方法。(1)断根。在末次梢充分老熟后,结合施基肥,在树冠滴水线外挖浅沟压绿或施入有机肥,如果树势较旺,估计可能抽出冬梢的,可在整个树盘翻土锄断细根。(2)环割。多用于青壮年树,一般在11~12月进行,最好在直径6~10厘米的大枝上环割,不要割树干,同时要注意掌握环割的深度,以刚达到木质部为准。(3)螺旋形环剥。对壮旺幼年结果树,可以使用螺旋形环剥。在末次梢老熟时可使用剥口宽0.2~0.3厘米的环剥刀环剥1~1.5圈,深度以刚达到木质部为准,环剥部位从离地面25厘米以上8~10厘米粗的主干、主枝或分枝。(4)使用化学调控技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控梢促花,目前生产上采用的“荔枝专用促花剂”和“花果灵”等荔枝生长调节剂,经过多年多地区大面积使用,对提高荔枝花的质量,缩短花穗,提高雌花雄花的比例,提高坐果率和产量,均取得较显著效果。6.壮花保花技术(1)施壮花肥。壮花肥一般在花穗抽出见到花蕾时施用(又称见花施肥)。施肥量视成花量及树势而定,一般每结果50千克的树面,施复合肥1千克加尿素0.2~0.5千克,或施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各0.5千克。另外,在开花前20天左右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或绿旺1号(高钾)1000倍加0.05%的硼砂,可促进花穗发育。(2)合理控穗。生产实践表明,一般抽生早的花穗以及过长的花穗花质差,雌花比例少,坐果率低,特别是花穗大的品种(如妃子笑),要合理调节和控制花量,以提高坐果率。①人工短截花穗。短截花穗可减少花量,提高花质。花穗短截的轻重要视品种而定,对花穗再生能力强、易抽二次花穗的品种如妃子笑、三月红可重些。②用于控穗的药物有荔枝丰产素、乙烯利等控制花穗。(3)防治病虫害。为害荔枝花穗的主要病虫害有荔枝樁象、荔枝瘿螨、尺蠖、蚜虫及荔枝霜疫霉病。可用乐斯本、克螨特、吡虫啉、灭百可、蚜力克和瑞毒霉锰锌、杀毒矾、大生M-45、甲霜灵等药物防治。7.开花期管理(1)放蜂授粉。一般要求每3~5亩放一箱蜂。(2)人工补助授粉。常用的人工辅助授粉方法是:用湿毛巾在刚开放的雄花花穗上来回轻轻摇动,收集花粉,然后将毛巾置于清水中,反复多次,使花粉悬浮液呈淡黄色的混浊液,即喷洒到雌花上。人工授粉注意事项:一是应选择气温在16℃以上的晴天进行;二是配制的花粉液放置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花粉失去活力,影响授粉效果。8.保果技术(1)施壮果肥。谢花后10~15天施壮果肥,作用是及时补充开花时的消耗、保证果实生长发育所需养分、减少第二次生理落果、促进果实增大、并避免树体养分的过度消耗、为秋梢萌发打下良好基础,此次以钾为主,氮磷配合,钾约占全年施肥量40%~50%,氮、磷占30%~40%。要注意根外追肥。(2)环割。对生长壮旺的树进行,雌花谢花后10~15天开始割,在4~6厘米粗的大枝上进行,割一圈,深至木质部。弱树不割。(3)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实绿豆大时用20毫克/升赤霉素保果。(4)加强水分管理。干旱时要灌水,高温、日照强时,要对树冠喷水,雨多积水时要及时排水。(5)及时防治病虫害。荔枝果实发育期主要病害有荔枝霜疫霉病、荔枝煤烟病、荔枝炭疽病,主要虫害有荔枝蒂蛀虫、荔枝樁象、荔枝小灰蝶等。1.果实采收(1)采收期的确定。用于贮藏的荔枝,采收成熟度应以八成熟为佳,此时的荔枝果皮基本转红,龟裂纹带嫩绿色或黄绿色,内果皮仍为白色,但荔枝品种可在近蒂处的内果皮有转红迹象时采收。荔枝八成熟时,果实内含物已基本接近最高值,糖酸比为70∶1左右,风味基本形成,在贮藏的过程中能够继续后熟,达到最佳风味。成熟度高的荔枝,不适于贮藏。(2)采收方法。荔枝最好在清晨日出或阴天时采收。中午、下午气温高,采后易使果皮失水而变色。雨天或雨后采的果实易产生裂果,不利贮藏。采摘时提倡短枝采果,不要损坏果穗以下的枝叶,保留果穗基部下方2~3个芽。带枝整簇荔枝的贮藏保色效果比不带枝的单果好。采收要轻摘、轻拿、轻放,避免内外伤。采下的果实应在树下就地分级,剔除烂果、裂果及其他被病虫为害的果实。2.预冷与包装(1)预冷。预冷是延长荔枝贮藏寿命的关键措施之一。为防褐变和腐烂,采后须尽快降低果温,排除田间热,可延长保鲜期。一般可采用冰水药液(即用冰水配药)浸果,既防腐保鲜又预冷。药液配方同常温保鲜。冰水药液温度5℃左右,浸果5~10分钟,果温可降到10℃左右,处理过程中每隔半小时左右要补加碎冰和药剂,以保持低温和药剂浓度。处理后迅速运进1~4℃冷库,进一步预冷,并进行去梗或扎果束包装。(2)包装。荔枝果实的包装主要有纸箱、塑料箱或内衬有多层纸的竹篓包装,每件重15千克左右,以便于装卸和轻拿轻放;从采收到入库所花时间愈短其贮藏寿命愈长,愈能保证质量。短时间的低温环境有利延长贮藏时间。1.香蕉类香蕉类的品种:广西矮香蕉、威廉斯、巴西2号、东莞中把、天宝香蕉、台湾8号、广东香蕉1号、广东香蕉2号。大种高把(青身高把)、大种矮把(青身矮把)、高脚顿地雷、矮脚顿地雷、河口中把、台蕉一号、红河中把、天宝矮蕉。2.粉蕉类西贡蕉、鸡蕉、龙牙蕉。1.栽培制度常采取一年一造,3~4年蕉园更新一次的栽培制度,第一年产量低,第二、第三年产量高,第四年产量下降后更新。2.间作新植蕉园的植株封行前,可在行间种植大豆、食用菌、花生、生姜等矮秆经济作物。因组培苗生长前期抗性弱,易染花叶心腐病,蕉园不宜间种传播病毒的蚜虫的寄主作物(如十字花科的蔬菜类作物)。肥水条件一般的蕉园不提倡间作。3.轮作一般4~5年轮作一次,水田可种植两季水稻轮作,旱地可种甘蔗、花生、大豆等进行轮作。须根系、无主根,一般是由球茎抽生的细根质脆易断。香蕉是多年生草本果树。球茎是香蕉植株积累和贮藏营养的器官,也是繁衍后代的母体和抽生叶片的器官:假茎是由叶片的叶鞘紧贴形成,起支持植株和输送营养和水分的作用。香蕉的叶因不同的培育苗而不同。1.吸芽苗植株的叶吸芽苗在整个生长期先后抽生3种叶。(1)鳞片状鞘叶。在吸芽苗生长前期长出,无叶片,约10张。(2)剑形叶。在吸芽苗生长初期长出,一般叶宽约5厘米,有10~15张。(3)正常叶。在吸芽苗生长中后期长出,按不同的部位和功能分别有:魁叶是所有叶片中叶面积最大的一张叶片,魁叶的出现是花芽分化开始的标志;葵扇叶是植株倒数第二张叶,叶片先端较钝平;护叶是植株抽生的最后一张叶片,形态直生且叶比较短。2.组织培养种苗植株的叶片无鳞片状叶和剑形叶。从组织培养瓶苗的小叶开始计算起抽生的第10~12张到22~23张叶片叶面带有紫色斑,共有10~13张。抽生叶片总数可达33~36张。高温高湿季节,叶片抽生速度快且数量多,保护后期的青叶是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1.花芽分化(1)吸芽苗的花芽分化时间。一般抽生20~24张正常叶片后开始花芽分化。(2)组织培养苗花芽分化时间。抽生无紫色斑的大叶10~12张后(即含瓶苗叶,抽生叶片总数达33~35张)开始花芽分化。从时间看,正常气候和充足肥水条件下,3月下旬到4月上旬定植的春植香蕉苗于当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上旬开始花芽分化;9~10月种植的秋植香蕉苗于次年4~5月开始花芽分化。2.花穗和花型香蕉开花也叫抽蕾,蕾也称花穗,属于顶生穗状花序,外面有紫色大苞片包裹。花型有以下3种:(1)雌性花。是能发育成香蕉果实的花,位于花轴的基部,其子房占全花长度约2/3,花芽分化期充足的营养能增加雌性花的数量。(2)中性花。位于花轴的中部,其子房占全花长度约1/2。(3)雄性花。位于花轴的顶部,其子房占全花长度约1/3。3.果实蕉类果实是由雌性花的子房壁和胎座发育形成肉质可食用的部分。一般的栽培品种是三倍体,无种子。不同蕉类的果实食味品质不同:香蕉果实果身微弯,成熟后香气浓;大蕉果实果身直而有棱,果皮厚,成熟后无香气;粉蕉果实圆直,棱角不明显,皮薄易裂,成熟后香气较淡或无香气。不同季节成熟的香蕉食味品质也不同:在8~11月成熟的“正造蕉”,果指肥大且整齐,高产,风味好,耐贮藏;5~6月成熟的“水蕉”,果指肥大,高产但含水量多,味淡,不耐贮藏;2~3月成熟的“雪蕉”果指瘦小,果皮厚,果指不整齐,低产,但风味佳;3~4月成熟的“指天蕉”果指小,低产且品质差。(1)高产指标。一般“水蕉”每果穗有6~8梳、果指130~140个,株产20~25千克为高产:“正造蕉”每果穗有8~10梳,果指150~170个,株产25~30千克为高产。(2)优质指标。果梳外观要求梳形好,果指排列整齐,无三层果现象,“水蕉”果指18~20厘米,“正造蕉”果指20~30厘米,每梳果有16~24果指。无机械损伤疤和病虫害,青果色泽淡黄绿,后熟色泽金黄色。品质要求成熟果实香味浓郁风味好,外皮剥离不易断,含糖量19%~2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22%。(3)耐贮藏性要求。青果常温自然放置10~12天,保鲜处理的能放置30~40天,催熟后果实货架寿命3~6天,果指不易脱落。(1)发育期与栽植的时间和种苗类型关系较大。一般新植蕉:春季定植的生长期有11~13个月,秋植蕉生育期有13~16个月;宿根蕉的生育期有14~16个月;芽苗生育期较组织培养苗的生育期短,因前者恢复生长快且生长旺盛。(2)影响香蕉生长期的主要因素。①种植密度。稀植园比密植园提早收获,因前者肥水和光照充足且园地的微气候温度较高,能加快植株的生长速度。②肥水条件。肥水充足,植株生长速度快,能提早抽穗和成熟;如留芽过多,营养过于分散会延长母株的生育期。③气温。同一品种在气温高的地区比气温低的地区生育期短。香蕉属于热带水果,要求年最低温度的月平均气温高于10℃,且最低气温高于3℃,全年平均气温24~30℃,当气温下降到5℃时部分器官开始受寒害。香蕉根系浅且生长量大,不耐旱,但根际土壤含水量过高极易使植株受害。光照充足才能使植株开花结果良好。蕉类生长对土壤要求不很严格,但疏松通透的冲积壤土最佳。1.分株繁育吸芽繁育也称宿根蕉,一般选取9~11月抽生的吸芽(称褛衣芽)和2~5月抽生的吸芽(红笋芽)作种苗,以苗高1.0~1.5米为宜。褛衣芽春种后6个月可抽蕾,红笋芽种植后6~7个月可抽蕾。2.组培苗香蕉组织培养苗一般由专业机构进行培育。种植时宜选用叶龄10~12张,且有1~2张带紫色斑色斑叶片的种苗定植,春种后6.5~7.5个月可抽蕾。1.园地选择蕉类叶大、干高、根浅,抗风力弱,易被强风吹倒或吹折,蕉叶被风吹裂也影响植株的生长和产量,故建蕉园宜选择背风向阳的田地并采取防风害措施。故建议选择背风向阳的田地,并采取防风害措施。2.定植时期一般有春植和秋植,春植在2~3月栽植,秋植在9~10月栽植。部分地方也有夏植或冬植。3.定植前土壤准备在定植前3~4个月整地,松土深度0.5~0.6米,施入有机肥或杂肥为主的基肥和石灰与土壤混匀。高地下水位的平地可采取深沟高畦种植方法,畦高0.4~0.5米,畦沟面宽0.5~0.6米,如采用宽畦面双行种植法,畦宽3.5~4.0米;如采用窄畦单行种植法,畦宽2.0米。低地下水位或保水性差的旱地为便于灌水可采用浅沟单行种植法,沟深0.2~0.3米,宽1.0米。4.定植规格定植规格可依据园地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水平确定,一般株行距(2~2.5)米×(2.5~2.7)米;每亩栽80~120株。5.栽植后管理(1)淋足定根水,并覆盖杂草在树盘保湿。(2)秋冬植苗在冬季宜加盖小拱膜防风防寒。1.香蕉对营养元素要求的特点氮、磷、钾三要素中,香蕉对钾需要量最大,其次是氮,而磷的需求量相对较少,高产优质的香蕉园氮、磷、钾合适比例大约是1∶0.2∶(3.5~4.0)。香蕉属于忌氯作物,施用的钾肥应使用硫酸钾或硝酸钾,不宜施用氯化钾。2.春植香蕉组培苗的蕉园施肥技术以株产25千克果实计算施肥量。(1)基肥。定植前整地时施下,施农家肥等有机肥10千克/株,磷肥0.5千克/株。(2)壮苗肥。种植20~25天后,每隔10天淋稀薄水肥或高效叶面肥追肥一次(如绿旺或绿芬威等);当无紫色斑叶片抽生1~2张后,施用花生麸肥约1.0千克/株,尿素、硫酸钾各0.2~0.3千克/株、施后盖土并淋水;一个月后再施肥一次。(3)花芽分化肥。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即植株抽生33~35张叶时施肥:按复合肥和硫酸钾各0.2~0.3千克/株,花生麸肥0.5千克/株。(4)壮果肥。抽蕾后及时施肥,复合肥、硫酸钾和花生麸肥各0.2~0.3千克/株,施肥后及时淋水。3.宿根蕉春芽的施肥技术以株产25千克果实计算施肥量。(1)壮苗肥。2月下旬到3月上旬施花生麸肥1.0千克/株,尿素、硫酸钾各0.2~0.3千克/株,磷肥0.5千克/株,同时,要清除旧蕉头,4月至6月,每月上旬各施肥一次,每次施入花生麸肥0.3~0.5千克/株,尿素和硫酸钾各0.2千克/株。(2)壮果肥。现蕾后施2~3次,每次施复合肥0.2~0.3千克/株或尿素和硫酸钾各0.1千克/株。1.除草园地畦面要及时清除杂草,防止争夺肥水,化学除草剂要少用,且使用时避免喷到蕉株导致毒害。2.中耕松土每年2~3月中耕一次,深度15~20厘米,结合施有机肥、除草、挖除旧蕉头进行。4月后根系生长活跃,不宜中耕。3.地面覆盖可利用稻草、甘蔗叶、无病虫害蕉叶、杂草等作物残体作畦面覆盖物。通常每一母株只留头路芽或二路芽的一株作母株的接替株,当吸芽高约0.3米时选留芽,肥水条件好的可选留吸芽两株,其余的吸芽全部去除。1.留芽时期的安排第一年留芽是整个生产周期产量的关键。如在6~7月选留壮芽,次年10~11月可收获“正造蕉”。在肥水水平中等和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每年的5~6月选留壮芽可保证次年8~11月收获“正造蕉”;如肥水充足或冬季气温较高的地区,可延迟到7月选留芽,但不能迟于7月下旬,如8月才选留吸芽作接替株,次年只能收获“雪蕉”;在冬季气温较高的地区,如要在下一年4~6月收“水蕉”,当年3~4月选留壮芽作母株的接替株。2.除芽技术除芽通常在吸芽长到0.15~0.30米进行,太小的易伤及母株,太大消耗养分过多,除芽以去吸芽的生长点及上部的小球茎为度,夏秋季每15~20天除芽一次。果穗管理是保证香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校蕾抽蕾后要及时把妨碍花蕾下垂的叶片拨开或割除,防止花轴折断。2.断蕾和疏果(1)断蕾。在雌花开完见到有2~3梳花不能结果时,要及时把花蕾割除,减少养分的消耗。断蕾时末端果梳最好留1~2个果指,防止果轴往上腐烂或干枯。断蕾应在晴好天气进行,防止果轴断口腐烂。如天气不良又必须断蕾的,断蕾后及时涂600~800倍杀菌剂溶液,并用塑料膜包扎伤口。(2)疏果。疏果的目的是保证果指的大小和质量,一般按“正造蕉”留果梳8~10个、果指150~180个;“雪蕉”和“水蕉”留果梳6~8个、果指130~140个;多余应疏除。果穗末端的1~2个果梳一般果指少且梳形不好,在断蕾时常把其疏除,其他果梳的畸形果也同时疏除。3.果穗套袋果穗套袋能减少病虫害和机械损伤,促进果实生长发育,冬季还能防寒,目前多采用市售的浅蓝色塑料薄膜袋,长120厘米,宽150厘米,两头通口,有单层和双层两种类型。冬季低温用双层袋防寒效果好于单层袋。套袋前两天喷一次防病虫害药剂。可同时使用市售如“丰满剂”和“增果灵”等一些能增加果实的长度和粗度的药剂,提高果实等级。1.防风一般采用“牵引法”和“立桩法”两种方法。(1)牵引法。用包装绳将植株假茎上部绑牢,各植株之间相互牵引拉紧,形成网状,并在每植株上部拉上2条包装绳,以45°角用小木桩固定在地面上。(2)立桩法。用长3~5米、径粗约10厘米的木条在蕉穗反侧距蕉头10~15厘米处,扎入土中深约50厘米然后用包装绳在蕉株上、中、下部把蕉株和木桩牢固地绑缚在一起,再在蕉株上部拉上2条包装绳以45°角用小木桩固定在地面上。2.防寒适期留芽作接替株,避免植株在12月到次年2月冬季抽蕾;秋天增施钾肥和有机肥;11月上旬果穗套袋;低温来临前蕉园灌水;霜前蕉园熏烟。寒害后及时刈除受霜害和冻害的蕉叶和叶鞘,防止腐烂蔓延,及时施速效肥恢复生长势。1.采收标准(1)采收时间的确定。一般4~8月抽蕾的香蕉,断蕾后60~80天可采收;10~12月抽蕾的香蕉断蕾后130~150天可采收,断蕾时可用小刀在果轴刻写断蕾日期备忘。(2)成熟度判断。判断时以中部果梳果指的饱满度为指标;果身饱满但见棱角的饱满度约8成,果身饱满棱角不明显的饱满度约九成。本地销售的饱满度为9成的才采收;远销的饱满度在七八成时就要采收。2.采收方法2~3人为一组,一人先用利刀在假茎的中上部砍切一刀,使植株缓慢倾斜;另一人用软物托住缓慢倒下的果穗,前一人再将果轴割下,合作将果穗保护性转移。3.收蕉后清洁田园(1)处理假茎,保留假茎高度约1.5米,使其贮藏的营养回流到球茎上,供给子代植株的生长。(2)枯黄的蕉叶要用锋利刀及时割除,减少病虫源。旧蕉头隔年要挖除,可结合春季松土进行。1.乙烯利催熟法配制40%乙烯利500~1000毫克/升的水溶液,浸果或喷果或涮果轴,然后将香蕉放置在房内,高温时使用的浓度宜低些,温度较低时使用浓度高些。2.乙烯气体催熟法将香蕉送进密闭室后,通入乙烯气体,1立方米的乙烯可催熟1000立方米体积的香蕉,催熟室的温度保持20~25℃,每24小时开门换气一次,连续重复处理2~3次,催熟后的香蕉色泽鲜黄美观。主栽品种有八月鲜、扁匣榛、红壳、粉壳、大广眼、油潭本等。主栽品种有广眼、大乌圆、双孖木、粉壳、石硖、红核仔、乌龙岭、水南1号等。主栽品种有草铺种、福眼、白露、储良、立冬本等。龙眼根系为菌根,好气,耐旱耐酸耐瘠。年周期内有3~4次生长高峰期,大约分别在3月上中旬至4月上中旬、5月上中旬至6月中旬、8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龙眼树干粗糙,枝条粗分枝力强。龙眼一般一年发生3~4次梢:春梢1次,2月下中旬至4月上中旬,生长较弱,难成为结果母枝;夏梢2~3次,在当年春梢或上年夏、秋梢上抽出,其中以6~7月梢为夏梢高峰期,夏梢一部分可成为翌年的结果母枝;秋梢1次,8月中旬至10月抽发,从夏梢顶芽、采果枝以及短截枝、老枝上抽发,可成为翌年结果母枝。在华南热带地区为避免植株抽发冬梢影响花芽分化,常培养10月上中旬抽生,12月上中旬完全老熟的第二次秋梢作次年主要的结果母枝。茎粗在0.7~0.8厘米的成熟的结果母枝坐果率高。1.花芽分化龙眼的花芽分化期一般为1月中下旬到3月中下旬。龙眼结果母枝顶芽及顶芽附近的3~5个芽进行花芽分化。龙眼花芽分化期其形态表现:前期为末级梢枝条的顶部抽穗,中后期的花穗主轴的苞片腋间形成红色点状的花穗原基,红点最后发育成为侧花穗。12~14℃的低温对龙眼的花芽分化有利,如此时气温偏高达15~16℃,且持续5~7天以上,花穗就会出现前期的叶包花或后期花包叶的“冲梢”现象。2.花和开花期(1)花序。龙眼花序为圆锥形聚伞花序。龙眼小花花型有雄花占总小花数的80%左右;雌花占小花总数的5%~20%;部分为两性花。花序也称花穗,它的生长类型与果实产量关系密切;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长花穗,其雌花比例小,小花量,大消耗营养量大,坐果率低;二是短花穗,其雌花比例大,小花量少营养充足,坐果率高;三是丛状花穗,其花枝粗短,雌花比例高,坐果良好;四是“冲梢”花穗,因其抽生叶梢,成花率低,坐果率低。(2)开花。龙眼开花的顺序一般雄花先开雌花后开,最后以雄花开放结束花期。各地龙眼的开花期在4月上旬到5月中旬,花期30~40天。花期如遇高温或低温阴雨天气都不利于开花坐果,常因授粉受精不良而严重落花落果。蜜蜂、蝇类是龙眼花主要的传粉昆虫。促进龙眼花授粉受精良好的常用方法有开花期果园引蝇放蜂,花期遇高温用水喷雾防止烧花,花期遇雨及时摇树防止沤花造成烂花,花期用0.3%硼砂溶液喷雾。3.果实发育及果实成熟果实可食用的部分为假种皮形成的果肉。坐果后,果实在6月中旬开始生长膨大,7月上旬起进入迅速膨大期;早熟品种成熟期在7月中下旬,中熟品种的在8月上中旬,晚熟品种在9月中下旬。龙眼生长结果需求充足条件:要求年平均气温18~26℃,最低温2~3℃,冬季12~1月要求有适当低温8~14℃,温度在0~2℃会遭受冻害使顶梢枯萎;3月平均气温较低,也难以成花。龙眼耐旱忌水浸,生长发育期间,要求有充足水分,年雨量1000~1200毫米地区生长良好。龙眼对土壤适应能力强,除碱性土外的平地、冲积土以及山丘地,除碱性土外,沙壤土、红壤土、黏质土等各种土壤都能适应,瘠薄土壤宜增施有机肥或进行土壤改良。育苗一般有高压育苗和嫁接育苗两种。1.高压育苗一般在2~8月均可进行,但以3~4月进行时发根良好,成功率高。操作方法是:选择生长良好的优良母株,在其上选2~4年生的健壮枝条进行环状剥皮,宽约4厘米,刮净红色皮层至见白为度,7天以后,待剥口长出瘤状物用催根材料包扎,经过约100天以后待根长多后,再锯下假植。2.嫁接育苗(1)砧木选用。共砧以及大乌圆、广眼等大核种子品种的实生苗。(2)嫁接方法。切接(含改良切接)、枝腹接、芽腹接、舌接。(3)嫁接时间。最好在每年的3~5月进行,嫁接后一个月可检查其成活与否,未成活者可进行补接,若已成活,则解绑,在10~15天后剪砧。1.园地选择及整理一般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方便的丘陵坡地建园。采用等高定点开坑或按等高线开垦成简易梯田后定点挖坑。龙眼种植前1~2个月要挖好种植坑,种植坑的规格为长1米、宽1米、深1米为宜,挖坑时要将表土和底土分开堆放,定植前将土放回种植坑中,先放进杂草、绿肥,并撒上石灰与表土拌匀,再放入农家肥与松细土拌匀回至高出地面30厘米。平地筑土堆,开浅穴定植。2.种植时期龙眼定植可分为春植和秋植。春植在3~4月进行,秋植在9~10月进行。3.种植密度一般采用的种植株行距为:行距5~6米、株距3~5米。种植株数平地为每亩20~35株,山地为每亩35~40株,也可进行矮化密植。4.栽植方法栽植苗木应选择品种纯正、粗壮、直立的嫁接苗,以营养钵苗或者带土团的苗木为好。栽苗时在种植坑中心挖一个小坑,把苗放入坑中,种下回土以不盖嫁接节位为宜,轻压松紧适度。淋透定根水,并用稻草覆盖整个树盘。种后如果遇到干旱天气每隔2~3天要淋水1次,保持树盘湿润。下雨后要检查及时排去积水。1.肥水管理(1)追肥。对幼年龙眼树的施肥采取勤施薄施的原则,一般在龙眼树苗定植后1个月开始施第一次肥。以后每次新芽长出来时和新叶开始转绿时各追肥一次,追肥时结合淋水可以用沼气液、猪粪水等水肥,也可以每棵淋施20~25千克水肥加尿素或复合肥0.1千克。进入冬季低温时期,要增施磷、钾肥。除在11月以后扩坑埋施有机肥时加入复合肥外,还可在叶背喷施根外追肥,可用0.6%的氯化钾加0.2%的尿素肥液喷施。(2)水的管理。要求在多雨季节注意对果园排水,而少雨季节需注意对果园灌水,特别是8~10月,正是龙眼秋梢抽生的时期,要注意做好果园的灌水工作。2.整形修剪龙眼幼苗定植成活后,距地面30~50厘米选留角度分布均匀的新芽3~5个培养成为树冠的主枝。主枝萌发时,根据树型情况选留3~5个芽,培养成为侧枝,最后形成自然圆头形树冠。第二年春季如果苗木长出花穗,要及时剪去花穗,以集中营养保证枝叶生长,使树冠生长得更快,尽快形成树冠,提早结果。1.施肥技术结果树的施肥量宜根据品种特性、树龄大小、树势强弱、果园土壤肥力状况、上年产量和当年的花果量多少等情况而定。周年施肥技术如下所述。(1)基肥。要求在1月上中旬施,株施麸肥0.25~0.5千克,磷肥1千克。同时,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3%尿素溶液或根际淋施复合肥,促使花芽及时萌动。(2)壮花肥。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花穗抽出后施;株施氯化钾0.3~0.4千克加复合肥0.3~0.4千克,麸肥0.25~0.5千克,对水或浅沟淋施,以促进花芽分化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抽穗率和增大花穗。(3)保花果肥。每年4月下旬至5月在谢花后至果实黄豆般大小时施下。株施腐熟人粪尿40千克加麸肥0.2~0.3千克,或复合肥0.2~0.3千克,促进果实生长;减少生理落果,每株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0.5千克。(4)促梢壮梢肥。一般于每年7~8月采果前后5天和9月下旬分两次施肥,结合灌水施速效肥,梢前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恢复树势,促进采后第一次秋梢及时抽发并在9月下旬老熟、第二次秋梢在10中旬抽发能在12月中旬老熟。2.修剪结果树的修剪主要是围绕培养次年优良结果母枝进行。(1)疏花疏果。在清明前后对花量大的植株要疏除部分花穗。疏花穗可按“树顶少留,下层多留;外围少留,内部多留”的原则进行。选留20厘米以下粗短花穗,并短截长花穗,控制其长度在15~20厘米,疏除病虫花穗,弱枝穗,利于提高坐果率。为提高果实商品价值,在6月下旬疏果,去除小果、畸形果、病虫害果,大乌圆等大果型的品种每果穗选留果数30个左右。石硖、储良等中小果型的品种每果穗选留果数40~45个。(2)采果后修剪。采果后3~5天及时修剪、疏剪枯枝、细弱枝、过密枝、病虫害枝、交叉重叠枝;回缩衰退枝组,保留其基枝20~25厘米、径粗1.5~2.0厘米的枝桩;短截衰弱的结果母枝和徒长枝,修剪程度以中午时可以看见阳光通过绿叶层,在树盘地面上形成数量众多的像铜钱大小的光点为宜;抽发的秋梢要疏梢,每一基枝选留2~3壮实的新梢,其他的则疏除。交叉枝、丛生枝去弱留强进行疏剪;弱树只轻剪或不剪,疏剪病虫害枝、部分过密弱枝;强树可适当重剪。(3)冬季修剪。冬季修剪主要在秋梢结果母枝转绿后的12月下旬至花穗抽出并明显现花蕾时进行,只剪除阴枝、过度下垂枝、病虫害枝、弱枝(小于0.5厘米,10片复叶以下),从基部疏除,不能短截结果母枝和大枝。3.结果母枝的培养技术根据种植地气候、树势和树龄的不同,通过采果前后的肥水管理和采果后的修剪,培养次年的结果母枝。防止植株在冬季抽生冬梢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导致次年无花或花量少。如只培养一次秋梢作结果母枝,结果母枝抽发期安排在9月下旬到10上旬。这种秋梢的结果母枝老熟后抽发冬梢可能性极小,次年抽穗率高;如要培养两次秋梢,并以第二次秋梢作次年主要的结果母枝。第一次秋梢抽发期安排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促使本次秋梢在9月下旬老熟,第二次秋梢抽发期安排在10月中下旬,促使二次秋梢在12月中旬老熟。4.控制冬梢抽生,促进花芽分化技术(1)采果后适期培养次年结果母枝。(2)培养秋梢的追肥以速效性肥为主,并控制氮肥用量,加大钾肥用量,不宜施用大量的迟效有机肥,末次秋梢老熟后不再施入氮肥。(3)采后及时修剪,刺激新梢抽生。(4)壮旺树在11~12月对其一级枝和二级枝的树皮光滑处进行螺旋环割。环割宽度0.2~0.4厘米,螺旋线间距为3~5厘米。螺圈2~3个。(5)在末级秋梢老熟后沿树冠滴水线处深翻约4厘米,锄断部分根系并晾根5~7天。(6)冬梢萌发时人工及时摘除。(7)喷药促控。在11~12月份使用浓度200~400毫克/升的乙烯利;浓度200~400毫克/升的多效唑(注意只能间隔几年使用一次),浓度800~10400毫克/升的B9溶液等化学药剂控制。这些药剂喷雾一次能抑制枝梢生长期限约25天。也可使用花果灵、龙眼和荔枝杀梢促花素和龙眼丰产素等市场推广的控梢药剂。1.龙眼果实成熟的标准一般当龙眼果皮由青色转为淡褐色或黄褐色,表面变得薄而平滑,绒毛脱落,果肉有坚硬变得柔软并富有弹性,生青味消失,果核有红色转为黑色(红核品种除外),15天左右即可采收。果实成熟后要及时采收,否则落果量不断加大。在果实成熟采收前几个月给果穗套尼龙网袋,能明显减少虫害。2.采收时间应在晴天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早晨应在露水干后为宜;不应在中午太阳光强烈、雨天、有台风时采收,因在此条件下采收的果实易变质和发生病害。3.采收用人工采收方法进行采收。果穗采摘剪口的部位要求在果穗基部和结果母枝的交界处即在果穗基部下1~2张复叶处用采果剪剪断,不要伤及树体。采下的果实应轻采轻放,叠放整齐,装筐时,先在筐底放些叶片作垫衬。采摘下来的果实不能在烈日下晒,宜放在树阴下或送库房整理、包装。4.包装与贮藏在包装前,应修齐果穗,坏果与破裂果要剔除,将果穗上的叶子保存下来一起包装。龙眼果实采收后装入塑料周转箱或板条箱内贮藏效果最好,每箱装12千克左右,以便于运转和贮藏,装箱时要果穗朝外、果枝朝内,轻装轻放。采后应及时处理,最好当天采收、当天处理、当天入库贮藏。早钟6号、长崎早生、森尾早生等。大五星、软条白沙、安徽大红袍、龙泉1号、龙泉6号、洛阳青、解放钟、大钟、太城4号、茂木、长红3号。枇杷的根系由主根、侧根和须根组成。主根由种子胚根发育而成,在它上面产生的各级较粗大的分枝,统称侧根。在侧根上形成的较细根系,称为须根。根系生长和枝梢生长是交替进行的,一般根比枝梢早两周。一年中有四次根系生长高峰,第一次是1月底至2月底,第二次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三次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第四次在10月底至11月底。壮实的夏梢是当年主要的结果母枝,一部分春梢和少量的秋梢也可直接发育成为当年的结果母枝。顶芽肥大充实,为混合花芽,抽生花穗开花结果,顶芽下方的2~3个腋芽抽发营养枝。枇杷以中心枝结果为主,侧生枝很少结果。枇杷的花芽是由结果母枝的顶芽分化形成的。自6~8月份开始分化,后先形成花萼和花瓣,再形成雄蕊和雌蕊。一般在6~7月份是枇杷花芽分化临界期,此期生长点易于改变代谢方向可形成叶芽,也可形成花芽,是控制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能否形成花芽与品种、枝条状况、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关系很大。枇杷一般9~11月抽穗,大多品种在10月中下旬开始进入开花期,于次年2月结束。通常开花期分为三批:在10~11月开的为头花,头花果由于生长期长,发育充实,果大品质好,但容易受冻害;二花在11~12月开,冻害少于头花,果实质量较次;三花在1~2月开,受冻机会少,但果实生育期短,果小品质差。成熟枇杷果实的果肉由花托形成。果实在盛花后118~158天内增长迅速,果实重量、体积和果肉重量的增长与果实纵横径的生长是同步的。枇杷果实的成熟期大多品种在4~6月。因枇杷无后熟性,鲜食果必须在果实充分成熟时分批采果,远销果可在八成熟时采果。成熟枇杷果实按果实重量分为:大果品种,成熟时单果重60克/果以上;中果品种,25~59克/果;小果品种,25克/果以下。枇杷喜温暖气候,要求年平均气温15~17℃,且无严寒,一月平均温度5℃,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5℃,少部分品种在年均温12℃以上即可正常生长;喜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要求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夏末秋初干燥少雨天气有利花芽分化;光照充足有利于枇杷的花芽分化和果实发育;枇杷对土壤选择不严,一般沙质或砾质壤土、沙质或砾质黏土都能栽培;土壤pH值为5.0~8.5均可正常生长结果,最适宜在pH值为6.0左右。育苗一般采用嫁接育苗。1.嫁接苗常用的砧木砧木可选择普通枇杷、石楠。2.嫁接方法砧木粗度达1厘米左右时即可嫁接。常在春季2~4月进行,一般采用枝切接或枝腹接和剪顶留叶切接法。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试验推广的芽接育苗技术,效果很好。1.园地选择及整理应选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坡度在30°以下的坡地。平地建园以选择在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层深而疏松的沙质土壤上种植为好。坡地整地采用等高定点开坑或按等高线开垦成简易梯田后定点挖坑。种植前1~2个月要挖好种植坑,种植坑的规格长1米、宽1米、深0.8米为好,先放进杂草、绿肥,并撒上石灰与表土拌匀,再放入农家肥与松细土拌匀回至高出地面30厘米高。平地要把地下水位放在突出位置,多采用深沟高畦,开浅穴定植。2.种植时期枇杷定植可分为春植、冬植和秋植;在华南地区通常自12月份至翌年2月份进行冬植。在其他地区,春植在2~3月进行,秋植在9~10月进行。3.种植密度一般采用的种植株行距为:行距4~6米、株距3~4米。种植株数平地为每亩20~35株,山地为每亩35~40株;也可进行矮化密植。4.栽植方法栽植苗木应选择品种纯正、粗壮、直立的嫁接苗,以营养杯苗或者带土团的苗木为好。栽苗时在种植坑中心挖一个小坑,把苗放入坑中,种下回土以不盖嫁接节位为宜,使根系均匀分布在坑底,同时,进行前后、左右对正,校准位置,使根系舒展。再将肥土分层填入坑中,每填一层都要用脚踏实,并随时将苗木稍稍上下提动,使根系与土壤密接,宜至定植穴上的土墩高出地面20~30厘米。若栽前未剪成半叶的,应于栽后剪去叶片的一半。淋透定根水,并用杂草覆盖整个树盘保湿。1.扩坑改土一般在定植后的第二年进行,具体做法:在原定植坑外围挖长约80厘米、宽约45厘米、深约55厘米的改土坑,每株挖2个,每株施人畜粪15千克,绿肥、杂草25千克,石灰0.5克,磷肥0.5千克,分2层埋入,按表土放底层,底土放表层,绿肥杂草等粗肥放在底层,速效肥放在靠根际处的顺序一层肥一层土进行回填。覆土要高出地面10~15厘米,以免坑面下沉积水。挖坑时一般先株间后行间,逐步向外扩展,至全园土壤全面深翻改土。2.水肥管理对幼年枇杷树的施肥采取勤施薄施的原则,一般在枇杷树苗定植后2个月开始施第一次肥。以后采取“一梢肥”或“一梢两肥”的方法。追肥时结合淋水可以用人畜粪水淋加尿素或复合肥0.1千克对水株施20~25千克水肥。要求在多雨季节注意对果园排水,而少雨季节需注意对果园灌水。3.抹芽整形枇杷树的树型一般在主干分层形和变则主干形两种。变则主干形整形方法是:在定植后定于高30~40厘米,每年留1主枝,其余自主干上所萌生之枝早日除去,或摘心短截,使其成为枝组,一般第四年后基本定形。在幼年树未结果整形阶段,主要采用抹芽的方法进行树冠培育整形。一般在抽芽时就选留方向、位置适宜的芽,把多余的芽抹除,促进主枝、副主枝的生长。1.结果树施肥技术施肥量以20~30千克/株的产量计算。(1)采果肥和基肥。5~6月采果后7~10天施厩肥30~40千克/株,麸肥2千克/株,磷肥2千克/株,钾肥1千克/株。(2)花前肥。8~9月施复合肥、麸肥各0.5~0.8千克/株。(3)壮果肥。2月上旬施复合肥、钾肥各0.6~1.0千克/株,麸肥1.0~1.5千克/株。2.采果后修剪技术枇杷采果后修剪的操作:疏剪过密枝、病虫害枝、枯枝、细弱的结果母枝;对远离主枝的结果母枝留基部10~15厘米回缩更新,为避免结果部位外移;对抽发过长的春梢和强壮的结果母枝留基部5~6张叶片短截,促使腋芽萌发夏梢成为结果母枝。成枝力强的品种为培养健壮结果母枝,萌芽后要及时疏芽,留1~2个芽即可,结合疏花疏除结果母枝上抽发的部分秋梢和冬梢,每一结果母枝中只选留斜生、向外生长的新梢2个作次年的结果基枝。基枝延伸以中心枝以下的第一侧枝作延长枝为主。3.疏花疏果技术(1)疏穗疏蕾。枇杷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疏花穗,疏花穗的时间以部分花蕾露白而未开放时为宜;7~10年生植株全树留花穗80~100穗,对留下的花穗再疏部分花蕾;可摘除花穗上半部和基部支穗;每花穗保留中部相对集中的3~4个支穗;再把留下的支穗末端的花蕾摘除,只保留支穗基部的花蕾。(2)疏果。枇杷疏果一般在2月中下旬进行,大果品种每果穗保留端正果形、大小一致的果实3~4个;中果品种每果穗留果4~5个;小果品种每果穗留果6~9个。4.果实套袋技术果实套袋的时期一般在最后一次疏果完毕,病虫害发生之前进行。套袋用的果袋,一般用旧报纸或牛皮纸制作。袋的形状大小依果的大小而定,一般为长方形,大小为20厘米×13厘米的,一张报纸可做8个;大小为30厘米×20厘米的,一张报纸可做4个,袋顶两角剪开,以利通气观察。不同熟期的果实,在套的袋上要有不同标志以便成熟时分期分批采收。套袋时宜从树顶开始,先把果穗基部3~4张叶片整理好束在果实上面,然后用纸直接包裹或制作成纸袋,把纸的长边对折成30厘米×20厘米,用订书机钉封住短边的一边即可,把果连叶包好。袋子口向下,用订书钉封口,纸袋要鼓起,避免套袋时果实与纸袋直接接触。(1)适期采收。枇杷充分成熟前15~20天即开始转色,由黄绿色转黄再转橙红或橙黄色。适宜采收期应是果皮充分着色,呈现出该品种完全成熟时所固有的色泽时,或稍延后3~5天采收。如需远运或加工罐头的果实则可适当提前,80%~90%成熟时采收。晴天采收,雨天及高温烈日均不宜采收。(2)采收方法。采摘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采后品质。枇杷果皮上有一层茸毛,稍加碰擦果皮即会受伤变色,采收时要特别小心、细致。必须备有“人”字形采果梯、采果钩和采果篮等工具,采收时由下而上、由外向内顺次进行。采摘时手执果穗基部剪下或折断,手指不接触果面,要轻拿轻放,以防茸毛蜡粉脱落或果皮受损。所有盛放器具内壁均应平整光滑,用碎纸或布做衬垫物。(3)分级包装。枇杷采收后,应挑出伤果、裂果、病虫果、畸形果和不合规格果,然后按果实大小分级包装。新鲜枇杷的包装分内销、外销及加工原料包装三种。目前,内销包装多用竹筐或柳条筐或木箱,筐(箱)内四周及底部垫衬纸,每筐(箱)装果15~20千克,顶部留有空隙,盖上盖子,筐(箱)外还可贴上商标纸,注明产地、规格、数量、品种等。外销包装可用纸箱或塑料盒装。一种包装以单果为主,果柄长1厘米为限,用聚乙烯薄膜或包装纸逐果包装,盛放于透明硬盒中,每盒果1.2~2.5千克。两盒一小箱(子箱),若干子箱为1大箱(母箱)。另一种包装以硬质塑料托盘为盛器,盘底有如放鸡蛋的果槽,上放10~12个枇杷果实,外覆以透明保鲜薄膜,美观、稳妥,若干盒为一箱。作为加工原料的包装,大多离产地近,分好级后用塑料周转箱装运。 -
报告一、高粱真菌病害(Diseases Caused by Fungi)
出版时间:2013在自然界中,真菌类别繁多,群体庞大。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一般具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等子实体,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通常属于以吸收作为营养方式的微生物。世界上业已报道或描述的真菌达10万余种,其中,能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达8000余种,占生物病原的75%~80%。植物病原真菌以分生孢子或休眠体(菌核、厚壁孢子和子实体)在土壤和寄主病残体中越冬、存活,亦可以菌丝体的形态在活体植物、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真菌通常以分生孢子形态,借助于风、雨、机械和农事操作等传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植物病原真菌可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组织侵入,也可通过寄主气孔等自然孔隙和伤口侵入寄主体内引起病害。病原真菌可侵染寄主植物的不同器官,引起复杂多样的病害症状,诸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某些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过程中产生毒素或酶类物质杀死寄主细胞,从中获取营养,导致寄主坏死症状产生;而另一些真菌则直接从寄主组织细胞中获取营养,而并非立刻杀死寄主组织细胞,导致植株矮化、变形和系统发病症状。有时同一种寄主可被多种病原真菌侵染,导致所产生的症状难以从外观上准确诊断,需要通过病菌分离、鉴定和一系列证病过程方能确定。一些病原真菌在形态上差异不明显,在种类鉴定时除进行真菌形态学观察鉴定外,必要时尚需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来完成。高粱苗期病害在世界各高粱产区均有发生,是多种病原菌引致苗期发生为害的一类病害的统称。病害症状较为复杂,常见的有幼苗猝倒、黄化、根腐、枯萎和枯死等多种症状表现。在我国,高粱幼苗枯死现象在各地普遍发生,但严重程度不同。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与不利的土壤环境条件,导致延迟或阻碍高粱根系的生长发育,引起幼苗出土前或出土后的立枯病、猝倒病的发生,抑制幼苗出土,削弱幼苗生长。在一般情况下,根腐、苗枯病发病率较低,但遇到特殊环境条件,如高粱播种后降雨造成田间积水、土壤低温,病害极易发生,严重者死苗率达80%以上,甚至造成毁种。种子质量差,如高粱生长期遇到长时间干旱,导致植株早衰、籽粒不饱满,或收获前早霜危害,种子脱水或干燥期间温度过高,或其他条件导致种皮或胚损伤等,也易于诱发种子或幼根腐烂导致苗枯病发生。收获前部分种子遭受寄生或腐生菌侵染,或收获后带菌种子与健康种子混合入库贮藏,遇到适宜真菌生长的温、湿度等条件,使带菌种子继续发霉变质并扩展蔓延,又使大量的健康种子发霉变质,易于导致苗期病害。健康、无菌种子,在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宜的土壤中种植,则很少发生种腐、根腐和苗枯现象。土壤中地下害虫和线虫为害常会加重苗期病害发生。土壤温、湿度影响着种子发芽、出苗和生长,也影响着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与苗期病害之间的相互作用,温、湿度条件不适时,降低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活力,易导致出现种腐、苗枯和矮化等症状。高粱苗期病害症状共性特点:叶缘首先出现黄褐色枯死条斑,继之个别叶片或幼苗萎蔫,3~5天后叶片变青灰色或黄褐色枯死;病株须根初现淡黄色至黄褐色侵染点,1~2天后即变为黄褐色水渍状坏死,根毛脱落,组织腐烂;病株根部发病部位可见白色、灰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图1-1 高粱苗期病害症状由于多种病原真菌可引起高粱种子霉腐、幼苗猝倒、黄化、植株枯萎、根腐和死苗,故各自发病特点不尽相同,各地区苗期病害发生种类和特点亦各有差异。腐霉菌猝倒病:主要表现为猝倒,也可出现种腐、根腐和苗枯等症状。病菌侵染高粱幼苗根或根尖,呈褐色或灰色水渍状,或在根上形成病斑导致幼根生长衰弱甚至坏死,也可侵染幼苗胚芽和中胚轴,形成颜色稍深的坏死病斑。腐霉菌侵染幼苗根部形成的病斑颜色较之镰孢菌侵害的稍浅。腐霉菌猝倒病常使幼苗迅速枯萎和死亡,未枯死幼苗后期多较矮小,致使田间缺苗断垄,植株高矮不齐。植株不定根发病时,形成红褐色至黑色的凹陷病斑,有时整个死根变黄褐色。继腐霉菌之后,镰孢菌或其他真菌可二次侵染,病斑的颜色比腐霉菌单独侵染时要深,而且二次侵染的真菌远比初侵染的腐霉菌容易分离获得。在田间由腐霉菌引起的根腐可造成叶片和植株死亡,并可与炭腐病菌、镰孢菌协同引起高粱茎腐病。图1-2 腐霉菌猝倒病症状丝核菌立枯病:多发生于幼苗2~3叶期,以种子萌发出土后10天左右最易感病,主要造成幼芽出土前种(芽)腐或出土后幼苗立枯症状。病菌侵染幼苗的中胚轴,使其组织坏死,根部变红褐色,生育迟缓,病势严重时幼苗枯萎死亡。高粱成株期根部被侵染引起烂根,茎秆基部被侵染引起茎腐病,侵染叶鞘引起纹枯病。图1-3 丝核菌立枯病症状镰孢菌苗枯病:主要表现为根端幼嫩部分呈现深紫褐色腐烂,组织逐渐坏死;幼苗中胚轴下端发生褐变、腐烂;植株叶片顶端变黄,严重时导致幼苗死亡。总体上,禾谷镰孢菌引起的根腐颜色较串珠镰孢菌的深。图1-4 禾谷镰孢菌复合种群苗枯病——根腐症状图1-5 串珠镰孢菌复合种群苗枯病——根腐症状图1-6 青霉菌根腐病症状(左:叶片红褐色条斑;右:根腐烂)青霉菌和木霉菌根腐病:二者引起的种腐、根腐和苗枯的症状相似,常表现为叶片顶端形成褪绿条斑或大面积坏死斑。发病严重者整株褪绿枯黄死亡;发病轻者,症状随时间推移可恢复,但在整个生育期间由于病菌产生毒素的影响,导致病株矮小。由青霉菌和木霉菌引起根腐的幼苗表现症状易与某些生理病害症状混淆,在诊断上应予以注意。图1-7 木霉菌根腐病症状茎点菌苗枯病:幼苗或成株被害,茎秆近地面处变红褐色,呈现水浸状病斑,后变黑褐色,内部组织干腐,并扩展延伸至侧根。腐烂病组织表面产生红褐色至黑色的粒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株常表现萎蔫,生长迟缓,甚至不结实。图1-8 茎点菌苗枯病症状高粱苗期病害是由多种病原菌单一或复合侵染所致,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发生的优势病原菌种类不尽相同。常见的致病菌主要为腐霉菌、丝核菌、镰孢菌、茎点霉菌、青霉菌和曲霉菌等。1.腐霉菌(Pythium sp.) 为茸鞭生物界卵菌门,腐霉属。多种腐霉菌均可引起高粱苗期病害,以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Edson)Fitzp.〕和禾生腐霉(P.graminicola Subramanian)较为常见。(1)禾生腐霉菌(P.graminicola Subramanian)菌丝直径2.5~8.0μm,不规则分枝。游动孢子囊由菌丝状膨大和不规则的复合体组成,顶生或间生,萌发产生15~49个游动孢子,大小14.8~17.2μm×9.8~14.8μm。休止孢子直径12.3~17.2μm。藏卵器球形,光滑,顶生或间生,直径19~38μm。每个藏卵器上有1~6个雄器,雄器棍棒形、卵形、亚球形或桶形,大小8.6~12.0μm×6.0~6.9μm,通常雌雄同丝,偶见异丝。卵孢子球形,光滑,满器的无色或淡褐色,直径18~35μm,壁厚1.7~3.1μm。(2)瓜果腐霉菌〔P.aphanidermatum(Edson)Fitzp.〕图1-9 瓜果腐霉菌(左:游动孢子囊;右:卵孢子)菌丝发达,白色棉絮状,直径4.2~9.8μm。游动孢子囊丝状不规则膨大,小裂瓣状,分枝简单或复杂,大小86.5~278.6μm×6.7~18.2μm。泄管长103.8~318.5μm,宽6.9~12.3μm。泡囊直径18.2~67.4μm。游动孢子7~24个,一般15~16个,大小11.3~13.8μm×8.7~11.3μm。休止孢子直径8.7~11.3μm。藏卵器平滑,顶生或间生,直径17.5~27.3μm。雄器多数异丝,很少同丝,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10.5~15.8μm×7.0~13.3μm。每个藏卵器与1~2个雄器相结合。卵孢子壁平滑,不满器,直径14.0~25.2μm,壁厚1.1~3.5μm。2.丝核菌(Rhizoctonia sp.) 为无性态真菌丝核菌属。其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为高粱立枯病的主要致病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属真菌担子菌门、亡革菌属。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淡褐色,后变褐色;菌丝体絮状至蛛丝状,菌丝初无色,直径6~8μm,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近分枝处具1隔膜;后期菌丝变淡褐色,分枝与隔膜增多,分枝与主枝形成直角,部分菌丝细胞逐渐膨大成酒坛状,互相纠结形成菌核。菌核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褐色,直径1~3mm;常数个菌核互相合并,组织结构内外一致,切面呈薄壁组织,菌核与菌核之间有少数菌丝相连。图1-10 茄丝核菌(菌丝及直角分枝)在我国东北地区,引起高粱苗期病害的优势种为茄丝核菌。根据菌丝融合群分类,高粱上分离的茄丝核菌鉴定属于AG5类群。该类群的菌落在PAD上表面疏松、粗糙,有明显的轮纹,黄褐色,菌核表面有不规则的黄色菌丝。3.镰孢菌(Fusarium spp.) 为无性态真菌镰孢菌属。从患病株根部可分离到多种镰孢菌,以产黄色镰孢菌(F.thapsin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半裸镰孢菌(F.semitectum)、拟轮生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为主要致病镰孢菌。(1)产黄色镰孢菌(Fusarium thapsinumKlittich,J.F.Leslie,P.E.Nelson&Marasas)在PSA培养基上,25℃培养3天后菌落直径25~30mm;菌丝白色,常聚集成较粗糙的菌丝束,蛛网状。根据不同菌株菌落背面产生的色素颜色,常分为两种类型:初期灰紫色,后渐变为蓝紫色,菌落背面淡紫色至深紫色;初期白色,后期持续白色或黄色,菌落背面淡黄色至橘黄色。病菌小型分生孢子棒槌形或椭圆形,可形成较长的分生孢子链,个别的在产孢细胞顶端几个小孢子聚集成假头状,棒槌形的小孢子0~1个分隔,顶端略膨大,基部平截,大小3~7.5μm×2.5~3.5μm;椭球形的小孢子较少见,无隔,基部有1乳状凸起。大型分生孢子产生于橘黄色分生孢子座上,3~5个分隔,细长,较直,略弯曲,顶细胞圆锥形,基细胞足跟明显,大小26.1~38.3μm×3.7~5.3μm。厚垣孢子缺乏。产孢梗为单瓶梗或复瓶梗,简单分枝,通常可见成二叉状分枝,较长。图1-11 产黄色镰孢菌(分生孢子梗、小型分生孢子和大型分生孢子)(2)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Schwabe)在PS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棉絮状,白色至草黄色、暗红色、桔梗紫色;在查氏培养基上呈谷鞘红色;在蒸米饭培养基上粉红色至暗红色;在改进的别氏培养基上菌丝稀疏,无色;在高粱粒上培养很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多3~5个隔膜,大小18.2~44.2μm×3.4~4.7μm。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少见。图1-12 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梗、大型分生孢子)(3)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Berk.&Ravenel)在PSA培养基上,25℃培养4天的菌落直径40~65mm,气生菌丝繁茂,棉絮状,粉色至浅黄棕色、浅驼毛色;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少,纺锤形或长卵形,0~1个分隔,大小5~20μm×2~5μm;大型分生孢子多为纺锤形,较直或稍弯曲,顶胞、基胞均为楔形,基胞上有1突起,多数有3~5个分隔,大小15~40μm×3~6μm;厚垣孢子球形,间生,直径 5~10μm,产孢梗为复瓶梗或单瓶梗,有的具重复分枝;个别菌株可以产生橘黄色分生孢子座。图1-13 半裸镰孢菌(分生孢子梗、大型分生孢子)(4)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echt)在PSA培养基上,25℃培养3天的菌落直径25~40mm,气生菌丝茂盛,菌落白色、粉色至紫色,丝绒状或羊毛状,培养基表面无色或淡紫色,菌落背面粉色至紫色。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卵圆形或肾形,0~1个分隔,假头生,大小4~18.5μm×2~3.5μ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稍弯,较匀称,基细胞的足跟明显,2~5个分隔,大小20~32.5μm×3.5~5μm。易产生球形或椭圆形厚垣孢子。产孢梗为单瓶梗,较短,单生或具分枝。可产生浅黄色的分生孢子座。图1-14 尖孢镰孢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4.青霉菌(Penicillium spp.) 为无性态真菌青霉菌属。主要致病种类有扩展青霉菌(P.expansum Link)、草酸青霉菌(P.oxalicum Currie&Thom.)和变异青霉菌(P.variablie Sopp.)等。(1)扩展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N.Link)在PSA培养基上菌落为绿色,具白色边缘,逐渐变黄褐色或深褐色,背面无色或黄褐色。分生孢子梗壁光滑或粗糙,内部常有颗粒状物,顶端有较大的帚丛,多数梗长150~400μm。帚丛长150~200μm,不对称,通常1~2次分枝。分枝大小15~25μm×2.5~3.5μm,有的长达50μm以上,自紧靠主轴处伸出,上生梗基,分枝梗基与主轴梗基长度相近。梗基通常3~6个轮生,大小10~15μm×2.2~3.0μm。枝梗5~9个,大小8~12μm×2.0~2.5μm。分生孢子椭圆形,有的亚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3.5μm,壁光滑;多链状着生,聚集时呈暗黄绿色。(2)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Currie et Thom.)图1-15 扩展青霉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在查氏培养基上,25℃培养7天,菌落直径为55~60mm,质地绒毛状,平坦,灰蓝色,近于鼠尾草绿色,中心区浅褐色、近浅赭褐色至红褐色。培养基背面无色至浅褐色,中央部稍现皱纹。因分生孢子极易脱落使菌落呈粉末状,无渗出液。分生孢子梗帚状,非对称型,具有2~3个梗基,偶有单轮生或具副枝的帚状枝,大小200~300μm×3~3.5μm,梗基大小16~20μm×3~3.5μm,瓶梗一般6~10个簇生,大小9.6~12.5μm×2.5~3.0μm。分生孢子链长达500μm以上,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光滑,大小4.5~5.5μm×3~3.5μm。图1-16 草酸青霉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3)变异青霉菌(Penicillium variabileSopp.)在查氏培养基上,25℃培养12~14天,菌落直径25~30mm,通常有放射状凹沟,绒毛状,菌丝厚度可达200μm;分生孢子丛常集中于菌丛中央,呈轮状排列或不规则点块发生,具乳白色至鲜黄色的边缘,边宽1~2mm。菌丛有多种色泽,孢子多的地方呈鼠绿色,孢子少的地方呈灰色,未产生孢子处呈鲜黄色、乳黄色至橙褐色,致使菌丛斑驳状。溢泌物少或无,无味。菌丛反面黄色至橙褐色或橘红色。分生孢子梗自菌丝丛中伸出,或自成熟菌丛边缘的基物内直接伸出,通常较短,偶见长达200μm,壁光滑,偶有分枝。典型的帚丛二次轮生,对称,通常一轮有5~7个梗基,梗基长7~14μm,不同菌株间存在差异。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端稍尖,一般大小3.0~3.5μm×2.0~2.5μm。偶见较大的分生孢子,膜光滑,外膜也有呈不规则的粗糙状。图1-17 变异青霉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5.木霉菌(Trichoderma spp.) 为无性态真菌木霉菌属。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Pers.ex Fr.),病菌菌落生长迅速,展生,初白色,后出现松散的絮状气生菌丝,渐黄绿色至蓝绿色;分生孢子梗顶部多次分枝,并形成瓶状或锥状小梗;分生孢子在小梗上聚生,球形,单胞,无色至淡色,直径2.5~4μm;病菌可产生球形、无色、表面光滑的厚垣孢子,直径12~14μm。6.茎点菌(Phoma spp.) 为无性态真菌茎点菌属,有多个种可以致病,以土壤茎点菌(P.terrestris)和高粱茎点菌(P.sorghina)为主。图1-18 木霉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图1-19 茎点菌(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外溢孢子角、分生孢子)(1)土壤茎点菌[Phoma terrestris(E.M.Hans),异名为土壤刺壳菌Pyrenocheata terrestris(E.M.Hans)Gorrenz,J.C.Walker&R.H.Larson]菌丝无色透明,有隔膜,丝网状;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散生或常聚生,初埋生,后凸出,暗褐色至黑色,直径170~350μm,孔口乳头状至稍具壳颈;孢子器成熟时具刚毛,刚毛通常发生于孔口周围,有时可在分生孢子器外部产生,淡色至暗褐色,具1~5个隔膜,长8~120μ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胞,矩圆形至卵球形,大小4.5~5.5μm×1.8~2.3μm。病菌在病株根部和人工培养条件下,均可产生小型菌核作为休眠体。菌核暗褐色,厚壁,多细胞,最初由菌丝间膨大细胞逐渐分裂形成,是重要的休眠结构。病菌侵染的寄主组织产生红色色素,在Watson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浅粉红色和草黄色,是病菌鉴定的重要特征。(2)高粱茎点菌〔Phoma sorghina(Scc.)Boerema,Dorenbosch&Van Kesteren,异名 Phyllosticta glumarum(Ell.et Fr.)Miyake〕分生孢子器散生或群生,球形至扁球形、似透镜状,直径40~60μm,黑褐色,基部黄褐色,顶端凸起为孔口。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无色透明,有1个油球,大小5~5μm×2~3μm。病菌可在种子表面或内部、土壤及植株病残体中越冬。腐霉菌、茎点菌和丝核菌主要为土壤传播,而曲霉菌和青霉菌主要由种子传带,镰孢菌为种子和土壤传播病菌。腐霉菌以卵孢子在土壤或植株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土壤环境适宜,卵孢子萌发,产生菌丝或通过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侵染高粱幼苗的根系。多种环境因子可影响游动孢子囊萌发和侵入,以温度和湿度共同作用最为重要,寄主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区系也有一定影响。土壤湿度高、温度低时,有利于腐霉菌的生长和侵染。低温、潮湿的土壤,可延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减少初生根数量,幼苗中胚轴和根冠上发根缓慢,致使幼苗抗性降低,易受病菌侵染。秋收后病残体遗留数量大,病原菌群体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土壤排水不良、低洼易涝、连作和免耕土壤发病较为严重。此外,土壤线虫和害虫为害,造成寄主组织伤口,加重腐霉菌的侵染为害或加速植株枯死。丝核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或植株病残体及其他杂草的根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9个月左右。翌年春季菌核萌发,形成菌丝侵染高粱幼苗的根系。种子萌发10天左右的幼苗最易感病,以后随苗龄增加抗性增强。低温是诱发病害的主导因素,光照不足、土壤温度偏低、pH值偏碱性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地下害虫和线虫对根系的为害可加重丝核菌根腐病发生。高粱种植于豆科作物为前茬的田块,丝核菌根腐病发生严重。镰孢菌可以厚垣孢子、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或植株病残体中越冬。高粱根系如与镰孢菌接触,病菌即可侵染。种子携带的镰孢菌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源。镰孢菌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在高粱的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高粱根系遭受地下害虫为害可加剧镰孢菌根腐病的发生。茎点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季遇到雨水,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病菌在苗期即可侵染,通过根部皮层侵入,沿薄壁组织纵横扩展进入维管束,再向上扩展蔓延,菌丝产生酶,破坏组织细胞。土壤茎点菌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和酸碱条件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病菌可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通常在高粱开花期从根部可以分离到病菌,但在成熟期分离不易获得病原菌。病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25~28℃,腐霉菌侵染后会导致茎点菌提前和加重为害。在高肥水地块,高粱种植密度大,病害发生较重。青霉菌在种子表面和内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率大小与上年田间高粱粒霉病发生程度有关。种腐、根腐和苗枯发生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种子收获前和贮藏期间种子的腐烂程度。种植带菌种子,幼苗出土慢,甚至幼苗根系腐烂而难以出苗。青霉菌苗枯病在高温条件下发病严重。1.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 品种对病害抗性有差异,但目前缺乏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研究资料。应加强抗病育种工作,挖掘抗病资源,选育抗病或耐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改善田间排灌能力,防止土壤积水,可减轻腐霉菌等根腐病。播前精细整地,采取配方施肥,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合理轮作倒茬,科学品种布局,可有效降低根腐病发病率。施用农家肥应充分腐熟,阻断肥料带菌途径,减少发病。高粱收获后及时深翻灭茬,促进病残体分解,抑制病原菌繁殖,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种群数量,减轻苗期病害的发生。3.药剂防治 在苗枯、根腐病发生较重的地区,采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或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防治镰孢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可以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拌种。防治腐霉菌根腐病,可选择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恶霉灵拌种剂等,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高粱粒霉病又称穗粒腐病,是高粱上的重要病害,在世界高粱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在高粱开花至籽粒成熟期遭遇多雨高湿气候的地区发生严重,个别地区因病导致产量损失可高达100%。广义上的高粱粒霉病还包括高粱贮藏期间的籽粒霉变。收获后及贮藏期间的霉变是田间病害的延续和发展,凡可造成高粱穗粒腐霉烂变质的微生物均为高粱粒霉病的病原菌,故该病的病原菌相当广泛。引起该病的病原菌有多种,不同地区和年份优势病菌种类略有变化,但镰孢菌、交链孢菌、青霉菌等是最重要的病原菌。粒霉病的为害使高粱籽粒变小、变轻、腐烂,导致减产并降低品质和营养价值,而且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芽势、降低种子的发芽率,此外,霉烂籽粒中的真菌分泌毒素可导致人、畜的中毒和死亡。粒霉病主要引起高粱籽粒发霉、腐烂,造成籽粒产量损失和品质变劣。病菌最初侵染小穗顶部、颖壳、外稃、内稃等部位,继之向下部扩展。穗梗基部被害影响籽粒灌浆,或引起早衰、籽粒瘪小。粒霉病的症状常因病原菌种类、侵染时间和病害发生程度而异,通常表现3种类型:①严重受害籽粒表面全部布满霉层。②籽粒完整,仅局部变色,呈现大小不等的霉斑。③籽粒外观与健康籽粒无明显差别,经表面消毒处理,分离、培养后,可获得不同种类病原菌。根据病原菌种类不同,籽粒表面霉状物可呈现石竹色、橘黄色、灰色、白色或黑色等多种颜色。病原菌一般仅侵染果皮,但也可侵染胚、胚乳部分,严重时整个胚乳被霉菌定殖、出现腐烂。由于引起粒霉病的病原菌有多种,故所致症状各有不同。镰孢菌(Fusariumspp.)侵染的籽粒初期表面产生粉白色粉末状霉状物,后期籽粒蓬松,种子失去发芽能力。早期小穗被病菌侵染导致枯萎,后期随着病菌的生长引起穗腐症状,剖视穗梗可见组织变为红色。镰孢菌侵染产生的另一个症状是种子瘪小,此系花期受病菌侵染,致使籽粒发育不良、灌浆不充分、过早干燥萎缩。其中,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侵染所致的症状与其他镰孢菌引起的症状有差别:其籽粒表面覆盖橘黄色、蛋糕状的菌丝团和病菌分生孢子。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粒霉症状,籽粒表面覆盖具有光泽、黑色、绒毛状霉层。蠕孢菌(Bipolarissp.和Exserohilum sp.)和交链孢菌(Alternariasp.)引起的粒霉症状,初期籽粒表面长有黑灰色、稀疏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图1-20 穗部症状茎点菌(Phomasp.)引起的症状,籽粒上埋生针头大小、圆形、黑色的分生孢子器。严重受害籽粒的果皮变黑色、粗糙。后期籽粒上的分生孢子器常易被镰孢菌和弯孢菌等其他病菌所掩盖,肉眼难以观察分辨。图1-21 穗部发芽症状禾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um)引起的粒霉症状,籽粒上形成同心环状排列的分生孢子盘,盘上束生刚毛。被害籽粒早衰,明显瘪小。国外研究认为,引致高粱穗部和籽粒霉烂的真菌多达20种,较重要的属有镰孢菌属(Fusarium)、弯孢菌属(Curvularia)、茎点菌属(Phoma)、交链孢属(Alternaria)和枝孢属(Cladosporium)。它们大多数属于非专性或兼性寄生菌,其优势种类因地区、年份以及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近年来,通过对采自全国13个省区高粱籽粒样品寄藏真菌类群分离鉴定,鉴测出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p.)、木霉属(Trichodermaspp.)、曲霉属(Aspergillusspp.)、青霉菌属(Penicilliumspp.)、聚端孢属(Trichotheciumspp.)、镰孢菌属(Fusariumspp.)、枝孢属(Cladosporiumspp.)、弯孢菌属(Curvularia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spp.)、蠕孢菌属(Bipolarisspp.)、黑孢属(Nigrosporaspp.)、附球菌属(Epicoccumspp.)、毛壳菌属(Chaetomiumspp.)、茎点菌属(Phomaspp.)、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spp.)、毛霉属(Mucorspp.)和根霉属(Rhizopus spp.)17个属真菌共35种。其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spp.)、曲霉菌(Aspergillusspp.)和镰孢菌(Fusariumspp.)分离频率较高;其次为青霉菌(Penicilliumspp.)、枝孢菌(Cladosporiumspp.)、蠕孢菌(Bipolarisspp.)和弯孢霉菌(Curvulariaspp.)。我国高粱粒霉病菌主要种类有:1.镰孢菌(Fusarium spp.) 为无性态真菌镰孢菌属。主要致病种类有产黄色镰孢菌(F.thapsin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半裸镰孢菌(F.incarnatum)、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拟轮生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木贼镰孢菌(F.equiseti)和亚粘团镰孢菌(F.subglutinans)8种。(1)产黄色镰孢菌(Fusarium thapsinumKlittich,J.F.Leslie,P.E.Nelson&Marasas)病菌形态见高粱苗期病害。(2)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Schwabe)病菌形态见高粱苗期病害。(3)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Berk.&Ravenel.)病菌形态见高粱苗期病害。(4)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echt)病菌形态见高粱苗期病害。(5)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异名Fusarium moniliforme J.Sheld.〕图1-22 拟轮生镰孢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病菌气生菌丝绒毛状至粉状,白色至淡青莲色;在查氏培养基上呈玫瑰粉色;在蒸米饭上呈葡萄紫色;小型分生孢子串生,卵形或纺锤形,大小3.9~14.3μm×1.8~3.9μm;大型分生孢子多有3~5个隔膜,大小19.0~80.6μm×2.6~4.7μm。(6)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ima)Nirenberg〕病菌小型分生孢子串生和假头生,长卵形或椭圆形,无隔或具一隔膜,大小7.6~10.7μm×3.6~4.3μm;大型孢子镰刀形,较直,顶胞渐尖,足胞较明显,1~5个分隔、以3~4个隔膜居多,大小27.1~38.3μm×3.7~4.9μm。图1-23 层出镰孢菌(分生孢子梗、小型分生孢子)图1-24 层出镰孢菌(分生孢子座、小型和大型分生孢子)病原菌在PDA或PSA培养基上,在5~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适宜温度25~30℃,最适28℃。在适宜温度下气生菌丝茂盛、密集,菌落生长厚;在5℃和35℃时菌落生长极慢;10℃时,气生菌丝稍长,但较稀疏;25℃和30℃下培养5天,平均菌落直径分别为97.2mm和74.2mm,菌落呈粉白色至淡橙黄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至粉末状,高2~3mm,培养基背面橙黄色,基物无色。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0天后产生橙黄色分生孢子座。(7)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Wr.&Reink)病菌在PDA或PSA培养基上,菌落呈粉白色至淡紫色,基背面边缘淡紫色、中部紫色,基质不变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至粉末状,长2~3mm。小型分生孢子较小,长卵形或拟纺锤形,多无隔,大小6.4~12.7μm×2.5~4.8μm,聚集成假头状粘孢子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较直,顶胞渐尖,足胞较明显,2~6个分隔,以3个分隔者居多,大小25~60.7μm×2.8~5.0μm。产孢细胞为单瓶梗和复瓶梗。厚垣孢子未见。图1-25 亚粘团镰孢菌(分生孢子梗、产孢细胞和大型分生孢子)(8)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Corda)Saccardo〕在PSA培养基上,25℃培养3天,菌落直径30~50mm,气生菌丝旺盛,较稀疏,绒毛状。菌落初期白色至粉色,背面浅粉色,后期逐渐变为黄褐色,背面深褐色,菌落上极易形成橘黄色粘孢团型分生孢子座。小型分生孢子少量,形态不规则。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3~7个分隔,以5个分隔者居多,稍弯曲,中间细胞显著膨大,顶细胞延长呈锥形,基细胞为细长的足跟状,大小24.8~81.4μm×3~7μm。产孢细胞为单瓶梗,聚生或不规则分枝。厚垣孢子球形,直径9~20μm,串生或聚生,随着菌株的老化,逐渐变为黄褐色。图1-26 木贼镰孢菌(大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2.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属无性态真菌弯孢菌属。病菌分生孢子梗分化明显,直或弯,上部多呈屈膝状弯曲,褐色;分生孢子较粗壮,多数具4个细胞,两端细胞淡褐色,中间细胞深褐色,有的稍弯,显现出一侧凸起、另一侧较平的背腹形状,大小18~34μm×7~16μm。图1-27 新月弯孢菌(分生孢梗、分生孢子)3.禾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um(Ces.)G.W.Wilson〕属无性态真菌炭疽菌属;有性态为禾生小丛壳菌(Glomerella graminicolaPolltis),属子囊菌门、小丛壳属。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聚生,突破表皮,黑色;分生孢子盘中具分散或成行排列的刚毛,数量较多,暗褐色,顶端色泽较淡,正直或微弯,基部略微膨大,顶端较尖,3~7个隔膜,大小64~128μm×4~6μm;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单胞,大小10~14μm×4~5μm;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单胞,微弯,内含物不呈颗粒状,大小26.1~30.8μm×4.9~5.2μm。图1-28 禾生炭疽菌(分生孢子盘和刚毛、分生孢子)4.高粱茎点菌〔Phoma sorghina(Scc.)Boerema,Dorenbosch&Van Kesteren〕属无性态真菌茎点菌属;异名 Phyllosticta glumarum(Ell.et Fr.)Miyake。病菌分生孢子器散生或群生,球形至扁球形,似透镜状,直径40~60μm,黑褐色,基部黄褐色,顶端凸起为孔口。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色透明,一个油球,大小3~5μm×2~3μm。图1-29 高粱茎点菌(分生孢子器、外溢孢子角、分生孢子)5.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属无性态真菌链格孢菌属。病菌在查氏培养基上,25℃培养7天,菌落直径53~57mm,质地绒状,灰黑色至黑色。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根束生,不分枝或偶有分枝,1~2个隔膜,褐色,正直至屈曲,大小25~45μm×4~6μm。分生孢子3~10个串生,梭形或椭圆形,形状不一致,褐色至橄榄褐色,大小15~54μm×8~14μm,具2~7个横隔膜,0~5个纵隔膜,隔膜处有缢缩,无嘴喙或有但长短不一,多数色淡,少数与孢身颜色相似。图1-30 交链孢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及萌发)6.蠕孢菌(Bipolaris sp.和Exserohilum sp.) 多种蠕孢菌均可引起高粱籽粒霉变,主要有:(1)高粱生双极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Sherwin)Alcorn〕,属无性态真菌双极蠕孢属;异名Helminthosporium sorghicola Lefebvre et Sherwin。病菌形态见高粱靶斑病。(2)大斑突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K.J.Leonard et E.G.Suggs〕,属无性态真菌突脐蠕孢属;异名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Bipolaris turcica(Pass.)Shoemaker和Drechslera turcica(Pass.)Subramanian et P.C.Jain;有性态属真菌子囊菌门球腔菌,为大斑刚毛球腔菌(Trichometasphaerua turcicaLuttrell),异名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K.J.Leonard et E.G.Suggs。病菌形态见高粱大斑病。穗腐、粒霉病菌均为兼性寄生菌,高粱籽粒发育期间遇多雨天气粒霉病易于发生。以镰孢菌接种感病品种小穗外稃、内稃、颖壳、花丝和衰老的柱头,菌丝向基部定殖于小穗的组织内。接种后3~4天颖壳受害并产生色素,5天后小穗上密生霉状物。其后霉层扩展至籽粒糊粉层和果皮之间,逐渐侵染胚乳、胚和果皮。条件适宜时,菌丝快速蔓延,果皮和整个籽粒密生白色或粉红色菌丝。病菌侵染抗病品种小穗时,其病变速度较缓慢,菌丝多见于小穗枝梗的间隙。被病菌侵染部位迅速产生色素,在抗病品种组织上形成的色素颜色、强度和快慢与感病品种上的明显不同,病情发展速度明显不同。品种间对粒霉病抗感性差异明显,抗病性受加性基因控制,我国对品种抗粒霉病研究资料甚少。国外研究发现,品种抗性与籽粒硬度关系密切。高粱品种Funks814、IS355、IS447、IS452、IS455、IS472、IS473、IS453、SC748、IS279-14、IS568-14、74PR759、SC103-12、E35-1、SPV141等对高粱粒霉病表现抗性。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栽培制度的不同,以及品种不同和地域范围差异等,粒霉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比例不尽一致。对于高粱穗腐、粒霉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病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穗腐或粒霉病抗性差异显著,发病严重地区应选种抗性强的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高粱抽穗、开花至籽粒成熟期避开雨季;合理密植、适时追肥、及时收获、控制玉米螟等害虫对穗部的为害等措施,均可以减轻穗腐病的发生和为害;采收后及时晾晒,控制籽粒含水量,防止霉烂变质,做到安全贮藏;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和病穗,减少越冬菌源。3.药剂防治 高粱粒霉病发生严重的地区,于播种前药剂拌种可减轻发病。高粱颖枯病在世界上许多高粱产区均有发生为害的报道。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生较重。该病发生常引起高粱穗部早衰、籽粒不实,造成减产,后期可引起高粱粒霉或穗腐病。高粱颖枯病从高粱抽穗至籽粒成熟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高粱穗部颖壳、小穗枝梗和籽粒。一般从灌浆初期开始显症,颖壳褪绿,逐渐变为黄褐色、褐色、灰白色、暗红色,籽粒胚乳变为暗褐色。颖壳及枝梗连接处组织逐渐变为红色、暗红色、褐色,坏死干枯。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灌浆不充实,使籽粒瘪小,颖壳张开度减小。籽粒表面皱缩,色泽发暗,光滑度降低。潮湿时,穗粒表面密生霉状物。在小穗枝梗上有时形成不规则的病斑。一般穗顶部发病重于下部。病穗籽粒千粒重、发芽率和发芽势下降。图1-31 穗部被害症状(颖枯、籽粒早衰)图1-32 部分小穗颖壳枯死图1-33 穗部被害症状(后期颖枯,籽粒不实、颖壳霉烂)高粱颖枯病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1)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Currie et Thom),属无性态真菌青霉属。病菌形态见高粱苗期病害。(2)产黄色镰孢菌(Fusarium thapsinumKlittich,J.F.Leslie,P.E.Nelson&Marasas)和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均属无性态真菌镰孢菌属。病菌形态见高粱苗期病害。(3)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属无性态真菌链格孢菌属。病菌形态见高粱粒霉病害。病菌主要随病种子或病穗残体散落于田间越冬,成为翌年的病菌初侵染来源。高粱抽穗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病菌借气流传播侵染高粱穗部引起发病。研究证明,高粱初花期接种发病率高,可见高粱初花期是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1.种植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颖枯病抗性差异显著,发病严重地区,应选种抗性强的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即高粱孕穗至抽穗期避开雨季。合理密植、适时追肥、及时收获,减轻病害发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和病穗,减少越冬菌源。3.药剂防治 高粱颖枯病发生严重的地区,采用药剂拌种可有效减轻发病。在高粱初花期,穗部喷洒多菌灵等杀菌剂,可减轻高粱颖枯病为害。高粱顶腐病最早于1896年在爪哇的甘蔗上发现,以爪哇语“Pokkan boeng”命名,意指植株顶部受害呈畸形或扭曲。此后该病在世界上多个国家的高粱产区相继有发生流行的报道。在我国,徐秀德等于1993年首次报道高粱顶腐病在辽宁省发生。目前,该病在我国高粱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病率一般在3%~10%,重病区发病率为40%以上。近年来,该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是高粱生产上的重要问题。高粱顶腐病可为害高粱叶片、叶鞘、茎秆、花序及穗部。该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近顶端叶片变畸形、折叠和变褐色、枯死。在植株喇叭口期,顶部叶片沿主脉或两侧出现畸形、皱缩,不能展开。发病严重时,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和茎秆,造成植株顶部4~5片病叶皱卷,腐烂。重者叶片短小,甚至仅残存叶耳处部分组织。轻病株表现出类似由玉米矮花叶病毒引起的黄叶斑症状或由细菌引起的黄色叶斑病症状,但区别是:顶腐病叶片基部皱缩,边缘有许多小的横向刀切状缺刻,切口处褪绿呈黄白色。随着病株生长,叶片伸展,顶端呈撕裂状,断裂处组织变黄褐色,叶片局部有不规则孔洞出现。病株根系不发达,根冠及基部茎节处呈黑褐色。有的病株矮缩,分蘖增多。图1-34 田间苗期症状(心叶黄化腐烂)植株花序受侵染时可造成穗部短小,轻者小花败育干枯,重者整穗不结实。一些品种染病后,植株顶端叶片彼此扭曲、包卷,呈长鞭弯垂状或鼠尾状,嵌住新叶顶部,使继续生长的新叶呈弓形外凸。叶鞘、茎秆染病,导致叶鞘干枯,茎秆变软倒伏。田间湿度大时,病株被害部位表面密生粉红色霉层。图1-35 病株症状(新叶皱卷,具刀切状缺刻)图1-36 病株症状(新叶边缘腐烂,仅存中脉)图1-37 病株症状(心叶皱卷,腐烂)图1-38 病株症状(植株矮缩,分蘖增多)高粱顶腐病原菌为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Wr.&Reink),属无性态真菌镰孢菌属;其有性态属真菌界子囊菌门,为藤仓赤霉亚粘团变种(亦有称近粘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Saw.)Wollenw.var.subglutinans Edwards〕。病菌小型分生孢子丰富,长卵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大小6.4~12.7μm×2.5~4.8μm,不串生,聚集成疏松的粘孢子团,呈假头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较细直,顶胞渐尖,足胞较明显,具有2~5个隔膜,以3个隔膜者居多,大小20~63μm×2.0~6.5μm。产孢细胞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产孢,单瓶梗和复瓶梗并存,以单瓶梗居多。子囊壳散生或聚生,蓝黑色,卵圆形或近圆锥形,光滑。子囊棍棒形,无色,大小68~109μm×9~14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较直,两端钝圆,具有1~3个隔膜,多为1个隔膜,分隔处有缢缩,大小10~24μm×4~9μm。图1-39 亚粘团镰孢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粉白色至淡紫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至粉末状,长2~3mm。培养基背面边缘淡紫色、中部紫色,基质不变色。病菌菌丝体生长温度为5~35℃,适宜温度25~30℃,以28℃下生长最快。病菌在pH值3~1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适宜pH值为6~8。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值为6~7。大型分生孢子产生不仅与培养基pH值关系密切,也与光照条件及培养基的不同关系密切。病菌置于黑光灯或日光灯照射下,有利于大型分生孢子形成,而黑暗或散射光下则不易形成大型分生孢子。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可侵染高粱、玉米、苏丹草、哥仑布草、谷子、珍珠粟、薏苡、水稻、燕麦、小麦和狗尾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病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残体上及种子内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植株地上部分均能被病菌侵染发病,天气长时间潮湿时有利于发病。有时在病部表面可产生粉白色孢子层,病菌分生孢子借助于雨水传播可再行侵染发病。病菌借机械伤害、虫害及其他原因伤害造成的伤口侵入,地下害虫、线虫为害重的地块有利于顶腐病发生。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种子带菌率高田间发病重。不同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低洼地、园田地发病重,山坡地和高岗地发病轻。土壤高氮低钾,导致植株抗性减弱,病情加重。高粱不同品种或基因型间发病轻重差异明显,一些高粱品系如ICS33A、Tx622A、Tx624A、ICSV690、PW17445等对该病害表现感染。1.选种抗病品种 一些高粱杂交种对高粱顶腐病有良好的抗性,各地可选择种植。2.农业措施防治 提高土壤墒情,合理轮作,减少菌源,建立无病制种田,兼顾防治玉米等其他禾谷类作物上该病菌的侵染为害,均为防治该病的良好措施。3.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拌种,均有良好的防病效果。4.生物防治 用0.2%增产菌拌种或叶面喷雾,对该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用哈氏木霉(Trichoderma hazianum)或绿色木霉(T.viride)等生防菌拌种或穴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高粱茎腐病又称青枯病,是世界各高粱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由多种镰孢菌(Fusariumspp.)侵染所致。不同种类镰孢菌侵染可引起高粱种腐、苗枯、根腐、小粒和茎腐病。镰孢菌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侵染玉米、谷子、苏丹草、水稻和甘蔗等多种禾谷类作物,发病田一般减产5%~10%,个别严重地块甚至绝收。高粱茎腐病主要为害高粱根部和茎基部,常导致病株长势衰弱或植株倒伏。通常可表现茎腐和根腐两种症状类型。图1-40 病株症状图1-41 病株穗部症状(籽粒早衰、瘪粒)茎腐症状:先在植株下部的第二或第三节间处形成小圆形至长条状、淡红色至暗紫色的小型病斑,植株髓部变淡红色。病株叶片骤然青枯呈淡灰色,犹如霜害或日灼状。病株穗部失去光泽,且较正常穗明显小,多数小花败育,籽粒瘪瘦。开花后的病株易从茎腐部位倒伏或折断。图1-42 病株茎部症状(维管束黑褐色,韧皮部组织松软、变色)图1-43 病株根茎部症状(褐色腐烂、维管束变色)根腐症状:病菌先侵染高粱根部的皮层,然后扩展到维管束内,在新根上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病斑,随病情加重老根腐烂,形成锚状根,严重时植株很易从土里拔出。苗期受害,常导致苗枯症状产生。茎腐病症状与炭腐病症状区别明显,前者病部色泽不明显,破坏髓部组织速度缓慢,导致茎腐症状产生需15~20天;而炭腐病所致的茎腐症状仅需2~3天,且发病后期组织上长满菌核,此为鉴定炭腐病的重要特征。镰孢菌茎腐病与炭疽病菌引起的茎红腐和花梗衰败症状也有明显不同:镰孢菌茎腐病的变色部位均匀一致,而炭疽病引起的茎红腐部位呈间断状,中间夹带白色健康组织症状,有的品种花梗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凸起状。引起高粱根腐和茎腐病的致病镰孢菌种类较多,各地报道的不尽相同。有产黄色镰孢菌(Fusarium thapsinum)、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Fusarium napiforme、Fusarium nygamai、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和三线镰孢菌(Fusarium tricinctum)13种,均属无性态真菌镰孢菌属。在上述镰孢菌种群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种:1.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有性态为子囊菌赤霉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s Wineland,异名藤仓赤霉菌G.fujikuroi(Sawada)Wollenweber〕。病菌形态见高粱苗期病害。2.产黄色镰孢菌(Fusarium thapsinum Klittich,Leslie,Nelson and Manasas) 有性态为Gibberella thapsinum Klittich,Leslie,Nelson and Manasas,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病菌形态见高粱苗期病害。3.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病菌形态见高粱苗期病害。4.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 Wr.&Reink) 有性态为藤仓赤霉亚粘团变种 〔Gibberella fujikuroi(Saw.)Wollenw.var.subglutinans Edwards〕,属子囊菌。病菌形态见高粱顶腐病。5.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ima)Nirenberg〕有性态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Wr.),属子囊菌。病菌形态见高粱粒霉病。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也可通过种子和土壤传带,成为茎腐病的重要侵染来源。在自然条件下,病菌的繁殖体离开植株残体后仅能存活3个月左右。分生孢子在-16℃下存放6个月,尚可保持生活力。病菌借机械伤害、虫害及其他原因伤害造成的伤口侵入高粱的根部和茎部。在田间,从高粱开花到乳熟期生长阶段,遇高温和干旱后随之出现低温、潮湿的天气条件,发病严重。土壤高氮低钾,导致植株抗性不良,可引起病情加重。田间虫害或其他病害造成植株伤根,易受侵染。高粱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目前尚未见有高抗品种;一般晚熟的杂交种较抗倒伏,较为耐病。高粱茎腐病发病因子复杂,应采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种植茎秆健壮、抗病性强的杂交种,可减少倒伏,减轻发病。2.农业措施防治 加强水分管理,在高粱生长期间,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提高植株对营养的吸收能力,是控制发病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地施用氮、磷、钾肥料,防止偏施氮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密植,均衡营养,保证植株生长健旺,减少发病。减少害虫以及其他根部病害侵染造成的伤口,可明显地减轻发病。3.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或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并可兼防丝黑穗病。高粱炭腐病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亚洲、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是高粱产区的重要病害。我国尚无该病发生的报道。在高粱灌浆期遇上干热天气或开花后期遇上多湿天气,为害严重。在多湿的热带地区,经常间断的降雨有利于发病。该病为害高粱后造成的产量损失轻重,取决于病菌侵染时的气候和品种的发育阶段。一般在高粱接近成熟时症状变得明显。在一些田块中,尤其某些在杂交高粱上,有50%以上的植株基部受害。炭腐病为害植株,可引起根腐、茎秆变软、早枯、花序发育不良和籽粒变小、品质变劣。图1-44 病株症状(茎基部红褐色)图1-45 维管束上着生黑色菌核在多湿和高温的不利环境条件下,病菌侵入根部表现水浸状斑,变褐色或黑色,在皮层上形成菌核。被害的茎秆基部变软或呈海绵状,遇风倒伏,为炭腐病的典型症状。倒伏的茎秆由于病菌的破坏,皮层和髓部消解,使木质化维管束分解,茎秆变空,其内形成很多黑色的小菌核。被害部位呈炭灰色。有时被害株症状表现不明显,貌似健株,但茎秆变细,抽出的穗头较小。该病尚可侵染幼苗,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引起苗枯或猝倒症状。有报道称,炭腐病在高粱上还可引起叶斑症状。引起炭腐病的病原菌为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Tassi)G.Goidanich〕,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壳球孢菌属;异名〔M.phaseoli(Maubl.)S.Ashby〕和〔Botryodiplodia phaseoli(Maubl.)Thirumalachar〕。其无性阶段为甘薯生丝核菌〔Rhizoctonia bataticola(Taubenhaus)E.J.Butlerl〕,属无性态真菌丝核菌属;异名为Sclerotium bataticola Vánky。初生菌丝无色,直径约8μm,老熟菌丝变灰白色,有隔膜,可相互纠结形成菌核。成熟菌核较硬,有光泽,黑色,不规则圆形,直径100~400μm。被害植株近枯死时形成菌核较多。人工培养时能产生分生孢子器,病株上偶尔也有淡黑褐色的分生孢子器产生。孢子器扁球形,稍凸出,无子座,孔口小,直径150~290μm。分生孢子椭圆形或近椭圆形,无色透明,单胞,大小10~24μm×6~10μm。图1-46 菜豆壳球孢菌(菌核)炭腐病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75个科400余种植物,如高粱、玉米、谷子、豇豆、花生、大豆、木豆、鹰嘴豆、甘蓝、番茄、西葫芦、苹果、梨、柑橘和香蕉等。炭腐病菌在不同寄主上可产生不同的专化型或生理小种。炭腐病菌属于根部寄居菌,在土壤中或枯死的寄主组织上基本不腐生。在无寄主情况下,主要以菌核在病根茎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菌源。菌核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土壤中越冬16个月后的高粱茎秆里的菌核仍有23%的萌发率。关于炭腐病菌侵入高粱根部的过程及其侵染机制有两种观点:一是从菌核萌发出来的菌丝,在生长时期均可侵染细根,当高粱植株遇到干旱时病菌才扩展、定殖于根和茎部;二是只有植株在干旱条件下病菌才能侵入根部。干旱和病原菌互作可诱发高粱炭腐病,干旱导致植株的生理伤害和代谢改变,降低植株活力,加重炭腐病菌的侵染为害。炭腐病发生程度与植株密度和氮肥水平呈高度相关。植株密度大,增加了植株对土壤水分的争夺,加剧了土壤干旱。土壤氮肥多直接影响根和植株的生长,促使地上部植株生长和抑制根的发育,在干旱条件下因缺少发达的根系,降低了植株从土壤里吸收水分能力,导致病情加重。高粱品种间对炭腐病的抗性明显,抗病品种表现植株持绿、抗衰老、抗倒伏。据报道,来自印度的E36-1、美国的New Mexico31、澳大利亚的Q101、Q102、Q103和QL04等品系对炭腐病表现高度抗性。1.选用抗病品种 选种耐旱、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经济有效的措施。选择种植茎秆健壮、抗倒伏和抗叶片衰老的品种,可减轻发病和倒伏。2.农业措施防治 ①加强水分管理,在高粱生长期间,尤其在开花后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度,提高植株对营养的吸收能力,是控制发病最重要的手段。②科学合理施肥,合理地施用氮、磷、钾肥料,防止偏施氮肥,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植株抗病力。③合理密植,减少植株个体间争肥争水,保证植株生长健旺,减少发病。3.药剂防治 播种前药剂拌种可减轻发病。高粱黑束病于1971年在埃及首次报道,其后在美国、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洪都拉斯和苏丹等国相继报道有高粱黑束病发生,该病可造成减产50%以上。在我国,徐秀德等于1991年在辽宁省高粱上首次发现该病,其后在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北及山东等省高粱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为害,且逐年加重,个别品种的发病率高达90%。高粱黑束病在高粱整个生长期均可表现症状。苗期造成死苗,成株期症状多样。发病初期底部叶片叶脉黄褐色或红褐色(因品种而异),随之沿中脉出现相同颜色条斑,逐渐发展纵贯整个叶片,最后叶脉呈紫褐色或褐色。从叶尖、叶缘向基部及叶鞘扩展,导致叶片失水干枯。通常病株上部叶片和新梢先出现枯死。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剖开茎秆可见维管束变红褐色或黑褐色,故有黑束病之称。病情严重时,整株从顶部叶片开始自上而下迅速干枯,后期死亡。有的病株上部茎秆变粗,矮缩,分蘖增多,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潮湿环境下,病株叶基部、叶鞘上出现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图1-47 高粱黑束病症状(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图1-48 高粱黑束病症状(底部叶片黄化、叶脉红褐色)图1-49 高粱黑束病症状(后期叶片枯死)图1-50 高粱黑束病症状(根系发育不良)图1-51 高粱黑束病症状(茎部维管束红褐色)黑束病的症状与细菌性条纹病或玉米矮花叶病的某些症状颇为相似,易于混淆,故诊断时应予注意。黑束病的致病菌为点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 strictumW.Gams),异名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Auct.Non Corda,属无性态真菌枝顶孢霉属。病菌菌丝纤细,初呈白色,后变淡粉红色或粉白色,具隔膜,可数根至数十根联合成菌索。分生孢子梗直立,单生,基部稍粗,无隔膜,无色,有二叉或三叉状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大小2.9~8.7μm×1.5~2.9μm,无色,单胞,常聚集在产孢细胞顶端形成粘孢子团,含分生孢子3~40个不等。病菌菌丝在6~40℃下均能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2~30℃。病菌在pH值为3~11均能生长,适宜pH值为5~8,最适为6。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作为营养,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黑束病菌除侵染高粱外,尚能侵染玉米、苏丹草、珍珠粟、棉花及狗尾草等一些杂草。高粱黑束病为土壤带菌和种子带菌传播的系统侵染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在田间病菌先定殖于高粱根部和幼芽中,然后逐渐向上扩展蔓延到维管束组织;病菌也可从叶部侵染发生为害。图1-52 点枝顶孢霉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根部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高粱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高粱黑束病的防治可参照高粱其他土传、种传病害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 高粱品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措施。高粱品种以Tx622A、Tx623A等雄性不育系为母本的杂交种表现高度感病,而以421A、Tx378A等不育系为母本的杂交种表现抗病,可据情况选用。2.农业措施防治 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挖除销毁;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应注意与其他禾本科作物黑束病的同步防治。3.药剂防治 播种前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处理种子,具有一定的防病效果。高粱纹枯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有严重发生的报道。该病分布很广,为害程度在不同年份差别较大,近年来该病害有加重流行趋势。遇多雨高湿天气,可导致叶片、叶鞘和茎秆腐烂。由于该病为害高粱近地面几节的叶鞘和茎秆,引起茎基腐败,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引起茎秆倒伏,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高粱纹枯病主要发生在高粱生长后期,即籽粒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很少发生。主要为害植株下部叶鞘和叶片,也可侵害茎秆。图1-53 植株受害症状受害部位初生水浸状、灰绿色病斑,后变成黄褐色或淡红褐色,中央灰白色坏死,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8mm。后期病斑互相汇合,导致叶片和叶鞘部分或全部枯死。茎秆被害,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后期露出丝状纤维组织。环境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稀疏的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后期菌丝体相互纠结,在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产生褐色颗粒状菌核,菌核外围有少量菌丝和寄主组织相连。成熟菌核淡褐色至灰褐色,颗粒状,大小不等。菌核易于脱离寄主,遗落田间。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及菌核大小、数量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一般在感病品种上,环境条件(特别是湿度)有利于发病时,病斑扩展快,斑块大,颜色浅,菌核形成的数量多而大。纹枯病发生后,病菌破坏叶鞘甚至茎秆组织,导致植株水分和营养代谢紊乱。病害若在高粱抽雄前发生,由于茎组织被破坏,常导致植株发生倒折。图1-54 叶鞘上初生菌核(左)与成熟菌核(右)图1-55 受害叶片上的病斑高粱纹枯病的致病菌为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属无性态真菌丝核菌属;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属真菌界,担子菌门,亡革菌属。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呈灰白色,后变褐色;菌丝体絮状至蛛丝状,菌丝初无色,直径6~8μm,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近分枝处具1隔膜;后菌丝变淡褐色,分枝与隔膜增多,分枝与主枝形成直角,部分菌丝细胞逐渐膨大,且互相纠结形成菌核。菌核形状不规则,多为扁圆形,表面粗糙,褐色,直径1~3mm;常数个菌核互相合并,组织结构内外一致,切面呈薄壁组织状,菌核与菌核之间有少量菌丝相连。图1-56 茄丝核菌菌丝(直角分枝及菌丝融合)病菌菌丝生长温度最低7℃,最适26~30℃,最高39℃。菌核形成温度最低11℃,最适22℃,最高37℃。该菌寄主范围较广,在自然情况下可侵染为害15科、200多种植物,能侵染高粱、玉米、谷子、麦类、水稻等多种粮食作物,也可侵染大豆和菜豆导致植株枯萎。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株残体中或散落于土壤里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叶片和叶鞘上进行初侵染。高温、潮湿多雨的条件适于病菌萌发、侵染,形成病斑。田间靠病健株相邻接触,或借风、雨将病株上新产生的菌核或菌丝传播到健株上,进行重复侵染。田间病菌产生的担孢子也是重要的再侵染菌源。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高温、多雨、田间湿度大的年份和地区发病严重。连作重茬利于土壤中菌源积累,发病率较高。栽培管理及种植方式也影响着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一般氮肥施用过多、长势偏旺、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病情较为严重。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对病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植株密度过大时,株间通风透光不良利于发病。高粱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高粱纹枯病防治应采取减少越冬菌源、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辅以喷药保护的综合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高粱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或耐病性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各地应因地制宜地选用适于当地的抗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减少田间菌源,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表层土壤中的菌核数量。高粱生育前期及时摘除病叶,带出田间深埋或烧毁。加强肥水管理,平衡施肥、勿偏施氮肥,避免植株后期脱肥而增加感病性。合理密植或采用间作方式,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情。3.药剂防治 病害重发区,于高粱生长中期在茎秆下部喷施药剂,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高粱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爱沙尼亚和美国是最北的分布线,智利和新西兰是最南的分布线,在西非国家也广泛分布。在我国,各高粱产区均有该病发生,东北地区发病较重。由于该病直接破坏高粱果穗,因而对高粱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是高粱上为害严重的病害。在我国历史上,高粱丝黑穗病曾3次大流行。1953年东北地区平均发病率为10%~20%。1979年,主要高粱产区的发病率为5.0%~20%,重者高达70%。20世纪80年代,因种植抗病品种和推广药剂拌种,该病曾得到有效控制。90年代高粱丝黑穗病菌的3号小种被发现,1991年辽宁地区发病率高达33%,个别地块发病率为80%以上,对高粱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随后通过选育和应用新抗病品种,使该病发生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该病在局部地区发病严重,仍是高粱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高粱穗部,使整个穗部变成黑粉。高粱孕穗打苞期症状明显。病穗苞叶紧实,中下部稍膨大且色深,手捏有硬实感,剥开苞叶穗部显出白色棒状物,外围一层白色薄膜,抽穗后白色薄膜破裂,散出大量黑色粉末(病菌冬孢子),露出散乱成束的丝状物,故称丝黑穗病。主茎的黑穗除掉后,新长出的分蘖穗仍可形成黑穗。有的病穗基部可残存少量小穗分枝,但不能结实;有的病株穗部形成丛簇状病变叶;有的形成不育穗。病株常表现矮缩、节间缩短,特别是近穗部节间缩短严重。图1-57 田间发病症状叶片偶尔也会受害,形成红褐色或黄褐色条斑,病斑上有稍隆起的椭圆形小瘤,后期破裂散出病菌的黑褐色冬孢子,但数量较少。有时在同一病株的分蘖上,可见丝黑穗病与散黑穗病或坚黑穗病复合发生,出现同株高粱主茎和分蘖茎的穗部长出两种黑穗病的情况。图1-58 穗部发病典型症状图1-59 病株分蘖增多图1-60 植株茎节生出菌瘿、主穗部分结实图1-61 部分小穗形成菌瘿图1-62 主穗底部小穗形成菌瘿图1-63 分蘖穗菌瘿畸形膨大图1-64 病叶产生红褐色隆起条斑图1-65 穗部受害发展进程(从左到右、从上至下为显症初期、中期、中后期、后期)高粱丝黑穗病的致病菌为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ühn)Langdon et Full.〕,异名Sphacelotheca reiliana(Kühn)G.P Clinton,Ustilago reiliana Kühn,Sorosporium reilianum(Kühn)McAlpine,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孢堆黑粉菌属。在花序中的病菌冬孢子堆,后期全部变成黑粉体,初有白膜包围,后期膜破裂露出黑褐色冬孢子。冬孢子幼时聚集呈球形,直径60~180μm,成熟时散开,露出由寄主组织生成的很多细丝。冬孢子黑褐色,圆形、卵圆形或近椭圆形,大小10~15μm×9.5~13μm,表面有微刺。图1-66 孢堆黑粉菌冬孢子及萌发形态冬孢子在15~36℃下均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8~30℃,适宜的pH值为4.4~10。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和麦芽汁琼脂(M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冬孢子萌发产生粗而直的具分枝的先菌丝,通常是4个细胞,顶生和侧生担孢子,担孢子还可以芽生方式再生次生担孢子。有时冬孢子也可以直接产生分枝菌丝。在营养液里产生大量的次生担孢子与先菌丝分枝一起形成次生担孢子链。高粱丝黑穗病菌除侵染高粱外,还可侵染约翰逊草、苏丹草及高粱属的其他种类植物。病菌种群中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国外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我国高粱丝黑穗病菌有3个生理小种,其中,3号小种是我国高粱产区的优势小种。有报道称,近年来局部地区有新的小种出现。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夏秋季多雨年份能缩短田间冬孢子寿命。散落在地表和混在粪肥中的冬孢子是高粱丝黑穗病菌的主要侵染来源。种子带菌虽然不及土壤和粪肥带菌传播重要,但却是病菌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无病区,带菌的种子是重要的初次侵染来源。高粱丝黑穗病为幼苗系统侵染病害。冬孢子萌发后直接侵入幼芽的分生组织,菌丝生长于细胞间和细胞内,并随着植株生长向顶端分生组织发展,植株进入开花阶段后,菌丝生长至穗部,形成高粱“乌米”。病菌侵染高粱幼苗的最适侵染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cm时,芽长超过1.5cm后则侵染发病极低。高粱幼苗的感染部位主要是中胚轴,其次为胚芽鞘和胚根,幼芽出土前是主要感染阶段。此期间,土壤中病菌含量、土壤温湿度、播种深度、出苗快慢、品种抗病性等与高粱丝黑穗病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发病适温为21~25℃,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8%~20%,土壤冷凉、干燥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1.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高粱丝黑穗病菌不同小种的分布流行区选用相应的抗病品种。3号小种分布区可选用421A、7050A、Tx378A、Tx430A、ICS49A、L405A等为母本组配的杂交种。也可选用以莲塘矮、LR625 和晋5/恢7等恢复系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2号小种流行区除种植上述杂交种外,也可以种植以Tx622A为母本的杂交种。2.农业措施防治 不同亲缘或抗性基因的高粱品种合理布局,忌在同一地区长期种植亲缘单一的品种或杂交种。建立无病繁种田,防止种子带菌远距离传播。改进栽培技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适时播种,避免播种过早、地温低延迟出苗,增加病菌侵染几率。精细整地,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减轻病害发生。清除田间菌源,在田间植株孕穗期至出穗前(乌米破裂前),及时拔除病株,带出地外深埋,减少和消灭初侵染来源。3.药剂防治 应用化学药剂处理种子,不仅可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冬孢子,同时可有效控制在最适感染期病菌的侵染。选择内吸性强、持效期长、防效显著的药剂用于拌种。常用的药剂有:(1)2%立克秀可湿性粉剂2g对水1000ml,拌种10kg,风干后播种。(2)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0.2%拌种。(3)12.5%腈菌唑乳油100ml对水8000ml,拌种100kg,稍加风干后即可播种。(4)17%三唑醇拌种剂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上述药剂在使用时不得任意加大或减少药量,以免造成药害或降低防治效果。高粱散黑穗病又称散粒黑穗病,俗称灰疸,是高粱上的重要病害之一。除澳大利亚、大洋洲群岛及印度尼西亚未见有报道外,世界许多国家均有发生,可造成粒用和饲用高粱严重减产。在我国,各高粱产区该病发生也很普遍,一般发病率为3%~5%,个别地块高达90%以上。新中国成立前此病发生一直较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推广药剂拌种和种植抗病品种,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在华北和东北的一些地区该病又呈回升趋势。被害植株较健株抽穗早,植株较矮,有的品种枝杈增加。一般全穗均可发病,但保持原来穗形,亦有穗的一部分发病。有时在同一穗上部分小穗形成叶状结构,称之为“变叶病”。籽粒各自变成卵形灰包,从颖壳伸出,外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状冬孢子,最后仅存柱状的孢子堆轴(寄主组织的残余部分)。病粒通常护颖较长,长达2.5cm。有的病株主穗不发病,可正常结实,可能是病菌在植株体内未到达主穗所致,但病株后期分蘖穗可形成病穗。高粱散黑穗病的初期症状易和坚黑穗病混淆,但散黑穗病的灰白色膜早期破裂,散落孢子后露出长而突出的孢子堆轴。高粱散黑穗病的致病菌为轴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cruentum(Kühn)Váhky〕,异名Sphacelotheca cruenta(Kühn)Potter或Ustilago cruenta Kühn,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孢堆黑粉菌属。图1-67 高粱不同品种穗部受害症状图1-68 病变籽粒后期残存孢子堆中轴图1-69 穗部受害进程(从左到右为显症初期、中期、后期)病菌冬孢子堆生于花序子房中,有时也侵染花器,卵圆形,外包一层薄膜,后期薄膜易于破裂,露出黑褐色粉状冬孢子堆。孢子堆中有发达而稍弯曲的堆轴,长度可达1.4cm。不育细胞成组存在,膜薄,近圆形或椭圆形,略带黄色,大小10~17μm×8~15μm。冬孢子红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卵圆形,壁上具有微刺。病菌冬孢子在8~38℃下均能萌发,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4.5~8。通常冬孢子萌发产生4个细胞的先菌丝,其上侧生担孢子,担孢子也可芽生次生担孢子。在水中或在高温下,冬孢子萌发后不生先菌丝而直接产生分枝菌丝。冬孢子在水中能萌发,水中补加某些营养物质,如糖等可促进其萌发产生担孢子,尤其在麦芽汁液中先菌丝上产生的担孢子数量多。病菌在水琼脂培养基上可生长,菌落厚度不一、坚硬有色,而在营养丰富培养基上(Czapek、PSA等)菌落呈酵母状(担孢子)生长,而非菌丝状。图1-70 轴孢堆黑粉菌冬孢子及其萌发高粱散黑穗病菌除侵染粒用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外,还可侵染帚用高粱〔S.vulgare var.techulnum(L.)Moench〕、苏丹草及具有阿拉伯高粱亲缘的甘蔗品种。高粱散黑穗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该菌可与坚黑穗病菌或丝黑穗病菌杂交。高粱散黑穗病菌与坚黑穗病菌间杂交,经异宗配合后不育率很高,或先菌丝失去产生担孢子能力,或仅有少数的先菌丝能形成担孢子。也有报道称,高粱散黑穗病菌与丝黑穗病菌间杂交获得的杂交菌株,侵染寄主所形成的孢子堆形状似长粒黑粉菌的孢子堆。国外学者认为,高粱散黑穗病菌中至少存在有2个生理小种,而我国高粱散黑穗病菌生理小种分化情况尚无定论。高粱散黑穗病主要为芽期侵入寄主导致系统性发病,病菌也可在植株开花期侵染高粱花器。种子带菌是主要初侵染来源,土壤中的冬孢子越冬后存活率不高,因此,不是重要的侵染菌源。在田间冬孢子可散落并粘附在健穗种子上,秋收后病穗和健穗混放脱粒时,病穗上散出的冬孢子也可附着于种子表面,致使种子带菌。由于病穗上冬孢子堆的外膜容易破裂,在高粱收获前很易散落于田间,使土壤中含有大量冬孢子成为初侵染菌源。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越冬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从高粱的幼苗或幼根侵入,逐渐在体内系统蔓延,经过较长一段潜育期,最后破坏花器,使花序中的小穗成为孢子堆(黑粒)。在植株开花期病菌也可侵染花器,导致部分小穗形成黑粉。病菌侵染的最低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35℃。对pH值要求不严,在pH值3~9时均可侵染发病。土壤温度低、含水量少、覆土厚,幼苗出土时间长,利于病菌侵染。高粱品种间对散黑穗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品种抗病性鉴定筛选和抗病品种选育工作。在美国多数Feterita 亲缘品种抗病,而Kafir亲缘品种感病。在我国,农家品种大多不抗病,而Hegari、美白等亲缘品种抗病。1.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病菌不同生理小种类群及分布,选择高抗乃至免疫品系,培育高产抗病良种。可利用亨加利类型品种为高抗材料,培育出抗病新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建立无病制种田,收获时严格清除病穗防止种子带菌,减轻田间发病。减少菌源,抽穗期发现病穗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实行3年以上轮作。播种前精细整地,适时播种,缩短幼苗出土时间,减轻发病。3.药剂防治 种子带菌是散黑穗病的主要侵染来源,因此,种子处理是防治散黑穗病的关键措施。常用药剂有:25%甲呋酰苯胺乳油200~300ml,拌种100kg;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300g,拌种100kg;1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50~180g,拌种100kg;也可用0.25%公主岭霉素可湿性粉剂浸泡种子。坚黑穗病也是高粱上常见的一种黑穗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高粱产区。在我国,此病虽不及丝黑穗病和散黑穗病为害严重,但亦有发病率达20%~60%的报道。据调查,该病在我国高粱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主要为害高粱穗部,在抽穗后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株高度与健株区别不大。通常病穗上的各个小穗全部受害变为卵圆形菌瘿,外包灰色被膜,坚硬不易破裂或仅顶端稍开裂,内部充满黑粉,内外颖很少被害,内部中柱也不被破坏;受害穗的穗形不变,但菌瘿较健粒长而突出外露;有的病穗出现部分小穗未被侵害正常结实的情况。图1-71 病穗症状(不同品种表现)坚黑穗病与散黑穗病的主要区别是:坚黑穗病粒外膜较厚、较硬,通常不破裂,黑粉不易散失。有时病粒外膜顶端出现破裂,只露出尖端,但其中柱并非全部裸露。高粱坚黑穗病的致病菌为高粱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sorghiErenb.ex Link),异名Sphacelotheca sorghi(Link)Clinton,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孢堆黑粉菌属。病菌冬孢子堆生于寄主的子房内,椭圆形至圆柱形,长3~7mm,有坚硬灰色膜包围,膜不易破碎,后期冬孢子成熟后膜从顶端破裂,露出里面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和一个较短的中柱。不育细胞长圆形至近圆形,成组或串生,无色,大小7~14μm×6~13μm。冬孢子多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至红褐色,直径4~8μm,壁上具有微刺,刺间具稀疏疣。图1-72 病穗症状(菌瘿破裂)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具2~3个隔膜,顶生或侧生一至数个担孢子,其中,一种类型是4个细胞先菌丝顶生或侧生无色的纺锤形担孢子,大小10~13μm×2~3μm;另一种类型是产生分枝萌芽管。中间类型是4个细胞先菌丝状结构产生长分枝。担孢子结合形成双核菌丝。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5~35℃,以25℃为最适,在水中或其他营养液中均可萌发。新采收的冬孢子无需休眠期可立即萌发。在适宜的干燥条件下,冬孢子存放很长时间,仍具有萌发力。图1-73 高粱孢堆黑粉菌冬孢子及其萌发高粱坚黑穗病菌还可侵染高粱属多种植物,如帚用高粱、苏丹草、约翰逊草等。曾有报道称其也可以侵染玉米,但尚无其他资料佐证。高粱坚黑穗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目前,国外已报道至少有8个生理小种,美国报道有5个生理小种,小种间在冬孢子堆颜色、长度和破裂方式等特征差异明显。印度也有5个小种,其中2个小种与美国的小种相似。南非有2个生理小种,定名为SA1和SA2。关于我国高粱坚黑穗病菌生理分化,缺乏研究资料。高粱坚黑穗病属种子带菌传播、幼芽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与散黑穗病的发病规律较为相近。病菌以冬孢子越冬,冬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随种子存活数年。由于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湿度范围较宽,冬孢子在土壤里越冬存活的机会很小,所以,土壤传播的可能性不大。冬孢子经牲畜的胃肠消化道后即失去活力,因此,厩肥也非侵染菌源。在春季条件适宜时,病菌冬孢子与种子同时萌发,幼芽期侵入定植于寄主的分生组织内,菌丝随寄主的分生组织生长,最后进入分化的小花里形成黑穗。坚黑穗病发病轻重与下述条件有关。1.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是决定播种期间初侵染的重要因子,相对冷凉的条件利于坚黑穗病发生。早播(气候冷凉)发病率高,在北方地区的4月份播种,往往发病率较高,而天气渐暖时播种发病率相对减少。2.土壤湿度 土壤湿度也是坚黑穗病菌侵染高粱的重要因素。土壤较干燥(含水量低于28%)时有利于侵染发病。在土壤温度和湿度均较低的情况下侵染发病率最高,如果土壤温度超过25℃、土壤含水量超过28%,病菌侵染便受到抑制。3.播种深度 一般播种覆土过厚,幼苗出土持续时间长,幼嫩根茎被感染的几率加大,发病率较高;如果幼苗很快出土变绿,则会增强抗病性。4.土壤pH值 土壤的酸碱度对发病的影响不大,一般偏酸性土壤有利于侵染,以pH值5.6~7.6时最为有利,但与土壤温、湿度相比作用次要。5.出苗速度 通常高粱从播种到出苗这一期间越短发病率越低。高粱是喜温作物,在较高温度下播种利于迅速出苗,发病亦轻。6.种子带菌量 种子带菌量直接影响发病程度,带菌量越大发病率越高。7.品种抗病性 高粱品种中存在对坚黑穗病高抗甚至免疫的品种,有的能分别抵抗病菌的几个小种。参照高粱散黑穗病。高粱花黑穗病是我国北方高粱上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和甘肃等地。该病于1935年由日本学者伊藤城哉在中国东北发现并鉴定种名。历史上,我国曾经在某些品种上发病较重,有的发病率高达38.9%。该病为害高粱穗部,可侵染穗上任何部位的小穗,以穗基部和中部小穗发病较多。图1-74 穗部受害症状(穗基部、部分小穗发病)受害子房初呈白绿色,后呈白色或灰白色;初期多从子房的一侧开始膨大,纵条状逐渐扩展到整个子房并突出颖外,柱头、花柱和雄蕊完好无损。有时子房的几处同时受侵染,使同一子房上形成数条隆起的疱斑。后期菌瘿渐变黄棕色、灰黑色,由寄主细胞形成的外膜呈不规则开裂,露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黑粉(冬孢子)。从症状出现到菌瘿外膜开裂约需6天,若气温低,可延长开裂甚至不开裂。菌瘿长圆形、卵圆形、球形或肾形等,多向内侧弯曲,最大的10mm×6mm,小的仅有3mm×2mm。有的病粒因被侵染时期较晚,子房仅部分变为菌瘿。高粱花黑穗病的致病菌为见城黑粉菌(Ustilago kenjianaIto),属真菌界、担子菌门、黑粉菌属。病菌冬孢子堆生于寄主的子房内,一穗中只有部分子房被侵害,受害的子房膨大,长宽比健康的子房大。冬孢子堆外被灰褐色包膜,内含黑褐色粉状冬孢子,无中轴。冬孢子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7.6μm,膜褐色,幼时不明显,成熟时表面密布细刺,在扫描电镜下细刺为三角形。担子有隔,基部缢缩,易从缢缩处脱落。担孢子长椭圆形,大小6μm×2.4μm。初形成的菌瘿外膜为白色,其内冬孢子无色或淡褐色,无萌发力或萌发力极低。当菌瘿变为灰黑色、冬孢子变为褐色时,冬孢子萌发率很高,可见,冬孢子一经成熟便能立即萌发,并不需要生理后熟期。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30℃。冬孢子萌发对pH值适应范围广,在pH值4.5~9.1下均能萌发,以pH值5.5~6.5为最佳。冬孢子在水滴中即可萌发,若水中补充一些营养物质,如酵母浸汁、蔗糖和高粱花粉浸汁,有促进萌发作用。病菌可利用多种培养基,在10~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碳源以葡萄糖、甘露糖为最佳,菊糖和阿拉伯糖对病菌生长不利;氮源以蛋白胨和天冬素为最佳,硝铵、尿素和硫酸铵对病菌生长不利。高粱花黑穗病菌以冬孢子在高粱穗上或散落于地表的菌瘿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该病属花器侵染,非系统发病。当年侵染当年发病,且田间可重复侵染为害。室内存放25个月后病菌萌发率明显下降,存放50个月萌发力丧失。高粱孕穗或抽穗后尚未开花的小穗易被侵染发病,以孕穗期苞叶未开裂时最易被侵染。病菌从花器侵入到显症的潜育期长短与气温高低密切相关,气温高时潜育期短,反之潜育期长。田间的病穗并非全穗变成黑穗,仅部分小穗形成菌瘿,使穗上病粒和健粒混生。影响高粱花黑穗病发病的首要因素是温湿度。从孕穗到抽穗尚未开花这段时期为最适侵染期,此期间温度高、湿度大则发病重;但较强的降雨能将冬孢子从穗上冲刷掉,减轻发病。高粱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中国类型高粱多数感病,而南非型、北非型、亨加利型和印度高粱则抗病;甜高粱比较抗病,糯质高粱感病;散穗、半散穗型高粱发病轻,紧穗型特别是上松下紧的穗型发病重。高粱花黑穗病在生产上为害轻,目前,缺乏对该病较深入的防治研究,但根据其侵染规律和发病条件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的亨加利型、印度型、甜质型、散穗型和半散穗型等亲缘的品种或杂交种。2.农业措施防治 及时拔除病株并彻底销毁,减少侵染来源。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及周边的高粱秸秆和杂草,消灭侵染菌源。3.药剂防治 在抽穗前至抽穗开花期,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隔7天左右1次,连喷2次,控制冬孢子萌发侵入,减轻发病。高粱长粒黑穗病又称角黑穗病,1887年首次报道于埃及,后来许多非洲和亚洲国家及美国相继发生。其分布不及高粱丝黑穗病、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广泛,但在非洲半干旱地区严重发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陕西和华北各地。总体上,长粒黑穗病对高粱为害较小,但在局部地区发病率可达20%以上。该病为害高粱穗部,通常一个穗上仅部分小穗被害,以穗顶部的小花最易受害。病害最明显的特征是病粒较健粒长,整个子房变成一长圆筒形、灰白色的长角状孢子堆,稍弯曲,长2~3cm,颖片正常。成熟后冬孢子堆的外膜自顶端破裂,散出黑粉,即冬孢子。孢子堆内无中柱,冬孢子散后可残留8~10根黑色丝状物,为寄主子房残余的维管束组织。图1-75 穗部被害症状高粱长粒黑穗病的致病菌为埃伦团黑粉菌(Sorosporium ehrenbergiiKühn),异名Tolyposporium ehrenbergii(Kühn)Pat.,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团黑粉菌属。病菌冬孢子堆生于寄主的子房内,常数十个冬孢子集结成孢子球。冬孢子堆长圆形,稍弯曲,两端稍细,大小0.7~2.7cm×0.3~0.7cm,突露于小穗护颖之外,似角状。初期外被由菌丝组成的黄白色薄膜,膜较坚固。膜细胞无色,圆形或卵圆形,多较冬孢子大,后期薄膜自角状孢子堆的顶端破裂,露出暗褐色的冬孢子球。冬孢子球近球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由多数冬孢子相互粘结一起而成,不易分散,大小47~123μm×35~89μm。冬孢子球外部冬孢子圆形至卵圆形或略呈角状,红褐色,外面具疣;内部冬孢子灰白色或淡褐色,光滑,圆形至椭圆形,大小9~15μm×8.5~12μm。冬孢子无休眠期,成熟后可立即萌发。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担子),其上生担孢子。通常先菌丝细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典型的为4个细胞,偶有3~5个或6个细胞。担孢子无色、梭形,无隔或偶见有1个隔膜,长8~24μm,侧生或顶生,常在先菌丝两侧成丛,偶有不经先菌丝阶段,直接从冬孢子产生。冬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8~33℃,最低10℃,最高39℃。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酵母状,偶见丝状。病菌生理分化情况目前尚不确定,国外有关报道认为至少有2个生理小种。关于高粱长粒黑穗病菌的侵染途径尚未明确。国内外有关研究推测,病菌由空气传播侵染幼穗引起发病;也有认为,对于无病区通过种子传播是一重要途径。有关研究证实,高粱长粒黑穗病不属系统侵染病害,不能侵染幼苗,而系局部侵染小花发病;只有在孕穗期至开花期,以担孢子或萌发的冬孢子接种才能引起发病,以冬孢子接种孕穗期的高粱穗发病率最高。散落在土壤表面的冬孢子球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天气干燥时,土壤表面的冬孢子球被风携至高粱旗叶上,后被雨水等冲刷到旗叶叶鞘内侧,冬孢子在叶鞘内侧截留的水滴里萌发,并侵染发育中的小花。高粱长粒黑穗病有关品种抗病性的研究较少。国外报道认为,帚用高粱和某些矮秆饲用高粱比较抗病。因高粱长粒黑穗病发生较少,缺乏系统研究,目前,尚缺少有效的防治措施,但根据侵染循环和发病条件,可采取下列防治措施。1.避免从病区调种,防止通过种子将该病带入无病区。2.在孕穗期至抽穗期选用适当药剂进行防治。高粱柱黑粉病由姚建业等于1985年在我国山西省榆次市高粱田中发现,是我国高粱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属于破坏花序,侵染茎秆、叶片和叶鞘的一种黑穗病。迄今该病仅在山西个别地区发生,人工接种发病率高达37%,而生产上未见因该病造成严重损失的报道。国外尚未见该病发生和研究报道。高粱柱黑粉病属系统侵染病害,从高粱幼苗4叶期至抽穗后的叶片、叶鞘、茎秆、穗柄和花序等部位陆续显症。少数病株粗缩、矮化,一般较健株低10~20cm,腋芽丛生。发病初期,叶片中脉两侧沿叶脉形成长短不等的白色长条斑,后逐渐变成红褐色,并隆起呈小瘤状冬孢子堆。在叶鞘、茎秆、穗柄上形成纵向排列呈瘤节状、红褐色条斑,大小2~15mm×1~2mm。图1-76 穗部被害症状(呈枪头状)穗部症状有两种:一种是整个花序变成枪杆状,外有灰白色膜包被,顶端尖细,中下部圆柱状,少数下部略膨大,大小120~190mm×10~14mm。多数穗苞能全部抽出,少数部分露出。包被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病菌冬孢子)。另一种是整个花序保持穗状结构,每个子房均遭受破坏变成冬孢子堆,但其包被膜易破裂,散出大量冬孢子。冬孢子堆大小7mm×3mm。也有的同一病穗上表现两种症状。在田间以被害穗部呈枪杆状的症状为主。图1-77 叶片、叶鞘受害症状(呈现黑褐色、隆起的条斑)高粱柱黑粉病的致病菌为高粱生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sorghicola Liang et Yao〕,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孢堆黑粉菌属。病菌冬孢子生于整个高粱花序、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初有灰白色被膜包围,后期被膜破裂散露出黑褐色冬孢子。冬孢子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5~9μm×5~7μm,褐色,表面具细刺,刺间有小疣。不育细胞近球形、椭球形或球形,大小10~15μm×10~12μm,无色至浅褐色,表面光滑,单个或成串。冬孢子萌发产生具有3个隔膜的先菌丝,每个隔膜产生担孢子。冬孢子在10~35℃下均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0~35℃;最适pH值4~7,偏酸对冬孢子萌发有利。碳源以麦芽糖、蔗糖和甘露糖有利于冬孢子萌发。氮源则以蛋白胨有利于冬孢子萌发。高粱柱黑穗病为芽期侵入寄主的系统性侵染病害,主要以种子带菌传播,土壤带菌也可引起发病。病菌以冬孢子越冬。翌年春天,种子和土壤中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从高粱的幼苗或幼根侵入。侵入高粱体内的双核菌丝系统蔓延为害,最后形成冬孢子堆。高粱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参照高粱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高粱靶斑病于1939年在美国乔治亚州首次报道在一种苏丹草上发生,其后在塞浦路斯、巴基斯坦、印度、苏丹、津巴布韦、以色列和菲律宾等高粱产区相继见有报道。在我国,徐秀德等于1992年首次报道此病在高粱上发生为害。目前,高粱靶斑病在我国高粱种植区普遍发生,已经成为高粱生产区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严重时可造成高粱减产高达50%。高粱靶斑病主要为害植株的叶片和叶鞘。图1-78 田间症状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淡紫红色或黄褐色小斑点,外围黄色晕圈,后成椭圆形、卵圆形至不规则圆形病斑,常受叶脉限制呈长椭圆形或近矩形。病斑颜色常因高粱品种不同而变化,呈紫红色、紫色、紫褐色或黄褐色。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中央变褐色或黄褐色,具明显的浅褐色和紫红色相间的同心环带,似不规则的“靶环状”,故称靶斑病。田间高粱抽穗前开始显现症状,籽粒灌浆前后,感病品种植株的叶片和叶鞘自下而上被病斑覆盖,多个病斑汇合导致叶片大部分组织坏死。叶鞘也可受害,产生椭圆形褐色病斑。图1-79 初期病斑(晕圈)图1-80 中期病斑(叶正面、叶背面)图1-81 后期病斑图1-82 不同品种叶片上病斑表现图1-83 不同品种叶片上病斑表现图1-84 不同品种叶片上病斑表现图1-85 病株叶鞘病斑图1-86 不同品种人工接种发病(左:抗病;右:感病)高粱靶斑病的致病菌为高粱生双极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Sherwin)Alcorn,异名Helminthosporium sorghicola Lefebvre et Sherwin〕,属无性态真菌双极蠕孢属。图1-87 双极蠕孢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图1-88 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萌发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4根自气孔或从寄主表皮细胞间生出,通常不分枝,浅褐色至黑褐色,具隔膜,基部呈半球形,大小50~730μm×4.8~7.5μm,孢子梗上着生1~4个分生孢子。湿度大或菌落周围有水滴的情况下,分生孢子直接萌发再形成较短的分生孢子梗,其上再生分生孢子,连续不断地生长形成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浅褐色至淡榄褐色,微弯,两端钝圆,2~8个隔膜,以4~6个分隔者居多,大小72.5~92.5μm×10~12.5μm。分生孢子脐点明显可见,但不凹入基细胞内,几乎与基部边缘平齐。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35℃,适宜温度25~30℃;分生孢子在pH值3~10均能萌发,最适pH值6~7。病菌在多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快,其次为燕麦片和PDA培养基。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土壤表面残落的和高粱秸垛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或在野生寄主(如约翰逊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从叶表皮侵入寄主。人工接种,叶片上初见红褐色小斑点,3~4天后形成典型病斑,上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再借风和雨水传播反复侵染发病。靶斑病在高粱各生育阶段均可侵染发生。田间温度高、湿度大时,特别是7~8月份高温多雨季节,病害流行较快。不同高粱品种对该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1.选用抗、耐病品种 此为控制高粱靶斑病发生和流行的根本途径。许多高粱杂交种对高粱靶斑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可因地制宜选种推广。有计划地进行抗病基因轮换,保持品种抗病性的相对稳定。2.农业措施防治 合理密植,防止种植过密;与矮秆作物间作套种,增加通风透光;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期追肥,尤其在拔节和抽穗期及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保证植株健壮生长;高粱收获后及时翻耕,将病残体翻入土中以加速分解,及时清除堆积在田间内外及村屯附近的高粱秸垛,减少下年田间初侵染菌源,减轻病害。3.药剂防治 必要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2~3次。高粱大斑病广泛分布于世界上气候湿润的高粱产区,美国、阿根廷、墨西哥和以色列等国家发病较重。高粱感病品种植株抽穗前严重发病,可造成籽粒减产50%以上。此病曾在吉林省南部地区流行成灾。近年来,在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区高粱上不同程度发生,目前未见严重为害的报道,但应引起高度重视。高粱大斑病在高粱幼苗期即可发生为害,成株期病害症状明显,为害加重。图1-89 田间症状苗期叶片上初生小的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点,后扩大汇合形成较大病斑,呈淡紫灰色,叶片枯萎、幼苗枯死。成株期叶片上病斑长梭形或长椭圆形,中央淡褐色至褐色,边缘紫红色,病斑大小2.5~15cm×0.4~1.0cm。病斑大小和形状与品种抗性水平关系密切,在某些品种上病斑更大。病害常常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扩展。病斑上常呈不规则的轮纹或靶环状,病斑两面密生黑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汇合,引起叶片枯死。由于叶片受害使植株衰弱,常常会造成籽粒减产。图1-90 叶片病斑(左:正面;右:背面)图1-91 叶片病斑(左:正面;右:背面)高粱大斑病的致病菌为大斑突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K.J.Leonard et E.G.Suggs,异名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Bipolaris turcica(Pass.)Shoemaker、Drechslera turcia(Pass.)Subramanian et P.C.Jain〕,属无性态真菌突脐蠕孢属;有性态为大斑刚毛球腔菌〔Trichometasphaeria turcica Luttrell,异名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K.J.Leonard et E.G.Suggs〕,属真菌界,子囊菌门,球腔菌属。病菌分生孢子梗自气孔抽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具膝状曲折,基细胞膨大,顶端颜色较淡,孢痕显著,具2~8个隔膜。分生孢子长梭形或蠕虫形,榄褐色,中央宽,两端渐狭,多数正直;顶细胞钝圆形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28~153μm×10~24μm,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分生孢子大小和形状变异较大,常因环境条件和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如温度较低时呈纺锤形,温度较高时则变细长;花护颖上的分生孢子较叶片上的长而弯曲。病菌的有性态在田间尚未发现。图1-92 大斑突脐蠕孢菌分生孢子梗(左)与分生孢子(右)菌丝体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35℃,以28~30℃为最适。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30℃,最适20℃。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为23~25℃。分生孢子的形成,尤其是萌发和侵入均需高湿条件。光线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粱大斑病菌除侵染高粱外,尚能侵染苏丹草、约翰逊草、大刍草等。人工接种可引起小麦、大麦、燕麦、甘蔗和水稻发病。高粱大斑病菌至少可划分为4个生理专化型。图1-93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图1-94 叶片保湿培养后病菌产孢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土壤中、土表的病株残体上,以及苏丹草种子的颖壳上越冬。分生孢子的细胞可转变为厚垣孢子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土壤中病株残体内的菌丝体可存活数年,种子和颖壳上的分生孢子也能存活2年,种皮也可带菌。生长季中,条件适宜时,越冬的病株残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传播。分生孢子在叶表面萌发产生芽管,形成附着胞,在附着胞下面再形成侵染丝,经角质层侵入寄主细胞,使叶片上出现病斑。在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枯死斑。叶片发病后不仅破坏光合作用,而且能引起植株早衰和叶片枯死,加重其他病原菌侵染引起的茎腐病发生。温度18~27℃和多露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干旱则抑制病害发展。白天降雨后是分生孢子大量释放时期,故频繁降雨、高湿和夜间多露条件下发病重。高粱大斑病的发生流行,除因田间菌源数量充足、气象条件适宜、品种抗性不强外,亲本品系单一化及由此带来的抗性遗传的一致性和细胞质的一致性也是病害流行的原因。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多数南非高粱血缘表现抗病,从东非和印度收集的品种多感病。高粱上至少有2种抗病类型:一是多基因抗性,表现病斑数量少和病斑小;二是单基因抗性,表现过敏性斑点,病斑小或无病斑。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科学布局品种,辅以减少病菌来源、合理施肥、适期早播、合理密植等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选种抗病品种是控制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根本途径。多数杂交种表现抗病,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种。同时在生产上应种植不同抗性的品种,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具有异质性和多样性,降低病菌致病性变异速度;有计划地进行抗病基因轮换,以中断优势小种的形成,保持品种抗病性的相对稳定。2.农业措施防治 适期早播,合理密植,防止种植过密。施足基肥,适期追肥,防止后期脱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高粱收获后及时翻耕,将病株残体翻入土中,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减轻病害。3.药剂防治 由于高粱植株高大,生长后期田间喷药作业难以操作,故目前生产条件下进行大面积药剂防治尚难实施。制种田必要时以药剂防治应该可行。有效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等。防治时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2~3次。高粱粗斑病于1878年在意大利高粱上首次报道,其后在美国、印度、前苏联及非洲一些国家发生。在我国江苏省曾发生粗斑病。近年来,在辽宁、吉林、山西等省区见有该病发生,并有逐年加重趋势。我国对该病害研究资料甚少,对于该病致病菌种类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病害主要为害高粱的叶片和叶鞘。发病叶片病斑初略呈褪绿,形成圆形至椭圆形、灰褐色至紫红色小斑,有的具红色边缘,后期病斑变为宽椭圆形,往往在平行叶脉间上下伸展,大小1~4cm×0.5~3cm。病斑色泽依品种对病菌的反应而有不同变化。病斑表面生出密集突出的、较硬、黑色的分生孢子器,手摸如砂纸状粗糙,故称“粗斑病”。后期分生孢子器可从病斑上脱落,或被大雨冲刷掉,最后仅存褪绿、枯死组织。病斑常汇合形成大型不规则病斑,致使整叶枯死。图1-95 田间症状图1-96 叶片病斑前期症状(左:正面;右:背面)图1-97 叶片病斑中后期症状(左:正面;右:背面)图1-98 不同品种叶片病斑图1-99 不同品种叶片病斑图1-100 叶鞘病斑(分生孢子器放大)高粱粗斑病致病菌为蜀黍壳二孢菌(Ascochyta sorghinaSacc.),属无性态真菌壳二孢属。病菌分生孢子器密集,扁球形,具乳头突出,叶面生,器壁暗褐色,直径140~300μm。分生孢子数量多,无色透明,长椭圆形,正直或微弯,具1个隔膜,分隔处缢缩,大小14~22μm×5.6~9.2μm。有人认为,高粱壳二孢菌(Ascochyta sorghiSacc.)也能引起粗斑病,其与禾生壳二孢菌(Ascochyta graminicolaSacc.)的主要区别,后者的分生孢子器远比高粱壳二孢菌的形状大,且分生孢子也较粗。也有报道,高粱壳二孢菌与蜀黍壳二孢菌和野麦壳二孢菌(Ascochyta elymiTehon E.Y.Daniels)为同种异名,但缺乏科学证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图1-101 蜀黍壳二孢菌分生孢子器(左)与分生孢子(右)高粱粗斑病菌仅侵染高粱属植物,如苏丹草、约翰逊草及其他野生高粱,尚未发现该菌侵染高粱属以外的其他植物。关于传播发病的研究较少。病菌主要在高粱和多年生杂草的病株残体内,尤其是连作高粱田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病害发生的初侵染菌源。种子也能带菌传播发病。田间病菌分生孢子可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发病。温暖多雨的天气有利于传播发病。不同高粱品种对该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高粱粗斑病发生和流行的根本途径,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种推广抗病或耐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合理密植,防止种植过密。与非高粱属作物轮作。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高粱收获后及时翻耕整地,将病残体翻入土中加速分解。及时处理堆积在村屯附近的高粱秸垛,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控制病害。高粱锈病是世界性分布的高粱病害,多发生于美洲中部和南部、亚洲的东南部、印度南部和东非等地。气候冷凉、湿润的地区发病较重,严重影响高粱籽粒和饲草品质。在我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和台湾等省区多有不同程度发生。锈病主要发生在高粱生长后期,病害严重时,叶片上因布满褐锈色病斑或病菌孢子堆,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代谢。如遇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病害严重发生,可造成籽粒减产65%。在甜高粱或饲草高粱上发生,可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高粱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秆和穗梗,以叶片发病最为严重。一般幼苗期不发病,通常在植株拔节后开始出现典型症状。图1-102 田间被害症状叶片发病,正反两面散生紫色、红色或黄褐色斑点,其颜色深浅与品种的基因类型有关。病斑逐渐隆起,圆形或长条形,一般受叶脉限制,多个病斑可以沿叶脉方向相连。在多数高粱品种上具有过敏性反应,病斑不扩展;在感病品种上,病斑扩展形成暗红褐色或黄褐色、长约2mm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初埋生,通常于叶脉间平行排列,隆起,常互相汇合,后期突破表皮,散出红褐色、粉状的夏孢子。后期多在叶背表面夏孢子堆处生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黑褐色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长1~3mm,比夏孢子堆稍大。病菌侵染叶鞘,形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斑点或孢子堆。穗柄发病,形成淡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呈椭圆形、长椭圆形或长条状,孢子堆突出不明显,孢子较少。图1-103 植株被害症状(叶片孢子堆)(放大)图1-104 叶片被害症状(左:初期;右:后期)图1-105 叶片布满孢子堆(左:正面;右:背面)图1-106 茎秆病斑(左)和叶鞘病斑(右)高粱锈病的致病菌为紫色柄锈菌[Puccinia purprueaCooke,异名Uredo sorghi Pass., Puccinia sanguinea Diet.,Dicaeoma purpureum(Cooke)Kuntze,Puccinia prunicolor H.Syd.],属真菌界,担子菌门,柄锈菌属。病株叶片、叶鞘或茎秆上的病斑表皮破裂后散出的红褐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夏孢子近球形、倒卵形,基部平截,黄褐色至暗栗褐色,大小25~40μm×21~33μm,膜具刺疣,厚1~2μm,发芽孔5~10个,散生或分布于赤道附近。侧丝生于夏孢子堆中,棒形,尤以夏孢子堆边缘较多,淡黄色弯曲,顶端厚,大小59~87μm×12~14μm。冬孢子堆破裂散出冬孢子。冬孢子椭圆形至矩圆形,两端圆,基部狭,双胞,隔膜处稍缢缩,大小40~60μm×25~32μm;柄无色透明、较直、不易脱落。冬孢子堆中的侧丝与夏孢子堆中的侧丝相似。冬孢子萌发从芽孔伸出长形、顶端具3个隔膜的先菌丝,4个细胞上具小梗着生4个担孢子。锈孢子淡黄色,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具疣,大小18~26μm×13~19μm。性孢子器和锈子器发生于酢浆草属(Oxalissp.)植物上。图1-107 紫色柄锈菌冬孢子(左)和冬孢子柄(右)图1-108 紫色柄锈菌夏孢子及其发芽夏孢子萌发适温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左右,经3h可萌发伸出芽管;萌发时要求高湿,需要一定氧气,pH值范围为5~9,最适pH值为7,光线对萌发无显著影响,水滴中含有养分能提高萌发率。高粱锈病菌仅侵染高粱属植物。据美国报道,高粱锈病菌有生理小种分化现象,存在2个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为高粱品种IS2814-TSC。高粱柄锈菌是全孢型转主寄生的锈菌,在生活史中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高粱锈菌能侵染多年生寄生植物及再生的高粱植株,借风传播夏孢子达到很远的距离,成为田间初侵染菌源。夏孢子寿命很短,落在根茬芽上和后茬高粱上侵染发病。借气流传播重复侵染,尤其遇小雨连绵和多露天气有利于传播发病。夏孢子在水中2~3h即可萌发长出1根芽管,接触叶表后在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侵染丝通过气孔侵入到寄主细胞。在侵染点附近细胞间的菌丝大量分枝蔓延,叶片表面初现针头大的褪绿点。在产生孢子前菌丝聚集在叶片表皮层下的薄壁组织细胞层中,然后,菌丝膨大形成夏孢子,经10~14天形成夏孢子堆。一般苗期叶片上夏孢子堆形成较成株期的快。叶背面形成的孢子堆多于叶正面,可能与叶正面的表皮厚度有关。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L.)是锈菌锈子器阶段的寄主(转主寄主)。美国试验结果表明,以锈孢子接种高粱能引起发病,但在田间侵染循环中其作用较小。高粱品种间对锈病的抗病性差异明显,抗病性与高粱植株产生不同色素的基因型有关,黄褐色色素的品系较抗病。锈病菌侵染高粱后表现出3种抗性反应类型:一是不发生锈病;二是产生小的或少数疱斑,如SC-175品系发病后产生小型孢子堆,而TAM428 品系产生孢子堆数量少,且扩展缓慢;三是高感类型。高粱抗锈病为显性遗传。高粱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防治上必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栽培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应选择种植在当地生产中表现抗病或中等抗病的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等,可有效控制病害扩展。高粱煤纹病最早于1903年在美国首次报道,其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高粱产区,是高粱上常见、且为害严重的叶部病害。该病害在印度、美国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或地区严重发生,是高粱生产上的最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在非洲的马里,该病害曾导致高粱减产46%,在美国该病害曾导致高粱减产31%。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严重为害的记载,但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有效控制措施等方面缺乏研究资料。近年来,在辽宁、黑龙江省等局部地区造成不同程度为害,有加重流行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该病从高粱的苗期到成株期皆可侵染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图1-109 田间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形成小的圆形病斑,淡红褐色或黄褐色,边缘具明显的黄色晕圈;后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长梭形,中央淡褐色,边缘紫红色,病斑大小50~140mm×10~20mm。病情严重时病斑汇合成不规则形,或发展成长条纹状大病斑,导致叶片枯死。图1-110 典型病斑图1-111 叶片病斑初期(左:正面;右:背面)图1-112 叶片病斑后期(左:正面;右:背面)图1-113 叶鞘病斑(左)和受害穗柄变黑褐色(右)在温暖和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的淡灰色分生孢子,后期病斑变烟灰色,表生大量的黑色小菌核,涂抹或触碰易于脱落。病菌也可侵染叶鞘和穗柄。受害叶鞘形成枯死斑;穗柄受害呈现黑色,但较少产生菌核。高粱煤纹病的致病菌为高粱座枝孢菌[Ramulispora sorghi(Ellis&Everhart)L.S.Olive&Lefebvre,异名Ramulispora andropogonis Miura],属无性态真菌座枝孢属。图1-114 病斑上密生黑色菌核(右:放大)图1-115 高粱座枝孢菌(菌核萌发、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病菌分生孢子座由表皮下的子座发育而成,逐渐从气孔突出,在叶片两面着生。分生孢子梗极多,无色,圆柱形,0~1个隔膜,大小10~44μm×2~3μm。分生孢子单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许多分生孢子梗聚集在分生孢子座上,呈胶质团。分生孢子线形或鞭形,无色,多数具1~3个分枝,微弯,顶端略尖,具3~9个隔膜,内含物颗粒状,大小32~80μm×2~3μm。后期叶片病斑两面均可形成菌核,菌核表生,近球形或半球形,表面粗糙或光滑,黑色,直径58~167μm;每个菌核以菌丝经气孔与气孔下的子座相连接。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4.0。适宜产孢温度为20~24℃、pH值为4.5。在康乃馨煎汁琼脂、高粱叶煎汁琼脂和蒲公英煎汁琼脂培养基上易产孢子。该病菌能侵染阿拉伯高粱[Sorghum halepense(L.)Pers.]、二色高粱(S.bicolor subsp.bicolor)和紫色高粱(S.purpureosericeum)等高粱属植物。病菌生理分化现象不详。病菌以菌核在病株残体、种子和野生高粱上越冬,多年生阿拉伯高粱上也是病菌的越冬场所。翌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越冬菌核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菌源。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经气孔侵入组织,以后形成病斑。遇连续温暖和潮湿天气,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风和雨水传播,进行多次侵染发病。病害传播蔓延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气象条件最为重要。高温、多雨和田间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情严重,氮肥多的土壤病情重,黏重土壤利于发病。高粱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西非品种资源多表现抗病,但目前尚未发现高度抗病资源。一些高粱品系,如MR114、90M11、B35、SC326-6、R198-03、R19112、MB104-11、R19007、R18903、Sureno、Tx2767、Tx2783等,对高粱煤纹病表现抗病,可作为育种材料应用。防治高粱煤纹病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高粱煤纹病抗性差异显著,但表现高抗的品种较少。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种推广抗病或耐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园,减少遗留在田间的病株;冬前深翻土地,促进植株病残体腐烂。发病初期,摘除植株底部病叶,减少后继侵染源。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与其他作物间套作,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病原菌侵染。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抽穗期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高粱紫斑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高粱产区,在气候温暖多湿的地区常流行成灾,我国各高粱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发生于植株生育后期,严重时病斑很大,紫斑累累,连汇成片,导致叶片迅速枯死。高粱紫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上部茎秆。图1-116 田间发病症状(左:初期;右:后期)图1-117 叶片病斑(左:红褐色、黑褐色斑;右:长矩形斑)病害多发生于下部叶片。初呈小的红色斑点,后扩大呈椭圆形至矩圆形,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大小4~20mm×2~5mm,紫红色,无明显的边缘或有时具淡紫色晕环。病斑多单生,有时病斑汇合形成长条状或不规则形大斑。湿度大时,叶片病斑的正反两面密生灰色霉状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叶鞘上病斑较大,但很少产生分生孢子。图1-118 高粱紫斑病与靶斑病混合发生(左:叶正面;右:叶背面)此病易与靶斑病的症状相混淆,特别在一些高粱品种上,其症状相似。有时高粱紫斑病与靶斑病两种病害混合发生,在诊断时应予以注意。高粱紫斑病的致病菌为高粱尾孢菌(Cercospora sorghiEllis&Everhart),属无性态真菌尾孢属。病菌子实体主要生于叶背面病斑上,一般具有球形、暗褐色的子座。分生孢子梗5~12根束生,榄褐色,顶端色淡,不分枝,正直或有膝状节,具0~7个隔膜,孢痕明显,顶端稍狭、近截型,大小6~180μm×4~6μm。产孢细胞圆柱形,多芽生,全壁芽生-合轴式(hb-sy)产孢。分生孢子倒棒形,少数呈圆柱形,无色透明,孢痕明显,正直或微弯,基部截形至倒圆锥截形,顶端略尖,3~9个隔膜,大小10~44μm×2~3μm,也有报道其大小为40~120μm×3.0~4.5μm。图1-119 高粱尾孢菌分生孢子及萌发病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落灰白色,不易产生分生孢子;在康乃馨煎汁琼脂培养基或胡萝卜叶煎汁琼脂培养基上,或通过紫外线照射培养病菌易产生孢子。菌落上能产生黑绿色的菌核,老熟菌丝可产生褐色、球型的厚壁孢子。病菌生长喜偏酸性的培养基,最适pH值为4~6。温度在37~38℃时对生长有抑制作用。曾有资料报道,该病菌侵染玉米引起灰斑病,但常见的引起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Tehon et Daniels)。此外,尚有几种真菌可侵染高粱引起叶斑病。1.须芒草尾孢菌(Cercospora andropogonis Ou) 为害高粱叶片,无明显病斑,呈褪绿色斑驳,称黄斑病。曾见于广西和四川等地。叶片病斑不明显,子实体叶背面生,偶见叶正面,无子座。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8~15根束生,初无色后变浅褐色、褐色,曲膝状,1~3个隔膜,大小21~75μm×4.5~6μm。分生孢子狭长,倒棒形,无色透明,1~5个隔膜,正直或微弯,大小25~57μm×4~5μm。2.散梗尾孢菌(Cercospora koepkei Kruger) 为害高粱叶片,病斑广椭圆形至直角形,暗浅红褐色至浅黄褐色,或中部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小、数量极多。国外在乍得、意大利、美国及中非的一些国家有该病发生的报道。我国仅见该病菌侵染甘蔗。子实体叶两面生,主要在背面。子座由少数暗褐色细胞组成。分生孢子梗2~20根束生,浅褐色,均匀,顶端较狭、钝圆,具1个孢痕,多隔膜,偶有分枝,屈曲处有0~4个突出的膝状节,大小30~200μm×3.5~5.5μm。分生孢子狭长,倒棒形、圆柱形,无色透明,1~5个不明显的隔膜,正直或微弯,基部圆锥截型,大小20~75μm×3.5~5μm。3.蔗鞘绒孢菌〔Mycovellosiella vaginae(Kruger)Deighton,异名Cercospora vaginae Kruger〕 主要为害高粱叶片和叶鞘,病斑初呈椭圆形,后扩大成长椭圆形或长形,长度可达12.5~15cm,叶正面病斑暗红色、叶背面病斑色泽不明显。在我国仅发现该病菌侵染为害甘蔗和甜根子草(Saccharum spontaneumL.),分布于江西、广东、湖南、四川和我国台湾等地。子实体叶两面生,病斑上菌核黑色、直径15~75μm。分生孢子梗并非生于菌核上,而是从病斑表面的外生菌丝分枝上伸出,暗褐色、橄榄色,色泽不均匀,具隔膜,无或很少有膝状曲折,孢痕不明显,宽度2.5~4μm。全壁芽生-合轴式(hb-sy)产孢。分生孢子圆柱形、倒棒圆柱形,无色至橄榄色,正直,0~5个隔膜,基部倒圆锥形,顶钝圆,大小15~50μm×3~6μm。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田间的病株残体、野生高粱及其他杂草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传播,是当年重复侵染的主要菌源。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分生孢子在叶表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经气孔侵入叶组织。有的老熟孢子可直接从顶端细胞产生分生孢子梗,其上再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侵染,分生孢子梗亦可直接产生萌芽管侵入寄主。侵入组织内的菌丝初无色透明,生于组织细胞间的菌丝后变淡褐色。病菌不侵染木质部导管和厚壁组织,这两种组织限制了病斑的横向扩展。在温暖多湿条件下,人工接种后经12天形成病斑,并开始产生孢子,而刺伤接种的叶片仅需7天形成病斑。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利于发病。高粱品种间对紫斑病的抗病性明显不同,Early Hegari、Kafir等及其亲缘的品种表现抗病。1.种植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或耐病品种是控制病害的有效措施。2.农业措施防治 增施有机肥,合理施肥和浇灌,避免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后期脱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的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促使病残体腐烂。高粱紫轮病于1960年Harris在尼日利亚首次报道,此后在苏丹、加纳、乌干达、布基纳法索、巴基斯坦和海地等一些国家相继报道。我国于1966年由戚佩坤等首次报道,发生于吉林省的高粱和苏丹草上。该病通常发生较轻,发病重时可导致叶片大面积枯死。该病主要为害高粱叶片和叶鞘,在高粱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图1-120 不同品种叶片病斑症状发病叶片初现小的水渍状病斑,边缘棕黄色、砖红色或紫色;后扩展成矩圆形、椭圆形,中央淡紫色,边缘紫红色。病斑多限于叶脉之间,大小2~8mm×1~3mm。染病叶片主要在叶背面生灰色霉状物,后形成黑色小菌核,菌核易脱落。严重时病斑汇合,呈云纹状,布满叶片,致叶片自下而上枯死。叶鞘上病斑椭圆形,大小5~18mm×3~7mm,中央淡紫色,边缘紫红色,极少长菌核或子实体。紫轮病易与炭疽病相混淆,区别在于:紫轮病病原菌的刚毛褐色,从菌核上生出;而炭疽病病原菌刚毛黑色,从分生孢子盘上生出。图1-121 不同品种叶片病斑症状高粱紫轮病的致病菌为高粱生座枝孢菌(Ramulispora sorghicolaE.Harris),属无性态真菌座枝孢属。病菌菌丝体生于寄主的组织细胞间,在叶肉组织的气孔腔里形成菌丝节,成束的分生孢子梗生于菌丝节上,从气孔伸出,但很少突出于气孔表面。分生孢子梗短小,近棒形或圆柱形,无色,偶有隔膜,大小8~28μm×2~4μm。分生孢子单生或连续地着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多生于叶背面病斑上,从气孔以放射状生出,或聚集成圆锥形胶质团。分生孢子线形或鞭形,无色,有时具1~2个侧枝,2~10个隔膜,正直或弯曲,顶端尖细,大小20~75μm×2~4μm。后期在病斑上形成菌核。菌核由气孔下的菌丝体集结形成,多形成于病斑的背面,半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大小80~144μm×50~70μm。菌核周围形成数根短小、褐色的刚毛,竖直,具0~3个隔膜,顶端较狭,大小16~32μm×7~10μm。图1-122 高粱生座枝孢菌分生孢子高粱生座枝孢菌与高粱座枝孢菌很相似,区别在于:高粱生座枝孢菌的菌核数量少,表面着生小的具隔膜的刚毛;高粱座枝孢菌的菌核呈瘤状,光滑,数量多,无刚毛。病菌以菌核在散落于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上越冬。田间降雨或高湿时,病叶残体上的菌核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菌源,借风和雨水进行传播。从病斑上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在田间进行重复侵染、发病。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是控制病害的有效措施。2.农业措施防治 减少菌源,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的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促使遗留病残体腐烂。增施有机肥,合理施肥和灌水,避免后期脱肥,提高植株抗病性。高粱豹纹斑病于1940年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首次被发现,目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高粱产区。我国于1966年首次报道该病害发生于吉林,目前,在高粱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对于该病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高粱豹纹斑病在高粱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现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图1-123 田间症状病斑可从叶面或叶缘开始发生。叶面上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紫红色,具有2~8个极为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大小差异很大,前期直径1~2cm,后期可扩大至3~7cm。发生于叶缘处的病斑呈半椭圆形。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相连,似如“豹纹斑”,直径可达整个叶片的宽度,常使叶片枯死。叶鞘上的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病斑较小。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可出现微细的橙红色孢子团的黏质物。图1-124 叶片病斑(上左:初期;上右:中期;下:后期)图1-125 不同品种叶片病斑高粱豹纹斑病的致病菌为高粱胶尾孢菌(Gloeocercospora sorghiD.Bain et Edgerton ex Deighton),属无性态真菌胶尾孢属。分生孢子座多埋生于气孔内,也可形成于自气孔伸出的菌丝上。分生孢子梗极多,无色,短小,单生,0~2个隔膜,大小6~20μm×1.5~2.5μm。全壁芽生-单生式(hb-sol)产孢。分生孢子生于淡石竹色或橙红色的黏质基物里,线形,无色,顶端略尖,微弯,具4~8个隔膜,大小32~112μm×3~4μm。据国外报道,该病菌分生孢子有4~14个隔膜,大小20~195μm×1.4~3.2μm。病菌侵入几周后,在叶片或叶鞘的坏死组织内可见球形至扁球形的黑色菌核,直径0.1~0.2mm。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菌落白色或桃红色,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分生孢子在水中几小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从叶表气孔侵入叶组织内,未见有直接穿透表皮细胞侵入,也未见形成附着胞。高粱豹纹斑病的病原菌高粱胶尾孢菌与煤纹病的病原菌高粱座枝孢菌〔Ramulispora sorghi(Ellis&Everhart)L.S.Olive&Lefebvre〕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主要区别是:高粱座枝孢菌的分生孢子具分枝,子实体由寄主叶片表皮下子座产生,菌核表生,分散;而高粱胶尾孢菌的分生孢子不分枝,子实体直接从子座表面产生,菌核形成于近叶缘处的死叶组织中。图1-126 高粱胶尾孢菌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病菌对不同寄主的致病性明显不同,可能有生理分化现象。病菌以菌核在高粱老叶病斑的坏死组织中越冬,在谷子和杂草的病斑上也可形成大量菌核进行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此外,种子带菌也可进行传播。翌春,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侵染高粱幼苗和叶片。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情扩展。高粱品种间抗病性表现不同。1.种植抗病品种 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是当前控制病害的有效措施。2.农业措施防治 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避免后期脱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清除田间的植株病残体,减少菌源。高粱炭疽病于1902年在西非首次报道,其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有发生流行的报道。高粱炭疽病广泛分布于我国高粱产区,尤其温暖多湿地区发生严重,已成为南方一些高粱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高粱炭疽病不仅为害叶片,也可引起茎腐病。该病除为害粒用高粱外,还能造成饲用高粱和糖用高粱严重损失。炭疽病可发生于高粱各生育阶段,苗期能引起幼苗立枯,甚至死苗。该病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侵染茎秆、穗枝梗和籽粒。图1-127 田间发病症状在感病品种上,株龄50天以后叶片上即开始出现病斑,不同基因型品种上的症状有差别。病斑常从叶尖处开始发生,较小,2~4mm×1~2mm,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红褐色,边缘依不同高粱品种呈现紫红色、橘黄色、黑紫色或褐色,后期病斑上形成小的黑色分生孢子盘。遇高温高湿或多雨的环境条件,病斑数量增加并互相汇合成片,严重时可使叶片局部枯死。叶片中脉上病斑椭圆形至长形,红色、紫色或黑色。叶鞘上病斑椭圆形至长形,红色、紫色或黑色,其上形成黑色分生孢子盘。叶片和叶鞘均发病时,常造成严重减产。病菌侵染穗柄导致褐色腐烂、籽粒早衰。图1-128 不同品种受害植株症状图1-129 叶片病斑(左:正面;右:背面)图1-130 叶片中脉病斑(左:正面;右:背面)图1-131 不同品种叶片病斑图1-132 病斑后期密生分生孢子盘及刚毛图1-133 叶鞘病斑(左:茎秆上部;右:茎基部)籽粒被侵染,形成红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点,条件适宜时加速籽粒霉变。病菌还可侵染地上部茎基处,引起幼苗猝倒病和茎腐病。图1-134 穗柄及籽粒受害症状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为禾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um(Ces.)G.W.Wilson,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 P.Henn in Kabat&Bubák〕,属无性态真菌炭疽菌属;有性态为禾生小丛壳菌(Glomerella graminicolaPolitis),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小丛壳属。病菌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聚生,突出表皮,在受害组织上呈黑色小点状;分生孢子盘上生有很多刚毛,分散排列,暗褐色,具3~7个隔膜,大小64~128μm×4~6μm。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正直,无色,无隔膜,短小,大小10~14μm×4~5μm。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产孢。分生孢子生于孢子梗顶端,圆筒形或弯月形,无色,单胞,内含物不呈颗粒状,大小17~32μm×3~5μm,萌发产生芽管。分生孢子在10~40℃的温度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30℃。孢子在萌发前形成1横隔膜由单胞成为双胞,萌发时产生1~2个萌芽管,从孢子接近末端的一侧伸出。在营养充足的培养基上,芽管发育成大量分枝的菌丝体或形成附着胞,然后再产生菌丝体或次生附着胞。附着胞暗褐色,球形或梨形,直径为8~15μm。图1-135 叶片表面的病菌分生孢子盘和刚毛图1-136 禾生炭疽菌分生孢子盘、刚毛和分生孢子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体的性状、颜色、产孢等变化很大。高湿有利于孢子萌发,在有糖分或有高粱、玉米等植物活体组织时也有利于萌发。菌丝体发育适温为28℃,培养中进行光暗交替处理比连续光照容易产生孢子。在自然界中很少见到有性阶段的子囊壳,但在灭菌的玉米叶上进行培养常能产生子囊壳。子囊圆筒形至棍棒形,子囊孢子镰刀形,弯曲,单胞,无色,两端渐尖,大小18~26μm×5~8μm。据国外报道,炭疽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存在生理小种。我国缺乏对高粱炭疽病生理分化的研究资料。高粱炭疽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多种栽培的或野生的禾谷类作物和杂草,如高粱、玉米、大麦、燕麦、小麦、苏丹草、约翰逊草及许多种杂草,但从一种寄主上获得的分离菌未必能侵染另一种寄主。高粱炭疽病菌在病株残体、野生高粱和杂草上越冬,也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散落在地表的病株残体中的菌丝体可存活18个月之久,但离开病株残体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体仅能存活几天,埋在土壤中的病菌也不能长久存活。在病株残体上的病菌遇到潮湿天气,从分生孢子盘中分泌出粉红色的带有分生孢子的渗出液,分生孢子借风或雨水传播到高粱叶片上,遇水滴萌发产生芽管和附着胞,直接穿透表皮细胞或经气孔侵入叶部组织。田间苗期即可发病,至孕穗期病情急剧发展,叶片上病斑大量出现,后期侵染穗枝梗、穗柄和籽粒。病害发生严重程度常与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和栽培管理措施有关。阴天、高湿或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尤其在籽粒灌浆期最易感病。在高湿和多雨、多露的天气条件下,病斑上易形成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22℃下经约14h分生孢子即可成熟。在适宜的温度下,高湿、重露或细雨连绵的气候发病严重;而暴风雨可能会冲刷掉病菌的分生孢子,甚至破坏子实体,可减轻发病。高粱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和推广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配合深翻,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以减少初侵染菌源。重病地实行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注意通风排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3.药剂处理种子 用种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防治苗期种子传染的炭疽病及北方炭疽病。北方炭疽病亦称眼斑病,1959年在日本报道该病在玉米上发生,并定为一个新的病原菌,但并未见发生在高粱上。1966年戚佩坤等首次报道该病在我国吉林省不仅为害玉米,还可为害高粱,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在7、8月份,如遇低温、多雨气候,病害发生严重,导致植株枯死,造成严重损失。高粱北方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秆和籽粒。初生病斑很小,紫红色、水浸状,后逐渐扩大呈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微呈灰白色,大小1~2.5mm×0.5~1.5mm,边缘褐色或紫色,并具狭窄而带黄色的晕圈。病情严重时,病斑密集,整个叶片变成火红色,迅速干枯死亡。图1-137 田间发病症状(左:植株;右:茎秆)图1-138 叶片上初期病斑(左:红色斑点及晕圈;右:中脉病斑)病斑上病菌子实体肉眼很难看到。高粱北方炭疽病病斑大小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有差异,在一些感病品种上病斑椭圆形,大小3.0~5.0mm×2.0~3.0mm。在瘠薄地或缺肥的地块高粱生长不良,被害叶片的病斑上常伴随链格孢菌二次侵染,在病斑周围形成数圈明显的紫色轮纹,最后形成椭圆形、靶点状的大斑,大小20~40mm×10~20mm,高粱旗叶上症状更为明显。籽粒受害产生紫红色小斑点。图1-139 叶片病斑连片(左:正面;右:背面)高粱北方炭疽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球梗孢菌〔Kabatiella zeae Narita et Hiratsuka,异名Aureobasidium zeae(Narita&Hiratsuka)Dingley〕,属无性态真菌球梗孢属。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大部分埋生于寄主气孔下,极小,无色,无刚毛;分生孢子梗短棒形,无色,顶端膨大;分生孢子2~7个聚生于其孢子梗的顶端,镰刀形、长梭形、近棒形,无色透明,单胞,微弯,大小18~33μm×4~5μm;分生孢子脱落后,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上隐约可见小枝梗。病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初期菌落略显乳黄色,随着菌龄增加,菌落颜色由乳黄色变为黑褐色,表面有极短的粉末状菌丝。菌落革质,呈现放射波纹状,难于用接种针挑取。病菌分生孢子在5~35℃范围内均能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高于40℃时孢子不能萌发。图1-140 玉蜀黍球梗孢菌分生孢子梗、产孢细胞和分生孢子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在高粱和玉米上为两个不同的生理小种,高粱的小种可侵粱玉米,但侵染能力较低。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植株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内部和表面也可以携带病菌,以前者为主要的初侵染源。翌年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在植株病残体上生出大量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至高粱幼苗上,引起发病。病菌侵染叶片后4~10天出现病斑,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再借气流传播。高粱生长中后期,若遇凉爽高湿的气候,北方炭疽病极易严重发生。播种过早、密度过大、后期脱肥、植株生长不良的地块发病加重。高粱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农家高粱品种比较感病。1.种植抗病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应淘汰感病品种,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以确保在病害流行年份减轻损失。2.农业措施防治 施足底肥,加强中耕管理,高粱生长中期及时追肥,防止后期早衰,提高植株抗病性。减少菌源,秋收后及时深翻土壤,促进田间植株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菌源。高粱黑痣病在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菲律宾和前苏联等许多国家均有发生为害的报道。该病为菲律宾多湿气候区高粱上的重要病害,曾造成严重减产。在我国未见该病严重为害的报道。高粱黑痣病主要为害叶片。图1-141 叶片病斑(左:前期;右:后期)侵染初期,叶片上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褪绿斑点,略隆起,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色、具光泽、坚硬、粗糙的黑色粒状物——病菌的子座。子座周围具淡黄色褪绿斑,因寄主基因型不同,病斑可表现为红色或黄褐色。子座黑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稍隆起,有时纵行排列,大小1~2mm×0.5~1mm。严重时常数个子座汇合一起造成叶片枯死。高粱黑痣病致病菌为甘蔗黑痣菌(Phyllachora sacchariP.Henn.),异名高粱黑痣菌(Phyllachora sorghiH?hn.),属真菌界,子囊菌门,黑痣菌属。病菌在子座表层被盾状物所覆盖,子座中囊腔纵列,扁平,大小96~531μm×80~120μm。孔口圆形、明显,直径22~32μm。囊腔里侧丝颇多,圆柱形,黏质状。子囊棍棒形,具短柄,大小78~106μm×10~2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多排列成1行,无色透明,近椭圆形,膜薄,单胞,大小15~21μm×9~12μm。病菌可以侵染甘蔗、高粱和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病菌以子囊孢子在病株残体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子囊孢子侵染叶片产生病斑。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侵入10~15天后可在叶片上形成子座。子座内的子囊孢子弹射释放出来后,借助气流传播到其他叶片上进行再侵染。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CSVI品系及其亲缘品系对该病表现较强的抗性,Tx622A品种及其姊妹系对该病表现中抗。在我国对该病的品种抗病性尚未开展系统研究。1.种植抗病品种 选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措施。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2.农业措施防治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秋后深翻土地,合理轮作,减轻病害发生。3.药剂防治 发病严重地块,必要时可采取药剂防治。麦角病又称甘露蜜病或甜蜜病。该病于1915年首次在印度报道,继而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和南非,亚洲的印度、缅甸及中国的广西和云南见有发生。该病菌侵染花序中的个别小花引起麦角病,影响籽粒结实,发病严重时整穗不结实。由于一些雄性不育系高度感病,因而在杂交制种田应特别注意。麦角病主要为害高粱穗部、籽粒。图1-142 穗部被害症状(粉红色晶莹状蜜露)小花颖片张开3~5天受病菌侵染后,子房最初表现暗绿色和略皱缩状。在子房基部表面可见白色菌丝状子座,并逐渐向上扩展,使子房转变成为真菌子座。侵染5~10天后,从被侵染的子房里分泌出粉红色、淡褐色蜜露(大量的分生孢子),故又名流糖病害。因蜜露中含有甜味吸引大量昆虫吸食,并借昆虫将分生孢子再传播到其他小花上。在潮湿条件下,蜜露上腐生一种脑形霉菌(Cerebella volkensii,异名 C.sorghi-vulgaris),变为黑色。天气高温干旱时蜜露变干,在花序上形成硬的白色痂皮,碰触易于脱落。最后,病菌子座变为干硬的休眠结构(菌核),露出颖壳或包裹在颖壳里。病情严重时,穗中每个小穗均可被害,籽粒变成麦角状菌核,有时受害小花不长出麦角,致使小穗不育。麦角病病原菌无性阶段为蜀黍蜜孢霉菌(Sphacelia sorghiMcRea),属无性态真菌蜜孢霉属,是最常见的孢子阶段。其有性阶段为高粱麦角菌(Claviceps sorghiKulkarni,Seshadri et Hegde),属真菌界,子囊菌门,麦角菌属。菌丝体上形成栅栏状紧密排列的短小的分生孢子梗,密生于子房中子座表面,梗顶部的产孢细胞长瓶形,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无色,一端常见有液胞状体,大小12~20μm×5~8μm,萌发产生芽管。菌核形成于子房内,圆柱形、长形、角形,稍弯曲,坚硬,乳灰色,大小10~25mm×4~6mm。每个菌核萌发产生2~3个子座。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头部,烧瓶状,壳口稍突出,大小132~232μm×66~124μm。子囊圆筒形,无色,大小56~112μm×2~3μm,每个子囊内含8个丝状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无隔膜,大小40~85μm×0.4~0.8μm。图1-143 麦角病(菌核)菌核经3~4个月的休眠期才能萌发,菌核萌发后产生盘柄和顶端圆头状体,从菌核萌发的子囊盘中产生子囊孢子。麦角病菌除侵染高粱外,尚能侵染玉米、小麦和一些杂草。田间初侵染菌源可能来自近缘寄主和散落于土壤上的病花序残体上的分生孢子,也可能来自菌核萌发后产生的子囊孢子,或来自一种野生寄主鸭嘴草(Ischaemum pilosum)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被害花序上的干燥蜜露携带的分生孢子随花序落于地表,可存活7个月以上。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先侵染近缘寄主,因其比高粱抽穗开花早,在该寄主上发病后形成的蜜露里含有大量分生孢子,为初侵染高粱提供了新鲜的接种菌源。在高粱花器柱头上,分生孢子萌发产生短的芽管从柱头顶端的乳突部位侵入。分生孢子萌发产生次生小孢子,小孢子萌发产生长的芽管侵入柱头。偶有分生孢子芽管侵入花柱和子房壁。人工接种3天后,侵染菌丝到达子房基部的维管束内,菌丝沿子房壁内层迅速生长并包围胚珠,但并未定殖于胚珠组织上。同时沿着子房壁外表皮生长的菌丝进入子房壁组织内,最后胚珠组织也被侵染定殖。经5~7天后子房被病菌子座取代,子座上形成短小的分生孢子梗,其上生分生孢子,孢子释放于从患病小穗上分泌出的蜜露内。一般受精后的子房抵御病菌的侵染和定殖能力增强,小花的柱头和花药是最易被病菌侵染和定殖的部分。柱头露出后即迅速授粉,因为成熟花粉30min内可萌芽,2~12h内即可完成受精。而分生孢子在柱头上需经8~12h才能萌发,再经36~48h才能到达子房基部,可见,花粉比病菌孢子萌发需要时间短,到达胚珠的时间也比病菌侵染和定殖时间短。因此,凡能迅速促使受精的条件,均能降低麦角病菌的侵染发病。病菌主要借助昆虫及雨溅等途径传播,混在高粱种子里的菌核可做远距离传播。高粱开花期,遇利于病菌侵染条件会加重病害发生。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高低也影响病菌侵入后潜育期的长短。高粱开花期遇90%相对湿度及14~27℃的适宜温度,加之持续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高粱品种间对麦角病抗性差异明显,但目前尚未发现对麦角病免疫的品种。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麦角病的最有效措施,选用和推广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清选种子,汰除菌核。注意田间卫生,及时中耕除草。高粱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结合深翻,将病残体翻入土中,减少初侵染菌源。重病地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注意通风排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高粱疯顶霜霉病又称指疫霉病,是世界性广泛分布的高粱病害,发生于北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高粱疯顶霜霉病菌可侵染许多种禾本科作物。在我国,该病是次要病害,但不同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病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尤其幼苗期遭受水淹后,病害会严重发生。高粱疯顶霜霉病系苗期侵染,系统发病的病害。苗期发病,植株叶片初呈褪绿斑驳状,颇似由病毒侵染引起的花叶症状,后叶片变厚僵硬、扭曲皱缩、黄化。有时植株分蘖增多,后期穗变畸形,长出许多变态小叶,小叶叶柄较长,簇生,使雄穗呈刺猬状。穗分化为多个小穗,但均不结实;穗梗呈多节茎状。有的植株轻度或严重矮化,上部叶簇生,叶鞘呈柄状,叶片变窄。病株的叶片和叶鞘内的维管束中形成大量的病菌卵孢子。图1-144 苗期症状(分蘖增多,叶片皱缩)图1-145 苗期症状 (新叶扭曲)图1-146 后期症状 (植株顶部刺猬头状)该病致病菌为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 macrospora(Sacc.)Thirum.,C.G.Shaw&Narasimhan,异名Sclerospora macrospora Sacc.、Phytophthora macrospora(Sacc.)Ito&I.Tanaka〕,属茸鞭生物界,卵菌门,指疫霉属。病菌菌丝细胞间生,产生吸器侵入寄主细胞中。孢囊梗自气孔伸出,丝状,短而粗,不分枝或偶有二次分枝,长10~30μm,多达15根,其上着生游动孢子囊,孢子囊较大,椭圆形、倒卵圆形或洋梨形,顶端乳突状,紫色、黄褐色或无色,大小15.3~84.5μm×13.3~56μm,密集时呈白色粉状,易消失。成熟后脱落的孢子囊基部具1个无色透明的铲状物,长6.4~12.8μm,顶端稍尖。游动孢子囊萌发产生30~90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双鞭毛、无色、圆形或肾形,大小6~16μm。雌雄配子囊形成于维管束两侧菌丝的瘿瘤状粗缩部分。藏卵器近球形、椭圆形,黄褐色,大小42.5~105μm×37.5~82.5μm,壁厚3~5μm。卵孢子球形、椭圆形,淡黄色、淡褐色,几乎满器,大小31.9~59μm×29.3~70μm,壁平滑,厚薄均匀,壁厚约7.2μm,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囊。雄器1~4个,侧生,淡黄色、黄色,大小17.5~66.5μm×5~29μm。高粱疯顶霜霉病菌可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如高粱、燕麦、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和一些杂草。图1-147 病菌卵孢子(叶片组织脱色照片)高粱疯顶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和高粱植株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土壤中越冬后的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侵入寄主分生组织,导致叶片和植株表现症状。从寄主气孔伸出的孢囊梗产生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在水分饱和的土壤中,卵孢子经24~48h即可萌发,穿透高粱芽鞘进行侵染。病菌可以在植株内扩展并在各器官中形成卵孢子。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宽,适宜产孢温度为24~28℃,游动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为12~16℃。在高粱3~4叶期之前尤其是幼芽出土前,雨水过多或因灌溉而造成田间积水达一定时间,可诱使病害严重发生。1.种植抗病品种 高粱疯顶霜霉病属于突发或偶发性病害。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种植抗病品种,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2.农业措施防治 轮作倒茬,改变小麦-高粱套作的耕作方式;适期播种,播后控制土壤湿度,幼苗5叶期前避免漫灌,雨后及时排水;秋收后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促进病残体腐烂;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除草等,控制病害。3.药剂防治 选用杀卵菌的药剂进行拌种,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高粱霜霉病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北美和南美洲的高粱产区。巴基斯坦、印度、菲律宾、泰国、苏丹、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刚果、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前苏联、以色列、意大利、美国、秘鲁、阿根廷等国家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且在一些国家发生较严重。中国河南省曾有报道发生。高粱霜霉病为系统侵染病害,也可造成局部侵染。系统侵染时卵孢子萌发侵染幼芽的分生组织,引起幼苗叶片褪绿和矮化的症状,发病叶片较窄狭,有浅绿、黄绿色长短不齐的条斑。遇低温多湿天气,在褪绿斑表面,主要在叶背面生灰白色霉层(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成株期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褪绿色和白色的条纹斑。后期常变为红色、紫色、白色,叶片沿条纹斑纵裂,散出大量黄褐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卵孢子,使整个叶片变为褐色,仅残存维管束丝状物。病株一般不能抽穗,个别能抽穗的颖壳伸长簇生呈现畸形。图1-148 植株症状图1-149 叶片症状(黄色条斑)图1-150 叶片病斑(左:初期;右:后期,病斑密生霉状物)高粱苗期叶片被病菌游动孢子囊侵染,2~3个月后植株表现症状,病株的顶叶及下部叶片出现刻点状坏死斑,并有黄褐色不规则的条纹,坏死组织内也可产生卵孢子。在气候冷凉、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白色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病原菌侵入叶片,扩展到植株的分生组织后,也可转为系统侵染。高粱霜霉病致病菌为高粱霜指霉菌〔Peronosclerospora sorghi(W.Weston et Uppal)C.G Shaw,异名Sclerospora sorghi W.Weston et Uppal;Sclerospora graminicola var.andropogonis-sorghi Kulk.〕,属茸鞭生物界、卵菌门、指霜霉属。病菌菌丝体在细胞间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孢囊梗从气孔伸出,单生或丛生,无色,直立,有足孢,分枝短而粗,往往排列成半球形或不规则形,小梗尖细,大小134~155μm×16.3~26.8μm。游动孢子囊顶生,近圆形或卵圆形,无乳突,无色透明。藏卵器壁厚,褐色,具不规则凸起,内含1个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内含大量油球,无色至淡黄色,厚壁。卵孢子萌发产生无色透明的芽管。图1-151 高粱霜指霉菌游动孢子囊梗及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3℃,低于10℃或高于32℃则不能萌发。高粱霜霉菌除侵染高粱外,尚能侵染阿拉伯高粱、二色高粱、玉米和苏丹草等寄主植物。病菌以卵孢子散落于土壤或随病株残体散落于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在病残体上的卵孢子于室内存放3年仍有3.6%的萌发率。而游动孢子囊生命力很短,不能承受长时间的干燥,经3~4h即失去活力,所以,游动孢子囊只能在田间进行局部侵染叶片。高粱霜霉菌还能在多年生的阿拉伯高粱上周年生存,成为翌年侵染菌源。卵孢子在土壤中萌发侵入高粱幼苗根部组织,菌丝在寄主体内向上生长进入叶分生组织内,叶片出现褪绿斑,在褪绿斑上产生游动孢子囊,传播到邻近幼苗叶片上进行再侵染发病。卵孢子通过远距离传播到新区。在系统侵染发病植株上的种子、颖壳和果皮上均带有卵孢子,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生出侵入丝穿透寄主根部表皮细胞侵入,随后在田间表现为系统症状。成熟的游动孢子囊脱落后迅速萌发长出芽管,有时游动孢子囊不脱落。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萌发均能产生芽管,侵染高粱幼苗后能出现系统发病症状。播种25天后的高粱植株易受游动孢子囊侵染。在植株1~2叶期接种,到4~5叶期时出现系统侵染症状。气流和雨水是游动孢子囊传播的重要方式。在相对湿度100%和温度21~23℃下,最适于叶片病斑上产生游动孢子囊,叶背面产生和释放的游动孢子囊数量多于叶正面。产孢需要较低的夜间温度(14~15℃)以及较重的晨露。土壤温度偏低(10℃)和高湿有利于卵孢子侵染。高粱品种间对霜霉病抗性差异明显,许多高粱品系,如IS-84、QL-3、2219-1B、CSV-4、Uch-1、IS3164、3660-B、CS3541、2077B、Tx430、Tx433、Tx435、Tx626、Tx630等对高粱霜霉病表现高度抗病性。1.加强病害检疫 严格控制疫区种子外流。生长季节注意田间调查,以便及时发现,采取根绝措施。2.种植抗病品种 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选择种植抗病品种,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3.农业措施防治 轮作倒茬;适期播种,播种不宜过深;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深翻土壤,促进病残体腐烂;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清除多年生高粱病株等,对该病均有一定控制作用。4.药剂防治 选用杀卵菌的药剂进行拌种,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或采用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复配剂处理种子,防病效果更佳。
